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01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mooC/SpoC;创作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49-02

1引言

在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1],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2-3]已经得到公认,其实质也是解决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需求驱动型的高校,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了计算机的软件应用技能,当下该课程主要以office办公软件为实验教学为主,其目标是能够使用办公软件处理一些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文档以及数据的快速处理。

2问题及调查结果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考虑到普通地方高校的生源以及学生基础,各高校进行了生源的分层、分类教学[4-5],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但其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验证型教学的基础上,即预先设计好实验的指导书,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践学习。这种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办公软件及其他应用软件的使用,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基本的操作要求可能已经被许多大学新生所掌握,本人针对该问题设计了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问卷的84名学生中有接近80%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档编辑处理能力。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及与对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是比较希望使用计算机做出一些创作型的作品,如图2所示,有接近70%的学生希望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改革迫在眉睫,应该又验证型的教学方式向创作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3实验改革思路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验教学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拓展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并不是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应结合当下的教学技术以及学生情况进行相应改革,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本文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了改革。

3.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基础和案例两部分进行讲解,教学内容保持现有的教学内容,即办公软件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并对现有实验指导书进行整理和精简,主要讲授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技巧;在此基础上加入综合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对于案例的设计并不是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完基本的方法后进行完全自主的创作实验,因此这里的案例为案例为优秀的学生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建立案例库,并对案例库进行增减维护,供以后的教学使用。

3.2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其注意力较为集中且具有持续性,但其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学习收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对于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将当下较为流行且推行效果不错的mooC/SpoC网络教学方式[6]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辅助教学:

(1)mooC/SpoC网络教学主要针对实验基础部分的教学;

(2)mooC/SpoC对于优秀学生作品的展览,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创作的热情。

引入mooC/SpoC网络教学方式,可以大大的缩减课堂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自由度更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选择性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学生作品为主,鼓励学生创作作品,激发学生的潜力。

3.3实验教学体系图

通过上文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构建了如下图3所示的实验教学体系图。

图3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线上的基础知识学习和课堂的优秀作品讲评;基础知识的学习依托于线上的教学,以mooC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mooC基础教学视频由任课老师进行建设,学生学完基础视频可以自由组队或者单独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实现,教师评阅将优秀作品进行建库处理,以备以后的教学使用,并在课堂进行优秀的作品讲评,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录制讲解视频在线供大家学习讨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将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成绩感同时带来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现在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本文构建的实验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真正地将计算机当成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但也有其缺点,实验教学的门槛较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朱勇,杨洪伟,宋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3(5):35-38.

[4]张艳,姜薇,管红杰,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4-16.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0-02

1网络教学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积极建设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的交流,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放型学习空间来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拓展,落实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教学可支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教学网站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介绍(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考核形式等)、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之家、学生论坛、学生提交作业与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平台,共同组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在教学网站与课程网站以及教师的个人网站之间建立连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分散且无序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简单便捷的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音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制作音视频和教学动画并在网络上,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经重新整理后向学生放和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典型案例是由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覆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放程度,积极鼓励各个高校将自己优秀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另外,网络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来支撑。例如:课程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整个网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除具备课程讲义和课件、学生自主选课、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功能外,还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测试、优秀作业展示等平台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网络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完善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放力度,使其具备实验预约、实验时间和机位安排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高品质的机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实验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除建设拥有实体实验设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平台外,还应积极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网络配置的虚拟实验平台等,方便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通过网络远程完成买验任务,提尚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机房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积极开发其他的辅助管理系统,如作业网络管理系统、项目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等,不断完善其对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设水平,以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以教学网站和网络管理平台为主要支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秀教学经验共享的平台,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工具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环境支持保障。

2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形成多元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教学体系包括网络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创新综合实践等。基于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论教学+网络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研究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的模式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是国家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

3.1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并将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3.2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当前,任何学科的重要研究问题都需要通过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来促进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来推动自然科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重大成果。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实现计算思维与学科思维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备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以抽象和自动化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科思维层面讨论和研究学科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计算机科学最小知识集合,并以知识模块化为基础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后,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以专业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且可观测的能力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3.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要将国家精品课程逐步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借此东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优秀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计算机基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强调共享性和开放性,可采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同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习培训,促进教学队伍知识和技术的与时俱进。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的老教授们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组织和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3.5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

充分发挥十个部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要素资源,如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特色实验仪器设备等。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4研究创新综合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实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要以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前提,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增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专题训练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

