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体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42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1

1.1特殊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个体的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精神朝气蓬勃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程度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质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曾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体现了特殊教育儿童的享有公平的社会权利。特殊教育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爱,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特殊教育儿童融入和谐社会的两根拐杖。对于特殊教育儿童,发展运动能力是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特殊教育儿童才可融入和谐社会,成为和谐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对特殊教育儿童的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2“体育教育公平”是特殊儿童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利于改善和缓解特殊儿童群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生理问题主要指:运动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身体协调能力差等;心理问题主要指:自卑心理、看不到前途与光明、焦虑、厌学、交际困难、适应能力差等。特殊儿童群体由于是缺乏正常人的生理与心理能力,导致生活、学习、心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多方协调发展运动技能,既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能力,也提高了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康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健康的而学习与生活中来。

1.3“体育教育公平”是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体育法》中有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保障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擦去措施,为特殊群体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条件和方便”;[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16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七条规定,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

1.4特殊儿童群体享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也是社会教

育公平性实现的目标之一阳光体育,全称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的;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下发;2011年3月5日,“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平等、参与、共享、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体育精神所提倡并要实现的目标。

1.5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体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心愿,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的重要物质与精神基础。

2推进特殊儿童群体体育教育公平性的建议与对策

2.1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

传播体育理念、利用好体育天然的保健作用,发挥体育运动、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的优势,促进特殊儿童群体精神或肢体的康复,健全身心健康,从而推进特殊教育的良性循环,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可持续发展。

2.2社会、家庭、学校要高度关注特殊群体

完善特殊教育各项管理与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投入,针对特殊群体的困难程度,应采取特殊教育尝试义务教育的教育模式。从而彻底改善特殊儿童群体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受教育环境,营造残疾学生的体育氛围,促进特殊儿童群体享受教育的权利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2.3特殊教育儿童的教育教学的实施必须遵循教育

规律和特殊儿童发展的特点与需要锻炼符合适当、循序渐进、个体差异、从特殊教育儿童的现实出发进行课程设置、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定制专门的体育教学计划、内容、考核方法等。

2.4抓住机遇,加快特殊教育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加快针对特殊教育的继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特殊群体的参与体育的覆盖面和质量,提升特殊群体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社会适应性等,推动教育公平性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5加强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2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融合教育就是希望在一个相对融合的环境下,让那些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起进行互动,增加这些特殊儿童学习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上,根据他们的特长来进行教学服务。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在早期,对于特殊儿童一般是进行隔离教育,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归,融合教育的理念不仅很好的体现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就是把0到6岁的特殊儿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儿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儿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碍发生的的原因,按照个别差异原则,及时开展教育服务,并及时提供一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协助。

二、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行政支持方面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幼儿园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很难获取相应的协助,导致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面产生挫折和负担。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通报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员对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顾虑,一些设备和制度缺少弹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负责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就导致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需求其他机构的协助。

(二)经费保障方面

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也没有办法给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经费补助。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执行,一旦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家长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比较担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长就会对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缺少了解和关爱,就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产生阻碍。家长除了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担心和质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中。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要求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担心上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却找不到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

(四)幼儿教师方面

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开展特殊儿童的师资培养,所以目前面临着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流动的问题。普通幼儿教师跟特殊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上采取的教学理念也不相同,这两类教师在教学合作上就会存在难度。因为那些巡回辅导教师来幼儿园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普通教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跟特殊教师沟通的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学前儿童特点了解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级中包含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但是教学人员编制不够,就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困难。

三、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增加经费预算

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政府部门要给与充分的经费支持,让幼儿园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特殊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发展方面,从而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2、妥善推进特教知识进修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进修班,对给幼儿教师进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案例培训。幼儿教师在进修的时候,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障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认真的规划,从而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中有选择的余地。

3、专业团队认真执行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在对各个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特殊儿童的需求,适当的延长辅导时间,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状况进行一些弹性处理,给普通幼儿教师一定的协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积极跟普通幼儿教师合作,拟定相应的特殊儿童教育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执行的成果监督,定期对巡回教师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假如幼儿园没有办法在融合班级中增加教师人数,就要适当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适当的安置特殊儿童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级设置在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旁边,当普通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员寻求帮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参观,让特殊儿童家长看到特殊儿童跟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要让他们多了解特殊儿童,明白这些特殊儿童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学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有那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班级管理方式等等都记录下来。

2、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

特殊儿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体中,就是想让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要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演出活动中,可以安排特殊儿童给小伙伴们去献花,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分为,而且特殊儿童也同样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排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3、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具体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儿教师要熟悉这些知识,给家长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也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因为要把特殊儿童安排到普通幼儿园中,加入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师资力量等就难以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所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策略。(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全纳安置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8).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3

