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十篇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十篇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36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家政服务前景分析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92-02

家政服务是众多服务行业中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在服务业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家政服务已经走进千万人的生活中,根据家庭展开的一系列家务活动处理,是目前我国行业发展前景较为远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但是,受传统观念、从业人员素质、服务领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政服务业发展受到了制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急需解决。

一、家政服务的前景分析

1.我国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的现状表明,社区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第二产业迅速往第三产业发展。有关服务业的就业率占到的比重快速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社区服务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急需大量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第三产业总量的加大,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城市居民家庭对社区服务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根据人社部抽样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需要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19项社区服务,这样看来,在每个中等城市中,几乎有三十多万家庭都有社区服务消费的需求,相关服务需求可以为全国就业市场提供临时就业岗位接近十三万个,这样又能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据此进一步推算,全国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3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人们对家庭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就可以为社会提供1500万个工作岗位,对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讲也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数字。除此之外,全国还有192个中等城市和400多个小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因此,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有极大的消费需求。

3.社区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在社区实现就业相对较容易。根据我国的当前就业情况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较大一部分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难以实现再就业,主要存在的原因就是劳动者自身的原因,比如: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强、劳动者年龄过大等等。但是,社区服务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人们的要求较低,不需要有过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因此,社区服务业可以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便利的再次就业的条件和环境。

二、家政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在家政服务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根据分析,家政服务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政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难以实现规范化。我市家政市场中存在非法中介,存在较为严重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行为,导致许多家庭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但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受害者也没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导致规范、合理、科学的家政服务行业受到市场的排挤和冲击。存在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家政管理部门,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构。由于家政市场没有统一管理、科学管理,导致家政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分子趁机而入。

2.家政市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大多数家庭存在家政服务消费需求,但是也有较大顾虑,人们不敢聘用家政服务员,主要原因就是:⑴风险意识差,人们难以对家政服务员的身份进行确定和审查,存在安全、财产隐患。⑵保险意识差。很多家庭、家政服务员缺乏保险意识。⑶维权能力弱。许多家庭通过非法中介聘用家政服务员,家庭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家政服务员进入非法中介,受到侵害,没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求助、投诉。从上述问题可以l现,就是因为家政组织和家政市场没有较强的法律规范,导致不法中介或者有不良品质的家政服务员进入家政市场,才会导致消费家庭和家政服务员都没有权益保障和法律保护。因此,家政公司、用户或者家政服务员如果有冲突,没有法律依据最终权益受到损害。

3.家政服务员培训率低。现有的家政服务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尤其是家庭相对困难的家政服务员因为要承担培训费用而不愿意参加培训;而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认为家政服务低人一等而不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家政市场出现了“培训的不上岗、上岗的不培训”的现象,市场普遍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政服务员,不少高收入白领、涉外家庭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家政服务员,复合型、全能型管家更是供不应求。

三、解决家政服务的建议

1.建立行业准入制和准入标准。建议在现有工商、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三家分别审批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家政市场管理主体,由家政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准入制。新进入家政市场的中介、公司和非正规劳动组织必须由家政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认定,在获得由家政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准入证的基础上分别到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2.制定家政行业规范。家政行业协会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从收费;二是从家政服务行业制定统一的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合同;三是从家政服务员的特长以及相关经历;四是建立家政行业协会的专业网站。实现家政服务员、中介机构、家政公司联网互动。

3.建立家政行业监管。行业监管将是家政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监管有利于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相关人员必须要接受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促使家政服务行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一是家政行业协会可以对其成员单位实行统一星级挂牌,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法中介进入家政市场,扰乱秩序。

二是对成员单位中的家政服务员实行服务等级评定;根据其业务水平和家庭反馈的服务水平进行评定,要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其服务水平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是通过设立投诉电话、服务热线、电子邮箱等方法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四是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将社会举报多、投诉多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对其进行规范指导、教育,若教育之后服务依旧不达标,就将取消从事家政行业的资格。

五是严格把好服务员关,实现服务员身份证、健康证、上岗证持证上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家政服务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有利于社会就业压力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发展家政服务业,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加强管理,为家政服务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家政服务管理体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相关法律规范,让家政服务员、消费群体权益有法律保护,建立家政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科学体系,促使家政服务行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自身的健康、快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家政服务行业法制化问题研究[j].才智,2012.(10)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2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不断提升,盘锦市把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并确定为今年的目标任务。近日,国家统计局盘锦调查队对盘锦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营商环境建设现状

1.率先参与打造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2.0版。

一是盘锦市在省内第一个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端口覆盖至市、县区(经济区)、镇街、村(社区)四级600个政务中心的城市,进一步推动了市域政务服务窗口扁平化、一体化业务联动;二是统筹调度各县区、辽东湾新区和44家市(中省)直部门集中攻关、完成了2批次共计4355项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和办事指南录入工作;三是通过对录入事项要素细分“最小颗粒度”,穷举每一种办事情景编制窗口受理标准、后台审批办理规程及服务对象办事指南,全市网上办事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坚持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通过持之以恒开展实施建设,实现进驻中心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率为38%,申办要件缩减率为30%,提高了服务效能;二是通过编制标准化操作手册,指导窗口人员按标办事,杜绝了以往的“心情标准”和“经验标准”,实现了全链条业务办理规范化运行;三是通过开展1500余人次的仪容仪表、服务规范及业务办理等专项培训,实现了窗口按标服务;四是通过按服务动线合理布局服务区域,按服务需求合理增设服务设备,按服务导向合理配置服务标识,按服务感受合理规范服务行为,综合运用标准化手段提高政务服务品质。

3.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扁平化落实就近“通办”民生实事。

一是以让群众办事“不多跑一次”为出发点,借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就近“通办”民生实事之力,制定《盘锦市推进“政务事项就近办,方便群众办事”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在市域范围内打破层级、地域限制,改变政务服务按照属地管辖权进行申请受理的传统模式,变“层级审批”为“扁平化服务”,努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二是全市首批211个异地申请就近“通办”事项已正式公布实施,在省内率先实现了17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项“全城通办”。

4.依托综合窗口集成化,推进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一是积极推动设置民生、社会、商事登记、工程建设、跨域受理和统一出件等六类“综合窗口”,市县区两级政务大厅普遍开展“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集成化服务模式试运行以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在多个窗口来回跑动的次数;二是《盘锦市推进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工作实施方案》正在征求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待对市县区各100个高频“最多跑一次”事项及3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进行综合论证后,拟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5.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一是加大营商环境监督及案件办理力度。盘锦市营商局会同市政府督查室重点针对基层办事“小鬼难缠”问题开展了明察暗访,将一批县区社会民生类政务大厅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市通报,并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二是积极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三是建强“8890”综合平台做好便民利企服务。截止目前,“平台受理各类投诉咨询37000余件,办结满意率达到90%以上。

6.大力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便利度。

一是升级项目管家专班服务坚定企业投资信心。由各级营商部门对项目管家实施情况进行监管,通过对接启动“项目专班”服务,以马上就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漏事、不压事、不误事的精神,有效帮助解决项目发展中的问题。二是加强营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业务水平。目前盘锦市及各县区(辽东湾新区)均组建了独立的营商环境建设局,均具备政务服务管理、营商环境监督、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8890”及民心网平台建设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盘锦市各级营商部门组建时间较短、职能作用发挥有限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在营商观念认识层面尚不到位等原因,盘锦市营商环境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营商投诉案件办理满意率不高。

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对营商投诉案件特别是政府拖欠企业款项问题办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勒紧裤腰带也要处理好的认识和决心,导致盘锦市营商案件办结率、满意率不高,甚至有“假办结”、“被办结”现象。

2.各级营商部门权威性有待提高。

各级职能部门存在本位思想,知道有问题、有短板不敢自曝“家丑”刀刃向内解决问题,加之各级营商部门担当精神不足,特别是面对一些矛盾问题还未“长出牙齿”,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

3.机构改革后续有关“先立后破”工作受制约。

个别县区机构改革后续工作跟不上,其中“8890”平台存在人手不足业务不熟和案件推诿扯皮等问题,工程消防审查验收移交等工作存在专业力量支持不到位问题。

4.办事“推脱缠绕”仍“小鬼不散”。

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个别县区政务大厅社会民生类服务窗口存在设置不合理和限号“服务”现象,个别基层窗口工作人员变相“吃拿卡要”和被要求开具“奇葩证明”“不合理证明”问题依旧存在,对基层干部“能办缓办、能办不办”等“小鬼难缠”问题整治不彻底,曝光问责力度不够。

