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授课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38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1

   一、二年级

   通过教学,使学生说出身体各部位所做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把体育当做一个好玩的游戏活动,以免给学生年幼的心灵增加负担。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游泳、自行车等;参加有组织的野外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安全防范措施要做好)。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二、四年级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如球类运动的投篮等;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交流中学习,在帮助中进步。教给学生正确的运动方法,运动服饰的合体,正确的姿势,摔倒时的保护措施,并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明白如何与他人合作,并且懂得与人交流合作的乐趣和收获。为学生创造一些体育话题,如刘翔等体育名人的一些故事,进一步提升体育在学生心中的分量,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2

关键词:中国近代;第一套通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39-05

“全国通用教材”是指在全国各地都可以使用的教材。从清末开设体操课开始,政府一直试图编写一套可以在全国通用的体育教科书,1907年学部编译局出版的《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它是当时清政府试图在全国使用的体育教科书,但是由于这套书从第一册出版后就开始遭到社会的诟病,所以这套书也没有在全国得到推广使用,整套书也没有编写完整[1]。统治时期,随着政局的稳定,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教科书的编写水平逐步提高,编写体育教科书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1935-1936年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勤奋书局负责出版了教育部主编的《体育教授细目》,它是有体育课以来第一套全国通用的自编体育教科书。它的编写出版在我国体育教科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这套教科书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

一、《体育教授细目》的编写出版

1923年6月教育部颁行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学校兵操被彻底废除,体育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体育教科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1928年后党化教育,强化思想控制,通过教育立法及制度建设来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到1937年抗战前,中国教育体制日趋完善,中小学体育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新学制后,国民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学校体育制度的文件。如1928年5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总说明》、《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说明》、《高级中学普通科暂行课程标准说明》。1932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初级、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1936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修正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初中课程标准变更之概况》、《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变更之概况》等等,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体育教授细目》是其中编写比较好的教材之一。

“1936年,政府教育部聘请国内专家,编印出版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为中国近代第一套较完备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这套书是上海体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吴蕴瑞先生主编的,每分册的作者各有不同,它包括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年级的体育教科书,有男生和女生教材,一共24册,包括《初小学体育教授细目》(3册)、《高小学体育教授细目》(3册)、《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3册)、《初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3册)、《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6册),《高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6册)。各个阶段的教材内容相互衔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系统教材。

在教科书的序言中,编者说明了编写这套教科书的目的,“吾国体育,比较落后,各级学校之体育教授细目,至近年始有由教育部主持编辑之建议。在各省教育厅体育股未设之前,此议末始不可见诸实行。然以吾国幅员之广,人口之众,各省体育程度之不齐,南北气候之差别,以及地势高低之迥异,欲求—适于全国之教授细目。则又戛戛乎其难矣,故本书编辑之宗旨:其一在供给新颖之教材;其二在树立体育教授之标准,使小学至高中有由浅入深,循序前进之教材,以免从前漫无标准之弊;其三在于全国以试验之材料,俾主编者他日依据各方试验之结果,逐渐修改,以得一全国适用之本。初非敢谓此即全国适用之书,各级学校须一一照教也。”[2]可以看出,编者力图将此书作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事实上这套教材在全国各地都有学校在使用。

从清末正式设置体操课以来,一方面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教学环境、师资等因素不同,很难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时也正是清朝政府风雨飘摇之时,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建立,国家一直处于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政权不统一,所以统治阶级也无暇顾及材。在以为首的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政权比较稳定,教育也有很大的改观,因而他们也有时间和精力编写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二、《体育教授细目》的特点

1.从现代体育项目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内容全面而完整

教材内容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主,从教科书的内容安排看,现代西方体育占了比较大的分量,如初中男生的教材安排,第一学年游戏约占30%,以后逐减,球戏约占16%,以后渐加,田径运动约占20%,以后略加,器械运动(包括机巧运动,活泼器械运动及木马,双杠等)占27%,以后渐加,护身活动第三学年始编入,国术约占六分之一。女生教材第一学年游戏占15%,球戏占30%,韵律活动占25%,垫上运动及机巧运动各占3%,体操占14%。随着年级的增长,现代西方体育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小学教材主要包括体操和游戏。女生教材主要包括游戏(15%)、球戏(30%)、韵律运动(25%)、田径运动(10%)、垫上运动(3%)、机巧运动(3%)、体操(14%)及附录内容之和缓运动与游戏9类。高中教材包括田径、游泳、健身操、游戏、垒球、器械操、篮球、手球、举重、攻守法等。所有的教材国术未列入,而是另外单独编写了国术教材。

这套教材涵盖的内容多而全。我们对出现的教材内容进行了统计,全套书涉及到的球类中有篮球、排球、足球、垒球、网球、手球、棒球;体操有单杠、双杠、木马、跳箱、垫上运动、柔软体操、健身操、机巧运动等;田径中有跳高、跳远、铅球、短距离跑、长距离跑、撑杆跳高、接力跑、标枪等;还有舞蹈、游泳、举重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现代体育项目。并且为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安排了专门的教材,“一部分学生因身体有特殊缺点,而不宜做某项运动时,则以附录内的和缓运动代替。”[2]项目内容非常丰富,面面俱到。

