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十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十篇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38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1

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1.目标定位要明确。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必须在专业定位上与众不同。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具体,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会计专业雷同。这也导致学生甚至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财务管理是对社会各经济主体进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活动,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不同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应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责要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挂钩。作为一个专业,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更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但目前许多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进行社情调查,没有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十几年不变,这必然不能适应应用型改革的要求。要知道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进行社情调查,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培养学生的技能。

3.培养目标要与教育职能相匹配。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提出大学要向社会开放、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从此,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推出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层次与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也应服从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范畴。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情、社情调查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50%以上的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不清楚,30%以上的学生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停留在不同于会计、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许多学生报考本专业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的是家长的选择,有的是随便选的。正因为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模糊,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也较迷茫。

近几年,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的环境对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以及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这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求又对该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这个专业的发展就必然存在问题。根据智联招聘西安市最新财会类职位的招聘信息,财务管理专业的求职类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类,一类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一类财务/审计/税务类岗位中。在财务/审计/税务类职位下,近期招聘信息的企业近2900家,其中招聘会计、会计师和出纳等基本会计核算类的岗位占50%左右。而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会计主管、税务主管等管理以及决策岗位大概占28%左右。这与会计核算初级人才和财务决策、分析的高级人才供给相比,会计核算初级人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中高端财务决策、分析和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由此,不难预见,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应用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

三、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要求

根据调查,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财务类岗位时对其职责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会计制度做好建账、记账、核算和结账工作,审核各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整理保管公司的会计凭证、帐薄报表、财务计划和重要经济合同等会计资料,负责公司日常财务报销票据的审核;第二,制定公司融资计划和方案,筹集公司运营所需资金,负责资金运作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坏帐分析等;第三,负责进行公司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参与制定公司产品定价,督促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与提高经济效益;第四,负责填开与保管增值税发票,熟悉抄、报税流程,熟悉防伪税控系统,负责每月国税和地税各税种的申报工作;第五,对公司税收进行整体筹划与管理,负责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工作,并进行合理避税,对外协调与审计、税务、工商以及银行等相关单位的业务关系和联络;第六,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税法等,制定、维护、改进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会计政策、和内控体系,制定年度、季度财务计划,组织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计划的制定、分解及落实;第七,负责公司财务方面突发事件及危机处理,并形成危机处理的应急机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水平;第八,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参与公司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参与财务战略的制定。这就要求在确立财务管理专业目标时要注重培养。

除胜任财务岗位的职责要求外,用人单位还会在任职要求上提出以下要求:专业知识要求。如全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全盘账务处理经验、熟悉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熟悉会计制度、国家有关税法和各种财政政策规定及法规,尤其是国家对互联网和软件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税收法规;计算机能力要求。如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表及各类函数的运用;行业资格要求。如会计从业证,会计师证,大多要求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优先;英语要求。一般来说,小微型企业对英语水平不作要求。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外贸、网络企业对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有的企业会要求英语四级以上水平;素质要求。如要求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能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和改进工作,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3

关键词:会计领军人才;行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会计人才发展规律,大力推进会计人才战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和布局,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强化沟通交流,形成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会计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按企业类、行政事业类、税务类推选出的宝丰县会计行业领军人才,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这些人才应当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组织内部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塑造会计行业民族品牌、推进会计事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进而形成高端会计人才团队,推动我县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组织分工

成立宝丰县会计领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财政局会计理论资深专家、大型企业总会计师、财政业务股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全县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负责指导会计领军人才制度建设,构建会计领军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各类会计领军人才培训沟通机制,协调各类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督促、指导、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

四、具体任务

1.适应大中型企业快速发展、强化管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带动全县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着力培养在重要经济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适应我县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带动和引导各级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着力培养在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行政事业类会计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企业在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合理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促进国家税收环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系统的财税理论知识的税务类会计人才,能在税务、财政、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单位,从事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筹划等实际工作。

