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04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1

关键词:现代艺术;高校;美术教学模式

近几年中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许多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美术专业,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美术内涵的变化在不断的丰富。新的教学内容要求高校的美术教学必须进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

1现代艺术内涵

“现代艺术”也称为“现代派艺术”,其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讲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并且带有前卫、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想与流派的总称。[1]”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2]”现代艺术的存在着以下共同点:第一,现代艺术主张打破创造者、作品及观赏者之间的界线,创造者和观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实现以作品为桥梁实现三者的统一。第二,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反映,而要对生活有所干预,人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或是感情的宣泄,同时也定于了艺术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第三,现代艺术深入现代文化的影响,目的是对现实社会的良现象和对人性压抑的批判。

2现代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在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产生的,具有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美术教育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有其合理性,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美术发展的特点。教育系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他时刻都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现代艺术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现代人的时代特点,也得到艺术界的普遍推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美术教育肯定会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内涵也会随之融入到美术教育的系统当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艺术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人类理想美的表达,注重的是共性特点。而现代艺术提倡个性的表达,作品表现出“新异性”的现代化气息,这种新异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消除乡间的渴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这种兴趣就会转变为学习的动机,引领学生向更深的层次迈进。现代艺术元素被融入美术教学之后,学生在现代艺术中找到与自己能够产共鸣的时代、生活特点。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现代艺术创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它主要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和“陌生化”来表现作品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学生经常接触现代艺术作品后,能够让学生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唤起深藏内心的创造灵感,形成自己个性的观点和认识,这种个性认识的表达就会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创造的这一特点也势必会影响高校的美术教育,使高校的美术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3融入现代艺术内涵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3]”做一个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和有序性的特点,并且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会有一定的调整,最终目的是更好实现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特点的高素质的美术人才,这个目标也决定了高校的美术教育必须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下面对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一下探讨:

(1)“技能—素养”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往往会忽略美术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技能与创作脱节。在那种环境中,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侧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而现代的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技能与美术素养并重,因此要加强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的美术教学要承继良好的传统,让学生掌握好绘画的技法、技巧,因为只有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创作。其次,在打好美术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对学进行浸染、熏陶,指高他们对美术的认识、鉴赏能力和理论水平,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技能与素养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让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技能的提高有帮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度认识,反过来,理论素养的丰富又有助于学生绘画技巧的成熟。

(2)“鉴赏—批判”的教学模式。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是美术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开始,在以前的美术课程中,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更多考虑的是作者的初衷和作品的艺术魅力,个人的想法很少参与到鉴赏当中去。现代艺术内涵融入美术教学之后,美术的鉴赏提倡更多地发表个人观点,相信每一个作品都不是绝对完美的,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因此,要更为客观地评价每一个作品。同样,鉴赏和批判这两种心理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只有鉴赏水平的提高,才能提出更为有价值的批判观点;而能够对作品提出令人信服的批判观点,必须要有非常高的美术造诣,能够对作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创作—个性”的教学模式。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创作,有自己的作品。在以前的美术创作中,多数作品都存有很大程度的模仿影子在里,因此,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不多。现代艺术提倡作品要富有个性,只有与众不同才算是创作,而创作的目的就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建构,引导他们进行大胆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训练,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另外,还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艺术的独特表现与创造能力。

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艺术理念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高校的美术教学在这种改变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现代艺术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此教学模式更富时代特点,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2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明了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法规、措施均有成熟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无论理念、策略研究还是实施措施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相关研究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艺术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属于小众团体,但是又极具个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很少看到对于这方面问题的比较成熟的研究。作为艺术院校国际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笔者认为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艺术是一种智性模式,美术学院是以艺术的独特智性模式进行创造的场所,其本质是对人的创造性施教。美术学院在对人的创造性施教之时,已经带着研究的性质,带着强烈的人文倾向和精神属性。正是这种独特的研究性质和人文属性,使得古往今来众多的美术学院成为艺术创造和设计的发动机,成为催生创意人才的实验室,成为文化创造的人才库和思想库。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方兴未艾的今天,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这就需要我国的艺术学院大力推动国际化建设,在全球视野中建构中国视觉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从中国主体出发,提出国际艺术界的前沿问题,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演练。

内涵框架是一个包括界定方法、目标内涵、核心内涵、结构内涵、特征内涵和功能内涵在内的结合体。

一、内涵界定方法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界定,与研究者的视角或采取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发展历程考察,应用较多的有以下四种方法或视角。1.活动界定法。以艺术院校高等学校学生和学术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留学生教育,以及艺术院校高等学校课程、学科、管理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不断发展的视角来进行界定,这种界定方法应用较多。2.能力界定法。强调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国际活动需要的知识和跨文化的技能等视角来界定。3.文化界定法。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营造一种重视和支持跨国、跨文化观点和行动的文化氛围,特别强调要首创性地形成与发展具有国际精神、国际气质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组织信念,才能有效地支持艺术院校高等学校发展国际化。4.过程界定法。是通过一系列政策、项目、社会活动,把跨国、跨文化的维度或观念整合或融入到艺术院校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之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并特别关注国际化的持续发展,使这种界定法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二、目标内涵

