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19:48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2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生儿窒息作为临床中较多见的新生儿疾病,具体指的是胎儿在娩出之后的1min内,只存在心跳没有呼吸或者是没有出现规律性呼吸的缺氧情况,是造成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1]。该病直接影响了新生儿的正常活动,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折磨,还会给其家长造成严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窒息的早期,如果给予正确的、合理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得新生儿窒息对各组织脏器的刺激降到最低,并且有可能将损伤逐步恢复到正常[2]。因此,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质量,并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规范和提高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通过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其进行新生儿窒息护理的1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与干预的方法和措施,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新生儿护理服务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新生儿中,男性新生儿41名,女性新生儿59名,年胎龄33-43周,其中42周的患儿为48例;经阴道分娩的患儿为44例,经剖宫产分娩的患儿为124例。所有新生儿在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且所有新生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在对100位患儿依据新生儿窒息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进行优化的护理服务进行护理。首先,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严密监测皮肤温度。其次,护理人员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患儿家属进行治疗前的心理调整,同时让患儿家属了解实施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要保持病房、楼道以及该楼层其它地方的干净整洁;病房中可适当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等,注意病房内卫生。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做到时刻监控。同时,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再次,保持病房内,尤其是病床的卫生、整洁,要对床单、被罩做到一天一换。要对待患儿及其家属像家人一样,耐心地与患儿家属进行谈话、聊天等交流工作,耐心解答向家属解答患儿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儿家属解除压力。

1.3神经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是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alniltison,at)及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该方法主要包括:头围、清醒和睡眠的一般形式、显著的斜视、持续的眼球震颤、视觉追踪、听眨眼反应、面肌麻痹、自然活动、异常运动、方窗、双手的摆动、头项侧面转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52项。其中,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量(χ±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结果我们发现,100例新生儿窒息病患中复苏成功的有98例,治愈率达到98.0%,死亡2例,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提高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的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新生儿窒息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成败[3]。当今,提高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水平,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工作中融入优质护理服务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李艳红等人通过对3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应用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服务后发现,通过在新生儿窒息护理中融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大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增强了临床疗效。这种护理方法的改进与实践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窒息患儿在医院内的护理质量,使得患儿的复苏率明显提高,并使得护患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陈丽英等人通过对医院新生儿窒息优质护理管理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在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程对于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提高新生儿家属在护理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100例新生儿窒息病患中复苏成功的有98例,治愈率达到98.0%,死亡2例。这一结果也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类似,进一步证明了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永梅,曾德会,辛红菊,等.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11):1402-1403.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3

1.1研究对象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11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共69人,其中男生2名,年龄20-22岁。

1.2研究方法对儿科护理学部分内容进行一个学期的中英双语教学(共120学时)。

教学步骤为:

①建立班级QQ群,每次课前在群里课前预习内容,如本次课程的英语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的疾病讲解概要;

②课堂中用全英文讲解疾病护理程序,制作中英文ppt,教师要求用英文提问本课堂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

③每组学生由一名学生代表做英文课堂总结,代表应该轮流担任;

④布置课后中、英文习题(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和CGFnS题库改编)。

整个教学中,教师可用中英文授课,但偏重用英语,中英文比例应至少达到6:4。教学内容为: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常见肿瘤患儿的护理。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本科涉外护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满意情况及其自我评价。问卷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和专家督导审核,保证其有效性。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共发放问卷69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调查结果学生对该双语课程的满意情况调查

2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双语教学的方式对任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当有挑战性的。首先,这对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的医学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有海外留学或游学的背景。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角色从以前单纯的知识讲解者转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评阅学生设计的模拟病例,课堂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增加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开展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而课堂的良好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还设置了纯英语环境的情景教学环节,即学生自己设定临床病例、模拟临床环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英语的角色表演。小组与小组之间还相互评价。教师做最终的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在小组竞争中取胜,学生们必须在课前查阅英文的文献、资料、设计病例和进行排练。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传统教学时的几倍,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另外,分组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问题和挑战

