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入学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28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1

一、让全体学生提高计算机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计算机的知识内化成一种自我的精神食粮,形成知识产业,促进其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计算机中融入素质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学生开发智力、丰富知识,又懂得做人须具备科学发展需要的本领。计算机是本世纪科学技术的骄子,由于它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计算机也渗透到各行各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青年学生若没有接受了解有关计算机的背景和知识,将很难立足于未来社会,国家也将因公民素质低下而处于贫困落后挨打的地位。所以,掌握计算机技术才算拿到本世纪的通行证。所以作为职业中学学生必须全面了解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并且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来广泛获取知识。所以我在讲简史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述了近五十年来计算机组成元件已由简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至今的智能型元器件,按人们编写的程序来完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在高科技时代,国家未来的主人如果跟不上时代那将无法生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未来的中华人们共和国的新一代栋梁之才的培养者,具备良好的学习目的,掌握提高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己分析当今形式,明确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现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教学已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要开发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认为素质教育寓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之中,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值得深思。首先教师对学生应用爱心去温暖,用诚心去激励,用信心去鼓舞,用耐心去完善。教师要有点拨学生学习的能力,能指导学生会学习,会做人。要有精选典型例题的能力,克服学生作业的重复性。不仅要精通心理学,还要研究用脑科学,巧用眼神,提高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借助眼神营造氛围。使课堂成为教育学生懂得现代化科学知识的重要基地。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使广大教师成为做人的表帅。上课的每一分钟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在高效率、高收获的课堂掌握好知识。教师的关键在于备课,不仅备教材更应备学生。只有功在课下,才能效在课上。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和学校语言文学使教师提高素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三、计算机发展需要学生必备学习的本领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兴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三十年来,教育形式和手段呈多样化。我们应让学生们明白当今有利的时代和条件,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让计算机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辅助手段,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有了些了解和基本实践后,就会对多媒体制作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就鼓励他们多动脑、多动手,遇到什么问题,要想办法弄明白。给他们一些有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学生有兴趣、有爱好,自觉自愿地学习。

四、职业中学学生急需强化计算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他们具有多方位,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在于培养,只有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才能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同时也需在他们上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要求的不同,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与学校配合,在周六下午及晚上,星期天全天微机室对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电脑,接触网络。并给一些对多媒体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开放绿灯,多布置作业,让他们超前学习,让他们比一般学生高一个档次和水平,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上一级的竞赛。争取得到好的名次。既增进了知识,又加强了师生友情。

五、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2

论文摘要:为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在分析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的计算机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具有智能处理功能的电子产品。如今,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仪器、智能仪表、通信设备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嵌入式系统。

如今,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近几年高校中的自动化类、电子类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均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社会上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开展嵌入式工程师的培训。然而,由于面向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基础知识的不同,高校中各专业以及培训机构培养出的嵌入式人才的能力也不尽不同。本文结合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探讨,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分为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因此,大体上讲,嵌入式工程师可以分为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和嵌入式硬件工程师。但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应该既要懂软件,又要懂硬件,软件和硬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嵌入式软件包含应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开发、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三个主要方面。然而,并非所有的嵌入式系统都需要进行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如果使用的单片机较为简单,或者开发的程序较为简单,那么就没有必要基于操作系统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但是,如果基于操作系统来开发应用程序,那么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和普通的软件开发几乎没有区别。

嵌入式硬件主要包含pCB设计和原理图设计两个方面。在原理图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图;而pCB设计主要是指pCB的布局和布线。对于高频电路,在布线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pCB电路图的电磁兼容仿真和分析,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正常工作。

由此可见,嵌入式系统开发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多,这对相应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称为一名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必须对上述所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精通其中若干个方面。

2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

如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除公共课外,可以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信息安全、图像处理、网络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等。

从课程结构上,我们不难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嵌入式系统时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对电路、数电和模电三门课程的掌握不牢固上。要想学好嵌入式系统,首先必须学好上述三门课程。而事实上,通常计算机专业将上述三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来进行讲授,并且学时较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能对这三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不能达到较为灵活应用的程度。

3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现状上,如今高校在讲授嵌入式系统时,往往是一个教师会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人数较多时,授课质量会下降。事实上,社会培训机构在进行嵌入式系统培训时,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数量。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一些基本概念为主,如单片机结构,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Linux嵌入式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等。事实上,对于刚接触嵌入式系统的学生来说,讲授这些空洞的基本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学生的反映,由于他们没有任何嵌入式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上述内容使得他们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除了强迫性记住一些概念之外,其它什么都没有学到。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接受了大量的概念,却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尽管学生也会做一些嵌入式系统的实验,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往往是根据实验手册上的说明,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下去,最终除了能看到一些实验结果外,几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

4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认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讲授空洞的基本概念,不应以复杂的单片机,如aRm为例进行讲授,不应讲授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操作,也不应讲授驱动程序开发,这些内容都不适合初学者。而应该以一个简单的单片机,如C51为例进行讲授。同时,在讲授C51时,应从一个应用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授课,这一点往往是一些教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们往往过于强调单片机的内部原理,而忽略了单片机的应用方法。

