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扶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41

农业技术扶持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科教兴农【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使得全国7亿的贫困农民顺利脱贫,扶贫成效非常显著。近年来,国家将扶贫工作提高到了更高层次,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明确了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应用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已然是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补齐“三农”短板的有力武器,成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农业科技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风向标和助推器

农业科技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源。当前,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效率低下。作为扶贫任务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农业科技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种养技术,该技术有利于挖掘自我潜能,利用当地的优势,运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提高蔬菜、水果、家禽等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安全能力,即抗风险能力。三是农业机械化,该技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以现代化机械设备代替人工劳作,不仅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在精史銎吨械淖饔貌欢显銮浚成为我国精准扶贫工程的动力源。

农业科技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风向标。农业信息分析、智能决策等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精准扶贫开拓了新的思路,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风向标。农业信息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强化贫困地区人口精确管理,为我国安排各项精准扶贫任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农业智能决策技术不断发展,直接提升了精准扶贫决策实施的有效性,促进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从而最高限度发挥精准扶贫的效益。

农业科技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助推器。农业科技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农业监测水平、农村电商水平,扭转落后生产方式,激活贫困地区后发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加速贫困地区三次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监测技术的植入,能够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通过农业监测技术,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取及时、精确的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计划,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贫困地区经营模式的转型,打破了传统农村市场的渠道限制。

农业科技精准扶贫是引导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业科技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必要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扶贫政策,将科技与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作为扶贫新领域。

农业科技精准扶贫是实现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方式。农业科技是贫困地区居民脱贫的必要方式,是引导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向。扶贫开发过程中各项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关键在于这些政策是否能够改善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农业作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性产业,是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他们改善生活的重要依靠。

农业科技精准扶贫是引导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贫困地区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普遍面临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加上过度伐木与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农业科技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实现科技兴农,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持续性支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与推广,提升精准扶贫的动力基础。农业技术落后是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一大重要的短板与瓶颈。因此,要发挥好农业科技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实际推动作用。要大力推进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针对贫困农村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积极应用和推广少耕免耕等还田农业技术;针对贫困农村存在的水资源匮乏问题,积极应用和推广节水农技,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应根据我国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并切实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处于前沿的、具有引领力的农技研发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高精尖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对遗传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和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全面推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农业效率的提升。积极推动农业技术的集成与转化。围绕现代化精准扶贫对多元、综合农业科技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化农业科技的集成,推进各种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平台打造,依托科技平台,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孵化与转化。

第二,加快创新精准扶贫的渠道与手段,强化精准扶贫的根本保障。国家应加快创新精准扶贫的渠道与手段,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扶持,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根本性保障。要坚持以横向融合、纵向衔接为原则,整合搭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大信息平台。要积极建设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的评估监测系统。重点针对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动态性,基于各种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科学分析、动态跟踪和全方位监测。要探索建设农业融合创新的示范性平台。应全力实施“双创”战略,探索扶持贫困地区农业融合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制度,积极联合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拓展众创、众包、众筹等模式,共同推进农业融合创新。

第三,全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提高精准扶贫的发展活力。推进农业科技的精准扶贫,关键还在于提升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要积极培养一批懂技术、亲群众、优服务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科技造血水平。要强化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区域性农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在农业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贫困地区“互联网+教育”,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人才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贫困地区的合作,切实针对贫困地区在农业技术、资源要素和生产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实际需求,推进“一对一”的帮扶,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贫困地区产业特色、布局特征、生态条件和扶贫需求,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确保各个贫困农村都能获得行之有效的农技服务。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运行效率。

(作者分别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农业技术扶持篇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建基地,合理布局抓龙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扶持重点

1、粮油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菜籽、茶籽、大豆为主的油料加工。

2、畜禽水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以猪、牛、羊、鸡、鸭和优质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3、茶叶加工。重点扶持绿色品牌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加工和开发茶叶提炼高新技术。

4、果蔬加工。重点扶持干鲜果品加工及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工。

5、林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人造板、竹木地板、森林食品加工。

6、乳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液态奶的加工,优先发展学生饮用奶加工。

三、扶持品牌

鼓励企业创品牌,对获得省名优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全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扶持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

