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十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十篇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00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1

1.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2教材内容编排(以华师大版为例)

九年级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

2.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形式出现.

3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1.新课标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在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保证《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材的内容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2.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没有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列为必学内容,但考虑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如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教材在实践与探索中安排了有关内容.同时,本章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弱化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概念及应用,仅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这样既突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这一重点,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4教学建议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的地位较为特殊,从《数学课程标准》上看,本章内容与过去的大纲相比,不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在教学要求上也有所调整.从内容上看,教材目前只是突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限制在《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范围内.例如,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只要求学生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Jp2]本章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学生若掌握不好,会给后继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本章内容又为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提供了素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的形式出现,我们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活动,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选择对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作用的题目,不要为了训练难题而做题.[Jp]

5新课程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讨论

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也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就有过初中和高中教材衔接不上的问题,我记得当时初中教材删除了“指数与对数”,可高一(上)教材开始就要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老师讲了半天可学生就是不懂,仔细了解才知道,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指数和对数”,难怪他们不懂,所以只好先停下来,给他们补上初中教材“删除”的“指数和对数”,然后再教学新的内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这次的新课程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就去除了,教材中自然也就没有涉及,可学生们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本来有些用“十字相乘法”很快就可以解决的方程,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所以就只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求解,这样无疑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高中老师在解决有关涉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看到学生们用如此“笨”的方法求解,就难免感叹了.当然,他们并不了解学生们在初中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所以,我倒认为“十字相乘法”不应该完全删除掉,不妨在初中还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二次系数为1)“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还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差(和)公式”等这样的内容,“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具体要求,只在新课程教材的阅读内容或探索材料中有涉及;而“立方差(和)公式”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不涉及到.这些内容在高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或者解决有关解析几何问题时都要用到,而初中教材没有让学生掌握,高中教材也没有安排这些内容的学习,显然是一个教材衔接中的不小的问题.估计类似的问题还不少,值得制定新课程标准的专家和有关教材编写机构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2

关键词:教育创新;协调性;整体性;教学内容;统率

以整体视野看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教学,有很多需要协调好处理好的关系。如对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教育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对教育中内容与方式、方法、手段、模式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乃至对教育的成效的评价标准的总体认识和把握等等。笔者认为,在这种整体视野下的协调中,应以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统率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此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一、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并协调处理好其坚守和改革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应把教学内容摆在最重要的地位,这应该不成大问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规定了教育的方向及所要实现的目的、目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进创新中,是否应该把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呢?是否在我们的教学内容的的改进创新中很好协调坚守与改革的关系呢?对此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从以往的创新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为许多人所忽视,其中或因对过去僵硬而又单一教学方式方法的过度关注而转移了应有的注意力,相比而言,人们更热衷于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内的形式范畴的创新,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上。难道这些人是已经认同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整个教育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性同时并不认为教学内容有太大的问题,因此觉得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必要性和太强的紧迫感吗?然或不然,都有可能,但据笔者观察(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及其他交流),人们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更进而对其创新时协调坚守与改革的关系同样存在问题,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必定存在先天不足。何也?君不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太多的基本抛开教材离开课程环视左右而言其他吗?很可能说,他们也认同内容,但好象因为学生不太认同、不太欢迎,还是算了吧;或者其实并不太认同教材,并不太认同内容,觉得教什么并不太重要,只要学生愿意听,课堂气氛好就行;我们的很多领导、专家、第一线的教师太过于重视一时的所谓教学效果,虽然也很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实际上恨不得“一年树人”,而既然要短时间见“效”,那就非得走其他捷径。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有的教学内容不够坚持、不够坚守,存在对教学内容不够重视反而有点漠视、过于短视之情形与趋势。当然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改进和创新人们也并非一点都不重视,只是相对于其他来讲,相对于诸多范畴的形式来讲,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坚守意志远远不够,且在这些改革中有一些明显的偏离了方向。譬如有些人认为,高校并不需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这反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就是以所谓的“通识”教育、变味的专业知识教育甚至还有更变味更变质的一些所谓的教育来取替。这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警惕必须引起大家注意的危险的苗头。这并非空穴来风,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而已;这也并非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而是你愿不愿意识罢了。内容变味了、变向了,原先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吗?先不说所谓的合格的接班人而只说是合格的建设者可堪重任?在此鉴于某些考量对此极端的情形我们将撇开不再赘述,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由此可略见一二。同时,在我们对大学生的相关问卷调查中也有接近4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够新鲜够刺激,可以抛开课程的约束,任老师你天马行空去讲,哪怕讲的其实不是该课的内容,甚至不是思政课的内容,都可以。在同个调查中,有25.58%的大学生认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的标准就是“只要场面活跃,课堂气氛好就行”,这也反映了创新教学中的“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的严重问题,切不可小视,更不能漠视。其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进创新进行了也不算短的时间,特别是在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内的形式范畴的创新人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并取得了令一些人沾沾自喜的所谓效果,但凭良知客观来讲其真正的成效并不太明显,究其原因有许多,但很长时间以来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不太重视、有点漠视、过于短视、有点偏视不能不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诚然,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教学可以也应该有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切入,在此当中也不可否认,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内的形式范畴的创新特别对于克服过去僵硬而又单一的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仍须继续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充分又恰当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形式的创新具有很大很重要的意义,但与教学内容而言,虽不宜说是末与本之关系,更不能因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舍本逐末,但还是有一比,这就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而一切之形式包括一切形式的改革创新都须服务于教学与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使所要教育之内容能更好更深入于学生的头脑沁入学生的心田。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主题教学,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讨论或其他;也无论是启发式还是探究式,统统都要围绕某一内容,为此内容服务。因此在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形式的创新之同时,应适时地把其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有关教学内容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包括协调其坚守与改革的关系,坚守什么改革什么?而且,正如前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创新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教学的统率,应该下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和探讨。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的整体思考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总体上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其与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与基调并无二致,这是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是要坚守的,这里头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去具体明确、转化、完善和怎么深入浅出为大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总体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可能在层次上、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有过高过严的倾向,特别是如果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好的话,可能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在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工作,而最重要的当是对现有教材内容作一系列转化、优化和精化的工作。

