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十篇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十篇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46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1

1.1分类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式是由在这些物品运送方面的专家学者,针对运输的特性与潜在风险的等级,将其作分类。危险化学品通常可由专用运送名称(properShippingname)和辨认号码(nnumber)码来辨认。这些名称与号码是依据相应制度规章的分类系统来归类。有关物品的安全运输,需了解危险化学品的项目与分类准则,才能确实辨认其是否为危险化学品,进而以安全程序来完成运送。

1.2包装危险化学品包装的品质必须良好,包装必须紧密而可避免从包装内外漏。并且要经得起在运输中的震动、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针对包装的目的,现有权威运输管理规则根据物质或物品的危险程度,将危险化学品划分为三个包装等级,称为包装群(packingGroup)。第一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危险程度最大。第二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i):危险程度中等。第三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ii):危险程度最小。这些运输规则的一般包装要求,对于放射性材料并不适用。放射性材料在包装时,托运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则的包装说明,以及有关包装规格和性能试验的规定。有关内部包装的部分,其包装的方法、固定或衬垫等,必须保证在正常运输条件下可免于破裂、泄漏或在外部包装内移动。衬垫材料不得与内部包装中的危险化学品发生危险反应。内装物品的任何泄漏,都不得降低衬垫材料的保护性能。在打包时必须使用有吸收液体能力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也不得与被吸收的液体发生危险反应。在正常运输的条件下,如果内部包装保护得宜而不会破裂,并且能防止内装物品?出至外部包装时,可以不要求使用吸附材料。如果要求使用吸附材料且外部包装对液体无防漏效果,就必须在外部包装内加上衬里或给予包装加上塑胶袋,也可以采用其他效果相同的方法。如果需要使用吸附材料时,每一个外部包装内的用?和填放都必须符合要求。

2为包装添加警告标识

对于危险化学品包装上的标签与外部包装的标记,运送人有责任将其标示清楚。警告标识可分为二种类型:允许型(permissive)警告标识,是警告相关人员一定要去做模式;禁止型(prohibitive)警告标识,则是提供否定的信息以告知使用者不要去做某事。警告标识上的表达方式可细分为叙述、规范、禁止三种特征,能够代表不同性质的警告信息。标示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辨认特殊包装上的标示,并进行特殊运送,例如:物品容量、全名、货主和受货人。另一种则是可辨认的外包装说明和标贴图示。警告标识的信息的义务在于提供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传达的正确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建议人们如何去避免因忽视危险所造成的危害。消费者看到警告标识后,意识并警觉商品的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危险,然后产生警戒的心理,进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得以有效地避免损害的发生。人因工程学中提出任何系统的信息处理,包含着三阶段的串联模式。外界的刺激必须经过“知觉”(perception)阶段才可进入系统之中,由“知觉”阶段传遁的信息,经“认知”(cognition)阶段的分析、比较、判断、处理后,作出适当的决策,再将决策传至“行动”(action)阶段,执行反应的动作。对警告标识的处理而言,警告的程序,是“刺激”的阶段,按着将得到的信息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encode),即为知觉阶段,然后“理解警告的含意”(comprehend),进入认知阶段,最后行为将遵从警告指示的内容,真正达到警告的目的。

3结束语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2

欧盟CLp法规的实施将会使化工类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1%~3%,国内约3万家化工企业受到影响,单是对出口欧盟的化工产品更换符合CLp的标签和包装就需要耗费数十亿元。对于我国输欧化学品企业来说,CLp法规是一道不可忽视的贸易壁垒,深入了解CLp法规要求并及时应对已迫在眉睫。本文就CLp法规对化学品标签的要求进行详细解读。1CLp法规实施时间与过渡期

CLp法规于2009年1月20日生效,但其实施具有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CLp法规与欧盟原DSD和DpD指令可以适用,具体的实施时间见表1。CLp要求应保证标签的及时更新。对于标签要素的改变,例如:CLp法规经修订后归为较低类别的分类或供应商联系方式的改变,应在18个月内更新标签。2CLp标签要求2.1通用要求

CLp要求标签应立即牢固地粘贴在物质/混合物包装的一个或多个面上,且在包装正常水平放置时应容易阅读。标签要素本身,特别是危险象形图应突出并清晰可见。此外,所有的标签要素的大小和间距应确保其能被清晰读取。如包装本身已清楚显示了所有标签要素,则不需再加贴标签。2.2标签要素

标签要素主要包括:供应商联系方式(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提供给公众包装内物质/混合物的额定数量,产品标识以及适用情况下的危险象形图、信号词、危险说明、防范说明以及补充信息。

CLp要求标签上应使用物质/混合物投入市场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供应商可选择制作一个涵盖物质/混合物投入市场所有所在国语言的多语言标签,也可以针对每个国家制作其所用语言的单一语言标签。如有需要还可以在标签上使用比成员国所要求的更多的语种。2.2.1供应商联系方式

标签上应有一个或几个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如果供应商改变了包装,则应在标签上增加自己的联系方式,或用自己的联系方式替代原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如果不更换包装的情况下需要更换标签,在自愿情况下,也可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加在标签上。如果供应商改变了标签的语言,则应在原标签供应商联系方式处增加自己的联系方式。2.2.2产品标识物质的产品标识至少应包括物质名称和识别号码。如果该物质并不属于CLp法规附件Vi第3部分中列入的物质,但在欧盟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目录中,其名称通常为iUpaC名称、eC名称或CaS名称,识别号码可为清单编号、eC号码或CaS号码。如果该物质既不属于CLp法规附件Vi第3部分中列入的物质,也未列入在欧盟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目录中,可使用CaS编号、iUpaC名称或CaS号码及其他国际化学品名称(如ainCi名)。

