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5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1

为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企业需对数字图书市场进行合理划分,并选择适合的目标市场战略。文章将数字图书市场细分为教育市场、科技市场与大众市场,并探讨了每类市场的特点以及进行再次细分时可依据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出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5个因素。 

数字图书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影响因素 

陈艳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孙秀翠,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审;王倩倩,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袁勤俭,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出版物的营销模式研究”(07BtQ003)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互联网与各类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图书市场发展迅猛。2012年9月,英国亚马逊公司公布其每卖出100本纸质图书,就有顾客购买下载114本电子书,表明数字图书的销量已十分可观。我国数字图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数字图书市场是社会公众全方位、多层次精神需求的集合体,一个数字出版企业不可能为所有的读者服务。准确地识别目标市场,可使企业集中力量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提高在目标市场内的收益。但在文献调研中,发现有关数字图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定价策略等方面,未发现有关数字图书目标市场选择方面的文献。本文在对数字图书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出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因素,以期为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提供参考。 

一、数字图书的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Segmenting)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此概念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首次提出的。数字图书市场细分可理解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作为整体的数字图书市场划分成具有不同特质的多个组成部分的一项市场营销行为。[1]按照数字图书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将数字图书市场细分为教育市场、科技市场和大众市场。很少有数字出版商可同时涉足3个细分市场,大部分企业只会选择其中之一,部分中小型企业还需对已划分的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才可能找出满足本企业需要的细分市场。由于教育市场、科技市场、大众市场的读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应依据不同的细分变量对每类市场再细分。 

教育市场可分为组织市场和个人市场两部分。其中组织市场是教育市场的主要客户,包括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一般高等院校会购买超星、读秀、书生之家等数字图书数据库,以供学生和教师使用,而中小学的需求主要是数字教科书、教辅书等。如2011—2012年期间,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电子书包试点活动,表明数字图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进入常态。[2]因此,可依据教育等级的高低将教育市场再细分为学前教育市场、初等教育市场、中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等。个人市场作为组织市场的补充,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主要包括家长、教师、学生等消费者,其中家长可按照经济条件、学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变量进行再细分。 

科技市场也包括组织市场和个人市场两部分。其中组织市场主要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用户,因其具有集团购买、增长迅速、利润丰厚等特点,已成为科技市场的主要盈利部分。科技市场的用户个性化需求突出,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应提供不同特色的数字图书资源库,因此,可依据组织所在行业进行细分。如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社施普林格以数据库直销方式向组织用户出售数字图书,涵盖化学、计算机技术、法律等数十个专业。个人市场主要由高学历、职业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读者组成。由于学习、工作或个人爱好等原因,他们会不断地阅读相关领域的数字图书。 

大众市场以个人市场为主,读者的学历、职业、社会层次分布广泛,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文学欣赏、休闲娱乐或打发闲散时间。与教育市场、科技市场不同,大众市场很难按照行业、学科进行细分,心理特征、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等是影响大众市场读者阅读倾向的主要因素。有调查显示,言情小说的读者以女性居多,奇幻类、武侠类作品的读者主要是15至35岁的年轻人。[3]因此,大众市场可依据心理特征、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等变量进行细分。 

二、数字图书目标市场战略的选择 

当数字出版企业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字图书市场进行细分后,应根据各细分市场的特点与本企业的资源、目标等的匹配程度,确定目标市场战略。目前主要有无差异性、差异性和集中性3种目标市场战略可供数字出版企业选择。其中,无差异性目标市场战略只适合极少数同质性较高的数字图书,如综合型的数字工具书;差异性目标市场战略和集中性目标市场战略为绝大多数数字出版企业采用,如大型的数字出版企业比较适合采用差异性目标市场战略,而中小型数字出版企业则更适合集中性目标市场战略。 

1.数字出版企业资源 

数字出版企业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等。若数字出版企业拥有丰富的内容、技术、渠道等资源,可采用差异性或者无差异性目标市场战略。若数字出版企业资源有限,则更适合选择集中性目标市场战略。如主要出版工业技术类数字图书的企业,因拥有的内容资源比较专一,应采用集中化目标市场战略,其目标市场可以是产品研发人员、大专院校师生、普通技术工人等。又如亚马逊与各类数字出版商合作,并提供自助出版平台,使其拥有海量的数字图书资源,同时,亚马逊的kindle采用先进的显示、存储等技术,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购买和阅读体验。 

2.数字图书的性质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2

关键词:德国;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30-06

德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也是欧盟国家中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德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就提出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计划,将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并在中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相关专业知识,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使年青人能够跟紧时展,有能力立足现代化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德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将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笔者主要搜集了2013-2014年间有关德国教育信息化的文献资料,在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德国教育信息化2013-2014年的发展报告,并提出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在德国,教育由联邦及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的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来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而各联邦州主要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行使主要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权。

