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58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1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实现研究生管理的转型,从行政管理上看,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已渐趋成熟,但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来说,还有很多可探索和研究的地方。

一、学校一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本科学历已无法满足社会、个人需求时,读研逐渐成为了一个大趋势,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来说,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当研究生达到初步规模时,往往采取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即高校的研究生院(部)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各个专业的研究生都融入到一个集体,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跨专业性的特征。

1.学校一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优势

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由于学生较为集中,活动的可实施性较强,即使存在校园集体活动的二八原则,但由于基数较大,人数上、规模上尚可满足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能够实现一呼百应的效果。另外,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层次等方面的差距,研究生希望与本科生区分开来,因此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使研究生更具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表现得也就更积极、更出色。

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跨专业性的特征。各个高校的研究生群体都是由不同的专业组成的,比如外语院校,虽说各个专业语种不同,但各语种文化却有相通之处。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使各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达到知识互补的效果,又有百花齐放的特征,在高校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容易作出成绩。

2.学校一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劣势

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以研究生会作为学生组织,在研究生院(部)的管理下开展工作,负责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活动往往虎头蛇尾,难以形成品牌文化。探究其原因,大概总结如下:

学校一级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有专门老师指导,但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研究生院(部)不同于教学单位,行政性较强,其管理是宏观性的、方向性的。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在于学术活动,需要的是精细化的指导,因此,宏观的管理并不能满足微观的需求,组织各个学院专业教师同时指导研究生活动还是相对困难的。这就形成了研究生活动常常不能得到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预期很好,但最终效果不佳,或者说学生的专业收获较少。

学校一级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常常层次不清晰,品种多、档次低。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常常以校团委本科活动为参考,本科生做不了的我们做,本科生在做的我们也做。这样一来,研究生常常疲于应付各类活动,主次不分、层次不清,不但用于学术活动的精力减弱,导致研究生特色不鲜明,且影响专业学习。

学校一级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科混杂、专业性弱,难以深入挖掘。高校中研究生既是一个整体,又可根据学科或专业分为数个小集体。笔者认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应多侧重于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但统一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照顾到每个专业或学科,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挖掘。

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当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研究生的管理也逐渐从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过渡,这时学院既是教学培养单位,又是管理单位,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推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向更专业、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1.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优势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更易向专业化发展。研究生作为学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一般性的文娱活动常常只能受到个别人的青睐,这时,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迫切需要向专业性强的学术型活动转型。研究生划归二级学院管理后,学院集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权为一体,可将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两者结合起来,探索与研究生学业、科研相关的学术活动,这样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吸引研究生广泛参与其中,又能够巩固和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促进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层次上更加深入。学院直接管理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在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可充分调动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会等组织或个体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不仅有学生组织的筹办,更有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参与,从而保障活动的质量和层次,使得活动在管理上更加精细,活动内容也更加富有内涵和感染力。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院本科生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学院、学校的学风建设。研究生划归二级学院管理后,对于本科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研究生整体上学习自主性强,研究能力较强,他们的加入,使得学院整体的學习氛围也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学院可发挥研究生在本科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学习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形成良好学习风气,从而促进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

2.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面临的问题

管理模式转型中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也常常存在层次不清、研究生活动本科化的情况。由于管理模式的转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学院初次接手研究生管理,需要较为漫长的探索阶段。此时,无论是学生管理、党团建设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积极探索创新之余,学院急需参考已经经过实践考证的管理办法,其中学院最了解、最方便采取的就是本学院本科学生的管理办法,因此,在这一时期研究生的管理,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面,都存在本科化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人数远大于研究生人数的高校来说更加严重,此时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层次不清,成果不突出。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忽略了各学科、各专业的相互融合和补充。研究生划归学院管理后,由于学生分散到了各个学院,研究生院和校级研究生会直接管理和组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阻力加大,活动需要依靠学院协助组织。而学院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部门,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虽然具有专业指导的优势,但不易做到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活动范围小、专业知识较为封闭的弊端。

三、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发展方向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需要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和特殊性作为优势,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加强管理和指导,克服层次不清、本科化、专业封闭化的弊端,不断寻求高层次、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

(1)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应树立研究生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在高校中,本科生往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角,研究生常常受到忽视,久而久之,研究生也慢慢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与自己关系不大。但研究生作为从各个高校吸引进来的优秀人才,无论年龄上还是学业水平上,看问题、想事情都更加全面和成熟,由他们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具有深度和内涵。因此,研究生这股力量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不但不可忽视,反而应委以重任,学校应引导研究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找到归属感,大胆创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