1.对教材内容的转化、优化和精化工作应建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

“吃透”教材并非要你照本宣科,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这种转化工作。这是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工作,离开它是做不好转化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种离开教材的所谓转化,包括即使是根本没有相关方面研究和积累的人对自己的这种抛开教材、远离教学目标和要求所做的转化而得意扬扬、沾沾自喜,而结果呢?说句不客气的话,要么是在取宠,要么是在糊弄。因此完全抛开课程内容的所谓转化并非是我们所追求的转化。我们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其重点、难点、热点与疑点,在这些重要的节点上下更多的功夫;寻找其内容的层次性、要求的差异性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对教材内容的转化、优化和精化工作虽不是一种原创性但应具有创造性的特质

它既不是教材的扩展版也不是其缩小版,而应是其升华版和改进版,应重视对教材内容的二次或多次创作,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并且在这种创造性工作中,特别注意密切结合鲜活的实践,联系当今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所存在的疑惑与不足来进行。这也是我们以前经常要求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此方面的具体体现。

3.在对教材内容的转化、优化和精化中,除了主要是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外还应兼有形式范畴方面的改进与创新的要求,如当今很多人极力追求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做为一个成功的教案及实际的教学活动,当然需要在内容上见真章,但也需要在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手段、模式在内的形式上做文章。教学内容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方向,但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借助合适的形式包括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手段来进行,因为这些都是一个整体内各个需要改进的方面,只不过各个方面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以及在这个体系上的某个节点所应强调或可强调的可能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在前面强调应以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为统率的同时并没有排除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手段、模式在内的改进与创新所具有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必须再次强调,不管怎样,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以及在这个体系上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应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创新,并以此统率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并协调好其内部和外部各自的关系,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整体教育效果。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操作系统;教学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计算机提供给用户的所有应用与服务都是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完成的。《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门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因此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了使《操作系统》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高专学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一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高职高专《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摆脱本科《操作系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组织结构、实现技术和理论算法等。要想在有限的学时中将这些内容完整的讲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认真合理的安排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无用论思想”的目的。

目前看来,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专业已在其人才培养计划中将《操作系统》课程的课程性质修改为选修课程。但各学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仍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保留,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应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压缩原理性教学内容,加强前沿实例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原理的分析能力,教学内容设置应增加实例教学的比重,适当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量实例的过程中就可以轻松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的,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繁杂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1.2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本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以及《JaVa程序设计》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教学内容方面应注意与前驱后继课程的衔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其在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1.3体现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差别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存在明显差异以突出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如,对于选修课程,应该围绕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未来趋势、实际应用等进行内容编排,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软件去配置系统和解决系统常见问题等。而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应突出各种经典算法如银行家算法、进程调度算法等部分的讲解,并设置上机时间供学生编写调试算法程序,以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

