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10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分析;儿童死亡;干预措施

analysisofHongheprefectureaffectedChildrenbelow5YearsoldtheCauseofDeath

YanGJia-lu,wanGwen,XionGYu-hua

(Honghe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Honghe661199,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findinfluencetheleadingcauseofdeathinchildrenundertheageoffive,honghe,providedecision-makingbasisforreducingchildmortality.methodsaccordingtothestatein2014childrenundertheageoffiveyearsthenumberofdeaths,extractionofhonghereportedcases,603casesof13countiesandcitiestoreviewthecaseanalysis.Resultsthroughthechildmortalitydataanalysis,indicatesthatthemainreasonisthatfamilyfactorsaffectingdeathforemergencyandseverecaseschildrenrescue,medicalandhealthinstitutions,thegreenchannelisnotsmooth,childrenemergencyrescuemanagementsystemisnotsound,etc.,andputsforwardeffectivemeasuresonhowtoreducechilddeaths.ConclusionStrengthenantenatalexamination,promotehospitalchildbirth,strengtheninggrass-rootshospitalpediatricfirst-aidknowledgetrainingandmedicalaidreliefpolicy,setupchildrenfirstaidnetwork,improvethemechanismforreferral.

Keywords:analyze;Childdeaths;interventions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红河州13个县市妇幼卫生统计数据报表及死亡个案,抽取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数603例个案,组织长期从事儿科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师进行个案分析。

1.2方法按照年龄别死亡、性别别死亡、死亡地点、出生地点、死前治疗进行分析。

1.2.1年龄别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603例,死亡率10.71‰;婴儿死亡444例,死亡率7.89‰;新生儿死亡267例,死亡率4.74‰。

1.2.2性别别死亡5岁以下儿童男童死亡364例,占60.36%;女童死亡239例,占39.64%。婴儿男童死亡268例,占60.36%,女童死亡176例,占36.64%。新生儿男童死亡163例,新生儿男童死亡163例,占61.36%,女童104例,占38.95%。

1.2.3死亡地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医院199例,占33%;途中死亡75例,占12.44%;家中328例,占54.39%。

1.2.4出生地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地点,省级52例,占8.62%,县级335例,占55.65%,乡镇卫生院125例,占20.73%,村卫生室4占0.66%,家中75例,占12.44%,途中9例,占1.49%,不详3例,占0.5%。

1.2.5死前治疗住院治疗299例,占49.59%,门诊治疗95例,占15.75%,未治疗209例,占34.66%。

2结果

根据儿童死亡资料,通过专家的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2.1家庭因素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医疗保健常识,无法识别儿童的异常情况,不能预知疾病的严重后果,导致儿童病重来不及就医或未就医。

2.2医疗保健机构因素主要是医疗保健机构部门认识不足导致的死亡,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儿科常见病诊治不合理;二是治疗水平不高,用药不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不符合规范等情况。

2.3危急重症儿童抢救绿色通道不畅通,危急儿童抢救管理系统不健全,没有覆盖全州的儿童急救网络,给危急儿童的救治带来了困难,县、乡两级掌握不好转诊时间,患儿病情很重了,但不评估危重情况,导致患儿的死亡。

3讨论与对策

3.1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必须加强产前检查,改善产、儿科的服务条件,提倡住院分娩,提高早期新生儿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3.2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建设,强化基层医院儿科急救知识及对常见病死因疾病培训、复训,规范儿科用药,在培训中强调动手能力训练,并能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对各种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3.3加大医疗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新生儿疾病医疗补助救助政策实施,进一步将新生儿出生随母享受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尽量减轻患病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成立儿童贫困及危急重症救助政策,减少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儿童的发生。

3.4各县市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科学育儿、合理喂养,防病诊病知识的普及,开展儿童意外伤害咨询和健康指导,提高家长对儿童的保健意识,以及对意外事故及伤害防范意识,指导正确识别儿童危急重症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指导家长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减少儿童不必要死亡。

3.5加强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建设,建立全州儿童急救网络,各县有儿童危急重症抢救小组及抢救中心,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配备救护车及抢救设备,完善转诊机制。

3.6按照"重点地区重点干预,重点疾病重点防治"的原则,加强本辖区内的儿童系统管理,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儿,建立专案管理。

3.7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基层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做好孕期高危筛查管理,积极预防和减少危重新生儿出生。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干预措施;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9-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水平之一,也是反应儿童保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指标,监测、评审、研究儿童死亡现状、掌握儿童死亡率、分析儿童死亡原因规律,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来自全市25家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

1.2方法按照《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以乡镇为单位监测,监测人员统一培训,统一方法,监测资料通过妇幼保健例会上报,每月一次,市妇幼保健院每年4月和10月对全市25家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无漏报,资料真实准确。

2结果

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各年龄组死亡构成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x2=20.3,p