1.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实行的是联邦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整个教育事业由国家监督,但有关教育方面的立法和管理等具体事项主要由各联邦州负责。由于各州的教育立法有所不同,因此,各联邦州之间的学制、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内容都有所相异。

此外,为了解决各州之间的显著差异,协调不同类型学校间各种矛盾,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设置了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关于育事业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堡协定》对各州义务教育、组织形式、考试结果的认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在《汉堡协定》的框架下,德国东、西部地区乃至于各州之间的教育体制已经呈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德国主要分为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主要有联邦总理及联邦政府、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总统。除了以上政府机构之外,在联邦层面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机构还有:联邦――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共同科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此外,除了以上官方或半官方的教育政策主体以外,学校及各类社会群体(雇主、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在全国层面的代表机构(工会、协会、联合会等),比如德国高校联合会和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也同样属于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德国州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则主要包括州议会和州政府。州议会可以通过制定学校法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类型、学校的设立和撤销、教师的身份和地位、毕业证书等教育问题做出规范。州政府及其隶属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颁布法律规章和行政规定,将学校法中的目标和任务加以具体化和落实。

2.教育信息化的经济背景

不同国家的教育规划与该国的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德国在工业4.0的经济发展计划背景下,为了培养更多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德国工业4.0

德国是个工业和制造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近年来,“德国工业4.0”这个概念在制造业中开始风靡。所谓的“工业4.0”概念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智能化制造。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

在此背景下,德国制造业对于具备高技能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教育机构也开始着力于培养能够承担高级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2)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据德国教育报10月15日报道,德国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予以推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德国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据德国北威州信息技术局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汉诺威CeBit计算机博览会上的报告,仅该州2012-2013学年信息工程专业就共有14531名新生,较2011-2012学年增长20%,且继续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数据,2013-2014学年约有15900名新生注册信息工程专业,与2012-2013学年比上升了9.4%.连续7年创下人数高峰。虽然这份报告显示北威州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来看,选择在大学入读信息工程专业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仍不足,并导致了德国it行业专业人才的稀缺。

二、推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举措

德国教育行政上历来具有地方分权的传统,联邦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而是通过各州教育部长会议协调各州之间的教育政策。但在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德国政府却一反常态,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干预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早在1996年12月,德国议会就率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全面规范互联网的法案――《联邦德国多媒体法》,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加大了联邦行政干涉的力度:1999年德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政府为此提供数亿马克的资助经费;2001年德国境内所有的中小学都基本接人了互联网。此外,德国还曾提出了中小学网络学习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为此,德国政府曾积极与企业界合作,并提供800亿马克用于中小学学生课本电子化和学习网络化。到2006年止,德国1000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学内容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学习,此举使德国中小学网络学习一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由此可见,德国政府历来对本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重视,近两年来,德国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

早在2010年德国联邦政府就面向未来五年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其中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的建设。在2013-2014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和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并将2014科学年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

1.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

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了由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编制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详细规划了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相关研究项目,以实现在2015年达到“数字化德国”的目标。

《信息与通讯战略》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推广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②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信息通讯网络设施;③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在未来网络中保护用户个人权利;④开展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技术研发,支持相关研发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⑤开展面向强化新媒体应用的各类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⑥解决信息通讯技术发展面临的来自社会领域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健康、交通、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其中,教育行业方面,战略明确指出需加强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增强教育工作人员及学生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此外,还再次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要的要求。

2.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

2014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目的是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及“数字经济发展”这三个重要进程,使德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该议程共分为七个领域,不仅考虑到了数字化对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的影响,还包括数字化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明确指出,当前的德国教育系统需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媒体素养、能够达到数字化环境和知识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才,具体规划有以下几点:

(1)为了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人才,德国联邦政府将联手各州及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使用数字媒体的机会和多方面的支持,并不断开发数字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为了充分迎接数字化行动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教育部门及机构需要充分分析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适合的数字媒体工具助力于培训活动。

(3)在名为“职业教育及培训中的数字媒体”项目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也需加大对数字媒体工具的使用。此外,数字大学论坛(Hochschul-forumDigitalisierung)也需重视起在大学教育中的数字化进程,并起草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3.德国2014科学年主题:数字化社会

据《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4期的资讯报道,德国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确定一个科学主题,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德国2014科学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民众和专家共同探讨因特网的未来以及数字化社会对知识获取、生活方式和交际沟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高科技新战略

2014年10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加快推动“创新设想”到“具体创新成果”的实现,提升德国经济增长和居民富裕水平[13]。按照此战略计划,德国联邦政府在2014年内共支出1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本届政府在任期内还将新增30亿欧元的投入,重点资助包括数字化、健康、能源、可持续发展、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以上规划均明确表现出了德国政府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不过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在视频播客中表示她认为数字化是对学校最大的挑战。随着数字化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如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体的使用、私人权利的保护等。至于以何种形式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计划,将由各联邦州自行决定。

