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42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曾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历来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儒家的学习心理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利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育方法单一、不注重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学生需求和心理特点等。作为接受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须从学生主体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

1、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遵循个人心理规律,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效果。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使之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倾向,以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托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基础上,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才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2]。心理学和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利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不重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采用“灌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反感,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甚微。对于“90后”大学生,在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须遵循其心理特点,利用其心理规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途径

通过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1强调“首应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首应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作为大一新生,他进入到学校,会对学校环境、专业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在这种关键时期,利用“首因效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应的始业教育,告诉学生学校提倡的是什么、大家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学校所反对的是什么等等方面,利用这种“首因效应”,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言行方面的引导,从而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3.2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众指的是个体由于受到群体影响,为了保持与群体一致而放弃个人意见的心理。大学生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是寝室和班级,他们容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在作出相应的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普遍。比如班级同学都在拼命考级考证,那么班上其他同学也会随大流努力考级考证。寝室有几个同学谈恋爱了,其他的同学也许就会跃跃欲试,也许他们本来也没打算谈恋爱的。但是随着从众对象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践行积极的从众对象[3],因此,利用大学生的这种从众心理,创造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让大家都投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带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利用榜样模仿作用正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都有“追星”和崇拜偶像的经历,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模仿指的是个体效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作出与之相类似行为的心理倾向。优秀榜样的模仿,可以起到教育和宣传作用。正强化指的是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增加的过程。大学生对优秀榜样的模仿,学校给予适当的正强化,积极强化这种模仿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促进大学生以后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树立“文明寝室”、优秀个和优秀团体、“十佳大学生”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榜样,大幅宣扬其先进事迹。同时对积极向这些优秀榜样靠拢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激励以正强化其行为。

3.4借助发展性团体辅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展性团体辅导是指以发展性作为辅导取向,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或所面临的重要的阶段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有计划的团体辅导活动[4]。大学生既希望了解自己,也希望被他人理解,借助同辈团体,更容易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借助发展性团体辅导,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和谐的同辈环境,更好的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徐俊.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3.

[2]杨琴,吴起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原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3]刘俊丽,牛德.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24).

[4]包海兰.高校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3

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总书记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说,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由路径。如何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依据进行简要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还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正是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主体才能逐步实现对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也会不断深化对于客体(事物)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主体的认识也会得到不断的检验,实践构成了检验主体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可见,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时,实践也是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人的一切,包含其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都是在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和完成的。“人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人的生成过程,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3]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启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象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取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其中,?x予其以丰富的素材。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象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所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久而久之,经过多次反复加工,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3]。一般而言,通过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情感陶冶可以使他们产生与观念相应的情绪性体验,在情绪性体验的推动下,大学生通过行为实践把相应的观念或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某些价值观念的内化,有时并不一定都是说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结果,而是常常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在行动性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连通”理论与现实,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大学生观念和信念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培养感情、坚定信念,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高度关注人们的社会实践,将教育活动与人、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1.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潜意识模仿阶段。一般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这一时期,儿童和少年的观念和态度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家长、老师的教导、评价或示范。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比较具体,往往会随着外部影响的强弱而发生改变。二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十五六岁的青年初期。这一时期,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扩大和阅历的逐渐丰富,个体开始关注社会与自身,尤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个体的意识中,开始萌芽出一些观念性认识,但还不够稳定。三是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一般在十七八岁左右,随着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思考人生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这也使得前一阶段刚刚萌芽的一些观念性认识得到强化并巩固,继而产生一些较为稳定的社会性观念和生活态度。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也最容易发生方向性的转变。四是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阶段。一般在二十岁左右以后,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开始逐渐确立和稳定起来。但个体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体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深入与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依然会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变。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机制[4]。其一,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是个体在自身需要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及利益关系调整而进行的。其二,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四个因素,即政治经济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外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导向和各类教育的强化。其三,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等价值行为,不断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的集中体现。

