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19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1

关键词:艺术教学;审美;实践

艺术教学需要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进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教学中的美。但是实际艺术教学中,并没有将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体现出来。针对这点,本文从感受与鉴赏教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学对艺术教学中的审美实践进行了分析。

一、感受与鉴赏教学

(一)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一切艺术审美获得的最主要途径。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必须是美感的表达。但是美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都不会有现成的美等着艺术家来提取。只有当人们感到神秘时,艺术家才能关注其美在哪里,对其美进行研究,将其融汇到实践中来创造新的艺术。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就是感受和鉴赏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洞察和鉴赏,而且还能够促进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艺术感受与鉴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不在于通过让学生掌握较深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当然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教师要适可而止,切不可让大量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取代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与鉴赏内容的标准

艺术鉴赏是不应该有固定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喜爱是不同的,每个人享受美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针对艺术作品而言,每个作品都具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就是它的美的所在,当然这个美不会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但是如果这个美得到人们的欣赏,那它是美不胜收的。另外,对于审美经验而言,对每一件艺术品的赏析都要求欣赏者完全的自我陶醉,把全部注意力和情绪都放到作品去,这时候便不应该有标准的束缚,因为它可能会破坏这件艺术品独特的美的获得。但是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却必须采取某种标准。由于教育本身的限制,因此,它既要考虑到个性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内容的普遍适用性。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要能够在教学中供学生鉴赏的艺术,而不是应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那是艺术家的事。标准的确立并不是绝对的,过于严谨的,它也只是提供一个大概。

教师在选取艺术作品时应该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所选取的艺术材料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但也不能太低。意见艺术品的外表对于学生的审美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外,还要选择能给学生视觉刺激的作品。(2)所选取的艺术品要能对材料加以完善的利用,以达到艺术的审美感人的目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能迅速给学生以震撼力,而且还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审美的启迪。(3)选取能对材料加以独特运用的艺术,也就是选择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能够将审美对象个性特质的艺术突出出来,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注意达到较高的程度。

二、知识与技能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应避免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艺术主要倚仗于高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艺术教学主要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另一种则全然否定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既然主要是情感和体验的抒发,知识与技能并不重要,所以艺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可有可无。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应该在两者之间协调。(1)知识与技能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任何活动都以具有一定能力为条件,满足艺术需要、进行艺术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艺术活动的能力。艺术的表现与创造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离不开的。成功的艺术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2)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又不能过于停留在其自身,它是与艺术情意美感的表达相融合相一致。

(二)在审美需要中激发求知欲

知识技能与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拥有的知识越多,越能够较好的理解艺术的审美内涵。艺术家们往往不断磨练技艺,但是教学毕竟是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心,使他们能够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但是如果长期进行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往往又将艺术的美感丢弃,这将是艺术教学的大忌。现在学生所学的艺术知识是为了以后实际生活服务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有享受艺术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中万万不能阻断这一需求。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艺术鉴赏和创造的需要服务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这种需要很少,基本上来自教师的灌输,从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死记的知识,而不是艺术性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主动学生的欲望。在呼唤自由感性的艺术世界里,首先给予理性的知识和训练,这样很有可能使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制,导致学生在欣赏和表现艺术时只对既定的规则进行关注,却不懂得用所学的技能来表现内心的感性世界。总而言之,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这样他们产生更深入接触艺术的需要后,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学习中。在整堂课上,充满感性的艺术本身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之一是能够将学生引入艺术境界。

目前,高校已经越来越开始重视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价值也被人们逐渐注重起来,现有的艺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感受与鉴赏教学以及知识与技能教学这两个方面来对体现审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南溟.无边界的美术学院:来自“教学的力量”论坛中的一种见解[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02).

[2]许江.当代艺术教育刍谈[j].美术观察,2001,(09).

[3]高名潞,王明贤,史建,王南溟,祝晓峰,徐甜甜.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j].时代建筑,2008,(01).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依据内容要求

[作者简介]龙凯音(1971- ),女,湖北宜昌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美术教育。(宁夏银川7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04-02

在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素质所限,更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种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现象。纯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思想肤浅、内容单薄、作用单一,丧失了美术教育应有的教育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偏差。如果不纠正这种偏差,美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其实,美术教育的育人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具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美术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纠正纯知识技能教学的偏差。

一、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依据

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素质教育的内涵一是强调了“四有”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二是强调了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三是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归纳所强调和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体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素质教育的范围包括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个方面,而学校教育又包括了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成人、职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范围是全方位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不管它从属于哪级哪类教育,都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都应该实施中央文件所规定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素质教育,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都应该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精神,发挥应有的素质教育作用。纯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科学依据,是美术教育自身的性质特点。学校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美术课程实施美术教学来实现的。美术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属于人文性质的课程,因此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以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为载体,通过诉诸人的视觉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因而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美术课程无非是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无论是鉴赏还是创作,都是一种美术能力的表现,是美术能力就离不开相关的美术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因此美术课程便有了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特点。美术课程由其性质特点所决定,具有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美术知识技能教育、情感思维教育、美术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说,美术教育的教育作用也绝不是单一的纯知识技能教育作用,显然纯知识技能美术教学不符合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科学性的要求。