(2)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需考虑研究生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在活动的质量上把关,打造更加吸引学生的精品活动。从生源结构来看,研究生是来自各个不同高校,并且已经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业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本身大多数都比较热爱学习而较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再加上研究生结构较复杂,年龄、婚育、经济等情况参差不一,具有已形成且各具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独立学习能力较强,但集体观念淡薄。对于这个群体,强制性、质量平平的活动,常常会让其产生反感、疲于应付的情绪。因此,必须提高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探索符合学生需求、吸引力较强的活动。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2

关键词: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校园管理机制。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已无法满足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迎合目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和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管理成为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

一、对学生管理的物质保障有促进作用

学生管理,即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前提。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师生员工参与的各种校园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如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才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首先,通过美丽宜人的校园风景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校园无时无刻彰显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茂盛的植被、合理的布局、名人塑像和宣传栏等,都是校园独一无二的风景。学生长期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能感受来自校园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种优美、整洁的环境下,学生能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达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其次,学术环境,主要指学术科研、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它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影响育人的质量。

最后,人际关系环境。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校园内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处理和维系,则需要大家保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轻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达到利于教学、利于管理、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校园文化所创设的和谐、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是师生正常生活、学习的基础,以此为导向,可指引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校园活动组织的丰富性和有益性,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及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因此,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情感的凝聚,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培养师生员工之间的信任度,以此实现以学校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还能使每个个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及关怀,而这些都是基于学校规章制度之上的。如何才能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感情?首先,师生之间应不分等级和尊卑,互帮互助,相互协作,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可能组织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娱活动,使全体学生处于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因此,只有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凝聚,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培养健康心理,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环境和氛围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否优秀,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尤其对学生管理工作更是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优秀的校@文化将管理变得更为人性化,真正突出学生主体性,其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为目的,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五、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正确、有效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是目前广大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灵活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宁.浅议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35-137.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3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体现在各种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于师生的校园文化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影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是时代对于教育管理者的要求。

1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创建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环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需要。在学校教育逐渐发展的趋势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应体现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应当发挥其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保持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和谐地位。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校园各方的共同努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塑造,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作为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校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学校的培养与教导,这就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者应积极调节校园气氛,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创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构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使师生在教与学中有着美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构建和谐校园人人有责的有效局面。

2营造和谐的校园教育管理氛围

和谐教育的主线是通过教育等方式使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起点,首先应构建出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在这个环境下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教育人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中国的和谐教育理念的发展源远流长,历代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倡导这种和谐的教育观念。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具有共通点的。教育的和谐发展能够使学生作为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教育需要和谐教育贯穿其中,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教育顺利展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提倡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确立学生在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提倡其它校园文化的建立,比如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应鼓励各种高雅和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倡导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有效完成社团的各项活动。学生社团通过各种活动参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丰富了课外生活。学生社团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谐的校园建设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有利于师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更好的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方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于遇到的教学管理问题应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学习反馈,提供学习表现机会,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每位学生都得到良性发展,得到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于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管理者的和谐关系建立提供了保证。

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在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各种方式,比如校园网站,校园简报,校园宣传栏等各种校园媒体形式,经常沟通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和校园热点,充分利用有效途径,还可以进行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发扬各自的长处,采纳其它学校的有利信息。对于学生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反馈及时回应,使教学次序有效进行。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教育管理氛围

建设和谐的校园不只是局限于校园里,还要促进和学校教育有关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有效发展,及时沟通,促进三方教育的和谐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使学校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在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序进行。

倡导和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主要文化。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保证教育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何清.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它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科学含义

项目是“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必须在规定的成本、质量和范围等限制条件下完成的一次性事业。”项目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采用招标制度立项,通过立项申报、答辩、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它不是任意的一次管理过程;它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是通过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它的任务、职能是对校园文化活动及其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它要求把校园文化活动的任务和组织人员集中在一起,当作整体,追求整体目标,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基于此,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综合性。项目一般由多个部分、多个步骤、多级分工组成,要求充分强调管理的综合特性,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

第二,目的性。一切项目管理活动都是为实现“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这一目的服务的。

第三,集权性。项目在进行中各部门、各步骤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互相关联、互相依存,需要建立围绕这些专一任务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组织。

第四,主导性。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必须将组织打造成为一支配合默契、积极主动、高效优质的团体。

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

项目化管理的特征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将项目化管理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

1.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对象目的的契合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传承者。大学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能担当项目负责人的职能;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或可以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围绕活动的目的,利用活动的资源,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总体目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这与项目化管理体现出的目标性相一致。

