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十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十篇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39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优秀、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证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2

关键词:终身教育;非学历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教育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而在这庞大的市场里,普通高校凭借优势的教育资源占据着较大的份额。普通高校在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俨然已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关键是普通高校要统一思想,把非学历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好非学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在普通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非学历教育之际,高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非学历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逐渐深入,其诸多弊端开始显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制约了非学历教育效能的发挥。这需要我们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目前的困境,找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困境

高校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举办的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总和,内容包括各类进修、培训、陶冶教育等[1]。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进修和培训,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非学历教育机制不健全

1.非学历教育管理分散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它是学院的二级管理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因此,非学历教育本应统一归口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非学历教育常常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从招生、取得学籍到最后发放毕业证书都有序进行,统一由继续教育学院管理。而非学历教育不尽其然,由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品种繁多,拥有资格证书的机构又层次不一,导致劳动部门的资格证书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而其他层次的资格证书以及培训由各院系管理,管理还处于分散阶段,并未做到真正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未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高职院校,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院系和部门繁多,培训的层次不一,品种各色各样,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极不规范,学院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学校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办学效益,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2.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健全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运行机制主要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机制,忽视了非学历教育的特色,导致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及资源配置手段计划性气息比市场化色彩明显浓郁,甚至为了“安稳”毫无市场性可言。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制度建设情况,超过一半的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2]。因此,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发展不仅缺乏市场开发和营销观念,而且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健全。非学历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各种培训以及进修班都需要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和外界联系。各种培训和进修从招生到资格证书的发放都占据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周末、假期等业余时间。要想长期有效地调动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不同的形式投身到工作上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潜力,一定需要建立健全一种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培训对象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主要是职业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除了完成一定的理论实践教学,同时还必须获得与本行业有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对象基本上是在校的专科学生,极少数的培训是面对社会以及兄弟院校。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与机制灵活的专业社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极少数的社会培训,也大多是吃老本,靠以前的一些老关系所得到的,培训辐射或涉及的领域狭窄,培训层次也比较低端。

(三)培训特色不凸显

促进高职校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寻求特色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赢得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说到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是否具有活力及竞争力,关键看是否有特色。高职院校所谓培训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进修项目。一般高职院校培训特色,应体现以技能为主,强调的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培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盲目跟风、打价格战、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调研。在培训内容上仍然是理论讲解多于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的特色不鲜明,院校与院校之间的特色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与实际相脱节,既达不到培训效果,又浪费了教育资源。

(四)培训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一般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在培训进修内容、工种以及形式等方面都受着制约。一是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认为这样便于组织且经济效益明显,未形成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培训进修的工种设置僵硬、死板,片面照搬和移植,忽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学员实用技能基本没有学到,缺乏吸引力。三是长期沿用面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培训的模式单调,考试形式死板。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目标、内容的设置上凭经验,所开办的培训班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不能达到速成和速效的教育效果。

(五)培训的评估体系不健全

非学历教育培训有明显的市场特征,社会认可是前提。要得到社会认可,唯一的标准就是培训质量。由于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那么这种培训质量高低就决定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存亡。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对考生的评价标准,不同院校之间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3]。这表明职业技能培训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第一,考评员在上岗前一般需要参加各地市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而各地市组织的考评员培训,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做得不细,影响着考评员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第二,各地市及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缺乏对高职院职校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整套的监督管理制度,大多数高职院校为在短期内完成培训鉴定,一般简化培训鉴定过程,使培训鉴定过程不规范。

二、发挥高职优势,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一)建立和理顺非学历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自身要把非学历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的一块品牌推向社会。因此,没有继续教育学院这种归口单位的学院,应尽快建立职能明确的培训机构,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高质量的培训师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体系。设有归口单位的学院,要理顺内部机构、明确职责、严令体外办班、加强对非学历教育的统筹规划。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开拓市场,高效有力的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大力彰显高职院校特色

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正步入市场划分和品牌时代,建立培训品牌可以使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非学历教育做精、做强、做大的基础。首先,根据本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市场定位,促进本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品牌效应以及可持续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确定与本专业最贴近的培训工种。以市场准入对技能要求为导向,建立与行业技能相关的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体系。这样可以实现“工学结合”,缩短学员的岗位适应期。再次,加大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动手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时效性和职业性。这样既能突出高职院的专业特色和能力,又能达到自身发展和学员技能提高的双赢局面。

