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40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1

1、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掌握常用的仪器、仪表。

3、突出实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求活泼、有趣味性。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兴趣

一、理论教学

1、基础理论教学

课程和内容的选择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开课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依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相关项目课程。先易后难,先学的知识、技能是后面所学的基础,这点与传统课程体系一样。在校期间,以校本工作岗位为主,兼顾工厂、企业对操作员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系,进入工作岗位,可较快地熟悉工作、进入工作。培养的能力主要是通识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学校不是工厂,工厂不是学校”。将课程项目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课程都在一起整合,而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项目化,一个是弱电―电子线路,另一个强电―电力拖动。

2、重点专业课内容教学

熟练掌握《电力拖动》这门课程。该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和作用;常用继电器、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典型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进入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与强电打交道,安全教育为首要,电具有“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得、嗅不着”等特点,在实习过程中,一定对学生进行安全喊话,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培训中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人体触电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用电一般措施;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安全用电的组织措施,在生活和生产中,给合实际分析典型触电事故案例等。

二、一般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使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的能力

通过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较高素质的学员,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它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等多种电路参量和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多种元器件参数的电工电子仪表,其正确使用使用方法如下:

(1)测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先检查一下指针是否指在零的位置,如不在零位,可调节表头轴心附近的机械调零装置,将指针调到零位。然后在电池夹内装入二号电池(1.5V),6F22型层叠电池(9V)各一节。

(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将转换开关拨到对应的交流电压量程档。如果误用直流电压档,表头指针不动或略微抖动,如果误用直流电流档或电阻档,轻则打弯指针,重则烧坏表头,它相当于人的“心脏”,是很难修复的!测量时,将红黑两表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绝对不允许在测量中任意拔动转换开关来更换量程。测量高电压时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避免电弧烧坏转换开关触点。测量电压时,一定要要养成单手操作的好习惯。

(3)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仍然要注意正确选择测量项目,如果误选了交流电压档,读数可能会偏高,也可能为零;在测量之前,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表笔正、负极性,将红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正极,黑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负极。如果表笔接反了,万用表的指针会反方向偏转,容易撞弯万用表的指针。若事先不知道被测那点电位的高、低,可将任意一支表笔先接触被测电路任意一端,另一支表笔轻轻地试触一下电路的另一被测端,若表头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正、负极性接法已正确,若表头指针向左方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了,交换红黑两表笔即可正常使用。

(4)电阻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绝对不允许在带电的情况下测量电阻。这相当于将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引入万用表之中来测量线路,必然引起测量误差,如果引入过大的电流、电压,还会烧坏表头,所以在测量电阻之前必须先切断电路电源。如果在测量的线路中有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应先将该电容器放电(正、负极短接),避免电荷通过万用表泄放,会损坏表头。测电阻时,直接将表笔并联在被测电阻或电路的两端,在测量电阻之前或每更换倍率档时,都应该重新调整欧姆零点,即将万用表的红、黑两表笔短接,并同时调节零欧姆调零旋钮,使表头的指针更准确地停留在欧姆标度尺的零点上。如果连续使用Rx1挡时间较长,也应重新校正欧姆零点,这是因为五号电池容量小,工作时间稍长,输出电压下降,内阻升高,会造成欧姆零点漂移。测量电阻时,应该选择较合适的倍率档,尽量使指针接近标度尺的几何中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要正确使用钳形电流表:在测量之前,应先检查一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向零的位置,如果不指在零位,应该进行机械调零,然后还应该检查一下钳口的开、合的情况,要求钳口可动的那一部分开、合要自如,两边钳口的结合面一定要紧密接触。假如钳口上有油污或杂物,应该用溶剂洗干净;假如有锈斑的话,一定要轻轻地擦。测量时候一定使钳口紧密接合,漏磁通减少,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为了方便在测量时使指针超过中间刻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如果在测量电路之前,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小,可先将量程选择旋钮置于最高挡位,然后再看指针偏转的情况将量程旋钮调整到较合适的位置。如果被测电路中电流太小,即使在最低量程挡指针偏转角都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可将被测载流导线在钳口的部分的铁心柱上缠绕几圈后再进行测量,将指针指示数除以穿入钳口内导线根数,即得实测的电流值。测量时,应使被测导线置于钳口内中心位置,以利于减少测量误差。钳形表不用时,应将量程选择旋钮调到最高量程挡位,以免下次使用时,不慎损坏仪表。

