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25

美术生知识点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预设问题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美术生知识点篇2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创新观念思维教学法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生知识点篇3

关键词:微课中学美术教育影响作用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是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信息传播方式创建的一种全新的、具有特定化、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对某个特定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微课教学一般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反映课堂上某个环节或主题而进行的。微课教学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指向性更加明确。微课课时较短,知识点集中,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上的难点进行集中突破。此外,微课还可以对课堂上比较抽象的画法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改善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学习等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增进师生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微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实现,对于知识点的强化通过课后作业予以巩固,因为课堂上绘画创作的时间很少。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消化知识点,动手能力不足,不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微课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中学美术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重难点知识的传授,在讲解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微课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上课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绘画创作的时间。随着美术教学的改革,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弥补了以往美术教学的不足。微课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微视频授课。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不必出现在画面中,可以用画外音配合ppt讲解知识,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远程授课,这是对于信息科技的良好应用。微课摆脱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束缚,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或离线下载的方式查看微课中的知识点。美术课堂不再是必要的上课场所,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这种课堂的灵活性使整个美术教学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分时间、地点,也不用教师当面授课,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学习,锻炼了自律能力。

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微课

1.课堂中使用微课

微课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堂上有一些知识点比较深奥,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如果想将这些知识点阐述清楚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微课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视频,将其整合成课堂学习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示范绘画技术,通过微课可以将这些细节展示得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课可以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微课的趣味性特点,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美术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课后使用微课

中学美术课除了教授学生美术知识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课后使用微课教学可以梳理并讲解学生在课上没有理解或听懂的内容,唤醒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微课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不仅可以使用电脑播放,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播放,方便快捷,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有些绘画技巧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完全掌握,需要课后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将这些技巧的演示做成视频,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微课上传后,内容可以长期保存,学生可以随时播放观看,也可以反复观看,家长可以根据教师在微课中的讲解指导学生,学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做到熟能生巧。

四、微课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直观的特效,展现美术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利用微课视频,将经典美术作品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通过生动的视觉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积极学习美术,提高美术水平。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冲击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积极投入学习,逐渐地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大大提升中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微课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将微课运用于中学美术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美术知识,配合视频资料,将大量知识点和美术作品浓缩到微课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美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微课具有微而精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认真学习微课内容,能够体会教师在微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投入的精力,明白美术教师的用心良苦,从而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学习。微课教学相对以往的美术教学而言,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美术教师为学生精心打造视频教学资源,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一改以往教学内容的单一、乏味,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2.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微课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可以提高中学美术的课堂效率。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对于美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往往要当堂讲解、示范,有时甚至反复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如此会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课堂效果却并不理想。微课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反复播放相关的美术示范视频,同时配上字幕,简短的视频不仅可以浓缩相关的美术知识点,而且可以展现美术技巧的细节,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及时进行美术实践。同时,美术教师还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时巩固课堂讲授的美术知识,从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制作好微课视频,把理论知识、绘画流程、注意事项都在视频中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观看,播放时对重点知识予以强化。学生观看后,教师再讲解绘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这样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3.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通过微课形式进行授课,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美术学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及时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美术知识,是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通过网络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学美术教学的不断发展,改变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以往美术教学的缺陷。教师要充分借鉴微课教学,推动中学美术教学的长足发展。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科学、合理地应用微课教学,才能促进美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要保证微课使用的有效性,微课使用是否恰当、能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等,是其中的重要标准。因此,只有保证中学美术微课使用的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开展微课教学,进而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美术生知识点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美术语言。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美术、发现生活中的美术,是他们学习的关注点。小学美术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美术语言,了解如何用美术的角度看待世界。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认识美术、熟悉美术,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展开分析、思考,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

一、小学美术教学情况

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他们往往需要学会用美术的角度认识美术,了解与美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模仿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策略,鼓励一年级的小学生自主完成部分美术作品鉴赏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美术问题和基础知识较为熟悉,那么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就会有所加强。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透过美术作品看本质,勇于发现美术作品的美。现有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思考现有的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小学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新颖的教育模式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目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分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讲解教学重难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难以充分地训练自身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做好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促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美术的习惯。

