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十篇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十篇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21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1

作者单位:342300江西省于都人民医院儿科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据患儿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期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或刻板行为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1],患病率为5/10000~10/10000,随着临床诊断标准、公众意识的提高其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尚未报道能治愈或改善孤独症的症状药物,但在临床护理中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孤独症患儿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医。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些患儿,提供更专业的帮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1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与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典型的特征是语言发育迟缓,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会讲话,约50%的患儿根本无口语表达能力,甚至终生保持沉默,也是患儿就医时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虽然说话不晚,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存在着明显异常,经常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缺乏肢体语言、缺乏主动与人交谈的能力。不能正常应用人称代词,常将代词混淆用错。严重者表现有语音和语音节律方面的障碍,类似于聋哑儿童。

12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为眼球接触回避,在儿童期缺乏对父母的安全性依恋感,对父母的亲近没有愉,被陌生人拥抱时不会紧张害怕,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找亲人的安慰。缺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建立个人间的友谊和不了解他人的感受和缺乏同情心,喜欢独自活动,对集体活动无兴趣,甚至主动回避。年长后表现为行为自封孤僻,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

1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行为、兴趣及活动模式呈局限性、刻板性和重复性。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某些患儿还有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14智力发育与感觉异常儿童孤独症在智力发育方面25%患儿智力正常,25%轻度智力障碍(iQ50~70),50%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碍(iQ≤50)。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2]。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患儿感觉迟钝,不喜欢被人拥抱或亲近。

15孤独症的治疗儿童孤独症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临床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语言功能、矫正行为、提高自理能力为治疗目的。多采用综合疗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并以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患儿心理护理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和恐惧(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依恋性增强、缺乏安全感、出现退行、自卑等[3]。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对患儿退行不能训斥,应耐心帮助患儿纠正,对患儿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感等。同时尽量提供机会让患儿表现自我,对患儿的良好表现(如打针不哭、自我照顾、对医护人员有礼貌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12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反应多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等[4]。护理人员要专心倾听家长的谈话和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认真倾听其诉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对于过分顺从儿童的家长,要鼓励家长尽可能理解和宽容孤独症孩子。

22饮食护理孤独症儿童选取食物种类范围狭窄、严重地偏食挑食,有许多患儿有偏食某类食物、抗拒某种味道或颜色的食物、不想吃饭或异食癖等饮食习惯。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摄入量普遍不足,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钙和锌摄入量严重不足,这些营养素对患儿的脑发育和维持脑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5]。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协助制定饮食计划;指导家长在游戏中或孩子感到饥饿但还没有饿得很厉害时引进新食物,减少患儿对该食物的抗拒性,以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这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23对症护理根据患儿此次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对于不配合的孤独症患儿,应有家长陪护,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尽快找到能让患儿接受的方式,完成治疗。有些孤独症儿童只愿与特定的、长期在一起的人发生肢体接触,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多关心、爱护患儿,使患儿得到亲人般的关爱,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以解除寂寞,减轻分离性焦虑,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在条件许可时可先教会陪护人,必要时与护理人员一起完成治疗、护理。

3体会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其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重复的行为致使大部分儿童不能融入社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并告知家长孤独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早期积极采取治疗是可以改善预后,同时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促进儿童技能发展是十分有效的[6],从而使家长放下心理包袱,坦然地接受现实。定期举办培训班,内容包括孤独症的概论、评估、训练方法和原则,使家长了解和掌握孤独症训练方法和原则,提高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应保持耐心和热心,与其建立正常的亲子感情,避免对孩子冷漠、打骂、责罚,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步骤地进行强化和鼓励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善。正常的孩子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日常生活的操作,而且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可能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用数年时间来教导,因此家长在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操作训练时要反复进行,对于他们自身的变化和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并与医生保持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开展家庭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5.

[2]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3]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12.

[4]陈妙盈,邹园园儿童孤独症家长心理反应的调查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10):89.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2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相关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孤独症"这一名词被提到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这类儿童群体及他们的家庭相继受到人们的关注。孤独症儿童因自身条件较为特殊,对家庭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儿童,其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要高于其它特殊儿童。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看,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于孤独症孩子良好成长的作用,几乎就是决定性的了。儿童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是一种终身教育。因而,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式、科学性,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

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在对儿童的康复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病能够尽早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有人说,孤独症儿童生性冷淡,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不是不需要家庭,也不是说孤独症儿童不需要父母亲情,其实他们也是受疾病所困,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无法建立与他人的交往与联系。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其他成员,理解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延续和巩固,科学的家庭教育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孤独症儿童成长有很好的康复作用。在各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受益。家庭教育对于孤独症孩子良好成长的作用,几乎就是决定性的了。如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孤独症儿童实现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功能的基础性教育。有利于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康复同步,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达到加快孤独症儿童症状改善,提高功能的目的。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家庭的概念,表面上看,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很陌生,也很遥远。甚至于对父母的亲情,他们也毫不理会,似乎生活在一个永远属于自我的小天地里。这种状况常常令许多家长十分焦虑和沮丧。其实,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对家庭、对父母有着十分的依恋,因为他们深知在家庭、在父母那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爱护护和更多的温情。

实际上,不是说儿童孤独症患者不需要家庭,也不是说儿童孤独症患者不需要亲情,他们是受疾病所困,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无法建立与他人的交往与联系。因此,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其他成员,理解应该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来说十分重要。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得了儿童孤独症,家长应该正视现实,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家庭教育在对于孤独症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家庭即学校,生活即训练。家长即教师,行动即希望。我们期望千千万万的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积极地行动起来,用我们的责任,用我们的勇气,用我们的智慧,倾尽我们的心血,让这些折翅的天使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2.家庭教育在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中的自身价值