2.25岁以下儿童前五位死因及构成比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06例),先天性心脏病(97例),意外死亡(80例),其他新生疾病(45例),新生儿窒息(39例)。2006年――2012年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一直是前三位死因之一,2012年意外死亡由2006年第一位降至第五位,先心病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其他新生疾病由第五位升至第二位,见表2。

2.3死亡儿童获取医疗保健服务情况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前治疗住院比例均有小幅波动,以2007年最低为49.47%,2011年最高为67.31%;门诊就医及未治疗比例波动较大。在县级以上就诊的比例有所提高,死亡地点在家中的比例均在40%以上,见表3。

3讨论

3.17年来,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市成立婴幼儿急救中心,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及人员的建设,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没有达到《章丘市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6%以下的目标,我市应该进一步加强孕期保健系统管理,尤其是高危孕产妇的保健水平,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等措施来降低我市的儿童死亡率。

3.2积极防治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七年来,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一直是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的前三位死因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规范孕期系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诊治水平,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措施,以有效降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的发生。

3.3重视干预缺陷,重点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2006――2012年,总体上,先心病为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位死因,为预防先心病的发生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尤其是妊娠3-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时期,应积极预防风疹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害物质,提高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加强对先心病的早期筛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4重视意外死亡的防范有针对性的对高危人群开展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重点干预,尤其是对父母进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开展儿童伤害监测,根据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技术策略来减少或消除相应的危险因素。

3.5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新生儿疾病为综合因素所致,与母儿缺血缺氧因素,异常高危情况诊断处理方案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及早发现高危因素、正确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和方式,正确及时的新生儿复苏,监护,是降低其他新生儿疾病和新生儿窒息导致死亡的重要途径。

3.6医疗保健服务情况2012年与2006年相比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前住院治疗的比例提高了16.25%,死前诊断医院县级以上的比例提高了14.88%,但是,死于家中和途中的比例还比较高,这说明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人儿童保健意识不够,经济状况制约,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可以从加强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改变人们落后的保健意识,提高基层儿童保健服务水平,政府出台免费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等方面来提高我市的儿童保健服务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安晓云,李晶.北京市宣武区2003――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19):88-89.

[2]李玉敏.滦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30:4401-4403.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农村儿童死亡分析

我镇2004~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计33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全镇活产数3039人,死亡5岁以下儿童33例,死亡率10.9‰。男21例,女12例。1岁内死亡24例,其中28天内死亡16例,7天内死亡10例,1~4岁死亡9例。

方法:实行县、乡、村三级儿童保健人员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的办法,由村级儿童保健人员直接负责,随时报告儿童死亡情况。发现儿童死亡及时上报镇卫生院防保科儿童保健人员,镇卫生院儿童保健人员了解情况后在儿童死亡7天内进行入户调查。内容包括:死亡儿童住址、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情况(出生年月日、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分娩地点、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其父母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死前发病情况、就医过程、死亡地点、死亡诊断等。经过详细调查,分别填写“儿童死亡卡”及“死亡个案调查表”一式二份,上报县保健院一份,由县保健院儿保人员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儿童死亡评审。通过分析总结,找出其中的原因及特点,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

结果

儿童死亡年龄构成:1岁内死亡24例,占72.7%,1~4岁死亡9例,占27.3%。其中新生儿死亡16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48.5%。新生儿死亡16例中早期新生儿死亡10例,占新生儿死亡的62.5%。死亡特点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阶段为主,婴儿死亡中以新生儿死亡为主,而新生儿死亡中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

死亡原因:排序如下,意外死亡12例(睡眠过程中被子遮盖口鼻窒息死亡3例,喂奶呛死4例,溺水死亡3例,交通意外死亡2例),占36.4%;早产儿死亡4例,占12.1%。新生儿肺炎死亡4例,占12.1%;先天畸形死亡3例,占9.1%;出生窒息死亡3例,占9.1%;败血症、白血病、新生儿硬肿症、腹泻、先心病、面部血管瘤、肠埂阻各1例,各占3%。

死前24小时就医情况:省级医院就医5例,占15.2%;市级医院就医1例,占3%;县级医院就医15例,占45.5%;个体诊所就医1例,占3%;未就医11例,占33.3%;未就医11例中5例发现时已窒息死亡,4例因病情严重,在就医途中死亡,2例畸形儿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放弃治疗。

死亡儿童家庭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父亲初中及以上29例,占87.9%;小学3例,占9.1%;半文肓1例,占3%。母亲初中及以上28例,占84.8%;小学2例,占6.1%;半文肓2例,占6.1%;文肓1例,占3%。儿童由父母亲直接抚养的32例,占97%;由祖辈抚养的1例,占3%。

