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十篇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十篇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2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1

关键词:中医药;职业教育;临床医学;学生素质;培养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今天的医学生面临着诸多医学技术发展、医学伦理尤其是医患纠纷之间的挑战,而要解决诸多问题,急需要培养几个方面的素养,如语言文字素养、人际沟通素养、文学艺术素养、法律法规素养。而要培养这些知识和素养,仅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较难完成相关工作,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群的中医文化课程应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较大的工作和努力。一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以此强化学生医用写作和语言表达技巧。二是加强学生人际沟通素养,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加强其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以便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减少医患纠纷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三是加强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情感及恰当的表达,使医学生内心中唤起对病患者同情怜悯的美好情感,且通过培养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医学从业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程度。四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很容易在医疗服务工作中付出惨痛的教训。为此,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切实加强卫生法学教育和引导,以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2

关键词:内涵外延;传统解读;现代剖析;医疗诚信

abstract:thegoodfaithasthemedicalmoralsandthemedicineethics'score,layeruponlayerisinfectedtheprofoundextensionwhichandtherichconnotationafterseveralthousandyearChinatraditionalcultureformsisaffectingthemedicalgoodfaithmainbodydeeply.Becausethehealthreformbringsthemedicalgoodfaithevolutiontimemanynewcharacteristicrequests,thisarticlebytraditionalculture'sradiation,fromdoctorthegoodfaith,thehospitalgoodfaith,themedicinegoodfaiththreeaspectsdiscussedundertherealisticbackgroundthemedicalgoodfaithnewconnotationtoextend,carriedonthetraditionalculturetracingandthepracticalsignificanceexplanationbythetimetothemedicalgoodfaithview.

keyword:Connotationextension;traditionalexplanation;modernanalysis;medicalgoodfaith

前言

“大医精诚”这句几千年来中国医家的铭训,体现了华夏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真理。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医疗体制的改变,如今的医疗诚信,正处在一个历史嬗变时期,医疗业工作者已不能像千百年前虔诚遵循孔子“医乃仁术”的儒家思想一样,根据内心的伦理和心境毫不费力地做出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医疗业的现状使功利性和道义性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使得医疗业从业人员陷入道德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医疗、药品行业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示出了惊人的破坏性。近年来,医疗、药品行业各类频频震撼全国的危害患者、消费者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事件、案件,将医疗业的诚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患者与医生、医院和药品厂商之间的信任空前脆弱。种种现状都将全面审视医疗诚信内涵外延、整合医疗诚信体系的探索赋予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双重特征,诚信这一关键词在以人为本的思潮下作为患者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无疑是当前构筑医药经济文化的核心。

诚信作为医疗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核心,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濡染,早已形成其深刻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深深烙印在医药人甚至大众的文化骨髓中,其影响是挥之不去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又撼动着传统医疗诚信的内涵,冲击着医疗诚信的外延。在此背景下,医生、医院、医药企业这三大医疗诚信的主体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面临新的信用、要求和挑战。因此,追溯传统文化,综观现实背景,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剖析,可为系统地整合与解决当前医疗诚信缺失现状服务,以期为改善医疗诚信现状尽绵薄之力。

1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传统文化溯源

“医儒同道”这一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特点,使得医疗道德体系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医疗诚信作为医疗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传统价值要求。

1.1传统医疗诚信观之“知与不知”儒家“医乃仁术”的思想对医疗诚信内涵方面的解释体现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要求医生以人的生命为重。其诚信是以患者“无伤”为原则下的诚信。现今医生因不明病因让患者做套餐检查,滥用抗生素;部分医院为敛财号称能根治红斑狼疮、牛皮癣等疑难杂症恰是不知以为知的表现。清代名医程国彭的话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做了很好的诠释:“病不识时莫强认,谦逊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为良医也”[1]。如果不能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如果坚持一己之见,甚至固步自封自吹自擂包治百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贻误病机,使可治之症转化为危笃,甚至转化为不可治之症。

在儒家文化和以著名医家的思想为主的医学伦理以外,各少数民族医学对医疗诚信的内涵也有着不约而同或截然不同的解释。如以《四部医典》为经典代表的藏医学里就有对医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相似论述,认为如果确实经过努力,仍感到不能诊断或治疗的疾病,要及时另请高明,“决不能顾及自己的名誉而拖延时间,贻误病情”[2];遵守“经医生诊断,如与病人的怀疑相符时,可以明确告诉所患的疾病;如与病人的怀疑不相符时,口头上伪称所患的疾病与病人所说的相同,但在实际治疗中要按实际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准则,视此一分为二的做法为医疗诚信。

1.2传统医疗诚信观之“义与利”传统医疗诚信是重义轻利的诚信,以收取报酬为耻。三国的董奉不仅不收取报酬,还自己栽杏换粮以赈济患者;唐代孙思邈谓:“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决不可“啬术以自贵,挟技以邀财”;北宋庞安时对“病人持金帛来谢”而坚辞不受,其人“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而有常”,亲自为病人熬粥煎药,躬身护理。明代李时珍“千里救药于门,立活不取值”[4],皆以信义为本,而拒收回报,坚守清贫,这就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价值观相悖,尤其于医生是高收入职业的现代观点剧烈冲突。

1.3传统医疗诚信观之“大医与小我”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中认为“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待病人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3]。可见孙思邈提倡的医疗诚信,是通过医者的自我牺牲、一心奉献为前提实现的,医圣的诚信观在千百年来被长久奉为圣言而为我国传统医疗诚信经典内涵的代表。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党在这一传统医德的信条下构建起的医疗卫生体系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尽皆知的“白求恩精神”也是这一传统医疗诚信观的表现。

追溯医疗诚信内涵的传统文化渊源,可以发现受阶级性和时代条件的制约,有些对医生的要求过于苛刻,难以实现,但不能淹没的是闪烁其中的瑰丽医学的医学道德的光辉,但从伦理及心理的角度看,也是具有很多值得沿用的合理内核的。

2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现代剖析

医疗诚信按照诚信的主体可大致分为三类:医生诚信、医院诚信、医药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由原来的纯福利性质向半福利半经营性质过渡,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药品商、医疗器械商的利益渗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医疗诚信正面临现代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变。

2.1医生诚信的内涵外延

诚信是一个具有双重指向性的道德范畴,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常仅强调主体即应具有的内在品德和行为规范,保证医疗质量作为医生诚信的最根本信用标准,是医生诚信的首要内涵。围绕这一内涵,医生诚信的基本伦理要求如下。

2.1.1平等待患,保证医疗服务公平性

由于中国传统诚信观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重视人的等级。诚信作用范围局限于熟人社会,因此不同权势和经济地位享受不同的医疗服务,看病找熟人等常见现象使本应单纯的医患关系复杂化庸俗化,因此,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平等对待每个病人,严禁滥用职业特权成为医生诚信内涵的根本。

2.1.2慎独守诺,维护患者的医疗隐私权

保守医疗秘密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是医患诚信合作的重要条件,其在法律层面上是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要求,在伦理层面上是医患诚信的重要体现。儒家医德的核心是“爱人、行善、慎独”[6]六字中的“慎独”即强调了保守医疗秘密的重要性,1968年世界医学会修订的《日内瓦宣言》也明确提出了医疗保密,我国卫生部也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医疗保密的内容。

2.1.3耐心说明,增强医疗信息透明度

由于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典型的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5],即当事一方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情况;而另外一方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患者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不知道诊断依据,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不知道用什么药最好,不知道痊愈的标准,而这些医生都是知道的。因此在这种信息非对称条件下恪守诚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医生利用信息优势欺骗患者就会产生严重失衡,因此医生应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真实地把情况告诉患者。

2.1.4以诚相待,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是指为病人提供其做出医疗决定所必需的足够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由病人做出承诺。这一要求使医生从医学家长主义的窠臼中走出来,在医疗活动中“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对病人最有利的事,而且要考虑病人的优先权和选择权,体现了医患之间以诚相待的核心。

