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43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1

【关键词】农村家校合作;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方法;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关注的焦点。立足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素质,也成了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其它课程基础的语文教学,要承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就必须充分认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科特点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笔者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植根农村沃土,训练听、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培养真正的听的能力,就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到课外,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在听中获取信息、体验情感、总结方法,最终为说和写打好基础。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从听中获取信息

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上课就一定得生动、有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语文课上导入环节的多样化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庭生活中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听的氛围,多交流一些孩子喜欢听的话题,让孩子感觉听得轻松、听得愉悦,觉得“有听头”。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家校合作,教师要联系家长确定阶段性的“听”的话题,让家庭谈话内容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效果自然会更好。

2.养成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从听中体验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用期待、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微笑、赞许的表情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特别在家庭谈话中更应如此,因为农村家庭谈话内容大多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类的小事,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也可能存在夹七夹八、里嗦的情况,这就要求孩子要更加认真、耐心地倾听,在听中感受父母真挚朴素的情感,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3.教给科学的听的方法,在听中积累知识

听话时要集中精力,力求做到听得全、听得准;梳理出对方说话的头绪,把握主要内容,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听话还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听清重点、听清关键,并能及时做出心理反应和认知反馈;听话还要有思考、会联系,针对所表述的话题,主动唤起相关的知识、概念、情感和想象,形成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互动,在听中获得知识。

当然,听和说往往是难以割裂的。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技能。光听不说,那听永远是被动的,听到的内容也不可能会有很大价值。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家校合作这块平台,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创造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充当家校间的传话筒

我经常要求学生把我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要求与思考转述给家长,同时也把家长的建议和困惑转达给我。为了了解学生听和说的准确性,我也会和家长互通电话求证。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对听说非常重视,听说能力也不断提高。

2.让学生扮演家校间的翻译官

农村地区交流以方言为主,为了提高说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转达家长的意思时使用普通话,于是学生们就要努力把家长的方言做一番“翻译”,这样一来,他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能力。

3.让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小老师

我也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让学生讲给家人听,要求他们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力求让家人能听得明白,然后将听后的反应反馈给我。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评判他们的讲授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再那么单一了。

二、结合生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们参加必要的劳动锻炼,这肯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因此,在语文课上,我总会结合农村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确定不同的综合实践主题,告知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磨练他们的意志,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夯实基础。

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收割麦子,在劳动中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组织学生在班上踊跃交流。起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真正体会“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情,只到亲眼目睹家长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抢着收割挥汗如雨的情形,亲身体验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感受,对诗歌蕴涵的深意和强烈的情感才有了真实而深刻的理解与体悟,同时,对如同父母一般辛劳的农民们的同情与崇敬之情也就更加真实而强烈了。这样在阅读中渗透德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写作能力

“文章源于生活”,只有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才能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生活感悟,获得写作灵感,最终写出好作品。因此,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努力做到:

1.积极投身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了解社会,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经验与方法,让他们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记录和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明确作文的真正意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重日常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写作技能再好,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教师要利用好农村这一独特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流传于老百姓口头上的好词佳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都应及时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写作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也会使作文内容充实生动,意蕴深刻。

3.深入感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2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进程,立足校本,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培训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学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深入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念与操作的结合上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4、根据学校实际,采取分层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对象

校本培训的对象为本校的教师,但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

1、组建一支实施校本培训的核心队伍,校长必须是核心队伍成员。这支队伍(大约占全校教师10%)应该接受过较高层次的培训,或者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龙头。

2、培养一支大约占全校教师30%以上、各学科兼有的骨干队伍。这批队伍将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推广新课程的师资“校本培训”的主要“师资”队伍。

3、面向全体,采取多种形式,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与自下而上的“问题研究”策略结合。通过培训活动与互动参与,以及问题、课题探究活动等,达到在研究与实践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目标。

四、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重在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因此,内容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接受校本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性课程的教育要求。

2、课标解读。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性质、类型、内容、形式与手段。强化目标意识,重视目标研究,是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走向成熟的必经途径。因此,各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主的校本培训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实践操作为主的策略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的培训包括教学案例分析、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问题研究、经验交流等等。