讨论

通过分析,我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意外死亡为第一位死因。这提醒儿童保健相关人员在人群中开展儿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意识,指导年轻父母对婴儿的护理及喂养,特别是喂奶姿势及技巧,加强新生儿及婴幼儿的保健服务,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是避免儿童意外死亡的安全措施。此外,我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特点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提醒相关人员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儿科及产科工作质量,提高乡村级妇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4

为了解我镇2007年―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死亡率变化趋势,确定今后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对我镇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来自2007-2011年上报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及死亡个案调查。每年进行2次出生死亡漏报调查,资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1.2方法

按《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死亡调查表我院统一按要求填写

2结果

2.1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邵伯镇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较

2.2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婴儿死亡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2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1例,意外窒息1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婴儿死亡中以先天畸形为主要原因。0―4岁儿童死亡原因:车祸1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1例。

2.3儿童死前保健服务

5岁以下儿童在医院出生8例;死于家中4例,途中死亡3例,死于医院1例。死前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治疗的占50%,在乡级卫生院治疗的占37.5%,未就医的占12.5%。

3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标志从本资料来看,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中,婴儿死亡占62.5%,说明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弱,死亡率越高。调查表明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因此在儿童保健中,要把婴儿保健作为重点,认真搞好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管理,降低高危儿的出生及死亡。

统计资料表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死亡、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进行aRi的预防及监测、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的管理率,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提高产、儿科技术质量是降低婴儿死亡的基本环节。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强化社会管理,做好家长的安全教育,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

(接1858页)

经省级专家组诊断的17例aFp病例当中有5例为病毒性脑炎[8]。各地可根据乙脑等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将病毒性脑炎列为监测病种。

2.7加大对临床医生培训力度

提高临床医生对aFp病例的识别诊断能力,增强责任感,这是减少aFp病例漏报的关键,尤其要将就诊率高的县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作为培训的重点。另外防疫机构加强主动监测是一个再宣传、再培训、再强化临床医生报病意识的良好机会.培训对象除了儿科医生外,还应加强对内科、传染病科、神经科等相关科室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医务人员aFp病例报告意识,进一步提高aFp病例报告的敏感性、特异性。

加强对村、镇临床医生的培训,以能及时发现和诊断、报告aFp病例,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促进工作全面均衡发展。

2.8加强对基层卫生防疫部门专业人员的督导

指导基层基层卫生防疫部门专业人员掌握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的正确方法,提高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工作质量,使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工作落到实处。

2.9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

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主动监测是及时发现aFp漏报病并进行补救的一项措施。定期及时到医院aFp病例主动搜索可以减少漏报,对提高主动监测质量有重要意义。

2.10进一步提高家长保健健报病意识

麻痹后及时就诊率、群众保健报病意识较低,应应进一步提高家长报健报病意识。麻痹发生后,及时就诊、报病是及时发现aFp病例关键的第一步。另外,在保护隐私情况下,以aFp病例作为宣传疫苗接种知识,可能起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2006,12

[1]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币管理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2009,12

[1]何绍青,江丽.昆明市2004年-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6):535-537.

[1]黄丽萍.2001-2006年X江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6):563-564.

[5]李延学,马运葵,祁昆,等.玉溪市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4):595-596.

[6]马玉珍.南阳市宛城区1993-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69-2170.

[7]梁飞琼,何炳欣,梁超斌,等.佛山市禅城区2004-2009年aFp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14-1215.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5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中医体质辨识;儿童保健体系;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

现在的儿童保健工作已不仅停留在称体重、量身高和听心肺的一般检查上,而是集体格检查、疾病预防、早期教育、营养干预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近年来,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扑面而来,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但在儿科领域却少之又少。本课题建立儿童健康管理档案,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分析,将儿童进行体质分型,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制定及时、详细、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有效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用药指导,探讨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儿童保健体系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儿童保健体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儿童保健方案。

1资料

1.1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儿科病房的住院患儿,随机抽取160例,收回统计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83±2.68)岁。其中0~1岁22例,1~4岁46例,4~6岁52例,6~14岁40例。

1.2小儿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王琦[1]教授的体质九分法将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根据小儿生理特点,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在小儿中不常见,故将小儿的体质类型大体分为五种: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各种体质特点如下。

1.2.1平和质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时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1.2.2气虚质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外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发病倾向:平时体质虚弱,易患感冒;或发病后因抗病能力弱而难以痊愈;易患内脏下垂。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寒邪、风邪、暑邪。

1.2.3阴虚质形体特征:体形瘦长。常见表现: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此类小儿由于体内阳多阴少,因此往往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或爱哭闹,容易产生各种热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时不耐暑热、干燥,耐受冬季,不耐受夏季。

1.2.4痰湿质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手足心潮湿多汗且黏,胸闷,平时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温和,处事稳重,为人恭谦,多善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中风、咳喘、痛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1.2.5特禀质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先天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即使不是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咽痒,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皮肤常因过敏出现风团、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心理特征:无特殊。发病倾向: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遗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季节的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2方法

