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33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是国家兴旺发达不歇的动力。新一届政府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要用创新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唯有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迎接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教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学理念创新结合起来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得做了三个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科学知识的获得应该像蜜蜂一样,对采集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再酿制成蜜浆。培根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启示我们要树立“传承科技创新、创造合适教育”的理念。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要主动适应教学观从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创新本位的积极变化。因此,树立高中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了高中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高中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使之符合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思想,把高中政治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增强高中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相结合

科技的发展必然促进高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中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高中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并善于用紧跟科技进步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不断充实高中政治教育中有关科技进步的内容,不仅要加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宣传教育,而且要增加高政治教育中有关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内容,开发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高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态度与科学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邓小平同志曾说:“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科技的不断创新改变了人们认知的方式,要开发出新颖、启发性强的教学办法,让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改变在传统教学中,政治课经常给人留下枯燥、乏味、单调、无聊的印象。高中政治教育的方法只有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实效。笔者认为,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高中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善于依靠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可以通过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把高中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课堂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延伸到学生活动的各个角落,扩大高中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各地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科技实践,增加科技知识。开展一些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小发现、小发明、小制作、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四、科技创新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2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27-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伴随着全球化及其在教育领域影响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革,这为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带来了全新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得以在全球化浪潮下寻找创新思路,推进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再至教育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

一、全球化及其理论概述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全球化的理论渊源,一般认为要回溯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肯定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趋势,从动态上描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是生产力、分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从中也肯定了资本主义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揭示了资本所具有的全球扩展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实质上表明了全球化的历史指向。

西方公认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最早由著名营销学家theodoreLevitt提出。1983年theodore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全球化的市场》一文首次提及“全球化”这一说法:“theglobalizationofmarketsisathand.withthat,themultinationalcommercialworldnearsitsend,andsodoes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2]一般意义上,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趋势,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也有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不同的说法。全球化的出现给不同的国家地区带来影响,中国在其中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有更多大的机会融入世界大市场,吸进外资,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生产工厂的转移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困扰。政治方面,全球化出现的同时,反全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多元思想意识碰撞有利于文化交流,却也少不了文化冲突。文化层面上的全球化与政治意识又很大的联系,更多的也体现在科技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并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往往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交汇,充斥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由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全球化教育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意识教育俨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球意识教育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这不仅要求丰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使其走向国际视野,而且在教育方式上要引领国际高度和全球眼光。当代青年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如何从传统教育过渡到国际化、全球化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全球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教育观念的变革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传统教育观念已然不能继续适应新时代要求,大环境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传统的教育观下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专门活动,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中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即学习者要“学会”知识。思政课课堂上教育者往往采用“灌输”方式,尽可能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点。“知识中心”教育观秉承了传统教育注重知识基础的理念,并不违背人类教育发展的逻辑,在客观上也维护了思政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然而,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灌输容易使学生头脑中堆积大量知识,却难以形成对知识深刻的认同感,难以培养学生整合创新、活学活用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同时又必须是有原则、有立场的价值观教育。受传统的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时期内注重宣扬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个体价值的实现。这对于培育和塑造青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没有益处的。

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就要摒弃单一的知识中心教育观、片面的社会价值观,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注重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在知识获取方式上,尊重学习者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应用上,注重培育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既要吸收新知识,又要调动已储备的知识,更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整合创新。从宏观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必须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

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区域、国家交流的扩大和不同领域对话的加强。新的时代条件和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科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本领,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来看,思政课不仅是知识性课程,而且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促进学生人性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和谐。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既注重知,即学生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行,即学生智慧的成长;既致力于教育者的主导、主体的自我感悟,又注重主体间的相互表达与理解”[3]。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就要开阔视野,丰富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理论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交叉学科的视野。这一视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量的提升、学科建设的推进和研究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4]。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诸多联系,寻找相关学科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点,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全球化意识和全球化潮流中技术的革新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教育技术学专家焦建利曾指出,“当今的教育已经明显带有现代技术痕迹,而技术也构成了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5]。技术、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历程来看,“并非每一种技术都能进入教育领域,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广泛的认可”[6]。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必然选择那些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思维可视化技术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不仅符合教育的技术逻辑,而且充分彰显了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育价值。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搭建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平台既是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也是对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的实践。建设思政课数据库是可视化技术的重要应用。数据库集合技术应用方法、应用案例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思维可视化资源。技术应用方法主要是引入思政课教学的技术介绍和使用技巧,随着教学开展,各种新引入的技术和应用技巧可以随时添加到数据库供教师交流使用;应用案例涵盖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成功案例和创新教学案例,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感悟;教学中生成的课件、案例、经验总结等资源则是更新速度最快的资源,也为教学反馈提供了平台。数据库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可以为师生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平台里收集的资源进行更新、整合再利用。搭建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政课互动平台是另一实践创新。互动与对话是思政课教学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网络和可视化技术搭建课程互动平台可以实现教学与互动、师生对话的并向进行。网络互动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可以为学生答疑、提供资源,学生可以借此进行学习反馈,有效地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

