校园文化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51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刀郎文化;校园文化;校园规划;交流

当歌德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时,将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共同性。不同艺术类别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

新疆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的区域。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社会形态。地处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麦盖提县,恰处在刀郎文化的中心区,在这里如何将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体现,特别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规划有机的结合、传承,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先从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两者中找到共性。

刀郎文化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刀郎文化的众多艺术形式当中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普尤为突出,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拨弦乐器卡龙、刀郎热瓦甫。刀郎麦西来甫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歌舞麦西来甫,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在场的每一位都是参与者,几乎没有观众,随着音乐声的响起,人们便狂热、强烈、奔放的舞蹈起来。人与人之间通过眼神、动作、神态将彼此的内心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让人们互助互爱。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备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师生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一切必须通过交流才能将校园文化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发现,无论是刀郎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其文化的主要因素和两者的共性都是“交流”。按由表及内的顺序可将“交流”依次分为“形态交流”、“场所交流”、“精神交流”。在麦盖提县刀郎双语中学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交流”的三个层面,最大限度的将刀郎文化与校园规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形态交流――刀郎元素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建筑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首先体现在其整体造型上,我们以使用功能的需求为基石,深入挖掘视觉意向的魅力,认为具有时代性又极富雕塑感的建筑造型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丰富的建筑语言与造型形成校园内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塑造了作品式的建筑,同时在建筑造型上充分体现“刀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刀郎热瓦甫(体育馆)、达甫手鼓(图文信息中心)、卡伦琴(学生餐厅)、刀郎沙塔尔(景观塔),将刀郎文化表现乐器在建筑形式上体现出来。

2.场所交流――无处不在的刀郎精神在校园多样空间中的呈现

建筑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是设计师对建筑外表的描述,只是视觉享受的初步,而创造具有诗一般的建筑内部空间特色,让人们无论身处于哪一个位置,都能领略到室内外空间的拓展及空间层次变化带来的惊奇与喜悦,构成建筑内部与外部气质的相互辉映。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理念有了很大发展,学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甚至社会。对话、交流等课堂外的自主活动变的尤为重要。营造校园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精神,体现学校特点,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交叉,有利于办学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格局、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开放交流的氛围,体现学校的基本特点。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在配套上的共享、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与周围地块的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

规划中着重考虑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驻留空间。这些空间的设计中,又特别注意到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可以包含更多的人的自主活动,对室内公共空间在尺度上适当扩大,提供驻留和交往的可能性。环形的外廊将各建筑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快捷的空中交通系统,便于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环形的外廊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使得其在里面来看犹如一组五线谱,行走于不同楼层的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各年级各民族师生,又好似一颗颗跳动的音符。

3.精神交流――校园环境和空间感受对使用者内心的影响

建筑的造型设计和场所的空间营造,其最终目的是使得使用者在预期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意想不到的良性结果。中央步行景观轴线是校区内最重要的空间轴线,轴线起于入口广场,经图文信息中心、体育馆,串联知识广场,与生活广场连通,直到学生活动中心。这条轴线以系列广场和步行通道组成,形成了校区内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考虑到视线的关系,巧妙地形成建筑对景。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与休闲空间均沿轴线设置。

校园的公共绿地是以知识广场和艺术广场为主体的结构,绿化围绕公共空间做文章,沿广场设置绿化小品和步行道,两个广场大体上都以开阔的绿化空间为主,精心营造的花园,优美的长廊……共同造就出一个学习、休闲地绝佳的去处。“有张有弛,有软有硬,有学习交流,有休闲娱乐”是景观设计的构思立意,并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重新刻画出这一生动的结构构图,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表达对完美校园理念的憧憬。

知识广场上,道路两侧种植落叶构架乔木,结合设置灌木与草木,以色彩斑斓的观赏花卉为主体,形成各色花坛分割两侧干道的绿化形式,花池结构低矮精巧,内部配置观赏花观叶植物与地被植物,有利于主干道视线的开阔。

生活广场中,乔木、灌木、地被相互搭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欧洲几何式的绿篱,形成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大草坪绿化,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与色彩递变,从行列成排的行道树间隔望去,是绿绿葱葱的草坪地毯,莘莘学子在此休憩交流,空间的开放,也更加凸显。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高校扩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从整体区域系统上出发,以城市设计手法为参考,进行高校扩建

1.1高校扩建校区面临着的城市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的物质建设逐渐跟不上学校的发展脚步,在此校区的扩建则是不可逆转的。高校在扩建校区时,新校区的地址一般都是在城市郊区的单独区域内或者是市区规划的高等校园内进行选址。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建设中,城市的郊区区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在此高校扩建新校区的地址选择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内向型的校园管理模式基本已经确定了高校扩建后新校区的布置格局,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会导致高校扩建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校园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和内部特色的设计上,所以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扩建,都是追求内向型的校园布置格局,或者说高校扩建的新校区内部空间的特色规划设计是当前高校扩建的一种默认方式。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以及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中,这种传统的内向新校园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从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教育功能单元出现的新扩建的校区,整体上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此则必须考虑其对城市规划空间上或者是界面限定上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校园扩建所选的地址往往都会被城市规划成具有一定密度的路网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校园的整体性如何不被破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在此也要明白,校园功能区的划分是否会能够影响到学校社会功能的有效连接,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新校区的建设是否具有社会化服务的活力,所以在此一定要整体性的考虑问题。