2.1发展孤独症患儿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孤独症儿童发育的典型特点是个体社会交往及沟通模式的异常,包括社会交往的障碍、言语表达障碍等。针对孤独症儿童这种缺陷,家庭是他们与家庭成员共同活动,发展人际交往的最有效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天然教师,终生的监护人。当然,家庭教育的环境条件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主动创设的。各种公共场所都可以是家庭训练的很好的场所,家庭教育训练的内容可以涉及所有内容。例如,孤独症孩子可以在和父母去亲戚朋友家拜访中,学会理解主人、客人的关系,学会怎样做主人、怎样做客人。当家长领着孩子出去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教育孩子辨认各种植物、动物,教育孩子的行为举止要符合游人的行为规范。只要家长们正确认识及有效地付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2.2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多孤独症儿童不能讲话,他们一般不能用语言交流,而是倾向于用手势或其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而即便是一些语言发展比较好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仍然存在许多的困难。他们可能对别人的语言作一种非常表面或歪曲的理解,而他们自己的语言又十分机械、刻板,总是重复固定的几个单词,对别人问题一律做简单的是或否的反应。为了能使孤独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得到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够很好的与孤独症儿童近距离,面对面,强制性的接触,训练他们的目光对视能力。当他们出现不耐烦的时候,用他们平时喜欢的东西吸引他,从而延长与他们的对视时间。长此以往孤独症儿童可以做到,在别人与其说话时进行目光对视。通过与孤独症儿童的接触、讲话,让他们建立声音与动作的联系。家长能在家庭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地与孤独症儿童说话,多渠道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此外,家长们能够把握时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大量语言刺激,诱发语言主动性。在日常简单劳动中,诱发他们的主动语言,如,让孤独症儿童帮忙扫地,家长把垃圾桶藏起来,诱发孤独症儿童去找,去问:"妈妈,垃圾桶在哪呢?"等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教会孩子如何在不同场合用语言表达出来。

2.3加强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的矫正。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行为习惯的训练越早越好,因为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很难去改变。而孤独症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别带来了干扰。例如,当自己的一些要求被拒绝时,就会大哭大闹,乱发脾气;有时候,在路上走,也会无端地辱骂身边的人或往他人身上乱扔杂物。他们的问题行为有时也会指向自己,表现为自我刺激行为或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是在周围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儿童经常出现无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舌头,边爬边叫,模仿动物。

自我刺激表现为咬手、撞墙等。在家庭训练中,家长可以采用一些良好有效的训练方法,把一些好的想让儿童掌握的行为习惯分解为若干个小环节,对每个环节反复进行训练,直至儿童能玩去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坚持不懈,切勿急躁。

对于一些问题行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如果是以吸引注意为目的的行为,如发脾气等,可以采用消退法,故意置之不理。对于一些攻击他人或者破坏东西,自伤等行为,可以适当采取一定的惩罚的方式。

总之,家庭教育中会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时的干预,使其健康发展。

2.4培养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孤独症属于一种广泛发育障碍,不仅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做到生活自理。他们可能在不同的年龄段存在不同的问题,家长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训练。家长可能在孤独症儿童小学阶段教会他洗手、洗脸、分清衣服裤子的前后,能独立穿脱衣物;而到了初中阶段,可能就要学会根据季节、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衣物。家长在制定干预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教育训练的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和需求。

3.总结

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在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几乎就是决定性的了。它不仅可以发展孤独症患儿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孤独症患儿问题行为的矫正;同时能够提高孤独症患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除了具备一般家庭教育的特点外,有着自身的特点;教育方法上,除了具备一般儿童的教育方法外,还有着一些不同的方法。儿童早期教育的一般理论和家庭教育的一般理论同样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早期教育。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有:重复强化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结构化的原则。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并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

同时,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还要做到:

(1)不训斥,不嫌弃;

(2)不溺爱,不迁就。

(3)要和学校或者康复机构积极配合,制定切实并且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案。

(4)家长要加强孩子社会适应性的训练,毕竟孩子将来要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总之,科学化、合理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孤独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更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韩刚跃.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康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8):15-17.

[2]秦秀群.彭碧秀.陈华丽.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9):1725-1726.

[3]秦秀群.唐春.陈华丽.等.孤独症患儿母亲的亲职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17-20.

[4]张轶杰.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精神症状与应付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第26卷,第10期

[5]张颖.孤独症的早期干预,临床儿科杂志,第28卷第8期,2010年8月

作者简介: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3

根据对近几年几篇文献的探究,笔者结语了一些关于特殊困境儿童及社会保障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便发现这三类特殊儿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变化。

1.1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特别是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江西等省份留守儿童比例非常高。后来在2013年5月10日最新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2.55万,加上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并逐年扩大。

1.2孤残儿童的背景资料

根据民政部2008年启用的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约71.2万名。根据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收养孤残儿童10万人。

1.3自闭症儿童的背景资料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另外,我国政府2006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以期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体系。

2研究现状及原因

2.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五个方面。

2.1.1生活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补给,极少部分祖父母还会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金。总体上来说,这些儿童的祖父母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生活困难的问题。

2.1.2安全问题

由于隔代监护,缺少了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对留守儿童监护力度的减弱。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范能力弱,再加上尚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对安全隐患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更容易导致被拐卖,溺水,受等人身伤害。

2.1.3心理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很弱,所以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少了父母,家庭,社会的陪伴和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理和心理的转变和过渡,会更容易产生孤僻,焦虑,自卑,偏激等不良心理倾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3.1.4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处在一种不稳定,临时的家庭结构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系统不稳定。而且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监督和交流,部分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加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1.5医疗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长期良好的生活照顾,这就大大增加了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害及患病的可能性,加上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更有些家庭贫困而买不起药。

2.2孤残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环境问题、医疗康复问题和教育就业问题三个方面。

2.2.1生活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被遗弃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给福利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儿童福利机构都存在收容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床位需要,而且受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成本在不断加大,经济压力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许多家庭寄养和无人收养的孤残儿童处在及其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

