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十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十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58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1

关键词:生态史;传统生态知;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96―06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有关于实现“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friendly)的论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如何建设这样的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今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借助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复合性的关系考察,探讨生态环境保全的传统(乡土)知识(teK:traditionalecologicalknowledge)的价值,以其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传统生态保护的乡土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原住民族社区民众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这些规则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这一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分不开。

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

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流存在山地地区。据麦塞利(messerli,1983)的研究,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在山岳。由于封闭,山岳地区的原住民族不太有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持。

一般而言,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汇聚的地域。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人类集团同它相互作用,形成环境与人之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生物多性性、文化多性性、地理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这里有适应上述多样性的民族社区的复合型生业。这些生业样式可分为高山草地农牧业型、亚热带山地火田型、台阶耕作梯田型3类。这些复合生业,皆是从很早以前人们不断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结晶下来的。研究由此产生的山地的复合性文化,为很多学者所倾心,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日本,1968年日本民族学会的《民族学研究》以山作为主题出版特刊集,川喜田、高山等,围绕山和平原的民族分化、山与稻作、山与交通、山的信仰、山地生产技术、狩猎、禁猎等作了有价值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许多学者针对现代化浪潮中出现的山区环境蜕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声疾呼,将环境保护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应该指出,早在1975年的《科学》杂志中,艾可霍尔姆(eckholm,1975)就惊呼:“山地环境已经恶化,必须进行山地环境保全。”普里马康(primck)和小堀从保护生物学的视点指出,山地地域是稀有生物存留的地方,保全与治理山地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全显得特别的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为首,众多的国际机构围绕着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互动问题,制定国际条约,提出政策建议,签订国际协定。由于人们对山地生态保全的关心日益高涨,1998年联合国大会把焦点集中于山地问题,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岳年。这一年,山本(2002)等学者,在日本《科学》特集“山的现在”(12号)中,从山的环境,山的生活与文化,山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保护这3个视点,论述了全球各地出现的山地环境问题。

为何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从生态学的视点来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有巨大功能(如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有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作用等);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那些现在尚未被知道的、有用的生物染色体组,在将来对于变化之中的环境,也会成为有用品。换句话说,支撑人类的生存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生态系统的永存会受到威胁。在国家资源的安全、医学遗传基因的保存、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及保存居于关键的地位。日本学者秋道认为,以人为中心,构建有关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的理念,是人为中心主义(anthropoeentrism)的需要。

在保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因为二者之间有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共利的复合性关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全是实现环境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民族文化中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与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规范体系中,成为他们万古不变的戒律和行为的准则。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使人类最终陷于灭顶之灾。

关于环境保全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各学科的专家已经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他们的许多成果虽然已被转化利用,不过,环境与传统文化的破坏并未因此而停息。爱森柏格(eisenberger,1999)指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悲剧及不道德的行动,探求生态及文化系统两者的平衡发展,仍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斯特文思(Stevens)和得拉凯(DeLacy,1997)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保全中,文化多样性的保全特别有其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的保全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日本学者古川(2001)通过环境保全和破坏的地域学的课题研究,认为“尊重地球多样的地域与他们共同体的传统,能创造出新的共生智慧;多种多样的地域是由于自然与人和制度之间的切磋琢磨而成的生命体,一个一个的地域生命体构成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载体。”

现代的生态环境保全科学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民族生态学与之相配合乃至融合,对生态环境的保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保护,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成为不同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地基,成为人们构筑“人和环境的平衡”的法宝。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保持了多元的生态自然系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态系才能保持。反之亦然。关于这一点,普里马库和小堀(1997)的观点值得重视,他们认为,由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联性,在自然环境的框体中保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的。日本学者鬼头(1996)认为,正是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这件事,才得以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各种各样地域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于在那里人们靠此建立生业而得以生存的文化中,保持了那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结果,也就是守护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秋道(2002)指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和生态系,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正是由此创造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也就是说,人类集团,通过生态环境,反复认识自然,即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001年,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略称:地球研,2002)的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地球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在语言中含意最广泛的,是人的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呢?因人而异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总体。”既文化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事物作出的广泛定义。文化把环境作为背景具有象征性、继续性、适应性等的特征。麦卡兹(meggers,1977)认为,文化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个适应体系,人与其他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来,必须维持跟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人以文化作为媒介,完成这个适应过程。被称为解释人类学家的格尔兹(Geertz,1987)认为,“文化是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图形,有着被历史传承的特点。人们把有关生活的知识传承下来,使之持续发展而为人们所利用,被表现的是象征性的形式,被传承的是概念的体系。”鬼头(1996)认为,“所谓文化,因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联,所以是关系性的系统,各种各样链接的网络的总体就是其本身。”