第二,应以教师教课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类课程,过多的教学是无益的,往往会让学生对嵌入式失去兴趣。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则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嵌入式的魅力。

第三,在动手实践上,应以一个小型项目为主,基于开发板实验为辅的方法。事实上,基于开发板进行实验,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对他人的程序进行编译和下载,并观看开发板上的运行效果,并不能主动地研究其中的原理,也无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让学生开发一个小型项目,如温度显示器等,那么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够获得开发成功后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乐趣。

5结语

本论文在分析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伟杰.计算机专业本科嵌入式系统方向可见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0(5):61~64.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3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竞赛与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46-03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与我国嵌入式系统产品的迅猛发展和巨大的产业需求相比,嵌入式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相对落后[1]。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为软件、计算机以及微电子、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增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目前,北大、清华、北航等学校已经把嵌入式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并建立了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2]。由于受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尚未成立嵌入式系统专业,目前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为选修课,每年开设一学期(18周),每周6学时,选修对象仅为高年级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特点进行探讨,以便具有相同情况的院校教师借鉴。

1自主编写教材,自主开发实验平台

目前,嵌入式系统相关教材琳琅满目,具体选择哪一本作为教科用书至关重要。由于各个学校的特点、生源的质量以及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在Freescale(飞思卡尔)大学计划的支持下,结合我院具体情况,我们自主编写了教材并研发了实验平台。

1.1自主编写教材

由于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本科一、二年级,数字逻辑、C/C++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是各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的目的,旨在为对嵌入式系统应用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日后开发测控领域的嵌入式应用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我院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自主编写了《基于32位ColdFire构建嵌入式系统》一书,作为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的教材。该教材以Freescale半导体公司的32位ColdFire系列微控制器mCF52233(含以太网接口)、mCF52235(含Can总线接口)、mCF52223(含USB2.0接口)三个型号为蓝本,阐述嵌入式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设计。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误区和学习建议;ColdFire系列微处理器特点;mCF52233硬件最小系统;UaRt、键盘、LeD、LCD、aD、QSpi、i2C等模块的应用;Flash存储器在线编程;Can总线、嵌入式以太网、USB2.0通信机理;µC/oS-Ⅱ在ColdFire上的移植与应用等。

1.2自主研发实验平台

为提高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学生实验所用仪器为自主研发的“SD嵌入式系统实验箱”。每台实验箱内配有电源适配器、扩展板、核心板、通信线(网线、串行口线、USB线)等。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将相关核心板插入到扩展板上即可。例如,做网络通信实验时需插上mCF52233核心板;做USB2.0通信实验时需插上mCF52223核心板。实验箱提供的对外接口包括串行口、USB、Spi、网络、aD采集、键盘、液晶、数码管等。这种“扩展板+核心板”的实验箱组成方式为以后学习新的微处理提供了便利。

由于教材与实验箱均为自主编写和开发,教材中的每个实验均可在实验箱上实践,避免了教材与实验设备不统一的问题。

2强调教学手段灵活多变

由于我院的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学生的前期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水平参差不齐。起初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每周利用3节课时间在多媒体教室讲课;再利用3节课时间安排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差,由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时间安排不连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理解和加深,实验课上总是出现学生无从下手、一脸茫然的情况。后来,我们改变了这种授课模式,教学活动直接移到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进行,并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

2.1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

对于某些通用知识或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例如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Spi/Can/USB/iiC通信机理等),可采用“先上课后实验”方式。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做实验。只有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读懂范例程序,进而在范例程序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其他实验。

对于有些内容,可采用“先实验后上课”方式,即先由学生将范例程序写入Flash运行并观察。当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对于四联排数码管实验,写入范例程序后,数码管上会显示“1234”。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听课:①四个数字是如何同时显示的?②如果要滚动显示“1234”应该如何修改范例程序?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2.2分层设计嵌入式系统实验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嵌入式系统教学中,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的关键。我们将嵌入式系统实验分为三个层次:验证型、改进型和综合型,并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最基本的实验,实验所用的范例程序由教师编写,严格遵循模块化设计规则,并附有详尽的使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需要的硬件连线等。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内容规定的操作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独立完成实验的自信心,同时要求学生看懂范例程序的执行流程,掌握程序的编写规范。如果不提供范例程序,而由学生从零开始编写,事实证明,将会有一半的学生因为长时间调试不成功而心灰意冷,失去了继续实验的勇气。该层次实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改进型实验是要求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改进,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功能。例如,在串行口通信的验证型实验中,实现了微处理器一次仅接收pC机发送的一个字符;而在改进型实验中,要求学生实现微处理器一次能够接收pC机发送的一串字符。通过改进型实验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该层次实验也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嵌入式知识后,教师可布置综合型实验作业。例如讲解完LeD、LCD、键盘以及UaRt之后,可要求学生实现:按下键盘上的某个键,将此键的自定义键符分别显示在LeD和LCD上,同时通过串行口发送到pC机。综合型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根据综合型实验难度的不同,有时要求所有学生完成,有时仅要求部分学生完成。

