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25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探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病程治疗阶段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按治疗进程的不同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三个阶段,采用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表实施健康教育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患者自知力恢复程度的不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程的治疗阶段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自知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意住院治疗。为了使其配合治疗,本文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3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为2004年6月~2005年3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进行健康教育的20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住院时间≥2mo;(3)疗效达临床显著进步;(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164例。年龄15~64a,其中≤20a者29例,21~30a者66例,31~40a者36例,41~50a者25例,≥51a者8例,平均年龄30.8±9.6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4例,中专和高中44例,初中69例,小学47例;职业:干部20例,农民99例,工人18例,学生12例,自由职业者15例;住院时间30~116d,平均46.2±24.1d。

1.2方法 (1)按治疗进程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入院后至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增加阶段为住院初期;药量维持阶段为症状控制期;药量减少阶段为疾病恢复期)。(2)由护士长制订计划,护理组长负责,护理人员参与。根据不同阶段向患者进行入院、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药物知识、睡眠、检查、饮食、心理治疗、出院等方面的介绍和指导。以计划性教育(群体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个体性教育)相结合,通过语言教育和书面教育等,将与健康有关的知识介绍给患者。(3)让患者复述应知道的健康教育内容,每一大项内容回答正确达到≥50%者为知晓,<50%为不知晓。统计每一大项知晓的总例数,以百分比表示。(4)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不同病程阶段健康教育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住院初期患者对入院介绍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1.95%,总知晓率为9.15%;症状控制期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4项回答正确率均>50%,总知晓率为41.57%;在疾病恢复期患者对11项健康教育内容的正确回答率均>50%,总知晓率平均为80.15%。3个不同病程阶段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

表1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健康教育结果比较(略)

注:3组比较,χ2=40.66,p<0.005

2.2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健康教育的比较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3个不同病程阶段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分别为132例次(91.67%)和62例次(75.29%),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7.13,p<0.01);在不同年龄段中,≤40a组和≥41a组在3个不同疾病阶段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372%(329例)和65.66%(65例),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6.17,p<0.0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体的健康[1]。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初期,除了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随着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不愿接受治疗。住院初期的患者,除了"入院介绍"一项知晓的比例稍高一些,由于受病态的影响,对其他的健康教育内容的总体知晓率仅达到9.15%。通过治疗,随着疾病的好转,其自知力也逐步恢复,当其处在症状控制期时,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和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等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对这部分内容知晓的比例均>50%。当患者处在疾病恢复期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总知晓率达到了80.15%,提示患者在疾病恢复阶段,其认知能力、自知力、记忆和注意力等均在逐步恢复,健康教育的力度和频度应重点放在这一时期。

