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培训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56

母婴培训课程篇1

关键词产前培训剖宫产母乳喂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67

资料与方法

母婴培训课程篇2

[关键词] 孕妇;孕期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乳汁是一种由乳腺分泌的含有不同比例的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略带黄色或白色的液体,既方便又经济,不仅可提高婴儿免疫力,有助于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可减女乳腺癌的发生率,减少产后阴道出血以及促进宫缩。爱婴行动包括对孕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以最大范围和程度的帮助孕妇了解并熟知哺乳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构建正确的哺乳理念,提高母乳喂养率。为了普及孕产妇的婴儿喂养知识,推广母乳喂养,提高产后母乳喂养婴儿的概率,在孕妇自愿的前提下,本研究对100例孕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孕妇100例,年龄21-44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49例,无孕妇为文盲;妊娠情况:全部孕妇均孕0次。

1.2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门诊的妊娠妇女100例,培训前对全部孕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调查及测试。分别于妊娠早、中、晚三期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孕晚期培训结束后再对孕妇实施问卷调查,分析孕妇在健康教育前后的母乳喂养掌握、认知情况。培训内容:由临床经验丰富、高年资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指导孕期营养,孕期、分娩、产褥妊娠前后的保健知识,新生儿预防接种、护理、养育等专题讲座,此外,孕期疾病的处理讲座,主要有胎膜早破、脐带缠绕、双胎妊娠、乙肝病毒携带者妊娠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授课新式多样,有落实行动、实地示教、资料宣教、口头教育,同时配合幻灯片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易懂、通俗、生动。培训进展期间不断听取并采纳孕妇的反馈及建议,改进上课内容,增加课程范围,获得孕妇的信赖。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100例孕妇健康教育前后掌握母乳喂养知识的情况,培训后孕妇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两次测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注:培训前后各方面了解情况差异(p

3 讨论

婴儿的科学喂养可通过对孕期妇女开展健康教育而得到普及。孕期通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并通过角色扮演、看录像、示范等,使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的错误认识得到了有效地纠正[1],增强孕妇及家属对于母乳喂养的信心,使母乳喂养的观念得到强化,从而增加乳汁分泌,提升产后母乳喂养的概率。医护人员的喂养理念、知识需不断的进行更新具备较好的耐心,较高的责任心,详细的将母乳喂养的优势告知孕期妇女及家属。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向孕妇及家属详细描述整个妊娠过程可能会发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丈夫应承担多数责任,使孕妇的营养和心理得到充足的保障和准备,及时纠正内陷或扁平[2],熟悉相关的护理知识。

护理人员需尽量使用劝说性、鼓励性、安慰性的话语与孕妇进行沟通,使孕妇在言语中感受到人文气息。文化层次高的孕妇,知识接受能力强,相关知识在培训前已经有过了解,对此类孕妇,挤奶方法、哺乳姿势等技术指导是重点[3];文化水平不高的孕妇,接受知识的水平稍差,可对其进行多次健康教育,使其错误的观念得到更新,一般的观念得到加强。健康教育时可向孕妇介绍哺乳成功的产妇的经验,增强其母乳喂养的决心。大部分身体健康的孕妇皆可正常哺乳掌握正确,但哺乳成功则需产妇的身心健康条件都做好准备,故要确保孕产妇的哺乳技巧,做好按需哺乳、尽早开奶、保健工作,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充足睡眠,身心愉快,合理营养等。指导产妇在母婴分离时怎样持续分泌乳汁,以防充盈及肿胀现象[4],若发生需及时早期处理。为维持乳汁持续分泌,应指导产妇多食汤水及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母乳喂养意识观念形成后,孕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孕期健康教育还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最大程度的确保母婴平安。本研究结果表明,孕期妇女经过正规的孕期健康教育,掌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程度显著优于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掌握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杰敏,李伟丽,沈曲,等.孕妇对母乳喂养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64-467.

[2]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等.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74.

母婴培训课程篇3

【关键词】爱婴医院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07-01

我市从1994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30家爱婴医院,99家爱婴卫生院。不断创建爱婴医院和巩固爱婴医院成果过程中,让全社会理解、支持母乳喂养的价值和意义。爱婴医院不断落实母乳喂养措施,加强产科质量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对高危孕产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不断提高。

1资料与方法

通过抽派市级专家,分别组成5个小组,按《爱婴医院(卫生院)资格复查评估标准》要求,对30家爱婴医院,12家爱婴卫生进行复查评估。评估方法:采取听汇报、现杨查看、询问医务人员和孕产妇以及考核等方式。结果被查医院全部达到合格。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创建及巩固爱婴医院(卫生院)的目的明确,把巩固爱婴医院(卫生院)工作列入每年卫生工作重点任务来落实,绝大部分医院产科设备、各种手术器械配置齐全,措施到位,功能运行良好。

