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专业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00

雕刻专业培训篇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发展历史,居中国“四大名雕”之首,被列为全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促进木雕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提高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院于2008年开设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使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木雕专业的探索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很多成功范例,国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东阳木雕作为传统艺术,其传承方式主要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通过拜师学艺,十年方有所成。在东阳木雕行内就有这么一句行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可见,学成时间之长。传统的师徒相承有其可取之处,但这样练就的是手艺高超的雕花匠,雕工很好,但他有缺陷――缺乏创新。为此,我院在吸收传统师徒相承优点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专家及相关企业的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反复的研讨和论证,并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针对木雕人才培养的实际,形成了适合木雕人才培养的“2+0.5+0.5”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木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通过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并聘请木雕大师和企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2+0.5+0.5”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木雕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所谓“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二年在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行半工半读,不仅要进行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又要进行雕刻技能训练,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而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深对雕刻技术和传统的雕刻艺术的认识,熟练地独立完成或参与作品制作,并在具体的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最后半年,回校进行毕业创作,通过独立设计作品到完成制作并通过毕业答辩,全面反映学生在作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木雕工艺技巧的能力,创作出较高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的作品。“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口手相传,学艺时间长,只注重技艺传授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综合培养模式,使木雕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大师引领,能手授艺,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由于我院的《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国内高校唯一的木雕专业,开办之初,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学院通过反复调研,根据其他专业的办学经验,首先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功夫,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担任专业负责人,并聘请其他10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大师为兼职教授,同时招聘了12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木雕能手、工艺美术师和技师作为专业教师。他们与学院的其他课程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和行业人才要求,共同探讨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并通过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已培养出四届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木雕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一部分聘自木雕企业的专任教师,还有一部分则由木雕大师们组成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针对科班出身的教师技能水平弱和来自企业的教师理论水平弱的特点,实行导师制和集体备课制等方法,并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教学所需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这些能手、技师们,他们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学院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加强培训和指导,通过传、帮、带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理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实训工场,每班配备2位专任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实训,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肯定。而这些大师作为兼职教师,站在行业的至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指导专业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谋划策。他们为学生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传授,并进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创作等指导,及时引入行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专业教学的职业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支职教特点鲜明、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2.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推进“双证融通”

由于木雕专业国内高校唯一,因此没有现存的课程体系设置可借鉴,更没有现存的教材,只有一些木雕相关的参考书,为此,我院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木雕人才培养实际,根据木雕专业学生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木雕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结合行业标准,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岗培养”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了《木雕基础》、《工笔白描》、《木雕制作工艺》《木雕设计》等四门核心课程及《雕塑基础》《计算机木雕辅助设计》《电脑雕刻》《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相关专业课。针对专业教材缺乏的具体实际,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和完善,从无到有,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木雕制作工艺》《木雕实训图谱》《工笔白描》《电脑雕刻》等教材,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6年的教学实践,木雕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木雕行业职业标准相融通,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一致,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相一致,校内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一致,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3.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教学平台

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现建有木雕技艺校内实训基地和10个校外实训基地,搭建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技能教学平台,实行工学结合、实岗培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采取半工半读、边学边做,突出东阳木雕传统特色,突出木雕制作工艺核心能力培养。实训项目结合市场需求,按照生产实际、按照学生未来岗位的任务,编制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通过实训完成一个个产品,推向市场,达到了学生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这种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学生大一阶段的木雕制作训练实行项目化教学,训练内容从山水到花鸟再到人物,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雕刻制作的系统性训练。从大二开始,根据每年一届的学生技能大比武所产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结合市场营销情况,选取样品由学生进行产品制作,真正实行产教融合。同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承接部分外加工任务,由专业教师把关,有目的的选取典型的、有技术含量的木雕产品,进行来料加工,做到产学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生产加工任务,既训练了技能,又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培养,使学生更贴近企业的要求。

大三前半年,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木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得天独厚的木雕传统文化氛围中,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按照企业标准要求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基本职业素养,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岗位。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教师和师傅“双师”指导,考核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促进学生实习和技能提高。

三、结语

学生通过3年时间的培养,经过系统的高职专业教育,提升了木雕人才的全面素质,成为技能突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木雕人才。学生创作作品充分反映出观念新、题材新、构图新、手法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木雕大师们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三年的高职培养达到了传统培养六、七年的水平,使高职毕业生的技术与职业能力普遍达到中级工职业资格水平,并有少部分达到高级工或技师的职业资格水平,充分说明了“现代学徒制”木雕专业人才培养途经的有效。

通过近六年木雕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证融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得到了木雕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思考术[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雕刻专业培训篇2

(一)中国家具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家具企业为35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总产值53.6亿元;至1998年,全国家具企业已达3万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总产值780亿元。目前全国现有家具生产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550万人。到了2005年,我国家具产值可达2500亿元左右,较2000年翻一番。从1996年的12.97亿美元到2002年的54.17亿美元,我国家具出口额平均增长30%以上。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家具生产值达415亿元,占全国家具工业总产值的30%,家具出口近20亿美元,占全国家具出口总额的50.5%。目前,无论是外销企业还是内销企业,都深感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面对中国从家具大国走向家具强国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家具专业教育进行思考和总结。

二、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瓶颈环节

(一)教学层次模糊,教学定位不清晰

首先,许多高校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层次不清晰。由于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在教学层次和目标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各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比较相近。其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大学生动手实践制作的能力薄弱,本科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停留在概念设计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层面上。最后,在雕刻艺术与家具制造工艺和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则显得比较落后,甚至存在空白。

(二)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依旧受到前苏联50年代的模式的束缚,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是主动地吸收知识。因此,我国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育逐步建立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先进技能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举的模式。

(三)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些家具企业常常抱怨大学生只懂理论、缺乏实践能力,其根源就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一些学校资金短缺,又没有实习基地,所以学生对实际生产缺少感性认识,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三、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须坚持国际化、区域化人才培养战略。家具专业教育要坚持国际化、区域化的道路,注重培养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有能力全方位地参与各类国际竞争,尤其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宁,在中国—东盟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东南亚红木家具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应该坚持实干型人才培养战略。

四、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国际化、区域化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家具专业人才,促使我国家具产业向国际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国际化、区域化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战略的目标,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内外、国内外有家具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相关设计院间的学习交流。实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模式之间的对话,聘请国外优秀的家具专业教育家以及著名家具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学术和教学指导,使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的师生及时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为此,学校应该提升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会运用外文资料的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