2.价值观教育的一般规律。我国学者傅维利曾经总结了价值观教育的几条基本规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儿童、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儿童、青少年逐渐由“自我”转向“社会”,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二是在儿童、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中,价值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较为稳定的教育效果,必须与其他教育活动,如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同步进行[5]。

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的启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个体内在心理机制作用,同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切实把握并遵循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从内外两个层面强化教育的作用。

三、生活教育与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启示

从中外教育的历史来看,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研究由来已久。从西方国家看,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从我国来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将生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教育思想为生活德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生活德育强调“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6]74,认为,“有道德的生活”不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并不一定是道德成为关注焦点的生活、是可以在道德上做肯定评价的生活、是自主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生活[6]74-81。

生活德育意味着德育范式的转换,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的要实现由培养“伦理学者”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转换;德育内容要实现由“大德育”“小德育”到与生活的综合;德育过程要实现由“搬砖式”、失去自我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转换;德育思维要从专门走向整体;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上强调所有人都是主体,又都是对象[6]89-101。

生活德育认为,德育的起点是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r活的人文世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学校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具体生活形态和生活状态,理解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从而使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联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意义的引导,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生活教育与生活德育理论的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思想教育不可能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形式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四、教育模式与德育模式建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教育模式的建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我国学者查有梁[8]认为,教育模式的建构有两种方式――定性建模与定量建模。他认为,教育建模大多数是定性建模,主要包括:明确建模目的、寻找典型实例、分析归纳实例的典型特征、确定模式表述的关键词、给出模式简要定性表述、具体实施模式、形成模式群和对所建构模式进行总结评价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程序。在教育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准确把握模式的主要特征;二是要通过建模目的的明确和典型实例的分析,准确把握模式的教育过程;三是要确定模式的关键词语,并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四是要通过模式的具体实施和总结检验,形成具有“系列性”特点的子模式群。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大学生,担负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学生接受和吸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引领高校和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完整而全面地融入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要特别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有机整体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与以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分门别类来教学不同,要求把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信念。其次,强化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运用。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把握的同时,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明确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那些是必须结合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回答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教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相互关系,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要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首先,要突出核心问题的教学。该课程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共产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为什么发展,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为什么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等等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和专题教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按照问题意识的逻辑,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和逻辑结构体系,重点构建若干教学枢纽,专题讲授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锤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要突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在思想教育部分要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评判标准等基本内容进行阐发;在道德教育部分要集中阐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内容和具体要求;在法律教育部分,要系统地将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从整体上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要特别注重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人才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虽然中学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地开设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课,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有关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历史任务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到大学阶段,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必要作进一步准确的理解;对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历史情况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本质上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逐步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并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课程教学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逐渐走向强大为基本脉络,突出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理性的角度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学习和领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尊重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

(一)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进程表明,重大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创新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而每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如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样会激发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确立了一条基本认识,那就是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龙头,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以及把握学科建设规律的高度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也只有从科学的高度审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把它当作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来看待,才能提高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学科性和科学性基础。

其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建国以来,五个课程体系都较为成功地推进了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当前要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设置、衔接和分工合作的问题。要真正形成一主多辅,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二)优化教材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先决性和基础性条件。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容编写进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从整体上进行必要的分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体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应以落实"05方案"的教材体系编写及完善为主,而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可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的讲授和教学。

(三)完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上升到方法论的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中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的历史背景,突出其必然性;二是联系当前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特别是价值观念领域的现状,体现其针对性;三是联系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其理论性和科学性;四是联系大学生思想意识特别是价值观的实际,表达其育人性。

(四)提升教学理念

社会实践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和贯穿其中,是提高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和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将大学生其作为规划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内涵和活动内容的理论指南。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重要途径,大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使之在现代教育总格局中获得应有的重视。同时,更要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长效机制。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塑造大学生思想品质。以健康的情调娱乐人,以有意义的行动锻炼人。从活动方式上来讲,要多样化,高质量。党团员应带头参与,并动员全体学生分期分批参与,帮助每个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扶正祛邪、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来兴.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9,9.