2存在问题

2.1重视不够、松懈思想,部分爱婴医院(卫生院)组织管理及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巩固爱婴医院(卫生院)措施不够到位。相关资料连续性方面有些欠缺。

2.2宣传力度不强,大部分医院门诊妇产科都按“标准”张贴有母乳喂养知识宣传资料及小手册。但有一些医院母乳喂养知识宣传画陈旧,医务人员及产妇手中无母乳喂养知识宣传资料。

2.3培训不够

2.1.1对医务人员培训不够到位,有几家卫生院无年度培训计划、讲义及记录。部分爱婴医院(卫生院)没有坚持对医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及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因此一些医务人员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不全面以及母乳喂养技能操作不熟练。

2.1.2部分爱婴医院(卫生院)未常规开展孕妇学校;一些孕妇学校教师无证。询问部分孕产妇及家属对有关母乳喂养知识不够掌握,个别产妇喂奶姿势不够正确。存在无医学指征新生儿使用奶瓶喂水或牛奶现象。

2.4部分医院房屋布局欠合理,个别医院产科门诊及产房业务用房不够,一室多用,设置不符合科学规范,硬件配备欠完善,产科设备简陋。

2.5人力资源不够,一些产科医务人员配备不足,存在人员比例不够,一身兼多职情况。

2.6《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卫生院未做到章证分开管理,打印漏项、废证率高。

3讨论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医院把巩固爱婴医院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规范爱婴医院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落实。为保护和促进母乳喂养保驾护航。

3.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母乳喂养社会和文化氛围,要在相关地方及重点科室更新“三个十条”政策宣传内容以及母乳喂养图文宣教。还可通过电视台、标语、板报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对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率。母乳喂养要常规传达到所有的医务人员、孕产妇及家属。

3.3加大培训力度,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中常规进行爱婴医院相关知识培训,以及知识更新。培训可采用讲课、看录像、角色扮演等形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解剖和生理;爱婴医院产科质量的要求,产科的改革及规章制度等;母乳喂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和对策;母乳喂养的技巧等。对孕产妇培训可采取一对一培训方法和集体培训的形势相结合,定期开展孕产妇知识讲座,宣传母乳喂养。

3.4按《广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房屋设置布局合理,不能一室多用。产科必配的硬件设施要齐全。加强产科内涵建设以及产科人员配置,不断提高产科质量,预防院内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母婴培训课程篇4

1.对照组-传统教学法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84名护生为授课对象,分成两个班进行母婴护理学的教学。教师按照传统教学的要求,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认真制定课程授课计划,认真备课,44课时课堂教学均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12学时的实验课在实训室进行,先由教师示范操作,然后由学生模拟操作练习。2.实验组-情境教学法选择我校2013级79名护生为授课对象,分为16组进行,实验组均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情境教学过程,所有教学内容完全在实验实训室进行,每一次课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实训室情境中对母婴护理学进行理论讲授与操作演示;二是学生在实验实训室中练习护理操作。将学生每4~5人分为一组,组内学生轮流扮演医师、护理人员、患者,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模拟练习,加强对母婴护理的理解。并能写出护理病历,制定护理措施,完成护理操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问带教老师,最后主课老师总结。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学生教学同一阶段进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使用教材、授课课时等完全相同[3]。只有教学方法及在该方法指导下的课程授课计划、教案不同。

二、评价指标

一是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综合考试成绩。综合成绩理论、实践各占50分,两组考核的理论试题均由同一题库中随机抽取,实践考核均由三位老师做评委分别评分,取其均值。二是对实验组学生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母婴护理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的反应和评价。共发放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学生综合成绩,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用赞成率(%)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实验组母婴护理学平均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实验组学生对母婴护理学情境教学法12个方面进行评价,赞成率最高达98.73%,最低为88.61%,平均赞成率94.20%(详见表2)。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母婴护理学教学,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和赞成,教学效果较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在母婴护理学教学中广泛运用。

五、讨论

母婴培训课程篇5

现今各种亲子园、亲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越发重视学前教育从幼儿教育向亲子教育的延伸。这一切都说明亲子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学前教育领域已经占领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好的亲子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从教人员,中职学前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当代学前教育事业专业人员的责任,因此如何更好的培养专业的亲子教师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想让学生变得专业首先需要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创新是分离不开的,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专业亲子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创新进行粗浅叙述。

