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54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教材;学案;化学探究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5–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表明,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探究学习成效也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由于成效显著而受到人们的大力倡导。这到底是为什么?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呢?本文将在厘清上述两种探究学习实施方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探究活动的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四种构成要素为基本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特点与成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人们对二者做出明智选择。

1“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基本内涵

“抓手”即组织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媒介或凭借。“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化学教材”为主要媒介,让学生直接面对并适应化学教材预设的探究学习活动方案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然而,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表明,这种方式尽管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不佳,更不能有效地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反而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被有些学者称为“探究教学方式的悖论问题”[1]。另外,“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探究学习方案”(以下简称“探究学案”)为主要媒介,让学生在“探究学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由于成效非常显著,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例如,华东师大《化学教学》编辑部曾与江苏省化学专业委员会、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在江苏扬州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代表两百多人参会[2]。

从媒介的意义上说,两种实施方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所凭借的“化学教材”是一种既定的教学媒介,它划一地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适应既定教材及其所预设的探究活动方案;而后者所凭借的“探究学案”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媒介形式,它既不是简单划一地让所有学生去适应既定化学教材,也不是无视既定化学教材的要求,而是在分析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科学态度等素养内容发展水平的要求以及对学习与教学活动方式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并且立足于配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来自化学课程教材的探究内容要求与活动方式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生成一种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习方案[3]。

2“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四种构成要素为内容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方式展开比较分析,而探寻能够落实化学探究学习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实施方式,则是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与归宿。

2.1化学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比较

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既是衡量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三个基本标准,也是任何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必须加以把握的价值理念与努力方向。然而,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总体思路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跳出“以教定学”和“教教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导致整个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案基本上仍是化学教材的“复印版”,无法适应现实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进入角色、真正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却像局外人似地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因此,“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往往具有探究形式而缺乏探究灵魂,依然无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转变接受现成结论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是“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内在缺陷。

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体思路则是充分利用“探究学案”在“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4]方面的功能优势,根据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对既定化学教材及其预设探究方案重新设计与创新,使之成为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案”。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与集体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课堂达标检测、总结整合学习成果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体验科学方法过程、建构化学概念原理、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

2.2化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比较

就化学探究活动的构成要素而言,探究的目标与任务决定了化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意义与内容,因而,让学生真正“拥有”探究目标与任务是激发探究学习动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对实现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具有先决意义。然而,对“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尽管在教案中一般会涉及探究目标与内容,但是,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却向学生“隐藏”了这些目标与任务。因此,对学生而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教材文本所呈现的操作条件与步骤流程,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探究活动要达到的实际目标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造成的结果是,按照教材规定步骤完成探究活动就成为学生秉承的学习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隐藏”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误区。调查表明,许多教案中的目标并非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而是教师自己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而往往被认为是无需给学生看的。这甚至已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惯例。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为例,教案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就是“通过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这种方式陈述的显然是教学任务,而真正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那么,这种任务性目标所引领的化学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传授教材知识内容的教学,即追求短时间内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内容至上”的教学方式。然而,化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丧失了,化学教学过程顺应学生发展阶段而螺旋上升的性质也就丧失了,必然人为地增加学习难度、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谈何“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呢?

相反,对“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用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究学案”,涵盖了有利于实现化学探究学习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各种项目与环节,诸如“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学习定向”、“提示策略思路,选择活动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等[5]。其中,让学生“看到”并真正“拥有”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从而激发起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兴趣与动机、确保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优势之一。另外,“以学案为抓手”有利于突破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传统误区。因为“学案”要求必须以特定班级的学生为目标主体、以具体的学习结果为目标内容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因而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把握并描述教学期望达成的具体结果与层次,从而更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内容与活动类型,并且适应学习目标、内容、活动三者的具体需要而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方法[6],而不是仅仅囿于“内容至上”的传统教学方式。