2.2.2医疗康复问题

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主要的问题以心脏病、肢体畸形、脑瘫、先天性精神残疾为主,其中残疾儿童比例非常大,对于他们的手术和康复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而且在每人每月固定的日常生活所开销的费用基础之上,可用于医疗和康复的费用明显不足,而且福利机构康复设备和康复人员的不足也限制了孤残儿童的康复问题。

2.2.3教育就业问题

针对孤残儿童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面临的教育和就业两大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对孤残儿童在政策和社会福利上有许多层面的补助,比如免收书费和学杂费,给予经济资助等等。但是还会出现继续教育阶段困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等现实因素。

2.3自闭症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法律问题、医疗康复问题,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四个方面。

2.3.1法律问题

目前自闭症并没有被列入《残疾人保护法》的保障范围,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各项权利。用法律来明确规定自闭症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对于完善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2.3.2医疗康复问题

据调查,全国现在自闭症康复公办机构不到30家,家长创办的机构占70%,能接纳自闭症儿童总容量非常有限,根本得不到任何康复和教育服务。

2.3.3经济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基本上存在严重的经济来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满足日常的开销之外,大多数费用都花在了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上,从而造成家长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2.3.4教育问题

自闭症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较少,自闭症专业教师薪资福利较低,得不到国家的社会保障,这些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研究结论

3.1困境儿童范围的广泛性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比如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孤残儿童等等。这些真实的个案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活脱脱的写照,还有更多偏远地区或者未能主动联系的困境儿童及家庭需要社会的关注,其家庭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和急需解决。

3.2困境儿童服务的多样性

困境儿童服务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康复,生活,就业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对这几个方面的日常开销以及国家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给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对困境儿童的服务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介入,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一个新的议题。

3.3困境儿童立法的滞后性

通过笔者对文献和访谈的结语发现,目前中国并没有制定一部《儿童保护法》。儿童社会保障这个领域与妇女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所以在困境儿童社会保障的立法上,需要明确和说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避免出现法律盲区和不合理的分工,最终导致困境儿童的权利未能受到保护。

3.4建议和措施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覆盖范围,资金筹集,保障项目,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明确管理部门,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投入,并尝倡导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逐步完善中国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综合体系。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特殊儿童立法保障和特殊教育体系,来维护这些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权益,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并进行适当的评定和监管。大力加强专业人士队伍建设和专业治疗救助人员的培养,能够对特殊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提供双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另外还要不断在科研和学术上大力投入,为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大力普及宣传困境儿童及家庭的特殊情况,号召社会大众减少甚至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让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尽快地进行社会再融入的过程。

3.5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对于困境儿童心理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包括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孤独感,自闭症,社会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方向,这同时需要社会大众消除自身的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4结语和反思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4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1)隔代(祖辈)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监护;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来照顾自己。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子分离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不少国内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问卷调查也持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2-4],行为问题发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如社交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

2.1国外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从对应的概念“亲属抚养”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CwLa)将亲属抚养定义为由亲属、种族部落成员、养父母或者其他与儿童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对儿童提供的照顾、抚养以及监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来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纵向数据,得出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抑郁症风险的结论;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儿童进入寄养会表现出行为、心理或社会能力等问题”;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岁亲属抚养儿童在行为或者心理上有严重问题(比如沮丧、焦虑和社交恐惧),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正常儿童;JSDana等[10]指出: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2.2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国内的研究,众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更差,表现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11-12]。具体表现在:1)在情绪方面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等特点。李晓敏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情绪、人际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冷漠、自负、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2)人际关系方面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15]。此外,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16],后者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对人抱有敌意、与环境不能很好相处等特点。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引发出被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几百种测量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它是在epi基础上加另一个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质)而成,分儿童(7~15岁)及成人(16岁以上)两式,有男女的年龄常模。在我国已有epQ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各式的项目由原版分别为97和107项筛选成88及88项,结果分析方法上发展了t分表和各维度的分级方法。此方法适用于7~15岁儿童。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时可应用这个问卷,该问卷是从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该问卷适用于学龄期儿童,以区别其有无精神病,所出现的问题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17-18]。4)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时可应用该量表,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包括了主观上的担心、紧张,而且还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社交困难的评估,当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常结合其它的焦虑评定量表和抑郁评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着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1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19]。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有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21]。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5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3结果

对于产生不同心理问题的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所有患儿都能很好地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乐观向上的心理,缩短了疗程,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4讨论

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儿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患儿的疾病康复是医护人员心理护理工作的最好成果[4],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让患儿在最佳的心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儿身心尽快恢复健康,和健康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晔华,阚积荣.24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卫生,2005,37(5):370-37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2-1643.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6

执笔:王莉白艳王晓萍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亦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rBlener首次提出,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利奥・肯纳(LeoKanner)命名为“婴幼儿孤独症”,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出中国首例孤独症儿童,首先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关注。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以后逐渐在教育界、康复界、心理学界引发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性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来自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国内对儿童孤独症的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全国性的专项普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从事训练辅导的专业人员不足3000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对弱智、听障儿童如何实施“融合保教”问题进行过研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干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和教育训练,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并逐步融入社会,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西方教育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普通儿童进行沟通和社会互动”。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由于受理念、师资和具体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局限,“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以及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多数是将孤独症孩子单独分班,其优点是便于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强化训练,但它的缺点也显露出来――这种模式把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使这些孩子未来回归社会时困难重重。

近几年来,我园不断发现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入托,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我们决定以2004年入园就读的两个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为依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针对性训练等手段开展了为期5年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早期干预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人士、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通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育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行为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在学术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较为常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强化疗法、自然疗法和团助疗法。自然疗法强调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并应尽量安排非残疾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的作用。如果说强化疗法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学得具体技能见长的话,自然疗法则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主体性和行为的自然性而别树一帜。