实际上,通过一个学期的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对基础英语也更加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将临床课程中学习到的专业英语运用到实践中的锻炼机会。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来,如部分学生反映课外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较长,学业负担加重;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也影响到了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些问题是双语教学开展之初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不仅要花费时间精力在课堂材料的准备上,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更要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4

【关键词】niCU;护理;新生儿肺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2-02

新生儿肺炎属于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在新生儿死因的相关统计中,由于新生儿肺炎而死亡的婴儿所占比例最高可达20%。新生儿肺炎分为2种,一是感染性肺炎,二是吸入性肺炎[1]。两者均是由于感染而引起的。本次研究通过对60例niCU中的肺炎新生儿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其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新生儿资料本次研究中的60例新生儿中共有41例男婴与19例女婴,其中足月产的共有45例,早产的共有15例,年龄最大为28d,最小未满1d。60例新生儿的肺炎类型:23例感染性肺炎,37例吸入性肺炎。60例新生儿中,有23例婴儿是在院外发病,有37例婴儿在院内发病。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每日给予患儿进行擦浴(或淋浴),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皮肤的颜色,脐部护理、眼部护理以及口腔护理等,1次/日。另外,注意保持患儿的臀部卫生,防止红臀。

1.2.2环境护理一方面,需控制好患儿的体温,依据患儿的日龄、体重等对恒温箱的温度进行调整,其中患儿的体温应控制在36.5℃-37.2℃之间,湿度则控制在50%-60%之间。

另一方面,需控制好病房的人流量,限制家属进入探视,并定时开窗进行通风,从而使病房始终维持新鲜的空气。第二,对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等严格遵循,以防止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第三,病房需定时进行空气消毒,4次/日。第四,需采用含有氯的消毒液清洁相关设备,如监护仪、新生儿暖箱以及治疗台等;第五,每个新生儿的生活用品不能交叉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1.2.3呼吸道护理新生儿取仰卧位时,可能会发生吸入性窒息,将一个小毛巾垫入其肩颈部下,从而保持呼吸顺畅,避免屈曲过度、屈伸过度,床头抬高角度控制在15°-30°之间。另外,俯卧位/侧卧位时,对肺部扩张、呼吸道通畅以及引流分泌物等起到促进作用。定时更换新生儿的,2h/次,当新生儿处于俯卧位时,需防止其发生窒息,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通过胸部物理疗法促进痰液的排出,使肺呼吸道始终处于顺畅的状态,并充分扩张肺部,改善氧合情况。其次,借助翻身、叩背等动作帮助患儿排痰,从而避免患儿的肺部堆积有分泌物,影响肺部的扩张。在叩背时,使用软面罩通过手腕部的力量,除了叩背外,还可叩打患儿的其他部位,例如肩胛下、肩胛间、前胸以及腋下等,叩击频率每分钟控制在100次-120次之间。另外,还可借助振动机或是吸引器帮助患儿排痰,使用振动机时,治疗频率控制在10-20CpS之间,每次治疗的时间掌握在2-10分钟之内,以两肋、前胸以及后背等作为治疗部位,对于受染部位,可适当延长叩击的时间,提高频率。最后,在应用吸引器帮助患儿吸痰时,注意时间控制在10S以内,压力控制在8.0-13.3Kpa之间。

1.2.4喂养护理在新生儿的喂养方面,以少量多餐为宜,在保证满足新生儿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奶量,以免引起呕吐、影响呼吸等情况。每次喂奶后,需细心观察新生儿的反应,避免由于呕吐导致窒息。若新生儿在出生后,羊水粪染情况在Ⅱ度-Ⅲ度之间,应给予新生儿常规洗胃,之后相隔4h可给予患儿喂奶,从而防止吞入羊水,导致患儿出现呕吐频繁的情况。

1.2.5吸氧护理以患儿的血气情况、病情等作为依据,选取最适合的供养方式,血氧分压控制在50-80mmHg之间,氧流量每分钟在0.5-1.0L之间,头罩吸氧每分钟控制在5.0-8.0L之间,通过吸氧后,血氧分压持续在55mmHg以内,期间给予患者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

