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十篇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十篇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43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1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个别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与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2

【关键词】铁路桥梁成本控制偏差分析纠偏措施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投资越来越多,铁路桥梁建设作为铁路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工程项目,其质量和造价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施工企业要通过自身生产经营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控制施工成本,发挥企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化施工方案,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铁路行车速度高,并要求较好的舒适性,所以铁路对桥梁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铁路桥梁建设正在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相应的成本控制也更加困难,所以铁路桥梁成本控制要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科学主动的转变成本控制技术,改善成本控制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铁路桥梁建设还存在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控制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真正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国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发展较早,在铁路桥梁成本控制上已经将控制与管理协调一致,开展了综合性成本控制,全员参加,并设有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

1铁路桥梁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

1.1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作为基本的核算对象,包括施工中发生的全部费用,通过对项目实施工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的纠正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预算的成本范围之内,通过各单位工程成本核算的综合来反映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效果。

1.2项目施工成本的构成

铁路桥梁施工成本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所有费用,和一般建筑工程类似可以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既施工中消耗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实体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以及其他直接费。

间接成本,是生产过程中不便于直接计入某一特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下属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奖金、职工福利、折旧费、取暖、水电以及临时设施摊销费等。

1.3施工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

桥梁施工成本控制受到施工建设要求、水准、地点、施工工艺、设备选择等影响,在设计环节对成本的控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贯穿于项目规划、初级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并要加强桥梁美观艺术性的标准,在提升实用性的同时注重对审美。

施工阶段可以有效的预防成本浪费问题,铁路桥梁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在环境变化下可能会发生较多的变更问题,要和设计环节结合,提前有效的对施工总量与成本增减做好预测规划,根据施工工期、质量、变更等标准做好索赔与反索赔管理。

企业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要想长期的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在合理的成本内确保工程进展速度和施工质量水平。影响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造价的问题,目前采用以工程对象为收费方式,但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不良因素,工程不能按期进行,增加了费用投资,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不合格出现的返工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机械安排的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都会进一步追加成本。

1.4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内容

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要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实行。材料用量的控制中合理的利用和节约材料,以定额与计量管理的手段控制施工质量,尽量避免返工,减少物资消耗。材料价格控制由采购部门实行,通过市场信息、询价以及竞争机制等合理的控制买价、运杂费、运输损耗等。

人工费控制,可以根据项目制定的劳务报酬,以及当地劳务用工的价格,以定额消耗的方式制定明确的人工成本。人工费的控制同样要实行“量价分离”,用工数量要按照施工图预算、模板量等计算得出,并考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零工等花费。

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主要由台班费和台班数量决定,要合理的安排施工生产,加强调度和现场的维修保养,机上人员和辅助生产人员要配合提高台班产量。

管理费的控制,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费用要根据总现场管理费在施工计划中的成不比重确定,编制施工管理费总额预算,作为控制依据。施工管理的开支和范围要明确确定,落实控制责任,对施工费用要严格执行审批和报销程序。

2铁路桥梁施工成本的控制运行

2.1施工成本单价包含的内容

铁路桥梁施工的成本控制不仅要从项目成本组成上进行分析,还要根据施工图设计,以桥梁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的核算。上部建筑包括脚手架的搭建,模板制作与安装、钢筋和预埋件的制作安装、泄水管、混凝土浇筑、盖板制作安装、防水层与防护层的设置等,桥面上围栏、防护网、通信设备的安装等。下部结构包括基础和墩台,主要内容包括支架搭建、模板制作与安装、钢筋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浇筑等。附属结构包括砌体施工、台后填筑等。可以根据施工图设计将各项花费一一列出,核算施工成本。

2.2工程成本分析法

工程成本分析法是针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析,找出节约和超支的原因,包括综合分析与具体分析。

综合分析中将项目成本按照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费与施工管理费等。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发现节约和超支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则是将上述各项费用再单独进行分析。

能够较为详细的了解成本使用情况。

人工费分析,人工费是由工作日数与平均日工资决定的,组织管理不善、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量大等都会造成工作日的增多。平均日工资的提高则可能是由于特殊原因外聘了高级专家,或者平均工资提高,奖金增加等造成的,通过对预算和实际花费的比较了解成本控制情况,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材料费分析,材料费的偏差是由量差与价差共同决定的,量差由工作量的变化以及节约或者浪费决定的,价差再是管理、存储、供应等形成的,通过对材料费用的分析,找到变动原因,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将材料费用降到最低。