4.积极发挥会计领军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要主动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人分享,将自己学到的本领进行传播,影响身边的同志,带好自己的队伍,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会计人才爱岗敬业、奋发图强,比学赶超、争当领军,不断壮大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5.注重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创新实践,要善于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每个会计领军人才要积极撰写财经论文,每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两篇以上财经论文。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把握发展规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技巧。

五、研究方向

1.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研究探索我县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有效方法,着重研究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如何发挥地方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的融合,提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2.研究新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新模式。着重研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管理、部门预算等新制度、新规定,与时俱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职业敏感性,提高会计人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研究我县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帮助企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调查和研究我县税收和财源布局,发现税收漏洞,提出培植财源和完善税收征管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县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5.研究和探索我县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方法,研制我县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监管方法。

6.研究我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督促支农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提出我县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7.研究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会计的管理方法,提出金融部门支持经济发展,培植财源,抓好收入入库的有效办法,促进我县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8.根据国家财经政策的发展形势,由财政部门牵头举办会计工作研讨会两次以上,分析研讨我县经济发展方向。

六、培训管理

1.根据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变更和新的财经政策变动,组织会计领军人员到相关高校进行财会知识学习培训,完善知识结构。

2.创新培训机制,实行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学员的需求作为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增加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比重,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加强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广泛听取学术名家、用人单位的意见,重点吸收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青年会计才俊和各单位、各行业财会后备人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员。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2]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111-112.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5

[关键词]河南省;税务筹划;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探寻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一、税务筹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税务筹划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纳税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的活动。据测算,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和组织减少15-20%税负负担。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国家的税收立法意图得以实现,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税务筹划人才是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税务筹划行业方兴未艾,一些大公司、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税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中小企业也纷纷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进行节税筹划以期减轻税负。同时,随着税务咨询和税务行业的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业务正走向专业化和精锐化,税务筹划师(taxpaystrategist)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前台,被更多人所关注。2014年8月,国务院下文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的行政审批,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由准入类职业资格变成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税务行业就业、创业门槛,将有效激发税务从业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税务行业发展,提升整个税务行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在面临重大改革和调整,无论企业、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税务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养专业的税务筹划人才无论对企业、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务机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税务筹划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来自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发展指导处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中型企业1.69万家,小型企业12.38万家,微型企业25.67万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按照一般的企业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数每年将增加4000千余户,按每个企业配备1-2名会计人员计算,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会计从业人员。加上原有会计人员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国税收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税收法规不断地出台,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务之急。为此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建议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做好税收征缴工作鼓励企业合理节税。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之一。同时,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中介、报税员、财务管理五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27%、16%、12%和23%,这为设置税务筹划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是否对税务筹划人才有需求”时,90.5%的企业都做了肯定回答。这充分说明企业涉税风险已是企业急需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纳税人的关注。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只会填写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不会对申报表进行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区分对企业有用的税收政策,更谈不上事先的税务筹划。懂税务知识并能够进行筹划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甚少,市场缺口相当大。经过系统学习的税务筹划师将成为紧缺人才,预示着税务筹划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税务筹划人才是河南省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需要

税务师行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企业对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筹划服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业务。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39号)明确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发展。力争实现行业收入总额翻一番,注册税务师资格人数、执业人数和行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5万人和12万人,税务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000家。税务师事务所重组、转型运转顺利,涉税鉴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税服务高端业务、新兴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从事经营的税务师事务所共计228家,其中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150家,占总数的65.8%;合伙制税务师事务所78家,占总数的34.2%。注税行业从业人员3982人,其中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8.6%。这与全国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引进一批具备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专业税务人才。