2.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过程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督、控制以及收尾等阶段,这些阶段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它要求每个阶段的配合与连接必须流畅才能便于协调,才能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一般也要经历策划、申报、审批、实施与督导和总结与评优等阶段,工作的过程适合项目化管理;另外,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具有明显的特性,既体现阶段的特殊性,又强调对整体的重要性,活动组织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促进总体效果的实现,这与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具有一致性。

3.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的集权性特性决定要建立具有临时性、高度柔性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的任务,每项活动在目标、环境、条件、组织、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学校不需设计专门的常态机构,而是通过临时的、柔性的组织来完成,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协调控制,项目结束,其组织的使命也就完成。

三、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1.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制度构建

第一,项目分类制度。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各阶段特点,编制《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并及时公示活动项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可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创新项目:以专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重点项目,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专业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以丰富大学生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一般项目,如文体竞赛、寝室文化活动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创新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

第二,项目申请制度。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组织,学生组建的临时团队以及学生个人等围绕《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申报书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申报情况,依据“公开、公正、可行、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项目的立项,并给予项目配套经费和相关政策。

第三,项目负责人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负责人。选取“思想好、思维活、能力强、为人实、素质全”的学生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计划书要求,主持项目工作,项目实行“集中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组织并督促项目组成员全面完成本项目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项目目标。

第四,项目培训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但他们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加强对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即实施项目所需的策划、公关、组织、资金调配和合理使用等能力。

第五,项目监督制度。通过立项评审、跟踪审查、群众监督、总结评优等激励机制,进行全程化监督,保证立项活动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项目活动负责人需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负责,如遇到问题或申请报告发生变更,要与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2.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程序控制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操作流程图

第一,项目计划。计划活动和自主活动可以发展为项目计划。计划活动是指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有计划的,要在某个时间段实施,但没有指定具体活动负责人或团体的活动;自主活动是不在《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之内,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自行提出的活动。校内有意申报项目计划的团学组织或个人成立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立意、规划、论证等准备工作,撰写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等。

第二,项目立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书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经费预算、活动成效、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明显不符合申报标准的项目,直接淘汰;基本符合标准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组作出相应修改,再上交评审委员会审批。拟定中标单位的项目进行公布;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承担组织任务,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还对项目成员进行培训,包括能力培训和经验培训等,以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与实现预期效果。

第三,项目实施。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说明活动的意义、参与方式等,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成员按计划实施项目,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汇报,力争达到活动预期目标;成立项目监控小组,协调各方面关系,指导和控制活动的正常运作;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项目变更,努力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第四,项目收尾。活动结束后,项目组要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上交,完成项目总结;活动费用专款专用、有根有据,与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一事一结;年终,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上交材料、督导小组汇报、活动效果反响等情况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优秀项目负责人等,激励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巩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金.理想的现实——项目管理方法与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5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可以称作是学校的精髓。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高校在不断的扩招,校园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增加了高校行政管理的难度。因此,为了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交流融合,需要制定一些措施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衍生于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的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的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起着辅作用,而且是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源泉,并关系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保障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所承担的事物比较繁杂,它的管理面涉及到学校日常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着各部门之间的日常运行,其次管理着学校的教学任务、科学研究以及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最后管理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事无巨细,关系到全局的工作。高校行政管理表面上显示的是管理功能,但是实质上却更加倾向于服务者的角色,这种服务体现了高校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脱离了行政管理的轨道,学校的运行和发展就失去了重要的力量源泉,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协调作用。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着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组织―计划―商议―决策―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歧义产生。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团结和配合。然而,由于每个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任命的职责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不同,而每个成员具有个性、年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经验、技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每个部门以及各部门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或产生分歧,导致冲突的产生。这时就需要高校行政管理发挥其协调作用来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只有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尽心尽力,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无缺,才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督导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之间在师资队伍、教育技术、优秀生源、科学研究、资金、资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竞争,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形成一定的竞争力。然而,由于各部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信息资源和新资讯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要定时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开会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并反馈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通过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谅解起到监督作用,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行政管理的过度干预