2.1小儿中医体质辨识方法

2.1.1填调查表根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问卷[2]的内容,结合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以患儿的出生情况、形体、汗出情况、饮食、大便、舌苔等作为体质调查指标,制定出小儿体质调查问卷。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分析,将儿童进行体质分型。临床医生向每位患儿家长介绍调查问卷的内容,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的真实情况准确地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初次体质辨识。没有(根本不)=1分;很少(有一点)=2分;有时(有些)=3分;经常(相当)=4分;总是(非常)=5分。

2.1.2调查问卷的分值计算方法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原始分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表1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的判定标准

体质类型条件判定结果转化分≥60分是其他4种体质转化分

2.2观察方法

2.2.1制订个性化调护方案对2010年3月至10月住院儿童进行初次体质辨识后,根据其中医体质辨识类型,结合儿童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出生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等),综合分析后,制定出个性化调护方案,并交待家长在孩子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及用药等方面的相关调护事宜。指导家长为孩子写健康管理日志,如实记录孩子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

2.2.2完善调护方案初次体质辨识半年后,对参与调查的160名儿童进行随访,包括电话随访和登门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有无新的不适、调护方案的适应性、调护方案的落实情况等。根据随访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调护方案,给出新的调护方案。

2.2.3再次体质辨识调护方案实施一年后,对所有参与调查对象再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结合家长对孩子症状、体征变化的观察,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对现有问题再次调整调护方案。

2.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医体质辨识分数作为观察指标。一年后让调查对象再做一次体质辨识,观察各种体质类型分数的变化情况。

2.4调护效果评定标准

对研究对象调理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儿童体质类型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均采用可信区间95%,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

2.5辨证调护方案

2.5.1平和质饮食调养: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生活起居:起居应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作息应有规律,应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小儿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来满足成长的需求,并保持对运动的兴趣。有学者提倡小儿在1周内进行5天以上的适量体育运动,每天运动时间至少达60min以上。体育活动应分段进行,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min以上,中强度运动和剧烈运动交替进行,中间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情志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进取,节制偏激的情感,及时适当发泄不良情绪,如聊天、运动、旅游,及时消除生活中不利事件对情绪的负面影响。药物调理:一般不提倡使用药物。如果生病可给予药性较峻的药物。

2.5.2气虚质饮食调养:可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气虚甚者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生活起居: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应适当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体育锻炼:应多采用趣味性强、变化多的球类运动和器械运动,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其对运动的喜好,帮助改变软弱性格。每次锻炼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则会使能量的消耗大于补偿,过度疲劳还会损害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先选择小运动量,以后逐渐加大,每次锻炼时问不应少于30min,运动量应以每分钟脉搏不超过160次为准,以隔天运动为宜,这样可以消除运动后的机体疲劳和充分补充消耗的能量。情志调摄: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别人交谈、沟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节制偏激的情感,及时适当发泄不良情绪,如聊天、运动、旅游。药物调理: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玉屏风散。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膏方:气虚调质膏。

2.5.3阴虚质饮食调养:可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赤小豆、海蛰、荸荠、芝麻、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生活起居: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饮茶、锻炼和玩游戏。应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活动。体育锻炼:此体质的小儿应多选用舒缓、轻柔的运动作为体育保健的主要方式,常用的有太极拳、医疗体操、瑜伽、放松性游泳、步行和慢跑等,进行运动练习时最好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训练,这样可提高运动的健身功效。全身有节律、平缓、柔和的肌肉运动,能使精神和躯体放松,对调整植物性神经功能状态有显著作用,由此起到控制和调整机体异常反应的作用。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情志调摄: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防止恼怒。平时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膏方:阴虚调质膏。

2.5.4痰湿质饮食调养: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不要过于安逸,贪恋床榻。体育锻炼:此类儿童应适当增加每天和每次的体育运动时间.较多采用低、中强度有氧运动,可以配合进行适量的大肌肉肌力练习,如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练武术以及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等。采用这种运动训练能加速体内有氧的新陈代谢,可以帮助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也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能逐步提高小儿机体的运化功能,达到去痰除湿的目的,从而使其体质能向均衡质转化,有利于小儿的健康成长[3]。情志调摄:保持心境平和,及时消除不良情绪。节制大喜大悲。培养业余爱好,转移注意力。药物调理: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膏方:痰湿调质膏。

2.5.5特禀质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膳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生活起居:居室应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以防止对尘螨过敏。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应打开窗户,让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气味挥发干净后再搬进新居。春季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以防止花粉过敏。不宜养宠物,以免对动物皮毛过敏。起居应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根据年龄和性别,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锻炼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情志调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避免情绪紧张。药物调理:以健脾补肾,补养先天、后天为基础,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根据临床具体症状不同进行加减。亦可酌情服用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膏方:特禀调质膏。3结果