机械费分析,机械的台班数与机械利用率、调度、闲置以及完好率有关,或者工程量变化等都会造成其改变,台班费用差则是由燃油、耗电、单价变化、人工费变化引起的,施工机械的保养与管理对机械使用费也有很大的影响。

间接费分析,包括生产人员是否超编、办公费浪费现象等,是由直接费或人工费乘以间接费费率得到的。

2.3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法划清了各种经济责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定期的汇报业绩,在组织系统内部划清经济责任层次。这种方法要求在企业内部根据控制区域和范围划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以及投资中心多个责任中心,根据责任中心确定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包括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也即是目标成本;项目组织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成本,包括施工技术部、材料部、机械设备部、质量安全部、财务部等;施工队的责任成本,是成本管理的基本责任主体;施工队班组责任成本等。

责任成本的控制方法有价值工程法、过程控制方法、成本差异分析法等。

2.4赢得值分析法

赢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较为成熟的方法,通过累计计划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以及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aCwp)为基本变量,根据成本差异和进度差异反映工程成本和进度的情况。

赢得值分析法要同时监控以上三个参数,以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与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之差表示成本差异(CV),以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与累计计划成本之差表示进度差异(SV),确定整个项目工期内的资金预算和进度计划,监督实际成本及工作绩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项目进度、质量及成本三大要点,通过比较计划工作量、实际花费、实际挣得量来确定成本和进度情况是否符合预先计划。

3铁路桥梁施工成本分析与预测

3.1项目成本偏差的数量分析

工程成本的偏差数量分析既是对成本之间的计划偏差与实际偏差进行比较,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计划偏差是事前预控确定的,实际偏差为成本控制的业绩。

人工费偏差分析,实际用工通常以发包的形式确定,按照实物工程量和定额人工作为劳动费用的基础,由双方确定人工费的单价,定额外的人工可以按照定额人工的比例确定。材料费偏差分析,包括主要材料、结构配件以及周转材料等费用。

3.2项目成本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纠偏政策

引起偏差的原因有主管方面与客观方面两种,应将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列举分类,运用因果分析、分类法、层次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主要原因。

主观因素包括施工队伍、施工方案、质量标准、进度安排、技术能力、合同部署等,客观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为气象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社会因素为物价调整、法律更改、停水停电、设计标准变更等。

纠偏的对策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四种。组织措施,成本控制属于企业活动,应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专人,全员参与,并有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形成一个明确的责任体系。技术措施,造好施工方案的对比,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融入技术因素的影响。经济措施,做好成本各种计划和预测,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具有完善的奖罚制度。合同措施,合同结构要合理,合同中细致明确各种成本因素,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要有相应的应变对策。

4结语

铁路桥梁施工成本控制的发展与完善,要结合整个的项目周期进行,成本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种部门,要在在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人员的技能素质是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参与管理的人员要不断提高技术知识和业务水平,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法律条文、规范、规定,以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真正实现全员质量管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郑艳霞.试论成本测算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2]余锐.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方法与应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吕盎香,周吉平.关于建筑工程造价中成本测算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因材施教”的教改实验,显得格外重要。

一、“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办学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本着“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社会需要。

三、普通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施

因材施教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做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因材施教”,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从而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材施教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差生原因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88-01

1调查的目的

1.1了解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2针对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差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

2调查对象和范围

2.1调查对象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八年级四个班217名学生中50名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

2.2调查范围

2.2.1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的智力、品德、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2.2.2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

3调查的方法、内容和结果

3.1调查的方法

3.1.1问卷调查法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八年级四个班的50名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参加调查人数50人,收回有效答卷50份。(设计问题为:你认为自己数学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2当面谈话法

通过当面谈话了解差生的思想、行为、意志品质、心理特征。

3.1.3教学实验研究法

针对产生差生的原因,通过教学实验分析研究转化差生的对策。

3.2调查的内容

3.2.1研究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创造性的营造平等、自由、愉悦的课堂环境,设计出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2.2研究如何根据差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差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差生的数学素质。