2.2医院诚信的内涵外延

医院作为给广大医疗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窗口行业,是和社会接触最广泛、最具开放性的机构。因此医院作为诚信主体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医院诚信的内涵特征是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的,以契约为基础的、完全考虑患者利益的诚信。

2.2.1医院诚信以信息非对称为客观条件

前文中所述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一样,医院与患者间同样是信息非对称的。患者不知道挂号契约的内涵中,究竟医院有哪些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信息都是包含在医院主体的规范和条例中的。因此,医院诚信要求院方必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告诉患者为什么要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告诉患者选择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原因及必要性,告诉患者如何回避医疗风险等,由患者自主地进行选择,如此才能实现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医院诚信。

2.2.2医院诚信以完全考虑患者利益为指标

由于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医院的经济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冲突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主体医院而言,必须做出适当舍弃自身利益而最大化患者利益的道德选择,需要完全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才符合真正的医院诚信,这是诚信道德的较高境界。

2.2.3医院诚信以契约为基础

挂号后,医院就与病人形成了有别于一般商务合同的特殊契约关系,包括医院提供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和行为;认真履行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职责等。在这种不对称契约关系下,医院没有选择权,必须承担自动界定的契约责任和义务。医院诚信以这种契约为基础,诚信行为既是规章、法律的要求,又是道德的自律,医院诚信要求更高层次地认识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3医药诚信的内涵外延

医药诚信中,中西药都必须满足的内涵特征有客观说明药物疗效,辨证论治和细化服务。具体说来,包括药械产销诚信和药械质量诚信两大类。药械产销的诚信和市场诚信密切相关,涉及到药械价格的诚信,避免使患者支付额外费用如回扣等打乱市场健康秩序的现象。药械质量诚信又分药品质量诚信和器械质量诚信,主要体现在中药材质量的诚信问题上,中药材由于其原材料特殊性而使其质量诚信问题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戴小军,朱慧.试论扁鹊“六不治”的道德思想及现实意义.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4:53-54.

2马世林.四部医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邱祥兴.医学伦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6.

4金淑琴,刘卫滨.中医伦理学优良传统的特征及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1):1740-1741.

5周成武.医院诚信分析.现代医院,2005,5(4):83-84.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3

[关键词]医药企业;营销道德;利益相关者;关系营销;绿色营销

1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医药行业的快速成长,医药企业所暴露的营销伦理失范问题已引起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了各类医疗商业贿赂案件。据国家审计署的调查,2001年以来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种折扣、回扣、赞助等约3亿元,这最终增加了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除医院外,有关医生、药品管理人员索取和收受回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6年4月,因“开颅戒毒手术”而名噪一时的广东某医院原院长涉嫌贪污50万美元;2006年12月,已经卸任一年零六个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纪委“双规”,医疗监管过程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成为众矢之的。2007年8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一个有180多个处方医生的医院,竟然有120个医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收受了103万元药品回扣。事实上,这些巨额回扣及受贿金额等最终都是由患者“负担”,他们成了药品流通链条终端的“冤大头”。每一起医药大案浮出水面,都会引起人们对医疗商业贿赂的新一轮议论与关注。无论是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还是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与销售中都存在了诸多商业回扣与贿赂问题,这导致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不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药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医药企业急功近利,漠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背离了市场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因此,重视并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不仅已成为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医药企业营销伦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开始重视伦理与文化建设,但仍有不少医药企业忽视营销伦理建设,甚至有些医药企业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企业伦理与国家法律,导致了营销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落后,药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②个别医药企业生产或经销假冒伪劣药品,坑害消费者,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危害;③药品包装的信息失真或夸大,如药品成分、功能、生产日期或有效期有虚假现象;④包装设计精巧、而药品分量不足,药品说明夸张、而药品疗效失真;⑤个别企业或销售点缺乏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有一些企业有承诺而不兑现。

(2)药品价格问题。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价格主要包括:部分药品厂商运用掠夺性价格、欺骗性价格、垄断性价格等形式进行销售。其中,掠夺性价格表现为低成本高售价,如十几元或几十元成本的药品却以上百元或数百元的价格销售;欺骗性价格主要是以虚假广告的方式宣传药品效用与成本,并采用虚假折扣手段诱导顾客购买;垄断性价格主要表现为一部分生产同类药品的厂商为实行价格联盟,以同类药品的协议价进行销售,从而避免药品市场价格的总体下降。

(3)药品促销问题。在药品促销方面,营销伦理失范的表现为:①一些医药厂商设计与播放虚假或失真广告,诱导消费者等;②个别企业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如夸大药品功效,刊登虚假病历,甚至雇用医托,欺骗患者等;③通过打折或抽奖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并积存较多的药品;④通过贿赂与回扣等方式,勾结医药有关领导与医生,导致医药厂商、医院、医生联合损害消费者利益等。

(4)药品分销问题。药品分销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①制药企业与药品经销商不恪守合约,双方合同纠纷时有发生;②营销渠道的无序或不公平竞争,导致营销渠道权利冲突现象的发生;③医药货款之间脱节所导致的纠纷等;④医药经销商或医药中介以低价进高价出,从而牟取暴利;⑤药品分销中存在非法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等,导致了医药市场的无序与混乱。

3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对医药企业的行为非常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社会伦理对医药企业行为约束加强。每个医药企业、每个营销经理都应坚持诚信,唤回良知,切实对消费者负起社会责任。医药企业及医药营销人员要深入理解企业伦理的内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伦理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

(1)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医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活动是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核心问题。医药企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我国同仁堂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就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医药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确保药品的安全,提高药品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二是确保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知悉权,包括药品的采购、促销、分销和研发等方面的成本,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三是积极处理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接受消费者的批评,协调药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四是在产品研发中,广泛调查并采纳消费者的意见,了解消费者行为变化,及时研发新产品,真正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药品。

(2)坚持以人为本。药品作为医药企业的产品,其一级客户是中间商及药房,二级客户是医院,终端客户才是患者。患者作为终端用户,因专业知识所限,很难合理、科学地选择用药。因此医生的处方权对于厂商的药品促销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医生与患者在药品信息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导致患者对药品使用量取决于医生的处方量。因此,药品厂商销售对象主要是药房及医院。正是这种利益链,导致了医药代表在向处方医生推广其药品时,往往通过赠送礼品、回扣或贿赂等方式,取得处方医生的合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患者或病人为本,通过伦理建设,唤回药品营销者和处方医生的良知,同时加强医药行业自律,坚决用法律手段惩处医疗行业的违法违纪行为,约束医药营销中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促进医药企业与医院建立良好、和谐的客户关系。

在医药企业的营销政策中,硬性任务指标分配以及以提成为主的过度激励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驱使营销人员采取“潜规则”和不法手段推销药品。这种政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另外,医药企业对于营销员的考核主要根据业绩决定去留,因此药品销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长此以往也特别不利于医药渠道及终端建设。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求药品厂商规范销售方式,合理制定销售任务、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调动医药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3)坚持诚实守信。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也指出:“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伦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药品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药企更要坚持诚实守信,杜绝“重利轻义”的商业陋习。医药企业坚持诚实守信要求:一是药品厂商及其营销代表在药品营销中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隐瞒,不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二是处处为消费者考虑,恪守营销职业道德,不贿赂处方医生及有关人员;三是充满爱心、做事讲良心、推广宣传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药企业销售网络也在发生变化,而诚信问题成为医药企业渠道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医药企业必须认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4)降低药品价格。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的特殊情况,长期以来医药企业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价格远高于成本价格。众多因素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如产品经历的流通环节过多,致使终端药品销售价格过高;医院将药品作为其利润重要来源之一等。药品价格过高使消费者深受其害,也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调整药品价格,将价值让利给消费者。另外,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同类疗效的药品品牌众多,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成为许多医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应加强价格方面的伦理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要“以良心做好药”、“做不贵的药”,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重视绿色营销。伟大的营销学家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曾说:“营销不是一场产品战,而是一场认知战。”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自然、绿色产品的偏爱和热衷,“绿色认知”将成为主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流思想。就医药企业而言,实施绿色营销是其应对激烈竞争和实现长远发展的理性选择。根据药品生命周期,选择药品营销策略,如在市场引入期,要加强宣传,成本核算中要计入产品环保成本。在市场成长期及成熟期,要培育绿色品牌,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做好基础性工作。另外,药品厂商应主动参与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重视“节能减排”,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开展绿色营销奠定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畅.医药企业营销伦理的理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2):117-118.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4