报道中还称,对德国教师而言,诸多生活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有电脑有网络的环境中,然而较为年长的教师完全不同,他们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变革。因此,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进修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中投入500万欧元(约合3838万元人民币),与各州一道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以资金投入作为教师培训的保障。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数字化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德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对信息通讯设施进行大力建设,另一方面也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建设与监控

(1)网络建设

2009年2月,德国就曾公布了“宽带战略”的主要目标和举措,力图将德国宽带网扩充成高速、富有竞争力的网络。在2010年出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中,德国再次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求。为进一步满足数字化需求、建设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2014年出台的《2014-2017年数字议程》中,德国计划于2018年前在全国普及高速宽带。

在政策的不断强化下,近年来,德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1998年,德国互联网使用者仅为1400万人,只有1501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而到2009年,根据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等机构的《数字德国监控报告》,德国家庭互联网接入普及率达到了79.1%、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84.1%、大众无线电话普及率为130.9%。截至2012年底,德国在100个城市建设了第四代移动通讯网络(4G),这大大提高了居民上网的速度。

(2)网络监控

德国政府一方面在大力建设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应对由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

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报道,2012年德国计算机犯罪的案件数为8.7871万起,相比2011年上升了3.4%:约有96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都曾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仅2011年就有超过39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遭受网络攻击。2014年5月19日,德国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波茨坦会议召开。250多位来自德国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与会,重点讨论了德国的网络安全现状、网络安全在工业4.0、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也通过研究予以资助,以保护德国的it设施和系统。为了促进网络安全研究,德国开始着手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从2010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信息技术安全领域的理学硕士学位,从业者也可以通过参加该校高级安全研究中心的课程,获得信息技术安全领域证书。

同时,德联邦教科部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柏林和德累斯顿两大数据研究中心。柏林的研究中心由柏林工业大学负责;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负责可扩展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研究中心。这两个项目总共获得约1000万欧元的资助。

除了在大学成立研究中心以外,德国多州的教育部还在中小学严抓网络安全,不少州甚至限制社交网络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据2013年第18期《世界教育信息》上的资讯报道,德国多个州教育部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教师和学生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其中石荷州和巴伐利亚州早已明令禁止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其他州则在不断推出限制措施。巴符州曾出台了《在中小学使用社交网络指南》,明令禁止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根据该指南,巴符州严禁教师在社交网络上聊天、建立学习群组或搜寻存储个人数据。该《指南》还规定,社交网络只允许在课堂演示时使用,用于讲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潜在的危险。不过,学校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做形象展示。

由此可见,德国一方面在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将网络安全问题提上了新的认识高度,无论是从开设机构进行研究还是明令禁止使用网络,都表明了德国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

2.平板电脑教学计划

当前,平板电脑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及,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据德国《汉堡晚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德国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Kurt-Kroeber-Gymnasium)启动“苹果平板电脑(ipad)教学计划”,旨在配给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年级)学生每人一部平板电脑,供其在课堂及课后使用。该计划由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与汉堡教师培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机构、汉堡大学合作开展。学生可利用平板电脑的所有教育功能,如制作影片式的家庭作业、使用最新的应用程序学习词汇、下载电子书、重复观看课堂内容、访问虚拟教室、传送作业、公开作业、参与讨论等。2014年,该计划由汉堡大学和布莱梅信息管理研究机构进行了成效评估。

四、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举措

在大力建设信息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不少德国教育机构、学校已经开始有规划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活动中,从而改进学生学习。

1.远程教育

德国远程教育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是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发源地。除了有健全的法律法案为远程教育保质保量外,德国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该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早在2001年,德国就已实现了大部分学校免费上网的目标。目前,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德国远程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虚拟教育、移动学习已成为德国远程教育的新起点。德国远程大学在远程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把移动学习作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重点,还充分考虑使用一些免费的大众化的社交工具、信息推送工具来实现简便的学习支持服务。

近年来,随着mooC的发展热潮,德国于2013年10月在柏林也正式推出了免费的mooC平台-iversity,这个平台在欧洲居领先地位,被视为欧洲的Coursera。同时,据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2014年7月2日报道,德国大型在线教学平台iversity于2014年10月中旬开设第一批慕课课程。课程种类非常广泛,包括医学、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物理、法律、设计原理等,并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学生。iversity与主流美国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该平台不仅与学校及企业合作,还常与个别的教授合作。

除了建立免费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平台iversicv外,德国还为不同职业群体人员建立了专门的e-learning平台,旨在为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课程。早在2000年,贝特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Stiftung)和ekz图书馆服务公司(ekz.biblio-theksserviceGmbH)就合作为德国图书馆员建立了名为BiBweB的e-learning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网络学习课程,提升图书馆员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员可以在这个平台选修由3个系列组成的进阶式互联网知识课程模块,课程结束后可取得结业证书。目前已有数千位德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到该平台的e-learning课程中,BiBweB课程有效解决了德国和波兰公共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2.移动学习