2、培养学生独立识图的能力

电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都要有相应的电工用图作为依据或参考。它是电气工程技术的通用语言,凡从事电气操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识读电工用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照图施工和检修的能力。我们一定按照识图的基本要求去识图:结合电工基本原理识图;结合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识图;结合典型电路识图;结合电路图的绘制特点识图。掌握识图的步骤,阅读图纸的有关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器材明细表及施工说明书等,这一步主要是了解工程的整体轮廓、设计内容及施工的要求。识读电气原理图时,要根据电路图的工作原理,首先在图纸上先分析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其次再先看主电路图,后看控制电路图。阅读主电路可按照以下四步分析:第一,先看本电路设备的供电电源,实际上生产多用380V、50HZ三相交流电源;第二,弄清主回路中用了多少台电动机,并了解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第三,分析各台电动机的工作情况,电动机与电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熟知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多为刀开关和接触器主触点,保护电器多用熔断器、热继电器、自动开关中的脱扣器等。分析控制电路时,要先了解控制电路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等的作用、动作原理,再结合主电路有关元器件对控制电路的要求,即可分析出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测量,熟读色环电阻的阻值,电容的极性的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熟练地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掌握焊接的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能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和调试。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检修

培训实习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和拆卸过程,拆卸不得得当,会拆坏设备,或者把零件及装配位置弄错,给装配也会造成不少困难。培训学生在拆装电动机之前,一定做好拆卸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拆装的一些常用工具,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地点来拆装电动机,现场环境事先要整理好。一定要熟悉所拆电动机的结构、特点、拆装要领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一定作好标记,标出电源线在接线盒中的相序,培训学生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步骤,熟练地掌握联轴器或皮带轮的拆卸;轴承的拆卸;端盖的拆卸。掌握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原则应与拆卸步骤相反。

2、安装和检修低压电器元件能力的培养

学会运用万用表检测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质量及好坏,在控制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根据电动机容量的大小来选择导线线径,分别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是否正确,为防止接线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短路事故。

3.板前明线布线的安装工艺

尽可能少布线的通道,同路并行的导线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要分类集中,单层密排。控制电路一定要紧贴安装面布线,相邻的电器元器件之间也可“空中走线”。安装导线尽可能靠近元器件走线,布线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要成900的直角弯。同一平面的导线高低要一致,尽量避免导线交叉,用软线来连接按钮,连接配板上的元器件时一定要通过接线端子,并且要编号。

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从事电工作业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2

关键词:戴维宁定理;开路电压;等效输入电阻

戴维宁定理又叫等效发电机原理或有源二端网络定理,是电路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由于定理内容抽象、难懂,而成为教学难点.结合我校对口单招电工基础的教学现状,笔者深刻体会到:基础是关键,学生在一二年级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三年级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生第一次接受某个知识点时,教师就要力求做到让他们都能真正地理解和吸收.戴维宁定理是《电工基础》课程的重点,在对口单招的模拟考试和高考中,每次都有相关试题.为此,每当新授戴维宁定理时,笔者都会预先告诉学生这个定理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正确理解戴维宁定理的内容

正确理解戴维宁定理内容中的有源二端网络开路电压和无源二端网络等效输入电阻概念,是掌握该定理的关键,而学生在利用戴维宁定理解题时,问题也常常出现在这两个环节上.

其一,在求有源二端网络开路电压时,存在的问题有两点:①求出的电压Uab不是开路电压,而是二端网络通路时的电源端电压.原因是学生没理解二端网络开路电压的含义,没形成二端网络是不能求开路电压的.②等效电压源的极性标错.原因是没能正确理解电压源极性应与Uoc电压方向一致的道理;更有甚者,UoC的参考方向都没标,离开参考方向去求电流或电压,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画出二端网络的电路图,标出开路电压UoC的参考方向,然后按照路径法求两点间的电压.

其二,在求无源二端网络等效输入电阻时,出错的原因是:①没有正确理解电源置零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个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懂得:所谓电源置零就是让电源不工作,既然都知道恒压源是给电路提供恒定电压的,让它不工作,也就是让它提供的电压为零,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个恒压源?对于教师有意识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反应快的学生会抢着回答:“用导线代替”.教师应因势利导,让这位学生讲述理由,再让全班学生讨论是否有道理,最终都会认可“用导线代替恒压源”,学生也就会循序找到“恒流源置零就是把恒流源支路断开”这个结论了.②个别学生懒得画电源置零后的电路图,结果出现眼误或手误.所以,在这时笔者都会告诫这些学生,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千万要脚踏实地.

二、让学生明确戴维宁定理的使用场合

使用戴维宁定理的条件是有源二端网络必须是线性的,待求支路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线性电路指的是含有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基本元件的电路;非线性电路指的是含有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逻辑电路元件等这些的电路.当满足上述条件时,无论是直流电路还是交流电路,只要是求解复杂电路中某一支路电流、电压或功率的问题,就可以使用戴维宁定理.

三、让学生掌握戴维宁定理的解题步骤

戴维宁定理的解题思路是将复杂电路化为简单电路.