4、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学会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教师的这种教学与研究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唯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里亲身参与研究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校本培训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做到“教与研”紧密结合,研究与行动合而为一,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共同发展。这样,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素质提高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教学的外部行为上,而且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五、培训形式

1、专家讲座。以理念与通识学习为主的培训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

专家讲座——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重在转变教师观念。

2、骨干教师讲座。理论如何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的、共同性的问题,以骨干教师讲座的方式集中授课。

骨干教师讲座——将自己参加培训获得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起来结合,重在指导实践。

3、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教师展示自己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渗透、落实新课程理念,组织观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4、案例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教师研究、交流。

案例分析与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有利于学科课程的专题组织研究,重在探讨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运用。

5、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开展以校本为主的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6、问题沙龙。提炼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组织部分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展开针对性的探究。

课题研究、问题沙龙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重在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如:针对“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课的不同点”、“一年级刚入学学生能否组织有效活动,如何组织”、“统一要求与关注个体——课堂教学管理”、“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参与”、“语文课如何落实面向全体”、“艺术课如何实施小组合作”等问题展开探讨。

此外,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读书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六、培训时间

1、集中培训——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准备周,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

2、教研组研讨——合理安排课程,按照学科组每周安排一个半天的空课时间,专门用于校本培训。

3、课题组研讨——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课题,不定时进行。

4、中心组探讨——组建学校教科研中心组,开展“问题攻关”,每个月不少于一个单位时间。

5、校园网传输——力争建起校园网,让大家在校园网上及时信息进行交流。

七、资源开发

1、师资队伍建设

(1)请进专家培训。有条件可以请专家到校进行培训;条件不足可以购买专家讲座光盘,通过观看专家讲座进行培训。

(2)外派骨干培训

选派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的培训。这些派出培训的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更新的前卫一族,是最佳的校本培训资源。他们参加培训后结合教学实际开讲座,培训其他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带头、示范;承担相应教育科研任务。

(3)利用资源培训

利用各种培训机会(观摩活动、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利用各种教育刊物、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学习、培训。

(4)校际之间的师资交流。

2、硬件资源开发

确保经费投入。

(1)购买课改学习资料,尽量做到人手一份;

(2)订阅教育教学刊物;

(3)从电脑室网络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八、组织保障

立足校本的培训不同于外派培训,必须有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制度,才能保证校本培训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机构。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由校长亲自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各科组组长、骨干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抓好培训的各项工作。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把校本培训和教师的年终考评及岗位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校本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校本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九、家长培训

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家长学校的配合作用不可忽略。因此,应该把家长纳入校本培训的对象范围,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对他们进行培训:

1、家长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了解课改。

2、给家长发放资料,学习课改知识。

3、举办“开放日”,让家长体验课改、参与课改。

4、通过家长学校,组织收看课改专家讲座,研讨教子方法。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3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园南小学地处老城区,学校四周古榕环绕,办学空间极其有限。但校足球队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连续十年获得厦门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冠军,甚至获得过全国小甲a冠军等荣誉。对此,有专家建议学校以“立根树人,开放至为”为特色理念。但老师们对这一理念不理解、不认同,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首席顾问邬志辉教授提出,学校的特色理念必须是“内生”的,要为学校师生理解、接受和认同。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发动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讨论,从扎根古城墙上生命力顽强的榕树、学校办学传统和师生实际,提出了“顺应学生天性、满足成长需求、等待生命花开,让生命之美在绿意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意中蓬勃”的办学追求,并以老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像榕树一样,脚踏实地,蓬勃向上”的校训和“让绿意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获得了师生、家长认可,学校特色发展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

分析

在高校、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内参与实验中小学四方合作框架下,课题指导专家每年到学校指导2次,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发展工作。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尊重学校的意愿,弥补学校理论不足,提升学校的学习力与思考力,促进学校生发出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办学追求、办学理念系统更符合学校的需要,这样的指导更有效,更受学校的欢迎。