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国家不但对科技医学科学重视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亦相当重视。这是因为:

1.1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医学需要伦理学,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既具有其一般社会道德共性,又有着与医疗卫生工作直接联系的职业道德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者一目了然。为解除患者对收费的疑虑,我院还建立了电脑査询系统,患者可持卡随时査询费用明细。我院还实行了出院患者结算复核制度,每天有专人用手工核算费用单据,杜绝了铕误收费。

为解决患者反映“看病贵问题,我院为患者提供多档次的医疗服务。门诊挂号费有60元的著名专家门诊,也有5元、3元的普通门诊和1元的简易门诊;超声、磁共振、化验、X光拍片检査也分为不同档次,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淸况选择。我院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药品管理,目前医院的药物品种巳由过去的1600余种压缩到目前的800种以内.品种虽少,但质量好,档次多,同类药一般保持有3个不同档次的品种,以供患者选择。全院上下在大力控制药品收人所占比例的同时,始终坚持药品收人不与奖金相挂钩的政策,有效地制约了大处方,减轻了患者负担。

为制止“药品非法促销",我院坚持每年召开药事工作通报会的制度,向药品经销商说明医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态度和决心,发现有违规促销行为,立即停止供药关系,将其在医院的药钧品种清除出去。近两年来,我院己同10余家药商终止了合同。在形象年活动中,我院首创了院长督察制度,领导深人一线,了解情況,并直接听取患者的意见,有些扯皮问题当场解决。同时,我院还通过发放评议卡和设举报电话,人户调查等多种形式征求社会群众的反映和患者意见,并及时解决和改正,对举报不正之风问题,一经査实,严肃处理。由于我院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深得百姓的赞誉,许多患者来信反映说:医大二院风气好,我们进去看病瓶心,离开医院放心。

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提离职工的嫌体索质在进人商品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建立一支髙素质、髙水平、高觉悟的职工队伍,是树立医烷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之根本^因此,我院按照“以德治医、依法治院”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经常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和行业特点,分层次的开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职此道德教育活动^钶如,通过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我院自行编写的《职业道德学习手册》,开展职业道褥培训、医德讲座、医德考试和医德讲评等活动,教育职工摆脱错误的利益导向影响,树立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组织职工学习《执业医师法》,引导医务人员依法从医;通过组织职工参加u形象年”活动和卫生系统u白求恩杯竞赛,培育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力争上游、争创一流的向上意识;全院开展医患关系大讨论,通过换位思考和u敬业、创优、树新风"等育人活动,增强医务人员爱医院,爱岗位、爱患者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梢神。我院10余年来坚持对新分配到院的大学生、中专生、研究生和复员转业军人等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对总住院医师进行上岗前宜誓,下岗时评选优秀总住院医师并予以表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离教育于活动之中,把抽象的职业规范化为具体形家的职业行为,增强了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我们还每年树立一批医德高尚、技术高趄、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在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宜传先进事迹,引导大家向先进看齐,促进良好院风的形成。

为了提离职工的业务素质,我院每年都投人一定数量经费,采用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和培训业务人员。医院还建立了科研基金制度和医疗成果奖励制度,调动职工学业务、学技术、出成果的积极性,引导职工创一流质置,上一流水平,树一流形象,争一流效益。由于我院强化管理,育人治本,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文明行医、优质垠务已成为我院职工队伍的主流。社会举报、患者上访、医患纠纷、违纪案件显著减少,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调査中,我院社会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被中国质量万里行沈阳监督站评为老百姓满意医院,影响,两者都以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这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追求。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在医疗卫生领域,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及其对医德具有双重效应.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变化,地区、城乡差距,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特别是,卫生玫革的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推向市场,人们的道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医疗机构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医患关系出现较紧张状态。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医德影响的双重效应,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导向,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是必须重视认识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全国卫生工作确定今年工作以《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以及其相关e套文件出台为重点,全国各地进行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已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必然会出现许多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进行研究,提出伦理选择与对策。

1.3道德建设的需要沈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宜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徳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治国方略加以强调,对于推进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医学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伦理学一个分支,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与研究,不仅对于提髙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学会掌握医学伦理、痕则规范,正确处理在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徳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髙素质卫生人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髙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现代化医学新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学科体系,推进卫生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重点

由于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卫生改革的深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深刻得多。我认为应当抓住三个问題:一是生命与健康伦理问题;二是生命技术及其高新技术伦理问题;三是市场经济下医德价值与医患关系等伦理问题。

2.1关于生命与健康伦理

20世纪生命科学有了重大进展,21世纪里,生命科学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整个科学发展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报导,新加坡已经把生命科学定为新的国家战略,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的研究。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是由于先进生物技术及科技成果,在生命研究领域的产生应用,引发对相关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的探讨而形成的。

生命伦理学研究之初,是以某些专业行为的准则的形成为标志,如提出医生不允许做医学广告;反对索取酬金或钱财的规范,这实质上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规范医生的行为。生命伦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研究的医患关系。而21世纪的今天,国际生命伦理学主席Danielwikkr把这个阶段称为人口健康伦理,目标是人人享有保健。因此,其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人人健康或卫生保健。其主要内容是:

其一,确保全体居民公平地享有卫生保健(卫生服务).尤其贫困人群的卫生保徤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21世纪医疗卫生政策的原则:继续坚持人人享有健康(卫生保徤)策略,在各个成员国家实拖行动计划,在分S卫生资源时要确保全体公民公平地享有卫生保健,特别是要优先考虑贫困人,脆弱人群的妇女童和老年人

其二,提髙全体居民的生命质量,实现人人健康(享有卫生保健)目标。总干事G.H布伦特兰说;21世纪是改革所有年龄人口生命质量的世纪'人的生命质童,最核心是身体徤康,因为当代医学不仅限于病人和疾病,还要面向全体人群n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好状态'这个概念反映了现代人的要求和思望。①它纠正了单纯认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的传统健康观;②克?了把身体、心理、社会分开的偏见;③把健康放在人类生话的大背录来考察,揭示人类健康的本质。而对什么是健康道德,目前人们认识还不一致,但是根据现代健康观念,用道德观来分析,我认为健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使之适应人类健康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一含义有如下几层意思:①健康道德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完好状态;②健康道德调整的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与健康的关系;③增进健康的途径是加强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念,人人参与防病治病。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3

健康伦理是医学伦理的深化和扩展,是社会公德在人类健康问题的具体化,是医学沦理一个新领域U往医学伦理主要研究与病人有关的伦理问題,很少考虑健康人群,如今卫生保健要逐步扩大到广大人群,因此,理应研究健康人群有关保健问题3如行为伦理问題。据调査资料表明,人类健康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口在非生物致病因子中有50%来自人的行为,癌症、心血管疾病.意外死占70%,抽烟、酗酒,过度紧张生活节奏都是健康大敌还有环境与健康伦理问題,艾滋病及其他传染病防治伦理等问题相当严重,需要我们进行伦理研究,分析其原因提出伦理分析与对策3健康伦理问题实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

健康伦理问題牵涉到整个人类、社会、人群和个人,与社会公德相联。如环境问题,广州市近几年在整治市容市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把人民公园周边围墙推倒搞成绿化广场,受到群众好评,又如控制艾滋病问题.主要靠预防,而预防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公德?对于医疗卫生界来说,最重要是扩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对于个人来说.一是建立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是自觉维护他人健康]

2.2生命技术及其他高新枝术

2.2.1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今年3月,国外有人宣布克隆人计划将付诸实施。消息传出,再次引起舆论关注和争论。对克隆技术研究意见比较统一,但对克隆人分歧很大.各国政府目前都持否定态度。我国政府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持反对态度。但我们应把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区别开来。