例1如图1所示电路,试求电阻[wtBX]RL上的电流i.

看着电路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师生合作,总结出戴维宁定理的解题思路,如图2所示.在此思路下,再归纳出了戴维宁定理的解题步骤:

1.把电路划分为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网络两部分,如图1中的虚线.

2.断开待求支路,形成有源二端网络(要画图),求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

3.将有源二端网络内的电源置零,保留其内阻(要画图),求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输入电阻Rab.

4.画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压源,其电压源电压为UoC(此时要注意电源的极性),内阻R0=Rab.

5.将待求支路接到等效电压源上,利用欧姆定律求电流.(要画图)如上题,解题过程如下:

(1)断开待求支路(图3),求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2)将有源二端网络中的电源置零(图4),求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输入电阻Rab,即R0.

(3)画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源,将待求支路接到等效电源上(如图5),利用欧姆定律求电流.i=166+4=1.6a.

问题的拓展:(上题中,若RL可调,求RL调到多少时,RL可获得最大功率).让学生认识到此类问题也可用戴维宁定理求解.

教学过后,学生反映学得比较轻松,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很好,且记忆牢固,在以后的练习中都能熟练应用,为三年级的复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就是教师最欣慰的事了.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3

【关键词】对口单招专业综合小科目基础题平时训练

【中图分类号】tH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1-01

在近两年的对口单招考试中,技能考试和专业综合理论考试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很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付专业综合理论的各门课程,可最终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分析对口单招的专业综合考试,不难看出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总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对于机电专业来说,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的试卷总共由五门功课组成,《机械基础》占90分,《机械制图》与《液压与气动》各占30分,《电工基础》占105分,《电子技术》占45分。涉及的科目较多,而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却比较少。因此很多学生在复习的时候疲于应付,而最终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历年专业综合试题的分析,我觉得要想取得高分,必须从“小”处入手,逐个击破。

一、抓住小科目,实现总分突破

从试卷的组成不难看出,除《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外,其余三门课加起来占到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觉得这些科目占分不多,思想上不够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的。

从历年的试卷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分值少的科目,考试的内容相对都比较集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类的综合题,题型相对集中,题目也有很多类似之处。只要掌握分析方法,稍加强化训练,就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例如《机械制图》部分,30分的试卷内容通常是以一题10分的作图题和一题20分的零件图组成。零件图部分,强调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题型以填空为主,而且基本是比较典型的零件。作图题主要就是机件表达方法的运用,强调的是学生的绘图能力。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强化训练,而不必像其它科目一样一轮、两轮的复习。尤其是零件图的读图,要让学生掌握读零件图的基本的步骤,熟悉四大类零件的结构特点,清楚零件图各组成部分的含义,以及做题的各种细节部分。通过强化练习,一般20分的填空可以拿到18分左右。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占分少的科目,要知道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如果能充分利用小分值科目的优势,专业综合总分也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二、抓基础题,实现单科突破

在对口单招的考试中,每一门专业课内容都比较充实,而最终考试卷上却是以不到100分的形式出现,内容覆盖面比较广。而仔细分析一下,却可以发现,每门课程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就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要注意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例如《液压与气动》这门课程,30分的试题中有20分左右的是系统分析。尽管系统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掌握其分析方法后不难发现,其主要内容就是元件名称、作用以及两个参数的计算。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清楚每个元件的图形符号、作用,掌握分析的基本方法,在系统分析的时候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不论哪门课程,都是由基础组成的。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没法实现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只有在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强化训练,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抓平时,实现时间的突破

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最后是以一张综合试卷的形式把五门功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150分钟内完成大量的试题。而通过学生的反映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在单科的考试中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综合起来就不能显示自己的优势,做题时出现来不及,知识点混乱等现象。为解决这种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平时的单科练习的时间把握。由于平时教学是以单科学习和单科练习为主,为使学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每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最后在综合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以及预计的大体时间来妥善的安排练习。例如《机械制图》总分为30分,根据考试的时间分配,最后只能有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作图题和零件图的分析。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一题作图题和一张零件图的分析。避免有的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为追求正确率,而忽略了时间问题。通过速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思维能力。