目标内涵是有层次的。就国际组织而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的目标是: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真正的伙伴关系”,“使参与合作的机构和集团或个人能够解决相应的各种问题,而其宗旨应是提高国家、地区和地方在开发人力资源上的能力”。“最紧迫的需要是扭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中的学校出现的衰落现象。帮助那些在发展自己的教育体制和提高本国的科技能力方面遇到特殊困难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为关系整个社会的各种科学、教育和文化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参与”。“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合作的参与……缩小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减少其对外国技术和科学援助的依赖……防止长期存在的人才外流现象”等。①总之,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目标。

从国家层次考察,各国情况不同,其目标内涵也不同。以我国为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近20年目标是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终身学习社会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并能科学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内外兼顾、平等互利、趋利避害地参与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流与竞争,能在若干高等教育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则要建成一个与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与国内特色的有效服务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内涵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的机构和院校达成“真正的伙伴关系”,即共享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艺术教学和创作方法,贡献并吸取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真正提升艺术教育的对外开放。

三、核心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涵是:在维护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条件下,按照国家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框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双边、多边乃至全球交流与合作活动,促进这种国际性活动增强化、过程化和趋势化。

核心内涵突出了三重意思。1.坚持维护国家和意识形态,按照国家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框架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率一切,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不能做任何让步的。特别在当前西方文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均处于强势地位的条件下,更需要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②,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放在国际化的首位,丝毫不能放松。2.扩大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的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资源的国际交流和竞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部分。3.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高等教育相互联系不断增强,合作与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多,突显出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相互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构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充分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与高等教育国际性活动增强化、过程化和趋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涵也不能突破上述框架。

四、结构内涵

(一)界定的方法结构

由上述四种界定方法组成。

(二)内容结构

具体指:1.人才培养国际化。近30年来,随着国际艺术学术研究领域的“视觉转向”,视觉逐渐代替语言成为一切人文科学的思想范型,而艺术也正在发展成为最能够激发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的智性领域。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对艺术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赋予艺术人才培养规格新的内涵。

2.教材和课程的国际化。艺术类教材和课程是艺术院校高等教育质量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映,开展相关的国际交流,乃至引进国外先进艺术类教材、编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双语教材等,不仅可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更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加速缩短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差距。

3.评价、认证和机构设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国际化,需要由人才评价和认证的国际化来提供机制保障。建立和规范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评价、认证机构是人才培养、使用国际化的组织保证。由此可见,人才评价和认证的国际化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之一。艺术院校评价、认证和机构设置的国际化同样需要做出上述的努力。

4.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艺术院校高等教育物质、资金、人力、信息等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不仅增强了各种资源的共享性、流动性和竞争性,还使各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大大丰富了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三)形式结构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多途径、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形式。

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有:1.发达国家艺术院校与国内主要艺术院校的校际交流;2.国际艺术机构、组织与国内主要艺术院校的交流;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艺术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双向交流;4.不同国家艺术家、工作坊与国内主要艺术院校的交流;5.重要国际艺术作品展示项目及艺术思想研讨项目交流。

其他形式主要有:1.境外办学;2.扩大接受留学生;3.艺术高等院校与跨国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创作和人才培养。

五、特征内涵

(一)跨边界性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艺术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性活动已经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形成了以多形式、多内容、多模式、多方法等为内涵的范围广泛、通道多样、相互开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从而显示出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跨边界的内涵特点。

(二)内涵发展性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伴随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性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作用强度的增强、作用途径和作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界定到国际组织的认定,再到现代描述等阶段,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描述来表达。

(三)发展趋同性

随着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各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在若干方面形成了趋同性的特征。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跨国合作教育扩大化,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的互动化,国内外高校学历、学分互认化,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化,人员交流扩大化、层次化和对口化,创新教育和能力建设突出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化艺术教育终身化等共同趋势的出现,证实了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促进艺术院校高等教育若干方面趋同的作用。

(四)合作、竞争并存性

各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在广泛的领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和竞争,是高等教育国际性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国际化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开展国际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和实力,形成自身的特色,为国家利益服务。

(五)长期性

艺术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过程是长期的;2.各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受到本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过程必然是长期的;3.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受制于内外部的运行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再造、完善的过程。基于这些因素的作用贯穿于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的始终,从而成为其首要的过程特点。

六、功能内涵

(一)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于具有发展国际政治关系的作用而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的国际政治竞争,是以综合国力竞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增强综合国力为发展目标,也体现其政治功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具有相同的内涵功能。

