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十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十篇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10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1

一、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实践证明,深入了解乡土历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而乡土观念的增强,是增强爱国主义观念的有效途径。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整理、观察分析乡土资源可以获取利用其他途径难以获得的信息,从而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几点做法

1.利用地方人文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春秋战国时的无锡属于吴国的地域,古代先民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把无锡这块江南土地视为大本营,纷纷来到这里创建家园。很多移民迁移到吴地后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吴越文化,培育了众多的英才,使无锡成为闻名遐迩的“人文秀区”。如清代的外交大臣薛福成、民族工商业者荣德生等都在这里出生长大,并走向全国。

为此,在历史活动课的安排中,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关无锡历史的活动课内容,例如:从家谱中了解无锡;通过搜集旧报纸、粮票了解过去的无锡。我还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无锡惠山泥人厂和惠山寺,也曾邀请无锡的名人到学校作报告。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使学生从活动中了解无锡,热爱无锡,建设无锡。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无锡本地的学生回家查找自家的家谱,从家谱中来进一步了解以前的无锡,追溯自已家族的根。外地学生获得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拓宽了历史视野,也反哺了课文中学习的历史知识。

2.乡土历史资源要科学地应用。乡土资源作为教科书的补充,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情节生动的乡土历史故事,学生非常容易接受,通过讲述,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同时也应注意乡土资源要科学地应用,要给乡土教材恰当的定位。教科书是学生的“主食”,乡土资源是学生的“零食”。我们不能喧宾夺主地用乡土资源取代教科书,只能配合教科书的进程恰当引用乡土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设想

乡土资源通过历史课堂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知识之间相互交汇、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不断增多,学习历史和其他学科的兴趣不断增强,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我们学科组一年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的收获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并熟悉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学科组通过讨论,正准备实践一种新的设想,那就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活起来,而且开设第二课堂,吸引、培养历史爱好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借助“假日新视野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去实地参观,还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2

乡土历史教学课程资源回顾展望

从广义来看,中国的乡土史教育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编写的《春秋》即有乡土教材的意蕴,而遍布于乡村的祠庙,以及在街头巷尾为当地忠义之士、孝子等树立的牌坊皆可视为进行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方式。严格说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乡土历史教育始于清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末教育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成为小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20世纪,乡土史教学一直被明确列入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之中。21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教学却在新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悄然隐去。这一变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撰文呼吁历史教学中不应忽略乡土史[1-2]。那么,在新的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乡土历史教学的变迁,并窥探其未来走向。

一、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取与切入

60多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出版了大量乡土史教材。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把这些教材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配合历史教学内容穿插讲授一些乡土史知识。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乡土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多由各学校的历史教师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关乡土史教学的规定悄悄从新的历史教学大纲里退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乡土史已成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提到,应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另外,还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3]以上建议不仅推荐了获取乡土课程资源的多种渠道,更启发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看问题,客观分析来自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的史料与见解。

长期以来,乡土史资源受到了中小学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运用乡土史进行教学也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之举。对比前后乡土史料的内容选取可以看出,新课改之后,随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们挖掘出的乡土资料也日益丰富。除了通过查阅地方志、访谈长者、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资料外,还有不少教师花功夫搜集了民间故事、摄影图片、诗歌、民谣、漫画、新闻报道、影像、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及载体的乡土资料。

开发多种载体的乡土史资源是基础,如何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则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们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升华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了大量乡土史资源,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随着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一些教师率先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探索。他们选取与历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从微观入手,把乡土史教学融合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此,以两篇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即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所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4],以及方旭老师写的《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5]。