高校行政管理为了实现学校在办学理念、大学制度、教育技术、师资队伍、优秀生源等方面的目标,管理的非常行政化和严格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化特色,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一方面为了达到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高校行政管理会严格控制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活动,力求做到完美。但是这种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严重压制了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限制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最终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denbe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用来描述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管理范围宽泛、管理难度增大、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工作压力过大、工资较低,所以工作态度懒散,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影响了高效行政管理的正常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局限性。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许多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严格选拔的,而是靠着熟人和关系进入行政管理队伍的。很多成员在大学里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以及管理学理论知识,也没有学过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因此,造成了高校行政管理部分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人员招聘时,要遵守招聘事项的流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选拔出优秀员工,然后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年龄、所受教育、经验、个人技能等特点,把他们分配到适合其特点的行政工作岗位,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源上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样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对于高校行政管理来说意义非凡,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管理人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新工作的开始也是新的学习的开始,[3]在培训当中,一方面,管理人员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办事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最后,要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这个交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事物上的有效沟通与探讨,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第二个层面是,为了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会,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案例,从而有利于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行政化”的过度干预不能太严重。而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引导他们要学会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调解自己的心态,适当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本职任务,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管理对象,并及时关注管理对象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督促并协调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要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真正的推动者、鼓舞者、督促者和服务者。

(三)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比如说,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数学竞赛、知识辩论赛、科技创新比赛、挑战杯项目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热情;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团日活动、合唱团比赛、迎新晚会、话剧表演、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来增加校园文化的活跃气氛;通过在宣传栏展览书法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独创性文学作品、学校的历史事迹,来陶冶师生情操,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也要重视学生所组织起来的一些社团活动,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社团几乎是各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学校的支持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从而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美英日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之比较分析[D].西安工业大学,2012.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

2、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投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会计室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室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务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等。

4、建立和落实校舍安全管理、板房安全管理及重建恢复过程中拆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高效高质和平安重建。

5、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新生报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核查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锅炉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等。

6、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要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规范校园安全行为文化

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广元市教育局2011年下发的8种表册做到安全工作周检查、月报告、季研究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日志;实行校园定期消杀,开展实行校园安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承诺等。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

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校校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光碟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书画展、安全歌谣创作、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校园小交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

3、规范学生安全行为。通过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在校内设立文明监督岗、课外活动安全岗、安全监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懂得礼貌与忍让,懂得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讲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学会自我保护,自求平安。

四、活动时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从2011年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历时一年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1年3月至4月底,为安全文化的宣传发动阶段。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灾后重建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

第二阶段,从2011年4月——2011年4月为全面安全制度文化实施阶段要把安全基础设施纳入灾后重建一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从2011年5月——6月底,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总结阶段。全面总结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评比表彰先进学校、先进县区和先进个人。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7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两者的核心价值主体都是学生,高效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开展管理还是要加强文化教育都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所以的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主体,就是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有两者的工作有交叠性和重复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的文化传播,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很多大的帮助,有效的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形式,我们不断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落实,这其实也是对校园管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理解,这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活力[1]。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一)通过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管理工作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这样能够给校园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开展的相关文化构建,我们要对校园文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建造名人雕塑、还有比较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要给学生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的开支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的实践,让学生能在爱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住诱惑。现代的高校学生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思想体系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办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校园情感。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院要公平的开展活动、形成全员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出来温暖的集体关怀,还有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开展,有高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深远[2]。

(二)通过校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校园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是非常重要,我们要转变思维模式。在很多高校里面,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被理解成为高校的行政工作,机械地完成一些文件、规章制度是完成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很多的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忽视、轻视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把文化建设工作看成是超功利主义的,管理工作看成是现实主义,这样的思维方式让管理工作和文化工作分开,我们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模式,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高校的很多文化建设都是比较潜在的出现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限制,短时间内不能开展定量的评价,很多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制约,学生管理工作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惩处,有效的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行为有规课循,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思想还有就是社会实践通过激励机制完善,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把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展现在校园建设主体面前[3]。

三、结语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8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校学生管理;个性化;开架式引导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3

高校学生管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来丰富高校校园生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加以正确指导,对学生起到指导、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及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流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追求时尚、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以及审美的多元化等优势包容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包括网络文化、QQ文化、博客文化、论坛文化、手机上网等方面。作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困境,可以以流行文化为突破口,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流行文化,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流行文化,用学生的语言来转变理念,亲其身而近其道,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可以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流行文化,学会欣赏学生不愿受陈规束缚,追求新奇,乐于创造的可贵一面,而不应一味地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品格的陶冶、个性的发展。随着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封闭式管理为主,以各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如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学分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体现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在新时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和各项奖惩细则来规范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德育理论教育为主,而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出现新变化,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学生心理教育、个性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再次,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停留在授受环节,学生被迫接受各种理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同时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尚未将学生就业居于重要位置,随着当今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最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1],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缺乏了解。

(二)流行文化的冲击

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亲民效应和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广为流传,主要包括校园网络文化、QQ文化、博客文化、腾讯校友、高校论坛贴吧、手机3G上网等。这些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流行元素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不断发展[2],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巨大影响。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加快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3],同时大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追求流行文化时尚,这使得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教育引导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的必要性