其次就是综合的训练。综合考试最后考的不是单科的练习,虽然单科练习可以保证学生的速度,但如果缺乏综合训练,学生还是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因此,各学科之间要有机协调,充分利用平时的时间让学生多做综合试卷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做综合试卷的方法,而不至于出现挑科目做的现象。而且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可以做好记号等后面的完成后再返回,不要因一题而放弃了整体,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当的放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师间的协调,有些老师在学生考前会特别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先完成自己学科的内容,这样恰恰会给学生造成负担,而使许多原本可以得分的题却因时间来不及而没得到分数。综合卷考的是综合的能力,而不是单科的能力,老师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正确,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真正得到高分。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程光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工程光学》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对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往往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因此,加强对高职工程光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构建。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光电类专业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需要,掌握光伏太阳能、光电器件、光电仪器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在《工程光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职《工程光学》的通用教材不够完善,很少有与实际工程问题相联系的例子[1],缺少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在总课时的分配上,理论课时较多,实践应用课时较少;课程考核方式上,理论比重考核大而实践考核少,导致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与企业对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相差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重新构建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工程光学课程的设置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如何使专业基础理论与后续课程设计衔接、过渡与铺垫,培养学生过硬基本功。

二、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抓手。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要求、突出课程的基本内容,这是对课程教学的普遍要求。而落实到《工程光学》这门课程,总体要求是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2]。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根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了如下调整: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适当减少繁杂的数学推导

根据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以及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3],《工程光学》属于专业基础课,高职学生一般在大一就开始了该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将《工程光学》教学内容紧密、巧妙地融合于各门专业课程中,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工程光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这恰恰是高职学生的短板。因此,在教学中保证够用的原则下,应注重基本原理、定律的复习引导,适当减少繁杂的数学推导,强调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同时既要涉及到相关原理的扩展应用,又要注意把握扩展的深度,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学生学起来也会相对轻松。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

由于《工程光学》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保证系统讲授工程光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生产一线涉及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等相关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几何光学、物理光学的基础知识,光学仪器使用及调试等基本知识从而使之掌握基本光学仪器测量技术,基本光路及光学现象的分析,激光光学器件调试技能,光学零件检测、特性分析等基本技能;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光学元件的加工与检测,光学元器件的特性分析及调试,光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的光学成像和测量系统分析。

(3)教学内容分理论、实验、实训三大模块有序开展。

理论教学指导实验、实训教学;反过来实验教学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教学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升华。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在课堂时间内安排一些验证理论知识的实验内容,较少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学生只能做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院实际,对工程光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将工程光学实验设置为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制定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将课程学时数提高到48学时,系统地安排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本着“逐步引导、循环上升”的原则[4]开展教学,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余,实验室还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受学时限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预约实验时间和内容,管理员只需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依靠学生自行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教学实行“项目型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光学零件加工工艺的实训课程,《光学零件CaD与加工工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实训课程,是光电仪器设计、光电器件、光学检测技术、光通讯等专业课程的重要联接纽带,是光学工程师和光电仪器工程师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实训使真正实现教室—车间,学生—员工,教师—师傅的转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分综合型和设计型两部分来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1)综合性实训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实验内容中包含了“光学零件的上盘、下盘技术”、“光学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光学零件加工质量检验技术”、“光学零件的镀膜和胶合工艺”等综合实验。“光学零件的上盘、下盘技术”主要是针对光学零件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加工夹具进行设计;“光学零件加工工艺流程”要求学生掌握光学零件的粗磨成型工艺、细磨工艺、抛光工艺、定心磨边工艺和检测的全套生产流程;“光学零件加工质量检验技术”要求学生会对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检验、面形检验、棱镜的角度检验、几何尺寸的检验;“光学零件的镀膜和胶合工艺”主要训练学生掌握光学零件特种工艺中薄膜设计和按一定技术进行结合的基本能力。

2)设计性实训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实训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索性。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Zemax等相应的光学设计软件在电脑上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仿真,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变通,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光学课程图多、知识面广、公式推导复杂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应用多媒体课件借助颜色、图像、动画等多种技术将授课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大幅度扩展授课信息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包括一些典型例题、习题的讲解、现代光学的实际应用,甚至一些光学知识专题讲座,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课后学习,以适用于不同要求、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在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将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5];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作图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解决了课程容量大与有限学时的矛盾。

(2)多做课堂演示实验,多设光学实验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课堂讲解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观看教师的实际操作,更有利于定理、定律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已有的示教仪器和设备,适当增加演示实验教学。部分简单的光学演示实验可带到课堂上,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光学仪器如迈克尔逊干涉仪等设备,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教学,在讲到显微镜结构和物镜类型的时候,可将显微镜和物镜拿到课堂上,对着实物逐个部分讲解,再结合书上的光路图,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显微镜的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在全校大力宣传每年在武汉举办“中国光谷”光博会等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到光博会现场参观和学习,同时面向全院增设一些交叉性较强的光学实验公选课,内容向普及性、趣味性方向转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重视互动教学,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深度学习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主要包括学生-老师互动、学生-学生互动、学生-内容互动等几种形式。运用互动教学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深度学习。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讲授课程时,要在教学实施方案中设有交流、讨论专题,一般先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要点、阅读书目,学生可据此进行准备。讨论前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内的每位同学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知识运作、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考评。因此,每个小组成员不但期望自己同组的同学努力,而且自己也会加倍努力,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整个学习过程是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课堂内外结合[6]”来完成。使同学思维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导向作用,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据《工程光学》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时,既要包括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又要包括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总评成绩可由以下几部分[1]构成。