比如某学校进行新校区的扩建中,新校区的地址选择在沙河高教园区西南角,新校区的内部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区、实验区、学生公寓区、学生服务区、校园绿化区以及相应的大楼地,面积总共大约为97.22公顷,中标的校园规划方案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的,从园林化以及网络化的设计理念出发,是一种良好的内部空间秩序校园模式,但是在高校扩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规划进行相应的扩建,而城市规划的道路则穿过了校园内部,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的整体性,同时校园原有规划的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设计相叠加,对城市化规划的设计与高校扩建的校区内部的格局产生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1.2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讨,而高校则扩建都相应的选择了在城市中,所以在此必须将扩建的新校区作为一个小单元,然后从城市的宏观规划来看该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主要的设计内容则是对该城市体型环境进行三维物质空间形态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此过程中也要考虑设计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相应的美学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中,最重要、基础的就是能够使市民能够舒适居住、活动。我们在进行高校扩建规划设计时,也要相应的引进城市设计的手法来对新校区区域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建立起与城市发展格局互不影响的校园内部格局。

下面以某高校的扩建进行上述问题的探讨,河南机电高校扩建的新校区所选位置为新乡市科教园区,占地面积达到10平方千米,而中标的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与当地城市规划有冲突,城市规划中有一条道路从学校内部穿过,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完整性。通过高层的不断讨论研究,综合讨论出该校区在该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面临学校内部横穿一条道路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以及当地城市规划设计,相应的提出了分合皆宜的建设格局,也就是将新校区分为两个主要区域,再将两个空间中心分别规划到南北两块用地上,再将两个区域进行连接就整合到了一个整体。

这时就形成了三个核心空间通过贯穿南北的一条轴线和一条生活景观轴线联系的一个整体校园。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建设的是公共教学区和公共实验区以及科研院系办公区,分别错落在校园北部中。二期则相应的在南校区建设了图书馆、院系楼群、科技广场等,这时南北两个校区没有交叉,则需要在中间建设一个连接区。在分析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之后,在两区中间设立了一个小广场作为两个校区的连接区,保证了校区整体性。

2场地特色的表明,人文底蕴的建设

2.1高校扩建的新校区中个性化问题

在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中,在新校区功能构成这一方面上具有显著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内容:首先以教学区的结构、生活区的结构以及体育运动区的结构形成简单的功能构架,其次以环形为主的道路加强校园内部各个功能块的联系,第三设计校园生态区,这样不仅仅能够增添校园的生态人文气息,也增添了校园的活力等。

这种校区的结构设计经过实践证明之后可以说是有效的,适用于迅速起步大规模校区的建设。如果对于一些基地缺乏特征景观的区域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这种结构设计就会导致新校区的整体缺乏个性,如果这种构造设计理念很难和当地城市发展的趋势进行联系,这样就容易使新校园形成自成一体的局面。

2.2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2.1增添校区基地的景观元素

针对性的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新校园基地的景观元素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在此可以将校园基地的景观作为应对措施的一个解决观点,这样就能够使其校园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上述的整体规划。在江南大学的校园设计中,就有效的利用了景观元素,也就是沿中央曲水觞步行带的利用,不仅仅使校区的功能区能够清晰明了,同时还使得校园内部空间和太湖风景区以及长广溪绿化带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这种校园增添的景观元素与原有水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江南水乡街道的文化气息,使江南大学的校园设计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间接的创造了校园的特色。

2.2.2向新校区增添人文元素

针对上述问题来说,除了增添利用各种自然元素外,还可以适当将人文元素增添到校园中去,增加校园的文化底蕴,同样也使得校园形成特色。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就是如此,这所校区地理位置三面环水,学校内部也独具一格,具有三座小山丘,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在进行校园的设计时保留了原有特色,并将其作为了生态中心,同时学校还通过增添当地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传统书院的文化元素,设计了岭南书院,使整座大学充满了文化气息,营造了高素质大学校园的特色。

3校园环境与校园建筑的相关契合设计

3.1高校扩建校园中校园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

高校扩建校园内部的建筑设计往往一次性的就规划完成,各个功能区内的建筑单体一般用地都比较平衡,根据区域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这种建筑单体的设计也能够做到基础校园整体性能维护作用,但是作为更高层次的校园规划设计来说,校园功能区域内的建筑单体的设计的引导一般具有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用规划代替了常规的建筑设计,这样的设计就会使校园空间略显单调;另一种就是用建筑群体的设计代替了常规的规划设计,这种建筑的设计方法对建筑形式、建筑构图的因素考虑比较全面,有可能因为对建筑艺术性、美感原则的过渡涉及,最后导致对功能区内的空间不能够有效的控制。在一些校园设计的特殊情况中,不同的功能区的建筑群体是由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的,这样校园内部的建筑个体就不能够很好的和整座校园进行有机的契合。所以在此在进行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校园内部建筑个体与校园整体、校园的自然环境是否能够有机的契合。