(一)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隐性资源,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结合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流行文化元素,不断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更能够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流行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修养,有利于校园文明建设。大学生可以从流行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不断与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联系[5],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流行文化作为社会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可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隐性资源,将优秀流行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和合理吸收优秀流行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拓展,同时还起到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二)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流行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可以作为师生们交流感情、表情达意的桥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有助于在接触中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优秀的流行文化应视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同学生建立良好交流的契机,架起互信之桥。面对流行文化向校园文化的渗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对流行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流行文化中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融人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学生也才可能更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导。

(三)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个性化展示的平台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将流行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教育管理中给学生提供发展和创造思维空间,使其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流行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学生们的表达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

三、流行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举措

(一)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亲其身而近其道,正确引导流行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文化信息导向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者对流行文化应持宽容态度,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评判和鉴别能力,使他们在运用流行文化时能够去粗取精。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有效地引导流行文化就需要对流行文化的熟悉、了解和研究,能够用学术眼光来看待流行文化[6]。首先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用心随时关注当代流行文化的变化,选择一些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并加以巧妙利用、取其精华、在雅处升华,使高校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传承优秀文化,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高校学生管理者通过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找准其中的闪亮点,找准优秀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扣紧有益于学生心智成长,活跃他们思维,训练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地应用价值观、人生观。再次,从教育层面上,借助课堂和校园媒介等教育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流行文化,将大学生流行文化正确引导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积极影响并使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主旋律之一,将大学生的流行文化心理走向引入正规的发展渠道;最后,借助网络技术对流行文化中不健康的项目进行屏蔽及严格审查,规避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流行文化的责任感[7],将流行文化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团体活动、组织活动、创建活动等进行渗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得以正确树立,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文化新空间。

(二)灵活运用流行文化和网络技术,塑造管理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面对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影响,流行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进入多元化格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流行文化背景下已呈现了众多问题,因此,流行文化促进高校学生教育模式的更新。在流行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快乐型学习,这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学习机制,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授受为主方式,要求以学生互动型管理模式为主导,逐步转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型模式[8],借助优秀流行文化先进元素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借助网络时代所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网络技术,运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网络交流活动,如网上论坛、网络教学和网络评价、网上知识竞赛等,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良师益友,进而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传统价值观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网络中感受社会发展程度,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身看法,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并逐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塑造管理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三)探寻优秀流行文化元素,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构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资源丰富,流行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特色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应摆脱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寻找优秀流行文化元素,将这些典型元素与高校校园主流文化进行整合,用学生多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全面成长[9]。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学生社团、宣传栏等途径对大学生优秀流行文化进行引导与熏陶,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吸收优秀流行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起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

(四)引入优秀流行文化,运用开架式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能力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实现开架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理念而言的。在传统以“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高校学生管理中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开发,扼杀了学生创造力[10]。相反的,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尊重高校学生的自,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根据自身的特长采取各自的学习方法,结合优秀流行文化激发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的优良个性的教育。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发挥个性的余地。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助优秀流行文化实现开架式教育,共同奏出高校学生管理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11]。我们要重视将优秀流行文化引进高校校园文化,充分认识优秀流行文化引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策略,实行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让优秀的流行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搭建一个展示个性平台。

在新时期流行文化背景下,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探寻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借助流行文化的有益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充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2]张玲玲,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流行文化关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3]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

[4]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饶伟芳.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5).

[6]石晓岚,黄淑贞.浅析高校流行文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

[7]黎哲.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8]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9]殷托.流行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成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9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园区建设

1.高校学生园区建设概述

学生园区是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区域,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素质拓展、成长锻炼的重要舞台,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园区同样也是具有“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生园区的合理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①。

传统的学生园区的管理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由园区管理委员会到楼栋管理委员会,由楼层长到寝室长,这样一个多层级负责的组织体系。这种模式是目前高校最为普遍的管理模式,也是最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忽略了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能动性,把学生作为一个被管理群体进行约束。随着时展,学生园区建设已逐步与时代接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逐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新型的高校学生园区自治组织。高校虽然是学校,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一种社区组织,每位大学生都是社区成员之一。因此,他们有权利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被管理。随着90后一代进入高校群体,他们的自我和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新型园区自治组织的建设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然而,在大力提倡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时,诸多高校忽略了辅导员这一角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辅导员是大学生从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的重要引导者,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角色。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直接引导者和管理者。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园区的建设和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学生园区的建设与辅导员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辅导员会促进学生园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完善。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是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重要人物。辅导员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会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学生园区自治组织需要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来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难题。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毕竟是自发性的群众组织,虽然他们有着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在处理一些突况、重大事项的时候可能会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园区自治组织的建立不可忽略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在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辅导员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获得学校的高度支持。