地处江苏南通的冯荣国和陈康衡两位老师在设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张謇的经历及其所创办的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所生活的城市――南通导入,引出这座城市的开拓者张謇及其所经营的事业。在过程设计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生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透过这段乡土历史窥探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路。设计中丰富的史料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起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在史料中间还别出心裁地补充了不少细节,例如,选用“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民间谚语说明南通的种棉传统;再如,通过对四幅《厂儆图》的解读来反映办厂初期所遇到的重重阻力。这些史料生动再现了大历史的曲折与复杂,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旭老师在设计《宋明理学》一课的教学时同样另辟蹊径。相对而言,宋明理学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方老师则积极发掘湖南本地乡土资源、以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都曾讲学过的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教学。本课精选了其中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一些景点,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岳麓书院的景点布局相结合,引领大家一起对其中的牌匾、楹联、碑刻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悟宋明理学的深刻内涵。该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风景名胜所营造出的理学情境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在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情境教学之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两篇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却都非常妥帖地将当地乡土资源融合于历史教学课堂中,这也为如何将乡土史教学切入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乡土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其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配合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穿插讲授;二是专门抽出一些时间,集中讲授;三是结合参观遗迹、遗物等进行现场讲授。其中,将乡土史知识穿插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之中进行讲授是最常采用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学历史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中嵌入乡土史的内容。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专门拟定出历史教学中插入乡土教材的计划或整理出历史教材内容与乡土教材的对照表,以便于历史教师参照教学。然而,课堂上,能够用来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围绕相关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结合乡土史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调查、访问、参观、举办展览、举行座谈会、办历史板报等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课堂概念的广泛使用,与乡土史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课外活动渐渐演变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就活动方式而言,这一时期比之前更加丰富,如制作模型图、实地考察等活动渐渐增多。21世纪初,推行新课改之后,一直与乡土史课堂教学相伴生的课外活动,逐渐被整合进了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乡土史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广泛普及,一些学校在编写乡土史教材的过程中,还专门制作了配套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增添了有关当地城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视频、音频、图像资料,另外,还设计出导航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人性化的应用模式。丰富的资源与多元的呈现方式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乡土史以及大历史的内容。

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同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此段话反映出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探究精神。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与乡土史相关的主题探究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乡土史教学中。目前,比较常见的设计类型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虽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的指导理念有所差异,但这些设计在具体做法上有着以下相似之处。其一,围绕明确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其中的某个子课题。学生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历史遗迹、访谈长者等方法在本地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然后在梳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撰写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制作展牌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随时给予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史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亲自去查找、寻求各种资料,基于自己的论据发表相应的见解。教师的指导则主要是提供一些线索和建议,并不负责得出最终结论。在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是很好的聆听者。他们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发表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三,探究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得出丰富多元的开放性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对照,二者常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此时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多样性、异质性的观点。

三、乡土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乡土教育的重视,其教学评价也开始受到关注。在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讲话中即指出:“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要探索试验。一般应结合相关课程的考核进行,例如乡土地理的考核,可以结合地理课进行,在地理课的考核内容中包括乡土地理的内容。”[7]近些年来,对乡土史内容的考核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各地的中考题和高考题中。在这两大选拔性考试中,通过统一考试题对乡土知识进行考查,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师对于乡土史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提升乡土史教学的效果。

除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乡土史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老师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更多评价方案。例如,程根宝老师专门分析了乡土史教学的评价机制,认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工具可以是测验或考试,也可以是教师观察,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评价方案让学生自评”[8]。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选择”部分指出,“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学习。”[9]这一建议,为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多元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引,这些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乡土史教学评价。对此,肖延安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专门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评价环节。其中,评价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参与乡土史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分别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开展自评与互评。重点关注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把参与评价的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10]。以上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跟目前常用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虽然有一定相通之处,但该评价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而且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进行自评与互评,这些都可谓表现性评价的有益尝试。

近些年,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土史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评价方式日趋多元,在进行统一考试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渐趋多极,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乡土史教育评价的不断革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乡土史教学的展望

乡土史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方面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联。同时,乡土史教学自身的革新也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梳理60多年乡土史教学的变迁历程,可以看出一代代历史教师在乡土史资源的发掘、现代教学理念的引入、教学评价的更新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乡土史教学由此前通过嵌入历史课堂进行穿插讲授,渐渐演变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这一过程本身即反映出教师教学智慧的创造性生成。当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土史教学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革新空间。

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方面,乡土史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更应着眼于从学生熟悉的乡土知识入手,帮助其掌握多渠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升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依据此目标,在开发乡土史资源的过程中,除关注历史方面的资料搜集之外,还应留意发掘文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乡土史资源在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之间发挥着很好的桥梁作用。在精选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全球与乡土两对矛盾。就历史与现实而言,不仅应关注何以通过乡土资源生动地折射大历史,还须关照现实,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发展,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应妥善处理好全球与乡土的关系。乡土资源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是全球问题的缩影。因此,乡土史资源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国历史课程教学,同样能够灵活运用于世界历史课程教学。选用乡土资源来透视世界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共鸣,又能引导大家对全球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升华历史教学的主题。