混合物的产品标识应包括:商品名或该混合物名称,以及混合物中使混合物分类为可能引发急性毒性、皮肤腐蚀或严重眼损害、生殖细胞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呼吸或皮肤敏化性、特定靶器官毒性或吸入危险的所有组分的标识。有时,对混合物中某些需要商业保密或者知识产权保护的组分需使用替代名。

物质/混合物标签上的产品标识通常应与SDS上的相同。2.2.3危险象形图

危险象形图应使用黑色图标、白色背景以及红色边框,每个危险象形图应至少覆盖标签所在表面面积的1/15且不小于1cm2。多个象形图的情况应遵循优先规则。

a)对于物理危险,如象形图GHS01适用,则GHS02和GHS03是可选的,但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B型或有机过氧化物B型时是强制性的。b)对于物理与健康危险,如象形图GHS02或GHS06适用,则GHS04是可选的。c)对于健康危险,如象形图GHS06适用,则不用GHS07。d)对于健康危险,如象形图GHS05适用,则不用象形图GHS07表示对皮肤刺激或眼刺激,但表示其他危害时仍可使用。e)对于健康危险,如表示呼吸致敏的象形图GHS08适用,则不用象形图GHS07表示对皮肤刺激或眼刺激,但表示其他危害时仍可使用。

运输规则对物质/混合物标签的规定同样适用。

在CLp法规第33条所属的情况下,可以省略CLp法规危险象形图。2.2.4信号词

标签上只能出现一个信号词,信号词应根据危险物质/混合物的分类来确定,危险程度较严重时为“危险”,较轻时为“警告”。部分危险类别(如第1.6部分,爆炸物)没有信号词。2.2.5危险说明

如果一种物质或混合物介于几种不同的危险种类或同一危险种类的不同等级,该分类产生的所有危险说明都注在标签上。如物质/混合物已经过统一分类并列于CLp法规附件Vi第3部分,标签上至少应有该分类相应的危险说明。CLp法规目前已纳入了联合危险说明的使用,物质从2012年12月1日,混合物从2015年6月1日,同一类别物质/混合物不同暴露途径的危险说明将会以联合说明的方式在标签中出现,如:H301+H311用于经口和经皮暴露途径第3类:“如果吞咽或与皮肤接触有害”。2.2.6防范说明

选择防范说明时应考虑所用的危险说明,以及物质/混合物的拟定用途和CLp法规附件iV列表6.1~6.5中规定的使用条件,应尽量避免重复与多余。

通常标签上的防范说明不应超过6项。标签上同种语言的危险说明和防范说明应列在一组。2.2.7补充标签信息

补充标签信息包括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类。强制性补充标签信息包括:

a)DSD指令中关于特定物理和健康性质的补充危险说明;

b)DSD指令中某些混合物的补充说明;

c)2010年12月1日前对于物质,2015年6月1日前对于混合物,其标签保留来自DSD指令中的信号词(危险)及“臭氧层危害”的危险说明与防范说明;

d)防范说明括号中的特殊反应信息;

e)对于含有浓度为1%或更高浓度的未知急性毒性成分的混合物,应注明混合物“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成分急性毒性未知”;

f)2015年6月1日前,对于一个或多个相关组分急性和/或长期水生环境危害信息未知的混合物,应注明“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成分对水生环境具有未知危害”;

g)指令91/414/eeC管辖范围内的有害物质和混合物的补充说明;

h)其他共同体法规规定的标签要素(如ReaCH法规要求的授权号)。2.3标签尺寸与布局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转贴于

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德育途径生活方式学历职业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

学生品德0.127**0.110**0.081*0.0610.0340.033

**p

1.家庭德育内容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学校品德教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曾被人讽刺的那种“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卫生教育”的状况,对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具体的一项项事情做起,不断强化。如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具体表现就是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一些基本国情等;要求小学生尊敬师长,具体表现就是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使用尊称等。

这样,德育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除了有思想品德课程外,德育形式多种多样,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班队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的主要指标),如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劳俭朴等等,其实也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家长未必很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但他们会以社会对公民的规范为参照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教育和约束孩子。因而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规范要求。注重德育的家庭有意无意都会以上述基本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家庭德育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德育内容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家长对小孩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容易理解这个一级指标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它告诉我们,小孩品德表现与家庭是否重视德育关系相当密切。

2.家庭德育策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庭德育策略对家庭德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从分析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如果家长能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注意相互配合,保持意见一致,家庭德育的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效果较好。如果家长能掌握批评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数时候能诚心接受,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效果较好。下面给出前两个结论的数据分析,其他的分析相似。

以家长相互配合、意见一致的程度(简称家长配合)为因素,从低到高共有5个水平,以学生品德为因变量作单向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有些水平的平均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10.54,p=0.0000)。取α=0.05作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7。

表7说明,在水平1、2、3之间差异不显著,水平4、5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1、2、3中任一水平与4、5中任一水平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就是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持意见一致的家庭的小孩的平均品德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的小孩。并且,水平3(中间水平)与低水平接近,说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协调对孩子的德育。

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家长的家教知识对孩子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5.38,p=0.0003),多重比较(α=0.05)结果见表8。从多重比较知,水平3接近高水平(这一点与前面以家长配合为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说明家长对家教知识有一般的学习和了解就可以了。但很少或没有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平均来说,孩子的品德分要显著地低。从调查数据看,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还很少或没有学习过家教知识,看来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家长学校和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家长学习基本的家教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家长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的潜在影响显著