(二)实干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就高校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来说,科学、完整的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案设计、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实物制作、作品市场化运作等教学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家具产业及相关行业的设计与制造,企业管理与商务营销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资助专业教师参与国际家具设计比赛、学术交流等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够把概念设计转变为实际作品,作为人才输入方的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高校开展家具人才的培养,提供配套技术和设计方案实践的机会。加强高等院校与家具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家具专业人才。

(三)人才分层次培养战略的实施

雕刻专业培训篇3

根雕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汲取了中国画艺术美的文化营养,结合学生艺术创作文化修养与学习的基础,本着木雕艺术与家具专业学生木结构的实训能力提高,我们依据学校现存的一些小型根材根料,以根雕艺术于实用艺术为创作思路,艺术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分组制作,刮光、组合、成型、雕磨、喷涂、抛光、打蜡制作了多个根雕作品,成为有诗情画意,实用艺术及独具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学生温瑞荣等四名学生,用一种山西的荆根制作。用三根根材组合造型,保持了实用艺术的的稳定性,实用性。整体造型,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三根根材随势组合后形如一体,配以花盆,可以丰富室内陈设的环境气氛。以“天人合一”的境趣,实现自然天成与意象创造的偶然与必然。

根雕创作,包括内容和形式,这是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生在理解创作的内容和内容中,相应的完成根雕的具体形式。

山西的山多水少。如果说南方和东北的根雕大的作品多。那么,山西的根雕大部分就显得尺度小些。根材的自然神奇,显得格外耀眼,表现了太行、吕梁二山的根材独特风格。

根雕怎样创作,创作什么?其内容是构成创作要素的总和。教师根据根雕材质的“天趣野味”和自然美艺术的特点,组织学生,把自然美运用到实用美的创作中,创建学生把握自己的审美思想与设计情感。

学生创作一件根雕作品时,首先是对根材的造型的选择,做什么,怎么做,或是进行艺术渲染。例如,好多学生做的作品,利用自己木雕、木结构组合,涂饰的实训能力特长,以实用艺术为出发点,创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艺术美来。自然并不排斥抽象与具象的根雕作品。

通过以上这些根雕作品创作,学生根据形神兼备的动态与气势的表现,自然流露出一种亲情和自然的神奇形象。

根雕的内容有时也有不明确的表现,即所谓的“含混性、多义性”,有时往往把作品的内容退到第二位,把作品的审美性质提到第一位。创作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去感受作品的线条、根块的组合。或以抽象与具象的符号表达学生创作的主观精神。

根雕的内容包含着相应的形式,形式是构成事物要素的结构显现方式。“形”指构成根雕的原始状态、自然神奇的状态。就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外在美。“式”指根雕内在的人为加工方式,即“三雕七磨”的原则。当然“三雕七磨”还包括着有些根料的组合,拼接自然与雕磨方式等方面。

雕刻专业培训篇4

1《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雕刻专业培训篇5

abstract:JadecarvingcrafthasalonghistoryinChina.Jadeindustryhasbeendevelopedrapidlyinrecentyears.trainingofjadecarvingtalentsliesintheseriouslagsituation.tomeetjadeindustry’sdemandfortalents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enterprises,so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toestablishthejadecarvingfeaturesofcultivatingtalentswiththetalenttrainingscheme.

关键词:玉雕;培养;教学

Keywords:jadecarving;cultivatio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204-01

1玉雕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现在玉雕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理论和实践都相对不足。从全国的玉石产业基地来看,制约玉雕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

玉雕行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远远跟不上玉雕行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许多玉雕企业纷纷萎缩生产,甚至解体、倒闭,各地的玉雕学校逐渐萧条,玉雕人才培养逐渐萎缩。可喜的是,教育部前不久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出现了玉雕工艺专业技能方向。可见,玉雕人才需求和培养状况的矛盾已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相关政府部门、玉雕企业、院校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应尽快确立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玉雕人才的培养。

2玉雕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有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来建立玉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玉雕收藏投资的兴起,消费者对玉雕的需求更注重工艺性和创意性,企业更需要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和有创新设计理念玉雕人才。

2.1玉雕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玉雕设计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艺术素养,从事传统玉雕、现代玉雕的设计与制作,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艺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2.2.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开拓精神;具备良好的敬业爱岗精神。

2.2.2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相应要求;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艺,包括设计程序和方法、工艺技术等;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方面的知识。

2.2.3核心能力具有玉雕造型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装饰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雕塑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玉雕传统特色工艺的制作能力;具有手绘制图及电脑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协调的工作能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玉雕人才培养进程

玉雕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在极具个性化的巧妙构思,这就决定了玉雕工艺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向。在第一学年,以基础课学习为主,理论课主要学习传统文化、文学鉴赏、中外美术史、美学。技能课主要学习绘画。第一、二学期,每周安排两天时间学习素描,学习绘画、设计和雕塑。在第二学年,以专业课学习为主,主要学习玉石学、玉石鉴定、玉文化、玉雕设计、玉石雕刻。设计和雕刻都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与设计有关的内容如玉文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制作工艺等则以讲课、研讨和实验的方式进行。第三年,进入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参加大量的商业生产,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直接引入实训场,由客户提出产品质量要求,实习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

4玉雕人才培养模式

玉雕专业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历史、美学和鉴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模式上以体现如下特点:

4.1教学以实践为主教学以实践为主,学时数占总学时的80%,且开放工作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和制作中遇到的困难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4.2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人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材,要求老师讲课与开展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并交换讨论结果。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4.3教学因人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进度及现有的水平不一样,同样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采用因人施教的模式,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学得扎实,不限制他们的发展。

4.4搭建就业社会平台对基本功扎实、生产实践做得好,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他们走向各大玉雕企业从事玉石雕刻和设计工作。支持鼓励学生创建玉雕设计、制作工作室。专业基础牢固的学生,也可从事其它相关的工作,可从事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工作,也可从事玉石鉴定、营销工作。

5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产业经济的转型期,社会建设需要一大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我们通过对学生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等训练,最终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符合新世纪对玉雕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具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这些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对培养新型玉雕设计人才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荣红.英国首饰高等教育及启示[m].宝石和宝石学,2001,(6).