案例二

在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特色发展规划,确定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种子教师”,建立了以“种子教师”为骨干的“教师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机制。课题组还开办了“种子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每个“种子教师”都有一个大学专家作为导师,开展针对学校特色发展相关急需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如此,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通过系统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厦门市莲前小学的何惠真老师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学校“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特色办学理念,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带领小组老师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协同家校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行动中总结、反思、调整,寻找符合学校生源情况的家校协作最佳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何惠真老师的研究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本人也从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领导。

分析

专家从寻找问题,确定课题、查找资料、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思路、开展研究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带着“种子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置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真实场景中,结合老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深受老师欢迎。同时老师从中获得了成长和自信,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在此过程中,专家没有阐述太多高深理论,而是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带领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了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对老师们来说不再高不可攀,而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实实在在地指引着他们的实践。

案例三

合作过程中,专家与学校领导、老师打成一片,双方不仅是一种合作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式的互助关系。每年两次到厦门开展课题指导成了专家们最期盼的工作,虽然每次在厦门一周的工作量十分繁重,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对学校来说,专家到访成了最重要的节日,学校领导、老师明白,如果特色发展做得不好,会对不起老朋友,会让专家朋友失望。因此,即便在专家“离场”的日子里,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十分在意,组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落实:有的学校把每周一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课题的学习、交流、研讨时间,校长与老师共同学习,集体讨论,一起商讨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问题,消化专家指导时提出的意见;有的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工作坊,对专家指导时的讲座、发言录音进行认真整理,组织再学习、再思考。

分析

顾问组专家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深受课题组实验学校老师们的认可和喜欢,他们与学校的领导、老师建立起了亲密的研究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温情成了课题合作研究的剂和促进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这种朋友式情感,对双方合作研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启示

中小学校对与大学专家合作寄予厚望,他们期望得到专家的诊断、指导,但前提是二者能有效融合到一起。

提升学校思考力,教会学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发展成功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发展缺的不是教育实践,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反思和提炼的能力。专家对学校的指导,不在于给学校开设了多少讲座,而在于引发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方案。

结合学校发展具体问题,带领学校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改变学校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的重点。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与学校一起发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校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帮助老师领悟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从而改变学校,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指导,对学校、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最有效,深受学校和老师欢迎。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4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精细化;何清儒;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6-03

民国初年,伴随着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职业指导思想的引入,我国众学者展开了对职业指导的激烈讨论。一时间,以职业指导为主题的文化运动迅速席卷开来。这场运动以1937年9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出版为标志,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迫于当时经济萧条、民生困顿的旧中国社会背景,这场运动昙花一现后停滞不前。直至实行大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后,就业难题接踵而至,各高校纷纷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这一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何为职业指导,何清儒认为职业指导即对择业、职业训练、就业、职务升进、成功问题提供参考,以求圆满解决的辅助工作。[1]职业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别样的内涵,起初仅局限于职业介绍,后扩展到职业陶冶、训练、准备、改进等方面。现今,其以促进社会进步为方向,着力于调剂人与事的适合,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使其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国家人才调剂与职业管理的一种调控手段。高校的职业指导有其自身特点,更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帮助其学会择业、就业、创业的技巧方法。从这方面来说,高校侧重于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发展教育来为升学和就业服务,以协助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更为顺利的解决职业问题。本文主要就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展开论述。

一、以高校学生为对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概说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高度重视职业指导,但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仅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粗略指导。这种随意性、粗线条的方式使职业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实效性差。该问题长期存在,使得“精细化”职业指导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精细化”最早由日本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现代工业化的一个管理概念。基本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效果、重质量、重具体、重落实,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并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佳。[2]将这一概念引入职业指导,是对该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要求其具备“个性化有针对性”和“具体化可执行性”,让指导工作更系统规范、具体全面、高效实用。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高校在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教师、辅导员及家长的通力合作下,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用工需求为基础,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就业需求,通过梳理个人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发展、学识技能后指导其了解社会和自我,培养自主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来储备个人能力。并根据其所学专业的特点,一一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的职业指导方案及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一部分高校认识到职业指导是系统工程教育,摒弃原先仅对毕业生集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做法,将其逐步分散到各学期开展。但方式内容陈旧,局限于通识教育,以专题讲座、演讲、大班课程的方式来“群体性指导”。耗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却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企业反映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人际交往、职业素养方面仍旧欠缺;学生反映指导内容与自我发展联系甚微,无法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与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教师反映教育效果差,内容得不到普遍认可。究其原因,是未能遵循个体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原则,忽略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未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特征。

