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56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的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特别是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创建一年来,在、教育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有关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妇女和性别研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推动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教育部不仅在2005年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设立了与妇女和性别研究有关的课题,而且批准中华女子学院设置女性学本科专业,使女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中央党校重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落实,不仅大力支持妇女和性别研究工作,而且带动各级党校开设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课程和讲座,还与全国妇联合作对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妇联主席和副主席进行了轮训。中国社会科学院除了以院长委托基金的方式,给妇女/性别研究项目以特别支持外,还利用其多学科的专家资源,与中国妇女研究会合作,开展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的培训。从2005年起,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每年举办1~2期以研究方法培训和研究能力建设为主题的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已经举办了4期。今年8月还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新疆妇女理论研究会联合举办面向西部地区的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利用基地的专家资源为西部地区的妇女/性别研究服务。这些研究和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妇女研究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为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全国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所在单位积极开展妇女/性别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总结、交流和推广这些做法和经验,这次会前,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与各基地的同志们一起,对各单位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课程名称、授课对象、所属专业、开设时间、开课次数及所用教材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汇总。从汇总结果看,从1984年到现在,各基地所在单位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体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教育和培训课程多,内容丰富。各基地面向本专科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各类教学课程总数达273门,其中,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80门,涉及女性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美学、法学、史学、人口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妇女/性别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及社会伙伴的各类培训课程达278门。无论教学还是培训,都有一部分课程纳入了各单位的教学培训计划及方案,有的课程已经周期性地开设多次,分别成为相关专业的必修、必选或选修课,有的课程已经编写了比较成熟的教材。教学培训课程设置最多的学校有78门课,课程涉及8个学科,说明在这些单位,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制度性保障。

二是教育和培训层次多,受众广泛。从教育方面看,一些学校既有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面向本、专科及夜大学生的通识性课程,也有在不同专业开设的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在273门课程中,通识性和跨学科的课程有93门,占34%;从培训方面看,层次更多,受众更广。有面向各级党政干部的培训,有针对妇联干部的培训,也有面向教育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培训者的研究和培训方法的培训,还有针对女企业家、女工委员会委员、女大学生、农村妇女、流动妇女、下岗女工、受暴力侵害妇女等不同群体需求举办的个性化培训。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基地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培训教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基地之间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差异性较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基地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特别需要举办这样一个交流研讨会,大家既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又能够探讨改进和提高的办法,加强基地之间的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谋发展。

二、充分认识在“四位一体”的基地建设网络中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机制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是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内容,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关键是有相应的机制做保障。当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在党校、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妇联这个“四位一体”的网络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推动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纳入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妇联的教育和培训主流机制之中,使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有一定的机制保障,实现机制化发展。

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在党校系统的机制化发展,对于增强各级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认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校是各级领导干部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应该率先建立和完善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机制。使各级领导者通过参与教育和培训,了解性别平等的理念,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面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和策略中纳入性别平等意识,促使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等。

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在高校系统的机制化发展,对于培养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各级各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培养各个层次专业人才、系统传播科学和文化知识最集中、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基地,也是我们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阵地。推动将妇女/性别课程纳入各类高校的教学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制度性地开设有关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课程与讲座,不但可以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

和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与教师受到系统的男女平等教育,而且有利于促进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拓展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专业领域。

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在社科研究系统的机制化发展,对于培养既掌握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又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专业研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研究院所专家学者云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都十分活跃,有些院所还担负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培训专业研究人员的任务。逐步将妇女/性别课程制度性地纳入各类研究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体系,有利于增强各专业领域研究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他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多一些性别视角,为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在妇联系统的机制化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的“双五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作为妇女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知识。通过建立和完善妇联干部培训制度,将有关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纳入各级妇联干部的培训计划,有利于增强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的专业能力,使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履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化发展,还包括充分利用“四位一体”的网络优势和培训力量,大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企业组织、大众传媒及有关社会伙伴的培训,促进社会各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使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尽快形成。总之,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局面,而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化发展,则是推动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