三、调查建议

1.全力做好营商环境评价,打造有量化指标支撑的“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

借鉴全国文明城创建成功经验做法,狠抓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推进,加强培训、出台方案,建立营商环境建设“一盘棋”格局,编织好营商环境建设“有人干”这张网,严格落实责任、严肃问责,全面提高评价量化成绩,举全市之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

2.建立政务服务扁平化办理机制,全面落实就近“通办”民生实事工作任务。

重点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建立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等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机制进行督查考核,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争取在公安、税务、医保、社保等条线管理领域推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跨层级跨区域“全城通办”事项,并积极推进热门和高频事项在县区内跨层级综合受理、县区层面跨区域综合受理,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就近“通办”民生实事工作实效。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3

近年来,日本邮政私有化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日本国内和世界关注的焦点。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有如下理由:(1)世界上几乎很少有哪个国家对邮政进行私有化,私有化能否保证普遍服务不变而竞争提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2)日本邮政储蓄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对日本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3)日本邮政私有化与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关系甚大,此举是否会为日本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增强持久活力还不得而知;(4)日本邮政私有化还会涉及到日本对世界贸易组织条款的履行承诺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本文拟对日本邮政的私有化历史进行简单跟踪,剖析日本邮政私有化所处的背景、过程,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日本私有化的成因。目前,中国邮政也正在进行改革,在业已完成的政企分开、主辅分离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邮政发展做出浅析。

一、日本邮政的演变和业务构成

日本邮政始建于1871年,作为政府下属的邮政办公室而存在。1875年开始经营邮政储蓄业务,储户在邮政的存款账户由政府做担保。1906年开始经营划转账业务。1916年开始经营保险业务。1949年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日本邮政从事诸如邮政、保险等金融业务,其背后有政府的信用作担保,针对私人企业的约束性法规对其没有约束性,而且日本邮政没有向政府纳税的义务。2001年小泉首相上台后,把日本邮政的私有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根据小泉内阁的改革方案,2003年日本颁布了新的《邮政法》,成立邮政公社,从此日本邮政从国有邮政事业厅改制为一个公共企业,实现了政企分离。2004年小泉不惜通过在其执政的自民党内部分化瓦解反对力量、解散议会等方式,重新通过了私有化方案,从而为日本邮政私有化铺平了道路。日本邮政全称为日本邮政公社,有当今世界巨无霸之称,这是当之无愧的。与其它国家邮政不同,日本邮政更类似于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它旗下除了邮政信函业务,还有邮政储蓄和人寿保险业务。吸收的存款要超过其它另外3家如三菱、瑞穗实业、三井等私人金融机构存款的总和。

二、日本邮政私有化的缘由

自上个世纪伊始,日本邮政除了邮件业务外,还开始经营金融业务,主要是吸收储蓄的存款。储蓄是日本国内的一个传统,二战后,政府更是通过多渠道方式鼓励居民储蓄,邮政储蓄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点,为居民的储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日本的高储蓄为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社会的闲散资金,为投资提供了保障;二是居民的这种高储蓄还为本国的通货膨胀起到了抑制作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陷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期。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的通货紧缩,陷入了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流动性陷阱。根据日本有关方面的数据,官方的贴现率1990年8月30日为6%,2001年9月19日已经降低为0•1%。实际GDp增长率10年间有3个年份呈现负增长①。日本经济所出现滞胀的10年,其中不乏有日本经济结构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教授古田(Furukawaakira)认为:日本的经济滞胀与没有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做出适当调整有很大关系,另外的原因也在于日本的金融体系问题。二战后,日本在培育金融市场发展方面远不及英美,与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更是侧重于储户—银行—企业之间这样一种资金流通方式。居民的余款存入银行,银行把储户的存款贷给企业。企业靠银行融通资金。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相当一部分私人企业把资金投资于如房地产之类的投机性产业。当经济泡沫破灭时,私人银行不良贷款骤增,产生多米诺效应,导致多家私人银行或破产或者经营困难,其直接后果也就使日本经济步入衰退与停滞,乃至负增长。由于政府出台了对邮政储蓄的特别保障条款,很多储户纷纷把存款从其它金融机构银行转入邮政储蓄银行,造成邮政储蓄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金融领域的巨无霸。1990—2000年10余年间,日本邮政储蓄存款翻了一番。在政府法令限制下,日本邮政储蓄把大量的储蓄存款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形成自己的资产。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只有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而财政政策最可用的工具就是国债。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开支,按照日本法律规定,个人购买公债有数量限制,绝大部分国债由机构投资者认购,而仅日本邮政储蓄认购的国债就占到整个日本国债发行量的28%。同时政府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绕开了议会的监督,为政府的开支提供了资金渠道和保障。小泉上台之初,日本经济正处于低谷,日本民众对于小泉的改革也寄托了很大的希望。邮政私有化成为小泉的一个突破口。私有化第一步是撤销邮政省,成立邮政服务公司,下有4个分公司,分别是日本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邮政社和邮政服务。在小泉改革的第一阶段,只是把日本邮政从一个政府部门转变为一个公共企业,让其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进行。从私营企业空降高级管理人员,借用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对日本邮政进行效率改造,力图把日本邮政打造成一个真正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主体。2004年10月,内阁会议通过了“邮政民营化基本方针”。到2007年4月,政府将邮政公社改组为100%的控股公司,然后按照类似当年日本国家铁路的办法,把日本邮政公社分拆为4个公司:即邮递公司、邮政储蓄、邮政保险和窗口柜台。原来邮政职员的公务员,转而成为企业的职员。规定了私有化的具体时限,到2017年4月,4家公司将完成所有的民营化改革。其中邮政储蓄和邮政保险公司的股份将全部出售,成为完全独立的民营企业,其权利和义务与其它金融机构完全相同。在这两家公司民营化3年后,政府会将其持有的所有股份在证券市场上出售。考虑到邮政仍需国家参与,所以邮递公司和窗口网络服务公司由一家政府持有1/3以上股份的控股公司控股。邮政储蓄银行持有整个邮政系统2/3的资产,约248万亿日元②。按资产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超过了三菱和花旗。其实邮政私有化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把其中的储蓄和保险的金融业务剥离出来转交给私人来经营。

三、日本邮政存在的问题

日本邮政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政府部门或公共公司而存在,是日本中等阶层社会的一个良好平台。尽管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过在小泉上台之前,日本的国内贫富收入差距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低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邮政从业人员之多,涉及面之广,成为日本中等阶层社会的重要标志,加上邮政储蓄所持有的庞大金融资产,它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构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力量。邮政公社私有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的禁忌。客观地说,日本邮政公社中邮政业务存在一定的亏损,但在转制为公共企业后,通过加强管理,亏损得到了扭转,并出现了盈利。邮政资产也只占邮政公社资产的不足0•6%,就资产而言,对其私有化还不足以产生太大的影响。如前所述,邮政储蓄业务资产占总资产的67%左右,邮政公社保险的资产占总资产的32%。这样,日本邮政公社的私有化的重头还是集中在邮政储蓄和邮政保险上,因为二者的资产总和占整个邮政公社资产的99%还多,把邮政储蓄和邮政保险推向私有化,势必向金融市场放出一个庞然大物。日本邮政储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业务量陡增,主要表现为储蓄量猛增。依据日本的相关规定,日本邮政储蓄所吸纳的储户存款要存入日本财政部下属的信托基金局,财政部对信托基金局的资金具有比较随意的支配权。不过邮政保险业务却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独立投资,独立支配资金的运作。2001年信托基金局被撤销,但相应机构的建立,日本邮政储蓄的业务运作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的业务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为日本政府债务的支出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资金保障,但也为一部分人指责政府债务增加提供了口实③。当然政府债务增加的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客观上减少了日本政府的收入来源,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政府开支中养老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日本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缺口也就越来越大。在不大可能削减养老金的情况下,支持私有化的人认为,如果把邮政公社推向私有化,此举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开支的资金供应来源,而且把资金由公共领域的开支转而支持民间企业,促进私人投资发展,通过一箭双雕的办法重振日本经济。