一、让学生了解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要让学生热爱这一学科,首先,应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中的“亲”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爷奶、延伸至主要代养人(保姆、家庭教师),“子”是指孩子,“亲子教育”即通过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试,在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的情况下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

可以看出“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婴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的教育观念,打破以往那种婴幼儿(0~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面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0~3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婴幼儿的养育不仅仅是以往传统观念里单纯强调吃好、玩好那么简单。而在0~3岁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往往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而社会又缺乏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亲子教育活动课程恰好填补了这一年龄段的空白且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愉快的的游戏活动和平凡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引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亲子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利用学生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亲子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掌握相对欠缺,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较强。因此在亲子教育课程教学的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亲自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形成的对每个操作流程的具体认知,再结合练习、具体操作环节的要点分析,让学生在准确掌握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完整流畅地展现出具体操作流程。从而使学生的信心增加,促进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给亲子课增加亮点

多媒体课件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精美的插图、声情并茂的音乐、清晰直观的视频,新颖的动画设计,都可以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耳目一新,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学习兴趣大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母婴培训课程篇6

江苏省昆山市2006年10月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发的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奖中的“母亲友好公益”奖。多年来,昆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一法两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5年与2005年比较,孕产妇死亡率从21.99/10万下降到接近零,婴儿死亡率从12.52‰下降到6.69‰,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9.57‰下降到7.49‰,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从60%上升到90%。我们主要做法是:

1.政府推进,全社会关注,形成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社会环境

1.1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昆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母亲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母婴健康社区行”活动》、《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实施办法》、《建设健康城市的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市政府对妇幼卫生经费作了明确的规定:按每人每年1元的经费标准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与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婚准备生育的家庭按每对夫妇280元的标准,安排出生缺陷干预经费补贴;育龄妇女实行生育保险、优生优育保险等一系列的措施。

1.2开展“关爱母亲”行动:近年来,全市推行了关爱母亲的十大行动。(1)婚前医学检查,婚育和性保健指导;(2)孕前生育健康指导,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3)建立《围生保健册》,进行规范的围生保健检查,并纳入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4)开展产前筛查,预防21-三体综合征儿和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5)尊重妇女生育健康权利,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6)准妈妈培训,孕期卫生指导和心理支持;(7)介绍产妇安全分娩知识和非药物性无痛分娩的方法;(8)产后访视,进行产后康复和生理、心理指导;(9)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筛查;(10)新生儿保健管理,进行神经行为的测定,高危儿的干预。使每一位母亲从孕前开始,在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的不同阶段,得到关爱和服务。

1.3加强社会宣传:编写宣传材料,如招贴画、小册子、网页等,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医院形成“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氛围,在门诊、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张贴宣传画,设立宣传角;候诊大厅装有触摸式的宣传视屏。医务人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广泛开展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平均每年义诊咨询20多场次,发放宣传册7000多份。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宣传报道,电台开辟了“关爱母亲和孩子”的宣传栏目,每周由专业人员进行讲座。真正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章,引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妇联把爱护母亲和婴儿、普及母乳喂养知识纳入人口学校的必修课程。工会、劳动保障部门贯彻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建立企业女职工保护网络,为孕妇检查提供时间,按规定提假,保证上班期间哺乳的时间。司法部门把《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法》、《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条例》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

1.4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近年来,全市开展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幼卫生目标管理”、“健康城市建设”、“爱婴医院”、“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等评估活动,采用听取汇报,考察现场,查阅资料,走访家庭等形式,监测评估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薄弱环节,提出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通过不断的评估、整改、促进,保证“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的健康发展。

2.完善医院机构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2.1调整产科资源,整合专科机构和队伍:2000年对全市设有产科的医院从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医疗质量上进行调查分析,兼并了部分医院的产科业务,接产医院从原来的19家整合为12家。加强管理,包括房屋的改造,设备的更新,人员的进修、培训与考核,做到知识技能到位,服务到家,责任到岗,全面提高助产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安全。2.2加大医院的硬件建设,改善住院条件:近年来,全市的产科医院都进行了硬件改造。市一院、市中医院建成了新的病房大楼,扩大了产科和儿科病区。各医院把产科病区改为爱婴小区,病房改为母婴同室。爱婴小区设有“温馨爱屋”,产妇从住院、分娩至产后护理都在“温馨爱屋”中完成。医院购置了国际上一流的医疗设备。要求产科和儿科急救药品齐全,标识醒目。2.3建立急救组织网络,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为应对产科和儿科突发性事件,市卫生局制定了《产、儿科紧急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产、儿科急救组织网络,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做到分工明确,程序清晰,120车辆畅通,急救器械、药品全齐,急救人员随叫随到,形成了个完整的急救系统。2.4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各医院采用送出去进修学习、请专家老师来院授课的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训练,使每个产、儿科医生掌握产妇和新生儿急症的抢救要点。近年来共举办了“助产技术”、“产科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培训班10期,培训了900多人次,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2次,使全市的产、儿科医生、助产士、护士得到了训练和考核。全市组织产科主任和护士长到日本、新加坡考察医院管理,学习改善母亲和新生儿的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5加强职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52页)