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例如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

2)充分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研究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我们要加强将科研成果向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转化,并将优秀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将研究创新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设计反映计算机科学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的教学实验,自主研制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装置,并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同时,我们将科研创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学生网络学习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管理水平。最后,我们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前沿的学科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以及学习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我们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际、国内以及校内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竞赛活动,如:aCm国际生程序设计大赛、Robocop竞赛、中国“挑战杯”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以及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在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断验证和完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特色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09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5-01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加。高等教育界经过讨论和摸索,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培养应用型人才[1]。自1999年以来,我国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65万人增至2011年的340万人。期间有大量本科毕业生因就业困难,造成结构性失业,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寻找学生就业出路,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强调培养以能力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也正在变化,课程改革的呼声和压力也逐渐加大。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融合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遇到重重问题。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质量的高低,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反映一个高校在社会和群众中认可度的社会评价指标。招收到高分数区段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里城市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上是倒挂的,农村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以本院为例,2011年入学新生的农村学生比例占了八成。由于我国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真正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部分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仍处在零起点。如果在教学中只考虑10%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另外90%的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受传统文凭本位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倡导应用型办学目标改革的同时,又制定了“申硕申博”、“更名大学”等一系列提高办学层次的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具有基础课的性质,但是成熟较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的压力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青年教师忙于深造无心从教,中年骨干教师忙于科研不愿从教。在地方本科院校优秀师资的短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3.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积淀较少,课堂内容变成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拼盘,实践环节则以软件操作为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而产生了“攻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狭义工具论,导致课程的存在性受到质疑,课程地位受到歧视。程序设计类课程仍以语法教学为主,缺乏计算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基础课的性质。

二、融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在地方本科院校贯彻这个理念时要区别于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不应过分强调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也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

1.建设面向专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队伍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每年入学新生近4000人,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只有9人,相当一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分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自行完成。整合分散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以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申请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核培训。而且各专业方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2.定制适合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

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定制了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体现计算思维在专业中的应用,做好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在表1中,根据本院专业设置,划分了6个专业门类,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实验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门类,完成一个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在课堂教学中,为不同专业门类选择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3.建立学生项目竞赛体制

为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后,对上交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比,考评小组由任课教师和若干学生代表组成,对入围的学生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及时上传课程教学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三、总结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融合专业方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是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整体优化的需要,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学资源合理充分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困境与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48-52.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4

1建设的指导思想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取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具有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共有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建设的总体思路

2.1重视理论、抓好实践,实施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新的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

2.2合理配置、吸收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征。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比例。计算机专业应注重学科自身建设,引进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根据专业方向和办学侧重点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

2.3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改变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以往那种“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需求。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2.4加强实践、提供机会,营造创新氛围

现行的教学培养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但现在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发生着变化,而今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大开放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供学生参加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的机会,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3建设的主要内容

3.1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培养方案只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等教育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1.1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确立分层次的培养模式

经过深入分析、思考和调研,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类的特色和计算机学院近50年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基础,参照ieee-CS/aCmComputingCurricula和国内外名牌大学课程体系,我们确定了以“计算机工程”型人才为主,辅以“计算机科学”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将专业方向分为“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深入的高等数理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计算机工程”方向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高等数理基础、专业基础和规范的工程素质。

作为补充,从2003年开始,计算机学院开始招收本硕连读学生。针对每一级的招生情况,分别精心设计了对应的培养方案。

3.1.2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基础课程的学习

数理基础课程不只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启迪和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蒙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在培养方案中,数理基础课程和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排队论、离散数学和代数系统等必修课,同时开设了数学分析选讲、组合数学等任选课,学分数达到了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左右。

3.1.3通过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培养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如计算机专业科学方向开设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而在工程方向开设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强化工程素质。

(2)开设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和组成原理等课程设计,分别通过一周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硬件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设研究型、自学型课程和博士生及导师论坛、新技术讲座、社会与职业道德讨论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敏锐观察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课程考核方法是通过布置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大型作业来完成,作业根据情况可由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

(4)创造各方面条件,增加本科生的实践机会。在第8学期不再安排选修课,全部用于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吸收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开发、设立了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基金”,每年资助一批学生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aCm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并计入选修课学分等等。

(5)制定相关鼓励政策,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同时严把教材选用关,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鼓励优秀教材出版,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2构建完善的实验体系和环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造优质平台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基础、强化能力”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是实践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