(三)打造虚实一体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贯穿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一条主线,也是非学历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重点与难点,更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灵魂。在一线本科院校和各种培训机构参与的庞大市场竞争中,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要找准市场定位,这就需要拥有自身的不同一般的培训模式。目前,新兴的虚拟技术带给我们可喜的成果,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虚拟现实是由通过高速计算机系统把现实场景中的情形模拟成一种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并使人与环境交互体验的动态虚拟场景。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4]。这种的技术的兴起,带给高职院培训模式的新思路,通过虚拟现实可以实现对远程学员的培训,并使学员通过虚拟的场景训练达到对真实技能的掌握。那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虚拟培训和现实培训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市场开拓,突破培训时空的限制,真正赋予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活力。

(四)多方位建立校企、行业协会的合作平台

江苏近几年很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考核指标中制定了高职院年培训量要达到在校学生的2倍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培训校内学生想要完成这一指标是远远不够,这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与企业部门或行业协会合作的必要性。首先,高职院校应确立依托企业、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联系,根据企业行业的需要,为企业人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应该基于学校与企业间的利益机制,而非政府的约束或激励机制,定向培养,定向输出,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解放思想,紧跟国际非学历教育发展潮流,积极与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的培训体系、管理模式等,并融合在自身的培训中,拓宽合作办学的层次,既获得经济效益,又收到社会效益。

(五)建立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

高职院应切实加强非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首先,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来检查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状况,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以社会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监控体系,让社会参与监督,并以此来评估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双,刘小娟.发达国家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

[2]刁庆军,严继昌,李建斌.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

中图分类号:C4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管理对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1】12号文件中同时指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训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必须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接轨。因此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可分为学校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般都建在学校内部,由其自身投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院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高职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过程,企业进行相应的技能指导,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应做到:校内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一致,校内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校内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致,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一致。

校内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一致,指通过建设“校中厂”式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走进规范的职业环境,设备技术与企业实际同步,让学生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及硬件设备的陌生感,实现学生当前的实训环境与其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学校以“面向岗位、对应课程、训练能力、服务社会”为原则,在实训基地规划设计时严格按照课程需求建立尽量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厂化环境的实训室,在工位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充分借鉴工厂、公司的形式,达到实训基地工厂化。

校内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指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紧贴行业技术的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同时紧扣岗位对应的职业要求,做到评价考核体系职业标准化。学校在加强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要重视内涵建设,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既能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又能充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训课程、实训手册、能力开发训练包、教学资源平台、考评机制等。

校内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致,指在重点专业建立格式化实训管理制度,引进企业iSo9001-2000的管理方法,在实训基地中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为使实训基地贴近生产和管理一线,在教学中参照企业管理结构和岗位设置,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责任,达到全员活动,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

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一致,指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培训服务、科研服务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就考虑承接社会培训、科研等服务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以主动提供社会服务换取企业的主动合作。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融通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实训条件,使实训教学与企业要求相适应

1.实验实训设备做到操作性强、仿真性强、功能多样,充分实现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培训和服务四大功能。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有效的教学途径。

2.配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优先安排“双师素质”教师担任实践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同时要加大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渐加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从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出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利用仿真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操作,撰写实训报告;在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5.密切跟踪职业岗位技能变化,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强化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企互动,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6.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包括建立各专业技能测评指标体系,为考核设置评价标准;建立教考分离制度,建立各专业职业技能试题库;建立能覆盖全部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行“双证制”,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实训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实训有目标、有动力、有标准。

(二)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使实训教学制度企业化

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参照现代企业iSo9001-2000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制度规束学生行业习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规范校内“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安全操作规程、实训管理实施细则、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操作流程和工艺标准等各种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氛围,提高师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适岗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制定管理制度,强调落实,使已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校外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效果;制订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把企业兼职教师纳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三)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1.成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协作组织及管理办法,人员可由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学校专业人才组成。通过定期的活动(比如每年召开2~3次工作会议),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2.在各重点专业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鼓励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教师积极承担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工程项目的研发工作,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其中,以项目的方式带动学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实训基地

1.高职院校应依托企业,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路子多方面地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并落实资金的到位和管理问题。

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事业界知名人士的联系沟通,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校或院系就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实训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