1.4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实践内容可选择学生比较容易上手,又能掌握操作系统运行原理的方式,即实验带有强烈的验证色彩。

2教材选取

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教材的合理选取尤为关键。《操作系统》课程的教材选择一定要遵循高职高专的教育原则,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材系列中选择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写作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清楚、步骤详尽的课本作为课程教材。除此之外,各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成员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操作系统》理论教学材料以及相关实训手册。选择更加形象易懂、适合学生阅读的操作系统相关书籍作为参考教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式改革

3.1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中遵循“强调教师为主导、始终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教学模式的层次划分为硬件平台层和核心层。硬件平台层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硬件所构成的教学模式平台层,是学习操作系统的必备基础知识。在每次讲授新课前,有必要对硬件知识进行回顾复习。核心层是层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主体,也是操作系统的核心。

3.2教学方法改革

3.2.1案例教学法

结合windows、Linux等实际操作系统,构造典型的案例库,对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项管理功能进行讲解,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摆脱对这门课空洞枯燥的印象。

3.2.2换位思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的思想和方法,应引导学生从普通用户、程序员以及操作系统的设计者等不同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全面认识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工作原理。

3.2.3自学探究教学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法,通过提供一些系统内核源程序和指导性框图来帮助学生自己分析实例操作系统中相应功能模块。

3.2.4类比教学法

在课堂讲授中,将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枯燥、抽象的概念理论进行类比,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4.1作业形式改革

学生的作业内容可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除了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外,增加课题式作业,以论文、报告或作品的形式上交。简单课题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复杂作业则需要学生组队完成。

4.2考核形式改革

《操作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除了常规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完成的作业和上机实训的情况也应作为一部分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5结束语

本文结合多年从事《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高专《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实际应用,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致反映所选教材更加通俗实用,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较以前有很大改善,更多的学生对操作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自己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理论知识更加扎实稳固,而且实践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付明柏.专科学校操作系统理论与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文汇,2009.

[2]李琳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10:9.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4

关键词:高校教材质量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一般包括评价维度和指标两方面内容。评价维度是在对高校教材分析和描述之后得出来的一个评价标准,是对高校教材质量某一方面的重要体现。高校教材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重视教育这一因素的影响,为了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理念维度

第一,高校教材质量评价需要重视高校教材质量所具备的功能是否齐全。具体来讲,就是指高效教材是否具备“俯瞰”功能、“迁移”功能、“关系”功能、“创造功能”以及“支撑”功能。“俯瞰”功能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迁移”功能是指学生能从这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关系”功能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创造”功能是学生能够经过信息的处理学到新知识;“支撑”功能是指能够从不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处理。

第二,高效教材是否具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作用,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具有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高效教材需要重视研究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不应单纯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高校教材应更多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

2.内容维度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效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内容维度需要关注一下具体指标:

(1)内容的精选性和科学性。这就要看教材是否具有严密的体系,是否具有准确、清晰、明确、简洁的内容解释,是否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在确定教材内容,是否确保没有重复的内容,并且教材内容是否具有举一反三的功能。

(2)内容的基础性和完整性。高校教材要能够满足学生对基础性内容的需求,并且还要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整体上看教材内容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材内容能否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积极地探索精神且具有积极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内容的前瞻性和时代性。这一指标主要是指高校教材的内容是否满足了教学的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材是否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补充、修订以及更正,适当地融入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的内容。

(4)内容的教学性和拓展性。内容的教学性指标是指高校教材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获得知识的目的,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望。具体是指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合理的知识难度和知识密度,具有模块化的学习内容。内容的拓展性指标是指在保证高校教材基础性内容完整的基础上,教材内容能否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开放性和拓展性资源的途径,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组织方式维度

第一,高校教材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评价高校教材思维方式维度时,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指在编写教材时是否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循序诱导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为学生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留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技术去独立探索的空间等。

第二,高校教材需要重视“集体学习文化”,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接纳多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教育教材进行处理。在对教材进行评价时,需要重视教材能够为学生提高多元性的学术观点,是否解决了教学程序固定单一及标准答案整齐划一的问题。此外,教育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培养精英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对教材组织维度进行评价时,需要考察高校教材中是否具有符合学科知识特点的真实案例。

第三,在对教材组织维度进行评价时,要关注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掌握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