家长素质,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品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以家长的职业道德最能说明问题。以家长职业道德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家长职业道德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非常显著(F=7.22,p=0.0000),多重比较(α=0.05)见表9。

表9说明对应于家长职业道德的5个水平,学生品德有3个级别,家长职业道德差或较差的学生平均品德分显著低于家长职业道德一般的学生,而后者又低于家长职业道德好或较好的学生。家长职业道德与家长的其他道德指标高度相关,基本上可以反映家长的道德素质,所以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家长道德素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情况。

五、对学生品德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品德与社区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033,不到显著水平。我们将社区环境的二级指标作为因素,以品德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见表10,在0.05的水平上所有四个指标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1.我们的调查范围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镇,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小康水平,社区之间的环境相差一般不很悬殊。2.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儿童少年,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进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择学校代替了“择邻处”。3.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广,社区的影响自然被冲淡。

表10社区环境二级指标的F检验结果

因素居住地段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生活设施

F值2.3671.1361.6340.666

p值0.0560.3380.1630.616

传统观念和以往的许多调查结果都认为,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孩子的品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品德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家长职业的影响不显著,F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家长学历职业的F检验结果

因素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

F值5.503.561.711.63

p值0.0002o.00660.14620.1640

即使在0.1的水平上,父母职业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直到几年前,一个人的职业与学历还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自动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机关干部,不会去当工人、职员,更不会去当农民;个体户则意味着低学历。所以职业影响孩子的品德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学历的影响。今天的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几乎不再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部分高学历者走向基层,出现了博士镇长、教授书记和硕士花农、果农、菜农和养鱼专业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职员、农民和个体户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职业与学历的相关性式微。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职业不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是很正常的。

学生品德与家庭生活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034,不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生活条件中的二级指标都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F检验结果见表12。这个结果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即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孩子品德与生活条件无关。但有一项与生活条件有关的二级指标“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种数”对孩子品德有显著影响:F值为5.714,相伴概率为p=0.0001。

表12家庭生活条件对孩子品德影响的F检验

因素人均月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件文化娱乐用品数孩子月均文教费用

F值0.6670.5300.6340.293

p值0.6150.7140.6380.88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有意识的品德教育比家庭的潜在影响作用更大;家庭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德育策略和家长素质是影响孩子品德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4

1.1实验室化学品分类

实验室应根据安全要求以及实际需求建立台账,统一收集现有的化学品信息,信息应包括:化学品名称、形态、储存位置、储量及主要特性等,当化学品增加或移出时更新化学品信息。企业应对现有的化学品建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档案。

1.2化学品采购

在采购任何化学品时,必须与现有台账对照。台账有记录的化学品可直接采购;若所需化学品不在台账中,则走相关申购、审批流程。需采购化学品须配备mSDS,连同物品一同移交给仓库,及时更新台账;并将mSDS分发给相关操作人员。购买证或运输证使用完毕后,应存档备查。

1.3化学品储存

严格详实记录化学品的入库、出库、报废、库存盘点等信息,及时更新台账、定期核实台账,是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的基本要求。化学品必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危害程度等分门别类,按安全要求分处保管。(1)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位置应干燥、阴凉、通风,避免日光,并应隔绝火、热、电源,库温低于30℃,库房应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仓库中还应配备相应的防泄漏急救用品及消防器材,如:化学吸收棉、防护服、防护面具、手套、灭火器、消防沙等。(2)剧和易制均应放置在配置视频监控和防盗报警装置的专用仓库内。剧应购置保险柜单独存放,保险柜应有明显的“剧毒”标志,严格实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五双”制度。易制应控制其储存量,并根据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分别放置。(3)放射性物质。放射源购置后,应向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申领编码,专人管理,并实行双人双锁,应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定期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等安全防护措施。(4)压缩气体。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分类、分处保管,气瓶必须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通风良好的房间,使用或存放易燃气体钢瓶的房间应在门上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明火,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直立放置时要固定稳妥,确保钢瓶不会移动倾倒。

1.4化学品的使用

1.4.1参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实验人员在首次使用化学品前,必须参阅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了解该化学品的相关性质、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并按照mSDS的指引穿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1.4.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应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正常运作、各控制仪表是否正常工作、所有安全设施是否可正常使用。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应对实验台面进行整理;实验室的物品摆放有序并标有标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规定取用实验试剂及器皿,随时标注标签。实验过程之中出现任何安全问题,随时联系实验室安全员;实验未完成之前实验人员不许离开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如出现化学药品溅溢洒落,应及时清洁处理妥当。实验完毕之后再次清理实验台面、清洁并归位实验器皿;清洁地板并保持地板干燥;最后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1.5废弃物处理

企业化学实验室要针对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类别及特性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避免不相容的废弃物混装、固液混装,严禁将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装。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废弃试验样品及存放化学品的容器等,部分实验室还包括生物培养基。这些废弃物成分复杂多变,但产生的量少,部分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等性质,部分具有毒性,如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危害。根据废物处理的3R原则以及无害化原则,化学实验室考虑废弃物的处理:1.5.1废物减量控制合理库存量,避免库存过多导致过期废弃。化学试剂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如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及砷等试剂,尽量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污染环境。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中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1.5.2无害化处理利用“化学反应销毁法”处理。普通的酸、碱液应用常用的酸碱中和后排放;氰化钾(钠)废液应调至偏碱性,然后加入漂白粉溶液使其分解;苯并(a)芘、联苯胺类致癌物质,可拌入燃料,置焚烧炉中焚烧处理;废弃的酒精等易燃但无毒害的液体可以采用焚烧处理。1.5.3废物分类处理对于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收集废物的各种容器均应贴上标签标识。性质不相容的废物要分开存放,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容器上还应根据废物的危险性张贴易燃、有毒、腐蚀品等危险标签。盛装液体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须按安全要求摆放;将收集好的废液放在指定的位置等待定期处理。对会产生生有毒、易燃气体或臭味气体的废液,要及时处理,防止泄漏。微生物废弃培养基应按要求处理后再密封收集废弃,并做好相应的灭菌记录。放射性废弃物应根据要求将废弃物收集密封,予以屏蔽和隔离。将各类收集好的实验室废物按要求定期或及时交予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处理,并保存记录。