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川喜田(1989)将其解释为主体性和环境性之间的互相作用。1999-2000年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云南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主管何耀华教授(2000)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环境适应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他主张大力发掘有关各民族适应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技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民俗和道德规范。”上述对文化的各种不同的界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及与环境的适应相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是同自然环境和人的经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系统。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的载体。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它们的复合性并与之形成多层重合交织的关系。日本地球研认为“地球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文化问题”的论断,一语道破了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值得我们借鉴。

二、传统(乡土)生态学知识(teK)的价值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元凶,是水土的流失(soilandwaterlosses)、土地的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4个主要因子。传统的生态学知识,就集中在消除这4个破坏因子及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方面。

所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可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的多样性这3个多样性方面来概括。日本千叶县知事堂本(1996)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的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是覆盖于地球表面生态系的动的机能。要把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活和文化,特别要把开发等社会的主要因素放入视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环境保全应有的样式被全世界所关注。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UnCeD=RiodeJaneiro)后,157个国家签署的《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条约》正式生效。

这个条约,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存在地区生态保全的重要性;原住居民对保护所起的作用特别被强调,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是生物多样性分布较高的地域,原居民族参加生物多样性保全不可缺少。关于原居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少数民族、先住民、原住民、土著、种族、部族等都可以指原居民族。我国所使用的是少数民族(ethnicminoritygroup)这一名称。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急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乡土传统知识的存在出现了危机。乡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全一样,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因为乡土知识的丧失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前,许多国家在旅游开发、国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有不重视保护乡土知识的倾向。施可特(Scott,1998)指出,这种倾向“来自上层的现代主义者的思想体系(highmodernistideology)”;为了很好地推进资源管理,他认为应该认识地方的知识、非正式的方法、乡土习惯及民间实际知识的重要性。众多的原居民族,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途程中,乡土知识面临着怎么样传承发展、再发现、再应用的问题。乡土知识多半是世界诸民族对待自然环境固有的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及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Unep)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中,十分强调乡土知识的重要性。联合国的专家们使用乡土知识iK(indigenousknowledge)、地方知识LK(localknowledge)、传统知识tK(traditionalknowledge)来表述,以此来提示原居民族知识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者列维・施特劳斯(L6vi-Strauss,1976),通过对未开化民族社会的分析,揭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其依存的精致乡土知识iK(indigenousknowledge)的体系,这个体系与近代科学的体系都是独立的体系。日本学者大村(2002)指出,乡土知识与欧美的近代科学不同,不过,作为知识的成果有同近代科学对等的价值。

2002年8月,第3次东南亚大陆国际山地会议,对怎么活用原住民族的乡土传统知识,保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乡土的环境保全知识与它的构造的解读,是现代人类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对此,秋道(1999b)认为,乡土性传统知识对资源的管理特别有效。在生物多样性保全或生态环境保全的研究中,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的重要意义,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贝尔克斯(Berkes,1993)认为,传统性的生态学的知识teK有“历史性的继续性”;又指出(1999)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知识,是实践及信仰的总体。马库勒尼(mcneely,1995)指出,teK在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还起着作用。

来多((Reid)和米拉(miller,1994)认为,人类社会编织出了很多的资源管理系统,依照各自的地域环境条件很好地与之适应,是建设人与环境友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正被广泛利用。拉巴汗(nabhan,1997)和萨尔莫(Salmon,1999)认为,关于民族文化的生态学知识,已经经过了数百年,与生态学互相保持平衡,昌盛至今。大村(2002)提出,所谓teK,是被原住民族把握住的全体环境,通过跟环境的互相作用,诸原住民族各自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是知识、信念和实践的综合体的总称。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指出,中国各民族有着独自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对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是经过历史磨练而形成的千古规则,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之一,依存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利用teK,与变化中的生态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样式和生活方式。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2