1.2.6病情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在变化速度、变化差异上较不稳定,并且其在患病期间,各项反应能力也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各方面的情况严密观察,例如呼吸、心率、面色、体温、意识、精神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等。同时,还需查看与记录患儿的大小便情况。在观察期间,若发现患儿具有异常情况,如酸中毒、心力衰竭等,需及时向医生报告,确保患儿可及时得到治疗。

1.2.7出院教育在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就患儿出院后的护理进行教育。第一,家人在与新生儿接触前,需洗手。第二,教会家属如何给患儿测量体温;第三,新生儿所居住的房间应始终保持充足的光线,并且每日进行通风;第四,加强对患儿的体格锻炼,并多带患儿晒太阳;第五,坚持给予患儿喂养母乳,并且及时给予患儿添加辅食;第六,呼吸道疾病流行与天气变化期间,不要带患儿进出拥挤的场所。

2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有效改善了新生儿的居住环境,减少了可感染相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情恶化的机率。本组60例患有新生儿肺炎的患儿,在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下,病情均有好转,其中痊愈的例数共有50例,治愈率为83.33%。

3讨论

niCU属于无陪护病房,保持病房的温度与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并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属于预防与减少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2]。此外,niCU是由接受过专科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24小时严密观察与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的呛奶事件,并减少其住院时间,促进患儿病情的好转。本次研究通过对60例新生儿肺炎案例进行研究得出,给予niCU新生儿肺炎的患儿采取出适当的护理,如呼吸道护理、环境护理等,对患儿病情的好转,预防病情恶化等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5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儿科;临床应用

基于现代医疗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传统医疗方案开始注重于护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结合儿科临床护理以促进病况的有效恢复。本次结合我院收录的40例患儿资料,对其人性化护理工作展开探讨,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供收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40例在我院接受临床护理的患儿资料,对其临床治疗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取得预定的成效。40例年龄范围,1-5岁,平均年龄2±1.3岁;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3±0.9岁,女10例,平均年龄2±0.6岁。由于所选病例涉及到不同类的病种,对40例患儿主要症状表现进行统计,集中于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这些都是临床资料需详细录入的问题。

1.2方法

临床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形式,拟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服务方案,促进患儿病况的有效恢复,缩短其临床治疗的时间。坚持人性化护理原则展开工作,持续护理7-14d之后,对本次护理疗效进行综合对比。主要对40例患儿护理前后的效果综合对比,借助症状考察对护理成效展开评判,反映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医疗价值。本次依据中华医学会护理学标准,将人性化护理疗效分为全效、显效、无效等3个级别,依据患儿临床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

2结果

按照上述3级标准:①全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状态;②显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基本恢复,身体无异常状况;③无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变化不大,与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

3讨论

小儿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缺失,对外界疾病缺乏足够的抗体能力,常因各种病毒感染而患上疾病,这就要求医生做好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护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治疗,促进临床治疗成效的尽早实现,这对于人性化护理是很关键的。

3.1儿科临床人性化护理措施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科服务的对象以婴幼儿较多,护士必须具有爱心、童心,多与他们交流,玩耍,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要求护士穿刺技术过硬[1]。

3.1.2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立的关系,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3.1.3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我们可以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一些色泽鲜艳的卡通图案,多买些玩具,给他们有种家的感觉[2]。

3.1.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每位护士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安排床位时按病种分类,病房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min,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3.2临床输液护理管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操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对儿科护士来说要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并非易事,面对家长的围观,患儿的不合作,护士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3]。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家长的指责、投诉,甚至谩骂。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差,观察和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不但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又得不到尊重。很多人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护士长要解决护士们的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安心做好每天的护理工作[4]。

4结论

儿科疾病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难点内容,由于患儿身体免疫系统功能薄弱,对外界疾病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弱,必须要从多个方面提供医疗服务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次对40例患儿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最终护理总有效率100%,充分说明了儿科临床人性化护理的价值,需在其他儿科疾病护理中积极推广。因此,对患儿临床护理要坚持人性化原则,以患儿实际情况为依据拟定护理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运祥,林乐良,李成修;医院人性化服务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5(11).

