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54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1

一、我区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区有六家正式注册成立的家政服务部。最早成立的是三替服务社。成立于20*年,因为处于区中心,经营状况良好。但店主看好搞家政这一行业,于2004年转入**市成立家政公司。其余一家成立于20*年,三家成立于20*年,一家成立于于20*年,这五家注册的家政服务社由于各方面原因,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随着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功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较多,家政服务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相对于我区妇女来讲,思想不够解放,大都也没有意识真正走出来。通过调查也了解到,我区绝大多数用户都要求家政服务员必须是知根知底的本地人,在对人的品行上有一定要求。现在,每天通过电话、经朋友介绍等方式寻找做家政人员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家政服务行业在我区正成为有一定潜力需求的市场。

据对市妇联“嫂子家园”等服务中心咨询,各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最初的积极授课、培训等方式直到最后自愿成为家政服务员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主要由城镇下岗女性和农村失地女性组成,诚实善良、吃苦耐劳是她们的优势。因此,从总体上看,家政服务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型行业,家政服务业也是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再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家政服务业还没有产业化。人们还没有从塑造一个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家政服务业,家政服务业还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职业,因此市场管理就有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三方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二是旧观念的影响依旧影响择业观。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事家政服务职业,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有些没有得到用人家庭应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劳动者特别是下岗职工产生自卑感,不愿去从事这项工作。

三是家政服务员素质亟待提高。不少家政服务员自身素质较低,有的接受文化教育少,有的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服务质量低,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等等。

四是家政市场亟待规范。我区家政服务业零零散散,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市场价格不统一。据调查,一些家政服务中介机构较零散、不规范,缺乏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区家政服务业目前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应为: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以政府扶持和典型示范为引导,以政府办公益型和社会办效益型相结合,鼓励妇女组织、企业或个人成立家政企业,待有一定的市场和规模后,再进一步走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

(一)认识我区发展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当前,我区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庭对社会家政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服务层次将进一步提升,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产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家务劳动正逐渐转化为现实的gdp,将日益彰显对我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家政服务业虽然已有五六年的发展,但出于多方面原因还未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岗位,使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实现最广大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明确扶持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1、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扶持、树立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业先进典型,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引导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特别要向农村妇女、下岗女工宣传就业形势,动员她们自觉摒弃家政服务“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活动,鼓励她们到家政服务领域寻找就业岗位,实现再就业。

2、家政服务业具有部分公益性,初始阶段仅靠企业自身发展远远是不够的,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区的家政服务社大多数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不具备规模,只是联系到活后找几个人来做就可以了,还未完全走上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政府应当根据家政服务业的特点实行税收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我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财政政策并根据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以落实。

3、加强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建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建立家政服务业员培训基地,开展家政服务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我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发展我区中、高级家政服务员队伍,并逐步实现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家政服务的经营者应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家庭服务合同,坚持员工上岗前的培训、体检制度,及时接处消费者的投诉,严禁采取欺诈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2

依据。

【关键词】家庭服务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西安市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和陕西省的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逐步增大,一大批家庭服务企业应运而生,为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掌握全市家庭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115号)精神,大力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家服办)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活动,先后对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统计局和市物价局等部门落实相关政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深入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以及30户企业(单位)实地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收集书面意见建议等形式,详细了解了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劳动力供需情况、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现状,并对莲湖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组还对部分省会城市有关情况进行了了解。调研工作得到了各方支持,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重点将从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的现状、市场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西安市制定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一、家庭服务业的历史沿革和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一)家庭服务业的历史沿革

传统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受雇于私人雇主,他们从属于雇主,社会地位低下,在旧社会常被称为“下人”或“佣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地位有所提高,习惯上他们被人们统称为“保姆”,通常直接和雇主建立雇佣关系,但数量大幅减少。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消费观念转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加之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服务社会化、技术专业化趋势逐渐明显,传统的家庭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迫切要求家庭服务社会化、职业化、技能化。随之,从事家政研究、培训、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部门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提供劳务、从事家庭事务处理和管理为内容的现代家庭服务企业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劳动分工的日趋专业化,家庭服务市场不断扩大,家庭服务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2010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温总理指出,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他要求,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随着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2010〕43号文件指出,要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

(二)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的整体情况

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服务企业,还有一类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以下统称家庭服务机构)。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为了实现再就业,开始探索创办敬老院、养老院。2000年以后,西安市开始出现以清洁保洁为服务内容的家政个体和私营企业,并逐渐发展为包含保洁、保姆、月子服务、育婴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护理服务、钟点服务等内容的家庭服务企业。2005年,经市民政局批准,市商务局成立了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协会,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纳入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建设。2010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人社局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为成员单位的西安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联席会议成立以来,认真贯彻〔2010〕43号和陕政办发〔2011〕115号文件精神,加强统筹协调,深化调查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开展创建活动,积极促进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2011、2012年,连续两年开展了创建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活动。2012年,西安市分别有4户和18户家庭服务企业(单位)被评为全国百强和全国千户家庭服务企业(单位),百强家庭服务企业数量列西部省会城市第一。开展了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和地方名牌活动。目前,西安市家庭服务机构共有322户,其中: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服务企业有251户,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有70户,事业单位1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相当于2011年西安市城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从业人员7.47万人的三分之二。主要从事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服务等业态,在满足城市居民家庭服务需求与扩大就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本次调研的30户家庭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市家服办选取了30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服务机构(其中:企业20户,包括外省品牌在西安市建立独立分支机构的2户;民办非企业单位9户;事业单位1户),主要从资产、经营和盈利状况,从业人员构成、工作状态、收入、社会保障状况,享受政策扶持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从调研情况来看,西安市家庭服务机构呈现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不规范等劳动密集型中小微利企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服务机构开办年限平均只有6年多。据调研,30户家庭服务机构平均开办年限在6.1年(详见表1)。2005年以后开办的有22户,灞桥区敬老院和东林老年公寓开办时间最长,但也仅有14年。20户家庭服务企业在从事家政服务的同时,还兼营其他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服务机构尚属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2.家庭服务机构规模小、资产少、利润率低。据统计,在从业人数方面:平均每户从业人员471人,其中家庭服务企业平均每户659人,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1户事业单位,下同)平均每户95人。在资产方面:总资产15220万元。其中:权益11640万元,占总资产的76.5%;负债3580万元,占23.5%。平均每户资产507万元。在营业收入方面: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收入,平均每户年营业收入为579万元。其中:家庭服务业收入37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64.8%。在盈利方面:有23户盈利,5户持平,2户亏损,利润总额720万元,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1%与4.7%。总的来看,家庭服务企业在平均每户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利润额方面高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资产、权益率、家庭服务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等方面高于家庭服务企业。(详见表2)

30户家庭服务机构中,已建立分支机构的有14户,建立分支机构和网点160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78个),其中,在本市设立的108个,在省内其他市(区)的52个。目前,有3户家庭服务企业的4个商标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西安市家庭服务机构规模小、资产少、利润率低。家庭服务企业在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及盈利等方面高于养老服务机构。在资产方面,养老服务机构高于家庭服务企业。

3.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近七成是农民工,三分之二来自西安市以外的地区。据统计,这些家庭服务机构共有从业人员14132人,其中:女性12792人,占从业人数的90.5%。从构成情况看,农民工成为从业人员的主体,占从业人数的69.9%(详见图1)。

4.近30%的从业人员是临时性非固定人员,准员工制的员工达到从业人员的62.8%。家庭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存在着大量的临时人员。据统计,在从业人员中,相对稳定的人员10147人,占从业人数的71.8%;临时性非固定人员3985人,占28.2%。临时人员只在家庭服务机构登记,家庭服务机构如有需要时,向他们介绍临时性的工作并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这些人员年平均工作5.7个月,主要工作时间集中每年春节前和农闲期间。