表2总样本(160例)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体质类型人数(例)比例(%)平和质5333.13气虚质3823.75阴虚质2113.13痰湿质2918.13特禀质1911.88注:160例调查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

表3不同性别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例,%)

体质类型女男平和质33(20.63)20(12.50)气虚质14(8.75)24(15.00)阴虚质12(7.50)9(5.63)痰湿质11(6.88)18(11.25)特禀质11(6.88)8(5.00)注:在女性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男性儿童中,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

表4不同年龄段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年龄(岁)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合计(例)0~137363221~312144106464~6259459526~14138108140合计(例)5338212919160注:参与调查儿童中,0~1岁年龄组中气虚质、痰湿质多见;1~3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多见;4~6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多见;6~14岁年龄组中平和质、阴虚质多见。对五种体质类型调护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12个月调整后,平和体质的儿童的体质辨识分数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5平和质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BS.e.walddfsig.exp(B)心肌炎~0.0380.3890.00910.9230.963肺炎~0.1220.3700.10910.7420.885腹泻~0.0350.3800.00910.9260.966哮喘0.0740.4330.02910.8641.077注:平和质与小儿常见疾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

表6气虚质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BS.e.walddfsig.exp(B)心肌炎~1.7350.40718.19610.0005.667肺炎~0.0660.4080.02610.8710.936腹泻~0.6170.4631.77610.1830.539哮喘~2.4001.0365.36510.0210.091注:心肌炎患儿中,气虚质是非气虚质患儿的5.667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气虚质与心肌炎有显著相关性。气虚质与肺炎、腹泻、哮喘无显著相关性。

表7气虚质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BS.e.walddfsig.exp(B)心肌炎~.7780.6521.42110.2330.459肺炎~2.3700.55118.53610.00010.700腹泻~2.1591.0414.29810.0380.115哮喘~1.6181.0462.39310.1220.198注:肺炎患儿中,阴虚质是非阴虚质患儿的10.700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阴虚质与肺炎有显著相关性。阴虚质与心肌炎、腹泻、哮喘无显著相关性。

表8痰湿质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BS.e.walddfsig.exp(B)心肌炎~1.0780.7585.07910.0240.181肺炎~1.5120.6375.63410.0180.221腹泻~1.9370.44319.15310.0006.938哮喘~0.2030.5130.15710.6921.225注:腹泻患儿中,痰湿质是非痰湿质患儿的6.938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痰湿质与腹泻病有显著相关性。痰湿质与心肌炎、肺炎、哮喘无显著相关性。

表9特禀质与小儿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BS.e.walddfsig.exp(B)心肌炎~1.1430.7712.19610.1380.319肺炎~1.4150.7693.38710.0660.243腹泻~0.7480.6561.29810.2550.473哮喘~2.8290.56025.47910.00016.927注:哮喘患儿中,特禀质是非特禀质患儿的16.927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特禀质与哮喘病有显著相关性。特禀质与心肌炎、肺炎、腹泻无显著相关性。

4讨论

4.1中医体质学说与儿童体质特点

早在《内经》中就对体质辨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从五行属性、阴阳大小、体形肥瘦、禀性勇怯等多个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而且认为根据体质类型确立治病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素问・经脉别论》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强调了临床辨证中体质因素的重要性。如体胖丰腴、肌肤柔自者,多阳虚;形瘦尖长、皮色憔悴者,多阴虚。《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从穷人事,必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从体质辨证论治便是求本之治。首次提出“体质”一词的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门人华岫云整理编撰而成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但它具有可变性,可以通过综合调治,如中药调补、针刺、气功、按摩和健身运动,并配合调摄的独特方法,使体质得以改善。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在先天禀赋、饮食、环境影响及用药不慎等基础上形成的,并与遗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又由于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治疗上随拨随应,故而在调理体质上也比较容易。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掌握小儿的体质类型,针对各体质类型特点,“因质制宜”做好保健调理,以起到转化和调整体质类型的作用,使不均衡体质逐渐趋于均衡,使机体体质水平得以整体增强,对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保证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亦表明,根据体质辨识结果,进行个体化调护后,小儿的体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平和体质的儿童体质辨识分数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4.2不同性别、年龄儿童体质类型有差异

160例调查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儿童中分布不同,女性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男性儿童中,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不同年龄组体质分布亦不同,其中,0~1岁年龄组中气虚质、痰湿质多见;1~3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多见;4~6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多见;6~14岁年龄组中平和质、阴虚质多见。

4.3不同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密切

中医学历来就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积极改善体质,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未病先防。正确认识体质,有利于诊断和治疗,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提示体质不同感邪倾向亦有不同。不同体质的类型决定疾病不同的治疗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外,体质不同决定个体对药物耐受性和反应性的不同。本组研究亦显示感邪后阴虚质小儿易患肺炎,痰湿质小儿易患腹泻,特禀质小儿易患哮喘,因此,如果临床上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辨别小儿的体质用药,在生活起居上根据小儿的体质护养,对于增强小儿体质、减少发病、促进康复将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5结论