随着人们对教育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探索,艺术教育教育已逐渐被教育界关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也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专家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索,旨在促进特殊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

音乐教育;特殊儿童;影响

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也需要被我们关注,需要被我们爱护,需要被我们接受。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所关注、所研究。事实上,教育界正在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的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在被逐渐认识和重视,其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明显。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激发特殊儿童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特殊儿童具备更好的感知觉能力,让他们通过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最原始的意义是与人类语言、动作、舞蹈最能够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艺术。1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加恰当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美好的一面,以此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为学习知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

所谓的“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非正常儿童,主要包括低能儿童和超常儿童。狭义的儿童是指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包含聋哑儿童、精神残缺和智残儿童。由于对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不同和原则不同,各国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特殊儿童分类是智力偏常、感知觉缺陷、交往障碍、行为缺陷这四大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各类残疾人总共约9000万人,其中残疾儿童占有相当数量,仅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就有近100万,14岁以下有200多万,并且残疾儿童的人数和比例正在呈现上升的态势。2针对这部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这部分儿童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儿童的正常成长和融入社会中,是整个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对特殊儿童领域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理论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社会和专家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

经过查阅已有资料和研究显示,本文所指的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主要从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外貌与正常的儿童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少数情况下,存在差异也是因为智力发育导致生长发育出现疾病问题所致。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较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发育较晚,逻辑思维发展较慢,判断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稳定性差,感知觉发展迟钝,记忆保持力差,语言能力发展较晚,词汇量小,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性格冷漠孤僻。3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特殊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身体或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以上述及的智障儿童的一般特征,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千人一面,也会因为残疾(包括身体或心理)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其个性发展失去了良好的物质前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影响了其良好个性的发展,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如缺乏主动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差,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训练尤为重要。同时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正常成长的作用和价值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在一个人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审美情感的成长

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展现人情感,促进人审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音乐作为一种展现人的情感和审美的声音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来展现给人,让人们通过聆听的艺术来体会到情感和精神领域的享受,并能够对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出击作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味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自身的身体或是精神领域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但是从根本上他们并未丧失对语言和美的一种感知、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且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们在其他方面却又有异于常人的特长之处。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交自信特殊

儿童由于身体或是精神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或是不能与外界通过正常的途径建立社交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殊儿童成长的难度。但是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普适性,任何人甚至动物对于音乐艺术都能够产生反应。特殊儿童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包括个体音乐教育或是群体音乐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轻松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特殊儿童能够忘记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通过音乐这个途径建立联系,并且进行分享,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实践和群体意识,这也有利于他们摆脱个人困境,重建自信。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感知能力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身体或是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往往在另一方面就有优于常人之处。比如他们在身体方面有缺陷,但是在记忆或是思维方面却又有惊人的能力,但是这种优点需要一定的机制才能激发出来。音乐教育具有语言或是行为矫正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实施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方式的局限,以此为突破口,能够激发感知能力的提高,让其拥有对社会、对外界事物一定的感知能力,让其真正拥有对自身的独特优势的认识,建立起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三、音乐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实现途径

(一)以音乐教育为抓手,提升特殊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一般都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轻中度的特殊儿童可能只具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字词、语音的不连续认识等等,即使是重度的智障残疾儿童也具有简单的听觉或视觉识别技能。而音乐作为一种可短可长的,形式多样的,不同节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教育的独特可取之处。音乐教师能够通过不同音乐的或短或长、或轻或重的节奏、旋律、声高、音色、速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来传达不同的含义,如果对智障儿童加以不断得强化和训练,就可以让他们掌握不同音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理解和信息理解能力。4同时音乐教师通过不断地针对性研究,能够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不同特殊儿童群体的独特特征进行分析,对音乐教育所运用的音乐进行分门别类,如对音乐进行声音定位、声音识别、声音区分等小活动,来增强特殊儿童对不同音乐的特殊体验。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能够让特殊儿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以音乐教育为途径,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特殊儿童尤其是精神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在社交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人生的完整性和独特人生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特殊儿童社交能力。一是通过开展个体音乐训练,提升基本音乐技能。不同的特殊儿童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特殊儿童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选取专门针对性的音乐教材、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提升特殊儿童对音乐整体认识的感知能力。二是通过集体音乐教学,提升分享合作的社交能力。通过开展集体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在音乐交流媒介的作用下,认真体会到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接受和参与到集体的互动中来,掌握礼貌的社交秩序、感知音乐教学中互相配合、合作产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群体伙伴的集体交往能力。

(三)以音乐教育为突破,提升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认知外界事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身体功能或是精神感知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如正常人的特征。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而特殊人群在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具有超乎常人的额优势和特点。感觉是人们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受器官对外界产生的反应,他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所具有的的大小、形状、声音、味道、色彩等特点。而知觉就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感觉层面,上升到对事物整体状况的反应和认识。而思维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他不仅仅是“知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二是已经上升到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上帝对人关闭了一扇门,但是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人群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局限,那么总会有一方面就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比如,身体残疾的人事在数学思考能力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视觉残疾的人听觉却异常敏锐等等。如果对这些独特儿童的教育能够更加的细化和有针对性,就会产生惊人的成效。音乐教育具有平常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创新和举措来改进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那么,特殊儿童一定能够通过开展音乐教育,来激发出深藏于特殊儿童身体内部的潜能,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探索和追求。也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作用,特殊儿童这个重要群体的成长才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与不断提升。

注释:

1.肖瑾.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J].诗学研究,2007,(6).