2、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尝试用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将孤独症儿童纳入正常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普通班级学习,使他们成为班级中普通的一员,将特殊教育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美术、音乐、感觉统合几个领域的元素整合,以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为基础,以语言交往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最终目标,研究孤独儿童随班就读的早期干预策略,从而探索一种积极、安全而有效的融合教育途径。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测验法: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研究对象实施前测后测,评估和对比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1978年由Krug编制,1989年引入我国,采用问卷形式,由养育人填写。该量表共有57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生活自理(V)、语言(L)、躯体运动(B)、感觉(s)和交往(R);《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由e.Scholper,R.J.Reichler和B.R.Renner1980年编订,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的病历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项都有详细的说明以利于评定者的操作:有1、2、3、4四级评分标准,分别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标准也有详细的说明。

两量表皆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杨晓玲等(1993年)研究发现,aBC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量表可靠性要求,且性别、年龄因素对量表影响不大,可以在我国运用;王子才等(2002年)发现aBC量表的阳性符合率为80%;王瑜、王贵菊、王玉玮(2003年)发现aBC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CaRS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95%。因此,本研究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来评估、比较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够确定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参与式观察法:带班教师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实际观察,对他们一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所有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

确定由带班教师和家长每周为孤独症孩子写好观察记录,跟踪积累资料,建立“发展档案”。这样做,一是便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是便于同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沟通,有利于孩子后继教育的信息反馈;三是免除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与家长面谈,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彼此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四是可以让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干预措施:五是为课题的研究积累基础性资料已供分析研究之用。

带班教师每日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社会性、认知能力、艺术感悟、自我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简单给予评价。

我们利用“本周情况总结与下周安排表”让随班教师把一周的观察记录做一小结,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汇总,便于家园双方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对孩子本周的总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针对下周的安排双方可以交换意见。如下表

(3)访谈法:访谈家长――对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单独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指导。另外,在干预实施过程中,针对幼儿的问题多次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协商;访谈教师――针对被干预的问题多次与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和讨论,目的是了解教师眼中的幼儿,以及孤独症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访谈孤独症孩子的伙伴――通过与融合班其他孩子进行交谈,了解同伴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程度和看法。

三、干预过程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任何异常,体重6斤。出生后主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003年9月1日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异常行为,因为丽丽有一个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姐姐,所以她的父母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孩子也存在异常,但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诊断、咨询,都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宁宁2岁以前主要由在陕北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管,2003年9月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训练的内容

我们针对两名幼儿具体情况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采取适合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两名幼儿大多时段都和普通儿童一起上课、活动,部分时间接受专业教师的干预训练。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干预方法和途径

(1)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先让孩子认识班里的1~2名小朋友,然后让他(她)从小朋友中找出那个同伴。如,老师说“把点心给媛媛!”,要求他(她)先准确的找到媛媛,再把点心送给媛媛,然后,我们再教他(她)逐个认识班里的其他小朋友,慢慢减轻他的心理压力,逐渐融入集体之中。

根据丽丽无意识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她跟前给她讲故事,和她拉家常,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她有意识记忆,在“狐狸蒙上眼睛”和“丢手绢”游戏中,老师请她当主角。在游戏“狐狸蒙上眼睛”中,请她闭上眼睛,当音乐停止时,发现谁动,让她指出来并说出姓名,她说不出来时,老师教她,让她记住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在中班结束后,班级上小朋友的名字她都能说出来。

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能够及时给孤独症幼儿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事先,我们向孩子们说明:这两位同学和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她)有很多地方很特别,需要我们一起帮忙。他可能有时很健忘,需要我们提醒准时进教室;更可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不喜欢别人碰他的东西;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大叫、下座位、扔东西等……但他们是咱班上的小朋友,如果他(她)发脾气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孩子们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处理方式:有一起玩的愿望时,除身体的靠近,还不时拉拉手,用眼睛看对方;教他们和同伴一起坐下、一起拿取玩具、一起哈哈笑等玩耍和相处的方式;他们有异常的举动装作没看见……毕竟,要孩子们一味的包容,倒不如协助他们学会和特殊孩子相处之道!班级老师还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别的小朋友来共同帮助孤独症患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

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

(2)家国配合,开展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训练。

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家长是幼儿生活的亲密接触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同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需要诸多因素一起加入到对该个体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活动中来,尤其是家庭的配合。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幼儿的良好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事半功倍的作用。宁宁的母亲是大学的副教授、科研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吸收她参与“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丽丽的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家长的职业优势,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分析幼儿现状,建立了幼儿的个案记录;其次,教师和家长分别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长期训练方案,如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幼儿园安排孤独症儿童每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一小时,然后进行语言个别训练一个半小时,做素质操、运动课和精细课(绘画、积木建构、剪贴等)一小时,其余时间随班就读施行融合教育。家庭每天都应配合幼儿园按照训练方案实施训练,教师分析训练效果,然后两者进行比较。

(3)采用适宜的方法,强化孤独症孩子的良好行为。

用奖赏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的方式去消灭或杜绝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宁宁喜欢把洗面奶、洗发露倒出,常常有哭闹等行为,宁宁的妈妈就采取惩罚的方法来对待他,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出现自伤行为。老师发现后及时提醒家长营造一种不理不睬、孤立的气氛来对待不适当行为,而奖励适当的行为多用。在训练中当宁宁哭闹时,只要他有五分钟的安静我们就用强化正确行为的方法说:“好安静、听得好认真”等去表扬他。教师让家长给孩子做简单易做的事或是他能做的事,然后表扬他完成了任务,以此用表扬来替代对孩子的训斥。

(4)利用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5)一对一训练,逐渐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融合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单个项目的训练交流:

孤独症幼儿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就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

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

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8年5月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孤独症儿童丽丽和宁宁分别实施后测,测验结果如下:

丽丽:CaRS测验结果为30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8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4分,57项中有16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3项,交往(R)4项,躯体运动(B)7项,语言(L)1项,生活自理(v)4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丽丽在语言表达、社交方面进步最大,行为和感情控制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1)是一致的。

宁宁:caRs测验结果为32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11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5分,57项中有24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1项,交往(R)4项,躯体运动(B)5项,语言(L)8项,生活自理(V)5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宁宁在感觉方面进步最大,其次是躯体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2)是一致的。

通过历时五年坚持不懈的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至今,各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1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由于受到其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影响,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而这些错误,都会得到正常儿童及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使孤独症儿童在轻松的“儿童教儿童”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更加趋于完善。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本研究中的两名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等。

2、社会性行为有了显著改善

(1)同伴交往能力提高:同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相比,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两名幼儿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可以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提问;交流时与对话者有了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

(2)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转变。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而且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自虐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3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了正常的生活常规:干预前两名幼儿都没有午睡习惯(宁宁初来幼儿园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时胆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即使在情绪低落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

(2)饮食进餐的习惯逐步改善: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到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干预训练过程中,带班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根据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中,丽丽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宁宁在学业方面的进步不是很大,特别是与数和计算有关的方面还有些差,但他认字还是很快,已会辨别各种颜色,认识了很多种动物,能和老师对唱儿歌。

五、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两名孤独症幼儿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干预,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融合教育是治疗和改善孤独症幼儿症状、帮助其回归生活主流的有效方式。

孤独症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正常孩子接触,是其扩大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有问题的孩子。

2幼儿园班级集体是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

在幼儿园班级集体中,教师为幼儿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教师言行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集体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行为的规范、班级集体影响力对幼儿个体行为的约束等,形成了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孤独症幼儿和正常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还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同龄伙伴的关爱、老师的爱护,这些都是特殊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这将使他们在社会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其社会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等社会生活技能。

3孤独症幼儿的训练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家园配合的密切程度。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必要性;推行措施

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多见于儿童群体,典型的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缺失、情感交流障碍,因此自闭症儿童确实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但他们并不是家庭或社会的负担,只要我们能够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同样能够使他们回归社会、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是一种倡导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值得我们研究、探讨与推广实践。

一、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自闭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也被称作孤独症典型的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缺失、情感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难以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低下,兴趣和行为活动单调、重复、机械等,这导致他们与正常人出现了明显的区别,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闭症的发病率较高,患儿数量也非常之多,为此联合国还将每年的4月2日设为了“世界自闭症日”,以呼吁人们关爱自闭症群体。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自闭症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一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儿童,因此如何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就成为了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

传统思想理念认为对自闭症这类的特殊儿童群体,应当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但这会使得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被进一步的隔离开,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融合教育与此相反,它倡导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特殊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安置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生活隔离,尝试融入正常的社会群体、社会环境,这对他们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有助于他们回归社会主流,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推行融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我们需要认识到,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推行与实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以提高教育成效。

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推行措施

(一)家长方面

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学习、玩耍和成长,但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措施上,则需要进行改进与调整。例如,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要了解融合教育(这需要政府、学校进行对应的宣教工作),认清融合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上和融合教育的思想理念保持一致,要在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接受的情况下,让他们多与外在的社会环境进行接触,例如家长自己可以多与子女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鼓励他们外出玩耍,帮助他们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等等,同时要对子女加强能力培养,如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等等,为子女能够尽可能融入正常社会群体奠定基础。对于子女将进入正常学校、正常班级进行学习的情况,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不要过度保护,认为子女可能在学校中受歧视、受欺负而放弃学校教育,这反而不利于子女的成长,而是要对子女有信心,并且要鼓励子女、帮助子女习惯学习班级生活[1]。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方面必须要完全的接受自闭症儿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用爱心来对待自闭症儿童。为此,一方面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另一方还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要爱护他们,不能欺负他们”,而是要从实际的行为上表现出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让普通学生能够以此为榜样,照学照做,关爱自闭症同学。为了消除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儿童之间的隔阂,教师必须要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可以播放类似于《质数的孤独》、《自闭历程》、《我叫山姆》、《雨人》、《海洋天堂》等关注特殊群体的电影,让普通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去了解自闭症儿童,让他们知道自闭症儿童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可能更敏感、更聪明,或是让普通学生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闪光点,经常性的对自闭症儿童做出表扬让普通学生学会欣赏自闭症儿童,树立起普通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观念,完全的接受自闭症儿童[2]。

其次,学校要完善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一方面要提升融合班级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融合班级教师进修学习,以研究形式进行融合教育,提升融合班级教师的职业素养,激发融合班级教师的教育信心,帮助其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闭症儿童,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化的融合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对于融合班级的教师应给予一定奖励,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难免会给正常的课堂秩序带来影响,从而增加融合班级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量,同时还会使融合班级教师产生压抑等消极情绪。所以,学校应该将融合班级教师的付出与待遇相匹配,争取融合班级教师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政府方面

政府应当从法律法规方面来推进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完善《义务教育法》,尽快提出《义务教育法》修订补充条款,明确将自闭症儿童定为法定特殊教育对象,将自闭症儿童纳入义务教育法系列。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入学教育方面,利用国家各种支持政策,解决入学难的问题,确保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资金充足,将自闭症学生教育补贴纳入政府教育补贴计划。并出台《特殊教育法》,规定特殊儿童不仅可以与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且还可以获得由政府提供的交通、午餐等免费服务。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制定平等对待自闭症学生的方案,强调对自闭症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原则,对其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的评估等做出相应的调整[3]。

(四)社会方面

融合教育既要让自闭症儿童融入到正常的学校和班级中,同时还要让自闭症儿童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中,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要加入到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来。例如,政府和学校要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正确认识,并呼吁他们关爱自闭症儿童,接受自闭症儿童。或是鼓励发展民间的自闭症儿童关爱保护组织,开展各种自闭症儿童社会活动,让自闭症儿童能够有机会真正的走进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并逐渐的融入社会。

三、结语

自闭症儿童并不是家庭或社会的负担,他们可能在情感上更加的敏感、细腻,在思维上更加的活跃、高效,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走入正常的社会,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开来,所以对自闭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促进融合教育的推广实施,提高融合教育的成效,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泽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可接近性问题研究――从权利冲突的角度探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16,08:247-248.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8

关呢?

