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15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1

继信息产业部与微软签订备忘录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进程之后,这次与英特尔签约是信息产业部又一次与企业合作,推进信息化合作,缩小数字鸿沟。该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信息产业部与信息技术领先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并将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根据备忘录内容,英特尔将在合作备忘录有效期内利用3000万美元资源以支持中国在推广农村信息化及其它信息化方面的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政府开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将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产业部官员表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2006年信息产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复杂而艰巨,需要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参与与通力合作。

英特尔副总裁、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说:“我们将与中国信息产业部等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充分利用英特尔在产业界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大力支持我国农村信息化产业链的建设,探索高效、可持续的农村信息化推广模式,为建立完善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备忘录的实施,将着力于两个方面:推进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行业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英特尔将配合信息产业部建立持久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产业链、找到适应中国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并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行业应用方面,英特尔将与信息产业部共同建立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验证实验室,搭建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实验环境,测试并推广各种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将建立一个中国信息化平合研发中心,进行专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终端的研制开发。英特尔还将配合各地区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并协助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工作,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地方主管和农村基层干部中的普及。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两个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档案;服务;措施

abstractUndertheguidanceofthetheoryofthe“twosystems”construction,howtoadjusttheworkingideasactively,bringingforthnewideasofagriculturaltechnologyarchiveswork,tomakeclearitsrole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findoutthejuncturebetweenarchivesworkand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ereexpounded.itwasfocusedonbuildingagriculturalsciencesandtechnologyarchivesresourcessystemandpioneeringservicemodeandmeans,tobuildconvenientservicesystemforarchiveswork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toimproveserviceofagriculturalsciencesandtechnologyarchivesfor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

Keywordsthe“twosystems”construction;agriculturaltechnologyarchives;services;measures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尽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农业科技强有力的补充,各级部门、科技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档案工作新思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着力建设“两个体系”,已成为档案工作者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

“两个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建设档案资源体系,二是着力建设档案服务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问题,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档案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若干意见。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应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1明确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农业科技档案是科技经验、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改进作物栽培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档案能科学地指挥生产,为正确决策提供大量详尽的、确凿可信的档案数据。三是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了解过去的工作和成果,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农业科技档案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依据,对农业生产活动、科技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参考和借鉴作用[1]。

1.2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2]。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去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主动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档案信息。

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对一大批涉及农业资源调查、综合开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畜禽水产养殖、治病防疫及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料需求非常突出。因此,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自觉地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整理需要保密的关键性资料和可以公开传播推广的科技成果资料,围绕“三农”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开展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等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3努力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立足于“科教兴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最佳的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将采集、加工整理的农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信息、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站或同行业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如科技基础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一批直接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库,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

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电子传媒、网络、手机等,有效拓宽农民接受和信息的范围和速度,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空间,为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观念。如农村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将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发挥档案的效益。指导和帮助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有关惠农政策资料、农业科技资料、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同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此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可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的水平。

2树立“三大”意识,建立服务“三农”的科技档案利用体系

2.1树立大局意识,解决好会不会服务的问题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做好档案的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多了解形势,走出档案看档案,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档案工作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后端服务变为前端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行档案、图书、资料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地为科技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节省科技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和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增强服务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和利用高质量科研档案,直接服务于科技转化。科研档案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归档的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组,系统收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2.2树立创新意识,解决好如何服务的问题

