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35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1

[关键词]公积金政策;信息管理;住房制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02

1高校公积金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1)缴存基数构成项目多,实际操作存在困难。一般地区文件规定本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上个年度工资总额的月平均工资数。工资总额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规定执行。职工工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一般规定了缴存基数或者缴存额上下限。在实际执行中,这一刀是很难切得齐的。因为高校实行绩效管理,不同职务、职称及工作年限的人工资总额不同,相同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的人工资总额也不尽相同。由于科研等工作量及其他成果影响,月平均工资差异较大。如此一来,高校就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按照涵盖所有收入项目的工资口径来确定缴纳基数,不仅操作烦琐,还可能会导致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激化矛盾。如果按月工资结构中固定项目来确定缴纳基数,操作简便,但可能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彻底,并且没有完全体现出与工资收入对应的公积金收入水平,而只是体现了同样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职工公积金缴纳水平一致原则。

(2)缴存比例的规定在执行中的人为差异。文件中规定了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和职工最低、最高比率。当期在任决策者对政策弹性理解和合理执行偏差,可能使同一座城市的不同高校中,各种相关因素相同的职工,公积金标准产生差异。

(3)公积金缴费基数调整每年一次性与每年高校调资多时点产生矛盾。职工调资有常规工资调整,国家统一政策性工资调整,职务、职称晋升调整等。时间点分布全年上、下半年都有,但公积金基数调整只能一年一次。高校在接到基数调整文件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报批等相关流程。无论将基数调整时间定在哪个月,都存在职工基数调整滞后于公积金工资调整的情况。而对职工而言补交为补救性保障措施。但实际情况是,相关文件规定补交情况只适用于单位集体。那么,在两年调整日之间职务职称晋升的职工,工资上涨的差额部分不能及时上调公积金基数,在大于一个月小于十一个月的月份区间内,他们的工资收入和公积金账户收入是不匹配的。这样使这部分职工利益受损。而这种利益受损有违公平原则。

(4)地区间公积金缴存标准及与公积金关联补贴标准存在差异。现在实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是市属地为单位原则,在不违背国务院统一《住房公积金条例》的前提下,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本地区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那么就为坐落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在缴存基数及比例上的差异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比如省属高校单位按属地原则,执行所在地市文件标准。使地区间原本薪资收入差距进一步放大。导致在职职工心理变化,同时,也是未来潜在的入职职工在选择时的权衡点。实际情况是,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的现今,在一所高校里,公积金缴存标准未来纵向空间和眼下横向比较,时常是职工之间的热点话题。因为这与个人购买力正相关。

另外,还有1998年12月1日前后参加工作的新老职工个人账户构成不同导致的问题。1998年12月1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单位为其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是包含住房补贴的,并且其比率同步上调。对应地,1998年12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含离退休人员)按月在工资表中发放的房租补贴比例一般未作说明,或说明按另外相关规定执行。这就为老职工房租补贴的不同步上调打下伏笔。这里要说的是,老职工房租补贴与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同属于住房补贴范畴。从目前情况看,按属地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因素,不同归属市的高校,基数和比例是不一样的。归口管理的相关部门也有它们的苦衷,同市范围内效益各异的单位中,由于单位决策者出于本单位利益的考虑,对政策持不同态度,有些单位连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时制定的政策中初始比率执行都难。然而一部分城市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基数构成的工资项目按现有工资结构作了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比率提高5%~8%不等。这种不同所在市高校之间房租补贴的差距导致不同城市间老职工收入差距。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人才流动趋向。

(5)高校日常公积金信息管理的问题。一般规定柜面拷贝导盘相关数据信息或者网厅办理。对高校来说,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本单位信息系统与公积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信息对接。一般高校公积金在人事或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公积金基数标准产生来源于职工工资,而工资管理通过应用软件实现数据导入导出,每一位职工有一个对应的身份识别号。公积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导入导出以个人公积金账号为准。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2对于以上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一,对于缴存基数构成项目多,实际操作存在困难的问题,同一所在地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探讨出一种可行性方案,在当地政策框架范围内,在严格执行最低限额规定,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薪资数据归集平台,做好薪资统计工作。将月固定工资以外的收入划分区间,参照个人所得税纳税机制,建立与个人所得税纳税反向的超额累减机制。实行高收入区间采用低系数,低收入区间采用高系数。即通过系数加权的方法,累加进公积金基数。这种机制的意义在于,既将职工的全部收入与公积金基数挂钩,又科学节制地缩小差距,同时能更好地执行公积金政策文件精神,还能刺激职工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的发展。

第二,对于缴存比例的规定在执行中的人为差异的问题。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无论从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和确实保障职工利益等角度,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适应本单位情况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于一体的议事决策机制,都是必需的。

第三,对于公积金缴费基数调整每年一次性与高校调资多时点矛盾导致的问题。建立公积金基数调整与职工收入水平实时对应机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不同于以往手工操作。对于两个年度调整日之间,工资上涨的职工公积金基数的上调,在遵照前一年度既定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调整差额部分对应基数,从技术层面应该是可以的,当然,这需要政策的首肯和多方面多层次的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第四,对于地区间公积金缴存标准及老职工房租a贴标准存在差异的问题。建议在矛盾相对突出、有内在需求的地区,相关主管机构积极调研,寻求差别化管理途径,可实行不同性质的单位的差别化政策。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具有适应性的政策才具有生命力。在缴存比率方面,比如江苏盐城2016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政策是这样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用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缴存比例分别为12%、5%~12%、20%。部分城市在老职工房租补贴上,也可考虑实行不同性质单位的差别化政策。

第五,对于单位在日常公积金数据管理方面的问题。建立以公积金个人账号为准的个人各项收入备查数据簿,以保证公积金日常事务的方便和基数调整的及时准确性。

3结论

各地公积金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执行者是在政策的不断完善中规范自身行为并不断受益的。这种良性互动,是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2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本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以具体案例详细说明实践统一工作积分制绩效管理体系的好处。

关键词企业机制绩效管理

一、工作描述

(一)工作内容

以跨班组、跨专业衡量劳动量为导向,在全员绩效管理工作和班组积分制考核工作基础上,设计统一工作计分制考核实施细则和工区范围内统一工作任务积分标准,增强绩效工资分配激励作用,激发一线员工“争先晋位,追求卓越”奋斗精神,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范围和要求