业道德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市开展了“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十佳医生与护士”和“十佳服务明星”评选、“病人或保健对象选医生”、“行风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医院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优质、便捷、价廉的服务意识,规范母婴保健行为。推出了“文明行医”、“医患沟通”的措施,定期召开服务对象和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向社会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2.6改革旧的产科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以“保护、促进、支持母亲安全分娩”为核心的爱母行动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10条措施。全市启动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工程,改革了一些旧的、不适合产妇和新生儿需求的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陪伴分娩,建立助产士和孕产妇联系制度,实施孕产期全程的“一对一”服务,保障产妇安全分娩。2005年全市各产科医院分娩7218例,无孕产妇死亡发生。产科医院开展的陪伴分娩,让产妇、家属主动参与分娩工作,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认可和支持。

母婴培训课程篇7

【关键词】早教机构社区化问题建议

一、引言

婴幼儿早期教育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而在我国,早教行业更是前景广阔。新人口政策预示着“二胎”放开的趋势,将扭转人口增长平稳的趋势,带来年增长27%―39%的城镇婴儿。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0-3岁孩子的大脑发育最快,甚至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而且80后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收入的提高,这些无不预示着早教业的巨大机遇。

二、建立社区早教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现有的早教资源难以满足民众对早教服务的迫切需求

随着大批80后父母的出现,早教中心、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中国将是一个全民早教的时代,早期教育俨然已经成为80后父母的刚性需求品。早教机构稀少而昂贵的现状,是每一个80后父母的担忧,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机遇。

2.80后父母思想改变,早教机构成为可能选择

80后父母开始登上早教市场的舞台,80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水平需求也较高。80后父母思想观念新,舍得花钱,这些原因都促进了早教市场的日益扩大。

3.父辈家长职责不明,改变家长观念成当务之急

80后意识到早教机构的重要性,但是父辈们认为孩子应该由长辈带。改变这种家长观念是当务之急,要让父辈们明白早教机构的重要性、科学性、必要性。

4.依托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是发展趋势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教机构是当今世界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它不仅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而且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列为其工作的一个要点。我国的社区由于存在着“政区和社区的同一性”的特点,社区自组织性不强,人们的社区意识还较薄弱,暂时还做不到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教,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以社区为依托还是可以实现的。

5.政策变更

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许多家庭增添了人口,新出生幼儿数量将迎来一个上升期,早教行业市场将会不断扩大,前景广阔。

三、建立社区早教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早教机构虽然意识到了早教的社区化趋势,但是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仅是将早教机构搬进社区或偶尔到社区开展活动,要建立真正的社区化早教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

直接影响早教进社区活动的全面开展。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

2.教育教学基地缺乏

直接影响早教进社区活动的有效启动。社区场地有限,租金昂贵,建立机构的投入庞大。

3.整体婴幼儿教育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早教机构的长远发展

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大多以国外引进的机构为主,价格昂贵但是教育水平高。民办机构教学质量不高.教育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教进社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家长可能会选择名气更大的成熟早教机构。

四、建立社区早教机构的启示与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是早教进社区的前提条件

只有彻底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拥有一大批早教进社区的实施对象。

2.加大资金投入是早教进社区的基础保障

公司开展这项活动的基础条件是必须具备婴幼儿活动的室内外场所,拥有一批婴幼儿活动的基础设施。在课程安排上,有好的授课条件、先进的设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外,大部分社区地价昂贵,要租到宽敞舒适的位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对此,政府应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社会资本进入早教行业,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早教机构进行投资。

3.精心设计综合式学前教育方案和课程是早教进社区的当务之急

早教的核心在于课程。任何好的早教机构都必须设置自己独特的早教课程。具有科学性、开发性和系统性的早教课程体系,是早教机构得以长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课程设计要兼顾教育的普遍性和儿童的差异性,按照不同的模块设置一揽子课程,然后根据不同的儿童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模块搭配。

4.师资力量是吸引顾客的首要标杆

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学师资,在选择社区早教的时候,一定要有教师资格证,对于婴儿还要配有保姆、医生、营养师、心理健康师等专业服务团队。所有工作人员应统一培训,不光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而且要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5.社区早教机构模式改进

早教机构不仅仅是学龄前教育的场所,更要采用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享受童趣中学习成长,并为家长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指导建议,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同时建立线上线下模式。线上机构可提供app客户端,打造成信息交流平台,既可以信息通知和早教网上课程,同时也能让家长通过app对早教育儿经验进行交流讨论。线下除了面授早教课程,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活动和针对家长的早教培训活动。

逐步建立儿童家长信息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为课程设计和相关的培训教育提供参考,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创建“互联网+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峥.以社区为依托,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杂志,2013.