此次160例调查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分布不同,女性儿童中,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男性儿童中,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0~1岁年龄组中气虚质、痰湿质多见;1~3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多见;4~6岁年龄组中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多见;6~14岁年龄组中平和质、阴虚质多见;感邪后阴虚质小儿易患肺炎,痰湿质小儿易患腹泻,特禀质小儿易患哮喘。小儿的体质通过辨证调护是可变的,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大,本研究表明,根据王琦体质九分法,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进行体质辨识调查后,针对各体质类型特点,“因质制宜”制定个体化调护方案,经过一年的调护后,小儿的体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平和体质的儿童体质辨识分数明显升高,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3种体质类型儿童的体质辨识分数均有显著下降。特禀质儿童体质辨识分数没有显著下降,可能与此类患儿体质改善难度较大有关,需要辨证调护时间更长,但总体上提示小儿的体质通过辨证调护是可以逐渐改善,达到平和状态的。小儿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潜在因素,通过本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儿保健体系中,增加儿童体质辨识的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得出小儿的体质类型,然后采取合理的调整方案,使其恢复至正常体质,从而制定出更加个体化、更加科学的儿童保健方案,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做到“未病先防”。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保健护理;精细动作;营养性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健康保健的78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便利分组法将所有儿童均匀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两个组别。入选标准:①儿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儿童年龄在1-6岁之间。排除标准:①排除不配合的儿童;②排除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2.5)岁;身高76-81cm,平均年龄(79.1±1.8)cm;体质量8-10kg平均体质量(9.3±1.5)kg。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1±2.8)岁;身高74-82cm,平均身高(78.9±2.5)cm;体质量7-10kg,平均体质量(8.7±1.8)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高以及体质量四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护理,具体包含定期体检、测量体质量及身高变化等。持续护理6个月。1.2.2保健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儿童保健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的成长发育状况,评分项包含身高、体质量2种。观察两组儿童的Gesell评分。观察两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评分项包含缺铁性贫血、佝偻病2种。1.4评价方法选用Gesell量表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由以下几个评分项构成: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适应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儿童得分与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1.5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用SpSS20.0软件对78例儿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对两组儿童的身高数据、体质量数据、Gesell评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儿童间营养性疾病发病率数据的对比分析可采用χ2检验完成。当p<0.05时,可认为两组儿童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的成长发育状况

经过6个月的持续护理后,观察组儿童的身高变化情况、体质量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儿童间的成长发育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的Gesell评分

观察组儿童的精细动作评分、大动作评分、语言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儿童之间的Gesel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2所示。

2.3两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

观察组儿童无佝偻病发生,仅1例出现缺铁性贫血;对照组儿童佝偻病发生率15.79%,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0.51%,两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大动作、精细动作等能力均处于发育阶段[2]。保健护理可通过针对性保健方案及训练方法的应用,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上述研究表明,保健护理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儿童的身高及体质量,增加儿童的Gesell评分,降低其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与常规护理组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及实际需求提供合理的保健护理。

参考文献

[1]路军梅,张洁.儿童成长发育中儿童保健护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8):245-246.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8

近年来,我国猥亵、强奸儿童事件接连见诸报端:安徽某小学校长杨某性侵9名四年级以下女学生,海南某小学校长陈某带4名女学生开房等。猥亵儿童罪这一罪名开始为公众所熟悉。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猥亵儿童的,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的,则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但是与《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强奸罪的从重处罚情节的对比来看,猥亵儿童罪的“从重处罚”显得过于单薄和苍白无力。这就导致了法官在作出判决时难以保持较为统一的量刑标准,从而出现“同案不同判”,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 

为了明确并完善猥亵儿童罪的从重处罚情节,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对案件进行分析,找到这一类案件的所有量刑情节,并对这些量刑情节进行系统的提取与评判,以达到对猥亵儿童罪从重处罚情节设计的目标。笔者以“北大法宝”上的298份已经宣判的猥亵儿童案件为分析样本①,对其中的量刑情节进行统计分析。 

二、量刑情节分析 

量刑情节是指法律直接规定或授权审判机关决定的,量刑时应当考虑的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予刑罚处罚所依据的各种主客观事实②。由于量刑情节对于犯罪分子所要接受的惩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两方面入手,对案例样本进行细致的整理分析。通过对案例分析,笔者发现,猥亵儿童罪的量刑情节主要有案发地点、受害儿童人身损害、侵害事实以及是否取得被害人及家属谅解、是否为累犯与自首坦白6类。前三类主要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后三类主要反映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 