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对病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才能提高患者的兴趣[2]。同时,本研究提示: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还要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等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群体性教育外,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而宜,随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所需时间的分配等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2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effectoftraumaandviolenceon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3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要做一名好的中医大夫,我认为从五方面去努力: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感。具备高尚的医德。2、要有充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技术是做名好医生的必备条件。3、理论走进临床实践中并总结经验和完善理论,更好的服务于临床。4、学会与人合作,一个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必须要有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项医疗任务。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和任感,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高尚的医德是好医生该具有的品德。做为一名好医生,首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古之名医:孙思邈开宗明义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古之精诚之名言,医者父母心,一个医生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立义精神,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医者不得恃技索钱视人,古语曰: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及人神之所共,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做名好医生,要对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要爱护你的病人,关心你的病人,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对任何疑难或垂危的病人都不应说“你不行了”,而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试试就是希望,希望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医生所面对的是病人的各种不适的处理需要拥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巧和仁厚的爱心,做为一名中医大夫更应具有医德,“医德是什么?医德就是让病人一看到你,病先好一半的精神意识,就是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态度。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做名好医生,对工作还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做为一名中医大夫,更应具有医德。中医所讲的医德就是讲究修为,修为高了,医术也就高了,因此,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一颗爱心,一颗怜悯心,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爱护病人,当病人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付于你---医生时,首先要取得病人的信任,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她对你的信任。应当尽力去救治,对无法挽回生命的病人,应当让他安详地,有尊严地度过有限的生命,这就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索质和修为,否则,你不配做人民的白医天使,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医生也是人,有不可避免的烦恼,家庭、生活、情感上的困惑等,但做为医生你必须有一颗健康的心,所以医生苦,苦于自己的事,医生难难于与病人的沟通,但医生更应有一颗博大宽阔的胸怀,不要将情绪和烦恼带在工作中,更不要发泄给病人,而应该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以理解同情的态度服务于患者,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正确的观点,接收你的治疗,做为一名好医生应该有如此医德,更应有远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二、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技是一名好医生备必的条件。如果你是一名医学系的学生,就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积极去医院做临床实习,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校园学的理论知识要走进临床,在临床中得到体会和运用,并充实自我临床经验。提高自身诊病治病的实际能力。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居于典型的,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毕竟存在一些非典型的病例,病人对各种治疗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经验丰富的医师在诊治病人中,不仅要考虑具有普遍规律的病情,还要对一些个体特殊性的病情知之甚多。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才能够得心应手,要达到医术精湛水平,决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他不仅要求认真学习理论,而且还要主动深入临床实践,善于观察病人病情,还要不断总结身边看到的,通过日积月累才能获取更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名好的医生远非仅仅完成医学院的学习和医院的实习就能做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职业,它不仅涵盖了医疗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个人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及专业技术能力的体现。理论知识的获取是通过医学院校的学习,在老师们的精教勤学下来捕获,但渊博的理论知识需要博览群书,研读名著,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至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难经》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冶疗等各个方面,对脉学又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论治的诊治理论,《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好的药物学专著。研读这四本书有助于提高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理论,古有闻声而知病之言,言其就是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三、在临床中总结经验,充实和完善理论,提高医技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在临床中不断获取总结和完善的。中医、内、儿、妇、外、针灸等各科学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总结和发展的科学;是治法方药融为一体的有机结合,是一名好中医医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是走向临床的前提和基础。更应很好的在临床运用理论,学会认识理论、更新理论、捕获新知识更好的服务与临床。再此,在临床中还要学会与人合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更有效的在临床中捕获新的知识提高医疗技术。四、在工作中学会与人合作医疗服务不是一个单充的诊治过程更不是单独的治疗疾病,是以用药为目的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与同事精诚合作谨神服务于患之间的各项医疗服务过程,一个好的治疗方案是由医生制订的,但是由护士去执行的,所以医护是一体的。1、要处理好医护关系,医疗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服务对象都是病人,但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协调的医护关系是取得优良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医护关系模式应是:交流----协作一―互补型。即:1)、有病人的信息应及时互相交流。2)、医护双方对工作彩取配合,支持协作态势,尤其在病人病情突变或须急救时,能相互代替,应急处理日常工作,注意满足彼此的角色期待,3)、切实爱护医护双方道德关系,以尊重、信任、协作、谅解制约监督的原则处事。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4

精神科实习心得【1】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习,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总结,便于查缺补漏,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另一方面实习也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体验作为一个职工承担的责任,帮助我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个人之见,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1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新护士的特点

2.1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针对性带教措施

3.1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3.4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如何做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

随着当今现代医学的发展,统计管理尤其重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医院管理体系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视。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是对精神病医院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精神病医院活动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卫生信息的需求。结合我院当前工作现状,应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体制,完善运行规范,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工作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医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当前我院的统计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院的经营决策过程中,统计工作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统计报表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难以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领导的印象中,统计不过是把财务报表和其它科室的数据简单汇总就行了,所以不重视统计这项工作,有的甚至把统计报表交给财会人员代报。事实上财会人员只负责财务部分,对于财务以外的统计指标一是不太关注,二是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仔细分析研究。这样的现状,势必导致统计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二是统计手段落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性。现在各级统计部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数据采集和上报的流程,而其它部门的统计手段相对落后,比如我院的统计手段就不先进,统计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纸质报表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网络报表和信息的共享。三是统计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不高。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多学科性的特点。统计人员不仅应当具有统计专业知识及现代精神病医院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卫生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并没有紧跟上时代。就拿我院来说,目前只有一名统计人员,既没有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也不了解精神病医院的系统管理知识,更没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四是统计信息服务意识不强。统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自身对精神病院的管理和决策的作用,对数据不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势必弱化统计的信息服务功能。