1.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赏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习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如,在动漫形象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5~8分钟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动漫形象的特征,并总结美术作品鉴赏的角度、技巧问题。在引导学生欣赏动漫形象的有关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有关动漫制作原理的视频,让学生走进动漫世界,发现动漫作品中独特的美。教师要做好幼小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发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动漫形象的设计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动漫中人物、景色、事物等形象的美,绘制自己眼中的动漫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眼中夸张、幽默的动漫形象。由此可知,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入手启发学生,并以此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2]。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

在幼小衔接期,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学习、社会知识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拓展学生的美术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自身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购物常识,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术的认识。如,在《快乐的家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家园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家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现家园美术作品的构造,并了解美术手工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家园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增强作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手工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美术学习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购买制作家园美术作品的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房屋建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部分生活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学生设计、制作的家园手工作品也是不同的,其个性化思维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3.创设美术微课教学情境,营造个性化课堂氛围

教师在上微课时可以创设美术课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如,在人物形象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的特征,在创作半人像时重点描绘人物的面部、衣服、眼神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微课理解描绘人物形象的思路,再创作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美术画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画像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厘清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学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造型的绘制方法、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了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备绘画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与人物形象绘制相关的工具[3]。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美术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动手创作人物形象作品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会建立起对美术知识的形象思维。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可以营造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摆脱以往单一作画模式的束缚。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顺应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4.结合纸工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现有的纸工特色教学工具,制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激发学生对纸工制作的求知欲。在实际的纸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上,让学生从构建纸工制作的思路开始,进入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如,在制作“大嘴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制作嘴巴形状折纸的大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制作“大嘴折”的基本思路。学生在思考生活中嘴的形象时,会自觉地思考人物嘴巴的特征,确立对纸工作品的认知。学生在上课前应了解折纸、剪贴艺术等基本的美术知识,完成预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纸工制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口纸师傅的制作技巧,让学生协助,通过视频学习口纸师傅的制作步骤。在学生制作纸工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思考制作层次,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置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到制作纸工作品的要点。学生在思考如何描绘嘴巴形状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力,制作作品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嘴巴的颜色、形状、折纸顺序的关系后,可以理解嘴巴形状折纸制作方法的不同,加深对纸工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嘴巴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特定的训练,鼓励学生并使其巩固所学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5.结合美术作品故事背景,强化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

在小学美术课上,小学生对课堂导入时的美术故事往往很感兴趣,乐于发现故事中的美术知识。学生对于新颖的美术教育形式具有探索欲望,教师通过自主的美术教育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挖掘美术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分组完成对美术故事背景的探索。教学个性和特色是吸引学生的一大重点,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就必须积极分析当前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设计目标。如,在梅花作品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结构丰富、内容突出的美术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教师要在多媒体视频设计中讲授传统的画梅技法,并让学生学会赏析梅的表现技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让学生分析梅花的造型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花朵代表的含义。在分析美术作品故事背景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术知识,并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学生通过阶段练习,可以建立对美术作品的形象思维,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陆如萍.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J].中小学管理,2019(1):21-24.

[2]崔学英.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14-215.

美术生知识点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规律;误区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训练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皆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性的熟悉,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关于传授知识

注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非凡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专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美术课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究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茨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熟悉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详细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非凡规律的好教法,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晰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殊需要的教法。

二、关于训练辅导

学生把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

美术低能的缺憾。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的切入口。目前,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茨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应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三、关于作业讲评

美术生知识点篇6

1.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是永久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美术这一具有艺术独特性的学科来讲,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很多教师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就一步一步按照课本上来讲,和其他科目的上课方式完全相同,学生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听不下去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只有老师自顾自的在那里讲课。想要把美术独特的艺术精神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单一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使学生学到真正把握美术的内涵,削弱了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同学的热情。例如:某老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拿着课本在讲台上念,当讲到某一幅作品时,用口头语言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呢,这位教师就用粉笔在黑板上把这幅作品的作者写在黑板上,然后对这位作者进行一系列的展开讲述,讲了一大堆,学生知道作者是谁,但对这幅作品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特点,还是一无所知,教师只是讲解作者就显得太空洞了,重点应该是作品本身。