1.6定期检查审核并持续改进

定期对实验室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回顾反思、改进完善,不定期组织检查化学品采购、储存、使用、废弃、应急准备等系列环节的日常活动是否合符规范要求,对于检查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定期回顾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纠正措施的完成。

2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

2.1安全标识

化学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警示、提醒实验人员的日常操作,强化操作者对实验风险的防范意识。安全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红色表示严禁或禁止、黄色表示警告或警示、蓝色表示指示或必须遵守、绿色表示安全或可使用。醒目的安全标识能有效地影响人的行为,合理地利用安全标识可营造出一个“防”的氛围。如表示禁止的:“禁止烟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化学品如金属钠应标明“禁止用水灭火”。表示警告的:“当心腐蚀”、“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表示命令的:接触强酸强碱时“必须戴防护手套”;接触大量尘埃时“必须带防尘口罩”。表示提示的:“紧急洗眼装置”、“急救药箱”。

2.2安全技能培训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后方可参与相关实验操作。进入岗位前,应根据实验室人员接触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危险因素进行培训,如罐装气体安全培训、易燃易爆化学品安全培训等。部分实验室存在周期轮换项目的情况,在项目轮换前,实验人员要认识将要负责的项目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和操作注意事项,遵守项目的安全操作指引。当新危险化学品物质进入工作场所时,应对新物质的危险性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培训。企业实验室应每年定期组织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防火防爆基本知识;化学品可能对人体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

2.3应急培训及预演

实验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发生以下化学品小泄露或小伤害事故时,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事故的危害性。化学品洒、漏到地面或实验台面时,应立即做好防护,收集泄漏化学品,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移交废物公司处理。实验人员误吸有毒有害气体时,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地方使其平躺;若呕吐时需及时清除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化学品接触到皮肤,应采用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硫酸溅洒,应先用碳酸氢钠之类稀碱液或肥皂液进行洗涤,再用水冲洗;盐酸、硝酸等强酸溅到皮肤时紧急喷淋15min;强碱接触皮肤时,应立刻用水冲洗至皮肤不滑,再用稀释的醋酸或柠檬汁等进行中和。若危险化学品溅入眼睛,应立即撑开眼睑用水连续洗涤15min以上再就诊。除此之外,企业实验室应制定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预案,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的消防演习和化学品防泄漏演习,确保全员参与演练。消防器材及防泄漏应急物品应每月定期检查,确保有效及可获取;紧急洗眼器、紧急淋浴设施和急救箱应设置在方便实验人员获取的地方,涉及毒害试剂的实验室应备有紧急解毒药品,如防氢氟酸中毒的葡萄糖酸钙软膏等。实验室应指定紧急联系人,一旦发生意外,可随时与之取得联系,进行应急指挥。

3结语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选课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类公选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音乐类公选课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过于随意,甚至有不少课程流于形式。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音乐类公选课的起点与归宿,也是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音乐类公选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个审美阶段:一是审美直觉,二是审美体验,三是审美升华。在不同的审美阶段,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一)审美直觉阶段教学目标。音乐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指大学生对相关音乐作品的第一感觉,如对音乐作品总体的知觉,对音高、旋律、速度、音色、节奏等各项音乐要素的初步印象。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侧重于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触音乐作品后的第一感觉、第一反应,以及音乐作品在大学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记忆。在这个阶段,主要考察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及音乐听辨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以音乐感觉、音乐反应及音乐记忆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要素的认识与感知。

(二)审美体验阶段教学目标。在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后,开始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自觉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既往的生活经验及审美体验等,不断扩展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所提升,重点在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三)审美升华阶段教学目标。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后,学生开始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思考,从音乐作品中找到共鸣,对音乐作品产生新的顿悟,并且能够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体味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到音乐作品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力,此阶段为审美升华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较前两个都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热衷于与音乐打交道,能够掌握重要的音乐知识,有较好的音乐判断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得到情感升华。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关系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考虑,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阶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该教学方法主要用于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目标为让学生能够听到和感受到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音乐体验。欣赏法是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的基础,其贯穿于音乐审美直觉阶段、音乐审美体验阶段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受到音响设备、音乐资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们可运用欣赏法,除了让学生欣赏《黄河》外,还可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题表达中不同乐器呈现出来的特色。

(二)讨论法。讨论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与创造的能力,通常适用于问题的解决及新旧知识的探讨。讨论法适用于具体的问题,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讨,常贯穿于音乐审美的各个阶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而且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练习法。练习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形成音乐表现力。该方法通常用在音乐知识技能性学习方面,如乐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受到时间、音乐内容、学生个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有节奏的音乐时,笔者让学生跟着音乐击掌模仿节奏,通过击掌模仿练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强烈节奏感。而在音乐剧学习中,笔者挑选了一些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分组演绎,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认识。