3.2.3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和改进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差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3.3调查结果

通过对八年级四个班50名差生的详细调查和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两个班差生产生的原因有家庭环境(有2人、占4%)、社会环境(有1人、占2%)、先天因素(有1人、占2%)、后天因素(有49人占98%)、智力因素(有13人、占26%)、和非智力因素(有37人、占74%)。以上数据说明,初中数学学习差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

3.3.1基础较差(有43人、占88%)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两个班中中数学较差的学生,数学基础几乎都不太好,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数学是一门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所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某些领域也就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导致初中数学学习困难、成绩差的一个直接因素。

3.3.2自信心不足(有38人、占78%)

由于差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要比基础好的学生多很多,学习的压力也要比一般的学生大很多,所以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下去自信心就严重不足。这又极大的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产生差生的一方面重要原因。

3.3.3学习方法、习惯不科学、不合理(有31人、占63%)

经过我的多方调查了解,发现他们中有63%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根本没有计划,很少预习、复习,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不懂得灵活变通;学习的随意性很大,也很少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3.3.4意志品质薄弱、没有坚强的毅力(有23人、占47%)

往往人们一提到差生就会与“笨”画等号,但据笔者本次的调查了解发现有8%的差生其实并不笨,他们之所以成为差生主要是由于意志品质薄弱、没有坚强的毅力。他们学习意志不坚强、生活作风懒散,甚至还有迟到或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或抄袭的现象。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多少遇到一点困难,就很容易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极少有刻苦钻研的作风和精神,根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4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差生的对策

4.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在对差生进行转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急噪冒进,不能指望差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非常大的进步,不能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而是对他们采取降低要求、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谆谆教导的方法,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耐心细致的辅导他们,一点一滴的引导他们补上所缺的基础知识,使他们逐渐地有所提高。

4.2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逐步树立自信心

对于逆反心理很重、自卑感很强的差生的教育一定要遵照“爱屋及乌”、“亲其师、而后信其道”的原则,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真诚的爱心注入教育的点点滴滴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多为差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5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3)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一贯性原则。按照重要性原则,有些成本差异虽然未超过规定的差异率百分比或最低金额,但这些成本差异在一段时期内一贯在一条控制线附近徘徊,就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这种差异也应视为“例外”。这种例外产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由于成本控制不当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原定的因素或标准已经时久失效,应及时加以调整。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目标成本;成本管理;管理与控制

abstract:theCommercialbankinisengagedintheaccountexecutiveactiveprocedure,itsdepositallowancedisbursement,thecommission,theloanandpaythefundtheloss,toreducetherelatedexpenseandthegeneralmanagementexpensewiththeinvestmentbookvalueandsoon,constitutedCommercialbank''''scostofoperation.whetheristhemodernCommercialbankintheadvantageinthemarketcompetition,realizestheshareholderrightsandinterestsmaximization,besidesmustexpandthesourceofincomepositively,averyimportantaspectisstrengthensthecostthecontrolandthemanagement,guaranteesthetargetprofitrealization.accordingto“thecostbenefit”theanalysisprinciple,themodernCommercialbankalreadywasnotpausessimplytothecostmanagementinmatter''''scostaccounting,afterwardcostanalysis,buttookinanticipationcostforecastandtheplan,implementedtheentireprocess,thewholestaffandthecomprehensivemanagementtothecost,guaranteedthetargetprofitbythetimerealization.thecostmanagementanddoesthecontroleffectdirectrelationCommercialbankeconomicefficiency''''sheight,whetherrelateittobeattheadvantageouspositioninsamebusiness''''scompetition,relatesCommercialbank''''ssurvivalandthedevelopment,thusthecostmanagementreceivesvariousCommercialbank''''sattentionandtakesseriously.

keyword:Commercialbank;targetcost;Costmanagement;managementandcontrol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

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3)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可控性原则。由于银行业的成本项目中有些属于可控性成本,有些属于不可控性成本。有些公用事业费(如电话费、水电费)的收费标准经常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各成本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差异。因此,凡属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符合重要性标准的差异,也不应视为例外,不需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7

