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十篇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十篇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14:45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村旁屋边环境治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2016年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吸纳安吉经验,对有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村,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倾斜项目,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个3a至4a级景区。管护提升18个已建省级中心村,推进东、西两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着力整治100个左右自然村,重点打造龙阁村(株木店至青龙)美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示范带。扎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常态化管理工作。

(一)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

1.省、市级中心村建设

(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重点围绕“旅游提速年”活动,6个中心村为2016年的市级中心村。立足村形地貌和现有基础设施,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省级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推行“村口一张图”和“村口一张表”,方便村民知晓和监督村庄规划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探索实行聘任美丽乡村规划师制度。

(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参照《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技术导则》,扎实抓好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抓好农房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沟塘清淤,特别要根据村庄实际,科学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等有效的处理方式,突破污水处理这个难点。注重绿化美化,改观村容村貌。

(3)兴业富民,注重功能。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立足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引导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抓好“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和农村计生、卫生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政务代办和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4)巩固提升,完善管护。依照规划实施要求,全面完成2014、2015年度省级中心村在建工程及迎检软件准备,及早发挥效用,造福农民群众。对照省里验收标准,做好巩固完善工作,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收集整理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软件资料。

(5)加强考核,实施奖补。由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以现场观摩方式对省级和市级中心村进行考核。省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和鼓励奖三名,分别给予奖励25万、15万、10万元和5万元;市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拨付美丽乡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个人给予一定表彰和物质奖励,获得中心村建设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党政正职直接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

2.县、乡级中心村建设

(1)加强县级中心村建设。根据三年行动全覆盖文件要求,2016年重点建设9个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

(2)推进乡级中心村建设。2016年重点建设9个乡级中心村,由乡镇自行组织建设,重点进行村庄、庭院、环境和卫生整治。

3.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确定6个乡镇为2016年省级乡镇驻地建成区整治镇,通过两年时间建设,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全覆盖。重点开展“治脏、治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整治任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在“两治理一加强”的基础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乡镇特色风貌。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治建设任务,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

(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

1.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

2.强化集镇周边整治。以集镇整治为主体,推进集镇周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建筑材料、广告标牌、绿化改造、亮化改造、提升整体效果等“五治理一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集镇建成区的整治效果和水平。

(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

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局,依托全市美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源,打造东、西2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精品线路沿线中心村当作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加快旅游元素培育,结合休闲养生旅游发展,打造乡土田园,挖掘乡土风情,培育休闲养生产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度假的体验基地、产业发展的载体,重点打造株木店至龙阁村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四)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

1.强化考核,加强督查。继续采取“2+3+1”方式,即全年开展2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2:4:4比例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6名,分别奖励15万、10万、8万、5万元;获得环境卫生一、二、三等奖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直接评为先进个人。在季度考核中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万、1.5万、1万元,末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全年综合成绩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常态运行为目标,实行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司经营或个体经营的市场化方式。加强市场化改革之后日常监管和月度考核,健全乡镇、村、组三级监管考核体系,根据保洁清运绩效按月兑现承包经费和奖惩,确保不因市场化而降低保洁效果。保障企业利润点,提高企业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3.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简便易操作分类办法,便于组织实施。巩固市级示范乡镇——镇垃圾分类做法,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农业废弃物、工业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通过分类减量有效降低垃圾清运和终端处理负担。全市所有自然村都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继续在港口镇山门村试点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即由专门的清运人员上门回收分类垃圾,对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处理。

4.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明确保洁员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保洁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建立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保洁员应有的工资待遇,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聘任相挂钩。广大保洁员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既要用自己的劳动赢得群众信赖,又要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用自己的言行感化群众,促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足额收取农户年人均12元的保洁费,将经费保障情况纳入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办要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注重研究谋划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相关事宜,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继续参与和支持,尤其在资金整合方面继续向重点中心村倾斜。

(二)拓展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通过财政奖补、部门帮扶、社会赞助、企业捐赠、农民自助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美丽乡村逐年增加机制,切实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财政经费。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在乡镇级平台上整合,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投放到中心村建设。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守住不负债这个底线,杜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乡村债务。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强化村民自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管理措施,确定兼职管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保证持续、长久使用。探索以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检查合格的省级中心村支付长效管护专项资金,每村每年5万元。

(四)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继续实施党旗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村民理事会建设,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健全村规民约,设计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十星清洁户”、“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和谐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三资管理,巩固和扩大“阳光村务工程”成果。积极开展普法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等工作出现问题的村实行一票否决。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2

