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16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1

关键词: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将建筑设计工作做好,满足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环境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定要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城市建筑暖通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生态理念结合到整个建筑暖通设计中,对于建筑暖通设计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满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建筑暖通行业的不断发展。

1城市建筑暖通设计的简单阐述

1.1设计的内涵

城市建筑暖通就是指供燃气、供热和通风空调的建设工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暖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筑暖通有很多的种类,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通风、暖通和空气调节,暖通就是要满足以上的三个条件,在暖通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理念进行设计,那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环保、生态和绿色,城市建筑暖通工程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点,这展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暖通的设计,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这样对城市暖通的设计工作是极为有利的。城市建筑暖通设计理念也可以体现出城市环保和节能的优势,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定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2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优点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在应用的过程有着很多的优势,对于暖通设计理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设计理念可以改变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一些问题,还要开发出新的技术,对于新产品也是符合环保要求的,这样的城市建筑暖通设计理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也使建筑安装更加的完善,对建筑行业设计工作来说也是一大进步,尤其是在节约能源合保护环境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极大的降低了建筑行业的整体能源消耗。

2传统城市建筑暖通设计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标准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

现在的城市建筑暖通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质量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暖通运行设备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都给建筑暖通的运行和建筑物的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暖通设计中,对预埋件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导致了暖通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打孔,这样就给建筑物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安全问题。在进行暖通建设的过程中,新理念对建筑暖通进行了完善,对于建筑设计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认定,对建筑工程设计的效益进行有效的保证,也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保证暖通工程的经济效益。

2.2材料选择方面的问题

材料与建筑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在建筑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效益问题,在建筑行业中,暖通设计问题与材料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尤其是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质量在暖通设计的过程中是尤为关键的,但是现在的暖通工程设计中,在材料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质量上无法达标,整个就会使建筑暖通工程的质量下降,因此在选择保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从建筑物的整体出发,保证暖通设计结构中的保温材料是合格的。

3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具体应用

3.1设计理念的选择

在选择设计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选择设计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的进行考虑,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3.1.1暖通工程的实用性

在设计方案中,最先被人们注意的就是经济性,建筑暖通设计也是如此,建筑暖通设计是进行建筑暖通工程施工的基础,如果在设计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建筑暖通工程就无法正常的施工,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首先选择的就是实用性的方案,可以满足经济性的特征,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去说,也能够充分的满足居民对建筑的需要,如果想要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最具经济性的方案。

3.1.2设计方案的环保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建筑行业在这一国过程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从大体上来说,建筑物建设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能量占总量的5成以上,这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以后的建筑暖通设计当中,一定要更多的去使用新的节能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暖通工程建设中能源的消耗量,如果从建筑暖通设计的角度去分析,它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保证暖通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能够实现其节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实际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暖通设计的新理念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

3.2更为规范的暖通设计

新理念下首先带来的一个优势便是对于暖通设计的规范更为细致,对于规范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也更为严格。这使得很多不规范以及过于随意的暖通设计能够很大程度得到避免,这是全面提升暖通设计的质量以及后期暖通系统的使用效率的非常好的保障。不仅如此,新理念下也更加强调对于生态环保建筑体的打造,对于这些理念在暖通设计中的渗透将能够极大的节省建筑体的整体能耗。

3.3各种新技术的选择

在城市建筑暖通设计全新理念的驱动下,城市建筑的暖通设计方案将会变得更加合理,高效。要想城市暖通设计方案具有更高的实用效果,那么就必须摒弃早期的城市建筑暖通设计传理念所夹杂的不利方面,提升思想认识,利用新理念在暖通设计中的运用,这样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非常多的方便,让城市建筑处在一种环保节能,以及舒适的环境下。

3.4余热循环技术的使用

余热循环作为目前使用非常普遍的技术,其作用在于高效的节省能源,这对于促进城市暖通设计的水平发展非常关键。其基本的原理是把热由一部分传输到另一部分的工作循环。在反应堆中,经常把热传输回路同动力分开,以期避免液体在热传递回路过程中,转变为变为放射性后,会污染动力回路。热能在工作循环中回路中留下余热,对余热进行再循环使用,这在暖通设计方案的新的技术中,使用率非常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暖通设计理念非常关键和重要,其必须将设计规划作为前提,进行合理的新理念创新,保障城市居民能够在一种舒适,环保的环境下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新理念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总结过去设计经验,并学习、了解、掌握目前实际工作中道路设计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使之转换为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设计水平。

1.交通设计应因地制宜,突显特性化

我国大部分经济开发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机动车迅猛增多,开发区的道路设计应更注重交通设计。那么根据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经济战略地位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各等级道路在路网中的明确分工,相互组合协调,才能适应城市中各种交通需求,完成交通任务。

1.1道路横断面型式:某市开发区交通规划中确定的开发区道路系统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道路交通体系,对外部起辐射性的、连接中心城区的交通主通道,各个功能区干道和区内部道路。道路断面的选取应综合考虑交通特性、交通组成等诸多因素,对外部交通主通道应选择用双幅式或四幅式断面,沿路两侧路外设置绿化带。对于工业区中心商务区和居住区等的区域性干道,一般选用双幅式或三幅式断面;对于各功能区内部道路宜选择单幅式。

1.2控制交叉形式及间距:道路交叉口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对于新规划、新建设的路网,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好路口听间距,按道路交通功能使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减少道路上交叉口的数量,有利于控制路口间距。同时避免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产生。

对于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应采用立体交叉,与主、次干道相交,一般采用分离式立交,或采用在主路外侧设置出入口的型式以实现道路转换;对于主干路与主干路、次干路相交的路口,除了增加左转专用车道外,在交通量较大、车速较快时,右转交通也很难汇入,且易发生交通事故,建议选用进出口均增加车道数的渠化扩大路口型式;对于次干路与次干路、支路相交,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路口,不采用扩大路口处理的方式。