二、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内容

美术教育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全面的。不仅如此,美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利于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点。以下就其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主要内容试作具体阐述。

1.审美素质教育作用。学校开设的作为实施美术教育的美术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艺术类课程,它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设计,都离不开对美术作品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实质就是审美;即使是美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以美术形式为载体对美的创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就是说仍然离不开审美。美术课程正是通过学生的美术审美实践,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

2.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美术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运用绘画、雕塑等美术形式反映人类的生活,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文化行为,反映人类生活及思想感情的美术作品自然就是重要的文化成果。因此,美术课程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同时也是文化教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美术鉴赏或美术创作,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体察人类的思想感情,从而传承人类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文化教育。

3.知识技能教育作用。这里所说的知识技能教育主要是指美术知识技能教育。学校的美术课程虽然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课程,也不是一门纯粹的技能课程,而是一门培养美术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课程。但是,“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学科是知识的类别,美术课程是以美术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美术课程通过美术知识的支撑以保证美术课程的科学性。因此,美术知识是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美术知识的掌握,一是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二是用以指导自己的美术能力培养。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两大块内容,不管是美术鉴赏还是美术创作,都是能力的体现,美术鉴赏主要是审美能力,美术创作主要是美术实践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知识技能教育作用首先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其次是涵养美术素养、辅助智力的发展。

4.心理素质教育作用。在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美、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评价美的活动,即对美的认识活动。是认识活动就离不开注意、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美术课程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能力基本训练以及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教育能够全面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诉诸人的视觉的形体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们运用点线面体、色彩、光线等美术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人格个性。因此,美术课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美术活动,特别是美术创作活动,除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比如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5.创新素质教育作用。首先,美术课程中的美术创作,就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构思,创作出高度个性化的美术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美术课程通过美术创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素质教育的作用。其次,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也包含着创新因素,美术鉴赏中对美的独特感受、新颖的认识、不同的评价等都是创新因素,同样可以发挥创新素质教育作用。

三、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要求

1.强化育人意识,坚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美术教育。不管是什么性质什么级别的学校,只要是学校,那么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不管是什么级别什么课程的教师,只要是教师,那么他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即通过“教书”来“育人”。因此,凡教师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术教师也绝不例外。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自然会意识到美术教育具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自觉地使其全面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而不只是专注于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育人意识,就会意识到当今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觉用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美术课程的教学,而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忽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等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人文意识,坚持用文化观念关照美术教育。实施美术教育的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文化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属性。基于上述对美术及美术课程的文化认知,用文化观念关照、统领美术教育就应该是实施美术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包括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任何内容的美术教学,都应该看成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学行为,使其发挥文化熏陶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样,即使是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就有了文化精神的氛围,光线、色彩、点线面体的运用技巧练习如果不与其所表现的对象——生活、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就不能真正掌握其技巧。若能做到这样,美术教育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偏差就自然会得到纠正。

3.强化法规意识,坚持用“美术课程标准”规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已经制定了完备的“美术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而且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标准”还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制定课程标准就是对课程“立法”,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宪法”。为此,教师实施课程教学,应该强化法规意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既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又充分尊重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比较好地解决了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美术课程标准通过“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个部分,对美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教学评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此,教师只要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实施教学,就能全面发挥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

4.强化师资意识,坚持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业务素养。美术教育能否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终究取决于美术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课程的教育作用都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而在构成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要做到自觉地在美术教学中使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除了应具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师德教风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修养,特别是要牢固树立能够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思想;其次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注重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教育境界,用人类文化的大视野来对待自己的美术教学。总之,凡美术教育所能发挥教育作用的那些素质,美术教师都应该具有。只有这样,全面发挥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才会建立在教师的充分自觉和厚积薄发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2-05-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Z].2004-03-01.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3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4-01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一)审美价值取向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万物以各自的方式和规则存在和变化着,这种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存在使世界和谐发展。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春天,小草挤出了泥土,花苞绽放在枝头。它们冲破了束缚证明了生命的魅力,所体现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让人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之美。当通过美术的方式将这一切表现出来时,就成为创造的艺术美。

美术作品就是美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体现的就是艺术美,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自然、社会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都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而引导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可以感受到创造带给社会的益处。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包含了美国艺术教育中的较少干预取向和产品取向,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育价值取向

美术教学是学校实施美的关键渠道。它帮助孩子正常成长,推动孩子身心良好进步,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能力等。所以,教学定位展示的是为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作用,于德育和美育还没分离的较早人类社会中,美术教学涵盖德育作用。

