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安全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22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1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为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多个因素的分析,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构建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再请专家对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引入1~9标度法构造出判断矩阵,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并最终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各层级指标为基本要素构造判断矩阵,制作成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评估指标权重调查表,共请了12位专家,其中5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2位企业eHS专业管理人员以及5位实验室负责人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以一级指标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为例,其对应的3个二级指标各权重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1)计算每个专家打分得出的指标权重。根据专家a针对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中3个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的两两判断矩阵见表1。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说明了各指标在其层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本评价体系中,则表明了在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过程中各指标对于高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的贡献程度、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的优先管控顺序。

表1中的数据表明(颜色越深,权重系数越大,越重要),7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排序为: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0.2128)>个人防护用品(0.1716)>废弃物处置(0.1567)>安全规章制度(0.1534)>应急与急救(0.1520)>仪器与设备管理(0.1046)>实验室卫生及其他(0.0490)。一级指标中权重系数最大的为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在环境工程实验室中,实验室人员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化学品,种类繁多的化学品的资料和化学品储运成为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专家问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其次是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人员做实验时,只有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才能保证其基本安全,正确的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则成为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只要开展实验,就必须准备好配套的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处置、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与急救的权重系数紧随其后。做实验就会产生各种三废,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实验室人员的健康。但现实情况就是大多数实验室在废弃物处置方面还不够完善,废液和废气是目前环境工程实验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废弃物,废液直接倾倒入下水道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正确及时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同样是实验室化学品管理的重点。

要使各项管理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要制定合理全面易于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的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和条例,将是实验室人身健康和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石。要降低实验室的误操作引起的风险,首先要通过撰写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步骤。在有了标准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培训才能使每个人了解各项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要点。保证每天、每周实验室内部安全检查,以及每年院校级别的安全检查,才能将各类事故防患于未然。最后,各项操作规程、培训、检查及各类事故都应该有详细的文件与记录,为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建立档案,积累数据,从而在日常管理、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时有据可循。实验室内难免会发生大小事故。因此,做好应对各种事故的准备也是实验室化学品管理的基础。做好应急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应急通道的通畅。一旦发生事故,要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就需要配备灭火器、洗眼器和应急喷淋等基本应急设备。除了应急设备,实验室还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药品,并定期检查,根据实验情况及时更新。在具备了相应的设备、药品的情况下,还应该保证在应急通道、应急设备旁张贴明显易懂的应急标识。

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仪器和设备,环境工程类实验最常用且用的最多的就是玻璃仪器。另外,实验室内需要使用通风橱储存部分化学品,或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用于专门储存化学品的冰箱、实验过程中用于烘干的烘箱,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存在安全隐患,也是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内容。实验室卫生及其他危险的权重系数相对而言比较低,然而,在《实验室谨慎操作手册》中提到,实验室的有序性和安全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化学品健康与安全手册》指出“大多数安全专家得出,实验室意外的主要成因是不良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因此这一项属于实验室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一部分,不容忽视。该权重系数的排序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可根据该表格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确定管理的优先顺序。

2结语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2

食品风险评估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严重性进行预先的安全分析与评估,为制订基本的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预测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掌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以便提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减少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一、风险评估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对于化学因素(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和天然毒素)而言,危害识别主要是指要确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即产生的不良效果),在可能时对这种物质导致不良效果的固有性质进行鉴定。实际工作中,危害识别一般采用动物和体外试验的资料作为依据。动物试验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它们必须遵循广泛接受的标准化试验程序,同时必须实施良好实验室规范(GiJp)和标准化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程序。

(二)危害描述

危害描述一般是由毒理学试验获得的数据外推到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对于营养素,为制定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

(三)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主要根据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化学物质暴露水平调查的数据进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人体对于该种化学物质的暴露量。进行暴露评估需要有有关食品的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质浓度两方面的资料,因此,进行膳食调查和国家食品污染监测计算是准确进行暴露评估的基础。

(四)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指就暴露量对人群产生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暴露量小于aDi值时,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理论上为零;同时,风险描述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试验(特别是人体试验)加以克服。这些试验可以在产品上市前或上市后进行。

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最显著的危害是致病性微生物。CaC认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迄今为止控制食源性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HaCCp体系确定具体的危害,并制定控制这些危害的预防措施。在制定具体的HaCCp计划时,必须确定所有潜在的危害,而这些危害的消除或者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是生产安全食品的关键。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教育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所有成员国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教学课程中,开展针对食品操作人员,消费者、农场主及农产品加工人员进行的符合文化特点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教育规划。我国是wHo成员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安全C合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应该构建安全风险教育体系。应在现有开设的食品科学技术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食品道德与伦理学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课程。应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道德与伦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规范的伦理道德,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力度。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问题,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尽快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防范进口食品给我们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不合格的食品流出国门,政府应积极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全部强制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跨越技术壁垒,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食品的风险评估就是评价食品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这三个环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办法,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危险性分析的框架,或者是叫风险分析的框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法律规定的、有权威性的风险评估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都认为:第一、应该把风险评估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风险评估的实施;第二、培养专门从事食品安全评估的人才;第三、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第四、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及时了解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应建立具有完全法律地位的风险评估机构,赋予其法人资格,使他们能独地做出行为,拥有准公共权力,保障它们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同时也对其成立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它的专业技术性;其次,建立对风险评估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自律机制、互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风险评估机构的运作机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a.风险评估机构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基于准确、客观、科学、全面的数据的评估,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中可能存在及已被评估的风险信息,并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降低风险的行动措施,以及编制风险评估报告;b.为降低评估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风险评估机构可委托经过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已获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能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等技术服务的法定技术机构或组织为其提供风险评估的数据依据;c.风险管理机构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监督执行。

四、结论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3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框架中的重要一环,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制定、食品安全标签标识规定等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信息来源。

在风险评估方面,新《食品安全法》加强了风险评估制度,如专家委员会组成增加了生物、环保领域专家,使风险评估更具专业代表性;扩大了风险评估的领域,将评估内容由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扩大到食品相关产品,涵盖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进一步发挥风险评估对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要求及时公布风险评估结果,提高风险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然而,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时间短、经验少,在制度设计和实施现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缺相关的配套制度。对此,笔者建议:加快完善国家风险评估制度,提高相关制度的权威性;科学设计风险评估机构体系;健全风险评估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社会共治;明确专家队伍的法律责任。

风险评估制度问题突出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风险评估法律体系并不健全。

我国虽已出台了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除了卫计委制定的专门性规范之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定多分散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风险评估法律不全面,缺乏体系性、规范性的制度内容,且其效力较低。

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已具雏形,但许多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仍处于缺失状态,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度、风险评估救济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亟须建构。食品安全监管有力的欧美国家有条不紊地进行风险评估,其重要原因就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各项制度非常健全和明确。

目前,各类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指南不健全,风险评估机构开展风险评估相关工作时缺乏规范、统一、有效的指导原则。同时,风险评估基础数据不足,部门间数据共享不畅通,对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评估方法和模型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够,食品安全隐患识别能力不强。

为避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风险分析制度中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应分离。但是从机构设置、组成人员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仅为卫计委的一个下属单位;同时,评估中心的理事会成员也多为政府官员。而且,评估过程具有明显的卫生部主导性,以及对相关部门数据的依赖性等特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持续性不足,难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产生。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风险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现。

一方面,由于风险分析原则的推行力度不够,导致监管机构对风险分析原则的认识和实施尚不全面,进而风险评估的作用也难以被政府部门和公众所重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不适应,不能充分满足风险管理需求。