以变电运维室和计量室为试点单位,为确保效果和质量,坚持以下要求:

1.以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稳定为前提;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追求简单、实用、合理;4.坚持开放沟通、持续改进原则。

二、主要做法

(一)工作过程

1.研究领会冀北公司相关文件精神;2.收集研究公司及试点单位绩效管理资料,奠定调查研究基础;3.召开公司及试点单位专题座谈会,了解实际情况;4.提出统一积分制考核办法和积分标准库设计初步思路;5.就初步思路与试点单位进一步座谈沟通;6.详细设计实施细则和积分标准库;7.征求社会有关专家、公司及试点单位对实施细则和积分标准意见和建议;8.交由试点单位试行和测算。

(二)统一积分制考核流程图

流程图见图1。

(三)积分标准

工作项目基准分值=标准工时×规定工作人数×难易程度系数×劳动强度系数×风险与责任系数×重复单调程度系数

1.工作项目清单。修订原有班组工作项目清单,合并重复项目,增加新项目,修改通用工作项目处理方式:由工区按照每月人均最高60分标准分配给班组,由班长负责分配,用于班组建设、安全生产事务、加班奖励等有助于完成班组月度目标任务工作项目。

2.积分标准以工作项目标准工时为基础。标准工时指一个团队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标准或定额工作时间。

3.工作项目规定工作人数。指的是完成一个工作项目需要的团队人数。也就是说,如果人数少于这个规定数,这一工作项目将无法完成,而不是说无法完成一个批量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规定工作人数的主要依据是有关的生产技术标准或安全生产标准。工作项目规定工作人数与标准工时一样,是工作积分标准的决定性因素。

4.四个调整系数。我们认为,工作的难易程度、劳动强度、风险与责任大小、重复单调程度这四个因素是影响工作项目基准分值的主要因素,需要根据这四个因素来调整工时以决定工作项目的基准分值。首先,针对这四个因素制定分档标准(三档)和相应的调整系数;其次,将全部工作项目根据其实际情况归入相应档次中;最后每个工作项目得到四个调整系数,用这四个系数来调整工时和规定工作人数以得到工作项目基准分值。

5.路途时间积分标准。员工从驻地到工作地点,经常耗费大量时间,积分制考核如果忽略这种时间消耗将引发不公平。为此,我们分别针对兼职驾驶员和普通人员设计了有差别的路途时间积分标准,考虑到冬季雪多路滑,冬季的标准有所提高。

6.开放性积分标准库。新出现工作项目可以根据积分标准产生办法加入到标准库中,原有工作项目积分标准也可以进行修改完善,对于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员工,领导小组可根据实施情况,适当给予积分奖励。

(四)实施细则

1.员工月度工作积分=工作项目基准分值×角色系数×工作项目数量+路途时间积分-工作质量扣分+通用工作积分

角色系数:员工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角色系数来分配基准分值。制度试行初期,角色系数差别较小。按照角色系数分配基准分值具有鼓励节约人力功能。

工作项目数量:一个月内完成同一工作项目数量。

2.某班组月度考核最终得分=该班组月度目标任务考核得分×70%+该班组月度工作积分×30%-联检扣分

其中,某班组月度工作积分=100×[0.8+0.2×(该班组月度人均原始工作积分-班组月度人均原始工作积分最低分)/(班组月度人均原始工作积分最高分-最低分)]

将工作积分制考核与目标任务制考核相结合,目标任务制考核重点是完成工作质量和时限,积分制考核重点是完成工作量。

3.积分制考核结果调整

多次调整目的主要有三个:避免积分差距过大;设计可变参数增强细则灵活性;将原始积分转变为百分制便于与目标任务考核结果相适应和技术处理。

员工月度工作积分不做调整,只调整其年度积分;班组年度工作积分不做调整,只调整月度工作积分。

4.月度奖金实行二次分配制度。班组奖金取决于班组人均积分和目标任务考核结果;员工个人奖金主要取决于其原始积分。

5.员工年度考核最终积分计算及应用。班组年度绩效等级为a、B、C、D,班组内员工年度工作积分分别乘以1.1、1.05、1和0.9,所得分值即为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年度考核最终积分,根据这个最终积分来确定员工年度考核绩效等级。这一处理方式使得统一积分制考核实至名归,使得其考核结果得到更为重要应用。

6.不在岗人员考核。

不在岗时间一个月以内,不在岗原始工作积分=其所在班组其他员工本月平均月度原始工作积分/当月应上班次数×不在岗次数

不在岗时间超过1个月,其月度原始工作积分根据其上个月在班组内考核排名确定。

三、具体案例

计量室装表接电1班、装表接电2班、采集运维班、检验检测班4个班组经过一个月工作累计积分,2014年6月原始工作积分分别为64780.5分、89124.99分、24170分、34631分。

根据班组相应人数,可计算得出班组人均月度原始工作积分分别为8097.56分、8102.27分、8056.67分、8657.75分。按照“班组月度工作积分公式”、“班组月度考核最终得分公式”(班组目标任务考核得分先按0计算,联检均扣分为0),可计算得出班组月度考核最终得分分别为24.41分、24.46分、24分、30分。假设计量室6月份绩效奖金总额为52000元,分配到每个班组绩效奖金则相应为3796.55元、5230.52元、1399.91元、2333.18元。为便于对比,求出每个班组员工平均绩效奖金,分别为275元,256元,467元,583元。

装表接电1班、装表接电2班员工绩效奖金相差不多,检验检测班员工绩效奖金相对较高,这与6月份计量室各班组出工程度、工作量相符合,且员工间绩效奖金额度差距合理,达到工区内班组间、员工间横向可比目,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实践效果

1.更加客观衡量班组、员工工作绩效,提高考核规范性和精准性,实现工区班组间绩效横向可比;

2.改变按班组人员数、岗级数分配绩效工资普遍状况,增强班组绩效工资分配激励作用;

3.打破工区组织架构壁垒,强化跨班组、跨专业统筹安排工作,促进工区内部高效协同运转;

4.建立班组间人力支持绩效激励机制,实现合理调剂班组人力余缺,缓解一线班组缺员。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3

关键词:职工薪酬;工资薪金;财税差异

1职工薪酬与工资薪金范畴的差异分析

1.1职工薪酬的范畴

职工薪酬是企业为了获得职工所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从时间范围上看,包括企业因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产生的所有义务。从项目内容上看,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各种保险费,包含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及各种商业性保险等;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辞退福利;其他与职工提供服务的相关支出等。此外,企业对职工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加以规范。