母婴培训课程篇8

关键词:导乐陪伴式分娩护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26-03

产时服务模式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据统计孕产妇死亡50%发生在分娩当天,70%发生在产后一周,与产时的护理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围产期保健尤其是产时保健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一种以产妇为中心的新的产时服务模式“一对一”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应运而生。我院自开展全程导乐式陪伴分娩以来,产科的医疗服务水平和产科护理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对此项服务的监督、管理和持续性改进起重要作用,现将具体的实施和管理报告如下:

1实施方法及管理

1.1人员培训

召开全院动员大会,由专家讲课,目的是全体工作人员都了解产科模式的转变,陪伴分娩的开展对保证母婴安全的适宜技术。

对产房工作人员做重点培训,要求转变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复训。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培训内容:专业理论,产科新生儿窒息抢救、人际交流及技巧、健康宣教、产程中对产妇的指导、母乳喂养指导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1.2陪产工作人员的管理

1.2.1助产士的工作安排

我院由助产士担任导乐陪产,取消功能制护理为整体护理,即由原来的3名助产士分别护理3个产程改为1名助产士全程护理。产房20名助产士分为4个工作小组,工作时间安排为:1组白班(8:00——16:00)、1组夜班(16:00——次日晨8:00)、另外2小组休息(1组夜班休、1组周休)。产房设护士长1名,负责产房的护理管理工作,每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小组中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安排助产士对孕妇进行陪产。

1.2.2助产人员职责和工作常规

制定导乐的工作常规制度和导乐的工作责任,陪产助产士在陪伴孕产妇待产分娩过程中除观察产程,接产以外,还要为产妇提供信息和建议,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产妇选择,生活护理,指导陪产丈夫。产妇分娩后尽早母婴皮肤接触,婴儿吸吮,鼓励母乳喂养,并指导含接姿势。产后两小时母婴各方面情况好,即送回病房。陪产助产士还要负责物品的添加,分娩房间的清洁,消毒、通风,为下一位孕妇使用做好准备。

1.3陪产家属的管理

1.3.1设立陪产家属须知单

将家属进入产房时的注意事项及要求制作成陪产家属须知单,并以书面形式进行告知,要求家属进入产房陪产前认真阅读,知情同意后在须知单上签字。

1.3.2陪产家属着装

孕妇家属自愿参与陪产,医院鼓励丈夫参与陪产。孕妇临产后进入产房,如提出陪产申请,由当班工作小组组长安排房间及陪伴人(助产士),鼓励家属全程陪护。为减少母婴感染的机会,家属进入产房前须更换专门的陪产服、拖鞋,陪产服装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拖鞋为一次性使用。

1.3.3陪产过程中免费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饮水,一次性水杯、吸管、毛巾、牛奶、小糕点等。陪产助产士负责对孕妇及家属的指导和照顾,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回答。按陪产的要求给予孕妇全方位的支持,如改变、按摩、擦汗、协助进食、入厕等,同时助产士也要关注陪产家属的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

1.4陪护质量管理

1.4.1设立陪产观察表

为更好地督促助产士做好陪伴分娩工作,设立陪伴助产观察表,由陪伴助产士记录陪产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实施的护理措施,用药、应用的等。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由护士长负责检查陪产观察表的记录质量。

1.4.2业务学习

产房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负责业务及管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对需要及时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利用早晨交班后时间做简短讲话,确保陪产服务的质量和母婴安全。对开展的新技术、新的服务项目在实施前也要组织学习。

1.4.3征求意见制度

设立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度。分娩后,产妇及家属离开分娩室前由负责陪产的助产士征求对陪产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写在陪产观察表中意见和建议栏中,并对他们给予工作上的支持表示感谢。产后2小时观察无特殊情况后,将母婴送回母婴同室病房。

1.4.4产后访视制度

(1)助产士访视及征求意见:在产妇住院期间,负责陪产的助产士按要求到母婴同室病房对产妇进行访视,访问内容包括:简要共忆分娩过程,对产妇分娩过程的表现再次给予赞扬,如会阴有切口者还应了解伤口愈合情况,最后对提出的问题帮助解决。