2.兴办校办企业,建立“自主型”企业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企业相一致,营造与第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未来岗位的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按照企业对技术的具体要求设计训练项目。

高职院校可以鼓励相关专业师生大胆组建经济实体,依托专业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建立“自主型”的企业实训基地,“自主型”的实训基地结合了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优点于一身,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程度;满意度;制约因素;监管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13年,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已达320万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的45.8%,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职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日益被认同,我国职业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训练融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变化,使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广泛参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中的新情况。因此,研究该领域相关问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既要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理论学习模式、实习实训状况都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该本课题选取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既可以丰富研究成果,转化为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的相关理论,又能从实践的角度积累在校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校生为例,对该校2011届、2012届、2103届时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4个系在校生展开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439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436份。该问卷就学生的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参加培训;培训开展;培训师资;培训效果评估等情况展开调查,总设置问题46题,其中填空题7题,选择题39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等题型。

【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一、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比例情况

问卷显示,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比例为51.7%,高年级学生参与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其中2011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67.4%;2012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43.9%;2013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17.1%。

二、学生在选择课外培训项目中盲目性较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课外技能培训课程时,存在一定跟风现象,没有对自己参与的培训项目有较为冷静的思考,也缺乏相应的辅导,在选择课程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其中2013届参与课外培训的学生中有63.6%的同学是受同学影响参与了课外培训,对于为什么参与培训没有清楚的认识。

有些在校教师利用自身影响力,要求、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开办的培训班,会影响到学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其中2012届学生有30.4%的学生,2011届学生有23.1%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培训效果喜忧参半。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开办的培训项目,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可以提升课外培训与课堂教育的联系性,能有效促进培训效果。但同时,部分教师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自身影响力,误导学生参与培训,更有甚者,通过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区别对待参与培训与未参与培训的学生等手段,迫使学生参与培训。对于培训中出现的该情况,职业学院一般缺乏监管制度。

学生在选择培训项目时,计算机软件培训所占比例较高,占培训培训学生的72.3%;生活技能(如:机动车驾驶证培训)也占一定比例,占25.4%;但对于提升自身修养和个人爱好的培训较少,只有2.3%学生参与此类培训。

三、学生对课外培训项目满意度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2013届不满意度达54.5%,2012届不满意度达43.4%,2011届不满意度达48.2%。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教师授课针对性一般,有些培训内容与学校学习有交叉,学生感觉有重复,影响培训效果。

(2)培训课程实训内容与现实项目结合不紧密,实训内容过于偏重电脑操作,学生感觉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有距离。

(3)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够,不能对学生学校教育不足部分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强化。

(4)有些培训班管理松散,经常出现调课;辅导老师出现多次调整;教师迟到、不到;作业不能及时修改与缺少辅导等现象。

(5)培训收费较乱,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辅导班还出现中途收费现象。

(6)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学生要求及时调整,对学生提出的其他要求响应不够。

学生课外职业培训满意度统计

四、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较复杂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经济上的考虑,有学生认为课外培训收费较高,难以承受,2013届学生中有20.3%,2012届学生中有26.7%,2011届学生中有16.9%因为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2)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外培训内容和学校学习内容相似,没有必要再到课外参加培训。2013届学生有17.1%,2012届12.1%,2011届7%的学生支持以上观点。

(3)有部分同学对于课外培训没有概念,没有关注过课外培训。这部分同学往往缺少对自己将来职业的规划,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状态。在调查中,2013届20.3%,2012届10.8%,2011届3%的学生因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4)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合适的培训项目而未参加培训,这部分同学相对个性较强,希望参加一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不满足于现在培训市场上的培训产品。2013届有3%,2012届有3%,2011届有3%的学生因此原因未参加课外培训。

五、参加培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多样化

数据显示,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的来源方面,选择D选项“希望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水平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打基础”,所占比例最高,选择B选项“希望通过学习改善家庭命运”次之、选择a选项“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第三选择C选项“学好专业,为今后专升本,考研打好基础”,占总比重的16.9%;e选项“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占1%。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227)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