(三)加强政府税收筹划,是河南省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税收征管方向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普遍做法,成为当今税收征管改革的主导潮流。在财税行政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于税收筹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税收筹划是发挥税收三大职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税收筹划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财税部门想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就应当简化税制,让税收征纳双方容易操作,科学设置征管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减少税制的执行与遵从成本;其三,政府税收筹划是财税行政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了不断完善制度,政府和财税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借助于反避税手段来堵塞漏洞。税务筹划师在帮助企业合理节税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税务筹划师的职责决不仅是避税节税,更不是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而是考虑如何用好国家政策,使得企业的税收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处理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人才,以适应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据调查,河南省税务系统仍然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以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为例,该局共有人员325人,下辖18个基层税务所;1个征收大厅;1个票管所;区局机关内设10个科室。承担着全区8.3万余户各类纳税人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应该说这个数字在郑州市地税系统乃至河南省地税系统就分局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临征管力量不足,后继人员短缺的问题。如该局税收管理员196人,辖区所管纳税人34982户,平均每名税收管理员管理178户;2013年该局共计组织各项收入51.2亿元,自2009年以来年递增17%。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该局的人员组成中,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0-50岁这一档所占比例达到77%,其中的36%属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这些人在10年内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来河南省国地税系统通过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信息化培训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其中从正规税务院校毕业的人员的比例、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为队伍年龄结构偏老,虽然都有激情和干劲,但相对来讲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反应能力就略微逊色一点,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税务机关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共招考4732人,其中仅省以下地税系统招考人数就达到了400人。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税务筹划人才培养

(一)中小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是高职院校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的主体

据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税务人才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并且他们的待遇比高职高专人才要高很多,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喜欢聘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用人单位不唯学历,更重视求职者实践经验

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说,实际上就是实务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审查等系列工作任务,高职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实际上,税务筹划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税务筹划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包括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报表分析,纳税申报,节税策划等,侧重的是实务。对于税务筹划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一进企业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业巨大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节税筹划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中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税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矛盾,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税务(筹划)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强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与财税类大专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税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支持开设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推动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涉税司法鉴定、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等课程,鼓励在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推广注册税务师方向的“订单式”人员培养模式,解决行业人才短缺和培养滞后问题,促进行业发展;深入推进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考试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税务师行业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6

2014年对于中国会计业来说是转型的一年,是面临挑战提供机会的一年。据知情人士透露,管理会计在我国一直都有,但不普遍存在并且发展缓慢,直至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一说才被正式提到会计业的发展前景中来。随着专业人士提出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是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切,那么什么是管理会计?当今中国管理会计现状是怎样?要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职能的转变和业务能力要求的增强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有符合管理会计体系的技能和能力。在中国,虽然财政部已经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管理会计也在中国企业和各级部门有存在的苗头,但是真正可以胜任管理会计的人才却相当不足,据有效数据统计,在我国具有国际视野、能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传统的财务会计注重的核算,而管理会计的职能在向价值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转型,不能忽视的是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那么社会对复合型、高层级的会计人才的需要也更加突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却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以至于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不完善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一来说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急切需求,二来说明会计人员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最终才能上岗的,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以及一些所谓的会计培训机构所作出的会计人员培训只是单纯的技巧和一些会计基础技能的培养。离管理会计的标准还很远,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会计很多,高端会计少”的现象。在企业中,所有的财会人员都集中在企业经济核算以及一些基本账目的运算之中,企业基本没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或者促进财务会计转型的计划以及发展要求。根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受访者中43%的企业没有管理会计培养计划,仅9%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制定了管理会计专门计划,实施与否并不可知,实施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企业满意度也相当的低。说实话,如果企业不从自身的财会体系中完成管理会计转变的计划,单纯期待重新引进或者招入管理会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并且适用性还有待考证。

(二)管理会计人才评价的不标准

关于高校和企业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否能称其为管理会计,能否胜任管理会计一职,都是有一个核定标准的,但是在我国因为财务会计的长期存在,这个标准是不明确的。首先是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不明确,能力是一个广泛而且空洞的概念,针对会计的职业能力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然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转型的结果和社会的需求,那么不能再用这样一套标准和能力水平去界定管理会计人才,所谓的价值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基本职能,那么除了这一些,在中国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还需要怎样一个框架来恒定?其次是管理会计人才的评价不标准,能力的界定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基本,那么可以被称为管理会计的人才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和考察能力,在我国并没有科学且明确的标准。连评价体系都不明确,怎样衡量出高端人才呢,不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无法完善,不能把人才计划分解为具体的标准,没有构建出科学的人才能力框架和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符合计划目标的专业化高端人才的。