1.3车道数及宽度的选择:对于区域主干道工快速路宜选用6-8车道,其中主干道选取8车道应慎重。主干道一般通行公交,通常置于最外侧车道,便于停靠,但车辆遇路口转向时需穿越多车道,对道路通行能力及安全行驶影响很大。动车道宽度是决定道路上车辆行驶速度的重要因素,车道宽度小于3.5m时,车辆行驶速度一般不超过40km/h,速度越快,要求的车道宽度越宽。当采用的车道宽

2.道路设计应与城市、人、景观和谐共存

道路不仅解决居民出行、满足物资运输的单一功能,它如今已经是为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人流、物流提供公共空间,为城市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而且是具有城市形象特色的优美环境的载体。以交通功能、生活功能及生态景观功能为轴线,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道路设计,使道路与城市、人、景观和谐共存。

如何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态、环保城市,作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建设者的面前。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城市道路交通步行化和宁静化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少建高架路,建设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地下隧道成为一种趋势。道路设计要善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开发区的特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些路段采取下穿的方式穿越现有道路、重要的商务区和海河等,在通过中心渔港商务区,可选取“埋”入地下的隧道方案,地面建设中心公园景观带,配套建设商务区域内部道路网,这样既较好地满足过境干道交通快捷的需要,也便于区域地面道路交通的组织,同时拓展了城市空间,提高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3.道路设计理念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进行编制

“以人为本,公交优先”、“城市环境设计”、“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等道路设计理念需要不断深入到道路设计中。在道路设计中融入“步行交通舒适性”的设计理念,在道路新建通行设施时考虑设置或预留自动楼梯,使行人过街更为方便;或为天桥加盖顶棚,设置座椅等,使行人过街更为舒适;或为行人过街提供方便,提高使用率,设置智能化信息提示牌,盲人过街声响提醒和绿灯显示图等设施,一般道路长度如果在30~50km左右,可以引入“车趣道路”的设计理念,在道路所处的平坦地势中创造出活泼、优美的线形,夜间可在设置成变色的灯带中行驶等,延续驾驶者的出行者的乐趣,让人们怀着清新的心情去上班,在一天工作后虽有疲劳,但沿路行驶时,心情愉快地返回家中。

4.道路环境设计

道路环境应体现以人为本,还须适应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随着交通的发展,互通式立交、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等立体化交通已逐渐形成,沿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的建筑物应与道路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道路设计时根据规划提出的远期控制目标和对近期实施提出的指导性要求,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绿化、小品等城市设计,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的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使人们不再受交通噪声、汽车尾气等的污染,从而达到提升新区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在绿化景观设计中应注意选用高低、疏密、错落有序的树木的树种,达到降噪、防噪的目的。

5.重视公共交通道路的有机结合

“公交优先”的设计理念应贯穿于整个道路设计之中。一般为乘客上下车方便,公交车道应置于断面最外侧,对于公交车道设置位置,以及采用的道路断面型式的不同,相应有不同的公交停靠站,对于主干路以上等级的道路在设计时应考虑港湾式停靠站,以不影响主线行车。

为考虑乘客换乘的便利,一般在交叉口设置公交站台,其站台位置又与车道交叉拓宽相结合,使车辆运行更为顺畅,但是对于交叉口处设有停号灯的路口,如果站台设置在进口,可能会造成公交车停靠后驶离时逢本相位红灯,不能及时驶离,而后面来车无法进站;如果设在出口遇绿灯开启里,后面公交车集中进站停靠,都会造成交叉口内排队,严重时阻滞整个交叉通。因此在交叉口设置公交车站,尤其是快速公交的公交站内,一定要距路口或了入口有足够长的距离,这个距离长度与发车频率、信号灯周期等相关,建议应以满叉通组织、方便换乘为原则,在原拓宽长度上增加能同时停靠不少于二辆公交车的长度为宜。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新理念

在现代化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使得城市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满足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其中,这就使得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道路设计并不只是道路设计单位单独的工作,它需要包括规划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部门、单位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具有系统性。在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规划部门、设计部门、城市部门等对道路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制作、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部门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然后再由施工单位、电力单位、监测单位等进行施工完成。

2、复杂性

城市道路建设设计很多的专业,从可行性研究方案到道路横断面施工图的设计,横断面具体的施工,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照明、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设计阶段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因此增加了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复杂性。

3、主观性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最终是由道路设计人员完成的,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在所设计的各个道路项目中,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1、要保证行人的安全和交通的畅通,保证在红线之内规划。城市建设需要在城市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城市道路横断面建设的时候要在红线范围内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最主要考虑的就是保证交通的畅通和行人的安全,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时候,要合理的确定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保证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减少道路交通的压力,保证长期的交通流畅和行人的安全,同时还要使其和整个城市的环境相协调。

2、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等级相配合。城市横断面中的主干道、快速道、绿化带等道路性质是不同的,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时候要综合的考虑,合理科学的设计。每个城市的等级是不同的,对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和所在城市的等级相配合。

3、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还要满足排水以及管线的要求,应和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相互配合协调布置。此外,还要考虑公交车辆的站点设置,出租车停靠等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新理念

1、横断面形式的选择

(1)交通性道路横断面形式选择。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通需求,道路上车流量比较大,机动车路面宽,交通地位比较重要,一般适用于城市中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自行车地位相对较低,行驶收到一些限制,流量不会太大,对人行道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对该道路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双幅路的断面,行人与非机动车在同一平面上。

(2)生活性道路横断面形式选择。生活性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出行。该道路上主要以行人、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的购物、娱乐等出行。它相对而言更多考虑了人的需要,因此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该规划公交专用车道,而且自行车流较大。在对此类道路进行设计的时候采用较宽的非机动车道和好的人行道环境,人车分离,干道级机分离,支路可以机非混行,并考虑路边停车。因此可以采用单幅路、双幅路等横断面形式。

(3)车行道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供各种车辆行驶的路面部分,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行道的车道数,根据设计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车辆交通组织的要求(如车辆混行、分行、超车、停靠等)确定;车行道的宽度等于各条车道宽度的总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宽度,根据交通量的大小、车辆的横向排列组合、车道相互调剂使用的可能性确定。例如机动车道。供机动车行驶的路面部分。车道的宽度,根据道路的等级和交通量而定。为适应现代交通高速、大型发展的要求,车道的推荐宽度为3.75~4.0米。在交通量不大、车速不高的次要道路上,可采用3.50米。