(二)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培育与开发更多更好的国际型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体现其经济功能。另一方面,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留学生教育拓宽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三)文化功能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视觉艺术创造再也无法完全依托一个自定的个体性的精神冲动和标准单一的技艺训练。艺术家面对的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复杂的现实,审美领域与伦理、环境等公共领域彼此交叠,符号和意义在媒体传播中不断延异,艺术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媒介和实践。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讨论艺术教育与视觉问题的全新的国际视野。

在这样的境域下,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了全球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特别是合作办学,或者是办学观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的交流,有利于培养通晓不同文化的各级各类国际型专门人才。同时,艺术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尊重国家与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通过不同文化的国际交流,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有利于本国、本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充分显示其文化功能。

中国美术只有融入世界艺术之林,才能放射其应有的光芒。倡导“文化通境”,建立“国际视野”,可以说是21世纪中国艺术院校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2004.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郝平.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10年年会上的讲话[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0.

[3]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郭朝红.国际视野下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监控[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5(12a).

[5]王路江.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特色化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管理,2009(3).

[6]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作者金志林系中国美术学院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3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

一、“自由率真”:艺术教育生命的内涵

儿童有着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观.有着自己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智慧观。有着自己贯穿游戏形式、充满梦想色彩的艺术价值观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以一种开放、通融的视野.去真实发现世界和真实表现世界。在发现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儿童自由地建构着精神世界。观照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由率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刻理解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内涵.对于改革传统艺术教育观念,推进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唯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从观念上真正

理解儿童:也只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护导“自由率真”的精神生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心灵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心灵自由是儿童的“本我”,艺术自由是儿童的“超我”。唯有心灵自由.儿童的艺术创作才会真正表现“自我”: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不受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心灵才会得到更好的舒展。心灵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儿童的艺术教育才真正具有活力。

二是个性率真与艺术稚趣的关系儿童只有让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儿童的艺术稚趣才会天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个性率真是形成清新、自然、淳朴的儿童“艺术魂”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全力保护好儿童的艺术稚趣.不要为了所谓“艺术价值”.以成人的高见任意拔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这样做会导致个性率真异化为“成人式的虚伪和矫情”。

二、“文化情境”:艺术教育生命的时空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艺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功能”、课程目标分目标“艺术与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基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挖掘艺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师生“经验共享、视界融合、灵魂感知”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儿童以凸显的文化精神价值作引导.去自主地建构儿童文化价值观,同时其艺术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不断涵养和生长。

艺术抽空了文化.艺术就缺失灵魂:文化无艺术的拓展.文化就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与艺术血脉相通.因此艺术教育应努力创设多姿多采的文化情境.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就是一种“文化情境”.艺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时空的意境再现。从文化情境的主体层次来看,有成人文化情境、儿童文化情境。从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看.有现实文化情境.包括课堂文化情境、生活文化情境、作品文化情境;有虚拟文化情境.包括基于历史的文化情境历史在儿童视野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基于“网络”的文化情境。

学校艺术教育应多层次、多途径刨设能发挥良好功能的文化情境。儿童的艺术潜质不断地受到文化情境的浸染。儿童文化的底蕴就会不断的加宽、加厚。具有文化情境的艺术教育.就会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艺术“文化化”和文化“艺术化”的整合、兼容的发展格局。文化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涵育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文化情境涵养普遍人性.艺术教育才真正具备审美功能,缺失普遍人性的文化情境.艺术教育就会走上纯技巧性的“刚性操作”。(2)涵养人文精神。通过增加文化情境的文化含量,儿童在艺术历史、文化意蕴中感受、体验艺术的愉悦,精神得以振奋、塑造和陶冶。(3)涵盖教育价值。文化情境要具备教育情境意义的相关性.文化情境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无教育价值的文化情境只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化点缀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以交互价值为基础,以共享价值为拓展.以智慧价值为提升,以精神价值为终极。无交互价值的文化情境.难以产生资源共享的空间;无博大的艺术时空,艺术智慧的产生就会走向狭隘化.干瘪的智慧又何谈精神的追求?

三、“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生命的意蕴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是指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也是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儿童人格教育逐步使儿童心理素质得到综合优化完善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人格塑造”的重任。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基于“美的人格”的认识.儿童艺术人格培养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文化人格”与“实践人格”。儿童在具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情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格,有着健康的文化人格的儿童,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感染、熏陶、共鸣、体验等感性经验生成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人格文化人格是实践人格塑造的基础.实践人格走向完善.又会促进文化人格的健康发展。(2)“原生人格”与“审美人格”。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原生人格.是儿童艺术人格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由儿童纯真自然天性中体现出的人格表征,它无须成人的加工塑造。审美人格是儿童在艺术经验的转化中.通过审美价值的引导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只有尊重原生人格.审美人格才不会扭曲.审美人格的“基座”才会更加厚实。而审美人格又是原生人格的升华和超越。(3)“本我人格”与“资源人格”。本我人格是儿童自我建构的人格.充满个性化色彩。资源人格是一种外化的人格因素。资源人格的内涵包括:教师人格、课程人格、环境人格。教师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关键.课程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基点.环境人格是资源人格的保障。儿童艺术的本我人格丰满和充实.需在焕发人性的资源人格中得到陶冶本我人格的精神空间不断装饰和美化.有助于资源人格的自省和优化。