在劳动关系方面,家庭服务机构实行准员工制的人员(签订简易劳动合同的,不一定办理社会保险)8879人,分别占从业人数和相对稳定人员的62.8%和87.5%。其中,准员工制的农民工6921人,占农民工的70.0%。

5.从业人员工作不稳定,工资水平低,收入两极分化。据统计,在工作时间方面,家庭服务机构相对稳定人员连续从事家庭服务工作3年以上的有1761人,仅占相对稳定人数的17.4%;连续工作1至3年的有3609人,占35.6%;1年以内的有4777人,占47%(详见图3)。若加上临时性非固定人员3985人,工作不稳定的人员实际占到从业人员的60%以上。

在工资收入方面,从业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095元,相当于2011年西安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473元(年平均工资41679元)的60.3%。他们当中,月收入最高的可达8000元以上,如月嫂、高级育婴师和高级管家等;最低的仅有1000元,如养老陪护人员等。收入差距大,呈两极分化。

调查显示,家庭服务企业人员与养老服务人员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127元和1646元,前者是后者收入的1.3倍。非固定临时人员人均月收入1967元,若按年工作时间5.7个月计算,其年收入只有11211.9元(按1年12个月折算,月均934元)。

6.六成以上的从业人员年龄在36至50岁之间,近三分之二的人员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文化。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6至50岁之间,占63.0%(详见表3)。

7.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大多数员工具备从业资格调查中发现,家庭服务机构普遍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将培训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稳定员工队伍的重要手段。据对申报2012年全国百强千户家庭服务企业的22户家庭服务机构的调查,持有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9713人,占被调查单位从业人员13667人的71.0%。从业人员中主要持有中、低等级的资格证书,高级资格以上证书的持证率不足5%。目前,因为没有病患陪护服务的从业资格标准,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尚无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8.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家庭服务机构普遍给相对稳定的人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除金牌家政给员工办理了工伤保险外,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这些参保人员主要是家庭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以灵活就业的身份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人员(详见表4)。

9、政府加大了对家庭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仅2011年,有21户家服企业在运营补贴、家庭服务企业体系网点建设、培训补贴、信息平台建设、银行贴息贷款等方面得到政府大力扶持。据统计,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民政部门给予的运营补贴121万元,家庭服务企业得到商务部门拨付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程补贴资金955万元、提供培训补贴170万元,人社部门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26万元。同时,各级人社部门将发展家庭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各类人员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为自主创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人事劳动档案保管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按照规定,为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二、对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对家庭服务需求市场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工作节奏快、赡养和供养负担重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据调查,西安家庭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中在城镇;二是集中在“一老一小”(“一老”指60岁特别是80岁以上人口,“一小”指0至3岁婴幼儿);三是集中在家庭保洁和钟点工以及病员陪护服务等方面。若将服务需求量按年折算为满足家庭服务人员一年就业的岗位条件,目前,全市需要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约10.64万人(需求高峰期时的动态需求是实际需5倍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1.老龄人口需要日常照料的家庭服务人员6万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安市60岁以上的非农业人口57.2万人,80岁以上非农业人口5.9万人。据抽样调查,80岁以上老人是家庭服务人员日常照料服务的主要对象,兼顾60至80岁之间年龄段的老人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则推断老龄人口需要日常照料的家庭服务人员约6万人。

2.0至3岁婴幼儿需要家庭服务人员1.04万人。

(1)西安市每年新生儿约8.5万人左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以25岁生育高峰期的非农业人口占40.83%为例,据此推算,城镇年新生儿约3.5万人。若以40%需要月嫂,年需求1.4万个,月平均需求0.12万个。则需要月嫂0.12万人。

(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至3岁婴幼儿非农业人口9.2万人,按10%需要育婴师计,则需要育婴师0.92万人。

3.家庭保洁、钟点工需要家庭服务人员3.4万人。目前,西安市城镇常住人口596.79万人,若以城镇家庭平均人口2.83人计,城镇约有211万户。若按1/3的家庭每月需要一次保洁或钟点工服务计,年服务需求量844万个(一个需求需一天),按每名家庭服务人员年工作时间250天(月均工作时间20.83天)计,则需要家庭服务人员3.4万人。

4.病员陪护服务需要家庭服务人员0.2万人。根据对部分医院陪护服务情况的典型调查,需要陪护服务的占3%至5%,目前,西安市各类医院及卫生院病床近4万床位,则需要病员陪护服务人员0.2万人。

(二)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经对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各季度西安市人力资源市场保育、保洁两个工种供需情况的调查,2011年第一季度,求职登记1276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1891人,缺口615人,求人倍率(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人数/求职登记人数)为1.48;第二季度,求职登记1330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1876人,缺口546人,求人倍率为1.41;第三季度,求职登记1475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2526人,缺口1051人,求人倍率为1.71;第四季度,求职登记1449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2541人,缺口1092人,求人倍率为1.75。2012年,第一季度求职登记2067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3853人,缺口1786人,求人倍率为1.86;第二季度求职登记2129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需求3915人,缺口1786人,求人倍率为1.84(详见图5)。

(三)家庭服务业业态需求分析

家庭服务业业态需求比较广泛,除保洁、保育、生活照料、养老服务、病员陪护服务等业态外,还涉及与家庭服务有关的很多业态。西安市莲湖区如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莲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表8.8万份,收回有效调查表6.8万份,回收率77.3%,收到服务需求26778个。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家庭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生活照料、养老机构服务、文体活动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服务、维修等其他服务(详见图6)。

三、当前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整体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缺口大、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行业基础薄弱、经营机构运作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等六个方面。

(一)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缺口大,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家庭服务需求

从市场整体来看,西安市对家庭服务业的刚性需求需要家庭服务人员10.64万人,而全市家服机构从业人员现仅有5万余人,缺口相差1倍。2011年,西安市家庭城镇年人均收入达27710元,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5469.88元。据此估算,家庭服务需求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家庭服务机构来看,存在“规模小、利润低、分散化”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家庭服务机构成立时间短,目前最大的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仅有2166人,年营业收入2397万元,在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及年营业收入上,与全国知名企业都存在着巨大差距。品牌建设方面,仅有3户家庭服务企业的4个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2012年仅将4户企业纳入地方名牌创建活动,品牌效应尚不明显。

从信息平台和网点建设来看,目前尚没有全市统一的公益性的家庭服务信息平台,网点建设覆盖率不高。一些有家庭服务需求的居民找不到合适的家庭服务机构和人员,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找家庭服务员来解决。

从业态来看,家庭服务领域比较广泛。目前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由于病患陪护服务缺乏许可规范且存在问题多,故该项服务尚未纳入家庭服务机构许可。

(二)家庭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各项扶持政策需进一步落实

目前,西安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家庭服务企业的主管部门为市商务局,实际监管部门为市工商局,养老服务机构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主管和监管部门为市民政局,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政策由市发改委负责。另外,商务部门还承担着全市家庭服务业的培训管理、专项资金拨付和扶持工作。这种多部门分头管理的现状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同时,目前涉及发展家庭服务业政策落实的主要部门,如工商、地税、质检、物价、残联等,尚未被纳入西安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于这些原因,在协调落实有关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三)家庭服务业基础建设薄弱,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一是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工作人员仅聘用了3名退休人员且已到换届期,办公经费主要以协会会员会费为主。目前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协会注册会员仅有80多家。