杜主任: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疾病。以前,孤独症发病率较低,20世纪70年病率为1/10000,而2008年统计的患病率已经上升为1/150,近40年时间上升了60多倍,男女比率大约为4∶1。

孤独症的明确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和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遗传度为90%,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的发病率的50~200倍,但远低于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儿童孤独症患者二三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18%和0.12%。多数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于多基因遗传及其它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且至少为10个以上的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孤独症有关的致病基因大约位于性染色体和7号、15号、17号等常染色体上面,可能与五羟色胺系统基因、免疫系统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有关系。

还有围产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围产期是指妊娠28周至出生后一周的时期,孤独症患者中有过围产期产伤、宫内窒息的概率较正常孩子更为常见。而包括防腐剂、消毒原料中汞等各种重金属污染也可能是孤独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再一个,病毒与免疫学因素也不可忽视。围产期的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缺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孤独症还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缺陷,从而使其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容易招致各种病毒感染,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可以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神经发育障碍。

研究还发现孤独症与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有关。我们大脑中有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例如单胺系统中的五羟色胺系统基因、儿茶酚胺系统都和人类的情感表达有明确的联系,这些物质的异常可导致与外界的情感联系出现障碍。

《科学生活》:既然孤独症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发病的,那么它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呢?

杜主任:孤独症的特征性症状有三组,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大多数孤独症的起病年龄在出生后1~2年,有的孩子在1岁之前就有一些异常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1岁以前异常安静,不认生,现在看来,极可能就是早期孤独症的表现。有的孩子表现为目光对视差,哺乳时无相应的肢体姿势,3~4个月时被逗弄也不会发笑,4~6个月时还不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好像周围的事和他无关,6个月~1岁时对经常接触的人和陌生人一样对待,亲近的人离开也毫无反应。

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人类除了语言表达之外,有很多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例如肢体语言、姿势、手势、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其中眼神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传达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通过眼神,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孤独症孩子缺乏眼对眼的凝视,他们的目光经常不集中在别人的脸上,不注视人,目光显得空洞涣散,回避目光接触,缺乏社交性微笑。母亲抱起他时,往往没有期待性兴奋的表情,对不认识的人也不认生。但是,也有孩子对父母尤其是母亲表现为过分依赖,在任何环境下都黏着母亲,把母亲当作喜欢的一件东西。1岁以后的孤独症孩子缺乏指向性注意,不能与他人共享兴趣,也缺乏表白性注意,别人很难从他的目光中判断出他的意图。

在玩游戏时,孤独症孩子由于缺乏想象性,例如不能将一个东西假想成另外一个物品,所以不会玩假想游戏,只是刻板地敲打东西或乱扔、乱揉玩具。他们的模仿性游戏能力也较差,不会玩“过家家”,模仿医生、厨师等特定职业的行为。对互动的、合作的游戏缺乏兴趣,因而不愿参加集体游戏,有时候加入游戏也比较被动,不能理解游戏的规则。上幼儿园后也不懂得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经常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自由玩耍。孤独症孩子不探究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活动,别人的开心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没有加入的愿望,更不懂得在交往中如何对别人恰当反应。

孤独症的第二大核心症状是语言交流存在本质上的障碍。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这往往是家长首次就诊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孩子终身不能说话。孤独症孩子不仅存在语言表达障碍,而且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有语言发育的孩子也不能利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在语言表达障碍中,往往表现为言语重复、刻板以及简单地模仿别人,有的孩子出现延迟性模仿,反复说几天前听到过的话。对“你”和“我”分不清楚,往往用名字替代“我”。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不带情感色彩,无抑扬顿挫,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像机器人说话一样。孤独症孩子的语言理解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听指令或听不懂指令,对别人的言语没有反应,似乎充耳不闻,像聋子一样。其实,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听力测试,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听力测试都是正常的。病情比较轻的孩子在别人配合手势时,也能执行一些简单的指令,但缺乏手势辅助时就比较困难,理解带介词的句子比较困难,而且不能理解语言中微妙的含义,例如不能理解讽刺语和幽默句。

有语言孤独症的孩子也不能恰当地利用语言来进行有效交流。所谓有效交流,就是要有互动,一问一答,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孤独症孩子的交流就达不到这些目的,他们经常只是自顾自地说,也不在意别人的信息反馈。或者不注意谈话的主题,经常跑题,以至于其他孩子因交流不成功不愿与其交流、玩耍。除了语言交流障碍以外,孤独症孩子还存在非语言交流障碍,表现在理解和利用手势,或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意愿或情感的功能出现障碍,也就是看不懂,不会用。他们的面部表情呆板,缺乏细微的情感变化,也不能与别人产生情感共鸣,难以发展同情、悲伤、羞愧等高级情感。

孤独症的第三组特征性症状是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他们不愿改变周围的环境设置,家里的物品常常要求一成不变,并且要有一成不变的作息时间表,外出时行固定的路线,否则烦躁不安。他们常常不喜欢新东西,往往对没见过的东西不感兴趣,没经历过的活动不去尝试。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某些物品,例如圆形的、球状的东西常常是孤独症孩子最喜欢的,经常反复转着玩,一玩几个小时。有的孩子对一些特殊的物品有异乎寻常的嗜好,常常不离不弃,喜欢的东西旧了、脏了、臭了也不愿扔掉。他们玩耍的方式和正常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撕纸玩,喜欢听玩具车的轮子转动,喜欢转着瓶盖玩。