法律规范对风险评估信息内容公开的规定较少,食品安全内容公开的多为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程序等重要内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我国目前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结果的和交流不够及时,这一方面使风险评估降低了透明性,另一方面也影响风险评估人才的培养和评估事业的发展。

目前,法律除了明确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外,哪些技术机构可以承担风险评估任务,以及风险评估机构与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关系等尚无明确规范。

“十三五”应该如何改善

首先,加快完善国家风险评估制度,提高相关制度的权威性。

据悉,我国正在制订部门规章级别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速《办法》的制订进一步制定和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实施管理细则,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范围、实施程序、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特别应建立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的风险评估内容和标准,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可控。

同时,应建立科学风险评估的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积极加强事前预防、注重监管的源头治理,应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真实数据和监测信息等规范风险评估的方法内容。而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风险评估救济、评估者的法律责任等应尽快建立起来,逐步完善和细化其风险评估内容。最终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此外,也要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强化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转化。

其次,科学设计风险评估机构体系。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应提升其机构的权威性,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应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增强其机构的独立性和其工作的有效性。日本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于内阁领导;欧盟的食品安全局,独立于欧盟的监管机构。这些都充分保障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值得借鉴和参考。

在具体体系设计中,应按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积极发挥不同行业专家优势的原则,进一步拓展评估专家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明确社会机构承担或参与风险评估的条件和要求,明确风险评估机构与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关系。

风险评估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应用性和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特别应包括与食品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应吸纳独立的研究机构、咨询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重要、最直接科学依据,以保障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此外,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发改、财政部门的支持,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人才培养和贮备。要边工作边发展,通过参与国家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开展风险评估的水平和能力。国家风险评估中心要加强对地方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达到相应条件和能力的地方疾控机构,可接受国家委托,承担国家风险评估项目、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等具体工作。

再次,健全风险评估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社会共治。

按照风险评估公开透明的原则,结合政府政务公开要求,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的信息公开制度,形成有利于实现客观、公正和透明风险评估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推进社会共治。

同时应不断扩展信息公开渠道:可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相关利益方或公众参与,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所需,增强公众对风险评估决策的认同度;积极利用传播媒体,定期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与社会公众交流,满足其参与权和知情权,风险评估工作应深入基层社区,最大限度保护公众权益。

此外,应创新立体多维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公开制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思想交锋的主战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在利用好传统媒介的同时,创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发挥网络、微信、微博、手机新媒体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最后,明确专家队伍的法律责任。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4

关键词:消费品安全政府监管风险评估诺模图法风险矩阵法RapeX法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55-04

欧盟委员会(eC)的2004RapeX方法[1]是首个得到政府监管机构广泛应用的消费品安全官方风险评估方法。非政府学术组织euroSafe在2005年设立风险评估工作组(euroSafewGRa),eC在其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2010RapeX方法[2],该方法是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的正式官方评估方法[3]。受eC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DG-SanCo)资助的emaRS项目(它提出了著名的锤子案例[4])、英国Rpa[5]等风险研究机构都致力于不断发展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正式评估方法中,除了RapeX方法,诺模图法、风险矩阵法也得到广泛应用[3-5]。而欧盟ReaCH法规的技术指南文件(tGD)、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的“Riskassessmentterminology”(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FoodSafetyRiskanalysis”(2006年)、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的“whitepaper”(2006年)提供的化学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适用于消费品生产过程[3-5]。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主要应用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对消费品安全进行a、B、C三级管理,CpSC也使用“安全饮用水法案”(SDwa,1996年)中的评估规则[6],CpSC在化学危害定量评估方法上遵循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naS指南(1994年)[7]。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消费者政策委员会(iSoCopoLCo)的指南文件“Consumerproductsafetyapracticalguideforsuppliers”(2006年)及其标准则主要适用于消费品的设计及生产阶段[3-5]。中国的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GB/t22760,2008年)与RapeX方法基本一致[8]。

该文以政府监管视角选择最广泛使用的2004RapeX、2010RapeX方法、诺模图法和风险矩阵法应用案例进行比较分析[3-5],并分析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1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风险和风险评估在各个领域的定义和方法有所不同。在产品安全评价理论中,风险通常表示为伤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的函数,各种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评估流程是大同小异的,均是在识别消费品危险的基础上,估计各风险要素的程度(至少包括两个基本风险要素: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的发生概率),然后用模型将各风险要素合成风险水平/等级(批量评估应先确定单体风险水平)。各个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将其他风险要素(例如消费者属性、危险可获得性和危险暴露参数等)的考虑置于哪个阶段,是置于危险识别阶段,还是置于严重程度估计、发生概率估计阶段,抑或直接作为独立风险要素与两个基本要素进行合成(图1)。

在消费品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应选择与该阶段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关评估方法按适用范围分类如图2所示(参考了参考文献[3],但做了补充和修改)。对于政府监管机构而言,更关心的是准备上市和上市后的消费品安全风险,即:消费品在上市时应符合安全的一般要求,而在上市后只要发现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风险就应及时隔离(riskaverse)。因此,以政府监管视角研究上市阶段和上市后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应用具有必要性。

4讨论

(1)从应用案例可看出,2010RapeX

法与2004RapeX法的主要区别在于:2010RapeX法将消费人群区分、风险缓减要素区分从后置改为前置,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分等进行了扩充,消费人群区分、风险缓减要素区分仍由主观判定。两个方法中风险要素的打分主观性强,要求评估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足够准确的数据来源。未来的评估方法可能将消费人群作为独立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和估计,在消费品化学危害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消费人群区分可能相应调整,例如孕妇可能作为弱势人群进行考虑。

(2)斯洛文尼亚诺模图法的输入参数比其他方法增加,各参数的分等扩充,其评估输出(风险等级)相应细化。与RapeX法比较,它识别出火灾危险风险高于其他危险。危险事件发生时,火灾更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因此该评估结果与事实也是相符的。

(3)比利时风险矩阵法引入了暴露程度这一参数扩充矩阵维度。对后果严重性的赋值中,该方法对导致“所有使用者和旁观者死亡”“所有使用者死亡”“数人死亡”和“一个死亡”的严重度分别区分,且从100分到15分赋值,区分度极大,但在政府监管角度,对“死亡”后果均应0容忍,评估时应加以注意。

(4)该文在参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各个评估方法应用的术语高度不一致。如果对术语名称翻译和定义不加以界定明确,可能导致对同一危险信息,各评估方法的参数输入不一致,其输出大相径庭。

(5)目前的评估方法对化学危害风险的识别能力偏弱。例如对“长期药物接触和辐射暴露”伤害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划分为“腹泻呕吐局部症候”“可逆的内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不可逆的内脏损害”“癌症(白血病)、影响生殖、影响后代、中枢神经系统抑郁症”四等的划分尚嫌粗。欧盟ReaCH法规的技术指南文件提供了一种化学危害风险评估的有价值的思路。

(6)目前对评估方法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模型的改进,从定性向定量向模糊评价发展,但实证研究表明,作为简单、快速、经济、有效(riskaverse)和有决断力(resolved)的方法,定性风险评估能对消费品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3-5]。在政府监管视角,最好把资源直接用于减小风险的努力,而不是尽量达到风险评估的绝对精确。实际上,定量风险评估的大部分输入数据是高度主观的,同时,要生成确切的输出,它要求有一个详尽和全面的时间链模型,这对范围极广的现代消费品领域是难度极大的。对定性风险评估方法而言,应减小评估的主观性,重点应研究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科学分等,其基础工作是尽早形成共享的消费品伤害数据库。

(7)从应用案例可看出,各个评估方法均基于各风险因子相对独立的假设,从而对各个风险因子独立进行评估。有学者研究认为,某些风险因子具有相互联系和影响关系,具有连通性(connectivity),并引入了连通性矩阵的概念,但这一理论在消费品领域尚未有成熟应用。

5结论

(1)以政府监管视角来看,2004RapeX、2010RapeX方法和斯洛文尼亚诺模图法均能对消费品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2)未来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首先应统一规范术语使用以改善评估的一致性;其次应发展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科学分等体系以减小评估的主观性;另外应注重消费品化学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theCommunityRapidinformationSystem(RapeX)andfornotificationspresentedinaccordancewithartide11ofDirective2001/95/eC[R],CommissionDecision2004/418/eCof29april2004.oJL151,2004.

