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十篇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十篇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37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1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知识更新,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上提出的。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许多高校尝试将传统教学型实验室向开放型实验室转型,但是在转型实施过程中发现,开放实验室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激励,造成管理人员积极性低,开放时间不固定;第二,部分损坏设备维修费用高,维护困难;第三,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室积极性不高;第四,开放形式单一,缺乏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的合作联系;第五,管理成本高,开放实验室经费不足,经费管理不合理。事实上,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实验室在开放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2]

iSo9001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它对任何类型、规模及行业的组织都具有通用性。[1]最新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明确指出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科研单位,并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因此,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是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对组织质量进行指挥与控制的管理体系,[3]即为组织提供一个标准、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参照依据与组织框架。

国外许多大学基于iSo9001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并用这些标准对高校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多年前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笔者所在的实验中心也于2005年整体通过了认证。在“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指导下建立并持续改进,适应iSo9001标准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问题:第一,过于文件化,语言表述繁杂。[4]基于体系建立的部分程序文件与学校程序文件冲突,导致实际操作中既要提交体系文件,又要按学校实验室管理要求提交文件,降低了体系运行的效率;学生流动量较大,难以按照实验室运行记录要求对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学生一一翔实登记,仪器设备及器材丢失和损坏现象时有发生。[5]第二,体系标准对教育管理的思考和研究不足。企业产品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具备思维能力,而学生具有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难以达到使人才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6]第三,保罗帕姆斯等资深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较弱。[7]体系中关于员工培训、计量校准等需要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项目无法实行;实验室开放积极性不高,单纯追求其开放时间而忽视其实际有效利用率,[8,9]闲置等现象仍然存在,[10,11]很难达到体系对设备利用率、新项目开发的要求。

三、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随着国际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iSo9001经历了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iSo9001:2008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9月iSo9001:2015标准。与旧标准相比较,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产品与服务”代替了“产品”,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差异;第二,明确提出了“组织环境”的理解要求;第三,用“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取代“采购”,包括“外包过程”;第四,提出“知识”也是一种资源,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新标准同时强调产品、服务、文化等在体系中的重要性,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更加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iSo9001:2015标准强调管理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依据体系文件,以数据和事件为依据,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允许根据工作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增减和修改,以保证体系文件的科学性、完善性和适用性,这与目前许多国内高校实验室广泛实行的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法之间形成很强的相通性和包容性。[1]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中,可以更好地改善旧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知名度。

四、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实施

(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学习和理解该体系的7项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尽量超出顾客期望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关注目标,对于组织的持续成功意义重大。高校开放实验室的“顾客”是指全校师生、社会人员、社会组织等对象,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需研究各对象的需求和期望,并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实现。第二,领导作用。各层级的领导通过确定统一的组织宗旨与发展方向,并且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以此来推动组织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全面思考相关方的需求,包括实验室内部、外部乃至社会、环境的要求,科学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道德风范和实验室文化。第三,全员参与。组织应确保其内部各层级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能力、授权和参与度,这是有效提升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必要条件。人为组织之本,开放实验室必须见章立制,依法管理,责权分明,有效激励,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第四,过程方法。把组织的活动理解为相互关联、系统运行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将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多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结果。实验室管理必须重视对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督与分析,进而发现产品或服务的低效率现象。第五,改进。成功的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组织非常有必要对其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通过运用“过程方法”,开放实验室将能针对所发现的低效率过程进行改进。第六,循环决策。决策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基于数据分析与评价的决策将会更有助于产生预期结果。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采取pDCa循环过程方法,不断改善管理效果。第七,关系管理。为了取得持续成功,组织需要识别并有计划地管理与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与相关利益方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例如,高校与实验室之间可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双赢目的。

(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实施流程

确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后,便可进一步构建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流程。[1]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管理团队,开展贯彻培训。为保证质量体系的建立,高校实验室应首先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12]由管理团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推进和维护,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组织对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培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提升全员质量管理操作技能。第二,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升实验室的开放能力。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尝试打破学科界限,以适应学科的交叉,达到实验室应具备的工作环境、设备与物资方面的要求,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有效发挥实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发挥资源优势,扩展职能,利用高校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服务。第四,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实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将iSo9001标准细化为各项实验教学的具体执行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和过程控制,完善实验教学流程,规范实验教学行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实验教学活动有法规可依、有制度可循、有标准可比、有记录可查、有违章可究,促使实验室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工作程序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统一,为实验室质量管理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第五,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管理人员激励制度。首先,在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下,建立以客观公正公开衡量、测评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物质激励制度。其次,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采取措施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等,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追求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用学校的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提升个体发展目标,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再次,高校实验室管理要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创造贡献出成果的机会和条件,赋予实验室管理人员必要的权力和责任,使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最后,高校实验室管理应保持透明度,建立公示、反馈、复议制度。以上措施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高校开放实验室要提升管理效率及质量,就必须把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置于首要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并能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5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将质量体系的要求与实验室服务指标融为一体,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该体系具有标识性、监督性和可追溯性过程管理思想,能真正实现pDCa循环,达到服务自觉化、决策科学化、工作规范化、改进制度化等标准,促使实验室相关人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创新。[1]这将使开放实验室高效运行目标成为可能。

(胡波、唐月萍、陈杰、陈国华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陈晓亮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胡波(1982―),男,四川乐山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35)、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机电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3JGZ19)、“成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项目(10912-JXtD20150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刘玉海,李慧妹,宁剑.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9):183-185.

[2]熊芳,刘甫,袁新来,等.基于顶层设计思想的开放实验室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67-269.

[3]邵瑛.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46):63-65.

[4]常俪.2015年最新修订版iSo9001标准更加闪耀[J].海外视角,2015(12):14-15.

[5]康莹.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11(10):392-394.

[6]杜滨晖,王程.基于iSo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7):50-52.

[7]赵灿.iSo9001:2015的关键变化和对应方式(下)――8位资深质量专家的观点

[J].质量译丛,2015(11):46-48.

[8]赵永生.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1):101.

[9]何轶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132-133.