英国学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博士曾在文章中介绍德国的移动学习现状,德国开放大学(位于哈根的Fernuniversitat)强调在德国大学中随着移动设备分布的增加,目前教育专家学者正在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称为校园的应用程序)来管理学习课程,学生可以通过itunesU来获得移动学习的内容。并且早在2011年,里德林根大学就已经开始实施完整的移动学习mBa课程。

3.数字教材

早在2011年年底德国教育出版商协会就曾发出倡议,商讨建立共同的数字教材平台。2012年2月14日,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在汉诺威的德国国际教育展上正式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该平台是德国官方唯一的数字教材平台。目前占德国教材市场80%份额的27家教材出版社参加了这一平台项目,他们把图书产品的pDF版(部分带交互功能)上传到这个平台上。数字教材平台启动时提供了500余种教材,覆盖40门课程,涉及全德国3000多个教学计划。数字书架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数字教材上做笔记、插入阅读书签、标记课文等。

然而,尽管德国已经创建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数字教材目前在德国并不普及,它的推广目前还有不少障碍。首先是硬件设施。目前,只有不到loo/o的中小学教室配备终端设备。如果要完全使用数字教材,家长需为每一位孩子配备终端设备,这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因此难以实现。其次,数字教材的使用对网络的依赖性很高,但目前德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是无法做到无线网络覆盖的,因此使用起来也较为困难。第三,教师的操作能力尚未达到能够自如使用数字教材的能力。部分教师对传统教材较为青睐,对数字教材仍持有疑惑甚至抵制,如果想实现数字教材的广泛应用,还需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了解数字教材的特点,并自如使用。再者,数字教材尚没有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结构,大部分数字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pDF版,交互功能还不够强大。因此总体来说,目前数字教材在德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尽管如此,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仍在进行不断努力,升级数字教材平台的功能,使之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操作性,能够以学校的教学实践为导向,为更多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出版商也纷纷向数字化转型。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方面的举措

除了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iCt同样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5月4日报道,德国联合高等教育会议,即德国科学联席会于2013年4月末召开,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称,自2013―2015年,政府每年将额外增加22亿欧元(约合29亿美元)用以投资高等教育和教师培训。德国政府采取新措施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包括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满足残疾学生需要的能力。德国政府还启动了“教师培训质量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教师培训,直至2023年结束,以此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除了政府对教师培训加大了重视以外,在前文中提到的数字教材计划,教育出版商不仅向学校销售教材,还为学校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为教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目前,由联邦州组织的教师培训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出版社承担起教师培训任务。出版社每年在各类教育展、专业教学大会上以及学校里举办6000多场培训,由出版社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使用新媒体。

六、运用iCt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运用iCt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还能够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2013年,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洪堡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国科学基金会、弗朗霍夫协会、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等九大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联合倡议下,德国学者国际网络(Germanacademicinternationalnetwork/Gain)在美国成立,旨在通过为在美的德国学者提供信息,吸引他们回国服务。德国学者国际网络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向在美国工作的德国学者介绍德国政府的科学政策,并提供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岗位信息,以帮助他们加强与国内学者的学术联系,举办学术研讨会,同时帮助更多青年学者设计未来的学术生涯发展等。目前,该网络已成为大西洋两岸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及北美德国学者的交流论坛。据悉,德国共有约7000名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工作,4500名学者已在该网络登记注册,覆盖率达65%。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促进了国家和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的交流和共享。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研究的新热点。智库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建设数据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校信息系统”与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科学大都会”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自1948年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数据,全面反映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轨迹。任何个人和科研机构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数据,现已成为研究德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库。

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德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带来众多启示。

1.从政策上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蔚为重要。能否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社会多方面要求的人才,与一个国家是否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深切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联邦政府出台的宏观战略规划,还是民间举办的科学年活动主题,都无不体现出联邦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宏观规划就像是指挥棒,只有深切意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规划进发展战略中,教育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德国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上升,高速的通信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在我国,由于东西部、城乡间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信息化程度也因此有所不同。虽然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但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不仅没有网络,连常见的电视、计算机等都较为欠缺,更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因此,为了平衡地区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我国需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3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至1元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4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教育模式挑战应对策略

一、传统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授课方法,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三是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传统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分班,使认知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班级进行学习,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四是运用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和教学效率。

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在于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与主宰,过分强调教师地位,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过于强调接收式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发展不全面,纵向归纳能力得到发展,但横向扩展,开放思考的能力不足。最后,传统教育模式强调背诵,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思维方式单调、保守、不易改变。

二、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正遭受着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乃至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而言,数字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分为以下几方面。

2.1教育的多媒体化

首先,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多媒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成为了数字时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悄悄地成为了课堂的主宰。学生热衷于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新鲜感,多变性,趣味性。传统课堂中一根粉笔,一把教尺,一本教书的模式遭到了数字时代一个动画、一段视频等形式的冲击,教师如何才能既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如何能够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2.2教育的网络化