六、学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育缺乏衔接

一般来说,学生参加课外技能培训是为了补充学校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平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以达到将来适应就业的目的。从调查来看,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外培训弥补学历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学历教育与课外培训相互脱节的情况。如有些课外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过于雷同,学生感觉有炒现饭的感觉,学习效率不高。有些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有冲突,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混乱。有些培训课程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强化一些非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造成学生学不到真正适应于就业的职业能力。有部分同学参加培训是为了针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某些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但是培训课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课外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个性和针对性是学生对课外培训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有57.9%的同学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七、学院缺乏对课外培训的有效监管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没有专门管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部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参加课外职业能力培训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学生参加课外培训与否;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不需经过学校管理部门同意,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参与管理,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学生在参加课外培训过程中,出现自身权益被损害时,无法通过学校层面展开维权,同时培训课程是否合理高效无从得到学校层面的指导与帮助,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学校教学课程情况及教学效果情况无法反馈到培训机构,不利于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

1.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较为广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补充学历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是在校生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以电脑软件课程为主,拓展面不够,特别是针对就业环境开展的实习实训培训严重不足。

(3)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4)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学生学习动机来源多样化。

(5)学校教育课程与课外培训课程缺乏衔接。

(6)学校对于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监管不够。

2.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学校层面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管理机构。学生参与培训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该工作的管理与规范,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培训。组成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的课外培训监管组织,全面对学生是否参加和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建立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联系,遴选确定一批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培训机构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通过双方互通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设立针对性较强且科学规范的培训课程,保证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规范遴选培训机构的运作,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联系相关企业设立针对职业环境实习实训培训课程,改变当前课外培训过于集中于电脑技能培训的现状,拓展更具职业环境特性的培训项目。

(2)加大对在校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参加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减少参与培训的盲目性。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杨平(1964—),女,湖北襄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104)杨黎星(1955—)男,湖北襄阳人,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6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学生职业技能需要实践教学来培养。国内外对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做法,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三种模式,三者共同存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搭建学生技能实训的平台。

一、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模式

1.实训基地的内涵。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实践培训,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采用综合培训、模拟实际工作项目、模拟经典案例等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实训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技能实际训练的一种方式,目的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为了参加工作。实训基地则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的技能,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一系列要素,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等,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选取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等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以达到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一种形式;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强调高等专业学院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政府全额投资建设高水准的实训基地;韩国“产学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新加坡“教学工厂”培训模式,校企联合开办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

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大力发展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主导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各高职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本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这类基地从经费来源来看,以学校办学经费为主,部分基地是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从功能看,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场所,主要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功能,此外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功能,其中技能教学是最主要的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生产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按企业专业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综合素质和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2)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由企业举办,为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为主的培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通常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急需某方面人才,根据自己的要求培养,企业会全面参与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教学工作,学生入学或到企业实习后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另一种比较常见,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即学生到企业后,企业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在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派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实习作评价。(3)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共同使用和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主要方式。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合作伙伴关系。如火星时代与北美著名数字艺术学院深入合作,开设影视动画、游戏设计、认证教师培训等课程,使学员在具备过硬的技术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基础上,拥有独立思考解决方案并执行的具体岗位技能。二是订单关系。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及技能等各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计划,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培养过程中企业提供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形成“学校—培训基地—企业”的方式。如青岛大学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的海尔软件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在海尔集团就业。三是行业机构委托。行业机构从行业管理和发展角度出发,委托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对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2007年云南省建设厅委托昆明宏程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与艺术学院等7家单位,负责对昆明地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

1.学校和企业观念迥异。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目前建设现状看,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输送和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政府的积极性很高,愿望也十分迫切,而企业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这并不表明企业不需要技能人才,相反,企业却出现“技工荒”且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办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企业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双方的目标差异,较难找到利益共赢的切入点,所以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训基地难以发挥真正作用。这里面主要是观念存在问题: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同样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如果企业认识不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也就成为无本之源。同样,高职院校若不能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校企合作只能是一厢情愿,难以将实训基地发展壮大。

2.教学科研与实训的脱节。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其功能是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实践要求,根据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开出所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实验和培训。实训教学所开的课程应紧扣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而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更倾向于利用实训基地做科学研究项目,忽视其教学的功能。高职院校教师多数不具有实质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实践环节比较匮乏,实践经验不足,对于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并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传授与实训内容差异很大,学校不能提供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课程,同样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训练。对于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就更难以实现,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将国内外新的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使他们的技能跟上国际的要求。如此做法,固然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到了教材和课程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他们以后从事的实际工作。