为了准备战时需要,这套教材增加了部分军事训练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和民初的兵式体操不一样,主要是战时的一些自我防护、自我救助的技能,以及适应战争时期需要的身体锻炼的方法等。在教科书的例言中说:“护身活动第三学年始编入。”[3]主要介绍一些战时遇到对手入侵时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高中阶段安排的“攻守法”也和这个类似,“攻守法是和敌人争斗的时候,不拿武器能救全自己生命的一种方法,利用自己的机巧力量和手法,去诱用敌人的力量,并且使自己的力量发生最大的功效,藉以战胜敌人而求得自身的安全。”[4]“本教材所列垫上运动及攻守法等,均为增加勇敢及国防之工具。”[4]在1929年公布的《教育宗旨实施方针八条》中就规定:“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中等学校及大学专门,须受相当之军事训练。发展体育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成规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5]这套教科书也基本贯彻了这一规定的精神。

2.从封面到内容,插图丰富,编写规范

教材包括封面、序言、例言、按星期排列的教学内容、附录、考试标准、封底。初中阶段的序言和例言都相同。除了小学是按照项目来编排外,初中及高中都是按照学年、学期、星期来分配教材。教材的编写非常规范,编排体例和现在的教材几乎一致,例如:《初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它也是参照《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的格式编写,除游戏、球戏、韵律活动及和缓运动外,其余均采用男生教材及教法,只是数量有所不同。各项教材根据需要的轻重,每学年分量有所不同,如球戏及田径运动,第一学年较少,以后逐渐增加,其他则相反。一部分学生因身体有特殊缺点,而不宜做某项运动时,则以附录内的和缓运动代替。游泳一项,可按各地气候及设备之情形,在可能时,用附录内的游泳内容。该教材各项内容,每学年按季节排列,除游戏外,均由浅入深。大部分的练习都配了插图,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3.从直线式排列到混合式排列,教材的编排形式多样

体育教材有两种基本的排列方法,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直线式排列是某项教材教过之后,基本不再重复的排列方式。螺旋式排列是指教材在各年级反复出现,但逐年提高要求的排列方式。这一套体育教材有些内容是采用直线式,如球类中足球、篮球、垒球、排球等项目,尽管在不同的年级都穿插了这些项目,但是所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其排列方式属于直线式排列。以篮球为例,从小学高年级一直到高中都开设了篮球项目,小学阶段和初中一年级,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在《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这套教材中,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有“掷篮球比远”、“人篮球游戏”、“篮球掷篮比赛”三个教材内容,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介绍投篮(掷篮)技术,主要有:单手掷球、胸前掷球、腹前掷球、掷篮比赛以及传球练习等。初三年级介绍了篮球向前(后)转身的练习、篮球的正式比赛以及中圈跳球、球出界时之阵法以及五人联防等简单的战术。《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中高一年级开始介绍区域防守、近掷进攻法和个人防守步法、个人防守姿势以及团体进攻法等,高二、三年级只是设计了一些比赛练习。可以看出,其排列方式采用的是直线排列法。其他一些内容是采用螺旋式排列法,如舞蹈、游戏、健身操、垫上运动等项目。但是大部分内容是采用混合型排列。两种方式都混合使用,这比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通过游戏传授知识,体现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思想

整套教材中没有对每个练习的技术细节进行过多的说明,大多是通过设计的练习来传授知识,如在教授足球的内外侧踢法,教材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掌握踢法的要点,教材分4点说明这个游戏的方法,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足球的内外侧踢法,然后对足内边踢法和足外边踢法的技术动作稍作描述,并且说明足内边和外边踢法的作用(在盘球、短处、接侧而递之来球,及射门等场合多用之)。这里看教材的文字虽然很平常,但是在内容的设计方面还是比较科学的,先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体会,使他们有一定的感受之后再学习理论,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5.从课程标准到教科书内容,政府对教科书的调控日益加强

这套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来编写的,能忠实地反映课程标准。以《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为例,教材目录:“第二编作业要项说明,第一章游戏……第二章韵律活动……第三章体操……第四章运动……第五章其他……”[3]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体育》,各学年作业要项,类别包括游戏、舞蹈、运动、其他。课程标准对教材类别的规定和《小学体育教授细目》的作业要项说明大同小异。正如该书编辑导言中说的“本书系统,完全依照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本部所颁之小学体育课程标准”[3]。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编写教科书,也就是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材选编范围、教材选编标准以及教材组织要求来编写教材,这也是南京政府对教科书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这套教科书编写的目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力图通过各个学科的教材编写来达到其对人们思想控制的目的。

三、《体育教授细目》编写出版的意义

《体育教授细目》作为最早的、最完备的通用体育教科书,在我国体育教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这套教科书的成就得到很多同行专家的好评。

1.开启编写全国通用体育教材的先河

从清末开设体操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想编写一套适合全国的体育教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体育教授细目》开启了编写我国通用体育教科书的先河。它成为全国各个学校上体育课的教材,使全国的体育课的教学和考核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达到全国通用的目的,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的郝更生也在各种场合推广这套教材,“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国内体育专家着手编写中、小学体育教材,至1936年编印出版了24册《体育教授细目》。这套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初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和《小学体育教学细目》等,是以美国和德国学校体育教材为蓝本编写的,按学生的年龄、性别,每学期、每周分单元排列教材,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这套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出版,使中国学校体育在教材方面初步有了可遵循的标准。”[6]从郝更生的话里也看出,这是教育部把它作为中国学校全国通用的体育教材来编写的。