高中生物课程设计就是指生物课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就其需求来分析高中生物需要什么样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设计高中生物课程,对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对于高中生物课程制度化的建立及实施。同时,对于高中生物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利与弊进行实时分析,对于其中有利的加以保持与继续发扬,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

高中生物对于学习生物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学好生物?如何科学地学习生物?如何有效地学习生物都是学生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

一、科学地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需求分析

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前,教师要确定自己设计该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是想寻找一种可以在全县市、全省或是全国范围内可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生物在整个领域的重要性,还是单纯地区分出教与学的利与弊,就分析生物的课程设计来论证教学的重要性及与学生认真学习的关联性……不管是哪种目的,都要为课程本身的设计服务。

二、教师在设计生物课程前,要对生物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序

首先,我们要明确生物本身的思考方式重要,还是知识本身重要。很多人可能说知识很重要,但我想说,知识随时可能忘记,就像我现在,读了几年的大学,你现在问我高中的知识,我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但是方法不会,很多时候你可能认为自己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到,但是当你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会不自然地用你曾经学到的知识思考问题。现在每次遇到不会的问题,我就很苦恼、很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学一点关于分析问题的方法,知识人人都可以学会,但是方法不一定。生物课程的设计也是一样,你只要掌握了生物课程设计的实质,对于生物本身的学习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三、设计生物课程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

生物课程的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创新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生理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思想方面知识的课程设计、理论类知识的课程设计、实践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对于孩子们就生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加容易被认识。但是,对于西部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知识就更不用说师资力量了,还有教学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老师的个人经验来教学,根本不可能科学合理。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初中时学习生物。那个时候的孩子都是童真且充满着好奇,可是那个时候的老师都不是专门教生物的,都是随便什么教语文的老师来讲讲生物知识。对于生物知识中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大多数老师都是采取回避政策,有时候老师甚至将男生和女生分开讲解知识,对于课程的内容多是敷衍了事,更不用说对于课程的科学合理设计了,这样学生就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这门学科。

四、课程实施情况的分析不可或缺

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这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

五、高中课程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

对于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教师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课程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得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进行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同时可以建立监测反馈的小组机构,专门负责课程设计的实施,对于课程设计的弊端进行及时的修改。

作者:董蓓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生物生态学

生物生态科学是由很多种生态学理论与事实建立的知识体系。人们在探索生态现象的过程中已形成一系列核心概念。高中生要将已经学习的生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既需要主动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又需要积极地实践。本文提出了在高中生物生态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高考成绩。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内容枯燥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会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因此,生物教师要培养高中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就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对比而言,生物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抽象的知识是生物学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一特征的影响为生物教师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所以,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科目中抽象知识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直观性教学,强化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此提高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热情;二是重视对高中生实施情感教育。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繁多,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但是需要教师及时鼓励,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三是实施第二课堂。在这里所讲的第二课堂,就是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辅导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生物学的机遇。并且,教师还可在第二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思想与情感,深入挖掘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潜能。如“保护我们的家园”这节内容强调了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人类所进行的活动严重威胁到生物环境的正常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一旦被破坏,人类也无法正常生产和发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师要结合使用的教材,构建一套能够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在丰富自身生态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尽早形成环保意识,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学生层面则需要认真转化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通过知识结构构建加深对生态学核心概念及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开展生物实践教学

从生物教学实践情况上讲,很多生物教学内容都是结合生命活动规律而进行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使用很多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另外,高中生物学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很高,在教学中生物教师应意识到实践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记忆和理解生物知识。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这节知识中,生物教师可采用实验方式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亲自试验,在培养他们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亲自实践中,学生得出结论,进而更直观地记忆与理解内环境问题这节知识。从各方面上讲,在生物启发式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启发式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通过深入思考问题,并且丰富的知识源于对问题的思考,所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尤为关键。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启发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这节内容时,可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当自身被尖锐东西刺痛后,会有什么感觉?疼痛的感觉怎样产生的?在酷热的夏天,我们的皮肤怎么会出汗,汗水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自然会惊奇这些问题,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低沉的学习氛围。开展实验是启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有力措施,学生在自身操作中实验实践,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和学习生物知识。如学习《生物与环境》这节知识时,可使学生先开展一个小型观察活动,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环境,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学习中互相分享最终结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认知。