[10]张方正.促进高校实验室开放平稳、高效运行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96-197.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2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现实意义;问题;有效策略

科技的发展依靠精确的实验数据来支撑,精确的实验数据受实验水平、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影响较大。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标准化、精细化、精准化的检测数据来判断商贸物品的质量,此时对于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已经上升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因此,完善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1、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1实验室管理水平的突破和提升国际化的竞争依靠的是技术壁垒形成保护屏障,而如何在技术壁垒中掌握检测的高超技术,提供精准的检测数据是降低损失的有力保证。在标准化管理下,检测环节环环紧凑而相扣,人员精、气、神、技术充分展现,能够认识到不足而自我完善和修正,使得团队能力有所提高,整体检测实验室从管理水平上、人员素质上、职业操守上等都能够得到突破和提升。

1.2适应国际贸易千变万化的局势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应领域不受冲击,在政策、标准上不断改变,在产品质量的检测上更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检测内容的扩大,检测标准的提升来形成贸易壁垒。而标准化管理检测实验室,能够使我国纳入到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的成员经济体中,使得我国实验数据更加精益求精,并被其它成员国所接受,从而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这无疑是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的一种新方式。因此,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力举措。

1.3检测数据精准性得到公认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能够调动自醒意识,尽快完成技术修正达到标准化程度,从而检测数据达到国际公认水平,避免了我国贸易因检测数据的偏差而产生的贸易成本增加问题。检测数据的精准化使得我国更具贸易竞争力。

2、检测实验室完善过程中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检测团队核心成员少,团队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受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范围不断增大和更新,而团队在技术创新上并没有跟上国际环境的变换,这使得检测工作效率过低,能够担起检测攻坚的中坚分子少之又少。另外,团队成员自身的理论知识不够充实,实践能力表现不佳,检测数据难以达到标准化要求。使得检测报告不具备影响力,无法获得公认。

2.2检测配套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

国际贸易中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检测要求不断提高,有些检测要求难在陈旧的检测设备中得到精确的检测结果,而检测设备的更新配套或升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我国政府在经济支撑上能力有限,无法为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及时更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检测技术往往伴随着设备的陈旧而无法得到创新和改进。

2.3实验室管理水平过低当前条件下,由于实验室管理在认识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形成国际发展意识,既使有了检测资质,但仍然有部分实验室不能配套先进的检测质量体系,使得贸易中的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检测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与标准化检测存在较大的差距现象。

2.4标准时效性差检测标准随着技术壁垒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与更新,要求检测实验室不断提升检测标准与之相适应。但是,受资金、认识、管理水平、团队反馈等方面的影响,检测实验室在标准改进上鲜有作为,使得标准过时,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3、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3.1标准化管理提升团队能力标准化管理是指在检测质量上、检测技术上、检测工艺上等都要尽可能的达到国际要求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各方努力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将每位成员都往核心成员方向培养。并在管理意识上,管理体系上向标准化迈进,从而实现标准化管理,在贸易中与国际标准接轨。

3.2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检测设备的更新与升级突破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贸易企业注资、银行借贷、检测单位自筹等方式将资金来源进行拓宽,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助力检测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升级。另外,对于新的检测设备的引入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和论证,切忌盲目跟风。

3.3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要从实验室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标准化制度配套、标准化技术配套、标准化评审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善。特别是在内部评审上要加强管理,以提高检测的整体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4做好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与创新,特别是在贸易检测中,方法的先进不能靠单方面的例证,而是要在检测实验室里进行先进性的比对,将新、旧方法,将几个不同的检测实验室的水平等都进行印证,从而推敲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数据。这样才能在标准化管理中做到方法有改进,设施有升级,技术有创新,检测结果有说服力。

3.5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仪器分析越来越受到检测者的欢迎并在目前的检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检测实验室更要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标准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填补标准化管理上的“漏洞”,可以探索把信息技术、仪器技术、分析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3.6有效的质量监督实验室应根据专业范围配备足够的(检验人员的10%左右)、具有一定技术经历、工作资历和素质的监督人员,对本实验室检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公正。

3.7搞好培训通过全员培训让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熟悉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从而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在此基础上对检测人员着重在新标准、新项目、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结语

国际贸易变化多端,检测标准更是多变,为适应这种技术壁垒,检测实验室就要在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检测团队的能力,广纳资金,及时更新设备,促进内部评审的不断完善,从而快速的实现标准化管理检测实验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进.刍议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J].中国纤检,2009(11)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3

关键词:实验室标准化体系管理

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不仅要有仪器设备的先进和技术人员的高学历、高职称,还需要科学合理布局的现代化操作环境和设施,更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通过在实验室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可有效促进实验室标准化工作的建设,使实验室在检验、科研中产生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在整体,产生一定的系统效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质量、科研效果,同时也节约了一定的成本。

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差距,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实验室工作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普遍缺乏及时、必要的培训。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其实验室的任务量和工作量也在逐渐的增加,但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数量却增加的较少,且部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为非专业人员。由于实验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并缺少必要的、统一的、专业的培训,在试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很可能让试验人员对新实验方法和新标准的理解产生较差,造成实验室数据的不准确、不可靠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报告的质量。

(2)实验仪器设备落后,更新较慢。目前,第三方公正实验室大部分是依据行政管理需要构建的,多数是事业单位。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少量的财政拨款仅能解决部分人员经费,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可谓杯水车薪。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的投入和实验室环境的改善的资金是严重缺乏的,造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慢,高、精、尖的仪器少之又少,特别体现在县级实验室,且部分设备可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筹建时配备的。仪器设备的滞后,跟不上新产品发展速度、新检验方法精度要求,其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标准化体系管理目标。

(3)量值溯源有效性效果不理想。仪器设备的检定作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设备的精确直接关系检验数据的有效性。根据国家法规规定,实验室仪器设备必须按照规定定期送有资质的计量器具管理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目前,作为县级的计量检定部门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其发展已经更不上时代的发展,通常只能对少量的强制检定器具进行检定,而对于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设备是无法检定或校准的。同时,由于设备的有限或人员的质的高低,其出具的检定数据或结果并不总是有效的或科学的。因此,检测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有效性是无法准确判定的。

(4)管理水平差距很大。虽然每个对外开展业务的实验室基本上都通过了资质认定,还有部分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的认可,并在实验室内部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体系,提高了实验室的服务和工作质量。但是由于各地区间或各行业间的差异,现实中对实验室的要求也不尽一致,从而确定了其管理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在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中差距较大,比如较好的实验室有的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团队呈现专业化趋势。因此,实验室管理水平是否科学化、标准化,将直接影响实验室检验能力和科研能力水平。