(三)创新价值取向

革新是进步的魂魄,美术自来应有不同的角度与观念。美的准则有多种形式,发明美的方法也有多种,想让艺术完全变为艺术,关键一点即为举世无双,这便需要美术教学抛弃固有教学里的规行矩步,一定要革新。这类价值定位和美国主张的“教育―研究定位”是一样的。大面上说,中小学美术教学同样是社会知识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定位一定得从美术的实质和它与教学的切点出发。所以,以上三类价值定位互相协调统一,只要完全理解此类价值定位,便可以完善美术教学的宗旨。

二、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扎根于现实生活,取美术教育之材

实际生活是美术的来源,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里,务必使学生们深刻了解根本,美育是倾向于感性的教学,情感是进行美育的前提。能经由观看自然、社会,观察实际生活里的美,经由赏析美术画作,去体会画作里的感情。对比实际的美和艺术的美,学生的审美爱好被激起,情感产生了共鸣,其不但可以明白艺术美,还能明白怎样连接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美术教学的案例取自于现实生活,美术画作即为美术教学对生活的反馈。

(二)植根于民间美术,集民族美术之魂

社会进步的历程里造就的民间美术结合了人们的聪慧才智,显示着民族的风格,是我国民族美与民族知识的精髓与灵魂。有研究人员表明,我国的知识艺术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精华的知识艺术;第二类为浅显的知识艺术;第三类是非官方的知识艺术。非官方的知识艺术是我国知识艺术的基底,浅显的知识艺术和精华的知识艺术是成长于非官方知识艺术的前提之上,学生们了解非官方美术即是了解本土的固有知识,是知识继承中必不可少的本质。掌握非官方美术,不但能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的美术,也能够体会到和美术有联系的不同关键功能。

(三)融合于校园文化,显美术教育之髓

校园知识是知识的关键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的非显性课节,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对同学们的发展有耳濡目染的感染力。画画、手工创造、建筑等是校园知识里的可见艺术,全都展示美术的价值,其有的易使用,有的可做装饰,把美术的艺术性与易使用性连接到一起,一起给校园知识的创办效力。所以,能够借助不少机遇使同学们加入校园只是创办,不但实现美术教学的成效,还让美术教学的内涵切实可行。就像个别中学实施的“十二生肖书签”手工创造一样,“走遍中国,环游全球”摄影展、“我的校园我设计”绘画比赛等活动,不仅是学生本领的显现,也让校园环境更优美。

(四)放眼于信息科技,展美术创作之光

面对资源技能普遍使用的情况,美术和信息技能的融合冲破了固有美术教学的约束,让美术制造和技能共同进步。于此期间,艺术策划与使用早就要依靠计算机技能,其利用与成就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和计算机技能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有崭新的观念与制作方式,能够让静转为动,“将静止的画变为动态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美术水准与信息技能,并对其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途径

美术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着的艺术实践活动,它通过创造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的情愫,通过特定的色彩来记录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运用艺术的美来呈现人类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一个载体,是对人类人文、历史的展现,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知。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大局下,美术教育作为真善美的培养和传承的重要方式,理应担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依靠对美的技术笔法和艺术家情怀,来营造一个人文精神培养的有利氛围,真正传达人文精神的真谛,培养下一代高尚情操。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对于美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1.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文明区别于蛮荒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向对立的一种事物,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言行中的某些观念、价值理念、人格尊严、审美情趣和信仰等等。人文精神注重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存在的尊严、道德,关注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物的共荣共生。它具有一种寻求真善美的干劲,也表现为寻求自由的情怀。

2.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美术传承和美育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美术老师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掌握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美术专业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实现学生在对美术技巧进行习得的同时,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艺术素养,通过受教育者对美的发现、思考和理解,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创造美、体现美和塑造美。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了解美术各个流派的基本特征,各位美术大师的技术特征,各个区域和地域及时代的美术作品形式等。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综合能力,诸如想象力、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品质。因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挥着培养人,启迪人、关注人的特殊作用,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实现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下,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质,提高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提升对美的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存在重要关系,不可割裂,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是引导去发现美、学习美和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它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

1.思想陈旧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思想仍旧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顺应时展要求,仍较为陈旧。片面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应有的提高受教育者人文素质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学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缺乏对于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培养和提升的具体课程,老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也较为轻视,总认为自己只需教好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就达到了目的,发挥了作用,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通过自己的课堂就能有很大提升的,由于抱有这种思想,导致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意识淡薄。同时作为学生,由于背负升学、就业压力,往往不能全面考虑自身发展,而是顺应市场需求,总想触类旁通,多接触市场需求量大的设计等方向,以便于谋求好未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明显缺少。