(一)案发地点 

在所分析的298份样本中,有44起案件是发生在公共场合的,但是这些公共场合在案发时都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小的的特点,所以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这些案发地点是否属于公共场合而应从重处罚存在一定困难。在这44起在公共场合猥亵儿童案件中,仅有3起案件是在法院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属于“在公共场合猥亵儿童”,对犯罪分子从重处罚的。 

(二)受害儿童人身损害 

猥亵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但是由于猥亵行为的特殊性,一般不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从分析得样本中,我们看出,受害儿童无身体伤害的比例最大,近70%;仅描述受伤状况的占近20%;明确等级的有10%左右。在有伤害等级的统计中,轻微伤最多,近90%,轻伤及以上的比重较小。数据表明猥亵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身体伤害程度总体来看并不大,但不排除个别恶性事件的存在。 

(三)侵害事实 

比照强奸罪的从重处罚情节,笔者同样对犯罪分子的猥亵行为的发生次数和猥亵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样本统计结果显示,一次猥亵一人的比例为65.4%,而猥亵多人或多次猥亵同一人的案件的发生率高达34.7%,其中犯罪分子多次猥亵同一人的比例达14.0%,并且一名犯罪分子猥亵多名儿童的情况也高达20.7%,足以证明这一部分犯罪分子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性高,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视法律为无物,情节恶劣。 

(四)取得被害人及家属谅解与自首坦白 

在298份样本中,经过统计共有22起案件中的被告人取得了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从而获得了对被告人的从轻处罚,通常获得谅解的方式为向被害人及家属道歉,积极赔偿。也存在部分被害人及家属不接受被告人的道歉和赔偿,但这并未影响法院作出判决。有64起案件中的被告人主动坦白案件事实,自愿认罪,其中12起案件中的被告人选择自首。这一部分犯罪分子能够积极获取被害人及家属的谅解,主动坦白,自愿认罪,人身危险性较小,法律的规定从轻处罚。 

(五)累犯 

在样本中有12起案件的被告人系累犯,约占样本总数的4.4%,这一部分被告人不思悔改,仍犯前罪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关于“累犯”规定,从重处罚。 

三、猥亵儿童罪从重处罚情节设计 

通过前文对猥亵儿童罪量刑情节的列举分析,对犯罪分子适用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不再讨论,主要针对引起对犯罪分子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结合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情况,将猥亵儿童罪的从重处罚情节设计如下: 

聚众或在公共场合当众猥亵儿童的,应从重处罚; 

猥亵儿童致其轻微伤的,应从重处罚; 

猥亵两人以上或猥亵同一人两次以上的,应从重处罚; 

(一)聚众或在公共场合当众猥亵儿童的,应从重处罚 

在我国刑法中,猥亵儿童罪参照猥亵妇女罪以聚众或在公众场合当众猥亵儿童作为从重处罚情节。这样的从重处罚情节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在“公共场合”“当众”猥亵儿童”的认定标准仍然难以确定,存在较大争议。在统计的298份案例法院判决中没有对于这些地点是否属于“公共场合”的相关认定,这对于法条及量刑的适用是否正确有较大的影响。 

第一种是对“公共场合”“当众”认定模糊的。例如,在铁路法院(2012)呼铁中刑初字第1号判决书中,法院认为:被告人吴某无视国家法律,公然在旅客列车上当众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并猥亵多名儿童,其行为构成强奸罪、猥亵儿童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呼和浩特铁路运输分院指控被告人吴某犯有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罪名成立。被告人吴某猥亵、奸淫幼女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未成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她们的正常成长,给铁路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依法应予以从重处罚。但有人却认为,卧铺车厢空间相对封闭,且犯罪行为实施时间是在凌晨1时至3时30分,旅客都在睡觉,不符合“当众”情节。由于法律的模糊主要来自构造法律的文字本身可能存在的模糊性,故不同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第二种是在判决书中直接回避了这一点,对发生在教室、公园、商铺等地点是否属于“公共场合”“当众”则不予回答。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具体分析“公共场合”和“当众”。

首先,公共场所是与私人场所相对而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通常具有人员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等特点,如车站、公园、商场。上述案件犯罪地点是在火车卧铺车厢,是服务大众的活动场所,符合公共场所的特点。 

其次,关于“当众”的认定。2013年10月24日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合理扩大了“当众”的内涵,没有将在场人员实际看到作为“当众”的成立要件,规定“在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三款、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猥亵儿童”。新《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对“当众”这一情节的认定,也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所以,应当保留“聚众或在公共场合当众猥亵儿童”的从重处罚情节,也应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公共场合”及“当众”的认定标准。 

(二)猥亵儿童致其轻微伤的,应从重处罚 

由于猥亵行为的特殊性,一般对受害儿童的身体造成的损害并不十分严重,能够明确伤害等级的样本的10%左右。我国《刑法》中对轻微伤及轻微伤以下的身体损伤并无法律规定,仅在伤害等级构成轻伤时通过故意伤害罪来进行规制。这对于并不是重罪的猥亵儿童罪来说,无疑是一个漏洞。 