1.价值弘扬:人格完善的基础

价值具有指向性什么样的价值导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职业化”和“功利化”:人文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和“审美化”正确选择艺术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艺术教育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只有艺术价值的正确定位.人格完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艺术价值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1)理念价值。唤起做人的尊严,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2)课程价值。《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价值包括:创造美和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3)方法价值。包括课程实施、教师感化、环境影响等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指向课程价值,课程价值依循方法价值合规律、合目的的开发,才能实施课程价值的全面和全程应用。

深刻理解艺术价值的内涵.会给我们在“艺术价值选择”中提供一种理性指导:(1)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价值。(2)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形象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3)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价值。(4)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价值。

2.诗意追求:人格完善的彰显

日常生活具有诗意.是哲学家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这一点说,艺术的本身就应该充满诗意:儿童艺术的诗意就是一种情感自由的释放.是儿童艺术世界中个性无拘无束的张扬.是一种艺术精神的真实建构。儿童人格只有在这种诗意的艺术熏陶中.生命才会生动而鲜活。儿童人格生命只有具备这种诗意的艺术气质.人格才会逐步走向优雅和高尚。诗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1)教师人格的高雅与课堂教学的高品位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2)JL童艺术视野自然展示与儿童艺术体验真实把握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3)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与儿童潜能开发性全面展开高度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生态作用:人格完善的关键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4

所谓高雅,就是指人或事的内在和外在的高品质表现。一般来讲,对于人的高雅内涵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外在的高尚气质与行为举止的考量;而对于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的研究,则是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中心内容层次上的研究。在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建设中,首先要看我们的活动类型和活动内容的设计是否在内容上典雅,在表现上文雅,在形式上优雅,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是高雅而令人欣赏的,而不是庸俗的内容,粗俗的表现和通俗的形式。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就是一个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的综合体的体现。

二、高雅内涵活动的分类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设计高雅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得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文化活动类型,以致最终服务于社会,实现高校存在的意义。

1.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所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应充满较强的思想性。思想理论教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活动的核心主题,应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将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肩负起祖国建设事业伟大重任的优秀人才,培养热爱党和拥护党的合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来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在创新,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类型,具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含义,具有改造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功能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高雅内涵的活动内容。

2.艺术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艺术类型的活动是相当缺失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他们把高雅艺术进校园当成是一种故弄玄虚,认为不值一提。认为搞这些高雅艺术活动,一则是学生没有欣赏艺术的天赋;二则是学生没有艺术类的知识基础;三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费力不讨好,办活动辛苦,学生又不喜欢;四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投资,不愿意投入;五则是高雅的艺术会让学生分心,影响正常的学习等等。这些认知和看法都是俗人的眼光,是肤浅和错误的。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这些不足,才更得应该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党和国家是十分重视的。2006年和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相继为此发文,要求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提倡坚持“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主题,把高雅艺术活动深入人心。通过组织音乐舞蹈专业院团把“管弦交响乐、艺术歌曲表演、现代歌剧、芭蕾舞剧、京剧和民族器乐”等音乐舞蹈艺术带进校园;通过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机构把“国画、雕塑、人体、时装秀、书法、摄影”等作品和展示引入校园等方式,让这些高雅艺术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的压力,充实理工科对于文科艺术类元素的缺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充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人类艺术的真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3.文学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的存在和外在表现无不都是以文学内涵的形式来表达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人文建设的最为深刻的文学性的表现,校园人文精神的再现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学表现形式,其语言、标示、媒介和文字也无不展现其文学性的特征。无论哪一种活动,某一种思想或者某一样艺术都在文学中升华。所以说,文学性的高雅内涵的活动是无所不在的。这里要重点强调是,纯文学性的高雅内涵活动的途径和对人的可塑性的论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目主持人的文学修养、节目主持词的文学内涵、诗歌朗诵的文学浪漫、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语言文学技巧、舞台设计的文学性意境、相声小品的文学创意与口才能力、歌剧演唱的文学剧情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是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形成的经典。