2.缺乏联系

当前美术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美术教育过分强调美术专业化,而淡化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学科之间联系。美术教育不只是对于美术单个学科的学习和训练,而是需要其他学科体系的相互联系和综合。美术教育涉及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其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不是仅仅有一个学科就能够实现的,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单纯地是美术一个方面,应该具备文学知识、科技知识、哲学、艺术等多种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否则,在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的学生,其美术知识再健全,技能再纯属,也是缺乏思想和意识的作画机器,他进行的创造过程不是人类人文思想的体现和艺术的结晶,而只能说是没有深意的肤浅作品。[2]

3.方法单一

当前美术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亟待更新。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侧重于技能和技法培训,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因而,教学手段方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课堂上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和具体方法技巧的讲授过程,往往是对于知识进行教条式地讲述,对于技能画法的统一示范。一是单纯地讲授,缺乏个性化地引导。往往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述和示范,对于每个学员缺乏针对性地指点和引导,另外,更缺乏对于每个学员具体作画的人文情趣的把握和指导,仅停留于知识和技巧层面。二是仍单纯借助于传统教学设备,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各种创造方法也层出不穷,但在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仍然很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美术创造的方式的讲授。而最多是借助于ppt演示以下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而已。[3]

4.实践脱节

纵览古今,凡是称之为大师的美术人物,都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历览古今中外,深谙世事人情,而很少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创造出艺术巨著,成为文化巨匠而名垂千古的。美术的创造需要源自于生活,源自于生活中长期的文化积淀。因而,美术教育需要紧密联系生活,结合实际,勇于实践。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员们明显缺乏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形成真知灼见,不能锤炼心境,就不能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强调训练和写生,往往学生们都是在画室内凭感觉作画,或仅凭景物在眼睛中的映像来反映生活,因而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肤浅的图像,不可能有生活的真谛,更不会有深刻的人生内涵。

三、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开拓视野,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地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各方来提高思想认识,注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真正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推进美术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升。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要适当增加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的设置。从制度和学科上提供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保障。其次,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作为学生本人也应该提高对自身文化修养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素质提升出发,来谋求未来更好地发展。

2.加强联系,整合学科资源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美术专业知识,而不去联系和综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加强各相关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和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时兼备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有效提高美术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操。

3.更新方法,探索科技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要摒弃传统的教条讲授的方法,克服统一讲解而不能针对性和个性化教授的弊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供多元化教育教学服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演示各个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动态展现各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可实现对创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来有利于受教育者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的培养。

4.联系生活,注重人文体验

美术教育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取生活经验。应要求学生们在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亲自深入到社会基层,深入到人们群众之中,通过自身观察和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正历练身心,才能通过生活这一艺术之源泉来创造出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媛.论在美术新课改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作者简介]杨文华(1974-),女,河北定州人,冀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河北定州073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66-02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前进得益于知识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古代就有将设计与制作联合在一起的“百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正是秉承这一传统并将其发扬与光大,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文件的出台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职业院校美术类教育要顺应时展,抓住机遇,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能设计、懂制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任教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这就对职业院校的美术类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样巨大的变革中,美术教师的知识构建面临多元化的重大调整,懂理论、会技术是今后美术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一)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紧随市场的需求开设热门专业,由单一学科向多专业精细分化,这就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有实践工作经验、组织管理知识以及与他人沟通协作的知识,相互融通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并体现在教学当中。

目前,职业院校的在职美术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接受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雄厚,懂教育学和心理学。但大学的相对无压力工作造成部分教师知识陈旧、结构单一,无法跟上大商业时代的发展。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对传统美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些费时费力的手绘,被计算机相应设计软件所取代,电脑和软件的结合对美术设计来说更是一种技术上的革命,所有的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体现出快速、便捷、直观的特点。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影视设计、网络设计等行业中都已离不开计算机,这让美术设计类的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成为合格的职业美术教师就必须既要懂设计又要懂计算机的操作,还要懂英语,会几个设计制作软件(因为很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如今在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中,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autoCaD、三维软件3DmaX等都已设成必修课,如果教师不能从传统的、简单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仍对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新事物采取不屑一顾和拒绝的态度,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快,周期短,美术设计类作为文化知识的前沿部分,其更新速度可想而知。作为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类的教师,掌握新技能,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已是刻不容缓,必须改变从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加强自我继续教育,追求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二)“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需要知识结构多元化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既能在课堂讲授理论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生产性实践教学指导的能力,而职业美术院校很多都是从一般大学转过来的,有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几乎为零,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工作实践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无从下手,无法将市场中的商业行为带进教学中。“教师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理论,行业、企业工人却掌握高超的技能”是教育与社会的现状。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专业职业教育中缺少一个支撑,在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例如,装饰专业的教师在组织“室内设计效果图制作”实训课时,教学中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带队量房间、设计效果图时却频频出错,草图标注失误,忽略了两个隔断墙厚度误差,导致在做平面效果图时整体尺寸对不上,导致绘图失败。或者在设计时只一味地追求效果好看,而忽视了其最终的使用功能,用业主的话说:“好看是好看,但不实用。”另外,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个别学生在实训中的特殊案例不能给予科学的指导,表现出职业技能知识的匮乏,无法独立完成实训指导课程,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多向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请教,深入研究,找出差距,加强自我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行业工作能力。

