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十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十篇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12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1

一、复习旧知的提问

通常,一节课刚开始复习旧知时,用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就可理解为复习旧知提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问一般都是旧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它们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为学习新授知识打下伏笔。如教学“四边形的定义”时,我从复习“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入手,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进一步加深印象后再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与三角形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从而归纳小结出四边形的定义。这样,复习提问便把所要学习新知识有机地“同化”于旧知识体系之中了,从而起到了架设桥梁、温故知新的作用。

精心设计复习提问,并长期坚持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在回忆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新知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新知,教学新知的提问是复习提问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都较差,自己还不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让书本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教学了乘法结合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乘法结合律运用时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那么三个数的位置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思维的波澜由这一问题而激起了,于是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很快便领会到在运用乘法结合律这一过程中数的位置并未改变这一特性。

此外,在新授提问时也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四人为一小小组,在明确讨论目的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得出一致结论后向老师汇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发言面较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先分别找出每个三角形中的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表中,再根据表格进行讨论“你认为按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几类呢?”小小组成员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的提问

学生学习理论,理解、领会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所学加深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而运用知识的提问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借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程度也深浅不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动脑又动口,口脑并用。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使他们的知识向技巧、能力进行转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加法简便运算定律后,我这样提问的“115+116+195+84怎样算最简便?”还可继续追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运用知识的提问有难有易,根据不同的学生,难易要适度,它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公式领会得深刻、具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的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有效提问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1.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有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2.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整合和推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3.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判断学生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二、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因此,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提问的依据、出发点和提问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与学生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姿态,置身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

2.目的性原则

有效提问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围绕明确的主题,从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情、启发积极思维、形成探究气氛、引出学习主题等方面入手,使提问不偏离教学意图,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3.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问题要有情境性,注意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点,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减少简单记忆性、选择性的提问,提倡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4.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个问题所能解决的,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将问题分解成一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组合,合理铺垫和巧妙过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远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层次,深刻理解问题,建构合理认知结构。

5.科学性原则

有效提问要有科学根据和明确的答案,尽量避免无科学根据或不确定、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对学生的思维造成迷惑和混乱。有效提问语言一定要准确贴切,既要表达出应该表达的意思,又要措词得当、简单清楚。切忌为了迎合学生的低层次情绪而提出丧失科学性或无意义、低级趣味的问题。

三、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呈现

1.实验呈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把有效的提问置于实验情景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我先演示燃烧条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在头脑中很快就会产生疑虑:都在铜片上,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同样是白磷,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却没有燃烧?这个“奇特”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分析出燃烧的条件。

2.图表呈现

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事物间错杂复杂的关系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另外,用图表呈现问题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使问题的表述简捷明了。

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后,我展示了出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同一周期中,各原子电子层有什么特点?(2)同一周期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同一列中,各原子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有什么特点?

我通过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信息,降低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难度。

3.文字材料呈现

教师有时候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这些信息的同时,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例如,在学习有关水的污染和防治问题时,教师可选取一些有关水体污染的新闻报道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促使学生从社会和科学等多角度来思考如何治理水污染的问题。

4.多媒体呈现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增大信息传输的容量,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而且能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模拟出来。例如,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分子结构,以及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实验现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出来。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问题,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教师应通过合理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地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存.化学课堂提问的辨正艺术.化学教学,2000,(10).

[2]王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化学教学,2001,(5).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要想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数学教材,是否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的提问方法是否正确。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指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不高等因素,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足,不但导致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而且也不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1.问题设计不全面。课堂提问不但要求与学生开展广泛交流,而且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导入问题当中,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问题合理也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效率。

2.问题设计不具有开放性。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当前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独自思考。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有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一味依据教材中的习题提问,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

3.不能做到平等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中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但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旦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全部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幼儿心灵。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融入自己的感情,经常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了不平等提问。不但使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且也会使学困生的成绩越来越差。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平等提问则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心里埋下阴影。

4.提问缺乏针对性。不同的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当中,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教师针对全体学生设计相同的问题,则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过于随意,任意指定学生回答,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对应的学生。如果针对学困生的问题过难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如果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又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心理。所以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应用丰富的方法,只要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就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做到吃透教材。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其在教师设计问题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全面吃透教材,设计的问题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课堂提问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第一,要做到全面研读教材;第二,教师还需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细节。数学教材细分为多个章节,不同的章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各个细节,明_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才能设计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利用提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每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并不充足,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开展提问,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当堂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提问时机。利用合理的时机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提高学习效率。