(二)学生园区组织又能促进辅导员队伍自身的提高。首先,通过深入学生园区和与学生园区自治组织的密切配合,有利于提高增强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了解,进一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需。增加辅导员本身的亲和力,使校园关系更加融洽和和谐。其次,这种配合还有利于提高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辅导员在深入学生园区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情况,并判断和解决,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让园区辅导员更深入理解了学生工作内容,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最后,还有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机制。辅导员与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密切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辅导员工作机制中的不合理之处与疏漏之处,及时修改辅导员工作职责或章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种制度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并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限制性的措施。

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园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辅导员促进着学生园区自治组织的完善,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又从侧面推动者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健全。

3.学生园区建设过程中与辅导员相关的措施

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环节,辅导员的工作尤为重要,许多辅导员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自己职责和权力范围,在不断的改进工作方式,完善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辅导员“辅导”的作用。

(一)施行辅导员进学生园区的制度。辅导员队伍进学生园区是保证辅导员发挥其职能的重要保证。只有施行辅导员队伍进园区,学生园区的其他工作才能相应的开展,辅导员对学生服务、引导、组织等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制定辅导员进园区的相关制度,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园区服务意识,完善和提高辅导员的服务能力。园区之中的辅导员队伍还应该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找出自身不足,共同将园区建设推向更高的层面,使园区成为真正的教育阵地。

(二)组织和建立完善的学生园区党团组织。辅导员几乎都是本年级党支部的书记,因此,辅导员应当努力发挥党员带头的作用,发挥党支部书记的自我职能,组织和建立学生园区党团组织。辅导员当以身作则,召集园区先进党团干部,形成园区党团积极小组等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引导和鼓励广大园区学生党员参与到园区各种建设活动中。党团组织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先锋示范作用。成立园区党团组织有利于提高学生园区自治组织的自我运转能力,深化党团员的自主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党团员在学生生活园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以公寓楼或者以学院住宿聚集区为单位成立党团组织,或者细化到个楼层,从而使党团组织能够在各种层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各级园区党团组织还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园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三)辅导员还应该引导园区自治组织大力发展园区文化建设。“大学生生活园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园区的文化品味和格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②。高校学生园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场地。发展园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及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虽然不能像学校层面一样,展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活动,也不能提供更高层次的资金支持,但是作为与学生交流最为频繁,影响也最大的直接接触人,辅导员对于推进园区小规模文化建设活动却有着积极意义。辅导员可以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交流了解学生所需,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大学生在做什么,热点话题是什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个辅导员还可以联合起来,组织各个园区之间开展各种文明活动竞赛,诸如“做文明人,我为园区添光彩”、“献礼十,争做文明人”等活动,甚至还可以细化到每栋楼或者每个楼层之间的文明比赛。

(四)辅导员还应该积极引领园区学生进行“四自”教育。所谓“四自”教育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辅导员在学生新生入学之后,要给新生灌输这“四自”方针,使学生在入学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同样,辅导员也应该引导园区自治组织进行这“四自”方针,实现园区的学生真正自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能力。

首先来看“自我教育”。大学生习得社会文化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而言自我教育是青年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园区自治组织应当不断学习,共同提高,使自治组织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使每个园区成员能够自我教育,共同提高。

其次是“自我管理”。顾名思义,自我管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园区学生应当学会自我管理,而不是后勤集团或者楼层负责人,要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勤于律己的生活态度。众所周知,管理的运作是一种自上而下模式,学生习惯了被管,就很难真正的实现“自我管理”,因此,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人人自觉的和谐小社会。

第三是“自我监督”。辅导员应当带领园区学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工作中的缺点,不断进行完善。“自我监督”要敢于发现自身缺点,勇于改正不良习惯。“自我监督”强调的是个人自觉意识的培养,而且在自我监督的同时,也形成互相监督的风气。

最后是“自我服务”。自我服务应当与服务他人是共同体,园区学生要形成自我服务的习惯,同样也将自我服务扩展到服务他人。辅导员应当首先以身作则,把服务同学的各项工作做好,引导学生园区自治小组服务自我,并更好的服务他人。把乐于奉献、敢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这四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园区的建设应当把这“四自”教育普及推行,使这种教育普及人心。在推行的过程中,辅导员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现代高校学生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传统式管理,还是具有现代特色的学生园区自治组织,都与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不可分离。基于其工作性质,辅导员这一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与直接的基层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在现代学生园区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现代高校学生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园区建设更加符合高校建设的要求,才能使高校学生园区建设更为有效合理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梅胜利.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高校辅导员,2011年12月,第6期.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67.