1.2工资薪金的范畴

税法中没有职工薪酬的明确概念,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对工资薪金进行了界定,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1.3差异分析

职工薪酬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主要包括:首先,会计准则中的“职工薪酬”要比税法中的“工资薪金支出”范围更广。税法中的“工资薪金”近乎会计准则中的“职工薪酬、奖金、津贴和补贴”部分,而会计准则中的“职工薪酬”除上述内容外,还包含了社会保险费、辞退福利、带薪年假等形式,且增加了股份支付等内容;其次,会计准则对职工范围的界定比较宽泛,会计准则上所指的职工,包括几个层次,一是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二是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三是指与企业未签订劳务合同、未被企业任命但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的人员等,都属于准则所说的职工范畴。而税法中的“职工”特指有任职或受雇关系的劳动者。

2非股份支付职工薪酬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2.1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按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职工薪酬根据其支付方式(是否货币)并区分国家有无统一规定分别确认。首先,对国家有统一规定的职工薪酬。按国家规定的计提基础和比例按期计提,如应向社会保险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费;应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向总工会缴付的工会经费;另外还有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其次,对国家未规定计提基础和比例的职工薪酬,企业应根据历史资料,考虑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并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职工薪酬的实际发生金额对预计金额进行调整。

2.2企业职工薪酬的计量

企业职工薪酬的计量方法有:一般计量方法和特殊计量方法两种。一般计量方法是指职薪酬按应付金额或交付金额进行计量的方法,如职工工资、奖金、津补贴等按职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劳动工时和工资标准计算的应付金额;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各种社会保险费,按职工工资和一定比例计算的应付金额;非货币利,按提供商品或资产的成本加相关税费计量,或按实际支付的租金金额计量。特殊计量方法是指对特殊的职工薪酬采用例外的计量方法,如辞退福利的计量。对于职工无选择权的辞退福利,根据辞退计划的辞退职工人数和每个职位的辞退补偿额计算确定:对于职工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辞退福利,按预计接受裁减建议职工人数和每个职位辞退补偿额计算确定;部分款项推迟到1年以后支付的辞退福利,按辞退福利的现值计量。

3股份支付的企业职工薪酬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3.1股份支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授予后立即可行权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和费用。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存资产负债表日,后续信息表明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的,需进行调整。并存可行权日调整至实际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授予日以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负

债。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后才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对可行权情况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成本或费用和相应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续信息表明企业当期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与以前估计不同的,需进行调整。并在可行权日调整至实际可行权水平。企业要在相关负债结算前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对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2股份支付职工薪酬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尚未明确规定股份支付职工薪酬的内容。但从企业所得税原理看,可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企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属于增加资本公积,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确认费用扣除。无论是授予后立即可行权,还是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以及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其他方服务的,都应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以回购股份方式奖励本企业职工的也属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相关的成本费用也不能扣除。其二,企业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属于增加应付职工薪酬,即实施条例规定的工资、薪金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税前扣除。

3.3差异分析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由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所以税法确定的扣除时点与会计准则不同。按照税法规定,应当在行权时确认费用扣除。对按照会计准则在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授予日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已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的。在行权以前应进行纳税调整。对按照会计准则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后才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对可行权情况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成本或费用和相应的负债的。在行权以前也应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4

每股收益(epS)是资本市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指标。我国现行每股收益的确定和列报主要依据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一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中的规定。该规定汁算披露的只是基于普通股计算的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的基本每股收益,未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新情况,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一每股收益》,其最人特点是针对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情况,通过调整净利润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要求汁算和披露稀释每股收益,不再计算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

二、每股收益指标计算

每股收益准则含总则、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和列报四部分内容。下面主要解释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

(一)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的说明

潜在普通股在我国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票期权等。潜在普通股转换为普通股后,会减少每股收益,因此应计算稀释每股收益。需要注意的是,送红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并股或拆股等也使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动,但不作为稀释性因素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只需对列报期间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追溯调整。

(二)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二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枉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牛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x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x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份简化计算)。

如:2005年某公司1月1日已发行股数800股,库藏股数为120股;5月31日发行新股320股;12月1日购头库藏股100股,则该公司2005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为:

(800-120)x12/12十(320x7/12)—(100x1/12)=858股

2.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进行调整后再计算每股收益。

(1)分子的调整体现在三方面:①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②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③调整时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如:某公司2005年净利润为10,000,000元,发行在外普通股为2,000,000股,可转换债券名义金额为100,000,000元,利率为5%。每1,000元债券可转换成20股普通股。不考虑债券溢折价的摊销额。所得税率为40%。

分析:对于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可转债而言,调整净利润时应以当期净利润为基础加上当期已确认为财务费用的利息,并将所得税因素考虑在内。

净利润增加:100,000,000x0.05x(1-0.4)=3,000,000元;新增股份=100,000x20=2,000,000股

稀释性每股收益=(10,000,000十3,000,000)÷(2,000,000+2,000,000)=3.25元(2)分母的调整表现在胜数的调增上,即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的股份加权平均数加上全部具有稀释性潜在开通股转换成普通股时将发行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量。准则同时规定,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定当期期初转换,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定在发行日转换。

对于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而言,其行权价格低于平均市场价格时具有稀释性,其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x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公式1)。

企业承诺回购时,若合同规定的回购价格大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考虑其稀释性。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回购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

如:2005年某公司净利润为240万元,发行在外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为100万股,每股普通股平均市价为20元,2004年10月15日发行普通股认购期权20万股,行权价为15元,行权期为2005年9月。2005年6月3日发行认股权证10万股,行权价格为16元,行权期为2006年5月。

分析: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的行权价小于平均市场价格,闲此具有稀释性。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当期转换成普通股的,从期初至转换日,应当将共计入汁算稀释每股收益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说明其潜在影响;转换完成后,从转换日至期末,应当将共计入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的普通股加权下均数。所以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计算凋增股数时将上述公式1进行了简单的变形):

2005年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100+20x3÷12=105万股

基本每股收益=240÷105=2.29元

调增的普通股股数二20x(20-15)÷20x(9/12)+10x(20-16)十20x(6/12)4.75万股

稀释每股收=240÷(105+4.75)2.19元

三、我国准则与laS相比存在的两个问题

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会计准则,两个准则在整体计算方法和思路上是基本一致的,这体现了我国与国际会汁准则的趋同,但趋同不等于等同。每股收益准则对比iaS尚存在—些有待完善之处。