二、新时期做好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的统计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

   针对这些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的精神病院应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的统计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具体如下:

   1.加强统计工作,设立专业统计人员。精神病医院应把政府统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院的实际相结合,设独立的统计机构,对统计人员提出高要求,要求统计人员运用统计数据,对本院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研究,作为领导者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2.明确本院报表报送的时间、内容、方式及各科室的职责。只有源头数据的客观真实,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按时间上报,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只有把统计内容全部上报,才能保证信息全面性。所以我认为精神病院必须明确报表报送的时间和内容。统计报表反映的是一个调查单位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所以各科室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出现提供数据时的相互推诿,影响整个单位的数据汇总。上报方式一定要现代化,也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果上报方式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那么报送时间的及时性就难以保证。

    3.建立适合本院实际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院的统计指标主要有:门诊工作动态、药房工作动态、住院情况、化验室工作动态等。指标相对较少,我认为要想真正发挥统计的信息功能,应当建立适合本院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从患者的入院到整个住院间的情况、从本院工作人员的学历到现状、从本院的收入到支出、从本院的现有医疗水平到新技术疗法的推广等等,设立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全面地提供本院的经济运行情况,从而保证整个体系的良性发展,在新时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统计人员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比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精神病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精神病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在过去,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领导层在安排统计人员时,把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选配在统计岗位。时过境迁,目前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工作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新时期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难以适应。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多学科性的特点,要求统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精神病医院管理知识、卫生经济知识和疾病分类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应通过引进人才,招聘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统计人员,来充实卫生统计队伍,才能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病医院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精神病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如果精神病医院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精神病医院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精神病医院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神经病学;互动式;pBL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的英文缩写,该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创立的,[1]目前pBL教学模式已应用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它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互动式教育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使课堂生动活泼。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辩论。每一次上课就好比演戏,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起到导演的作用。把互动式教学法跟pBL教学法结合起来,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既要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同时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果,提高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的综合能力。

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出的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内容庞杂、功能复杂而且因失去了解剖学直观的特点而变得抽象。怎样帮助学生简明、透彻的理解神经内科疾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神经内科学临床教学的难点。同时,国内外神经病学发展非常迅速,教师知识的局限性会限制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互动式和pBL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过程中,笔者运用此方法教学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教学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我校2008级精神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50人

1.2课前准备教师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疾病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理论进行系统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典型病例,并根据病例提出提出由浅入深、合乎逻辑的相关问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将事先准备的病例资料及图片至少于实习课前1周发给学员,要求查阅资料并按病例中的问题准备发言讨论。

1.3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病例:“特发性面神经炎”,“脑梗塞”,“脑出血”。根据实际学生人数分组,每组5-6名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以情景模拟法每组一个同学扮演患者。通过事先给出的病例,要求学生自己询问病史、查体、阅片做出诊断和治疗。学生相互提问讨论问题、教师总结精讲,课后要求学生整理交上病历分析。整堂课共4学时,其中学生查体、诊断占2.5学时,教师主导提问学生讨论占1学时,总结和自由讨论占0.5学时。

2教学效果分析

比较2008级精神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50人采用互动式和pBL实习课教学,对照组2008级临床医学1班48人采用传统实习模式,相同的考试题,成绩结果见表1。考试结果显示互动式和pBL实习课模式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优秀占28%,良好占36%,中占30%,不及格占4%;传统教学模式中等成绩占43.75%,不及格占8.33%。

表1比较教学效果(%)

3教学体会

3.1学生素质加强基础理论辅导。神经内科与神经系统解剖学关系密切,到临床实习时就淡忘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利用看录像的形式把临床常用的神经解剖知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指导,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丰富、多彩、方便的学习窗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是临床教学的良好载体[2]。

实践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病例中提问题,搜索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回答临床问题,就要进行文献检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知识载体,掌握文献检索技巧、临床科研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同时应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有部分资料是英文资料,需要消化、吸收、整理资料,高效率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具系统观,并可促进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

3.2教师方面授课前需认真准备病例、资料及图片,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的难度递进式的问题,把神经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查阅有关的文献得到解答。

在国内p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也有一些探索性应用经验[3,4]。通过这种互动式与pBL教学法,学生们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也教会同学们如何去学习一种疾病,为日后学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改进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带教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2]高聪,查运红,林绍鹏.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53-54.