2.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普及

1919-1921年杜威在访华期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盛行,“体操”改为“体育”也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最初我国使用了麦克乐翻译自美国的《新学制体育教材》,这本教材体现了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但是国人自编的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育教材并不多见。直到《体育教授细目》的出版,内容从小学到高中,从男生到女生的教学内容才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通过完成设计的练习或者游戏来掌握的,设计的练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了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成套编写的规律,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系统

体育教科书对体育课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有体操课以来,我国的体育教材大部分是译自国外的,即使是自编的体育教材也不尽如人意。胡绍之在其编写的教材《初级小学体育教材》第一册的自序中就说:

今日小学体育之不发达,固由于教育经费之不独立,与办学者之无诚意,而适当教材之缺乏要知厥为一大原因。查坊间所处,理论者专于理论,实施者专于实施,分门别类,各将体育之一部,如“体育原理”也,“教学法”也,“游戏”也等等,从不曾融溶贯通,编为一彼此联络,先后衔接之体育佳本;且其编也,亦不过本其营业之性质,拉杂篡成,冀图获取余利而已;其于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也,好尚之兴趣也,气候也,环境也,正教风化也,虽部敢谓为以无所顾及,然却不能称曰群尽无遗;是以各小学之于体育也,因感教材搜集之困难,敷敷衍了事者,所在皆是。“稍息”“立正”“开步走”为惟一之体育资料,“猫捕鼠”“捉迷藏”乃不二之游戏法宝,今年如斯,明年亦复如斯。一体之发达,欲其有助于儿童身心之健康也难矣[7]。

作者认为教材是影响当时体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将不同的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有些人编写体育教材只是为了赢利,教材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不考虑气候,不考虑环境,教材重复率高,编写者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当时编写的体育教材的不满。郝更生也表达了对中国体育教科书不满意:“至于中学的体育方面,也大概有几点,是亟应改进的,第一点,这是体育教材,应当积极改进的。一般中学体育教材是很陈旧的,而且是散漫的,特别是早操以及课间操的教材,更是觉得陈旧。这是应当积极改进的……”[8]

《体育教授细目》系列教科书包括了从小学到高中,从男生到女生的教学内容,教材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内容丰富,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材内容的编写更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编制体例比较完备,它有机地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章可循,为其后通用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体育教授细目》是教育部编写的力图在全国推行的通用教材,但是由于其没有考虑整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而强行推行,其效果也难如人意。我们从当时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使用的效果。

教育部在1933年前后召集一些体育专家,参考了国外学校的教学情况,拟订出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各一部。从此,体育教师总算有了依据,不像先前那样茫然无主了。但是,有了这样的教授细目,体育教学是否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呢?不然。只能说情况稍微改观了一些。其原因很多,择要言之:其一,统治时期的教育部,对于教授细目的实施,并未采取适当的安排措施。例如,教授细目尽管规定了许多新的项目,但却未给学校配备规定设备,没有规定的器材,体育教师无法实施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其二,当时一般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只有一人,而教授细目中则洋洋大观,从我国的武术一直到西洋体育全部皆需教授,一个体育教师一般很少能具有这种全面发展的“通才”。其三,当时一般中学的体育课每周为两小时,个别有一小时的,但细目的教程却是按每周三小时来安排的,因而教学时间的安排、项目的衔接都大成问题,兼以各校操场遇到雨天,则更难完成规定[9]。

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时期各个地方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学校仍然能坚持体育课的教学。但是,多数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老师教学不认真,他们教学中既没有教学计划,也不备课;虽然有了体育教材,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运动场地设备,或者教师的水平达不到要求,使得大多教材不能按规定执行,很多学校无法按教材上课。器械体操教材,由于学校缺乏设备,学生多不感兴趣,更不受重视。可见民国时编写的教材,仅仅只是文本,在大部分学校还是得不到全面的实施。

注释:

{1}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编辑.省市自治区体委领导干部培训班·体育科学专题讲座,第一辑.

参考文献:

[1]刘斌.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启蒙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53-57.

[2]教育部.初级中学男生体育教授细目(第一学年上学期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教育部.小学体育教授细目[m].上海:勤奋书局,1936.

[4]教育部.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第一学年上学期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罗时铭,赵諓华.中国体育通史(第4卷)(1927~1949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胡绍之.初级小学体育教材(第1册)[m].太原:并州新报社,1930.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3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48-03

一、合作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奥尔波特、沃森在二战之前就对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合作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运用[1]。

国外开展合作性教学的资源比较丰富,无论从人力和财力上都有保障。首先是师生比低,如普林斯顿大学为1∶5,哈佛大学为1∶8,耶鲁大学为1∶5;其次是班级规模小,一般小于20人的班级占70%,而大于50人的班级不到10%[2];而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学生过多,教室数量不足,设备落后等,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障碍,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教学模式则可以在尽量小的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合作性教学的效果。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在小班中一般以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组建一个多人的教师团队,一位为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大班教学,其他教师则负责带领小班进行研讨,对学生进行监管与指导。