[3]孙福兵.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生活园区管理体制初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56-357.

[4]黄春华,唐飚,廖建军.高校新型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167-170.

[5]曾青,李欣.论大学生和谐生活园区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4.

[6]江玲.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76-277.

[7]姚利,廖颖,姚远.关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20):69-70.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26.

②曾青,李欣.论大学生和谐生活园区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4.

校园生活中的管理学篇10

CaiHong

(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2617,China)

摘要:校园“一卡通”已逐渐走入各类学校,逐渐成为学校实现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但目前一卡通只是在具体应用上实现了各项管理功能,本文从校内和社会两个视角,对校园一卡通的功能深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hecampus"card"isgraduallyleadingintotheuniversity,college,andhasbecomeanimportanttooltoachievethequalityofmanagement.Butonlyinthespecificapplicationofcard,weachievevariousmanagementfunctions.Fromboththeschoolandsociety,thedeepeningofcardfeaturesandtrendsarediscussed.

关键词:一卡通校内功能社会功能功能深化

Keywords:card;schoolfunction;socialfunction;deepen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57-02

0引言

随着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校园“一卡通”已逐渐走入各类学校,逐渐成为学校实现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其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单功能卡”发展到集综合管理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卡,功能覆盖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及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但目前一卡通只是在具体应用上实现了各项管理功能。应加强对学生消费、借阅等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高度集中和融合校园的各种资源和信息,不断深化一卡通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功能,为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数字化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1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现状

一卡通的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卡在手,走遍全球”。但实际生活中的一卡通,是指特定机构或某些组织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就是利用智能卡为资金载体、身份信息载体。一卡通取代了学校管理和校园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个人证件和现金支付手段,在一张小小的iC卡上实现生活消费、学籍管理、身份认证、网上交费等多种功能。校园卡的推广使用将极大方便学生、教工的生活,减轻他们携带各种证件的烦恼。校园一卡通将智能iC卡的强大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理念融入校园,将学校各个系统连为一体,动态掌握每一持卡人情况,极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校园一卡通是现代化学校管理水平的标志,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目前,校园一卡通的主要功能可以综合归纳为电子支付、身份识别以及自助查询三个方面[1]。

1.1电子支付功能电子支付是指单位部门或个人通过收费机、poS机等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向结算中心发出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这项功能在“一卡通”系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圈存转账、个人消费、学费收取、补助发放、水控电控等很多环节。利用电子支付,家长能够对银行全国通存通兑的服务加以充分利用,在异地就能直接把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等存到校园卡账户,这样学生不用携带现金,家长不再需要定期汇款,学生也不必经常取款。利用电子支付,学校师生能够办理各种代收代缴业务如学费、助学金、奖学金、水电费等,这样明显缩短了交易时间,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师生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2身份识别功能在数字化校园中,校园卡是应用中使用最频繁、最多的重要介质,它的表面印有持卡人照片、姓名及学号或工号等身份标识,能够实现视觉身份识别;卡内的数据库系统和芯片中存有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利用校园电子身份识别能够代替各种证件。校园卡的身份识别功能主要应用于注册报到、教学管理(学籍、选课等)、考勤、会议签到、门禁、考试监管及图书借阅等子系统中。全部用卡、用证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的身份识别部分均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连通,数据共享得以实现。

1.3自助查询功能为了便于持卡人对校园卡使用情况及时的进行了解,“一卡通”系统还专门设置了信息查询系统。用户可利用web、电话、触摸屏查询机等相关设备,自助查询校园卡交易明细、账户余额、奖贷学金及借书等综合信息。

从上述功能来看,目前校园“一卡通”在许多学校的应用还停留在教职工和学生就餐、上机、图书借阅、医疗、体育、娱乐、选课、学籍注册等方面,其他社会管理、商务消费及校务管理等扩展功能尚未得到开发,只有扩展其功能,通过频繁的规模化使用,系统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才能带动学校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校园一卡通功能的深化

2.1一卡通校内功能的深化

2.1.1诊疗管理校园卡可当作就诊卡来使用,是学生的公费医疗凭证。学生仅需持校园卡就可以在校医院体检、就医。体检时只需刷卡就能够对各项体检指标做记录;就医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刷卡以对学生的就诊情况做记录。这样不但为学生就医提供了方便,也使病案管理规范化,同时还为全校的共享数据库提供了学生健康情况的相关数据。