2.2.2基因治疗的伦理问?基因治疗是21世纪新的医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它的基本方法是用细胞分子检査技术在人体有感觉或无感觉时査明细胞疾患.并用天然蛋白类物质,直接恢复失常细胞的功能,或者用克隆技术复制某种人体组织及器官供移植置换,从而大大延长人的寿命。据科学家预言,21世纪的新药将有50-70%来自基因工程,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也会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一般说来,体细胞治疗只涉及患者个体,产生的伦理问题多是技术本身带来的应用问题,只要严格控制和规定审批程序,在治疗中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并保证技术服务的安全,就不会引发伦理争论。但克隆器官的生产(复制)和使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比较多,费用也很昂贵,因此,在伦理上和法律上需要研究,并制定必要的规范。 2.2.3生殖技术伦理问题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诞生了试管婴儿,解决了精子和卵子緒存技术,随之出现借精或借卵生子,借腹生子,男性孕育等引起一系列伦理纠纷和法律纠纷,这就需要医学界、医学伦理学界和法学界对生殖技术伦理问题及法律问题,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卫生部目前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将在今年8月1日全国实施。

2.2.4安乐死与临床关怀问题安乐死与临床关怀问题实质上是医务人员和国家如何对待临终人的生命问题。我认为,从我国国情看,暂不立法为好。

由于一些临终病人抢救费越来越髙,国家和居民家庭、关怀医院已感到伦理的力,为解决此问?,许多地方采取建立养老院,临终关怀病床、关怀医院、老年公寓等措施,但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这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如临终关怀医疗费如何拿握,治疗原则和临终前疼痛处理等都涉及伦理道理问题。我们需要调査研究为卫生行政、医疔保健部门提供伦理决策依据。

2,3市场经济下德价值与医患关系等闷题

2.3.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与发展,引起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变化,对医德影响是明显的,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医德影响的双重效应。树立新的医德观,特别是如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这是卫生系统每个成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越是改革深入越要坚持好这一原則,因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是一定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医疗服务被纳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不能不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卫生部门必须加强经济管理,进行经济核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也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一切向钱看,而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优先的位置,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更多更好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长期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抓优质、髙效、低耗,建制度严管理,取得明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其15验值得学习。2.3.2如何建立新勸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传统医德认为,主体是医生,客体是病人a这种观点现看来不完整。我认为,就医德主体来讲不仅有医生,还有医院、卫生部门。因为不少医疗行为不是医生个人决定的。就医生而讲,也同以前不一样,现在的医生其价值目标和取向,形象定位都和过去不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生权利与义务是一个大问题。就道德客体来看也发生变化。当今医学目标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就医生来讲所面临的对象不仅是病人,还有舶胃亚健康人、健康人,任务重得多,同时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事业,责任重大,在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我们要设身处地理解医生,关心爱护和支持医生。当然作为人奐的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就病人而言,也和过去不同,更重视对自身权利的觉醒和维护。但就我国病人来讲,还是脆弱人群,他们的许多权利未能得到尊重,更需要关心和理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意见还很太。医疗纠纷上升,医疗纠纷出现的新的伦理法律问题,我们应運循的道德原则还不明确。因此,必须进行伦理研究,探索相应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采取相应的对策调节与处理,逐步建立文明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

2.3.3临床诊疗道德问题临床道德是医学伦理学一般原則和规范在临床医疗实际中具体运用,是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集中表现。在临床珍疗中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制定符合病人利益的最佳诊疗方案.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高低.对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具有直接意义。因此,必须对赏彻临床诊疗工作基本原则,包括病人第一原喇,最优化原则,知谓同意原则,保密与讲真话原则。对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如知情同意范围如何界定公正;病人自主与医生决定权如何协调;保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的界定,以及人体实验纠纷如何处理等。

2.3.4树立新形象,弘扬白求恩精神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医药卫生先进典型,宜传人民好医生、白衣天使、百佳医院,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努力塑迪现代医院,现代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的新形象,弘扬白求恩精神。对于一些反面典型,也应进行伦理剖析。

3改进研究方法

医学伦理学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选择优化法,我认为,主要有:

3.1坚持唯物辨证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3.1.1医学伦理学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经济基础又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f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的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医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医学伦理学研究过程中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对医德意识、医德现象和医德关系作出正确的回答。3.1.2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就是在医学伦理学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1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和掌握医学伦理学理论,同时要面向实际积极参加医学实践和调査研究,从中获得真实的第一手医德材料,然后概括出富有活力的医德理论,并用以指导医德实践。一个单位要调査的问题很多。可结合医院临床科研实际3进行调査研究,提出伦理判断与对策。

3.2进行典型实倒分析

一般的调査研究,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一般表面上的情况与问题,而进行典型实例分析(包栝正确和反面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深一层问题。如对先进典型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从中得到启迪。对某一项卫生政策的分析如医院评等级,就可以用伦理关系学来透视一下,可能对其政策提出意见,

3.3提倡数据统计

数学进入人文社会学科是一个巨大进步,在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课对有关问埋采用数量化的问卷调査和其他方式调査,对于促进研究深入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数据统计就能够发现问題和提出冋題,同时也使得出的结论更精确更科学,摆脱抽象空洞伦理,使医学伦理学研究更加生动活泼。

3.4堅持继承和创新

高尚医德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骄撖,在医学伦理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原则,力求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的同时分析批判,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科学成果,特别是人类进人21世纪,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医德提出许多新问題,在医学界与伦理学界共同努力下,为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伦理学体系而共同努力。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5

关键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服务;药品管理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医院和药店的大批出现,迫切要求社会福利性医院门诊药房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为此门诊药房应与时俱进,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1在软件上狠下功夫

1.1全院微机联网提高工作效率患者就诊,医师开出处方,收费处统一划价收费后,配药信息传至药房打印出来,药剂人员凭打印票配药,放入配药器中,此时患者未到,形成药等人的格局。核对发药时,同时核对打印小票,一并与药品发出,使患者几乎达到零等候。药品的名称、数量、价格也可以让患者一票在手了解于心。

1.2窗口视线无障碍透明服务我院门诊药房前台设计选择了玻璃幕墙并设窗口,使患者直视药剂人员的举止、仪态,从而监督了药房的工作。取药高峰时患者看到药剂人员繁忙情况,可增进理解并耐心等候。患者直视药品储存状况配药环境,对所取药品放心使用。

1.3实行标准化热情服务我院不仅要求员工普通话服务,说话“请”字当头,对仪容、仪表、坐姿、站姿、语气措词具体语言都有标准,对药学人员进行培训,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解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在嘱咐用法时,我院采用不干胶贴签,签上印有每日/次,每次/粒(片)等字样,只需填写数字即可贴到相应药品包装上,清楚表达用法用量,规范了服务,更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4开设药物咨询窗口随着药品种类的日益增多,药品不良反应也有增多的趋势,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品是药学专家、药师工作的重点。药师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以防新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向患者提示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运用药物经济学知识向患者推荐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等。

2加强药品管理

2.1药品管理科学、安全、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药房从金额管理向数量管理的转变。量化管理可查询患者的就医全过程,包括时间、接诊医师和药师、处方内容、具体药品生产厂家。当患者在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进行咨询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及时答复,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能防范不规范行为。

2.2药品维护建立药品定期盘点随时抽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或堵住收费差错。药品库存不足时申领二级库领药单,经库管药师修改和确认后发至一级库,一级库即组织药品配送。做到药品领取、验收双人核对避免差错。跟踪效期药品、脱签、破损、变质药品,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3加强人员管理

3.1提高药剂人员专业水平通过自学远程网络教学和各种形式的考核、测评,强化门诊药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要掌握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动学过程,了解各类药品特点、合理用药要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知识。

3.2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开展诚信服务大讨论活动,评选优质服务明显,开展药学道德、药理伦理学教育,强化服务意识。要求药学人员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患者角度出发,诚信服务。

3.3药师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改善沟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仅有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药师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掌握聆听的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加,今后还需逐步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个体的给药方案,开展不良反应监测等。总之,作为医院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药学工作,应该顺应发展,实现功能转变,通过药品和药学技术手段向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药学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建国,唐璐,王建新.现代药房“零距离”调剂模式讨论[J].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03,24(7):446.