2.李晓靖.音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枣庄师专学报,2009,(2).

3.张馨,张文禄,徐胤.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2):65-68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4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

分类号G769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学校人数规模的扩大、人口日趋多样化,不同种族、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学生给学校带来社会、文化和语言问题,这些变化使得学校在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需求方面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作为特殊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交通系统如何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上下学需求,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了给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美国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案》(theRehabilitationact)中提及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此后在联邦法律层面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问题关注越来越多,联邦法律一直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获得迅速发展。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theindi―vidualswithDisabihtieseducationactof2004)颁布后,基本形成一个完善的校车保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州和学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联邦法律的框架下制定相关的校车政策予以保障。

1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法律保障

特殊教育是指“为满足身体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专门设计的教育”。在提供特殊教育时,校车服务是相关服务之一。美国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管理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其中,涉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的联邦法律主要有:《康复法案》、《公法94―142》(publk:Law94―142)、《美国残疾人法案》(theamericanwithDisabilitiesact)和《残疾人教育法》。

《康复法案》规定公立学校需为所有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包括校车服务,法案具体涉及到校车的规定是:学区为残疾儿童提供的校车服务必须与普通儿童的校车相同。《公法94―142》,即《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theeducationof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作为特殊教育的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1)上下学的交通服务,以及学校间的交通服务;(2)在学校里或学校建筑物周围的交通服务;(3)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特殊设备,例如,特制或改造的校车,升降梯,供轮椅上下的坡面等。

《美国残疾人法案》中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的规定,延续了《公法94―142》中的要求,即公立学校要“为残疾儿童提供非学术服务、课外服务和活动,以便残疾儿童可以与普通儿童在这些服务上享有同等机会”,在这一规定的框架下,《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纳入“非学术服务”中,强调尽最大可能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在一起。

《残疾人教育法》是对《公法94―142》的修订,这部法律更详细规定交通部门官员的职责,例如,为不同年龄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置不同的安全保护装置;对行车过程进行监管;增加对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根据《残疾人教育法》的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须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儿童,具体的分类是:孤独症儿童、聋一盲儿童、聋儿童、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特殊学习障碍儿童、创伤性脑损伤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发育迟缓儿童、其他健康障碍儿童。

综上,联邦政府制定的这四部法律不仅从法律上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享有同等服务的权益,而且充分顾及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需求。这些法律也随时修订,不断完善校车的相关规定。

2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政策保障

2.1州的政策保障

各州制定政策具体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如:伊利诺伊州出台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SpecialneedsStudenttransportation),阐述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分类、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所需提供的服务、合理设计路线、严格控制行车时间,以及在校车上如何处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紧急状况;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州学生交通――残疾儿童手册》(ColoradoStudenttransportationDisabilitiesmanual),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所需设备、校车路线、司机培训、司机职责以及各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时可能需要的服务。从州政策来看,各州都充分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性,在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车需求的同时,还考虑他们乘车的便捷性,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车时的安全,使得校车的安全性是私家车的40倍。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成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福利之一。

2.2学区的保障政策

各州的学区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区域性政策。以德克萨斯州的科尔普斯・克里斯蒂独立学区(CorpusChristiindependentSchoolDistrict)为例,其官方文件《特殊需要交通的家长,监护人手册》(Specialneedstrans-pertationparent/GuardianHandbook)明确提出,该学区不以种族、民族、肤色、性别、残疾与否对儿童区别对待,为所有儿童提供校车服务。这保证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享有同等的乘车权利,促进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权益。

3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运作保障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是联邦法律赋予的权利,各州和学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施运作,以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享有的校车服务权利和乘坐校车的安全。校车的运作机制是由多方要素组成,包括:家长/监护人、学生、司机和助理人员、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校车的运行依靠各方相互沟通与合作,成员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他们各尽其责。