[3]wunYt,tseeY,Laintp,etal.pBLcurriculumimprovesmedicalstudentsparticipationinsmall-grouptutorials[J].medteach,2007,29(6):198-203.

[4]方向,蔡永亮,李增林,金珊.病例分析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56-57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7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优质护理,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精神分裂症知识知晓情况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在精神分裂症知识知晓情况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度,促进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精神分裂症;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23

精神分裂症是以个性改变、思维分裂、行为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常见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思维贫乏、交流困难、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攻击心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压力逐渐增大,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方法,需要长期接受住院治疗,但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服药依从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优质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笔者对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12月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34.6±3.5)岁。平均病程(5.4±2.2)年。

作者单位:510430广州市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李秀美:女,本科,主管护师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无严重的躯体并发症且其他类型精神疾病。

1.2优质护理方法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给予耐心周到的照料,经常与患者交流,尊重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经常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治疗注意事项及防治知识,每周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指导患者如何分散注意力,消除焦虑、恐惧的情绪。给予精心的生活护理,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波动,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或交流会。鼓励家人积极参与治疗,允许患者家属定期探视,且主动与患者交流,安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其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功能的训练,创造不同环境让其参与社交,模拟社会问题教授其解决技巧,组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引导和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面对回归社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1.3.1精神分裂症知识知晓情况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填写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调查表,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的症状、主要表现、主要诱因、主要危害、治疗方法、复发征兆、预防方法、经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10项问题,每项1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知识的知晓率越高。

1.3.2生活质量综合评定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共74个条目,包括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纬度及1个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范围在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60例患者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庭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经常住院治疗,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优质护理逐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得到应用。优质护理以人文关怀为原则,给予患者人性化服务,是心理护理、疾病护理、基础护理结合一体的临床护理服务,该种护理措施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患者人格、维护患者尊严及权利,可以延缓精神症状、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经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很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加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不了解精神分裂症的起因、发展、治疗、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对自身疾病只存在烦恼情绪,而不注重调解和预防,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优质护理中注重对患者进行精神分裂症知识的宣教,使其知识知晓情况明显改观。刘学玲等[2]、黄子琼等[3]研究证明,对住院精神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

在实施优质护理工作中,通过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公益活动,举办患者交流会,鼓励患者重新与社会接触。让患者家属了解精神分裂症,鼓励家属探视和照顾,争取获得患者家属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在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得分上明显高于干预前,说明优质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谭玉洁等[4]、郅凤莲[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促进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2]刘学玲,杨东方,朱彩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3(4):89-91.

[3]黄子琼,赵柏,董春杏,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03-1405.

[4]谭玉洁,颜清.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C):107-108.

[5]郅凤莲.优质护理在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2013,7(12):244-245.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8

1精神疾病的流行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82年中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5岁及以上人口中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时点患病率10.54‰,终生患病率12.69‰。1993年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的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时点患病率11.18‰,终生患病率13.47‰。2005年甘肃省第二次残疾病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精神病人达12.5万人,占全省残疾病人总数的6.68%,较1987年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增加了9.2万人,增幅278.8%。如果按照全国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13.47‰推算,我省有30万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2疾病负担

wHo、世界银行以及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diseaseburden,GDB)研究表明,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为指标,1990年重性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6.2%,位居第2位,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预计到2020年,精神障碍与自杀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20.2%,位居第1位。phillips[4]等研究发现,中国自杀者中40%患有抑郁障碍,抑郁是自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研究表明,中国抑郁症患者自杀发生率为31.8%―51.1%,其中10%―15%患者最终死于自杀,而未及时有效治疗是造成自杀的主要原因。据wHo估计,中国因为抑郁障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至少超过640亿元人民币。但我省目前现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精神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由于精神科的专业地位不高,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低,因此缺乏足够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目前我省共有精神科医生192人,其中执业医师166人,助理医师26人,每10万精神病患者拥有0.41名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203人,每10万人拥有0.78名精神科护士,远远达不到精神病患者的需求,并且主要集中在兰州和天水2市,张掖、酒泉、临夏、甘南、嘉峪关5地市没有精神专科医生。