三、高雅内涵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5

关键词:西方严肃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性

一、西方严肃音乐内涵及特点

所谓严肃音乐,又被称为艺术音乐,与当前热门的流行音乐相比,严肃音乐具有较强的创作目的性及音乐内涵,无论是演唱者、创作者还是聆听者,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严肃音乐所代表的艺术情操被理解和认可。一般来说,西方严肃音乐中的个人思想非常强烈,在文章中所具有的一定的学术目的是严肃音乐立足的基础,是深厚文化内涵的呈现方式。从艺术文化上来看,严肃音乐是精英文化的一种,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中所追求的艺术完美型令严肃文化具有更为深沉的艺术魅力。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只有能够对于学术性的音乐领域进行了解,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严肃音乐中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文化精神是严肃音乐的灵魂所在,所以在进行音乐分类的过程中,严肃音乐的分类方式是根据音乐中所展现的精神内容进行分类的,无论是对于生命艺术的探讨还是对于重大事物的情感阐述,都有可能成为严肃音乐的分类特点。在分析严肃音乐在当前音乐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对于严肃音乐的精神内涵的探索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严肃艺术的文学性、情感性和艺术性之下隐藏的,是对于音乐创作和演唱的严谨态度,只有保证了能够将其创作的精神向学生们进行传授和教学,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音乐事业发展突破流行的基本禁锢,从音乐模式上提升自我水平。

二、严肃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大众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逐渐提高,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能够自我领会和了解流行音乐的精神内涵。但是相比来说,严肃音乐这个音乐领域中较为突出的音乐文化却极少被大众所接受。在这样的音乐环境背景之下,严肃音乐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应用的重要性也就能够被进一步地体现出来。只有让大众和青少年真正认识到严肃音乐的意义,才能够将严肃音乐中所展现的音乐精神和音乐内涵向大众进行普及,以此来促进严肃音乐的自我发展。

(一)艺术性

对于严肃音乐来说,其中所蕴含的音乐艺术性是在音乐教育中展现严肃音乐价值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严肃音乐作为以深刻的精神内涵传递某种目的或者精神的音乐,其需要在音乐创作和演唱的过程中过分追求音乐艺术的完美性,保证音乐能够满足艺术对于其的要求。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加入严肃音乐的内容,就能够以严肃音乐的创作方式向学生展示和呈现音乐中的艺术特性,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学习中对于这门学科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去接受和学习。

在当前通俗音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教育领域的现状之下,严肃音乐中所展现的音乐艺术特性恰恰能够中和流行音乐中的通俗元素,以较为正规的方式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到音乐的艺术性形态,而并不是以流行音乐这一门音乐分支来认知和体会音乐艺术。在严肃音乐较为深刻的音乐经验和知识影响之下,较为深厚的音乐艺术底蕴就能够被展现出来,悠久的文化历史能够促使学生对于音乐内容产生兴趣,引导其在音乐探索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

(二)精神性

与流行音乐相比,严肃音乐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神性。在严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将自我情感和艺术精神都融合到了创作曲目之中,演唱者根据原有严肃音乐曲目中所带有的对于文化、信仰、思维等内容的体现来结合自我音乐认知进行演唱,这样就能够令严肃音乐中带有的一定精神内涵并在音乐中成长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承,保证通俗音乐文化中所缺少的精神性被严肃音乐所补充,青少年能够更为快速地接受不同于流行文化之外的音乐艺术元素。

在一些严肃音乐之中,是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类特殊品质的演绎和展现,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严肃音乐文化,能够让学生更为近距离地接触音乐历史,更为清晰地认可出在音乐思维之外还能够充分了解西方人的音乐思维,保证音乐艺术能够超越现存的国界来引导学生对于世界人类精神文化进行探索。

(三)严谨性

在严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其中所体现的艺术严谨性是对于音乐艺术的尊重。在音乐教育中加入严肃音乐的严谨性成分,能够鼓励和督促学生在对于音乐文化的同时能够投入自我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思维,以完美的精神来学习音乐。在体会到音乐艺术的本质精神内涵之外,严肃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我所了解的音乐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体会,保证能够以严肃精神作为严谨性学习的帮助手段,利用严肃音乐中音乐演奏和创作的高超技巧来提升自我音乐水平。只有在这样严谨性的音乐艺术氛围影响之下,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才能够打破传统流行音乐的禁锢,以思想性、情感性来超越技巧束缚。

三、结语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严肃音乐的融合就是对于当前流行音乐中所缺少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严谨性进行补充,保证能够以另一种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对于音乐发展之路进行探索,保证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以更为严谨的思维、更为高超的技巧和更为充实的音乐经验来面对自我音乐创作,保证音乐发展能够在原有音乐基础上利用西方严肃音乐中的特殊艺术化精神进行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明风.生存抑或死亡――对严肃音乐发展趋势问题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张玉展.距离并非产生美――就群众与严肃音乐的陌生感而谈[J].艺术教育,2009,(09).