3.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矛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和利用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一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特别是一些专业实验室需要购置场所和大量的设备,经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规划不足,筹集各方面资金建成的专业实验室不能满足实践需要,使用率一般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矛盾,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处于两难的境地。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不同专业中的侧重点不同。由于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差异显著,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工科专业强调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只要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齐全,技能实训合理,在校内完成完全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但是对于许多文科专业则不同,文科专业强调社会交际、信息沟通与交流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文科学生需要安排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并配合适宜的实训项目才能获得有效的锻炼。虽然大部分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际操作中也想这么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如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不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校外实训基地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更难找到实习机会。

4.“双师型”教师不足。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先进完善的实训必备的硬件,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还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来实施。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而,实训基地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学高”“德高”,还要“技高”,不断吸纳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实训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实训教学经验、较深的理论根底、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而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一直处于匮乏状态,虽然在这为数不多的“双师型”教师中不乏“学高”和“德高”者,但具有真材实料的“技高”者却是少之又少。在理工类实训基地中“双师型”教师多是教师出身,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而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技艺方面比较纯熟。而文科类“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具有一个专业证书,并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仅凭观察和到企业中体验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1.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拥有先进、成套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具备解决企业有关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等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条件,能为社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应具有对外技术服务的生产功能、管理体制与机制,能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提高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只有提供能够为企业带来便宜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才能吸引企业投资实训基地建设,升级学校硬件设施,扩大生源,提高知名度。同样,企业也只有认识到技能型人才是自身发展的根本和推动力,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才会加强同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学校要不断地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效益,提高服务水平,才能转变企业的认识观念,更加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

2.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和服务的水平也就不同。许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按照学科大类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建立实训中心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训和教学计划,形成了以实训中心为内核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校应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置设备和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对于文科类偏向于交际型的人才培养,学校应尽量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和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或者采用顶岗实习等方式,给文科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必先权衡各方面的资源,做好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3.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和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了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对于专业实验室闲置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分析闲置的原因,对照其建设的目的进行改进。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不足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拓展校企合作,开辟新的合作模式,尽量利用企业资源达到实训的目的。高职院校为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组建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且合乎高职学生的实训专业教材和指导书。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应该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师,可以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充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需要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一是高职院校吸纳企业中优秀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聘任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和指导教师;三是根据实训基地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技能成熟后担任实训教师。

[参考文献]

[1]叶建亭,熊发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服务高职教育教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李滨志,林志则,林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J].辽宁高职学报,2001(6).

[3]董学义.关于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4]彭娟.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B/oL].http://.cn/article/CDmD—10269—2010028463.htm,2009—09—01.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6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团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009年2月,笔者参加了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和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在深入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同时,本人还考察了德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的构成和工作模式,在此进行回顾,与大家一起交流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一、德国“双元制”教师队伍构成

1.“双元制”教育主体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主体包括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每年企业用工计划,面向社会招收学徒;学生选择企业并通过企业的面试选拔,与企业签署学徒培训协议;政府按照职业大类举办职业学校,企业安排学徒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完成州政府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企业承担对学徒的培训工作,完成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框架计划”,学徒每周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培训或按周轮换。企业向学徒支付基本的学徒工资,政府向职业学校提供办学经费。

2.“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构成

“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包括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1)企业培训教师

大型企业通常设立企业培训中心,面向本企业或同类企业开展学徒培训工作。企业培训中心配置若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员和师傅,由企业自主聘用。培训教员完成学徒在培训中心的项目培训,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培训教员的来源,通常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大约27岁左右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成为企业培训师傅要通过师傅资格考试。

小型企业通常不设培训中心,学徒的培训和管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部联系其他企业培训中心或独立设置的培训机构完成企业培训项目,从本企业相关部门选聘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

(2)职业学校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公务员身份,由州政府直接聘用。职业学校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选聘教师的申请,州政府根据生师比标准批复准予录用教师的名额。学校按照教师任职资格要求选聘教师,并经过州政府批准。

要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人员,通常在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再参加大学举办的2年“教育学”学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约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职业学校希望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这些人员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二、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管理

1.新教师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新教师要经过两年的见习,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新教师的考核由主管领导考核、其他教师评议和学生调查构成,以领导考核为主。经过考核确认其具有教学能力者被批准为正式教师。