问题反馈式教学也是全球化和技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重要创新[7]。问题逻辑是贯穿问题解析式教学方式始终的一个重要维度,问题逻辑着眼点在于自身的逻辑结构和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学生有知识无问题,或者提不出有深入意义的问题。基于问题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建立一个问题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使思政课教学变成一个不同于以往单纯灌输、说教的过程。教师既要营造一种问题氛围,又要注重学生反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反馈式教学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等来完成的,网络平台互动、概念图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同时有助于问题的提出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的建构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8]。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观念变革密切相关。人类教育思想的变革经历了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培养能力的教育观――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大变革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下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传授知识[9]、培养能力,而且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

1.知识目标。在当前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已成为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提高知识利用效率,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获得、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进行管理的活动。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是现代学习者应具备的素养。在改变传统知识获取方式、自主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追求和实现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2.能力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人知识并非通过传授而得,而是个体利用学习资源,借助老师、同学和其他伙伴的帮助,通过建构方式获得的。每个学习者有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世界的看法,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通过共同协作才可能达成共识……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协作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开始[10]。协作学习中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的过程也是学生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观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教育,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同时它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面向社会和世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深化价值观培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对政治知识和思想的认同,而且要激发其责任感,将思想中的责任、正义等价值外化为社会行为和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任重道远。全球化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必须进行从内容到方法的创新发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2]theodoreLevitt.theGlobalizationofmarkets[n/oL].HarvardBusiness?Review,1983-05.http:///1983/05/the-globalization-of-markets/ar/1.

[3]王素玲.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4]刘云林.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5]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36-140.

[6]李梁,田媛.技术与教育的逻辑意蕴:技术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的逻辑意蕴[C]//计算机与教育: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应用与实践创新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61.

[7]王天恩.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3.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3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52-02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确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他们思考和求索人生的真谛,关注和求解社会的课题,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奥秘。在这个思考和求索的过程中,他们求教于书本和课程,求教于老师和同学,其中很重要的是求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求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看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着渴望的眼神,也带着挑剔的目光,但无论是自觉的学习者还是不够自觉的学习者,都会有所收获。不仅如此,这种收获在他们毕业工作以后,往往有更深切的体会,许多工作多年的大学毕业生,以自身的实际经历和工作成就证明这一点,而且工作经历愈丰富,对理论指导作用的体会就愈深刻。他们的体会表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推论,而是立足大量事实基础上的经验之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2011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二十年。教育部继续在京、津、沪、浙、赣、鄂、粤、滇、陕、豫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工作。通过对140所高校25000余名学生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调查显示,97.8%的学生对我国参与海地、巴基斯坦等国际救援行动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97.0%的学生对应对玉树、舟曲等严重自然灾害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95.4%的学生对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90.4%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9.6%的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高校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98.1%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86.8%的学生对“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95.2%的学生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94.2%的学生认同“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86.9%的学生认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绝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大多数学生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85.9%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学生学风良好,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实验凑数据、逃课等现象,绝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反对。

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关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尤为关注。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满意度稳中有升,对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

二、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方式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大力推动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坚持高举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以使高校学生更加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首先,突出创新的主导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党建设工作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施,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探索新的思路:

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党委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运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应当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混乱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概念差,精神不佳和其他问题。”这些思想,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特点,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改革和创新的想法,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起点的主导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必要的,以确保尊重大学生的主导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和创新、加强基础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完全平等的身份,互相讨论,共同提高。其次,要不断了解学生的素质需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必须了解和满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起点。学校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寻求实际的物质和文化利益,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潜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

第三,要反映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结果。高校党组织坚持“对所有学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的状态识别是肯定的价值和意义,归根到底,是前提是人的力量,人类的目的,一切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切。因此,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三、深化创新方面:建立互动机制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个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类、网络、心理和实际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的互动过程与对象。

课堂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加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选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争论,让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角逐,最终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共同提高。这种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要实现教育的目的,而且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网络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价值观,但主体的网络技术,网络活动是人类活动。因此,利用信息网络和高普及率的快速传播,党的建设的经验更多的网络互动的工作,是各级组织做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大学教师和专家以思想政治理论或当前热点的答案,挂上网,引导阅读讨论鼓励大家都来写博客文章发表的意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或在党组织的负责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意见,这种互动和平等的礼节和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心理互动。如何应对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缺乏心理准备,“焦虑”、“悲观厌世”等各种心理问题造成的裂缝。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使用的互动形式沟通,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通过各种鼓舞人心的方法,激起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强心”的效果。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创新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或高校如何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进一步创新党的组织,我认为应该做的做好“四个教育工作:

发展教育的科学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精确协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高校,大力倡导和反映,充分尊重知识,科学和技术的人。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开展定期为大学生发展教育的科学概念,是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创新和教育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生敢于大胆、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继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文化进行引导。同时发挥高校“知识库”,“智囊团”的有利条件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并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的指导,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结合专业实践,做课题、做项目、搞科研,创新的思维,尽快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4.教育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依据。在高校党的建设做了良好的工作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一个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最根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和“人才”的基石。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德才兼备,具有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适应应社会发展,就能适应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趋势,并最终实现做人与成才的统一。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首先,大学生和社会内涵。所谓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作为生物个体和社会的互动,学习社会和文化,掌握社交技巧,社会态度的形成,以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创新的积极作用,社会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在校园里的大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知识和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从整体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上看出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策略,体现了积极的健康和进步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信仰减弱,扭曲的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信念,自由主义思想,趋向扩大的价值取向功利,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也很突出,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基础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社会是前提。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骄傲,重点人文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的“校园”到“社会人”的转换。

三是加强实践和培训。加强实践和培训,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关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服务,可以继续优化的专业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是解决大学生的社会保障问题。职业技能是必要条件,为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学生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可以根据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社会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集中,并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和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大学生找工作或开办自己的企业,培养一专多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面对这些情况,高校师生首先要深化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举措;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磨炼意志、锻炼能力、锤炼品格、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莉.当代大学生从众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

[2]郝秀芬.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政工研究动态.2009(Z1)

[3]岑道权.加强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方法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06)

[4]高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路径[J].商情.2010(13)

[5]闪茜菁.辅导员工作视域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1)

[6]万美容.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4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紧密结合部队信息化建设实际,抓紧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能力,又具有信息化理论研究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紧迫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不仅已成为信息主导的时代,而且为军队现代化和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在实现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前,部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决,主要在于有些领导和政治机关干部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识不够到位。因此,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建设,必须要从转变和更新观念抓起。

1.从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

在全球信息化条件下,有效履行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使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信息化这一强大动力。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广大政治干部的科技素质,正是全面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信息网络这一平台,为官兵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服务,为我军“不变质”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有助于开发利用政治工作的作战指挥信息资源,更好的赢得信息优势,为“打得赢”提供精神动力和智能支撑。

2.从实现作战指挥一体化的需要来认识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未来战争一体化的特征进一步凸显,政治工作一切着眼作战胜利的特点,也决定了政治工作的作战指挥不能游离于军事系统之外,而必须与军事行动实行“无缝链接”,融入一体化、开放式的作战指挥网络系统之中,努力达到人机一体、军政合一、功能匹配、平战融合,真正实现互通共享和一体化指挥。这就迫切要求政治干部的素质能力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融合,并对融合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结论,为作战指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从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要求来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部队政治工作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不仅增强政治工作科技含量,促进工作方式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政治机关办文办事、运筹谋划、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检查督促的效率,增强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而且还进一步延伸了政治工作的活动领域,优化了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搭建了干部能力素质培养的新平台,增强了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展了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渠道。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抓好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科学培养,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群体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各级政治干部能力的整体提升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虽然各级对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措施,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购置配备了设备设施,组织了学习集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政治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由于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具有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相当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培养一批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

1.确立人才培养层次

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首先要针对目前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要按照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提高人才信息化素质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把信息化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把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大力培养与信息化作战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按照对信息化作战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人才标准,大力培养熟悉信息化作战相关知识,了解信息化作战的基本战法,掌握软件编程、网络攻防、系统管理等技术,能利用微电子、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信息技术从事“三战”研究和信息开发的人才;按照精通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指挥型人才要求,政治部门要大力培养具有高技术谋略意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指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善于使用最新科学技术创造出高智能军事谋略的人才;按照指技合一、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大力培养科技化、复合化和智能化,既有思维敏捷、技术精湛专家型技术人才,又有会研究、会操作、会讲授、会做思想工作的科技型教练人才,还有善管理、会指挥、懂训练、谋全局的领导型管理人才。

2.拓宽培养渠道

充分发挥军地院校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联合办学,搞好交叉培训,尤其加强军兵种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联合作战能力。把训练场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采取岗位锻炼、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摔打等办法,全面提高官兵适应信息化训练的本领。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搞好干部培训,增大向地方理工科名牌大学和依托院校送学培养数量,与地方信息技术单位、科研机构和装备生产厂家建立协作关系,开办信息化作战骨干培训班、信息知识轮训班,加强干部高技术知识培训和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素质和操作新装备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开办网上学校、建立网络课堂,开展远程教育等方式,实现院校培训“终身制”的目标,促进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的持续改善。

从具体操作来看,一是扎实抓好学习培训。坚持把信息化知识作为政治干部理论教育、业务学习和专业集训的重要内容,采取个人自学、辅导授课、组织轮训等方法,认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军事高科技知识,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积极借助军队院校和地方教育资源,采取有计划选送军内校培训、网上远程教育、定期邀请军地专家教授到部队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政治干部掌握信息网络和资源建设、开发、使用、管理、维护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与政治工作相关的管理知识。二是立足岗位需求培养。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切实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等,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设置所需求的学习内容,提出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安排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如:政治理论和政工业务水平比较高的干部,重点学习信息网络知识和技术、信息装备和系统的运用,提高应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信息技术骨干重点学习政工理论、政工业务和开展政治工作方法,提高将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能力。三是依托系统平台磨砺。在继续抓好信息装备、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脑和信息网络等支撑平台,实施网上学习教育,开展无纸化办公,进行网上模拟训练,组织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学习研究,结合执行重大任务,组织政治工作信息化装备的演练,掌握信息处理的程序以及分发、传递的各种方法,掌握信息作战有关理论,提高运用信息工具和载体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政治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的能力,提高管理政治工作信息化网络的能力。