以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基本方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的要求,依照“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五个方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时间:2015年开始至2017年结束,利用三年时间,实

现__村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2015年完成村内主要街道的硬化任务,实现村庄道路硬

化、净化、绿化。总硬化里程6.5公里。其中,连接民族路307国道段1.7公里;连接李大路段1.2公里;其余为村内其它公路硬化。

2016年完成主要储水坑塘整理,完成农村两室、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主干路路灯安装,实现该村整体面貌提升。

2017年。实现产业升级,将全村养殖户全部外迁,规划养殖小区,完成__民族市场改造升级。

__乡党委书记王金升同志,负责__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工作,乡长从延兵负责整体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调度工作,乡人大主席__、武装部长__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党委副书记__同志负责村“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工作,副乡长__负责坑塘改造工作,纪委书记__负责主干街道硬化的协调联系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契合了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合力。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要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优势,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3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型;整治技术;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76-02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其更侧重村落、产业、景观及文化的多元融合,倡导生态宜居,借助生态型整治技术实现宜居农村的打造。其在规划实施中统筹乡村生活、休闲娱乐及文化氛围,力求走乡村精品建设之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实现了乡村土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通过合理调整村庄用地规划,实现其功能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乡村美丽形象的塑造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也不断深入。

一、我国乡村规划中的具体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乡村规划依然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纵观我国当前乡村规划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其一乡村产业类型单一,以农业为主,部分偏僻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客观限制,农耕水平较低,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其二农村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与增收,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使得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其三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形成框架,但缺乏系统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基于这些既存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出路。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解决农村增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背后也理应是生态型社会的建构。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

1.“美丽乡村”规划思路。“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规划思路的明确。我们应当看到乡村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经济的急切追求,加上不断扩大的人口基础,农民群体基于自身素质较为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作用下,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与总体部署,以期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通过现场勘察、座谈沟通、问卷调查、重点分析等了解乡村规划的现状及既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增收及生态改善为目标,以小规模渐进式积极推进乡村整治。坚持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让乡村更加生态宜居,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而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更应该做好乡村亮点与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的挖掘,让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美丽乡村”规划的典型案例:案例:河南省延津县段家庄。乡村规划亮点:以刘震云故乡及其作品为美丽乡村规划突破口,通过对当地区位条件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原老延津的生活场景,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以期为建设亮点带动当地农房、公共设施、环境绿化、道路系统及产业发展的多维度整治,互相调和,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

案例:衢州市后溪镇。乡村规划亮点:后溪镇目前的支柱产业是中草药种植业和旅游产业。中草药种植已在全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是本村旅游产业的一个主要旅游亮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可靠保证,也是退耕还林是惠农政策之一。通过全面统筹、合理布局中草药的种类、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实现当地“美丽乡村”的建设。

3.“美丽乡村”整治内容。农房整治及改造。根据不同农房建设类型制定对应整治方案。对于主体结构安全,存在小范围安全威胁的房屋进行修缮。平房可以考虑改双坡屋顶或者改变现状楼房檐口形式。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统一农房风格,白墙、灰瓦。对于立面色调与主色调不统一的建筑,通过立面粉刷,实现立面色彩的统一。对于立面窗户,可以考虑统一更换为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木质窗户。集中改造农村厕所,实现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符合国家农村卫生改造标准,避免蚊虫滋生及病毒繁衍,确保农村卫生干净整洁。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涵盖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文化室、超市、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切实为村民提供基础卫生及文化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基于村民住宅分布不同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村内主干道路的硬化。村庄迎宾大道增加辅道建设,路面宽度为6米,村庄道路面线型进行修正与控制,路面宽度控制在10米以内,农房退让现状道路1.5米。已有水泥路面进行保留,路面设置减速板。对乡村泥土路进行改造,铺设青石板,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

基础设施整治。基础设施整治重点是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水渠的维修治理。其中垃圾收集处理方面,主要针对村内各种垃圾,确保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的全覆盖,可以考虑包干制,每家每户分别负责收集自家垃圾,由村庄统一负责收集,通过对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达标。配置基础的垃圾箱及清扫三轮车、手推车等,根据村落人数多少聘请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地卫生清理及日常维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推进方案,专人专职负责,对排水沟进行密闭及防渗处理,污雨水进行生态化处理,积极做好对污水处理园的改造。在水渠治理方面,进行河道清淤,清除河道垃圾,改造河道断面,切实保证其基本的排水能力。此外加强对水渠的日常管理,尽量减少对山体、石土方的开挖,保护天然地表层,注意水渠中的截水截流,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天然灾害。