[3]冷南妮.汉斯立克否定什么――重读《论音乐的美》有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6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艺术,能够通过对一定动作造型的运用来全面系统的展示出舞蹈的艺术风格。从世界现代健美艺术的层次上来看,舞蹈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人的内心,并使人身心健康发展。舞蹈艺术具有强烈的参与性,能够在教学实践和艺术表演中唤起舞蹈者和欣赏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从舞蹈者自身来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舞蹈者在舞蹈中旋转、弹跳、开位、闭合、推拉等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给自身带来精神上的美学享受,还能够让其产生生理上的美感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灵与肉结合,使舞者在极度兴奋的美学艺术体验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感。而从欣赏者的角度说,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对舞者动人舞姿以及优美音乐节奏的感知,唤醒自身心灵深处的美感享受,进而引起一种特定的动作知觉,并且伴随着欣赏者的生理变化表现出一种对舞蹈动作的内模仿,从而使欣赏者在内心深处与舞者一起跟随音乐节奏而律动,逐步在心中获得一种生理上与精神上的享受,不仅能够帮助欣赏者宣泄内心情感,还能够通过美学的欣赏增强身心舒适度,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可以说,集音乐、形体与服饰于一体的舞蹈形式,其自身所具备的优美旋律、健康律动的体态、丰富多彩的服饰以及高贵典雅的礼仪风度等,都给学习者以和谐融洽的情感体验和相对高雅的艺术生活情趣,既体现了一种外在的表演艺术,又彰显着其丰厚的文化思想底蕴。随着国际社会对舞蹈艺术认识的逐渐提升以及舞蹈艺术家们自身演绎能力的增强,人们在舞蹈教学和艺术表演中更加追求舞蹈动作的完美配合,通过舞蹈艺术自身内在和外在审美情趣的结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美学的艺术表现既是对美学内涵与美感体验的连接,也是美感发生的重要理论支撑。而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在表演中通过动态人体艺术来向人们展示一定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享受,激发人对美的向往和进一步追求。任何一个舞种在演绎中都需要舞者动作协调、肢体大方舒展,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通过美观的艺术造型,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效果,显示出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进而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人们的美学艺术修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

二、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自身的作用

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形式下的审美教育主要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美学内涵的事物以及艺术形象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层次运用来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思维、意志和品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激发,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思想觉悟,鼓舞学生产生一种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决心。审美教育对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体育以及最重要的智育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通过树立优美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使他们在其中体味到一种潜在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保证其政治面貌和道德品质以及思想价值情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感悟历史艺术和哲学,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把握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共同发展。

1.舞蹈教学是审美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和重点服务对象。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将舞蹈教学作为审美教育实践的实施载体和重要基础,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建设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创造相应的发展环境。而审美教学的实施同样将舞蹈教学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所以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服务基础和服务对象的内在关系。

2.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艺术指导和美学层面的教学参考。在舞蹈教学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审美教育的发展对舞蹈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从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来看,主要指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艺术指导,保证了舞蹈教学的健康发展方向。同时审美教育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美学层次教学参考,保证了舞蹈教学的美学价值。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是从二者的教育发展目标来论述的,舞蹈教学的具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舞蹈演绎技能,重点在于逐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而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增强学生舞蹈演绎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系。

(三)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价值

舞蹈在世界上具有“艺术之母”的崇高称谓,其自身的审美教育价值受到艺界的重视。芭蕾舞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正是由于人们首先认识到了其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艺术价值。舞蹈教育通过对人的形体、表情、动作和舞台、音乐设计等多方面的结合运用来展示舞蹈表演的艺术内涵,进而在演绎中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因此可见舞蹈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是美学的艺术结合,其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美。舞蹈表演能够将人们吸引到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构建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道德美。舞蹈教学通过社会主义哲学思想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舞蹈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和发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逐步提升。民族美。舞蹈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舞蹈教学通过对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民间舞蹈的教学和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内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进民族艺术发展。精神美。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教学时,不同形式的舞蹈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集体舞蹈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纪律性;抒情型的舞蹈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帮助学生培养自身高尚的情操;力量型的舞蹈则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而舞蹈教学中的各种重要元素也对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舞蹈自身的节奏型可以提升学生的乐感,帮助学生感受事物发展的有序性;舞蹈训练的高强度则能够锻炼学生的毅力,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仪表美。通过舞蹈教学中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感官更加敏锐,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形成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个性,体现出优秀的个人修养。同时,学生通过对舞蹈基本功的不断训练,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优美的体态和举止,有助于学生身体匀称发展,具有一定的健美体魄和端庄仪表的作用。

(四)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极大的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从具体的应用实践可以看出,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我国当代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够推进舞蹈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发展,还能够使舞蹈自身的美学内涵得到一定的延伸。

2.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中审美价值观念的确立。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美学思想指导,并逐渐帮助舞蹈教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使舞蹈教学在发展进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获得正确审美价值观念。所以在相关研究中应该对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在审美价值观念方面的确立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3.审美教育的实施推进了我国舞蹈教学的整体健康发展。从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重要关系,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审美教育更为舞蹈教学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舞蹈教学整体发展的激化和推动上。