(三)缺乏管理会计人才理论实践的参考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会计行业的转型,是新概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管理会计人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美国劳动部,2006);在日本,例如松下(pana-sonic),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人,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我国会计行业借鉴和学习的,但是每一次将一种新的理念引进中国,都需要和中国国情做一个合理的评估才能做到正确结合,不然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导致达不到预期效益。然而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的引进并没有到完全被重视的地步,所以理论引进并没有给中国会计业带来很大的反响,同时,在国内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也没凸显的案例,这让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看齐的时候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成为人才转型的一个阻碍,或者说会计人才转型持续观望的原因。

三、我国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从人才培养入手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是要从根本上抓紧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根本,只有针对性的培养出了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的体系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体制。为此,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高层级会计人才刻不容缓。基于理论界的代表性研究,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理论基础和高实务操作水平、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晓国际商业惯例和会计惯例的高级会计人才才能算得上是管理会计人才。以卓越会计人才四大特征为导向,构建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一大途径。从已有的从业人员中促进财务会计的转型也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应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针对性加速会计人才的转型,有计划、有目的制定符合企业人才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促进人才转型和人才体系的建立完善。

(二)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

对于管理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不标准和不明确,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完善的一大障碍,所以明确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是第一步,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管理会计师的能力架构应当涉及价值创造能力、策支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筹协同能力、协调服务能力、考核评价能力等几个方面。就算这次会议没有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全概括出来,但是可以借鉴的是,这一次的框架结构是比较完整的标准。有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那么相辅相成的必须完善的就是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的准入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达到这个行业的准入职业标准就有资格进入管理会计行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另外一个更进一步的标准是技术标准,是在准入限制之后,进入管理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有了能提供决策的能力或者在管理会计行业中有新的贡献和创新。两个标准是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分层评价,即合理又有针对性,虽然不是官方认证的唯一标准,但很值得参考。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除了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以外,还应该符合各单位各企业自身的情况,所以对人才的能力组成和评价结果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再根据结果做出培养计划的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实践、理论实践都符合标准的管理会计人才,从而给我国企业的会计服务和企业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增强交流,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管理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中的管理者,培养和评价人才体系是基础,先进理论也必将是管理会计行业指引方向的旗帜,所以要增强国内企业会计行业间的交流,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企业经营来说,各行各业都是不一样;财会业务来说,分为审计、会计等多项,是存在不同的,所以在完成管理会计的转型时,除了注重培养和评价,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用禁言和教训来武装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互相的借鉴可以让企业之间有交流,能迅速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和发展,实践业务的操作交流也能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操作能力,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并且,在借鉴中,管理会计人才之间有了模型,这对于整个中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典型,对探索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发展也提供了经验。管理会计人才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内人才间的经验借鉴,国际化的知识理论和优秀技能也应该被运用,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也应被利用起来,还可以参考国际化认可的职业资格考核,借鉴国际化人才机制。把国内的管理会计人才送到国外去实现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管理会计人才理论体系,还能开阔视野,掌握国际管理会计行业的规则,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思维能力。让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融入国际环境是中国会计行业取得地位的一部分,不仅学习,也要将中国的一些理念宣传到国外,通过合作和交流,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解决我国会计行业的难题,也能把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带到世界上去。加强国内外的会计交流,可以让中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更加行业坏、时代化、国际化,才能实现中国会计行业的升级。

四、结语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7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阶梯式分方向

一、引言

教育部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目前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教学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缺乏,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近年来我们在创新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职业证书为主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提出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因材施教的“阶梯式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阶段式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及要求

(一)划分培养阶段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采用阶梯式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年级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应该掌握会计通用知识、具备职业通用能力、能对小型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围绕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设计课程和实训项目。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具有相应的财经法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操作技能(包括审核各种单据、填制各类会计凭证、登记不同会计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等)。根据这一阶段的能力要求,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会计职业基础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验钞与点钞实训、台式计算器操作实训、计算机技术实训等。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实训项目之后,统一组织学生在第一学期参加广东省会计专业知识考试、在第二学期参加会计电算化考试,并凭两次考试的成绩合格单申请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后续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创造条件。