3.要做到合理应用反馈。认真研究学生反馈在课堂提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中的疑问,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到独立思考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需兼顾到反馈,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给予公平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回答。第二,教师应该多用激励的做法,不管学生是否回答正确,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步。由上面论述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合理应用反馈,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4.还需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考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迫切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而利用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尝试自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务必做到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深入钻研教材,选择最为合理的时机提问,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广勇.小班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J].华夏教师,2015(3):58-58.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有效提问反馈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对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调动,倡导通过师生互动生成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学生地位的充分尊重,但实际上,要达到新课程预期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论是主体性的发挥,还是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都需要教师的发动、引领,课堂上的平等互动需要教师的“有意为之”。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就是课堂提问问题。很多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不仅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还会造成学生的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成为低水平的变相的灌输。因此,要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那么,对于初中数学课堂,应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呢?

1.科学设计问题是前提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课前必须下足功夫,保证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准备状态等要心中有数,并要对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有明确的区分,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要有特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把握提问的时机、问题的密度、学生可能的反应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表扬与启发等,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也要充分的估计到,并据此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与引导方式。其次,要设计好最佳的问题出示时机。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堂上学生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出示问题。再次,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深浅度。要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与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状态,科学设计问题。最佳的问题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太简单,当学生思维无法活跃起来。问题要让学生“挑一挑就可以摘到桃子”。最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

2.巧用各种方式是重点

设计好了问题,如何出示问题就成了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提问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欣欣然进入探究情境中,既达到了有效提问的目的,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设法使问题富有趣味性。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提出引发兴趣的问题:“大家观察到没有,射击运动员在对目标瞄准时,一般怎么做?启发学生运动员要用手托住枪杆,这是三角形原理,即枪杆与手臂及胸部就是三角形。这样的提问学生有生活经验,特别是男同学,爱看枪战片,他们对这个问题明现看出极感兴趣,这样,有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带来了一个活跃的高效的课堂。

2.2提问激起发散思维

好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就会把很多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化,能力得以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设计问题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尽可能多地提出新的解题办法。

2.3提问启发思考

向学生提出问题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进入解决问题情境中,进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出示给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内在的蕴含教师的教学目标,还要具有启发性。例如,在进行“角边角公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如下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块玻璃打成三块的过程,然后提问:这三块玻璃都是三角形,它们全等吗?如果想判断他们是否全等,需要考虑哪些要素?这样,形象化的问题出示,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本身又极有启发性,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探究情境中。

2.4提问引起猜想

科学起源于猜想,在数学中,很多解题也是以猜想为前提的。因此,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需要注意的。

2.5提问提供铺垫

特别是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铺垫性提问,让学生在教室的问题中,激活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同化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铺垫。为达此目的,需要教师在课前研究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据此设计问题。

2.6提问激疑问难

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有时候学生对某一点认识还很模糊,有时候重点知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位,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激疑问难式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或者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例如,在进行“平行线的定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感到学生对某些内容不是很清楚,就可以用提问激疑问难: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如何理解“在同一平在面内”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做出了解答,这样就对平行线的定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5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特征

1.有效提问要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教学过程涉及到海量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针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目的一定要明确,并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提问教学的效能环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到最大.在众多教学手段中,有效提问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好评是因为该教学方式源于对教材内容深刻而正确的解读,能够使学生在提问中在脑海中自觉形成一个思维情境,在对答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教材中的数学思维将得到深入挖掘,从而实现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目的.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线性规划与二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以抛砖引玉的方式,给定学生例题:一货车车队有18名驾驶员,8辆载重量为20吨的a型货车和14辆载重量为12吨的B型货车.该车队从甲乙两地每天至少要运输720t货物.已知a货车每天可以往返12次,B货车每天可以往返16次.而a、B两种货车每天的成本费约为504元和320元.那么,为了使车队成本花费最低,该车队每天派出a型货车和B型货车各多少量?在对该问题进行解决时,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条件一一列出一个不等关系式,并画出相应的图形,从中选择最佳的解题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任课教师往往就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内容,继而经过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在这种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2.有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的特征

在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作为一种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存在的.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与心智将得到良性发展,同时,教师也能在提问中获得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经验与知识,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相长的局面形成.任课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构建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望,以提升提问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问题要经过任课教师精心筛选,从而保证问题的质量,使问题具有启发性的特征.再通过有梯度难度的问题延伸,使学生能够逐渐汲取到更多的新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要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只有这样,在该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自主地进行思维,并强化自身的问题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科学的发散.而如何保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热切关注的课题之一.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难度适中问题的选择是提问环节的基础.倘若问题过难,将会导致课堂僵局的情况发生,这就直接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倘若问题过于简单,那么问题将会失去其探究性以及对学生思维进行激发的特点与作用.为此,有效提问的首要任务是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该问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经过一系列的深化和创新,使学生在提问环节中受到良好的学习启发.