护理工作平凡而辛苦,无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护士都需要守在病人身旁,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差错。现将发生事故与差错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发生差错事故的因素

护理上的事故定义:凡是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不负责任,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作风粗暴或业务不熟悉而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痛苦,造成残疾或死亡等不良后果称为事故。

护理上的差错定义:凡是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病员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称为差错。

根据不同的环节找出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护理队伍素质较差(政治、业务、伦理道德、美学、心理、语言、身体等);人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个别人专业思想不稳定;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药品、器械、重病人床头交接),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细;责任心不强,对患者不负责。

2避免差错事故的措施

树立良好的医疗道德风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术的强化训练【1】。

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人员的职责分工。

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教育。调整队伍构成,同时把不适合护理工作的人员做妥善安排。搞好护理教育。医院面临的护理教育任务,重点应抓好现职人员的提高,对未经正规教育的护理人员,要实行全面教育,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使他们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技术训练。抓好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内外妇儿四大科室的管理是避免产生护理责任事故差错的关键所在。搞好护理管理,在理顺护理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选用好护士长是首要条件。护理管理的好坏,服务态度的优劣,与护士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护士长必须由相当业务水平,有工作能力,有上进心和事业心,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并工作作风正派的护士担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得到贯彻落实。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护士的工作亦要根据个人的不同素质,量材使用。为了确保护理质量,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管理,严格控制未经正规教育和系统学习的人员,无护士职称人员上护士岗位,从事临床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层模式理论依据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1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同一选项中,根据学生素质水平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方法实施,以此实现课程目标。对比传统教学中“齐步走”模式,这是实现素质教育有效的途径,不仅能把握学生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还能为其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其快乐运用。

一、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了解个体实际情况后精心设计教学,使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由此激发其兴趣,促进潜力的挖掘、发挥,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就能不断发展,逐步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2.体育课程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心理,了解其想法,适当改善,还要关注个体间差异,确保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受益。分层模式的引入就能贯彻体育教学新理念,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给体育课堂增添活力。

3.教学原则的要求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设计时注重与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衔接,在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丰富学生体验,让其能享受课堂趣味,以此充分实现教学目的。

二、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实际运用

1.科学分层,做好准备

学生分层是实施课程的前提和关键,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会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将其分层,让其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自身素质,积极融入,主动参与活动,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提升。

一般,笔者会设置多项测试,包括100米跑、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投掷实心球以及男生1000米长跑、女生800米长跑。等到学生测试完,就会根据综合成绩将其分成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B组为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C组为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这样的分层面向全体,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还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认知、发挥的机会,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善、提升,借助活动增强学习自信。

2.精选内容,激发兴趣

教学环节主要以各种项目训练为主,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别展开,辅以不同的目标,以此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尽可能地做到合理、易开展。

比如,a组学生身体素质较高,可以提高要求,将内容设置得广泛一些,像是橄榄球、足球、篮球、排球等,让学生自由选择,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旨在培养其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和能力。B组学生相较于a组在身体素质方面弱一些,对于这一差别我们要重视,在训练中尽可能地以田径、体操、武术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引导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能够形成参与意识。最后是C组的学生,他们是班级中素质较差的群体,出于其自信的建立,我们要给其充分的关注,在课堂上以素质练习为主,允许其自主选择一项球类练习,指导其正确的方法,帮助其掌握技巧,提升素质,最大化地弥补素质不足,以此达到增强自信的目的。

3.有效调控,优化课堂

分层模式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开辟了崭新的体育课堂,还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基于刚开展不久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这一点,我们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科学调控,灵活应对,以此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9

关键词:频数分布;直方图;工程质量管理;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85-03

0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大政方针。公路工程项目,由于工程本身的特点:项目巨大,点多线长面广,施工内容繁多,质量因素复杂,而且产品都是单件性,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极大。一旦出现工程质量事故,社会影响极大,甚至会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艰难,处理时间周期长。因此,对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管理,控制措施严格有效,做到少出不出质量事故。