2.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很多教师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作品,但大多只是画的比较有特色,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美术的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怎样画出好的作品,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审美、构图等专业知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美术精髓的认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也只对作品的创造有些研究,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不够、专业水平素养不高。学校招聘美术专业教师时,也缺乏重视和考评,觉得只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就可以,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从一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导致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二、美术教学与本土美术结合的有效途径

1.发挥本地特色,重视美术教学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拓展当地学生的知识面,形象生动的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当合理适当的结合本地独特的民族美术风格特点,平时收集一些当地有名的特色景点美术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当地民族传统的东西,学生更易接受,学的更快一些。发挥当地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上课时,既能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又能了解自己家门口的传统艺术文化,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提高其对家乡的热爱及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画这节课前,老师可以先去当地著名的景点考察一下,带着相机去录下其具有中国画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录一段视频,回去备课时加到课堂内容中去。上课时播放ppt呈现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看,一方面加深对美术中国画这一课程的了解,另一方面感受家乡艺术奇妙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开展与本土美术相关的课外活动

学习美术就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户外更能体会到艺术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也要这样,平时上课时多引导学生去当地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去感受,加深对美术深刻内涵的理解,打破单一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家乡独具的艺术魅力,使美术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美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知识。例如:美术课可以课外和课内交替进行,每一次上课时,讲解本地一个地方的美术特色,鼓励学生亲自去实地参观,体会一下该地的风土人情、美术特点,触碰具体实物来加深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学生通过贴近生活,体会围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美术文化。把生活与美术融合在一起,让抽象的艺术变得具体化,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三、总结

美术生知识点篇7

第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单以传承为己任,教师已不再是教书匠,以往美术教育的“双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涵盖美术教育全部的基础,“通过美术的教育”,正日趋显现着它的扭力。知识目标与人的发展目标和谐发展,人的发展目标放置首位,这应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共识。

第二,在美术教学中,因学科自身的特点(如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就容纳了运用多种工具、使用不同媒材,塑造平面到立体的一切表现),决定了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个体在不同表现形式、方法上的能力差异。客观上,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发展。

第三,在开放、自由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没有任何限定的自由,实质上是最大的束缚。对学生而言,满足其对于学习内容选择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使学生失掉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详尽准备。这样,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无疑是空中楼阁,最终无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把握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立足美术学科特点,激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本能兴趣”,并使之持久,是教学应把握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感兴趣、好奇的事物入手,激发他们的表现冲动,由此再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性,引导学生认知多种媒材,多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有助于表现“情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探索表现情境,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满足最初的表现欲望,获得成就感,并在这一循环递进的活动模式中,实现将学生原始的、不稳固的兴趣冲动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表现能力的不断升华。

2.在教学实践中,改进美术教学内容,科学整合现有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特点密切联系,从而保证了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整合,并使之均衡发展。根据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如:学生造型、欣赏及综合表现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知识、技能的掌握,满足该年龄段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保证了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改进教学内容,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将多套教材整合。选择若干条线索,连贯、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通过美术的教育”达到最高值。

3.注重差异性,利用差异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各自良性的性格尽可能充分地发展。美术教学中,学生间的差异及个体在不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允许并利用这些差异的存在,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展示良性的互动,促进教学活动质的飞跃。这样,适应了学生的各种情况,有利于调动并保持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奠定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

三、学生学习评价的把握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新的美术学习评价应以“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为原则,展开多元评价。

首先,要把握评价标准“多维性”和“多极性”。所谓“多维性”,就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对美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多级性”指评价要注意纵向性,要肯定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的发展,激发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其次,评价要把握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也就是说,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激发造型表现欲,保护自主的审美情趣和好奇心;有利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美术潜能的开发;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美术兴趣活动的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美术活动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兼职美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探索新的美术学习评价方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衡量美术学习成绩的好坏。如:教师以不同的审美定位,站在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角度,审视美术学习中后进生的作业,挖掘作业中的闪光点,那么,学生将从作业中得到点滴成功的体验,作业本身就充满了激励,学生将不再有失败的感觉,而会一步一步树立自信。