三、完善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潜能和活力

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思想正、业务精、懂军事、知科技、作风硬,能力素质全面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必须有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保障,真正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切实做到准确选人、科学育人、公正用人,为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广大政治干部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1.完善选拔机制

依据中央军委颁发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作规划》,紧密结合部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以前瞻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建设选拔措施,明确选拔标准,细化选拔条件,规范选拔程序,并按照任职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严格把关,真正从源头上保证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队伍素质的高起点。

2.完善培养机制

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人才成长特点规律和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目标,按照立足现实、着眼发展、面向未来的思路,认真总结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经验,吸收借鉴军内外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科学制定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确定培养的主要原则、基本途径、方式方法和具体步骤,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

3.完善任用机制

认真把握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特殊素质能力的要求,坚持把是否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作为任用的必备条件之一。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标准,又要打破陈规、不拘一格;既要看政治信念、道德修养、奉献精神,又要看全局观念、发展眼光和创新意识;既要看理论功底、专业素质、政治工作经验,又要看科技知识、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真正把素质全面的政工人才用到重要岗位上。

4.完善激励机制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5

【关键词】科技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发生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而思政的有效展开与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对这一环境的正确分析密切相关,因而研究和探讨科哲对思政的启示,提高思政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以增强新时期思政的实效性。

一、学习科哲知识是适应思政时展的必然

自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既使科学技术本身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又直接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重大而令人惊叹的变化。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哲”),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以至向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科哲,关注现代科技革命,以科学技术新发展为转移,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纭芜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当今我们在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政的同时,不得不用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重新审视时代的发展,提高思政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大学生思政的实效性。

二、运用科哲知识,增强大学生思政的实效性

科哲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强劲势头,其中蕴含的大量的思政的因子和成分,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具有重要的启示。学习和掌握科哲知识,引导我们在对大学生思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以人为本,更新思政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理论的手段和实践的手段丰富了人类对于它们的看法。运用科哲的理论促进思政的改革,顺应了我国全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促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运用科哲的观点,更新大学生思政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变革的先导”,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是从观念更新开始的。人的需要是科哲的出发点,人类的创造和全面发展是科哲的基本问题。科哲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解构和对人性深切关怀的理念是当前思政工作中应当予以借鉴和辩证性吸收的。学习和掌握科哲知识,启示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思政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政的根本目标之一。思政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以人为本,就需要改变思政中存在的重视抽象的理论教育,忽视人的情感需求的情况;重视社会本位,忽视个体发展;重视制度、形式建设,忽视人的情感生活世界的教育,从而在教育中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所以现代思政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仅把人看作是理智的产物,还应该把人看作是情感的产物,重视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所以思政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3]。

(二)适应新经济时代信息量巨增的要求,丰富思政内容

随着大众媒介传播的日益现代化,信息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日益增加的社会信息渠道,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增加信息传播数量并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思政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是思政的核心内容。优化大学生思政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不断充实思政中有关科技进步的新内容。加强科技知识教育,主动培养人们对科学的信念和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下思政的重要内容。

学习科哲知识、运用科哲立场观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科技哲学观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正确思政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和界限,确引导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科学的态度,更多地要关注科学技术与自己、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政的过程中,应注意普及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引导他们自觉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哲学基本知识,学会用哲学思辩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觉运用辩证法的必要性。

(三)提高思政工作者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时间换空间”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教育效果越来越取决于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教育主体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日渐具有更强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这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政工作者自身必须懂得科技知识,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政工作者必须努力培养科学思维,以科学的思想意识占领思想意识阵地,提升思政活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多种主观因素多思政的干扰,自觉地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思政工作者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充分运用科哲知识在思政的运用来强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帮助学生感知具体材料,建立抽象认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通过推理和演绎,树立我们提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仰自己抵制各种不良思潮,使学生知道认识、理解、掌握与运用已有道德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审慎面对问题的重要性,重视道德的内化,帮助学生掌握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在思政过程中贯彻科哲的观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把个人的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和自然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思政手段和方法

思政本身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和科学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思政工作者必须依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展工作,使之符合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努力寻求能适应大学生普遍求新和对科技内容、方法和手段认同的心理需要,使得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增强时代性,提高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4]。

科技的不断创新,改变了人们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和思维的方式。思政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与这些科技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实效性。依靠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设备,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们的思想现状和发展轨迹做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扩大思政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使超前的思政工作成为可能。思政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从整体上分析思政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效果是一般还是优良,效率是高还是低。同时通过对思想信息进行数量上的鉴别和判定,来获得性认识的方法,以改进思政方式方法,提高其效果[5]。

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知识,启示我们在进行思政应结合时代特色,强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的洗礼中提高大学生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水平。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受当前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政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思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必须配合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沿,才能为前进中的人们提供精神动力。

三、小结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经济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科哲知识在发挥思政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牢固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地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积极探索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政的应对之策,才能使思政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增强其时代感,从而提高其主动性和实效性,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66.