[2]赵永魁,张加勉.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雕刻专业培训篇6

今年10月26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截止到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开设了50多种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专业,造就了一大批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者。关注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使曾经举步维艰的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希望之路。

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专业甚至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赞赏,刘延东说,职业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继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0年,教育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新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乐器修造、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服饰、民族织绣、民族民居装饰、民族工艺品制作、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等系列专业。这些以“民族”为特征、以“传统”为特色、以“民间”为指向的专业的设定,不仅使中职学校眼前一亮,也让渐趋没落的传统文化有了依靠。

《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泥金彩漆的工艺非常复杂,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流程,做一只泥金彩漆桶要好几个月时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泥金彩漆器皿被视为老古董,无人问津,现在则供不应求。泥金彩漆部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开班“授徒”,把以前“概不外传”的秘方教给学生。黄才良说:“泥金彩漆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了。留在档案馆里的‘样品’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住‘一双手’。”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开办多年,学生在这里系统学习东西方花卉、动物、人物、风景的装饰构成规律,并应用到工艺品设计之中,民间传统工艺在这里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继承。传统的泥金彩漆器皿在保留原有形状和图案花样之外,更需遵循时代设计更新更美的产品,而这正是传统匠人所欠缺的。过去,该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去做平面设计,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现在,能有专业性非常强的泥金彩漆作为接口,有志于此的学生可以一展才艺。黄才良与“徒弟”们共同设计制作的新式泥金彩漆器皿已经推向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韩国消费者。2011年9月,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泥金彩漆八角果盒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大邱市政府,成为中韩友谊的见证。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中专校长孙兵说,很多民间艺人身怀绝技,却没有徒弟,面临文化传承的尴尬,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不仅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应对市场变化的一技之长。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马金强认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专业与企业对接

实际上,在教育部修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之前,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在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并且绝大多数有企业作为依托。宁海县是全国著名的雕刻之乡,但随着电脑雕刻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雕刻行业遇到了挑战。针对雕刻产业发展的需要,宁海县职业教育中心与生产数控雕刻机的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办了“精雕数控班”,专门培养数控精雕机操作人员。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中高级数控雕刻人才,推动了宁海雕刻行业从松散的手工作坊向集约化、高科技化转变,精雕数控专业也成为该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名牌专业之一。

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经到了不分你我的地步。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企业驻校工作室”,工作室的设计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而学院教师又可能同时是某个纺织企业的老板。该学院院长说,教师办企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最新的市场资讯,把第一线的信息带到学校,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同时也承担了学生实习的任务,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吃住在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发工资,甚至缴纳相应的保险。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学校与该市的“大隐石刻石雕加工厂”合作,创办了石刻石雕实训室。这个加工厂正是大隐石刻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五职校提供技术、材料和工具支持。其所以愿意和职校合作办学,目的是希望职校能培养出“能好好干的本地徒弟”。因为后继乏人,这个行当可能面临消失,而企业也将不存,所以与职校的合作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绝大多数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无法通过招聘找到人才,与职业教育合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最便利的选择。南京云锦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招收云锦编织技工,要经过长期培训,而且流失率相当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很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与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后,技工素质好,培训方便,流失率也低。

为地方产业服务

马金强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至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

《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传承民族文化的职业教育中,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很难扛起“地方特色产业”的大旗。首先,民间传统工艺衰落多年,非一时可以振作。2008年,湖南省泸溪县的“踏虎凿花”工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才引起当地注意。2011年,泸溪县职业中学投资10万元资金购置各种制作工具和教学设备,设立“踏虎凿花工作室”,至今第一批学员还没有毕业,市场前景也未为可知。其次,目前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热销也不能改变其“非主流”的事实,据统计,民间传统工艺所缺乏的人才,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有数量上的优势,踏虎凿花工作室第一批学员就有300人,如果90%就业,就是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可是,踏虎凿花产品类似剪纸,源于苗族服饰纹样蓝本,实际上就是刺绣图样,会有多大的市场呢?再次,几乎所有的民间工艺品都是手工生产,工艺细腻、制作时间长、不可复制,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格外突出。瓯绣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瓯绣有100多种针法,熟手3个月也才能绣成一幅,难度很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瓯绣专业课,培养了一些绣女,但要成为产业,还为时尚早。

个别专业100%就业率

根据《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的统计,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达95%以上,近3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在就业率低迷的今天,这真是令人振奋的成就。实际上,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的学生就业率更高,个别专业可以达到100%。

雕刻专业培训篇7

关键词:非遗联姻职教南京云锦莫愁中专校企合作

一、南京云锦的文化传承意义及其传承现状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现在只有南京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织造。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云锦曾经赖以辉煌的土壤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云锦传承主要由民营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担当。40多年来,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把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逐渐恢复,并搜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画稿,培训艺徒,恢复了多项失传技艺,复制了多件珍贵文物,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无法避免后继乏人的局面。目前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年轻一代的云锦传人屈指可数,出现断层。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如何让云锦嵌入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一个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持云锦工艺的生命活力,使企业获得生存空间。与此同时,能否心无旁骛地培养出不屈服经济效益、注重技艺传承的手工云锦艺人也是一个考问。

新中国成立之初,总理曾亲自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中共十也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彰显民族个性、民族魅力。无论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保护南京名片的角度,云锦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都是刻不容缓,需要我们思考对策。

二、职业教育在培养云锦技艺人才方面存在的优势

1.年龄优势

科学表明,人的技能、记忆能力、知识构成、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训练年龄越小越好,因而在学生的学龄阶段较早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强化其知识接受能力,相比于目前的云锦技艺成年后再培养学技术人员技艺训练和操作以及知识体系构架的做法更有优势。

2.教育资源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培养资源,有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家研究团队、有政府多方面的支持、有知识全面的师资培养团队、有灵活多元教育理念和方式。这些优势将更利于培养具有完备知识体系又能熟练掌握和应用云锦织造工艺的云锦制作与修复人才,让南京云锦在新时期依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持续地传承下去。

三、“非遗联姻职教”理念的提出和应用

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案例,比如《人民日报》2013年8月2日发表的《跨界:“非遗”联姻职教(职业教育怎么走)》介绍了安徽行知学校采用“非遗联姻职教”模式培养砚雕、石雕以及木雕等非遗项目技能人才的事例;四川阿坝的壤塘县也创办非遗文化职教传习所,培养唐卡绘制、造像雕塑、藏药藏茶、藏戏演艺、石刻艺术等非遗项目的技能人才;2014年11月17日的《长沙晚报》也了湖南5项非遗项目将进入职教课程的新闻……