二、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是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一)学生思维敏捷多变,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长足发展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是跳跃的、务实的,为了找工作,对待学校开设的课程采取“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的态度。另外,职业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多是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文化课水平一般不高。他们一般个性鲜明,聪明好动,喜欢创作,抽象思维较强,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方式。因此,美术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爱好,用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布置小项目让他们来完成,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素材,然后进行创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来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也是对教师沟通能力的考验。

(二)学生知识来源广泛,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学生逃课现象,究其根源,部分学生逃课并不是因为厌学,而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不再简单地依靠学校、教师。网络的资源共享、名师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与交流平台,部分学生往往很早就在网络上接触到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自然不愿听,逃课或是睡觉的现象就很正常了。基于此,教师更要勤于耕耘,善于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多摄取新的知识,在专业学科教学中传授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学里这样的教师非常受欢迎,课堂上往往是座无虚席。另外,在职业院校美术专业中还有一种兼职打工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公司接触专业实际工作,他们往往会带来一些在企业工作中的难题向教师求助,这也督促教师更新知识,避免出现自身知识不够用而无法教导学生的情况。

三、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是市场调节的要求(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美术设计行业本身就是知识型产业,主要通过设计者的脑力劳动来创造经济财富。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行业,很多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光鲜漂亮的产品背后往往是辛勤的劳动。当前,美术设计相关企业最急需的是既能吃苦又敬岗爱业、既通晓技能又懂图纸、既懂施工流程又懂制作工艺流程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职业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用人单位都喜欢招聘有相关经验的人士。这种相关经验的准录制度,反映了企业用工的精明之处,尤其是中小型的私企,根本就不愿意在员工培训上多花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美术设计行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样就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于工作门外。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教师。面对职业技术改革的大潮,美术教师不能封闭在学校自我欣赏,而是要走出学校跑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需求,依据市场需求加强自身的职业综合知识的积累,学习社会学、消费心理学、商务管理、金融和会计、市场营销等知识并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由美术教师来组织完成学生的岗前理论知识积累与工作技能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结构势在必行。另外,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也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在模拟公司项目时,教师就是一个管理者,组织协调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对教师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考验,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任何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行业最终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生产变成商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初期,一些有眼光的美术教师早早地下海办公司做企业,通过多年的奋斗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纵观历史,从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开始,社会生产就没有离开过美术设计表现,所以,职业美术设计最具有与行业联姻的基础条件,不能把职业美术教育从生产中脱离出来。服务社会,把知识变成生产力造福人民,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去年冀中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艺术系有四名教师下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遇到困难时更需要得到来自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但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变慢。比如最常见的photoshop、3DmaX等应用型软件,早已换代好几个版本了,可公司还在用旧版本的软件工作,工作效率低下。当我们的教师帮助升级软件并给予知识培训后,公司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而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实现,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就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思想,面对新时代,作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类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架构,同时,还要能设计、懂制作、熟悉市场管理,要对哲学、宗教、物理、化学、医学等有所了解,对文学、音乐有所涉及,并且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全的人格。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思考一名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影响,探索美术职业教育的新道路。唯有如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新世代应用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徐士龙.素养与技能并重——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0(5).

[2]卢建平,寇焱,李祚如.浅谈关于构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3]张建华.当代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之我见[eB/oL].,2011-05-21.

[4]陈美玉.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2).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6

关键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保护;美国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4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3-0093-03

回顾中国3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从几乎是一片空白发展到今天的国际标准,尤其是在建立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方面,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程。不可否认,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主要动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美国施加的外在压力客观上也是重要的推动力。有学者甚至形象地称20世纪末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回”。本文拟探讨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进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影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和方式以及产生此种影响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美国强保护

中国首次遭遇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施压是在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谈判,美方强烈要求在协议中加入互相保护版权的条款,并宣称根据美国总统的指示,不含知识产权条款的科技、文化和贸易协定,他们无权签署。当时正值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初步实施阶段,发展对美贸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之举,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中方最终极其不情愿地签署了包含它尚不了解的知识产权条款的协定。

随着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不断加强,美国颁布了《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法》,强化了美国知识产权谈判的单边地位,以控制其贸易赤字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趋势。1991年,美国依据国内贸易法中的“特别301条款”首次将中国列为“重点国家”,指控中国的某些法律、政策和做法否定了充分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否定了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人公平和平等的市场准入。经过激烈的交锋,1992年初中美两国达成了第一个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即《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为了兑现《备忘录》中的内容,中国于1992年修改的专利法中扩大了专利保护的范围,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被列入其中,并且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强化了专利权的保护,完善了专利权审批程序。此外还了《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和《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同年中国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在第19条中规定了我国所签署的国际条约具有直接优先适用的效力。