四、邮政私有化的现实问题

在日本邮政私有化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派别,有的支持改革,但反对私有化;有的支持私有化,则对分拆性质的私有化持反对意见。日本邮政公社高层管理人员则希望政府能在放松管制上履行承诺,允许他们开展更为广泛的业务。日本在邮政、保险和金融业务上的同类企业对这场私有化持观望态度,这些企业担心,即使私有化,是否还会有一些既得利益存在,从而妨碍公平竞争的开展。更有境外机构投资者则谋划把在日本的业务做大做强。日本邮政公社私有化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有多种因素将会起制约作用。首先是日本民众并未从政府那里得到全部的、真实的信息,因此,普通民众还不能对此做出判断,小泉在力主邮政公社私有化中更是采用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法,并不惜采取解散议会的办法达到目的。一些被排除在外的反对势力并不会善罢甘休。尽管为了平息反对者的声音,政府不会放弃对邮政的最终国家所有权,并承诺给予边远地区一定的补贴。事实上,圈内圈外的人都明白,邮政业务私有化后,裁员几乎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对于长期以来以国家公职人员自豪并且终生供职于邮政的人员来说,将无疑带来心理上的失落和物质上的打击。就邮政服务而言,私有化毫无疑问要转向以利润为导向,能否为民众带来好处还是未知数。由于保险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在独立运营,邮政公社私有化对保险业业务带来的冲击应该不会太大。但也会看到这样的问题,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毕竟政府支付养老金是一个固定的比例,不会呈现增加的趋势,相反还会有缩减养老金的趋势,而来自美国的保险业则由于能够适应日本保险市场的特点,正在扩展更大的地盘,有关日本在保险业是否遵守wto协议的内容不时成为美日之间贸易摩擦的一个因素。问题最大的应该是邮政储蓄,按照日本所通过的私有化方案,自2007年利用10年时间逐步完成政府股权100%的转让。尽管现在邮政储蓄的资产规模很大,分布在全国的营业网点也很多,这样的优势是其它私人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应该看到:邮政储蓄私有化后,其盈利模式是什么?日本金融业的弊端在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单一,主要靠信贷差来维持。一旦贷款不能及时归还,造成不良贷款急剧增加时,就会造成银行间和企业间的连锁效应,引发内部的经济结构问题。比起日本的私人金融机构,日本邮政储蓄在银行业务方面更是侧重国债的购买。无论其是否从事企业投资或证券市场投资,它还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那么它的大部分选择还是购买政府债券。即使私有化后,其流向政府开支的资金供应还不会被切断,有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下去。由于邮政储蓄过去在通货紧缩时期吸纳了大批国债,随着经济的复苏,日本的长期利率必然上升,其上升的后果不仅会削弱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资产,而且也会直接侵蚀到利润蛋糕。这对于私有化后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公司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还会是政府和纳税人。日本的名义利率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很低,也就是刚刚走出通货紧缩阴影。根据测算每1%的利率上升将会造成邮政储蓄业务330亿日元的资产损失,相当于两年的利润总和。日本经济的问题在于其结构性问题,而日本的银行金融业的问题则在于改变过去业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即发展多种业务模式,改变过去单靠信贷差增值的业务运作模式。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经济的发展并不在于是否促进银行金融业的竞争,尽管竞争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能找到比较好的投资项目,同时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尽管邮政储蓄银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储户出于对私有化的担心,也正在把他们的存款转向其它私人银行,正悄然改变他们的存款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力。同时,日本的私人银行经过合并、重组等,也在积蓄力量,重振旗鼓,成为邮政储蓄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必然会为规制提出新的问题,过去私人银行一直抱怨与国营的邮政储蓄银行没有处于同样的竞争环境中,而一旦邮政储蓄处于和私人银行同样的竞争环境中,其竞争优势还不得而知。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4

一.解决“老大难”问题需要更新观念

电子政务的信息同享问题已经经成为1个老大难问题。这1问题已经经讨论了多年,但并未患上到很好的解决。人们总喜欢将信息不能充沛同享归咎于信息资源的部门所有,解决的办法不外乎是行政命令,领导出面。然而信息同享问题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不得不惹人怀疑,是不是咱们在信息同享的基本理论上出了问题?在信息同享的基本观念上是不是有误区?是不是有除了了简单的部门利益以外的更深层次的障碍?

爱因斯坦讲:“咱们不能用发生问题的同1思惟水平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提醒咱们应该跑出习气性思惟的圈子,从更基本的理论来检讨咱们的信息同享观念,更多地钻研事实,更多地钻研实际经验,晋升对于新规律的认识能力。在这1进程中,经济学的观念与视角无疑会是1种有力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信息同享不是1件短时间行动,而是1项长时间服务的业务,对于于1项长时间业务而言,短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时常会被相反的因素抵消,咱们需要透过繁杂纷纷的暂时性因夙来分析抉择系统能否久长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而经济学思考正好能匡助咱们透过现象来看到更本色的东西。

二.长时间业务可延续生存的基础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同享不是1个静态工程,而是1项久长的信息服务业务,它可能会10年、210年、310年地生存下去。这样1种长时间服务的业务,其运行保护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几10年地保护、完美某种信息同享的服务,对于于任何机构来说都将是1个繁重的包袱,如果这项服务不能带来公道的效益,它将很难延续下去。因而,抉择电子政务信息同享服务能否延续的其实不是开始的多大决心,而是有没有久长的经济公道性,即电子政务信息同享带来的好处能否胜过其带来的长时间运行保护的本钱负担。

作为长时间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其经济学上的公道性相当首要。人们时常强调电子政务是“1把手工程”,以强调行政领导在推进电子政务项目启动中的症结作用,然而开始的推进者却没法担保项目的久长胜利,由于电子政务业务的生命周期时常会有210年、310年,要比领导的任期长许多倍,每一位后来的“1把手”都有可能来终止、修正前人留下来的做法,惟有经济上公道的业务、收益远弘远于本钱的业务才可能延续的生存。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同享的因素良多,有些是短时间起作用的因素,例如起步资金,技术手腕等等,这些都很首要,但有了问题还可以在后面纠正,倒是有1些因素看起来没有那末强的作用,然而影响力却无比持久,例如系统运行本钱与同享效益不成比例,部门瓜葛失调,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缺少自我改善的动力与鼓励等,这些因素渐渐地发生作用使系统逐步地瘫痪,这些因素才是影响信息资源系统生存力的症结点。

总之,对于于1个长时间运行的业务系统而言,经济学上的公道性是生存的基础,经济学讲求以较少的资源损耗来争夺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力,而1个患上不偿失的系统是不可能久长生存的。咱们必需要当真地审视同享方案的经济学公道性,才能保证信息同享的可延续。

三.信息同享的方案选择是经济效力的选择

信息同享自身就是1个经济效力选择问题。信息同享不是目的,对于于电子政务而言,信息同享只是实现政务目标的工具,1个工具使用到甚么程度和何时要换另外一种工具,要视工具利用的效力而定,政务目标才是核心,工具的利用完整视其对于目标的贡献与本钱的瓜葛。因为长时间以来,信息技术企业对于信息同享过头的宣扬使患上人们对于信息同享的认识绝对于化了,人们将信息同享作为1种理想的目标来寻求,其结果则必然会迷失原来电子政务的目标。失去了政务目标的信息同享必然失去了其价值评价的标准,信息同享成为超脱于政务目标之上的寻求,必然会损坏总体的价值平衡,信息同享成为无效益的豪侈品。

信息同享是有代价的,跟着同享内容的扩展、同享紧密程度的晋升,信息同享的本钱将是直线上升的,然而同享信息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会边际效益递减,这样就存在1个转折点,即同享超过必定程度以后就会变为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情。同享对于工作带来的益处将抵无非同享建设、运行、保护本钱的增长。将信息同享节制在公道的程度以内将是所有信息同享系统的设计者必需斟酌的问题。

另外一个必需强调的问题是资料自身的同享价值是大不1样的。每一种信息资料都会有其替换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资料的应用价值还要受用户的许多其他前提来抉择。此外,不同的信息资料搜集、加工的本钱也大不1样,利用的价值也随用用户不同而大不相同。所以咱们不要假想能够树立1个信息同享的统1大平台,让各路资料1并施展作用。真正有效的信息同享是1个精确设计的进程,咱们需要针对于不同的利用与不同的资源而具体设计。1个1个资料地挑拣,怎么使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处于最利便使用的位置,这也是1个经济学的选择问题,选择是1种智慧劳动的投入,没有精心肠设计,精心肠建设,精心肠改良,任何有效力的信息同享都是不能实现的。信息同享系统不存在1劳永逸的方案,而是1项1项公道的经济学选择的累积。

2、4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同享模式

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同享问题分析过于笼统是未能很好理解信息同享问题的1个缘由。不同的信息同享业务类型在用户特色、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分开来进行讨论是无比首要的。在这里,咱们重点讨论下列4种主要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同享模式。