2.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乡土史教学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在探究性、研究性等学习理念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进而得出开放性的结论,这些已被广泛运用的做法都是在新理念指导下变革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目前,随着慕课、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逐步推行,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则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网络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乡土史课程资源也应成为海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如火如荼革新教学方法的大势中,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学生系统获取知识有效方法的讲授法,依然不可完全抛弃。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教师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更好地展现历史的生动性,同时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与讨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进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近些年来,乡土史教学评价日益走向多元。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应对中考、高考试题中相关考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应探索更加多元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帮助学生适应统一考试,教师可通过系统梳理知识点、编写模拟题等方法带领学生复习、练习。然而,伴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中考与高考成绩将不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过程性评价势必会受到更多重视。就乡土史教学而言,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中,不断探究更为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诸如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课程论文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了第一手资料,是否真正在访谈亲历者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否运用史料来透析历史问题等等。只要学生态度认真、方法正确,得出的结论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获得相应认可。

总之,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讲,乡土史颇似永不干枯的源头活水,随时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鲜活的史料细节。就此意义上来说,乡土史教学将一直会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不断更新乡土史课程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方式,通过乡土情境的营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J].历史教学,2003(8).

[2]陈康衡.初中历史新课程不应忽视乡土历史[J].历史教学,2008(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冯荣国,陈康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J].历史教学,2009(15).

[5]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7).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n],2001-7-27.

[7]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8]程根宝.构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J].安徽教育,2004(8).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3

一、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一些中学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乡土历史教学意义重大,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对师生发展的功效

第一,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先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先使其了解自己的家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心系家乡与祖国的命运,培养他们为未来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激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心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现实社会特别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和关爱,形成良好的人格,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一些年代久远的乡土史料,往往和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混在一起,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用历史唯物史论加以分析和鉴别,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传颂千古的历史传说,显然掺杂了一些迷信色彩。对此种传说,教师不妨加以解释,说明此传说虽然带着某些迷信色彩,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秦的暴政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负难,也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和奴役,对统治者发出愤怒的声讨和血泪的控诉。

其次,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一般情况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是学科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材料,防止喧宾夺主,以及影响或打乱正常的课程计划。

再次,要注意处理好现有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方面的关系。基于目前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关注,教育体制改革不能不受到社会观念的限制和制约。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升学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甚至对平时的终期测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家长的认同。因此,应从转变社会观念、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入手,才能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特有教育优势,真正实现学科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建议

首先,要提高乡土历史在学科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土史不仅仅局限于对一般历史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它还对实现历史教育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历史教学的导引。乡土历史的乡情性、亲切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学习乡土史有助于学生熟悉本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情怀。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促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4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根源)是社会。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或才华;二是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关”在教室中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欠缺,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进行弥补与充实。因为对学生来说,乡土资源比历史教材中的资源和信息更容易获取。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历史的新路子。

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2.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历史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发展的全部史实的分析中,学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

3.有益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讨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的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

5.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对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了解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和反思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重大意义。

8.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是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进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史料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例如,在学习先秦文化中,课本上讲到了编钟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很难想象编钟的精美,商周青铜工艺的精湛,我便和学生一起去齐国博物馆实地参观了编钟,欣赏了编钟的演奏,从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乡土历史和课本历史结合之外,还注重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齐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齐文化长廊、展室等,让学生排练历史剧、开展新稷下讲坛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齐文化的观点和见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在假期,我组织学生参观古迹遗址,拜访先贤名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心得,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厚重的乡土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份文化瑰宝,需要历史教师去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丽琼.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云南教育.2007第12X期.

2.蒋存秀.也谈乡土历史教学.青海教育.2005第3期.

3.汪政.乡土文化建设中本土资源的文学书写.江苏社会科学.2009第1期.