1992年《备忘录》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美国对于中国政府依据《备忘录》做出的知识产权保护进展并不满意。1994年6月,美国再次将中国列为“重点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调查。先后经过六轮知识产权谈判,双方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或者妥协。随着美国宣布对华进行制裁的最后期限的到来,贸易战已呈剑拔弩张之势。但是在1995年2月第九轮的知识产权谈判中,双方经过务实、灵活的协商,达成了中美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协议。协议采用了双方换文的方式,并以《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作为附件。

1996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第三次将中国列为“特别301条款”之下的“重点国家”。与上两次不同的是,此次不需要进行调查,只要确认中国对中美知识产权协议的履行未能让美国满意,就可以直接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但是,中美关系发展到1996年的时候,两国已经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6月中美签署了第三个知识产权协议,双方在侵权工厂、加强执法、边境措施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中国方面承诺,将监督知识产权执法的职能部门由中国新闻出版署转为公安部,同意关闭现有光盘工厂的一半,对剩下的15家工厂进行积极的调查,并且禁止把制造光盘的冲压机运到边境等。第三个协议是一个行动性的协议,而不再是一系列的承诺。此后,中国知识产权的状况一直处在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监督之下。1998年以后美国的《国家贸易评估报告》开始重点关注中国计算机软件的终端使用侵权问题,认为中国商业软件的终端使用者存在着广泛的侵权。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版权局联合修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中国新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为加入wto做准备,以适应《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的最低保护要求,中国在短时间内连续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颁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再次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加入wto后,美国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并未停息。美国国内以计算机、影像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督促美国通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特别301条款”来迫使中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2005年,中国再度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的黑名单中,并被威胁处以数亿元的贸易制裁。并且,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所谓的“不定期”审查,以评估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2007年4月9日,美国决定就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和文化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从而首次把中美知识产权之争推向以wto规则为平台的多边解决机制。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在美国的施压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知识产权法建设,一方面使得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另一方面被动立法导致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一些法律制度超越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引发了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难,尤其是被动执法难的问题,从而不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责难。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始终是中美两国贸易争端中的焦点问题,对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美国影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和手段

纵观中美建交以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及相关配套执行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历程,不难看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期间,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影响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既有其国内法的单边条款,也有双边协定和多边的国际条约。

1.单边条款。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摩擦始于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特别301条款”,该条款对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301条款”明确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旨,即当其他国家有美国认为的“不公正”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时,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决定实施撤回贸易减让或优惠条件等制裁措施,迫使该国改变其“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做法。该条款是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带来的制裁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迫使贸易往来的国家按照美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来修订自己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法律。上世纪90年代的三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均起于美国依据“特别301条款”将中国列入对美国知识产权未予以有效保护的“重点国家”或者“重点观察国家”的黑名单,并进行调查和磋商,以采取贸易制裁措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提高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结果往往是中国方面因为全局战略利益而妥协退让,按照双边协议或者备忘录修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并加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2.双边协定。《中美贸易关系协定》(1979年)是中美之间最早签订的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在美方的要求下,把双方互相保护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内容列为正式条款。此后,美方多次动用“301条款”这个工具,威胁使用报复手段,要求中国按照美国提出的标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方往往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包括宣布采取反报复措施。最终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达成和解,签订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包括1992年《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1995年《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议》和1996年《中美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议》。其中,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和1992年《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依据双边协定,中国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1995年和1996年中美签订的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定侧重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问题。在上述两个双边协定中,中国主要做出三方面承诺:一是采取步骤,在全国范围内打击盗版活动;二是采取长期措施,保证知识产权的有效执行;三是保证增加美国权利持有人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3.国际条约。随着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知识产权与其经济的重要性的清晰认识,美国开始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以提高全世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wto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力主把tRipS纳入wto的贸易协议中,以按照他们的要求设计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tRipS的许多规定直接源自美国国内法,如将计算机软件作为文字作品通过版权加以保护;除了医学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及其生产方法不授予专利外,其他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都应授予专利,而不论其是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等等。加入wto之后,为达到tRipS的要求,中国不得不在国内立法和执法等方面向美国做出明确让步。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4年末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了对于知识产权侵权的刑事处罚标准。此外,在90年代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美国明确要求中国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几个主要公约,如《伯尔尼公约》和《日内瓦公约》等。