3.2.1建设开放的分层次实验室,为人才的分类培养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

经过建设,我们构建了完善的实验体系,建有数量充足、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数字电路(含eDa)、模拟电路、微机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及体系结构、通信与网络、嵌入式系统、数字媒体等7个专业实验室,建有infineon、philips英蓓特和SUn共建的3个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和1个综合应用与创新实验室。为了方便学生的创新活动,我们还在学生宿舍建设了科技活动室,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目前这些实验室已经全面开放,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2.2实施教学过程的分类培养,为人才的分类培养提供优质的软件环境

根据分类培养的目标,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及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

(1)基础实验是保证学生成才的基础。实验中保证足够的台套数,单人操作。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通过组合多种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题目力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建设,目前实验课程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的比例已达到100%。

(3)创新型与研究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作为我校星火杯、挑战杯、aCm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和学生素质培养的基地之一,将研究型实验与各类竞赛结合,将实验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相结合,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学院根据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开发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9本和实验设备4种,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开设了大量的选作实验,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计划学时,能够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3鼓励学科竞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浓郁的氛围

3.3.1通过广泛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星火杯”竞赛。作品内容包括实用小发明、硬件制作和软件设计等。学校的“星火杯”竞赛已成为培育广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基本平台。学院每年也会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等,所有竞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以提高竞赛的竞争力。2006年12月学院成功举办了“第31届aCm/iCpC亚洲区预选赛西安赛区暨Solaris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邀请赛”。包括朝鲜、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66所大学的110个参赛队参加了此次大赛。参与人员超过500人,这些措施使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3.3.2通过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学校每年都会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资助。同时,对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学科竞赛获部级或国际一、二等奖的学生,学校在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实施中划拨专项指标予以推荐。近三年来,学院平均每年都有10名左右的获奖学生得到了推免机会。这些学生大多数进入清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仅2006年进入清华和中科院的学生就有10人。

3.3.3通过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循环

参赛学生的优异成绩和拼搏精神产生了很好的榜样力量和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周围学生的钻研精神,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大赛,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奖牌和奖杯,它在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比竞赛成绩更有价值的成果,为广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和提高创新意识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4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总结和提高,学院建立了严格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3.4.1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构成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由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分委员会、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学生助教和教学办公室共同协作来完成。其中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辖三个工作组:教学执行组、教学研究组和教学督导组。

(1)教学执行组工作重点为确定课程任课教师、规划课程梯队、审查新教师任课资格和处理不合格教师等。

(2)教学研究组工作重点为规划教研课题、组织培养方案修订、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申报等。

(3)教学督导组工作重点是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咨询、建议、监督、检查和指导。

(4)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工作重点是审定毕业设计题目、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和评审毕业设计质量等。

(5)教材建设分委员会工作重点是对教材选用进行审定、优秀教材评选和优秀教材推荐等工作。

(6)学生助教工作重点是辅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

(7)教学办公室工作重点是对本科教学事务进行计划、组织、落实、检查和评比。

这几个组织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点,但在重大、重要问题上又互相协作。

3.4.2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学院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章程》、《计算机学院课程负责人职责》、《计算机学院主讲教师职责》和《计算机学院辅导教师职责》,充分发挥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执行组、教学研究组和教学督导组的职能和作用,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评价。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5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开源社区和群体软件已经成为主流软件开发方式,mooCs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常见学习形式。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入手,探讨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方案。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源社区;群体软件;mooCs;专业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43052)。

第一作者简介:李启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liqirui@foxmail.com。

1背景

appStore和androidmarket是目前开源社区中最活跃的项目,展示了软件产业的新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三大变化:①软件开发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②开发人员由专业精英转向大众化;③开发组织由公司走向社区和社群[1]。这种新的软件生产方式被称为群体软件开发,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与我们的实验课具有天然的相似性[2]。我们要引进“社区”和“社群”,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mooCs即海量在线开放课程。“海量在线”指允许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在线实时观看和聆听一流教授或教学名师上课;“开放”指学生可以免费下载学习这些课程,并参加习题课和讨论课[3]。mooCs的出现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带了极大的机遇,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文化多样性和学习的选择性带来了全面挑战。

2改革的目标

当前,计算机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教学内容要调整,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手段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创新,教师素养要提高。