2.3化学探究活动的方案比较

化学探究活动方案即达成探究目标、完成探究任务的具体活动方案,是“探究学案”的核心构成。探究活动方案唯有具备足够的适应性,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对方案做出自主选择,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这是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实施过程提出的明确要求[7]。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论及教育经验的“交互作用”性质时,特别指出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适应性”对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8]然而,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往往局限于教材规定的“统一方案”,具有强烈的划一性与强制性,而缺乏对特定班级学生的适应性。造成的结果是,教材预设的活动方案往往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且往往是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则成为陪同或跟随他人从事探究活动的人。事实表明,这种“陪同”或“跟随”的角色分配现象,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时表现得特别明显与普遍。

其实,上述现象已清楚表明在现有化学教材基础上开发“学案”、并“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探究学案”核心构成的“探究活动方案”,是在把握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而重新设计开发出来的活动方案,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是其基本特性。我们可从华东师大主办的《化学教学》杂志“聚焦课堂·学案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的“学案设计”案例中看到这种鲜明特性。例如,该杂志2011年第8期上发表的《“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9]、第9期上发表的《“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10],都是通过方案本身的“多样性”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同年第10期上发表的《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学时)学案设计》[11]是通过补充“金属钠的发现”史实资料而增强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同年第11期上发表的《“离子反应知识在水质监控中的一些应用”学案设计》[12]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经验的探究问题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

2.4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比较

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即学生在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的具体过程。而且,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程度、学习方式转变与优化程度、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状况,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成为现实的。因此,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最终决定了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然而,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由于探究目标与探究问题不明确,学生缺乏探究动机,加之探究方案缺乏适应性,导致“按方抓药”或“按图索骥”、做完实验了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化学探究活动沦为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的操作流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研究问题、研究假设与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入思考,而且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过程方法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运用。至于讨论交流活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流于形式。

相反,在“以学案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不仅拥有自己的探究目标、明确自己要完成的探究任务,而且可以围绕适应自身实际的活动方案展开自主探究,再加上“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反思整合学习与教师指导提升学习相结合的学习链条与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确保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

3“以教材为抓手”还是“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结论

本文对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所做的比较分析表明,“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之所以优于“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是由于前者无论在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上、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上,还是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具体过程上,皆优于后者。因此,从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应该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全面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2009,(1):33.

[2]《化学教学》编辑部.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回眸[J].化学教学,2011,(12).

[3][9]黄爱民.“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1,(8):36.

[4][5]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

[6]威金斯,麦克泰著,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67.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育部教基[2003]6号文件.

[8]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4.

[10]周信军,黄爱民,吴俊明.“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学案设计[J].化学教学,2011,(9):33.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如何设计好“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导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导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导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科学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性指导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课时性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导学性原则

“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5.方法性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6.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3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都体现着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将探究教学引入物理课堂,是物理教学的必然需要。

1.明晰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中学物理教师坚持在物理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必须要能够在课堂上尽量启发和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参与意识,可以极大的激发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合理高效的措施,能够让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拉近距离,进而可以促使中学物理课上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1.2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新课改时期的物理教师能够不断转变思路和吸引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摒弃掉过去物理课堂上的陋习,可以促进物理教师不断的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实施教学改革,能够在物理课堂上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也是要从主体向着主导方面来进行,并且物理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将物理课堂上的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提升物理教师的主导内能力。

1.3师生互动教学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法必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相应的探究意识和拥有探究能力。物理课堂上教师需要将互动作为课堂的主基调来实施教学,进而让探究式教学能够发挥到实效。探究式中学物理课堂上就必须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可以应用物理实验互动,小组互相讨论,生生之间进行提问互动等各种形式的互动,物理课堂上的这种探究式教学,能够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可以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在提高生物理成绩的同时综合提升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2.把握中学物理探究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应用环节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在中学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环节:

2.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做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2.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②对得出的结论做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于合理。

2.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适当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④小结后,完成自我测试。