[3]杜启达,段惠琼.后现代主义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与管理,2010(1).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6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

1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意义

各国现代化发展有三种典型模式:依靠国内丰富资源的资源型,依靠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与技术的依附型,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及其国家竞争力优势的创新型。那些自主创新综合指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70%以上)、研发投人占GDp比例大(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30%以下)、拥有三方(美、欧、日)授权专利数多的国家即“创新型国家”。我国近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这首先是因为制度在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作用甚于技术本身。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以后西欧之所以首先出现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局面,是南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保障个人财产安全的法律体系。就科技本身而论,直到15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西欧,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东方国家,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与之相适应。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产品、新的社会关系扩大了制度规制的调整范围,相应的,调整手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代的高新科技不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常规技术。而是庞大的技术群。这就意味着迫切需要运用市场经济下的法治手段而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模式来管理科技工作和促进科技进步,通过建立竞争性、透明的和公正的市场游戏规则,促进市场更有效的运行,并借以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规划进行宏观调控。

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开发进行的预测、决策、规划、协调、推动、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政策、标准化政策、研究开发资助政策以及研发环境塑造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体系。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政府正是通过包括产业技术政策在内的各项产业政策合理有序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对于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视由来已久,数十年来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倡导作用,但这些措施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起到的绩效和刚性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措施缺乏法律基础,缺乏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法律支撑,也没有通过法律手段制定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有效运作程序和模式。

因此,将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产业政策一旦上升为法,就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是国家意志、全民意志。即使是政府的有关规定或行为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比较而言,产业政策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行政权力的扩张性和任意性增添了产业技术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不确定性、不透明性。因而实现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将使产业技术政策的调控更具权威性、稳定性与普遍有效性。不过,实现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并非要把所有的产业技术政策都制定成法律,这不仅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是因为政策相较于法律也有其灵活性、针对性强等优势所在,因此产业技术政策还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

2 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价值取向

在战略意义上,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关注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有效发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应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架。

2.1 形式法治为主。实质法治为辅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必须以形式法治为主,实质法治为辅。首先,形式法治保证了法律的可操作性,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我国法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人们的法律至上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应该首先维护法律的“刚性”。其次,我国提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予以保护,对科技成果予以奖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预测自己的行为,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但是,过于强调形式法治难免使法律走入僵化的境地。民主实质法治的出现就是对其弊端的矫正和补救,更加重视结果公正。那些没有纳入法律轨道的产业政策此时便能发挥一定的灵活性的辅助作用。

2.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发展才是第一位的。从国际环境来看,加快科技发展迫在眉睫,否则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扩大,正因为这种紧迫感决定了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过程中,应该强调效率优先性需要。而从国内来看,强调自主创新就要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保障那些在创新上走在前列企业的利益。

当然,效率和公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发展之后带来一个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将使效率与公平呈现矛盾,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贯彻公平原则加以调整。国家鼓励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旨在提高效率,但也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来实现。

2.3 捍卫法律兼及法律全球化趋势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无形知识财产权成为贸易中心,其法制保护与法律知识运用已成产业技术竞争的必要手段,美国更是以挑战对手知识产权制度欠缺或施行不力为手段对后发国家施以贸易报复加以扼制。世贸一体化带给后发国家更多发展机遇却使其基于国际人权公约的自决权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大受制约。

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需要捍卫国家法律,以确保本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环境却又免受西方知识霸权主义倾向的侵扰,从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取得主动地位。但是,强调独立自主发展并非是要闭关锁国;自主创新也不是闭门造车。这是因为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只有在法律制度上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律文明(理念与制度)成果,才能为本国吸引外资、借鉴和模仿他国先进技术以最终实现自主创新铺平道路。

3 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制度建构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要透过法律设计,对于创造、创意和创新,创设保护的机制。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产业政策法治化。就是旨在把上述的价

值取向融入相应的制度构建之中。

3.1宏观法治层面:国家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早已把知识产权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知识产权战略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体现出国家在宏观层面促进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应具体落实到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和科技立法之中。同时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形势及时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法》和《促进成果转化法》,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水平。

其次,完善现有科技立法制度

为实现形式法治的要求,国家有必要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产业政策纳入法律调整的框架之内。从内容上,既包括国内科技研究开发、科技成果的管理保护和转化、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科技奖励、科技投入等,也包括《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涉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从形式上,这些科技立法应该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刚性,尽量减少倡导型立法,而应以专门法律法规规定科技投入的具体增长比率,科技拨款的数额,或建立各种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辅法而行。同时应密切注视和跟踪科技发展新态势,及时对法律进行废、改、立,使立法既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又有预见性、前瞻性。国家立法时应该预见新技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危害,并借助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加以适时调整。