四、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部级重点职业学校拥有全国闻名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全国最早通过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从2001年至今,学校培养了500多名文献修复及雕版刷印技能人才,参与修复纸质文献万余件,复制了许多濒临失传的雕版版片,在文献修复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传承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学校与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以及南京大学博物馆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作用,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授课。学校结合国家《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独创“十八项技能”标准,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成立了具有可移动修复资质的对外修复中心,承接全国各地的纸质文献修复任务,协助教学与实训。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制五年,学习内容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各分项技能合格后参加行业单位的专业技能实践,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课程安排,让学生成为思想稳定、专业技能过硬的非遗技能人才。

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学校非遗课程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行业专家指导、教学名师领衔、技能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执教、技术能手协助实训”的教育教学链条,打造出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学校自主开发了书画复制技术与修复、雕版印刷、金陵剪纸、篆刻等“非遗”课程,建立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一体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服务,积累了丰厚的非遗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目前,学校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评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该专业的实训基地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并成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入选“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一批理事单位,与南京图书馆一同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职教的有机融合。

五、南京云锦与莫愁中专校企合作的美好前景

莫愁中专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同属建邺区,相距1~2公里,本身就具有校企合作的地缘优势。无论是在学校建立云锦大师工作室、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教学,还是安排学生到云锦研究所进行实践教学,都有着较大的便利。

雕刻专业培训篇8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产城教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证研究”(编号:mJZXZD1409),主持人:杨如安。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35-05

为满足当代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各区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树立、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创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业已取得进展。但正如学者周桂瑾和俞林指出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十多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旧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缓解就业压力有效手段的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无法满足差异性人才培养需求。”[1]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多数学校已建立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创业实训培养机会。同时,外部区域经济环境的活跃也为当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养分与土壤。与此相较,广大西部民族区域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本文以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12-2015届毕业生为例,通过对保山学院所处地域、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因素的探究,以期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以小见大“的方法模式考量。

一、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概述

(一)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据统计

2008年,保山学院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云南珠宝产业、文化产业状况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建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学制三年,为专科层次。招生至今,该专业现有6个教学班共188名专科生。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21人、19人、32人、50人、68人、60人、6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专业市场吸引力增强。目前,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呈平稳态势,年均60人,招生数额已呈常态化,生源较为充足。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统计

截至2015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从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数据来看,历年就业率达100%。其中,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人数分别为20人、17人、29人、48人,各占??年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95%、90%、91%、96%;四届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分别为6人、9人、15人、20人,创业率分别达到33%、47%、50%、40%。剩余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每届人数仅为1-2人。从图1可以看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对于从事玉雕领域工作的意愿强烈,这一点在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选择上体现更为明显,四届创业人数占各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总数比例持续增加,增长率呈正值,显示了学生创业队伍规模持续性的扩大。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区域分布

从四届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来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产业特色并满足了地区就业市场需求――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本地就业。据调查,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雕行业或销售工作的学生留在保山当地从业的人数比例达78%,其余就业范围均位于临近保山附近的龙陵、腾冲、大理、丽江以及云南的省会昆明,流向省外的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通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创业区域分布的数据汇总,90%的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当地进行创业,选择云南省会的昆明作为创业地点的人数占6%,前往腾冲创业的人数仅为4%。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近几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该专业既注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又服务于当地经济与文化产业,并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四个一致性。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地域及社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保山地区的南红玉石文化市场为例,其立足于当地南红矿产的丰富资源,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聚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玉石从业者形成推动保山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南红玉石文化产业市场,作为提升保山自身文化自信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助推器,蕴含多方面市场目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力求培养目标与当地玉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具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本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作为拟定培养方案的基准,以玉石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给予该专业学生创业基础技艺与创业素质的双重修养,最终达成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二)内部教师与外聘教师培养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良好培养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只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队伍,这是由传统玉雕工艺技术的特质所决定。因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师资团队组建时,建立专业教师引进制度,一方面,对于外聘人才偏重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实践经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且外聘教师的校外经营者身份与校内执教者身份兼具,利于教师将自身市场创业实践、经营管理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作为宝玉石课程讲授者,既需善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观与创业意识,也要给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客观场所与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创业指导。总体上,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都要意识到玉雕技艺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与玉石本身,还需延伸至实践操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完备自身专业教学的职业技能,丰富与市场挂钩的现实从业经验,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理论,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环境与作坊环境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建立以来立足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利用高职教育平台发展传承创新民间玉雕技艺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与市场作坊环境相一致的新型工作室环境,利用典型项目引领开展教学。项目要求与市场要求一致,大量开设案例式教学和实操课程,使学生在习得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领会与掌握工艺与创意、传统与时尚、科技与艺术的融会贯通。课程方面,所有专业课程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外聘教师共同完成;建立工作室负责制,由工作室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以地区人文历史的优秀资源作为专业寓教的内容来培养适于当地经济与人文产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职业熏陶与学生创业激情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的创业情况,不仅展示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培养过程中职业熏陶也起到重要作用。专业教师祝立业(现为珠宝学院院长)发觉该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雕刻不聚以同法,抓大放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形成了具备良好创新性和个人追求成就感的氛围,形成自身创业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分享教师自身的创业经历与经验,指点学生在创业初期的困难与疑惑,并提供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市场环境的实践机会。定期邀请创业毕业生或同行分享他们如何从事创业活动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因素分析

民族地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外部资源环境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个人成长特质,个人所在学院、所在企业、所在社区的创业环境作为其创业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方法、需求的基础上,体味他们创业的艰辛与困境,感受他们创业的收获与成长,综合分析他们创业的特质,从而为其他民族地区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一)个人成长特质

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个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作为自身成长特质影响了每个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是否基于对学生自身内驱力的良好考虑。

1.年龄。图2显示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年龄分布,其中22岁-24岁年龄范围内的创业者最多,这表明,大部分从事创业活动的毕业生年龄与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呈正相关,多数创业者通过高职阶段专业能力培训具备了基本的创业能力。

2.性别。图3左侧描述了2015年9月前已经毕业的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创业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总的来说,男性的创业比例高于女生,图3右侧则描述了现阶段玉雕专业在校生的创业意愿,相似地,男生相较于女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意愿更为强烈。