(一)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指标规定得过子笼统

iaS33刘潜在普通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具体说明,包括期权、认股权证及其等价物,可转换工具(优先股、普通股)、或有可发行股份、可用普通股或现金结算的合同、购入期权、卖出期权。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品种相对有限,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只规定了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企业承诺回购合同,其他未作进一步说明,连最常见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都没有举例说明。对十其什么条件下具有稀释性,何时转换没有进行界定和举例,这对于可转债在我国这么常见的情况下确实不利于实务操作。

对于存在优先股的条件下如何把会计利润调整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也没有相应规定。相比之下,iaS33在这方面规定得很详细,操作性强。iaS33规定:在—个期间内确认的、包括所得税费用、非常项目和少数股东权益在内的所有收益和费用项目应包括在当期净损益中。计算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损益时,应将可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净利润额(包括当期优先股股利)从当期净利润中扣除。扣除金额具体指:第—,当期宣告发放的非累积优先股股利金额,第二,当期累积优先股要求的优先股股利全部金额,无论这些股利是否已宣告发放。当期优先股股利金额不包括属于以前期间,但在当期支付或宣告发放的累积优先股股利金额。

(二)稀释性程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5

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是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维护广大干部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衡量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人数的重要标志之一。截止年底,全市缴存单位达到2835个,缴存职工达到28.32万人,全市年末归集覆盖率89.94%,其中市区归集覆盖率97.20%,县(市)归集覆盖率81.79%。

我们在制定年归集使用规划时,按照加强沟通,注重联动,积极稳妥地推动提高缴存比例和归集扩面的工作思路,努力寻求新的增长点。年归集使用规划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市区正常缴存大户仍然是确保公积金归集的重点。邢钢、兴泰发电、中钢集团邢机公司、供电公司等12个单位规划归集2.2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17.74%。

2、市区月缴存额万元以上的重点单位194个,规划归集2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16.13%。

3、市直财政开支单位198个,三区财政开支单位125个,因工资基数调整,提高缴存比例,归集额度比上年有所增加,规划归集1.2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9.68%。

4、市区其他正常缴存的企事业单位,规划归集0.5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4.03%。

5、市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已趋于饱和,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建制等手段挖掘建制“死角”,规划归集0.27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2.18%。

6、县(市)规划归集3.83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30.89%。

7、矿业集团分中心规划归集2.4亿元,占年度归集规划的19.35%。

综合以上因素,年全市住房公积金归集规划拟安排12.40亿元,比上年增长5%。

二、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规划

(一)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划。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为使年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划更加合理,我们在制定年贷款规划时,对年房地产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

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在支持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同时,抑制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随着Cpi的高涨,以及购房者对未来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我市以投资性需求为主的购房者,购房行为将趋于理性,以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为主的购房者,购房意愿将进一步释放。

因此,我们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持续稳健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拟定年公积金个人贷款规划为7亿元,比上年增长3%。

(二)住房公积金提取规划。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职工具备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离退休等六项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公积金帐户的存储余额。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与购建房有直接的关系,年我市为职工办理提取3.92亿元,年规划安排提取4亿元。

三、完成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沟通,注重联动,推动缴存比例提高和归集扩面工作。

1、严格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做好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工作,争取市区有能力的企业将单位缴存比例提高到12%;加强与县(市)政府的沟通,逐步提高县(市)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商请各级质监部门将单位、企业缴存住房公积金作为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内容,形成联动催建催缴机制,大力推动住房公积金建制扩面。

3、集中开展住房公积金应建单位的调查摸底,完善住房公积金单位台账;选择效益较好、具有一定规模、领导层有一定认识的非公企业为突破点,积极推动非公企业建制;完善行政执法流程,加大对能建未建单位的执法力度,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二)统筹贷款需求和风险控制,推进贷款稳步增长。

1、按照择优合作、有序发展的原则,继续选择开发上规模、品位上等次、管理上水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合作。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定期跟踪走访合作企业,了解企业状况和楼盘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放贷楼盘潜在风险。

2、密切关注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用于公租房建设的新途径,适时调整贷款发放政策,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和“三年上水平”重点项目的支持,积极稳妥、合理适度地发放贷款。

3、统筹贷款需求,及时关注资金流量变化,科学实施资金调度,合理安排贷款发放进度,保持贷款业务持续稳健发展,防范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4、加强逾期贷款管理,建立逾期催收工作记录。加强抵押权利落实的管理,完善抵押权利落实的台账。加强贷款履约保证金管理,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阶段性保证担保台账。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全程担保机制,逐步建立全面的资金风险防范机制。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全面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

1、严格按照《条例》和省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探索中心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决策、运行、监督相对分离的管理体制。

2、做好缴存基数调整和基数规范工作。对暂不具备条件调整缴存基数的单位,做好暂缓调整基数或降低缴存比例的审批备案工作。充分利用调整缴存基数或缴存比例的时机,不断完善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信息。

3、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严格履行开户审批登记手续,加强网上银行的监督力度;严格资金划转审批程序,完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加强资金运营,努力提高增值收益率,增强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能力。

4、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加大对贷款审批、提取审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形成定期审查和汇报制度,逐步探索符合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特点的考核问责机制。

(四)加强学习,严格考核,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重大事项议事规则、重要问题决策程序,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开展调研活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班子的领导力。建立中心领导分包管理部责任制,提升“一岗双责”内涵,切实加强对管理部的管理和指导。

2、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主要载体,结合行风评议、文明创建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干部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和执行力。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6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概述

成本法是指对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一种方法。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形成了控制,或不存在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第3号对成本法的处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即:当被投资公司分派股利时,不再区分投资前实现的利润和投资后实现的利润,进行账务处理,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被投资公司实现利润或其他权益变动投资公司均不需做账。

权益法是指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经营或财务政策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的一种进行后续计量方法。在会计准则第2号中对权益法的处理进行了解释,即:当被投资公司分派股利时,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公司实现利润时,应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当被投资公司的其他权益变动时,应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按照由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的会计处理,被投资公司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投资公司要作的调整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当子公司本年分配现金股利时,调整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调整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对于投资后被投资公司实现的非当年的净利润,投资公司要作调整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未分配利润一年初,盈余公积一年初。对于投资后被投资公司非本年分配的现金股利,投资公司要作调整分录为借未分配利润一年初、盈余公积一年初.贷:长期股权投资。