2.教师培训

州政府设立教师进修学院,面向全州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情境培训、学生管理研讨等。大型公司经常举办新知识和新技术培训。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培训项目,并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和州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州政府承担教师培训费。

3.教师日常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执行坐班制,普通教师的周课时25~27学时。学校根据专业(群)的教学需要设立教学团队,由他们承包一定数量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特长,做出教学运行安排。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收入差别不大,实施年薪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比较简单,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同时根据学生和家长反映的问题、企业反馈信息、学生参加理论统考和iHK结业考试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研究改进的环节和方面。

三、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模式

1.组成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依据“框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要根据“学习领域(Learnfelder)”的纲要性描述(篇幅约1页纸)和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职业(专业)结业考核标准,自主开发“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做出详细的学习安排。

“学习情境”设计是要在具体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建立经济观点、安全意识和职业习惯,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学习任务的开发通常要在具体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经常涉及多学科知识。因此,这种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组成教学团队来协作完成。

由于学习任务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专长经常不能适应整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经常需要多名教师轮流或共同承担,只有采用教学团队承包教学班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这种要求。

2.教学团队的组建

教学团队通常按专业(群)来设置。德国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有57名教职工900名学生,开设了专业计算机、系统电工、信息与通信、自动化等专业,设置了5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7~9名教师。

教学团队通常由语言(英语或德语)、经济、计算机和专业方面的师资组成,承担专业(群)的课程开发任务,并承包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形成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应有比较饱满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之间要能够很好地沟通协作。学校不再设专业教研组。每个教学团队设置1名队长(属教师编制),起上下沟通、协调工作的作用。

3.教学团队的职能

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由教学团队负责所属班级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同时改变了原有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系的职能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新旧管理体制下的职能结构图

在传统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教师每学期承接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科化特征明显,教师不负责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后,教学团队直接参与对外交流,实现了与企业、与家长、与政府的深入交流与沟通,提升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改积极性。学校领导具备了更多的服务职能,不再按照“必须如何”的方式工作,学校领导与教师团队之间建立合同关系,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政策环境和对外联络渠道。

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高职院校正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在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科技开发能力弱,成为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瓶颈,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1.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新机制

我国需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设立特殊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把具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学校招聘教师时应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来考察。

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从教育规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训;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新办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政府应出台高职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应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1个月,以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3.以贡献求发展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学生是企业招收的学徒,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导者,因此企业具有校企合作的原动力。我国的职业院校独立招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因此校企合作缺乏根基。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我国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职业院校教师要迅速提升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为企业提供革新方案来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平台,用学校的高质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用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充实到企业一线,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提升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可以从校内工程项目开始,学校要建立教科研工作鼓励政策,引导教师投身科技开发服务活动。学校根据学校项目或社会项目的技术范围,选择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项目开发组,吸收企业专家参加,分工协作,共同提高。

4.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政府和职业院校对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了政策支持,对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没有形成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的成功经验。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吸收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着力开发具有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核心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新型课程开发基本完成后,逐步过渡到以教学团队负责制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课程开发、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与德国传统的学徒制有关,与现行的“双元制”体制有关,同样与“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关。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迅速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将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新型课程开发推向深入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eB/oL].2008,10,6.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7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8

摘要: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承担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供服务的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其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对象;培训内容

一、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相关概念解析

实训基地是由若干实训室或实训场所构成,是提高受训者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训基地位于学校内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位于企业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政府牵头,主要由政府注资建设,培养行业或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服务平台,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的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在满足于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与开发、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发、就业等提供服务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益性平台,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后,通过专业的岗位实训,获得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与市场的完全对接,其强化的是岗位的真实性操作。

2.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其一,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能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便于解决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促进社会就业。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找不到工作,同时,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高级技师更是难求。这种矛盾的根源固然与大学生的好高骛远等心态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各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档次有关。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建设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既便于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足实训难以开展的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其二,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便于加强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使之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而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其三,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便于解决社会上的再就业问题。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可以为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强化被培训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进而提高其再就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平台。根据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职院校的学生

教育部[2000]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操作来完成,而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就承担着这一任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岗位的技能要求,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便于学生通过实战训练,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它是将理论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职业素养的形成融于一体的实战场所,主要培训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