4.闫晓梅.对培养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几点看法.新余高专学报.2004第3期.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5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文化;重庆地区;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就必须从区域实际状况出发,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社会生活。重庆地区乡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域特色显著,合理有效地利用重庆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对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大有裨益。

一、重庆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

1.悠久的历史文化

重庆地区历史悠久,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巴方”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自巴国立都至李严筑城,“江州”历来都是巴郡首府。之后,“渝州”“恭州”“重庆府”“重庆市”等名称在历史风雨中不断演变,直至今日。重庆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名人荟萃城市,自古“重庆名士多”,如巴蔓子、黄歇、董允、谯定、秦良玉、张佳胤、邹容、杨庶堪、张培爵、聂荣臻、、卢作孚等。除此之外,重庆鲜明特的文化更是令人侧目,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等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添了光彩绚丽的一笔,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丰碑。

2.重庆地区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分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重庆地区乡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历史遗址遗迹。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地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文化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等。

(2)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包括各类博物馆13处,重庆市档案馆1处,重庆市各类图书馆11处。

(3)老街道。重庆依山而建、傍水而生,极具特色的重庆街道同样展现出诸多文化,如邹容路、沧白路、中山路、民族路、民权路、国府路、保安路、五四路、新华路、解放路、中华路、捍卫路、精忠路等。

(4)民俗风情。重庆地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工艺品、戏曲、美术、刺绣、蜡染等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民俗文化。

(5)口述类课程。此部分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相关资料以及口头采访资料等,主要包括相关民间传说,如“诞子石”“莲花池”“巴将军”“朝天门传说”“羊子坝传说”“珊瑚坝传说”“化龙桥传说”等,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乡土文化课程,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实践增添了诸多神秘和趣味。

这些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源,将历史课堂移到学校之外,将历史文字内容与历史遗址遗迹连接起来,能够给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不断想象。

二、乡土文化教学融入家国情怀体验措施

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学科息息相关。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穿插本土历史以及名人事迹,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重庆地区的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系统、完整地叙述重庆地区的发展史,同样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乡土史教材,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意识到家乡历史与祖国历史的血脉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借助重要“纪念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此类历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类:首先,在国庆、“九一八事变”“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纪念日举办历史教育实践活动,并融入重庆地区民众的贡献;其次,开展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学习重庆地区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2.设计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历史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闲余时间进入社会,以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首先,低年级学生可以直接参观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并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来相互交流观感,体验本土文化。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利用口述来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通过采访身边老人,感受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爱。除此之外,部分学校还可以直接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通过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探究学校发展历程,从热爱学校角度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总之,历史学科与乡土文化资源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的亲情观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升华为家国情怀理念。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迹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国家课程教育、乡土课程教育以及学生德育教育的共赢。

参考文献: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6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越来越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即对于故乡的历史风貌、地理特点、人文资源、环境现状等的了解和热爱。将“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了中职语文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条件下,将“乡土情结”对于学生思想的塑造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的意义

(一)弥补中职语文教材的缺陷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虽然经过了多次改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其中,对于“乡土情结”教育的缺失,就是当前中职语文教材的一种较为明显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造成学生在中职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培养“乡土情结”,不能对故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等情况做到足够的了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即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教材的缺陷,让学生对乡土产生足够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乡土的热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很多部分的内容,其中对于乡土的感情和责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一点,从很多历史名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浓重的“乡土情结”上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情结”,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对故乡的历史、文化、风俗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牢固的“乡土情结”,产生全面的、科学的价值观。

(三)传承我国优良地理文化

我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各地历史人文资源对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其中的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文化、风俗的教育,对于传承我国优良地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了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的策略

(一)名人作品阅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内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乡土情结”类的作品,如《再别康桥》、《故乡》、《雪花的快乐》等,最好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的作品。教师为学生推荐时,可以说明作品的作者背景、写作环境以及作品意义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兴趣较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感悟,提升阅读效果。

(二)课外活动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利用合适的时间,进行学生课外乡土活动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等,也包括一些征文比赛。让学生在课外过程中产生对于乡土历史文化的认知,培养对于乡土的情感。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感悟的交流,把乡土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等内容融入到交流过程中,帮助塑造学生的“乡土情结”。

(三)营造乡土氛围

中职学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乡土氛围的营造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传统的黑板报、标语等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获取乡土历史人文知识的要求,应当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和信息化手段,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乡土氛围。例如,可以在课间通过教师内电视为学生播放乡土文化专题短片,可以在特定的实践组织学生观看乡土文化相关电影,可以在一些与乡土相关的重要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比赛等。乡土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乡土情结的构建意义重大”,需要长期坚持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总结

将“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各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当前语文教材的缺陷。相信通过合理的方法,一定可以把“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乡土情结》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2,92:41.