3.家庭收入水平。按照被调查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家庭人均500元-1500元,中等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3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人均3000元以上。图4表明,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创业人数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这一结果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创业者或企业所有者最多,低收入创业者或所有者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有明显差别,体现了西南地区职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独特特征。

4.城乡居住地。城乡二元结构并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乡居住地成为影响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5,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往届创业毕业生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h远高于城市人口。

(二)创业潜能与素质养成特质

1.富于创新意识、良好的增长潜力。身为创业者除了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立精神、闯荡社会的勇气,更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富于创新能力,例如,当下玉雕市场已形成山水、花鸟、人物(观音、佛像)、仿古、走兽几类固定风格,仅按照固有模型雕刻只能算低级玉雕人,如何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形状设计出形象新颖、构图美观、大方同时融入自身雕刻特点的作品,才是玉雕师追求的境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玉雕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在销售模式方面,创业学生们建立线上和线下互补的销售模式,建立完善的顾客系统及售后服务,一些创业学生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作品雕件做出来后,拍照发到淘宝,一般顾客若预定,第二天就可以发货。

2.创新及创造性发展能力特质――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同玉石雕刻毕业生作为创业主体的动机不同,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以2012届毕业生和泉的“学院玉坊”为例,该店铺目前共容纳8名玉石雕刻技术人员,其中4名成员均毕业于保山学院玉雕专业,同时也有来自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据创业者和泉介绍,公司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设计团队、雕刻团队、销售团队。和泉青睐于本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培养的这批人才不仅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且思想新颖有特点,能够雕刻出不同于市场普通式样的玉石作品,同时自身企业完全有能力容纳更多雕刻人才的加入。据调查,当地玉石市场多数创业学生在经营过程中都会经历从个别经营到团队合作的过程,在招聘合伙人的过程中,集体倾向于应届或往届学院毕业的玉石及艺术类学生,认为当地的玉石市场能够充分容纳这些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社区环境特质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良好的社区创业环境,究其原因,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离不开社区环境背景下特定社区文化的影响。

1.学校创业文化环境。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创业不在少数,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为响应“玉回云南”的政策号召所营造的??松创业环境,鼓励创业者追求创新与个人成就,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等;同时,当地玉石集散市场聚集的年轻创业店铺较为密集,吸纳了多数该专业毕业生,继而对创业形成较好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和泉为代表的成功创业案例给无论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专业毕业生或是在校就读的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激励后继者也同样为追求个人的成就而去努力掌握玉雕技能、持续精进技艺最终选择创业。

2.市场创业文化环境。珠宝学院四届创业毕业生立足当地玉石市场进行创业,且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珠宝之都”的政策号召,通过和泉创办的学院玉坊总店动员,联合保山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创业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正携手共建适于保山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的民间组织――“保山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商会”。该创业者联盟试图分别成立隆阳区创业组、腾冲县创业组、昌宁县创业组、施甸县创业组、龙陵县创业组,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网络、微信平台,帮助成员创业项目推广宣传,方便成员交流创业经验,收集优秀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激励初创者,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帮助有志青年创业。

四、启示与借鉴

(一)民族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产教结合

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市场创业就业人才需求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做出了有效尝试,可见,创设与地方人文资源相符合的高校特色专业,培育适于民族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地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大学生过程中,通过“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产教结合,实现高校技能型创业型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二)民族地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3]。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于发展玉雕人才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本身就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该专业致力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度推进:产业层面要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宝玉石加工人才教育市场,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宝玉石专业教育视为地区玉石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供给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要把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到城市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层面:需进一步深化玉石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报玉石鉴定与加工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

(三)政府要给予当地服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支撑与保障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稳定成长、地区职业教育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中央财政项目400万资金支持。2014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项目,预期获得资金支持150万。同年,学院投资4000万建设15000平方米的珠宝大楼,大楼集实验实训、营销、学术交流为一体,将为玉雕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介于工艺的特殊性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培养环节仍亟需大量经费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场所的硬件设施与机械设备的更新维护,政府相应机构应继续制定培养支持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以适应培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任务的需要。另外,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力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继而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雕刻专业培训篇9

1项目启动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设立;受财政部、文化部领导和监督;为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此次,由黑龙江大学为承办主体,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的“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人才培养”项目,于2017年1月25日上午,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培训,在黑龙江大学艺术楼会议室举办了结业仪式。该培训项目立足于以黑龙江省为中心的冰雪文化产业发展和冰灯冰雕非遗的传承,以黑龙江大学人才培养机构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以培养当代冰灯冰雕高端艺术人才为目标,提升学员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为培训宗旨,重点培养、提高学员的冰灯冰雕创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最终推出精品力作,以满足我省乃至我国对冰雪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为我国2022年冬奥会储备更多优秀的冰雪艺术人才。该项目的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创作方案指导以及室外现场实践教学指导等方式。培训重点以实践为主,继而了解学习国内外冰雪艺术前沿和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设计思维与创意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

本次活动的培训对象是从报名者中遴选出3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雪艺术从业者以及冰雪艺术爱好者,并于2016年11月26日正式开班授课。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聘请了十四位国内冰雪艺术专家及多所高校知名教授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计划两个月内完成所有的培训课程。课程设置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的总体要求,制定冰灯冰雕艺术设计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该项目主要设置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造型能力训练、理论类课程和创作设计课程;在第二阶段开始进入户外实训课程环节,实训基地分别设置在黑龙江大学校园、兆麟公园(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由导师现场进行指导,教学成果直接面向游客展示。该项目自2016年12月20日开始进入实训阶段,通过一个半月的培训学习,学员们学到了先进的冰雪艺术设计理念和思维。不仅开拓了视野,更提高了艺术素养;既提高了创作能力和冰雕技艺,又收获了荣誉。学员的冰雕实践成果还参加了全国专业冰雕比赛,全部冰雕作品均获得奖项,其中包括金、银、铜奖项。两个月的培训课程累计完成量达到248课时/次,共完成57件单冰和7件大型组雕作品。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广受社会赞誉。

2专家论坛

本次活动还举办了专家论坛,与会专家以专题讨论形式积极发言,本刊根据专家研讨的内容,以“回顾・记忆”、“认识・创作”、“培养・传承”和“未来・发展”四个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内容如下。