三、充分发挥基地优势,努力推动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不断取得新发展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四位一体”的基地建设网络中,努力探索创新教育和培训机制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不断取得新进展。具体来说,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工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也必然是我们进行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认识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加强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不仅有利于培养妇女/性别研究人才,而且能促进妇女/性别研究成果的传播和社会转化;反过来看,加强妇女/性别研究不仅为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人才需求,而且可以丰富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见,教育和培训工作与研究工作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我们要重视发挥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推进基地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其次,要科学分析各单位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情况和特点,特别是要分析对于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实际需求,将这种需求反映到教育和培训的决策部门,并将其作为建立和完善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机制的基础信息,努力做到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第三,要在教育和培训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在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上想办法,充分考虑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多学科、跨学科、层次多、受众广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为基地的教育和培训发展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纳入本单位教育和培训规划的同时,努力提升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质量。由于各基地的职能特点不同、教育和培训需求不同、目前的工作基础也不同,我们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基地的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有目的、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质量。首先,各基地所在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主管教学和培训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工作,鼓励并支持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同志积极开展工作,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地研究加强和改进措施;其次,各基地要组织有教学和培训经验的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深入研究教育和培训课程的方案设计和教学培训方法,逐步摸索并改善教育和培训质量;第三,要加强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单位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将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师资培养纳入本单位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有意识地加大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师资培养力度。第四,要加强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教材建设,将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教材建设纳入各种类型的教材建设工程。不仅要编写好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教材,还要注意在各专业、各层次的相关教材中纳入性别视角和方法以及相关内容,使其成为各类教育和培训教材的有机部分。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2

同志的《序言》,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深刻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努力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

贯彻落实《序言》精神,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必须坚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继续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加强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培训。要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贯彻落实《序言》精神,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必须落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引导广大干部学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永恒主题,引导广大干部切实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3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重要,为了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推动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农民主体内部动力的源泉,激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动力,原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常被比喻为顺利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力量。人类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也是如此。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鸽盛、孔霁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动力是指有关培训的因素由其自身生成机制与外部条件结合产生的驱使力,它们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并产生作用,且相互激发、共同推动培训工程的进行,以实现培训目标。他们将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并认为由于需求各异,必须平衡并综合五方力量,才能协调进行培训工程。其中市场参与培训工程的内驱力是根源之力,由市场拉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配合需求,产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是直接之力。而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受诸多外力因素和自身需求促使,更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动力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李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各个参与谈判的利益主体各自需求的强弱、占有资源的不同、话语权利的表达途径及强弱等因素决定了利益分割的结果,最后以有形的政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要从政府的动力、农民的动力、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动力多视角逐一分析研究,才可以得出合适的结论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巫建华等认为,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运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员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要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获得培训证书的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

徐薇和张鸣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问题、培训机构体系建设问题、被培训农民的参与度问题和财政资金支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梯次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以及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是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压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内部动力主要体现为参与培训的主体强烈的培训愿望、明确的培训目标、正确的培训态度、满意的培训效果等。这种内在动力是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或参与教育培训的源泉,能够不断激发农民的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心。外在动力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社会竞争越激烈,培训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从这一视角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和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仅使人们对所培训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所形成强大的动力能够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因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意义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全社会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城市地区。政策的着力点除了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力之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培训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不仅对于农民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而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能够驱动社会和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是启动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物质活动一样源于人类的需要。因此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就包括农民个体对培训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机

构参与培训的需要两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展开。

其次,从社会生活发展看,建国60年来,特别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为满足基本温饱而谋生的“民本型”和追求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型”转化,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既不再拘泥于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拘泥于学历的提高,而是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培训已经超越了传统培训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出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相结合的新的价值内涵,现时代农民需要的这种转变也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培训需要。

再次,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障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教育培训思想还不能真正转化为农民深入持久的培训行动。一是认识不足,氛围不浓,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农民一种内在需求和普遍的思想认识;二是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调,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尚不能依法通过评价和奖励,激励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中的这些不足也揭示了构建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何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心理学有关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会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人的一种奋斗方向,是一种外在的诱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归纳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这一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目标的效价越大,其激励作用也越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而言,导向机制的构建首要的是注意提高人们对教育培训目标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为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加强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在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意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还需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农民的内生需求,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可以说,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宣传报道,有助于扩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使新型农民培训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构建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制度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针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也包括政府、企业和市场;不仅在导向阶段激励,在教育培训过程甚至培训结束也要有一些的激励强化措施。大量调查表明,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存在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不高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相关机构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一是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评价及认证制度,充分肯定农民多种学习培训渠道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认可农民的教育培训成果。可以结合开展终身学习活动,使他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和技术技能,而且能够在更高的目标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在内心深入产生一种参与培训的愿望。这是决定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对农民教育培训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是激励社会培训机构和农民持续开展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二是建立健全促进农民积极参教育培训的奖励机制,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绩效在转移劳动力招聘、用工、晋升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形成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参与竞争的体制环境。也可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诱发”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社会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因此,有必要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组织、企业等。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的单位、企业、社区等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进形成激励人们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4