4.设计形式维度

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表格、公式以及图片等。在对教材设计形式进行评价时,要考虑教材内容是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心理学、美学以及编辑学,具体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材使用的语言。在对教材的语言进行评价时,主要是看语言是否较多使用简短的语句,是否普遍使用修辞手法,是否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等等,从这些标准可以判断出教材是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使用的对话风格。在评价对话语言风格时,主要是看教材是否较多地运用提问性的话语,是否在论述时使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否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材的对话风格比较重视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3)教材的版面设计。在评价教材版面设计时,需要关注版面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如版面的整体效果是否舒适,图文设计是否合理且吸引人眼球,能否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设计的标识能否为学生了提供正确的指导。

(4)教材的立体开发效果。在评价教材这一指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教材的类别是否完备,教材开放是否涵盖了多个学科、多个层面以及多个类型的教材内容知识;其次,是否融入了国外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关于信息科学教材和生物科学教材方面的内容;再次,高校在对教材进行开发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重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在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内容的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利用了网上教材、电子教材、音像教材以及文字教材等,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5.结语

构建高校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教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构建该体系时,主要从理念维度、内容维度、组织方式维度及设计形式维度四个方面着手。理念维度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功能性和方法性;内容维度需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等;组织形式维度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可思考性;设计形式维度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语言和版面设计等。

参考文献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改革

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都比较强的新兴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例如营销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该课的学习,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公共关系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1]

一、改革教学观念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需要双方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从实践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改革教学观念。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提高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由于公共关系学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应加强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能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做到学有所用。教师在设计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应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观念,以“丰富理论,加强实践,重在意识”作为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当前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比较笼统。高校的课程时间比较有限,教师完全不能在课堂上讲完所有的教学内容,只能针对性地对公共关系学的概论部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在整体上分析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只能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不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技巧。二是教学内容混乱。教师通过概论部分的讲解,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实际教材中的概论部分包括了“原理”、“实务”和“礼仪”等方面,有限的教学时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应用。概论部分的知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实际工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与提升。针对上述若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改革教学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

将原先公共关系学笼统而又混乱的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纳,使每章的教学内容都比较简洁清晰、有条理。比如可以设置公共关系的“概论”、“组织机构与人员设置”、“工作程序”、“实物操作技能”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何为公共关系”、“由谁来公关”、“如何做公关”、“公关做什么”进行系统地讲解。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技能与技巧。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例如,在理论教学时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并组织学生制定公关方案、设计问卷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地通过课堂讲解,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公关技能,尽管学生能够用理论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由于公共关系学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该课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应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能够正确处理日常交际关系与突发事件,让学生真正受益于所学知识。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时间比较长,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中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通过在教学中穿插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还能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个大型的讨论会,就所学的公共关系内容展开深刻讨论,让学生对课程的所有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的实践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

2.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是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方式参与公共关系的具体事件中,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处理公共关系,并从中得到体验与收获。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商务谈判或者辩论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辩论,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材料准备、课堂实践与教师点评三个步骤。模拟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通过组内合作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多媒体教学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越来越呈现信息化趋势,在公共关系课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减轻教师上课时的任务,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公共关系教学,根据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改革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设计;对应关系

1.前言

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过程,系统化的规划教学的一个过程。音乐教学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系统的考虑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效果受到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它们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概述

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要做好音乐教学设计,就应该寻找音乐教学中的对应关系,发现并处理好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几组对应关系。文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组对应关系。第一,音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就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两者的关系没有协调一致,一些学校对音乐理论的研究比教育实践的研究多,还有一部分学校更重视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而缺少理论性的总结描述。这都是因为对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存在偏差造成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导向和基础,对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化,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讲课的平台,而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现代音乐教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调整和改变课堂氛围,将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更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考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决定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就算课堂的形式内容花哨,但是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才算好课。教学目标与过程是相互对应的,目标决定过程,过程又是目标的细化实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这个关系为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第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教学方式的选择会影响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要教授的内容,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授课,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避免本末倒置。

3.处理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处理好几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处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时,音乐教师要熟悉现代音乐教学的理念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根据小学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和学科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考虑在课堂中开展的可能性和实际的效果来设计课堂中的环节和课堂活动,让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完善教学理论。同时,要提高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关心同学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同学们有兴趣并且能参与的活动、题材和表演,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转换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开阔同学们的思路,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音乐。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学习了解大家的理解和看法,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反转式教学,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可以借助影视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一些音乐活动,鼓励同学们认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学习和领悟音乐的魅力和乐趣。其次,要兼顾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的“三维目标”,即过程与防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这17个字蕴含深厚的音乐教学意义与目标,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深刻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标,再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和时展的音乐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效果,大胆创新,做到目标指导过程,过程达到目标要求。最后,教师要把握整体的教学内容,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相关的文化来设计教学活动,把精力放在“教什么”上,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发现教学中的对应关系并合理处理好这几组对应关系是达到音乐教学效果中重要的一步,文章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四方面阐述了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并提出要处理好这几组关系,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转变过去的教学角色,一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以教学目的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奉.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几组对应关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61-64