(2)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应该掌握会计专项知识、具备职业专项技能、能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全面核算与专项管理。围绕“初级会计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确定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设计课程和实训项目。初级会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完整会计业务操作的能力、成本核算的能力、应用税法正确处理纳税事务及进行税收筹划的能力、利用其他经济法律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依据对应能力的要求,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会计实务(二)、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主要的专项实训项目包括:会计实务模拟实训、eRp模拟实训、纳税申报模拟实训等。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统一组织学生在第三学期报名、第四学期五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职称证书。

(3)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根据学生证书获取情况和自身职业规划需要,采取分方向教学,将教学分为财务管理方向和财务实务方向,设置对应的课程,以满足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引导第四个学期获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同学选修更深入的课程,这部分学生将按照财务管理的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必须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具备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此,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中级财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这个方向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逐步走向会计职业的管理岗位,并参加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的考试,获取相应的职称证书或执业资格。引导第四个学期没有获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同学选修更具体的账务实操课程,这部分学生将按照财务实务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必须巩固会计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此,将主干课程定位为:行业会计、出纳实务、仓储管理、oa管理等,主要实训项目包括:常用财务软件实训、会计岗位实训、oa软件实训、顶岗实训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一些行业技能认证考试(包括防伪税控开票系统上岗证等),这部分同学能熟练掌握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对应岗位账务处理的能力,能尽快胜任不同会计职业基础岗位的工作,力争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二)确定培养方向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实训项目构建、考证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阶梯式分方向特色见表(1)。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8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复杂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新经济常态。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企业不仅要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跨国投资,也要遭受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分散风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都出现了全球趋同的趋势;(2)需求多样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多变的,企业要围绕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重新规划其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周期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快;(3)经营网络化,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半径扩大,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4)竞争规模化,技术进步使技术合作成为可能,产业协作增强,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企业很难获得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必须专注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领域,形成规模化的竞争优势。为了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采取主要依靠品牌和核心技术、依靠核心知识和竞争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求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不断创新和变化,特别是在战略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投融资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因而,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会计核算,又懂得管理的会计人才。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海量日常业务的处理,需要自动化,信息技术使这种自动化处理成为了可能,也成为了现实,业务处理自动化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行会计核算。其次是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联系更加紧密,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其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也不再独立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第三是会计共享服务,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另一个后果是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距离增加,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核算和监督都不再需要与业务人员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依靠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系统从业务系统中独立出来,会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大部分将实现自动化,甚至是日常的财务分析和纳税处理也将实现自动化,会计行业的核心业务将受到严重地削弱。会计要生存和发展,转型成为唯一出路:一方面,是财务会计的转型,财务会计应将核算的重心转移到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处理上来,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事项的处理;另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信息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会计人员应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这个独特优势,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引领企业专注于价值创造。要实现这种转型,会计人员也需要转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会计专业人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及知识结构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误区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目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1)将财务会计人才和管理会计人才严格区分开来,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管理,而管理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核算;(2)矮化财务会计,拔高管理会计,认为财务会计中低端人才即可胜任,而管理会计则需要中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片面强调企业中高层会计人员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忽视普通会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基于这些认识,通常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应该是高端人才,应该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能,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发挥作用。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

会计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会计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两个部分,其中财务会计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提供,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在实践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都属于价值管理的范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是共享的,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信息都来源财务会计。因而,实务中的会计人员,只是因为岗位的设置而导致的分工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法完全将两者职能分开———从事业务核算的会计人员也要负责进行日常管理,而从事专门管理的会计人员也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或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目前,在实务中,我国企业财务人员超过85%的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随着我国企业会计转型,会计工作要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目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都将转型成为从事管理会计的人,那么,我国紧缺的不仅是300万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更为缺乏的是数量庞大普通管理会计人才。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主要是从事数据收集、加工和提供的人才,而管理会计人才则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及控制的人才。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