3.2相应的解决措施

高校扩建的校区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要符合当地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对详细的规划设计要相应的给予机动性,坚持环境引导与契合控制有机的结合,给建筑师留有设计余地。在河南机电高等院校的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就相应做出了有机的措施,对校园主体建筑单体做出了正确的引导以及正确的要求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对校园的景观系统做出了规划设计,在校园的设计中,学术轴线开始于南主干道上的广场门口处,向北到科技广场,其间通过图书馆、图书馆与公共教学楼的前面的广场、人文广场等。学术轴线是构成了校园的主骨架,在宏观上确定了学术轴线上的单体建筑的格调和形象。

其次从微观上讲要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场所上出发,在分析该校园使用功能空间上时,对校园的建筑群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对仪式性空间和非仪式性空间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不要在设计中单一、简单的设计,要和建筑群体的功能相辉映,增添这些场所的活力。

4结束语

高校扩建规划设计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高校的设计规划要从该校的校园文化、自然环境、城市文化等信息综合出发,设计出一个和主校区特色相联系的文化特色新校园。

参考文献

[1]荣燕.浅析高校新、改、扩建工程资本结构最优决策的选择.《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2期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3

abstract:withthedesignofthenanjingauditUniversitynewcampus,thispaperintroducessomeideasonhowtodesignalocalizationcampuswiththeapplicationofsomeplanningideasofancientcity.

关键词:古城设计;校园规划;地域化

Keywords:ancientcityplanning;Campusplanning;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62-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经历了一个大量兴建大学新校园的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众多的新校园里发现校园普遍存在缺乏地域特色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校园布局模式出现之后,大家效仿导致各地校园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可行的地域化校园规划理论的指导。为避免出现校园缺乏地域特色,有必要寻求一种地域化的校园规划策略。

南京是一个大学众多的城市,笔者目睹了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不少校园设计质量非常高,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校园不少缺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缺少东南大学等老校园的人文氛围;特别是一些采用典型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设计,与地方文脉明显割裂。而南京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的古都城,在笔者接触到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借鉴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建设一个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园。

1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意义

地域特点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并反映在感知层面上的特点,既包括自然要素形成的特点,也包括改造自然取得的物质与文化成果。地域化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应植根于并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的特征,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而在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中,也有注重因地制宜的地域化规划思想,如《管子》里所提到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这种规划思想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南京城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布局,它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

古南京城的规划在形成城市的地域化特色上,至今仍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同时,古城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结合地域条件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其次,校园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域化的大学校园规划中,借鉴古代城市优秀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可行性,可以在校园中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规划空间格局。

2古城规划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构想

我们尝试在整体地域建筑理论、与广义建筑学整体设计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策略包括古城调查分析过程与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查要素结合地域化设计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古城的特点加以分析,提取可用于设计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地域特征设计语汇设计形态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见框架图)

地域化的设计观,倡导设计应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三个方面为基础,使发展与这些因素相结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心理认同归属感,并表现出本地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古城的规划调查阶段,将一般性的城市调查要素,如历史文化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等[2],结合地域化设计的基础,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大类;并对次一层级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如地形、水文、气候、园林、建筑形态等等其中一些要素与地域特征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见框架中符号),这些将作为特征分析的重点内容。

在古城规划分析阶段,首先分析规划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处理特征:如山、水、建筑、道路、城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布局、结构与形态等。其次,分析规划与建筑形态特征:如建筑形式、群体、公共空间等。然后,提取可供校园规划借鉴的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思想,作为指导地域化校园的原则。

最后在设计阶段,将前面归纳出的古城设计思想、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化校园设计策略,分为规划、建筑、园林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所侧重实现一些地域化的特征要素。如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并借鉴古城规划中各种人工环境要素(道路、建筑等)与自然环境(山、水、气候等)之间的关系;建筑层面主要考虑群体、单体形式、公共空间;而园林设计则结合规划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地景。

3南京古城地域化规划思想与分析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针对高效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应当因地制宜,而且要布局合理,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的高校校园。本文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在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基础上,系统地探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剖析方案设计构思,为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

1校园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校园规划建设来说,其规划设计主题适宜为“师造化”、“师法自然”。师,就是遵从的意思,造化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遵从自然,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分布合理,与校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则相吻合。淤整体设计。从城市与校园的双重视角,着重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将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于人本校园。注重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文氛围的校园空间场所,在“自然环境”与“社区性”、“城市性”之间取得平衡。盂师法自然。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