一、政府信息公家开放系统

政府信息公家开放系统是向公家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系统,主要提供下列3类信息内容:

(一)公告性内容:政府认为应该让公家了解的规范化信息,如政府公告,各种法律、规章、统计数据、政府工作讲演,工作计划,司法解释、案例,…各种需要公家理解、配合的情况等等。

(二)服务性内容:匡助政府改善对于社会服务效力的信息服务内容。公家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事情良多,例如诞生、死亡、婚姻、出入境、纳税、上学、

工商登记、办理许可申请,…优良的网上信息沟通渠道会大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力,节省公家的大量时间。(三)透明性内容:用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益于接受公家的监督,避免政府的腐败。通过公然的政府网站,公家可以查寻政府的工作流程、工作进度,可以了解政府对于某些事情的态度,决策进程经费的使用状态,并接管来自公家的批判,除了了网络信息提供外,还应有其他1些方式支撑公家依申请来获得其有权获取的资料。

政府的信息公家开往系统是最首要、最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同享系统,政府的各种首要文件、资料、统计数据都会应用这1渠道免费向全社会,推进这些首要信息资料的全社会同享,这也是政府向社会信息开放的最首要的渠道。

政府信息是开放系统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要强调对于社会的公平,让公家普遍受益。这样的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系统斟酌的核心应是预定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率,尤其是实现服务的普遍性,要让尽可能多的公家满意。而这对于于象中国这样网络、电脑普及率其实不高的国家做起来其实不容易。咱们还必需要斟酌其它辅的信息服务与沟通的办法,让政务改革造福于更多的人群。

政府信息向公家的开放是政府所能做的最大信息同享,它将带动各种信息同享模式,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政府具有国家最完全、最庞大的统计系统,在巨大的政府管理业务中,又成为最大范围的工作数据的累积者。政府累积的数据资料遍布方方面面,从地舆数据、自然资源到出产、市场、消费、进出口,从诞生、求学、就业、卫生、交通到出入境管理…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如果能够被社会充沛应用,将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然而,大部份政府累积的数据资源,并无为社会很好地应用,这是1种极大的社会资源挥霍。

造成这种信息资源长时间闲置的缘由良多,首先是政府缺少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踊跃观念,良多政府官员其实不认识匡助企业发展就是匡助国家经济发展。良多人并无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晋升国民经济运行效力结合在1起,这致使了这种信息资料的长时间闲置。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闲置的另外一个首要缘由是没有找到应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优良模式,没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范围效益。

将潜伏的信息资源开发成为有范围、有效益的可延续的信息服务产业时常是10分难题的。对于某信息资源的1次无比胜利有效的应用其实不能表示这种的业务就是可延续经营下去的业务。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个别的利用推动为1项有范围的服务产业完整是1种企业家的立异行动。只有企业家才能无比有效地沟通数据资源与利用需求的联络,进而能创造出有效益的信息服务范围经济。咱们可以看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中的1些难点:

(一)政府数据资源到用户的利用需求之间有着至关的距离,要将政府信息资料组织到合适利用需求的程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需要大量的投资,政府难以承当;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存在着极大的市场风险,某类资料有必定的使用价值其实不象征着这类资料有市场化经营的价值。胜利的业务有赖于企业家的精心挑拣,并且还要依赖于企业家的风险承当能力;

(三)政府尽管熟识数据,但缺少利用知识。政府的机制缺少企业家的立异能力和缺乏延续改良、完美1种变化性很大产品的鼓励机制。政府没法有效地完成从数据搜集直到为终究用户服务的全进程。

这些问题无比明确的告之咱们:在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的整个进程中,政府1包到底地提供服务是不经济的。在这个产业链上,政府的优势是做好数据采集真个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不乱。而对于于这些数据资料的增值利用,则应该交由信息企业、中介机构来做,这些机构有着更好的利用感觉,有着更好的立异能力与企业家机制,而这些特色恰是开发利用端业务所不可缺的。政府必需要采用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方式,才会创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高效益。

三、政策钻研信息同享系统

政策钻研信息同享系统是政府内部使用的信息同享系统,服务的对于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策钻研人员、写作班子和各有关工作人员,它同样成为各级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首要工具。政府工作人员应用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下列3个方面:

(一)浏览新闻,认清形势。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需有很好的大局感,需要及时了解全世界、全国本地区的总体形势。以往这类感觉是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树立的,但在网络上可以有更综合、更省时、更有效的渠道。1个简洁、重点凸起的新闻系统时常是内部网上使用率最高的系统。

(二)业务学习与专题钻研:政府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要用良多的时间来进行政策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工作人员除了了深刻实际调查钻研外,还要以大量的来浏览文献、资料、文件及来自有关部门的讲演。优良的信息资源同享系统能够把资料的搜集、挑拣的效力提高许多倍。将那些最首要、最权威的资料集中患上好将会患上到更大升值。

(三)工具性资料查询: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资料查阅、数据引用、文件、讲话的摘引核查,和历史资料、国际资料的查找工作,这些工作尽管是辅的,但也要耗去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1个优良的办公数据库系统对于于提高领导与钻研机构的日常工作效力是很首要的。

工作人员但愿政策钻研信息系统要有更多的知识性以及启迪性。由于政策的肯定不是就事论事,其实不在于有更多的细节数据,而在于对于于相干的问题有着更深入的理解,首要的是要有见地。领导处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时常是牵1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没有对于事物的各方面的互相瓜葛深刻理解;将没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原则。因而,政研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晋升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于问题的理解其实不是简单的信息判断,那种以为信息收齐全了,领导就能够对于着荧光屏决策了的设法是好笑的。对于问题的深刻理解是1个思考、领悟的进程,领导人的见识在其中施展着极大的作用。信息资源系统要成为提高人们见识的首要工具,成为启发人们思考的首要工具。

今天,政策钻研信息资源系统在利用中碰到的1个新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们在使用中的时间耗损问题。如果是在210年前,信息稀缺,而工作人员相对于空闲,信息系统建设以资料为中心是公道的,然而在今天,互联网的呈现使患上资料的稀缺性大大降低,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领导者、工作人员的时间稀缺性大大晋升,这使患上人们的耐心大大降落,良多耗时的利用变为经济上不合算的,而对于时间紧缺的工作人员,政策钻研信息系统愈来愈存在着被冷落的危险。这是在告知咱们,面对于着时间昂贵的领导者,降低利用本钱的核心是节俭用户时间。咱们需要1个“以人为本”的系统,以提高最稀缺的资源应用率为核心,即以节省领导人时间为核心来设计系统,让人看患上快、看患上少,看患上精,而不是以资料为核心,提供大量细节,无视用户的时间挥霍。

总之,从用户的立场上来摆正甚么是最需节俭的稀缺资源,依用户的价值观来设计系统,才能使政策钻研信息资源系统成为1个倍受欢迎的系统。

四.政府业务

自动管理系统这种系统主要用于政府规范性业务的处理进程中,由基层操作人员来使用。政府的规范性业务良多,例如税收,工商登记、年审,进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驾驶执看管理等等,1个规范化的自动管理系统会大大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力,确保工作质量的规范性,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漏洞。

在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中,优良的信息同享与综合能力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首要武器。在良多情况下,诈骗行动患上到了有效的按捺,由于政府系统信息核查能力的增强有效地堵住了良多滋长诈骗行动的漏洞。这使患上假增值税、假出口的案件大大减少。同时,信息同享也提高了对于用户服务的效力,例如用户用不着反复地输入相同的数据。

政府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同享与为宏观政策钻研的信息同享有着无比不同的特性,设计法子也完整不1样,主要的特色是: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5

一、当前社会事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目前世界经济虽已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由于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的艰难过程。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可以预见,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应该不会是一个原有规模和结构的简单复苏,而将是一个经济体制有所变革、经济格局有所调整,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复苏过程。

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由出口导向型为主向以扩大内需为基础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阶段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跨越,使社会需求出现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和由私人产品短缺向公共产品短缺的转变。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扩大消费提供动力。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为扩大国内消费提供动力。二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领域服务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集中基础和条件,促进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三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持。即通过发展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口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口素质提高转变奠定基础。四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即通过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说,下一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我们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社会稳定,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为此,下一阶段各级政府应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区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社会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事业领域积累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宏观层面和行业内部都有突出的反映。