1.大班授课。大班授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3],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而是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课后去完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而在教学方法上,大班教学应尽量避免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小班讨论的开展[5]。

2.小班研讨。通过大班授课,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研究相关课题的基础,小班研讨的课题在大班授课结束后由授课老师布置给学生,通常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构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每个小班又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配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当前我国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而授课教师通常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了解。由于大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每次授课只能保证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上课的方式就是听课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6]。

此外,多媒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中,其简便直观的特点受到许多教师喜爱。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会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然而当教学速度提升后,学生会产生应接不暇的情况,没有时间记笔记,消化课堂内容,反而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7]。

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式的优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1)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大班授课结束后,授课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研讨题目,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发挥空间,比如要求对某一类污染提出治理方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类污染的各种治理方案,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并给出理由。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使得“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在研讨课上,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的方案,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展现出学生创新的一面,并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2)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研讨课的前期准备阶段也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炼资料中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一份ppt或口头表达材料,这就起到了锻炼学生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通过讲述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交流、共享的意识,激发出每个组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诸如概论一类的课程,涵盖了该学科领域多方面内容,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仅仅由一位教师授课,很难保证授课质量,因为很少有教师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因此,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让每一位老师能够主讲自己所擅长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质。而在研讨课上,由于每个班学生的人数受到了控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4)增加青年教师的经验与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与青年教师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向合作教授学习的机会,青年教师先观察合作教授上课,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上课内容、方式等进行研讨,进而和合作教授交流教学内容与方式,以丰富自己的师范技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集思广益,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8]。

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位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分工来到达学习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承担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发言讨论任务,而其他积极性较低的同学则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不会去主动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到了研讨课上,也只能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几次研讨课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反而养成了“搭便车”的不良习惯,这不但影响到这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会降低其他原本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

2.考核压力减小,造成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期末成绩中,平时表现的分数占的比重会增加,弱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压力的减小使得部分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消极对待本课程,在研讨课的准备阶段,不会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往往都是采取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

3.指导老师不熟悉授课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研讨课时,每个班都会有一名指导老师,但是每次研讨主题都是不同领域的问题,一位教师很难精通所有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能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指导老师并不是每次参与理论授课,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增加了在研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难度,有时研讨课的问题和结果难以及时、完整地反馈给主讲教师,不利于教学互动和提高教学效果[2]。

五、“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授课教师在选择研讨课主题时,应选择热点的议题,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展示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其次,研讨课时指导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小组之间的竞争替代传统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但可以引入到研讨课堂,还可以在理论授课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验、论文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8]。

2.完善考核评定机制。丰富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评定机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要注重多样化,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目标,课程成绩可以由小考、抽测、期中考试、作业、论文(作品)等多种考评方式的成绩共同组成,从而减少“搭便车”现象,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学习[2]。

3.加强指导老师自身素质。指导老师在每次参与研讨课之前,同样也需要对将要研讨的主题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确保可以在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指导老师要增加与授课教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这样才可以合理安排每次研讨的内容与深度。

六、展望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新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既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9],还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缺乏,学生创新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不足的途径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当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illes,R.m.,&adrian,F.(2003).CooperativeLearning:thesocialandintellectualoutcomesofLearninginGroups.London:Farmerpress.

[2]朱艳敏,陈超.“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2-63.

[3]贝洪俊.合作性教学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财务会计学》教学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22:102-105.

[4]张振安.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2,(21):258-258.

[5]娄勇华,郭承书,梁顺堂,等.谈实现高校环境教育目标的途径[J].环境教育,1998,(3):21-21.

[6]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7]吴芳.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分析[J].信息技术,2013,(12):233-233.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4

(一)建立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

大学体育与网络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也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建立网站课堂,并且将其打造成为第二课堂,便于学生进行课后的运动神经培养和体育课程学习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体育课程学习网站建立起来

体育课程学习网站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生能够发展体育课外兴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站交流体育运动的经验。体育课程学习网站能够详细地记录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记录的形式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和视频资料,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网站的资源整合,教师能够进行体育教学方案的展示和教学信息的积累。这样即使学生没有选修某项体育项目,也能够对通过教学视频和授课进度进行了解,弥补了体育选修科目分配不均而造成的遗憾。此外,通过网络化教学还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和体育学习结合起来,借助各种在线聊天工具,将丰富有趣的体育知识、形象的视频教程和新颖的图片资源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愿进入网站学习体育知识。网络课程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和较大的信息量,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归类和整理授课信息并进行,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授课模式的特殊结构和教学进度的跟进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建立不同的学习讨论平台

在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中,讨论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类似于普通课堂中的讨论小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向,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体育小组,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可以使用QQ、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内自由地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运动的技巧。比如,一些热爱远足、登山、攀岩等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对这些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经验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户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二)评价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