[2]陈宜鸿,周筱青.培养高素质医院药学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38.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6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思想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治病略例》中说:“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他把自己尽毕生心血写成的两部方书命名为《千金方》,就是因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在《大医精诚》中这样论述道:如果遇上有患病来求救的人,不能够询问他的贵贱贫富,年龄大小,是朋友还是敌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聪明还是愚笨,都只能一样看待,都像对待最亲近的人那样为他考虑。“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像这样才可以成为老百姓的大医,否则就是百姓的大敌。“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的生命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医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不计名利得失,一心赴救。孙思邈以病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考虑,对待求治的病人他不分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珍爱生命,成为后世行医者的楷模。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对生命的轻视和对人性的冷漠是医家的大忌。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关注人们的生命,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为宝贵的财富。《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2]可见,早在古老的周代就设有分管医疗的医师,并把治病救人作为宗旨,以医治的效果作为考核医生和制定俸禄的依据。这种以人为本救济天下的思想就是对百姓生命的最大关爱。医学与人的生死安危密切相关,要真正尊重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价值,从医者就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自觉意识。我国古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达就是基于人为贵、人命至重的思想,出于对百姓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从根本上说,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是通过对人的“关怀”来体现的。从传说中神农遍尝百草的滋味、天下水泉的甘苦,“令民之所避,一日而遇七十毒”;到伏羲画八卦,得以类推百病医治的原理,尝试百药而创制九针的医术,“以拯夭亡”;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再到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李时珍不顾生命安危,亲自试服草药,完成了伟大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孕育于久远的古代,经过历代医药家们的言传身行,得以不断地传承演进,并成为医学和医疗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经久不衰。因此,历代的医学前辈们在开展医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催生了中华医学“以人为本”的原始医德[3]。

医乃仁术、济世救人的儒家仁爱思想

在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史上,医儒不分,儒家思想为医学伦理思想及医学理论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而医学正是推行“仁”道的最佳途径。医学为“生生之具”,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为医者,最重要的应当有仁爱之心。行医治病、施药救人就是施仁爱于他人,儒家的仁爱思想因此也成为医学道德的理论基础。面对满目珍馐,只能“看有若无”,因为“病人苦楚”,“不离斯须”,作为大医,只能产生“惭愧、凄怜、忧恤”之心,“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仁者爱人”,面对病人的痛苦、百姓的灾难,掌握医术济世救人是医家最好的仁爱惠心。具“仁心”,行“仁术”,做“仁人”,成为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选择。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仁心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成为古今医家普遍遵守的职业伦理道德原则。孙思邈将幼时病痛的经历化作对医学的执着和对病人的同情,由自己的病痛想到天下百姓的病痛,将爱己的心扩大到爱“天下人”的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儒家“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可以说在孙思邈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有仁爱之心,才能博施济众,对所有患者都“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有仁爱之心,才能做到“勿避险巇”“一心赴救”;有仁爱之心,才能“省病诊疾,至意深心”。没有了仁爱之心,就缺少了对患者心灵的呵护,再先进的仪器,只能带来令人生畏的冰凉;没有了仁爱之心,就缺少了对他人苦难的关怀,再精良的医术也会失去人性的温暖。“医乃仁术”,简单而朴实的四个字,却概括体现了医学的真正精髓,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仁爱思想[5]。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民族敬业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中,历代医圣名家都强调了为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必须具备孜孜不倦、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素问•著至教论》中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卷一《绪论》第一《大医习业》中要求医生:“凡欲为大医……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4]孙思邈不仅是医学大家,同时精通儒、道、佛及诸子百家,这些名家经典不仅增加了孙思邈的见识,也对他的精研医学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没有知识的广博全面,哪来技术的圆通周密。只有广泛博览诸家经典,涉猎不同领域学科,从典籍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才能才高识妙,具有精湛的技艺,才能临事不惑,游刃有余。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我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继承各自祖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查询病情,只追求口才敏捷;面对病人一会儿,就处方用药。“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所以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是“多闻博识”、“视死别生”。李时珍爱读古典著作,就如同吃了蜜糖一样,他搜罗百家著述,博览群书,稍有心得就写下来。医术的高明源于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只有勤求古训、精究方术,才具备了“苍生大医”的基础。正因为医学的博大精深,经方的玄妙深奥,所以只有用心精微的人,才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医学问题。如果用最粗浅的思考去探求最高深的医学,难道不危险吗?孙思邈批评社会上有些愚昧的人,读了三年方书,就认为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后,才知道天下没有总是对症治病的良方可用。因而学医的人“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步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4]必须广博深入地探求医学的渊源,并精心勤奋,毫不厌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方能精通医术,明辨病因,成为大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如《病家两要说》所述:“然必有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只有掌握精湛医技的人,才可以担当性命的重任。而高超医术的获得,必须要有精勤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义轻利、清正廉洁的传统道德规范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7

1.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传统及改革简述

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按照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2000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案例讨论、研究式教学等方法。2003年曾经尝试过双语教学。2005年开始将医学伦理学删减为27学时,并对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确保讲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学生熟悉的名医事迹、讲授当年标志性的热点医疗事件和典型性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医学的特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质和医学道德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武汉大学前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统一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性(全国相同或相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学术性(重视基本原理的教学和考评)的特点。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长效机制,重知识而轻创新,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远临床。这也是中国大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共同特点。

2009年夏天,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展开全方位的教学交流,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以“贴近临床”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首先,自2010年春季开始,针对四年级医学生开设《临床伦理学与职业态度》课程,这是在二年级必修课《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增设的更有临床针对性的小范围试行的选修课程,是对医学伦理知识的补充、强化和验证。采用聘请临床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分六个专题讲授,具体内容为:临床伦理总论、知情同意及医患关系、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伦理、辅助生殖伦理、伦理与科研,共18学时。笔者发现,这样的讲课,医生愿讲,学生愿听,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武汉大学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也进行了改革:在考核上,重点检验学生临床案例分析能力,以参与讨论及撰写报告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为辅;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武汉大学联合芝加哥大学制定了评估问卷,在课程结业后和毕业前各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前后两次评估结果的对比来掌握学生真实的职业态度和道德水平。

其次,对于必修课《医学伦理学》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所有基本原理都以典型案例呈现,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在教学方法上,与“早期接触计划”相结合,展开“病床边医学伦理教学”。“早期接触计划”是武汉大学2010年暑期起动的一项改革举措。具体做法是,在暑期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征集自愿者,参与大约1个月的临床见习活动。学生“在病床边事事都论道德,回到宿舍反思件件都涉伦理”。比如,部分学生在妇产科见习人工流产手术时,看到“碎胎”和“吸刮”的过程感到非常震惊,对于课堂所讲的“不伤害原则”和“行善原则”之间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圣性、医疗的特殊性和医学的人文本性,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医学人文素养。此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专题讨论、案例研究、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方法,并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背诵默写式的闭卷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考评,使考试变成一次知识的运用、思维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最后,自2013年秋季开始,对研究生首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沟通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课程以邀请临床医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颇受欢迎。

教学改革实施两个学年之后,笔者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请医学本科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目的清楚,所选用的案例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引起他们对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医患沟通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总体来说,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持积极的认同态度,这与教学改革前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此前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不认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前后的对比证明,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2芝加哥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及特色