[2]程军民,槐玉昌.打造人性化医疗服务品牌实现县级医院持续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6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构建师资组由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名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临床教师3名共同组建师资组,组长1名。师资组成员均参加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济宁医学院任课教师预试讲选拔,且均取得合格证及授课资格;师资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讲师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师资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包括课程进度、授课章节、授课教师及课时分配,并在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疾病等章节理论课后设置相关案例教学课。

1.1.1.2收集编写案例师资组依据教学日历,结合临床精心选择1~2个典型病例,通过对病例进行修整、补充并设计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各案例的选择以围绕各章节重点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为原则,问题的设计以突出护理程序的应用为核心。

1.1.1.3课时安排该课程共计6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案例教学27学时;案例教学共9次,3学时/次,50min/学时,共150min。案例分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婴儿腹泻、小儿支气管肺炎、法络四联症、急性肾炎、缺铁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麻疹与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两组使用同一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所用案例一致,课时相同。

1.1.2课前培训儿科护理学理论课开课前,师资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培训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共计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对护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有机结合并运用于临床专业课(主要是儿科护理学)案例学习。

1.1.3教学方法两组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分组,试验组每组10名,分为1~4组(第4组为11人);对照组每组10名,共4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1.1.3.1试验组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将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运用于案例教学,通过制作层次思维图开展案例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报告案例、引导思考:教师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报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方法对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项问题进行思考,此过程历时约10min,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时,应体现思维的“层”“次”结合内涵。层:即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思考,颜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实与数据帽,代表客观思考,案例课上戴上白帽时,学生应剔除任何个人感受,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只关注患者健康的真实事实与过程,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判断(护理诊断)和决策(护理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红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觉思考,带上红帽时,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所需要的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直觉、印象、感受、预感,并形成观点与判断;黄帽是乐观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着价值与肯定,戴上黄帽时,学生从正面考虑问题,探寻各项护理干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识别护理干预的积极因素,表达自己对护理干预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绿帽是创造帽,代表创造性思考,是新观点或新方式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绿色思考帽,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加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性思维;黑帽是谨慎帽,代表负面思考,意味着谨慎与批判,戴上黑帽思考问题能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阐述事物不正确或不可行的依据,并作出评价;黑帽是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是评判性思维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黑帽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蓝帽是指挥帽,代表冷静思考,其功能是指挥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顺序、规则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带上蓝色思考帽,可以使学生从所思考的问题抽身出来,随时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把握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使案例讨论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讨论时,思考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序列组合使用。单独使用,如护理评估时运用白帽思考,通过患者客观真实的健康资料,可帮助学生获得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护理评价时运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学生以患者目前所达到的健康状态为依据,客观判断护理目标是否实现;序列组合使用,如护理诊断时红蓝组合使用以及护理计划与实施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在案例教学中思考帽序列组合使用效果较好,组合使用时序列一般无定式,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组合排序即可。如护理计划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使护理计划从红帽直觉感性的想法,经过黄帽与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绿帽创造性的补充完善,最终蓝帽的确定制订,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各思考帽的分析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计划的合理、严密、可行。(2)分析、讨论、制图: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围绕案例,以问题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层次思维方法深入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认真制作具体详尽的层次思维图,此过程历时约50min。(3)成果汇报:各组按分组顺序,由组长结合案例依次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详细的陈述与讲解,通过思维图的展示进行成果汇报,此过程历时约40min。(4)总结评价:一级评价:即学生自评,成果汇报结束后,各组通过认真阐述本组案例学习的思考路径,总结本组的层次思维图所能解决的护理问题与不足,客观评价本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缺点;二级评价:即小组互评,自评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对4个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在探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着重找出各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三级评价,即教师评价,结合一、二级评价的结果,教师针对各组层次思维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别给予客观评价,对优点与长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见。各组以意见为导向,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此阶段历时约50min。

1.1.3.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部就班地对案例进行“平铺直述”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方法为:教师报告案例;各组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各组长依次总结汇报。