2、景观性道路设计

景观性道路是城市重点的路段,在对景观性道路横断面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强调沿线景观路段的各种因素,要体现城市的风貌,绿化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性道路的绿化率要不小于百分之四十,总宽度要足够的宽。留有足够的绿地和景观,供人们行走、休憩。

3、路拱的横断面设计

为了排除路面的雨、雪水,根据横断面和排水方向的设计,车行道的横断面形状可以做成单向坡面或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边倾斜),形成路拱。路拱的基本形式有:抛物线型、抛物线(或圆曲线)接直线型、折线型、倾斜直线型。前两种路拱形式主要用于柔性路面,后两种则主要用于刚性路面。从车行道边缘到路拱拱顶的高度,称为路拱高度。车行道的横向平均坡度,称为路拱坡度。根据路面类型和自然条件规定的路拱坡度见表。土路肩横坡度一般应较路面横向坡度大于1~2%。

4、设计车行道宽度

车行道宽度是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完善车行道的宽度设计,才能保障城市道路的安全通行。横断面中的车行道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对应的车行道宽度不同,针对车行道宽度设计提出三点建议,如:

(1)普通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小汽车通行路宽设计为3.0m,公交车通行车道宽度可以设计为3.5m,大车通行的车道宽度为3.75m。

(2)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双向4车道的宽度应以3.5m为最佳;(3)双向6-双向8车道宽度以3.3m为最佳。

5、辅助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中的辅助设施设计,主要是指信号灯和警示牌,用于维护交通安全。辅助设施设计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分析如:

(1)信号灯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信号灯设计,可以根据行人的要求,手动按下信号灯,协助行人安全的通行。

(2)警示牌设计,用于提示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机动车遇到警示牌后,不论道路上有无行人,都要按照警示内容执行,防止机动车行驶过快,降低了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的风险性。

总之,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在整个道路交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路面交通的安全通行,保障城市道路的安全与可靠。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提高对横断面规划设计的重视度,进而提升横断面在城市道路中的质量和性能。

参考文献:

[1]冯春盛.浅谈高职院校道路横断面设计[J].价值工程.2014(34)

[2]孟维伟,郭阳,边志强.长治市英雄路改造工程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11)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4

关键词:园林设计;生活方式;建筑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推移,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衣食住行中较为重要的住,即建筑业,越来越备受国家的重视,而且,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人们在追求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感官视觉的满足作为当代人们的普遍追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的风格有“欧陆风格”,“东南亚风格”,“现代中式风格”等。前些年盛行的欧陆设计风格使得国内涌现出大量异国风情的居住区而缺少中式风格的居住区。近几年来,自深圳万科第五园,广州清华坊,广州云山诗意.人家等中式风格居住区的诞生,并受到了各地煤体,专家,民众的热捧,“现代中式景观”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热门话题,设计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但很多设计公司只一味的跟风和模仿,生搬硬套中式传统设计元素,或仅停留在外立面的形式,建筑符号上面,从而忽略了居住区本身的功能。本文以“佛山张槎御上院”的景观设计为例,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1项目概况

佛山张槎御御上院,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轻工路以南,槎湾路以西。离佛开高速仅2公里,到祖庙仅4公里,数分钟到达禅城中心区、罗村、顺德、佛山机场,交通快捷便利。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3万,总建筑面积约为8万,绿化率30%,拥有近万绿化面积。由于建筑风格定位为“现代中式”风格,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亦融入“现代中式”园林风格,以求和建筑风格的相一致。

2设计思想

以现代岭南风格为主基调,融入现代设计语言,结合中国人的居住生活方式,来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住宅景观;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手法,营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式风格景观环境;以人文本,打造适用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并能激起文化共鸣的居住区景观。

3总体构思与设计

3.1空间布局

小区整体布局依托原有地势,各个院落组团错落有序。通过围合的变化,形成或围闭的私密休闲空间和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小区景观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主入口景观区,中心湖景观区,一期景观组团,二期景观组团和三期景观组团。各组团通过叠山理水,立园建,配置植物,硬景和软景组成一个又一个的空间,这些空间通过不同方式相连或者沟通。

主入口为一缓坡,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布局紧凑,右边是消防车道,中间通过落水景墙,跌级水景和绿化进行空间分割,左边是人行步道,通过拾级而上的阶梯和休息平台,由狭长的空间不经意间便来到了中心湖景观区,整个视线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中心湖景观区是整个小区的景观核心区,它通过中间的拱桥将整个景观组团一分为二,左边是一期景观组团,右边为二期景观组团。而中心湖又将两个景观组团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中心湖景观区由拱桥、亲水平台、水榭等景观元素组成,水体轮廓自然曲折,在湖中或岸线边布置太湖石,并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湖内则种植中国传统植物――荷花,并临池筑观荷水榭。这些景观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如同诗意般的中国画。人们或徐步观赏,或驻足停留,或闭眼沉思;静心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荷花飘香”等的意境。

一期景观组团位于中心湖景观区左边,由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岸边线组成的水景贯穿整个一期景观组团,并通过连廊,将其划分为老人活动区,阳光草坪等,水景源头为涌泉,通过曲折的岸线,流向中心湖景观区。园内景观曲折有致,收放得体,动静结合,小中见大,开合有度。

二期景观组团位于中心湖景观区右边,将中间台地抬高,形成一个微形山坡。山坡上由中心湖边的休闲广场开始,连接儿童游乐场所,然后随着地形转下湖心岛景观区,再由回形消防车道形成的圆形广场作为结尾。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起承转合”的空间结构。

三期景观组团则需要穿过中心湖景观区,位于一二期景观组团后面。布局较为简约,隐性消防车道作为主景观轴线,水景景观由高到低贯通全景。再通过汀步,道路将空间进行划分。

3.2功能分区

小区既设有健身场所,儿童游乐场所,老人活动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又布置有私密悠闲的庭院空间。