另一问题是使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缺乏了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忽视案例分析和个体特点。指导人员多由德育专职教师、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如:辅导员)构成。教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体验较少,掌握信息匮乏,辅导员的教学经验不足,理论研究有缺陷,局限于探讨现存的具体问题和矛盾,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这些都成为“精细化”职业指导在高校开展的瓶颈。

三、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对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启示

何清儒(1901-1985),天津人,曾就读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3]是我国现代著名职业指导专家,以《职业教育学》、《职业指导学》为著作代表。深入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与指导,并发表了数百篇论文。

他将职业指导的中心目标阐述为“追求‘人与事的适合’”,他认为职业指导在于帮助个人得到调谐的职业生活,没有失败的感觉,没有飘荡的心理,能尽其所长,安心工作。进而,他指出“对人的研究”和“对事的分析”是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摒弃了给众学生烹调“大锅饭”的职业指导方法。他将“对人的研究”细化到区别个人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教育、体格、环境、职业经验等诸多差异上,将“对事的研究”细化到分析职业的类别、职责、性质、需要、报酬、环境等。

现在大部分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途径:如举办演讲、开展系列讲座等,是无法应对学生就业问题特殊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个人和职业的特殊性后,找到个人与职业的契合点,而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何清儒主张通过平时的个别调查与面洽,根据个人的情形分别指导、分别处置。引他的思想为鉴,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可采用规定的格式,将学生的个人状况和调查记录作为职业指导的根据,并采用“面洽”的方式,让指导者在与被指导者会谈后再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何清儒在对职业指导的研究中指出:指导工作并非人人可胜任,他强调除“兴趣和适当的性格”外,此类人员还需要有富余的时间,以此来保障个别谈话的可行性,也要能采用“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段去掌握职业指导的原理和方法,使自身在解决职业指导问题时富有经验。

何清儒的这些宝贵思想,一方面给高校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敦实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另一方面也针对高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了我们行之有效的启示。

四、结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探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之路

何清儒颇具时代特征的职业指导思想,已然是现代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重视高校甚至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指导师的素质训练,创新性提出职业指导需采用调查与面洽相统一的个别指导方法,并致力于以创造性的职业指导来提高职业指导地位。其中他所提出的“对人的研究”和“对事的分析”更成为探索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之路的指明灯。

一方面,何清儒“对人的研究”分别从心里测验、个别调查、分等评量和面洽入手。测验主要是指用各种测验量表对个人心理差异,包括智力、特长、兴趣、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计量;个别调查是指为搜集个人全面信息以供职业指导参考而进行的调查;分等评量是指对不可直接测验的项目,如才能优劣、责任心大小等,作出等级判定的方法;面洽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面对面交谈并共同商洽,设法解决职业问题的一种方法。[4]其中,面洽则被其认为是最为主要的职业指导方法,以何清儒的观点来看:无论个别调查如何精密、心理测验如何准确、分等评量如何可靠,职业分析如何详细,若缺失面洽,仍不能完成指导。负责指导的人,必须根据各种方法所得资料于面洽时实施指导,况且很多资料,非面洽不可得。

结合他的这一思想,高校在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强调针对性。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也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指导工作需要有针对性。那么,进行个人职业测定与性格测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需通过测验工具来测量分析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以便测定其是否具有从事某类职业的潜力,随后需分析这类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将其与个体特征相对照与匹配,帮助学生科学客观的选择适宜职业。除此之外,仍需教育学生个体认识、理解自我,并认识职业,主动学习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使其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培养其对职业形势的敏感性和求职能力。

另一方面,何清儒“对事的分析”主要是研究职业,目的在于提供给被指导者相关的参考资料。“对事的分析”需要进行职业分类、职业分析、职业调查、职业预测等工作。[5]通过这项工作,职业指导师掌握了系统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能更准确的进行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有效的加快了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转换。