改革的目标是立足于计算机学科“开源社区和群体软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整体素质的要求,顺应“计算思维”教育趋势,引进mooCs教学方式,彰显石油化工特色,密切校企合作,并通过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在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群体软件”实践应用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当前社会紧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设方案

3.1增加“移动终端app开发”培养方向

移动终端app是当前开源社区中最活跃的群体软件,在修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移动终端app方向”,顺应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的it领域发展潮流,为androidmarket和appStore开发培养产品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及app产品销售工程师奠定基础,并从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环节相应地进行配套改革。

3.2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为指导,我们从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内部培养”的策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紧跟it发展潮流、兼备较高专业教育素养、适合新时代it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重点提升教师队伍在开源软件技术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引进来。

面向国内外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博士。优先考虑具有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工作背景或具有知名it公司工作经验的青年人;积极与各类企业建立互动,聘请it企业相关专家、国内名校计算机专业知名教授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客座教授,尤其欢迎企业中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表达能力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或技术专题讲座;通过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补充,弥补校内实际产品开发的弱项,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工程技术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走出去。

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相关产业、行业部门交流学习;积极参加专题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科技攻关项目,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的理论优势,将企业产品研发提升到更高水平。

3)内部培养。

让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课程进修、学位提升、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出国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特别鼓励教师到知名it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计划让所有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生产实践一次。

4)外部提升。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开发技术相关培训与学习,通过培训与学习,从理论上强化教师队伍开源社区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从实践上掌握群体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开源社区相关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与企业发起的开源社区项目,提升教师队伍在开源社区中开发群体软件的实践应用能力。

3.3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进一步学习与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以及工业界的需求,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及评估标准》为基础,借鉴CS2013等国际上最新课程体系,学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法,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并在androidapp开发能力培养方面形成特色。

(1)重视专业基础。保证基础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学时数足够、内容完整;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让学生对计算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同步社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紧随时展潮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内容。社会已经进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正在转变为真正的信息行业,我们将新增信息安全、分布和并行计算、移动计算等课程迎合新时代的需要。

(3)增加以androidapp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计算机软件行业正在从桌面应用程序为主转变为以移动终端程序为主,软件也将以app应用为中心,尤其是androidapp的应用目前非常热门。因此,移动终端app开发方向方面的教学内容要逐步增加。

a.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Java作为目前最为成功的开源语言之一,是android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基础语言,要进行androidapp的开发,必须拥有扎实的Java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b.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师必备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加入开源社区群体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

c.android系统开发:android是目前最主流的移动终端app应用开发平台,掌握android的二次开发技术和原理,是进行app应用开发的关键。

d.android系统综合实训:该课程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成android系统开发基本理论知识后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实际的app应用实例开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android系统开发技术水平。

e.信息安全与隐私:数据安全将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将新增信息安全课程,加入手机终端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的内容。

3.4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融合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建设期内开展和完善教学课件资源库、核心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库、优秀课程设计成果库、毕业设计案例库、教学改革项目库、精品教材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给专业教师和学生使用;积极收集优秀的mooCs课程资源,尝试建立自己的mooCs资源库;积累优秀的教学资源,有效用于教学活动中,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3.5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探索一系列适应计算机学科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师制教学方法、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式学习方法、创新小社区“沙龙”教学方法等。

(1)导师制教学方法。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还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该途径切实增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提高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与老师的“双主体”作用。

(2)互联网教学方法。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通信软件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我们可以将部分课堂讨论、课内练习等教学内容通过这类软件与学生互动,打破了教学的界限,将课堂讨论延伸到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创新小社区“沙龙”教学法。计算机涉及的专业方向较多,如机器人、数据挖掘、网络管理、移动计算、erp等,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建立技术创新小社区,开放给有兴趣的学生,以研究该方向的最新技术为目的,定期举行技术“沙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某计算机领域的特长。

3.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学校优化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条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以研带赛,以赛促学”,在试行“3+1”培养模式方面形成特色。

(1)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应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不同级别的实验形式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减弱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基础较强学生对课程的新奇心,为后继实践能力训练打好铺垫。

(2)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创新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创新培养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现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基础上,由专业设定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创新项目,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实践的机会。

(3)以研带赛,以赛促学。我们吸纳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能够获得更前沿的学术指导;积极指导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的各级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比赛,从中培养、验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专业技术比赛的历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