公共活动空间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应具备一定的硬地空间和适宜的休憩场所,场内还应种植有遮荫效果的高大乔木。小区内各功能空间通过或“实”或“虚”的造景手法,限定一个个特定功能的活动空间,通过曲折的园路串连在一起,不仅使各功能空间相对独立,也可避免相互的干扰。

庭院空间小中见大,一旁修竹林立,通过简洁的门洞,洁白的围墙,青砖砌筑的窗花,营造出一个静谧,富有传统意味的,半私密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延伸,也是人们休憩,交流,活动,改善邻里关系的主要场所。

3.3叠山理水

由于小区主要的景观组团都建在小区地下停车场顶板上面,受荷载的限制,在叠山理水,种植等方面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水是活物,几乎中国园林中无园不水。小区内水景的类型有湖,池,跌水等。由于地形的限制,小区内水景为人工水景,源头多采用涌泉,景墙落水等形式,通过自然曲折的流动,在中心湖区聚集。中心湖则直接利用地下室顶板来构筑。

因地下室顶板覆土不足,故要抬高覆土面,形成中心绿地。中心绿地就是一个微型“山坡”。通过合理设计起伏的地形,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多样的空间,避免了平地空间的平凡单调。

3.4园林建筑

亭、廊、水榭不仅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小区内亭廊水榭景墙等园林建筑去除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复杂、精细。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取而代之,既然留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又不失简洁大方,耐看。

景架的设计采用简洁的方门形钢构架,阵列排开,形成一个系列,面漆木色。形成一个可供人们停留休息或欣赏的景架,替代了传统的凉亭形式。

连廊的设计则非常简洁,一个个方形的门框构成一体,限定了一个“实”的休息空间。而门框上部和用于围隔的镂空窗花,则构成了一个“虚”的空间。窗花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规则冰裂纹的样式,并将一些传统的窗花进行简化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中式简约风格。

3.5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分级明确,人车分流,大活动空间和小休憩场所层次分明。小区内道路在满足人车分流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曲折有致,起伏顺势。4米的消防车道,分解为2米与2米;2米为曲折走向的人行道,2米为150高可行车的植草带。曲折与收窄均可弱化消防车道,而消防车道的错位布置,有助于营造游览路线的曲折深远感。

3.6植物造景

居住区内植物配置的原则首先是简洁明朗,色彩清新淡雅为主。以自然型的乔木和修剪整齐的灌木地被植物相配合种植,层次宜少,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

其次是选用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植物。例如竹子,竹子有优良的景观效能,竹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很好的增添中式韵味。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特色植物。小区内竹子多配置在庭院内,点缀景墙旁,在白墙的映衬下,植物更显得身姿优雅,同时通过植物造景,打破了大面积白墙的单调乏味。

最后,旅人蕉,芭蕉等广东特色的亚热带植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岭南风情,还使环境空间显得格外清幽。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5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文化营销核心竞争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旗帜所在。无论是塑造城市灵魂,培植城市竞争力,培育城市的个性,还是塑造城市形象,都需要先进的城市文化做指导。城市营销,不仅要以战略的眼光凝练出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还需要适应时展的特征,以深邃的观念赋予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

城市文化体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如下:

(一)人脑和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谓主流理念文化,就是在一个城市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被城市政府倡导的文化。由于理念文化的载体是文字和人的大脑,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城市的文件、主要媒体的标语、口号中发现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非主流的文化在常态下往往表现为一个具有这个城市特色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中,非主流与主流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对抗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以组织制度为载体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可称为制度文化,是城市理念文化的社会表现。因为人的行为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特定的制度约束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组织制度是行为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的行为文化具体地表现为城市的市民的素质、品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民风、诚信、私人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由于组织制度存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这些组织通常是以正式制度形式存在,其中同时又存在非正式制度。由此决定了行为文化既有以政府组织为载体的具有政治色彩的行为文化,以企业为载体的商业文化和以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民间文化,又有隐藏在这些组织背后的非正式组织的生活行为文化。

(三)产业和产品为载体的商业文化

由于商业文化是文化与物质产品的结合,所以在不同的产业中不仅携带着不同文化,而且携带的文化含量也不同。由于各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城市文化含量也不同,由此决定城市文化的经营空间也不同。

(四)建筑为载体的人文景观文化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形象视觉系统,在展现城市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城市经营中,城市经营者应懂得如何利用城市建筑语言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独有的魅力。

(五)环境为载体的自然景观文化

由特定自然环境形成城市自然景观文化,对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具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所谓直接的影响是指由特定的地貌、地理、气候形成独特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对整个城市文化资源存量和文化风格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一)城市文化对人才具有吸引力

当今,人力资源正在逐步取代自然资源而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要素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一个在文化上开放、兼容、重视效率、提倡良性竞争的城市,无疑在大环境上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先进的城市文化通过对人才的吸引,能对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城市文化具有促进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差异化优势的来源,创新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是影响创新能力的观念、思维习惯和教育水平都是和城市文化分不开的,事实上创新精神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内容。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城市形成无形的约束与支柱。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确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从而带来城市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三)城市文化影响投资

城市文化是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节省跨国公司的管理成本。吸引投资的多少决定城市资本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城市在竞争中的地位。

(四)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无形资本

城市的内部资源往往分为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无形资源包括城市政府的信誉、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公众的认同等等。城市的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拥有实物和人力资源,但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优势,却是难以超越。

(五)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经济价值来看,城市文化及文化力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城市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动力;从生态效益来看,城市文化和城市观念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

城市文化经营的设计

(一)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理念

以理念创新,打造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具有有竞争力的文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经营的发展,中国城市经营者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的文化理念定位和创新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山水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商贸城市、文化城市等以理念创新塑造城市品牌的概念层出不穷。城市经营中,必须在城市产业、城市文化特征、城市风格类型等问题上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在未来的世界城市之林中,城市将以什么形象出现,这是城市文化经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城市理念文化的具体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做到把城市核心理念当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来看待。目前中国城市经营中,往往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作赶时髦的城市名称来看待,在这种认识下,提出的城市文化理念缺乏深度和内涵,缺乏创新和个性,没有真正表达出城市内在的特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要建山水城、花园城。创新的和有价值的理念文化,它既包含着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是这个城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等多方位文化信息的浓缩和提升。