事实上,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史上,都有一个从“选择性”保护到“全部保护”、从“弱保护”到“强保护”的过渡期。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顾中国的国情,无视中国多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要求中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直接涉及了美国的巨额经济利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的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知识产权价值占美国企业全部价值的1/3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为了维持其世界头号强国地位。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经济优势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上。正是凭借在高新技术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美国才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保持优势地位;也正因为对一些知识产权的垄断和提供,美国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任务。中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改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浅层次的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不断推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水平,而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的贸易伙伴在经贸关系上存在广泛而深入的相互依赖,为维护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中国不得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一些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自身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在2005年的476000项专利申请中,80%的申请都来自国内申请人,其中在发明专利当中,国内申请人比例也超过了50%。由此可见,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履行国际义务,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从而实现国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本土研发,鼓励创造性生产,促进产业升级,以增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应对之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加深,各国间的知识产权争端还会发生。为此,我国要有积极的应对策略。

1.努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中国目前在贸易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不仅造成在国内问题上不断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施压,而且导致中国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始终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而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往往容易出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继而又引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内问题的指手画脚,从而使中国的经济走进了恶性循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之举在于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如果中国能够研究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那么就没有必要侵犯美国的知识产权,就会将中国目前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转变为有利的内在激励创新的机制,而不是为大量涌进中国市场的外国知识产权在中国“跑马圈地”保驾护航。

中国应当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建立一整套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激励、决策、运行、调节、扩散等机制的建设不够完善。在政府层面,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在企业层面,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把技术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在研究机构和高校层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当然,在强调保护、创造和运用并重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国国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我国的知识产权优势。从关键专利在世界上的分布来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在每组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选择一部分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确定优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着重实用技术发展的策略十分重要。要根据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选择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力争在某些领域先取得突破,创造和把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

2.加强立法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在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学术研究领域都有一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倾向,而缺少约束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力滥用行为的意识。从制度层面上看,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至今,总体的制度设计还是侧重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则比较匮乏。目前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和垄断行为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企业技术发展空间,并进而影响到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应知识产权战略网的建立。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许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国企业经常先下手为强在我国申请专利,然后利用得到批准的专利来限制我国企业与之竞争,我国的相关法律对此或无动于衷或表现无奈。当我国企业按部就班地自主研发产品时,却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而为了继续我们的发展,不得不花大量的资金购买外国的专利使用权,从而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有的方面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体系内的控制来解决,有的则需要与其他法律,尤其是反垄断法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和对涉外技术转让中限制性商业惯例的管制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不正当竞争的几种表现形式,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上的缺陷,无法对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做出有力的规制。因此,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应成为反垄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反垄断法规范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立法宗旨上最大限度地协调好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既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又切实对限制竞争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力求创新与竞争的平衡发展。防止外国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知识产权法的高标准和法律漏洞滥用知识产权或者形成知识产权垄断,损害我国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

3.建立符合本国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强保护,虽然势不可挡,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设定应当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知识产权的弱保护有利于技术的引进和广泛传播,有利于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广泛而全面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主动建设还是被动移植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都应当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明、技术革新乃至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法律观念,注重国家利益的维护。目前我国创新能力普遍未达到标准发明专利的要求,如果我国通过完全的自主创新来取得技术进步,必须不断地和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同样高的成本、面临同样大的风险,而且根据研究开发的“干中学”和经验累积理论,如果不出现偶然的巨大技术突破,我国可能在某些方面永远不可能获得技术赶超的机会。因此,目前我国不适宜过快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纵观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演进历程,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都是围绕本国经济利益制定的战略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即经济发展初期采取弱的知识产权保护,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贸易作用的显著提升,全球化的大趋势日益明显,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甚至立足于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强势,试图建立全球统一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体系。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70年代的日本处于技术输入阶段,都顶着巨大的国际压力采取了知识产权弱保护的策略。美国在其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低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历史阶段,曾在知识产权制度上采取了明显的本国保护主义。例如,美国长期拒不参加当时由欧洲国家发起制定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直至1988年才参加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而日本政府保护国内企业的主要做法就是推迟批准那些对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本专利,从而使得本国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追赶该项技术。在日本,拖延批准外国的专利达到10-14年之久是常见的。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自身的情况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协调立场,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在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当联合推动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和南北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纳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议题范围,在现有的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下,用集体的力量逐渐改变或者部分调整体现国际旧秩序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规则,采用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而不是一味附和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1]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回[J].中外法学,1999,(2).

[2]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曹建民,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面临的机遇[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7

关键词:师范教育美术教育时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师范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美术教学而言,需紧跟时代潮流,研究时展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时代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

一、根据时展要求积极进行美术教育技能、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理论是从西方美术教育理论借鉴而来的。这种美术教育理论是在工业革命大背景下产生的,强调对美术技艺的学习,这种重视技艺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师范美术教育中,需要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但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仅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是不够的。我国在美术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对于相关课程,尤其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技能,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需要积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要能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与教育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掌握美术专业技能,使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把美术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师范类美术教育而言至关重要。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认真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美术,促进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突出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教学的丰富性,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专业”,还要强调多能。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一般第一年是普修教育,到后面两年才实施分专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学习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学生会对某一画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绘画技艺。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违反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对于师范美术教育而言,培养具有较强美术教学能力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过于深入的美术教学,只会使学生在专业化程度上越走越远,轻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美术教育,同时,对于美术教育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很难在未来工作中真正把美术教育工作做好。因此,在师范类美术教学中,要突出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师范美术教育每个专业的循环教学,给学生一定的专业自由度,加强学生各个学习专业的学科交叉,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在绘画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使学生感受艺术创作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以及多种表现风格的创造尝试,这样才能满足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重视对美术史论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