在确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时,我国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较多地从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专业)的角度来阐述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框架。黄培(2014)认为会计人员岗位层次不同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但一般应具备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管理及规划能力、税收筹划能力、预算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非财务分析能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九项能力。但是,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工作岗位也是不断变换的,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固定的,因此,单纯从工作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是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对此,余绪缨指出,管理会计人才要实现从“硬人才”向“软人才”转变,“软人才”是知识广博,能将相关学科领域的成果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的“通才”,而不是只在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术有专精的“专才”,即“硬人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一般教育、商学教育和会计教育三部分”,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教导、说服和沟通的能力”,同样体现了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该是通才,然后才是专才。基于此,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足够深度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足够广度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法律等综合知识;卓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如何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争议很大,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人才不是仅靠学校就可以培养的,会计人员只有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实务中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才能培养;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招之能用,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会计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也不对在职人员的进行后续培养,有关调查显示43%的企业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的年度培养计划。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师傅带学徒方式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框架中,难以应付未来多变的管理需要;而高校的培养给予了毕业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变化万千的商业环境。因此,只有以学校的优质教育为前提,继以企业的岗位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另外,考虑到我国在岗的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将有相当比例将转型成为管理会计人才,针对这些人的继续教育也非常关键。综合这些因素,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是:在政府的积极导向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特别是本科教育)、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政府积极导向

政府应在推进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宣传引导,以会计职称考试为突破口,将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正式纳入考试内容,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新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纳入后续教育课程体系,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管理会计水平;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总会计师提升工程等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形成示范效应,使全社会都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二)高校教育为基础

高校教育,首先是本科教育,应以“管理”为立足点,推进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提供大量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后备人才队伍。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和知识框架为基础,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队伍;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应继续推进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改革,使专业学位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在广大的在职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财务会计人才转型,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最后,高校教育应注意与职业团体合作,将职业课程体系纳入高校课程,联合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三)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

企业的岗位培养是具备良好基础的后备会计人才能够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企业应坚持自我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聘用模式,让后备人才经过岗位的历练,获取足够的管理实践经验,使其成长为既熟悉企业的情况,又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岗位培养过程中可以继承传统师傅带学徒的模式的优点,但一定要突出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另外,企业应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计划,结合企业的管理转型,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转型为管理会计人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会计人才发展规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优秀会计人才队伍,促进我市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事业发展提供高端会计人才支持。

二、总体目标

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按照高端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以加强会计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对接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省财政厅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培养推荐可进入全国、全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队伍的候选人为目标,开展全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和培养50名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综合素质高、业绩突出、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人才。

三、组织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全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负责拟定培养方案、选拔培养对象、设计培养方式、组织开展培养工作,建立高层次会计人才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和管理。

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依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具体实施。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具体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能力框架建设、开发培训课程并实施结业考核、学员档案库建设等工作。

四、人员选拔

(一)选拔对象及条件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从事财务会计工作5年以上;

(4)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

(5)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且职业道德记录良好,未因执业质量受过行业惩戒、行政处罚;

(6)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担任分管财务的负责人、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在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主任会计师或者副主任会计师的,年龄不超过45岁;相关单位的后备人员、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年龄不超过40岁。

(二)选拔方式及程序

全市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选拔按照个人申报与单位推荐、资格审查、选拔考试、确定人员的程序进行。选拔考试分两个阶段,分别为笔试和面试,重点考察申请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分析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英语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参考成绩。

五、人才培养

市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采取集中培训与跟踪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一)培养周期

全部培养时间跨度20个月,其中:集中授课42天,在14个月内完成(每次集中授课时间6天);调查研究、专项科研活动在6个月内完成。

(二)培养内容及方式

(1)以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指导,对接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相关要求,进行集中授课、研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经济环境与政策实务、企业战略与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财务会计前沿研究成果与实务、资本运营中的会计、税务及法务、商务伦理与组织行为等六大板块内容。

(2)以学员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织赴有关机构、单位访问、考察。

(3)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会计、企业等相关改革为落脚点,组织开展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

(三)考核管理

建立量化考核和淘汰机制,对培养期间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学员完成所有培训课程,并经考核认定,由市财政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颁发《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结业证书》。培养周期结束,将学员考核成绩及学习期间考勤情况通报所在单位人事部门。