(一)宏观层面的共性问题

一是三个不协调。首先,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政府的人财物等资源,还没有很好地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其次,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吃住用等私人产品短缺的矛盾已经得到了较大的缓解,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我区向社会提供社会事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再其次,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不协调。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职能上的缺位、越位、错位,致使社会事业公益性、经营性界限不清,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二是三个不平衡。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重城市、轻农村牧区的状态,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缺医少药、教育落后、文化贫瘠,城乡两地在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方面严重失衡。其次,区域不平衡。尽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网络区域间结构大致相同,但受自然、历史、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社会事业资源配置的水平及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其次,内部结构不平衡。从发展整体水平看,教育、卫生等服务网络较为完整,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而文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行业还相对滞后。

(二)行业内部的突出问题

除上述共性问题外,社会事业各主要行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下表针对社会事业主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紧迫程度及承担解决责任的主体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三、深刻领会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

通过上述对社会事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和我区社会事业存在突出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下一步我区社会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解决长期形成的历史欠账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求,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面对压力,在经过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后,我区要实现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在“富民与强区并重”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切实提高对社会事业的认识,并深刻领会社会事业领域科学发展的内涵,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一)要深化三个认识

一是深化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要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我区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也要看到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努力防止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片面谈社会事业发展和只追求经济总量、忽视社会事业发展两种倾向。

二是深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方式的认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样,社会事业发展方式也要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第一,社会事业资源的配置要与运行环境相结合,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依据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群众需求情况及管理水平和运营成本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做好社会事业的资源

配置和整合。第二,保障服务要与资源共享相结合,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同类资源在同一区域内,跨部门、跨行业共享的有效方式。第三,政府主导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探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服务采购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同时,要努力克服过去社会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重增量、轻存量”、“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和“重形象、轻实用”等倾向。

三是深化对社会事业是重要民生事业的认识。社会事业包含众多与人民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领域,是不容置疑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业为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健康为民生之保”,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为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分配为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社保为民生之依”,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文化为民生之需”,是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需求。

(二)要树立三个观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社会事业发展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各项工作要有利于人的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是树立注重公平观念。社会事业各项战略安排,要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倾斜,要有利于缩小差距、体现公平。

三是树立两手抓的观念。就是要一手抓公益性社会事业,一手抓经营性社会产业;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体制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保障基本的原则。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非基本公共服务由市场主导。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进城农(牧)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将进城农(牧)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使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

三是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既要着眼于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需求,不仅要解决好短期矛盾,更要建立有利长期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四、加快我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由于当前社会事业领域存在众多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的责任也分布在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的层面。为尽快建立起有效地引导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建议在自治区层面应侧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和安排。

(一)综合政策取向

1 合理界定和划分各级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责任。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由于没有理顺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关系,致使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减弱。尽管各地对财税制改革的呼声较高,但目前中央还没有明确的方案。鉴于这种情况,当前自治区可以在现行的税制基础上,本着事权与财力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水平,区分不同级别、不同财力类型的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执行权和支付权,尽可能合理地界定和划分各级政府的社会事业发展责任。

2 建立保障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体制。在初步理顺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权责关系的基础上,以解决公共服务和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人,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增量财力要主要用于基层,加大向农村牧区、向贫困地区社会公益性事业倾斜力度,切实建立起以保障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为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奠定基础。

3 整合公共财力资源。受财政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区仍存在着一方面公共财力不足,另一方面资金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使有限的公共财力更有效地用于急需的公共服务领域,要加强公共财力资源的整合力度。第一要建立政府资金信息共享制度。除特别限定外,各政府机构应向自治区政府报告本部门所有及上级部门分配、补助的资金数量、用途及要求,自治区政府汇总后,供相关部门参考。第二要建立以规划为基础的发展资金统筹安排制度。成立自治区公共财力协调小组,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及预算外财力,在留足运转资金基础上,由公共财力协调小组依据国家及自治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不同行业的要求,统筹安排各行业发展资金,确保自治区本级资金统一集中使用,与国家相关资金形成合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4 制定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公共服务标准是引导公共服务规范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考核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虽然没有统筹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但在卫生、教育等行业的部分业务领域已经开始了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自治区可在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行业标准基础上,先行制定我区的以基本公共服务种类、范围、设施和设备及人员配备要求、经费保障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标准有效地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5 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GDp偏好、短期政绩偏好,是财税体制、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及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自治区可以探索加大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的分量,并使之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效结合,以引导地方政府改变GDp偏好和短期政绩偏好,增强发展社会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6 制定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社会公平、保证发展机会均等,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未来几年要在改善民生和在“富民与强区并重”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应尽快着手制定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均等化战略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相对应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二阶段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制度的对接,并切实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事权与财力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均衡。

7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是与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密切相关的一项管理制度。要借鉴户籍改革先行地区的经验,以农(牧)民工为突破口,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农(牧)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人口向中小城市聚集、有利于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联动的我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我区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的发展和公共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覆盖减少障碍。

8 建立自治区政府社会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家及自治区知名社会政策研究专家,尽快成立自治区社会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自治区制定的公共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等重大社会政策提出咨询意见,并加强对已出台政策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和对社会政策的独立研究,进一步促进自治区发展社会事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6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产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逐步减免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等重大政策举措。邮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精神,充分履行服务职能,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一、“三农”服务体系现状

目前,“三农”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农”服务机构缺位。如:1、在农资分销和农产品销售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的供销社支农体系已不存在,优质农资没有可靠的分销渠道,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中间环节杂乱,导致农资价格上升,加重了农民负担,出现了不利于“三农”发展的态势。2、在粮食购销方面,市场全面放开后,农民得不到生产和销售的明确信息,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急剧下滑,导致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下降。3、在农民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因得不到劳务信息,大量民工无序的流入城市,许多人找不到工作,生计无着,成为刑事案件的高发群体,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4、在金融支农方面,由于前期国有四大银行大规模撤除了农村营业网点,直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萧条,虽有农村信用社在近期改革力度,但由于重整旗鼓遗留总是太多,若在短期内服务好“三农”问题,尚需时日。5、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农民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产品销售,这些工作一些涉农龙头企业在做,但这些企业又多是单打独斗,很难解决“三农”问题,形成支撑。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既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又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的机构来加强服务“三农”,为“三农”发展提供物流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

二、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利用邮政网点扎要农村,接近农民,了解农业的独特优势,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好大量有益的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办了邮件寄递、资金汇兑、邮政储蓄、农资配送、报刊订阅等业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突出,主要有(一)强迫用户使用邮政业务

一些邮政企业利用自己在经营中的强势地位,违背用户意愿,强行要求用户使用某些邮政业务。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信件、包裹、汇兑等业务经营中,如平常信件要求用快件,普通包裹要求用快包,汇兑要求用回执等。用户如果不使用邮局要求的业务,就不能使用自己要求的业务,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二)邮件超长时限投递

我国邮政业务处理规则对于邮件传递时限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邮政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收轻投”等问题。对投递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的邮件长期积压,不投或者投递逾时,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日报变周报、周报变月报等现象,用户对此很有意见。

(三)邮政服务双向收费

按照我国现行邮政资费制度,用户在交寄环节支付费用后,邮政部门即应将邮件按照用户要求传递到指定地点,后续环节用户不需要再另行付任何费用。但有些邮政部门却违背这个规定,在邮件投递环节向用户收取费用,被用户称为“双向收费”。这种双向收费问题,尤其在汇兑、包裹业务中颇多,它已成为用户投诉的重要问题之一。

上述这些问题,加重了农民负担,侵犯了农民利益,严惩损害了邮政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正。

三、提高邮政服务“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邮政服务“三农”是落实中央政策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是中央基于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判断做出的科学决策。邮政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站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理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把服务“三农”工作落到实处,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广大农民解难。

(二)邮政服务“三农”是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宗旨的要求。

中央国务院对近年来邮政部门坚持业务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开展农资邮购配送取得重大成绩充分肯定,展现了邮政尤其是农村邮政在服务“三农”问题中所具有优势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邮政搞农资下乡、连锁配送服务博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博得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地方党政的领导同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倡导,由于多方良性互动,形成了社会舆论,终于水到渠成,使邮政的连锁配送业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三)邮政服务“三农”是促进邮政发展的要求。

邮政有四通八达的实物传递网,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邮政的投递网络延伸到千家万户,完全有能力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重点抓好邮政的延伸服务,特别是农村的邮政延伸服务工作,有些金融机构撤了、报刊社不愿在农村组建投递队伍,这说明服务“三农”工作有难度。其他单位不愿干的事情就是市场,邮政部门要发挥网络优势,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通过不断拓宽农村邮政业务范围,一定可以把别人认为服务“三农”的“难点”变为邮政部门服务“三农”的“亮点”。抓住中央重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加紧拓展农村市场,在邮政服务与农村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农村经济发展促进邮政发展,以邮政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服务“三农”中拓展邮政市场,壮大企业实力。