(4)实行“3+1”培养模式。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学校规划3年“专业能力进阶式”项目化实践环节和1年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系统化实践环节,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该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3.6建立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全面建立、调整、完善系一级教学管理办法,规范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规范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我们借鉴国内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成功办学的经验,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本着方便教师,服务教学的原则,允许教师有个性化地实施方案,也允许学生有个性化地选择方案。

(2)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在学校、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下,学校对系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进行改革,建立系一级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教学指导小组利用听课、教案检查、学生座谈、现场操作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部分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建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实现在线使用教学文档、在线阅读设计要求、在线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在线讨论和答疑等;建立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使出题、选题,答疑、任务书下达、中期检查、答辩记录等全过程实现网络系统管理。

4结语

方案是全系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讨并提出的,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们以本方案向学校申请了2014年的质量工程项目,并得到学校的立项资助。我们将按照既定方案认真实施,争取经过3年的建设,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我们将及时总结与分享改革的成果,为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未.全面提高计算机类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机遇[J].计算机教育,2013(20):2-4.

[2]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6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成阳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云平台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7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赵涓涓强彦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8

科研、教学、育人,他始终不懈地恪守着四个字――精益求精。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者,在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计算、计算机辅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他更是一位献身教学、执着教改、倾心育人的大师,他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和教学中,2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摘得累累硕果、育得桃李芬芳。

他就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古天龙教授。

孜孜以求打造精品科研

1980年,在求学路上一直比较顺利的他却由于高考的失误错失进入北大、清华的机会,被调剂志愿到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他只有16岁,在今天的人看来,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表现出对自己兴趣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大二时他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并开始进行知识的储备。4年后,他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系,攻读(电子)机械制造学科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发天文望远镜。当时整个控制系统的精度不够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对天文数据进行处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古天龙开创性地提出了广义插值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机械电子设备的误差补偿控制。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机械电子工业部预研课题“双反射面天线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在场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篇。尤其是他的延拓有限元分析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先生的高度评价。钱先生推荐该项目研究参加了1988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科学计算大会。

1991年,26岁的古天龙来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从此与广西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9月,他如愿以偿考入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师从著名的过程自动化专家周春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离散事件问题的研究。由于表现优异,他于1996年1月提前毕业,获工业自动化学科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他的研究成果被《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刊载,并在ieeeSmC和ieeiCit国际会议上宣读。

博士毕业后回到桂电的古天龙在工作上如鱼得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发展,要立足于民族之林,需要及时地吸收和接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他默默地作着准备。此时,他已任职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主要从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4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一个学院的代表团去访问澳大利亚,访问期间同澳方教授交谈时,对方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很快便获得了赴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国外一待就是四年多。关于这次经历,他回忆道:“我已经作了准备,包括实践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自然就抓住了机会。在国外的四年,使我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相对较完善了……”

对于当初的回国,古天龙归结于自己的桂电情结。他至今无法忘怀他读博士及出国期间,桂电领导所给予的支持。“那种真情,对人才的那种渴望的程度打动了我。我博士毕业以及每次从国外回家探亲,院领导都到机场接我。我在国外时,也经常保持联系。这些都打动了我!”更重要的是,当时桂电计算机系需要学术带头人。于是,他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计算机领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他一回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就挑起了重担,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领域的研究中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绩。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共计30余项,在国内首先出版了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共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3篇。由于卓著的科学研究成绩,他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荣誉。

精益求精奉献精品教学

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古天龙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教学,并精益求精地为之奉献。

古天龙认为,当今时代,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时候,更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锻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启发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源头,就会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识清泉。古天龙深谙此理。他总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说是给学生一碗水,即便给他们一桶水也难以为继,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找泉挖泉。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古天龙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他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科研基础,打造好“渔”的本领。

古天龙忠诚于他所挚爱的三尺讲台,近些年先后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担任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在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实践。他承担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项目等12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教材《离散数学》、《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共3部。

他遵循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培养理念,建立了双闭环、自适应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相互支撑・有机衔接・梯度发展”的应用能力发展平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倡导并推进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式化方法知识体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计划。所编写的相关方面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和《离散数学》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所承担项目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实践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与教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缺一不可。古天龙常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是一名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科知识的扩展需要科学研究来驱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夯实理论知识;从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把握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但是也不能惟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的科研如果不能进入到课堂、不能融合到实验、不能结合到教学、不能促进人才培养,那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古天龙清楚,要培养出精品学生,自己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也必须不断提升。他的精品科研为他的精品教学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天龙结合科研实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主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2006年被评为广西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及其Cai课件得到同学们的广泛使用和普遍好评,荣获2007年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08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为此,他也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倾心育人打造精品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古天龙深知这一简单的道理: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精品团队。