[2]王培江.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12:179.

[3]黄金霞.乡土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58.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7

一、将乡土历史资源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根据国家课程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在联系,可以系统地把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相关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不留痕迹地融入既有的教学环节之中。

近现代历史距现在为时不远,留下了较为详实、丰富的历史资源。如抗日战争的一段历史,在笔者学校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历史亲历者很多还健在,笔者所在学校老校长还做过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如,1939年日军两次轰炸湟里镇,纵火烧湟里大街,焚烧民房2000间,强拉民夫修筑公路,在东安烧杀抢掠;1938年在湟里地区创建了丹金武抗日游击区根据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事例了解日军的累累罪行、人民的团结和觉醒、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游击战的军事原则。

梳理上个世纪湟里手工业、工业的发展变化,列举具体例子,可以使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的道路有更真切的了解。1956年湟里地区成立合作商店、湟里运输生产合作社等各行各业的集体工商业;1958年“大办工业”,建立炼铁厂、造纸厂等十几家工厂,甚至还建起了水力发电厂,后来在党的八字方针指引下,绝大部分停办;1983年湟里有各式工厂53家;90年代建立特色示范工业园区,并成为著名的“花木之乡”:由此可见建国后经济发展的曲折与成就。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国家历史课程关注的是国家的大历史,较少兼顾各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影响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乡土历史资源贴近生活,把乡土历史知识穿插渗透于常规教学,把遥远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靠近,学生感动亲切可信,感到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很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开设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优势,乡土历史教材是校本课程的闪光点。乡土史是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编写校本历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很多学校都已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尝试,形成了自己学校独特的校本历史教材,辟出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发校本课程要精选内容,从繁杂的地方历史中精选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要精选一部分,合理安排,适时而教,其余部分留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如某校史地组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初稿中有关历史方面的章节是这样的:第二章历史沿革――地名的由来、建制沿革、解放前后政事记略、民间传说;第四章农业――主要农作物、农业技术机构、花木;第五章工业――工业现状、工业人物风采;第六章多种经营;第七章财贸――财政、税务、商贸、金融;第八章文教卫生;第九章社会习俗――宗教、庙宇古迹、风俗民情、方言、民谚、歇后语;第十章发展规划。这个初稿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兴趣精选内容,许多内容过于“现代化”,历史味不浓,有的则根本不属于历史范畴,与国家课程现行也相去甚远。所以这个教材尚需细细修改,不能遽付施行。

三、组织开展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在主阵地之外,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常州有着丰富的历史名胜遗址,学生可以去圩墩公园、寺墩遗址了解常武地区远古史,去淹城遗址、阖闾城遗址了解春秋历史,去虞桥郭城墩、陈渡草堂、唐荆川墓了解反抗异族入侵的历史,去赵翼故居了解清代常州文艺的繁荣,去太平天国戴王府、护王府了解太平天国历史,去盛怀宣故居了解晚清洋务运动,去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李公朴故居、史良故居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感受真实历史的鲜活见证。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8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土史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历史能提高师生对历史知识教与学的质量,能更好地完成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乡土历史总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不能一味去追求,更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教师只有尽可能地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因势利导,使之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展示出它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独特的价值,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教学意义

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教师教育学生认识世界。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目前,在各地历史考试命题中,乡土史内容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乡土教材在教学巾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可以说,乡土史教学已成为实践历史新课标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国家教育部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后,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不足。乡土资源是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属于乡土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广义上乡土历史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内容。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指出历史教材中,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地方史资料来源于当地,具有明显的本土性质,有的还是典型的“草根”,它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当地的人物和事件有着较大联系,从而容易使学生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助于教学双边的配合。在历史教育中,乡土史教学兼具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它是天然的传承历史的最佳媒体,它既是古代的遗留,同时又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可以眼观手触的现实。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历史资源,学生可以从心理上首先与其沟通并形成接纳。所以说乡土历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作为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者,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家乡历史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高。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作用