四、加大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力度

中央关于扶持“三农”的主要政策可以概括为“多予、少取、放活”。邮政要围绕这一政策精神,结合邮政工作实际,针对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邮政服务“三农”工作力度,在促进“三农”增收、减负、服务上做文章,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关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邮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着力解决当前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中央重视和支持“三农”的政策背景条件下,农村邮政服务问题绝不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1、正视问题。对当前农村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要承认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回避矛盾,不纵容姑息。2、提高认识。要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上来,认清当前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危害性,站在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和执行中央政策的高度,认识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加强监督。加大对农村邮政服务工作的视察监督力度,深入实际,增加频度,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治理于初发,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使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不敢懈怠。4、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对于用户投诉的问题,一经查实,加重处罚。5、改革制度。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改变目前过分强调业务收入而忽视服务质量的现象,加大服务质量考核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端正农村邮政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做到对农民用邮不刁难、不强迫,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为广大农民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切实保障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改善农村邮政服务条件。由于历史、经济方面的原因,农村邮政服务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农村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服务人口都远远大于城市地区,建筑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全,业务种类不多。与邮政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地位不相协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也给农民带来了不便。因此,改善农村邮政服务条件不仅仅是邮政部门的事情,当地政府也应该承担农村地区邮政设施的建设投入。邮政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府部门对农村邮政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改善农村邮政服务条件必将对加强城乡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起到积极作用。[出自-]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7

按照市委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对照巡察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设,结合分管工作认领问题:1、日常监管责任落的不实,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明显不足。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缺失、监管责任没有落细落靠。2、粮食总体安全意识不强,服务粮企粮农的思想树的不牢。局党组粮食总体安全意识不强,日常监管和指导服务主要放到国有仓储企业政策性粮食收购、存储和出库等环节的粮食安全上,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安全监管指导不到位。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照巡察指出的问题,我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深入查摆存的突出问题,对反馈意见照单全收,全面整改,作为局分管业务副局长,自己深刻认识到巡察工作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检验,必须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担起来,把问题解决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理论学习有所欠缺。能够主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但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方面仍有差距,多数时候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组织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系列讲话、《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二)纪律观念有所弱化。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上还不完全牢固,本人能够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平日里的工作中,对落实主体责任能够做到思想上重视。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靠学习、领会、表态抓落实,责任意识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压力传导不够,落实责任方法单一,靠开会落实,照搬文件落实,没能主动认真细化抓落实。

(三)责任意识有所不强。“一岗双责”意识欠缺、履行职责不到位,对照检查,自己存在对“一岗双责”思想认识还不很到位、主体责任体现不够、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平日里,抓业务抓管理体现的强,抓监督执纪的主体责任体现的弱。也有过做事情只要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就行,程序上有些“瑕疵”无所谓的错误观念,没有把纪律挺在前头,带头作用起得不好。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执法监督人员不足。监管责任没有落细落靠,在日常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中,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开展检查工作多数靠贯彻会议精神和上级文件要求。认为只要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开展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督促企业整改了就行。没有明确的检查工作制度,没能做到检查清单细化,明确具体检查人员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检查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做的不够细致,没能做到检查过程全程留痕。

(二)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监管指导服务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对整体“粮食安全”意识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市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多,粮食库存数量大,为确保国家政策性粮食不出问题,局党组将工作中心和主要力量都放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的监督管理上,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指导服务有所疏忽,服务粮企粮农的思想树的不牢。

(三)宣传效果不到位。通过工作人员印制发放宣传单和联系电视台、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粮食收购企业基本信息,以便于贸易粮经营企业和农民购销衔接,但主要工作重点仍然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和农户的宣传指导服务还不到位。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增强执法队伍力量。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在日常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中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将检查清单细化,明确检查人员具体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能够反映检查事项全程记录的工作台账,做到检查过程全程留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形式详细的工作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按照问题整改台账对标对表逐条销号,保证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全部落实整改到位,确保我市粮食系统整体安全稳定。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我国家政服务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时代,市场对家政服务业需求呈现较高速度增长的态势。家政服务业既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崛起的一个行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迅速形成的新兴行业。发展家庭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一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

家政服务既保持了传统的私人雇佣的特点,又由于社会背景的变化,赋予其家务劳动社会化、服务行业市场化、专业化的新特点。根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家政服务主要细分为家庭清洁工、月子保姆、老人和病人护理、儿童照顾等几个主要工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洁、理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到商品配送、电器维修、送餐上门、房屋维护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调查,上海600万家庭中有1/3存在显性或潜在的用工需求,按照1名家政员服务2个家庭的标准计算,目前上海家政服务员至少存在50万的缺口。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需要提供家政服务的家庭占到40%,推及全国,家政服务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

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指出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确定了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七项指导意见,提出了“解决就业、发展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期望,被坊间称为“家庭服务业新政”。此前,政府围绕家庭服务业发展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参见下表),但这是第一次以家庭服务业为主题出台的中央政府文件。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家庭服务业将成为解决社会稳定、经济转型等国家根本性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意味着未来五年家庭服务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家庭服务业也将改换门庭,真正担负起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任。

与此同时,由于家政服务的特殊性和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殊性,使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家政服务人员的市场潜在需求巨大,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家政工却很少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从业人数在减少。作为一个行业,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结构、层次看,都没有达到一个产业所具备的特征,家政服务业始终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目前,我国现行家政服务业管理体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供求矛盾加剧。从数量上看,家政服务员缺口不断扩大。随着社会渐渐进入老龄化,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服务员供不应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由于受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做家政低人一等的传统心理阻碍了一大批下岗、失业、失地人员从事家政服务业,从而导致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供需缺位现象。从内涵上看,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与服务人员技能发展停滞的矛盾日益显现。目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家务劳动供给量较大,而涉及现代意义上的子女教育、病人老人护理、现代家用品的养护等,由于要求服务人员具备必需的服务技能、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诚信敬业精神,目前供给不足。

其二、法律法规缺失,各地规章制度的不统一,导致了各种法律隐患的出现。

目前我国关于家政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对家政行业的引导、协调、宣传和扶持不够,存在着对家政服务业管理滞后的问题,在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务价格等方面无章可循。首先,由于立法不够健全,客户、家政企业与家政从业人员三者之间无书面合同,缺少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供需双方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几乎所有的家政服务公司的经营模式都是中介制,而非员工制,公司、保姆、雇主三方均无书面合同,仅有保姆与雇主间的口头协议,所以,出现了保姆想走就走,偷盗现象时有发生;雇主对保姆想辞就辞,克扣工资的做法也屡见不鲜;中介公司收了中介费就了事,三方的权、责、利不明确。最后,《劳动合同法》中没有专门针对家政服务的内容,由于家政服务的非规范就业特征,多数家政公司没有和家政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因此在发生意外时,家政服务员通常无法获得保险赔偿。

其三、主管部门缺失,行业建设滞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亟待加强。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社会和政府对家庭服务业重视不够。目前,政府介入家政服务业管理刚刚起步,在组织形式上采取部际联席会议的形式商讨相关政策,所涉及部门包括商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民政部等,虽然确立了牵头单位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但多个部门管理一个行业,势必因事权与财权分离导致各自职责或交叉重叠、或存有真空地带,避免不了多龙治水却不治水的前车之鉴。在实践中表现为有的地方家政服务公司在在工商部门注册,更多地区家政服务公司则挂靠到劳动保障、妇联、总工会等多个部门。多部门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难度,而且容易出现管理中的盲区。比如,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劳动保障、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能培训等这些难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家政中介机构和服务实体在执业资格、就业准入、劳动用工、收费标准等方面很不规范,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的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损害雇主和保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服务市场的声誉和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各地积极制定标准,规范为市场及服务的标准提供了一定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家政服务本身的复杂性,涉及具体的二三十种服务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因此全面制定一套服务标准确实很难,尚需时日,而且各地风土人情,习俗有各不相同业很难达成一个标准,也为政策的制定增加难度。

第四,员工来源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劳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忽视自己的权益,保护自我的能力相对不足,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家政培训,这使得部分家政服务质量较低,很多时候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使行业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家政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引发的煤气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目前家政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的衡量评价标准和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健全,大部分家政服务员没有相应的人身劳动保障,员工在服务中如遇意外伤害得不到医疗保障,存在服务员超时、超量劳动的现象,甚至发生服务员受歧视、遭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吸引就业的潜力大打折扣。