二、合并分录中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的处理分歧

按会计准则,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形成控制时,应该按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前面所述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母公司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时,既有本年实现的利润和分配的现金股利,也有投资后非本年实现的利润和分配的现金股利。很多参考书上直接按上述原理进行调整,我们称之为方法1,即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子公司本年实现的经调整的净利润一分配的现金股利)X持股比例】,未分配利润一年初[(投资后非本年的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一投资后非本年分配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1一盈余公积提取比例)1,盈余公积一年初『(投资后非本年的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一投资后非本年分配的现金股利)X持股比例×盈余公积提取比例】,资本公积【投资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持股比例1。以上分录中方括号的内容表示该科目的取值原则。对于方法1的这个分录,部分参考书或教材直接将盈余公积剔除,我们称之为方法2,它将贷方的未分配利润一年初和盈余公积一年初进行合并,只用一个科目“未分配利润一年初”,取值为(投资后非本年的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一投资后非本年分配的现金股利)X持股比例。比较方法1与方法2,很明显,两种方法中科目“未分配利润一年初”的金额不一致,“盈余公积一年初”的金额不一致。

三、合并调整分录的进一步探讨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7

关键词:股份改制;净资产折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企业股份改制是非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等规定将企业的组织形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股份改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要将改制基准日的企业净资产根据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股份公司的股本。以改制基准日经审计净资产折股的方式是否合理,在整体变更时的会计处理是否严谨,若净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是否存在出资不实的风险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净资产折股的相关规定

(一)《公司法》相关规定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此条是对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过程中,公司股本总额与净资产之间关系的规定。为了防止公司虚增股本,虚报注册资本,该条规定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但是,《公司法》对进行折股的“净资产额”没有明确,“净资产”是评估净资产,还是账面净资产,有待进一步明确。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此条是对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股东出资形式做了规定。其中,非货币出资为了确定其真实价值,明确要求股东在履行出资义务时,必须对相关非货币资产履行评估作价手续,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非货币出资审验,履行评估义务是法定的、必须的。

(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相关规定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作为股东或者发起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后,由验资机构进行验资。

第十七条规定:非公司企业按《公司法》改制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资本公开发行股份时,应当依法办理。原非公司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并由验资机构进行验资。

工商部门依据这两条规定,要求在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在履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时,必须以评估值进行验资。可以注意到,这两条规定都提出了非货币财产的评估与验资的两项要求。其中,评估是为确定非货币资产的真实价值,而验资则是验证公司实收资本的到位情况,评估与验资服务于两个不同的目的,而且,从词条来看,评估是评估,验资是验资,并不是说,必须要“以评估值来进行验资”。

(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颁发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第九条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因此企业为了能够连续计算有限责任公司时的业绩,加快上市节奏,必须选择按照账面净资产整体折股的方法。

中国证监会出台的这一部门规章,要求有限公司可以按账面净资产值折股,通过这种操作可以连续计算公司经营业绩。同时,该规定还对《公司法》第九十六条“公司净资产额”进行了明确补充,具有特别法的意义,因为它是特别针对“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变更”而特别作出的规定。

上述公司净资产是指母公司的净资产,不是公司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因为合并报表是指母公司编制的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一种模拟意义的财务报表,不是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或者说是申报纳税主体的报表。此外,从上市管理办法规定的“原账面净资产”的文字表述可见,净资产也是指母公司的净资产,而非合并净资产。

因此,母公司财务报表净资产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股份改制折合的股本数;母公司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决定着企业股份改制中企业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而净资产的核算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该规则就是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四)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五条规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即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收回。这是与原会计准则下对子公司采用的权益法核算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将不再随着子公司的盈亏而变动。在企业股份改制过程中,企业改制基准日的母公司的净资产不再包括首次执行日后的子公司的权益变化,即不体现子公司的盈利,也不体现子公司的亏损。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下的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净资产小于现行准则下的,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则相反。

二、净资产折股实务中几个问题

(一)子公司出现较大亏损时母公司净资产大于合并净资产的折股问题

当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某一子公司出现较大亏损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母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由于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后是不允许转回的,所以,母公司需要考虑该子公司未来经营规划和盈利能力来预计投资的可收回性。如果子公司只是暂时出现较大亏损,按照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计划,未来是有利润增长的,可不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在净资产折股基准日这个时点就会出现合并净资产小于母公司净资产的情况。由于股改是按照母净资产折股的,如果将母公司净资产全部折股了,即母公司净资产折股数大于合并后净资产,显然股份公司的股本是否保全让人怀疑。

(二)母公司亏损时净资产折股出现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母公司自己亏损,未分配利润为负,同时净资产中其他权益如资本公积金额较大足以抵消亏损数,使母公司净资产大于实收资本数。此时,用母公司净资产折股,就产生是否存在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问题。

折股的一般操作是“净资产折合多少股,剩余多少计入资本公积”,但根据《公司法》169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样,就存在一个争议:亏损企业的净资产折股虽然在报表上反映为未分配利润消除为0,亏损数利用了资本公积来填平,但实质上又不能直接看作是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净资产折股是公司对整体净资产的重新计价,不存在明显的弥补亏损的目的。

实务中,工商部门可能只关注净资产折股是否符合法律条件,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并不在意是否存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情况。当然,如果有个别地区工商在意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只能等到母公司用盈余公积或者未来盈利弥补完亏损时再来折股了。

此外,对于资本公积是否可以根据形成原因划分出可以弥补亏损的部分和不可以弥补亏损的部分,也是值得探讨解决的问题。

(三)是否评估调账及评估价值与账面净资产的差异问题

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要求,在净资产折股时,必须要进行评估作价,这里从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要求评估调账。

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并对外公开发行股份时,是采取评估值折股还是采用账面净资产值折股,取决于连续计算经营业绩的要求。如果是折股新设股份公司,则需要评估调账,以评估值折股。如果有限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公司后,公司有连续计算经营业绩的需求,则应以账面净资产值折股。而账面净资产又一定不完全等于评估价值,因为账面净资产是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原则来确认价值的,而评估价值则是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来评价资产负债价值,从而得出净资产的评估价值,该评估价值的大小依赖于评估方法和评估依据的选取。