2.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做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活动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如此,学生将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学生展示自身多方面美术表现才能的舞台。评价不再立足于美术知识与技能,应该充分考虑美术表现中的情感性和艺术性,考虑到美术学习及表现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4.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美术设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

5.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每堂课、每次活动,不仅关注期末考试,更要关注平时,仅以一张美术作品评定学生的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

美术生知识点篇8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按照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地把其当做追求升学率的“灵丹妙药”,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家长和学生为了能上一个大学。再加上高考制度的缺陷,致使美术教育的严重变形,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实践能力。本来是新课改的美好出发点,却成了美术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的起点。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的内驱力是功利、实用主义教学观。因此,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说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如说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美术课是以发展学生德育和培养个人才能为核心。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和其特殊性,其任务不是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伦理知识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甚至以描摹形象逼真与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新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为目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讲授、临摹、创作、参观、谈话、游戏、欣赏等等都可运用。千万不可拘泥于一种教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活跃起来,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真正和谐地发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下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美术教育方面谈几点刍议

1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眼力”

眼力,既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的能力,既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观察力是人们原始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由于中学生的感知觉处于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还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因而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在直观感觉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知识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学生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还应安排一些静物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经典作品作为教具,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中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观察大量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拓宽学生的视野。

2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育人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文学、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同根孪生。音乐与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通过音乐和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用文学语言作品激发想象。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宽广、直观。使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围绕作品提供各种信息而展开联想和创造。这样在网络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孔子曰“君子不器”: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多少知识灌输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拥有多少知识,学生不是充当装知识的器皿。而是学生将学到的有限知识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教学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也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3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对美术的情感教育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这样方能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才是理想的境界。而学生一旦有了真情,学习就不在是任务和负担,而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美术生知识点篇9

一、强化美术课与文化课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

六、七年级的学生,之所以忽视美术课程的学习,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文化课如数学、语文、英语学好就行了,美术课学好与否无所谓,甚至把美术课当成自己休息放松的时间。其实,美术课是门基础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美术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文明与进步的思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非常紧密,二者同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其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美术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美术鉴赏、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打好专业基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审美修养的素质。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言,它大致经过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三个阶段。凭借一般的直观艺术感觉,对作品做出“象不象”、“美不美”的评价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综合、判断、想象、联想的能力,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审美能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美术相关知识来获得。

造型艺术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本质共同的目的性,都可以起到传达人类情感的作用,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东汉时期的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德其情”。这说明美术创作不仅是描绘可视的事物形象,也同文学作品一样,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形”、“神”、“情”。西欧有些名画,如《创造亚当》、《维纳斯的诞生》等等,多是取材于文学名著。中国有些山水画珍品也汲取古诗词的意境与神韵。评鉴作品常用“诗情画意”、“以画达意”等词语,说明好的诗文要含有画意,而好的画又何尝不饱蕴诗情呢!在历史上名画家兼文学家的有之,如王维等;文学家的画在绘画史上占有要位的也不少见,如学生在学习国画《寒江独钓图》时对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进行学习,加深了对美术作品意境的理解。再如学习《心中的风景》一课时,让学生回忆语文课上曾经学过的描写优美风景的课文片段,回忆学生曾经听过的旋律优美的音乐,产生联想,从而想象出理想中的家乡美景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这些事例说明在美术教学中贯穿语文知识或音乐知识以及历史知识,让语文或音乐促进美术技能、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发展和提高,在语文或音乐教学中贯穿美术知识,让美术促进对语文或音乐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了美术与其他文化课的关系,他们同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其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已不是很明显,知识的融合越来越显著。要在新世纪里更好的获取知识,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将美术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寻找双双的相通点,让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同美术一起熏陶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享受艺术,让艺术促进学习,可以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前我没有教过美术课,对美术相关知识匮乏。为了上好美术课,我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上网学习、研究相关美术知识。认真地分析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六、七年级学生在美术方面必须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潜心致力于美术教材、教学的研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就有的放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素描、色彩、工艺的练习。要做到美术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就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每次备课时,我都细心备教材、精心预设、专心备学生。课堂上巧妙地新课导入、与学生默契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为课堂增色不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上穿插于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三、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每个班级和课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美术课来说,除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美术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过程中给与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中,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我的做法是:1.对低水平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并教给他们如何寻求帮助,有了进步大力表扬,这样就提高聊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也就更高了。2.对尖子生提挑战性地问题,让他不断地探索,并对他的行为加以赞赏和推广。3.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把4——8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或者自愿结合,分工明确),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有几个小组共同商讨。如果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有教师出面指导,在进行小组探究。从作业中发现,合作后每个学生的作品水平明显高于独立作品水平。小组合作提高聊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我的体会是: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实增大聊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只要教师热爱学生,甘愿奉献,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美术生知识点篇10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课程整合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50-02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当今课程的整合是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它既是人文性的需要,也是时展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