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儿童最大利益保护原则,应当将猥亵儿童致其轻微伤这一情节作为从重处罚情节,既填补了漏洞,又明确了猥亵程度,便于区分猥亵儿童罪与猥亵违法行为。 

(三)猥亵两人以上或猥亵同一人两次以上的,应从重处罚 

这一类案件犯罪人主观恶性明显,社会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极差,极度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问题,首先,这一情节并不是法定从重处罚情节;其次,各地量刑标准不统一,往往出现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形,甚至同一地区的量刑标准也相差很大,如下所列的对比表格: 

猥亵多人或多次猥亵同一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在挑战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针对上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只有在法律明确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的适用法律。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对这样的行为不能纵容,应当让犯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起到足够的威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量刑均衡。 

四、结语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保护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由于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所以法律要对儿童的权益给予最大的保护。本文基于对样本的分析,结合我国司法实际,对猥亵儿童罪的从重处罚情节作出如上设计,希望能给予儿童最大的保护,保护我们的未来。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监测;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3-56-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卫生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为及时掌握株洲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制定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对策,我们对2003年及2007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株洲市监测点: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06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活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

1.2方法

严格按照《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质量控制;死亡病例均填写死亡报告卡;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结果

2.1株洲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发展趋势(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比较,新生儿死亡率x2为12.030,p<0.005;婴儿死亡率x2为10.3660,p<0.0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x2为17.39,p<0.005。

2.2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构成比(%)变化趋势(表2)

两者比较,新生儿死亡年龄构成比x2为8.12,p<0.01;婴儿死亡年龄构成比x2为139.34,p<0.001;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构成比x2为238.6766,p<0.001。

2.3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及构成比(表3)

3讨论

3.1死亡趋势变化

从本资料中可见,2003年与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3.2死因顺位变化

2007年度5岁以下儿童顺位的死因顺位前5位死因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意外死亡、先心病,2003年前五位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其他意外死亡、先心病。死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不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破伤风的均有发生[1]。

五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顺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生窒息已由首位变为第三位死因,这与近年来我们反复强化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的推广是分不开的,致力于加强农村产科建设,推行住院分娩,基本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加强新生儿急救能力的提高,促进基层危重新生儿的及时转诊,使因新生儿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大幅度下降,多年的妇幼卫生项目、卫九项目、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项目“降消”的推广应用,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5.5个千分点。从2007年的前5位死因我们也看出,今后如何提高孕期保健,加强孕期劳动保护,加强婚前性知识教育,减少婚前人工流产率上,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加强儿童安全防范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意外伤害致死,亦为今后重中之重[2]。

3.3干预措施

(1)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窒息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和低体重儿反映了胎儿宫内发育和营养状况,应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时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并对其加强管理,预防早产儿的发生;加强围产儿保健,对早产儿应加强对其生后的监护,提高其生存能力;要进一步做好基层妇产科和儿科医生的业务培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的抢救能力,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成功率和新生儿疾病的救治成功率[3]。

(2)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因素,是婴儿死亡、新生儿死亡的第三主要因素,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肺炎预防和识别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该病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认真实施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加强对基层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医疗诊治水平,做到及时转诊[4]。

(3)溺水、其他意外、意外窒息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又一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家长对儿童意外的防范意识淡薄,防范儿童意外伤害和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儿童好奇心强,对危险辨别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增多。因此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大防范儿童意外的健康教育力度,扩大防范儿童意外的宣传面,制定防范儿童意外的措施,促使家长加强对儿童意外防范意识,提高家长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5]。

(4)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三大因素。要降低先天异常出生应提倡婚前检查,宣传与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避免孕妇接触各种与致畸有关的不良因素,如环境因素、药物、疾病等。提倡孕妇定期孕检,做好产前筛查,推广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有效措施,正确增补叶酸。对于已经出生的先天异常儿童,要加强对先天异常儿童出生后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效提高先天异常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能力[6]。

总之,围产儿保健质量、产科医疗水平、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是直接影响5岁以下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宣传围产期保健知识,加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质量。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要加强责任心,认真筛查高危孕妇,实行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专案管理。提高产科及儿科质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好新生儿随访、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以及预防接种工作,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从而有效降低我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戚小兵,李翼英,王路.珠海市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1035-1036.

[2]姚莲珍,魏应琴.白市平川区401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17.

[3]邱美英,翟晓蔚.上海市嘉定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58-459.

[4]宋春梅,刘玉林,莫里达瓦旗.1997-200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472-473.

[5]罗卫.1998-2002年桂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监测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2005,39(4):260-264.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篇10

一、问题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12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件7人,抢劫案件3件7人,盗窃案件4件4人;2011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注:本文系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15BKY026。

作者:徐超凡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14,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84-90.

[13]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