与武汉大学相比,芝加哥大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进行医学伦理教育,通过持续的道德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招收的都是文科和理科学士,他们必须在本科阶段修满一定比例的人文核心基础课程(commoncore),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取得报考医学院的资格。考入医学院之后,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年15周,每周3学时,共计90学时。在2013〜2014学年度,芝加哥大学实行新的课程计划“医生一患者一社会一制度”(physician-patient-Societ广Systems,p2S2),这是一条贯穿四学年的课程路线(curricularthread),其核心内容包括公平与辩护、临床技能、医患关系、医学的社会背景与美国医疗保健制度[4]。这项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医学伦理学与其他医学人文课程浑然一体,不仅强化了医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从体制上保证了医学伦理教育的持续性。获得博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必须修满规定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才能取得医师资格。在职医生每年也要参加院方规定的医学伦理培训。这样,学校与医院接力就形成了—个不间断的长效教育机制,医生接受的是终身医学伦理学教育。

第二,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从师源上把控医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彰显其临床决策指导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芝加哥大学讲授医学伦理学的教师主体是具备哲学思维的临床医生和伦理学专家,部分教师同时拥有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主讲教师还会经常邀请临床医生、人文学者、执业律师及公务员参与到课堂中。如在讲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时,就会请器官移植专家进行讲座;在讨论整形美容的伦理问题时,整形外科的专家也被请到课堂现身说法;在讲授艾滋病防治伦理时,请社会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参与。课堂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同时,参与教学的医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将伦理思维溶入其临床实践及医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医学伦理学对专业课程的渗透。

第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关注现实热点。芝加哥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和讨论、专题研讨会、课堂小组讲座、课外阅读、床边教学、学生讲课等。其中课堂小组讲座最有特色,是典型的pBL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针对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困境或者医生有过失的案例设置讨论议题,各小组的学生围绕议题收集资料,撰写讲义,展开演讲和讨论,教师主要充当评论员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此外,在授课场地的选择上也考虑到方便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到芝加哥大学交流的老师发现,在讲述伦理学发展史时,课堂就设在图书馆的相应展室,学生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阅读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芝加哥大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关注全球热点问题。比如,以色列新器官移植法颁布导致同意捐赠者明显增多,器官移植就成为该校当年重点讨论的内容。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立法允许医生协助患者自杀之后,安乐死和协助自杀就成为该年度的教学热点。

第四,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芝加哥大学按照教学和临床需求组织授课内容,编写教材或者讲义,内容贴近临床。以2009年冬学季为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临床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患者自主、知情选择与代孕,临终关怀,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与医学伦理,外科伦理,全球卫生与国际伦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医学生面临的伦理难题。芝加哥大学实行的是季制学期,每学年都有四个学季,每学季的教学计划都提前公布,内容包括授课目录、课程总监、课程组教师信息、学生分组信息和课程阅读资料。学生课前获取这些信息,以便做好预习,从而保证授课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总体而言,芝加哥大学比武汉大学更重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即使单纯从教学时间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校特别强调教学的临床参与性,课堂讨论的重点往往是新近临床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同时,大量临床医生出现在伦理课堂也彰显了课程服从和服务于临床的教学宗旨。再次,其教学方式灵活有效,教学内容丰富且更具针对性。学校与医院接力构造了连续教育机制,促进医者养成终生学习医学伦理的习惯。其不足之处在于教学缺乏国家教育管理层面的统—规范,如果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有所偏颇,再加上每个教师的个人偏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育重点的把握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并走向失衡。

3关于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的建议

在近五年的对外交流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武汉大学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团队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培养医者群体的人文素养,拒斥“医学技术主义”和“医疗重商主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现实国情和医疗体制下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恶疾的对症良药。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体认,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与另外11位著名临床专家联名发起了“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这项倡议被当下医学伦理学界评价为:我国医学界的一件重要事件,是针对现时临床医学对症下药的处方书和宣言书,是一项深得人心的倡议。”[5]“医学人性化”的诉求为医学伦理教育提出了难题,也指明了方向。这要求医药院校要切实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适当增加《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并保持教育的持续性。具体来说,必须保证所有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拥有至少两次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经历一个“伦理认82知—临床印证—困惑苦闷—彷徨斗争—审慎认同—伦理内化—再次或多次强化”的完整过程。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课时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为54学时,其实也是不够的,何况还是“一过性”的教学。针对目前中国医药院校的特点,五年制是主流,建议将第一次医学伦理学教学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第二次则安排在经历了临床见习和实习之后的五年级。研究生阶段也应当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各有一次。毕业之后配合医师资格制度的强化和医院医师岗位职业道德的培训就可以形成一个教化、提醒和不断强化的长效教育机制。

第二,提升医者的人文素质,进行“人性化的医疗”,实现“医疗的人性化”,其实践的战场和立论的基础都在临床[6]。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贴近临床,服从并且服务于临床,将临床医生引入医学伦理学课堂就成为切实可行的上佳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对于医德教育来说,“坐而论道”的说教远不如身体力行的表率,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会大幅提高教学实效。但是,临床医师加盟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因为医生在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和锻炼,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多种方式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其医德境界的提升会提高自身临床医疗服务的品质,并对实习医学生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其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心得也会在无意识中渗透到他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之中,发挥医学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pBL、案例研讨、病床教学、课堂辩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不适于太大的课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不能多于50人,90人以上的课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挣学分。这是因为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课程是以学生的思想转化为目的的,它不同于专业课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为目的。笔者的经验是,不管多精彩的讨论或者演讲,哪怕是30人的小课堂,也总有个别学生的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50人左右的课堂,会有1/3以上的人是三心二意的。至于90人以上的课堂,会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一心二用。规模越大的课堂,讨论或者讲授的效果就越差。即使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那些因为没有发言而又离发言者较远的同学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被冷落而变得兴味索然,接着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旁观者,然后,他们就会玩手机、写作业或者看小说。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伦理精神;医学职业潜规则;医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12-0070-02

随着医患矛盾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将伦理精神,尤其是医学伦理精神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伦理精神与医学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文化精神的内容之一,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伦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决定其性质、特点和功能,伦理精神作为“人文力”,以善恶的形式反映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趋向。作为特殊的“精神”现象,尤其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精神并非是对个别道德意识和准则的具体化,而是通过对大部分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的抽象化,是社会道德生活的集中反映,故伦理精神必然具有时空性、体现民族性、凸显历史性、社会支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伦理精神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社会道德生活,伦理精神的这种能动作用和社会价值通过道德功能体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要和自然界、同类等不可避免发生利益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道德加以调节。道德的调节以应然为尺度,来评价行为现状,达到引导和激发的目的。它“重要的不是使人们了解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本身,而是这种知识抉择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和个人的努力,使之成为人们内心的命令和信念。”

综上所述,伦理精神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逐渐产生、形成、积淀的社会生活内在秩序的精神;它以善恶为评价方式,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体系;它追求的是社会生活的和谐,对人的道德生活具有导向作用。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领域运用伦理学相关理论和原理解决道德纷争和伦理挑战的交叉学科,以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生与社会关系和医生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具有伦理学的共性,也具有本学科的个性。医学伦理学不但吸收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德内容,而且也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特点丰富医德的内容。由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编写并被认可的《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是当代医学伦理学的集萃,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伦理精神。笔者认为,医学伦理精神就是在医学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调节个人与病人、与同行、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指导医学职业领域应该如何正当行动而成就道德人格的职业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Dna重组为核心的新技术,在人体实验、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等方面带来新的伦理难题,而后现代伦理思想对现代性的颠覆,后果论和义务论互相“攻击”,女性主义异军突起,价值多元化现象日渐明显,如果不认真鉴别分析,就可能转向相对主义。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把握时代要求,知行统一,认真研究和分析伦理精神与医学伦理精神。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潜规则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德医风对策

医德医风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话题,肩负救死扶伤神圣职责的医疗部门成了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灾区,这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得到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种种方法予以纠正,但收效甚微。以往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少研究,但多数是就医德谈医德,强调市场经济大潮对医德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管理解决问题等等。而对深层次的原因,即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却很少提及。面对医德医风逐步下滑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转换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尤其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研究如何加强对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他们得到更多的有关从医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搞好医德建设的治本之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全社会对人文精神认识的不断提高,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一、医德医风问题与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