(5)标准时效性较差。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标准不断的更新、修订和补充。一部分实验室由于标准信息不畅而不能快速、及时了解标准的现状,致使由于信息落后而执行作废、落后的标准,直接影响了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检验报告的准确性,为实验工作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6)运用不确度评定较少。作为现代化实验室,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已经对测量不确定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gb/t27411-2012《检测实验室中常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目前,大部分实验室仍停留在只做检测,检测数据是否与产品标准相符,而缺少对数据进行不确度评定。有的已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但仍停留在表面,实际中运用的很少,没有完善科学的表达出实验数据。不确定度评定已成为现代化、标准化实验室的通用要求和国际准则。

三、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建议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新要求,结合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

(1)加强标准管理,实验室开展实验项目的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有效标准必须是当前的有效版本。在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更新实验标准,加强标准控制,应有专人定期对各项实验标准进行检查,保证实验标准的有效性。

(2)注重新标准确认以及做好培训,无论是原标准已经更新了,还是新的实验项目,都需要对其进行适用性的评价。评价的是环境、试剂、设备和设施是否可以满足实验的要求,标准物质、模拟检测结果和人员培训等,由技术负责人员作出评价结论,证明可以使用新的标准进行检测。通过对全体实验人员的培训,使实验人员了解、熟悉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和方针,进而在工作中彻底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应培训实验人员新技术、新项目和新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以此来丰富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3)提高实验室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内部审核应按照标准对全要素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标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评审需要注意实效性,重点解决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尤其是需要管理者处理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实验室标准体系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的目的。

(4)做好实验室和方法间的比对能力,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实验间的能力验证和比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验室和方法间的能力验证和比对是最有效、最基本的消除实验数据偏差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应主动参与到cnas以及各个行业开展的能力验证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5)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和不确定度的运用,实验室需要在专业范围配备足够的、技术能力强的、工作经验丰富的的监督人员,监督实验室的实验全过程,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公正、科学。当客户提出要求时,实验室需要对实验结果给出一个不确定度,这种方式是对实验结果科学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对实验室的责任保护。部分领域影响结果不确定度因素是特别复杂的,评定起来难度很大,但是在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参考专家的研究实例和方法认真的分析并作出评定。

(6)信息化带动标准化,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技术也从传统的手工检测发展为仪器检测,实验项目不断增加,对实验时间和结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量的不断增加,运用计算机可以很好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实验数据自动化和无纸化计算、网络共享等。建立实验室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标准化管理上的不足,可以探索将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此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推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中,应加大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种,除文中所提出的6种措施之外,还存在很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运用到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中。实验室应清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其提出的新标准,是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实现标准化管理的,以实现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开始积极追求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以及物质生活的高标准,对检测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建立有效的质检实验室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般而言,实验室主要是将检测的结果或数据准确提供给社会,确保质量运行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水平,有效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就关于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点及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要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添加剂和新技术在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基于这种现象,社会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1]。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对外开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质检实验室必须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从而强化实验室的管理与监督,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保证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质检实验室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概述

对于质检实验室而言,其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主要是为了对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达到质量的目标和方针。这样才能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协调好信息和设备等相关活动,实现成本的降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其实际需求。一般而言,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实施核心就是质量管控体系,质检实验室只有将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加以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质量管控体系,有效实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相关要求。

2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要点分析

2.1准确的检测数据

质检实验室要想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是检测方法的要求。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就是检测方法,只有对检测方法进行正确选择,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检测工作的随意性加以规范化。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实验室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检测依据,并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有效制定,保证方法的本地化[2]。检测方法可以利用动态管理,如收集、跟踪变更、确认备案、受控发放等,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依法性和时效性。其次是检测设备的要求。实验室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应配备齐全的设备,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灵敏度以及技术性能的仪器设备,使其能够满足检验要求和标准。耗材、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要经过合格的验证和鉴定、校准/检定,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环境条件的控制和监测以及检测样品的特征性和代表性能够决定数据的准确定,因此实验室应保证环境条件和设施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安全防护实验室、保护环境的目的,创造检测必要条件。最后是控制的要求。质量控制作为一种作业技术活动,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式,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避免不符合工作的出现。实验室可以采用不确定度评估、统计学技术、方法对比、人员比对、留样再测、盲样考核等方式进行内部控制,也可通过能力验证和实验间比对等验证检测能力进行外部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2科学的档案管理

实验室档案在内容性质、记录方式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档案需要保证溯源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一般实验室档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业务档案,其包括客户处理和投诉情况、检验报告发放台账、名录供应品和合格供应商评价、分包合同以及合同评审等[3]。二是技术档案,其包括内务管理检查表、环境监测记录、原始记录、检验报告、检测标准、计量合格证书、设备档案以及作业指导书等。三是体系运行档案,其包括人员培训计划、内部质量控制记录、质量监督记录、文件修改通知、文件审批表、档案借(查、复)登记、文件总目录等。四是组织档案,其包括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人事任命文件以及实验室法律地位文件等。实验室档案应由专人管理,需要进行定期整理和检查,防止档案材料的丢失和损坏,并且需设立专门固定场所对档案进行管理,保证电磁、湿度、稳定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有效预防失效、潮湿和火灾等情况的发生。

2.3质量体系文件化管理的改进

质量体系具有模式化、规范化和文件化等特点,其可分为质量与技术记录表格、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其中作业指导书是对活动进行的文件加以规范,并利用编制的作业书来对检测工作加以规范,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实验室程序文件则是要求全员参与,做到工作执行和分工编写;质量手册则是对认可准则的所有要素加以覆盖。在改进体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等方法定期审定体系,保证其具有适宜性、有效性和符合性。实验室质量体系可利用自我诊断形式,对问题进行发现和分析,实施纠正措施并加以验证跟踪,防止问题发生或再次发生。

2.4实验室检测管理建设的信息化

检测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具有高效迅速、无纸化和自动化特点,能够有效满足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要求。要想实现实验室检测管理建设的信息化,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满足考核需求,对财务报表、样品、资源、检测过程和结果等进行闭环管理[4]。此外,由于报告编号、样品号、任务号等都是系统自动生成,难以修改,因此在检测的每一环节都有需要具备相应的流转记录,严格按照流程转移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样品的唯一性,提高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确保检测管理建设信息化的实现。

3结束语

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检测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目标,在创建质检实验室时,必须要保证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档案的完整性、技术的精湛,从而实现质检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产品质量监管和社会相应需求。

作者:何海单位: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参考文献:

[1]余方方.探讨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要素[J].科技传播,2013(11):123-124.