2.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作为传统板书教学的补充,因便于插入图片和动画,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授课生动性大有裨益[3]。例如,若在课堂上通过板书形式绘制硬件电路图,势必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与多媒体屏幕展示的电路图相比,在清晰度和美观性上都相对欠缺;而对于一些生动的教学图片或教学动画,板书形式根本无法表达。此外,多媒体教学所用的电子资料(如教学课件、教学影片等)可供教师重复利用和更新,也便于学生复制和阅读。

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网络的出现同时影响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为了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我们精心设计并创办了嵌入式系统辅助教学平台,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教学平台提供了学生在线、教师在线、模拟测试、资料下载、师生交流等模块。学生可在线查看或下载各种嵌入式学习资料,如教学课件和实验要求、实验箱内扩展板和各种核心板的原理图以及元件布局图、绘制原理图和布线图的规范、底层软件编程规范、芯片手册以及应用笔记等,同时,可把每次实验的程序代码和实验报告上传,供任课教师检查评阅。教师通过该平台可查看学生作业,编辑题库,组织试卷以及公告等。教学平台还开辟了嵌入式学习讨论区和答疑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与学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衡量这种“合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嵌入式应用产品开发中[4]。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我院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为选修课,但有些同学对该课程兴趣浓厚,思维开阔。因此,我们每学期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拔一些同学,由专职教师带队指导,积极参加各种嵌入式设计大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2009年11月,我院组成的两支队伍在长三角地区的“ieee标准电脑鼠走迷宫”竞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最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长相关行业背景知识,我们也会选拔一批有潜质的学生投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发中,更好地实现“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的教学结构。截至目前为止,学生参与的项目有校园机动车管理系统、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小区电动车管理系统、基于二代身份证的考勤系统等。实践表明,参加过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提高。

此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引领新知识、新技术,避免知识的陈旧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各种嵌入式系统师资培训,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主动与企业洽谈合作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4结语

最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5]。由于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侧重于高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嵌入式系统课程仅为高年级的选修课程,完善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我院学生的具体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发硬件驱动程序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是最好的印证。

参考文献:

[1]徐远超,张聪霞,关永.嵌入式系统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8):85-86.

[2]牛建伟,张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8(7):64-65.

[3]李凤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4):71-73.

[4]王平.嵌入式系统教学及实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3):39-40.

[5]徐慧,金敏.“三点一线”教学方法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39-41.

teachingDiscussiononembeddedSystemCourseforComputerprofessional

JianGYinzhen,wanGYihuai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4

关键词:

从大到搞科学、做学问,小到解题、释疑,都离不开研究和学习,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我们自己不经意罢了。我国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带着自己的兴趣、需求,进入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讲解-练习型的灌输教学为主,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缺乏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独立思考钻研的习惯。

学生该接受怎样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呢?是教会他们目前先进的软件用法呢?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学生对玩计算树良感兴趣,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课却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实践,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从而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观念,计算机专业课程专业教学中更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展开研究性学习,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任务驱动,注重实践与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每个任务之中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循序渐进地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带着真实的任务和目的在探索中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任务化后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知识的应用,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易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例如学习字处理软件word时,组织学生结合班、团宣传活动,每人制作一份电子黑板报,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这样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提示,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此时老师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并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乐趣和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设计出真实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进入学习情境,在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教VB程序设计这门课时,可以打乱书上原有顺序""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用VB做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作简要介绍,告诉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就能做出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学生平时对winDowS界面的原理非常好奇,现在一听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界面,更加热情高涨,从而激发了学习欲望,接着再讲解编程就顺畅多了。

  三、推广网络教育

  因特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如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知识库、资源库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实践的原材料,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活动管理工具。学生利用网络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助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我们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因特网或局域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同时学习者和教师可以进行网上提问和解答。几年来,我国网络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如人大附中网校可以同时容纳几万人在线学习,学生也反映网络教育气氛更自由、活跃、有趣,非常乐于接受,学习更加主动、投入。

  如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系统结构后、让每个学生上网收集各部分配件的类型、指标和价格,并写出组装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计划和报价单,然后由全体同学评出性价比最高的计划报价单。这样气氛非常更自由、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四、差异教学与协作学习

  学生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差异很大,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又""吃不了""。教学目标可分层设计为基本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性目标,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提高性目标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样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差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5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存在的问题

1.教师把握教与学的尺度不够准确

项目教学法的初衷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实践经验应该是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不是教师灌输的。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讲解应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操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有时教师灌输得多指导得少,没有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书匠的形象,把握不好教与学的尺度。

2.项目设计不合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分项目前期预案准备不足,内容宽泛,知识点繁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业压力繁重,完成项目所需的周期较长,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项目没有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进行设计,不能及时更新,没有经过提炼和有目的的取舍。