1公路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因为公路工程涉及面广,形成的因素复杂,在对其进行质量管理时,首先必须对引起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从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上分析,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应该不出乎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成果粗糙,造成工程质量先天不足一件公路产品,它的质量源头在设计,有了好的设计,才有了保证工种质量的基础。往往认为工程质量,是施工的事情,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合理的设计方案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1.2领导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工程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之一工程的领导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不具体,有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手段不强硬,这往往都是管理领导层的事业责任心缺乏,管理腐败、管理经验不足所至。

1.3施工队伍素质低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近些年来所产生的一些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施工队伍技术素质低下,施工技术水平差,施工能力不够,大量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涌入施工队伍成为施工的主力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产生工程质量事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1.4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也是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工程监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监管不严,质量监测手段不充分,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间接原因。

从近些年所发生的一些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来看,其原因不外都是这些。云南昆禄公路质量事故原因如此,湘西凤凰大桥垮塌事故原因如此,浙江上虞春晖互通式立交垮塌事故、辽宁沈四高速青羊河大桥垮塌事故原因何尝又不是如此。诸多事故,触目惊心。

我们从通过分析这些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分析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才是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的有效途径,其中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就是我们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2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

2.1质量管理的两个方面质量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工作质量;二是工程质量。它们两者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质量就是要做到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全部因素进行标准化控制,其中尤其是对参与工程的人员、机械、材料设备,要按质量标准进行规范要求。而工程质量则是对工作质量的体现和检验。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管住了工作质量,也就管住了工程质量,反过来对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又是对工作质量的补救和检验。

2.2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分类为了对公路工程质量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现在对公路工程工程施行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调查表法、分类分析法、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关分析法七种。这七种方法都是建立在以数据统计为依据的科学管理方法,又称为工程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其中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是一种以数理统计分析为理论根据的方法。

2.3频数分布直方图法

2.3.1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频数分布直方图又称为质量分布图。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等组距”分组,再将各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频数统计。以“组距”为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点绘直角坐标直方图。从分析频数直方图入手,通过有关参数计算,得出“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Cp”值。“Cp”值是衡量公路工程各个责任主休单位质量管理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施工质量管理能力的一个量化数据。Cp值越大,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强,反之Cp小则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弱。

根据有关研究规定:当Cp值处于某一范围内时,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是合格的,此时所生产的工程质量处在可控状态,施工质量是好的;而处于另一某个范围时,施工质量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而需要加强,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具体怎么解释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本文在后面将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详细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Cp的大小对施工质量管理能力的评价参见表1。这个表是根据对大量实事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经验值表,本文不打算对这个表的来源作过多分析介绍,重点是说明对这外表的运用。以下本文中把Cp值通称为质量能力指数。

从上面字句上领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是比较笼统的,还需要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2.3.2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当Cp=1.33时,施工能力为最好理想状态,当Cp>1.33则有可能出现资源浪费,所以不能追求Cp值越大越好。当Cp

3频数分布直方图参数计算

3.1数据收集和整理将反映某项工程质量的系列数据整理成样本,即将质量数据从大至小按顺序排列:Xmin、X2、X3、….Xi、….Xmax,样本的项数一般不要小于50个。这此数据的来源可以通过对参与某项公路工程建设者的各主体单体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考察评分所得。如对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各种量化指标对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人员构成及数量、学历资质、职务职称、工龄及工作经历、工作经验、以往业绩、机械设备、测量仪器、试验检测手段、管理行为文件……,等等进行量化打分提出样本数据。

3.2样本的有关参数定义

最小值:Xmin

最大值:Xmax

极差:t=Xmax-Xmin(1)

3.3确定样本的分组数和组距用B表示分组数,对样本进行等间距分组,用h表示分组等间距。

按一般常规:当样本数据少于50个时,可分为5—7组;数据为50—100个时,可分为6—10组;数据为100—250个时,可分为8—12组;数据在250个以上时,可分10—15组。

等分组间距h可按下式计算:

h=t/B(2)

式中:t——表示样本数据的个数。

4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与计算

4.1确定分组界限点绘频数分布直方图时,是以笛卡尔坐标的横坐标为组距,纵坐标为频数,将分组数据绘制成等宽度的柱状图,因此首先要确定公组宽度的界限。为了避免有数据落在分组界限上而无法确定该数据属于哪一组,则在确定组界时,建议提高一位分组数来确定组界。即数据分为10组,则用11组来确定组界,数据分为11组时,则用12组来确定组界,余类推。即在原样本的两端各向外延伸h/2。