一是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占15%。要求学生定期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谈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二是知识考试,占40%。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制度,同时对考试命题提出较高要求,考题要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逐步探索多种考试方式,例如可以实行教考分离,考评主要由企业来完成等。

三是实践技能考试,占45%。实践技能主要分实验和实训两部分来进行考核,考核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价,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五、结束语

工程光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现代光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对工程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实现高职《工程光学》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提高学生应用光学的能力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秀华.高职《电工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43-45.

[2]刘登飞.高职高专工程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改革.2011(8):15-16.

[3]武旭华,肖韶荣,张仙玲.“工程光学”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09(31):35-36.

[4]丁茹,李辉,赵丽,郑桐.测控专业“光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C].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的教学一般是按照“制图的基本知识正投影作图立体表面交线投影轴测图组合体机械图样表示法机械图样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的顺序进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制图的基础知识后,再来绘制和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但由于近年来,进入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读图能力差,绘制图样更不必说了。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笔者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探究,提出如下教学设计。

一、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思路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研的有关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原有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和整合,确定新的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条件,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工作过程出发,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颠覆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介绍完物体正投影作图基础后直接引入四大类典型零件。围绕课程目标预先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为线索,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不同的任务载体引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本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和机械零件设计的工作,所以识读和简单的绘图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课程目标简单概括以下几点:

1.使学生能严格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2.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作图。

3.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装配图。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出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好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和表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上实现从书面化、板书化到网络信息化的转变;在教育者方面实现由单一化向行为引导化转变;在学生方面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化;提高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用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形象、生动、直观的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使他们兴奋并唤起更多的学习兴趣。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减轻了认知难度,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课程设计思想,以任务为载体实施教学,任务选取要科学,要体现技工教育的特征,联系社会实际。同时要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工作任务。所设计的“任务”是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时可能会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的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本课程教学内容共设计九个任务,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任务一,绘制平面图形。此任务主要是分析并绘制平面图形,穿插一些机械制图国标规定的基本知识,如图幅、比例、字体、线型、圆弧连接的画法等,然后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任务二,绘制和识读三视图。此任务共设置了三个小任务即绘制和识读基本体三视图、绘制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标注组合体尺寸。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利用正投影作图规律,正确分析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组合方式并加以绘制和标注。

任务三,绘制轴套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轴套类零件认知、轴套类零件的视图表达、轴套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传动轴零件图。其目的是让学生先对轴套零件有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晓什么零件是轴类零件;然后通过ppt展示,学生能快速地了解轴套类零件常用的视图表达方式,再通过对典型零件传动轴进行具体的分析,加深对轴套类零件的理解。

任务四,绘制盘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盘类零件认知、盘类零件的视图表达、盘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带轮零件图。

任务五,绘制叉架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叉架类零件认知、叉架类零件的视图表达、叉架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支架零件图。

任务六,绘制箱体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箱体类零件认知、箱体类零件的视图表达、箱体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减速器箱体零件图。

任务七,绘制标准件与常用件。主要内容包括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齿轮、键连接和销连接、弹簧、滚动轴承等,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零件,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常用件和标准件的印象,梳理常用件和标准件的作用,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识别标准件的标记,正确识读和绘制标准件的图样。

任务八,识读简单的装配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能看懂装配图,包括装配图的组合,因此对这部分的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和视频教学的形式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两三个例子,然后通过各种装配图让学生进行看图和分析。

任务九,制图综合测绘。以减速器为载体,对其各个零件进行测量和绘制。学生可以通过最后的综合测绘,巩固所学的相关内容,系统地掌握测量方法、图形的表达方法及绘制技能。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6

关键词:工程图学;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6-02

工程图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用图形研究工程与产品图形信息表达、图形理解和图样绘制,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工程与产品的工程图样或信息模型,课程的任务主要进行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工程图形表达能力(二、三维表达与初步的构形设计能力)、图形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图样绘制能力(手工绘制与计算机绘制)。[1]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工业化强国,也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强国,工程教育是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强调实学、集成和创新的原则,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工程图学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工程知识、接触工程实践的第一门课程。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将“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工程图学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1.合理安排教学学时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主要在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通信与信息工程类、光电工程类等专业开设有“工程图学”、“制图基础与计算机绘图”课程。通过相关调研论证,以及针对目前社会需求,笔者对学时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整,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新的课时执行情况是由于机械类对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能力要求相对多一些,依旧执行原48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由8学时增加至16学时;而对于非机类各专业,理论学时由原来的40/32/24学时统一调整为32学时,实验学时由8学时调整至16学时。对于不同专业制订针对专业的绘图要求,开设不同实验内容。