论文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理念;成效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概述

在意大利的大多数相关文献中所使用的职业教育(istruzioneprofessionale)是指在学校制度中与普通教育的“高中(liceo)”相对应的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活动(而“高中”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机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高中”与“高级中等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意大利法53/2003对的教育制度的规定,学生在结束第一轮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4岁进入第二轮教育,即“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校分为进行普通教育的“高中(licio)”(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和进行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一些学校:“职业学校(istitutoprofessionale)”、“技术学校(istitutotecnico)”和“艺术学校(instituted’arte)”。

职业学校学制5年,但分为3年制证书课程和2年制证书后课程。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接受2年的证书后课程的学习(约占毕业生的25%)。在前3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向其他的课程或学校。在第4、5年才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

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提供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必要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75%)都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学制和普通高中一样为5年。

艺术学校课程为3年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使用地方的原材料,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艺生产。通过毕业考试颁发应用艺术熟练技工证书(Diplomadimaestrod’arteapplicata)。在有些学校还通过另外2年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高级中等教育应用艺术毕业证书(Diplomadiarteapplicata),该证书可以使他们进入高级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也有些艺术学校开设5年制的实验课程,由2年的普通学习阶段和3年的专业学习阶段组成。

改革后,以上三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都能够直接进入工作世界,也可以与普通教育的高中生一样接受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高级技术教育(itS)或高级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

传统上,在意大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体系内部进行的,主要由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培训是指在学校体系之外,由企业或培训中心承担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改革前,在意大利“教育”这一概念是指由国家负责的学校里的教育活动,“培训”则是由大区负责的在学校之外的培训中心或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然而由于法53/2003的改革把原本属于国家权限的、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放权给大区来统一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学校的功能有所扩大,也承担起一些职业培训的任务。因此,“职业培训(formazioneprofessionale)”这一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培训是与学校里的“教育”相对应的一种体制,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如在职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内部进行的,为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广义的职业培训包括学校里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培训。“培训”与“教育”的概念在使用时有时培训涵盖了教育的概念,有时有所区别,以对应的方式出现。“培训”从广义上和全球范围的使用来看,与教育有着同样的含义,尽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提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时。尽管学校仍是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因为意大利18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是在学校接收教育,然而学校在传播知识和价值方面的职责正在受到挑战。最近,在欧洲交替制已被大大提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向培训转移。

随着欧盟国家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承认,对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培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已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即使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养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含义也越来越趋于同义。

二、推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目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开始朝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法53/2003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因此,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变革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意大利的教育研究者中对“双轨制”的批判研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1年9月开始,时任教育部长莫拉蒂女士在以教育家贝塔亚(GiuseppeBertagna)为首的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制重组的法律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改革和重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等的、多样的教育与培训体制。

“双轨制”的特点是“精英教育”占主流,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则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下层劳动者培养某项谋生技能为目的。从课程上来看普通教育开设拉丁语,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不开设拉丁语,为就业做准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相互转换,是截然分开的两轨。贝塔亚等人在多部论著中对意大利高级中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建议,对意大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仍在继续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学术证书具有平等性。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它也具有教育性和连贯性。正如法53/2003所规定的,在第二轮的教育中的前2年,所有的路径(普通的和职业的)有着同样的目的。在不同路径的前2年里,这一平等的“统一”的目的,旨在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关键能力,成为积极的公民。这一改革理念是重新定位“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的性质和功能:从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术”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则意味着是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

当代意大利教育家马利兹亚(malizia,G.)指出,在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手工艺人,也不是与教育截然分离,而是培养与知识和工作世界有关的技能,以及工作文化。学校也同样对工作文化有兴趣。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和终结性的制度,其教育原则是基于现实经验,根据具体方式,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并把这反映在工作实践上。它可以对人格的培养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与教育一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行”。

正如最近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传统上,意大利中等学校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等级上,它没有明确规定人文学科高于科学学科,但哲学是这一金字塔的顶端,物理和其他科学学科处于上部。这一组织理念在意大利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教育与工作之间不断分化的结果,这使得职业与技术学校的地位底的原因之一。报告提出,知识与性向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不是单一的智力概念,而是多元智力。即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是没有等级制的这一观念有助于克服一种智力低于另一种智力的错误思想。其次,一个学生在“自然”或“空间”方面有优势的智力并不比另一个在“语言”或“逻辑/数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高或底。对实践活动或对技术装置的热情不仅不是一种底下的智力,而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