1、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基地。突出支持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新项目。

2、县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扶持专项资金200万元,并逐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力度,归口县农办统一管理。

3、对经审核认定的新建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属于贷款建设的项目,由县财政全额贷款贴息,贴息期3年。

4、鼓励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两年内完成技改投资超过1000万元或一年内技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财政奖励,并争取进入市财政扶持项目予以扶持。

(二)税收扶持政策

1、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粗加工获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2、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为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

4、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临时交易的用地,只要土地非永久固化,在税费上与农业用地同等对待。

农业技术扶持篇3

(一)扶持范围

三峡库区的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及农产品加工和配套储藏、批发等流通设施项目,只要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都应该属于国家投资扶持的范围。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果园、蔬菜、食用菌、苗木、茶叶、花椒、胡椒、药材等种植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猪、鸡、牛、羊、鱼类等养殖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态观光、立体种养等综合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以及以上各种农产品的加工、储藏、批发等配套建设项目。

(二)扶持对象

国家投资扶持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是三峡库区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调研发现,三峡库区每个县市目前都已经培育了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促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国家投资的大力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从而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共同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三峡库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亩,如果由农户独立组织生产销售,不仅成本高、产量低,而且市场风险特别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统一组织科技培训,统一进行市场开拓,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量,显着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第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生态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会有所不同。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园区农户已将土地租赁给龙头企业,部分人外出务工,部分人成为龙头企业的雇工,生态农业园完全由龙头企业投资,并由龙头企业承担全部的经营风险,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是龙头企业;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一般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务,他们会向基地的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提供良种等部分生产资料,并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基地主要还是由农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那么龙头企业和农户都应该是投资扶持的对象;在“农村经纪人+农户”模式下,生态农业园由农户投资建设并自主经营,农村经纪人主要通过农产品的购销业务获取利润,并没有参与农业园的投资,只有农户才应该享受投资扶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他们服务于全体社员,统一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对农户的增收致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投资扶持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

二、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内容

国家资金应该主要用来扶持农业园区具有社会公益性或社会正效应的项目和部分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因为农业园的经营者往往不愿意或无力投资这些项目。根据这一原则,国家对农业园的投资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作物种子、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蔬菜大棚、高科技杀虫设备、水产苗种、渔药、农机渔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置;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等建设、环境监测设施等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四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粮油储存设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植保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渔政渔港、保护性耕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三、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方式和条件

(一)扶持方式

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投资的扶持方式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四种方式,而《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明确规定,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根据三峡库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特征和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要求,国家财政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扶持,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四种方式。

1.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运用国家资金投资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具有广泛公益性而且没有财务收益的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设施等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单个农业园业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不愿意也无力投资建设,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完善对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只有依靠国家资金的无偿投资去完成。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三峡库区大部分县市的生态屏障区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农业园的经营者普遍反映道路交通、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是阻碍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的难题。

2.投资补助

投资补助就是为调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资金压力,按照他们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给予现金补助的投资扶持方式。这种扶持方式在前期的帮扶过程中采用得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在后期的帮扶过程中,应该继续对生态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投资补助。

3.贷款贴息

贷款贴息的主要扶持对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是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收购农副产品等生产经营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是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高额的贷款利息成本会吞噬企业微薄的利润。通过贷款贴息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提高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资金需求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又可以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成本。

4.奖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要想实现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所以应该对生态农业园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给予相应程度的奖励,对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业园也给予奖励,以调动农业园经营者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的积极性。

(二)扶持的条件

1.预期效益良好

生态农业园的运营效益可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申请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生态效益是首位的。在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园,首要的目标就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生态农业园正常运营后园区的生态环境必须比建园前有所改善,也就是生态农业园的生态效益必须为正效益才能获得国家的投资扶持。

2.具有一定的规模

受制于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个家庭的农地面积一般都在10亩以下。不论是从生态效益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都无法发挥大规模集中经营的规模效益。建设生态农业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投资的扶持应该鼓励或者引导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才给予投资扶持。但是,鉴于三峡库区的经济基础和地形地貌特征,这个规模标准不宜过高。而且可以制定多个规模等级,对不同规模等级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的扶持力度不同。