[2]王嘉滨,李月梅,宁月辉.浅谈质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黑龙江科学,2013(03):85-86.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管理;提高;健全;加强

粮食质检机构实验室承担着粮油品质测报,粮油质量监测等繁重的任务,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宏观调控决策,关系到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加强粮食质检机构实验室是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是我们从事粮食质检工作的同志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库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下面笔者就根据这方面的工作经历浅谈浅显的认识。

1.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基础

实验室高技术含量的特质决定了他必须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规范,约束检测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因此,实验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任监委已制定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每年上级组织的监督评审和自身管理评审,内审的结果不断的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其适用性和符合性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努力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涵盖人员环境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检测过程原始记录和报告的各个要素,编制管理体系文件应遵循“能覆盖管理体系建立依据”的要求和“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

2.落实要素管理是保障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关键

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化学试剂管理,人员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和文件记录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六大要素,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的文件的规定,切实抓好六大要素的管理,是确保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关键。

2.1样品管理

保持样品的原始属性是样品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从样品的抽取,到样品的测试,都应遵循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在抽样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客观守信的原则,对于采集的样品,必须能代表整体产品所具有的特征,抽样完毕后应保证样品的玩好,避免将样品丢失损坏,影响检验结果,样品抽取后应根据样品的特性,做好样品的保存工作,避免样品特性的改变,不应有任何外来因素使待检品的理化性能上受到影响,任何一份原始样品混合均匀,一式两份,一份用作检验,一份用作留存,样品的流转过程中,用实行编号管理避免样品的混淆,样品检验完毕后,保留样品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统一集中处理。

2.2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开展检测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否满足论证范围内各个项目检测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根本要求,因此,在仪器设备配置和管理上,既要做到经济节约又要做到正常运行,一是建立仪器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信息包括供应商资质,所共仪器性能,质量及价格评价,诚信记录的,未选择质优价廉仪器设备,储备充分的供货商资源,严格按照招投标方式购置所需仪器设备,二仪器档案,对仪器实行统一编号管理,三是重点做好量值溯源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周期鉴定计划运行期间对比核查计划,每台仪器都有专人维护管理,确保所有在用仪器正常工作。

2.3化学试剂管理

化学试剂是实验室里品种最多,购置最频繁,危险性也最大的物质,因此,管好用好化学试剂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是要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搞好化学试剂的采购工作,确保化学试剂的质量,购买化学试剂时,一定要有正规进货渠道的正规试剂购买,按照国家标准和化工行业标准生产的试剂,着重检查,试剂标签上是否注明有名称、类别、产品标准、含量、规格、生产厂家、出厂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二是做好化学试剂的分类登记和保管工作,化学试剂分为一般试剂和危险试剂。一般试剂是按照单子、无机物、有机物、指标剂等分别存放、无机物和有机物要按试剂的种类,规格而分别保管,危险试剂又分为巨,强腐蚀品,和易燃易爆品,按照国家国标GB6944-2005的规定实验室用到的有汞盐,铬盐,砷化合物,亚硝酸盐化合物,多环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含氯含磷有机物等,应该分柜存放,严格管理,定期清查盘点,严禁外流,对于剧毒物质要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人双本账,双锁管理,强腐蚀品主要有浓硫酸,氢氟酸,强腐蚀品一定要放在牢固的试剂柜内易于轻取轻放,严禁撞机碰撞和强烈震动,实验室用到的易燃易爆品种类繁多,气态的如氢气氧气,液态的如:二氯甲烷,丙铜、乙醚等有机溶剂,他们一般具有闪点低意着火,挥发性大,密度低、易扩散等特点,化学试剂管理即使用人员必须熟记这类试剂的性质,使用及保管知识,排除一切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试剂变质的因素,保管好化学试剂。三是严格化学试剂领用制度,防止化学试剂外流和浪费。四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化学试剂。

2.4人员管理

验室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能力水平和管理水平,根据实验室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置能力与之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必要保证,一是要根据管理和检测工作的需要,按照以则定岗,岗责明确,相互制衡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设备管理人员,样品管理人员,试剂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检验测试人员,并明确岗位职能,二是要加强人员培训,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要根据产品标准,检测方法变更,设备更新和开拓新检验领域工作的需要,通过外派培训学习,学习新标准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三是对新进人员实行专业考核上岗制度,只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5环境安全管理

实验室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直接影响到检测工作的质量。实验室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按照安全第一充分利用合理分区的原则,建设和维护好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一是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天平室,卫检室,化检室,高温室,样品室,试剂室和档案室。并根据每个室的特点和要求配集控温,控湿等配套设施。二是合理布置水电设施,既要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符合安全规程。三配齐消防器材,对天平室,卫检室,化检室,高温室,样品室,试剂室和档案室等重要区域要有防火、防爆、防毒、防潮、防淋、防腐、防锈、防辐射等设施和工具。四是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做好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工作。

2.6文件记录管理

文件和记录是为质量检测活动提供可靠性依据和证实性资料的重要手段。它包括质量法规和文件,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等。做好文件记录管理,对于确保质量检测活动的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记录管理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文件记录应分级编号,统一管理,按照要求,文件记录应分为四级。质量管理手册作为实验室一级文件,程序文件为二级文件,外来文件,包括质量法规、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等为三级文件,各种记录,包括质检报告,检验原始记录为四级文件。二,保证依据性文件的现行有效性,既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等的现行有效性,特别要注意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查新工作,避免执行过期和废止的旧版标准。3、记录要覆盖质量检测活动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样品、化学试剂、检测方法、质量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记录的格式有文字图表曲线方程等。四、记录要保持应有的可追溯性。记录的信息量应该让所描述的对象和事件能够复原到之前的状态。

3.加强质量检测活动评审和检测结果监控,是确保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3.1认真做好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

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是质检机构自身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提高检验技术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产品检验过程而出现质量问题很正常,但其过程是否受控、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则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头等大事,因此,质检机构管理者要时时关注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类似的作用,通过对委托方合同评审,抽样,样品传递,标准方法确认设备设施,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制等过程的审查审核,了解,质检机构质量管理体运行的情况,并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方面进行对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分析原因,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通过内部审核自查自纠,达到质量管理体系旨意改进的目的,对内审过程中无法处理的问题,递交质检机构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处理解决,最高管理者必须定期对质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解决由于市场情况、政策法规,内审发现、客户要求等引起的问题,持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改进服务质量,以保证检验工作质量,使客户满意。

3.2扎实开展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

实验室比对是监控实验室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室间结果比对,可以发现实验室之间的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等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正确识别实验室技术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可以自身组织实验室间比对也可以参加其他实验室和有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