2实例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内。区内青山绿水,充满自然气息,成就南中国最优秀的软件蓝谷。南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282亩,把新校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高起点的校区,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的园林式、生态式、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校园。南海校区整体规划基地紧邻软件园南北交通主轴,且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为软件园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严格的规划控制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结合地形地势来规划成山地校园,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势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机会。结合自然环境来规划成生态校园,自然分布的水系将基地分解成三足鼎立、相对而望的群岛形态,滨水岸线绵长,谷地、山峦连绵起伏,决定了未来校园的山水空间特色,为校园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结合实例分析

3.1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设计依托规划控制条件所限定的环境生态格局,使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特征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连续、绵长的滨水岸线为未来的校园空间注入了诗意与活力。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滨水空间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滨水功能与环境特征。在基地中央四条水体的转折连接处,形成校园公共绿化景观的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滨水绿化相衔接,既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了校园主体建筑群间的开放空间体系,以“虚”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构筑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体育运动区与滨水绿化相结合,形成滨水休闲运动空间,开阔的空间尺度强化了校园对城市的开放性。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带并行的水体拓展为生活休闲岸线,并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区与校园中心相连。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景观岸线—中心环境—生活运动岸线”的滨水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环境中丰富的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2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与风格

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姿的形态,以一种不规则的形态,依山就水、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在风景的边缘自由展开,一反大多数校园建筑空间规整严肃的面貌,追求轻松自在、富于山水情趣的空间气氛。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于节奏变化的联系,使得建筑群体犹如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建筑设计追求空灵、轻盈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的中庭、平台、廊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密切对话。在形式上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百叶遮阳板、钢结构构件和节点等建筑元素,创造出既与科技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和谐,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

3.3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化景观总体规划

基于南海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南海校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以“师法自然、交融情景”为理念。“师法自然”并不是对自然作单纯的模仿,而是包含深刻的内涵与哲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文环境、绿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即文脉、绿脉、山水脉)相互优化及相互补充:文脉———是环境设计所需体现的精神与内涵,犹如人的思想与灵魂;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覆盖,犹如人的皮肤;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为突出特征的文脉;以水、岸、山等多种环境的植物群落形态为突出特征的绿脉;以湖光山色、岭南水乡风情为突出特征的山水脉,然后通过实施科学的校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不但能教书育人、文化育人,还能环境育人,学生不仅能从书本知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也能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灵感,真正实现校区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针对高校理念为“师”,因此本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采取“师造化”、“师法自然”的方案,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为同类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06):227-229.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设计理念;文化;空间;结合;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3-01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要有文化氛围,又要走向开放化。一方面,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为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的影响。“共建、调整、合并、联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八字方针,其目的在于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校园设计将有必要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可以个体独立,大体集中的布局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1.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1]。

1.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2.1大学校园新理念

2.1.1整体化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图1,圈2,图3)。

.

2.1.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圈4,图5)。

2.1.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3]。

2.1.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2.1.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2]。

2.2大学校园规划的新方法

我国大学能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传统的校园规划主要是依靠道路网形成的流动空间或绿化系统形成的平面空间结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依据有形的物质要素构建空间的骨架,形成发展的基础。这种依据物质要素对空间形态进行控制是传统校园的规划大同小异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一种具有校区自身的特色的规划模式。

校园物质空间的规划既要求我们保证艺术性和统一性,也必须保证其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基于一种非物质的控制元素来形成校园空间网络结构,才能做到既真正控制校园的秩序,又保证未来建设的适应性。这种非物质元素是空间秩序形成的主要依据(见图1)。

图1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

2.2.1轴线要素

大学的空间轴线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建筑、绿化等围合而成的经过艺术构思形成的空间轴线,如西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等,其入口都有明显的轴线。二是由自然山水与现状地貌形成的空间轴线,可称为现状轴线,如厦门大学的海岸轴线。引入城市总体规划常采用的发展轴概念,将时间纳入空间发展规划之中。自然轴线、艺术轴线和发展轴线是对校园空间和不可预见的校园空间发展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达到了保证空间整体秩序、艺术性的目的,也具有适应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的能力。

2.2.2空间模数

空间的尺度是空间的重要属性。现有大学中有许多整体特征明显而和谐统一的例子,如华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它们很明显的特征是城市肌理明确,整体风格统一,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明显的尺度模数,形成空间发展的基本网络骨架,对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建立空间秩序。采用建筑学中的模数制,可以规定空间尺度的模数,以模数网格为空间发展提供一种秩序,又可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大学的建筑物大部分长度在60米左右。通过规定统一的建筑基地大小和建筑红线范围,就能使得校园大部分建筑物统一在一个模数网络中。这种模数网络控制的方法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并且对大学的规模扩张毫无限制,在网格的控制之下,未来大学校园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方案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2.2.3活动单元的连接方式

对于巨大的城市尺度而言,建筑单元是相对可以把握的。大学校园因为其基本功能的明确性,根据大学所需功能的组织方式,可以将大学的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功能的组合单体,在空间上,形成一组组的建筑组合单元,对每个组合单元进行研究,控制其基本单元的形式或功能需求,就可间接对空间秩序进行协调。这些基本的结构类型如同生物的细胞。细胞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体,但是基本单元的组织需要规律,从而形成了正常完善的生命体。