笔者针对美术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领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谈谈个人看法。

一、美术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综合•探索)的依据

就美术学习自身所具备的视觉特征而言,它不应是一种孤立行为,而正逐渐成为一切学习活动新的枢纽。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掌握“视觉语言”,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领域知识时,更加形象和便捷,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因此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整合更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美术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综合•探索)的内涵

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相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通规律的认识。

1.从美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与美术各学习领域之间的综合•探索

20世纪以来,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美术各门类也继续分化,同时各门类之间综合化的倾向也在逐渐加强。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地了解美术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等知识,将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掌握多姿多彩的美术语言。

2.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探索

当下生活中,人们需要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共同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美术学习不能仅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教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共同来领悟人类知识的丰富。在了解诸多学科共通知识的同时,掌握综合运用美术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3.从未来社会的需求看――美术与现实生活的综合•探索

我国自孔子以来即提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而正是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才是学生真正关注和喜爱的,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艺术的社会,人类生活方式的艺术化、生存环境的艺术化,都需要美术来充实头脑、指导行为和装扮个性生活。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并将其融入生活,才会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术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这次课改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次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全新挑战。我们的教师应该借助新课程中学科整合这一契机,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1.教师需要精通美术学科内各领域的知识――适应课程内部整合

美术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学工作,其专业的性质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具备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它的门类之广、变化之快、表现手法之多样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专攻某一领域(如:油画、国画或设计等)的“偏科”现象,不仅重技法还要重理论研究;不仅迷恋绘画还要关注设计;不止是能画还要会写……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补充必要的美术专业知识。

比如:新课程下新增的陶艺、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知识都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和提高,尽快地熟悉和驾驭它们。只有这样,教师精湛的绘画水平、广博的美术史论知识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洞悉和设计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学习热忱,更好地传达美术信息,以达到课标要求,即适应课程内部整合。

2.教师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课程外部整合

新课程提倡教师既要“专”美术,又要通晓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充分适宜的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受、领悟到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知识联系,逐渐建立起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从而形成交叉的思维模式。

比如:对姊妹艺术的学习(音乐、舞蹈、戏剧等),会使教师更深刻体会彼此共通的艺术规律,对加强美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加之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一幅作品的欣赏它涉及到诸多方面:构图中可涉及到黄金分割(数学知识);作品的年代背景(政治、历史知识);作品的材料(物理、化学知识);作品的情感内涵(文学、心理学知识);作品反映的环境地貌(地理知识);画面中的生物形态(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跨越和融合。

首先,要求教师在课下和研究教材时,应深刻理解教材在学科整合方面的设计意图,挖掘课程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所涵盖的知识要素,有目的地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比如,用心体会“节奏感”在美术与音乐中的共通之处和不同表现形式;美术与文学的联系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描写的意境,在头脑中产生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字,反之也可以借助插图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将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元素与几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美术学习中也可以反作用于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等等。总之,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阅读经典文学著作与随笔,培养自己的诗意情怀,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修养。改变以往只顾欣赏“花儿美”,而不关心“花儿为什么开”、“这是什么花”这类远离科学知识的旧观念,多了解些自然科学知识;在外出旅游考察时,不仅关注那里的人文特色,还要留意它们的政史地文化等等。

如果说,美术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那么,外部整合则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生活中一切知识都是共存的,一切艺术和知识均根植于生活。

3.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