比对方案包括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名称,比对用样品描述及其相关的样品处理制备方法,比对方式,比对路线的时间安排,具体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及比对结果的评价方法等。

实验室间比对一般应至少选择三家以上,否则比对结果意义不大,检测实验室间的比对结果一般采用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中位直,作为指定值已Z评比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满意。

Z=(y-中位值)/niQR

式中:y―参加实验室对样品的测量结果;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6

一、适时调整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满足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

《意见》指出,“中小学实验室数量和面积要基本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以满足学校实验教学需要。”“仪器设备的配置要以《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为基础,以满足学校实际需要为原则,采取必配、选配、定制、自制等方式实现。”

办学条件标准、教师基本功标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办学条件标准是市区两级教育装备部门的核心工作。2005年,市教委等部门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07年,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各项指标体系,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硬件达标的学校”作了明确回答。2009年,对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作了修订,主要在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将部分必配调整为选配。《标准》不是封闭的,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按北京市教委要求,今后每隔3年左右要调整一次。

1.基本思路

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加强标准细则的基础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新技术新设备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分步骤调整现行的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2.主要举措

(1)2011~2012年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研究与修订工作。目前,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已经与市教研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相关院系共同完成了高中和初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研究与修订,形成了研究成果。2011年,将在市教委的领导下,以研究稿为基础,完成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正式稿,满足高中课程改革对新仪器新设备配置的需求。初中和小学标准细则将适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将以项目形式加强中小学实验室、专用教室配置研究,从专用教室环境设置,实验室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师生使用的便捷性等方面研究配置规范,丰富和补充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内容,满足教育教学的不同需求。

(3)开展新技术新设备对教育适切性的研究论证工作,开展标准内设备和标准外设备的调查研究,在市区两级建立新设备的使用与论证联动机制,对教育效果好、广受欢迎的新设备适时引入标准。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有难度,但非常有必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又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就是技术革新教育问题,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大量装备工作,装备战线上的同志肩负的担子更重了。未来10年,北京市将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如何引入教育教学中,如何贴近一线用户,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2011年,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将启动这项工作,形成北京市教育装备研究论证专家团队,尽快形成目前学校、区县配置许多“标准外”新设备的较强的指导力。

二、制定实验室管理规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网络版,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

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实验室建设、配置、管理、使用以及论证实验室能获得有效利用的相关研究、培训和评价工作。

《意见》指出,“市教委将组织相关部门,结合新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发展特点,制定本市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规范。”《意见》还指出,“市教委将在全市建设一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先进校,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北京市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全市实验教学普及县活动以来,一直没有正式出台制度,可以说北京市实验室管理长期以来无章可循,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1.基本思路

广泛调研,形成项目推动。结合学校视导工作,吸取鲜活经验,分别形成制度规范送审稿和管理评价标准送审稿,批准后实施。

2.主要举措

(1)制定“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制度”。这项工作2010年已经立项,将从实验室仪器存放管理、账目管理、教学流程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管理要求。这个项目现在处于研究阶段,2011年6月底将完成项目研究工作;从下半年开始,在基教二处的组织下,联合教研部门,在全市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视导工作,总结、分析学校的做法及经验,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形成切合实际的规范制度,使实验室管理有章可循。

(2)2010年将立项申请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评价标准;2013~2015年,在全市开展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先进校评比工作,引导和促进全市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网络版研究推广问题。《意见》指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要及时向学校反馈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按市教委的要求,网络版的完善及功能技术改造正在进行中。我们与教研部门教学活动模块的具体细化研究,希望在2011年完成。我们一定千方百计为学校教师简捷操作提供客观条件,最终达到使学校、区县和市里通过网络版及时了解掌握资产的入口、过程和出口情况,了解掌握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状况,了解掌握仪器设备质量的反映。

三、建立市区培训机制,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意见》指出:“装备部门要配合师训部门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学科教学内容的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及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中,每年应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市、区两级业务必修培训;有实验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师在每年的继续教育学时中要有一定时数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室管理的业务培训。”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完成,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计划也将于2012年完成。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使用问题。“建配管用”,前面3个字做得再好,“用”得不好,一切白搭。

用得不好,原因有许多。抓实验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应用的关键所在。市教委已明确将实验室管理人员这支队伍的培训责任交给市区两级装备部门了。全市中小学有10万名左右的教师,其中有3000多名专兼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过去称为实验教师)。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非常关键。可以说,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实验功能的发挥和建设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教辅人员,不受重视,许多学校将老弱病残或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无形中导致了恶性循环,管理水平不高,使用效益得不到发挥。实验室管理人员又是一个特别的群体,既要懂教学,又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并不是有的同志印象中的什么人都能胜任。而这类人员,几乎没有对口的专业毕业生,大多数是在岗位中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

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与各区县装备部门联动,依托北京市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自2006~2008年以来开展对2650名学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就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技能进行了培训,覆盖了900余所中小学校(重点是农村学校教师)。自2009年以来,每年又对小学科学教师实施了技能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2011年以及今后几年,仍应加大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1.基本思路

注重抓住4个环节:一是合理的课程设置;二是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三是“实践教师”务实指导与沟通交流;四是市、区两级的科学分工。总结经验,探索路径,建立市区培训模式。

2.主要举措

2011年将全市中学理化生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疑难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替代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和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学科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协助和支持水平。计划培训360人。并以这次培训为试点,探索市区两级开展培训的模式,形成市区两级不同的培训对象、内容及模式。

今后几年,将针对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中存在的仪器设备、各学校都已配置但未使用、未开展教学活动的仪器设备展开技能培训。如音乐、美术、劳技、地理历史、通用技术等课程存在大量未使用的设备展开培训。

还将同时开展部分学校校长参加的以实验室建设为主题的考察交流活动。

四、加强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实验仪器安全、有效

《意见》指出,“装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产品选型和质量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对集中采购的仪器设备实施抽查检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仪器设备,要进行信息通报,保证性能优异和质量优良的仪器设备进入学校。”

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资源、是以实物方式呈现的教材,不同于通用的办公设备和工具,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所以,实验仪器设备质量的安全性、科学性和耐用性尤为重要。但实验仪器设备品种繁多,价值相对低廉,市场准入门槛低,质量检验难度较大,从而增加了政府采购难度。根据教育部教育仪器研究所不完全统计和分析,全国部分传统的实验仪器质量在2000年以后开始有些下滑,存在质量低的原因,有教育技术装备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质量意识问题,有标准不完善和执行不力问题,也有采购渠道及评标专家专业水平问题,还有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问题。