第五,家政服务业非正规就业特征明显,职业化水平低。

家政服务员多数采取流动就业形式,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时间、工作岗位不固定,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是非正规就业的典型特征,也是人们不愿进入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家政服务员与家政服务企业的劳动关系较为松散、不稳定,基本没有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随时可能中止。同时,家政服务员社会保险缺失。家政服务人员有其特殊的属性,一方面他们直接为业主工作,但是又受雇于家政企业,在现阶段存在的三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形式中,家政企业、服务人员与家庭业主之间没有明确受法律保护的雇佣关系,工作中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从业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证。以上海为例。2002年9月1日上海实施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但却将从事家政服务者剔除在外。虽然在政府创主导下,2004年由平安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了由雇主买单、专门针对家政服务人员的保险,但是从保险性质、保障范围和受益程度看,都无法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保险相比;而且在推行过程中很难被众多雇主所接受,普及率仅为20%。即使修改后的新《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覆盖群体和保障范围,但由于家政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上下班途中”等要件无法明确合理界定,使这支队伍庞大而又身居弱势的家政服务员群体依然游离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总之,家政服务行业需要在“供求矛盾、模式之争、法律瓶颈、社保空白、管理缺位”五大困境中出招突围。

家政服务业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围绕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提交了多份提案,内容涉及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加快家政服务业立法进程实现家政服务业规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参见下表)。

二、促进家政服务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切实解决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社会支持的原则。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就业提高家政行业整体素质为目标,真正地使家政行业成为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一)明确家政服务业的法律地位,推进家政服务业法制建设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家政服务要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必须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发展家政服务业是提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家政服务体系健康运行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首先,建议国务院出台《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突出家政服务业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家庭等各方在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其次,家政服务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保证服务的质量,通过制定统一家政服务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家政服务业的服务标准,以及主要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把家政服务业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契机,抓紧家政服务立法,明确家政服务员的法律地位,明确经营者、从业者、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规范家政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和家政服务矛盾纠纷仲裁制度、制度,从而建立经营者、从业者、消费者之间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培育稳定的职业劳动者队伍。

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将发展家庭服务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其再就业覆盖面广、容量大的功能,逐步形成政府重视支持、行业协会具体运作、各家庭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家庭服务体系。

(二)政府加大扶持,理顺家政服务业管理体制

家政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思想,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家政服务本小利微、上缴利税小,对GDp贡献少、管不管无所谓的思想。同时,家庭服务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服务业是兼具公益性的行业,解决家政服务问题涉及财政、社会保险、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仅凭家庭服务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大的发展,也难以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政策扶持。政府应把家政服务当成一个朝阳行业进行领导和规范化管理,适时介入行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社会应重新评价家政服务工作,树立好舆论导向,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念。

首先,注重培育家政服务职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政府应将发展家政行业列入政府规划,将家政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制定行业准入制度和资质标准,规范市场主体和竞争机制,从强化管理入手,通过协会和工商等部门设立市场监督检查部门,对各企业的规范经营进行督导。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配合,建立省市县家政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技能鉴定等。

其次,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家政服务业是中介制、员工制、会员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在运营中采取的模式是招聘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员为其员工,并对其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合格的家政服务员派遣到客户家中进行家政服务。在工资支付上,客户支付的费用要先交给家政服务机构,家政服务机构扣除相关管理费用后再发给家政服务员。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是近十年才出现的,目前还相对较少,是未来家政服务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政府应积极选择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予以资金扶持,推广员工制家政企业管理模式。员工制管理的优势在于,其一、对于客户(消费者)而言,由于有企业做后盾,员工制提供的服务更有信誉保障,客户用人安心、放心、省心。其二、对家政服务员而言,同家政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家政员工作稳定、安全、合法利益也更容易得到保证。其三、对家政公司而言,家政企业为了长期发展,为相应家庭量身定做服务,建立完美的家庭服务职业培训,使他们的员工具有竞争力,会加速这一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第三,健全机制。应尽快明确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长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宣传机制。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共同探索规范市场竞争法则;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共同培育和提升家政服务市场;重点宣传家政服务的社会价值,为营造尊重家政行业、尊重家政服务员的社会风气提供组织保障。因此,建议首先成立类似家政工作委员会的协调机构,由其全权领导家政服务方面的各项工作。家政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家政服务的发展规划,制订行业准入制度,强化管理,通过协会和工商等部门设立市场监督检查部门,对各企业的规范经营进行督导。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配合,促进家政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提升家政服务质量和水平,如:关于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产业化的政策;建立省市县家政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技能鉴定等。

第四,行业提升。行业协会应积极倡导行业自律,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加快推进龙头企业规范运营的同时,引导整个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走品牌建设之路。针对当前家政市场小、分布散、水平低、行业整体态势弱的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决取缔非法中介机构,改变当前以中小型中介机构为主的局面,对家政服务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诚信状况进行审核,剔除一批规模小信誉差的企业,营造一批有品牌有信誉的大型企业,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同时,家政企业应该走企业化道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家政行业。无论对于员工制、会员制还是中介制家政服务机构,关键是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规范家政服务业用工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争取尽快实现“员工愿干、企业敢办、顾客敢用”的家政服务业良好发展局面。此外,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学习等途径,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提升能力等创造条件,推进整个行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行业提升的内在动力。

第五,收费合理。建议物价部门为家政公司和中介公司的收费标准制定收费指导价和家政服务人员工资指导价,以保障家政服务员和用户的双方权益。具体管理体制框架如下图。

(三)加快家政服务业人才的培训机制创新

加大对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初级、中级和高级家政服务员的核心能力、职业意识以及主要岗位技能培训。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劳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第二,鼓励社会和企业发展教育培训事业。进一步开放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大力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培训。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重点抓好家政服务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初级劳务人才队伍,壮大中级劳务人才队伍,发展高级劳务人才队伍,优化劳务人才结构。第三,鼓励高校进行家政服务业教研,培养家政服务业人才。鼓励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与家政服务企业施行“校企合作”,建立家政服务培训、见习基地,开展家政服务订单培训、提升培训,对家政服务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高校、企业由政府给予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创新人才培养特殊需要,今年教育部开展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在修订方案中,家政学(030305m)首次增设为社会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同时增设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自设特殊专业名录中的专业(030303w)。这意味着家政服务正规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高等教育体系中来,将有更多高素质、具备综合能力的家政服务人才进入这一行业中,这将会有效提升家政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展该行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

(四)完善家政服务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是家庭服务人员实现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应针对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大多工资水平偏低、流动性强、经济条件有限、个人状况多样化的特点,按照“低收费、广覆盖、能接续、可持续”的原则参加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政策、险种、费率、保障水平、管理手段等方面作出适应低收入群体参保的制度安排。首先,规范家政服务业的劳动用工关系,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将家政工纳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及新《工伤保险条例》的调整范围,明确三方即从业者、家政企业、雇主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既保障家政人员的合法权益,又维护雇主的合法要求。可借鉴上海市2004年7月1日出台的《家政服务综合保险》规定,各地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体系,同时建议国家出台统一规定,家政服务人员的保险体系有法可依。

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家政工分层次、分项目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家政服务人员社会保险体系,切实保障从业人员权益和利益。鉴于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多种人员)且就业方式相对灵活的实际情况,在缴纳社会保险方面,建议不应照搬现有国企、民营、事业等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五险”的政策,要区别对待,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9

市行风评议领导组办公室:

按照全市双评工作会议对今年双评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市科技局在去年双评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工作方案(阳科发[XX]9号),并召开了市科技局系统行风评议再动员大会。在查找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内部自查、互查与寻求社会帮查的办法,外部采取对行风监督员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主要服务对象发放200份征求意见表以及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的方法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内部采取班子自查及互查的办法。查找问题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能、结合“四个环境”进行针对性查找。通过这些方法,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近50余条,经归类、梳理和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存在问题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比如民营企业投资上,存在着蹑手蹑脚、怕担责任的现象。二是科技投资体制不活,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补充、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融投资体制,比如在科技三项费用使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项目科技的形象,科技经费投向狭窄,存在政策上的束缚。三是引资力度不大。省内横向比较,我市争取的外来科技投资额排名靠前,但放眼全国,与省外市地科技部门的引资力度相比,差距甚远。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自认为科技部门不是主要的执法单位,科技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二是行政审批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还有待完善。主要存在行政审批机制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干扰,比如在项目确定上,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咨询机制,重点科技项目的招标体制还没有建立。三是行政审批程序有待简化,应针对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锁的现象,本着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又要方便办事的原则进一步科学建立审批程序。四是科技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弱孝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效益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缺乏、技术市场不活跃、科技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方法措施不够。征求意见和自查互查过程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在科技局存在耍态度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但为百姓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还较差,还缺乏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手段和工作措施,比如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上,缺少一种大众广泛接受且有明显效果的途径和科普机制,缺乏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二是调查研究不够。服务对象在想什么?技术进步中存在哪些难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的症结和具体的困难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但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科技项目的过程化管理不够。三是科技中介服务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现有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力量薄弱,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廉政就是环境,就是效益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涉及到人、财、物等敏感问题的民主议事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二是班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整改措施