结合他的这一思想,要使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有效开展,需要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密切关注职业的动向和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现今,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国家更是对各个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制定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对各个技术工种不断更新实行的准进入制度。这些都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将相关的市场供求信息,各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不同地域和地区的人才需求信息详细而准确的传递到在校学生,以作为学生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的有效信息。高校应该加强本校职业指导信息网络的建设,向学生高效准确全面的提供职业供需、职业性质、职业现状、职业前景等相关信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帮助其判断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分析、进行自我职业定位。

何清儒是我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于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职业指导理论的完善、连接教育与就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开展需要积极借鉴他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开展方法。通过不断科学而系统的研究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来切实有用的促进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真正有效的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为国家高效输送优质人才。同时,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对高校的自身发展,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清儒.创造性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1934,(04).

[2]何清儒.实施指导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职业,1934,(01).

[3]何清儒.职业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44.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5

本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全体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学校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布置,合理分工,确定主题,开展活动   

本学期来,家长学校各项工作注重抓早、抓细、抓落实。期初,召开了校务工作会议,宣布新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决定由的林建专任老师负责,由德育组宣讲组和学校骨干教师担任课任师的总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建立起来后,家长学校立即召开会议,具体布置各项工作,各个人落实具体责任,并经过讨论确定本学期的工作主题,着重组织家长讨论"养不教,谁之过?""如何做好初一新生的接轨?""如何搞好初二学生的学习?"以及"如何帮好子女的中考冲刺?"活动。并在其中贯穿家庭德育教育。    

二、召开家长会议,传授家教方法   

本学期来,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着重组织学生讨论"养不教,谁之过?"通过讲座,使广大家长认识到孩子是可塑的,明确了家长的责任,认识到应该对孩子爱而不溺,严而有轻,并学到了一些关于独生子女的家教方法。通过这些会议,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活动。经过这些家长会议,既加强了家校联系,又缩短了家长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距离,纠正了家教中的一些失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印发家校联系卡,密切家校联系   

本学期来,家长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家校间日常的联系。印发家校联系卡,向学生家长公布孩子所在班级的各课任老师的住址、电话号码,以便家长向老师反映情况,获取信息。为了防止个别后进生逃学,在今年的家校联系卡上还印上了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使家长容易掌握孩子动向,便于检查孩子作业。同时,家长学校又通过班主任收集各家长的住址及电话号码,以便各课任老师及时向家长反映问题。经过双方努力,家校双方配合得更加默契。    

四、组织教师家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6

一、研究背景和基本假设

1.研究背景

当教育背负了太多教育以外的内容:升学、就业、高薪、名位……教育观念和方法就越来越背离了教育的本真;片面地追求可量化的“教育质量”,结果只会导致孩子学得特别累,同时疲累不堪的还有教师和家长。然而教育生产力却依然在低位徘徊,“数字化”的评价往往掩盖、遏制甚至扭曲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走向狭隘和片面。一切为了追逐分数和升学率,即便是“野蛮行为”都被视作“专业行为”,这种可怕的集体无意识给教师带来的是“专业萎缩”。

我们从学校的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和学生成长之所需,探索一种发生在学校内部的自主性评价,引领教师主动走科学的专业发展之路。借助评价的手段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以上认识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我校申报了“基于校本评价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

2.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中学教师具有强烈的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潜在需要及发展潜能。②校本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将这种专业发展的潜在的需要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③构建“校本评价”体系,可以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落到实处。④“校本评价”体系的引领可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教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判断水平和操作能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真诚的校园人际文化。

3.研究特征

本课题研究问题是如何运用校本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教师是参与者或研究者;二是不但要指向教师“观念”的改进,还要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三是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四是这种研究是公开的探究。

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细化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与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二是教师的专业修养与职业道德、伦理追求,三是教师专业知识,四是专业技能。

(1)关于“专业精神”: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精神如何评价?本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有哪些?量表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结果如何?采取怎样的对策?