学校在建立网络课堂的同时,还要对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评价过程。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积极改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发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要对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评价,就应该以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形式和内容为基础。首先要对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及授课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考量。与普通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网络化教学体系中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互动,因此应该着重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自觉性进行考核。在教材和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偏向于户外实践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符合,使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和相应的提示文字来完成体育学习。此外,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方面也应该参照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设计清晰新颖的平台形式,提高大学生进行网络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师生互动环节的考核也是对大学生网络化教学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由于在大学生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提问,因此开辟专门的讨论版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讨论板块中师生能够进行便捷的交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能够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进度,并通过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在当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大学扩招的前提下,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体育成绩进行记录的难度越来越大。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能够用视频教材来代替一些单纯的示范操作,而且体育活动的模拟软件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解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试,或者组织体育比赛,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三、结语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5

关键词:假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志愿者授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75-01

一、研究背景

安全教育是搭建小学生安全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小学20万所,在校生人数约为9451万人。小学生的安全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由于在校学生密度大,校内安全问题日益多发,安全教育已被很多小学都提上了日程。小学生虽然已有较强的安全教育接受能力,学生假期安全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有所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但由于投入资源有限,加之儿童家长、学校普遍心存侥幸,缺乏假期安全自护教育意识,学生的假期安全仍被大部分学校所忽视。此外,由于放假期间学生离校,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安全责任关系,导致假期安全教育工作缺乏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只是在放假前下发安全教育宣传单,并向学生口头讲述注意事项。这样的方式往往只能使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各类假期安全事故仍屡见不鲜。

二、小学生假期安全教育特点

(一)低龄性。在授课内容上,小学生安全教育应以指导小学生预防事故、逃生、避险、紧急自救和日常安全常识为主;在授课内容上则需注重实用、通俗、易懂、易掌握。

(二)差异性。假期安全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从客观角度分析,在不同的家庭中,小学生放假期间的主要活动、外出频率、家中是否有防护措施、是否有人陪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而家长作为主要监管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假期安全教育的落实效果。

(三)趣味性。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施限制因素之一就是课堂缺乏趣味性。安全知识往往由老师在放假前对学生临时口头讲述,或统一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等。教育过程短暂、枯燥,学生很难对知识深刻理解、记忆和运用。老师也无法对上课效果进行检验。

三、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一个学校安全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中,安全教育的落实却差强人意。假期安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中往往流于形式,其中一部分学校甚至尚未开展。相关机构对学校的监察力度也相对较弱。

(二)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都集中于各类文化课上,往往在安全教育上投入较少。一个学校一般只有几名教师进行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难以在放假前对对全校学生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假期安全教育。

(三)教学形式枯燥。大部分学校的方法是向家长下发假期安全宣传单,学生假期安全的重任完全压到了家长身上。一部分学校愿意开展假期安全教育,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系统教学内容、时间紧迫等原因,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进行授课方式上的创新。老师往往只是临时性对学生口头讲述,课程单调。

四、构建“志愿授课、一校一课”体系

(一)制度体系。在“志愿者授课、一校一课”体系中,各高校在临近学期期末时,选拔、培训一些教学志愿者,接受假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培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在小学放假前进行巡讲,减缓学校在课时安排上的压力。

(二)反馈体系。为了确保假期安全教育的质量,使之不流于形式,并能够建立教学反馈体系,及时对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检验,做出评估并加以改进。

(三)内容体系。安全教育的内容是假期安全教育的核心,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室内安全、户外安全、社会安全为主,涵盖了常见安全问题及其简单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小学生面对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能力,提升小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

五、体验式教学法的引进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特征。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综合优势。将体验运用到教学方式中,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假期安全教育的意义。一方面,体验式教学法在交往互动、亲身体验、思考总结中传授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具体安全问题情景的举例强化了安全知识的应用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适用于侧重于实践的安全知识。

(三)实施程序。以武汉市为例,我们首先在武汉市各高校招募志愿者团队,并邀请有体验式教学经验的老师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在培训之后,组织志愿者关于假期频发的安全隐患,如用电安全、防火安全、自救自护等知识编写体验式教学教案。志愿者首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安全教育课程的试讲,试讲成功后,可认为其在课堂中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六、体验式教学模式实验

组织小学教师关于体验式授课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将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所教授的班级,作为实验组。让未接受过特殊培训的大学生教授同年级另外一个班级假期安全教育课,即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我们在上课时邀请家长旁听。在课后对老师和家长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对授课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作为授课效果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亮点为气氛活跃、志愿者亲和力强、教学形式新颖。这种模式优势鲜明,能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将亲和力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缓解大学生志愿者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冷场、课堂节奏难以把控等现象,同时也能提高一定的课堂吸收率、加深知识理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引入大学生志愿者授课和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一种自发的、可持续的假期安全教育体系,希望能减少学校开展假期安全教育工作的阻力、提高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J].人民教育,2007.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6