1.2评价课程结束后,师资组对两组统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2.1理论考核师资组统一组织命题、编排试卷,并详细制订评分标准。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共计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共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共计40分。两组均使用同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依据得分≥90%×总分为优,80%~89%×总分为良,60%~79%×总分为中,低于60%×总分为差,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采用分级评价:即基础理论部分≥54分为优,48~53.4分为良,36~47.4分为中,<36分为差;案例分析题≥36分为优,32~35.6分为良,24~31.6分为中,<24分为差;综合成绩(即基础理论成绩与案例分析成绩之和)≥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设计问卷由师资组就案例学习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5]相关文献设计而成。由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阅,经小样本预调查测试后修订而成,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比CVR为0.8。

1.2.2.2问卷内容问卷包括教学效果(9条)、学习效果(5条)、课堂效率(3条)及职业态度(3条)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满分共计100分。

1.2.2.3问卷发放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向两组统一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单独逐项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评价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表1)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表2)

3讨论

3.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案例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评价的步骤对案例进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由于成绩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一些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一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谈、畏惧争论,而不敢参与发言与讨论,被游离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尴尬的配角;学生表现的差异大大降低了讨论参与的广度[4],使教学过程易被少数人把持,不能集思广益,展开全面分析与充分讨论。另外,个别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认真的准备,没有规范严密的教学计划,易使案例教学无章可循,陷入混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易使讨论陷入偏题,或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4]。以上种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及效果。“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良现象,该教学方法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案例教学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思维的“层”“次”结合,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规则,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有规范的、有约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马行空,离体偏题;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6],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准确、讨论更充分,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及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层次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将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减少争议与对抗,节省时间,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有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及职业态度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1)。“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并运用于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特点,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绿色思考帽),使学生变得富有创造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以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制图———成果汇报———总结评价为教学思路,通过典型案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思维层次图的设计制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教材、查阅文献,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学习效果得到明显增强;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刺激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课堂效率;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严密的学习路径,从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护理评估)———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即护理诊断)———制订细致、完整的护理计划———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缜密而连续的护理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感,而且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护理不再是打针输液的“苦差事”,而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为支撑,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解决健康问题的事业,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志向,职业态度得到提升。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7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措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该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40%~50%[1~2]。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期的护理对于疗效影响重大,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160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0~28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儿140例,早产儿20例;顺产119例,剖宫产41例,胆红素值为221.32~472.33μmol/L,黄疸出现日龄详见表1,所有患儿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符合蓝光治疗指症[4]。

表1黄疸出现日龄统计分析

1.2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患儿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治疗方法:首先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以及口服鲁米那、可拉明等酶诱导剂,并静脉滴注白蛋白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并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单面蓝光间歇照射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每次照射时间为12~36h,光照总时间24~86h。全部患儿均使用单面光疗暖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光照治疗,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长为425~475nm的蓝色荧光灯。

2结果分析

本组1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光照疗法配合精心护理,145例(90.63%)患儿痊愈出院,13例(8.13%)患儿病情好转出院,2例(1.24%)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护理体会

3.1蓝光治疗前的准备:①护士工作准备。在患儿入箱前,护士应了解其的日龄,并对详细了解其皮肤完整性、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基本状况。并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动作轻柔,洗澡、喂奶及换清洁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肤。不可使用爽身粉及护肤油。给新生儿戴上眼罩并垫好尿片,松紧适宜,保护会阴,便于新生儿更好地接受光疗。②仪器及外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内洁净通风,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疗箱必须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3℃,水槽应加水至2/3满,将婴儿床垫放好,并摇高床头10°~15°。③家长的思想准备。在为患儿进行治疗之前,应对患儿家属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重点讲解治疗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使家长尽快配合治疗。