[2]CommissionDecisionof16December2009layingdown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theCommunityRapidinformationSystem‘RapeX’establishedunderartide12andofthenotificationprocedureestablishedunderartide11ofDirective2001/95/eC(theGeneralproductSafetyDirective)(notifiedunderdocumentC(2009)9843)[R],CommissionDecision2010/15/eUof26January2010.oJL22,2010.

[3]Dirkvanaken.Relatedriskassessmentactivities[R].Hague:Voedselenwarenautoriteit,2007.

[4]enhancingmarketSurveillancethroughBestpractices(emaRS)project.productSafety-BestpracticetechniquesinmarketSurveillance[R].amsterdam:emaRS,2013.

[5]peteFloyd,tobea.nwaogu,RocioSalado,etal.RpaRepoRtassuredQuality-establishingaComparativeinventoryofapproachesandmethodsUsedbyenforcementauthoritiesfortheassessmentoftheSafetyofConsumerproductsCoveredbyDirective2001/95/eConGeneralproductSafetyandidentificationofBestpractices[R].J497/GpSDimplementation,norfolk:Risk&policyanalystsLimited(Rpa),2006.

[6]CpSC.Research&Statistics-consumeropinonsurrveys[eB/oL].(2014-10-20)[2014-4-29].http://cpsc.gov/en/ResearchStatistics.

[7]nationalResearchCouncil.ScienceandJudgmentinRiskassessment(1994)[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4.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5

摘要:在食品安全的决策与实践中,利益主体未受伦理的约束而使食品产生危害社会等伦理负效应,出现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伦理风险评估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综合性,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是预防和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伦理决策矩阵和决策方案筛选模式为人们提供了降低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定性分析的输出机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风险;伦理决策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生产厂家、卫生监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即使有些企业不会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损害社会利益,也应该把未来世代的利益与风险承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伦理审视,有效降低伦理风险。所以,有必要对食品安全进行价值评估,审视食品安全对社会可能带来的直接或潜在影响,建立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预防机制与反馈机制,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所产生的负效应。

一、食品安全风险和风险评估

就风险而言,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对其所作的阐释也不尽相同。Covello和merkhofer(1994)把风险定义为“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发生的不确定性,时间的先后安排,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对风险的定义是“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选择性风险被描述成“一个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并对实现目标的不利影响”。食品危害是指食品中可能导致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食品安全风险可定义为“对健康的不利影响的概率和这种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由此导致的食品危害的一个函数”(eC,1997)。以转基因食品为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对技术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对人体或者环境带来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对风险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在参考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以保证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处于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分析包括三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风险评估是理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后果的科学。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食品安全今后工作的重点。欧盟委员会确定风险评估由四部分组成:(1)危害识别:识别可能产生对健康不利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2)危害描述: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3)暴露评估: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于短期急性暴露和长期慢性暴露是不同的。对于急性暴露(如病原菌)引起敏感人群疾病的病原菌水平这一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慢性危害,如可能引起积累损害的,寿命平均暴露是重要的。(4)风险描述: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和危害有关的风险评估,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被选政策进行权衡,实施适当控制风险的政策选择机制,必须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安全目标为决策依据。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从而保障公众健康。Sobyetal(1993)开发了一种风险管理循环模型,通过风险沟通研究其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与食品相关的风险。这个模型认识到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括每一阶段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被发现和被承认的那些公众需要。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使用其它物质或者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

风险沟通被定义为“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经理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风险的信息和观点的互动交流。风险水平的有效沟通对于食物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使食品安全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传递,尤其是消费者,以便使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能做出有效信息的决定(manningandBaines,2004a)。有效沟通原则既要求能提供清晰的信息又要求与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交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科技理性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受到重视,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理性与以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为核心的价值理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在人文主义的视野里,科学知识尽管逻辑严密、系统有序,但它并不能给人以思想和价值的判断,科学只能助长人的趋利性与工具性。过分强调科技理性或价值理性都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分离不仅会带来两种文化主体的知识缺失,还可能产生伦理风险。

伦理风险(也称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伦理范畴的概念,一般是指自利的个人或组织受某种因素的引诱,违反有关诚实、维护公众利益等一般道德准则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是人类为获得“道德合法性”或“存在正当性”的不确定性要素和事件的组合。一旦产生上述负效应,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环境允许他们这样做而不会遭受社会惩罚。可以这么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伦理风险就不可避免。

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是指在食品安全的决策与运行中,有关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由于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可能使食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方面产生不确定事件或条件,未受伦理的约束而使食品产生危害社会等伦理负效应的可能性。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研究突破了传统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为处于风险社会的人们提供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视野和决策焦点。2002年在南部非洲发生了转基因食品援助危机,一些国家出于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允许接受转基因食品援助,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建议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盘评估,并扩大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使之包括对社会、文化和伦理方面的考虑。这说明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注重考虑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

伦理与道德风险评估与以科技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是完全不同的活动,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以认知为主导,以事实判断为核心;伦理与道德评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估,以人的价值为主导。在这种价值理性的思维视角之下,以人的价值完善为向度,给人以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尺度,对行为主体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进行成败得失的判断。Slovic(2000)认为对风险的感知和接受根源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食品安全伦理评估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综合性。nestle(2003)认为安全食品是“一个不超过可接受风险的水平,并且可以被基于科学或者是基于价值的风险评估的商品。”她进一步指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仅仅指健康问题,也可以是“以生理文化和社会因素为基础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立场”。

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通过计算分析住院治疗、死亡等疾病严重程度,亦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降低风险成本,是一种针对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风险。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评估主要评价食品安全风险是自愿的还是强制的,是看得见的还是隐藏的,是熟悉的还是未知的,是常见的还是违背常规的,是自然的还是技术方面的,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是和缓的还是严重的,是公平的分配还是不公平的分配。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评估是一种针对担忧和使社会震惊的行为的平衡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

Handler(1979年)认为风险评估是一个科学问题,在某一特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是一个在政治领域上确定的政治问题。科学与不确定性及其所带来的治理与信任的问题在2002年欧洲疯牛病事件中极大地凸显出来,许多人对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领域所带来的巨大机会深感不安,因为其进展往往远远超出人们的意识所及和承受程度。欧洲疯牛病事件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在如何处理潜在危害的问题结论是:疯牛病事件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风险的问题:一个对牛而言已知的危险和对人类而言未知的危险,政府的责任是采取措施解决双方的危险。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情况不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如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伦理因素是指食品决策方案在伦理上的是非问题,其判断的依据是一些基本的伦理准则,包括公正原则、人道原则、安全原则等。组织或个人的风险决策和沟通不仅仅基于风险评估,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食品企业必须认识到公众一般都希望食品科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非理性或感性的价值观念同等重要,否则就会对政府或食品企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风险评估,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道德立场。