在工作方式上,打破只看重党政机关文件的收集整理、编目和利用,轻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和利用的传统模式。改变足不出户、坐等档案进馆、被动应对上门查阅利用的局面。变被动为介绍馆藏,主动服务;了解需求,定向服务;记录备案,自觉服务;深入现场,跟踪服务;送档上门,按需服务。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优质高效化。在管理手段上,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改变过去只习惯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处理。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体系,为准确快捷服务提供保障;简化服务程序,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大档案资源的时空利用效果。在宣传方法上,积极配合重大宣传活动提供档案服务,主动联合宣传等有关部门,利用媒体、展览、网络、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活动,并利用馆藏资源和档案利用效果,积极宣传。特别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档案宣传工作,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业务指导,指导各农业科研所应根据《档案法》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三纳入”(即把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工作程序、纳入科研计划、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四同步”(即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与科技成果总结鉴定同步、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三把关”(把好鉴定验收关、把好上报成果关、把好科研人员业务考核关)为基本内容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地管理、维护和利用科技档案[4]。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完善农业科技档案利用体系。改变“闭架借阅”,“你查我调”,加强信息开发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如: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农业科技档案总目录、分类目录、综合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或卡片、作者目录等,方便查询检索。同时,对科技档案、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综合计算、分析、研究加工,把分散的原始信息加工成系统的、实用的编研成果,如科技成果简介、基础数据统计、专题汇编、科技图册、大事记、组织沿革、单位年鉴等[5]。在服务种类上,开展农业科技档案多种服务,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信息交流、以科技交流和成果转让为目的的陈列展览、以宣传教育为目的的陈列展览等。

2.3树立责任意识,解决好能不能服务的问题

档案工作既要靠制度来管理,更要靠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来落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必须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

多年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存在着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科技成果档案随之进入档案柜,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永久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2万多项,而转化率仅为20%~30%。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程度,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首先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发展依赖于生产[6],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指导各农业科研所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既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支撑热带农业发展,其科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已经逐步走上了科研、生产和建设服务的路子,科技人员已经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正千方百计地“为档案找用户”,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热区“三农”,科技档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服务于“三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对橡胶、香蕉、木薯等热带作物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紧密结合热区农业发展需要,研究、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培训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讲座、实施科技十大行动、支撑海南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开展科技救灾减灾等活动,既服务了“三农”同时又宣传和展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实力,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新时期科技档案的服务向服务民生,为民排忧解难的方向拓展。科技档案工作发挥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参考文献

[1]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5-8.

[2]杨冬权.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C].2008.

[3]牛盾.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五大趋势[eB/oL].(2006-08-10)http:∥cctv.com/agriculture/20060810/100785.shtml.

[4]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57-159.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问题;认识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34-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按照国家、省、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农业科技档案网站;二是开发网络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软件;三是研发档案库房环境远程智能测控系统。笔者结合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化工作的实践,谈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1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地档案事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行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其必要性。从外部看,这是信息化社会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内部看,这是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大量农业科技电子档案的产生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战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也有其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纸质档案损坏或遗失,因此,档案信息化能有效地保存档案信息,改善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备份。另外数字档案也使档案不再局限于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2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功能与传统管理相比,不仅要求档案资源全球化,而且要求档案服务网络化。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不得不解决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安全问题

农业科技档案网站是一个开放的网站,必然会带来信息安全问题。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网络,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媒体。网络自身的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根基于网络的档案数据自然也会受到安全威胁,特别是网络黑客篡改数字档案的行为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次是档案本身安全问题。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或多或少含有机密信息。为保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安全,档案馆建立和健全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防范体系等安全保障体系,从内部和外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一是增强系统备份与恢复、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功能;二是采用多种安全保密技术和措施,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加密等;三是对于机密档案,严格遵守“泄密档案不上网,上网档案不泄密”的原则。

2.2法律问题

电子档案数据失真、科技档案智力创造等会给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第一是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问题。档案文件的法律效力源于文件形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原始性、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的基础。由于存储介质的可重写性,电子文件在编辑过程中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改,严重影响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第二是知识产权问题。档案信息化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数字信息资源的著作权问题。对于享有著作权的档案文献,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权利许可的问题。解决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法律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全过程,建立起一个统一标准、密切相关、互为保证、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组织方法、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业务技术规范,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针对著作权问题,在信息化之前,如有涉及到著作人权利的,应获得权利人的同意。档案馆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及网上,应防止档案版权被盗用、不合理使用等情况的发生,通过在信息化过程中采取印刷馆徽标记、加贴条形码等手段,防止信息被随意下载复制。