3.享受国家投资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发的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

4.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符合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的相关建设标准。

5.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有最低经营年限约束,未达最低经营年限停止经营的生态农业园,要根据未满年限的长短补偿国家投资。

6.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建立合理的移民收益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能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农业技术扶持篇4

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上涨状态,我国的出口也出现了困难,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内需的扩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扩展内需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但日前我国农村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也较低,难以实现内需的扩展。通过财政扶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增长,不利于我国本土农业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强财政扶持,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水平难以满足日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尤其是农田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不仅不能够满足农事生产,同时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用水。我国超过一半的农村地区没有较好的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太差,难以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需求,十旱和缺水阻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且近年来北方的干旱程度加深,南方的洪涝灾害也愈加严重,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通讯设施也较差,运输条件落后,通讯难以正常进行,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农村服务体系缺乏

首先,我国农村缺乏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较差,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生产前、中、后的配套服务,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匮乏;其次,社会化服务效率较低,服务组织的职工队伍能力、素质过低;最后,服务的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供种、收割、防疫几个方面,难以满足农事生产中的各种需求。

3.农业科学技术落后

首先,农村的农业科技较为落后,缺乏农业科技人员,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农业科技研发较少,我同仅有少部分机构专门进行农事生产技术的研发;再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研发出的农业科技成果仅有少部分转化为生产技术;最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普及率很低,很多的成果转化后都没有应用到农业的实际生产中,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财政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大农村财政扶持力度

我同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高产的良种,加大农村农事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农机设备等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财政扶持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补贴的信息传达到每个农民,明确补贴的日标,直接让农民从中受益,简化操作的手续,从而实现财政扶持的日的。并且针对性的对贫穷地区以及灾害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另外,要对农村财政扶持资金进行科学整合,重视存量和增量的整合,通过整合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资金整合的制度,宣传、推广并且监督资金的整合和使用,确保扶持资金的科学使用。

2.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要建设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次,要提高农村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促进农村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通过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利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我国政府要支持农业科技的研发,通过科技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建设技术推广的平台,通过农业企业联合、合作组织等形式,将科技与农业联系起来,引进并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增加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升技术人员的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

3.完善农村保险政策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要通过保险政策来保护农民的收益。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以及农业再保险公司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来鼓励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地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农民积极投保。同时,要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建立自然灾害等风险补偿制度,鼓励农民进行特色、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农业技术扶持篇5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苹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快我市苹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步伐,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年在全市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6000亩;创建200亩以上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30个,示范面积10000亩;在果品重点县创建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1.5万亩,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000亩;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0人,其中培养持证农民技术员15000人;组建果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建成苹果贮藏保鲜库21处,新增贮藏能力7.5万吨,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30条,新增果品加工能力42万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提升我市苹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工作重点

1、规范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六县(区)由市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制定招投标办法,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育苗企业,规模建立良繁基地6000亩,培育良种壮苗6000万株,其中培育两年生优质苗木10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300万株。年,实施2000亩,培育良种壮苗1400万株,其中培育两年生苗木4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100万株。

2、择优扶持农户高标准建园。按照择优扶持、大苗建园、补贴到户的原则,在全市三年建成高标准优质果园45万亩,提升果园建设水平。年完成高标准建园任务15万亩,其中两年生壮苗建园13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2万亩。具体在四县分别完成两年生壮苗建园任务3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任务1万亩。各完成两年生壮苗建园任务0.5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任务0.5万亩。

3、集中创建标准化示范果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全市创建2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园30个,示范面积10000亩。其中年,建成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个,县各2个,崇信县、崆峒区各1个,示范面积4000亩。

4、全力开展果农技术培训工程。选派市、县果业技术人员40人,积极参加省级培训学习,使其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采取灵活管用的方式,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0人,其中培养市级持证农民技术员15000人,使主产区果园种植大户每户有一个果树管理明白人。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5000人,其中市果办组织市级果树专家组培训市级持证农民技术员5000人,各培训2500人、县培训2000人,崆峒区、崇信县、县各培训1000人。