4.4计算工序质量能力指数Cp一个单位公路工程的基本元素是组成各分项工程的工序。通过判断对每道工序质量能力指数Cp值的计算与判断,就能判明各分项分部工种的质量控制,最后把握住整个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

工序的质量能力指数Cp是指工序施工处于稳定施工状态下,能实际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是在标准公差允许范围内工序质量精度的体现。当统计的工序质量数据在标准公差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时,(什么叫数据的正态分布,一般科技文献中多有叙述,本文不在此赘述)工序能力指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cp=tb/6S(5)

式中tb为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例某沥青混合料设计油石比为5%,其误差充许范围为±0.5%时,则油石比的上限值为tU=5.5%,下限值为tL=4.5%,则标准公差范围tb=tU-tL=0.055-0.045=0.01。

S为标准偏差。

一般地说,通过式(6)计算出来的工序质量能力指数还要经过修正,修正以后就可能用于对某工序施工是处于质量控制的何种状态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决定对该工序施工是否应该采取何种质量控制措施。

4.5工序能力指数的修正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通过抽样检测的工序质量数据不可能是呈完全正态分布的,其分布中心与标准公差中心有一个偏离量ε参见图(3),则工序能力指数Cp则需要进行修正,在此我们引入修正系数K'

K'=(1-K)(6)

K=2ε/tb=2|mb-XZ|/tb(7)

上两式中:

K'为工序能力指数的修正系数;

K为工序质量数据的相对偏移值;

mb为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中心值,工程实际中为设计要求值;

XZ为实际质量数据的中心值XZ=(Xmax-Xmin)1/2

ε为质量数据分布中心与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中心的绝对偏移量,ε=|mb-XZ|

经过修正后的工序能力指数为

Cp=K'·cp=cp(1-K)=tb(1-K)/6S(8)

5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应用

一般的说,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有以下一些用途;

①估计工序产品的合格率。

在设计规定或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明确之后,利用测检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偏差S就可以估算出工序产品的合格率,本文在此不作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见有关书籍。

②判断工序质量的分布状态。

当工序抽样检查的质量数据呈正态分布,且质量数据分布中心XZ和标准公差中心mb的绝对偏差ε=|mb-XZ|0时,证明施工工序的工艺稳定正常,工序质量有保证,否则将会有发生工序质量返工的可能。

③判断工序施工质量能力。

通过样本的有关参数计算和工序能力指数Cp的计算和修正,查表1,就可以判断某道工序的施工能力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当发生不满足要求时,工序质量将出现不合格,应及时改进和提高工序施工能力直到Cp满足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廖正环主编.道路施工管理.1990年交通出版社.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篇10

【关键词】教学实践;素质教育;看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基本途径,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也就是学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美个性的发展。以上教育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除了明确教学过程的特点,认清教学规律之外,还必须研究和掌据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其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受制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年龄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体差异,对具体情况作分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素质教育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本身就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方面能力尽可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总的目标,同时也是对个性素质的整体要求,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提高个性素质的目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存在着很大差异。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和约束的内在机制。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主体,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同时又有一种发挥这种潜能的强烈欲望。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关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依据,教育界阐述得很多,其理论内涵也非常丰富。笔者认为其核心就是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生本理论学生主体论等。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具有了内在的学习要求,才能具有学习动力,并且将这种学习动力保持持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空前提高,他们服从真理而不盲从权威,热爱自由的学习生活,而且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比过去的学生多的多,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深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规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是淡化教师的教育作用,降低教师的教育职责,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一)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识规律,依据规律组织教学。儿童和青少年认识事物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年龄和环境又显现出各自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来组织教学过程,教授一个新知识,不是像成年人那样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具体则不抽象,能直观观察,则不用概念描述,可通过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和具体的感受,学生就容易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切实转变观念、适应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师的作用好比是一个体育运动队队长,他的责任是领着大家训练,他自身的技能和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全队的训练强度和水平。现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条件下的教师,则应是教练,他不再凭自己的体能直接参加比赛,而是用他的思想、知识及经验指导训练比赛。他可以指导队员,但不能替代队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是想办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