2.3软件问题

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有很多,但是却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少数软件之间无法兼容。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行业甚至是同一个行业内的档案资源都无法共享。更为严重的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对于数据格式、开发平台及数据接口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产生了大量异构数据,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软件水平的整体提高。如果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共享,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涵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数字档案网络,这对于档案的整合,保管和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假使统一档案管理软件尚有一定难度,则可出台相关的档案标准化规定,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标准下,先期实现各个行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共享。总之,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刻不容缓。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各自为政的现状,要尽快建立起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统一标准的系统,从而使档案的整理编制以及信息化都有标准可依,进而有效的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

2.4人才问题

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少量档案专业人员。在一些基层单位,甚至还存在着没有专职档案员的情况,导致部分档案人员不仅缺乏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和进行档案信息化的主动性,更缺乏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这与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综合型档案人才队伍相去甚远。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档案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技术人员不懂档案知识的尴尬情形。档案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在交流时难免有盲点和技术误区,导致档案信息化进展缓慢甚至有返工的情况,进而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多重浪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精通档案、计算机领域的综合型人才。面对目前缺乏开展档案信息化人才的情况,一是要在现有的档案队伍中发掘人才、不拘一格的启用人才,确保其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二是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在培训。针对当前档案工作者知识体系单一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培训档案知识,也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继续教育,增强档案人员对计算机工作的了解;三是鼓励档案人员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为档案信息化提供复合型人才。

3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要顺利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创建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系统,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综合型档案人才队伍。对传统管理来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工作,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等待我们去一个一个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数字档案馆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2]张芳.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现状及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43-144.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B2B;电子商务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reedominantfactorsimpactingthedevelopmentofB2Be-commerceinagriculturesupplychain,includingindustrystructure,productcomplexityandhigh-touchnatureofagricultureproducttransactions.onthisbasis,thispaperdiscussesseveralsuccessfulstrategiesontheconstructionofe-commercesolutionsinagriculturesupplychainfromindustrystructure,marketandproductexpertiseanddevelopmentoforganizationrespectively.

Keywords:agriculturesupplychain;B2B;e-commerce

通常将农业综合企业中的B2B交易如购买、销售、贸易、配送以及订立合约等作为向电子商务转化的目标。在农业供应链中实行电子商务理论上的利益包括:(1)促进信息流动、市场透明度及价格发现;(2)加强产业协调;(3)减少或消除交易费用。这些理论上的获利是无可争议的,但由于将业务向基于internet的B2B电子商务方案转化存在着诸如投资回报不清晰、缺乏利益共同体的支持、复杂的技术等问题,使得在农业综合企业的供应链中实行B2B电子商务方案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这些理论上的获利还没有物化为收益。有资料显示,在农业供应链中B2B的成长需要比预期的时间更长。

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1三个决定性因素

1.1产业结构

阻碍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充分发展首要的一个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过去10多年,农业综合企业中各级价值链的合并改变了参与方之间的传统关系,并以两种方式影响了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1)减少了对采用电子手段协调碎片市场的需要;(2)产生了对透明化电子市场发展的新障碍。

1.1.1较大的市场集中度

一方面,农业综合企业合并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集中了不同的市场分块;另一方面,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为分散碎片式的市场以一种廉价、有效率的方式建立协同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当前的合并正在减少进行这种行业协调的需要。在诸如谷物处理、肉类包装和加工、食品加工和零售等价值链的一些分块中,合并使得关于产品和价格等的市场信息集中在一部分大型企业中,如果这些大型企业期望借助电子商务来减少它们的交易费用和(或)生产费用,那么是可能推动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但是规模很大且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企业也可能会成为实现电子商务方案的明显障碍,如因为内部评估过程不够、缺少信息技术人员,雇员不适应变化、因预算优先级而引起的内部冲突、缺乏合作伙伴或资金、高层对实现农业供应链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缺乏理解和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1.1.2透明的市场