关键词传授选择时机体育健康教育知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并由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原来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结合,其实不然。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作为一门课的健康教育课已经取消了。而原来的"体育",已经改头换面,叫做体育与健康课程,许多老师由此认为,原健康教育课已经并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了。教师在制定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时,把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了进去,并占一定比重。这是教师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标准内涵而导致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但是,它决不能单独承担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它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任务。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对"健康"概念重新认识后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重视与关注。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入体育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理卫生、心理等健康知识,而且能够了解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但如何将生理、保健的知识分解、选择适当的时机,并巧妙地按排进每节体育课中,使学生受益,这是体育与健康结合的关键。为此,我在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以“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结合体育课教学的特点,用“为每日的健康生活,保持膳食、运动、休息及睡眠的协调;为每日健康生活,保持身体清洁、装备明亮、通风的生活环境”作内容,构成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了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仅就"选择时机"这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整队集合时机,进行导向性传授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它易出现学生按教师指令枯燥反复地学习、练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克服定势心理,摆脱一些老框框,勇于去问为什么,多角度观察、思索事物,让学生创造性学习、思索,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一般来讲,体育课教学开始时,都有一个整队集合、出示本课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们可用2~3分钟时间,向学生传授一些与即将进行的身体运动练习有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如运动中的安全问题、运动中的卫生问题、如何利用自然力的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问题等。此时,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即是健康知识的内容,同时又具一定导向性,它能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身体运动练习,如何把健康知识与身体运动相结合来锻炼身体。有了这种导向,学生会有意识地在体育学习中,通过各中方式来体验锻炼身体的过程,获得锻炼身体方法的直接经验。

二、利用课中间歇时机,进行评价性传授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身体运动练习的形式来进行的,当完成了一定的练习量之后、或练习转换之时,会出现一定的间歇,我们可利用这个时机来传授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但此时,最好要结合学生已经进行的身体运动练习内容、或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性讲解。这种评价性讲解是用健康教育的知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刚完成的身体运动练习中是否符合健康的要求。如,当学生进行完400米耐久跑后,教师在学生间歇时,可对学生在耐久跑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性讲解:太快对锻炼身体不利,太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要有适度的运动量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三、利用课中典型事例,进行针对性传授

体育课大都在相对宽广的运动场进行,而且需要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很合符传授健康教育知识的切入点,我们应该抓往此时机,向学生传授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如、原来是阴天、突然出了大太阳,此时、可对学生传授如何利用"太阳"这种自然力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益处,但晒太阳要适度,要讲究方法等。再如、由于学生不注意运动卫生,在运动中出现不符合运动卫生的行为,就立即停止练习,集中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如何注意运动卫生的知识。

四、利用课的小结时机,进行总结性传授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7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半场三人制)、足球(小场地五人制)、排球(六人制)、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它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8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在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而多年来,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匮乏,与其在智力方面日益形成的优势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在他们走出校门离开老师后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与方式,真正地实现终身体育”。

 

1现状

 

1.1教学时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内容每学年约8学时。专家对全国54所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状况做过统计[1],师不重视,认为体育课主要以实践练习为主,理论课没什么意思,能不上就不上;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得不到保障,形成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状况。

 

1.2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纲要》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专家对全国54所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做过统计不少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都是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重复,这与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1.3教学效果

 

就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普遍采用的大班课堂讲授”方式的教学效果,专家做过调查统计: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还不到20%,而80%以上的学生都在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则在课堂间隙偷偷溜走,有的学生甚至就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同学代为请假或点名[2]。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较差,这固然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也有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学生、教学趋于形式的原因。

 

2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模式

 

2.1教学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都采用大班课堂讲授”。专家设计和您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5.09%的学生选择大班课堂讲授、52.82%的学生选择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42.09%的学生选择报告型专题讲座无固定时间)[3],可和大班课堂讲授”的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以何形式开展,笔者提出如下设计。

 

2.1.1利用实践课,穿插理论知识教学

 

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一定的技术;学生也只有通过接触一项一项的体育运动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然而,每学期体育课的学时数是有限的,还要去掉阴雨天、考试课,而且通常一堂体育课学生的练习密度也只有40%左右,如果再专门上几次体育理论课,学生如何在足够的课时中形成痕迹积累”,如何有课时保证能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因此,体育理论教学似可在实践课上穿插进行,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践课中传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使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加强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用痕迹”,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机会。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技术技能,更易达到体育文化的内化。这种实践课穿插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在平时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上课对象等实际情况,精选理论知识点,认真备课,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2利用阴雨天,进行大班课堂讲授

 

天气的变化,是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体育课遇到下雨天,怎么办?这是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馆,遇到阴雨天只要让学生到体育馆自己活动,教师轻松,学生开心,殊不知这样就浪费了一次体育课。如果我们能把这堂课有效地利用起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授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再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相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给学生播放一些近期的体育比赛录像,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样,由于体育理论课不定时的特点,就要求体育教师提早做好准备,不要今天下雨今天备课,那样势必造成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上照本宣科,学生自然觉得无趣。

 

2.1.3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

 

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学术讲座,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营造了校园的学术气氛。既然有42.09%的大学生在相关调查中选择了体育理论课采用无固定时间的“报告型体育理论专题讲座”的形式,何不让体育讲座也出现在大学校园呢?主讲者可以本校师资为主,也可以邀请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的体育工作者,这样既能活跃校园体育学术氛围,又能给师生带来新鲜的体育知识以拓展其知识面。另外,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来选择是否参加某次讲座、听什么样的讲座,而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的反馈来合理安排学生所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2.1.4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学校可以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选修课的形式也比较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修完课程拿学分。体育理论选修课的内容应广泛,知识面要宽,也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就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体育,了解体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育理论选修课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专门领域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可以在要求本校教师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引进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也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总之,体育理论选修课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学习更系统,知识面更宽广,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体育、感受体育。

 

2.2教学内容

 

2.2.1大学生自身需要对体育理论课内容的要求

 