不同的方案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法。许多大学以院系为单位组合而成。学生活动单元类型越多,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多,单元为基本单元,基本的空间单元越小,内部结构类型越简单,但基本的空间单元规模越大,单元类型越少,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少,但基本的空间单元内部的结构类型却越多,选择什么依据作为校园的基本单元,与大学的组织方式相关。

规划设计和控制的重点之一是基本的空间单元组合类型,其类型规定的越具体,类型可选择的种类越少,校园未来空间发展的秩序性越强。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是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各项活动,选择以知识活动形成的知识元为基本空间类型,可以形成对大学校园发展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控制模型。

3结论

总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大趋势就是结合各类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将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环境幽雅的充满书院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校园未来的多变性,保证未来空间的有序发展。本文总结了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希望能给其他规划人员和相关专业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卢仲良.大学城空间形态的弹性控制方法.城市环境设计,2004.2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3-01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理念融于校园绿化中,把校园建设成现代的、新型的生态的和谐的校园,对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资源节约为前提,以环境友好为目标,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高效能管理,使校园绿化有长足的发展,校园环境有显著的改善。做到校园绿化资源最大的节约,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处。

一、融两型理念于绿化规划中,是高校绿化的根本

绿化规划是高校绿化的龙头,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于绿化规划中,是高校绿化的根本。

要使资源节约型和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于校园绿化规划之中,规划设计人员就必须充分掌握学校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地下水位、土壤性状、地形地貌,充分熟悉拟用植物的生态条件、生理习性、季相变化、功能作用;充分了解学校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人们对校园绿化的特殊要求,充分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核心内涵,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适当的植物种类、规格大小和配置方式,尽可能利用学校现有可利用的绿化资源;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和其他元素,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尽最大可能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效益和满足人们的游憩要求;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立足学校,注重节约和环保设计,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园林绿化的始终。

二、融两型理念于绿化建设中是高校绿化的关键

校园绿化施工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园林绿化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的体现、只有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质量信誉好、技术精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才能打造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才能使规划意图体现得淋漓尽致,绿化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为此,施工单位必须熟悉设计图纸、领悟设计意图、明确设计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入施工方案,把节约理念、环保理念、和谐理念和科学理念落实到每个施工过程,每个施工环节,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和保证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真正实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融两型理念于绿化管理之中,是高校绿化的保障

常言道:高等学校的园林绿化是“三分栽,七分管”,栽是关键,管是保障。只有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才能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园林绿化。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校园规划;自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概念

校园规划是选取某个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设定校园发展目标,并拟定及选择行动方案或准则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现实环境中,规划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规划是问题取向或目标的,为了达到解决问题或目标:规划是未来取向的,未来影响将来的状况;规划是资源取向的,未来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简单来说,规划是在几个不同的目标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它主要着重于平面的功能布局。从我国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来看,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系统的配置与优化。而这些成果要求都是建立在功能要求下对场地的平面策划、校园的总体规划在整个设计中起导向作用,它决定了整个校园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合理的校园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大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不同的校园形态,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育方法。

2新校区概况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它在南部的朝阳经济开发区内,东边临街临城市主干道――银城大道,南边为规划的城市主要道路――迎宾路,西边临近梓山湖生态公园,北边与规划中的教师新村居住区相邻,邻近与梓山湖相望的高尔夫国际球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呈方形,东西长约900m,南北宽约1000m,占地面积约90hm,周边均为城市干路,基地内部海拔高度为40―90m不等,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场地内部主要为农业用地,有少量农田、水沟、水塘和部分民用建(构)筑物,基本呈原始地形。新校区规划在校学生人数为12000人,整个工期为二期,远景容量规划可增至16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450000o。

3规划理念及原则

3.1尊重自然,生态环保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的特点,打造丰富的水系环境,创造一种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意境,同时满足校园规划的各项功能指标要求,使其达到工程的可行性,经济的节约型和空间丰富性的和谐统一。

3.2人性尺寸、适宜空间

摈弃近年来校园规划大尺度、大空间的方式,强调舒适宜人的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和空间尺度,自然蜿蜒的道路,水体顺势的延伸,移步易景,形成自然田园诗意般的校园空间景观风貌。

3.3时代特色,延续文脉

现在的校园规划更多地突出自身的形象和时代的特色,空间环境和建筑单体的设计充分德体现了大学园区高水平、高起点和高追求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大学园区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延续以白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历史文脉。

3.4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发展、分期建设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4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4.1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

从规划地块地形分析来看,整个地块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地块内有三座山丘,其西南角的山丘为90多米高的点,规划构首先在考虑保留几个大山丘的前提下,再做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组织,然后考虑采用结合地形的“S”型环形主干道,这样又体现出城市学院“城”(C)和“市”(S)的主题,规划结合自然的山体,现状的部分水塘与东南较平坦的地形地势构筑了“山一水一洲一城”的基本格局。“山”代表自然的山,“水”代表稍加修整的水,“洲”为自然的山丘,“城”为整个校园的人文建筑群体,这样一方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又体现人文城市的文化韵味,同时又反映城市学院“城市”的内涵,整个规划设计以南北、东西向两条主轴线和一条“S”型的校园主干道串联了校园各主要功能组团,形成了动静分离,疏密有序,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格局整体结构模式。