四、引导学生将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相连

生物学教育教学不能只在“象牙塔”中实施,而应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将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课程标准体系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联系的新理念,确保生态学教材在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有效植入,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直观化,有助于自身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提炼生物知识,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更积极地、主动地投入课堂教育教学。如在学习《稳态与环境》内容时,生物教师先抛出“蜜蜂舞蹈”这一知识,先激发学生对此节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列举有关于其他生物传递信息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此节知识的热情,进而将学生带入新课标生态系统传递信息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进而提高生物素养。

五、结语

在改革整个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生物学占据重要位置,生物教学效率对生物教师日后教学工作有重大影响。通过有关研究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重在启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4

摘 要: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所以,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人,要解决的问题就构成了设计目标,这个目标是设计人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参照的。设计科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设计时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所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要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目的,搭建知识的系统结构。就此,通过分析当代知识社会,探讨知识结构对于知识创新的价值,可以研究出如何通过系统论的指导,进行艺术科学范畴内知识结构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知识结构;创新;系统论;艺术科学;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3,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014-06

在探讨知识结构型人才培养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社会的特征。只有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样培养人才。一、知识社会的一些特征社会通讯的畅通,以及节奏的加快,是导致知识社会到来的原因。以前的社会也有知识创新,但是消化知识的能力远没有今天这么快,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没有今天这么畅通,所以以前的整个社会形态显得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相对缓慢的形态。实物生产正是在这种比较缓慢的社会中获得快速发展的,这种实物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流通,对于新知识的消化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加强,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很快就会在全球获得应用。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人们如果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新知识不断地涌现出来。这种知识必须是以前没有过的,重复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理解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实物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差异。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知识经济是从实物经济演化而来的,实物经济中必然的含有一些知识经济的特征,但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不明显,不占据主要地位,而知识经济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物经济而存在,只是知识经济相对与实物经济而言,显出其独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将从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的设备、知识生产的原料、知识生产的规模以及知识生产的主体五个方面来探讨知识社会的特征。1、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与实物生产有很大的差异,知识类型的产品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融入了很多知识,但产品还有一个物质的外壳,如各种精密仪器;第二种,很多知识产品就是最终的消费品,如各种游戏软件。第三种知识是观念知识与管理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也可以用各种载体进行记载于传播,但是这种知识关注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用一个饭店作为例子,这种类型的知识不是关于盘子的,也不是仅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如何协调人与盘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协调盘子与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不可小看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操控着整个过程的运作。化腐朽为神奇直接原因往往是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更新。2、知识生产的设备第一种知识产品与传统的实物产品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第二、第三种知识产品与实物产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无论传统实物生产的投资,还是知识产品生产的投资都要要花很多的资金放在设备上。但是设备所承载的价值是不同的,以前设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的是设备本身的材料价值,无论什么厂家生产同样的产品,都要耗费同样的材料与能源;而进行知识生产的设备也很贵,但是这些设备更多地体现的是知识的价值,其材料本身可能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关于这些设备的知识储备,则不可能生产出同等功能、质量的设备。一旦这种知识泄露出去,很多厂商就可以以很廉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3、知识生产的原料实物产品生产每一件东西都要消耗同样多的物质和能源,而知识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这些物质与能源的使用效益,这种知识产品的生产对资源保护是十分有利的。在同等资源的情况下,采用新的知识产品可以造出更高效益的产品。知识产品在开发成功前,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开发成功之后,其复制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4、知识生产的规模进行实物生产的都是操作工人,只要增加工人数量、投入新的设备、增加劳动时间就可以无限制的生产实物产品。进行知识生产的都是知识阶层,一件知识产品的生产,不是投入更多的人、更多的设备就能完成的,而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投入过多的人力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对于生产实物的设备可以进行破坏性地使用,但是对人来讲,不可能对人脑进行破坏性使用,人脑在过度的压力下往往不能有效产出。脑力劳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确定一件知识产品什么时候能完成,知识产品的投资是一件风险很大的投资。5、知识生产的主体在实物生产时代,资金是最为重要的,只要投入了资金,就可以扩大生产,就可以占领市场,就可获得利润。在知识社会则不同,最重要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是知识生产的主体和关键要素。