大学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纲要》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从而造成了目前体育教师选择理论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大大影响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学生希望从大学体育理论课上学到哪些知识,专家对此做过调查。

 

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最为关注,这与我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是相吻合的,而与目前体育教师上课重点讲述的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分类”等则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的需求应该是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只管传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那些他们感兴趣、有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9

自2013年开展以来,兰州石化化肥厂动力车间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学习“微型党课”载体,丰富“微型党课”教育形式,逐步锻炼了党员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编辑能力,搭建了党员自我展示的平台,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组织保证。本文以兰州石化化肥厂动力车间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微型党课”的实践为例,对基层党组织拓展党课教育新思路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思考。

一、“微型党课”教育有序开展的实践

统一思想,明确授课内容。“微型党课”应注重内容新、形式活、效果实。一方面,应通过微型党课的形式,讲出学习体会,亮出学习心得,传出学习经验,使参与的党员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增强党课教育的实效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为了将这种类型的党课落到实处,车间党支部成立领导小组,讨论制定微型党课教育活动运行架构、实施方案,并设置微型党课记录卡对“五小”授课题材和“五进”授课方式作出安排,为基层党员如何开展好“微型党课”教育指明方向。同时明确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对微型党课教育的开展和成效负总责。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带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微型党课”,每名党员积极参与,题材自选,内容不限,可以到某一个班组讲,也可以用安全提示的时间讲,交接班前后讲都可以,逐步发动车间全体党员人人上台讲课,从而将党课教育由“点”扩展到“面”,形成“人人是党员,人人是学员”的良好学习氛围。

统筹安排,明确方法步骤。党员可结合各自岗位实际,选择课件内容确定授课课题,填写微型党课记录卡提交车间党支部审核把关,并按照每名党员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进度分季度公布“微型党课”开展计划安排,明确每一课的主题及主讲党员,确保“微型党课”教育全覆盖。其次,可利用党员活动日、政治学习或交接班会时间随时随地开设党课,也可到装置现场、检修现场讲。活动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党支部,也可以是党小组、普通党员,使党课教育可以是主题学习,也可以是理论探讨、现场交流或事迹报告等。再次,“微型党课”讲授结束后,支部或党小组及时组织党员对党课进行评议,听课人对授课人课件质量、授课表现及课堂掌控度作出评价,并纳入党员月度绩效考核兑现奖惩。

精心部署,提出具体要求。车间将“五小五进”微型党课教育纳入支部党建目标管理,将党小组、党员开展“微型党课”教育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把“微型党课”教育活动列入党小组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党员各自岗位实际,明确讲课时间及要求。支部支委、党小组组长带头上党课,组织小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或员工群众参加听课,党支部书记或党群管理员对讲课内容负责审核把关,并及时将课件资料整理存档。

二、确保“微型党课”教育深入推进的建议

授课主体应“多元化”。“微型党课”创新了主体,让普通党员走上讲台,由传统的“一人讲”变为“大家讲”,解决了以往普通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中存在的“听讲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的问题,实现了由“倾听者”到“讲授者”的角色转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上讲台的压力必然转化为学习理论、增长知识的动力,讲课党员通过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撰写课件、提炼观点、实施讲演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史、安全生产及岗位练兵内容的理解。同时,党员们都把上党课作为一次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调动了车间全体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课内容应“通俗化”。“微型党课”创新了内容,通俗又贴近党员思想实际,使党课教育内容由传统抽象变为简洁明快。“微型党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寓理于情”,由主讲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课者将大道理转化为小事例,事例中的人和事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物事迹,也正是因为其紧贴党员工作、生活实际,更容易引起听课者的共鸣,把高高在上的传统党课拉回到基层党员身边,更能触动、吸引每一位普通党员,达到以身边人说身边事、道身边理,将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和党性修养以及学习工作过程中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融入身边人与身边事的讲述中,使单一型学习多样化,增强党课教育的生动性。

小学体育授课内容篇10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互联网

根据财政部财会[2006]19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为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会计人员享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取得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训为主,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目前以集中面授为主。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继续教育任务,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我国会计人员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年继续教育模式有了新变化,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远程教育新模式。本文通过对远程教育模式与集中面授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来探讨为何针对不同学员实施不同教育模式。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

(一)远程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是指将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员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类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冲破了时空的限制,组成虚拟课堂,实现了教育价值最大化。远程教育使教育主体发生了换位,实现了以学校的便利为主向以学生的便利为主的转移,由过去的学生到校来学习,发展为学校到求学者那里去施教。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本文所指的远程教育即是指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模式。目前组织会计人员远程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中华会计网校,教学课件采用流媒体技术制作,视频、音频与文字同步播放,图像、语言清晰。学员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点播课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网站还提供课件的视频、练习、讲义等相关内容的视频集成打包下载,以及相关内容的打印功能。

(二)财政部鼓励采用远程教育模式

财政部财会[2006]19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训为主,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在职自学,系统地接受会计业务相关的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是在职自学形式的一种。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当根据会计人员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会计学院、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会计学术团体、县级以上则政部门及中央主管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学院所等社会办学单位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二、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的现状