1.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历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2.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把每一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地写出来,而乡土历史教学却有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辽宁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我们只有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民居等多种教学形式,介绍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由来,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介绍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各族人民、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3.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历史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多向沟通的教学机制。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教材中补充一些地方史的内容,形成教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更好地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德昌.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J].中学教师,2016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9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意义

首先,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为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乡土历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与当地人有着天然的感情相连,它可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乡风民情”很容易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从而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随着河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乡土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民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河池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教育将更加充实和生动。例如,2009年河池启动了“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组织各界青年朋友,沿着红七军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使他们认识到脚下生活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家乡辉煌的过去常常使他们引以为自豪,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再如,缅怀韦国清的历史功绩,目的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以韦国清同志为榜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能推动河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东兰县为例,近年来该县先后建设完善县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成对韦拔群烈士故居、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的维修,加上东巴凤革命老区大会战,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的改善,造福了当地的人民,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引来了外地很多客人到东兰参观考察、投资。其他各县市也利用各种有利契机,抓住机遇,先后兴建了河池红军标语楼、宜州村民自治中心等纪念馆,各县市博物馆也相继修建起来,所有这些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河池乡土历史教育能加厚河池腾飞的社会基础。人民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及公民意识,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实现河池发展和腾飞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提高河池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河池乡土历史知识势必要通过学生辐射给家长和社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广大民众在提高河池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河池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将得到大力弘扬,进而推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通过了解红七军在河池的艰苦奋斗,可以培养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人们努力工作。象都安的乡村医生蓝云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宜州村民集体营救空军飞行员,正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二、挖掘河池乡土历史资源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源,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河池现有的历史资源包括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各阶层人民接受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每逢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民众到当地或附近地区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出土文物参观、瞻仰,或者开展入党入团宣誓活动,使其置身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之中,让人们切实受到革命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民众到烈士陵园开展祭祀革命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此外,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可以组织干部到罗城县成龙公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了解该公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廉政素材,使于成龙的思想品格和人格操守成为现代官员学习的楷模。

(二)加大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就有5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过乡土历史教育、挖掘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它们,最后才能完整全面地展现给游客。要对旅游产品实施包装,除使用常规的网络、书籍、文章、标志牌等宣传外,还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景点进行完善建设。举办红色旅游节,把红色旅游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旅客前来欣赏。例如东兰加大投资,打造和修建4a级红色旅游区以及壮乡英才园,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客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条“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江平田园风光-县城”的旅游线路。

(三)开发和修复古遗址,让古貌换新颜,并发挥出新的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彰显城市特色和优势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修复过程中,要设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商业所用。河池现保存的古建筑分散各地,但数量可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不多,较为著名的有宜州市怀远镇,在古代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发达的水路交通,长时期里曾是环江、金江城、宜州三地货物集散地,除本地人外,贵州荔坡县、柳州等地许多商人云集古镇,市场繁荣。岁月沧桑,至今留下了许多民房古建筑,它们多数保持明清风格,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怀远古镇景观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况且怀远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政府可加强引导开发,通过市场动作,把古街道建成一条云集南北杂货的仿明清街,让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让人们感到如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古文化历史,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处处会让游客感到古镇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以在原遗址上重建纪念馆、公园等,如宜州市修建了浙江大学西迁公园,成为了集休闲和教育的良好胜地,宜州市还因此跟浙江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纪念历史人物活动,提高地方知名度

河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赢得了当时和后来河池人的赞誉。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发掘,对弘扬河池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些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可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当前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涵,让后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道德和精神,例如,可以利用纪念韦国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旧居或故居,建立乡贤祠或乡贤馆。东兰县的壮乡英才园的修建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整理、编写河池乡贤资料,作为知我河池、爱我河池的乡土教材和对外宣传河池、推广河池的重要读物。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同志、老革命重聚河池,回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共商当前的发展大计。还可以发挥他们后代的作用,以史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多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借此凝聚乡情、推介家乡、招商引资,服务河池经济,推广河池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重视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发挥数字历史资源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河池有的村屯都篡写了本村屯志、史等,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外宣传本地文化,让后代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家乡。而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地区知识信息,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其他书刊中,要求我们要经过艰辛劳动发掘这部分资料,不断增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力度、利用广度和研究深度。在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史料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地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在网络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运用影视多媒体手段编纂方志,按照原有纸质方志的内容进行影视多媒体制作,通过三维动画和风光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视节目播放销售,从而实现方志资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服务。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适用性原则。河池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历史的内容,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因此,政府在开发时应明确乡土历史资源收集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成长。