2.构建新的教学内容

工程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如何将创新设计的理念引入到课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如图1所示工程图学新的教学内容,以创新性构型设计为主线,划分为投影理论基础、构型表达基础、创新构型基础、工程规范基础、绘图能力基础五个模块。[2,3]

新的教学内容缩减了传统画图技能培训内容,增加了创新造型设计环节,以及以二维或三维的方式进行工程图样设计的实践绘图环节。如点线面的投影部分,采取以投影动画和例题讲解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如线的投影部分,线包括投影面垂直线和平行线,细分为正垂线、铅垂线、侧垂线、正平线、水平线、侧平线、一般位置直线。没必要把每一种线的投影特性都面面俱到讲解,可以只讲其一,余下留给学生自学,在课堂上配以一两道综合习题即可,面的投影亦如此。而对于以往教学中的难点部分――立体的表面交线,考虑到以往教学中花费了大量学时,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的特点,再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时立体表面交线往往由简单的线条代替,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以三维动画演示为主,演示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组合体在不同位置发生截交、相贯时交线的形状。直观形象的相交过程可拓宽学生的空间思维,再配以综合习题加以练习,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内容中工程规范基础模块,针对48理论学时的机械专业可以重点讲解标准件与非标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加工工艺及生产成本、互换性等内容。而对于32理论学时的非机类其他专业,只重点讲解国标规范、零件图与装配图,其他内容简答介绍即可。因为零件是学生走进工程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对零件的认识,形成对装配体的认识,继而形成对工程的认识。因此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讲解,可增强学生的构型思维,提高工程素质。[4]

3.分专业选用教材

机械类教材选用含形体表达、机械图、加工工艺等内容较多的教材,非机类选用侧重工程图学基础的教材,但一定配备有相应的习题集以及三维模型实例,以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对于有双语教学要求的专业,特别注意最好选用含有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因此工程图学课程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工程图学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1.基础实践[5]

基础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包括机械认知实验、拆装实验、测绘实验、计算机绘图实验等,基础实践环节针对理工科各专业考虑为必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机械认知实验包括机械认知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先进制造实验中心等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实际的机械和产品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拆装实验包括对一些简单零部件、机构的拆装,如泵、减速箱、连杆机构等,通过拆装实验,熟悉标准件与非标件、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关系等,激发学生的产品及工程意识,引入工艺及成品概念,提升构型及创新思维;测绘实验通过对简单机器如车床等的测量,完成后期的绘制工作,在此过程中强化构型尺寸标注、形体表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对象综合表达能力和独立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水平,同时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计算机绘图实验部分掌握二维绘图工具autoCaD、三维绘图工具Solidworks的基本作图方法,在绘图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态度和创新的构型思维。

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以典型零件为案例,设计从形体表达方法、零件测绘、徒手绘制、尺规作图、计算机绘图、三维造型到构型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引导性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部分内容可考虑理工科各专业学生都参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具体产品为对象,制订符合专业的综合实践内容,以强化学生综合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如针对机械专业开设微型数控车床综合实验,完成测绘、草图设计、尺寸修正、三维造型、二维图纸、加工装配等一系列综合训练内容;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开设SoC平台设计及无线基站设计实验,完成新增设备/拆除设备/原有设备的设计、电源线/信号线/线缆的设计、设备布置、空间要求、尺寸标注、技术说明、三维模拟设计等综合实验内容。

3.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可考虑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作为开放实验内容,为学生选做部分。创新实践内容主要结合全国CaD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设置问题,按照竞赛命题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升素质,可以使学生从“理解”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较少的理论课时情况下,教师授课更应该突出授课重点难点内容,以产品设计和工程实例为主线,强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去自学,去探究,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以动炼能,以趣引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例题练习、工程案例讲解、动画模型演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创新能力。工程图学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训练题目,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多加参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研带学,以赛促学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如大学生CaD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等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素质。

四、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

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更好地促进理论及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快推进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1.多媒体的应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文、图、声、像的处理作用,全面引入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工程图样展示等教学手段,解决以往教学需要教师大量板书,或携带大量实物模型和挂图,教学效率低的问题。电子教案可突破视觉限制,可以分重复性分步骤、多角度的演示构型过程,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三维软件Solidworks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二维变三维、由单色变多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演示专业工程图样案例,让学生加深认识课程和专业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

2.建设课程网站

完善课程网站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站获取授课计划、电子教案、三维模型、授课录像、作业习题等相关资源,同时增设留言板块,拓宽师生交流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3.创造实践条件

建设好开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先进制造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计算机二维/三维构型练习条件、零部件拆装条件、产品加工装配条件等实践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测试――设计――标注――出图――加工――装配――检验等系统的练习,建立工程意识,提供创新训练条件。

4.其他资源建设

建设机械认知实验室,设置模型陈列柜,展示实物模型,如组合体相贯模型、截交模型、零部件模型、机构运动模型、微型车床模型等,配以相应的图纸,让学生将图纸与实物结合起来,增强立体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图学课程将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童秉枢,田凌,冯涓.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J].工程图学学报,2008,(4):1-5.