比如,前述的子公司亏损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来核算,同时未计提减值准备,评估时,一方面要体现投资的实际价值,一方面实务中对改制评估普遍采用成本法而不是收益法来评估,因此评估结果就是子公司亏损金额反映在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价值中,从而减少母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即评估价值小于母公司账面净资产。如果拿评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净资产出资,就会出现出资不实的风险,工商部门也一定会不认可的。在上述矛盾中,主要问题在于评估价值和账面净资产允许的差异范围是多少,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处理和评估方法依据是否能趋于一致,从而缩小两者的差异。

三、净资产折股问题的会计处理调整方法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当存在子公司时,母公司净资产将不能反映母公司股权的实际价值,以此净资产进行企业股份改制整体折股的合理性也就令人困惑。为应对这种困惑,企业要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使净资产尽量与企业股权的实际价值一致;更重要的是,应当要对股份改制折股的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作检查和修改。

(一)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十一条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报表层面要对子公司进行损益调整,然后进行报表的合并,即原先在母公司报表层面进行的权益调整转入了合并报表层面,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报表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合并报表结果是一致的。所以,财政部和证监会可以通过联合颁布规定的形式,明确企业在股份改制时,折股依据的《公司法》的“净资产额”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原账面净资产值”为母公司考虑子公司损益变动后的净资产,具体调整方法可以有三种:

1.以母公司调整前的净资产为基础,加上子公司首次执行日至改制基准日的累计盈利额,或者减去子公司的首次执行日至改制基准日的累计亏损额,调整后的净资产为折股净资产;2.以合并报表净资产出发,将母公司的净资产调整为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减去合并报表的内部利润或者加上合并报表的内部亏损后的金额为折股的净资产;3.以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净资产出发,将母公司的净资产调整为评估净资产减去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评估增值的金额为折股的净资产。

(二)评估方法调整

如果会计准则不做调整,评估改制净资产可以考虑与会计准则相同的价值确认方法。如前述子公司亏损,但未来预期盈利,那么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值不能只反映其账面亏损,而是要用收益法来估值,同时,为了保全资本的实在性,母公司净资产折股数不能超过合并净资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8

(一)会计政策特点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而会计政策所包含的具体会计原则、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所以会计政策具有强制性和多层次的特点。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在符合会计原则和基础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但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从允许的会计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包括会计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三个层次。其中会计原则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原则;会计基础是为将会计原则体现在会计核算中而采取的基础,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基础和会计计量基础;处理方法是按照会计原则和基础的要求,由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三者之间是一个具有逻辑性、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这个整体,会计政策才得以应用和落实。

(二)会计政策变更条件实务中某项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具体会计准则或其应用指南未作规范的,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原则、基础和方法进行处理;待作出具体规定时,从其规定。企业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企业会计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也就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当企业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或掌握了新情况、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时,另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的变更或者是为符合法律法规或国家会计政策的要求,或者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直接影响着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在实务中要依据会计政策变更的定义和条件,分清哪些情况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哪些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以下各项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交易或事项,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时,企业实际上是为新的交易和事项选择会计政策,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同样,初次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也是为新业务选择会计政策,也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而对于不重要的交易和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可以不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及所得税影响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企业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其中,留存收益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取并累积的盈余公积。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所得税影响企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应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政策变更不能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纳税年度内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企业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不得追溯调整前期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会影响以前年度应纳税所得额。采用追溯调整法造成暂时性差异,应考虑暂时性差异的变化对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影响,按所得税会计准则调整所得税费用。即不必考虑会计政策变更对前期应交所得税的影响。

[例1]甲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起对其交易为目的从股票市场购人的股票由成本与市价孰低改为公允价值计量,该公司保存的会计资料比较齐备,可以通过会计资料追溯计算。假定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两种方法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如下:

2007年初有关项目的调整分录:

(1)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16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72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528000

(2)调整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72000×15%)

160800

贷:盈余公积

160800

三、前期差错更正及对所得税相关科目的处理

(一)前期差错更正的处理差错产生于财务报告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或披露。对于当期差错,应在财务报表批准之前予以更正,但有时差错直到下一期间财务报表批准之后才被发现,于是便形成了前期差错。前期差错可能由疏漏、对信息的错误理解和运用造成,也可能是主观故意的结果。只有在财务报告之后发现的财务报表省略或错报才能作为“前期差错”进行更正,而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财务报表差错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应当将前期差错理解为:重要的前期差错以及虽然不重要但故意造成的前期差错。前期差错的重要程度,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和金额加以具体判断。如企业的存货盘盈,应将盘盈的存货计人当期损益。对于固定资产盘盈,应当查明原因,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二)前期差错更正对所得税相关科目的处理当前期差错更正影响应纳所得税时,应考虑前期差错更正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但前期差错更正涉及损益类项目,并且会计制度和税法对涉及的损益类更正事项处理口径相同时,应考虑对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会计制度和税法对涉及的损益类更正事项处理口

径不同时,则不应考虑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只需考虑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如更正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那么当前期差错更正涉及暂时性差异的更正时,应考虑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以及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例2]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7年5月20日,甲公司发现在2006年12月31日计算a库存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时发生差错,该库存产品的成本为1000万元,预计可变现净值应为700万元。2006年12月31日,甲公司误将a库存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为900万元。

2007年5月20日有关账项调整:

对该存货的期末计价的差错分析:2006年两年少计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200万元;少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66万元,并导致2006年净利润和利润分配的错误。

(1)调整存货跌价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000

(2)由于前期差错更正涉及暂时性差异,应考虑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6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6000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调整上述差错导致的净利润和利润分配的错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40000

借:盈余公积

134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

并相应调整2008年会计报表的期初数。

[例3]丙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对所得税一直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2008年5月发现以a800万元的价格于2005年7月1日购入的一道计算机软件,在购入当日作为管理费用处理。按照丙公司的会计政策,该计算机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确认入账,预计使用年限5年,采用直线法摊销。

对该无形资产的差错分析:2005和2006年两年累计少计无形资产560万元;多计管理费用560万元;少计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184.8万元,并导致2005年、2006年净利润和利润分配的错误。

(1)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借:无形资产

80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000000

(2)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400000

贷:累计摊销

2400000

(3)调整所得税。该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差错更正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要考虑差错更正对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的影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48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848000

(4)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人利润分配,调整上述差错导致的净利润和利润分配的错误。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752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752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62800