1、便捷的道路系统

(1)整个校园结合地形形成“S”的主环路,另外有两条步行轴线一起构成整个校园的道路骨架体系,贯穿于整个校园。同时在主环路外还规划有辅的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步行系统除了两条主要轴线外还规划了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让人产生一种小中见大、整个校园深不可测的空间丰富感和神秘感。

(2)动静分流:规划中的生态轴、科技轴、人文轴,都是校园人流步行的主要集散交通区域,外环的“S”型交通环线以车行为主,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群体,都设有货运通道、消防通道,以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生态绿地系统

(1)绿地从生态绿化景观区向各功能区内部延伸,规划保留了四块生态绿地,分别位于西南、西北、东南和校园中心区域内。规划采用自然围合的设计手法,将自然生态景观沿道路、廊道、内廷和轴线等空间形式渗透到各个功能组团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景观体系。西边的自然生态区与梓山湖公园融为一体,行程“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校园景观。

(2)以中央水体为“魂”形成生态景观核心,利用自然的山、水构筑“山―水―洲―城”的生态景观格局。同时结合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在校园形成跌水,丰富了校园的生态景观轴线,给人以蒸蒸日上的气势。整个水体构成校园绿化系统的灵秀之美,为校园的绿化系统注入活的“灵魂”。

5与地形融入一体的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规划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多学科的知识,相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宏观来说,它是比较中观和微观的。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又是各种单体建筑的集合;相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它包含了园林设计的各种要素。

(1)将校园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中,规划力求将校园空间塑造成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为骨架,南北轴线西面为自然的山体和水体,东面为教学实验区,并以图书馆为主轴背景。东西轴线是将西面梓山湖生态公园引入校园内,并以梓山湖生态公园为背景,两主轴相交的中心广场即为整个校园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

(2)校园空间景观组织。规划着重体现“城市”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学院”城市特征,形成的校园中心广场一一“城市”文化广场。它主要以体现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城市文化特征、城市要素等的小品、雕塑构成,把整个城市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规划“S”形的校园主环路,这样既利用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又体现城市学院的主题。

6结束语

校园的规划及其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未来难于预测,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它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相连。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

为了大学校园的有机生长,为体现大学校园自身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地方文化和符合当地地形特点,仍然还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学院新校区的设计分析,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对自然地形、自然山水的尊重和创造合理、独特的校园景观环境是何等的重要,“人・环境・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的理念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地域人文:绿化景观:环境育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l.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55-04

1 引言

当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已被提升至战略的高度,高等教育理念正朝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国际化交往,重视知识创新,注重科技整合与多学科参与的新方向发展;面对如此形势,有不少大学原有校园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更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于是,扩大规模或新建校园势在必行,并呈现出校园向内、向外开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更应体现出当代教育的特点,满足发展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校园新区规划设计构思

作为校园新区规划应在充分考虑本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基础上,在校园空间、建筑设计、生态景观特色规划方面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具体构思如下:

2.1 校园总平面布局灵活、多样,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培育和陶冶全素质人才的摇篮,以往师生间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被一种互动的双向的关系所代替,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讲究构图的多样性,布局中强调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体现紧凑、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变化丰富,平面构图的变化必然带来空间效果的改变。

2.2 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关联,体现以人为本

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大学校园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逐渐与社会接轨,同时,在取消福利分房后,教师住宅的解决也被推向社会,现代校园规划中生活区将逐渐趋向淡化。

2.3 注重环境美化、构建绿色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新的校园规划中,更加注重环境美化,更加强调绿色环境与人的活动及建筑环境的整合,以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形成人的活动能融入自然的有机运动的生态机制,充分考虑到人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便于作为校园的主体――学生的使用。

2.4 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校园新区相对于建筑单体来讲,用地规模较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因地制宜。首先,对于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可能抢救,以使其尽量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次,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建设中树立不再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观点。对于成材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对于坡地、台地、山地,因垫随形地布局,减少挖、填的土方量:对于已有的水面,则尽可能地结合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

3 项目概况

衡阳师范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全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设有14个系,4个二级学院,共有31个专业。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迎来建校后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学校发展,在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跨过湘江东进的战略指导下,学校也将战略转移至东区重新发展,新校园学生规模划定为17000人。

校园新址座落于衡阳市区东部的酃湖片区,占地112.4hm2,其中建设用地105.99公顷,用地以大量的农田、鱼塘为主,有少量的农宅。基地北靠衡州大道,南临衡花路,东有湖南工学院相临,西有酃湖公园相靠,南部有自然的山丘、水库相拥。其用地地势平坦,自然环境优良,区位条件良好,见下图1。

4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以“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为设计主题,运用现代的规划理念,结合衡阳的特色和历史文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将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园建成一个生态化的、富含地域人文的、花园式山水校园。