(四)发现法。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该方法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主要针对音乐教学中具体的情况,是辅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许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与节奏,如周杰伦的《台》、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等。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讲授传统音乐时,都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如在学习湘西土家族苗族音乐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图》。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五)创作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其创造能力,通常适用于一些作曲学习或一些即兴表演或创新的教学,其随机性强,操作难度大,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多应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为基本曲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旧曲新唱,或者旧词新曲,旧曲新词。学生通过大胆创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过大家的评鉴,总结谁的版本艺术价值更高,然后再拿去与原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创造教学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其将音乐知识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得到升华。

除上述五种教学方法外,音乐教学方法还有演示法、参观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在音乐类公选课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可以运用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等;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除了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外,还可应用练习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而在音乐审美升华阶段,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应用发现法、创作教学。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依据上文教学目标设计,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大教学目标,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这三大目标进行。以下以音乐欣赏课“欣赏民族打击乐器”为例,分析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活动的优化过程。

(一)审美直觉活动。在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观察民族打击乐器、听赏民族打击乐器等多个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不仅能直观看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外表,而且能够直觉地感受到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审美体验活动。在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观察、听赏民族打击乐器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既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区别不同种类的民族打击乐曲,其教学活动从民族打击乐器直觉感受转移到民族打击乐曲的审美体验。如分析《关公出征》《老鼠娶亲》《春节序曲》《狗撵鸭子》等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音乐表现力、表现手法、音乐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审美升华活动。在直觉感受活动与审美体验活动后,教师需要设计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音乐的审美升华。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加入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实践中,参与各项演奏活动,如创编合适的演奏节奏、创编相应的故事情节,等等。这些“动手”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对民族打击乐曲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

总之,音乐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用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音乐类公选课改革中,必须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娟.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荣.普通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三化”构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10)

[4]赵梅.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大舞台,2015(10)

[5]江丽亚.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究[J].艺海,2014(7)

[6]程娟娟.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项目(2015JGZZ012)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6

关键词:有效;运行工程师;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10.00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10-001-02

收稿日期:2012-03-16

质检部门的生产运行工程师主要负责生产厂相关化工产品及化工原料的检查、验收、办理入库手续与出具质量证明单等质量监督验收管理工作,及时传递不合格品的质量信息;负责对产品的包装、标识、包装重量进行现场检查;负责原料、成品质量合账等统计与填写;负责周报、月报的统计与编写和上报。以上这些工作职责要求运行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业务范围内装置工艺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分析原理、质量指标,更要掌握数理统计等专业知识、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据笔者近五年来在运行工程师岗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认为掌握以下几点可以有效提高运行工程师工作效率。

一、提高沟通技巧,加强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等人员的沟通

运行工程师日常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和各生产厂相关人员有工作往来,需要协调处理一些问题,如安排分析临时样品,与工艺运行工程师协调工作等等,这都需要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处理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了解沟通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提高沟通技巧呢·首先向同行学习;其次查阅有关提高技巧方面的培训课程从中去学习;另外从相关沟通案例中去学习,将所学应用于工作中,随着岁月的积淀,沟通技巧就提高了。

二、掌握装置工艺知识、应急响应处置等安全知识

运行工程师需要深厚的装置工艺知识来判定异常质量数据与工艺异常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了解各装置的简单工艺知识,工艺关键控制点等,那么就要学习一下工艺调度手册了。

基层车间的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应急操作卡的报警程序都提到了运行工程师的职责,那么只有掌握应急响应处置等安全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回应,有效控制事故。

三、掌握异常数据的判别知识才能更好地制止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的报出

在查阅LimiS数据时,除了关注不合格数据,生成报告单外,还应能够通过异常数据的判别发现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如何进行异常数据判别呢·异常的分析数据存在几个问题,如数据不全,测试值太大或太小,数据之间缺乏相关性,数据不规范等,在碰到异常数据时,要认真进行如下分析:取样问题,操作计算错误,数据录入错误,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如仪器设备工作状态不正常,测试环境不符合要求,试剂纯度不满足要求,玻璃仪器精度不符合要求等等,与分析人员一同查找原因,判别异常数据,制止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的报出。

四、利用办公室excel软件进行质量数据统计

办公室普遍使用的excel软件在质量数据统计中应用广泛,可以用其绘制质量控制图,帮助工艺区别造成质量波动的异常波动和正常波动,以便及时调整消除异常波动。

在excel软件中,描述统计分析主要是指表现数据特征的综合数据分析,也就是数据集中趋势、数据离中趋势和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excel中主要由均值、中位数和众数这3个指标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均值指的是算术平均数,由“插入函数”中的“average”来完成;中位数是由“插入函数”中的“median”函数来完成的;众数是由“插入函数”中的“mode”函数来完成。数据的离中趋势是由“总体标准差”和“样本标准差”两个指标来反映的,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分别是由“插入函数”中的“stdevp”函数和“stdev”函数来完成的。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主要由偏度和峰度来反映,前者描述的是数据的对称程度,后者描述的是数据分布的高低。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分别是由“插入函数”中的“skew”函数和“kurt”函数来完成的。点击“插入”下拉菜单中的“函数…”项,从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可以选择以上提到的各个函数。另外,可以直接在单元格中输入“=各个函数名”来快速计算各个要求数值。