[2]范红霞.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设计[J].教育,2017(1):00058-00058

[3]袁丽.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37-137

[4]林艺娟.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2):23-23

[5]李珍祯.浅谈多媒体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速读旬刊,2016(6)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7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二元均值不等式链;设计策略

二元均值不等式链(21a+1b≤ab≤a+b2≤a2+b22(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既是基本不等式的拓展,也是高等数学中均值不等式Hn(调和平均数)≤Gn(几何平均数)≤an(算术平均数)≤Qn(方幂平均数)的特例.二元均值不等式链(以下称为不等式链)是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基本不等式链,其蕴含着简洁统一的数学美.多年来,其证明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证明方法从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统计、方程等角度展开[13].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不等式链的重视不够,只是简单利用代数方式得出结论,学生很难体会到不等式链的内在本质.教师在不等式链的教学中如何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证明方法,以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认知负荷理论要求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以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并适当增加相关认知负荷[45].我国当前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大多从教师的“教”入手,致力于“有效地教”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践行,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有效地学”[6].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学得怎么样,而不是教师教得多精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不等式链为例,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以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链的理解,建构知识体系.

1认知负荷理论

人类只能监控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其他所有认知内容除非进入工作记忆,否则均是隐形的,但工作记忆容量十分有限,大概一次能保存七项信息.由于工作记忆常用于处理信息,导致其只能同时处理两到三个信息项[7].为保证学习效果,需要加工的信息总量应控制在记忆系统的容量内.当解决①α=30°|sinα;②α=15°|sinα两个问题时,在工作记忆中需要加工和存储的信息总量存在差异.Sweller等人将工作记忆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加工和存储信息的全部数量称为认知负荷[8].

在信息加工和存储过程中,施加的认知负荷取决于材料的内在本质(内在认知负荷)、材料的呈现方式(外在认知负荷)以及工作记忆在对学习任务进行建构或自动化的过程中承受的负荷(相关认知负荷)[45].由于内在认知负荷是被处理材料的固有属性,它不能通过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良好的教学设计应考虑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并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

2“二元均值不等式链”教学设计

不等式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中基本不等式的拓展内容,作为正数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与平方平均数的大小关系,对学生不等式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但不等式链的形式复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新旧知识是否建立联系、课件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简洁、教师的教学言语是否恰当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负荷.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如下的不等式链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处理设计

将不等式链的代数形式(如图1)与几何形式(如图2)相结合,考虑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选用切割线定理模型,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合作探究,建构模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不等式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几何表征和代数表征讲解不等式链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并促进学生将该知识应用于几何领域,因为每种表征方式都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2教学过程设计

⑴在复习基本不等式与切割线定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建构不等式ab

当讲授不等式链这个内容时,学生需要理解不等式链涉及的四个平均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降低学生认知负荷总量的前提,否则,认知负荷总量可能超过工作记忆的容量,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简单模型,使不等式链与基本不等式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数学建模的能力.

⑵以学生小组探究建构的不等式ab

教学内容上,对已得到的几何模型进行深入探究,避免由于引入新模型,增加学生额外的工作记忆负荷.呈现形式上,采用①②③④标识线段,改变以往利用大写字母标识线段的方式,避免在图形搜索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记忆系统需要保持的文字或符号信息过多,引起较大的外在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率.

⑶在得知线段①②数学表达式分别为ab、a+b2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线段③④的表达式.首先简化已有模型,只呈现与目标线段直接相关的内容,其余内容隐去.其次将已知线段的表达式标记在图形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射影定理可得出线段③的数学表达式为aba+b2.教师引导学生对aba+b2进行变形,并指出21a+1b为正数a、b的调和平均数,线段④的表达式a2+b22为正数a、b的平方平均数.