3.1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相关人员的责任

3.1.1家长/监护人

家长/监护人的主要职责包括:(1)协助学校及时提交交通服务表,如果信息提供不及时或信息有误,会导致交通服务的推迟;(2)需向学校行政人员、校车司机、助理人员说明可能影响儿童安全与健康的药物和行为;(3)如果应急下车地点和备用下车地点发生改变,要及时告知学校新的地址,家庭住址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告知学校行政人员,如需安排新的校车,将会在3到5个工作日内安排好新的校车线路,或安排途经新地址的已有校车,原有的接送时间也会发生改变,确保指定接送儿童的人员每天按时接送儿童,接送人员或接送地点(包括备用下车地点)发生了改变,要向学校和交通部门提交书面申请;(4)保证儿童每天按时到达校车站点;(5)如有必要,需协助司机和助理人员帮助儿童上下车;(6)没有司机的允许,家长不能上校车。

3.1.2司机和助理人员

司机是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的关键,为了校车安全,司机主要做到:告知家长,监护人校车编号以及接送儿童的时间;按时接送儿童上下学;严格遵守校车时刻表的时间安排,即使提前到达站点,也须等到校车时刻表上规定的出发时间才可离开该站点;保证行车安全;只在指定站点让儿童下车;制定紧急疏散计划;妥善保管学生名单,以便在事故中供医务人员使用;在紧急事件中,高效地组织儿童撤离校车。

助理人员是校车上直接接触儿童的人员,作为司机的助手,他们有自己的职责:助理人员在校车上的座位要位于恰当的位置,以便照顾到每个学生;帮助行动不便的学生安全上下车,并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妥善安置他们使用的辅助设备;看管残疾学生使用的导盲犬、导听犬,或者为其他残疾者提供帮助的服务动物;发生紧急情况时,协助司机帮助儿童撤离校车。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司机和助理人员也要接受交通部门关于急救措施和安全驾驶方面的培训,他们需要了解每位乘车儿童的残疾状况,并且能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或心肺复苏术。

3.1.3学校

学校在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学校需要向校车服务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生的交通申请,如有变化,要及时更新;校车时刻表一旦有变化,及时通知家长,监护人;如果学生上下车需要有人协助,学校应提供相关服务;学生不是正常乘坐早晚校车上下学,或放学后用其他方式回家,学校应向校车服务部门说明情况。

3.1.4特殊教育办公室

特殊教育办公室在校车运行保障中,主要担任的职责是:当有关特殊教育政策和程序上的一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服务时,特殊教育办公室需负责通知校车服务部门有哪些变化,同时,需确保学校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校车服务部门提交每年的交通申请。

3.1.5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的责任是:给每个符合标准的儿童安排校车线路;向家长/监护人、学校行政人员、司机、助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说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的重要性;制定安全、合理、高效的校车路线和时间表;为司机和助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在学区的政策框架内,制定和完善交通规则;确保每辆校车都遵守联邦、州及地方的法律法规;确保校车上的轮椅固定装置达到联邦标准。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安全不仅要依靠以上各方相互协调、配合,还需要儿童与上述各方合作,例如,儿童乘坐校车时要遵守司机和助理人员制定的规则,尊重校车上其他学生和人员的权利,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校车。

3.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的程序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制定了常规程序,以便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安全、高效的交通服务。交通服务部门接到家长,监护人的特殊请求时,有权决定是否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意与否主要需考虑整个校车的儿童安全问题。

3.2.1接送事项

第一,路边到路边服务(curb―to―curbservice)。在大多数情况下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是路边到路边的交通服务。路边到路边服务意味着校车在学生家或日托中心门口接送学生。接送地点个别时候可能需要学生过马路,如条件允许,司机或助理人员会带领儿童过马路。碰到儿童家或日托中心门口的路面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比如死胡同、路面过窄),这时的接送地点会选择在更安全的地点。无论何种情况,都会选择距离儿童家或日托中心近的地点接送学生。

第二,接送时间。开学初接送学生的时间是交通服务部门根据多种情况估算的。时刻表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校车司机或交通服务部门会在改动时刻表之前通知家长。时刻表是根据每所学校的上下学时间制定的,以保障校车有效运营。司机在一个站点等待不能超过三分钟,否则校车的延误会影响到沿途其他儿童的乘车时间。

第三,备用下车地点(alternatedrop―off)。司机只能在学校或指定的地点让学生下车。如果在学校之外的指定地点没有指定人员接学生,则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司机将把学生带到交通申请表上注明的备用下车地点;在备用地点还无人接学生,或者交通申请表中没有写明备用下车地点,司机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至少再遣送小学生两次、中学生一次到指定地点或备用下车地点;在此期间家长/监护人尚未与司机联系,学生会被送到校车停车场;家长如果还没在指定时间内来停车场接学生,学校会把学生交给警察局照看。

3.2.2上下车事项

校车到达接送地点时,司机或助理人员会帮助学生上下车。在特殊情况下,家长/监护人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上下车,并且只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家长/监护人最好向司机或助理人员提供关于安全帮助学生上下车的信息。校车到学校时,为了使学生更便捷地上下车,学校工作人员会协助学生上下车。在上下车过程中,学校工作人员会注意到每个儿童的安全。