3.2蓝光治疗期间的护理:①体位的护理,是患儿保持舒适体位,每2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轮流接受照射,采用侧卧、仰卧、俯卧交替进行,并保证皮肤最大面积接触照射[7]。②抚摸护理,因身体裸露,患儿会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士应轻柔的抚摸新生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进行抚摸,并轻声细语与之讲好,使新生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而安静下来。必要时使用镇静剂[8]。③加强皮肤护理。光疗中,患儿容易哭闹而出汗较多,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避免受凉。同时在光照治疗中,新生儿的分泌产物经肠道排出时会刺激肠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而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也对其皮肤刺激很大,易引起红臀[9],因此要做到经常检查,勤换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洁。④喂养的护理。光疗时,患儿哭闹出汗、肠道稀便、不显性失水等均使患儿的失水量增加。除静脉补液外,护理人员应告知家长尽早开奶,并增加哺乳次数。患儿卧于暖箱中光疗,不能抱起拍背,应将其抬高头部10°~15°[10],头偏向一侧,便于患儿呼吸,促进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喂养中出现溢乳。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新生儿裸睡于已预热的光疗箱内,为其带好标识手镯。固定好双手再进行静脉输液,以防止拨脱输液针头。因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容易随环境变化,故每2h测生命体征1次,体温高于38℃或体温不升,均应作相应处理[11]。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并在光疗过程中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神智、皮肤黄染情况,并注意有无腹胀、腹泻、皮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3蓝光治疗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及时为其清洁皮肤,穿好衣服后将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及时对光疗箱清洁消毒。继续观察新生儿的哺乳情况、精神反应、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时将病情动态向医生汇报,为治疗提供依据,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桂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8

[2]汤淑娟,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10):985~986

[3]骆清霞,吴惠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2):233

[4]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

[5]刘桂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1):62~63

[6]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7]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8]赵英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60~61

[9]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10):960~961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8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新课,应该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形式可多种多样。

1.1由情景导入

例如在学习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通过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导入新课。如:6个月的琦琦,体重7kg,身高65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能辨别生人与熟人,可伸手取物,能独坐片刻。妈妈问:我的女儿发育是否正常?如何正确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此情景在学习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延用。如:怎样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琦琦的生长发育?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实施合理的喂养。琦琦现在应该打什么预防针?预防什么病?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进行正确的预防接种。

1.2由问题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例如在学习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特点及护理时,采用幻灯切入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3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例如学习惊厥患儿的护理时,利用癫痫患儿突然发病倒地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由案例导入

例如在学习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贫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患儿的护理时,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典型案例导学。教无定法,但导必有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导入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课堂应用

2.1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情景、问题、案例等方法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学生点评;最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且对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以ppt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学习腹泻患儿脱水的判断时,可以用视频、动画、Cai课件展示病例,使学生对脱水程度和脱水性质有感性认识。

2.2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并且可以把这些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如学习疾病的护理评估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讨论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让学生模拟接诊展示讨论结果;学习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整个学习过程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用临床表现反推病因及发病机制,根据临床表现推断出“患儿”的健康问题,拟定护理计划。学习健康教育时,讨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内容有哪些,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结果。

2.3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愉快又适度的紧张氛围中探究,最后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总结拓展

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3.1课堂总结的意义

总结在于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升华,深化概念,反馈信息,去粗存精,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3.2总结拓展的方法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9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其间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结论: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蓝光;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儿48例,早产儿21例。发生黄疸时间最短5h,最长21d。治疗时间为3~7d,均治愈出院。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纠正低氧、缺钙、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诱导剂(鲁米那5~8mg/kg静推,1次/d),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等。

1.2.2蓝光照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黄疸继续加重者,经皮测黄疸仪测定胆红素≥12mg/dl,血清总胆红素达171.0~239.4μmol/L(10~14mg/dl)[2],未成熟儿光疗指征放宽,达171μmol/L(10mg/dl)者;出生后确定为aBo溶血症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采取蓝光治疗。

2护理

2.1光疗前的器械准备

蓝光箱(宁波戴维),蓝光灯管6支,从上边单面照射,灯管与新生儿体表距离40~50cm。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用95%酒精擦拭灯管,去除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净溶液擦有机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两次,将光疗箱温度预热到30~32℃(早产儿根据胎龄而定),相对湿度55%~65%。有机玻璃床上垫海绵垫,其上铺一层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儿舒适。

2.2光疗前的患儿准备

首先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洗澡、称体重,进行脐部护理,剪指甲,用纸尿裤遮挡会阴,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挡眼部,妥善固定。