孤独症孩子往往有刻板的行为,例如不停在自己眼前晃动自己的手,或反复拍手,转圈,来回无目的地跑。孤独症孩子的行为往往带有强迫性质,例如出门时必须走固定路线,吃饭前有固定的仪式。孤独症孩子的情感表达比较单调、平淡、刻板,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别人兴高采烈时,他却面无表情,更不会去试图取悦别人。部分孤独症孩子伴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行为,单调地来回蹦跳或转圈,其多动表现并不是周围环境刺激诱发的,别人不理解其行为,做事不知危险,有时冲动伤人或自伤。

统计下来,大约有七成的孤独症患者存在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而且,孤独症患者的智力与其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程度不相称,其智力的各个方面发育也不平衡,往往操作智商显著高于语言智商,最好能力和最低能力之间差别很大,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的最好能力也低于正常水平。但是,少数孤独症患者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就像美国电影《雨人》里的雷蒙,就有超强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的孩子有超强的音乐天赋及绘画天赋,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非常

熟悉。

孤独症患儿存在明显的注意力障碍,在早期缺乏交汇性注意,即不能用视线追随环境中的刺激和别人的视线,由于语言理解能力缺陷,他们在上课时对老师的讲授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但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异常

专注。

孤独症孩子还常有明显的感知觉问题。常见的是对一般的声音缺乏反应,而对某些声音却特别敏感。例如有的孩子对气球爆炸的声音非常畏惧,但对放鞭炮的声音却很喜欢。他们的视觉辨别能力往往较差,看东西往往只看局部,忽略整体特征,对物体的大小、位置和颜色等特征分不清楚,部分孩子特别喜欢光线的刺激,在强光下不眨眼睛。还有的孩子不怕痛,打针、摔破皮均无感觉,对寒冷的感觉也较迟钝,却受不了轻微搔痒、抚摸等感觉。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舔、闻物品,所有刚到手的东西都要闻一闻、舔一舔。

《科学生活》:如果是没有接受过治疗的孤独症患儿,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好转吗?

杜主任:孤独症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我国很多地区都把孤独症归于残疾,予以治疗费用的补助。如果不进行治疗,任其自然发展,完全痊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后的病情好转程度和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有没有语言发育及词汇量的多少,智力水平的高低,家族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以及周围环境包括家长的教育、支持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孤独症患儿有共同的特征性症状,但每一个孩子又有其特殊性。症状典型、严重的孩子有可能通过特殊教育训练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症状较轻,语言发育相对较好、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经过恰当教育训练还可以上大学,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有一半的孤独症孩子通过训练能获得语言能力,如果5岁仍然没有语言能力,以后再获得语言能力的概率就很小。孤独症的预后不容乐观,但是早期、长期坚持进行特殊教育培训,进行个性化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生活》:可见早发现早治疗是孤独症孩子得以康复的重要途径,那么现代医学对于这一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杜主任:鉴于孤独症是一个严重影响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疾病,致残率很高,而且迄今为止,尚未找到确定的发病原因,因此,它的治疗现状是严峻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孤独症的主要病因学假说认为是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冰箱妈妈”――母亲对孩子缺乏爱心造成的,而孤独症孩子本身的心理特征是正常的,因此,孤独症一直被局限在精神康复领域,许多医生用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来诊治患儿,给予患儿服用镇静剂或抗精神病药物,大多数心理医生给孤独症家长的建议是送到养护机构或精神病疗养院。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孤独症不再被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并基本排除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发病原因,人们开始从特殊教育领域开辟了对孤独症治疗的新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致力于帮助孤独症患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提高认知能力。随着有志之士的多方探索,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目前已经找到一些对孤独症有明确治疗效果的方法,给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带来一丝曙光。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特殊教育训练(包括家长教育)、行为矫正、药物治疗。其中,专业的特殊教育训练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家长教育主要是提高家长对孤独症的认识,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技巧,提升家长的治疗信心,创造有利于孤独症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行为治疗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刻板行为、自伤、冲动伤人行为进行行为矫正,根据行为矫正的原理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主张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出现行为矫正无效的严重刻板行为、严重情绪障碍、精神症状、抽动症状、癫痫发作等的孩子。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特别强调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因为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及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在3岁以前开始治疗与5、6岁以后开始治疗的差异十分明显。孤独症患者有共同的特征性症状,但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症状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状、语言发育水平、成长环境及家庭支持资源不同,其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是个体化、系统化的,部分患儿需要恰当的药物治疗进行辅助。

孤独症的三大特征性症状互相联系,在治疗过程中,语言培训、社交训练、刻板行为的矫正、认知训练、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训练、听觉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均要综合培训,不可偏废某一方面的治疗,才能起到整体能力提高、向全面康复进步的效果。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9

在《时代》杂志评选的最有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上,希拉里排名下跌至88位,只能算是勉强挤进了百强。三年前她刚出任美国国务卿的时候,排名可曾冲至17位。也难怪她会特意邀请网络上恶搞她的两名通讯专业人士去她办公室,又签名又感谢。

伊朗妇女

敢趁乱爬上总统内贾德的私家车顶,和他面对面地交流,这位伊朗妇女可真够勇猛的。但由于很嘈杂,并不清楚他们究竟都聊了些什么。不过肯定的是,没有说什么爱戴领袖的话。否则,内贾德也不会很不客气地请她立刻下车了。

季莫申科

这位前乌克兰美女总理最近遭到了新的指控,或许可能再多享受十二年的牢狱之灾。季莫申科是肯定不愿意在监狱里浪费青春美貌的。现在是看她究竟有多大本事的时候了!