二是要做到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成价值高度浓缩的原价值来看待。高度浓缩价值的理念文化来自高密度创新型的精神劳动。理念文化的这种特性,是理念文化设计成为文化体系设计中所需要创新性最强、知识密度和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设计。城市文化理念的设计必须在经过广泛的深入调查和充分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此任务可以由专业化著名的咨询公司承担,应避免仅仅成了领导的设计或常委会讨论式的设计。

(二)进行充满创新活力的制度设计

独特的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但是如果理念文化不能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理念创新不能变成行动的创新,理念文化也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所以,要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就有一个在理念文化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城市行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可否认,文化艺术、教育宣传确实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然而,推动行为文化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杠杆是制度的设计和建设。

新制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存在就是在特定组织制度约束下的存在。当我们发现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有损社会文化和精神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时,决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问题,或是教育失败的问题。从制度理论来看,这是一个制度缺陷问题。要从根本上纠正这种不良的行为文化,就应当从解决制度的缺陷着手。在城市文化经营中,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教育、文化活动这只有形之手,更要利用制度这只无形之手来推动行为文化的创新设计,以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源头之水。

(三)在系统整合中塑造城市魅力

从城市文化内涵中,可以发现城市文化是系统整合的存在。成功的城市文化设计,应当是在充分展现城市文化内容多样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化整体中所要表达的传神的内在魅力和无形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为这个城市所增添的内涵的魅力和吸引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会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人爱这个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而努力,而且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城市。这样文化的魅力就会变成吸引经济发展要素的生产力,变成这个城市财富的一部分。

但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不仅要有一个具有内在魅力的城市理念的设计,更需要有一个如何充分利用多样性文化载体将这种理念内涵变成人们容易接受的传神的信息的设计。城市经营中,要使城市文化得到传神的表现,文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实现行为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三个系统文化的统一。三者之间要在相互辉映中实现所要表达内容的聚焦,在聚焦中实现文化理念传神的表现。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城市规划的路子,使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的设计,既不能成为表现领导偏好的设计,也不能成为单纯的设计者个人技术和艺术才能展现的设计,而应当是在市民参与的基础上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综合设计。城市的建筑语言不能成为简单的建筑美学的符号,而应当是展现城市特有理念的符号。第二,物质与精神两元相统一。就是要在城市文化设计中,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形成的外溢资产与产业文化系统产出的私人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城市文化设计在考虑如何利用公共文化的魅力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实现城市文化产品的输出,提高城市的辐射力。

(四)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聚焦经营

如何在城市文化设计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城市文化增值经营,是城市经营亟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文化经营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城市文化经营,将城市像品牌产品一样营销出去。城市文化经营归根到底是如何将城市文化的传神魅力变成城市品牌和城市竞争力。

所谓城市文化聚焦经营,就是选定最能表示城市内涵和传神魅力的文化标识作为核心,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和多种媒体手段,使整个城市最有效的文化信息不断在城市文化标识上积聚,使城市文化标识在高度聚焦中闪光发亮,成为看得见、感受到的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的聚焦经营,要求找出城市文化的核心内涵,以文化创新设计为手段,有重点、有目标的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经营;在城市的文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求保持在空间上聚焦、在时间上连续;城市的文化经营要求在明确的城市文化标识的前提下进行,以形成城市文化经营的聚焦效应。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m].商务印书馆,1999

2.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6

关键词:市政管理;建筑工程;城市化空间;统一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国内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人民的对生活的追求已从基本生活物质追求变成了更优越的精神生活体验,当前人民对建筑房屋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从市政管理的角度对建筑工程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城市空间的理念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这一研究对于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市政工程与建筑工程

2.1市政工程分析

当前市政工程理念急需发生理念上的改变,市政工程不仅应该包括城市建筑的所有工程,同时还应从人民的物质、精神角度进行城市建设的设计。当前的市政工程的建筑设计需要从建设、管理以及规划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规划中应重点从建筑与城市间的关系出发,在建设中需要实现建筑的功能性,还应基本满足先进、便捷、亮化城市景观发展,城市化市政建筑的建设在创新理念方面还应有新突破。只有做到这几个基本点,城市化市政建筑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2市政角度的建筑规划管理

市政设施建设首先应做到平衡和科学规划的统一,统一的意义是城市化中个项目工程的建设应对每一项做好统一的规划、协调,建筑项目的建设理应做到超前和同步,即项目建设需要超前,而与城市化其他设施需要形成能力是时间上同步。同时应依据城市设计规划,使相关设计具备法律效应,从市政工程角度依据有效的法律规范文件是建筑规划管理的核心,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法律约束力的实施。

当前建筑建设很多都位于城市的繁华或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段,这是怎样保证建筑工程科学环境管理,做好环保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解决这一问题最佳途径就是从市政工程角度出发,建设制度合理的市政工程环境保护规划,对建筑区域可能出现的污染、噪声、扬尘等环境问题,给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另外,建筑的文明施工问题也应在市政规划管理的范围内,市政工程建设人员对建筑施工中各类环境责任人要有明确认识,同时还应做好更多监督检查和对卫生间、垃圾台等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市政人员应及时处理。利用现代化的市政管理方法,对建筑工程中的环境、设施等进行有效治理和保障是当前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图1为上述市政管理实现建筑工程城市化的流程图。

图1市政管理实现建筑工程城市化流程图

3建筑工程的城市化管理

3.1市政城市空间与建筑工程管理

城市空间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一类社会色彩,其是一个较复杂问题和多方位的形态。城市建筑空间是一个形体、物化空间,市政人员规划设计依据城市发展需要对建筑物内、外实现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市政人员对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的有效干预是实现城市化空间的有效和必要手段,而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规划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城市的建筑规划,应走出传统的二维空间变化和低经济成本的思想因素,充分考虑人类体验行为与建设空间的关系以及单一建筑与整个城市协调的规划管理。市政人员应以法律规范、国家政策为基础协调好各行政管理部门,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水平有效规范,是实现城市空间理念的有效途径。