三、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鉴于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教育价值,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适当的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但能够掌握舞蹈的演绎技法和表现形式,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为此,学校舞蹈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在舞蹈教学中正式渗透正确审美观的内涵

要想真正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思想,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思想内涵,从对审美观思想内涵的教学理论分析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对自身表演形式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中理解舞蹈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审美鉴赏能力对其自身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三)将审美教育与相关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能孤立的开展,而是应该将审美教育与相关艺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相互促进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我国舞蹈教学的实际经验上看,将审美教育与相关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是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指它的表现形式时时刻刻处于一种流动与变化的状态,而非静态停滞,致使它从最初的产生,到日后被完善,被创新,最终形成体系。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特征是指它依托于生态环境而萌芽成长,可接受外界的信号有所变化,实现其创新与升级。当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生态环境的特征。传承性。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点是形态与内涵,传承的基础是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约定俗成的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将其形态与内涵传承下来,才让世人看到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传承人的创新与改造,衍生出很多分支,表现形式上会产生变化,而其内涵却始终如一。变异性的存在也是其“进化”和“传播”的结果。

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一)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人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更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主体。正是由于“人”的存在,非物质文化才得以传承与流传。非物质文化无论具有的是何种表现形式,它都需要人来将这种表现形式保存并传递下去。当然,保存的形式可以是通过书写留在纸张之上,也可以是通过技艺的传授得以保留。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人就是它的传播主体。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专业从事艺术学习、研究、创新与发展的人才,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掌握艺术形式,将艺术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到世人面前。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承担起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作为具有稀缺性、濒危性特征,这就要求高校艺术专业人才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成为它传播的重要主体。各种类型文化的繁荣发展才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氛围,在这个繁荣的景象的营造过程中,非物质文化功不可没,为了继续保持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可以继续繁荣下去,就要付出更多精力来传承与保护它,而这重任就落在了高校艺术教育人才的身上。

(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之所以具有“非物质”性就在于它不是以其他“固定”的载体存在于世间的,它的载体是人。它扎根于人的思想之中,存活于人的生活之中,通过人的所掌握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经过人与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播、延续。非物质文化被称为是“看不见”的文化,它由人来保管,由人来经营,而人这个个体成为了它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人才会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艺术的深奥内涵,在他们掌握了艺术的内涵后,学习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后,再将这种艺术进行加工传播给更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进入了衰落期,年轻人们一门心思扑在“世俗版理想”的实现上,没有人愿意掌握非物质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然而,掌握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是当代高校教育艺术人才的责任,他们既然选择了艺术行业,就应承担起这份历史使命,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

(三)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客体或内容非物质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既它可以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教育,将个体塑造为传统文化的产物,将“野蛮人”变为“文化人”。人们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时,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文化”的传播上,既文化内涵与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播,却忽视了“人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精髓所在。通过科学家的实验与调查研究,“人性”并非是先天形成的,它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非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所掌握与传承,也使人性变成成熟与完满,而人性的特征也同样伴随着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而被传播出去。艺术教育人才在高校学习的任务除了掌握专业的艺术技能,再者就是通过学习塑造完美的人格。学习什么文化艺术,什么文化艺术的特征就会渗透到骨子里,伴随着文化艺术的表现而一同被传播出去。那么,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载体的同时,自身也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客体与内容。

三、结语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8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用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大分支,是一种劳动者为了满足生活或审美要求而创造的一门艺术。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有不同的特色,所以目前社会上的民间艺术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就使得视觉文化有了新的生机和张力。由于民间艺术多元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众多艺术家都在民间艺术中寻找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将民间艺术融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两者相得益彰,广受社会一致好评。

一、民间艺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益于传承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结晶,民间艺术深入到中华人民的各方各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灵活多变,蕴含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彰显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快节奏生活往往容易使大城市人群遗忘掉这些宝贵财富。因此教师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中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任,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教育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民间艺术。

2.有益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

在世界全球化大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要积极的融入传统民间艺术,将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作品导向,在设计作品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探索出更好的民间传统艺术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将民间艺术的内涵在世界面前彰显出来,还能丰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使作品更有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民族特色美感,避免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单一化。

二、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应用

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而不失美感,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了无穷尽的灵感。这些表现形式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一方面能给予作品冲击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常通过夸张手法,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灵魂,具有典型的萨满文化的特点。将黑龙江民间艺术的夸张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浮夸式的作品往往受到大众青睐。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的应用

学生设计作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作品结构没有很清晰的轮廓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运用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从而设计出丰富而完整的较原始的富含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先欣赏《万花开》,《福寿禄》等绘画作品,分析探讨出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造型手法,再让他们试着将这些艺术造型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将蝙蝠寓意为福,将鱼寓意为余等。这些象征手法,夸张手法等都对学生设计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使他们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表达艺术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的应用