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事关师生生命安全,事关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长期以来,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还缺少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等在内的教育产品质量监督规范性要求。装备部门应当履行职能、积极作为,落实好企业引导鉴定、标准制度执行、政策保证招标和验收、完善质量监督体制等各项工作,教育装备质量才有保障,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1.基本思路

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向财政部门汇报,落实质量监督各项工作。

2.主要举措

2011年工作重点是以质量安全为主题的调查摸底。今后几年,继续开展对直接影响师生人身安全及健康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梳理,送检测机构检测,通报检测结果;继续开展由教学仪器相关企业相关人员及装备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参加的质量安全培训会;研究制定我市教育产品质量检测实施办法等质量监督规范性要求。

五、关注实验室建设改革的种种探索,搭建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平台

《意见》对实验室建设改革方面的种种探索,采取包容和鼓励态度,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建设特色实验室”;再比如“实验教学有特殊需求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和研究的实际需求进行特殊配置。”等。关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时强调,“鼓励师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网络调研,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近几年,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采取项目推动方式,先后就“高中通用技术、心理咨询室、历史、地理、语文、小学科学专用教室配置研究”做了一系列研究项目,选择不同类型学校建立样板间,验证配置研究的适用性,再信息。

2011年主要对学校教室产品环境设备、手写平板电视,小学静电仪器进行试点配置并评估。

再有,近几年,学校出现了许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将实验室与教室融为一体、在校内统筹管理使用的尝试;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尽”实验室、“进”实验室、“泡”实验室、“出”实验室策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开放实验室、一室多用以及开展领导和教师的装备培训等鲜活的做法值得借鉴,再比如通州区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开展的“新技术进课堂课题研讨”等系列活动的做法也值得相互借鉴。

1.基本思路

鉴于北京市基础教育装备事业仍处于改革发展之中,装备部门的同志应强调包容意识、少些评头品足。相反,需要有宽容心态、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并且自身也应当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学校主流业务之中。

2.主要举措

继续举办教育装备部门工作人员培训班,开展主题培训与交流活动。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7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中图分类号:S151.9+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07

1化验室基本情况

1.1基础设施完备

化验室现有使用面积206.2m2,设有天平室、高温室、精密仪器室等;有电子分析天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30多台(套)。

1.2技术力量雄厚

化验室现有工作人员6人,专职化验员4人,所有人员参加过省级检测技术培训和相关的岗位培训,均持证上岗。

1.3取得计量认证

化验室在1997年首次通过省计量认证,并在2003、2009、2012通过计量认证复查换证,在2013年国家认监委组织开展的实验室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中先后获省和国家检查组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2标准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2.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1.1文件建立

遂川县土肥检测站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该文件包括质量手册、23个程序文件、38份作业指导书和100多种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

2.1.2组织保障

站里建立了组织机构,成立办公室和检测室,任命关键岗位人员,如最高管理者、授权签字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利。

2.1.3技术保障

化验室对检测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测方法和工作环境等要素严格按照创建办法要求:要求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每年定时参加培训;对检测仪器设备实施规范管理,主要有对新仪器购买的申请、验收;对计量仪器和玻璃量器的检定、校准;严格按照体系文件中的评审程序采购试剂;确保所使用的标准方法为最新有效版本;建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确保检测条件符合标准。

2.2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2.2.1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

化验室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试运行6个月,期间进行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对不合格之处进行修改,经修改后再并正式运行。

2.2.2实施质量监督机制

在化验室建立质量监督网,任命2名质量监督员,对化验室的各项质量活动实施监控,及时作好相关记录。

2.2.3定期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

化验室每年年底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工作,通过内审找出本站一年来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项,并加以纠正,最终编写出《内审总结报告》。

2.3加强化验室管理

2.3.1检验工作管理

样品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收样、制样、检验、打印报告等环节,为使各个环节达到可控状态,本站在化验室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2.3.2仪器设备管理

化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需进行验证校准,贴上唯一性标识和校准状态标识。每年定期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或自校,开展期间核查,加强维护保养等。

2.3.3试剂管理

实施对试剂的分类存放和发放登记管理。重点加强对危险品和标准品的管理,采取专人负责,发放和回收登记等措施。

2.3.4样品管理

指定专人管理样品,并建立样品管理制度。对已接收的样品及时编号登记,根据样品种类和状态(“待检”、“在检”、“检毕”)分开存放,及时清理“检毕”样品。

2.3.5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实施安全作业管理,确保化学危险品、有、火、电等危及安全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2.4加强人员管理

2.4.1因人定岗

根据从所受教育、培训、经验、技能、专业资格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设置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的依据。达到因人定岗,人尽其才。

2.4.2加强人员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质量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学习;专业技能培训。

2.4.3实施人员监督

化验室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足够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人员在化验室管理体系的执行过程中和检测技能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5迎接外部审核

外部审核主要是指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监督审查评审(在两次计量认证复查之间),是由外部评审专家对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

2.6参加能力验证

化验室自2008年以来,每年会与吉安市土壤肥料检测站进行土壤和肥料项目的比对检测,同时参加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标准化验室检测能力验证等。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8

[关键词]检测校准实验室;实验数据;质量控制;误差控制

中图分类号:tm5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18-01

引言

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是实验室管理者的目标,也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保证,实验室的类别很多,例如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工程计量检测实验室等,不同的实验室针对不同行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数据管理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验室中会产生很多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又是各行各业开展活动与建设任务的基础,因此确保数据准确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数据管理过程中,要从实验人员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验证管理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一、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数据问题的原因

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是进行各种实验的重要场所,例如化学实验室,是很常见的实验研究场所,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多个数据,数据的准确性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当前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数据质量还有待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导致数据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实验人员水平因素

实验人员是进行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其综合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实验水平,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当前有的实验室在人员配备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人员的实验水平不高,在实验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操作不正确、材料的用量不正确等,一点小误差就可能会导致实验数据出现较大的偏差,影响实验数据质量。

(二)仪器设备原因

仪器设备是实验的主要器具,无论是检测实验还是校准实验,都必须要通过仪器设备来完成,仪器设备的精度会影响实验数据质量。当前有的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老化,没有及时更新,因此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出现较大误差。

(三)实验过程的影响

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管理中,对实验过程的管理是影响实验整体水平以及实验数据的重要因素,实验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对实验过程的控制是否准确,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

(四)实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环境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光照等,都可能会导致实验过程中的仪器设备的检测性能出现改变,而且可能会对一些实验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变,从而导致各种实验数据出现偏差。