一般而言,这些人应该受到过良好的1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总第89期HUnDReDSCHooLSinaRt教育,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有适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够相互协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实物经济时代,生产的主体是机器设备,工人仅仅是操作者,产品的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的大规模协同工作,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是刚性,一旦协调好就很少出什么问题。但是,在知识生产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替代了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动的关系,所以如何协调好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实物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生产人员在时间、空间上的一致,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知识生产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开始阶段的研发,知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件消耗很低的工作。由于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所有的知识生产这并不一定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工作,所以很多从事知识生产的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知识生产者自由上下班,只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二、传统人才与新人才的比较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标准,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张屹教授在2001年第11期《全球教育展望》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对传统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对于其图表中的一些内容,有一些是赞同的,有一些是不赞同的。根据这张图表,我们对于传统人才与新人才进行了以下的对比,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了上面的图表,有一些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加以补充:表2 传统人才和新人才的比较传统的人才新的人才人才类型知识型、技巧型能力型、素质型学习知识的目的传承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范围按照学科严格分类的*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内容经典的、长久的*有用的,易过时*获得知识的途径灌输的启发式的工作方式在各自的学科范围内工作*来源于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团队在网络上合作工作*(打星号*是直接引用的)知识型、技巧型的人才是适合于工业社会的大机械工业生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枚螺丝钉。社会要求这枚螺丝钉在为它设定的范围内工作。如果,这枚螺丝钉不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正常工作或在自己的工位范围之外也工作,将会给整个社会大机器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当时的工业社会是在牛顿的静态力学体系下建构的,把这些不老实的螺丝钉看成是负面因素,是要清除的。基于此,整个社会就要求培养知识型、技巧性的人才,要求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居有长久的稳定性。在工业时代,知识过时的速度远没有今天这么快,学校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前经验的总结。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尽可能好的学会这些知识,而不用思考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因为学习是获得已有知识最有效率的方式,远比自己摸索获得节省成本。所以学校传授的是经典的、长久的知识,只重视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不大重视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既然学校教授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当然可以采用工业化的手段生产人才,而灌输就成为十分高效的手段,可以面对大量的人群进行一次性教育。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技术的累积性发展,造成了今天的社会,知识获得渠道十分畅通,实物生产的主导地位让位于了知识生产。社会关联度的增加就使得一些问题超出了传统的学科范围,仅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可能单独完成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得再也不是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之能够完成工业化的生产,而是要应用以前已有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上。但是,传统的知识教育不可能对于新问题做出回答。于是,创造出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必需要做的事情。这种新的知识在形态上与传统的知识形态不一样。这种新的知识形态不是从外部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机械地添加”,结果产生“一个笨拙不堪、负重前行的知识怪物”,而是对于知识形态进行“内部的重新构建”,使之适应新的条件。针对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大规模灌输的方式显然就不合适了,必须是根据对问题的判断,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团队。老师并不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因为老师也不可能知道答案。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启发与诱导这些学生产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只是有相对合理的。毋庸置疑,知识结构创新将在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三、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知识创新主要包括知识系统中知识要素和知识结构的创新。知识要素是指分别针对解决的特定问题所需的陈述性(如概念、定义、原理等)知识与程序性(如操作过程等)知识。“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种知识间的相互比例、相16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5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学习热情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1-01

初中物理是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活中一些以及部分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初中物理知识随着年级的增多抽象性也比较强。初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体现透彻就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灵活的教学思维。多种教学手段浮现之际多媒体教学模式映入眼帘。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当下教学模式中比较前卫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集声、色、图像、语言、动画等为一体的特性将物理知识全面体现,该教学模式备受教师欢迎。下面我们畅谈一下多媒体教学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学生,他们对于这样抽象的知识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兴趣缺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应付这样的局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运用多媒体的精彩画面吸引眼球,运用多媒体的真实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变的更加高涨。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工具。