[2]熊志勇,罗志成,陈锦昌,等.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J].图学学报,2012,33(2):18-112.

[3]吴佩年,唐艳丽,袭建军.在工程图学课程中引入创新设计环节的教学与实践[J].科教创新,2010,(1):19-20.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7

这个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机床的安装调试与初步设计及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组织能力,及生产协作和机电设备销售的能力,这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数控系统综合技术、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计划等相关技能和知识。

2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课程结构构建

在对职业岗位充分分析后,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解构,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它是按照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课程体系,并确定了课程的门数、顺序和课时。按照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逐级递进,要求每一门课程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将原有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制图大作业”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制”,并开发了新课“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课程”,这门课是单开三周实践课,以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进行巩固和拔高;将“材料学”、“工程力学”及“热处理学”整合成“机械工程基础”去除了不必要的及不适应的内容。在职业技能课程阶段,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拆解为“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和“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两门课程,并增加了课时数;增设了“过程测量与统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量具的使用;重新购置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模型机,新开发了基于工作项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机床故障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参加全国数控一系列大赛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除了原有的课程以外,增加了一些电类的课程,如新开发了“机电设备维修”和“数控系统综合训练”两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了新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机械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机械工程基础(上、下)、计算机辅助CaD、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机电设备维修机过程测量与统计等。

2.2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开发以网络和多媒体为途径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完成了《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及《过程统计与测量》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其中《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经过三年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时间,边教学边修改,使之更能适合学生,适应教学。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及机电设备维修课程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余课程正在开发当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专业课程的开发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23-0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机械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工程材料、金属冷热加工原理、工艺规程与装配工艺等多方面内容。该课程涉及内容繁杂,知识点多,缺少重点与针对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1]。随着近几年生源水平的降低,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的掌握程度成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难点和突破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可围绕工程这一主题,树立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2]。

1高职机电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材料、热加工及部分冷加工。这种调整可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但也带来一些实际问题。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也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对刚步入高职的学生而言,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工艺理论比较困难。而目前采用的教材又由原有几门课的教材合并缩编而成,以知识灌输为主,内容冗杂,不利于教学[1]。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工程实际的技能型人才,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正是具有较强工程意义的一门课程。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强化教学的工程应用,都是该课程的突破方向。

2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基础性、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本质特征。工程性是贯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主线[2]。根据实训条件,可利用学生到机械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零件加工的方法、工艺,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工程技能。也可安排学生拆装减速器,分析减速器零件的制造及安装工艺,或让学生尝试编制轴类零件的工艺等。借此让学生了解机械产品包含零部件的结构、材料、性能,以及加工工艺可行性、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装配顺序和各零件的定位固定方法等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材料选用原则、制造加工工艺制定原则的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并结合现场的实际问题,辅以教师或现场师傅的分析讲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本行业的前沿生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关键。我国高职教师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参与少,在实际教学研究中,面对具有很强实践经验的问题时,往往不能应对自如,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及精力来钻研。增加教师工程实践培训机会,改善学校的工程实践条件,建立多层面全方位校企联合模式,都有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学生提供支撑。

3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3.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采取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教学方式改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关键的作用。1)使学生明确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结合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安排课前小测验,并让学生快速完成。通过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复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复习,以此促进学生自我检察,发现问题,及时补充遗漏。3)教师可根据工程实践案例,结合课程进度和内容,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3]。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以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为主线。所以教学中应弱化课程的理论性,强化工程实用性。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来组织教学[4]。如在讲解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以及金属材料牌号的基本特征后,只需结合几种典型的金属材料牌号进行讲解。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在其余大量的金属材料牌号的实例中可按特征适量挑选,分析金属材料牌号含义,分析金属材料性能。针对各类金属加工工艺的学习,可借鉴现代楼宇建筑的方法,事先构建加工概念、工艺特点、工艺类型、工艺精度、工艺步骤的学习框架;在实际授课时,只需讲解常见的金属热处理、铸造、锻造、板料冲压、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等金属制造加工方法中的重点以及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其余内容可通过学生实践、现场参观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3.3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涉及的金属制造加工类型多,具有较高的实践要求,而课时有限,现场实践机会不多,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需制作并建立符合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视频素材库。除金工实习外,大量的金属加工过程都可通过视频素材进行展示,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现场播放视频,可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金属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及加工工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工程实践实例,还可以给学生带来先进前沿的机械制造科技信息,对该课程的开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重任,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涵盖诸多机械制造行业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知识、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具有重要奠基作用。所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对学生专业技术及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效应,显得尤为重要。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每位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宁海霞.《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刍议[J].教学研究,2010(2):59-60.