(2)产房护士长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反馈给相关陪护助产士,帮助分析意见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以督促工作进一步提高。

2效果及体会

2.1助产士观念转变

陪产服务的实施以及对助产士的不断培训,使助产士的观念逐渐改变,在工作中以孕妇及胎儿、新生儿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的服务,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给予孕产妇全面的支持。

2.2孕妇及家属满意度提高

在产程中给予孕妇精神、情感、生理、心理等全方位的支持,使其顺利分娩,保证了母婴安全,产妇及家属对助产士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3产科工作质量提高

通过导乐陪伴分娩的实施和管理,产房护理工作及助产质量得到了提高,产程时间缩短。

自开展导乐陪产以来,自然分娩率逐年提高,会阴侧切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逐年降低。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主动与产妇及家属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并安慰产妇,宫缩时指导产妇如何保持平静、放松、呼吸、按摩子宫和腰骶部等以减轻疼痛,树立分娩的信心。鼓励产妇进食、自由活动、指导产妇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产时指导产妇用力和争取适当的。细心观察产妇的各种情况,以便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按医疗常规处理产程,接生及新生儿的处理。指导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早接触、早吸吮、产后观察2小时、送回病房。通过导乐助产使产程明显缩短,自然分娩率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保证了母婴安全。

母婴培训课程篇9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智力发育;体格发育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个桥段,贼头黎叔对着他手下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如何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早期教育、学校教育成为影响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专家的肯定,并从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研究和探讨。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大众媒体也进行了充分肯定。笔者以郑州市两岸早教中心的孩子为例,在两年的义工活动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两岸早教中心的孩子作为观察组,其中男79例,女63例,平均年龄(2个月~3.5岁);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16例,高中、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93例;父亲文化程度高中、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119例;按照上早教课的多少区分为2组,把从2个月开始上早教课,且几乎不缺课的孩子作为一组(45例);把一岁以后开始上早教课,且有缺课现象的孩子作为第二组(97例);同时随机选取试听未上早教的孩子103例,作为对照组,将三组婴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对比。

2.选取标准

三组婴幼儿均健康正常,无遗传疾病与传染性疾病。

3.早教方法

观察组一:幼儿一岁之前,采用教育训练父母的方法对婴幼儿进行早教干预,指导家长通过被动操、抚触、游戏、音乐方式等安抚幼儿情绪,开发智力。幼儿一岁后,采用两岸早教的教育方案,结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以感觉统合训练为基础,对孩子进行多元智能开发。在婴幼儿12个月和24个月时,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孩子进行发育检测。

观察组二:一岁前未进行早期教育,一岁后的早教方案同观察组一岁之后的方案。

对照组: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案,观察并记录婴幼儿入组时,以及进行早教一年后的发育情况。

统计学处理:所获资料经过筛选整理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三组儿童发育的均值结果: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人际交往4个能区,早教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均有明显差异。见表1。

三组儿童身高体重发育的均值结果反映出:早教组儿童比对照组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均有较快,且相互之间差异系数减小。见表2。

三、讨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4岁前就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提供大量的信息及丰富的环境因素,可优先促进婴幼儿智力、心理的全面发育。

从早教组和对照组婴幼儿智力分值比较结果发现:早教组婴幼儿智商发育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早教开始时间越早,训练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显著。这说明早期教育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能促进儿童大脑突触或联结数量的发展,影响大脑结构的发育和形成,提高其智力发育速度,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婴幼儿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或者充满好奇的探索活动,正是其创造能力的表现。因此,那些认为“没必要过早进行教育,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知道”“还是顺其自然好”的观点有失偏颇。同时研究还发现:除早教作用外,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婴幼儿智力发育速度越快。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体重增长、身高增长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婴幼儿智商发育,同时还可以提高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水平。这可能是与早教过程中,早教中心提供“家长课堂”与“爷爷奶奶培训班”,常常会提供婴幼儿营养需求与保健常识等知识有关,父母通过“家长课程”及时了解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并能及时给予相关养育调整。

(通讯作者:刘英会)

参考文献:

[1]潘玲琳,喻忠.婴儿气质,家庭环境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4):253-255.

[2]姜晏,邹文霓,查树伟,吕年青,许豪勤.0~3岁婴幼儿发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3-6.

[3]江利群,段毅敏.早期教育与婴幼儿体格发育及情绪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0):1562-1564.

[4]黄光云,黄茂.影响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学术论坛,2012(12):198-201.