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美术专业学习与美术史论学习同等重要,只有加强学生的美术史论教学,学生才能对美术发展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发展学生更开阔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审美普及工作,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更好地传播美术文化。另外,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现当代艺术,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如现当代艺术的表现主义,如果学生接触这种理论,就能认识到艺术表现是人类的天性和切实需要,则学生就能认识到表现能力是一种天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特别的美术训练,重点是挖掘学生的内在艺术表现潜能,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使之发挥潜能,就可以有效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学生懂得了这种理论,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教学活动中的美术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现代艺术教学。

四、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需要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不断深入研究这种艺术,获得有效发展。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美术的视觉效果,促进教学发展。尤其现在,在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世界各地的顶级美术馆,各种美术作品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角色发生深刻地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通过网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开设美术欣赏课,通过电教设施直观展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的欣赏视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性学习,这对于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封顺.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2(07).

[2]刘肖冰.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一、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我们看到,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如:《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一课中。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可以运动或发光、发声的立体造型,生活用品或活动模型。完成后的大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学校,小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教室或家庭,生活用品可以运用于家庭或作为礼品赠送朋友。《人类的朋友》一课中,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和收集动物资料,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及动物表现的技法,然后尝试用线造型的表现手段来临摹和写生动物。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讲一些人与动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故事。

二、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如教材第13册中《当一回蔡伦》,从我们身边经常使用的纸入手,将学生带进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代,让他们切身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教学的内容看,造纸技术对渴望猎奇、喜欢尝试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更好地借助美术课程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本课。如中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造纸术是谁发明的?等等。另外课前我还要求学生查找、探索与纸有关的人文知识,相互间的交流成为知识共享的首要方法。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纸张制作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进行纸张制作,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生尝试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运用现代造纸技术制作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四大发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像力丰富,文字说明生动、流畅,纸张的制作作业也完成得比较好。

三、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

关于美术的知识技能篇10

关键词:世界观;艺术教育;专业技能;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42-01

当我走进学校,站在讲台,面对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普遍不高,对绘画的理解不多,又渴望学好绘画的面孔,感触颇多。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孩子们进步很快,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越来越强。于是我选择继续深造,深感从事艺术教育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教师教育学生在传授给他们艺术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独立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艺术教师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艺术教师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的修养。

一、修养方面

(一)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前瞻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决定着艺术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影响着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更决定着艺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修养全面的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例如:齐白石和徐悲鸿,他们学识广博,艺术修养深厚,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伟大的艺术教育家,在抗战期间日本人问齐白石老先生索要墨宝,他便画了一幅《墨螃蟹》提拔“看你横行到几时”;徐悲鸿在国难当头创作了《奔马》图,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教育意义。只有具备新颖而广泛的艺术思想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优秀艺术作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爱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渊博的知识

艺术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及与时俱进的思想、科学的知识结构。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优秀的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丰富广博的知识,创造的作品才能更具有感染力、更全面艺术表现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喜爱艺术,使其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深邃的思想

伟大的艺术教育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们用独特的思维模式将来源于现实中的事物原型通过艺术加工物化成优秀的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具有广泛而深邃的思想,是衡量艺术教师修养与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必然需求。

(四)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

艺术教师的感知、情感、思维、理想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创作需要独特的艺术思维和灵感,这些都同艺术教师对生活和大自然的丰富特殊感情密切相关,当然对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也至关重要。同时,也只有融入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可能感动接受者,取得良好的艺术教育效果。艺术教师还需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格调的高低与艺术家的独立高尚的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作为艺术教师传授艺术技能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美术老师高尚的人格,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艺术创造的格调与作品的品位的培养。

二、审美创造力方面

(一)美术教师需具备敏锐的感知力

艺术教师对生活中各类事物必须有着强烈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和捕捉那些不为人们关注的美,并把它通过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作品,为学生做师范,做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从而为学生做好师表。

(二)美术教师需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艺术思维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给学生指引方向,选择正确的艺术道路。想象力的丰富与贫乏,是艺术教师才华高低的标志,也决定着传授知识的质量,让学生体验到艺术应有的魅力。

(三)美术教师需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能

作为艺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上述条件还必须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能,这是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类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艺术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艺术构思,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创造不朽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科技文化爆炸式增长的形式下,信息传播飞速,从事教育工作者讲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当务之急美术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做终身学习型人才,传授给学生最新最精的知识,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