合并所产生的第二个影响关系到虚拟市场的发展。尽管通过新的价格和市场机制,电子商务根本性地改变了买卖双方交流的方式,并可能带来更好的产品信息、更适合的价格、降低了风险、更大的市场透明度等好处,但在同时,很大的价格透明度对合并各方也构成了威胁。另外,信息控制的不均衡以及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一个较高的利益市场,而电子商务方案所提供基于internet的、更有效的信息访问方式可能会削弱合并方所拥有的这种利益,结果使得它们不愿意参与到这样一个新的市场机制中去。

1.2产品复杂性

第二个影响电子商务方案实现的因素是日渐增加的农产品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两个来源:传统的产品复杂性和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1.2.1传统的产品复杂性

尽管集中的市场提供了有关农产品的共同价格参考,但是位置、配送时间和实际的运输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复杂的个体交易,并影响到农产品价格,例如同样重量的某种农产品当天的价格将会和一个月前的价格不同以及本地和异地的价格可能不同等。另外,对某种农产品是属于功能型产品还是创新型产品的区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属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供应链所强调的重点、采取的供应链方法以及所应用的it系统都是不同的。将某种农产品的所有信息(位置、时间、价格、质量和数量等)数字化非常复杂,要求有非常精心设计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买方为搜索所有这些产品信息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会超过其可能赢得的任何好处。

1.2.2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最近10多年,终端用户驱动的农产品复杂性在不断演化,集中在:(1)客户对更健康、方便和口味更好的食品的需求;(2)加工者对价值链中有价值的特色产品的开发。这两种驱动力推动了有别于一般农产品渠道的需求,如对高差别性食品的需求、对食品安全及其回溯能力的需求、最小化生产/加工和配送的总费用的需要等。

在过去,农业综合企业依靠向后垂直集成供应链来对客户偏好的复杂性作出响应,例如家禽业和肉类生产、加工业就是这种演变的例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供应链的这种集成:(1)通过所有关系来捕捉利益;(2)降低风险(质量、数量、价格和财务);(3)降低费用(交易和运作费用);(4)确保有足够的输入或市场;(5)能对变化的客户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集成需要从各个分散的位置捕捉数据,然后聚合这些数据提供给决策者使用,这些过程需要集成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检索系统来支持。电子商务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好处是它为供应链创造的“虚拟集成”机会能够使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更加有效的流动,从而使得对变化的客户需求能更快地做出响应。

1.2.3产品复杂性的影响

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复杂性对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创造了机会又构成了威胁。这一方面,在流线型的交易中产生了机会,internet要么太昂贵、要么不可能捕捉的信息数字化了;另一方面,这些农产品交易产生了对“点方案”的需要,或者信息交换系统被裁剪以适用于某个特殊产品或过程,这些具有个体特征的活动产生了威胁。期望一个包含一切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是不现实的,在找寻这种系统的过程中产生了几种业务模型:拍卖系统、在线目录和出价系统。B2B电子商务在农业综合企业中的应用取决于对不同提供物的评价以及决策模型的正确性。举例来说,一个在线交易模型也许对大量日常农产品贸易是适合的,但对一个特殊的谷物市场来说也许不够。也就是说,在应用某个方案或模型之前,需要对农产品的特性有完整的了解。

1.3高接触型交易

在农业综合企业中实现B2B电子商务的第三个障碍是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属性。买进原材料、销售谷物或家畜、采购机械、获取资金以及安排运输都是以传统的一对一方式进行的交易,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基本上是由关系驱动的,农业市场严重依赖于个人的交互活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是基于internet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在完全基于internet的农业供应链中通常缺乏经过人的交互活动建立起来的信任,大部分农业综合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生产商(农民)对进行internet采购缺乏信任,通过internet很难发展个人关系。由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业务方式所生成的惯性的影响,引入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字化交易在旧的交易行为中引起了变化和学习这些变化的需要,使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时间曲线。

2解决方案构建

如前所述,三个障碍延缓了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而成功的实现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组织发展有关。