总之,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即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到人力资本的视角,到运用多元智力的理论。很难说这三种认识论哪种更先进,它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偏见不是一日之功,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实现平等还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克服。

三、改革的主要特色与成效

始于2003年的“莫拉蒂改革(morattiReform)”对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进行了重建,主要体现了权限的下移,给予地方和机构更多的自治权;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加强教育与职业的互相转换的流通机制;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改革的重点是高级中等教育与培训阶段。改革具有以下几主要方面的特色;延长了义务教育与培训的年限至18岁;体现了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一体化”、“开放型”、“平等性”和权利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并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证书制度与认证制度。

对于该改革的成效一些专家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马利兹亚教授认为,教育制度的重组对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了教育与培训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入了自治、平等的理念,在培养计划中保证不同的教育的和文化的价值,是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教育要求的回应。但此次改革主要面对的是公立的学校和机构,而从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大多是私立机构,这些私立的机构没有获得同样的财政支持和自主、平等的权利。

他还对此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加强普通文化课程方面大加赞誉。他认为,普通文化开辟了理解世界的道路,赋予人们获得真正意义的能力,以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和工作变化的首要工具。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普通文化的教学是教育与培训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的意义必须理解为:学校和职业培训的基本任务不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经济的工具,而是帮助全面发展其潜能。他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使文化支离破碎,那么知识社会就更需要加强对普通文化的学习。我们正在走向新的社会结构中,要求我们要有能力控制复杂的不可预知的情况。要求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地理与文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目标。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和对此成倍增加的解释和片面的分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普通文化打开了通向智力世界道路,能够储备、收集和解读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创造和判断。

而学者倪寇力(nicoli)则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所有提供的培训都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地位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的价值。只不过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近10年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制度僵硬,在职业化方面一直很差,一直强调其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缺少教育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缺少在第二轮教育中所有选择的公民能力的统一标准,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最终导致缺少弹性化和个性化???。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5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通常选择封闭式且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的学生确实缺乏主动性、对社会认识能力弱。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知识的储备虽然很高,但是具体的实践技能确实非常低。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针对“户外体验式活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开展了系列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一、高校体育课开展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依据和保证

(一)体育教学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特点相似

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户外体验式培训都是注重身体的活动。其中,户外体验式培训是在户外进行的身体活动。该培训充分考虑学员个体的具体情况,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和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则是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侵入的宗旨。体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身体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一致

在教学目标上,两者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任务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个体的展现和团队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形式上都采取了集中讲解,分组练习,最后展示或分享。户外体验式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所以两者的目标相同。

(三)高校体育教师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实施的重要保证

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例如对教育学,心理学,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他们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就完全有能力胜任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教学工作,教学的第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严格依照程序指导,监控全过程,合理安排,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有些项目看起来非常惊险,但只要合理进行正确的保护是绝对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杜绝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周边环境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经常检修器械,这些是户外体验式培训顺利、安全实施的保证。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学生的作用

户外体验式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大多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任性、孤立、自私、缺乏爱心等等。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建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培训中,体会参与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一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一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努力为团队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低落。学生们既能够享受到快乐,也会在过程中感受到心酸。户外体验式培训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在培训中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作为体育教师,只需在课前把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与学生表述清晰。避免在活动中进行解释。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展开分享,并且从中得出结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目标。学生通过培训,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且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高等学校实际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的大社区、小社会。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生间的竞争问题等,让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重大的阻碍。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结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让大学生可以处于个人和团队的两个层面,都可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教你如何通过逆境和从而得到提升。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生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以体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在参与和训练中,学生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运动,逐渐培养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到每个项目中,通过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及挑战,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课程,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这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给我们的心理震撼,也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意义所在。通过户外体验式培训,整合团队,发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这就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结束语

在我国,一直以来的体育教育模式都是重视“刺激——反应”,仅仅将学生视为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但让学生长期受到抑制,导致无法发挥其能动性,而且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差异化的意识导致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无法发挥个体的优势。因此,经过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户外体验式培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将对我国大学体育选项课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户外体验式培训不仅能够进一步开发体育选项课资源,同时让体育课的空间更为广阔,实现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自我、增强社会适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金项目:1.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6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人防工作和长远发展,结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党员干部为培训重点,按类别、分层次、有计划地对我办干部队伍进行轮训、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懂教育,善管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基本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围绕人防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和大局,按照不同类别和层次岗位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要围绕人防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对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党性锻炼为核心,注重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干部教育需求为导向,分级组织、分类实施,精心设计教育培训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努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和使用相结合。逐步建立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和定期培训,努力避免和纠正"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把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干部选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人防特点,改革干部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政治理论培训与科学文化、管理知识培训相结合。注重培训机制上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努力提高干部培训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