2.1回顾・记忆

张永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在1963年那时代,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初次接触的冰灯。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因为一开始我也不是做冰灯的,就跟着大家一起做盆景,用冰做成假山石,很小,像花卉盆景似的,看着比较美观。我从1963年一直做到退休。退休以后在冰雪节继续做冰灯,一直做冰灯,深深陶醉在冰雪文化中,没干过别的。

杨世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第一届冰灯游园会是组装灯,有用铁皮做的五星、和平鸽等。将水冻成冰倒出来,里面再放上蜡烛,把冰灯挂起来。第一次的冰灯游园会是很简单的,当年我担任总体设计,我和张永斌先生两人负责冰灯设计,那时候就已经把冰雕、冰盆景和冰造园都结合的设计在一起。记得那时候市委书记任仲夷倡导“哈尔滨冬季让人们都出来活动活动”,当时兆麟公园的领导就利用这个东西(冰)来吸引(游客),所以冰灯做出来以后,哈尔滨人一看,(兆麟公园)里面都是各种的挂灯,那真是人山人海。第二届冰灯游园会连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台都去了报道,从此开始了哈尔滨的冰雪艺术路程。

盛琰(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设计部副主任)

我从小比较喜欢美术,初中的时候,哈尔滨刚开始兴起中小学生上冰雕的活动,当时要挑选喜爱美术的孩子参加活动,我被选上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冰雕。我当时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冰雕,那时候大部分的孩子也不太会弄。地点是在兆麟公园,刚开始使用各种斧子、凿子之类的工具。后来到了我上高中的时候,参加比赛时从一点点的接触到后来的能做成型了。到了我上大学以后,班里好多同学都喜欢做冰雕,每年都会自发性的去做。记得在1988年,太阳岛举办了第一届太阳岛雪雕比赛。第一年大部分以学生个人参赛,因为那时候各高校还没有开始重视,都是热爱冰雪艺术的大学生单独去报名参加,拿着很不像样的工具。我从小接触冰雪艺术一直到今天仍然从事冰雪行业。

2.2认识・创作

杨世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现在冰灯雪雕已经成为文化现象了,不只是卖门票有了财政收入。世界各国像日本、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都是以本国的文化形态来进行活动的。我们国家的冰雪艺术是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来充实冰雪艺术的内容,所以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它是一种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东西,既是旅游产业,也是文化的传播。因为冰灯游园会里的冰灯艺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符号,像冰建筑和雪建筑大部分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所以对宣传中国文化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冰灯,已经是哈尔滨城市的一种符号。冰灯是一种俗称,老百姓是这么称呼的。这里面包含有许多分类,如冰雕、冰建筑、雪雕、雪建筑、冰雪造园,还有其他的很多小的东西。像冰雪花卉、冰雪雕刻、冰雪花坛,这类东西很多,都叫冰灯,它是一个统称。冰灯的起源就是1963年的挂灯,当年的老百姓叫“冰灯”叫习惯了,现在的冰建筑已经达到30多米高了,已经不是灯的形式了。

冰雪艺术是一门受季节限定的艺术,它不能长久保留,哈尔滨气温顶多能坚持两个半月。每年的形式都不一样,都有新的设计。这样哈尔滨的冰灯才能够年复一年地有所进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这是一门极富魅力的艺术。

朱晓东(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副主任)

哈尔滨的冰是一流的,因为中国是贫雪国家,哈尔滨的冬天很少下雪,就算下雪也很薄,也很脏。现在的雪雕材料全都是人造雪,用来塑造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现如今我们在世界上还是一流的冰灯雪雕国家,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冰源,松花江的冰是透明的,之所以透明是因为有流水。反之湖水的冰就是污的,像冰棍似的不透明,而松花江水是流动的,黑龙江的冰和松花江的水颜色偏蓝,所以做出的冰灯冰雕效果非常好。

张红风(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说到造型艺术和冰雕之间的关系,因为冰雕本身包括雪雕,有它的特殊语言和形式,它跟正常我们认为的雕塑还不一样,跟材质、气候、时间等都有关系。再者,雕塑是做加法,就是从一点一点往上累积,而冰雕是做减法,就是给一个几米高的立体冰块,然后逐渐往下减,要去冰量,减去多少这是制作冰雕者要掌控的。如果去冰量太大,会显得很单薄,视觉效果不好。我认为去冰量不能超过百分之四十,就是说三十到四十之间,这是最好的。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冰雕的体量感和掏空性,还应该考虑到空间感和外环境和谐度。所以我们在做冰雕最初设计稿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因素,就是注意减法减到什么程度。另外,制作冰雕要求有适合的工具,我们现在用的工具,有一些都是冰雕艺术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有些工具表现这个题材好,有些表现那个题材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摸索形成的一些独特的冰雕工具。

经过这么多年国内、国际的冰灯雪雕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大家共同认为好的作品基本上都倾向于吉祥题材的,它最能代表中国。我们跟人家比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本民族的文化元素放大。再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最早做冰灯也是这个初衷,代表咱们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做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有一个特点,如果冰雪节是一月份开始,大家知道已经临近过年了,过年一定是要喜庆的、吉祥的东西。大家知道很多人从南方到东北来过年,还有国外游客也希望在这里体验一下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氛围,所以说哈尔滨的冰雪节有个好处,就是正处在过年这个喜庆的节日期间。

柏伟(黑龙江省冰雪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关冰雕创作的题材,我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好一些,一些传统(的人)总是会想一些比较传统的内容,这样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因为艺术就是应该把你的想象力都发挥出来。所以我觉得在创作上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我这次看到学员的作品,有几个创作的就不错。

关于冰雕工具,德国和日本的工具就非常先进,比如像各种弯曲的和不同型号的狼牙棒什么的,我们很多冰雪从业者现在都是买他们国家的工具。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工具就会发现它能做出什么效果,我们中国也能制作出这些专用的工具。这个工具特别重要,因为你没这个工具就做不出来一些角度和各种造型效果。没有一套好使的工具就]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余雁(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如果将冰灯冰雕艺术设计视为一门综合性文化艺术,那么它具有无限的创作空间。比如说是否可以将声、光、电以及VR技术融入冰灯冰雕艺术之中,使其更加时尚和娱乐化,来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我们目前需要探讨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冰灯冰雕艺术不仅要传承更应该不断创新。