3.2 中观法治层面:地方产业技术布局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国家对于地方技术布局应通过制定纲要性的法律加以保障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许多领域政府不能再进行干预和“补贴”,对一些行业进行重点扶植的产业政策也将受到限制,但在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提高中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开发以及在对本国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产业技术扶持等方面却不受限制,通过国家制定的地方产业技术布局基本法,对于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以提高中长期竞争力为主,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技术扶持,以法律形式将中央协调地方利益的方式和方法予以明确界定。

其次,制定具体的法律配套措施促进各地区技术的扩散和共同发展

国家强调效率优先,将技术布局倾斜至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地向东部地区扩散,东部地区凭借其现有的技术基础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大批的优秀人才,其经济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应该兼顾公平,发展东部的同时不能忽略中西方等欠发达地区。东西部协调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便有赖于地方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调整。

3.3 微观法治层面: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国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主体地位,制定法律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一、坚持思想观念创新,突出以人为本主体地位

高校要把思想观念创新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道德规范,积极能动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一,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党委把进行立德树人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党组织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快适应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出发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确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其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了解、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因此,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二、坚持互动机制创新,突出创新环节功效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及实习中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通过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青年人成长规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人才。”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第二,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党建工作好经验多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是各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请高校名师、党内专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或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心理上的互动。如何应对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缺乏心理准备而产生?“焦虑”、“厌世”的悲观情绪?破解由此而产生于的各种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通过种种励志方法,激起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心”效应。

三、坚持教育方式创新,突出创新目标实现

高校党组织如何围绕“复合型人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这个目标,进一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我认为,应该在主要抓好“四个教育”上下功夫:

第一,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是要在全社会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高校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不发达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关键在于发挥后发优势,取得后发利益。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地区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替代原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制度性后发优势为后发地区效仿和借鉴先发地区各种先进制度、管理经验及发展模式,经本土化改进后产生巨大效益。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优势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应充分利用因相对落后和迟缓形成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各种机遇,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最优的发展模式、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内蒙古自治区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存在问题

(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仍以外延式为主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这种外延式扩张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瓶颈的制约,另一方面为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产生了对技术的巨大需求,意味着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发生变化,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获得了包括“资本”在内的诸多生产要素无可替代的位置。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产品技术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二、三产业发展更趋合理,农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工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稀土、新机械、农牧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新能源、电子信息、中蒙药、沙产业等领域已经形成具有区域资源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但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产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产品技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冶金工业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足10%;产业技术基本依靠引进,钢铁、电力、煤炭、化工、轻工、羊绒、食品等优势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说明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的主要领域自主创新与二次开发能力不强,工业装备、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差距继续拉大。

(三)综合科技实力持续走强但差距依旧较大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九五”以来,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2722项,其中应用技术奖成果2334项,应用率已达到86%以上。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牲畜良种选育、反刍动物营养调控、优质牧草引进驯化、沙地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器件应用产品开发、新能源、生物制约及新材料开发应用等领域的600多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技术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始性创新基础。但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基础薄弱,高级科技人才匮乏,科研效率不高,科研产出的质与量均待提高。在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综合能力评价、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两大指标体系的全国排序中,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列在第26位和第27位。

(四)科技基础结构调整己见成效但尚须深入实践

实施技术跨越战略,不仅需要一定的综合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还必须优化创新环境,合理调整科技基础结构。2001年开始,自治区实施了科技136工程和5226科技计划体系。充分利用呼和浩特、包头高科技要素聚集的优势,建设呼包(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选择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鄂尔多斯新材料与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尔沁现代农牧业科技产业化开发区、京北生态综合治理科技试验示范区等。通过注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龙头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孵化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逐步形成高新技术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成为带动自治区技术跨专项发展的龙头区域。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技术构成和产业技术水平现状,要成功实现技术跨越必须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顺序,充分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内外先进技术,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和技术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领域,高起点、高标准直接采用国际国内最新实用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决定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问题,跨越技术和产业的某些发展阶段,全面提升重点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以重点产业的跨越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技术跨越的政策措施

(一)构建推动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基础和政府引导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推动技术跨越的自主创新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协作机制和培养人才、鼓励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服务于技术跨越的技术引进、开发、转化、推广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范围优化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强化政府在市场培育、人才开发、产业发展、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引导服务,为技术创新与跨越创造良好环境。

(二)实施促进技术跨越的技术政策

制定技术评价体系与技术政策,鼓励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强制性限制淘汰落后技术。凡自治区确定的重点产业、行业、产品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原有企业要限时完成技术改造任务,新建项目要把技术水平作为评价和否决的强制性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调整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指导,加大对科研单位、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商标的保护力度。