1.总体要求按照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锻炼、业务能力为培训内容,着重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学习和脱产培训。

着力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三表"重要思想。重点学习十六大报告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及同志重要讲话。还要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精读马列和同志的部分重要著作,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理论。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保持思想和理论上的先进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提高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干部的宏观思维、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和事关人防发展稳定等战略问题的研讨,培养干部的宏观思维、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使干部具有开阔的视野,会敏锐地观察国内外、党内外、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发展变化,能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抓住事物的关键、本质和联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着力加强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把学习理论与加强党性和党风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干部的党性锻炼。以《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广大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教育,进行党的观念、群众路线和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的教育,帮助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着力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组织干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管理、法制、当代世界思潮、现代金融和现代wto实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跟踪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和充实外语、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善干部文化知识结构,适应人防改革与发展对人防干部素质的要求。

2.具体任务领导班子成员: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坚持处级领导干部每5年至少一次到党校、行政院校等培训基地学习轮训,累计完成个月政治理论培训的制度。一是向上级党校、行政院校选送处级领导干部,五年培训率达到。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制度,坚持经常性在职自学制度,并加强组织和管理,不断提高学习成效。

科级干部:要加强对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推进交流等方式,加强对科级干部的教育培养。按照"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积极推荐科级干部到党校学习。

年轻干部:针对年轻干部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严格锻炼,积极鼓励年轻干部自学,进行学历教育。

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不仅要让我们的干部进党校学习,还要强调在岗位上学习。学习不仅要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观点,树立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需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豪迈的理想信念。让我们的干部被群众公认为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能力,肯干事,干得成事的可信赖和可依托的干部。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

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是办党组的重要职责。由办党组书记负责,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向和政策,研究和帮助解决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大问题,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坚持由党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负责牵头抓,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人事秘书科具体实施培训计划,各有关科室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2.资金保障

要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项拨款解决。要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管好、用好经费,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7

不同时期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取得了实际成效。当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一些地区和部门重视不够、优质培训资源和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干部培训机会偏少、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务实、保障上更加有力,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二、明确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多渠道、全覆盖地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必须坚持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准确把握基层干部队伍特点,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基层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基层干部成长服务;坚持上下结合、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创造更好的教育培训条件;坚持分级管理、分类实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基层干部实际开展教育培训,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

要实行全员教育培训。重点抓好县(市、区、旗)直属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县乡两级后备干部、县域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等对象的教育培训。要合理确定教育培训时间,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象包括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县域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等。根据有关规定,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其他干部一般不少于40学时或5天。

三、增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强化教育培训需求导向。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突出基层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从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用,真正让基层干部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形势教育,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引导基层干部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培训,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加强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加强道德品行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基层党员干部,还要抓好以党史党风党纪为重点的党性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他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基层干部实际的教育培训新途径新方法。实行组织调训与干部选学、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实体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培训;通过“帮带”培训、现场观摩、案例教学等途径,坚持和完善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加强对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采取巡回宣讲、流动课堂、送教上门等方式。促进学习借鉴和实践运用;探索挂职培训和行动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

整合培训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作用。扎实推进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教学水平。部级和省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师资的培训。

注重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培训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动课堂。使之成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开发利用科技示范、产业园区、创业创新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各类基地。

提高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网络使用的整体效益。积极利用网络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平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等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以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推动部门、行业、区域间网络教育培训资源整合。

要带头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教下基层活动。省级各系统各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基层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探索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部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积极主动送教上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要注重搞好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分析。推动送教下基层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有关部门和省(直辖市)要制定计划、加大投入、创新方式。重点在师资队伍、培训基地、网络站点建设和骨干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组织所辖市、县开展对口支援培训。倡导开展对口支援培训。按照中央关于对口支援的总体安排。积极支持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做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采取派教师到基层办班授课和请基层干部进校培训等方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地方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鼓励开展结对帮扶培训。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所属高校以及省属高校要积极发挥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开展结对帮扶培训。中央和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要发挥优势。

五、加强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基层干部队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需求多样。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狠抓工作落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干部教育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沟通协调作用,定期研究重要事项,加强力量整合,强化工作督导,保证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有关部门各尽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中央组织部负责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指导、制度规范和督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负责本地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工作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市、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研究制定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案和计划,健全落实责任制。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分级培训。并抓好组织实施。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负责本系统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干部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下倾斜、重点教育培训对象适当上收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抓好示范培训,市、县抓好重点对象培训,部门(单位)抓好全员培训。