近年来,古天龙带领他的团队对电子信息类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所领衔的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于2009年获准成为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基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两大特色(校企合作、科研与教学结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着重培养四种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该专业被认定为部级特色专业。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对应,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上机测试20%,上机操作分为word操作30%,excel操作20%,powerpoint操作1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采用学生上交作品评定成绩,其中word作品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powerpoint作品上交电子稿。汉字输入成绩也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今年5月,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老师和学生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参赛学生对比赛感受是:第一,知识面广,题量大,软件类型多,所以无论在什么软件中都要使用快捷键,从而在比赛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软件的关联性,无论什么软件只要有相应的关联就要去熟悉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如此一来在比赛中就不容易乱分寸;第三,实战操作,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2.思路

本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证,但现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没有统一认证,学生自愿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针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iC3)可以在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置换。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online)。

3.实践与探讨

3.1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二,计算机基本原理;模块三,网络应用与安全。

3.2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应用与安全,每个模块满分1000分,合计3000分。采用上机考试,边学边考,考上机测试8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汉字输入成绩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S:总成绩;Scf:计算机基础模块成绩;Ska:常用软件模块成绩;Slo:网络与安全模块成绩p:平时成绩;D:汉字输入成绩。

3.3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供上机操作实践练习。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天勤在线数字化教育平台,地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改革实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6-01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十几年了,尽管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已经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了系列改革,但实践教学过程往往因人而异,安排不够合理,传统的考试方式也还是理论多,实践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这些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严重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偏离。目前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应用性,因此为了改变现状、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我们从学生以及市场的实际出发,对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课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快,二是课程的实践性强。此外,随着国家对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特点,课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三、改革的措施

1.教学管理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课,其教学涉及全院所有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跨系的原因,通常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使计算机技能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突出优势,首先在组织和管理上要进行改革。

一是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统一”,确保教学质量。“三统一”即学大纲,学要求,统一考核取证三部分,具体工作由教务部门或教学系负责统一组织,并安排落实。

二是引进激励机制,加大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力度。为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保证所教学生首次过关率不低于75%。对首次过关率达到90%以上的任课教师在全院通报表扬,评价结果计入年度考核;对过关率低于60%的授课教师在下一届计算机基础课安排时,不再续聘。

2.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多则显得杂,少则不能让学生学到必需掌握的知识。应从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切合实际、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

3.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二课活动”的作用,增加学习途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使用QQ群、博客、微博、课程教学网站等放置优秀教学课件、优秀案例、技巧性文章等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可通过打字比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可分成5个环节开展。一是授课时先讲案例,用案例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例如ppt教学中围绕企业培训讲义、产品展示文档等演示文稿实例展开教学,woRD学习中引进个人简历表的制作,eXCeL中引进企业财务表格进行处理,这样即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此外,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不断开发新案例,将知识点与趣味性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二是上机做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授课教师要加强指导,保证学生训练质量。

三是课后留作业,巩固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对学生要具有实用性、挑战性等特点,刺激学生探索知识、自我学习。

四是综合练习,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结合知识点给出综合练习项目。

五是课程设计,整个课程结束后完成课程设计,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使得实践教学充满整个教学过程,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6.考试模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如果单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用性不强,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违背。对此我们制定了期末考试+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日常考核包括课堂考核、作业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引入了证书考试的模式进行,即用证书考试试题作试卷,学生过关后可直接申请办理相应证书。

一是课堂考核,在平时课堂上机实践中进行考核,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水平。

二是作业考核,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例如利用office设计名片、贺卡,制作报表等。

三是课程设计,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安排涵盖知识点较多、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意义的作品。

四是期末考试,引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itat考试,进行课程考核,考试合格者可直接获得itat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还可以获得证书,为其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这次课改,逐步使得教师统一了教法,学生明确了目标,教和学的积极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创新实践过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课改的目的。

一是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通过奖惩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二是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学生会想尽千方百计作出案例的效果,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院组织的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学生作品极富想象力,制作的极其精美。

四是学生证书考试过关率高。2012年,全院2862人参加了考试,其中itat考试中有2661人一次性过关,占总人数的93%,加上平时成绩以及作业,共2804人及格,过关率为98%。

五、总结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课程改革不仅能支持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水平,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