3.2.3学生行为事项

学生的任何不安全行为都会及时上报给学校行政人员。如果校车上学生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潜在的危险,司机就会立即给交通服务部门打电话求助。学生行为一旦对他人构成严重的威胁,司机会立刻报警求助,随后给交通服务部门打电话汇报校车所在位置,并说明具体情况。

3.2.4应急措施

为了自如应对紧急状态,所有学生每学年都要参加司机或助理人员组织的撤离校车演练,每个学生需要了解在校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司机和助理人员有义务确保每个儿童了解在紧急状况下应如何撤离校车。学生也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使用应急门。

在真正发生紧急事件时,司机需立即向交通服务部门报告事故地点,并寻求指导。根据时间和事故类型,司机会在疏散学生之前向交通服务部门汇报情况,交通服务部门需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故及事故地点。如遇特别紧急的情况,司机可报警求助。交通服务部门会向乘车儿童家长/监护人和学校行政人员告知事故的具体情况。

如遇突发事件,司机和助理人员需保持冷静,给乘车儿童明确的指示,并指导儿童撤离校车。先要观察校车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有无烟雾、燃料泄漏。一旦发现校车所处的位置不安全或车内有烟、火、燃料泄漏等问题,就要立即组织儿童撤离校车。

撤离校车的大致步骤是:司机或助理人员帮助儿童松开或剪断安全带,以便让儿童离开座位;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儿童,则先把儿童转移到安全地点,时间允许的话,再从车内拿出轮椅;迅速选择使用适合的应急出口(儿童使用的辅助设备可能会不能通过离儿童最近的出口);把儿童带到离校车至少100英尺的地方;拿出的轮椅如尚未损害,还适合乘坐的话,司机或助理人员再帮助儿童坐上轮椅。

但该机制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人数难以估计,每个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致,这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校车服务带来难度。以坐轮椅儿童乘坐校车人数为例。在2011年,美国国家层面尚无法准确获得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数据。因为美国教育部的数据表明,约有13.8%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而来自美国汽车舰队的数据约为15%。但根据美国残疾人的14种分类来看,有三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多重残疾儿童、发育迟缓儿童――需要乘坐校车。汽车舰队的数据显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中约10%属于这三类,但在这三类中只有1.5%乘坐校车。因此,美国大概有300,000乘坐轮椅的儿童乘校车上下学。没有具体的数据,就无法在校车上安装轮椅的特定设备,数据不精确变成为坐轮椅儿童提供校车服务的一个障碍。

在涉及乘坐轮椅儿童的校车保障政策和他们乘车所需设备方面,联邦政府没有强制性规定,致使各州、乃至州内不同城市,在这一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时,乘坐轮椅儿童受伤的几率增加。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如果合格的技术人员正确安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座椅,校车死亡人数会大大减少。目前这一问题已受到重视,有学者就乘坐轮椅儿童的校车安全规则进行探讨,如对家长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固定轮椅装置是三点固定还是四点固定进行了比较。但是,统一标准并非易事,这需要乘坐轮椅儿童的家长、医生以及交通专业人士共同探讨解决。

4结论与启示

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相关法律与政策健全,运行得到保障,已形成比较合理的校车保障机制。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机制能够为我国城镇化中校车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4.1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法律

美国联邦通过制定《康复法案》、《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服务。而在我国大多学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处于被边缘地位,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还处于发展阶段,校车相关法律尚不完善。为此,我国应加大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立法力度,健全我国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依靠法制保障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从法律层面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权利。

4.2制定完善的校车区域政策

美国在联邦法律的范围内,由各州和学区根据实际制定区域政策,统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运行。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为此,应当建立区域性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政策,包括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需求、校车路线、行车时间、司机培训、财政投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设备、安全保护装置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加大不同地区间校车政策统筹,开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从政策层面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权益。

4.3建立良好的校车运行保障

在实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时,充分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乘车程序。针对不同情况,例如行动不便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失聪儿童及其他身体障碍儿童,配备轮椅、导盲犬、导听犬等服务设备和动物,在安全地点接送儿童,在校车停靠点与地面接触地方,放置铁板,保障行动不便的儿童上下校车。还要注意校车应急处理措施的模拟训练,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司机、助理人员和学生能机智应对紧急事件。从实施角度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安全运行。

4.4明确校车相关人员的责任

美国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供应中,家长、司机、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交通部门等都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为此,我们在校车运作过程中,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彼此合作。要做到学校了解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具体情况。家长要按时接送学生,及时与学校沟通。政府要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校车政策,交通部门要制定安全的行车路线。同时加强对司机与助理人员的培训,使司机等人员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意外可在第一时间帮助儿童。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6