注重选聘理论政策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基层干部、乡土人才、做群众工作的行家等担任教师。加大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教师培训力度。各地区可建立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组织编写符合基层干部特点的教育培训大纲和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能者为师。提高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根据实际需要。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8

发展历程及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基本形成以党校、干校为主渠道,以高等学校、电视大学、函授夜大为辅助渠道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重点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为主。这既是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从当时全党干部文化程度的实际出发的。据1981年底统计,全党干部中有40%以上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三分之二没有受过中专以上专业训练。加大了中青年干部培训力度。在该阶段后期,1989年的发生后,再加上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需新老交替,中央深感加强对年轻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1年,中央作出了“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该决定要求:要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青年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要有计划地组织交流和轮岗,让青年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经受锻炼和考验。第二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快速推进阶段(1992-2001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及在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号召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进入新阶段———快速推进阶段。

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重点转移。该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一是邓小平理论。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全党干部开展了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三是全党干部开展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通知》、《关于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通知》。初步形成“一个重点”、“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体系。所谓“一个重点”,即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1996-2000年底,全国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加脱产进修的有466.2万人次。所谓“三位一体”,即“脱产进修”、“中心组学习”、“在职自学”共同构成干部学习系统。据统计,1996-2000年底,全国有3700万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脱产学习培训,约占全国干部总数的90%。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做到了“三结合”:学习与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相结合、学习与解决本地本部门改革建设中重要问题相结合、学习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干部在职自学,逐步成为干部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读书报告会,学习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了干部学习风气的形成。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在此期间,中央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干部教育培训一系列重要文件。除上述提及的文件外,还有《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等。在此同时,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等。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新形势下着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力地保障干部教育培训得以落实。

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迅速推展。党的十五大后,根据“九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公务员培训日趋多样化:全面实行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推行了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积极开展了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以专题研究班形式培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迅速发展。中央先后举办省部级干部金融、财税、国际形势与wto等专题研究班28期,参加学习的省部级干部1700人次;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举办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170多期,培训9800人次。这些专题研究班提高了领导干部驾驭金融危机和应对入世挑战能力。第三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大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以下简称“两大”战略任务),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到大发展时期。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有力推动着全党干部理论学习。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要求,中央政治局带头学习,新一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参加了中央举办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专题研讨班。2000多名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十六大精神、宪法及有关法律、政协章程的集中学习。领导们率先学习,为全党干部示范了榜样,全党出现了理论学习的新高潮。这是该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大特点。

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形成新格局。为了满足干部教育培训“两大”的战略任务的要求,中央抓紧建设浦东、井岗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并于2005年3月建成并开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这三所干部学院一起,共同构筑起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新格局,使部级干部培训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取得重大进展。为了实施完成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两大”战略任务,该阶段干部培训自身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下简称“三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不仅体现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建设五年规划(2003-2007年)》、中央中央的《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系列重要文件先后上,更主要反映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关于公务员的培训问题,在该法的第10章第60、61、62条作了专门规定。然后,2006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又向全党全国人民公布了“关于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公务员培训条款,是公务员培训实践经验的结晶,又反映了新形势下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系统总结了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和特点,又提出了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规章。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条例》的试行,不仅标志着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三化”达到新高度,而且将进一步有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三化”。#p#分页标题#e#

基本经验

回顾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如下的基本经验。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在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尤为重要。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各级党政干部,他们的政治方向和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与国家民族兴亡的生死攸关的大事,因而干部教育培训,首先要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对此,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始终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之中,特别在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得到健康而快速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在服务工作大局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史实表明,无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党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间,还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干部教育培训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先后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干部教育培训得到了快速发展。可见,干部教育培训,一刻也不能脱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只有紧密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干部保证及智力支持,其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必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坚持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的价值取向,应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服务。所谓高素质,一是体现在所培养的干部,应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忠诚马克思主义、忠诚党的事业,因而干部教育培训应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必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干训的中心内容,武装受训干部,并融化于干部脑海之中;二是体现在所培养的干部,应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健康素质,因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除政治理论外,还相应的是以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上述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培训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内容体系,既符合党对干部的要求,又符合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推进着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培养,从而也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尽管在教育层面上干部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具有共性之处,然而基于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因而其又有着显著的系列差异。据此,干部教育培训需不断地探索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不断地加以改革创新。发展史实告诉我们,只有探索、把握和尊重规律,不断改革和创新,才是干部教育培训持续发展之路。譬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差别化,必然要求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从而使干部教育培训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过程中发展自己。又如,干部教育培训应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因而应坚持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以实现干部教育培训重点的转化,在转化中达到干部教育培训自身的发展。