[2]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3]覃世艳,邵春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J].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5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历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其指导下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个人理想教育过程中,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政治方向。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向全党明确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思想建设任务。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只有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把共同理想融入个人理想的建设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掌握科学方法和思想,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民族意识的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它起到了凝聚民心、提升民力、提高民智的作用,它是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前提。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多元化的侵袭下,大学生的时代嗅觉敏锐,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各种不利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前提,教育大学生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个人理想。

(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现实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以传承国脉、强国富民的动力之源。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决定着国运的重大国策,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就是破除陈旧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发展民族的中坚力量,只有具备改革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兴旺的大任,应鼓励他们在坚定个人理想的基础上主动吸收各种先进思想,开拓创新,从而实践自身远大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推动社会的发展。

(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基本准则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精辟地道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明确了立身之本。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其个人理想的教育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作为基本准则,积极主动的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之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和道德人格的建设,更好的树立个人理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创新教育模式

1、分步导之与因势利导相结合

随着社会进步和形式的变化,理想教育对象本身及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思想问题的形成往往是许多矛盾的综合交错,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从而出现错误的判断与决策。分步导之是教师针对大学生当前困惑的思想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加以引导的方式,它能够针对上述大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给予冷静分析,分步骤循序渐进地逐步解决。因势利导则是教师要正确分析大学生思想形势,按照其不同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顺乎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引导和推动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抓思想发展趋势,抓教育有利时机,抓发挥积极因素。大学生由于个人社会生活经历、政治素质、思想意识、认识能力、环境影响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理想状况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且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理想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这时便需要因势利导并分步导之,切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将分步导之与因势利导相结合,遵守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教育的导向性和层次性原则,使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

2、注重互动式教育

当今时代,理想教育的主、客体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理想教育客体―当代大学生。其追求平等,崇尚自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灌输式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在很大程度上分离了两者的关系。这样做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收获甚微,所以现在的高校理想教育就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教师在“导”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同学的能力得以发挥,并将教育成果自然而然的为大学生们所接受,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与目标。

3、榜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今社会,每个大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便能够有效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奋发向上有目标。榜样的选择既可以大到抗震救灾的英雄,小到在大学生身边的那些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的优秀学生代表。在榜样教育的引导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运用反省、反思、内省、慎独、自我改造、自我管理等方法,加强自我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价值判断的能力,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价值行为,为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打下基础。

(二)拓宽教育渠道

1、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地位,并不断向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在大学生个人理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单纯依靠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个人理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理想教育辐射到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如课外阅读的选择指导,现在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阅读数量和质量大大降低,我们应引导其读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名人传记等对于其理想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书籍,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理想境界。此外,和谐校园文化的培育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高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人文设计,提高学校文化的品味,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并结合学术研讨、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应发挥其优势通过举办艺术节、知识讲座、培训班、读书节、展览等学生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更好的树立其个人理想。

2、在校园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向社会实践教育拓展

实现理想教育的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比课堂教育更加具体、生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更有说服感和感染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只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接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还是比较重视的,从各大学科的发展来看,其都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政府、学校、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国情,增强其对党和国家政策、路线的理解,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培养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的能力,此外,通过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下乡”、“村官”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基层,深入群众,寻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通过兼职、校际联合活动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3、在传统手段发挥作用的同时,不断向网络教育拓展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迷茫困惑、失衡甚至失落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祖国的前途关心,能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然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脆弱等理想信念问题。具体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理想信念迷失。部分大学生政治淡化倾向明显,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持冷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在道德取向上,从注重奉献转为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诚信意识淡薄。在职业选择上,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

(二)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益关系、社会阶层等日益复杂,由此形成复杂的多元化思想观念,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时有表现。一部分大学生抛弃远大理想抱负和追求,相反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如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如何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金钱。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大学生以为对市场经济、社会现实已经充分认识,他们只看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公的、腐败的和丑恶的现象。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中,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发展潜力,没有用辨证发展的眼观去看待,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失去信心,产生动摇。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一些西方不良观念借机涌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较大冲击。