国家和地区政府在立法时可能被许多利益集团游说,这种游说可能不是基于科学判断,而是为了促成对自己有利的立法通过。这可能导致政府做出一个“政治”政策的决定,而不是采取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决策目标。因此,一个国家的食品立法是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和基于价值的风险评估的综合平衡。CaC(2003)和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89)区分了这两个因素,并指出这两个因素需要在风险沟通中被考虑进来。也就是说,尽管对风险的科学判断不会变化,但对风险的感知可能会发生变化,对风险的感知由风险沟通决定。

有很多因素影响以价值观为准则的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估(Covello,1998),例如对于潜在灾难和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聚集还是离散的,是确定的还是随意的,是熟悉的风险还是不熟悉的风险,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披露风险,是科学可控的已知风险还是科学无法控制的未知风险,是缺少理解还是可以理解的机制和程序,对儿童有危险还是没有危险的风险,风险具有滞后效应还是马上显现,风险受害者是可以确认的个人(组织)还是不能够确认风险受害者,是带来恐惧的风险还是没有恐惧的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是可恢复的还是不可恢复的,是缺乏信任的机构还是充满信任的机构,媒体是大力关注还是很少关注的风险,风险是由于自身活动失误引起的还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和风险评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它是公众对这些综合因素的整合反应,并最终影响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伦理风险。

三、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

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是预防和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重要举措。Bommer等人将伦理决策看作是一个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伦理决策的对象是伦理问题,伦理决策的结果是伦理行为。决策者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伦理主体,对伦理问题能够做出判断和实施行动,决策者可以对决策结果做出“合乎伦理”和“不合伦理”的判定。合乎伦理的决策是指合法的、在道义上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决策,不合伦理的决策是指非法的、在道义上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决策。伦理决策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伦理决策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道德评价,对于道德冲突中所涉及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描述、判断、推理、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使行为主体能够对决策行为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全面思考,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

(一)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是根据食品安全伦理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依据人们对食品安全道德合法性认可程度的不同,所做出的一系列道德判断与选择。西方企业伦理决策的主要模型有伦理检查模型、遭擅决策树模型、“九问式”模型等,这些伦理决策模型可分为过程模型和问题模型。过程模型是决策者主要从动机、手段、后果等方面全面地评估一项决策的道德性;问题模型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达到伦理决策的效果。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起合理的伦理风险决策流程,道德冲突是进行伦理决策的原因,决策者有时需要在两难的价值准则之间做出选择,伦理决策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遵守法律规范、不同国家的伦理标准、组织文化以及在供应链上不同的组织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因素。经济因素是产生道德冲突的主要诱因,但不是唯一的诱因,其他非经济因素如理想、安全、偏爱、恐惧等都可能引起道德冲突。确认一种情况是否属于道德冲突,取决于角色的道德要求,角色的道德要求又取决于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的依据是道德理论,例如义务论、结果论等价值判断范式。

人们首先要分清道德冲突的内涵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发生道德冲突。当在同一价值体系范围内选择了按照某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一定的道德价值时,就不得不放弃按照其他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另外的道德价值,由此使决策主体陷入了一种道德选择上的两难境地时,就产生了道德冲突。另外,决策方案的道德状态对决策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琼斯(Jones)认为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和利益的结果,社会对行为是好是坏的认同程度,危害和利益实际出现的可能性,行为后果出现之前的时间长短,决策者与行为受益者之间的社会、文化、心理或生理亲近程度,受行为影响的人的范围等因素都会对伦理决策结果产生影响。

(二)伦理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和影响因子

在伦理决策过程中,需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依据和影响因子。一般说来,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可从伦理决策的价值判断标准、决策时个人权益的保护、决策后被影响的对象、决策后的效果等方面来考虑。为了让伦理因素嵌入食品安全决策中,决策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评价道德争论,考虑到感知到的风险是基于价值判断还是科学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伦理决策。为了使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是有效和可持续的,它需要人们在一定的商业环境下评判什么是“好”还是“公平”。

Belmont提出的伦理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个人,应将个人看成是能自主的主体,让行为人自己选择,对那些自主力受限制的人应加以保护;自主即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愿性即不受他人控制和影响的自由;善行提醒人们要尽量减少伤害,增加利益;公正要求人们应公平、待人。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道德表现为基础,给企业提供了一套伦理决策的指南,使企业能够通过有效地应对并满足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英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有(Defra,2002):(1)生产健康、安全的食品,以满足市场需求;(2)支持农村和城市经济和社区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3)通过市场和公共利益补偿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确保能养活的生计;(4)在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水和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限制下运营;(5)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资源使用,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取得持续的高环境绩效标准;(6)确保食品供应链中所有员工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培训;(7)持续获得高水准的动物健康和福利;(8)为确保需求不断增长的食品并提供其他公共利益,保持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可选择的土地使用是满足社会其他需求所必须的。上述道德原则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恰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

食品伦理理事会(2001)通过剖析四个利益相关者的福利、自治和公正的道德原则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伦理决策,这四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在食品供应链上工作的个人和组织(如农民、农业供应商、食品制造商、零售商、贸易人员和餐饮人员);一般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如社会上的消费者和参与者);农场牲畜和环境。“利益相关者”和“道德原则”这两个维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伦理决策矩阵,在伦理决策矩阵的12个独立单元中,福利、自治和公正的原则分别适合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人员、公众、农场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权益。该伦理决策矩阵提供了在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和道德原则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要素,涉及伦理的基本准则,如动物福利、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该伦理决策矩阵确定了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把伦理决策从问题和人们的感觉中梳理出来,使人们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讨论问题,能有效帮助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进行价值判断并确立影响因子;它提供了一个对食品伦理决策和个人选择的详细分析,但没有对组织伦理决策进行定量分析或组织之间的定量比较。

(三)伦理决策方案筛选机制

食品企业在进行伦理决策时,要根据各种伦理道德原则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伦理决策方案进行排序。福利、自治和公正这三项原则中的每一项都应具有相等的道德重要性,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这三项原则会互相冲突。某一项原则的重要性不会总是超过另一项原则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后决定什么是合乎所有三项道德原则。可接受的伦理风险标准是以伦理政策、伦理目标和伦理指标为基础的指南。伦理目标是组织设立的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一致;伦理指标是组织详细的可实施的伦理绩效标准,是伦理目标的具体分解。企业通过筛选伦理道德各方面对企业的影响,按照伦理重要性和伦理绩效标准就可以进行伦理决策,管理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已建立了以“道德过滤器”为中心的决策流程,把拟定的行动方案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的道德原则进行对照,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案就被剔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风险与收益评估时,必须尽可能优化方案来增加收益、减少危害,必须禁止风险几率大于收益的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矩阵和伦理决策方案筛选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食品安全伦理风险决策过程中,在伦理道德影响方面的优先权排序,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道德评价,使利润动机符合伦理的要求,是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一个定性的输出机制,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

四、结语

道德指南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企业化解伦理风险的基本保障。食品企业应把伦理风险问题纳入其高层决策系统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遵守道德指南,制定食品安全伦理决策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从而使伦理风险的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保证社会和伦理的要素不会迷失在企业竞争之中,有效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

参考文献:

[1]阎俊,常亚平.西方商业伦理决策理论及模型[J].企业文明,2005(3).

[2]葛晓春.从三鹿奶粉事件谈中国食品危机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

[3]贾玉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透视及反思—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学思考[J].兰州学刊,2008(4).