2.遵循循序渐进的提问步骤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新知提问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使提问以梯度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种难度渐变的提问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使其完成数学思维发展的跨越.例如,在设计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以把盐加入水中的例子,来使学生自主地形成一个感知认识,继而通过对变量与定量间关系的讨论,使得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理解数学中一个量增大,另一个量也逐渐变大的教学案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就更加清晰,这对于教师引导学生接受函数新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问的密度要合理

众所周知,有效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但这并不代表提问越多提问效果就越有成效.有效的问题取决于问题质量与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数学求知欲望的激发.但倘若任课教师在提问环节,设计了过多的问题,这不仅会对课堂的进度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环节的问题设置应该张弛有度、得体,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有效提问教学的意义与效率.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研究

1.引言

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的教育家都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像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都十分注重提问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获得了广泛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亟须进行变革。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利用提问的作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和重视。

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艰深,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思考。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提出了问题后,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后,往往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就开始讲解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抑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几何证明题时,许多题目都有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却通常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多种解题思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思考时间的不足,导致课堂提问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2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视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高中数学教师迫于高考压力而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即使有的教师进行了变革,却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只关注了提问的次数,却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时,教师会提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什么,三角函数的公式间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教师提问的次数过于频繁而缺乏引导性,课堂提问由教师把控,学生缺乏提问的机会且没有深入思考的空间,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问题走,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不注重对学生回答的科学点评。

教师课堂提问不仅要注重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答案的过程,也同样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点评学生回答的重要性,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不能够进行细致分析,而只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导致提问的功能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不能够真正明白自己错误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犯相同的错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点评学生的回答,仔细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2.4教师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相符合。

课堂提问是一项极为考验教师水平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更是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内容,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心理需求,才能够有效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但是许多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够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设置要么过难、要么过易,或是不能够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考虑问题时,需要充分了解本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提出问题。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3.1树立师生互动意识,创造课堂互动氛围。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树立互动的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师的提问策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2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许多教师能够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却不能够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也不能够正确利用课堂提问的功能。例如,有些高中数学教师只关注了课堂提问的数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提问,却没有关注问题的质量。而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正确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正确地运用课堂提问活动。

3.3问题应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目标、内容,还应当注重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使提出的问题能够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够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时,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分析和引导。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层次性,尽可能地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4.结语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措施,有效利用提问功能,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丽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及研究[D].苏州大学,2014.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7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准备到实施以至于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具体表现为能够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解应用题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地从实际背景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处理所获得的信息。而有些教师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重视不够,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一个纯数学问题。“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式子”这几个转化过程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这样课堂中的发展性目标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笔者在教授“代数式的值”这一节时。问: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学生:想!(异口同声)接着问: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男孩:(x+y)÷2×1.08;女孩:(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兴奋地计算着。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1米85!”笔者及时引导:“刚才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趣味性、有效性、导向性、探究性和衍生性。教师应该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新旧知识、纵横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知识经验、水平等方面的特点,这样创设的情境才能做到繁简得当、难易适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气氛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四、创设有效的引导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呈现——接受”模式,即教师呈现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引导——发现”模式,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是数与代数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一。笔者在讲授函数的第一课时,首先举大量实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如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银行的“整存整取”年利率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明确“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周围世界中变化的量,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的过程,理解表格、解析式、图像所表示的变化规律以及获取并分析信息,进行推理和预测。这些都是为接下来正式学习函数概念打基础,是函数概念学习的第一阶段。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对其理解不能一步到位,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学生对这句话往往理解不深甚至不理解。笔者通过举例,从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上引导学生理解辨析。实践证明这种引导是有效的,既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又避免了抽象语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五、创设有效的发展特性

尽管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着同一个老师授课,尽管本来有着相同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掌握新授知识程度的参差不齐。而教学的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全面发展,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因此,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8