在已知线段①②表达式的基础上,欲求线段③④的数学表达式.学生已经了解原模型的形状,在计算线段③④的过程中,将原模型中的圆形、部分线段隐去,简化成三角形,以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此时,学生很容易发现三角形中蕴含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图10⑷在得出不等式链的基础上(图10),教师进行语言表述“基本不等式满足当且仅当a=b时,③=①=②=④.”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课件呈现辅助语言表述,可以避免屏幕上显示文本与语言表述的重复,否则,学生将在工作记忆中对相同内容进行两次处理.这种重复处理的过程可能中断工作记忆中有益的认知过程.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典型特征类比不等式链,引导学生从代数角度进一步猜想并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等式链”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设计策略

为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在二元均值不等式链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设计策略:

3.1多元表征教学内容

在讲解某数学知识时,尝试以几何、代数、函数、向量、统计、方程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处理.这体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元表征原则,即自然科学的大多数领域中,信息可以通过图形、表格、文本或公式等不同的表示形式来呈现,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多种方式表征同一知识点,使知识成为学习者思维导图中的一点,而不是单独的知识片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同时,将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知识,深入理解其内涵.

3.2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讲解某数学知识时,要设法将其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以防止给学生施加过高的认知负荷.这体现出认知负荷理论的相邻性原则,即在时间或空间上呈现意义相邻的内容,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时,要设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3.3减少全新信息源的引入

教学设计中各信息源之间要具有联系,减少全新信息源的引入,避免认知负荷的提高.这体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分散注意原则,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学习者将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信息源上,减少学习者在心理上对不必要内容的整合,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过多地引入新问题,可以就一个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新问题的再整合过程,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3.4减少图形搜索过程

在进行几何图形相关的教学设计时,要减少字母的应用,尽量采用“符号标识+语言引导”的形式组织教学.这体现认知负荷理论的形式化原则,即当借助多媒体解释问题时,信息应以听觉材料辅助直观的视觉材料进行呈现,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图12例如在不等式链的教学设计中,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图11,学生对线段(aD、Dn等)的搜索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图形搜索过程中工作记忆系统需要保持文字或符号信息,从而引起较大的外在认知负荷.而图12的呈现方式,教师利用简单的言语表述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四条线段进行计算.

3.5简洁呈现教学内容

在对课件进行设计时,将无关内容隐去,简洁呈现,突出重点.例如在均值不等式链的教学设计中,将原模型简化为三角形进行讲解体现这一策略.这体现出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干性原则,即在借助多媒体解释内容时,应当包含较少的无关文本和声音,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相干的图片、声音或音乐等内容,都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简单地说,在设计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简单的材料比复杂的修饰材料学习效果好.

3.6注重语言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引导,减少课件中显示的文本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好.这体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冗余性原则,即在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时,应避免屏幕显示文本与语言表述产生冗余效应,避免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

例如不等式链教学设计(图3),在复习切割线定理(分割、分行呈现)的基础上,以简单的图示呈现问题,教师用语言表述“同学们能利用切割线定理建构一个几何模型得出不等式ab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课件的设计、师生语言交流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增加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并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并设计教学各环节,应用多元表征教学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减少全新信息源的引入、减少图形搜索的过程、简洁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语言引导等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蜀青,曹广福.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关于《基本不等式》的“同课异构”评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6):40-43.

[2]方亚斌.怎样认识新课标中的基本不等式[J].数学通报,2013,52(2):32-38.

[3]谢婉彬.例谈用构造法证明均值不等式链[J].福建中学数学,2009(12):40-41.

[4]JSweller.Cognitiveloadtheory,learningdifficulty,andinstructionaldesign[J].Learning&instruction,1994,4(4):295-312.

[5]BSHasler,BKersten,JSweller.Learnercontrol,cognitiveloadandinstructionalanimation[J].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2007,21(6):713-729.

[6]汪明,曹道平.基于J知负荷理论的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16-19.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8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69-02

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就业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成为21世纪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必备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和未来发展。[1-4]我国教育部对本科生的双语课程教学十分重视,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采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本科双语课程。[5]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教育部2004年8月开始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双语教学被列为主要评估点之一。双语教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在本科生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近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也突显了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重点内容设置不当、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双语教学师资不足、双语学习氛围较差、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革等问题。为了使“工程热力学”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需要对“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和重点内容进行设置,以期把该课程建设成为高质量的双语教学课程,为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和英语应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国家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一、“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工程热力学”作为能源、环境、机械、化工等大类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它起到承上启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骨干专业基础课,在上述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工程热力学”课程内容具有概念多、基本理论抽象、富含哲学思维和理念、工程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要实现该课程的高质量双语教学就要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团队建设、师资英语水平、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网络资源、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条件,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了国内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案例,确定了“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如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施、多层次启发式教学方法、网络资源、课程成绩评价方法等内容组成,认为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和教学团队是保证“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双语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关键性影响,首先要确定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概括为全外语型、混合型和部分外语型三种。