二、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数据质量控制技术

本文以化学实验室为例,对实验数据控制方法进行分析。

(一)加强实验人员技术管理

人员是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第一因素,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配备更多专业化实验人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要满足一定要求,才能从事实验室操作和管理。在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考核的时候,要从技术能力、实验经验、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职责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化验检测实验室中,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至少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化学检测工作经历。加强实验室人员的严格审核,是提高实验检测水平,提高实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仪器设备的配备

仪器设备及各种计量器具是检测校准实验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的完好程度、精确度会对实验数据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则必须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精度。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仪器设备的检查,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中应该要配备实验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并且要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完好没有损坏。第二,重点关注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管理。在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以提高仪器设备的精度。每一台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对于那些对检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设备应该要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对仪器设备的维修、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从而使得实验人员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对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及时维护或者更换,提高仪器设备的检测和校准精度。第三,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检定或校准。设备的检定或者校准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的关键,在检定/校准过程中应该要选取设备常用的测量范围进行检定或者校准,确保校准范围覆盖仪器的使用范围,校准结束之后才能使用仪器。

(三)加强对试验方法的控制

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控制,得到相应的数据信息,并且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第一,校准曲线绘制,在化学检测实验室中,校准曲线的工作范围,浓度范围应该要尽可能负责一个数量级,曲线上至少有5个点,而且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9。第二,回收率试验,对于禁用物质的检测,其回收率应从方法测定低限、两倍方法测定低限和十倍方法测定低限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控制,对于已经制定最高残留限量mRL的,其回收率检测应该要在方法测定低限、mRL和选一合适点进行三水平试验,如果没有确定最高残留限量,则对回收率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在方法测定低限、常见限量指标、选一合适点进行试验。第三,精密度试验。精密度试验是提高数据精确性的重要途径,精密度试验应该在方法测定低限、两倍方法测定低限和十倍方法测定低限进行三水平试验,在确定最高残留限量和未确定最高残留量的情况下,其测试方法与回收率测量相同。第四,准确度测定。准确度测定主要是对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或者对水平测试样品进行分析,并且测定其中的含量,最后得出测定平均值与真值的偏差关系。

(四)加强对实验环境因素的控制

实验结果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精密性实验中,外界温度或者湿度的微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对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该要加强防火、防震、防尘、防潮,确保实验室的通风条件良好,在实验室的温度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在常温即可,即20-25℃,同时要将实验室的湿度控制在40%-80%之间,保持恒温恒湿为宜。对于不同的实验室环境,其温度和湿度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例如试剂室中温度控制在10-30℃,湿度控制在35-80%之间,天平室中温度控制在10-30℃,湿度控制在35-80%之间,红外室中温度控制在10-30℃,湿度控制在35-60%之间等。

结语

综上所述,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检测是各行各业开展活动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要得到准确、完善的数据信息,必须要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水平,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并且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肇虹.实验室检测/校准结果质量保证探讨[J].中国计量,2006(11).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9

关键词:试验室;管理;质量检测

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检测试验室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任务,大量反映质量的数据都能够追溯到检测试验室。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于各种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况,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试验室建设与管理,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增强试验室自身的检测能力

试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因为任何一个错误的检测数据或者是结果都有可能会带来难以估算的损失,因此试验室必须要严格要求自身,要改善自己的检测能力,为管理打下基础。

1.1参加能力验证与试验室比对

能力验证是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试验室技术能力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的依据,是对试验室检测与测量能力进行判断与监控的重要手段,试验室在能力验证活动的过程中表现是认可组织、政府部门以及试验室的客户对试验室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所在。同时在能力认证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试验室认识到自己在管理上的缺陷,进一步的进行改进。国际试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活动也可以促进试验室检测与测量数据的相互比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通过对比。

1.2积极参与国家检测标准的制修订

无论是哪一种检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检测标准与方法之上的,而检测标准需要不断的更新,积极的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工作,对于改善试验室自身的检测能力以及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试验室可以对检测标准的条件、内涵以及其他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可以有针对的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改进。

2改进试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情况

2.1规划现场,实现目视化管理

利用试验室布局规划,对试验室中的设备工具等进行画线、定位、标识,尽可能的将所有的设备工具都展示在大家的面前,让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一看就明白试验室设备工具的摆放位置,进而减少寻找工具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避免一些不应该出现在试验室中的物品出现在试验室,进一步的明确试验室检测环境要求,避免外部因素对检验数据带来的影响。

2.2对设备信息进行整理,明确标识

对于检测设备的状态、资料都必须要进行重新整理,将那些能用的设备分别放置到其对应的试验室中,并建立起完备的、详细的档案,其中需要包含有各种相关的信息。还需要做到每台设备标识明确,粘贴必要的设备标签,账、卡、物必须要对应。保证试验室现有的各种设备都是可用的,并且其精度满足检测要求。需要做出正确统一色调与标牌标识,这样方便进行存取与数目核对;每一种物品都需要用一种颜色表示,媒体设备要求使用统一的色条来进行严格的区域划分,建立起台账,对试验室中的设施设备的数量、存放、借出、保修以及保废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的进行清理,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对试验室管理制度进行整理

根据管理要求以及试验室建设制度的要求,试验室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根据体系规章制度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建立起核心的管理团队,对先进管理理念进行推行。由质检中心最高领导为团队长,各个试验室的负责人担任组员,强调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完善管理程序。从试验室的设计情况出发制定管理规范、人员行为规范与操作手册、安全管理规范等。

3加强对人才队伍的优化促进管理

质量监督检验本身就是一项规范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责任心强、拥有精湛技术与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仲裁检验、技术鉴定的工程,对于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及权威性的依赖性更高。在试验室管理中各级人员的参与是提高管理效果的重要基础,而拥有质量意识、具有强烈责任感、拥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的检验队伍,才能够有效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需要明白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如果没有人才仅仅只是拥有先进的装备与一流的环境,那么检验机构也没有发展的动力以及后劲。

在iSo/ieC17205中对于试验室质量工作中人的因素非常的重视,并进行了强调。其中涉及到人作用以及要求有10个方面。人员是试验室中的试验工作的主体,技术人员拥有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工作责任心对最终的检验结果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试验室中需要制定出完善的人员教育、培训以及技能目标。检测试验室需要准确的确定出培训的具体需求,并为人员培训提供良好的政策与程序上的保证,所制定出的培训计划需要与试验室当前以及预期的任务相适应。伴随着产品的高科技化与多样化,产品的标准以及检验方法都在不断的更新,为了让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业务能力提高得到保证,让他们可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对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长期、持续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改善他们的知识技能,同教育、授权与激励机制来对人员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进行改进,让检验队伍得到优化。在开展培训时必须要注重专业对口,无论是哪一种培训方式,如果专业不对口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检测试验室的管理效果会在对其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相当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各种检测数据与结果,在没有良好管理的情况下就可能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与结果,最终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情况都是不容许出现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检测试验室的管理,从多个方面出发,改善其管理效果,为各项检测试验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宗奎.质检实验室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02).