2.化繁为简,促进学习

初中物理不仅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尤其是对于比较繁琐的物理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那些复杂的物理题变的更加复杂。多媒体取而代之使难点变的简单化。例如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串联与并联,初中教师一味的讲解,也没有图片,靠手动在黑板上画图示学生是很难看地懂。多媒体将配合教师把难点简单化,教师事先将物理知识中的串联与并联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在根据实物图展示物理图示,这样学生就能看明白串联与并联的物理意义。如此繁琐复杂的物理知识就这样变得简单了。学生学会了逻辑性如此强的物理知识。他们会从心底热爱物理。达到教学目的。

3.剖析过程,激发主动欲

在物理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以后会更加热爱该门学科。初中教师要趁热打铁,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培养大家的主动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初中物理知识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态度。物理知识的奇妙与奇特并不完全取决于课本,同时课本上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学生要学的完全,看的明白就要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剖析物理知识,运用多媒体诱导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在学习噪音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噪音的知识与图片,然后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去想更多的关于噪音的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能更好地激发大家主动欲。

4.动手动脑,发明随即

初中物理知识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想,拓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广角中就有“我是小小发明家”专题,这就足以证明物理知识的博大。多媒体在这样知识中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学生可以自己做flash展示他们的小发明。在我们班级中我常组织一下发明小创造。先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理论知识,然后展示学生的实物,例如,我们班的小明就发明了电动的小风扇,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其原理构造。根据小明同学的讲述,在发明之前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可见多媒体给我们的物理知识带来的益处之大。

5.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知识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更加热爱。同时帮助教师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质量,多媒体的引进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根据调查和分析,自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以来,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基础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所以教师会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胜玲.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方法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单纯看教师是不是把该讲的知识都讲清楚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知识,通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生物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从分子生物到细胞生物学再到生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几点能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功能。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应用,是属于知识点掌握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掌握这样一些知识点。那教师们就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对学生们相对比较生疏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构建一个细胞的模型,并让学生将各种细胞器放到细胞内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盘来掌握一个细胞内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内容了,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些细胞器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结构又是怎样的。这学习这点的时候我喜欢让学生用逆推法。一般来说是结构决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学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导结构特征。例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时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去准备这节课,等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现在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紧张。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做必要的知识扩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扩展知识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激素调节中,课本上只是介绍了激素调节的发现以及一些很简单的激素调节的例子。然而,在考试的时候,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上介绍的那些简单的激素调节事例。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节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扩充学生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一下我们人体内的一些激素,并且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种激素来主要讲解。讲解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些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这些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人体的反应以及当人体出现这些激素紊乱的时候的一些主要措施。第二,适当的扩充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一些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能够自己读懂,所以教师如果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就不能调动其他们的兴趣。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喜出望外,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或者是讲授完一章的课程后应该帮助学生作一次总结。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回忆起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加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物知识网。这些知识都像网一样环环相扣联系起来,这样知识能够记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完了必修教材二后教师可以做简单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将必修教材二中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这一本书主要讲的是遗传和进化。遗传就是讲物种的基因有一定的传承性,进化就是说基因会变化,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下来,就能将基因的本质,表达,结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都串联进来。这些东西研究了以后是要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就有了基因工程。这样帮学生梳理一遍,学生基本上能够回想起这本教材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掌握了书地框架后再去掌握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就容易多了。及时的归纳总结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学习更加有效。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牢固。

参考文献: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7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教学整合提高效率培养能力

教学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和沟通了各学科知识的传送和相互渗透,而且实现了学科知识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展。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使生物学的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上教学的信息量增大,加上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便能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能有效解决生物课的教学信息量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大量地节约板书时间,从而为其它教学内容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提高教学量充足提供了条件。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专题中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西部开发相关内容的简介;b.西部开发相关的题例(含7个小题目);c.西部开发破坏生态的因素和改良环境的相关措施;d.与西部开发相关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按传统的常规教学那样把这些内容都板书出来,那么,教师除了写板书外,就根本没有了讲的时间,而学生也没了练习的时间,更不要说通过讲练来总结、归纳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时间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是不会好的。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这些内容就可以通过大屏幕的投影展现出来,从而省出了大量的用于人工板书的时间,用来讲练结合或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使教学量得到充实。多媒体具有高度集成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因此也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能很好地浓缩教学内容,强化重难点。