与教育的多媒体化相比,教育的网络化带来的冲击更强烈,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室固定、师生固定的传统教育相比,网络使教育从固定教室走向了课堂之外,甚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洲发展到其他大洲,并实现全球教育。在教育网络化的过程中,学生获取资源的数量更多、内容更新、范围更广。通过网络教育,学生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同伴实现资源共享,传统课堂系统化、知识化的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随着教育更新速度的加快、内容的日趋丰富,学校的功能逐渐弱化,很多任务通过人机对话、网络等形式完成。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职责可能从教授知识,培养学生,转变为服务性的社会组织。因此,传统教育如何实现自身发展适合新型网络化教育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数字时代的应对策略

3.1积极接受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理论,实现自身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主体;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构建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接受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并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等,力求实现传统课堂的现代化。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总之,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改变自我才是教师发展的途径。

3.2深度发掘传统教育优势

虽然,数字时代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并不代表传统教育模式一无是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具有数字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例如,传统教育中板书的重要性。现代多媒体教育要求学生听课,看ppt,记笔记同时完成,往往造成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因为学生要同时完成笔记、视觉追随和听觉追随等任务,当多通道同时操作时,注意力必然下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避免了上述问题,原因在于板书的书写过程就是学生的视觉追随过程,使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不同时发生知觉反映,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容易追踪、掌握的知识呈现在ppt上,学生不易掌握,或者需要长时记忆的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总之,在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过程中,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最后,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

总之,传统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固有的弊端。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社会使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化教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乃至全球,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传统教育只有改变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构建适合社会现状的教学模式是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加强自身建设,迎接新技术,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5

报告指出,近年来法国开放式在线课程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2013年成立了法国数字大学(FranceUniversiténumérique,FUn)。自创建以来,法国数字大学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140多门注册课程,共有56万名国内外注册用户。法国短短几年间从一个“慕课落伍者”发展成为几乎可以与欧洲主要慕课大国媲美的“慕课新星”。但与此同时,报告指出法国数字大学存在资金来源单一(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课程来源和模式单一(主要靠大学提供课程)等问题。为此,法国国家战略和预测总署借鉴各国慕课发展经验为法国数字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战略建议。

一、推动法国数字大学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一,开发数字大学的盈利模式,其中包括:对由考试中心开具的在线学习评估结果证明进行收费;向企业或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有偿的学生在线课程成绩查询服务,以辅助相关招生(招工)录取工作;开发在线课程的付费指导和评估服务;向企业出售法国数字大学的平台,用于企业内部培训;开发一些需要付费注册的课程;对高校将在线课程资源纳入课程教学进行收费;为想要创建慕课平台的机构提供有偿支持。

第二,瞄准继续教育市场。法国数字大学也可以通过开拓新市场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企业的在职员工培训就是潜力很大的市场。开放式在线课程可以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诸多便利,在线培训在时间上的灵活性避免了员工因接受培训而无法上岗工作的问题,节省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报告指出,如果能够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培训,并能够让开发课程的高校获得应有的回报,员工的继续教育将会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在线课程市场。报告建议高等教育机构、数字大学平台和提供在线教育的专业型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提供学位的在线教育模式。

二、发展在线课程的认证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法国数字大学的在线课程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需发展在线课程的认证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一,开发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国家的高校开发了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获取学分认证的模式,如德国的慕课平台“多样化”(iversity)可以让注册学习者通过完成在线课程获得学分,并可以在通过iversity的线下考试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可以直接为完成在线课程的注册学习者提供证书,如edX(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慕课平台)将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在2016年新学期推出等同于一年本科课程的8门在线课程。Coursera也将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设置基于慕课平台的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第二,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在线课程。在线课程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尤其应该强调个性化定制。另外,应该向在线学习者提供免费试听课程的服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了“先试后买”的方式,吸引更多学习者注册课程。

三、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创新

第一,使慕课平台成为教学方式创新的新载体。在线教育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思路,如英国的未来学习平台开发了一种类似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学习”模式,可以使注册学习者实时交流、分享知识和心得。美国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了名为“适应性学习”的适合每个注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在全世界风靡的翻转课堂等。报告希望慕课也可以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尝试通过大数据优化教学。对在线课程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助于教育政策的优化;此外,通过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分析研究(如在线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成果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继而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加强法国数字大学的国际推广

报告指出,法国数字大学应服务于法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战略。

第一,面向法语国家与地区。面对英语国家称霸国际在线教育市场的现状,法国有责任提供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在线课程。2015年,欧盟各国提供的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在线课程比例不到15%。然而,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全世界有2.2亿说法语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2050年说法语的人口将有可能达到7.7亿,其中一半人口在非洲大陆。2015年,法国数字大学的注册学生有17%来自非洲,充分说明了非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应作为法国数字大学全球推广的重心。法国的工程师院校、高商院校、大学技术学院、高等技术员班等都可以在已有的国际合作基础上,开发满足每一个对象国特殊需求的在线课程。