4.1 规划结构

新校区场地呈狭长的条形用地,东西短而南北长,城市交通主干道均位于南北两侧,故从场地的走势看,其主要走势为南北走势。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将校区内的主要功能分区顺势分布:将要求便于疏散、便于对外的功能区布置于场地的南北,而将联系紧密、相对封闭的功能区布于东西向,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场所。

根据学校的内部功能分区以及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的关系,将校园规划结构定为“六区、两轴、一带、一中心”。

“六区”分别为教学区、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办公区、科研区、绿化景观区。 “两轴”为贯穿校园南北的景观主空间轴和横穿东西的辅空间轴,由若干小空间松紧有致、排列有序的地串连而成。 “一带”为利用现有鱼塘水面和水渠进行整合。形成以曲水为主的校园中心生态绿化带,它穿插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校园内部活泼、开敞、开放和交流的主空间。 “一中心”为位于校园中部的主空间,由大片水面与中心广场组成,形成校园的中心区域。

4.2 内部道路交通规划

4.2.1 道路系统

校园路网采用外环形式,外环主要用于组织校园内的环形车行交通,同时又合理将校园进行分区。内部则以步行交通为主;主要连贯于教学区与学生公寓区之间,做到车行与人流互不干扰。

校园环形主路红线宽24m,连结校园主次出入口,并联系各功能区用地:校园步行道系统则根据人流特征定宽度:作为空间景观主轴的步行道宽约24~40m:滨水景观道宽约3m。

4.2.2 交通组织

1)动态交通:校园机动车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食堂、锅炉房的后勤运输从校园次人口出入,人流量大的行政办公区、体育馆(会堂)、游泳馆、科研区均安排在主干道一侧,方便人流、车流出入与疏散。

核心教学区内部主要为步行交通,偶发性机动车交通以能满足各建筑物货运、消防要求为原则,通过周边式道路解决。而广场、过街楼、连廊等则串联构成教学区的步行系统,并通过分布在水滨、林带中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从而组成整个校区的步行系统。

2)静态交通:规划在出入口附近将主要的车流截流,其它的停车场地则主要分布在外环道――侧和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附近,如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均根据需求配

置相应规模的停车泊位。

鉴于自行车仍是校园内部的主要交通工具,规划对自行车停放作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中采用停车棚集中停放:教学区可考虑在路旁结合绿地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物半地下层以及绿化用地的地下或半地下空间集中停放。

4.3 绿化景观规划

设计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鱼塘水面,将水系进行改造,南接南部的水库,西连酃湖公园之水,将现有酃渠适当进行改道拓宽,形成有源有脉、来去分明的生态水系。在水系的两侧堆山叠土,点石布木,做成穿插于校园各个区域的、有机的景观绿化系统,并运用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形成生态绿带、中心绿地、主题绿地、院系庭园绿地四个层次的绿地,用带状的道路绿地和水系加以连贯,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绿化系统,使整个校区建筑群与绿色开放空间形成了节奏鲜明、园景交融的校园整体环境。

规划结合开凿的人工湖面设置中心绿地,以环形主干道绿化带为引导,形成“四园、一心、一带、一环”的绿化主体系统(见图2),并通过绿廊渗入各个建筑群落之间,结合多种造景手法,构筑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各层次的、序列式的共享型园林生态系统,并与校外大环境融人一体,从而创造了既注重校园的环境塑造、又注重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交融的校园的形象。

校园的绿化配置以突出自然平和的情致为目的,从中心向四周逐步由几何形态向自由式种植过渡,植物由教学核心区的规整种植逐步过渡到周围以自由形态为主的乔灌木组景。学园空间、宿舍组群空间采用不同的园艺设计或异类花木以表达各类风格,形成特有性格和识别性。

在植物种植上应注重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有序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按比例协调,形成和谐、丰富而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绿色生态系统。

4.3 建筑设计

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园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强调传统延续要与前瞻性相结合,使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

在建筑群体组合上,设计着重强调组团状的建筑布局之组团内建筑的整体感和围合感,通过广场、院落、连廊、平台等空间元素,使之彼此间取得紧密联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活力,为师生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功能分区上,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各个功能区域对外联系的便捷性要求、动静分区要求,将建筑内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与其它功能区紧密联系。

在建筑形体上,设计追求简洁明快,因地制宜地将几何形体的穿插与拼接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建筑主体外饰面可采用彩色外墙涂料与面砖,局部采用点挂玻璃幕墙、亚光复合铝板等新型建材,突出时代精神与场所精神,塑造现代校园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立面构图采取灵活构图手法,着力推敲形体尺度、比例关系,见图3。

5 校园新区地域特色的营造

特色规划是区别于其它个体或地域的特点优势,具有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因此,也是现代高校新区规划设计时努力寻求和挖掘突破的重点。

5.1 营造地域人文特色

5.1.1 外部人文特色的对接颂扬

衡阳位于湖南南部,湘江中游,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故名衡阳,又因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故又名雁城。这里风景名胜众多,有五岳独秀的衡山、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来雁塔、珠晖塔、船山书院等。