如何用excel软件绘制质量控制图·在excel文件的“插入”下拉菜单中选择“图表”选项,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在“图表类型”列表中选择“折线图”,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数据点折线图”,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单击文本框后面的方框按钮,然后选择从单元格J3到单元格J13的数据。然后单击“下一步”,打开“图表选项”对话框,单击“标题”页面,在“图表标题”中输入“质量控制图”,在分类(X)轴中输入“样本数”,在分类(Y)轴中输入“样本均值”。打开“网格线”页面,去掉网格线;打开“图例”页面,去掉图例。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图表位置”对话框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最后单击“完成”按钮,得到所需的质量控制图。

以上是excel软件统计在质量统计的运用方法之一二,其他的运用方法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摸索归纳。

五、质量数据的波动的原因及分布的统计规律性

质量波动分两类,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是由偶然性、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波动,正常波动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异常波动是由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数据波动,散差的数值和正负符号往往保持为常值,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带有方向性,出现差异大的差数。

(一)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

质量特性值的变化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波动称之为正常波动,是由偶然性原因引起的;若是超越了质量标准允许范围的波动则称之为异常波动,是由系统性原因引起的。

1.偶然性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是不可避免、难以测量和控制的,或者是在经济上不值得消除,它们大量存在但对质量的影响很小,属于允许偏差、允许位移范畴,引起的是正常波动,一般不会因此造成废品,生产过程正常稳定。通常把5m1e因素的这类微小变化归为影响质量的偶然性原因、不可避免原因或正常原因。

2.系统性原因。

当影响质量的5m1e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操作人员未遵守操作规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过度磨损、原材料质量规格有显著差异等情况发生时,没有及时排除,生产过程则不正常,产品质量数据就会离散过大或与质量标准有较大偏离,表现为异常波动,次品、废品产生。这就是产生质量问题的系统性原因或异常原因。由于异常波动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和避免,特别是对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生产中应该随时监控,及时识别和处理。

(二)质量数据分布的规律性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5

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1]。现阶段的化学课程要求化学教学走向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认知,不畏惧化学,不排斥化学,增进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知。而如何使化学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化学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值得关注和研究。

笔者选取了沪教版化学课本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进行了一次尝试。一方面在教材安排上,本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最后一章,主要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按《化学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在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就能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实际调查分析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合成材料”的教学中,笔者着重介绍了一些塑料的成分与用途,“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e)、有机玻璃(pmma)和电木塑料都是常见的塑料[2]”。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塑料远不止如此,特别是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不少食品包装及其他塑料制品上都标注了类似循环标志,并加以数字来区分制作材质。于是,笔者介绍了塑料制品上数字含义之后,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进入超市观察和研究一下:哪些商品(特别是食品包装)使用的是塑料?该商品有何用途?塑料上是否标有数字符号?你认为该商品的塑料使用是否规范?……旨在于让学生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深入实践生活,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塑料,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利用一个双休日的课余时间,全班38位同学中有30位同学完成了调查内容,并递交了相应的调查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让人感到惊喜。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1所示:

学生们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生活中大部分的塑料制品使用还算合理,其中广泛应用的塑料材质是■(pp,聚丙烯)。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其他问题:

①很多塑料制品,甚至一些食品的塑料包装上并没有标明材质种类,而塑料的玩具基本没有标明材质;

②有些塑料制品虽然表面标明“聚乙烯”制成,但是通过简单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材质;

③有些塑料制品虽然印有类似■的标识,但是标注方式不太规范,如:■,■等;

④对于某些聚乙烯材质的商品,只在包装上标明“聚乙烯”或■,却没有详细标出■(HDpe,高密度聚乙烯)或■(LDpe,低密度聚乙烯),容易对消费者使用过程中产生误导;

⑤同样用途的商品,不同商家使用塑料的材质可能不同。如:国外某品牌的方便面容器使用的是■(pp,聚丙烯)材质,而国内某品牌的方便面采用■(pS,聚苯乙烯)制作容器;同样是一次性水杯,大多数为■(pp,聚丙烯),但少数品牌使用的是■(pe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otHeR,其他树脂);

如此的惊人成果,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学生真的了不得”。通过对此次实践性作业的批阅,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犀利的眼光,执着的态度,同时也让教师自身感到了压力,意识到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素材的积累、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变,意识到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应该单纯依赖模仿和被动地记忆,而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实践性作业“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3]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许多同学的调查作业中都提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能让我们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塑料”……也有学生发现:“虽然有很多种类的塑料都能用来包装食品,但是大多数的塑料不能循环使用,不宜加热。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多种塑料瓶循环使用,或者加热,我们以前也从未注意过,如果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些积极的想法与观点,不就是新课程所要倡导的理念吗?它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学生对交流合作的认识

做调查,是进行实践研究的一种常用方式。实践性的调查作业,有时依靠个人的头脑思维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必须学会与人交流,寻求合作等社会交往方式来完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融入社会,真正体验生活,还能学会与同伴合理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顺畅进行交谈,获得更宽广的知识。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8

就有机食品而言,描述食品属性的“活性”一词对某些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通常,消费者会认为有机食品与非有机方式生产的食品之间存在质量差异。这些差异主要通过农药用量(及残留量)、肥料种类、食品添加剂范围、遗传操作情况及所选择的技术等得以鉴定。消费者希望获得自然、健康、对环境影响较小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提升动物福利的有机食品。根据通常用于描述某些食品的总体食品质量安全模型,可利用多维度评估方法将食品质量描述为不同的食品属性,有机食品质量模型建立在多源法则及多维度评估方法之上。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或者说需要开发对标准相关参数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领域包括开发新产品、管理质量、执法监管及解决问题等。