关键词:云南省残疾儿童少年失学情况调查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YB2012094)

1云南省残疾人人口与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

1.1残疾儿童少年人数及比例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残疾人人口比例为6.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4%,残疾人总数约为297万,按适龄儿童占残疾人人口总数的2.63%计算,残疾人适龄儿童少年约7.8万人。各类残疾人占残疾总数的比重如下:视力残疾约56.1万人,适龄儿童约1.5万人,占18.9%;听力残疾约65.4万人,适龄儿童约1.7万人,占22.03%;言语残疾约6.0万人,适龄儿童约0.2万人,占2.01%;肢体残疾约74.8万人,适龄儿童约2.0万人,占25.18%;智力残疾约11.3万人,适龄儿童约0.3万人,占3.82%;精神残疾约21.9万人,适龄儿童约0.6万人,占7.39%;多重残疾约61.2万人,适龄儿童约1.6万人,占20.60%。

1.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

特殊教育是培养残疾儿童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有些残疾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育、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得到康复或矫正。陈云英认为,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特殊教育可以补偿他们生理上的缺陷,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劳动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7.8万人,到目前为止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有5166人,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6.6%;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有14966人,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19.2%,也就是说,能够到学校上学的残疾学生有20132人,占总人数的25.8%,其余5.7868万残疾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占残疾儿童少年适龄人数的74%。我国于1993年3月1日至4日的《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对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大多数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入学,农村地区多数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入学接受教育。”然而,2013年云南省7.8万残疾适龄儿童,只有20132残疾儿童少年上学,还有5.7868万处于失学状态,说明云南省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2造成残疾儿童少年失学的原因分析

2.1特殊教育资源缺乏

我省的特殊教育采用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的形式。目前,我省有特殊教育学校17所,特教班或随班就读学校8所。由于特殊教育资源缺乏,办学条件差,地区一级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大量缺乏资金和教师。全省拥有特殊教育专业教师931人,大多数没有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是从普通中小学调入。因为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乏,许多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根据2009年的统计,8所普通学校加挂特殊教育牌子的学校只有镇雄县聋哑学校开办了特教班,其余学校因为没有专业教师,均没有特教班,而是采用随班就读的形式,各校情况见表1。

表12009年云南省普通学校加挂特殊教育的学校情况(单位:人)

2.2交通不便和特殊教育学校布点不合理

云南省全省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造成了大多数残疾儿童少年无法上学。国家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弱智教育,城市可以在普通小学、残疾儿童福利机构分散班或随班就读,也可以集中办学;农村实行就近入学,随班就读。目前,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少,布点不合理,造成大量残疾儿童少年无法拥有学习机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30万人口以上且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

2.3资金短缺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拨付,按照同级普通学校的8倍拨付,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生生均经费按照同级普通学校的4倍拨付。杨志成等对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差距很大,各地参差不齐。例如,昆明市盲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160元,是昆明市重点中学的2.7倍;而临沧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云南省第一所融三类残疾儿童为一体的特殊学校,有专职教师37人,在校残疾学生368人(聋生227人;智障学生124人,盲生17人),政府拨款生均230元,学校无法开展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与体育活动,甚至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不能保障。

2.4贫困与落后的思想观念

云南省有73个县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由于家庭贫困,许多残疾儿童少年家长认为残疾儿童少年上学没有必要,是对资源的浪费。他们要把少得可怜的教育资源留给家庭中其他正常的孩子。

3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失学问题的方法

3.1合理布局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

只有合理布局特殊教育学校,才能够解决大多数残疾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十分关心,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办学力度。“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获得国家西部计划建设的64所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云南地理环境与交通的特殊性,把特殊教育学校尽量布局在残疾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有学可上。

3.2转变残疾儿童少年家长的思想观念

加大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宣传,让整个社会重视特殊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使残疾儿童少年的家长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懂得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认识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残疾人接受教育后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学到养活自己的谋生技能,也可以为国争光,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3.3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失学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朴永馨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对社会的价值才能显示出来。特殊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云南省的特殊教育也是如此。例如,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向社会各界发出“爱心助残”的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2005年云南三鑫集团董事长金朝水捐资110万建起学生宿舍(三鑫助残楼);恒丰董事长陈登赞助86.4万;云南壮山实业捐助300吨水泥,先后建成了实训楼、花园、体育活动场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云南省各级政府、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云南省的特殊教育事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芳,金鹏.《云南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必要性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3.3.

[2]杨崇龙.《云南教育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11(66、80、114).