5、积极发展果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扶持、群众自愿、自我发展的原则,扶持建办苹果产销协会、果农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其中市县级协会8个,乡村果农经合组织92个,切实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年,扶持建办市县苹果产销协会及乡村果农经济合作组织20个。其中,市县级果品产销协会7个,、县各建办乡村果农经合组织3个,崆峒区建办2个,县、崇信县各建办1个。

6、大力培育壮大苹果产业龙头企业。按照填补空白、扶强扶优,企业化运作,集团化经营的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苹果贮藏保鲜库21处,新增贮藏能力7.5万吨,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30条,新增果品加工能力42万吨,走企业带动发展的路子。年,由平凉金果集团协调常津、陇原红、元通等成员企业,新建保鲜贮藏库7处,新增贮藏能力2.5万吨。其中建成万吨以上的储藏库1处、千吨储藏库2处;建成万吨以上储藏库1处,千吨以上储藏库1处;、崇信两县各建成千吨以上储藏库1处。扶持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10条,其中4条,、县各3条。扶持壮大苹果精深加工企业2家,新增加工能力14万吨,、两县各新建加工企业1家,各新增加工能力7万吨。

7、切实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按照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校地合作、院企联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全球良好农业(GLoBaLGap)规范基地建设,大苗建园与宽行密植早果早丰栽培、简化整形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等三项科技攻关与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全市果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三年建成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果园1500亩,推广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3万亩,认证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基地3000亩,出口创汇基地15000亩。其中年,在县建成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果园500亩,在、、三县推广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1万亩,认证全球良好农业操作(GLoBaLGap)示范基地认证1000亩,出口创汇基地5000亩。在市果研所组建果品检测检验中心,为平凉金果土壤监测和果品质量检验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三、扶持计划

根据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规定,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供需扶持资金6954万元,其中年需扶持资金2238万元。

1、建设良繁基地2000亩,补助资金100万元。

2、农户高标准建园苗木补助240万元。其中需两年生苗木800万株,补助160万元,需三年生大苗160万株,补助80万元。

3、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0个,补助资金80万元。

4、培训果农技术员15000人,培训补助450万元。其中市级培训持证农民技术员5000人,培训补助150万元;县级培训10000人,培训补助300万元。

5、建办苹果产销协会及果农经济合作组织20个,补助资金188万元。其中市县级果农产销协会7个,补助资金84万元;乡村经合组织13个,补助资金104万元。

6、龙头企业扶持补助资金760万元。其中建设果品贮藏库7处,新增贮藏能力2.5万吨,补助500万元;新建采后处理生产线10条,补助50万元;新建果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加工原料果14万吨,补助210万元。

7、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补助资金80万元。其中开展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500亩,补助资金20万元;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研究,补助资金20万元;认证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示范基地1000亩。补助资金40万元。

四、保障措施

1、组建机构,靠实责任。市上成立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林业局、农牧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负责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县区,统筹抓好苹果产业扶持建设工作,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示范辐射和引导推动作用。领导小组在市果办下设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苹果产业扶持项目的初审申报、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预查预验工作。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组建工作班子,抽组得力人员,抓好本县(区)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工作。市、县、乡逐级靠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扶持项目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在落实好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列支1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开发。各县(区)特别是重点县(区),在县级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苹果产业扶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县(区)发改、扶贫、电力、水务、农牧、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共同支持项目建设,围绕苹果产业开发,布设项目,部署工作,集中突破,切实解决产业基地道路、供水、通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全力抓好苹果产业项目的有效措施。

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根据县域发展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集中培育苹果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建设典型,在标准园创建,良种苗木繁育、龙头企业培育、科技攻关和果农培训方面创特色、出经验、搞示范,全力为全省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提供示范,培育典型。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全市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园,认真抓好全球良好农业操作(GLoBaLGap)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认证、平凉金果品牌宣传推介,积极扩大国际国内果品市场空间,着力提升平凉金果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全市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扶持篇6

一、重点扶持方向

着重发展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行动;突破农业生物、农业装备、农业加工、农业信息四大重点技术。

二、政策措施

1、由市科委、市农委协调组织本市企事业单位联合向科技部、农业部等进行国家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争取扶持农业科技经费。

2、由市科委在每年科研攻关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力争用于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每年有所增长。