3.项目总结、完成技巧提炼不到位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因此,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应把不同的解决方法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有时,师生纯粹是为了完成项目,完成了就算大功告成,而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提炼其中的完成技巧。

二、优化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项目教学法时,示范案例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与专业相结合,保留少量基础性与延续性内容。示例中的知识点在结合学生能力差异、基础差异的前提下,编制合理的目的要求,项目任务与范例的相似度要高。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熟知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灵活使用office等常用软件外,还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以便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此外,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分组。例如,在internet应用中设计项目任务为建立班组博客,教师要在分组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指导,使学生彼此协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模块的构思、版面的设计等工作。再次,教师要扮好授业解惑的角色,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要区别对待,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

2.合理设计项目,深化课程改革

项目的选取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步骤,要避免设计内容宽泛、知识点繁多、完成周期长的项目。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可以设计电脑组装的项目,给定组装预算经费,引导学生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制定出合理的组装计划,然后写出硬件组装步骤和软件清单。将知识点融合到项目中,学生在模仿与创新的基础上,较快地掌握了创作方法与技巧。

3.项目完成后要及时总结,提炼完成技巧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现状;基础课;计算思维;改革;

作者:赵宏等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指在大学中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和生活问题基本能力的一系列通识基础课程。

1.大学计算机课程目前面临危机

虽然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得认可,但目前的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传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已陷入了危机之中。在各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如下现象普遍存在:

(1)学校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直接质疑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很多学校都已经缩减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有的学校只保留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或者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改为选修,个别院校甚至取消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2)学院方面。专业学院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效果不满意,认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帮助不大。对于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也没有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和意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倾向于取消大学计算机课程。

(3)教师方面。在很多大学中,大学计算机课程事实上已沦为鸡肋,没有专门从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老师,临时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或研究生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许多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任务繁重,但成果与职称评定条件不挂钩,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学生方面。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不感兴趣,逃课率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就直接质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必要性,教师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我是XX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编程?”各种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认为计算机对学业和生活很重要,但大学计算机课程则不是他们想要的。

2.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

大学计算机重要的基础课地位与我国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危机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需要长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分析造成大学计算机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无论是国家层面、教育界还是各高校、各专业学院,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计算对各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在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其改革也没有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更像是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自娱自乐”,由于得不到在人力、财力以及成果认定上的有力支持,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2)大学计算机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研究和创新的能力的系列课程。但目前,在“大学计算机”与“专业计算机”的关系和区别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理解,从而导致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大学计算机课程逐渐演变成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浓缩版”。由于学时的限制,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只能作为一章来介绍,浅尝辄止。导致教师无法讲明白,学生听不懂。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不愿意教的主要原因。

(3)在“什么是大学计算机”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计算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什么?如何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去理解问题、抽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因此,目前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教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编程训练或者是几个工具软件的使用。这种训练仅仅使学生临时记住几个名词、暂时掌握一门可能永远不再使用的高级语言或几个软件工具。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地位和内涵快速提升的新形势下,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使其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满足各专业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和大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需求,是历史赋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使命。

二、“计算思维”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思维”理念的提出及其对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的变化,为我国陷入危机之中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了曙光。

1.改革历程

在我国,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了科学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认识到了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思维”理念下,我国也开始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2008年开始,当时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陈国良院士的带领下,组织了将近20场各种类型的专题研讨,从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出发,就哲学层面、科学层面以及教学层面的表达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逐步实现计算思维从哲学的表达体系向教学表达体系的过渡,以提高国内计算思维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计算机教育的水平[1]。

2010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985工程”高校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正式拉开了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序幕。该声明明确了要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2,3]。

2012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4,5]。该项目通过3项“大学计算机课程系统性规划研究项目”和19项“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的研究和建设,进一步提高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2013年4月,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43所院校在厦门召开研讨会,并达成“大学计算机研讨43院校厦门会议共识”。该共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大学计算机体系”、“进一步确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和“在坚持面向应用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等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向。

2013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了旨在大力推进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宣言明确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目标之一”,“通过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大胆扬弃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体系”以及“在这项改革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构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体系”等问题。

2013年7月,在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6],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6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进行了成果分享,同时,陈国良院士等众多与会代表在大会上也表达了“计算思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不应该为计算思维而计算思维”等观点。

2.标志性成果

在计算思维理念下,我国大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

2011年,陈国良院士等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关键[7],初步构建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并给出了该课程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012年,陈国良、王志强等出版了《计算思维导论》教材[8],并在深圳大学开设了“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唐培和也出版了《计算思维导论》教材[9]。

2012年,李晓明教授在全国多个高校开设了“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10],并于2013年开始开设了相应的mooC课程[11]。该课程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研究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课程讲解了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经典问题实例是如何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计算机教材里面对系统讲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授路线。该课程是培养计算思维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2013年2月,战德臣教授等通过构建计算思维教育空间——计算之树[12],从计算技术与计算系统的发展角度阐述了“核心”的计算思维,给出了大学计算机所面对的知识空间,进而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对计算思维能力的需求,给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内容体系方案。