农业产业结构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创建第三方市场、形成战略联盟、虚拟供应链在内的每一种战略都适合于一种独特的情况,电子商务的生存依赖于通过各种规模的行业参与者铸造战略联盟的能力。大的、合并的企业所面临的非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延缓在农业综合企业中采纳电子商务,较小企业的联盟可以形成电子协同的方式和与大的联盟进行更有效的竞争。在面临拓展供应渠道时,一个可能的成功策略是建立虚拟供应链,或者虚拟集成,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允许供应链协调以一种有效的、便宜的方式进行的机会。

由于农业供应链中日渐增加的产品复杂性,使得市场和产品专长成为了一个成功策略的关键元素,这包括市场知识、产品专长、风险轮廓三个方面。市场知识是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策略的最关键元素,它可使农业综合企业朝着更多附加值和更紧密的供应商—客户关系的方向发展。对产品规范的完整理解将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产品专长,能更好地设计电子商务过程并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多的价值。应该把深厚的市场知识成功转换到B2B的电子商务世界,一个企业发现行业趋势、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重新配置它的业务以对这些趋势做出响应将是B2B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internet和电子商务将根本性地改变农业供应链中的交易方式,那么对企业组织来说意味着:学习和培训的需要、交易中人的持续存在、获取知识。实现从高接触向高科技的转换,电子商务中的成功交易必须有很强的销售、客户服务以及市场定位,这需要学习和不断获取市场知识。能够理解客户并与其进行直接交流的企业将很有可能在向电子商务转换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从而使它的雇员能把精力集中在更有附加值的活动上,比如客户推荐,这会导致更好的客户满意度。

评估、选择和实现一个电子商务方案将包括彻底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和组织,每一个企业应评估决定性因素在一个既定行业设置中的影响。基于单个因素或组合因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战略选项,但并不是说一个电子商务方案的成功,必须把所有的战略选项用于所有可能的场景,每一个企业应基于它自己的情况决定它的战略。

3结论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5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GiS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4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傅肃性.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9,(2):17-23.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7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8

一、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

(一)全面完成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1号)和省委办、省府办《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9〕26号)文件精神,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与编办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规定整合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在2019年12月底前初步建立执法权相对集中、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责任明确、执法力量配置合理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改革任务平稳落地,确保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设得到加强。

(二)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资格和证件统一管理,规范执法标志应用,完善农业综合执法手段,努力争创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推行全国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共享。继续组织开展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提升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人员分级培训机制,切实加大新进入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整体素质。

二、大力开展农业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开展六大农业执法专项行动。2019年,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调、检打联动、标本兼治原则,在全市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中国渔政亮剑2019”、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生猪屠宰“扫雷行动”和动物卫生专项执法行动六大农业执法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农业执法办案力度。把查办案件作为农业执法的首要任务,通过举报投诉、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质量抽检等多种途径,积极拓宽案源渠道,始终保持“严防、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查处农业农村领域各类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监督抽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检打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两法衔接”相关规定,严厉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

(五)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的要求,结合农业农村领域的特点,深入查找农业农村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注重查找源头治理漏洞和日常监管盲区,紧盯农村“三资”、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生产销售、畜禽屠宰、畜禽及水产养殖、项目投资、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加强宣传发动,严格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平安”创建,突出“深挖根治”,将各项工作任务详细分解,明确各个阶段工作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倒逼推进,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完善内部监督,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严格落实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认真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范、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结果通报制度等规定。加强层级监督,通过开展行政执法督查、执法案卷评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执法指导等方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作出违法的行政处罚及时予以纠正。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严格执行《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防止监管缺位、履职越位和执法错位,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监督,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各类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调整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执法人员名录库和随机抽查实施细则“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双随机”联合监管计划,统筹实施联合检查,将抽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应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建立信用等级分级监管办法,健全以“双随机”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三、推进农业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八)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四川省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规定,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明确决策责任,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机制。严格执行《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起草、征求意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依法公开、备案监督和清理修订等工作。