3、在市创新资金中,每年以15%左右的比例,用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的匹配和本市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

4、由各区县政府设立为国家和本市项目配套的资金。对获国家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市、区县两级政府提供创新基金50%的匹配资金。其中,市、区县各25%;区县无法匹配的,由市科委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匹配10%(各区县申报的非农业项目,仍按国家创新基金和市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各区县与市里的匹配资金比例不得少于1∶1。

5、增加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经费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对具有潜在市场、规模、效益的新品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等现代农业创新技术及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优先予以立项。

6、优先扶持园区内农业科技项目。本市的农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市级科技园区、各类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要真正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的试验、示范、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的基地。

7、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人员流向农业企业。对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业企业,由市科委、市农委优先给予支持。

8、采取项目招标制。鼓励运用全国的科技力量推进*的农业科技化。

9、农业产业化项目经认定后,可享受《*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政策。

10、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延伸到农业企业,按市科委沪科合〕文件规定,凡符合《*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的农业企业,均可享受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11、凡属于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可按照立项指南规定的范围,向海内外招标。鼓励不同所有制的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单位以及生产企业投标,对联合投标、科技力量集聚、具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由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12、加快农业“四新”技术项目推广,鼓励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以及农业企业开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以下简称农业“四新”技术)。凡符合市农业“四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13、支持农业引进、消化、吸收项目。鼓励本市农业企事业单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本市农业科技的综合水平,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凡符合条件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给予专项扶持。

14、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凡符合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可优先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三、申报程序

对农业科技扶持项目,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公开招标,专家评审,最后分别由市科委、市农委审定。

申报程序为:

1、申请单位按招标公告要求,分别到市科委、市农委指定的地点索取*市农业科技扶持项目招标文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2、申请单位按招标文件要求,分别到市科委、市农委指定的受理地点按时投标。

3、投标单位参加开标。

农业技术扶持篇7

201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帮扶理念,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结合农业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帮扶基层工作。局党组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各项帮扶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今年以来,工作组深入帮扶村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强化帮扶措施,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主要做法

1.开展走访慰问困难老党员活动。利用建党91周年纪念活动,我局组织机关党支部党员开展慰问贫困党员活动,共为镇村8名困难老党员送去慰问金1200元现金。此次走访慰问活动,送去了党组织的关心和问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党员的关爱,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

2.深入开展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在端午节前,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镇村38户困难家庭每个家庭送去40公斤装的尿素肥料一袋,折合现金约3800元。并将统一制作的标有我局干部职工职务和电话的群众联系卡,发放到结对帮扶的每一户困难群众手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同时,局领导班子详细地了解了三个帮扶村的基本情况及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早日脱贫致富。