第二,计划性原则。乡土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拓展资源,其经费及经验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主力的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的历史资源的质量,充分提高乡土历史的内在价值。例如,河池市最大的历史资源亮点,从阶段上看,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从地域上看东兰的历史资源最为丰富,这样就可以考虑以东兰县为中心,把宜州、金城江区、巴马等县红色景点等进行资源组合,把红色旅游地周边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宣传,给游人不同的新奇的体验。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高考中有较好的发挥。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是每个教师都在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学生往往对身边的历史事件比较熟悉,所以将本地的乡土历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好方法。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绿杨城郭,诗情画意,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古人诗词中多见对扬州的描述,可借助的乡土资源也较多,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扬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运用乡土资源,构建成功的教学氛围

成功的教学氛围,是指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与传统教学方式截然不同的是,它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扬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历史名人曾到此,或题诗或访友或安居,留下诸多诗作,如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可以应用于讲解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唐朝的夜市”这一知识点;再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加以应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扬州相关的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然,除了诗作,扬州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比如在学习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一专题时,我曾经尝试组织了“爱我扬州”演讲比赛,要求学生必须讲一个与扬州有关的历史典故或名人事迹,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讲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教师进行总评。有的学生准备充分,讲得非常好,讲述了“扬一益二”的来历,“唐代时的扬州,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非常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地区闻名,而且是当时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与成都一起并称为扬一益二。”还有的学生介绍了维扬菜系,说得非常精彩。在评价的时候,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积极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以推动他们提高对家乡的认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历史环境,让学生融入进来。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我根据扬州的历史营造了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比如扬州市江都区的昌松有两个共产党员史昌勋、卞松山曾在本地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最后英勇牺牲,这个地名也是由此而来,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借助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些台词,编个小短剧展示给大家看。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乡土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所列举的历史材料很有限,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历史史实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扬州地区的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哪些事物或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将兴趣转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在历史学习中,有很多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特别是涉及自己家乡的实例,学生更是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去实地探究。扬州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和传说,如唐城遗址:扬州的唐城遗址以蜀岗上、下分为衙城和罗城,规模很大,仅次于长安、洛阳,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还有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许小轩故居等,这些古迹遗址都是学生身边的,学生也非常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通过将历史教材与本地乡土资源相联系,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加深对家乡的感情,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

三、发挥乡土资源价值,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不能主观臆断和随意猜测,一切都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的,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不能让学生为了取得成绩,就随意编造历史。扬州的乡土资源较多,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意选择有意义有针对性的古迹。

那么怎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应当说,在每个城市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历史文物和古迹,如,扬州有汉墓、宋夹城、吴道台府、汪氏小苑以及朱自清故居等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同时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有一些古塔或石桥,年代都非常久远,通过对这些古物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从而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对接。其次,可以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辈的家长,听他们讲述经历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的历史等,这些都是活的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学习必修三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我曾经让学生回家采访家长,去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一些事,然后到课堂上介绍,既让他们更生动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积极性,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效果是非常好的。

应当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调查研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艰辛,同时在与同学分享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大的成功喜悦,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

四、关注乡土历史,开发历史课程教学资源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历史教学资源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说,利用乡土历史开发课程资源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既超越了传统的狭隘教学模式,使历史教学更加富有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历史课标”重点指出:“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扬州地区历史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发历史教学资源。比如我们教研组在江苏省十二五课题“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研究”中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前辈、在学生中开展民俗文化优秀小论文评比等,最后编写出了《扬州民俗》校本课程,在教学中讲授到相关章节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样利用乡土历史开发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也大有裨益。

但是,在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时,也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乡土历史资源只是对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补充,并不能替代教材中的历史,所以不能本末倒置改变教材的正统地位。其次,不宜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过多的时间研究本地历史资源,而忽略了教材中的历史,否则不仅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研究乡土历史时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要适当。最后,要处理好家乡与祖国的关系。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教学中不可过分夸大地区性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将其升华为热爱自己的国家,历史课程在这一方面能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