生物教学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加以浓缩,强化重难点。

1.抓住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复习时把有关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体系,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体全的生物知识网络联系,学生的理解就会很深刻。高中生物分为三大板块,四大知识系统。这四大系统又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体现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特征。每个大的系统下,又可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构建这些知识的体系则能事半功倍。如:有关染色体的知识,课本分别在一、三、五章中作了介绍,甚至还可以通过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内容进行联系。如果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教师只能拿着书让学生这里勾勾那里画画(如在黑板上板书,时间方面又不允许),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点更混乱。但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技术把相关综合知识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能使其初步形成以生殖细胞产生为核心的染色体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的进化打下了基础。

2.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进行对比复习,突出重难点。具对比性的知识点多也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常有对比法的运用。但是,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知识点的对比复习无非是通过列表来进行,由于要板书或在上课前准备小黑板等因素,既缺乏直观又浪费时间。而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对比复习效果则是传统的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生物的综合复习中知识点间的联系多而广是一个显著特点。总复习备考阶段,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形成有序高效的知识体系,可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才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因素,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遗传和变异一章,联系性的知识点就有:①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②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之间的关系;③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之间的关系;④核遗传三大规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⑤核遗传三大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关系;⑥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根本原因与中心法则的关系;⑦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对于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的联系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之直观化,帮助理解。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8

【关键词】元素;律后;律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31-01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修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时少,授课深浅难度不好把握。比如: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强调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问题;课程标准是以元素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族”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中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的量减少了,选取的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质,而不是以类别给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关注元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的关系,物质性质知识与过程方法线索、StS内容线索的关系。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变化了,知识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分析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要抓住核心观念。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研究,不是按照具体物质进行的,而是抓核心元素,将含有核心元素的物质归结在一起。例如有的教材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作为线索来组织物质性质。这就是元素观的具体体现。另外还充分体现了分类观和转化观。新课程的教材都分别设有物质分类的一节,把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物质的类别,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化,无机向有机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

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不再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随意扩展加深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了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拓展,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知识点,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由于知识的深广度发生了变化,知识组织顺序了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而要根据现在知识的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3.尽可能的多开展探究实验活动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课程标准将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实验内容,但是有确切的实验要求。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内容属于学生实验,观察思考的实验内容属于演示实验,但并不是不能改变。教师可根据学校的硬件和教学的情况,改变实验的类型。但是总的原则是,应该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活动。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实验活动应该要比以前多。

4不局限于知识教授,上升到生产生活的层面

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常常是去情景化学的,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些物质的用途。学生反映化学很枯燥,要记忆大量的化学反应式。通过高中化学1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过程、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往仅仅教给学生“裸”的化学知识或者说是“纯粹”的化学知识的授课方式。应将“”的知识进行“包装”。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在应用物质性质和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迁移能力有待提高。现在之所以倡导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景落实态度情感与价值维度的教学目标。

5进行知识整合,打造高效课堂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9

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课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一些新的改变。首先,新课标的知识内容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俱进、实用性。生物学科的新大纲中必修部分包含几方面内容,必修一阐述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必修二揭示生命的本质;必修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学科中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不仅是对生物教材知识的概括、综合和提高,而且是各类现代化人才都必备的基础知识。其次,更加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运用科学的知识、态度、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里也根据这些而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对教材大胆取舍,对知识点的范围和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高三生物复习的内容我们要严格按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两者明确不作要求的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加以删除,以免无谓加大学生的复习难度。

(一)知识点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感兴趣,愿意学,那就很容易集中精力,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习效率必然能显著提高。因此,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生物老师可以采取生活常识相关的问题、有意思的图片、大家熟知的俗语等方式将要讲授的知识引出。比如,在进行植物的趋光性知识讲述时,可以先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向日葵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同学们肯定都会回答,因为它总是向着太阳。这样,其实也就说明了向日葵具有趋光性,然后再由此深入讲解关于趋光性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在同学们的好奇心驱使下,一定会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板书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方便,使得书本里面的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原来一些抽象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绝不是只依赖多媒体,也要跟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起来。毕竟多媒体教学时所用的课件、视频等辅助资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老师在课堂讲授时通常也都会因为听课同学的不同反应和提问等,要临时解答一些知识点和疑问,此时,传统的板书将是最适合也是最快捷的讲授方式。所以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板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教材给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当然也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有利于学生通过生活中切身感受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目前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与之相联系,讲授一下城市的绿化,然后进而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本质。在对生物链知识的讲述中,可以联系目前由于人类的介入,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危机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生物链,生态稳定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易于理解其原理。