2013年4月的厦门会议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董荣胜教授做了“计算思维的表述体系(草案)”的报告;2013年7月,陈国良、何钦铭等在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公布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白皮书)[13]。他们构建了具有8类基本计算原理(计算、抽象、自动化、设计、通信、协作、记忆和评估)的计算思维的表述体系。

同时,白皮书也将这8类基本计算原理的关注点及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如下表所示。

该计算思维表述体系参考了CC1991的12个核心概念和周以真的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借鉴了Denning在“伟大的计算原理”的分类方法。其创新点在于:(1)白皮书在Denning的7类计算原理基础上增加了“抽象”,更好地描述了计算思维的本质;(2)Denning的7大计算原理是并列关系,白皮书将8大计算原理划分为3类,更好地描述了各原理的抽象层次和相互关系。

白皮书还以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3的知识体系结构。

还有一些在计算思维理论、计算机方法论、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具体方案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尝试[14-20],在此不一一阐述。

三、讨论

“计算思维”是一种以抽象、算法和规模为特征的解决问题之思维方式,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所需要的思维[21]。现代社会通过“计算思维”来促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各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因此,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课地位不容忽视和动摇。

针对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处于危机的现状,我国已经开展了3年多的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共识,也涌现出了一些研究成果。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推动下,新一轮“计算思维”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大学计算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的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突破性改革成果还不明显,还没有形成一套或几套科学的、得到普遍认可的、操作性强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更缺少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研究成果,真正全方位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深化改革的高校数量较少。

最为重要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还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例如2012年设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一个项目几万元的经费是由高校和合作出版社共同承担,这与美国CpatH计划几千万美元的投入相去甚远。

正如李廉教授所言[1],随着云计算、社会网络、物联网、普适计算、移动通讯这些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去编制一个程序的任务将会被寻找一个程序的任务所替代。对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而言,理解问题,并在云平台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其现实意义可能会远远大于自己动手制作解决问题的工具。目前大学计算机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模式,提升未来社会对于计算机的理解和应用的整体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7

关键词:考试方法;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大作业;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考试具有导向功能,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回顾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的变革历程,探讨通过改革课程考试环节的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采取何种考试方法与承担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本科生教学工作主要由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负责,此中心隶属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1名,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教学、课程设计、大纲编写、组织教材编写、组织考试等。而天津大学连续几年的本科生约为3,600人(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资相对缺乏(师资缺乏较多时聘请计算机学院或其他学院的老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成为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因此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六门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门,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认真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详细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谨慎研发改革的方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2考试方法变革的目标

2.1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工程技术人才,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只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2.2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

(3)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基本知识,满足后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要求;

(4)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以后哪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

(5)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6)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试验项目的改进。

3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的变革史

3.1笔试+上机考试

1982年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基本上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上机环境主要集中到计算站的441BⅢ机。从1982年计算机中心成立后,我校集中管理开设了“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上机环境是DpS849,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依旧较低,不能适应整体社会对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实际需求。学校根据这种情况又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录入训练、操作系统概述、数据结构等课程。该阶段学校还没有启用正式的考试软件,对学生的考试基本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传统方式,一般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到80%,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到20%。这种考试方法在一些课程至今一直沿用。

(1)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组卷方式相对灵活、试卷整体感觉非常直观。

缺点:阅卷工作量较大,试卷分析、试卷保管和试卷查询等具体工作相对困难,重复工作的现象始终存在。

(2)课程考试的评价

在考试内容上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容易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基础概念的简单重复上面。

在考试方式上容易产生“重期末、轻平时”的问题,学生平时问问题的不积极,考前进行答疑的学生很集中。

在考试形式上容易产生“重笔试、轻上机”的问题,使学生对计算的概念始终停滞在纸张上,没有与实际充分结合。

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上“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学生个性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抑制。

所以这种考试仅仅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者说这仅仅是在学校不具备上机考试条件的情况,采取的无奈之举。

3.2机试+大作业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1995年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体系,明确了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教学层次。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由计算中心(后更名为网络中心,并归属于电子信息学院)承担该课程。第一层次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又给学生适时地灌输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同时注重充分结合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实践教学,为后续结合专业设置的三个层次计算机类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我们围绕加速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平台和学生上机平台,并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等非常实用的教材。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学校层面进行了进行教改立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改名为《计算机基础导论》,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和internet等应用领域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作了概要的介绍,同时引入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法律及道德规范、计算机安全、计算机与求职等文化知识。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子教案教学工作,精心制作了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开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同时改革了课程考试方法,自行开发设计考试软件。考试方式也逐步过度到为“机试+大作业”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机试”主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大作业”则主要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用考试软件考试是节约人力的好方法,试题库试题量大、考试时可以随机组卷、自动计时、自动评分,考试后成绩处理容易,便于分析。

缺点:上机考试由于情况限制,当时主要考察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老师评阅作业要非常认真和细致。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使我们很受教育。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情况,我校又推出了新举措。