2.3培养・传承

张永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今天看到这些培训的学员,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后继有人,而且都能够成为高端的冰灯艺术人才。像这样的培训班太少了,更多的人需要培养。现在艺术家少,大工匠少,还有大批的农民工参与冰灯制作,这样很难提高冰灯的质量,为什么呢?刚才也说了一把大铲走天下,如果来了只比划几下,挣了钱就走,不管质量的好坏,再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冰灯冰雕的发展就很难说了。别的城市要搞冰灯冰雕,人家要怎么做呢?不会跟冰雪大世界一样比冰建筑摞的有多么高,而是朝精发展,以精取胜。如果超过了哈尔滨,那时哈尔滨就有危机了。

杨世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哈尔滨冰雪艺术已经传承了几代人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做到现在的这个程度。如何保持这个优势,我和同学们也说过。现在国家给黑龙江大学的这笔资助就是培养冰灯艺术人才的,是特别好的事,因为冰雪艺术在哈尔滨永远不会消失,哈尔滨现在有许多家专业公司,他们专门从事这样的工作,有几家现在已经几千万资产了。他们就靠冬天,走国际国内,然后培养了人,增加了就业,给国家创造财富,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所以说哈尔滨的冰雪艺术是哈尔滨的重要资源,它渗透到经济利益、文化利益,代表了哈尔滨的文化水平,我们得保持优势啊。

吕滨(哈尔滨市画院院长)

我看了这些培训学员从第一周实践开始到最后完成的冰雕作品,无论是思维意识、创意设计以及造型艺术表现均有较大的提高。学员对冰材的性质、冰的结构、体量感和空间的设计都有相当好的理解和认识。冰的层次感和冰的通透性视觉语言都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不足的是培训时间太短了,如果有机会应该带学员出国考察学习,像俄罗斯、芬兰、日本、加拿大等,这些国家的冰灯雪雕理念和创意设计都很超前,艺术表现与制作技艺水平也很高。希望学员在今后的冰灯雪雕创意设计能够向国际化迈进。

朱晓东(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副主任)

冰灯艺术是哈尔滨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需要大量的优秀冰雪艺术家。黑龙江大学培养冰灯艺术人才具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这次培训的学员都有良好的艺术造型基础,通过两个月的培训指导他们都有了很大提升。他们的培训作品在兆麟公园对游人展示,受到广泛关注。希望黑龙江大学能够继续延续冰雪艺术事业,率先带头做冰雪艺术教育。

柏伟(黑龙江省冰雪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果说哈尔滨冰灯冰雕技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它的历史很短,你说把它作为一个遗产,遗产大量的东西还没有形成,做遗产呢就是把现在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我觉得就不错了,就是一件好事。

纪连路(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冰雕传承问题,我觉得我们哈尔滨的历史就是中国冰雕的历史,因为已经经历了约六十年左右,一直是无师自通,就是师父带徒弟那种传承,人员基本是美术厂的工人师傅。因为最早做冰雕的,除了极少数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工艺美术厂的雕刻工匠,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一点点老去了。徒弟们也都很老了,但是这是一种自然的非物质传承。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从十年前成立了全国乃至世界首个冰雪艺术专业。实际我们就是想从文化建设和传承的角度(传授技艺),而不是只靠师父的那种手工传承。我想以艺术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态度为我们哈尔滨补充人才,我觉得这个路现在正在走,但是后续的力量还得需要成熟几年才能看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的成才方法。

另外,我觉得冰灯雪雕里面有着特殊性,它与其它的材料不一样。还有一个,冰雪艺术同时也是光的艺术,把声、光、电融合在冰灯雪雕艺术作品中能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我们要传承和要保留的。

霍西凡(中俄文化艺术合作委员会主席)

看了冰灯冰雕艺术人才培训的最后实践成果,感觉艺术表现力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能够看出这次培训指导教师所付出的辛劳。我国未来冰雪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希望。以前从来没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进行这么专项的培养人才。国家现在正急需冰雪艺术人才,冬奥会即将在我国举办,需要大量的高端冰雪艺术人才。我走过许多国家,如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他们做的比我们更精细更深入,是值得我们今后学习和借鉴的。所以建议下一次的培训可以与国外联合办学,做一些交流与推广,例如作品展览。

柏伟(黑龙江省冰雪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现在我们做冰雪文化,全世界像中国这样能做这么大尺寸的很少。我刚才在课堂里也讲过,欧洲如果要做一个展览,不会有这么大,也就是几百平米,而且他们没有这么多的冰雪人才。但是与他们相比,我们大众化的人才比较多,尖端人才相对少。比如说国际比赛,我们在创作上,要向日本、美国、加拿大包括俄罗斯的一些国家学习,他们这些国家的创作思维不拘一格,有创意。

季敏(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冰灯艺术的传承当然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传承,老师们包括非遗传承人给学员讲课就是在传承。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冰雪艺术的特点就是实践,脑子里想的再多,你不动手去做不行的,你必须得动手。它不是通过想就能出来的,想是一方面,你得亲自动手去做,冰灯的技艺训练这很重要,得需要不断的去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传承和发展。

余雁(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个冰灯培训项目具有肩负着冰雪艺术传承、创新的使命和培养冰雪艺术人才的重任。冰灯冰雕传承了半个世纪,新一代受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越来越关注冰雪艺术的品质与水平。所以,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艺术性都有了越碓礁叩囊求,由此凸显了冰雪艺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因此,希望通过此项目培养出更多冰灯冰雕艺术的高端人才。

2.4未来・发展

杨世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外国人提起哈尔滨是干什么的,哈尔滨的冰灯他知道,但是哈尔滨其他的未必清楚,可见哈尔滨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还不够。省长说了冰雪产业就是哈尔滨的支柱产业,它促进了哈尔滨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哈尔滨的名声也是靠冰雪打出去的。所以说冰雪艺术要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来塑造这个形象,并大力发展它,使哈尔滨冰雪艺术变成一种国际符号。现在哈尔滨的冰雪产业规模和艺术水平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是一流的,哈尔滨有三大冰雪展示园区,兆麟公园、雪博会还有冰雪大世界,他们规模宏大,形式丰富。所以说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中国冰雪艺术的发展。

纪连路(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哈尔滨冰灯在这五十年之中,实际上已经为全国、为国际做了很多贡献。但是我也说一点不足,我们不仅要在制作上做贡献,而且要有冰雪艺术理论上的支撑,应在冰雪艺术的研究上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可能是前辈们还没来得及做的。我们(哈尔滨冰雪艺术)虽然是先行者,但是我们自己应该找到不足。尤其是最近十年,欧洲和其他国家包括美洲,他们的冰雪艺术发展得很快,这和他们先进的理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全国能第一个做部级冰灯人才培训项目,我为黑龙江大学的敢为人先感到高兴,我也愿意为我们哈尔滨冰雪事业做出自己努力,完成一个北方人应该承担的使命。