第二,面向统一的欧洲平台。目前欧洲的在线教育平台比较分散,且主要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这个现状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相矛盾。为了在在线教育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报告建议建立欧洲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由欧洲最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合作开发课程。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6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团队建设有突破,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专业建设成绩较突出。

近三年来主要工作:

1.完成“2014年山西省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主持课题“基于三新教学理念,校企四共信息技术技能人才”,荣获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2019年;

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好信息技术专业群顶层设计,完成“山西省职业院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019年;

3.作为项目主要实施人,完成“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试点”及“山西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2018年我院与昆山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2018级现代学徒制班教学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有关教学资源校企双师共同制定中。2018年9月起;

4.在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领导下,作为主要负责人,承办“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技能大赛,我院以“技术精湛、组织严密、周到服务”组委会肯定、同行好评。我院本赛项荣获团体“一等奖”。2019年11月;

5.成功申报1+X制度证书试点2项,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2019年12月;

6.积极相应山西省大数据战略,探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我省破解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201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23条“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发展数字经济。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已列入山西省2019年大数据领域重点推进。2019年12月2日,省委书记楼阳生深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建设数字山西,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希望百度加强与山西企业的合作,拓宽应用服务领域,为建设数字山西、打造数字政府作贡献。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人文环境,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2019年,信息工程系抓住机遇与山西威尔达安迪科技有限公司在百度数据标注领域开展合作,在2018级云计算、大数据部分学生实施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7.贯彻“网络强国”战略,落实山西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在5G领域,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7

关键词: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数字媒体;中外合作

办学视觉艺术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供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语言。其艺术形式既包括二维的平面作品、三维的雕塑、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等静态、固体艺术,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等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视觉艺术是眼睛看的到、或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走出去”战略研究是针对我国的国情设定的方针政策。最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随后该战略渗透、融入到不同的专业文化领域,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视觉艺术“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学校教育”成为中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1校、政、企联合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视觉艺术教育要立足于民间、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民间艺术走出去。可以采用学校、政府、企业、个人联合的方式,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走出去。政府要加大对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从体制、观念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充分挖掘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潜力,提高高等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熟悉、了解、并能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让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视觉艺术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比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藁城宫灯是中国民间艺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它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现代化规模,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然后,也有许多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日益消失。如随着机械化发展,农村玉米、小麦都采用联合收割方式,玉米皮、小麦秸被机器打碎、破坏,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间视觉艺术草编艺术的传承。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该类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更多百姓愿意收集这些生态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政府通过与高校、农村地区的群众合作,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校方可以和政府一道深入民间艺术浓厚的区域进行考察、学习、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民间视觉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情,促进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走向世界。教育单位可以放开学校教师的用人条件,聘请民间艺人走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视觉艺术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与实际应用对接的专业课程。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专家请进校园,为视觉艺术注入新血液。另外,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向市场,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让视觉艺术学生直观的、从三维角度来理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教育通过实战课题设计项目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而促进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2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教育

对数字化艺术传播的研究成为视觉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薄弱空白领域。将现代新媒体等高等科技手段应用于艺术创作,融入视觉艺术课堂,把艺术与计算机软件、数码电子技术、新材料工艺结合,是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视觉艺术创作中,为达到某种视觉艺术效果,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而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手绘、手工课形式进入的中国高等学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的发展,艺术与科技密切结合,视觉艺术开始走向数字化。如现在的许多平面设计作品都走向了数字化、以立体化、四维形式表现于影视、网络媒体中,如:百事可乐标志由原来平面化、太极图上下均衡的构图形式,进行了方向、位置大小、面积的变化,以适合于网络媒体广告中的应用。传统艺术的创作、传承方式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影响下也不断“更新”“升级”,传统艺术不断“吸纳”数字化的新营养,如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皮影的视觉艺术现在已经以影视、动画形式表现在公益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中央电视台的《文明中国礼》就是皮影作品在数字媒体技术中应用的典型代表。还有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引入动画、广告作品,表现出虚实变幻、轻盈优雅的中国意境美。如《山水情》影片,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动画镜头手法结合,制作出格调清新、洒脱、飘逸的作品,把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推向新境界“。伟大复兴的中华梦”——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传统视觉艺术要自然融入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需要教育者不断拓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以使受教育者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创建中国新媒体视觉艺术学科,促进推进文化资源的发展、传播,推进我国视觉艺术的民族特色、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觉艺术走出国门。

3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我国视觉艺术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化,视觉艺术教育就需要构建国际化的视觉艺术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以使中国视觉艺术人才更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加强中外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我国知名艺术类学校相继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国际处,充分利用学校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芬兰、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等多国学校合作、交流,向学生传播国际领先设计理念,为更好的探寻传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发展跟新现代视觉艺术,邀请国际优秀专家来学校讲课,传播国际前沿的视觉艺术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国际视觉艺术接轨,以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习国外先进艺术设计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以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视觉艺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外合作教学模式才刚刚起步,主要在本科院校涉及,如河北科技大学开始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合作,确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接本科项目合租,与韩国祥明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合作项目。而在多所高职院校的视觉艺术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以促进我国视觉艺术教育更好的全面“走出去”。