众多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流传久远古人遗风,极具韵味的经典传说无不昭示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校园作为授道解惑之所,是地域文化的最集中的地方,传承颂扬本地特色文化责无旁贷。规划设计时,既注重文化内部深层次上的传承,又通过具体形式突出表现出来,如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天井、片墙与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衡阳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呈现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地域特色。

5.1.2 内部人文的传承发展

校园内部人文特色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上继承和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作为全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几十年一直以“厚德博学、砺志笃行”作为学校校训和办学准则,深得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因此,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特别注重将校园文化融会其中,如将校园内部的曲水湖面命名汇智湖,一方面象征着融汇众智,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其曲折迂迥、有如大雁翩飞形态的水系,象征着求知、求学、求真路上的道路曲折和必历的磨炼,必须具“砺志、笃行”的精神才能到达彼岸。

在校园主人口的广场中心设置一校训碑,将校园之校训铭刻于其上,使学生一进入校门即能深刻感悟到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校园的中心广场命名为“弘博广场”,布置喷泉与叠水,水流顺应地势,注入迥雁湖,象征着学习必须有兼容并蓄、弘大的胸怀和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众长的能力。

设计还沿中心绿带布置四个主题园:博园、厚园、笃园和砺园,分别代表着“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主题。从而将建筑景观与校园内部文化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了新老校区文化内涵上的对接,也体现了校园个体的独有性和可识别性,从而更好地诠释出地域文化特色。

5.2 个性化空间结构

5.2.1 公共空间特色的营造

校园空间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也是整个教育园区的规划理念。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园区与市民的交流。新校区主入口从南面进,座北朝南,主出入口朝向的核心共享区是整个新校区的景观视觉中心(见图4),西面和南面自然景观好。故规划将校园主人口设于南面,东向作次人口考虑,西向、北向人口作为景观性次入口。

结合校园周边城市用地功能,从便于校园分期建设以及便于实施社会服务着手,规划将校园沿南北长轴向分为三段,形成紧凑而舒展的布局。

北段紧靠城市主干道,周边有城市的居住区和文化娱乐用地,故规划将校园的体育运动区及教学区的科研中心、会堂等布于此处,设立单独的出入口,既便于人流的疏散,又便于社会化服务。

中段较狭长,规划将核心教学区与学生生活服务区沿东西两向布置,中间穿插中心绿地进行分隔,既加强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又缩短校园主要的交通距离――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南段为校行政办公区和接待及音乐学院,成教学院,研究生楼,用开阔的水面与城市道路相隔,方便科研、办公和对外交流,更能很好地形成校园的入口标志景观。

5.2.2 建筑空间特色

新校区建筑空间结构主要结合用地规划设计为六大分区:核心教学区、学生生活服务区、

行政办公区、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和绿化景观区。其中核心教学区位于校园中部,是校园的主要功能片区,其以环道和穿插自由的水面作为界定,形成强烈的核心感和界域性。规划教学实验楼采取院落式的回形建筑布局、模块式结构,便于生长和拓展,各教学单元通过暖廊联系,形成风雨无阻的整体教学环境。建筑群之间形成大片的共享绿地,有利于改善教学区的环境质量。教学区建筑整体的风格简洁明快,形体高低错落有致,布局均衡舒展,体现出校园建筑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个性。图书馆位于核心区一侧,是校园的主景之一,图书馆建筑与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形成一组高低错落有致,具有强烈标志性的建筑群体。

规划将学生生活服务区布置在校园的东部,呈带状分布:行政办公区置于主校门的东侧体育运动区集中布置在校园的北侧并穿插于学生生活区附近:绿化景观区以人工湖面为中心,堆土造山为衬景,形成校园绿化生态休闲带・整个校区从西侧的点式到东侧的组群式,建筑物由疏到密过渡与景观的由放到收的设计思路相吻合。建筑多为4~7层,成组分区分布于校内,成为园林界面和景观节点。规划时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校区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使规划设计更顺应时展精神,突出时代特色。更使核心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既分又台,完成校园由“闹”到“静”的空间过渡,同时也为校区营造了优美而雅致的校园空间。

5.3 绿化景观特色

绿化景观规划特色则在重视校园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校园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景观及“中心绿园”为主景的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校园辅轴线为东西向绿楔,顺应学生区的主要人流流向,由西至东步随景移,与空间景观主轴线至中央广场相交接,和主轴线景观相辅相成。

纵观整个校园新区建筑与环境景观规划时注重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注重建筑与文化细微处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色。

6 结语

综上所述,延续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尽量挖掘旧校区的优良之处,采取“旧为新用”的手法再现原有场所精神,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环境育人理念正逐步深入校园景观设计者和教育者之心,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正是秉承此设计理念,极力将新校区规划建设成建成为一个现代生态型的、富含地域人文的花园式山水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四平,传承学校历史规划现代校园,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篇10

方法以及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选择;方案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

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二、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1、大学校园新理念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

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

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

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三、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