[2]江树勇.《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75-77.

[3]刘玉祥.浅谈创造性教学法在职业院校《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0(12):122-123.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前景;发展

1 现代机械行业面临的问题

(1)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机械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机械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机械制造行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机械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机械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景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3)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械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机械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机械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机械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2.1 机械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机械制造环境。随着对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机械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机械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 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僻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机械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机械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机械制造装备。

电工零基础入门知识篇10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创新

Researchonteachingreformofmechanicalbasiccourse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Huiling,LiLing

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constructingmechanicalbasiccoursesystem;analyzingtheteachingreformmodeofinnovationasthecore,abilityasamainline,realityasthestartingpoint;researching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ndassessmentmodeofthetheoryandpracticalcourses.

Keywords:mechanicalbasiccoursesystem;teachingreform;innovation

我校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机械制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绘图以及读图能力;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设计知识并具有创新设计的能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基础知识和具备机械零件几何参数检测的基本能力;机械工程材料主要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选择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的能力;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但是由于概念抽象又具有较强实践性,师生普遍反映机械基础课程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其实,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是前后衔接、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共同成为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石。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论课是整个课程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开设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着重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实际物体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具体性与实践性。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1)播放视频展示机械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如加工中心、机器人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掀开高科技产品“神秘”的面纱,并暗示学生只要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来,将来就会成为这些产品的设计师。(2)案例教学法,比如制作多功能椅子,第一,我们要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椅子的功能和规格;第二,根据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确定实现椅子功能所需要的传动机构,根据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确定椅子各个部位的材料,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确定椅子在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第三,根据图纸加工各个零件,装配、调试到产品合格。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能够了解到即将学习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用途,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3)绪论结束时,布置一些题目要学生课后思考。随后在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时,给学生一一解答,并与他们讨论,直到课程结束,所有解答全部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例如在机械制图绪论课结束时,笔者布置了4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零件要学生思考如何绘制零件图,同时布置了4张零件图和1张装配图要学生思考如何读懂工程图。在整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调动了课堂气氛,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

2精简教学内容,构建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多、课时数相对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械工程师为目的,有些太深奥的理论可以选择性地讲解,比如机械制图中的旋转法、机械工程材料中金属学方面的晶体结构理论等。第二,应不断更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删除当今工程技术所摒弃的理论和方法,着重介绍现代设计方法和检测手段。第三,严格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日历,严格根据教学日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是由已知知识推导出待学知识,确保整个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

其实,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组成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某一门课程的完整性,还要注意本门课程与前面课程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来。比如,圆柱齿轮减速箱可以作为几门基础课程之间联系的桥梁,机械制图课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减速箱的装配图以及各个零件的零件图;机械原理课程教授学生减速箱的工作原理、如何选择合理的传动比以及确定齿轮的规格;机械设计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选择减速箱的连接装置、密封装置、装置以及如何确定各个零件的结构与大小;机械工程材料教授学生如何恰当选择各个零件的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提出零件的技术要求。在每门课程的绪论部分,我们都可以把减速箱作为一个引子引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从机械制图课程开始就对减速箱比较熟悉,所以在随后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每学一门课程都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有课程构成了前后衔接、贯穿全学程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所以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注入式”教育,让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可采用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让教与学互动起来。比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讲授读装配图时,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读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再针对难点重点讲解;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讲授带传动张紧、安装和防护时,让大家一起讨论都有哪些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授课中,形成互动。另外,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结合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实际应用。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实际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来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录像的辅助教学作用。如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清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形态,或播放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录像,如齿轮的加工过程,表面粗糙度的检测过程等,变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这样可将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实验中又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介绍实验背景、原理以及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精力放在引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上。实验方案的选择、具体的实验步骤由学生完成,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只能告诉学生结果,实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实验现象中认识本质,每门课程结束后,应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设计综合性实验。比如在机械设计的实验中,除了满足基本实验外,可开设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螺栓连接综合实验、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模式

考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目前,机械基础课程一般采用以笔试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以常见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一卷定成绩”的做法不仅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反而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试卷不能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最终成绩可由3部分组成: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占60%,由期末考试笔试获得;实验成绩占20%,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给予评分;平时成绩占2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考勤等给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较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6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石,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程的纵向课程体系。同时,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贴近实际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各门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声,吴跃波.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3):61~63

[2]孙志忠,汪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23(5):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