4.“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政治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必须以政治保障为前提,而政治保障与民主紧密相连,每一个分项工程必须有村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主任牵头,为主要负责人,全身心关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质量与进度两手抓。在进行村庄整改的过程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决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施工制度,管理制度,施工进程透明化,让村民实时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赢得民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肯定与支持。由村民代表推选村里责任心强,公正的村民组成一个监督小组,监督美丽乡村建设分项工程中的工程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为了村、民一心,在施工过程涉及政策处理农户逐户走访,妥善处理好相关村民的政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此外村委还要担起主要的经济i集的工作,如实在不够可号召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多方面吸纳建设资金,奠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

5.“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除了追求宜居环境的打造外,也应该关注乡村的产业发展,引导乡村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旅游观光、体验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致富之路。在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其一可以走生态农业观光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可参与性,组织乡村体验与科普教育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其二可以尝试农家乐模式。引进旅游公司,对乡村进行整体包装与开发,以此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村为载体,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吸引游客,打造观赏、娱乐、体验及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的维护与村民的安居乐业。

三、结束语

“美丽乡村”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寻找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规划时代要求下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从农村建设规划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因地制宜,保障居民安全,打造生态宜居自然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技术上坚持与经济适用,绿色生态与乡村特色的挖掘结合起来,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相结合,走具有乡村自然特色、生态亮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5

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凝心聚力打造****》,**位于****,全村区域面积这一路探索发展,总结如下:

主要成效与经验

1、明确村庄定位、科学编制规划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村村庄定位是:坚持走农业富村、旅游活村、环境美村的路子,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绿色的生态村落。我村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品味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截至至今我村共硬化村道**平方米,硬化率达**以上。绿化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目前村内已完成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村部大楼、村史记忆馆**、**等基础设施。

3、抓好环境整治,营造美丽氛围

村庄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全村共有绿色公厕**座,垃圾房**座,垃圾桶**只,每户配备**只环保垃圾箱,清运员**名,保洁员**名,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农村污水处理池终端**座,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年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饮用水入户率达到**。坚持贯彻落实“五水共治”。1、严格执行落实河长制制度,并创新利用虾兵蟹将生态治水,使村内河道清洁,水流通畅清澈。2、全面打好劣V类水体剿灭战。3、养殖尾水处理项目的实施。4、成立巡逻志愿者队伍,加强巡逻与宣传。在治水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家庭**的先进人物,受全村百姓的敬重。

4、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

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文艺演出,如元宵节猜灯谜、“暑期春泥计划”等,开展“文明户”等各类乡风评选。并确保幸福礼堂、农家书屋、老年居家养老中心等的日常开放和有效管理使用。

5、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村两委经常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做好示范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打算

1、文化支撑,让**美在底气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的力量之源。我们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要让走进**的人能够闻"乡"而来,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无论是浙江的永嘉县、湖州的安吉县等,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我村拟通过3-5年左右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挖掘旅游产业的内涵、模式,拟将**打造成以娄港文化、民俗文化、休闲观光、垂钓体验为支撑的乡村aaaa旅游观光体验村庄。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6

一、张马村基本情况

张马村位于有上海市"后花园"美称的青浦区西南面,是江南古镇朱家角南大门,呈现江南水乡特色,水陆两路交通便捷,陆路距G50高速5公里,沈太路贯穿全村。村东南面与松江区交界,西靠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北与李庄村接壤。

张马村从2009年10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至今已达到两个全面完成和三个百分百,即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全面完成、村庄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污水纳管率100﹪、农田棚舍整治率100%以及土地流转率100%.

张马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按照"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的四美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工作措施

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全力部署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展比较顺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朱家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各条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由张马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例会制度,每周二在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召开项目推进会,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按工作计划开展,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完成。

(二)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动

(三)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品位

1、做美村庄,制定建设规划。

委托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对张马村美丽乡村进行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宜居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千年古镇朱家角镇的历史底蕴及张马村现有的"三园一岛"发展和正在规划的湿地公园为旅游产业,将张马村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做强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朱家角镇将"美丽乡村"下定义不单单是一个村,而是一个片区。将朱枫公路以东,沈砖公路以南作为朱家角镇农业大有可为之处,传统农作物的高科技种植、农机配备的引入、家庭农场的培育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都将在这里体现,最终达到农民富的目的。张马村作为一个试点先行建设。