总之,现代的生物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连,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全面人才做准备,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把学得的知识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只有以这样的目的为起点,才能真正做好现代生物教育。

(四)运用模型进行教学

我们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除去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还可把运用以及发展都日渐成熟的生物教学与模型结合起来。目前被广泛运用的有概念、物理、数学模型等。模型是我们为所认识的对象而做的一种概括性的简单的描述,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广泛用到的是物理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一种,创建一种动态物理模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直观的认识到整个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从而便于让学生构建知识。所以,运用模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构建知识框架,滚动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对已学知识是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每一单元的讲授结束时,老师应该带着同学们一起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复习效果。然后还应该帮助学生们理清各单元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理解记忆都会加深,并且在脑子里形成知识网络。另外,在以后的知识讲授中,也应该常常将前面学过的与新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提出,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实现滚动复习的效果。

总之,现代生物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设计,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现代生物教学的优化设计,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深化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我们生物老师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最优、最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陆爱香.对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理解[J].科技园地,2010(06).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86-0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探究”教学法体现了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为什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以及学科特点适用于“问题—探究”教学法。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教材里有较多的专业术语,那些理论性的名词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生产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贯串了整个教材。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是非常具体的,而那些概念名词是比较抽象的,仅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生物的,这也许是生物比较难学难教的原因,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生物知识。学科内容中有很多探究具体问题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较好地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法奠定了基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他们已经开始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视角观察问题,感悟生物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生物就在我的身边,我们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去解决一些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问题、作业。

3.“问题—探究”教学法体现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师地导引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探究出新的知识,达到了学有所获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多激励,少指责,耐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确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其引导者、合作者。“问题—探究”教学法就能较好地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二、怎样在初中教学中要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1.巧引问题。生物学知识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师生去思考、去发掘。教师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教材上有很多图片,这给了教师向学生提问提供许多素材。可以由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在阅读、实验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自己再针对问题去探究。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甚至可以上升为“问题—探究—再问题—再探究”的方法,不断地深入认识生物本质现象。

鼓励并教会学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拟出或学生独立实验、感知而提出),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感知教材,观察实物、标本和图表,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2.质疑问题。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1)设计出“阶梯式”问题情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例如在讲授生物的生命特征以及人的系统等章节内容时,可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从已知到未知,并把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实现了化难为易,各个击破。

(2)设计出“辐射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知识点分散思考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针对某一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以基因概念为中心,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基因?什么是Dna?什么是染色体?三者有什么联系?科学家如何运用基因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生活中我们看见有哪些转基因生物等,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后,学生既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3)设计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对照实验可以提出比较问题,或分析性的问题,或提出归纳性的问题等等。如对农业生产中如农作物栽培方面,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生物学问题,涉及到组织结构﹑营养运输,光合作用﹑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能量转换﹑碳氧平衡﹑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3.运用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只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获得了完全的知识,把知识变为学识,化学识为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例如:结合生产实际对农作物栽培的相关知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合理灌溉植物?什么叫“烧苗”,“烧苗”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要合理密植?中耕松土的理由是什么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又例如:生物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能够提出许多实践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诸如怎样使用显微镜?怎样制作临时装片?扦插、嫁接、压条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对那些生物栽培可以分类适用扦插、嫁接、压条技术等。通过技能训练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4.巩固问题。不巩固知识就容易产生遗忘,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所学主要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就是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以演示实验为主,实验操作考试前大部分老师匆忙组织学生操作一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量。本人连续四年参加生物实践操作考试评分工作,每次从题库抽出的题里,四道题中至少都有一题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但总是有一些学生不会规范操作,特别是不会对光或者调焦,所以连简单的物像也看不到,说明有的学生训练不够,教师在讲授指导对光和调焦这两个问题时,要把它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反复规范操作,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平日多重视练习(问题,习题形式),加强书面和文字表达以及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

三、教学体会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