3.2管理水平的改进

结合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市政管理的规划也应有不断的改进,基于当前的发展状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的完善和改进:改进城市空间的建筑内涵方向——城市空间被理解为人类的活动,分析城市空间中的建筑内涵问题也应以人类活动为目的,市政管理在基于建筑环境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人民的习惯、爱好、信仰等问题,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管理与规划;三维立体空间设计的理念——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空间理应是一个三维立体化的实体空间,二维平面的城市建筑早已无法解决三维规划管理的问题,然而实际当中市政规划人员还只是应用二维空间,这种技术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理念,诸如建筑层数、高度、形式等应有合理的规划管理,无三维空间变化就无从谈起城市化立体空间;单一建筑与城市建筑空间协调管理——市政管理人员对建筑协调的规划设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前所述协调城市化建筑的一致性是美化城市关键一步,建筑物各类设施、出入口甚至是其相关绿化等都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的,如不能做到这几点城市化空间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建筑风格艺术化——市政规划人员在建筑风格管理方面也应走出早期一致化、对称化理念,城市建筑的艺术空间设计的概念应该走入市政管理的规划蓝图中,为实现优美的建筑与自然、建筑物间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得城市空间环境获得新的提高;社区、建筑功能的和谐统一方向——现代化的城市理念在人们社区理念中,建筑物的规划似乎与市政规划人员不存在明显关系,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市政规划管理要求不严导致社区、建筑功能间的矛盾不断涌现,人民的环境生活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市政管理人员应从现代化规划出发为在建筑规划蓝图中设计出更多的社区休闲、服务场所将更有益于居民和谐的生活。图2给出了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

图2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

4小结

本文从市政工程角度对建筑工程的规划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市政工作人员规划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同时也将建筑工程的相关规划提出了纳入市政工程规划法律体系范围,这一研究在实际当中还应考虑各地所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才能更有效实现现代化城市空间理念。

参考文献:

[1]凌伟华.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0(21)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评估[J].中国工程咨询.2011(12)

[3]金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11(21)

[4]周枫,隋玲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1(20)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概述

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源于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生态观,它着重于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强调处理好城市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也重视城市物质空间的组合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城市化建设在我国不断的兴起,各种大中小城市的建设不断的开展,城市发展建设成了主旋律,而城市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使用问题和环保问题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建设节能环保的新型城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规划设计中,要把节能环保的理念加入到城市建设中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要从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现如今的建筑设计相比原来的建筑设计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不论是在建筑使用的舒适程度还是建筑的整体质量都有着明显的进步,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而建筑设计在追求其使用质量的同时,对其经济效益等外在因素也需要综合来进行考虑,一个好的现代建筑,不仅是要提供一个优秀的环境,同时,减少建筑的使用成本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节能环保理念下,建筑物的很多特性都需要有所改进,首先是建筑的封闭性,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建筑的封闭性设计不好,建筑的保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减少建筑使用的效果。其次,外墙的保热系统也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内容,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由于很多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我们需要更好的对能源加以利用,因此,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出节约的设计特点。而另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可再生性和环保型的特点,从而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以保证建筑设计节能、环保理念的长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渗透环保理念的有效措施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将这种预测付诸实施的活动,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只有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得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价值。从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提高环境保护的前提来看,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体现出城市的发展对人的影响与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城市的发展要以保护人们的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几个方面为目标,同时,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和谐,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更好的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落实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应结合以下问题考虑: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与环境治理相结合。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需要对城市的大气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针对具体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

3、城市规划尊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区域化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区域中思考的一种方式,在城市经济与环境规划的整体环境中,从宏观微观上,把握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利用辩证的理想来完善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中需要符合环境的思维。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现时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在城市规划的一系列过程中,环境的限制是其城市综合发展限制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其具体的环境限制对潜在的污染源进行合理分析,进行城市规模的界定,选择合适的人口以及交通运输方案;在改造与城区重整的规划中,尽可能的改善环境的质量吗,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降低容积率与区域人口密集,增加城市空间与绿地面积。迁移一些污染程度很高的企业;在郊区发展中,确定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区,敏感区。景观敏感区等,使其不受城市化的应先;在市场规划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和环境相结合。

5、建筑采用新型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出现,对于保障社会环保的实现创造了可能,一系列的新型窗体,门窗以及屋顶材料等,能眵提升节能效率,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技术的创新,保障室内空气清新,避免不合理的利用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对建筑材料进亍有效的重

复利用,避免增加建筑的使用成本。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刻不容缓的进程,在这一系列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确保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6、道路设计时的环保节能。道路设计中进行一系列花卉植木的植入,对于减少噪音,净化环境是很有必要的,道路设计时期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综合利用率。为了体现道路节能的功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设立雨水排,单设通道,不要和地下水通道相连,而是要在相应位置建立雨排蓄水池,这样雨水以及雪水就能被收集利用,回收后的雨水就可以在园林以及道路面的绿化带上,这是非常方便的。

总之,城市规划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非常积极进步的意义,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的高度发展也是城市文明的更好体现。现如今,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思想已经逐步确立,节能环保的理念是设计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也符合城市长远的发展,所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城市的规划方向,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规划设计,从而为以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道路顶层设计基本内核实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取得了极其重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以往的城镇化道路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党的十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①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对此进行顶层设计。那么,我国何以必须对城镇化道路进行顶层设计呢?这一新型城镇化道路设计的内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实现这一顶层设计呢?