(1)全外语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授课。这种模式要求师生均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2)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混合外文与汉语授课。与全外语型相比,学生较易掌握课程内容,适合学生接触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也适合多数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

(3)部分外语型。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这种模式适合外语知识和接受能力较弱的生源。结合“工程热力学”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现有的师资英语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建议对“工程热力学”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是实施“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关键。经过多年的建设,“工程热力学”课程已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知识面宽窄、程度深浅、系统性完善度的体现,也是体现课程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热力学”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规划与设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上述条件下,“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结合现有的师资条件、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构建了“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三段一改”课程教学方法,“三段”即课前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检验阶段;“一改”即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现就“三段一改”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构想简要介绍如下:

(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所做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双语教学模式、选定中文教材和外文教材、编制中英文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确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与难点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习题与思考题库,并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和习题与思考题库在学校的毕博网络平台开放,供学生结合各自的时间、兴趣和特点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前预习要求,以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授课语言采用中文和英文,英文讲授不低于50%。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分别有中文和英文版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中英文对照。课堂教学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最高层次、平均层次和低层次。最高层次要求学生以英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作业用英文完成;平均层次要求学生以中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英文教材为辅,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能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掌握,作业以中文为主;低层次要求学生以中文教材和中文多媒体为主,英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为辅,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能用英文理解和掌握,作业可全部用中文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以平均层次为主要教学对象,逐步积累经验后过渡到以高层次为主。

(3)课后检验阶段。课后检验阶段主要包括课程作业批改、网上答疑和讨论、课程实验等环节,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积极征求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双语教学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应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把英语的应用能力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英语作业、课堂英语提问和交流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以引起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视,激发用英语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因此,合理构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由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次加以有效实施,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确保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重点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要求

“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重点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保证“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内容的设置应该基本与中文教学的内容相同,同时应吸纳经典英文教材中的新概念和工程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满足人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工程热力学”的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和理论、工程应用、常用图表三大部分。结合该课程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建议将如下内容作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主要包括:热力系如闭口系、开口系、绝热系、孤立系;状态参数如压力、温度、比容、内能、焓、熵、火用;热力过程如可逆过程、准静态过程、不可逆过程;热力循环如正循环、逆循环;不可逆因素如温差传热、摩擦耗功、自由膨胀;热力学基本定律如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同形式的实际气体方程;热效率、制冷系数、火用的概念、常见形式能量的火用、火用效率、火用损失、生成焓、理论燃烧温度、平衡常数、相对湿度、含湿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马赫数;卡诺定理、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克劳修斯不等式;卡诺循环热效率,一般热效率表达式等。[6,7]

在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实际应用案例,气体动力循环如狄塞尔循环、奥托循环;制冷循环如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喷射式制冷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如郎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湿空气的加热、冷却与干燥等。

在常用图表方面,主要包括:水蒸气表、水蒸气焓-熵图、常用制冷工质的热物性图表、湿空气的焓-含湿量图等。

上述内容是不同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内容基本知识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体现在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最高层次同学能够熟练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相关的英文资料,能在课堂上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流利口头交流,在课后能用英语完成作业,熟练地应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复习;平均层次同学能读懂上述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相关内容,能用英语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能用英语写作部分作业题,能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复习;对低层次同学,能基本看懂英文原版教材中上述相关课程内容,基本能用英语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掌握上述课程内容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能看懂英文多媒体课件中的上述课程内容。在双语教学中要强调学科的专业性,绝不能把双语教学变成专业外语教学。

三、结论

合理构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内容知识点,采用“三段一改”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把学科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有望使“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把“工程热力学”建成高水平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改革与开放,2011,

(4):173-174.

[2]马剑敏,施军琼,胡倩如.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我校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6):590-591.

[3]栾晓明,姜,马惠珠.工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69-172,190.

[4]曲燕.推进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建设和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

2010,(1):84-86.