二是行业规范建设薄弱。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及监督机制,服务质量标准、家庭服务机构、雇主及劳动者三方权益的维护机制亟待加强。

三是统计工作薄弱。目前家庭服务行业虽已成为居民服务业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缺乏独立的统计制度,无法及时掌握相关行业发展情况。

(四)家庭服务机构用工行为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维权难度大

一方面,家庭服务机构与临时性非固定人员之间实际上只是一种中介行为,双方不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虽然家庭服务机构与大部分相对稳定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绝大部分签订的是简易的劳动合同或协议。家庭服务机构受利润低、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简易劳动合同没有在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与劳动者作出具体约定。由此导致从业人员维权难。

(五)家庭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素质不高,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生活习惯、个人修养、就业观念等来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加之现代家庭服务企业建立和发展时间短,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缺乏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人才队伍,致使家庭服务机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营特色不明显,发展缓慢。

(六)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

目前,对家庭服务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家庭服务业仍被部分人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提供“佣人”、“保姆”、“月嫂”服务的行业。家庭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不高,一些人仍狭义地理解为家庭服务员就是“伺候人的”。由于技术含量低、工作强度大,导致许多城镇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不太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从业人员不稳定。

四、加快发展西安市家庭服务业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发展家庭服务业应该从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和扩大就业出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研究制定西安市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0]43号和省政府办公厅陕政办发[2011]115号文件精神,建议以市政府名义尽快研究制定《西安市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家庭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满足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需要;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坚持满足生活需求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展家庭服务业,为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扩大服务消费。

争取到2015年,建立完善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力争扶持1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2―3户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家庭服务企业,培育15―20户家庭服务知名品牌,发展家庭服务连锁网点30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供需基本平衡,形成服务门类齐全、规范的家庭服务市场,加大培训力度,家庭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建立覆盖主城区的统一的家庭服务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到2020年,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机制形成,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比较健全,遍及全市各社区的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容量显著增加,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权益得到维护,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二)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政策落实力度,规范管理

坚持规范管理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积极实施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倡导诚信经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和用工行为。一是完善各级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将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市统计局、市残联纳入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成员,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的落实;二是建立家庭服务机构备案制度,强化对家庭服务机构在创业就业、职业培训、担保贷款、就业服务、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网络信息平台和营业网点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家庭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组织在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配合做好家庭服务规范建设和从业人员权益维护工作。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家庭服务业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完善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组织机构,按期换届,充实人员,在工作经费、办公场地、人员配备等方面由政府给予扶持。将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的家庭服务机构纳入行业协会。同时,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建立家庭服务业协会;二是推动家庭服务机构开展规范化建设。行业协会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拟定行业服务公约、行业服务标准和家庭服务协议示范文本,开展人才培训、服务质量评定和服务监督,调解服务纠纷,调查处理违反行规行为;三是加强行业统计等基础工作。家庭服务业协会应配合有关部门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开展行业统计和行业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工作。

(四)研究制定家庭服务业稳定就业政策,规范家庭服务机构用工行为,加大维权力度

坚持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妥善处理家庭服务机构、家庭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制定适合家庭服务机构特点的用工管理制度,加大监管,规范用工行为;制定稳定就业政策,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提高人员队伍的稳定。一是市人社、市民政、市商务、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用工管理制度及劳动合同范本,规范家庭服务机构的用工行为;各级人社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二是市财政、市人社等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稳定就业的措施。对就业稳定的人员按年度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家庭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鼓励家庭服务机构稳定队伍;三是鼓励家庭服务机构承担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家庭服务项目,建议对政府购买的公益项目,财政应按行业服务平均价格标准向家庭服务机构支付公益费用。

(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对家庭服务的要求。一是将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制定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公共知识、法律常识等内容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家庭服务人员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严格按照培训标准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职业化的技能型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将符合办学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所属培训机构纳入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鼓励引导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能力考核,经鉴定考核合格并获得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鉴定补贴;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落实好有关加强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政策。要定期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三是将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纳入西安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加大家庭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力度,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鼓励大学生从事家庭服务业;四是家庭服务机构应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努力提高持证上岗率,完善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机制。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加大宣传投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新观念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贡献,引导家庭和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家庭服务人员的劳动;及时总结推广各区县、各部门以及家庭服务业机构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对西安市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知名品牌和优秀家庭服务工作者的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将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各级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的评选范围,提升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努力为家庭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

[2]《关于组织申报家政服务业体系建设项目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建[2010]62号).

[3]《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专题“成果摘要”第二期》(2012年8月10日).

[4]陕西省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摘自《陕西省城乡劳动就业报》第119期第三版).

[5]《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115号).

[6]《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专题会议2012年第六次会议纪要》(2012年10月9日).

[7]《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市政发〔2009〕101号).

[8]《西安市财政局关于拨付2011年社会福利机构奖励补助资金的通知》(市财发[2011]1092号).

[9]《西安市商贸局、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总工会关于印发西安市家政服务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商发〔2009〕198号).

[10]《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市财发〔2012〕397号).

[11]《西安市财政局关于拨付2011年社会福利机构奖励补助资金的通知》(市财发[2011]1092号).

[12]《西安市民政局、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鼓励在全市建立老年助餐服务点的通知》(市民发[2012]210号).

[13]《西安市名牌战略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申报2012年西安名牌产品、西安服务业名牌和申请三年有效期满复评名牌的通知》(市名指发〔2012〕3号).

[14]西安市家庭服务业协会2011年第一期简报.

[15]西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6]2012年西安市工商局家庭服务企业登记情况.

[17]2012年西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机构登记情况.

[18]2011年、2012年西安市统计年鉴有关人口、家庭、收入与支出等资料.

[1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安市有关人口情况资料.

[20]2011年―2012年上半年6个季度西安市人力资源市场家庭服务业市场供求情况.

[21]西安市30户企事业单位情况调研表及对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22]陕西巾帼依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对2010年莲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情况.

[23]2012年西安市申报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持证上岗人员情况.

[24]哈尔滨、山东、青岛、南京、济南、郑州、铜川、汉中等地区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意见.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服务外包 离岸外包 实地调研 政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是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中国的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达到了102.4亿美元,增长69%,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12.46%。根据易观咨询的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46亿人民币的规模。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及主要目的地。

对于服务外包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国务院相继《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两个重要文件,以及科技部的“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cosep:chinaofishoresoftwareengineeringprogram)的加快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商务部在2006年10月19日下发了《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推动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吸引100家全球跨国企业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具有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2007年3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定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但是,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所占份额不到5%(印度大约在45%左右),目前尚未确立自身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与国际领先外包目的地(印度、爱尔兰等)相比,中国企业在人员素质、服务交付、品牌建设、客户资源等关键能力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针对我国国情特征,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自身承接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问题。

2008年,作者通过对国内40余家从事ito&bpo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实地走访、重点座谈等方式进行了实证调研与分析,希望从微观企业层面更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本文依据实地调研情况,重点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产业结构、服务外包提供商的竞争能力以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首先应该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着手。在本部分中,作者从业务类型、离岸市场以及企业类别这三个方面详尽探讨,并发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然存在以ito为主,bpo为辅;以对日外包为主,欧美外包为辅;以外资企业为主,本土企业为辅等结构化问题。

(一)ito业务仍需扩展,bpo有待突破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调研的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类型仍然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占到了总规模的86%,业务流程外包(bpo)为辅,占到了总规模的14%。其中,以ito业务为主的企业占到了71.4%,以bpo为主的企业占到了19%,l-to与bpo并重的企业占到了9.6%。