贷:盈余公积

562800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9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低收入家庭帮助有限

房改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运作下,房价出现了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低,难以付齐首付款,对于公积金因此也难以使用。相反的情况,高收入者则能充分利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购房。实际上,公积金演变成低收入者缴纳,高收入者使用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公积金贷款政策上,存在着倾斜高收入者的问题,现行的贷款制度,贷款数额与公积金缴纳数额成正比,高低收入者在公积金贷款额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较少地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低息贷款的好处。

(二)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没有惠及大众

从目前的住房公积金覆盖来看,存在着覆盖率低的问题。其主要覆盖面集中效益较好的垄断行业、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这些单位的职工大多为高收入者。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下岗员工,私营企业合同工、个体经营户、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却没有涵盖进来。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人数为7187.91万人,与全国几亿的在岗员工基数相比较,覆盖率仍然很低,最需要得到住房保障的人群没有受益。

(三)缴存基数和提取政策不够科学合理

在缴存基数上,目前的政策上,对缴存基数没有合理明确的界定,主要以缴纳者的工资基数为参照,同时制度只规定缴存公积金的基数上限,并没有限定下限,这种制度导致了低收入职工的公积金缴存额明显偏低的问题,进而导致公积金分配的不合理。在一些效益一般的单位,职工公积金缴纳数额不足百元,而效益较好的单位,缴纳数额则高达千元以上。在公积金提取上,目前的政策上,缴纳物业管理费、支付房租、家庭装修等住房消费不能够提取使用公积金。例如,低收入者往往租房生活,房租就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但由于公积金不能使用,只得望房兴叹。

二、住房公积金如何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思考

(一)强化贷款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倾斜力度

结合低收入者的实际困难,应对现有贷款政策从低收入者贷款政策制定和首付比例调整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政策上扶助低收入家庭。低收入者贷款政策制定,就是在低收入家庭购房时,提供贴息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向购房者发放一定的利息补贴,减轻低收入者的还款压力。首付比例调整,针对首付往往是低收入者购房的主要制约因素的情况,在政策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照低收入者的具体收入情况,划分相应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设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扶持低收入群体购房。

(二)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在政策上,要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缴纳制度,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全面纳入住房公积金缴纳范畴,使个体小企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以及农民工享受这一政策,同时应加强监管,对各单位住房公积金建立情况进行考核,提高人们享有住房公积金权益的意识,扩大覆盖面,对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企业单位,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实施。在机制创新上,可以探索住宅储蓄机制建立,对于没有条件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低收入者,在政策上参照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和首付等政策,通过个人自愿建立住宅储蓄账户的方式,弥补公积金的不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扶持低收入群体。

(三)完善公积金缴纳基数和提取办法

在公积金缴纳基数上,公积金管理部门应进行合理测算,对低收入者的公积金的缴纳最低金额进行明确规定,规范公积金缴存,同时限制并降低高收入者的缴存上限,障其权益。在公积金提取上,在办法上应允许低收入群体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物业管理费、房租、住房维修等住房消费,提高低收入群体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低收入者,可以进行人性化管理,在取得相关证明的情况下,允许其提取公积金用于其日常生活支出。

公积金基数调整规则篇10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在遵循国家《劳动法》的前提下,为了规范薪酬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有效吸引、维系、激励和发展员工,重庆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特制订如下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它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第二,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根据职位价值的高低和职位等级的不同,而确定工资体系的员工(生产一线员工和部门经理、副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除外)。

一、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一)薪酬结构

职位等级工资制是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立了7个薪酬结构,21个薪酬等级。薪酬的构成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津补贴、福利保险、年终绩效奖金、特别奖励七个部分。

(二)薪酬标准

(1)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不同职位在组织中相对价值的体现,是员工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并履行职位职责所获得的固定报酬。工资水平的确定根据职位评价结果、市场薪酬水平和公司以往的薪酬水平共同确定。

(2)绩效奖金:每一考核周期内(以月度为考核周期),个人实得的奖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核算和调整,按月进行发放,核算公式见表1、考核分布状况见表2。

(3)工龄工资:工龄自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按照不同的工龄分别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4)津补贴:交通补贴按照交通补贴管理办法执行;通讯补贴按照岗位进行补贴,见表3;住房补贴按住房补贴管理办法执行;社会保险及公积金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节假日费用不低于上年发放标准;年终绩效奖金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确定年度奖金总量,部门根据职位价值系数总和确定各部门年度奖金总量;部门内部根据员工职位价值系数和年度绩效奖金系数确定员工个人的年度奖金,通讯补贴见表3。

(三)入职员工工资确定

原则上,每一职位的初任者从该职位对应的薪酬下限起薪。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任职者,由用人部门根据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提出工资要求,行政人事部门审核后,经分管上级领导批准后执行。

因公司组织结构薪酬体系调整,在新旧薪酬方案的对接中,原任职者转入新的薪酬结构时,要依据个人的经验和业绩等历史因素,重点参照以往的薪资水平,根据所在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确定其在新制度下的工资。若原有工资已经超过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上限,则按照薪酬上限执行(或维持当前薪酬水平);若原有工资低于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则按照当前的薪酬水平执行,同时约定根据绩效表现在四个,绩效周期内逐次增长工资至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绩效考核优秀及以上)。

(四)工资调整

(1)工资调整方式:职位等级工资制是以职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等级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确定。工资的调整分为调职和调整薪级两类。调职是指在员工任职职位调整后,以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核定工资水平。调整薪级是指根据员工年度的绩效表现,对部分绩效表现突出或绩效表现未达标的员工,在其所在职位对应的薪等空间内上调或下调薪级。

(2)调整薪级:薪级调整的标准为员工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结果的平均得分,见表4。

(3)薪级调整的限制性条件:各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在达标(含)以上,否则该部门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员工个人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的结果,最多出现一次基本达标且不得有基本达标以下,否则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

(4)工资增幅的限制性条件:适用职位等级制薪酬的员工,其工资增幅的上限为所在职位对应等的空间上限。某一职位的任职者,如果其工资已达到所在薪等空间的上限,原则上工资不再增长,可以考虑职务晋升。

(五)薪酬结构的调整。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组织架构、职位职责体系或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等的变化,借助职位评价和市场薪酬调查等工具,适时调整等级制薪酬结构及相应的薪酬水平。