但是,一个主要问题是有机食品是否与非有机方式生产的食品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以及可利用哪些参数来测定这种差异。遗憾的是,最近针对该问题所发表的多篇评述资料均未对此点给予明确说明。然而,统计数据表明,通过有机方式生产的水果及蔬菜中某些抗氧化剂(如多酚)含量可能高于常规方式生产的水果及蔬菜中的含量,但主要食品组分似乎并未显示有不同之处。

通常情况下,使用靶标及非靶标分析法进行有机食品鉴定,但仍需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许多不同的技术及方法可用于检测食品质量中的不同靶标特性:单一化合物或化合物类(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素)、健康促进型化合物(如多酚类),或是不利健康型毒素(例如毒素)、残留物,以及能量标准、流变学特性(如质地和结构等)和感官特性等。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的评审方法可用于有机食品质量检测。因此,本文旨在提供有关技术及分析方法的现状报告,用于解答有关有机食品领域的各种问题。

有机食品质量检测

目前,有机食品检测技术或方法仍然匮乏,在质量管理及执法监管方面,仍需要开发有机食品鉴定方法及以代谢产物测定为重心的残留物检测方法。新产品开发旨在实现有机加工,同时也需要进行与有机食品质量模型有关的食品质量检测,尤其要侧重于参数、方法的开发。

过去十年中,公众对食品生产技术的关注度一直在增加,由此对食品的感官属性、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产生了影响。这种发展趋势转而又促进了有机食品的生产。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有机产品零售价往往高于非有机产品。然而,由于存在溢价,有机产品容易涉入欺诈行为。因此,在帮助和巩固验证过程方面,分析验证基于内在指标的有机食品质量参数将变得非常重要。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析测试。有机产品质量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检测的产品。因此,不可能仅凭单一指标鉴别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人们已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指纹识别方法,这些方法结合先进的化学计量学知识,考虑到了一系列内在(天然存在的)成分。

指纹识别策略在表征代谢物组以及出现于农产品中的一系列低分子量初级及次级代谢产物时更为全面。概括地说,即认为:不仅特定活体基因可对典型性代谢物成分产生影响,农业方法等外在因素也可对其产生影响。高分辨率质谱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及/或气相色谱(GC)法联合使用,表明所选分析工具颇具挑战性。为避免某些基质成分产生负面影响,在仪器测量之前需制备尽量少的样品或不制备样品。多项案例研究已表明,这些全新方法的潜在优势在于检测食品来源。应当注意的是,代谢组学研究并非基于单个“质量标记”的靶标分析,而是基于非靶标分析;在第一阶段,无需对代谢物组样本中的所有化合物进行鉴定;通过先进的化学计量学技术,对包含有益样品“标志”的整个数据集进行了分类。

许多专家探讨了用于有机食品检测的几种全新方法的验证策略。大多数全新方法,包括荧光激发光谱法(FeS)、生物结晶法及Steigbild法,均可记录成文并针对某些食品类别实行标准化,但仍缺乏理论依据。对可重复性或稳健性等方法论质量参数进行了测试,但无法进行再生性测试,因为仍然缺乏参考资料。

与众所周知的近红外光谱(niR)法相反,FeS法的激发与发射功能利用的是可见光光谱及激发与发射间的延时(“延迟发光”)。在特定时间及150瓦(24伏)卤钨灯所发射的恒定照度下实施光学激发过程。通过彩色标准玻璃滤光片滤去光谱部分。光学激发过程结束后,使用光电倍增管(emi9202及珀金埃尔默仪器公司Cp1962)对样本所发射的全部光线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已用于进行小麦及胡萝卜质量鉴定。在使用黄色或白色光激发并得出黄光/蓝光比率后,所考虑的相关参数为不同的发光特性。

有机样品食品质量分析新方法

一般情况下,上文提到的这些方法可用于进行食品质量分析,并且不限于有机来源产品。然而,就大多数此类方法而言,若要实现方法开发、标准化及成为理论基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最近几年,代谢物组学――以“使用一种或数种分析方法对复杂生物基质中最广泛范围内的小分子进行检测”为中心――作为食品分析领域的一项专长也已出现。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可使用多种有关不同目标的方法:代谢物靶标分析(搜索代谢途径中的特定代谢物);代谢轮廓分析(研究特定代谢途径中的一组相关化合物或代谢产物);代谢物组(分析存在于样品中的所有代谢物――在特定时间点全面‘快速检测’代谢过程);以及代谢物指纹图谱(全面快速分析――旨在鉴定足够的代谢产物从而使人们能够将某一未知样品划入已识别组群中――晶格鉴定)。应当注意的是,代谢物组分析相当困难(代谢产物不可避免地在结构、功能基团、理化性质及浓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仅需要实现各种用途的复杂仪器设备,还需要设计实验条件及评估数据的高素质人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能是最常见的仪器分析法。除包含样品组分分离的程序外,还有一种基于质谱法的全新方法,可以省去对样本成分的色谱分离。在众多常压电离技术中,直接实时分析(DaRt)法与高分辨率质谱(HR-mS)法代表了最具挑战性的检测方案,因为所需制备的样品量极少;此外,标准化“指纹图谱”(各样本质谱)以及由此创建的样品数据库更具可行性。高分辨率质谱(HR-mS)法还有助于鉴定存在于样品中的多种化合物。直接实时分析(DaRt)法对污染相对不敏感且不存在样品间的携带污染,从而能够分析多种材料。这样,在显著提升分析速度的同时减少了工作量。

有机食品质量检测实验室法中的主要发现

各种不同方法可统一归为三类:用于有机食品鉴定的许多非靶标化学及物理指纹识别法,最新描述的荧光激发光谱法也可能成为此类方法之一;用于鉴定生物标记(化合物及化合物类的性能分析图)的分析技术――也可使人们检测加工处理过程所影响的以及应用到整个有机食物链的因素;一种全新方法――检测样品对结晶系统的影响(无论是在含有无机盐的情况下还是在水相蒸发过程中)。对于所有三种不同方法而言,实验室技术与化学计量学工具结合至关重要,因为质量鉴定过程中需分析大量数据。

有机食品质量检测领域现状和未来研究挑战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对常见物质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物质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正盐。

【教学难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啊,比如牙膏用完了,你要买支牙膏,那你怎样快速找到牙膏摆放的位置呢?