[5]胡炜,蒋.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18):

172-173.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9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四大关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处理好“四大关系”是新课改理念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处理好备课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

一、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备课与教案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研究者,做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发者,对此,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摒弃原来的狭义观念,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不要被教材束缚,摒弃陈规、打破传统、大胆创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创造能力。教师要创新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和谐构建提供重要的教学途径。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接受学习模式,另一种是探究学习模式,这两种学习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接受学习模式的优点是让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学到比较多的知识,缺点是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且学生对短时间内学到的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探究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备课工作,详细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预设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安排和设想。生成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种教学情境的交换,就是师生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师预设的方案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辩证和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预设,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是完成备课内容,强调课堂教学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语言必须精炼,准确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进程,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比较机械化、封闭化,学生严重缺少自主性。实际上,教师只要构建引导和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加以引导和启发,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适时的点播,将探究式、自主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导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情况的发生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不断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换个角度讲,这个阶段就像是耕耘阶段,这一阶段的反映往往是最关键的,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情况着手,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方案,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之就是收获期,所以这个阶段还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提倡教师在每节课后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好备课中的备课与教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预设与生成及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之间的关系,就能促进教师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的反思,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化成长。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书和思考,深切体会自身在教育教学职业生活当中的重要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篇10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任职教育

【基金项目】军械工程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课题(jxlx12y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0-02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型,探索适应任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军校任职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岗位知识扎实、思考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组织团结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军事人才[1,2]。研讨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逐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培养学员获取知识同时,着重强调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思考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作为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研讨式教学在任职教学课程中已经实施了多年,对于提高任职学员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研讨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最突出的问题是学员没有研讨欲望,对待研讨题目敷衍了事,思考缺乏逻辑性、没有深度,论文内容不丰富、语言不严谨、论证不翔实。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成员开展大量调查研究,深入与学员进行交流交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研讨题目、研讨内容、研讨氛围、考核方法等与研讨式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很好地激发学员研讨欲望,卓有成效地提升了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一、设计研讨内容要与任职岗位密切相关

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成人学习的显著特点是目的性和功力性很强,即如果课程内容、研讨题目与学员任职岗位无关,那么他很难充满激情地为课程研讨做准备。激发学员研讨欲望,教员首要任务对教学内容和研讨题目进行科学、合理、深入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关键是将教学内容以研讨题目形式与学员任职岗位联系起来。

首先,这种联系需要全体课程组人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设计直接的联系,而且还要设计横向的、纵向的、交互的联系。直接联系是指研讨内容与任职岗位直接关联,例如“微波发射机维修岗位”与“微波发射机构造与原理”关系是直接关系。任职岗位上相关的横向岗位、纵向岗位知识与之关系称为横向和纵向关系。例如“微波发射机维修岗位”与“毫米波发射机构造与原理”关系是横向关系,与“微波接收机构造与原理”关系为纵向关系。任职岗位上的其它相关知识与之关系可称为交互关系,例如“微波发射机维修岗位”与“高压调制器原理”关系为交互关系。设计各种关系,其目的就是让学员感受到所讨论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

其次,这种联系需要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任职岗位学员来源广泛,同一岗位的学员所学专业可能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例如就“微波发射机维修岗位”而言,有测试控制专业的学员、自动控制专业学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员等等。专业背景不同的学员在学《微波技术与维修》课程时,对它的期望和要求会不同。教员需要知道学员的专业背景,与他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研讨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删减和增加。

二、设计研讨题目要有恰当的深度,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

研讨内容选择要难度适宜、多少适量。对于概念明确、逻辑简单清晰、教材资料丰富翔实内容,不适合讨论,适合学员自学后独立在课堂讲授。例如,对于“微波发射机组成”内容,教材上介绍得很清楚,将此作为讨论内容,学员会无从发言,也感到很无趣。要想对该内容进行讨论,适当增加难度,会引起学员兴趣,例如可将讨论内容改为“微波发射机组成与用于广播段的长波发射机组成的异同?”。对于推导繁琐、晦涩难懂、资料较少内容,也不适合作讨论内容。

能否设计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题目直接影响着学员研讨欲望。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们本着四个基本原则设计题目:一是结合案例设计题目。案例通常来源于实践,这与学员的任职岗位密切相关,有些案例甚至是学员在岗位上遇到过的。以此为背景,探讨课程内容,更易引起学员关注。例如以某故障现象为例,探讨相关理论,能够使学员更积极参与谈论。二是结合社会生活设计题目。课程研讨内容一般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微波技术理论与手机通讯密切联系,如果以“结合手机功率放大器探讨微波发射机理论”设计题目能够激发学员探索的欲望。三是结合感性错觉设计题目。微波电路与经典电路从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别,由于经典电路知识影响,学习微波电路知识时经常产生一些直觉错误。学员一旦知道自己产生了错觉,都想探索产生错觉的原因。以这些错觉为切入点探讨课程内容充满了很多趣味。四是结合比较设计题目。揭示类似事物之间的差异不仅会激起探索冲动,而且更能加深对事物本身的理解。例如,“分析1kV脉冲调制器与10kV脉冲调制器异同”就是充满探索性的研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