[5]郭爱.浅淡早期教育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4(1).

[6]何欢.浅析游戏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改教法,2015(5).

[7]顾奕,蔡颖洁,钱瑛.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J].包头医学,2009,33(4):208-209.

母婴培训课程篇10

芬兰的Soili perkio通过对家庭音乐生活的研究发现,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传统儿歌和游戏存在着被遗忘的危险。如果我们询问曾祖父母那一代记得多少儿歌或游戏,他们可能会说出一长串曲目;祖父母那一代也会记得一些。但是,如果你问年轻的父母,答案可能是零,他们不知道任何节奏活动、歌曲或游戏,他们经历的是“电脑・电视・流行文化”的童年。显然,我们正在面临失去美好的传统儿歌和游戏的危险。而不同文化中历经几代人的儿歌或游戏,往往蕴含着智慧,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身体、意识、空间感、协调性、动作技能、平衡感的发展;积累关于日常生活与节庆传统的知识,锻炼记忆力;在对视觉、听觉或动觉的反馈和观察中,体会与人相处的快乐,学会唱歌和与他人玩耍等。她强调,儿童需要游戏,游戏使儿童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产生亲密的联系。因此,必须研究怎样延续家庭中的唱歌和游戏传统,必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一起唱歌和游戏。如果教师、父母和儿童能够分享古老的儿歌,那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怎样使这些儿歌引起媒体和出版商的兴趣,让他们乐意出版传统的音乐材料?

英国的alison Street博士和Susan Young博士介绍了“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对成人和婴儿互动的观察中得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声音表现水平的动态范围,包括声调轮廓、有趣的强弱变化和即兴行为等,被认为是语言掌握和交流技巧的促进因素。然而,我们在给年幼的孩子选择音乐时却常常没有考虑过关于音乐交流性的以上因素,相反,通常会倾向于选择适合集体的表演和有利于凝聚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曲目。“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五、音乐亲子交流与人际交流

荷兰的margre van Gestel强调通过亲子交流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她认为,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胎儿在出生前就可以听到声音(23-24周),当父母为未出生的胎儿唱歌时,胎儿可以与父母形成情感联系。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就起源于胎儿的听力和情感经验。但是,由于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父母不再有时间给孩子唱歌,而是仅仅把孩子留在摇篮里听音乐。很遗憾,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歌唱能力或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亲自给孩子唱传统的摇篮曲,是激励孩子歌唱的起点。

意大利的anselmi认为,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以音乐理论学习为基础,建立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引发儿童自发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模仿。观察18-24个月孩子听音乐的反应可以发现,一个正确、连续的刺激可以立即得到孩子的反馈,包括动作、声音或操作物体。这些反馈很迅速,通常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控制或选择怎样反应时发生的,因此是自然随意的反应。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个性逐渐萌芽,已经具备了从教师的谈话中理解自己的反应是否正确的能力。但是,在学习音乐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儿童没有及时地反馈,预期的师生交流便很难进行,教师很难评估孩子的发展阶段,也难以采取促使儿童音乐能力和谐发展的最佳策略。因此,有必要对个性化和创造性策略进行研究,鼓励孩子在没有压抑感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馈。她介绍了在罗马公立托儿所大班的25个孩子中间开展的一项研究:两只蝴蝶(画在两张a4纸上)的游戏,一只粉色,一只黄色,蝴蝶说不同的语言,一个2/4拍,一个节拍,两个节奏都不易记忆,而且,它们常常忘记自己的语言,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大部分孩子能对不同的蝴蝶拍出相对应的准确节拍。这表明,虽然这里大多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但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音乐能够打破交流的障碍。这就是与孩子一起从事音乐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eliz-abeth mackinlay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作者通过自我人种志研究,采用表演和叙事法将作者身为两个儿子母亲的个人经验进行反省和研究。作者写道:祖母曾经哼唱的歌曲让她想起童年,当她自己成为母亲,也希望能像祖母那样唱歌给孩子听。“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女人在我们小时候为我们提供持续的稳定感(同样也包括拒绝和否定),这些感受来自于女人的手、眼、身体、声音,是我们最初的感知和最早的社会经验。”本文总结出音乐为母子交流提供的多种方式及效果,如在家里唱歌可以控制行为、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提高身体意识和协调性、开发想象力、表达只能通过歌曲理解的各类情感;和孩子们一起大笑、转圈、拍手、哼唱、大喊大叫、观察、模仿、摇摆……通过唱歌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此文揭开母子音乐世界的一角,吸引着更多的母亲分享她的经验。