[4]郑锐洪.食品安全危机的伦理分析与解决[J].管理观察,2008(7).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6

危险化学品定义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害只要分类理化危险、健康危险、环境危害。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员应熟悉本单位储存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保管业务知识和有关消防安全规定;

2.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

3.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手续,对所保管的危险化学品必须做到数量准确,帐物相符,日清月结。每月28日前完成出入库手续,完成当月原材料、产成品盘寸报表;定期清点库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按生产计划提前上报采购计划,保证生产;

4.定期按照消防的有关要求对仓库内的消防器材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定期更换;

5.定期对库房进行定时通风,通风时不得远离仓库。做到防潮、防火、防腐、防盗;

6.对因工作需要进入仓库的职工进行监督检查,严防原料和产品流失;

7.对危险化学品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分垛储存、摆放。留出防火通道;

8.正确使用劳保用品,并指导进入仓库的职工正确佩带劳保用品;

9.定期对仓库内及其周围的卫生进行清扫;

10.按时完成厂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核销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城镇燃气、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及港区内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标准辨识确定,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是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并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所必需的安全投入。

第五条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属地监管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对本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家鼓励危险化学品单位采用有利于提高重大危险源安全保障水平的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设备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辨识与评估

第七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装置、设施或者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记录辨识过程与结果。

第八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危险化学品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技术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需要进行安全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可以与本单位的安全评价一起进行,以安全评价报告代替安全评估报告,也可以单独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

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由本规定附件1列示。

第九条 重大危险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估,确定个人和社会风险值:

(一)构成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毒性气体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之和大于或等于1的;

(二)构成一级重大危险源,且爆炸品或液化易燃气体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之和大于或等于1的。

第十条 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客观公正、数据准确、内容完整、结论明确、措施可行,并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四)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仅适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五)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周边场所、人员情况;

(六)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的符合性分析;

(七)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和监控措施;

(八)事故应急措施;

(九)评估结论与建议。

危险化学品单位以安全评价报告代替安全评估报告的,其安全评价报告中有关重大危险源的内容应当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要求。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辨识、安全评估及分级: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已满三年的;

(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装置、设施或者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

(三)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或者储存方式及重要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影响重大危险源级别或者风险程度的;

(四)外界生产安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影响重大危险源级别和风险程度的;

(五)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者10人以上受伤,或者影响到公共安全的;

(六)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生变化的。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十二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执行。

第十三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按照下列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

(一)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具备紧急停车功能。记录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二)重大危险源的化工生产装置装备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装备紧急停车系统;

(三)对重大危险源中的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毒性气体的设施,设置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

(四)重大危险源中储存剧毒物质的场所或者设施,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五)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第十四条 通过定量风险评价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个人和社会风险值,不得超过本规定附件2列示的个人和社会可容许风险限值标准。

超过个人和社会可容许风险限值标准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

第十五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十六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明确重大危险源中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或者责任机构,并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当及时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第十七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熟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第十八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在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第十九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以适当方式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第二十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并保障其完好和方便使用;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所在地区涉及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对存在吸入性有毒、有害气体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配备便携式浓度检测设备、空气呼吸器、化学防护服、堵漏器材等应急器材和设备;涉及剧毒气体的重大危险源,还应当配备两套以上(含本数)气密型化学防护服;涉及易燃易爆气体或者易燃液体蒸气的重大危险源,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设备。

第二十一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并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事故应急预案演练:

(一)对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二)对重大危险源现场处置方案,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并及时修订完善。

第二十二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辨识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逐项进行登记建档。

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当包括下列文件、资料:

(一)辨识、分级记录;

(二)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三)涉及的所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四)区域位置图、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和主要设备一览表;

(五)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六)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措施说明、检测、检验结果;

(七)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意见、演练计划和评估报告;

(八)安全评估报告或者安全评价报告;

(九)重大危险源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责任机构名称;

(十)重大危险源场所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

(十一)其他文件、资料。

第二十三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在完成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或者安全评价报告后15日内,应当填写重大危险源备案申请表,连同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档案材料(其中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的文件资料只需提供清单),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季度将辖区内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备案材料报送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半年将辖区内的一级重大危险源备案材料报送至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重大危险源出现本规定第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及时更新档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备案。

第二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新建、改建和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完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安全评估和分级、登记建档工作,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加强资料归档。

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15日前,将辖区内上一年度重大危险源的汇总信息报送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将辖区内上一年度重大危险源的汇总信息报送至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15日前,将辖区内上一年度重大危险源的汇总信息报送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第二十七条 重大危险源经过安全评价或者安全评估不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核销。

申请核销重大危险源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载明核销理由的申请书;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联系人、联系方式;

(三)安全评价报告或者安全评估报告。

第二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核销的文件、资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核销并出具证明文书;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单位。必要时,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季度将辖区内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核销材料报送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半年将辖区内一级重大危险源的核销材料报送至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危险化学品单位做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安全评估及分级、登记建档、备案、监测监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核销和安全管理工作。

首次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检查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的运行情况、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落实情况;

(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级、安全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情况;

(三)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情况;

(四)重大危险源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检测、检验以及维护保养情况;

(五)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修订和演练情况;

(六)有关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

(七)安全标志设置情况;

(八)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配备情况;

(九)预防和控制事故措施的落实情况。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工业(化工)园区等重大危险源集中区域的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周边单位、居民区、人员密集场所等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之间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规定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或者安全评价的;

(二)未按照本规定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的;

(三)未按照本规定及相关标准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监测监控的;

(四)未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的。

第三十三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二)未对重大危险源中的设备、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测、检验的。

第三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标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的;

(二)未按照本规定明确重大危险源中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或者责任机构的;

(三)未按照本规定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以及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及器材、设备、物资,并保障其完好的;

(四)未按照本规定进行重大危险源备案或者核销的;

(五)未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应急措施等信息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的;

(六)未按照本规定要求开展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的;

(七)未按照本规定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

第三十五条 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单处或者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危险化学品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资格。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7

1.1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的构建

专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对获取的危害因素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科学评价。政府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和建议,对专家提供的管理方案进行权衡和科学决策,适时启动预警,降低风险影响。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流,告知消费者政府已采取的措施,引导其科学应对,消除恐慌。

1.2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因子的确定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应主要包括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建设情况、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情况、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情况及各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报送的工作信息、市场调查获取的信息、生产单位反馈的信息、国内外团体或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国际组织或国外机构的信息、新闻媒体播报的信息等。

1.3农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的建立

农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应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承担风险评估预警具体任务的机构、专家委员会、风险信息报送单位或个人和风险交流单位等组成[3],具体目标内容如图1所示。

2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产环节监管

一是引导规范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完善养殖场户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养殖场的卫生清洁管理、消毒管理,进一步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绿色生态系统养殖模式,降低农畜产品中微生物污染风险。二是规范兽药使用。加强兽药生产、经营秩序的整顿,从源头杜绝违禁药物和不合格兽药流入养殖环节。三是强化养殖环节的执法力度。对在养殖环节使用禁用药物严重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法养殖场户,坚决依法处理。四是提高养殖场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场户的质量安全意识[4]。

2.2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

农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布局应充分考虑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各地畜牧生产特点。应继续发挥省级监测机构在其省区内绝对的技术优势,突出省级检测机构的培训、带动、示范作用,继续向其进行资金、政策倾斜。有条件的地州应建立本地优势农畜产品为主要监测对象的机构,避免小而全的指导思想。有条件的县市应以具备快速筛选、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于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为指导思想建立检测机构推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标准化建设。

2.3强化监管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口

一是以实施农畜产品定点监测为重点,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二是以严格使用许可审批制度为手段,严把兽药等投入品市场准入关;三是以动物防疫管理为中心,坚决杜绝带有疫病的农畜产品流入市场。