4教学方法走出去

视觉艺术设计教育者要博采众长,采用通识教育方法,使视觉艺术教育方法“走出去”,提高教育综合能力。视觉艺术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数字媒体方式、角色互换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资金投入,很多学校都建立的视觉艺术工作室,但是利用率还不是很高,高校教育者要充分把工作室利用起来,以工作室为手段,以三维的事物、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师生的感知、认知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学习视觉艺术。许多艺术设计专家、教育者,只搞艺术创作、只考虑如何把画画好,如何把设计作品创作好,却从不考虑如何把所学知识、设计本领传授给学生,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创作,他们认为课改、教研只是纸上谈兵,不关心教学,对教学不感兴趣。不少教师不给学生讲授视觉艺术设计表现方法,只把实践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闭门造车。如此,中国艺术设计学生的视野会很局限,其职业道德观念也会受影响,制约学生的创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视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走出国门,无从谈起。

总之,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出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设计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国际化的设计教育理念,学习并利用先进数字媒体进行教学,在全国综合性大中专院校普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针,教育者认真研究、执行新的视觉艺术教育方法,使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作者:王海燕王亚全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静涛,徐沛君.摆脱“逆差”:文化输出与当代文化建设[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1.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8

入选理由提出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要内容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此,要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

出台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出台该意见。

时间2012年5月4日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9

勇于探索,为教育科研事业做贡献

“信念执着,唯真是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严谨求实。光明正大,以诚为本”。这是陈东瑜的人生信念和做事原则。他先后承担并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多项科研成果(合)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宏观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大奖。

多年来,他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88-2000年)(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数量目标研究》、《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等三项专题研究报告)、《苏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91-2000年)、《江苏成人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1998-2010年)、《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面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环境研究》、《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他撰写了《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与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总体效益》)等。他还分别担任了《中国教师保健学》、《心身健康指南》、《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等多部专著及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丛书:《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数字课堂与学习型社区》的主编或副主编。在职期间的所有课题研究工作都是在他承担并圆满完成了行政管理工作和全省课题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对于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外出开会,他也不忘工作。甚至爱人因交通事故住院期间,他仍一边看护一边做研究工作。“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初稿就是在医院的病床边完成的。在研究工作中,他特别注重经济社会等影响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作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特别注重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些重要数据都是在他反复查证的基础上,通过亲自运算得出的,为成功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陈东瑜亲手查证和反复演算整理出来的江苏高教1952-1987年发展的系列统计资料,已作为专著《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附录正式出版,为江苏高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的时间跨度达25年(1996-2020年),在没有人手、没有资金、没有相关资料,且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都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陈东瑜仍然坚定地迎难而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独立地完成了《研究报告》,而且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该《报告》经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后,一字未改就获得通过,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专著《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收录出版。即使到了今天,该《报告》仍然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始于1995年的oeH开放实验,是“oeH(办公、教育、家庭一体化)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开放式研究与实验”的简称,也是江苏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陈东瑜担任该课题组副组长、江苏oeH开放实验室常务主任。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以创作单机多媒体课件为切入点,开展超前实验。1996年5月,oeH开放实验成功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开创了江苏全省学校数字课堂教学的新时代。从2000年起,oeH开放实验开始由中小学向终身教育和社区延伸,成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教委(教育部)重点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oeH开放实验在开创了江苏中小学校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同时,还为学校培训了大批主持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在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发]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并载入了《江苏教育年鉴》,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这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oeH开放实验历时十年之久。为确保oeH开放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江苏省教委(教育厅)在10年内先后发出过18个红头文件。陈东瑜就是这18个文件的唯一拟稿人。此外,课题组每年都要召开1-2次全省性百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研讨会,通常还要邀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委(教育厅)有关领导到会作指示。每逢召开这样的大型会议,从会议组织、会议主持、作会议主旨报告,到作会议总结以及会后撰写会议纪要等一系列工作也都由陈东瑜一人承担。例如:自1996年至2000年,陈东瑜代表江苏省教委主持了3次全省教师多媒体优秀课件评选工作(包括小学、中学、职校)和3次全省中学生多媒体软件创新奖评选工作,以及2001年5月首次举行的全省中学生网站创新奖评选与小型网站策划能力测试活动。他在工作中坚持公正,组织有序,做到全省参评学校师生和领导都满意。开展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省学校数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又如:1998年4月陈东瑜主持了以省教委名义召开的首次江苏省教育科研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为省教委副主任和省教科所所长代拟了会议讲话文稿。他们的讲话反响很大,讲话全文作为《会议纪要》的附件,由省教委发文颁发全省。1998年10月,陈东瑜主持了江苏省知识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校长研讨会并作了总结讲话。2000年4月和12月,陈东瑜主持了两次全省学校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又称为“凤凰台会议”),并在第二次凤凰台会议上作了“坚持发展数字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主题报告。2001年11月,陈东瑜主持了江苏省新世纪第一年召开的,并对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江苏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的前沿性学术会议――“21世纪e时代oeH论坛・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学习社区研讨会”。同时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社区与学习化社会”的主题报告,等等。陈东瑜1998年主编出版的《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丛书,也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共同开创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集中体现。陈东瑜执笔的研究报告《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地总结了oeH开放实验在“八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实验成果和主要经验,对全国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陈东瑜长期从事终身教育研究。1999年他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研究的一百个问题。这个“终身教育百问”引起了课题组的关注和思考。2000年oeH课题组在南京召开了两次全省性的大型研讨会,正式宣布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入oeH研究,这标志着oeH理念得到了升华。21世纪的oeH已经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工作、生活主动、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此,陈东瑜于2001年5月发表了论文《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经世界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别提名推荐,世界杰出华人专家评审委员会三审论定:“该学术论文独立成文,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科学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及信息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被评为特等奖并以重点学术论文入编《世界大百科全书藏典》,全球发行。陈东瑜也被授予“最具权威的世界学术华人”荣誉称号。