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patricia st.John研究了婴儿与老人的音乐交流。社会文化理论重视关于社会环境、人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以寻找和解释世界的意义,音乐以其内在的社会化功能而成为促进代际交流的理想方式。作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以参与代际音乐活动的两个特殊人群为对象:7对婴儿及照料者(婴儿年龄为3~16个月)和8个退休的修女(年龄为70~94岁),力图探索他们之间的音乐互动怎样使老年人找到新的意义,同时丰富了彼此的音乐经验。音乐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观察者。

研究者于2007年夏天在美国东北部一个私人音乐活动中心进行了6段各1小时的音乐活动,对活动进行录像并编码,特别记录了活动中的动作和非语言交流状况。参与者的日志及其与照料者、修女在活动前后的非正式谈话记录作为对录像的重要补充数据保存。此外,照料者和修女在活动结束时完成的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也是研究资料之一。研究表明:相处和分享是相互影响的基础,关系是代际交流的核心。如一位母亲惊讶

于自己愿意与修女交流,另一位母亲则对自己能积极参与陌生人的活动而暗道震惊。修女们惊讶于她们与孩子相处自如。通过集体音乐活动,如随着歌曲摇摆或一起玩“藏猫猫”等简单活动,每个人都能发现代际分享的快乐。这些婴儿与老人之间的交流启示我们:1邀请比命令更有效。老人经历着丧失独立性的失落,邀请能打开封闭的心灵之门。2选择提供控制感。两个亚文化人群都缺乏对生活的控制能力,需要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3认知能力的显现需要时间和耐心。婴儿和老人都要找到以能力而不是无能参与的方式。4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修女们在日志中表明对婴儿“没有期望”。但是,在记录观察内容时,她们对婴儿的能力感到惊讶和敬畏。5真诚与诚实赢得尊敬。如果你不真诚,婴儿是知道的;他们不喜欢虚假的表扬,成人也同样如此。

六、音乐教师教育

肯尼亚的elizabeth J.a.an-dang’o从全科教师的角度介绍了该国的情况。全科教师相对于专业教师是指较少或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教授所有的科目。在肯尼亚,大部分教师进行全科教学,仅私立学校有少量专业教师。研究者观察全科教师以判断他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条件里实施音乐和体育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实践情况。

肯尼亚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正规幼儿教育,音乐是学前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培训者、课程开发者和学前机构管理者共同致力于改进和支持音乐课程。最新的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活动组织秩序,由专家按照音乐的具体元素和幼儿学习音乐的方式设计活动。音乐元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力度等。

肯尼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有至少42种本土文化,每个文化群体有其独特的音乐遗产。与其他非洲国家不同,各本土文化、本土语言对政策的影响很少,因为高层规定了官方语言是英语,国家语言是斯瓦希里语,但本土语言对区分民族群体有很大作用。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比音乐教育本身更体现实用性。通过访谈教师和观察发现,全科教师认为,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社会化,是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的手段,音乐是整个学校唯一一起学习的科目。但是,这也引起了孩子们是否接受了适宜年龄的音乐教育的忧虑。在文化影响方面,民族歌曲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少,尽管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里都有所强调,但教师对教本土音乐略有微词,认为学校里有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不适宜进行,他们自己更喜欢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音乐。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接触的民族音乐不多,他们做学生时就未曾在学校学过。但是在开展研究的10周里,有3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态度,愿意唱自己民族的歌曲;1位教师让班里的孩子演唱各自民族的摇篮曲,孩子们都热情参与了这个活动。这就有力地否定了肯尼亚流行的观念――城市孩子无法欣赏本土音乐。另一个重要观察是诗歌的作用。孩子们背诵许多短诗,这是学习音乐重要的先决条件,学习诗歌有利于节奏的掌握。尽管教师还不能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联系起来,但是这个发现使音乐教育可以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来开始,即将音乐和诗歌的节奏联系起来。

研究表明:全科教师在创编歌曲以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很有创造性。创编歌曲大都简单短小,节奏主题与文化相关,大多数包含简单的切分音,最常用的拍子是二拍子,旋律主要采用大调。但是很可惜,教师在音体课上并不总是能够选择简单适宜的歌曲教给孩子。总之,全科教师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要把民族音乐当作音乐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科教师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音乐,愿意探索音乐的节奏、力度、音高,甚至简单的曲式结构。但他们需要学习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以便学会分析音乐的各要素;全科教师是隐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鼓励、挑战和必要的支持以便在学前阶段实施音乐教育,从而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感,成为能够对音乐教育负有更多责任的人。鉴于全科教师所受到的音乐专业训练有限,一方面,应增加全科教师与专业音乐教师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给予他们表达音乐观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