新型城镇化何以必须进行顶层设计

无论我们是否能够自觉地对城镇化道路进行设计,城镇化都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截止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到2012年底,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52.57%。这就不仅在量的层次上实现了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同时,也在质的层面上推动了整个城镇化道路由“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换型”的转化,使得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历史时期。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也不断地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诸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均发展水平过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来回迁徙等,这些也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他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及由于对各种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种种后果,诸如“拉美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等,这也成为我们在探讨城镇化道路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吸取各个国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力求避免其他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发展道路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进一步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地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需要的城镇化道路,显然成为了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这种自觉及自觉的程度,首先就在于是否能够对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长远而系统地设计,其次在于究竟是在何种层面上进行这一城镇化道路的设计。熟悉辩证法规律的中国共产党人显然更有理由和能力对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长远、系统而又最高端的设计。而且,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党和政府也早已注意到了引进顶层设计理念的重要意义,并掌握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不断强调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当前,能否将顶层设计这一理念结合于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能否体现了对于城镇化道路选择上的高度自觉,这无疑会成为能否进一步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地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需要的城镇化道路的标志。可以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虽然并没有直接使用顶层设计这一概念,但无论是就其内容和方法而言,还是就其战略意义而言,都确定无疑地体现了党和国家正在不断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着新的顶层设计。对于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核

虽然顶层设计这一概念进入中央文件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事实上,由于辩证法传统的存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提出,我国党和政府其实在事实上一直都在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着系统的顶层设计。其实,在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前,党和政府就已经不断地对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了顶层设计。结合历次对于城镇化道路的设计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以党的十报告的相关论述为依托,我们不难看到这一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核。

可以说,在整个设计中,我国党和政府之所以要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在根本上就是要走出一条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道路,而这一道路无疑是一条更多地在城镇化的质的意义上进行设计的道路,是一条依托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杜绝片面的空间扩张、城市规模扩大而更加注重以提升城市内在概念和公共服务等内涵型目标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这一城镇化道路,实质上存在着三大内核:

其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镇化的规模。这一点,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城镇化永续发展的要求,更是充分尊重不断增加的城镇化居民的发展需求和推动城乡一体、新老居民服务均等化,实现发展公平的具体体现。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已有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比重并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仅仅是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显然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必须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动,进而使得转移人口通过享受现代化成果而成为城镇居民,也为城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居民转移或者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过程。因而,在这样的一种新的城镇化过程中,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为了人而发展也就必然成为城镇化最为核心的理念。

正因如此,在整个城镇化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显然就不仅是不断增加的城镇人的质的提高,以及对于新的居民的心理认同和融入,而且是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改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使得乡村在本质意义上成为一种乡村风格的城镇并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高效、高质与和谐。所谓“高效”,就是不仅要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达到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发展成果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最优化的城乡一体化整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公共服务的现念、现代效率,进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同时,也更是要适应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加快城镇化的效率,取得最好的效益。

所谓“高质”,则必须是在城镇化的质量上做文章,从片面地扩大城镇规模、简单的人口转移等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的“结构转换型”、质量提高型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走城镇化的质量之路。

而所谓“和谐”,则必须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与环境的生态化发展的协调,实现发展过程中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实现城镇新老居民的协调,在不断推进的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低碳”化相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公共服务的协调,进而达到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目的。

其三,新型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当然离不开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特点就是讲究国情与特色,就是充分利用辩证法理论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结合地区与时代特点,实施开放、有序、可持续、多向度的科学发展,按照具体情况和发展步骤来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形成符合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城镇体系显然是新型城镇化道路顶层设计的应有之义。并且,也只有在因地制宜、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合理城镇体系的前提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物质依据。

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呢?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必须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就新在它不仅是一条崭新的城镇化道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统筹了包括整个社会、现实的个人、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系统与长远的规划,涉及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由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顶层设计,就必须在充分理解这一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人居城市发展理念、生态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智能高效的无形网络城市发展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人居城市发展理念。在新的城镇化过程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适宜人的居住和发展来统筹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职能,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居民的提高和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实现城市内部和新的移民在城市内部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使得不断流动的居民能够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日益变化的新生活。

其次是生态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严格执行城市生态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规范和引导城镇居民在节能、低碳、环保的理念下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实现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高度和谐统一。

再次是智能高效的无形网络城市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发展出一批实体性的城市,而是必须通过城镇化的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周边地区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因而,这里的高效、优质的基本取向应该是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人流、物流、资金等各个方面的跨越行政区划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新理念,来形成一种区别于有形的地理界线的原有城市概念的无形网络城市。在这样的无形网络城市意义上,有形的实体城市的面积虽然可能只有几十平方公里,但是,由城市本身发展而形成的影响力、辐射力则会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跨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使之成为城市网络中心,在其周边形成一个无形网络城市。如北京对保定、张家口、唐山、廊坊等周边地区的直接影响就使得受影响的这些地区与北京的联系远远超过其与石家庄的联系,这就其实形成了一种新的横向的无形网络城市。

而就我国大力推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言,这种无形网络城市的发展显然具有更为深刻的实践意义。而至于在城市内部形成的无形网络,则也不仅需要考虑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必须是通过调整居民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内部发展的和谐和外部的城市认同,通过无形的关系网络达到城市居民的整体和谐,进而共享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必须按照顶层设计的目标和思路形成具体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任何顶层设计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基本的实践,只有把整个宏观设计的目标与方略形成具体的行动,才可能真正实现这一顶层设计。但是,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些城市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却往往由于缺乏统一而长远的系统规划进一步引发了新的问题,使整个城镇化的过程不能体现新的思路和新的成果。因而,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解决已经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按照顶层设计的目标和思路形成具体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方略,既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也要以长远规划和通盘统筹的方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现有问题,更要按照顶层设计的目标和思路形成具体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要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符合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城镇体系无疑是城镇化道路的基本依托,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城市的特点也同样都是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自身文化内涵和本地特色,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物等,而且是规划非常好的城镇体系。而基于我国广大地域中不同城市自身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取向,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更需要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比如东部地区城镇化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小城镇自行发展、许多农民自己创业成立工业园,带动了本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小城镇数量多、体系完备、联成一片的局面,对此,就可以通过不断发展的小城镇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加以引导,更好地通过协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体系。而西部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更多地是由政府发动自上而下进行,很多地区小城镇发展很不健全,对此,可以发挥现有城市的特色优势,逐步形成城市辐射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至于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具体形成,则显然更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生态发展容量和产业布局进行系统规划,进而突出鲜明的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

必须打造独特的主导产业来支撑城镇化的发展。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最终获得成功,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主导产业的发展,而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的原因之一。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没有产业支撑,更谈不上独特的产业支撑。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依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顶层设计,结合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总之,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顶层设计,不仅必须在理解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而且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规划,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顺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分别为: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医学院】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时期;当代城市规划;思考