4考试总体方案的变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从2008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让成绩合格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选学一些其他课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进修并参加后续考试。

4.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和标准

4.1.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

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体系,重点是通过合理的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管理的能力。目前的考试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入学考核

图2期末考核

4.1.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标准

(1)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内容

基本技能: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pt操作。

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安全技术等。

(2)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方式

使用考试软件考试。

(3)大作业的内容;

为论文排版(由老师发给学生不带格式的论文,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规范练习排版)或其他woRD作品;

电子表格设计;

幻灯片设计;

网页设计;

邮件合并(打印准考证信息、信封信息);

动画设计。

(4)标准

入学考试通过标准:入学考试以60分为合格分数线。

期末考试通过标准:期末考试和大作业两项都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大作业前3项为必做题,分数分布为30、20和20分;其余30分,老师可根据布置的作业或选择后3项大作业或考勤情况等给分。

4.2入学考试情况

2008年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总人数有3,676人,合格分数线为60分,分数分布见图3。

图3入学考试分数分布

4.3期末考试情况

入学考试没能合格的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期末再次组织选修该课的学生进行上机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和学生大作业情况,决定是否通过期未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分数分布见图4,期末考试总人数为2,632人。大作业分数分布图略。

图4期末考试分数分布

4.4考试分析

4.4.1实施情况整体分析

随着90后的学生步入校门,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现代家庭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部分90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还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采用了新生入学考试的方法来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评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选修一些其他的课程,而没通过该课程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入学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扩展内容,安排学生利用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其中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部分被放置在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一般采取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上机实践。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改革实验指导的方式,并专门编写了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本书分为演示、综合和设计试验三部分。演示部分将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试验部分为学生勾画思路或解决难点,设计试验部分则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试验任务。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先将实验环境及实验目的要求介绍给学生,请学生自己结合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某项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普遍感觉更轻松的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

该举措符合人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实现了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期间,我们与部分学院进行了调研交流,在调研交流中大家对我们本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的改革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4.2存在的问题

(1)入学考试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首次入学考试,因为招生时没通知学生,按60分为通过,从09级学生开始通过分数线统一调整为70分),也未必有较好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管理能力也不一定能达到标准;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有可能在使用计算机的某项基本技能上存在一定欠缺。

(2)期末考试

有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说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或通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没到位;

评阅大作业人为因素较多;

不能点到点的指导学生完成大作业(学生通过网上提交作业,老师评阅给分,如果合格不再找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

5今后的设想

“大作业”的理念很好,要想让学生完成好“大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由老师宣讲“大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开阔学生设计思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条件下,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太多,很难做到这一点,能否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入学考试实现分流,但考试分数相同的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多,分模块教学能否成为下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不断提升效果的一种改革新思路。

参考文献: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互动教学;联网模拟;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tp399-C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0-0192-01

随着计算机计算的新型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在计算机方式介入之后,更加丰富教学环境,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情景再现的场景教学,实践现场模拟的体验学习,让高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式与体验,改变学习原有刻板、枯燥的学习过程。通过制定特殊专有的教学程序,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模式,使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更好。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嵌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模式,转变至现代多维、快捷、多样的教学环境。高职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提供课堂实景模拟,教学软件同步使用,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手、脑、心整体参与,不仅增加课堂氛围的多样型,更是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对高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应用都有更深刻的认识的帮助。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资源的广阔度与使用效率。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存储空间、运算能力,可以使教师的课件、教学资源、模拟软件实现快速共享、查阅与调用。同时也方便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复锻炼与使用,为学生的提供足够的创意、学习空间与舞台。教学环境也远远超越地域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双方的知识传递更加有效、快捷。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多方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互动性作用

计算机通过独特的计算功能、存储功能、网络功能从而实现强大的人机互动性。高职教育的变化,正是从传统的板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程序模式教学的引入,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全程一家之言的课堂模式。老师可以为课题设置专门的教学课件、教学程序、实践程序等,学生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为教育双方的互动性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与便利。

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现,不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的素材量,增加教学资源内网与因特网资源的互动,从而获取更多的网络世界的资源。学生学习材料的模板、实践结合度等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通过网络远程教育教授与学生的互动,减少教学工作的局限性。不再受具体的教学地点的约束,通过教学两端的视频设置,即可视线教学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尤其是科技型新兴科技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设定工作任务、布置实践课题。学生即可以通过网络对网站运行代码、网站平面设计、网站客户数据、货源数据等进行远程操作锻炼。远程教学模式即使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将教学课件、教学资实时传送给课堂中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修改学生提交的课件作业,直接对学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素材实时管理与查阅。保证学生享有教学资源的公平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辅助与展示。为提高高职教育对于课堂内容的讲授效率,教师提前对课件通过多媒体方式、教学程序模式、教学软件进行提前设定,将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课件内容的运行机制通过计算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运算展示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深度与广度。例如计算机无盘站的建立,对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提供相同的平台,学生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课件任务,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模拟实践,运算。