我们发现,超市都是按照物品的种类摆放的,零食放在一起,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这样有助于顾客快速的找到所要的物品,从而提高效率。

那在我们化学里也是这样,也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类。

在生活用品区找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类比到化学中物质的分类。

举例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2)按物质的状态分类

(3)按物质的导电性能分类

(4)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类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10

关键词:实训;考核标准;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的考核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行为,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1]。

一、研究背景

潘维琴[2]、李晶琴[3]等认为,目前课程考核方法的主要问题有:①考核观念陈旧落后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协调,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应试。②考核的内容不能覆盖全部教学目标,反映在考核教程中即为应知、应会、应是,而笔试主要考核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部分能力,实操考核主要考核操作技能,其内涵不能体现。③考试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合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考查得少,试题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例过大。陈棣沭[4]、桑光淇[5]等认为,借鉴欧美大学的形成性成绩作为大学课程考核的重要成分,符合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平时、实践成绩已提到较高的权重,但课程考核则主要是由教师自己把握,在给分的标准、取分的依据、操作的程序等方面教师都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诊疗技术、新药不断增多,用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药品使用环节的安全性凸显重要。能够服务基层的高端技能型药学服务人员,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也是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实现《山东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对接市场需求,改革考核标准,增加药学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成为目前医药院校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课程地位

药学服务实训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采购、出货、陈列、验收、仓储、养护、运输、处方调剂、处方分析、辨病荐药等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了较强的GSp生产和管理意识,掌握了药品经营中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药品冷链管理等新的质量控制内容,具备了综合应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能力,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的设置涵盖了医用商品购销员、医用商品营业员、执业药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内容。对接零售药店的营业员岗位,通过药品分类陈列、验收养护、药品销售等实训,培养学生的药品销售、分类陈列、储存养护等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技能,并与职业标准和就业对接。为适应新形势下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考核标准的制定依托前期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广泛调研,采纳药品使用岗位一线工作者的岗位案例,并融合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和药物咨询师职业考试试题,学习美国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把过程性形成性试题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在初步试用后形成。

三、课程考核标准研究

考核标准体现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综合实训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总成绩=日常考核40%+结果考核60%。(1)日常考核。包括每次项目实施后的评价和综合实训评价。单项能力评价按照项目实施表的apDCa(分析—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项目运行流程,最后教师和学生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及反馈,每个项目都评价,实现“教、学、做、评”的一体化。所有项目的综合得分,为单项能力考核成绩,占40%。(2)结果考核。将综合实训的评价作为结果考核成绩之一,以现场的处方审核、pop设计、分类陈列药品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药学服务技能、药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处方审核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占60%。

(一)日常考核

考核成绩为6个学习情境成绩权重的总和(见表1),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40%。日常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工作与职业操守、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方案和报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评+互评)等(见表2)。

(二)结果考核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统一进行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模拟常见病诊治和病例分析。学生根据考核内容分组或独立完成。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得出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具体考核方案如见表3)。1.模拟关联销售。学生抽签,根据题签中的症状或疾病,由教师来扮演顾客或患者,模拟对顾客或患者的问诊、分析辅助检查结果,提出关联销售药品,并说出判断,同时进行生活指导(评分标准见表4)。表3结果考核项目表4模拟关联销售具体评分标准2.pop设计。学生随机抽取设计主题,如标价类、折扣类、招聘类、告示类、提示类、节日类、庆典类的手绘pop等,根据要求,动手设计图画及语言,限时5分钟(评分标准见表5)。3.药品陈列。药品陈列:抽取20种药品,依据药品功效,按照科别标识牌,准确陈列药品(otC药品陈列于开放式陈列架,处方药陈列于“Rx”标志的壁柜)。药品基础知识:选手对提供的药品能明确说出该药品的剂型及使用方法、类别(otC/RX、特殊药品/普通药品、针/片/水/粉类、临床应用类别等),并通过观察药品的外观性状、包装,识别药品的生产企业商标,说出药品的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条形码及其他常用标识的含义(评分标准见表6)。4.处方调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合格处方和一张不规范处方。处方审核:根据调剂审方要求,指出不规范的处方,并在处方上写明存在的问题;处方调配:根据处方的调配操作规程,进行药品调配、拆零包装操作(评分标准见表7)。

四、对接岗位的考核标准特色

针对传统理论考试孤立性、片面性、单一性和机械性等问题,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将行业标准融入到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借鉴英、美等国课程考核体系,将过程性形成性成绩纳入量化实训考试,建立实用药学服务实训考核标准,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本位,以全面、持续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面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考核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和技术要求;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提高教学质量,为其他实践类理论性课程的考核提供借鉴。考核标准体现职业性、实用性[6]、针对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梅初晓艺董志华郑丹林彬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金海湾医院

参考文献:

[1]胡国庆.试论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4):25-27.

[2]潘维琴,高丽娜.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4-66.

[3]李晶琴,许子华,孙宝清.高职检验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6):114-116.

[4]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