在调研的企业中,76%的企业ito业务超过了70%,这些企业的ito业务主要以软件开发为主,一半以上的企业软件开发占到了整个业务的70%的以上。另外,测试也是ito业务的一种主要形式,调研的企业中有一个企业的测试业务达到了50%,其余36%企业的测试业务在10-30%之间。系统维护业务排在170业务的第三位,调研的企业中有一个企业100%从事系统的维护工作,其余企业中有28%的系统维护业务在5-15%之间。本地化业务排在ito业务的第四位,有20%的企业本地化业务在5-15%之间。

另外,在中国bpo虽然刚刚起步,但是bpo业务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从企业数量来看均占到了一定比例,并且发展速度较快。

(二)对日外包占据了半壁江山,欧美外包稳步发展,国内市场得到重视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服务外包排在前三位的市场是:日本49%、欧美30%、国内18%、其他地区3%。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日本仍然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最重要市场。但是,可喜的是来自欧美市场的外包份额正在稳步快速地上升,并且根据实地访谈反馈来看,一些优秀企业正在逐步将从事对日外包业务所积累的服务能力、财务资源投入到承接来自欧美的离岸外包业务。

另一方面,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也越来越得到了服务外包公司的重视,并且也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高端市场及优质客户,其市场份额及重要性也在稳步上升。换个角度来看,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机会一定不能错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承接海外业务,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

(三)外资企业占据较大比例,本土服务外包商崭露头角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服务外包企业的主力军,比例之和超过了80%。其中,外商独资更是高达45%,这也说明服务外包产业正在逐步吸引更多的海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海外背景对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市场开拓,提升全球交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占到了15%,股份制公司占到了5%。

三、中国服务外包提供商竞争能力分析

中国服务外包业务目前主要来自日本,较多属于详细设计、模块编程及软件测试等低端业务(at.kearney2006)。与国际领先外包承接地相比,中国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从企业规模、cmm/cmmi认证情况、核心竞争能力认知三个方面对中国服务外包提供商的竞争能力进行分析。

(一)企业规模直接制约其离岸业务的承接能力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调研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两亿人民币的企业占到了大约16.5%,销售额在1亿到2亿之间的占到了大约16.5%,销售额在5000万到1亿之间的占到了大约23%,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占到了大约16.5%,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占到了11%,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下的企业占到了大约16.5%。从销售额的分布情况来看,服务外包企业的销售额高、中、低规模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参与调查的服务外包企业之中员工数超过1000人的企业达到了5家,人数最多的企业达到了5000人,这五家企业总销售额占到了所有参与企业的37.1%,另外还有一批企业正在逐渐步入千人规模。另一方面,在调研的企业之中,500到1000人的企业占到了25%,100人到500人之间的公司占20%,还有26%的企业在100人以下,人数最少的公司是20人。

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上千人的外包企业,但是印度的前五大外包企业都在5万人以上,和印度的企业相比,我国的外包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规模的差距也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和印度等国家的服务外包企业在离岸外包市场的竞争上出于劣势。

(二)cmm/cmmi认证率大幅提升,但仍有不少企业并未认证或认证级别较低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超过60%的企业已经通过了cmm/cmml3级及以上的认证。cmm认证已经成为了企业开拓欧美市场的基本门槛。相比较而言,大企业对cmm认证更为重视,通过级别也较高。而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则大多没有通过cmm认证,即使有通过的企业,基本也都在3级以下。

(三)领域知识、技术能力、稳定的客户关系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本文对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认知的调研发现,领域知识、技术能力以及与客户的稳定关系成为服务外包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调研的服务外包企业中,选择所服务领域专业知识的占到了65.2%,选择具备最擅长技术领域的企业占到了60.9%,选择与发包方长期稳定关系的企业占到了52.2%,选择项目管理与咨询水平的占到了30.4%。调研企业选择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运转有效的招聘机制,品质管理水平,行业知名度,完善的人员培养、激励措施,高效率的人力招聘,较低的人员流失率等。领域知识、技术能力、关系能力排在了前三位。根据调研还发现有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择了运转有效的招聘机制,这主要是因为人员外派业务(即bodyshop,或itstaffing)是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快速有效的招聘能力已经成为了这些公司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关键制约要素分析

本文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尚未建立足够的市场信誉、海外直接接包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和高端人才缺乏等是目前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企业成立年限较短,并未建立起足够的市场信誉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超过30%的服务外包企业成立时间超过了8年,有35%的企业成立时间在5-8年之间,成立3-5年占到了10%,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占到了25%。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成立时间5年以下,5-8年之间,8年以上的企业大致各占1/3。另一方面,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人民币的企业成立年限都在7年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发展年限密切相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技术能力和流程能力的提升,逐渐建立公司声誉,与客户的信任关系不断增强,这些方面的积累是企业获得市场认同的基础。

(二)海外直接接包和长期合同的比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分析,海外直接接包比率超过75%的企业占到37%,海外直接接包比率在50-75%之间的企业占到了31%。海外直接接包比率小于25%的占到了大约两成,海外直接接包比率在25-50%之间的企业占到了13%。这些数据表明虽然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海外接包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海外直接接包的比率仍然较低。

在服务外包中,服务外包提供商越来越重视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企业倾向于与客户签订长期的外包合同。因为长期的外包合同有利于服务提供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服务外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信任关系。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来看,长期合同(一年以上)达到全部合同四分之三以上的企业大约占到了40%,然而其中也有约两成企业的长期合同比例低于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长期合同的比率仍然偏小。

(三)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与高端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对于it服务外包企业的主要制约因素,95.8%的企业选择了人力资源能力,87.5%的企业选择了市场开拓能力,54.2%的企业选择了语言文化能力,50%的企业选择了资金状况,29.2%的企业选择了项目管理水平,20.8%的企业选择技术能力的企业,17%的企业选择海外交付能力。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服务外包企业都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是制约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另外,还有将近五成五的企业认为语言文化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将近五成的企业认为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这些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外包企业为主,那么这个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资金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只有17%的企业认为海外交付能力是主要的制约因素,这个指标的数据与业内的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些出入,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一些分支机构,具有了一定的海外交付能力,而中小型外包企业现阶段主要从事的是软件开发、测试、本地化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这些业务对其海外交付能力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海外交付能力现阶段还不是他们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的主要人才包括: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分析师、流程经理、市场开拓人才、程序开发人员。选择急需项目经理的企业占到了78.2%,选择系统架构师的占到了60.8%,急需市场开拓人员和流程经理的企业各占到了52.1%,选择程序开发人员的达到了39.1%。这与前文分析的制约外包企业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形成了对应关系。

五、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提升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得出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市场开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给出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市场开拓的对策建议

1 塑造良好商业环境,提升整体品牌形象

本文实地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国外客户在选择离岸外包提供商时,遵循的原则是“先选择国家或地区,再选择外包公司(countrybeforecompa-ny)”,也就是首先考虑的国家或城市因素,这也与国内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政府应该考虑下大力气完善与提升国家和外包基地城市的基础环境及整体形象,进行城市营销。政府应该在外包企业的统一形象、市场宣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大chinasourcing品牌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就是由政府主导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国外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口碑。

2鼓励和扶植企业在国外设立窗口,发展客户现场的交付能力

靠近客户才能获得高端的业务,中国的外包企业必须在国外建立窗口才能获得国外一手的订单,高端业务也必须直接接触终端客户,所以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要发展高端的外包业务必须要在国外设立窗口。例如北京的一些大型外包企业已经在日本、美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发展了现场的交付能力。一家对日外包企业在日本的分公司有300人,其中有10%是从当地招募的日本人。