丹妮娅

特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火辣女主角的照片也首次在社交网站公开了。在接受采访时,丹妮娅讲述了嫖资纠纷的细节。在警察介入下,她才获得了225美元的报酬。不过,这位24岁的单身妈妈并不知道她的“顾主”是总统保镖,也万万没想到他们的争吵会演变成全球关注的丑闻。据说现在她天天都担心遭到报复。

《为何上榜女性比男性少?》

《时代》杂志公布了最具影响力百人榜,上榜的有女Ceo、女总理、imF女总裁等。在著名的《女权辩护》出版220年后,男性依然是社会的主导。今年上榜的有61名男性,38名女性(还有一个是匿名的黑客团体)。女性追求平等之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坎坷。

上榜的女性比例越来越高不仅反映出外部环境的改变,也同样体现了《时代》编辑部的决策。我们看到的上榜女性有歌手阿黛尔、蕾哈娜,演员杰西卡・查斯坦。但我们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女性先驱,以及发展出自己的实力而不仅仅是继承权力的女性。比如英国女王和沃尔玛的继承人alicewalton。今年最具争议的上榜人物是凯特王妃的妹妹。这次的榜单提醒我们,虽然榜单上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显然还需要更加努力。

《幸福临界点:5万美元》

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金钱可以买来幸福。研究者发现年薪75000美元的人比较幸福,但是超过这个界限后,钱不会再起作用了。年薪57万的人不会比年薪75000的人幸福多少。美国马瑞斯特舆论研究所的最新调查发现,现在只要年薪5万美元就可以带来幸福的生活。马瑞斯特研究所调查了邻里关系、健康、工作、精神状态、社区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发现年薪5万美元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最满意。

《背景电视也会影响儿童发育》

看太多的电视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即使播放儿童不感兴趣的电视,也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这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远超过家长们的想象。现在儿童每天受到这类电视节目影响的时间多达4个小时。看过多的电视会造成注意力下降,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会减少,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弱化,并降低儿童的认知水平。研究者希望家长们能够采取措施降低无关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

《血液诊断抑郁症》

要发现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还是很困难的。但是尽早发现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抑郁症青年更加脆弱,他们更容易滥用药物、对社会产生不满并产生自杀倾向。新研究发现,通过血液检测特定的基因标记可以发现严重抑郁症。该发现可以用来尽早诊断出抑郁症患者,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研究者表示:“特定基因标记的发现标志着和诊断其他疾病一样,诊断精神疾病也有了客观的检测措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今我们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非凡的科技成果日趋融合:智能软件、新材料、更灵巧的机器人,新工艺流程尤其是三维打印技术。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设计好产品的各种参数,再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3D打印机能制作许多对传统工厂来说太复杂而做不了的东西。就像以往的所有产业革命一样,第三次产业革命也将扮演“搅局者”的角色。就像当年的纺纱机淘汰掉手工织布机一样,数字化革命也已撼动了传媒和零售业。届时,许多工厂的样子不再是脏兮兮的机器旁站着油乎乎的操作工,而将是许多一尘不染的机器摆放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车间里。政府应该给技术工人建设更好的学校,制定更明晰的规则,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都交给“革命者”吧。

《用食物求爱》

对于盗蛛而言,没有什么比赠送咀嚼过的食物更能表达它们的爱意了。在这种欧洲蛛形纲动物的某些种群里,雌性蜘蛛不会接受雄性蜘蛛,除非雄性蜘蛛把捕获的昆虫用蛛丝缠绕起来,作为礼物送给“她”。雄性蜘蛛在求爱期间随身携带好几个昆虫“礼盒”。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这些八条腿的动物是否也会欺骗:把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者是已经干透的昆虫尸体一起放进它们的礼物包中,使礼物看起来更大。实验室观察发现,礼盒会影响雄性蜘蛛的奔跑能力。实验显示,携带礼物的雄性蜘蛛奔跑速度比同样大小不携带礼物的雄性蜘蛛慢42%。这一数据显示了对于蜘蛛而言,携带礼物的代价是什么。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孤独?》

诸如脸谱、推特之类的社交网络让人们的社交网络更加复杂了。但是研究者认为,虽然人们的联系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是人们却感觉更孤独了,而这种孤独感会对人们的精神和身体造成损害。孤独感和独自一人是不同的感念,但是两种情况都在增多。过去25年来,人们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就在人们感觉越来越孤独的时候,脸谱等社交网络出现了,它们许诺加入网站可以扩大你的联系。孤独显然不是社交媒体造成的。独处可以给人自我反省的时间。虽然现在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却没有真正思考这个问题。社交网络的出现让我们不再拥有自我反思的乐趣,而我们也一再低估反思的意义。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5-01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留下了孩子在农村留守。据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的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前途没希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现状。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也养成了柔弱、内向、自卑、孤僻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如今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严重心理问题,他们的处境令人堪忧。现在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因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摆在了眼前。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孤僻、冷漠、焦虑、忧郁一些“留守儿童”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缺乏父母的。据调查80%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非常想念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年纪小的“留守儿童”提到父母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20%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幼年的创伤,使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不爱与别人交往,不喜欢言语,感到很孤独、寂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与同学玩耍,上学放学独来独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表情冷漠,厌恶、焦虑、忧郁的情绪随着产生。(2)性格方面:自卑、怯懦、说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面对其他同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孤僻自闭。他们感到不安、失望、忧伤、悲观,无所事事,做什么都没有自信心。爷爷奶奶的溺爱,一味的娇惯、袒护,致使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进取心不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遇到困难便惊慌失措,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加上观念上的差异,认为对孩子爱就是多给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因此,给“留守儿童”可趁之机,他们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爷爷奶奶,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3)学习动机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成长需要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的依恋需要上。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2对“留守儿童”的进行心理疏导

(1)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的孩子,因此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他们能微笑着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静下心来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条件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宣泄,把自己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通过写作、唱歌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悲愤,甚至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大哭一场。“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2)自信心的培养。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就是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老师应根据“留守儿童”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在社会人际交往及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学校应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