2.1.2iC卡寄存柜管理目前图书馆的物品寄存柜需学生自助带锁,这有很多不便,有安全隐患存在。采用iC卡寄存柜管理子系统之后,学生可刷卡开、锁柜。如果在锁柜之后学生卡不小心丢失了,失主可让管理员通过系统来开锁,或设置一个万能卡,用万能卡来开锁。

2.1.3车辆管理这能够对校内的车辆管理加以规范。在学校方面来讲,主要是在各个大门口安装配套的硬件设施,校内车辆需要刷卡验证身份方可进出校门。这样可防止校外车辆的进入,也可防止车辆被盗。在校区方面来讲,主要是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处安装配套的硬件设施,校内车辆需刷卡验证身份方可进出停车场。同时还便于日车流量的统计。

2.1.4社团会员管理当前校内各种社团已经很多,举不胜举,但是大部分的社团会员管理都是最初级的手工管理,比较杂乱,活动时很容易漏掉会员或者他人假冒合法会员。而社团会员管理子系统利用信息系统与校园卡的结合,不仅能够规范会员的管理,还能够避免非会员的冒充行为。一样的,若某个社团解散,系统中仅需将该社团注销,同时也就删除了该社团全部会员信息。

2.1.5校内电费管理针对校内已有了预付费用电系统,还可以开发相应的一卡通电控子系统。学生刷卡买电,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剩余的用电量[2]。

2.1.6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及贷款管理可以将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作为依据,为申请“助学奖学金”与评定“困难补助生”提供更为有力的参考依据。以学生平均消费额为标准,根据学生消费水平,具体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对于平均消费较高的同学,在进行助学金和贷款等助学政策上应该不予考虑。而那些处于中等水平的同学,应较后考虑。重点考虑那些平时伙食费远低于平均消费额,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结合学校各系的申请和具体的消费数据来审核该学生的生活水平,来进行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贷款发放工作[3]。2.2一卡通社会功能的深化

2.2.1作为“家校通”使用现在校园“家校通”(“家园通”)在很多幼儿园或小学里使用比较多,在学生到校或离校时刷卡后会以短信的形式向绑定的家长手机发送信息,告知学生的到校、离校情况;同时也可以在需要时发送学校的一些通知或信息[4]。

2.2.2自助购票管理这主要是对于校区学生购买往返于校区与市区的车票问题。配套硬件需要一个可刷卡付费自动出票的机器。

2.2.3火车票订票管理学生拿卡订票,刷卡调出乘车区间,确认个人信息,从卡内扣除相应的车票费用,在数据库中增加一条订票信息,并标记该卡已订过票即可。这样便于统计、归类,刷卡确认身份,能够避免一人定多张学生票或是定非规定区间的学生票。省去了收钱、找钱、手工核算的过程[5]。

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一卡通的社会功能将会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校外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加强。如在银行、公交、医疗、商场等网点存钱、取现、消费,真正做到一卡通用。

3校园一卡通功能深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3.1消费与管理校园一卡通集教、学、管理、消费为一体,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很大的转变。学生持有一卡通,在校园内可以自由消费而不用支付现金,若暂时失去控制力,则将导致无故的浪费。而校园一卡通的每日消费限额能够对学生的消费额加以控制,防止学生不受限制的任意消费。

3.2应用与诚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使其以高度责任感、自觉性来爱护学校,以自觉的行动来建设学校。学生热爱校园能够通过爱护自己的一卡通表现出来,学生善待他人的一卡通也是诚信、遵纪守法的表现。

3.3管理与尊敬学校一卡通的“通”体现在“信息共享、集中控制”,这样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显而易见的,因此学校教师、管理者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到学生全方面的详细信息。但是在了解这些信息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尊重。

3.4服务与个性化校园一卡通本着服务管理、服务学生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学校相关部门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学生需求,在“通”字上做努力,确保校园所有领域的渠道通、服务通、信息通;在“卡”字上显服务,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涯发展、生活个性需求、文化道德的良性发展。

3.5管理与人性化一卡通数字化校园管理不但安全高效,而且对管理有很高的人性化要求。在活动过程中,一卡通不应是一种阻力,而应是一个高效智能、安全可靠、步骤简单、操作便利的过程,处处有人性化的体现[6]。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完善,校园一卡通的多项管理功能亦逐一被开发出来,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极大地方便。然而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承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功能完全发挥出来[7]。

参考文献:

[1]窦亚芹,郑其明.校园“一卡通”系统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益探析.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8,8.

[2]尹庆莉.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探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

[3]罗华群,易国平.校园一卡通数据的挖掘与应用.科技信息,2010,1.

[4]张惠敏.“校园一卡通”在学校现代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

[5]常晓群.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图书馆的创新管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