(四)培养经费

建立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培养周期结束,经考核合格的学员,其培养期间的培训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培养期间的交通费、食宿费等其他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及个人承担。

六、人才管理

(一)建立市高层次会计人才档案信息库

对入选人才的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职务、业绩、培养情况等相关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强会计人才的梯队建设

对入选的市高层次会计人才,着力培养、推荐可进入全国、全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队伍的候选人。

(三)对入选的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在以下方面给予支持: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064-0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集团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财务管控在集团型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务管控人才是有效实施财务管控强有力的推动力。由于高校办学模式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专一而精,既懂财务又懂管理的人才极度缺乏。另外,企业财务管控不到位、社会和个人本身对财务管控重视不够等也导致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缺乏。基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着手,从学校、企业、社会、个人这四个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一、引言

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2010―2020)”中指出,在未来若干年要着重培养大型企业的财会审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提出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北京市教委在教学质量深化工程总体指导思想中也提出“继续支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种种迹象表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财会审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财经人才发展战略。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财经类大学更应审视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向社会输送更多能够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决策、风险管控以及财务运营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层次人才,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问题呼之欲出。所谓集团型财务管控是指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以财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为准绳,以绩效管理为着眼点,以风险管控为抓手,全面指导、组织、监督和约束下属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最终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型财务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型财务管控、分散型财务管控、兼容型财务管控。集中型财务管控是集团总部财务管理部门对下属公司全部经营活动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与统一报告。分散型财务管控是指集团总部分散管理决策权利即赋予下属公司对日常事务的决策管理,总部只是保留重大事务的审批权。兼容型财务管控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模式,即集权下的分权。总部全局把控局面,制定制度由下属公司执行,下属公司可以“量身而定”在总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补充。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八成企业实现财务集中管控。集团型财务管控是趋势,也是集团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近年来,企业招聘越来越注重复合人才的选拔,要求毕业生员既要有财务知识又要具备管理能力,然而受高校办学模式陈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集团型财务管控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集团财务管控建设。吴激(2013)提出了集团型财务管控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并围绕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及要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廖华丽(2013)从集团型财务管控制度出发,提出了加强财务管控思路和方式;廖丽明(2010)分析了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模式呈现集中化趋势的原因,提出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的方法,如:资金、财务人员以及会计业务统一管理等;刘爱军(2011)提出企业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业绩评价机制与集团财务管控结合进一步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朱永红认为财务管控最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努力构建集团财务管控“五个中心”,即“信息处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金调配中心、风险防范中心和智力聚集中心”的战略格局。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潘春燕(2010)从高校的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途径;胡丹(2013)阐述了现代经济社会亟需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内涵以及解决途径;刘英(2011)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本文在之前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并从学校、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等角度探讨此类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二、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

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如表1),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只考虑了本专业内容,缺乏相关的管理类、信息系统的知识,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仿真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训练体系。如:专业课过于专,而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下降,导致学生视野狭隘,知识面单薄;学校各院系教育教学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单一。

从企业来说,首先是对财务管控理念的缺乏、对财务管控最新技术方法的陌生(如集团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控系统、集团企业成本管控系统以及合并报表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方法等),而集团内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人才的培训体系,直接导致集团企业财务管控薄弱;集团所属各公司“各自为政”“各自盈利”,各自寻求自身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忽视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导致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局部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集团冗长的传递路径,也会导致财务虚假信息。此外,集团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动力与氛围,新老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互不分享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如此,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在企业的实战环境中也很难快速培养形成。

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社会很少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财务人员只专注专业技能的提升,看重财务知识的理论学习,如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方面,没有考虑到集团型财务管控仅仅财务知识过硬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实战技能。