1、当前医德医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医德操守下滑,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屡禁不止;(2)过度医疗,给病人做不必要的大检查、开大处方,以牟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3)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医疗差错事故屡见不鲜;(4)居高临下,对病人态度冷淡、说话生硬、缺乏同情心的情况难以改善;(5)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等问题比较严重。(6)不讲诚信原则,虚假账单屡有出现;(7)医院“见死不救”的现象不但没能得到遏制,反而在各地频频上演;(8)对出现的医疗事故推卸责任,搪塞病人与病人家属。

2、医德医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这类现象的产生,不仅同管理滞后、法制疏漏相关,而且与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类在认识、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力量。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主旨是对他人的生命、财产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尊重,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即人们在追求财富之时,要受到体现着人文精神的伦理道德观的支配和约束。诸如讲求诚信和职业道德、遵守契约、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知荣明耻等等。这是一种使经济和社会能够健康向上,充满生机的精神力量,是先进的科技、严格的法制都不能替代的社会精神财富。一个社会的文明状况是与这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文精神越普及,人的思想情操越高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融洽。滥用公权,损人利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社会丑恶现象就会得到有效制止,社会和谐就能更深入更持久。相反,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导致道德失范,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缺乏爱心,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看到,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中,对这种精神财富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成绩、能力、效率和竞争,而忽略了养成教育,以至于不少社会成员在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方面的知识十分贫乏。许多人“经世致用”的本事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对国家、社会、单位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为人处世以利益为重,以出人头地为荣,缺乏道德的约束,缺乏奉献与牺牲的高尚情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就会助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方式,只崇拜权势,蔑视法律和规则,甚至利用职务便利,破坏职业规则,去实现一己之利,使得许多行业面临职业道德的危机。为人诟病的医德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它受整个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制约和规定,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医德调节着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活动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医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主要依靠社会的舆论、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实现。1988年12月15日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规定,医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如下:(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上述道德规范,非常高尚,也非常全面,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从业者的行为与这些规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面对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不少研究者总是把它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在论述原因时总是强调市场经济的影响,把医院看作纯粹的经营实体,似乎搞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导致道德沦陷,而没有看到有很多问题,如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对病人的痛苦缺乏同情心,态度冷漠,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等,与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论述对策时则多是在加强管理控制上着手,而对更基础的工作,即在医务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却少有论及。我认为把医德问题完全归咎于金钱诱惑的观点是片面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国医疗行业的顽症,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却不存在呢?其实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法制经济,诚信经济,人们的行为除了受到健全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外,还受到来自内心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是被植根于心中的仁爱、良心、责任、信义等美好情操所驱使的。我认为,医德医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方法、情感等人文内涵,导致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以外的社会伦理、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做人要务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而医学是与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恰恰对人文精神的要求比其他行业更为突出,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越丰富,境界越高,医德建设就越有成效。卫生部的医德规范,提到了爱心,尊重,文明,守法,协作,进取等等,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果缺乏上述美好情操,医德医风肯定会出问题。可见,医德建设,人文精神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医德建设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内涵不深,内容空泛,也难以落到实处。要搞好医德建设,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治“本”之策。

二、将人文精神培养与医德建设结合起来的措施

第一,要帮助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更懂得尊重、爱护生命,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道德。在这方面,我们有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继承。中国古代医德,十分强调施药扶危,留下了“苍生大医”、“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一心赴救”等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言,要求医生成为仁爱之士,“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凡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传统医德,十分注重医生的责任与态度,提出应处处从病人出发,一丝不苟,对病人认真负责,“凡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把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观察病情,努力做到“丝毫无失”。古代医德还很好地把握了义利关系,要求医生要“心存仁义”,把救治病人看作“医家分内事也”。并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凸显了医生“仁爱救人”,“博施济众”,不重钱财的道德情操。

古代西方医学也强调治病救人,《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和妄为”,“胸怀纯洁和圣洁以度日和操业”,“维护病人的利益,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贿赂”,唯一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

上述观念,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直至今天,仍然是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医务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以系统的医德影响,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全心全意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在医患关系上,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视病人如亲人,竭尽全力救治病人,为病人解除病痛,不能将病人拒之门外,对突发疾病的患者要先行救治再考虑经济利益;要树立“病人至上”的观念,推己及人,处处为患者着想,比如,慎开大处方,不搞过度医疗,廉价药能达到效果就不开高价药,能回家治疗就不让患者住院,一个疗程即可康复绝不拖到两个疗程;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在言语、行为和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尽量使用敬语,不得呵斥嘲讽病人;要平等待人,对待病员一视同仁,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自觉限制医生对患者的干涉权,改变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一言堂作风,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要坚持廉洁行医的原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牟取不正当利益。

在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医疗技术;要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积极为公众提供卫生保健知识服务。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命关天,正因为生命无价,所以医德是最能体现人性品德的,这也使它成为各种社会道德中最崇高最核心的部分。由于医德处于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即使是法律法规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所以,要坚守医德,没有救死扶伤的天使情怀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帮助医护人员更新观念,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相应掌握与此有关的人文社科知识。

很多人包括医务界人士,都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因为医学里面有许多物理的化学的细胞组织的知识。其实,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现代医学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介入,已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高层次科学文化现象。人是劳动的产物,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语言,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所以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精神和情绪,并成为疾病的诱因之一。我国古代这方面的成语和故事就有很多,如“杯弓蛇影”,“杜丽娘伤春亡身”等。所以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外感”和“七情内伤”有关,指出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心理活动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综合作用,是有道理的。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只看成个体生物,在病因学上,只看到一种病原生物引起一种传染病,一种细胞病变引起一种疾病,一种基因决定一种状态,只要求医务人员以物理学、化学分析的手段,来研究人体的运动和疾病的本质;在治疗上,则注重用药品或手术来解除肉体病痛,修复创伤器官。而对人的精神、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则很少关注。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已能把人体解剖到分子水平,利用基因进行诊断与治疗,器官移植与克隆技术日臻成熟。但是,近年来疾病谱发生的变化,使人们看到,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情绪紧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成为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许多成功人士,也陷于检查不出毛病但又感到身体很不舒服的“亚健康”状态。而对这些问题,生物医学模式难掩捉襟见肘的窘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治疗。强调病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疾病和精神有互动的关系,不能只单纯重视病人的疾病,还应考虑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不能只重视药物或手术的作用,还应注意病人心理疾病的诊治;不能单纯依赖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还要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尊重病人的意愿,以专业知识帮助病人做出最好的抉择,为病人争取最大的权益,符合公正及善行的原则等。为此,必须整合生物医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来制定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全面方案。

在这样的医学模式面前,我们的医务人员必须补充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以满足职业需要。例如,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古代医学与古代哲学,联系非常紧密,有“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之说,像“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等,既是哲学概念,也是医学术语。时至今日,由于致病因素的多样性,致病因子、药物与人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在疾病的诊断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增加了正确判断疾病的难度,此时运用哲学原理进行辩证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症状,可以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产生不同症状的原因。有的疾病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假象的干扰,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与医学相关问题的解决也要依靠社会科学的帮助,如环境污染滋生疾病、竞争激烈导致心理疾病、人口膨胀与计划生育、贫困饥饿与营养不良、吸毒与性病传播,特别是艾滋病的全球蔓延等,这些都超出了医学自身的负载,必须求助于政府部门行政干预,专家学者的辅导帮助,法律和经济的制裁,道德伦理与新闻舆论的谴责,才能加以遏制和解决。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医学自身难以解决的,就是医学伦理问题。医学科学的发展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如不加选择和控制的话也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负面影响。如基因诊断技术可预测早期胎儿性别,但由此可能导致性比例失调。克隆技术如果运用于人类,将会给这个社会造成严重的道德、伦理混乱。因此,医学科学的发展既受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又受其制约。唯有这样,医学才能沿着健康方向发展。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当今医务人员应该具备和需要补充的,否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难以推行。