(一)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培训内容

网校提供的继续教育课程有28种课程,供各地区选用。以云南省为例,培训内容按不同对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每一级培训内容按大中型企业、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学员根据提供的课程可自选学习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课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会计职业道德、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电子政务纲要、两税合并专家透析、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和政法采购法律制度等10种课程;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政务纲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企业会计准则、政法采购法律制度和两税合并专家透析等9种课程。

2.大中型企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办税实务操作、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课程、资金管理、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等7种课程;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和新会计准则的10种具体准则。

3.小型企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

(二)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培训师资

远程教育课件提供方聘请到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制作继续教育课件,授课教师一般具有会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资格,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有高校任教经验。例如继续教育课程《两税合并专家透析》授课教师一位是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另一位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授课教师为计算机学士,会计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工作和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就职于某知名财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教育培训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授课教师为金融学硕士,长期从事金融、证券方面的研究与授课。

(三)开通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地区

截至2009年3月,开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的省份或直辖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南、云南、广西、宁夏、青海、贵州、海南,共十个;部分开通的有辽宁省直、陕西省直以及浙江、湖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山西、福建等省份的部分城市。

(四)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方式

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目前有三种方式:一是学员可直接通过互联网点播会计网校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实行该方式的有北京市和天津市;二是学员通过互联网点播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后,随时进行网上考试,考试合格后,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实行该方式的有河南、云南、广西、宁夏、青海和辽宁六省;三是学员在网上学满规定学时、学习相关内容后,由财政厅会计主管部门组织统一的考试,实行该方式的有上海市和贵州、海南、陕西三省。

三、远程教育模式与集中面授教育模式的比较

远程教育模式与传统集中面授教育模式相比,有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给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员学习热情

著名的哈佛商学在线领导者乔纳森D.利维认为,要成功开展远程教育就需要转变观念,“将学习的控制权交给学习者”,“建立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战略和机制”。远程教育课件能使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可以在效果最佳的状态下达到最佳培训效果。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且他们习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变化,必然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

(二)学习的时间上、空间上更灵活

集中面授模式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中进行,每期学员少则百人多则二百人,学员可能因为自身工作或其他原因在规定时间里无法按时按点听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同时,在外地出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空间原因也不能保证24小时听课。而远程教育能很好地解决时间、空间问题,学员只要家庭中或工作地有链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模式随时随地学习相关课程,从而比集中面授模式在学习时间上、空间上更灵活。

(三)培训师资更有保障

目前各地集中面授由当地财政部门管理,委托其他单位或机构进行培训,而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师临时上岗的现象,师资主要由临时抽调的学校教师和会计事务所人员组成。大城市依托高校,师资实力相对较强,但一些较小的城市以及县级市、乡镇的师资力量就严重不足。而师资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热情,影响到培训效果。而远程教育模式的服务商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聘请到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从而使培训师资更有保障。

(四)培训内容分层次,更有针对性

当前会计从业队伍中,会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而集中面授模式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的需求。而远程教育模式可以根据需要录制出多种课程,供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需求的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

(五)教学资源共享降低了教学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

集中面授由各地分别举办,每次都要有相应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准备,每次授课教师的备课、讲解,从全国来看这是笔不小的资源投入。而远程教育模式下,高水平课件制作出来以后可以供全国学员学习,学员只要有台链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在家庭或单位学习,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全国的继续教育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

远程教育模式虽然在上述方面比集中面授模式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但这种模式也有缺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受硬件、软件限制

远程教育模式必须有链接互联网的电脑,这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成问题,但对较小的县级市以及乡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地区就无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当然,随着我国电脑、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的政策扶持、信息支持,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由于受到上述硬件、软件环境的限制,目前会计继续教育还需集中面授来补充,或采取其他方式。

2.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

远程教育模式是由学员直接通过互联网点播会计网校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这对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存在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的问题。但这不是远程教育模式带来的问题,在集中面授模式下也同样存在,比如有的学员签完到就走,并不听课;有的虽然在培训地点坐着,但并不是认真听课等等。这要靠远程教育课程提供方认真组织课件内容,内容能真正帮助学员提高,学员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建议

(一)以远程教育模式为主,集中面授为补充

在硬件、软件环境达到的地区,积极推行远程教育模式,学员自主通过互联网点播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参加网上考试,再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网上考试未通过的学员需参加集中面授学习及相应笔试;在硬件、软件环境受限制地区,可以利用电大等学校的远程教育设施,以面授形式组织学习,但课程内容可以是远程教育课件,这样可以保证教育质量。

(二)财政部门做好监督管理

在整个远程教育模式中,远程授课内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所以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应抓好远程教育授课内容的监督,一是对授课师资的管理监督,因为网校录制课程所聘请的师资数量并不需很多,财政部门可以及时监督;二是对授课内容的监督,根据财政部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其中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要求根据最新政策讲解;三是为保证教学效果应监督网上测试题库的科学合理。地方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抽查学员学习情况,组织无法使用远程教育模式学员的面授学习及相应测试。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应当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只要各级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以学员会计素质提高为本,考虑各学员学历、知识结构、工作环境等差异,按需施教,就能把握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和会计人员从业基本要求,突出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引导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S].2006(11).

[2]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eB/oL].http://www.chinaacc.com/.

[3]马贤明,庞金伟.中国远程会计教育体系构造研究[J].会计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