(九)四是深入推进农业政务信息公开。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制度,不断完善农业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加强重点领域农业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农业网站管理,及时工作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回应民意诉求。

(十)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完善政务服务集中服务模式,农业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全部进入综合性实体大厅,并实行“一门办”,规范行政审批工作服务人员行为,完善政务服务满意度机制和“好差评”制度。优化农业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持续推进“马上办”提速行动和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按照“数据共享、全程网办”要求,强化数据目录和知识库建设,农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加强办事材料共享复用,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建立专项数据需求责任清单,加快材料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和运用,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材料减少60%以上。

(十一)加强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结合农业机构改革,全面梳理农业行政权力,建立完善农业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并及时认领、动态调整,优化行政权力内部和外部运行流程,完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基础数据,加大农业行权事项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录入力度,强化行政权力运行工作考核问责,做到应录尽录,线上线下同步运行

(十二)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依法受理和按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坚决纠正违法和不当行为,依法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当事人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有效发挥行政复议在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依法治农的积极作用。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依法自觉履行生效的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对于法院的司法建议,要认真研究落实。

(十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运行制度,扩大企业入驻平台覆盖面,强化农业部门追溯管理职责,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能力。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和共享,强化信用档案和信用结果应用,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实行分类监管,切实发挥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作用。积极对接市级信用平台建设,配合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加快形成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跨部门应用的联动机制。

四、加大农业普法力度,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十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普法工作机制。各单位、部门的负责人为法治宣传教育第一责任人,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和“谁服务谁普法”原则,各单位、部门要结合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情况,制定本单位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将普法工作清单录入四川省法治宣传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建立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清单制、台账制、奖惩制四项制度。把普法工作融入行业管理、执法监管和公共服务各个环节,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业“大普法”格局。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9

农业机械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发展缓慢、规模小。绝大多数信息企业规模小,信息处理、开发、传播力量较为分散。农业机械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表现在农业机械信息资源投入不足,现代化装备水平低,农业机械信息软件发展大大落后于硬件配置。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机械双向性和多向性的交流,造成有关信息只在内部流通,不向社会提供,以至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闲置与信息资源短缺的并存现象。信息产业管理不规范。表现在: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合理的价格体系;缺乏规范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农业机械信息环境差。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意识不强,对相关的信息产业投入不足;专业软件开发人才欠缺;信息立法薄弱,影响了农业机械信息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农机管理中应用的初步分析

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农机统计报表系统实现远程实时传输成为可能。农机统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面广、点多、量大的特点,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机作业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跨区作业的难度在逐年增大,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机具信息实时传输,则能较为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为在农忙季节,合理调度机具,提高机具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车辆、驾驶员管理中,不仅能提高办公效率,改变从前手翻、手抄的模式,往往调阅一份档案耗费大量的时间,计算机数据库在车辆、驾驶员管理中的应用无形地缩短了监理人员与机手之间的距离。为了查询一个车主,调阅档案,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几下即可。同时为机手实现自助、自动查询机车、车主信息提供了一个科学快捷的途径。同时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使全省、全国实现异地车辆、人员信息查询成为可能。

计算机技术在农机事故处理中,发挥了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作用,在一些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有的目击者只记得机车颜色或车牌号位数,根据这些参考数据很难查找,现在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查询技术,可以提供符合条件的多项信息(车型或相关数据),最终查获肇事车。同时在法院封存车辆,银行抵押货款,以及各种涉车诉讼中,实现查封、解封自动进行,避免了重复、错误查封,维护车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实现永久保存。将文书、财会、人事、工资、装备、声像等档案制作成软件保管起来非常方便,而且真实可靠,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特别是财会档案,它具有历史价值,是不可改变的,计算机管理使这一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