一、提问的内容

提出的问题应是“有效问题”。即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教者在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备教材,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的知识点,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有与教材没有关系,老师讲的内容教材上没有。提出的问题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封闭性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就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可能有错误的回答。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封闭性问题,又要提开放性问题,而且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对于开放性问题,教者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引起课堂的争论,教师往往需要为开放性问题提供更多的细节、更新的信息,乃至更多的鼓励。因此,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师的教学更为新鲜有趣。

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地引出。例如在讲授《发展人民民主》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首先问: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再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分别占有什么地位?最后问: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制约腐败现象的滋生,有力地打击腐败分子?提问有梯度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二、提问的对象

教者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说明教者所教内容学生是感兴趣的,能够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的。提问要“点”“面”结合。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可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教师不能用问题来惩罚学生,如对于忘了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有意地问他一个家庭作业中的问题,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经常问他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很粗心的同学,连珠炮式地追问等等。这些问题它们不太可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差、信心不足、比回答问题前更紧张。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其实处理学生不恰当的行为有很多方式。问题只是教学的工具,只用于特定的目标,错误地使用问题或把问题用于其他的目的也许会影响看待问题的态度,这种心理的冲突会消耗学生的精力以及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会一直让你的动机受到怀疑。

三、教师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9

关键词:提问;数学;有效应用

一、注重课堂提问的导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课堂提问,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针对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以便提高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很分散,由于对问题不理解,加之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强,学生通常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在教授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对于20÷4这个除法算式,教师进行提问“20是个什么数?4是什么数?”遇到这样模糊的问题,学生会想到很多答案,如合数、偶数、大于10的偶数、小于10的偶数等,如果只单纯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答案都没有错误,然而这些答案却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学生因为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烦躁,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苦恼。如果教师在开始设计问题时就提问“20是除数还是被除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而教师在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后,再进一步进行提问,以便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从而开辟学生学习的捷径。

二、适当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有时虽然能够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却不能对正确答案的由来进行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来进行改善,即在学生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后,教师再接着问几个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新的信息,将答案进行扩展,并能够重新对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需要考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新奇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将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提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例子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利用多媒体中的小游戏来进行算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对游戏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提问,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模拟数学的应用场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具体应用的了解。

四、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也是有益的。而这里提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问题如果太过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位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五、有效地处理提问结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慎重地对待学生的回答,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误区进行纠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以表扬为主,给学生鼓励,即使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去发现其中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与肯定,给学生以信心。教师要以多样的方式进行提问,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要随机,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鼓励,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保持公平的态度,对学生要热情,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项可以演示、可以评价的数学教学技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勤思考、多努力,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问题,使学生有更好的平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陈星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堂经纬,2009,2(14):95.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10

一、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学科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学科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讲单摆的振幅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大铅球用钢丝悬挂起来,把球拉开一个角度放在教师的鼻尖前,然后放开,让学生观察球的摆动。当球向教师头部摆回来时,学生高喊“躲开”,但教师纹丝不动,在球将要碰到教师时,球又摆回去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有惊无险”的结局必然会使学生惊讶,“为什么”的念头就油然而生,求知的渴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讲力的合成时,在上课的开始,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拿一根软绳,在绳的中央用铁丝系一块砖头。教师问学生:“如果两个人用力拉绳的两端,能把绳拉直吗?”学生回答:“能。”接着,让两个身强力壮的学生上台表演,他们费尽全力,最终还是没有把绳拉直。这样,由生动表演所创造的鲜明形象,学生觉得真实,又与原有的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谐”的心理。“1+1≠2”的结论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差,学生会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讶,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意念,激发思维的动力。

二、设置问题链,推动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递进式的问题链”就是将某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建构分解成若干层级,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按照由浅到深的认知特点串联起来,相邻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思维梯度。采用递进式的问题链可以降低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台阶”,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譬如,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中,围绕速度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百米赛跑,目前男子世界纪录是9.58s,某位同学跑完百米距离,用时13s,谁运动得快?小汽车30分钟内行驶了50km,自行车在相同的时间内行驶了8km,小汽车与自行车谁运动得快?(2)如何比较小汽车和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快慢呢?(3)根据数据能否说明小汽车在30分钟的时间内每一个时刻都比自行车运动得快呢?(4)怎样描述物体每个时刻运动的快慢?通过这4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建立起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并且能够了解这两个速度概念的区别。

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