根据查找的问题,市科技局在各科室、各单位提出整改措施的基础上召开局党组会议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之后制定了全局的整改措施。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工作,提倡“敢于破、善于立”的观念,即敢于打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阻碍发展的观念、做法,确立因地制宜的、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新做法。今年经对在科技进步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进行重奖。二是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新的科技开发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拓宽科技经费使用渠道,加强管理和监督,在投资方向上逐步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如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科技难题招标、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等重大课题上。三是加大引资力度,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探讨专业化运作引资的方法,选择符合国家、省科技项目指南的技术项目作为载体争取部级、省级投资,今年力争争取市外科技投资200万元以上。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一是继续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自身学习和社会化普及,强化法制观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进一步完善“两错责任追究制”和其他法律环境。组织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二是建立科学的项目、成果评价体系,完善和坚持专家评审制,试行重大项目和科技难量招标制,建立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实行科技项目过程化管理。三是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凡重点业务的开展在申报和结果两个阶段实施媒体公示制。四是实施“四项工程”、“四项建设”加强科技业务工作,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民营科技企业提升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科学技术普及工程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一是结合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时机,加强职工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教育,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全局的科技服务意识。科技情报研究所要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二是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一方面是进行科技工作外调,一方面是深入基层的针对性调研,在普遍调研和日常调研的同时,要重点选择一个行业摸清现状提出今后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三是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壮大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对外能力建设,要重点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一是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二是继续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实行分工分级负责制。三是从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入手,建立行政效能监察体制,抓教育、抓制度,形成教育、监督、制度约束的廉政机制。

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社会组织;人事管理;社区服务中心

一、引言

沈阳市沈河区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中居家老人提供便民服务、日间照料、家政、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服务项目。中心设施全部采用最优质的智慧养老模式,把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具有全市较为先进的设施的智能服务机构。但是如今运行中却出现了正式员工招募困难且留住员工更难的现象。而志愿者的参与也很难具有长期性,参与意愿不高,参与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其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反映了沈阳市社区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社会资源

(一)企业资源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依托百强家政企业运营,企业本身为服务中心在知名度、管理和人员上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和优势。百强家政公司为其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在人力上,目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主要是百强员工和百强的自营保洁团队成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百强家政公司的员工,公司已经对员工进行了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且员工具备服务技能,人员素质较高,有利于服务中心的人事管理,节约资源和时间。百强家政推行“质量管理”制,以顾客为导向,从顾客的要求出发;实行上岗试用制和岗前培训制,保证为用户提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服务员。这保证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在助老项目中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从2014年开始,沈河区政府每年列支150万元作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实现了扶持资助的经常化。设施支持。沈河区各个街道和社区在房屋使用和设施配备方面给社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截至2014年无偿为社会组织提供的活动场地达3万余平方米。政府购买服务。2005年,沈河区率先出台措施,对社会力量兴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每年1000—2000元补贴,提高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在居家养老、居家养残等方面不断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力度。税收优惠。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各类税种。同时,对民办养老机构使用的水、电、煤气均按照民用价格收取费用。这些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组织经费不足、场地条件有限的问题。建立孵化基地。2012年开始,沈河区鼓励各个街道和社区建立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向社会组织提供注册咨询、活动策划、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并采取分类扶持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资助。

三、人事现状分析

(一)员工层面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与百强家政公司可以说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人员不仅从事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兼职处理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相关工作,包括整理材料、财务核算以及其他的事务性工作,该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专职专岗,除每个员工负责对接固定的老年人外,其他工作更多时候采取随机形式,即在某个时间段内,谁相对空闲谁就去完成工作任务(见表1)。但是管理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中心的事务是没有额外工资的,仅有的额外补贴就是通过政府向百强购买服务,百强将资金中的百分之十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以及工作人员的部分补贴。但是其实这百分之十的资金并不能完全支撑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更多的是依托百强家政公司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因而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员工主要是依靠百强企业和社会责任感来从事这份工作的。

(二)志愿者层面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主要来自百强自营保洁团队,由于保洁自营团队的不定时性的工作性质,她们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志愿。社区服务中心会从政府资金的百分之十中抽取一定的补贴。虽然补贴不高,但是她们很乐意力所能及的做帮助老年人、服务社会的事情,做出一些令自己开心的小贡献。志愿者平常的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服务的工作量也还可以。同时服务中心会对每一次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以“派出单”的形式登记在案,同时会对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要求填写一张“服务评价回执单”,以此作为存档材料,同时完成对人员的工作考核。这项考核也会作为百强家政公司工资绩效的一项参考。因此,也可以很好地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此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获得优先入党资格。这也是促进志愿良性循环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四、人事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过于依赖百强企业自身由于百强社区服务中心是依托于百强家政服务公司而建立的社会组织,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社会组织普遍出现的招人难、留人难的情况。百强成熟的管理团队以及专业的自营保洁志愿者队伍,可以无缝衔接开展社会服务。但是值得深思的是,百强家政公司一旦经营不善,管理人员和志愿者也都很难再依靠微薄的补贴继续提供服务。因次,过于依赖企业已经是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人事问题的一个巨大隐患。

(二)政策限制相对过多政府政策卡的太紧,对社会组织的部分要求犹如紧箍咒一般限制着社会组织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对人事问题也有着诸多的限制。社会组织在开展一些活动时总是顾忌太多,也怕承担责任甚至给组织本身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沈阳市的社会组织常常会因为政策的限制而对这样的尝试和创新望而却步。沈阳市现在的社会组织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补贴存活,能够产生盈利的机构微乎其微,不到半数的机构可以做到盈亏相抵,更多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对于人事管理只要求非盈利的“铁律”,殊不知仓廪未实何求礼节?社会组织人事运营是否需要成本?社会组织要想吸引人留住人首先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三)缺乏社会组织专业管理人员百强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服务活动大多是承接特定项目,如“金色夕阳助老公益创投项目”等。服务中心会对每一次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以“派出单”的形式登记在案,同时会对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要求填写一张“服务评价回执单”,以此作为存档材料。且承接对应项目还要求百强社区服务中心对服务的每一户老年人都会形成专门的档案,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平时的对接工作以及档案记录的完成。档案里除了每次服务的“派出单”和“回执单”,还包括定期的调查问卷、照片材料等。每一户被服务老年人的资金总额会“储存”在百强的账户里,由负责该户家庭的工作人员与其对接,确定是否需要服务、所需服务的内容和频率等,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根据每户的服务情况进行资金的计算,实行累计制度,当该户家庭的资金额度使用完毕后不再享有服务。百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在承接项目方面,对于资金的计算管理以及档案的记录工作量较大,运行起来比较吃力,缺乏专业人员管理。

五、总结分析

(一)资金问题社会组织不能要求员工或者志愿者去赔钱献爱心,想要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和志愿者就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就拿百强家政社区服务中心来说,如果没有企业因素,人事问题就将成为组织存续的最大难题。但是如果喊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投入的口号,又过于泛泛和不切实际。在我们小组看来,可以分两点来考虑。一是求精而不求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可以根据社会组织的评价等级进行,进行“优中取优”,将资金进行集中。二是政策应该允许,社会组织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基础上,可以抽取人事成本费用于组织存续所用。

(二)专业人才问题。从成本来说,引进专业人才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社会组织是否能负担的起。就像老师上课也提到的,养一名普通员工,就算依照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社保也要校4000块钱,高昂的成本以及人才流失的风险社会组织实在是难以承担。还是那句话,口号谁都会喊,但是能不能具有可行性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访谈和思考,见习小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扩大社会参与,社会上必然存在专业性人才,如果可以通过兼职或者志愿者的方式参与,那样何乐而不为呢?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