未来的展望

“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通过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试行《条例》,进而实现党和国家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两大”战略目标,从中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大发展。在此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关注和新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干部学员的主体性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于干部教育培训也不例外。更何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干部教育培训是培养各类领导管理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以人为本更应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准则。具体而言,今后干部教育培训将强化以干部学员为本,在教育培训中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性。一是干部教育培训将充分反映学员主体的学习需求,按需施教。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设计,既要符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符合干部岗位职责的要求,也要符合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将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设计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将充分发挥干部学员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干部学员由“教育客体”转化为“学习主体”,让他们作为主体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等,充分发挥干部学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让干部学员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评价。

今后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成效的评价,既要听领导的意见,又要听专家的意见,更要听干部学员的意见。将以干部学员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成效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强化“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人类文明史表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这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也不例外。更何况,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发展,全球化趋势正在全方位深入发展;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面对这样的国内外背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研究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为此,中央提出以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要求。就创新培训内容而言,譬如说,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又提出党管人才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人才理论武装全党干部。可以预见,人才学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将会成为组织人事和教育培训干部的必修课。就理论创新而言,基于干部教育培训对象,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属性、心理成熟水平、认知心理特点及学习心理意向等方面特殊性,应研究、探索和实践干部教育培训特殊的培训理论模型。可以预见,这种具有特殊性格的培训理论模型,应是一种以干部学员为中心的理论模型,是一种与干部学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境紧密相结合的理论模型,也是一种积极让学员参与教学并成为教学主体的理论模型。概言之,这种培训的理论模型,应是“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工作和生活为中心”,并以“事业和干部共同发展”为取向。#p#分页标题#e#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9

关键词:干部教育;干部培训;改革

一、充分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干部教育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善于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一大传统,是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教育培训肩负重要使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就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着力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必须教育引导干部更好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必须切实提高干部把握方向、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驾驭全局的能力。正是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并且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缺乏目的性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应对上级检查,属于应付式的教育培训。这种应付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培训机构和培训对象两个方面的应付形式。从培训机构方面来看,一些机构对培训工作没有一个科学的调研与长期的规划,培养目标不很明确,工作状态比较随性。培训内容是随意而定,随时而变,有些则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临时进行质量不高的培训,而培训结束后又缺乏相应而有效的考核手段。从培训对象方面来看,受训者时常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只不走过场,作作秀罢了,与其工作的主体内容相比显的次要一些,因为主体工作常有硬性要求,而培训则可有可无。

(二)干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和管理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培训方式、组织形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顺应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培训体系安排单一,体现不出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班次和不同对象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轮训。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党校以及行政学院是以党员干部作为教育对象的,因此它们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与普通的国民教育是存在较大不同的。

3.培训考核管理机制空白。目前,培训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与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教师知识更新缺乏同步性

在很多地方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来源问题。很多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或者其他一些培训机构中抽调过来的,这些师资力量对实战状况不甚了解,意识和经验往往比较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阻碍。二是在干部培训中,培训的内容由教师决定,随意性比较大,而且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结合实际制定符合需求的内容,这就无法满足参训学员的需求。在实际中,干部培训往往按照同一期进行培训,而不是按岗位,这也造成了教学内容制定起来比较困难。三是由于经费体制原因,教师上到高一级学校进修机会少,下到基层挂职锻炼也不多,知识更新慢,无法适应培训的需要。

三、干部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端正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干部教育培训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干部培训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完成上级任务,而是为了提高干部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和发掘潜能。我们在培训中要树立起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理念,把对干部培训的认识提升到人才强国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上来考虑。同时还要求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坚持不断的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

(二)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内容的创新

在明确干部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干部能力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科学的规划干部培训的内容,确保所学的知识有实际应用价值。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培训内容的创新。深入到基层与实际中去,了解广大基层干部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把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在培训中,做好培训工作的针对性;2)培训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在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干部来自不同的部门,干部对培训的内容要求多样化,要求培训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3)培训形式的多元化。针对各级各类干部岗位职责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三)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力度

首先是要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师资力量以及机构岗位的设置。要保证投入与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相适应,相协调,不能只做表面工作也不能铺张浪费。其次,优化培训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对现有的干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个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2)树立市场化的培训理念,发挥市场机制在干部培训机制中的基础配置作用;3)不断的对干部教育培训体制进行完善,建立调控机制,确保对培训工作的规划。