另外,提供高端的外包业务也必须具备现场的交付能力,为适应客户的更高要求,单纯的离岸模式已逐渐被在岸与离岸的混合模式所取代,甚至提供在岸、近岸和离岸结合的“bestshore”交付模式。所以,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也必须培养自己的现场和近岸的交付能力,在国外设立窗口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 实施服务外包大企业战略

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直接制约着离岸业务的承接能力。以印度为例,其前五大外包公司规模都在5万人以上,其收入占到了印度外包产业的46%。中国应该实施服务外包大企业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重点扶持若干家领头企业,提升这些企业的规模水平。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应该重点扶持5-10家外包龙头企业,以这些外包龙头企业为中心,形成大外包公司带动中外包公司,中外包公司带动小外包公司的完整的外包生态链,逐渐形成良好的外包生态环境。

2 大力发展bpo业务,鼓励服务外包提供商同时发展ito和bpo服务能力

bpo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bpo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政府应该大力推动bpo业务的发展。同时应该鼓励服务外包提供商同时发展ito和bpo服务能力,加强其自身整合外包的接单能力。idc全球调研发现,有超过40%的客户倾向于把rr和bpo整合进行外包,发展整合的外包能力可以开拓中国的外包接包市场。

3 保持对日外包优势,加大开拓欧美市场,重视国?韧獍?谐

一是在保持对日外包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日本的高端市场。中国在对日外包市场上还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很多印度的企业已经开始借道中国进入日本市场,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不能丢失对日外包的优势。与此同时,应该由政府出面帮助积极开拓日本的高端市场,游说日本的大企业向中国发包。鼓励企业建立日本的窗口,提升在日本本地的服务能力,积极引进日本的中高端人才。例如,国内已经有对日包企业进入了日本的中高端市场,也有北京的外包企业在日本雇佣了大量日本本地员工,还有一些对日外包企业开始雇佣日本退休的中高端人才到北京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美国市场,重点关注美国的中小型客户市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包市场,但是在和印度it服务企业的竞争中,中国的企业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要稳步推进,重点要关注美国的中小型客户市场。国外的发包方在选择供应商(ven-dor)时通常会遵循对等原则,国外的大公司发包时一般会选择ibm、hp、infosys、tcs等规模较大的公司。现在中国的vendor对国外的大客户例如世界500强的企业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发包时只考虑国外的大ven-dor,中国现阶段吸引国外客户的重点应该放在和我们规模对等的中小型客户身上。作为欧美的中小软件企业来讲,他们很难有实力将业务外包给全球服务商抑或是印度外包巨头,而这类客户无疑可以作为中国服务提供商的一块敲门砖。

三是加大对欧洲市场的开拓力度。根据tpi的预测欧洲外包的增长率是58%,中国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北京的一家外包企业通过收购德国的公司进入了欧洲市场,现在欧洲市场已经成为其公司新的增长点。

四是既要重视离岸的外包市场,更要重视国内的单子。美国的外包订单中只有20%左右的是离岸的外包,日本的外包订单中离岸的部分更是不到5%。中国2007年的it服务业产值已经达到了5800亿。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国内外包市场的潜力可能要远大于我们所能获得的离岸市场的规模,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觊觎的目标,中国的企业不能只盯着离岸的市场而放弃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

(三)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1 重视技术研发,推进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对于服务外包产业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服务外包就是低端的、没有太高价值的、没有创新的工作;实际上,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外包服务企业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服务外包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能力的提高,很多的服务外包企业非常重视研发的投入;很多重视技术创新的服务外包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竞争地位;从事中高端服务外包的企业也都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些国内传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也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优势获得了发包方的青睐。

所以,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外包与创新的关系,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加大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制约服务外包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而其中最为缺乏的是中高端的人才。现在政府在培养一般外包人才上已经给予了大力的扶持,但是对于中高端的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支持还不够,所以政府应该重点在中高端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鼓励雇佣国外的市场人员、鼓励引进国外的中高端人才,包括聘请退休的国外专家等。同时,鼓励外包企业将优秀的工程师派到国外进行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熟悉并能跨越中外文化的“bridgeengineer(桥梁工程师)”。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4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续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治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非凡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治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非凡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治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要害。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重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要害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治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治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治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非凡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治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非凡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治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治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治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治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治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治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治理。服务贸易治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治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治理。

2、建立部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治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治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治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部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思考

1瑞安市科技中介框架与运行机制

(1)科技信息中心(原科技情报研究所)。1984年成立,系社会公益研究所。支撑和服务于自主创新战略,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科技服务,宣传科技政策法规,为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具体工作有:科技文献、信息阅览、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有科技查新检索,交流科研成果,传播实用技术,探讨创新经验,建设科技信息网络。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技、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市场、人才、培训等方面信息服务,咨询与顾问服务,教育与训练服务。通过科技查新、评估、筛选,建立完备的专利文献信息库和既有专业知识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库,为瑞安的科研项目立项把好关。瑞安市科技信息中心单位性质为财政全额拨款,运行方式上尚遗留着行政机关烙印,缺少追求经济效益动力;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使其服务质量受限,影响机构活力,但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作用是独特的。

(2)科技创业中心。2006年成立,主要依靠瑞安市良好的产业基础、优惠的扶持政策、聚集的工作平台和有力的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入驻专家的作用,为科技成果商品化提供基地。科技创业中心是政府主导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解决、科技咨询和人才培养的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作用:一是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含量。二是帮助企业解技术难题。三是帮助企业上新项目。中心建立以来,已陆续引进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10多位专家长期入驻,与20多家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与企业科技交流活动,深入到100多家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召开10次项目推介会、接受150多企业到创业中心来咨询,达成正式签约的合作项目16个、合作意向的项目40多个。入驻单位每年都派出60―80多位专家到瑞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3)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成立,主要是为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科技局投资5260万元,在瑞安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购置2幢2.6万平米标准厂房,占地面积20亩,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期用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已有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东欧汽车零件厂、泰堡瓶塞公司、阳明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孵化期3-5年。政府对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可以带资金、带项目入驻,也可以只带资金,由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科技项目。瑞安市政府运用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瑞安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目前正与全国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教学和实习基地,引进了一些综合性、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孵化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4)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海关备案、技术转让、商业秘密保护、许可证贸易、侵权诉讼、行政查处等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咨询及服务。目前,瑞安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少,如瑞安市翔东知识产权事务所、浙江瓯越专利事务所。这些机构主要提供专利检索、评估、实施和转化服务,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建立完善的专利信息检索、咨询、评价系统,以支持瑞安自主创新的开展;二是加强专利项目实施,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检索、咨询、评价为瑞安的科研项目立项、企业投资以及国际经贸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服务。

(5)科技评估机构。科技评估作为科技管理与市场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行政机关、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科技活动预测、决策、管理、监督和验收等,可以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机构通过建立科技、经济、金融、市场销售等技术管理专家库和网络,具备各类科技评估方案设计能力和组织评估协调能力,与国内外科技咨询、评估机构有广泛的联系,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起了较好的作用。目前瑞安引进的浙江联政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拥有1000多位资深专家库和完备的专家队伍,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3%。申报业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大专项、国家驰名商标等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科技成果的评估鉴定;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和服务等。