2.企业员工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企业更新了生产设备,革新了生产方式,造成原有岗位的员工很难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急需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外,还可以为企业的在岗职工提供培训与服务,这种合作是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共赢的过程,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知名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充分,公共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师资水平较高,具备为企业进行理论培训与岗位技能提升的条件,可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此外,利用公共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还可以同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员工的数量、岗位性质及技能要求及学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设置好培训内容,并落实培训,达到考核要求后,将合格学员送到企业就业。做到定向培养,定向输出。

3.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

受国际金融形势大环境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及技术更新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经营处于一种不景气或倒闭的状态,员工下岗在所难免。另外,由于自身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新的要求,也造成了一些城镇失业人员。此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无业的社会人员。他们的再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其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4.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二是转到乡镇企业,三是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技术水平低。要想顺利实现转岗与上岗,对他们的培训必不可少。即使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没有知识和技术依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转移到城镇的,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缺乏、综合素质低,找工作依然是个难题。为此,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义务利用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顺利实现转移。

三、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

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提供培训和服务的职责。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应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量体裁衣,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1.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培养应注重能力本位,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质量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技能的实用性、技能的职业性和技能的高级性三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职业技能资格证。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高职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任务。因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对象的专业岗位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选择实训内容,构建实训课程结构,有针对性的为高职学生提供技能操作与岗位培训,特别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围绕企业的员工而开展的培训

(1)新员工的培训。新员工培训是指对企业的新雇员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历史、宗旨、规模和发展前景;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隶属关系;产品与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等。

(2)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有如下内容:管理技能方面,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员招聘、培训、劳动关系、团队建设、激励与沟通等;生产管理方面,如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环境分析方面,如战略与目标的制定、组织结构层次及决策等;业务能力方面,如企业管理技术等;领导艺术及团队管理。

(3)对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内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3.围绕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可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与政府劳动服务部门、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培训与服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情况,结合下岗无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对下岗职工、失业或无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这种培训以技能操作、市场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短期培训为主,以长期培训为辅助,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主要培训内容涉及到家政、保安、花卉、绿化、电焊、装修、电器修理、机械操作、工程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等。

4.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开展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向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由家庭养殖技术与管理、农村运输与服务、农产品加工与管理、贸易知识与技术等。二是面向转向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岗位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三是面向转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主要培训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培训内容涉及到建筑技术、服装加工、电焊、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包装与装修、汽车维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搬运、物业管理、保安等。

小结: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任务,它的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准确定位关系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厘清这种关系,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9

——__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__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__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__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四川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文秘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__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__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__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20__年,教师进修学校与__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__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__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__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__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__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

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__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__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__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__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__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__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__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

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__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篇10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襄阳市***位于襄城区卧龙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一所普通中学,1985年改办职业教育,原名为“襄阳县高级职业中学”,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襄城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城区职业高级学”,成为该区仅有的一所融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全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以“一校多制,多元办学;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技训为主,全面发展”为办学定位,采用“就业安置,考学深造”的教育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路子。近五年来,学校“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已占到全校的35﹪以上,每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00人次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高职统考过线率达99﹪,升入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在社会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广泛赞誉,真正实现了就业升学双丰收。学校自开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合格中职毕业生15000多人,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基地”、“全省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德育工作机制、学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在特色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我校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面向市场,结合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实际,本着“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办学思路,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以‘工学交替’为载体,突出技能实训;以‘项目教学’为方法,突出技训实践;以‘三个转变’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以‘高考升学’为根基,创立学校品牌”的办学特色。

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在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灵活性、适用性特点的前提下,推行“分段、分层、分流”的教学模式,把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志趣和意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成才之路。“三分教学”就是把中职三年六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两次分流”,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及时调整,全面提高的目的。对立志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教学;对志愿就业的学生强化技能实训,培养其一技之长,使其毕业既能文化学历达标,又能拥有相应等级专业技能证书,通过订单式培养和校企合作形式安置就业。学生在校有两次分流,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升学和就业可自由转换,专业方向也可在大框架内进行调整,从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以“工学交替”为载体,突出技能实训;选择志愿就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和相关企业签约命名,在校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和培养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后,把实践教学整体移师企业,采用“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学生与员工交流”的形式,由企业利用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展开技能教学,产、学、教一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008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上海振华港机、襄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的企业联合开办了振华班、襄化机电工班、襄化机焊工班等技训班,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合作,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以“项目教学”为方法,突出专业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们采用实训教学内容项目化,学生分组参训,技训教师分别指导的教学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实训场地和设备,在钳工、机加工、电子装配、电工检测,pLC自动化控制等实训项目上推行“项目教学”,模拟企业生产环境,采用企业生产运作模式,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和岗位上相互配合,从而增长知识,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内涵,让学生“零距离上岗”,与企业“无缝对接”。