3.2精神病患者的就诊率低、误诊率高、服药依从性差

据wHo估计,我国有95%的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过诊治。及时就诊于精神科/医学心理科的患者很少,综合医院遇到的抑郁障碍患者比精神专科医院更为普遍,造成患者经常被误诊或漏诊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有些研究显示[5],首诊选择非精神专科的患者高达80.9%―92.9%,上海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4.6%,北京综合医院门诊患病率为3.09%识别率很低。有资料显示,上海内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是21.0%,且无1例患者接受抗抑郁治疗。陆林报告,内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10.5%,治疗率为16%,且使用的抗抑郁药大多未达到治疗剂量。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研究表明只有三分之二患者服药次数超过医生处方的80%,三分之一的患者服药次数只占医生处方的40%―80%,少数患者只服很少的药物或不服。首次服抗抑郁药第1个月时停药率35%,第6个月时停药65%。

3.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差

wHo早就提出:“医院所为基础的康复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病残者的需要,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能给至今尚未得到帮助的病残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精神科的“非住院化运动”,使众多的精神病病人从隔离性精神病院转到社区中去,并且效果非常好。目前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不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没有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缺乏精神卫生服务意识,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

4几点建议

4.1加大精神卫生投入

由于精神科的专业地位不高,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低,因此缺乏足够的精神卫生生专业人员,而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提高精神科从业人员的待遇,培养更多合格的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各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在综合医院开展精神科继续教育课程,以提高全体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踏踏实实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4.2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精神科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普及和宣传包括抑郁知识在内的精神卫生知识,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知识宣教,加强对精神障碍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从而消除社会偏见,从根本上降低精神障碍的未治率。

4.3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我省目前有精神病专科医院(包括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共15家,设病床1000余张,不能满足我省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在解决精神卫生资金不足的同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社区精神服务门诊负责本社区居民的精神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指导病人康复和就业,提供精神卫生咨询和为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属培训精神卫生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9:1-2.

[2]向孟泽.12地区神经症流行学调查[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87-91.

[3]陈昌惠,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31(2):72-74.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首发精神分裂症;健康宣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42-04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性精神病症,个性改变为疾病主要特征。由于精神分裂症具有特殊性、住院时间长的临床特点,间接加大患者心理负担,尤其是首发患者,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家庭负担。因此,临床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我院接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借助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健康教育,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0年1月~2014年2月所接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常规组两个组别,每组50例。其中,干预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例、24例,年龄20~60岁,平均(32.1±1.1)岁;病程位于1~4年,平均(2.6±0.3)年;该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10例,高中22例,初中15例,小学3例;常规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22~62岁,平均(32.2±1.2)岁;病程1~4年,平均(2.4±0.2)年;该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8例,高中20例,初中18例,小学4例。两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

1.2临床诊断

(1)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患者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研究前一周停用抗精神病药物。(2)排除脏器功能损伤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基础性治疗,常规组患者借助临床基础性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即定期组织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讲座;干预组患者借助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此护理实施前期首先由护士长、护理组长等组成护理路径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对组内成员进行护理路径培训,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充分掌握该护理内容。随后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要求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内容包括:入院宣传教育、药物知识、疾病知识等,主要包括:(1)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向其介绍医院环境、治疗医师和负责护士长等,并向患者讲解医院制定规章制度,待患者初步了解医院相关内容后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内容和方法讲解,便于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确保护理路径措施的顺利实施;(2)患者入院第2天,护理人员应带领其进行日常B超、X线检查等,且检查前期耐心讲解注意事项,提高临床常规检查配合度;询问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度,以便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3)患者入院的第3~14天,向患者讲解临床服用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剂量等,同时告知患者药物服用时极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多和患者沟通,充分了解其内心想法,这样可针对护理临床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便于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根据营养现状及饮食爱好等制定饮食方案,叮嘱患者日常应以怎样的饮食为主,应禁止食用哪些食物等,让患者明白合理饮食对自身疾病的影响,进而加快康复进度;(4)患者入院的第15~40天,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病发原因、治疗目的等内容,讲解精神分裂症病症恢复或加重的临床表现,便于患者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认真评估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结果,并根据其不满意地方适当调整,提高护理质量;(5)患者出院前期。患者临床出院前期,护理人员需再次叮嘱服用药物剂量和注意事项,叮嘱患者禁止出现随意更改药物或停用药物服用现象,若服用期间出现自身不了解的毒副作用,应立即回院检查;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疾病预防措施和日常保健措施,如:日常饮食严格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量,以免加重脑细胞损伤度;饮食确保色香味俱全,便于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禁止吸烟、喝酒等;另外,还应对患者家属健康教育,促使家属对患者病情进行监管,叮嘱家属多关心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加快疾病康复。由护理人员和护理组长借助上述措施行健康教育,且护士长随时抽查患者知识了解度,便于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1.4观察项目