[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发[2009]18号,(2009年12月18日).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

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8

一、特殊儿童教育首先是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也是儿童,特殊儿童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教育的基础上,儿童才是特殊儿童的第一属性。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会喜爱每一个儿童都会喜欢的东西,如游戏、动画片、玩具等。他们在学习时同样喜欢教师生动的讲述、虚拟的带入、贴切的关心。教师以较慢、较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儿童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即将入学的儿童在课堂上“坐得住”的习惯。很多儿童喜欢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具体动作,如跳跃、鸭子步、深蹲等,有运动障碍的特殊儿童也对此充满好奇,因此教师更应该采用直观教学,有效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

   二、平衡教师威严与儿童平等

   特殊教育教师“送教上门”需要放下“师者为上”的传统教育理念,需要“威严中的爱与自由”,即教师要处理好压力与放纵之间的平衡。在需要严厉的时候,教师要态度明确,但平时应该多鼓励,关注细节教育,让儿童感受到自由与温馨。例如,教师可以每天给儿童温馨的问候,给需要的儿童端杯水,帮助不能自理的儿童擦擦嘴。在这样的细节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耐心和爱心,儿童自然能够感受到。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或多或少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的或非语言的都是有可能的,教师往往很难快速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不妨耐心地与儿童沟通,多听几遍。当教师不能理解儿童的某些做法时,如有些儿童在教师的劝解后还坚持哭闹,教师应该想想儿童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教师绝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儿童的问题。f31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儿童的心意,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相反,若教师误解了儿童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就会失望。这两种情况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学生要么接纳教师,要么排斥教师。儿童之所以会接纳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因为教师满足并激发了儿童的内在欲求。例如,笔者“送教上门”的一位脑瘫儿童(化名乐乐),在喝水时会说:“老师,你喝—”虽然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当笔者回答他,眼神注视他时,他就会很开心,因为他知道教师在关注他。

   三、教学的具象化应用

   儿童往往对具象化的东西以及现实情境中可以展现的事物或场景拥有较好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特殊儿童出于生理的先天或后天不足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师采用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信心,培养学习热情。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乐乐的教育不能急于讲解较高难度的内容,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笔者直接的教授乐乐难以理解,教学效率低。笔者经过反思后改进了教学方法,开展了包括空间想象力、数数能力、数物能力、数字的意义等的针对性训练,逐步引导乐乐进行计算。从借助笔算的加减法过渡到心算,引导乐乐不借助笔进行计算。实践证明,在笔者的努力下,乐乐的空间想象力和数数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同时,这也说明多基础能力同步推进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推进儿童数学能力的整体发展。

   儿童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对于学习的新知识同样好奇,有求知的欲望。教师把握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进其主动探究。例如,乐乐经常问:“老师,这是什么?”有时候,也会说出他对某事物的理解。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解答,哪怕再小的问题也要细心、耐心的解答,若儿童看到教师的不耐烦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儿童每一次主动地提问,主动地学习,都是教师对其教育的良好时机,比教师的被动说教效果好得多。

   四、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及德育渗透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交流;心理健康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推行特殊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对特殊教育的阻碍及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工具改革等,而其中最为迫切的问题,莫过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针对特殊教育理念召开过“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那么,这些“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就是特殊教育进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找到“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不能仅仅从外部表现来区分,还要联系特殊儿童的具体实际,加强与教育主体的交流和理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完整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特点,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康复与矫正,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一、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交流能力

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发展特性。以智障儿童为例,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低,注意力、意志力等的发展明显迟缓,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爱交流。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通过交流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发现其心理问题、明确其个性特色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对有自闭倾向的特殊儿童,依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交流,也会为其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展开

教育是要结合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重视因材施教。特殊教育更要制定符合特殊儿童具体情况的教育方案,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若要将教育内容深入到教育对象心中,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是心理特点的反映,细心观察特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特点,通过这种单方面的信息搜集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基本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采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差异性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从不同的观察和交流渠道获取特殊儿童的信息,实际上就是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握了特殊儿童的独特性。

三、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良好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教育中最不应该忽视的是学生的人格养成。特殊教育面对的儿童都有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特殊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平时要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理解他们,试着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把握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这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人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有利于他们倾诉、宣泄负面情绪,也有利于他们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总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其关键又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听”,教育是交流,是互动,更是人文情怀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在特殊教育层面,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在这群特别的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察觉他们的身心变化,激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进而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责任。特殊教育目前最急切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保证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点亮培智语文课堂――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

[2]朴永馨.特殊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篇10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伊始,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性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外学者所意识。伴随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日趋突显,学者关注健康个体性教育课程开发的同时,日益意识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同样不可忽视,而对其实施正确有效的性教育有利于减少与避免与性相关的不恰当行为。特殊儿童中就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国内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六所培智学校进行性发育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在11至20岁之间,智力障碍女生月经初潮在8至18岁之间。特殊儿童虽在身体成熟机制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但其性生理并非无法发展,有的甚至是与正常个体无所差异。