三、路径选择

本文认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运用能力、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如图1),本文重点从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等角度谈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重点在于学校教学体制机制的革新,是要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向学校提出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训场所和条件,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复合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产与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带领学生去企业集团实地考察,让学生尽量尽早地接触实际业务;与此同时,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过程,聘请企业集团的人员就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财务知识给学生讲课,以便于学生能充分掌握知识,进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校企资源共享。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企业财务管控上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参与学校部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学校共同定制培养方案。三是学校各院系有效结合,相互融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集团财务管控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包括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的各个院系应该根据需求,适当地结合。四是实施“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学校和企业的组织架构适当开放,双方形成“在学校仿真学习,在企业实战演练”的双方向的合作形式,本文称之为校企联动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搬进校园”是指在学校内部构建仿真企业集团环境的实训基地,在此基地可以对在校学生(当然也可以对企业集团员工)进行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与设计、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控、成本管理控制以及集团合并报表编制与分析等专业技能与方法的仿真训练;“把课堂搬进企业”则是指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观摩体会集团财务管控的制度、流程、规则与方法,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战相结合,一方面学习领会企业集团现有的财务管控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诊断把脉发现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薄弱环节,为后者提出合理化建议。“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要成功实施,其关键在于学校要寻找到一家或者几家愿意合作的集团企业,双方建立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校内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与校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集团要求的财务管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诊断把脉,为之提出行之有效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与方法(包括集团财务管控信息系统构建策略),如此则能实现双赢,也才能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有效运转。

(二)“文化宣传、委派学习、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氛围

文化软实力是集团型企业凝聚力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而财务管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首先集团可以通过设立“企业文化宣讲日”、企业文化学习班等途径宣传企业文化,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财务管控文化的意识,才能主动地去学习财务管控知识、实施财务管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委派公司员工到学校学习财务理论知识或去其他企业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集团企业也可以委派总部人员去下属公司锻炼学习,通过下基层,及时将工作中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给总部,以对症下药。最后,在企业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学”是指企业不管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精神,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常常保持学习的心态;所谓“赶帮超”是指在业务上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在知识理论上新员工辅导老员工,新老员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进一步调动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抓住潮流、审时度势、培养人才”的社会培育

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要引起社会的反响,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有意义。因此,社会、媒体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能量作用,通过宣传使整个社会认识到财务人员不再是简单的做账、记账和编制报表,而是具有一定话语权、决策权的管理会计;相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助集团企业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减轻学校和企业的压力。

(四)“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的个人素养

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其复合性主要表现在:集团财务管控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系统必然建立在集团庞大的eRp系统之中,这也意味着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必须精通信息化系统的部署与应用(部署信息化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集团管理高层,而应用则是针对全体财务管控人员)的知识与方法,这是第一层次的复合;成功的财务管控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决策能力,包括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等决策控制能力,只有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规划得当,风险管理策略实施有效,企业发展前景才有保证,因此精通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集团财务管控人才的必备知识,这是第二层次的复合;工作中,集团企业与下属分公司进行沟通协调是常事,比如部署与实施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成本控制策略、设计与应用资金集中管控方案,等等,与集团下属企业相关人员打交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很管用,这是第三层次的复合。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

四、结语

本文认为,学校是职业人才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在高校特别是高等财经院校应当适时转变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把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作为培养高层次财会人才的立足点,才能为大型企业输送急需的管理人才,也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晋升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是财务管控人才锻炼的主战场,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在这个主战场经过历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企业不能简单地使用人才,而更应该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内训体系,通过内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技能,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要求,为集团财务管控的成功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社会可以让职业人才对财务管控的理解更加通透;而只有个人具有强烈提升职业素养的意愿,在学校、企业、社会的带动下才能成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J

参考文献:

[1]廖丽明.对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10,(6).

[2]廖华丽.浅析集团财务管控――基于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控的思考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3,(26).

[3]刘爱军.从经济学视角谈集团财务管控[J].财政监督,2011,(23).

[4]张会丽,吴有红.企业集团财务资源配置、集中程度与经营绩效[J].管理世界,2011,(2).

[5]efferin,Hoppe.managementControl,CultureandethnicityinaChineseindonesianCompan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7,(32):223-262.

[6]陈志军.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理论探讨理论视角、控制模式与控制手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陈瑾.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制研究探讨[J].商业会计,2012,(9).

[8]毛成鹉.增强集团财务管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J].商业会计,2010,(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