实现农业机械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二条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虽然现在计算机技术在农机管理领域中有了一些应用,信息化建设也开始初见成效,但总体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机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农业机械信息网络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拉动和投入。第一、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信息化观念,树立信息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第二、在政策上保证对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农机信息化建设资金。农机信息网是实现农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首先,要统一规划,建立农机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实现省级信息联网,条件成熟后,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机内部网。通过中心数据库的组建,把农业机械信息机构有机地联合起来,解决目前和今后信息系统横向联系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国际农机信息联机检索网络,全面采集和处理国内外农业机械技术及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目前,垦区农机信息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农机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机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农机信息资源仍然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使现有的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问题,实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发展农业机械信息化,必须软硬兼施,一手抓软件开发、一手抓硬件建设,要支持和扶持一批具有实力和技术水平的系统集成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规模。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及信息化软件开发,加强软件工程的规划、软件开发工具的软件环境的研究与推广。

要实现农业机械信息化,提高现代农机管理能力,人才是关键的因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创新人才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培养一大批信息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一是在大专院校中设置农机(农业)信息化专业。二是加强现有农机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再教育,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管理能力,发挥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三是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农民,提高机手利用信息技术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篇10

经过7个多月的合力攻坚,山西省电力公司本部、大同和晋中供电分公司、超(特)高压输变电分公司4个eRp试点建设单位,如期完成了规划、分析、设计、构建、测试和数据清理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实现了eRp系统的上线运行。

eRp系统的运行,标志着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了使山西电力信息化建设更加高效化,山西省电力公司还与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思科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就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真会议系统项目与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正式启动了山西省电力公司网真会议系统项目。

网真会议系统项目是山西省电力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山西电网管理效率的举措之一,也是山西电力公司完成从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工程立项以来,山西公司与神州数码公司精诚合作,本着合作共赢的宗旨,开展广泛的交流,共同探讨视频会议与网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发展和趋势。(慧吉)

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存储项目“花落太极”

金农工程”一期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存储系统建设项目近日招标完毕。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承担此次项目。

农业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是金农工程一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在农业部信息中心。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是农业部网络管理和安全中心,并承载金农工程一期数据存储、数据交换以及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的运行。为了满足新应用、新业务的不断上线,业务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金农一期存储系统的建设将为应用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金农工程一期计划两年时间,初步形成农业电子政务体系框架。(石菲)

吐鲁番采油厂强化信息管理加快物资周转

6月28日,吐哈油田公司吐鲁番采油厂葡北采油工区通过厂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先后分拣送修各类压力表200多只,修复注水泵组合阀26个,累计节约费用7.8万余元。

为杜绝积压浪费,吐鲁番采油厂今年开发了物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投运后,各种物资信息全部入网,物资周转加快,库存减少,节约了相关费用。据了解,这个系统对物资实施分片、分类和分部门管理,主管部门分权限在网上编制需求计划。管理细化扩大了物资管理提效的空间,大幅减轻料站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截至6月30日,自3月份系统投运以来,这个厂仅利用废旧物资就达40万元。(慧吉)

方正要做“一站式”解决方案

6月26日,方正科技了“i-shine”产品理念和“商翼计划”。“i-shine”包含安全、健康、创新、环保、易用5个核心。而“商翼计划”是方正科技将结合“i-shine”理念,为中小企业用户量身定制的广泛覆盖企业it应用需求的“一站式”it应用解决方案。(尚昭)

Uit与intel加速存储标准化进程

6月26日,Uit与intel公司决定将基于intel下一代存储芯片,结合Uit在存储体系、软件、产品、方案方面的实力,共同开发基于开放架构、标准化的统一存储平台,降低开发和部署成本,增强存储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简化客户存储体验。(尚昭)

Riverbed简化广域网可视性

Riverbed公司近日把Cascade设备的可视性和分析功能,集成到了广域网优化解决方案中。

在Cascade8.3最新版本中,Riverbed将能为用户提供独立的wan优化智能,不仅增强了自动化功能和易用性,而且把企业的可视性系统进行了整合。Cascade无需任何昂贵的远程监测、提前配置和环境信息,即可对网络流量进行独立分析,并提供用户、应用和网络之间的有关性能、互动和相互关联的信息。(雷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