(三)加大技术跨越的投入力度

改革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融资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依法保证并逐步增加财政科技拨款,调整科技投资结构,对现有攻关、火炬、星火、推广等科技计划和投入集中重组,重点支持技术跨越的重点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和区外、国外资本投资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科技投入规模。

(四)加强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专家、科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为实现技术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按照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要求,调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技术跨越方面的专业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选派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复合型中青年科技专家到国外深造,到大中型企业任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熟悉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管理机制,吸引区外、国外人才特别是技术顶尖人才来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季节式、项目式、流动式等灵活服务,通过合同聘用、对口帮扶、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实施技术跨越战略。

(五)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对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技术跨越的重点产业领域,首先要选择直接引进和采用国际最新技术和国际先进技术,然后再选择引进国内最新技术和国内先进技术。要把引进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领域,实现技术与产业双跨越。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科技领域探索与国外研究机构、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

(六)以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统领科技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部署,把实施技术跨越战略作为科技工作的突出重点和中心任务,以此统领整个科技工作。自治区和盟市成立由党政分管领导牵头,科技、计划、财政、经贸、农牧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把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工作成效作为各地和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七)加强和改进科技管理工作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9

1引言

我部受社会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部队管理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技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关系到全面建设发展稳定。因此,必须着眼科技干部的特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准确分析和把握科技干部的特点

科技干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其本身特点。主要表现在:

2.1富于理想,关心国内外大事,报国热情高,但政治意识不够强,党性修养不够深

进驻以来,社会全方位的变化扑面而来,给我们科技干部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双重效应。从对科技干部调查看,90的人把为国家富强、为社会做贡献、为国防科技事业献青春作为自己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联在一起,以大局为重,安心部队工作,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特殊敏感性。但部分科技干部政治意识淡薄,一是少数人对政治教育有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把政治教育当作任务,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教育与不教育一个样”。二是少数同志对入党的态度不正确。有的认为“入了党,发展的机会多”、“领导的要求”、“党内腐败现象多,不想入党”。三是少数同志不能正确对待政治荣誉。有的认为评个先进不如写篇论文、做个课题实惠,把立功受奖单纯物质化。四是少数干部看问题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少。考虑个人需求和利益多,考虑国家和军队大局少;个别人片面认为地方什么都好。对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条件缺乏辨证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有的认为部队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抱着“干几年就走”的想法;有的认为“艰苦奋斗”只适合过去的情况,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又驻在开发区,凡事讲“效益”,处世态度功利化。

2.2渴求知识,希望事业成功的愿望强烈,但业务技术不够精,深钻细研精神不够

近两年分配来的新科技干部,一是感到自己知识不够用。从调查来看,普遍不满足已有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紧迫感。80%以上的同志“希望有机会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希望把自己锻炼成“复合型人才”。大多数技术干部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及特长,制定了近期或远期的学习计划,确定主攻目标,注重“复合”技术能力的提高,21的干部还申报了硕士研究生。三是强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自强、自尊、自信,希望工作得到别人的承认,有更多的机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有少数科技干部技术水平不够硬,加之航天发射任务间隙长,缺乏实践经验,而人员更新快,大队出现了某些业务技术上的断层现象。有些科技干部建设应急救生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强,上进心和钻研精神差,学习风气不浓,工作成绩平庸,满足于完成任务就行,倾向于学习民用知识,学习专业技术的动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数字化、信息化航天应急救生建设的发展要求。

2.3敢想敢干,民主意识和开拓精神强,但军人意识不够强,作风纪律不够严

科技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不合理的现象敢于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和建议,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凡事都想亲自尝试;民主意识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但有的科技干部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军人意识不够强,强调个人意识,对民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把民主概念简单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时有发生,命令意识、服从意识淡薄,做事讲条件,讲价钱。有的作风散漫,推一推动一动,有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作风纪律养成不严,出操、公差勤务、打扫卫生等不愿参加。

2.4勤于思考,渴望进步,求实精神强,但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

科技干部知识面宽,思维敏捷,遇事不轻信,不盲从,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和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谈问题喜欢直来直去,讨厌形式主义。喜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容易接受与现实、形势接轨的教育,希望政治教育针对性强、形式活、内容新。在接受教育上不仅看你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看现实怎样,做得如何。反映了科技干部勤于思考、求真务实的性格特征。但是少数科技干部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一是“怀才不遇”。个别科技干部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便产生失落感,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身边没有“伯乐”。二是好高骛远。有的科技干部眼高手低,不给他科研课题,就觉得领导看不起他,给他一个科研项目,又不能自己钻进去。三是自命清高。个别干部认为自己上了几年学,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对工作不踏实,重理论、轻实践。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生观的不断改造。

3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五个“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1针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加强思想引导

新形势下,出现了新旧体制、观念和意识的摩擦和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给官兵的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克服抛弃传统、另搞一套的倾向,又纠正固守传统、不求创新的倾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深入开展教育。如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也在乘隙而入,带来了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给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这些问题,加强革命人生观教育,既讲透大道理,也讲清小道理,提高干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在教育官兵自觉奉献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游离于我们的工作之外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该使科技干部的牺牲奉献得到最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励官兵在建功立业方面有所成就。