(二)国内市场体制与竞争压力的影响。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市场经济表现出的物欲至上的导向,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大学生理想的确立。当今时代,网络信息的方便快捷确实大大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然而,网上信息良莠并存,加上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炒作,误导舆论导向,对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完全确立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可想而知。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能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导致理想信念在选择中出现问题。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探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

校园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孕育作用。要充分利用校报、学刊、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加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倡导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努力宣传先进,树立典型,使同学们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理想信念上的错误观念。积极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富有美好的理想与追求,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状态;而消极的、落后的校园文化则会使学生无所追求、无所抱负,精神面貌上表现出颓废懈怠的状态。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时代在发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单独强调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都是不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把个人理想、前途、利益融进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成才的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关注与关怀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就业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冷静地进行择业,树立“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成才”的就业成才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离开了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既难以真正地树立,又常常会沦为空想或幻想。因而,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广泛的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积极主动地走向和融入现实社会生活,真正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学校和社会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些机会和场所。总之,只有社会实践才是理想信念生成和实现的根本途径,大学生也只有亲自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最终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86-02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再次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倡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性。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四信”,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任务,其教学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19”讲话中强调,意识形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意识形态领域是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中国的重点领域,坚守这一阵地至关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理论要讲实讲透,直面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批驳错误言论

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没有亲身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探索及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所以,在理论讲授中必须注重讲实讲透。不仅是要讲清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等等基本概念,更主要的是要敢于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就必须先做到理论上的彻底,即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不回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敢于就学生最关注的医疗、就业、贫富差距、腐败等焦点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敢于及时批驳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言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敌对势力险恶用意的真相,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解决好为什么要坚持“四信”和实践中怎样做到坚持“四信”的问题,进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通过“全景式”教学法形成学生的理论自信,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由于“90后”大学生出身的政治历史大背景造成的对社会现实缺乏理性思考的特点,我校“概论”课提出“全景式”教学法。“全景式”教学法以宽广的时空范围为教学视角,将理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背景全过程,即理论产生、发展时期的世界历史背景、国内社会背景、人民生活状况和主要诉求、理论创建者的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理论观点争鸣和斗争、实践检验等等。也就是通过纵深的历史视角推进,用改革开放3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社会发展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具体体现,以及各行各业所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例,通过“全景式”的再现历史背景和历史脉络,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科学性,减少并排除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学习的抵触,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论科学性的同时领悟理论的现实性,为认同内化理论奠定思想基础。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中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使学生真信、真学的基础上形成理论自信,进而形成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认同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真正使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我们以“概论”课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的课内实践教学包括专题讨论、结合观看视频讲解理论、学生专题讲授、新闻评论等形式。具体来讲,围绕“老人摔倒扶or不扶、道德和法律谁撞了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全能神是不是全能”、“人是不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等现实中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三观”;结合观看《改革开放30年》、《百年潮・中国梦》等视频讲解基本理论,更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使学生更深入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意义;专门选取“概论”课的改革开放这一章,由学生用20―25分钟专题讲授,并给予加分。我校2011级盛加俊等5位同学用精美的ppt,从衣、食、住、行、用等不同角度详细讲解和展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政策的正确性、重要性,增强了对理论的认同感;并结合近期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大时事让学生准备,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新闻评论。“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过程中,学生针对食品安全、社会道德滑坡、公交不文明行为、达赖喇嘛、恐怖袭击事件、“星星”的背后等进行深入评论,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被动或主动关注政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感。

课外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积极指导意义。黑龙江科技大学“概论”课先后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和大庆科技馆。每班选出一、二名学生,回来后由参观的学生在班级讲解。2011级的常娜娜同学按照“王进喜简介”、“大庆大会战的历史背景”、“纪念馆介绍及摆放文物”、“此次参观感想”讲解参观活动,从而让全体学生了解参观内容并接受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调查”等实践内容和形式,一方面通过实际调查、参观,真正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理解和反思,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总之,只有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永续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凸显,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渗透加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高校青年学生首当其冲,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多元的教育环境、自媒体的兴起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对信息判断掌握的难度;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造成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就业与竞争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而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当前高校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等渠道获得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价值观更为复杂多元。这些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性、非理性、物质性特点,重实用、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本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按照党的十精神有效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关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针对这一现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旗帜,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要突出“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突出建设性和实践性,顺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遵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核心规范,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体价值,通过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转化为群体的共识,为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既要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融合统一。理解、尊重、包容是过程,也是方法,在教育的渗透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减少教育壁垒。