另一方面是提供大量教学数据及信息辅助管理。教师的课题内容如果设计大量的物理演示、数据运算、化学分析、平面展示等综合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提高教学信息的管理与调用,提供巨大的便利。教师在教授过程的教学数据、课件演示、各类教学信息的调用、学生现场实践的方式与时间控制,都提供足够效率支持。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普遍使用在各类教学活动中,是目前普遍的应用方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老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接收途径。

(三)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足够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发展,学生需要良好的现场自学平台。高职教育对于学生重要的培养方向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计算机虚拟技术则为锻炼平台提供足够的支持。

教师通过提前对课件程序、学习程序的设定,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模式。计算机已逐步渗透到工作中的个个方面,学生在计算上可以模拟诸多工作情形:会计专业的数据统计,老师可以为学生演示会计学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计算机专业网络编程与程序编写、电脑平面设计更是离不开计算机使用、甚至音乐系歌曲的电脑编排等均可使用计算机完成,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则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足够的实战平台。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与使用,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体验,让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内。它不仅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更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宽阔的动手锻炼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将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印象。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中的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调整计算机教学模式、合理使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对课件的主观思考和能动性,保持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地位。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方式的理解与操作规范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润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多方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29-130.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9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面临的情况,对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查背景

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将其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时展的趋势下,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必然。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遇到的情况主要有:

(1)非零起点且有较大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口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知识都有一定的接触,了解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会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同时,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习基础和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相差很大。

(2)兴趣爱好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喜好。有的对多媒体比较感兴趣,有的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比较感兴趣,有的又比较偏爱程序设计与软件制作。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的不断调整。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其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专业也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以保证教学的科学、先进,适应时展的需求。

(4)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为其他课程让路,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可以大大缩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也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知识也懂得不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而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却感觉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还相当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还相当薄弱,想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进行加强。

那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何呢?距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上应该达到水平有多远呢?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哪一些呢?为了充分而且深入地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对2007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和兴趣进行了调查。

2调查设计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每一个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下列水平:

(1)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

(2)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3)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各非计算机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国贸、会计、中文、外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广告等)的2007级新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此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结合白皮书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设置,考虑到大学新生以往学习的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基础以及学习兴趣,而非问一些专业问题。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2)硬件基础知识和软件基础知识调查

(3)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调查

(4)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要求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也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听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使用和学习基础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新生接触电脑和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较早,接触电脑在初中及以前的占80%以上,入大学才接触电脑的只有3.37%;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在初中及以前的占70%以上,入大学才开始学习有14.21%。与此同时,学生感觉以前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不系统(69.16%的学生有此感觉)、应用计算机的范围较窄(家庭电脑用于上网娱乐的占33.33%)、并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家中没有电脑的有46.99%,其中城镇家庭为31.51%,农村家庭为54.6%)。

其余一些特别设置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例如:有23.3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CpU;有14.43%不知道自己经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哪一种;有54.60%表示对计算机网络不太了解。

3.2能力基础

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的掌握程度较差。在不要求精通的情况下,有60.59%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什么软件,58.97%的学生表示没有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另外有37.33%学生不知道什么是word,56.61%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excel,14.16%的学生没有用过office。

另外,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操作熟练程度不是太差。例如:对键盘的快捷键不会的仅有10.33%;另外有9.24%的学生表示会一点电脑组装。

3.3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掌握。表1是学生入学前对一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个大学生需要掌握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

3.4学习兴趣

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中,比例最高的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62.69%)、计算机应用领域(48.76%)和网络基础知识(41.79%)。其余依次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工作基本原理、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发展前景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1所示。

学生对多媒体、网页技术、程序设计这些与平时应用紧密相关的技术最感兴趣。这三项技术的感兴趣比例为48.26%、46.77%和41.29%。其余依次是文件管理、动画制作、文档排版、网络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可知,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前5项)和最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前6项)互相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大,这也说明,学生的兴趣很广泛,不同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别较大。

3.5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有一小部分基础较好,但还有较大一部分起点很低。大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前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掌握程度较差。根据与学生的座谈沟通,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部分中小学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落实并不到位。再加上计算机课程并不参与会考,对升学率也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在教学当中,并未把它纳入主要课程的范围。

(2)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投入不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都以中高考为主导,对他们来说没时间去深入学习这些不影响升学的课程。有学习和实践机会时,也没有很好的把握。

(3)计算机教学和实践环境缺乏。由于经费和投入的原因,造成计算机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有限性(尤其在农村地区表现比较突出),一些学生很少有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学和实践环境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较差。

(4)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课老师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的,他们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达不到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

上述原因在农村体现尤其明显,根据我们的城乡分类调查结果,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比例要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仍有较大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也相当欠缺。表2列出了城镇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

4相关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非零起点”并不等于有了“好起点”,懂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并不意味着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被削弱,反而应该不断加强。通过调查有如下建议:

(1)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和课程安排应该有基本的保证,不仅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也确保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2)反馈调查结果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现状有比较清醒认识。同时,也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其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条件下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3)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测试,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计算机入学教程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普及,它改变了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运用和体现也越来越多元化,使教育模式变得更加高科技,内容涵盖丰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还解决了很多教育上多年难以攻克的难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以下我们就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以及它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初步论述。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普遍应用使教育模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育中的普遍应用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在职业教育中的为学生在职业学习中的提供模拟教学,规避了教学危险,创造了模拟实际练习的机会,并可以为特殊学生编订特殊教学程序,让教育的普及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1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对教育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教育由传统的单人能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多功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新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对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也很有帮助。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加大了资源的利用率,计算机作为一个强大的载体,就像一个资料库。它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方便学生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方便了教育资源在计算机载体上的汇集和流通,为学生在学习资料的查找和翻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为学生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提供了平台。计算机技术让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迅速,无时无处不在,使教育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教育环境要求也更加的的没有了局限性。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大节省了教育的费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是教育成本降低,学习费用减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更多的选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学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本概念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利用计算机工具,按照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就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老师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程序装入计算机之中,利用计算机像人类一样完成一定的课件内容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获取知识,这是一个知识内容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提供信息,进行操作和练习,指导问题,教育游戏奖励以及课程模拟等六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些形式的应用和分配,帮助教育质量的提高。计算机管理教学广义上是指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和操作,狭义上是指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应用。它能切合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形成大量的教学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方便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和优化,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更高级应用,是对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和规划,并根据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已经普遍在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使用,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应用方式。计算机技术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更现代化的条件,方便了老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算机管理教学也已经在学校教学中初步形成,对学校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规划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处于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探索阶段,还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两个方面作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既有相通的地方法,也相互区别而存在,只有做到教学内容和和教学管理的双相结合,才能使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育中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和实现,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2.2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应用以及网络技术等诸多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通过音视频播放形式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传输给广大学子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课程,课件素材库,视频点播,时时视频传输等几大部分。其中软件课程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编写的教学课程并通过对网页源代码的修改,保护文本不受更改和损害。课件素材库是指对教学的媒体素材形成一个文件库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储存,需要专门的软件支持。它方便老师对自己的素材进行使用和管理,方便随时增加,删除和下载使用,也方便学生的查阅和下载。视频点播是指通过媒体流技术将影像和声音压缩处理放在网站上,供大家下载观看的文件,方便学生对已学课程进行点播和再次学习。实时视频传输是指通过网络技术连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进入一个真实的课堂环境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工作的局限性,不在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室,也不需要请专门的老师,只靠一台电脑便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随时的进入学习状态,大大的节省了课程学习的开支。计算机对素材库的管理也方便了学习者对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影音视频的下载和播放是原景重现,全国各地老师的教学全过程都可以进行视频播放,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和再次学习。总的来说,一台电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予了学生无负担的更多学习机会。

2.3计算机技术在其它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多种多样,除了我们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和远程教育之外,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长用领域还包括:职业教育中、和特殊人群教育等等。

职业教育是与一般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具有专一性,是进行专门的单一技能的系统化深入教学形式。它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模拟教学。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和应用前文已经提到,我们这里对模拟教学进行具体介绍。模拟教学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出一种仿真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模拟的界面进行实际学习和实验操作,并通过电脑综合处理得出结论和可能出现的状况,从而达到学生情景交融的学习效果。模拟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职业教育中,有些技能培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模拟教学很好的避免了这种危险的产生。而且,模拟教学给学生在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因为是模拟操作,还降低了训练过程中的经费和花销,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能过在模拟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和学习。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人群教育中的应用是指针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或者接收能力的原因等而无法加入到正常学习队伍中的特殊学生,通过计算机技术的高端应用和制作而量身定制的特殊教程,通过计算机广泛的传输到每个角落。让身体上有残疾或无法活动自如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老师,例如聋哑学生的视图教学和盲人的音频教学,也让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的学生沟通无极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编程,这些教育上的难题都将被攻克。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加入是教育界的福音,它让教育变得丰富多彩,知识环境不再单调乏味,更加的多元和立体,但是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正确的使用它辅助教学才是提高教育的方法,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教学,将失去老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固定性和不敏感性,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应的地方不能及时发现和改善,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它只是客观制定的一套具有固定模式的教学系统,不具备主观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时时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借助计算机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更佳。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涉及的教育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具体的科目和研究方向不同,在选择计算机作为辅助教育工具时,应当根据教学类别的自身特色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而不应该采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程序本身不具备这种因地制宜的能力,这需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出适合本身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辅助教程,实现以人为本。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当是方便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教学手段,方便教育者更好的表达和讲解知识。只有实现计算机辅助与老师教学完美的结合才能对教育成果的提高起到真正的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给教育界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让不可能变成无处不在,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涉及面会更加广泛和深入,跟教育事业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但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这正体现在它在教育方式革新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这告诉我们,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也不应当过分依赖于计算机的功能,应当做到老师、学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才能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读者调查表[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11(1).

[2]读者调查表[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11(4).

[3]李光理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4]饶君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个性化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5]夏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