(6)行业联盟科技中介机构。瑞安市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为行业、企业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探索联合共建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也可以说是科技中介体系的创新。联盟和平台:一、瑞安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由13家高分子材料龙头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联合组建的联盟,以股份制企业法人的形式正式挂牌运行,率先在全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领头羊作用。二、国家中药现代化瑞安制药装备生产基地技术战略联盟,即8+2联盟。8家药机骨干企业以浙江大学为技术依托,以瑞安市科技局为政策支撑,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与浙江大学联合组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瑞安制药装备研发中心和瑞安市中药现代化装备研究院。三、浙江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瑞安分平台,探索省级平台和瑞安市分平合体共同推进技术等服务模式。四、瑞安市眼镜研究院,由14家眼镜企业联合组建。五、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六、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七、华海海洋科技联盟。八、浙江圣力动漫研究院。从2008年开始,这联盟分别由政府引导、协调,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自愿组成联盟联合体,组合科技资源、联合开发、共同技术攻关、共同组织科研活动、共享科研成果。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拨款开办费用,补贴百分之三十科研实验设备经费,联盟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2主要问题的思考

瑞安市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相关的政策和手段,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和服务,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科技项目评审、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笔者结合对瑞安市中介服务机构的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分析瑞安市科技中介服务存在的以下问题:

(1)从政府行为来看,存在科技中介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知识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瑞安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划分并不清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还没有得到明确。政府虽然出钱出力做了不少的事,建了联盟和平台,发挥了一定的服务作用。但由于政策措施很少,民营的科技中介机构很少享受到优惠政策,仍然举步维艰。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重要依据之一。目前,瑞安市政府主导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政府拨款,但地方财政对科技主管部门的科技拨款水平是有限的,不能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为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采取“政务、服务、事务”相分离的改革目标,但改革还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彻底,使得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空间仍然受限,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从市场需求来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定位不明确、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综合服务力差。瑞安市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科技中介龙头企业,缺少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科技市场的主要需求者是企业,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中小企业中,人才资源缺乏,创新主体研发能力不强,有限的科技资源相对离散,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相互相对独立,资源共享性差,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公共创新服务机构缺乏,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为区域块状产业服务,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也起步较晚。

(3)从企业期望来看,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投入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采用跟随战略和产品模仿,骨干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技术外源性较强,创新成本较高,对区域块状产业技术升级的引领作用有限。创新资源集聚和投入不强,由于瑞安没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资源,难以集聚形成区域性的科技、人才和服务高地,没有为整个瑞安市提供技术和高端服务支撑,没有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传统产业技术层次不高,瑞安市的三大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存在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缺乏高科技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致使产业升级后劲不足。

3中小城市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

(1)技术市场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市场平台建设是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在国家放开与搞活市场经济、政府扶持与引导的方针下,我国中小城市在2001年已经开始创办网上技术市场,其建设作为的技术市场龙头示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网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共需库建设,充分发挥其交易、服务、展示等功能,积极探索技术市场与市场其它要素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提供有效的风险服务机制和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逐步把中小城市建设成集科技成果展示、产权交易、风险投资、技术人才交流等服务功能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2)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核心是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优化环境和创业条件为重点,向科技部门人员及企业提供法律和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人才培训、项目融资、市场策划与营销等全方面的服务。当前中小城市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突出重点要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等综合型科技孵化器建设、专业型科技孵化器建设、面向特定对象的科技孵化器建设、企业内部孵化器建设等。中小城市应通过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领域内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入驻孵化器的优势和新的运行机制,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小城市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把该中心建设成能为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之间信息技术沟通交流和产学研有效结合,具有技术中介、、评估、诊断、策划、资本支持、技术质押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的示范基地,为成果推广、技术转移、企业创新创建快捷通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工作的公正性、服务质量和效率,探索以服务促进效益,以效益促进发展的道路。

(4)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服务手段等,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中小城市懂得工作网络,更好地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服务。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创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机构,鼓励境内中介机构与境外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和交流,把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有效的手段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参考文献:

[1]熊小奇.构建我国开放式科技中介信息服务体系[J].未来与发展,2007-10.

[2]徐顽强.区域创新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1中国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动因

1.1政府主导阻碍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公共体育服务生产和提供的主体为政府,强调政府的强力调控和垄断,以计划模式为主,表现为政府支配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不能完全、准全反应市场需求,具有片面性和社会制约性。政府向大众提供的体育基本服务与大众需求不相适应,大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有限的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由于政府主导模式的体育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改革,尊重市场选择。

1.2市场主导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市场主导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主要存在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高,非政府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市场为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市场与社会组织力量来提供社会大众所需的形式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弥补政府部门提供相应服务时效率低、成本高的不足,政府在其中仅起辅助宏观调配作用。市场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进行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

2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经验

2.1市场化手段丰富

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丰富的市场化手段。在市场机制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有效结合的市场化改革中,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适合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形成多样的市场化形式。其中包括完全商化运营;合同租赁;政府与企业合作等形式。

完全商业化运营指的是对于某些体育公共服务完全依托私人企业运营,政府放弃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和干预。合同租赁指的是政府与私营公司或者其它组织机构签订合同,将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生产和提供交由这些单位负责,将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的管理权外包,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运营,例如一些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政府与企业合作形式指的是政府通过招标形式将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交由私人企业,私人企业通过对这些公共服务的特许经营回收项目投资和经营成本,并获取一定收益。特许经营期满后,企业将经营权交还政府。在此过程中政府不负担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经营费用。

2.2监管制度严格

发达国家对体育公共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大,监管制度较为完善。政府对经营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条件限制,详细规定了各方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必须履行的义务,其条款和规定的条件十分细致,包括投资项目、价格政策、职责权限、实施办法和工作内容等1。如果发生合同条款未履行的情况,体育公共部门会立即单方面撤销合同。

除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市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以外,还包括媒体舆论监督等手段,社会上的各种媒体有权对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部门进行监督,对不实行为进行新闻曝光,督促其改正并使其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

3中国体育公共服务对策研究

3.1丰富市场调节手段

在中国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中,应当从分利用市场机制,丰富市场调节手段,这表明政府并不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在政府之外还应存在着其他供给主体,包括除政府部门以外的私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当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应当以提供体育公共设施为主,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垄断,政府应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让更多民间机构进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当中。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各部门相互竞争,提高服务效率。

3.2完善对体育公共服务监管制度

目前中国对体育公共服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今后在这一方明应加大力度,形成成熟的监督体系,对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行进行有效全面地监督。虽然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是多元化的,但政府一定要提出明确的条件加以限制,达到对市场监督的目的。

此外,还要引入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方之间相互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方式,达到监督多样化。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各私营机构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相互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媒体监督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对于违法违规的服务供给进行及时曝光,便于政府有关执法部门及时介入调查。

【参考文献】

[1]李萍美,许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分析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2]唐立慧,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刘玉.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经验及借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

[4]林晓滔,王燕梅,范菲.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8

一、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家认为,这也是省党代会报告的最大亮点。是“点睛之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这八个字,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既是对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八个字包括了“创业”、“创新”、“富民”、“强省”4个基本要素。其中“创业”和“创新”是行动、是动力,“富民”和“强省”是目标、是结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提出后。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推动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我们将牵头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具体分理论研究和举措研究两大部分展开。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界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概念和内涵。总结提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做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举措研究主要是研究今后一个时期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举措及保障措施。调研活动已于7月中旬启动,8月下旬完成相关研究报告。

二、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主线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赵书记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到浙江工作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赵书记还把《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亲自主持,省委政研室具体牵头承担。目前分专题的基础性研究已基本完成,研究成果正以汇编成册的方式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报送。省委省政府将在适当时候召开民生工作专题会议,出台政策意见。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加紧起草课题总报告、领导讲话稿和政策意见。为省委省政府部署这项工作做好准备。