3.2针对科技干部对人生观的不同认知层次,加强观念引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在教育中实行“分餐制",要按照不同的教育内容,区分教育层次,采取分层组织、分类施教及重点辅导的方式,针对科技干部的特点,因人施教。要在教育中,注意引导科技干部打牢“三个基础”,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树立科学的革命人生观。青年科技干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理论灌输,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步成熟起来,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炼成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打牢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树立自觉奉献的观念。要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对科技干部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进行国情和形势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行党史、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增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的领导的观念;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树立为国防科技事业自觉奉献的信念。三是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立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就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把艰苦奋斗精神渗透到部队担负的各种任务中去,克服“在部队就是奉献,能吃苦就是奋斗”、“守住摊子就是能力,不出问题就是政绩”的模糊认识。首先抓住部队进驻内地以来出现的思想反映,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暂时困难,进一步增强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其次紧扣艰苦奋斗的时代要求,引导官兵看到市场经济充满挑战和竞争,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勇立潮头;第三弘扬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习“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先进典型,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立足本职建功立业。3.3针对希望进步、渴求知识特点,加强教育引导

科技干部自主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明显,但他们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及业务技术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仍需要加以引导。当前,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导致青年科技干部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而我们的教育和价值导向不能多元化,必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因此,在理解和尊重科技干部的主体意识基础上,要在教育中不断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励他们增强自我教育意识。首先,通过实现自我教育,把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再转化为自觉的能动的学习行动。其次,引导科技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创造能力。适应军事变革,履行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要在搞好大课教学和倡导自我教育的同时,积极提供自我教育条件,通过开展自学辅导、专题提示、答疑解惑、辩论会、专题讨论、学习体会交流、演讲会、知识竞赛、参观调查、互教互学等适合科技干部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3.4针对科技干部思想、作风纪律特点,加强行为引导

科技干部求知欲强、思维敏捷,遇事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另一方面,有的科技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钻研精神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军人意识不强,认识深层次问题能力弱;我们就要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注重提高教育的行为说服力,加大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力度。针对党员干部,主要通过抓党风党纪和先进性教育,强化党性观念,引导他们自觉用坚强的党性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增强免疫力;针对新入伍的干部,加强优良传统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辉业绩,奠定他们安心服役,为航天事业敬业奉献的献身精神;针对个人困难多、思想不稳定的干部[:请记住我站域名/],特别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力度,交心谈心,对症下药,激励与疏导相结合。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篇10

下面就2013年山东文综卷政治必做部分,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思维过程。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析(必答)

30.(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8分)

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2)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

分析:13年高考主观题总体来说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求稳但不乏创新。设问突出学科特点。着力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些设问中“依据类”2问,图表类1问,意义类1问,开放性“认识类”1问。

第30题,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以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发展措施--影响”为线索,分别从经济、政治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尤其是第(3)小题对政治生活的考查,摆脱了传统的“显性主体”的材料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参考答案设计新颖、简洁、准确,真正做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31题,关于文化遗产的材料淡雅隽永,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那一句“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激起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设问不落俗套,考查不再教条,真正考出了文化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主观题思维是从审题开始的,主要是确定答题的范围。这项是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的,因为在题目的问题设置中有明确的表述。只要不是太隐晦一般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下面我们要展示的思维过程是预设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到位,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情况,及符合考试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考生的情况。采取下列思维方法,配合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一、阅读题目确定答题范围

拿到一道题目首先并不要急于对题干下手分析,反而先从题目入手,在审查问题的时候能做到目的性更强。而且,设问会给你明确的答题范围,这是我们组织答案的首要问题。例如:31题第(2)问: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本题设问明确的给出了答题范围“矛盾的相关知识”。因此,审题思考过程中只需要回忆矛盾的相关内容。

二、罗列相关知识

这一步是在脑中完成,是对知识的检索。也可以在稿纸上完成,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遗漏。

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有两步要求:1.概括段落大意;2.提取有用信息。

概括段落大意和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因人而异的思维过程。尤其是提取有用信息。一般来说,从材料中出现措施、效果等条目性的描述一般来说都是解答的关键。

例如:30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材料中这些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就是论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合材料中所谓的材料。题干中有这些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些措施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的,1.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思考,财政的作用;2.企业层面――健全体系――思考,企业的作用;3.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分配制度。

所以,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作答。

四、理论联系材料――对应

这是答题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找到了理论知识,提取了有用信息,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答题的功效。而一般的步骤是从材料中提取理论。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一反其道,既然我们都罗列出知识点了,用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相应的例子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呢?因此,当我们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设问又有明确的范围,我们可以试试用范围里的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实例。

例如:问运用价格的相关知识,解释为什么苹果的价格在一年中时涨时跌?

我们可以罗列价格的知识,有涨有跌是在描述价格的变化,为什么涨跌是人为原因。因而考查的是价格变化的原因。反着思考就比较好下手了。

五、组织语言分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