(四)加强培训队伍的建设

培训者是培训的中心,只有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水平。要保证培训中的师资人员每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并且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同时还可以选聘一些具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干部到培训中心担任兼职教师,为干部教育提供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实训基地4i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0-03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大集合里的智慧职业教育、智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如何开展顶端设计,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探索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

1概念的提出

该文提出的4i建设模式是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调研、了解的前提下,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出的。

4i模式包括: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professional)、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collegesanduniversities)、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schoolandenterprise)、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management)。

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professional):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分区域建设专业基地,实现不同基地不同课程的交叉组合,实现培养传统行业升级为“互联网+传统行业”过程所需人才的目的。同时,实现设备投资最小化、设备使用率最大化。如果把每个分区域建设的专业基地比喻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跨海大桥。

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如果把每个院校比喻为一个城市,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高速公路。

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schoolandenterprise):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

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managemen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基地智能管理,为自主培训、体验式学习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硬件条件。开放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F远程控制和管理,确保实训室的开放和安全。对学生可限期授权,也可通过选课获得授权,刷卡(支持校园卡)进入实训室,通过触摸屏派位,直接就位在打开电源进行自主学习、训练。通过开放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领导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

2理论基础

2.1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早就对职业教育应当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过要求。因此,应用好“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现代智能制造业培养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智能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撑。

2.2技术保障

日渐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用户实现跨专业交叉组合学习;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基地智能管理等设想成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3“互联网+职业教育”大趋势

传统职业教育将升级为开放式实训环境、以大数据为智能管理平台、任由学习者任意挑选可实现多专业融合的学习培训环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深远。极客学院创新上线,“互联网+”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提供职业培训,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功能。“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4国内已建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

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等特点,是提高职业培训和培养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台。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建成并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经验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兼具有职业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双重功能。深圳市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员工培训的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青岛市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和当地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建成的区域共享、覆盖城乡、公益为主的大型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平台,具有引导性、补充性和置换性三大功能。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主要面向绍兴籍学生,完善人才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培训项目和服务。

3建设的思路

3.1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社会用工岗位必将导致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现在的中职学校与高职衔接,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实训基地是走质量生存的必由之路。

思路:以“互联网+”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省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兼容共享,学校承担具体建设任务。

目标:服务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基地运行模式,为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高职衔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2携手企业,共建基地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实现“企业设备、技术进基地共建环境;企业技术人员进基地共建师资;企业生产加工标准、操作流程进基地共建课程;企业制度进基地共建文化;企业生产任务进基地共建实训(教学);企业新员工进基地共建培训;企业新技术、新设备进基地共建(新技术)普及、推广平台”的7大共建目标,并给此目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携手企业,共建“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

4建设的意义

以“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为指导,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打造“智慧”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基地复合功能的创新建设,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4.1对升级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组建新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活动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互联型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创新培养应用技能,这种建设模式的探索,对升级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对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工序为流、以技术标准为培养目标的基地建设模式与新形势下传统行业升级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

4.3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探究、完善建设思路,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基地的建设思路、细化建设环节、深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比。这项工作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4.4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提供支撑产业升级的新能力。“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就是顺应这一现实形势提出的,这一探索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4.5对创新跨界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互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融合化、综合化,搭建通用能力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破除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的倾向,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后劲。针对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岗位能力要求,针对省电子信息公共实训基地的设备情况,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修订了课程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基地建设标准、教师标准,推进了专业升级,创新了跨界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较以硬件实物为主的传统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虚实结合、设备使用率高、易于实现开放式实训、易于实现智慧管理,能更广义地体现“公共”二字的优势。但由于4i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比较新、运作载体的虚拟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备、有效教学资源大数据不够丰富、物联技术局限性等现实原因,会给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带来很多问题,如虚拟实训基地很难开展实训载体以硬件为主的训练、即时评价存在统计风险等现象。比较之时,优劣之处势均力敌,但在“互联网+”洪流面前,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这6个字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贲志宇,孙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沈阳出版社,2013.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85-88.

[3]梁克瑞,徐广智,陆玲.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4(2):35-37.

[4]彭晓兰.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5]王晓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12.

[6]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7]姚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版,2013(24).

[8]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9-21.

[9]马越超.基于内外互融的5D式实训室管理模式探索及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3(2):226.

[10]谭静.中职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Z].

[12]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Z].

[1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