1相关概念界定

1.1性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对人类性教育作出了纲领性的决定,性教育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国内青少年群体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健康保健知识包括青春意识的正确引导等方面。

1.2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类型。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类型。

2国内特殊儿童性教育现存问题

国内性教育起步相对国外较晚,且普遍仅涉及学前、义务、高中、职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特殊教育的研究则少之甚少。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有关智障者性教育以及相关研究仍留存大量空白。

2.1教育者性教育的认识偏差

特殊儿童最直接的教育来源――为父母另为特殊教育机构教导员,他们一方面秉持传统观念,认为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认知的滞后性,对性的认识是朦胧的,学校甚至特殊儿童父母正期望这种懵懂现象,生怕点破这层“窗户纸“而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另一方面家长与教导员虽对性教育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蜻蜓点水,究其缘由竟是生怕激起特殊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以身试之。

2.2特殊教育的“狭隘化”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使特殊儿童最大可能的融入并立足社会,而这种融入立足社会被众多学校和机构狭隘的理解为拥有一技之长,因此现今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学校或机构变相成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的课程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接受与其自身相关的性教育。

2.3课程开发与教材的缺乏

相较于正常儿童的性教育,国内外针对特殊儿童性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要少得多,从而导致相关课程开发与教材编纂长期呈现“空窗”状态,进而部分学校即使意识到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只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罢。目前王雁、刘艳虹编著的《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在国内相较权威,其系统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资源篇。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更是寥若星辰。

2.4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

正如传统的性教育会变相为道德教育一样,特殊儿童出现的性心理问题通常由不恰当行为表现出来,而教育者通常借以道德品质来评判,甚至会采用呵斥、怒骂、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陈莲俊同样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缺乏专业知识以及性教育的技能技巧,是目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大的困难之一。

3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现相关学者认为,性教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针对年龄阶段、发育特点的不同,设置对应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Slaby与Frey将特殊儿童的性别认识发展过程分为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除时间上相对有些滞后外,其性发展阶段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针对其特殊性而制定完整的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3.1特殊儿童性教育目标

2002年的残疾人事例发表会上提出,应将传授解剖学生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预防性暴力、引导其适应社会生活作为特殊儿童的本质目标。刘灿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围绕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相关性教育规律,制定了三段性教育目标,分别为:低年段(7―10岁),主要是达到正确识别性别、自身生殖器官保护、掌握洗手间使用及排便方法等目标;中年段(11―13岁),主要任务是了解男女内生殖器结构、相互平等的男女朋友关系以及青春期相关知识;高年段(13―16岁),主要涉及预防、了解性道德法治等方面。

3.2特殊儿童性教育内容

根据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大致目标,并结合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制定符合其需要的性教育相关内容。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性活动方面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自我中心,因此在方面他们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上。比如说很多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时不回避他人,甚至在公共场合公开外露生殖器等。因此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协助儿童建立起健康的性道德感与羞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群体的关系,从而逐步达到脱离活动中自我中心的状态。对应上述教育目标的三阶段,分别是低年段(7―10岁)区分男女之差、保护生殖器、男女卫生清洁知识;中年段(11―13岁)青春期健康知识、的正确对待、正确情绪管理、男女间正常交往;高年段(13―16岁)关于艾滋血液传播知识、不亲吻异性及外露身体、保护自己避免、拒绝色情影视。

3.3特殊儿童性教育方法

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性教育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讲授法,这是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讲解的过程当中尽量语言浅显易懂,必要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幻灯片等作为讲解的辅助工具。

(2)情境游戏,设定相关的不同主题情境,通过角色中情境扮演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比如围绕害为主题的情境扮演游戏,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直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防止害。

(3)学科交叉灌输,正如种华东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在现有课程中设立性教育相关的教学单元,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性教育的理想效果。

(4)同伴学习,正常儿童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同伴学习氛围,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班级中挑选并树立个别良好的行为榜样,教师对榜样行为加以言语辅之从而更好带动其他个体的效仿与学习。

4总结分析

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国内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现状调查与分析上,针对特殊教育中性教育课程开发极少。与此同时,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还比较肤浅,只停留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怎样保护自身的层面。特殊教育中的性教育研究也较为宽泛与笼统,生理上同类与异类的特殊儿童应达到何种程度的性教育没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国内研究的对象普遍集中在特殊儿童中的智力障碍儿童、聋哑儿童,缺少以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等为对象的相关研究。恰恰近十年性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正是亚斯伯格症及自闭症,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关注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爱他们的性需求,尽量帮助特殊儿童掌握各种正确的性知识,使他们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总之,为了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应从定性研究、理念理论研究逐渐引申到更为科学的定量研究,并借鉴国外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特殊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明.对当前如何加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智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1).

[2]沙洲.对智障者如何进行生育保健[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