3.要高度重视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需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3.1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问题。物理教学必须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因此所选择的探究实验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涉及的知识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

3.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4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5

本文是本人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探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探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探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探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探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探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探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探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CH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CH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高中化学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在新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探究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与热衷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2.学生在多方面的探究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通俗地讲,探究是人们用以追求探索未知事物以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方法,也是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或预言,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设计探究或验证的实验方案,找出和控制可变因素对其进行实验;需要收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运用逻辑和证据做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图表交流得出的科学结论,并对不同的结论或实验现象做出反应,等等。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这些探究活动中融会贯通。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为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学生需继续深入系统地观察、交流、进行一些化学实验以便获得一些事实性信息,在己有经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信息处理。中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虽然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他们已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假设,以合作和单独的方式亲自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计划检验假设的步骤;明确实验必须的材料;寻找、收集这些材料;按计划实施实验等。如果假设得到验证,要求学生进一步做出解释和预测。当假设得不到实验的证实时,学生将面对一种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这引起学生的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去思考,直到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新的图式代替旧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获得对科学概念的真正理解。这些过程必使学生的演绎思维得到促进和发展。

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因此,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引导,利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二氧化硫》的教学为例,阐释笔者对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供同行参考。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如下图中的几个步骤引导学生: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二氧化硫》的教学为例,详细讲解这四个阶段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景、自学探究阶段。创设情境、自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在本阶段,结合实际给学生提供了近期当地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和世界公害之一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等资料,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So2是一种重要污染物,如何防治等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物质结构知识,熟悉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阶段。设计方案、合作探究是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合作设计方案。

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前后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内依各自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的实验方案,在组内讨论,合作探究,确定各小组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案,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现整理、归纳如下:

(1)探究So2是酸性氧化物。他们选用的试纸或试剂有:湿润的pH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石蕊试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2Co3溶液、Ca(oH)2溶液、酸性Ba(no3)2溶液等。有些同学还利用So2是酸性氧化物提出了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2)探究So2的还原性。他们提出的氧化剂很多,如新制的氯水、溴水、碘水;Kmno4(H+)、FeCl3溶液等。

(3)探究So2的氧化性。大多数小组提出的还原剂为H2S气体,也有些小组提出可用饱和的H2S溶液,新制的饱和的na2S溶液等。

(4)探究So2的漂白性。学生根据已有的氯气的漂白性实验,选用可被漂白的物质有湿润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皱纹纸、新鲜的有色花瓣,湿润的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等。为了探究是干燥的So2具有漂白性,还是湿润的So2具有漂白性,或二者都有可能,学生设计了用干燥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皱纹纸、干燥的有色花瓣、干燥的石蕊试纸作对照实验。为了探究So2和其它漂白剂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设计了对照实验。把So2漂白后的品红溶液略加热进行观察便可得出结论。有些小组为了再次探究So2通入溴水、Kmno4(H+)等溶液的褪色是由So2的还原性所致还是由So2的漂白性所致,又设计了对褪色后溶液再加热的实验方案。若恢复原色证明是So2的漂白性,否则是So2的还原性所致。

对So2化学性质,教师应该引导各小组不仅要从试剂方面进行探究,还要从实验装置、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究。

3.验证假设、实验探究阶段。验证假设、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

根据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如探究So2的还原性可用的氧化剂Kmno4(H+)、新制的溴水、新制的氯水、新制的碘水、FeCl3溶液等究竟哪个效果最好且消耗So2少。探究So2的漂白性,被漂白的物质有湿润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皱纹纸、新鲜的有色花瓣,湿润的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等,选用哪个更理想?经过实验就会发现有些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上不是很现实,如出现现象不明显、环境污染严重、试剂的消耗量大等问题。本阶段是整个探究过程中的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学生的评价方式和合作意识得到积极倡导,也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4.激励评价、实践探究阶段。激励评价、实践探究是师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得出结论,形成知识结构,并将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去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对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汇报、实验验证后觉得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辨析评价,纵横联系,比较整合,去粗取精,确定最优实验方案。经过整个过程(设计―汇报―实验―评价),师生便会总结出元素化合物实验设计与评价的一般思路和原则:

(1)两条思路。这两条思路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进行分析。其中,物理性质包括:熔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选用的试剂、化学反应、现象等。

(2)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为:目的明确,步骤简捷,科学规范,现象明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通过“自学探究”、“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实践探究”后,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训练。本节课学生分组讨论积极主动,智力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汇报方案争先恐后,讨论、辨析据理力争,补充问题各显其能。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中的几个问题

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不能忽略以下几点:

1.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蕴涵着巨大的智慧潜能。也惊喜地发现,对有些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想到的学生能想到,教师想不到的学生也能想到。学生不是缺少智慧,而是教师缺少发现。正如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一样。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发展自我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人人都有积极向上、获得成功的愿望。这些潜能一旦开发出来,就会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并在学习和生活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时机和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想象,积极进行各种探索。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还是在审美、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在各方面各不相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就要允许存在这样的情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不同,经历的体验不同,因而对于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个体对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失败。相反,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做法,即教师制定出统一的步骤、操作、原理来要求学生,往往造成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限制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探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的课堂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它全然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按事先设计的框框,上课时让学生按规定的方案往里钻。在引导“探究性学习”时,学生提出的假设,设计的方案,也许有不少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是教师也未曾想到的。所以“探究性学习”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是应变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做到既要对探究的问题在课前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又要转变观念,做好角色转换。“教师不是万能者,教师不是什么都知晓”,有些问题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对有些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查资料,做实验,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花费的时间较多,40分钟的课时很紧张,一般来说,要完成教学程序中的全部环节需要1~2个课时,对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造成一定困难。由于实验内容多,对学校的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实验员给予配合,同时教师准备实验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探究的问题难免会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所以,“探究性学习”有其局限性,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春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2]钱其保.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2,(2).

[3]李杰.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之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4).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7

一、教师编写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其涉及内容为一课时内容,这样才不会给予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知识量,达到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时效,进而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

2.问题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将课本内容问题化,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融入导学案、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通过一个个有针对性、探索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未解决或者难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或组织开展系列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促进学习。另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学生实际(如个性、认知规律等),有针对性地提问。总之,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设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打好学生学习基础,还有利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其探究能力,再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3.方法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作为教师还应采取适当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去思考。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去阅读、思考和解答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疑难问题、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2]。

二、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每节课教学之前,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好导学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明确方向,同时在融入课本知识、学习方法、达标检测等环节,将课本重难点知识问题化、层次化,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自主寻找答案的同时便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就自然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导学案完成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是关键。作为教师,应在课前编写好导学案,再将其发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目标、难点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效果: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详细阅读并基本了解课文内容。2.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或自主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是什么?(2)外交原则是谁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3)新中国初期外交过程中参加了些什么会议?(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成就?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再去阅读、理解教材,寻找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重难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3]。

3.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运用编写的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讨。对于简单、易懂的内容(学生经常听到的),只需要理清线索即可。而对教材的难点则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找出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例如辛亥革命,它的发生、经过、结果,以及涉及的相关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1(7).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型实验课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课型.但探究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往往更多地出现在新授课的课堂上,是否能将探究型实验教学引入初三综合复习课的课堂呢?

在2012年3月举办的《高效复习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上,我的一节《钙及其化合物的探究》尝试从生活到理论、已知到未知、定性到定量角度来设计,获得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一、注重生活细节,复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复习,往往是教师最希望夯实的,但却又是学生最不屑一顾的部分.如何让学生乐于复习基础.在《钙及其化合物的探究》一课中有关生活中的钙的复习.