三、创新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扶持机制。欠发达地区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持政策和帮扶载体。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001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确定了25个县(市、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予以政策扶持。经过省委省政府的扶持和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努力。其中一些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缩小,但还有部分县自我发展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县大多自然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薄弱,需要比其他欠发达地区更大的扶持力度。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要积极探索“1+X+25”框架模式,进一步创新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扶持机制。“1”,就是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最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X”。就是确定7-8个相对比较困难的欠发达县,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5”,就是原来确定的25个欠发达地区,继续执行原有的扶持政策措施。近期,我们要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重点扶持欠发达县标准和具体对象的建议方案,拟订加大重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的政策和加快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供省委、省政府决策。

四、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当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如何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使我省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中占得主动、赢得先机,是我们省委政研室正在思考的重大问题。我们提出的一个初步战略构想,就是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圈。我们所说的环杭州湾经济圈。是指由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等环杭州湾的7个市构成的经济区域。其中杭州与宁波为两个核心,形成双核带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圈,是我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新构想。是我省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新思路,对于我省贯彻中央关于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推动浙江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迫切需要。从国务院近期一系列重大举措看。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长三角地区发展情况看,江苏沿江8市发展势头迅猛。长三角南北两翼呈北强南弱格局。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圈,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平衡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在整体上实现率先发展。二是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杭州湾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随着综合交通网络架构的基本完成,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为环杭州湾经济圈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完善和升华。近年来,我省先后提出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出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产业带发展规划和金衢丽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圈融合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战略与环杭州湾城市群发展战略。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要求。这一战略构想,涉及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重大调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充分论证。为确保这一战略构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考虑先作为一个前瞻性课题提出来,开展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环杭州湾经济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群发展、生态建设、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提出思路和对策,超前做好有关准备。

五、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我们所面临的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宏观环境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外资并购矛盾凸显。国家外贸总体战略已经调整,外资政策有所转变,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升值趋势。从我省实际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出口总量大、增长快,但出口产品档次不高、外贸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由此也使我省成为全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最多的省份。二是进口明显滞后于出口。外贸顺差大,这在前些年是巨大的成绩,是为全国大局作贡献,但在国家外贸总体战略调整的背景下,反而成为了一个问题。三是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企业“走出去”还是处于低、小、散的状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加快构筑新的开放格局。目前,省委政研室已把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六、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港航强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港航强省的目标要求。i临港工业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期,我们要与省直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开展临港工业和港航强省课题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政策措施做好准备。

3.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提高。近年来,我省坚持改革推动和开放拓展并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体制创新,规范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在推进服务行业市场化、社会事业产业化、生产和消费社会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网络化等方面进行了努力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抓住国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机遇,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如在金融领域,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体系,探索市场化金融机制,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目前我省各类金融机构已达1.1万余家,成为金融机构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中资商业银行都设有分支机构的省会城市。二是以建设科教强省、文化大省为契机,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改革,推动一部分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向企业经营型转变,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动力。三是引导和推动市场中介组织改革,推进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分离。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税务、咨询等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鉴证类中介组织词发展,拓展了服务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

4.服务业发展加速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互动推进。1998年,省第十次党代会率先作出了不失时机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推动了我省城市建设步伐的提速。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迅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加速。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98年的36.7%提高到2004年的54%。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服务业的发展,城镇传统服务业大步提升,一批现代都市服务业蓬勃兴起。从1998年到2004年,我省城镇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新增数的60%以上,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3%提高到3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比重提高最快的时期。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了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中,我省杭州、宁波分列第5位和第6位。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推出的“2004(第三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我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市位居前50位。在《财富(中文版)》推出的“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调查”中,我省杭州和宁波跻身十佳行列。服务业与城市化互促共进,成为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燕尾服的一大趋势和特征。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我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总体上,我省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服务业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从服务业比重看,我省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1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67.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7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2%,而我省去年仅为39%。从内部结构看,我省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而教育、科技、金融保险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省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等增加值比重为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比重为8.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重为0.95%,金融保险业比重为11.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造成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传统产业观念的影响,把服务业视为非生产部门,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根深蒂固,强调自我服务,服务消费意识不强,因此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把服务业的重要性放在工业、农业之后,这种状况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城市公用事业等一些具有双重性质的服务行业,往往看重其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意识形态等非经济职能,而忽视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

2.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差异,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抑制了数量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的消费需求,也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银行、保险、电力、供水等一些服务部门垄断经营现象依然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产品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公益领域,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服务收费高而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保障能力不强,影响了相当部分消费者的即期服务性消费,导致服务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3.工业企业自我服务情况比较普遍。工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运输、仓储等一些可以通过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相当多的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和仓储设施。据对萧山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这些企业均有自办运输车队和仓库,从事运输、仓储人员最多的近百人。工业企业自办的运输、仓储等生产,相当一部分达不到经济规模,营运效率较低。目前,在全省货运量中,工矿企业自我服务比重约占了四成,自有运输工具的空驶率平均达40%左右。

4.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虽有较快增长,但总量依然不大,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不到15%,对外开放对我省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程度还不高,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许多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土地、税收、信贷、能源以及更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偏重鼓励投资而不是消费、偏重鼓励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问题长期存在,要素资源分配向工业倾斜,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价格服务业明显高于工业,高成本投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对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本身就属于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范畴。推进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离不开物流、金融、中介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增长,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业成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

2.理清思路,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工作重点。服务业涉及面广,行业性质差异大,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从服务业自身特点出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要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调整产业发展重心和发展顺序,确立并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正确处理服务业发展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关系,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和消费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生产业,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功能的城市服务业,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3.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动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的互促共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相关的配套改革,着力解决长期进城务工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法定准入”原则,对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社会投资,无法律、法规禁止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放开具有营利性质的社会事业经营活动,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现机制转换,使现有大部分福利性、公益性和事业性单位逐步向经营性转变,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改进服务业统计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发挥信息导向作用。

4.扩大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契机,按照入世承诺,积极有序地推进银行、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等相关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步伐,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国外市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来浙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通用标准,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对服务贸易战略和策略的研究,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软件开发等国际服务贸易。积极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和贸易公司到国外开办分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境外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提高我省服务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5.加强引导,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业加快发展,归根结蒂要靠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抓紧制订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营造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尽快取消服务业发展中的歧视性政策。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梳理,取消投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各个方面歧视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内,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的差别政策。近年来,我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但即使在这些中心城市,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我省一些大中城市的功能重新进行合理定位,适应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使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率先突破,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三是实施与优农、强工同等的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比较而言,我省对优农和强工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1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个体和社会组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中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且应该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政府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构成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成科技创新主体。

2“官、研、学、金”在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然而,中国众多企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确立起自主创新能力,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创新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立绝大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投资行为,尽管它开始规模较小,但是确实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而中国众多企业的创立是基于原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公共投资行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其次是创新投入不够;第三是创新把握乏力,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的积累就无法把握和驾驭创新战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几点:

2.1政府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的角色。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到基础部门的研究,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有了基础研究才能到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例如:量子力学——核裂变、核聚变——原子能反应堆工作原理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一个循环过程。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专利政策、法律条规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环境,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规范的实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这个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指挥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制定优惠的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并为创新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自主创新打造平台。政府的这种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本地企业的支持上,企业则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等,依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控制的关系。

2.2“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研究院与企业的基础社会职能不同,前者是知识和技术产品的供应者,后者是需求者,我们要加强这三者的联系。这些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进行“科研单位向企业转化”为主要的科技体制改革,但是我国科研的主要力量还是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使得高校、研究院所开发的产品引用到市场变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也在于市场,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超额利润。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60多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积极与高校、研究院等建立联系,通过实行企校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将他们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双汇集团还在2000年时聘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教授担任双汇集团技术名誉顾问,而且双方签定了关于共同组建生物技术研究所、加强校企合作的技术协议书。