3.深入持久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2013年我局根据县委安排部署,及时调整局领导结对帮扶名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针对联系帮扶的30名困难群众,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帮扶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通过走访干部群众及贫困农户,采取走村入户、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了解帮扶村的村情、民情,理清帮扶工作思路,确定具体帮扶任务,形成了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水果、制种等特色农业,改善道路和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兴办农民再教育,增加农民收入”为内容的工作方案及相关措施,坚持每月定期不定期的走访制度。二是发挥部门优势,提供项目支持。依托农广校“阳光工程”项目,免费开展农民农业科技教育,让农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同时在“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课上,宣传了土地流转改革、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内容,促进观念转变;依托省级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灾后重建项目,狠抓蔬菜、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建设。我局积极将帮扶工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帮扶工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帮扶户的增收致富相结合,在帮扶基地上狠下功夫,对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物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多方位帮助,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开展扶贫帮困,送关怀送温暖。我局针对略坪镇锦屏村、红星村和长玉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技术、生产物资、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同时向特困户、困难党员捐赠农业生产物资、现金,使其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4.开展“面对面”做好事活动。一是开展了多次农业技术培训会。今年年初,我局开展了一次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会,组织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农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常识、农机事故案例分析等;多次召开各类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现场会,邀请了专家到会讲课,通过理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果树管理关键技术的培训,使果农们了解到了果树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到了关键技术;我局还历时2天,组织了首次提灌站操作人员技术培训班,为全县10个乡镇的新建及技改提灌站的操作人员共计148人进行技术培训。二是现场指导夏季果树管理。我局组织经作站专家到乡镇为果农现场教授梨子和贵妃枣等果树的修剪操作和种植技术指导。三是为农户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时组织农资发放,确保农综项目顺利开展。我局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及时组织水稻种2200公斤、水稻配方肥55.2吨、秸秆腐熟剂30公斤(3000袋)、农药(福戈)7000袋、养分平衡剂500公斤、生物有机肥1500公斤、磷钾多元肥4500公斤,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大春生产所需农资,不误农时。四是调解涉农纠纷,保障农户利益。我局政策法规股,在2012年4月17日至5月17日期间,积极为略坪蔬菜专合社调解种植花椰菜施用除草剂纠纷,为专合社93名农户挽回经济损失7万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5.开展“结对联建,帮扶提升”活动。我局紧紧围绕县委“一个统筹、两个着力、三项管理、四个明显提升”的工作要求,开展“结对联建,帮扶提升”活动,促进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我局党支部与略坪镇红星村党支部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开展组织建设互帮共建,发挥农业业务工作优势,帮助指导该村扎实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我局每名党员结对帮扶该村1名困难党员、老党员或实用人才、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能手党员,按照发挥帮扶人员特长、努力服务帮扶对象的原则,通过协商明确了帮扶内容和措施,重点从政治思想、发展思路、扶贫济困、技术项目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我局围绕该村经济发展规划,以扶持开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优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促进该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为当地群众努力提供信息、技术、就业等服务,拓宽群众致富门路,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6.开展“学雷锋、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全县农业工作实际,以“学雷锋、文明先锋在行动”为主题,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我局成立了“学雷锋、见行动”志愿服务队,下设4个小分队,即农业执法小分队、植保植检小分队、农业推广小分队、教育培训小分队,队员共计41人,各个小分队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植物检疫检测、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科技下乡等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目前,我局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经常性工作与业务工作未能有效衔接、帮扶活动不够积极主动、项目实施倾向不够、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不大、技术推广范围不够宽泛等。今后,我局将继续按照帮扶活动总体安排部署,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巩固现有基础和发展新基地,继续对帮扶户开展生产技术、优惠政策等的扶持,加大农户的培训力度,提供农资援助,继续围绕农产品市场,根据生产实际,帮助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确保产销通畅,全力助推农户增收增产。

四、意见和建议

针对帮扶基层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帮扶目标。一切帮扶工作都要围绕如何稳定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这个目标来展开,明确帮扶的具体目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保证。

农业技术扶持篇8

关键词:精准扶贫;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3-0006-03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如何把科技创新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使脱贫整体推进而不反弹,建立有效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后劲增强的长效机制,这里谈几点思考。

1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制,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贯彻与落实。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阐述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根本特点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2.1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1986年5月16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12月28日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4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2012年12月底,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中表示,“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3精准扶贫,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精准扶贫,克服原来那种“大水漫灌式”扶持,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从输血到造血,增强后续发力,实现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让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人民群众从“精准”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这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扶贫方式。

3精准扶贫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对扶贫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科技扶贫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知识理念的宣传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由于知识能力匮乏而导致生活品质低下的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其克服致贫因子和适应不利环境的生存发展能力,最终摆脱贫困,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2]。

农业技术扶持篇9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局党组非常重视农村扶贫工作,把农村扶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研究扶贫工作,局长亲自带领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对口扶贫村实地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研究脱贫方案,制定扶贫规划,有序推进了对口扶贫工作。

二、积极争取科技扶贫项目

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积极与市级主管部门沟通衔接,编制扶贫项目,及时申报。一年来,共申报扶贫项目三个,得到了市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科技扶贫资20万元,同时,也争取了一批物资支持。

三、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1、努力搞好包村定点帮扶工作。

积极与市信息化办衔接,努力争取办领导的支持。今年11月23日上午,市信息办副主任,副巡视员一行五人再次到到我局包村定点帮扶村调研,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县人武部、县科技、县信息办有关同志陪同前往。骑龙社区是我局和市信息办对口帮扶点,市信息办机关党委和李常委非常关心该地的情况,在听取了社区干部的情况介绍后,表示将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共同支持社区的信息服务中心硬件建设和多种服务系统的深化应用,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农民群众的生活。市信息办给社区赠送了计算机等物资,对于社区新修公路项目也表示将积极争取多种渠道的支持。