2.4建立预防机制,及时告知预警对策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8

【关键词】成品油;销售行业;HSe管理体系;绩效评估;层次分析法

一、HSe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绩效管理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石油企业,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国。由于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流程健全、改进持续,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了管理者们的深度喜爱,被誉为管理科学的圣杯。在国内,也被许多企业当作可续规范精细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是对员工的工作成绩与效果作全面考察和核定的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总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不但可以确定各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及不足,还能有效改善企业的反馈机能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HSe绩效考核全称为健康(H)安全(S)环境(e)绩效考核,作为企业整体绩效管理关键组成部分,对企业实现HSe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成品油销售行业这种健康、安全、环境风险特别大的行业来说,HSe绩效考核的地位更加突出重要。

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成品油销售企业都采用了“o2o”的层级式考核模式,但“p2p”的全员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整个HSe管理绩效存在着管理粗放现象,导致成品油销售企业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

通过考察多个案例,可以发现:在成品油销售行业,普遍制定了HSe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与下达了安全生产指标和合同两大制度,采取了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并广泛开展了多种安全工作推进活动,表彰奖励在安全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有功个人。

但另一方面,成品油销售公司的HSe绩效考核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比如说:

(一)、长远HSe目标宣传力度不够,阶段HSe目标表达不够妥当。不同销售公司员工对长远目标的理解各有差异,有的说死亡事故零发生,有的说重大事故零发生。由于企业上下对长远目标的描述不一致,容易造成企业内外的混淆。各销售公司应当广泛宣传长远HSe目标,借助多种途径解释其含义与指导意义。而且阶段性目标表述为死亡率也不够妥当,容易引起管理层与员工对目标的误解或已有安全业绩的满足。

(二)、安全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安全指标理应具有一定挑战性,上级部门的指标应该成为下级部门的目标。但企业上级部门的安全指标往往并未追求安全业绩的持续提高,企业HSe目标没有成为生产单位年度指标的基础,下级部门对上级指标的理解不符,也未引入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过程”指标。总体来看,缺乏既完整全面又能层层分解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行计划与可执行方案。

(三)、激励措施配套不到位。销售企业对违纪违章的员工多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却很少深究违章的深层原因,因此对员工的多次违章也缺乏有效的惩处警戒措施。另外,对表现优异的HSe贡献者缺乏积极正面的激励计划,没能在加薪晋级中体现出来。总之,未能强调与落实遵章守规作为雇佣的基本条件这一原则。

二、HSe管理绩效中层次分析法在成品油销售行业中的运用

建立完善的成品油销售企业HSe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应当依照全面系统、科学可靠、针对实用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企业HSe管理的重点特点及各生产单位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好评估指标体系,再从专家经验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估方法中确定下更便于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的评估方法。本文即讨论层次分析法在HSe管理绩效评估中的运用。

所谓层次分析法,即把与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子准则、子方案等层次,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其实质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的多个因素综合决策分析的方法,可以更为合理科学地量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其确定权重的基本原理是:把组成某一复杂问题的若干元素权重的整体性判断转变成对元素进行定量化“两两比较”。为达成这一目的,层次分析法多采用1―9比率标度法把各指标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进而形成判断矩阵,再采用线性代数计算方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为评估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的合理性,还需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随机检验。针对绩效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编制出审核检查表,并确定评分与审核结果表达。

下面以中石化某成品油销售企业的HSe管理绩效评估为例,运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列举的三级指标来与审核检查评估的内容对应,来说明三级指标应当评估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评估分:

三级指标分为领导承诺与方针目标、法规标准、工艺危害分析,其权重系数分别计算为0.016、0.019、0.015。在领导承诺与方针目标指标上,建立的企业HSe方针目标与中石化集团HSe方针相一致,对应2分;宣传HSe方针目标工作中,有证据表明向相关方进行宣传对应2分,员工了解并且理解该HSe方针目标对应2分;目标的定期评审对应2分,其实现率也有从1到4的对应得分。在法规标准上,将是否有HSe管委会、是否及时收集相关外部标准并应用到企业管理细化为8个子项,各对应2分;每两年评价在役装置设施的安全性对应2分;标识规范标准过时或明令淘汰的设备则对应7分。在工艺危害分析上,过去五年对各装置的正规工艺危害分析对应4分;危害分析评估组人员的要求对应3分;危害分析发现问题的记录情况对应6分。

结束语

HSe绩效考核经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在我国成品油销售行业中得到普遍运用,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建立起成品油销售行业的HSe管理绩效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对企业HSe管理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对比与分析可查找管理中的优缺点,促进HSe管理的持续改进,提升其管理体系的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主治宇.成品油销售企业HSe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2]王秀香,施红勋,牟善军,张晓华,杨春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HSe管理绩效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3)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9

摘要:对比了《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与《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原料使用规范要求的差异,介绍了相关的安全评估数据,提示需关注的风险原料,同时提出了应根据牙膏特点对原料进行安全评估,并修订法规要求。

关键词:牙膏;原料;规范;安全评估

我国牙膏用原料规范主要执行《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和《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其中对禁用物质、限用物质、许用防腐剂、许用着色剂做了详细的规定[1]。《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的制定主要参照了欧盟化妆品规范(europeanCosmeticDirective,76/768/eeC),基本采用了其对原料的全部技术要求[2]。欧盟化妆品新法规eC1223/2009于2013年7月11日正式实施,此后欧盟对化妆品指令附录进行多次修订。2016年12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15版)》正式开始施行。作为《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的修订和升级版,新规范删除了与牙膏等口腔卫生用品有关的描述,还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化妆品相关法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原料的限制使用要求[3]。自此,我国牙膏原料只有《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一个有效的规范,且执行将近10年未修订过,因此参考目前原料安全性数据及各方面的规范进行修订是完全有必要的。牙膏行业的发展必须以维护消费者健康为首要前提。牙膏作为一类特殊的个人护理用品,是通过刷牙的方式与口腔黏膜(含舌下等部位)接触,因此对牙膏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应严于化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牙膏为“入口”产品,安全性要求应该与食品等同)。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美国化妆品成分评估(CiR)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机构对一些化妆品、牙膏用原料进行了相关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的使用指导意见,指引了相关法规的修订。在对比牙膏原料规范与化妆品原料规范后,发现《GB22115-2008》中部分限用物质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15版)》中已被降低允许使用量或者被列入禁用物质,因此修订《GB22115-2008》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通过收集上述的对比,结合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牙膏相关法规,提出了部分可能存在风险的牙膏原料,建议在未来修订《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时重点关注。

1.化妆品规范

已作调整的原料国家化妆品原料规范的修订是基于毒理学试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以及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化妆品相关法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因此《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原料使用规范的修订对牙膏原料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表1为我国牙膏原料禁限用物质与化妆品原料使用限制的主要差异对比,以下将对原料使用限制要求修订的依据进行分析。

1.1氯乙酰胺

氯乙酰胺是牙膏许用防腐剂,《GB22115-2008牙膏用原料规范》规定其限用添加量为0.3%。SCCS对其在化妆品中的使用进行安全性评估[4],2011年公布的结果显示,氯乙酰胺在化妆品中允许使用最大浓度0.3%是不安全的,在人体试验中,低于0.3%的用量也会出现过敏反应。考虑到氯乙酰胺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欧盟委员会已就将其列为禁用物质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也已将氯乙酰胺从准用防腐剂列表删除。