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是图案,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中图案设计是最基础的内容,图案能够直接完整地表现出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基础图案》是一门基础课,这些基础课目的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学会多种表现艺术技巧,使他们熟悉如何设计图案造型和色彩,以及如何运用规律来表现艺术。例如,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们仔细观摩一些民间剪纸画后,尝试拷贝出剪纸画中的图案,让他们对剪纸画中的图案有初步的理解认知,如植物,人物,事物等。在不断揣摩后,学生们对图案设计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时让他们尝试对这些剪纸画中的图案进行变化,比方说变化图案结构或者图案主色调等,让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运用色彩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更深程度地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民间艺术内涵精神的应用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对于学生来说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很难找到作品的灵魂,难以设计出有灵性的作品。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如果能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情感,使观赏者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鸣,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处于较高境界的作品。“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有根的作品往往从情感基石中萌发。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在于传统民间艺术,这种传统艺术始终处于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分离开的状态,富含独特的韵味与灵感。这种“母形文化”给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者以原始精神内涵。只有富含情感的作品才是能打动人的作品。例如,祥和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大内涵,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安宁表现出团圆,平安等内容,这些精神都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也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如慈母绣衣图中,慈祥的母亲手中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落在即将远行的儿子的衣服上,这一针一线不仅给了儿子安全感,更是给了儿子情感上的冲击,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将情感赋予在作品中,能使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使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表达情感的一个桥梁。

5.民间艺术“意象”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虽要融入民间艺术,但仍要真实反映传统艺术元素感,真实地将意念化为物像。学生们往往对“平面意象”把握不精准,只能做到简单的模仿,这就需要学生们深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创作方法,设计理念。例如,利用剪纸的阴阳对比,泥玩具色彩对比,皮影人的结构特点来变现“平面意象”。

三、结束语

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应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追求精神和物质上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学习如何将民间艺术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学会借鉴民间艺术的精华,并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民俗文化素材,从多角度剖析作品,利用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自己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杜华清.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实践应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6(28):81.

[2]陆岚.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1):78.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艺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艺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1民间艺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1民族性特征

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1.2大众性特征

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

1.3地域性特征

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

1.4独特性特征

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2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2.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

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

3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策略

3.1通过研究民间艺术作品的样式和风貌开阔美术教学和创作的视野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农耕文化发展和传递过程的产物,是我国艺术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它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质朴美感和富有哲学韵味的创作观念,包含着社会生产第一线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民间艺术主要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它们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对这些民间工艺的研究和考察,挖掘它们的形态特征和造型特点等,可以学习民间艺术造型和样式的历史发展与形态变革,进一步归纳这些直接来源于劳动一线和广大普通民众的美术形式,探索其最原始的创作动力和能够传承千年的文化因素。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超越了那些实用功能本身,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哲学思想,早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艺术中,了解民俗和造型样式,大胆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在生活中吸收艺术的营养,开阔美术教学和学生创作的视野。

3.2通过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方式和技巧来丰富美术设计造型手段

中国人对艺术和情感有着特别的表达方式,形式风格比较自然。在民间艺术中,造型意识与手段相互作用,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造型所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强调精神表现力,其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依赖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造型意识与造型技巧。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图案作为创作素材,总结民间艺术造型的技巧和规则,充实学生的创作思想,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

3.3通过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来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

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灵魂。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民间美术是人们为了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其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因而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表现着人们生活的朴素美。在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民间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本质,借助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创作出不失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这样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

[1]邹寅.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0(8).

[2]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4).

[3]李洋.论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教学艺术的内涵篇10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抽象的一面,却也具有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的另一面。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人们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因此,音乐教学应将审美教育内涵及情感培养内涵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把情感体验放在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

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其核心的心理反应就是“情感共鸣”。所谓“情感共鸣”,是人们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感觉、知觉、想像、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在音乐(音响)的诱导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愉悦,能够引起人的遐思……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产生共鸣,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音乐的情感、音乐的风格特征等产生敏感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人文内涵。例如:在欣赏江苏民歌及河北民歌《茉莉花》时,通过探究两首《茉莉花》的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两首民歌的情感特点及地方风格,认识、理解其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完善人格。如此看来,围绕着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实质上发生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变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音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以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进而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实现人格上的互相尊重。

二、发挥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因为音乐艺术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深入灵魂的“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课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例如:它既包含广泛的政治、历史、地理、民俗等人文知识,又包含大量的音乐审美的技术训练内容――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调式感、识谱技能、演唱技能、演奏技能等等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

面对音乐课的上述特点――一方面有文化传承的责任,另一方面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义务,那么,音乐老师该怎样把握自己的教学方向呢?前面说过,音乐艺术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深入灵魂的浸润。既然如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就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的这个优势――突出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样把握教学的方向,不等于忽视、怠慢必要的文化传承。因为,在发挥审美内涵教育作用的同时,有必要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内容。这种渗透不仅发挥着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发挥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