2.3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金融、中介组织既可起到沟通作用,从中将拥有各类创新资源者衔接在一起,也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直接为用户服务。金融、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起着粘结功能,其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最为直接的是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各类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种行业协会,还有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其他服务,构成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网结点。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各创新行为主体基于各自利益追求的经济行为。相应需要金融、中介组织取代部分传统的行政行为。国家对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要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大力扶持,政府的创新政策制定与执行,要紧密地依靠和有效地利用金融、中介机构,赋予其法律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并逐步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

3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3.1政府引领企业创新方向

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变化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科学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通过选择不同时期的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能矿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迫使芬兰只能强调以科技投入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为此,芬兰政府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实行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究开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首先,要创建必要的基础条件,比如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其次,要借鉴日本政府的经济资助与协调组织经验,以及美国政府的收购、合作等支持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组织功能,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三,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如对发展新兴产业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同时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完善金融市场,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条件。

家政服务市场调研篇10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加入世贸组织适应期以及经济运行特点变化的要求,根据“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必须进一步改进价格工作,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法制建设步伐,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价格行为,推进收费体制改革,加强价格执法,做好价格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努力为国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一、完善价格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各级价格主管要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价格”的要求,对已经形成充分竞争的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放开后能够由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要坚决放开。对因各种因素仍实行垄断经营,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要积极配合有关方面推进体制改革,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为逐步实现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要将直接管理价格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规定的极少数资源稀缺商品,少数仍实行垄断经营的商品或服务,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政府机关收费。部分区域性垄断或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公益、公用事业价格,可由国家计委提出定价原则或作价办法,由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管理。要根据不同行为、产业生产经营特点,注意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政府定价中的职能作用。对已经实现政企分离、建立起公正合理定价机制和程序的垄断行业,其商品和服务的具体价格可以逐步实行由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制定。价格主管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价格法制法规和制定价格政策,对行业主管部门定价行为进行指导、规范和监督;对价格水平明显不合理、社会反映强烈的,要及时纠正。

政府直接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根据条件充分采用政府指导价的形式,使企业有一定的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价格的自,增强价格的灵活性。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依法治价的基础

要加快价格立法步伐,构筑以《价格法》为核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要求的价格法制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规范政府定价行为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定价的范围、原则、程序和方法,维护政府定价的严肃性,提高定价的科学性。要尽快制定综合性《政府定价规程》,进一步完善分行业、分品种的商品和服务定价实施办法;要制定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积极推进价格决策听证制度。要尽快出台《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管理条例》,规范国家行政机关的收费行为。要研究制定《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中央储备粮价格管理办法》等规范价格调控行为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手段调控重要商品价格的能力,提高调控效率。

制定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法律法规,制止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要针对当前市场上突出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低价倾销等价格违法行为,研究制定《关于制止价格垄断行为的规定》、《关于制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关于制止价格歧视行为的规定》,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规范价格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要根据《行政处罚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及时修订《价格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制定其它法规,更好地行使监督检查的职能。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价格法制监督的程序规则,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定价的科学性

对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要形成规范的定价程序,克服制定价格的主观随意性。要在公用、公益事业和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制定中逐步推行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发挥广大消费者以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专家学者对价格的评议和审核作用,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要建立有关商品和服务成本、价格及供求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变化的情况,提高价格决策灵敏度。要根据承办价格审批事项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办结时限,并公开向社会承诺,提高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办事效率。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政府价格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

对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的商品服务,要按照补偿合理成本、取得合理盈利,考虑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原则定价,必要时应在调整价格前由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对有关商品或服务成本合理性进行审议。要逐步提高垄断行业管理费用、工资福利开支、劳动生产率水平等指标的透明度。对电力、铁路、民航、通信、收费公路等行业,要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企业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提高定价科学性。

四、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促进重要商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完善价格调控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对粮食等受自然因素影响,生产波动性较大,容易出现供求失衡的重要商品,要建立健全价格调控体系,运用调节基金和政府储备,通过保护价收购、储备吞吐、进出口调剂、临时性价格补贴等办法保持价格水平相对稳定,防止价格暴涨暴跌、造成生产大上大下。

对淡水等重要的稀缺资源,要在兼顾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促进资源在地区间、产业间合理配置,鼓励资源节约、回收和再生利用,抑制资源消费的价格形成机制。运用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高消耗产业的结构调整。

对石油等进出口数量较大、国内外市场联系紧密的重要商品,要实行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联动,建立能够灵敏反映国际市场变化的价格形成机制,避免因国内外价格差距过大而使国内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对药品、电信等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较快,成本不断下降的重要商品和服务,要建立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定期调整制度,根据成本下降情况适时调整价格,努力避免价格虚高现象,及时让利于消费者,并促进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

五、积极推进收费改革,继续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

要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交通车辆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收费改革。将现行依法批准的收费项目中明显具有税收性质的部分收费、基金、附加改为税收,理顺费税关系。要将属于公益服务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公益服务价格,明确划分财政补偿与市场补偿的责任。将不体现政府行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价格,实行价费分离。

继续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要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在尽快出台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管理法规的同时,全面推动收费改革,规范国家机关收费行为,将国家行政机关收费,严格限定在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向特定对象实施管理或提供服务,费用不宜由全体纳税人承担的收费,解决政府机构收费过多、过乱问题。要认真清理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及时取消涉及加重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要继续深化教育收费体制改革,重点控制学杂费标准的过快上涨,纠正学校的各种乱收费,整顿中小学教材价格,加强和规范教辅材料价格管理。要严格控制房地产、汽车等重要消费品生产、购置和使用过程中的收费,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六、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提高价格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改革方式方法。把全面监管与突出重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项检查,试行重大价格违法案件公开审理,提高价格行政执法透明度。加强同监察部门的协调配合,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既依法实施经济制裁,又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把行政处罚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完善价格举报制度,继续开展“价格计量信得过”活动,通过新闻媒介披露价格违法行为,曝光典型案件。把处罚与教育、整改结合起来,加强价格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制意识,搞好事前防范;建立回访、提醒制度,帮助被处罚单位加强整改,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增强经营者的自我约束机制。

要价格行政执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制止不正当价格竞争、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上来。对经营者涉嫌价格垄断、价格歧视、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价格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适时介入、认真调查、慎重对待;对确实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处理,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的价格秩序。

七、加快价格信息系统和预警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价格服务职能

要尽快健全价格监测体系和成本调查制度,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和成本变化情况,做好价格走势分析和预测,正确把握价格调控方向和调控力度,加强市场供求状况的预测,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要加强价格政策出台后的信息反馈工作,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跟踪监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善后措施。要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分析体系,密切监测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分析预测价格总水平,向社会提供价格信息咨询服务。要加强对信息收集、整理、传递过程的管理,开辟更加广泛可靠的信息源,提高价格信息服务的准确性、时效性。要完善价格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引导市场主体的价格课??br>八、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在管好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同时,加强价格法制建设,正确履行“定规则、当裁判”的职能,把工作重心从以直接制定、调整具体商品和服务价格为主,转移到研究制定价格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宏观调控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国家计委的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把主要精力放在监测预警价格总水平,研究提出全国价格工作总体思路和方针政策,起草拟定价格法规规章,制定调整极少数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组织指导全国价格工作方面。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重点研究制定区域性价格政策和价格调控措施,在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基本原则内,对所管辖的具体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管理和监督。地(市)、县(区)价格主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制止不正当价格竞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