以“三个转变”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我们在培养方式上将专门的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薄基础窄专业”向“厚基础宽专业”转变,由“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向“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能力”转变,由传统的专业界定向淡化专业方向转变。由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基础文化课和通识性技能课的教学,使之具备相应学段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水准;还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礼仪、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以“高考升学”为根基,创立学校品牌;“高考升学”是我校现阶段赖以生存的根基。多年来,我校在高职统考升学备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锻造了一支过硬的教学队伍。目前,国家对中职高考还开着一扇门,中职学生还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有升学意愿。我校也紧密把握高职统考变革方向,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过线率达99﹪,升入二类本科院校人数名列前茅的成绩,在社会上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学校品牌。

二、德育工作机制上,我们以“三全德育”为理念,贯彻育人方针;以“四育人”平台为支柱,建设育人体系;以“三位(学生、学生干部、班主任)层级考核”为载体,强化育人管理;以方案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育人章程。

通过打造“四育人”平台,践行“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为规范,以评价为手段,以培训为保证的德育机制和用文化感染人,用组织培养人,用制度规范人,用人格提升人的育人方法。所谓“四育人”平台就是建立德育四大基本支柱,建设“管理育人工程、环境育人工程、活动育人工程和服务育人工程等“四育人”工程,管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是学生的德育实践,环境是由学生参与设计,服务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上,我校采取“七个三”教育管理模式,即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观念教育;开展以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当文明人为主题的文明教育;开展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网络的三结合教育;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题的“三自教育”和以珍爱健康、珍爱幸福、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安全教育。为建设和谐校园,立德树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上,我们抓好三支队伍(学科教研组长队伍、名师能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共同成长和岗位成才;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引导教师成功转型,我们利用部级和省级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先后派出60多人次的教师出外培训学习,依托教研组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全组教师整体提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壮大技训师资队伍,提升技训师资水平,我们每年都选派一批领导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挂职,到企业实践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同时选聘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采用“以评促教”的管理方式,严格考评,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我校在特色建设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立足质量管理核心,落实教学常规环节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我们始终坚持“五个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坚持以常规管理为中心,常规管理坚持以教学评估为中心,教学评估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教学质量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环节的管理,做好教师的全方位评教工作,以评促教,以比促教,以训代教。

2.   抓好两个校外合作,提升师资技能水平

中职学校师资技能水平,现阶段主要依靠“校企合作、校院合作”得到提高。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提升学校技训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顶岗实习,增强动手实训能力。通过和院校合作,依托高校,组织教师走进高校,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目前,我们就利用组建襄阳市第一职教联盟的机会,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人文学院加强了合作,利用他们资源优势,组织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到职院接受“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技能实训。另外,还可利用高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高校毕业生中选聘资教生,培训锻炼成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教学骨干,为建设“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技训师资队伍奠定基础,满足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需求。

3推行三分教学模式,实现就业升学丰收

通过“分层、分段、分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自由调整,便于学生找到合乎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志愿学一技之长的学生,选择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加强实训;有志于高考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已发展的一片天地,从而实现就业、升学双丰收。

4.完善三全德育机制,探究立德树人之路

我们以“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管理”三全德育理念为指导,依托“四育人”平台,强化组织、队伍和制度建设,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让班主任减轻负担,让学校充满青春与活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然,现在我校在职教发展上还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脱离实践等困境,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是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做好“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个对接。

二是管理体制。借鉴高校院系管理模式,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部,实行学校——专业部——班级的分级管理,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下放到专业部,教务处、学工处转变到指导、协调、检查、研究上来。

三是师资队伍。由于我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技能教师比例成倒三七,技能教师严重不足。需要建立招聘机制,择优招聘专业教师;健全培训机制,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建立转型机制,实施转岗培训,实现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