1.2甲基二溴戊二腈

甲基二溴戊二腈是牙膏许用防腐剂,牙膏用原料规范规定其限用添加量为0.1%。SCCS对甲基二溴戊二腈的评估认为[5],甲基二溴戊二腈在驻留型产品或淋洗型产品中均无法获得安全使用量数据。相关的人体试验、临床斑贴试验、化学分析和产品信息数据显示,淋洗类化妆品中使用0.1%甲基二溴戊二腈引起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并可能激发接触性过敏反应。此外,在含清洗剂的淋洗产品配方体系中,敏感人群对甲基二溴戊二腈的反应会增强。因此,SCCS建议化妆品中禁用甲基二溴戊二腈,并且建议对甲基二溴戊二腈用于其他接触皮肤类产品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已将氯乙酰胺列为化妆品禁用组分。

1.3季铵盐-15

物质quaternium-15(inCi名),中文名为季铵盐-15,作为《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中许用防腐剂,限制用量0.2%。根据SCCS的2011年公布的意见[6],季铵盐-15是一种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其顺式异构体含量较多,反式异构体含量较少,其中顺式异构体已被列为CmR生殖毒性2类物质。考虑到以上情况以及缺乏相应毒理学数据,SCCS认为季铵盐-15作为化妆品原料是不安全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已将季铵盐-15列为化妆品禁用组分。

1.4甲基异噻唑啉酮、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和甲基异噻唑啉酮(mi)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是常用的化妆品防腐剂,根据我国《GB22115-2008》的相关规定,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可作为牙膏允许使用防腐剂,其最大允许浓度为0.0015%(以Cmi和mi为3∶1的混合物计),对其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未做要求。鉴于使用含Cmi/mi化妆品的人群中,出现了接触性过敏反应,引发湿疹等皮肤问题。2009年,欧盟SCCS对化妆品中Cmi/mi混合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7]:此混合物对动物为高度致敏,对人体而言也是接触性过敏原;在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中显示,氯取代的Cmi表现出较mi更高的致敏性;使用相同浓度情况下,Cmi/mi在冲洗类化妆品中引起诱导性过敏及激发性过敏的发生率低于在驻留类化妆品中。目前欧盟化妆品法规eC1223/2009规定,Cmi/mi仅能用于淋洗类产品,并且不允许和甲基异噻唑啉酮同时使用。新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做了相同的规定。

1.5甲基异噻唑啉酮

甲基异噻唑啉酮也可作为牙膏防腐剂使用,最大允许浓度为0.01%,无其它使用限制要求。甲基异噻唑啉酮不能与Cmi/mi混合物同时使用。欧盟SCCS经多次评估,认为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含量0.01%对消费者并不安全,有过敏风险,在淋洗类化妆品中使用0.0015%的浓度是安全的[8,9]。因此,欧盟法规eU2016/1198规定:甲基异噻唑啉酮作为化妆品防腐剂使用时,仅可用于淋洗类化妆品,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为0.01%。欧盟委员会于2017年7月7日公布对eC1223/2009进行修订[10],将甲基异噻唑啉酮作为淋洗类化妆品用防腐剂的最大允许使用浓度由100ppm降低至15ppm,并规定自2018年1月27日起只有符合最新规定的化妆品才能在欧盟上市,自2018年4月27日起不符合新规的产品将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

1.6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在个人护理行业中,一般在头发漂白、永久染发产品、口腔护理漱口水、洁牙产品以及牙齿漂白产品中使用。经欧盟SCCnFp(化妆品和非食用产品科学委员会)及SCCS的多次评估[11,12]:口腔护理产品和牙齿美白产品中使用不超过0.1%的过氧化氢对消费者健康没有风险;含有0.1%~6.0%过氧化氢的牙齿美白产品,需在牙医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由于急性、长期作用会增大安全风险,牙齿美白产品中使用6.0%及以上过氧化氢不安全。因此,化妆品卫生规范、欧盟都规定口腔产品中,过氧化氢在牙膏中最高量为0.1%(以存在或释放的H2o2计)。而《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中过氧化氢的限用量远高于0.1%。

1.7尼泊金酯类

尼泊金酯类(即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是个人护理品中常用的广谱高效防腐剂,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并可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系与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经过多次安全性评估,SCCS认为[13]:甲酯和乙酯在目前允许使用的浓度内是安全的;丁酯、丙酯在成品中各含量不超过0.19%时是安全的;而异丁酯、异丙酯、苯酯、苄酯、戊酯因缺乏安全数据而无法评估安全性。此外,尼泊金酯还会应用到婴儿尿布区域皮肤使用的驻留型化妆品中,考虑到6个月以下婴儿代谢系统未发育完全和此区域皮肤可能有损伤,SCCS认为这种情况的风险可能会增加[14]。因此,《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提高了尼泊金酯类作为化妆品防腐剂的使用限制。

1.8着色剂

化妆品中使用的着色剂有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大多数的合成着色剂来自煤焦油产物,含有偶氮类化合物、芳香胺化合物、重金属等杂质,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光敏反应、影响生育能力、诱发癌症等风险[15]。出于安全考虑,《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参照欧盟化妆品规范并结合中国的特点,对化妆品用着色剂的品种、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并没有对大多数许用着色剂的纯度进行限制要求。

2其它风险

原料除了以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已做修订的原料,还有部分经安全风险评估的牙膏原料值得关注。这些原料有的为许用防腐剂,有的并不直接添加到牙膏中,而可能由其它原料带入到成品,现有的安全评估结果显示使用这些原料时应符合一定条件,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2.1o-苯基苯酚及其盐

o-苯基苯酚及其盐在《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为许用防腐剂,限制最大使用浓度为0.2%(以苯酚计)。o-苯基苯酚对皮肤具有很强刺激性,对眼睛也有刺激性,其钠盐、钾盐对皮肤、眼睛均具有腐蚀性。SCCS认为[16],o-苯基苯酚作为防腐剂使用,在驻留型产品中0.2%的最高用量不安全,0.15%的用量是安全的;在淋洗类产品中,0.2%的最高用量是安全的。o-苯基苯酚对视觉系统可能存在潜在损伤。基于当前的试验数据,无法评估o-苯基苯酚钠盐及钾盐的安全性。

2.2聚氨丙基双胍

聚氨丙基双胍(inCi名:polyaminopropylbigua-nidehydrochloride,pHmB)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酵母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铜绿色假单胞菌尤其有效,其水溶性好,因此被广泛用于水性配方产品中作广谱防腐剂。在《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中文名称为盐酸聚氨丙基双胍,作为准用防腐剂,最高使用浓度为0.3%。聚氨丙基双胍已被列为CmR2类致癌物质。欧盟SCCS认为[17,18]:pHmB在化妆品中当前最高使用量0.3%是不安全的,最高不超过0.1%使用量才安全;由于缺乏足够的吸入试验数据,不建议在喷射式产品中使用pHmB;并且有必要对产品的皮肤吸收率做进一步研究。

2.3丁香酚甲醚

丁香酚甲醚一般是作为香精的原材料被带入到化妆品中,并不会被直接添加。欧盟SCCnFp通过对其基因毒性和长期致癌的试验研究[19],建议禁止特意添加丁香酚甲醚到化妆品中。当化妆品中添加了含有丁香酚甲醚的香料时,丁香酚甲醚在香水成品中含量不得超过0.01%,在淡香水成品中含量不得超过0.004%,在膏霜成品中含量不得超过0.002%,在其它驻留型产品及口腔护理产品成品中含量不得超过0.002%,在淋洗类产品成品中含量不得超过0.001%。丁香酚甲醚目前列于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20]中,而《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无使用限制规定。牙膏产品有含有丁香酚甲醚可能时,应关注其在成品中的含量,评估产品安全风险。