从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被称为人体的“钢筋混凝土”的钙元素出发.复习人体中缺钙会有什么后果?(给出一幅佝偻病的背景照片)人体中钙过量会有什么后果?对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出膳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钙?通过食补和药补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学以致用的观点,并且介绍钙尔奇D(一种碳酸钙和维生素D的合剂),解读为补钙的奇迹发生在维生素D上,让学生掌握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质的吸收.

二、应用已知,探究未知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重复新授课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根据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可以将定性的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新授课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步骤比较了解,综合实验复习课上的探究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钙及其化合物的探究》一课中的定性探究课题有金属钙的性质探究、干燥剂中的钙的探究.

三、从定性研究到定量测定

定量实验用以测定某对象的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经验公式、定律等;在定量设计实验时就注意:

(1)强调学生实验的设计

如何测定碳酸钙的质量?方案一: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方案二: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质量;方案三:测定碳酸钙沉淀的质量.

讨论这三种方案时,均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评价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总结出设计这类定量实验方案的方法.

(2)注重计算的方法的培养

计算方案的选择是每门理科解题的重要的手段.测定碳酸钙的质量,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测定氧化钙的质量,可以根据固体增重的质量进行计算;测定氢氧化钙的质量,可以根据样品的质量减去氧化钙和碳酸钙的质量进行计算.方案中运用了守恒思维和差量思维,有助于学生计算技巧的掌握.

(3)注重误差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9

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探索、研究,去发现概念、规律。这种学习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

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一些课上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合理设计学案,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如何编写学案,就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下面我以一次函数及性质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学案编写时的一些做法。

一、学案目的明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编写学案要目的明确,简单、明了,让学生看到学案就能知道教师的重点在哪,并能根据教师的的要求发现本节课的新知识,并根据教师的引导用填空的形式填出来。学案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研究过程还要体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函数的研究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明确应该怎样进行函数的研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科的认知规律

数学学案设计多采用题组教学的方法,如何设计题组让学生从中发现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如在一次函数的性质这节课中我就采用了题组设计的方法

[活动一]

此活动为了确定一次函数的形状及特殊点

由于在活动一中学生已经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虽然是一条直线,但这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位置是不同的,变化趋势也是不同的,是函数解析式中的哪个量影响了函数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变化趋势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k和b,那么k和b分别对函数图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k、b对函数图像产生的影响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即k变b不变,b变k不变,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活动二和活动三。

让学生作图后回答问题,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答出,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y随x增大而增大,当k

这个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对当堂学习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案设计使学生对函数图像和解析式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在函数的学习上比用常规方法教授的学生轻松了很多,也更能应用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自学能力。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导学案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课内外学习英语的重要形式,英语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主要是我校英语作业的现实状况不尽人意,作业设计并没有像课堂教学设计那样受到应有重视,甚至被严重忽视了。其设计、辅导和评价成为英语教学的盲区,其有效性的问题很少得到探究。而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和运用的反映,体现着学习的过程,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有效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课堂导学案有效性设计的研究和探索迫在眉睫。

(二)课题的界定

在教学中,导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学案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聚。也就是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即以掌握英语为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学案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通过对高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性的研究与探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与提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乐意学习英语、有效学习英语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有效性设计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差异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高中英语课内外作业。

2.通过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设计研究,激发高中学生对英语作业的兴趣,培养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3.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分层布置课前、课外作业的措施。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以我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校学生英语课前、课外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作业布置的量、布置的内容、布置方式等进行研究。

2.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前、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案,指导学生的学习。

3.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英语课前、课外导学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附学生的学案设计文字材料);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共同讨论并修正研究方案,力求有效实施研究课题;3.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内外导学作业。

三、导学案设计原则

在符合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英语课前、课外作业内容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1.导学案设计应具备少而精原则,目的明确,具有导向性;2.导学案设计必须有合作性;3.导学案设计必须有趣味性,还要突出启发性;4.导学案设计必须有选择性、基础性和层次性。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先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组成员讨论研究导学案的有效性设计。

2.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原则,将英语作业分为口头作业、有声作业和书面作业。

3.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对应作业,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