盛琰(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设计部副主任)

冰灯冰雕这个行业应该是一个阳光产业,看这个发展趋势,它已经在中国北方形成了较完整产业形态。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地方性展示的东西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以冰雪产业为生了,而且它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只要是能够冻冰的地方像西北,最远到嘉峪关、新疆、内蒙等地都有冰雪。到了冬天这些地方都在做冰雪产业,东北基本上已经形成产业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很多县市也在做。东北许多在夏季做土木建筑的行业,到了冬天基本处于休工状态,所以他们都在做冰雪这块产业。所以在冬天,他们到冰雪行业里做冰和雪建筑。咱们各个大专院校从以前的个体性到现在有组织性的进行参与,这在无形中将我们的后备力量培养起来了。而且有些学生毕业以后,就靠这个吃饭。而且收入颇丰。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阳光产业,如果市场正常的延续下去,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柏伟(黑龙江省冰雪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外人觉得我们的冰雕艺术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把冰这个东西加上颜色和灯光音响,又加了其他的元素进去,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艺术产生了,而且这个冰雪艺术现在还是在不断的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它的形式还在不断的变化,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更多的人来欣赏,将更多的现代元素加进去,使观众更加喜欢它,所以现在冰灯已经走向非常娱乐化的年代。

我们国家艺术基金的冰灯冰雕人才培训的确对我国冰雪艺术将来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划时代意义。因为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系统的培养冰灯人才活动。虽然我们的(培训)时间不长,但是我看了学员的作品都不错,已经体现相当高的技艺了,这个活动结束以后可能会诞生出来一批优秀人才,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的事业未来会越来越好的,这是我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是我们的都提出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冰雪产业,没有人把冰雪产业上升到这个高度,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而且我们这个冰雪产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产业也必将越做越大,很快走向世界。

3作品点评

国家艺术基金“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人才培养”项目在实施培训期间,35位学员以团队合作形式,在培训导师指导下,共完成57件单冰和7件大型组雕培训作品。学员培训成果分别在黑龙江大学校园、兆麟公园(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直接对外展示。在此选择了部分学员培训作品(见封三学员作品选登),邀请业界专家进行点评如下。

(1)《太空畅想》作品的视觉元素简洁,轮廓线富有韵律,结构层次清晰,具有张力和体量感。创作者用阴刻的手法表现宇航员的面部,别出心裁。人物面部进行虚化处理,使得宇航员的面罩更富有质感。创作者巧妙的将浮雕、线刻及镂空等雕刻语言融为一体。不过作品采用大面积的镂空,使其结构略显单调,细节上不够丰满。

点评专家:谭博(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2)《丝路花雨》融汇“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和地域风情,将传统文化艺术至于现代语境中,用冰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冰具有晶莹剔透的特点,但也有它的不足,如无色透明、不易表现出立体层次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创作者在造型时采用石雕和木雕手法,强调体面关系,突出结构形体,力求轮廓鲜明,强调细部肌理处理,使线条相互交叉,雕痕纵横交错,层次性和通透性有机结合。在光线反射作用下,尤显玲珑剔透,从而取得远视、近视俱佳的观赏效果。

点评专家:朱晓东(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副主任)

(3)《热带雨林》作品主题突出,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冰雕的多种表现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剪影、形体结构在多角度下的空间与视觉变化。很好地关照到了平面肌理与立体的空间以及视觉与触觉感的关系,完整的表达出雕塑的结构形式和冰材质独有的视觉语言。

点评专家:李欣(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4)《飞天》以中国敦煌的飞天为题材元素,运用现代审美和造型以冰雕艺术形式完美地呈现。该冰雕作品整体造型呈三角型,具有体量感而又不失空间的通透性。传统祥云造型优雅,同时具有现代的装饰性。飞天仕女形象造型优美,裙带飘逸富有律动感。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组合冰层次感的优势和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

点评专家:洪兴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雕刻专业培训篇10

传承道教文化与吉祥文明

桃木是中华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剑雕刻工艺同样也是芮城永乐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载着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载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桃木自古以来就有“阳刚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誉。史书上曾记载:桃木乃仙木,有镇宅、辟邪、纳福之神功,被人们视为吉祥、平安、长寿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文学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雕刻技艺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发展出了雕、镂、镌、刻、镶、嵌、剔、轧等技法,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呈祥等。永乐桃木手工雕刻技艺原本在李氏家族中传承,从选料、设、定型、下料、雕刻,到砂光、压亮、上漆、复磨等,无不亲力亲为,在传统品种基础上又开发出桃木制作的宝剑、神像、神牌、法印、令牌、符篆、大刀、拐杖、木梳、笔筒、名人字画及各种桃木吉祥物、木雕、根雕。一件工艺精致的桃木雕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十道复杂的工序。

创业带动就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部级非遗项目永乐桃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军家族传承达五代以上,其高祖父李祥、曾祖父李小增、祖父李发奎及父亲李智家连续五代为道家居士,均从事桃木雕刻手工制作,李艳军从小接受父亲、特别是祖父亲自传授教导,习得桃木雕刻技艺及民俗与道教文化。李艳军秉承祖先留下来的雕刻技艺,以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努力迎合市场需求,依据祖传和自己设计创作的桃木作品多次获奖,芮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李艳军文化产业开发带头人光荣称号等。

目前李艳军的理天木雕研究所吸纳残疾人、下岗职工及农村闲散劳力作为培养对象,经过刀法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悉心传授,已相继培养了桃木雕刻骨干30余人。使桃木雕刻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良性发展,让桃木雕刻产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给人们带来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芮城桃木雕刻从业者不断创新、狠下功夫,研发了象征吉祥、平安、长寿等寓意的桃木剑、桃木刀、笔筒、屏风、如意、摆件、挂件等30余种产品。

目前,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被芮城县残联指定为芮城县残疾人木雕实训就业基地,被指定为山西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残疾人木雕实用技术培训班。这一模式既拓展了永乐桃木雕刻的传承保护途径,又赋予了残疾人一技之长。

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在非遗项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产品渠道、经营模式、金融资本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