做强产业,做好项目,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创建工作。张马村形成了"三园一岛",即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寻梦园香草农场、泖塔农情园、浦江蓝莓园等企业入驻,以上海太阳岛为依托、沈太路为轴线的观光、旅游新型农业产业链。现今,张马村培育了22个家庭农场,在农民+家庭农产+合作社的基础模式上加上有一定资金、懂营销的财团,带领整个家庭农场走向更高层次。

最近在区政府的关心下,已经恰谈成功的上海市郊区第一家开放式农村生态公园正在具体规划中,此项目集蓝莓庄园、水上森林、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等项目为一体。这个项目的的落地将是推动张马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载体。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建设项目,突出创建工作重点

(二)齐心协力抓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经过各部门几个月的通力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多数项目已完成,有些正在推进中:

①泖塔圩区生态堤防:土方工程目前已完成。

②七彩长廊工程:沈太路两侧(张马村村部——寻梦园入口)地块由原来的荒草堆变成如今的树林,目前已完成填土、乔木种植工作,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基本完成,选用多种开花灌木搭配色彩鲜艳的草花及地被进行点缀,使七彩长廊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欣赏效果。

③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共2个项目,坟浜圩区小农水利已经开工,其余圩区耕地农田设施建设2015年1月份开工。

④生态河道治理工程:14条河全部启动。

⑤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目前有机垃圾回收站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设计具体方案。

⑥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月潭江桥梁12月启动改建;张马村江桥梁即将启动;其余6顶桥路在设计过程中。

⑧庭院经济:既可观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莫家村农户家已基本完成绿篱及果树的种植。

⑩泖塔圩区生态林:野生保护和生态庄园正在规划中。

其他项目:薰衣草生产基地与中国樱桃生产基地项目未启动。

四、规划目标

张马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通过创建美丽乡村,使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张马村的规划定位中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农业旅游,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布局和营建,最后完成从农业旅游到旅游农业的华丽转身。美丽乡村建设也自然水到渠成。

五、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项目审批时间长与加快项目推进间存在一定矛盾

1、农田水利、生态河道等项目需要种植大量绿化,绿化种植有着很强的气候要求,错过了最佳种植季节,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2、原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目前的审批进度,项目在年底完成很困难。

(二)部门沟通与协作需要增强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7

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安吉县委、县政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8

党的“十”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北海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出理好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含义与建设要求。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城乡职能与空间的一体化等内容。

(2)美丽乡村

美丽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创建“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国家总体构想,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的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现代化发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广西自治区提出的“绿满八桂”生态立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要求,北海要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到2016年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第二,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进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北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协调发展,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角度对乡村的发展进行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北海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乡村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民增加了收入,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乡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城乡一体化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发展缺乏后劲、人才缺乏等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了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2300元贫困标准测算,截止2012年6月北海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约有1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9%。贫困人口主要呈“插花”分布,大部分零星分布在市辖一县三区及涠洲管委会的丘陵山区、革命老区、海岛地区等二十多个乡镇,地处边远、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季节性严重缺水、灾害频发,这种贫困面广、致贫原因复杂、抵御灾害能力较弱、极易返贫的特点,使得人、财、物难以集中高效使用,扶贫投入成本加大。农村还有部分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道路还不够畅通,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二是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制约,城乡发展极不协调。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匮乏,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公共事业规划不到位或与实际脱接,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县、乡(镇)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是严重不足等,极大制约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其次是投入不足。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要素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区)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新一轮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建设。

三是社会管理及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城乡受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公共设施及社会服务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尚未配套;而且由于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农民自觉参与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措施,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还短期间里也是难以全面铺开,收费管理乡村的模式短期内也很难在乡村全面推行。

四是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应对策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从北海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北海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形成部门、乡镇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工作机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加快江河治理、海河堤标准化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能资源开发、城镇防洪排涝整治、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骨干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建立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是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善乡村面貌。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部级生态乡镇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推进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发挥农村山水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田园景观、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事,做乐农家游,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公共机构,逐步建立村级多功能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行政村通宽带率。支持农业服务业发展,为农户提供销一体化服务,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实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公办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引导他们克服“等、要、求”思想,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制投身其中去;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9

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政府引导全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线长面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种手段,高质量的做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打好里子,铺好底子。同时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观点,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打造,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从而调动其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共同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镇村。在推进农民创业增收上,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就业工作机制,帮助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增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喜景象。着力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大力开展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篇10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