(1)判定两组患者临床健康知识知晓率,标准:健康教育结束后人手一份调查问卷,然患者填写回收后进行统计,总分在80分以上为知晓,总分在60分以上为基本知晓,总分在60分以下为不知晓。(2)判定两组患者精神状况评分,采用临床精神状况评定量表(noSie),包含肮脏、不耐烦、哭泣等30个项目,在答案纸上进行作答,其中没有记为0分;偶尔记为1分;比较经常记为2分;经常记为3分;总是如此记为4分;以此判定患者的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抑郁、迟钝等评分。(3)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标准:患者出院期间发放护理满意调查表,调查总分在90分以上为满意,总分在60分以上为一般,总分在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及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临床精神状况评分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临床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抑郁、迟钝等评分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多于青壮年时发病,疾病多迁延不愈,临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常见影响因素包括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以及末定型分裂症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疾病患者占总人口的6.5‰,治疗时间长,家庭负担重。

就目前而言,社会经济和人们健康要求呈现正相关,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医院主要护理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临床护理路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开发的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其运用图表形式对患者诊疗、护理流程进行规划,可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提升临床治疗及护理水平。资料表明,通过相应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此外,该护理路径借助图表方式将护理程序一一罗列,可缩短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增加护患交流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由于精神疾病相对特殊,受影响因素多等因素的存在,一旦疾病治疗期间操作不当,将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意义重大。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康复护理指导

精神疾病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一种慢性病,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现阶段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一些精神病患者引起的公共危害事件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遏制重症精神病患者引发的社会问题,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2010年4月对全镇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开展了摸底调查,通过筛选、复查、诊断,共确诊精神病患者115例,并对他们开展了康复护理指导。现将调查结果及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5例精神病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2~75岁,平均38.5岁。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58例,情感性精神病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老年痴呆5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特点为轻中度患者和心理障碍居多,少数患者因下岗、失恋、无力承担费用,少数家属监护不到位,使患者重新肇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社区康复方法: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建立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成立监护小组(精防医生、社区民政人员、家属)。对建档的患者请市级精神病康复中心会诊,确诊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药物治疗:按医嘱服用,由精防医生定期进行家访和电话随访,对部分精神病治疗药品给予免费发放,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心理治疗:主动接触患者,单独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痛苦,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生活照料、辅导学习康复知识和家庭护理知识,引导患者自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结果

115例患者中,由父母、配偶、子女等亲戚监护的104例,占总数约90.44%。三无对象人员由村长看护11例,占总数约9.56%。经康复治疗管理后,115例患者的服药率由20%升至77.33%,病情好转率由21.33%升至74.66%,肇事率为零,关锁率9.49%降为4%。

讨论

患者监护率虽然达100%,但是少部分监护人未能与患者居住生活在一起,只是短时间看望与照顾,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生活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更不能培养训练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丧失,病情波动与复发,严重的肇事肇祸,危害他人与社会。

虽然我们免费提供部分价格低廉的治疗药品,但是尚有一些药品价格偏高,少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服药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好转,不再规范继续服药,有些患者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再继续服药,有些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有些缺乏自制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病情稳定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知识,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客观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不能及时与医生沟通,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擅自减药、改药和停药,导致病情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