第三,医德建设要靠长期的自我陶冶、自我锻炼,特别是现在许多医疗和科研问题都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联系,医护人员一定要掌握医学伦理道德的知识,以此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就含有伦理因素,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体现了伦理价值和道德追求。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纽带。如果说“人文精神”是医学伦理的基础;那么医学伦理学就是人文精神的极致发挥。医务人员的每一项医学活动,都处在医学伦理学的关注之下,其目的在于理性地分析和探讨医疗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医疗行为和医患关系。例如:堕胎、安乐死、干细胞研究、克隆人等,都必须接受医学伦理学的检验,否则就无法付诸实施。所以,凡从医者,必须学好医学伦理学知识,才能在医学科研与医疗实践中采取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的正确举动。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有一个“知情同意”原则,是指有行为能力的受试者在充分知晓与医学科学研究有关的信息并充分理解这些信息后,在没有任何外力胁迫或诱导下,自由自愿地做出参与或不参与研究的权利。在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病人的知情权和决定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临床医生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贫乏,过于看重研究本身,急于得到研究成果,从而造成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忽略。本来,在使用受试者之前,医生必须将有关研究的信息告诉受试者,这些信息包括:研究的内容;受试者的义务、责任和权益;研究的安全性以及风险;补偿和赔偿;医疗监护或救护的设施和措施以及保密等。让受试者能够对信息有一个充分了解,并在自愿的前提下做出决定。但在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不履行告知义务,有的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时,夸大试验药物的疗效,有的为了节省经费,不顾受试者的健康和生命的权益,减少对受试者健康监护的项目,有的在出了问题时推诿搪塞。这些都是有悖于医学伦理的。

还有,器官移植是现代临床医学科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器官移植本身因为有重大的科学利益,因此对从事该手术的医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同时,能否开展器官移植手术也是医院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因此也成为医院领导者优先发展的一个项目。对病人来说,器官移植手术是一面双刃剑,花费巨资进行的手术,成功了可以治好他的严重疾病或延长生命,但失败了则会落得人财两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器官移植的规章制度,缺乏这方面的制约措施,使器官移植呈现出无序发展的态势,一些医疗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进行器官移植手术,造成了争抢供体器官和病人的混乱状况,有些医院和医生,为了得到移植用的器官,甚至采用了违法的手段。有些医生缺乏伦理观念,让病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盲目接受手术,术后却因为缺乏维持费用,而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上述情况的出现固然与从业者的功利心有关,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不懂“规矩”是分不开的。目前我们的医务人员没有或者很少接受过医学伦理的学习和训练,不懂或不能够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思考和处理有关医疗和科研中的伦理问题。因此加强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使从业者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让他们能够自觉执行符合伦理原则的规范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医德建设既要自我教育也要借助外界约束,采取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医生真善美的情怀。

医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篇10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能够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活动。[1]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资料,教育活动表现为以教育为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2]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作为对已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的医学伦理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临床医疗伦理决策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医务人员施加伦理决策影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内在潜力与条件,逐步提高其医学伦理认识,培养医学道德情感,锻炼增强医学道德意志,坚定医学道德信念和养成良好的医学道德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医院内部各类医务人员面对医疗服务市场取向,如何领悟和实践医学伦理的问题。比如医务人员在追踪医学前沿的时候,如何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医疗需求,对病人高度负责任,具备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2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据

2.1医学专业伦理精神重塑的社会期待

传统意义上的医德,强调的是医务人员的奉献,比如“医乃仁术”思想,就是在自然经济和不成熟的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它在确立医务人员的价值观、树立行业形象、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但随着医学科学及其实践活动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医学的专业伦理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质疑。[4]如医学分科不断细化导致的“板块医疗”和医疗高技术应用“泛化”问题,疾病预防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导致的患者资源向城市大医院聚集的问题,城市大医院超负荷的诊疗工作压力使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医疗新技术、新药品超范围应用问题,医疗保险经济的公平与公正问题,“科室定额承包”体制与机制导引医疗机构主要追求业务绩效问题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医疗人际关系复杂化程度在逐渐加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日渐加大;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仍然区域性存在;医务工作者的个体奉献与索取意识时有碰撞;临床决策中技术与伦理、医疗卫生经济与伦理的两难选择时常面对。医务人员如何建立起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新型医学伦理价值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国际生命伦理学发展潮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使命所在。

2.2医疗伦理思想临床贯彻中的“知而行难”与“行而不知”并存

随着学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逐步完善,医院临床医疗活动中伦理诉求的不断加剧和医德医风教育的逐步开展,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思想的认知度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着把医学伦理思想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看成是互不关联的两个方面,存在着医疗伦理思想在临床贯彻中的“知而行难”和“行而不知”现象。我们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判断。研究中,在某地三家三甲医院的骨外科各抽取了44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临床护理伦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调查数据表明:现今在医院,存在着加强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空间。

2.3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亟待完善

文献研究发现,医院的医学伦理继续教育存在不完善情况:一是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绝大部分医院都将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等同于医德医风教育;[5]二是教育方式单一。多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做法;三是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研究不足。通过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研究医德医风教育的文献较多,研究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文献非常少(见表2)。鉴于此,创新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强的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内容体系成了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3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切入路径

根据医院现有医学伦理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市场体制下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和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创新以伦理认知、规则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契约伦理和美德伦理[6]教育为导向的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内容体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3.1伦理认知教育

伦理认知是指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医院医学伦理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一是要求医务人员明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作用,即临床医疗实践中为什么需要伦理学的问题;二是明白临床医疗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医学伦理的约束,医疗中的许多判定往往是医疗技术判断和伦理判断的结合,用伦理判断的合理性来保证医学技术判断的准确性;[7]三是学会应用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四是学会医学伦理决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8]

3.2规则伦理教育

医院医疗规则伦理教育应从四个层面入手:一是医学伦理原则、规范教育;二是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法典教育;三是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四是临床医疗纪律制度教育。其中的医疗法律法规、纪律制度教育本身就是临床医疗的底线伦理教育。医疗法纪制度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医务人员将医疗伦理与医疗法律法规看成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或者不知道医疗法律法规本身就是规则伦理,甚至有的医疗科室主任也这样认为。

3.3服务伦理教育

服务伦理首先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客观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人们在相互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客观伦理关系。调节服务伦理关系的规范不仅有道德,还有法律。从一定意义上说,服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伦理主题,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道德精神,研究服务伦理正是对现时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一种道德哲学的把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逐步加大,强化了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和医疗保险经济对于人民群众健康权利的影响,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医务人员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懂得:医疗服务的可得、易得、有效、态度和服务收费合理等问题;只有当医务人员满足了患者的这些基本求医目的与需求,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率的。

3.4交际伦理教育

交际伦理作为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入口之一,是基于医疗人际关系复杂化的考虑。现今的医疗服务,呈现出一个包括以病人和医生为中心的用人单位、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疗保险机构、政府等多主体的“博弈”态势,医务人员斡旋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各主体利益追求之间,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与和谐医疗人际关系的形成。医疗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分为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和医务人员与社会关系三种类型。在医患关系层面,交际伦理强调医务人员要将其服务对象看成一个主体,要求彼此之间建立起能够相互交流的医疗人际关系,强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患者“医病”与医务人员“救人”的价值目标是—致的,一个符合伦理要求的医务人员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忠诚于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己任。在医际关系层面,交际伦理强调医务人员之间的工作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支持,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协作与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3.5契约伦理教育

在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建立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背景下,医疗契约已广泛地存在于临床医疗活动之中,如临床医疗文书。现如今的临床医疗文书一般以三种方式存在:一是一般契约。如号签、住院安全须知、一日清单、人工(药物)流产术、上(下)环、分段诊刮手术同意书等名目繁多的医疗文书;二是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应用申请书、手术知情同意书等;三是医疗保险合同等。这些医疗文书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证据,蕴涵着广泛的伦理诉求,如契约关系中应遵守的人道、尊重与自主、有利与无伤、公平与公正、知情同意等原则,以及对公共秩序规则的维护等。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契约伦理教育,首先使医务人员明确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医疗契约类型及其伦理诉求,其次明确一般医疗契约不能言其微,重要医疗契约当慎重。履行医疗契约的先决条件是遵守医疗规则,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医疗服务品质与习性。

3.6美德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