2.3光疗期间的护理

2.3.1一般护理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每2小时翻身1次,每4小时做1次记录,有变化随时记录,12h后间断1~2h再照射。观察患儿反应,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异常哭闹、呕吐并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腹胀、皮肤弹性、有无皮疹,黄疸有无减轻、是否出现青铜色(当血清结合胆红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3]),早产儿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呼吸暂停及硬肿症等。如有上述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作记录。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温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2.3.2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没有母乳或暂不能用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使用配方奶(早产儿用早产配方奶)。足月儿每3小时喂奶1次,早产儿每2小时喂奶1次,对厌食、吮吸无力、呕吐的新生儿要做到耐心、细致喂养,必要时留置胃管喂养。

2.3.3补充水和钙剂[3]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对光疗患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2.3.4体温观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和箱温的变化,以保持适宜的温度。成熟儿的箱温一般维持在30~32℃,早产儿的箱温以32~34℃为宜。对于体温在38℃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暂停光疗。

2.3.5疾病观察因为核黄疸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反复评估患儿的呼吸、吸吮反应、囟门的紧张度、肌张力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8mg/dl和肉眼观察皮肤黄疸减轻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蓝光箱。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洗澡并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穿衣。早产儿或硬肿症的患儿需入保暖箱。②观察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本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儿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多见于早产儿),1例是新生儿肺炎使黄疸再出现。如出现反跳现象可再进行蓝光照射,直至黄疸消退。③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结果

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从汗、粪便及尿中排出,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内外把蓝光治疗作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离间接胆红素的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治疗中,精心的护理和细致的观察能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治疗中出现烦躁30例,呕吐20例(呕吐物为所进奶汁),发热10例,皮疹5例,无一例发生青铜症。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30例,停照后继续一般治疗,1~2d后逐渐消退。

4讨论

在光疗中要注意补充水及钙剂,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注意喂养,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注意眼睛的护理,防止眼罩脱落。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结膜炎。注意温箱温度,防止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丢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防止患儿烦躁哭闹,过度哭闹会引起呕吐、闷热综合征、过度换气、皮肤擦伤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并充分暴露使身体广泛照射,禁忌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否则将降低光疗效果,同时油类也会增加光热的吸收,使皮肤产生灼红[4]。治疗中出现皮肤皮疹,停止光疗后会自行消退[4]。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58.

[2]陈百合.最新儿科护理学[m].7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93.

新生儿护理病例讨论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转运途中的护理。方法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早产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转运早产儿267例,258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结论宫内转运、加强转运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早产儿;转运;监护;护理

新生儿转运(neonataltransportnt)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1],我科niCU2001—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早产儿267例,占48.6%。为更好地发挥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的职能,本文将重点探讨早产儿途中监护与护理,从而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转运早产儿267例,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3例;生后6h转运的87例,12h转运的58例,24h转运的101例,均于生后3天内转运。

2方法

2.1转运设备及人员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2.2转运方法转运的全程注意预防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低血压。

2.2.1转运前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2.2.2转运途中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箱温根据患儿出生体重、体温、出生时间调整),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吸氧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早产儿相对较易发生颅内出血,减少途中颠簸尤其重要: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到达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2.2.3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呼吸、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转运人员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3结果

转运早产儿267例,258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

4讨论

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更能代表netS的水平[2],为提高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基层医院的早期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及时对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正常血氧、血压及血糖;转运前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以防呕吐。早产儿易受颠簸和温度变化的影响,预热温箱,予保温箱保暖;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静脉通道输入葡萄糖维持正常血糖;监护呼吸、心率、血氧及血压。转运是从属于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行为,转运的目的是使患儿得到急需的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转运过程要求做到快速、及时、安全、有效。生后转运是以早产儿的需要为前提转向上级医院得到更好的治疗。宫内转运使孕妇和胎儿得到良好的监护,有效地控制母体的疾病,推迟和减少早产,在分娩时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最优的医疗服务,降低孕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我院转运危重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比例大,提示应加强早产儿的管理水平,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开展宫内转运是减少早产儿转运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早产儿较正常足月儿生活能力低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早产儿住院费用昂贵、住院时间长,应对早产儿父母的焦虑、紧张、束手无策等不良反应从转运途中即开始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宫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3]。

参考文献

1张燕萍.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9):4599-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