实验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篇10

[关键词]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扩项)迎审

引言

2007年后的迎审工作中,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简称《评审准则》)中规定的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笔者现仅就陕西省迎审工作中自己的切身经验,建议实验室从软件、硬件二方面着手计量认证复审(扩项)前的准备工作。软件方面:包括《评审准则》中的管理要求要素和资料准备;硬件方面:主要指《评审准则》中的技术要求要素和实验室环境的整顿。

一、上报计量认证复审(扩项)资料

资料的准备报批是贯穿整个迎审工作的核心内容,从上报前的申请到评审后的整改报告,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准备,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一)上报资料前,先到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且填写质检机构资质认定申请备案表,将此表复印件与上报资料《申请书》(典型报告、内审和管理评审内容也应并入申请书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实验室间比对报告》和《检测分析方法验证报告》(有扩项)、《标准有效性确认报告书》复印件一并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受理后,与陕西省计量认证环保评审办公室商定时间,安排现场评审。

(二)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现场评审结束后,监测站要给评审组提供2份检测报告(现场评审之前近期做过的和评审组现场选定的)和证书附表及授权签字人表。然后限期完成实

验室整改工作,编写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含相应见证材料)完成后,连同其他评审材料一并寄交评审组长审查、签字确认,经评审组长审查合格后,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获批后,领取资质认定证书和资质认定标志。

二、管理要求的准备

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实践中经常未被迎审单位足够重视,是监测站的薄弱环节,根据《评审准则》中管理要求的11个要素,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确定申请项目和人员

根据监测站自身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统计出复审项目数及新增项目数,新增项目的要注明清楚。每个申请项目要使用适合本站的方法标准,然后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在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递交资料前的一个月,要收集标准,然后到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进行标准查新,保证标准的有效版本。

确定授权签字人,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培训内审员,关键岗位人员均要有任命文件。

(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监测站应当建立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与其承担的检测、校准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监测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做出承诺。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成立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完成编制任务。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实验室进入3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在全站进行宣贯和培训,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根据试运行情况,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然后进入正式运行。评审前实验室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自查,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并形成自查报告。

(三)编制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作业指导书等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环境监测站根据评审准则规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提出了对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针对质量手册所提出的管理与控制要求,为完成管理体系中所有主要活动提供方法和指导,分配具体的职责和权限,包括管理、执行、验证活动,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业务质量管理记录是为了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设计的一些实用的表格和给出活动结果的报告,作为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作业指导书是表达管理体系程序中每一步更详细的操作方法,指导职工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还有技术记录和工作制度等,位于体系文件的第四层次。

质量体系文件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本站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使环境监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技术要求的准备

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室的环境是评审组对监测站能力的最初印象,亦是不容轻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硬件,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并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迎审工作应以《评审准则》中技术要求的8个要素为基础,并依据各自监测站日常展开各项质量活动的需要,保证调配和充实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一)人员培训与考核

为了使技术人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检测技术同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监测站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

1.每年年初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培训要有记录。年终将培训计划、计划完成情况、培训记录及对培训有效性评价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2.认真执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每个申请项目必须有2人持证,不得缺项。参加上岗证考核前,监测站要对申请项目进行自认定考核。

3.评审前需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首次及复查评审,需抽60%-80%的人员进行理论考试

(二)技术能力准备

1.新开展检测项目的评价确认

新开展的检测项目要有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等资源,要有检测依据的方法标准。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时,对使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要有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作方法验证,证实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方法的特性参数。提供的验证报告包括:空白测定结果及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实验室内比对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检测。

(三)加强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管理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监测工作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应配备开展监测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确保达到监测工作规定要求。

1.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编制仪器检定周期表,台帐的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技术指标、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固定资产编号、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放置地点及目前状态。在用仪器应贴上计量检定部门的合格证或自校合格证;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行三色标识的管理,即合格、准用、停用。

2.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记录、检定证书外,还要有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核查记录、校准记录和仪器设备管理卡。仪器设备的管理卡包括固定资产编号、型号/规格、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3.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每次期间核查要详细记录。

4.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加强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体系文件、标准、规范、规程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所有文件都应清晰、易读、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易于识别和检索。应妥善贮存,以防损坏或丢失。另外,应规定各种文件的保存时间、取消和或销毁过期文件档案的记录。

1.每台(套)仪器设备必须建立一份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仪器设备档案以及供应商档案的管理工作。

2.检测(监测)报告及相关记录的归档整理

按年度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报告编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合同金额、项目负责人(若有)、承担人、审批人、报告发送日期等。为了便于管理并保证检测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归档时通常将检测委托单、合同评审、检测通知单、原始记录(任务下达书、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和流转记录、分析记录、质控记录、监督记录、报告审核签发单)及检测报告等一并归档。

3.建立技术人员业绩档案

技术人员的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简历、获奖情况、培训情况、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书箱及一些复印件(如:学历和学位证明、上岗证、课题完成证书、获奖证书等)。

四、整顿实验室环境

整顿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减少环境条件对检测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便于工作,测试项目之间应互不产生干扰。样品室要划分出样品“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采样桶要划分出“地下水”、“地表水”、“污水”放置区域,避免采样桶产生交叉污染。

2.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分为在用、闲置及报废3类。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处理。与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放入实验室内。

3.安全环保管理检查

(1)水、电、气的设置及化学药品的放置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

(2)实验室应配置消防器材,并在有效期内。

(3)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或移交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致造成公害。

4.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

危险剧毒化学品需双人、双锁保管,要有领用记录。化学试剂、药品可利用计算机管理建立台帐。配制的化学试剂要采用五格标签。

五、结束语

计量认证工作是国家促进实验室逐步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作为迎审单位,各级监测站应以《评审准则》的要求为指导,严格按管理体系从软件、硬件二方面展开工作,保证实验室运行,结合各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第二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薛念涛,冯学岭,丁辉编。《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