2、认真做好科技扶贫工作。

在镇村、镇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积极搞好扶贫规划,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在镇双宏村,规划并组织实施杂柑基地建设,栽植春见杂柑100余亩,并计划在年春高改100余亩,培训杂柑管理技术100余人次;在淮口镇团结村,规划栽植中岛新川桃树300亩,22000余株,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和桃树管理技术200余人次。为当地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送去了实用技术。

3、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继续开展了“双深入”调查研究活动和结对帮扶活动。我局机关支部狠抓对口帮扶联系村特困户的帮扶,在农村抢收抢种时,机关支部两次到镇村,把购买的2000公斤肥料(价值3000元)分发给了贫困户,同时在该村投资近4000元,购买了1000株优质杂柑苗,新建立了10亩杂柑科技示范基地。

四、积极与帮社龙头企业沟通衔接,促进企业与村社的优势互补。

农业技术扶持篇10

一、建设原则

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十二五”期间我街道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是解决残疾人就业、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坚持遵循使残疾人受益、让基地获利,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提高基地经济效益;坚持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保持与本地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扶贫到人、到户,切实维护残疾人利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政府主导的原则。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进行部署;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帮助残疾人扶贫基地争取政策和资金,街道残联要和农业部门在政策扶持、技术支持、资金扶助和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街道靠山沿湖等资源优势,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建立能充分发挥残疾人特长的残疾人种植业扶贫基地。

3、科技推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推动,充分发挥街道农林部门和杨梅协会在技术指导、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扎实抓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开发式扶贫,突出科技扶贫,充分发挥扶贫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一批有一定劳动能力,有脱贫愿望,可扶持的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逐步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和技能培训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载体,全面提升我街道残疾人扶贫工作成效。首批扶持对象为有劳动能力失业的贫困残疾人家庭62户,扶持项目为果树、茶叶种植,种植面积为250多亩,通过连续三年的扶持,使所扶持的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脱贫率达到85%以上。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领导,街道成立由度假区分管领导任组长,街道分管农口领导、残联理事长任副组长,街道财政、民政、农林、残联、社区领导和残疾人代表任组员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扶贫计划,协调扶持资金,确保扶贫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到位,成立由残联、农林、社区和残疾人代表等组成的基地工作小组,负责培训、劳动示范、信息咨询等日常工作。

四、规范管理

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扶持项目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结合地区盛产杨梅、桔子、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实际情况,帮助被扶持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确定开发、种植和经营的品种。对家庭承包土地或山地有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家庭提出的种植经济作物发展规划申请,经街道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应由基地与该贫困残疾人家庭签订扶贫协议。残疾人扶贫基地应建立健全被扶持残疾人花名册、扶持前后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记录、帮扶情况记录、种植业发展记录、帮扶协议资金扶持记录、培训学习记录、上门指导记录等各项台帐,做到台帐资料齐全,有据可查。

五、扶持方式

加大对被扶持残疾人家庭的技能培训、物资扶持力度,协助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正常开展种植业生产,创造较好经济效益。每个残疾人户是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自主进行田间管理,费用自理。

1、技能培训。扶贫基地每年举办两期种植技能培训班,为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进行免费培训,使他们掌握果品生产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聘请街道农林、果农协会的农技专家,免费上门进行技术辅导。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推销等相关服务。

2、相应物资扶持。对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根据其种植规模大小,三年内分别提供3000—5000元的种子、苗木、农药、化肥、技术等,扶持所需资金由区、街道残联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

六、业绩考核

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街道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组织实施情况和杨梅协会的技术信息服务情况进行考核;残疾人扶贫基地将对被扶持残疾人家庭从事种植的业绩情况进行考核。

对残疾人扶贫基地考核的主要内容为: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是否全面完整,扶贫前后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扶贫资金的使用等情况是否准确掌握,种植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是否清楚了解,扶贫基地的各项台帐资料是否齐全等,考核合格给予一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