二、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为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需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蕴含于学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渗透教育功能。课堂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向导,理应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结合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创新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性质决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所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三重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基本内核,深入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构成与核心特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用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落在实处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更新教职工、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开阔视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做到既能熟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二)拓宽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与网络新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平台宣传正面声音与先进文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渗透价值观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识别不同价值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体系。

(三)完善教学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外部指向性与内容载体性、正面引导性与内容价值性、本质超越性与内容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以思想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专业课课堂为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功能;思想教育要突出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教学内容,推进方向性内容建构,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内容的价值性成分,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主次分明,协调作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反映,高校教师应关注各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人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四)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也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接受的“循环系统”,根据价值传递和接受主体整合、内化和再认识的知识循环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针对现在流行通用的“填鸭式”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要改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二要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五)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让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培养青年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要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相应体系及教育基地,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场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丰富载体、科技依托、搭建平台等途径创造典型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教学效果。二是案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利用经典案例反映特定的价值冲突,通过经典案例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自我甄别,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三是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课后可以将教学相关重点制作成智能终端资源体系,以图文影音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知识互动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四是对比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感受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价值观教育蕴含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文化品位,发挥社团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当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社团是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应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学校统一领导、学生自主开展的原则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深挖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潜力,寻找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完善、创造民主、宽松的校园舆论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校党委精心策划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校卫、厨师、教授等教工无私奉献,让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引导。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制度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和落实耐心渗透、劝导,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化达致内化。3.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制。高校党团、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教育条件,实现全员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大学精神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接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知行结合。二要配合利益导向,遵循心理接受规律,方式和内容应契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大学生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较常见的有学习压力、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惑等,学校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给予足够的关爱,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帮助解决学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在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语类院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交流频繁,思想氛围开放而活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把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促使高等院校寻求方法处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教育规律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层面和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2]肖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2

[3]袁敬,周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沧桑,2011

[4]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5]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程、规律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1

[6]邓海平.探析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J].沧桑,2014

[7]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

[8]郅秀丽.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9]姚红,郭凤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意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9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1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2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3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4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5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篇10

通过做课题,我们建立起了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制度,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建设。

(1)选编了适合初中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选编》重点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教育以及创新精神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2)找到并用实践证明了初中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渠道,确立了德育教育活动化原则,为德育提供了一个以听、说、唱、读、写、动为教育形式的德育模式。在学校层面,由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具体领导、筹划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活动,并将通过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的属于可行的内容编写成了校本教材――《农村初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手册》。课题组在以德育活动化原则的思想指导下,每学期都要在重要日子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3)帮助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德育的工作机制和新的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校长亲自负责德育工作,以教导室、共青团、政教处、学生会、班级为依托,以班主任、政史地课教为骨干的工作小组。同时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人人负责的局面。为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德育要求,学校每天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和歌曲,在每个重要日子都要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编主题手抄报比赛,定期举行体育比赛。

(4)通过德育课题研究,老师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增强,其师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大幅提高,造就了一批以音乐达人龙世明为代表的学校课题研究人才。

通过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不少成果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并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①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选编》和《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校本教材》解决了在初中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内容选择、途径选择和策略选择等困惑。该校本教材作为本课题实践经验的结晶现在学校的全面使用,完全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必定对农村初中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起到促进作用。该教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德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共同理想”意识,以“两种精神”激励学生的斗志,用“荣辱观”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②本课题确立德育活动化的原则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改变了德育传统上以教师教导、说服、劝诫为主的模式,转向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养成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在与人交往中和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去构建与时代所希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