城市规划,就是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或者为城市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为建设未来吗,美好城市所做的一切部署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构建和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城市管理三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管理。

一、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

从早期到现在,城市发展历史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引用“期”这个概念来对每一个阶段的城市发展进行概括,并针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作简要的论述。总体来说,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时段(或者5个时期):

(1)朦胧期

朦胧时期主要是指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所处时间大致在古希腊时期或者更前,在中国主要是夏朝、商朝以及周朝。朦胧时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划观念受其所处时代和政治、风俗的影响,在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上都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奉行宗教思想的事实,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设计具有着阐释学中的丰富的神秘主义。

(2)滥解期[1]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梗桔,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

(5)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高潮。而在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大,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二、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新观念

随着城市规划在几个世纪发展中不同元素的介入和添加,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变得更加饱满和丰富,并且所受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今天,就城市规划的全民意识来说,这回公民对其“规划”的概念已经不再模糊,这也总算没有枉费城市规划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人士的一番苦心,没有辜负其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付出和希望。就当今社会来说,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这二者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正式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最新阶段。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内容被注入了更新的设计观念和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当今的城市规划所研究的问题较之以前更为广泛,添加了更多的社会因素以及城市结构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居住人口过多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解决城市人口疏散来开展的,那时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过多的将经济这一动态因素考虑进去,而是重在对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环境等的建设。直到今天,在这个以信息和知识创造经济的时代,“经济”这一动态的活跃因素才被完全的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然而由于经济这一元素的活跃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城市规划对经济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刻和完善,比如对社会经济的定量分析等。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因素的注入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仍然为城市规划的结合带去了新的因素,使得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2]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而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而是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三、结束语

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观念,我国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宏观方而看,针对城镇体系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问题,规划在制定时能否充分考虑,并研究能促进这种“区域协作”切实可行的政策或途径。将生态城的基木观点融入城市规划,认识到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规划应理解自然,与自然合谐。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新城规划;策略;探讨

引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面临着人类社会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低碳理念的提出缓和了着几者之间的矛盾,在新城规划中,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已经被认为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城规划中低碳理念的基本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的提出最早是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其诞生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旨在提倡减少人类生产和人类生活活动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理念在新城规划中是指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低碳设计,通过制定合理而规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采用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高速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将碳排放总量降至最低。要将低碳理念用于城市规划中,我们必须从城市建设、生存、发展的角度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市的建筑格局上去了解城市中碳排放的成因及其造成的后果,了解碳排放过程中能源的传递过程,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城市空间适宜的规划方式,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城市环境政策,对城市进行规划,加以合理布局,构造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新城市。低碳理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及现状低碳理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在新城规划过程中,要发挥低碳理念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当始终坚持以下三个低碳理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原则:第一、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建设中,对单位GDp能耗进行控制,逐步实现城市碳排放总量的降低,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依托城市原有绿地,在此基础上配置相应的植物美化景观,美化城市面貌的同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始终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新城规划建设中,要对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能源、原材料和现有劳动力,优化规划设计,合理分配资源,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环境和谐发展之间的效益最大化;第三、始终坚持系统整体性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建筑、绿化景观、交通等的合理布局,力争把城市规划设计成一个整体,降低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便感,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提高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舒适感。

2.新城规划中低碳理念的应用现状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日益庞大,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问题。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对新城规划中,逐渐的将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规划理念逐渐在向低碳生态转变,国内外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德国的著名城市弗莱堡,整个城镇的动力来源几乎都是太阳能,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和较多数的居民房屋上都装上了太阳能集热板,可以说是典型的低碳生态城。国内在城市建设上也引入了低碳理念,以天津为例,天津在对城市污水、雨水和新能源的利用上都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加以处理和利用,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碳排放总量,像《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政策都明确的提出了低碳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目前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低碳生态技术的主要应用集中在五个方面:能源、水资源、废弃物、建筑和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生态技术本身的改进,在如何将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有机的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城市的整体化、系统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低碳理念应用于新城规划中的几点策略探讨

人类的活动少不了碳排放,新城规划中引入低碳理念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让城市运行在一个低碳经济的方式下,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城规划中引入低碳理念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略了低碳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时展的今天,对于新城规划建设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对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低碳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低碳政策,对碳排放加以控制,降低碳排放总量。在对城市的规划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建筑规划政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城市中碳排放来源主要是交通碳排放、建筑领域碳排放、工业活动和森林减少,据数据统计显示,城市生产、交通和建筑的碳排放量达到了城市碳排放总量的81.8%之多,所占比例相当之大,在新城规划中,应当制定政策对工业、交通、城市生产和建筑碳排放加以控制,在碳排放控制上,新城规划中要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对于碳排放量超标的工业企业加征“碳税”,增加企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从制度上限制企业的碳排放,达到对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优化城市交通设计,降低交通碳排放。城市交通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上比例巨大,在交通上可以采用推行单双号限行的政策,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同时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鼓励人们低碳出行,优化出行方式,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人们低碳出行的便捷性,在城市道路建设上要详细规划和划分,构建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对城市快慢道采用分离设置,方便人们采取多种交通形式出行的便捷和舒适。

三、加大对新能源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筑和城市生产中引入生态技术。在新城规划建筑中,可以在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建筑上铺设大量的太阳能集热板,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缓解传统能源压力的同时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大力发展以太阳能为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例如,城市的路灯采用传统电力供电的同时辅以太阳能供能,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可用于城市道路照明,与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我国要加大对新能源的研究,在新城规划中引入生态技术,逐渐的加大城市对新能源的利用率。

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低碳理念有力于实现节能减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城市应当根据本身城市的发展情况、经济基础、气候特点和人文习俗等,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寻找适宜自身城市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以后发展的蓝图,在新城规划过程中引入低碳理念可以改变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状,从根本上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的提供了多层面、多方位的指导意见,在对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低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力争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快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兴平、何常清、陈国伟.低碳生态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节选).低碳产品与技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