2.4次氮基三乙酸钠盐

次氮基三乙酸钠盐(inCi名:trisodiumnitriloa-cetate)本身不用作化妆品原料,但作为其他化妆品原料的添加剂,可能会存在于成品中。其最近被列为CmR2类致癌物质,浓度限值5%。由于没有其在成品中实际浓度的数据,SCCS以5%为安全评估基础,证明若化妆品中最高含有5%次氮基三乙酸钠盐时不安全[21]。尽管次氮基三乙酸钠盐未作为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名单中物质,但仍有被带入的风险。并且目前牙膏原料使用相关规定,非负面清单内物质均可使用,因此企业在研发、生产牙膏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的健康风险。

3讨论和建议

3.1修订牙膏原料规范

《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于2008年,至今已有近10年。关于原料的毒性、刺激性、变态反应、致畸、代谢等毒理学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因此建议结合现有原料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牙膏相关法规等对牙膏原料规范进行修订。修订过程中,建议对原料名称进行规范化,尽量使用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名)及其中文标准名。

3.2牙膏安全风险评估

目前,国内化妆品、牙膏对原料的要求,很大部分直接引用了欧盟化妆品法规的要求。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性,希望CFDa组建或引入类似于欧盟SCCS和美国CiR的我国专业安全评估组织,对牙膏原料进行评估。评估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人群差异、区域使用原料特色等方面。此外,《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对牙膏限用组分、许用防腐剂的要求基本与化妆品原料规范对淋洗类产品的要求一致。牙膏为口腔使用产品,直接接触口腔黏膜,且存在吞咽可能,因此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并不等同于肤用淋洗类产品。因此建议对牙膏原料的安全评估应有所区别,具体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a].2007.

[2]GB22115-2008,牙膏用原料规范[S].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a].2015.

化学品安全评估篇10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自2012年3月启动了全国首个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工作,至2014年11月,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成为全国首个部级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大亚湾石化区的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

除了体制机制创新外,外力外脑的支持,也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通过开展区域安全评估工作,对石化区整体安全状况进行评定,从而指出哪些区域超出风险可接受的程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以进一步提高园区整体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参与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区域安全评估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危化所所长王如君告诉记者说。

高标准严要求

大亚湾石化区位于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于2001年开始建设,2009年进行了扩区,由原来规划的27.8km2扩至约65km2。2014年,大亚湾石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3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化工园区二十强第二。

大亚湾石化区以中海油1200万t炼油项目和中海壳牌95万t乙烯项目为依托,目前已吸引了美国、荷兰、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企业进驻。大亚湾石化区包括石化产业区、精细化工区、纯洲港区和荃湾仓储区。石化产业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荃湾仓储区主要经营油品和危险化学品的海上、公路、铁路储运。精细化工区和纯洲港区仍在规划中。

如何对大亚湾石化区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王如君介绍说,评估小组的人员从7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资料与编制依据收集;主要危险因素辨识;各类技术检查表编制与现场考察;危险源事故后果及对周边影响评价;大亚湾石化区安全性整体定量风险评价;选址和布局安全性分析;大亚湾石化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安全分析。

经过半年多的考察、分析、计算,中国安科院对大亚湾石化区的区域安全评估结论是,风险整体可控可接受。

王如君以管道运输风险分析为例介绍说,大亚湾石化区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华德原油管道和立沙成品油管道三条油气管线周边没有出现1×10-5个人风险等值线(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在天然气长输管线和立沙成品油管道沿沿海高速公路北侧走向的重合部分产生了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个人风险等值线宽度为22m左右,三条管线的其余部分没有产生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管道运输整体风险不高,可以接受。”

在这组数据的得出过程中,评估小组运用了中国安科院“国家十五攻关”取得的最新成果――区域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将安全状况评价、事故后果评价结果与周边人口分布情况结合,通过事故频率与后果分析,将各危险源的事故风险进行叠加,获得石化区整体性的个人安全风险等值线分布,以及整体性的社会安全风险容量曲线,并以此结合风险容许标准共同作为安全规划的依据。

在对区域产业规模合理性分析后,中国安科院的评估小组认为,在现状和近期规划建成后,大亚湾石化产业区可新增260万t/a的甲类易燃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3.5万t/a的有毒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1720万t/a的甲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或新增2960万t/a的乙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荃湾仓储区可新增150万t/a的甲类易燃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940万t/a的甲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或新增1650万t/a的乙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

同时,评估小组应用多米诺效应分析后发现:大亚湾石化区的中海惠州炼油的丙烯球罐、气分原料球罐、LpG球罐和成品汽油储罐,中海壳牌丁二烯储罐,智盛石化的环氧乙烷储罐,李长荣橡胶的丁二烯储罐,海能发一厂的轻烃储罐轻组分储罐,大诚石化的液化气罐发生事故后,影响范围超出了厂区,会对周边企业的装置设备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二次事故。

应急处置建议对策

对于大亚湾石化区存在的风险,中国安科院评估小组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应急能力建设三方面给出建议。

对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根据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应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

“对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王如君说,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

仓储企业为避免储罐冒顶事故和浮盘搁底事故的发生,评估小组建议,储罐要设置高位、高高位、低位报警装置;报警高度应满足从报警开始(10~15)min内不超过液位极限,同时设液位极限联锁装置,切断收(付)油阀门;对储罐液位报警装置采取冗余系统,同时安装使用两种不同的液位报警装置;在防火堤外设置由水封井和切水收油装置联合组成的阻火、隔油、排水装置;储罐顶部密封圈周围设火灾报警装置和工业监视系统,以便及早发现火情,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园区层面如何加强与企业在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衔接?评估小组建议,石化区要严格项目安全准入。引进项目要符合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等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同时要符合大亚湾石化区产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芳烃下游产业链、C2下游产业链、C3下游产业链、C4下游及炼化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及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鼓励设备和工艺技术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式先进的企业入园,限制设备更新、维护及人员素质跟不上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入园。

评估小组还提出,应根据石化区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有关实际和石化区封闭管理的建设规划,建设一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具备临时停放、物料卸载、罐体清洗、车况检查等功能,分别设置易燃易爆区、剧区、一般化学品停放区、污水处理区,车辆安全检查区等相关区域。

在对大亚湾石化区的应急保障能力评估后,评估小组认为,应加强石化区消防装备配备。为石化区消防队伍配备大功率远距离泡沫消防车及高喷消防车,以满足远距离喷射灭火要求;配备水控摆动移动炮,用于大型油罐火灾扑救;配备大功率汲水消防车,以防止供水系统损坏或供水不足时,从附近水源就近取水;配备涡喷消防车,用于吹散、稀释、洗消事故现场的有毒气体,强制通风、驱散有毒烟雾和火场降温。

“建设应急物资库,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王如君说,可以制定《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明确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储备方式方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编制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由大亚湾石化区和区内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一座应急物资库,配置如大功率抽水机、移动式应急发电机、围油栏、收油机、呼吸器、防化服等应急装备。

评估小组还认为,应对石化区内所有的消防泡沫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公安消防和企业所储备的泡沫液的数量、类型、有效时限等信息,并报告给应急管理和指挥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用。“整合石化区各类应急资源,包括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应急物资,对其名称、数量、类型、存在位置、有效期限等信息进行统计,并报告给应急管理和指挥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用。”王如君说道。

在石化产业区和荃湾仓储区内分别建设大型公共事故应急池,是评估小组提出的重要建议。王如君解释说,应急池是在突发事故状态下,承担泄漏油品或液体化工品,以及消防污水的收容,防止泄漏物质和消防污水进入水体和海域,避免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此外,评估小组还建议整合大亚湾石化区现有应急资源,加快建设应急平台基础数据库,开发基于GiS的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管理和指挥系统,满足石化区生产安全日常综合监管和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的需要。并建立完善的大亚湾石化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信息系统,以便正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