陈东瑜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华骄子颂扬》、《优秀共产党人大典》、《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理论文选》、《当论创新与学术成果文库》、《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华百业文化形象大使》(名家论坛卷)、《世界大百科全书》、《共和国65年优秀学术成果选集》等典籍收录。并荣获“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特等奖、“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等。他先后应邀参加了“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国际论坛”、“苏南现代化研究研讨会”以及“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任专家组成员)等国际和全国、全省性重大学术、科技交流活动,并作了学术发言,讲稿(论文)被相关书刊收录出版。他撰写的两条获奖人生感悟,已入编大型现代h语言格言工具书《中华名言词典》,全国发行。

呕心沥血,为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奉献终身

近30年来(含退休后),陈东瑜一如既往地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其中“十五”至“十一五”的10年间,他一直担任着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课题组组长的工作。为做好全省课题管理工作,陈东瑜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从江苏“九五”课题指南的草拟,到组织全省课题申报、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及课题结题鉴定等一系列工作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而且涉及全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领域,以及从幼儿园到大学(含部委属高校)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省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其工作的繁杂和艰辛超乎人们的想象。他利用双休日连续工作两天两个半夜,拟就了《江苏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指南》初稿。几天后就获省教委批准,颁发全省执行。江苏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累累硕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陈东瑜草拟的“课题指南”是符合江苏实际的。陈东瑜草拟的《江苏省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经省教委批准后颁发全省执行。此文件反响较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动态》1998年第l期在头版位置作了全文刊登并发了编者按语,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为探索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陈东瑜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工作,并以规划办名义前后作了四次总结,为最终规范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鉴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陈东瑜将全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全部建成数据库,这在江苏教育科研管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草拟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办法,经省教委批准后颁发全省执行,并得到全国规划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篇10

19825717高职院校县域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熊惠平夏宁满《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1期13500字

19825718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劳昕薛澜《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16100字

1982571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陈齐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7900字

19825720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严建华魏江《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2期9500字

19825721应用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法理依据与模型建构刘向兵姚荣《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6期8900字

19825722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刘国买谭轶群《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6期9800字

19825723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兼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郭康《高教探索》2016年第6期9200字

19825724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许红菊韩冰《职教论坛》2016年第16期9800字

19825725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多视角加深理解曹晔《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6期9500字

19825726高校转型的语境整合与路径选择孙善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8期11400字

19825727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罗汝珍《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6期10500字

19825728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鄂甜《职业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7500字

19825729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分析张志赵鹏飞李海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8期6600字

19825730西北五省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影响因素研究蔡文伯唐凤琼《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6期8800字

19825731发展视域下拓展性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于友成许迈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8800字

1982573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李梦卿杨秋月《职教论坛》2016年第16期12100字

19825733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邓志新《职教通讯》2016年第16期10500字

19825734战略管理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唐高华《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7期7700字

19825735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及效率探析――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晓华《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7期8800字

19825736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73所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郭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0100字

19825737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黄锦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8期7100字

19825738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胡苗苗赵志超《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8期9200字

19825739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张胜军马建富《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1期8600字

1982574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突破杨燕《职教通讯》2016年第16期7600字

19825741台湾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分析及启示欧剑锋《职业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8600字

19825742职业教育与外出农民工就业类型――基于CLD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李中建李佳楠《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6期8800字

19825743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研究(1917-1937)陈梦越楼世洲《职教论坛》2016年第16期15600字

19825744中国成人教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郭凌雁曾青云《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1期9500字

19825745远程开放教育以面授导学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沈S林翠平《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2期8300字

19825746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质量保证体系初探李令群《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第6期11300字

19825747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肖凤翔刘丹《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6期8800字

19825748不同经济水平国家(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经验探索霍明陈昌盛李婷《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16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