二、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能够与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调迁、退职等相结合,进而保证生产工人的工资发放更为合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薪资激励机制,特制定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以及生产工人工种、工龄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一)生产工人工资组成

(1)岗位基础工资: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

(2)工龄工资:根据生产工人在本企业工作时间长短而发放的工资。

(3)绩效奖金:根据生产工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结果而发放的工资。

(4)多岗技能津贴:指生产工人除具备本岗位所需技能外,还具备公司其他主产岗位技能,公司根据生产工人所具备的不同技能,给予其相应的多岗技能津贴。

(5)特别岗位津贴:指国家有专门政策或公司特别规定的少数人享受的津贴。

(6)加班工资:对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劳动所付的报酬。

(7)年度奖金: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状况而发放的特别奖励。

(二)工资标准

岗位基础工资根据一线生产岗位职位价值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调整,不得低于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每年随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递增。

生产工人的工龄工资计算方法是以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其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三)绩效奖金

(1)生产效能指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日班产,生产效能指数为1;若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班产并继续承担生产任务的,则生产效能指数增加,总工时量和完成班产所用工时量之比为生产效能指数;若规定时间内班产任务没有完成,班产任务完成比例为生产效能指数。

(2)工时工资标准:不同的生产效能指数对应不同的工时工资标准。

(3)生产一线工人的绩效奖金核算方法:工时按日结算,工时奖金基数为工时数*工时工资标准,见表5。

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工人月度绩效奖金总基数为每日工时奖金之和,再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得出生产一线工人的实际绩效奖金;工资固定部分由职位价值评估结果决定,浮动部分与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挂钩;关联岗位绩效奖金的核算,按非一线生产岗位的其他人员的绩效奖金浮动部分按一定比例与生产挂钩,按照月度生产效能指数进行核算,根据其岗位对应的关联范围(公司、厂、区、岗位)关联级别(从高到低五级划分)的不同确定关联比例和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具体的关联范围、关联比例和生产效能系数见《重庆凌云管理各级岗位硬性指标考核及与生产管理等级一览表试行版》。

(4)辅助管理:因操作者违规操作导致异常停机或本人因自身因素没有完成班产量而产生的时间,累计计入净可用时间并不核算加班费;因待料、非人为造成的设备故障等的外部因素导致的异常停机时间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主产岗位安排的,安排员工进行推箱倒架、翻库、6S等辅助工作时,基本工资照常发放外,另给予工时补贴标准6元/小时发放,此部分工时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故不服从安排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考核;根据不同产品的返修工序特性不同,产品的返修工时由现场制造工程师给出返工工艺,精益专员现场负责工时测算与核定,返修单必须经质量部检验签字后回传给生产部统计员核算工资,统计员以当日总工时量核算效能指数。

(四)绩效考核。每日根据部门工作行为准则加减分项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最终结果与效能指数得出的日绩效奖金挂钩;每日生产一线工人的考核标准以100分为基准,通过每日加分项与减分项的最终分值核算出当日的绩效得分。

(五)新员工工资标准。公司新招聘员工或内部转岗员工(以下简称新员工),在试用期间的岗位基本工资按照该岗位的固定的实习工资发放,对于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师傅带徒弟按表6标准执行。

对新员工的实作培养周期为1个月,到岗4周内不能独立上机操作,在师傅代领指导下每日至少操作设备2小时,同时此期间的效能指数累加计入师傅效能指数中;新员工超过1个月,不能独立上岗操作或连续1个星期的班产完成率低于90%,公司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特殊情况下,根据新员工的综合表现,由师傅提出延长实作培养周期的申请。

(六)加班工资。在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1.5来核算加班工资;对在公休日的加班,应尽量安排生产工人补休,若不能安排生产工人补休的,则应支付加班工资,公休日的加班工资=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2;对于生产工人在法定假日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3来核算加班工资;加班时间不足1小时的部分,不计算加班工资;对于出差或外出培训等(包括双休日或节假日)情况不计加班;生产工人因未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而延长工作时间的不计入加班;生产工人加班须填写加班申请、在公司批准后才能加班,否则加班不被公司认可;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填写加班申请的,由加班人员所在部门领导批准后进行,并在加班后1天内报行政人事部审核、备案;对于任何谎报加班等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当月所有加班,并将逐次给予警告、处分、记过、开出的行政处分。

(七)多岗技能津贴。生产工人具有除了本岗位外的其它岗位的技能,且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按附表7的标准,逐项发给生产工人相应的津贴;生产工人领取了多岗技能津贴后,须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调派到其它岗位,生产工人若不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对该生产工人索要违约金,索赔金额为生产工人所领多岗技能津贴的2倍。特别岗位的津贴补助,见表8。

(八)各种假别的工资扣减规定

(1)事假:生产工人请事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包括基础岗位工资和绩效)。事假冲减年休假的,按年休假处理。

(2)病假:按照“渝劳办发[2000]233号”《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并结合(渝府发[2000]4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的通知》一并执行。

(3)工伤: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产假:女生产工人休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生育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男生产工人休护理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女生产工人怀孕流产、生产工人做节育手术,可根据有关规定休流产假、节育假,休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产前假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坚持劳动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并经公司同意,可离岗休息,离岗期间(产假除外)的工资按本人岗位基础工资的70%发放,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

(5)探亲:生产工人休探亲假、婚假、丧假、年度带薪休假、行使公民权时、公司大会和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没有绩效奖金,取消其他津贴。

(6)旷工:生产工人旷工1天扣除两倍岗位基础工资,没有绩效奖金。

(7)制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损害公司荣誉的,公司有权从工资中扣除生产工人应向公司缴纳的赔偿、补偿等费用。

(8)中途调岗、调薪的工资:在工资计算期间,中途调岗或调薪时(包括因转正而调薪等情况),调整时间为15日(含)前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后的工资执行;调整时间为15日后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前工资执行,次月起按照调整后工资执行。

(十)最低工资保障规定。因公司生产任务减少而使生产工人岗位任务不饱满时,公司可安排生产工人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对于服从公司工作安排的生产工人,公司可保障该生产工人的最低工资收入保持一定水平。但因生产工人自身原因未完成规定量的,或生产工人岗位工作不饱满但又不服从公司另行工作安排的,则按照其实际金额发放其工资。

(十一)扣除部分。下列规定的各项金额须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个人工资所得税;各种保险费用(个人应承担部分);缺勤扣款;生产工人违纪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