(2)关于“专业道德”:专业道德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如何评价?比如:关爱生命,关爱学生,爱包含哪些要素?课堂上怎样让少数弱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哪些具体策略?诚实诚信观念等如何体现和评价?

(3)关于“专业知识”:如何评价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的、人文的,包括教育教学论、心

理学,还有各种拓展性知识,如学科发展史的、学科方法论的知识等。完备的知识结构造就高素养的名师。针对这一方面,该如何评价?量表怎么设计才合理?配套制度有哪些?

(4)关于“专业技能”: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技能如何评价?本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有哪些?量表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结果如何?采取怎样的对策?专业技能内涵丰富,每个学科都可以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去研究,鉴于该子课题的重要性,经过专家指导、课题组研讨,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明确为“课堂教学能力”“校本教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家校沟通能力”等四项。

据此,课题组把教师专业发展分解为: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知识(阅读)、专业技能这四大板块,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分别开发评价量表。

三、配套评价标准的开发与实施

“基于校本评价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一项应用性课题,该课题遵循“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将课题组分成了“校本评价量表研究与开发组”“校本评价量表实施与测评组”和“校本评价管理与建模组”三个研究小组进行人员的组合和分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这是研发校本评价量表的基础;校本评价量表经过初步设计,在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学校开展了试评价,以此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对试评价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评价,而且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验证,全面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现实诉求、成长轨迹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水平,最后我们对整个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1.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系列标本评价量表一览

2.校本评价实施路径图

在设计和开发评价量表之后,我们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全面设计了校本评价的组织部门和实施主体。

我校“基于校本评价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实施框架图如下:

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研究和调查分析,学校不仅全面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现实诉求,而且对如何运用校本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制度方面的完善和修改,实现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分层评价模式

教师分层评价模式是根据教师的结构分出专业发展层次,并明确了校本评价的原则。具体如下:①将学校的教师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5年内的青年教师、6~10年的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②明确了校本评价原则,即在动态的评价过程中,以校为本,重在引导、激励,注重多主体互动、内容多元、方式多样。

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①评价多主体互动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②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关注教师的道德修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③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是将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三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是书评与面评相结合。校本评价部门及时反馈,鼓励教师的进步,引导教师修正航向,诱发教师评价的内驱力。

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评价来引领,分层评价,逐级提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设置“常青藤实验中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表”,不同发展层级的教师分阶段设置目标、明晰奋斗措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设计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进行引导督促,以巩固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常青藤教师专业发展手册”,作为及时记录与监测的载体。该手册主要记载教师的自学情况、反思以及成果,促进教师的学习、反思向深度发展,使教师专业成长有目标、有方向、有依据、有评估,努力成为“学习型”乃至“研究型”教师。

(二)完善校本评价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师分层评价制度的实施,学校不仅完善了校本评价的相关制度,而且有具体的评价举措。例如优秀教研组考核明确要求教研组必须申报校级微型课题,参与者从实际出发,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以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要求来定位研究的内容。

学校建立了教科年度考核及奖励制度,设置论文获奖发表奖、评优课奖、竞赛辅导奖;实施职级班主任制度;期末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教师年度综合考核设置综合奖励,还新设了创新奖、特殊贡献奖、子女成才奖等。学校制定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责任制――在导师制外,还另外配成长责任人,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专业发展的导师和责任人。另有专门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设计的一些配套制度与评价实践。同时,设定了具体的考评方案,使考评标准明朗化,比如明确《青年教师考核评估细则》,让青年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期成长有计划、有目标,具体实在。评价分阶段、多元立体呈现。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

为了让校本评价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更好地开花结果,学校为教师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搭建了各种平台,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导航图

(1)有可攀阶梯――教学能力发展阶梯: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首席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阶梯:职级班主任制、副班主任升级制。

(2)有发展地图――每一层阶梯都有细化的可操作的发展示意图。

(3)有活动平台――为每一个层级的教师发展搭建活动平台。

(4)有评价细则――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每一步都配套评价细则。

(5)有档案追踪――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每一步都有记录和相应档案资料。

2.将多种形式的评价整合为一,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评价管理模式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将各种形式的评价进行整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本校特色的校本评价管理模式,出台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百分考核表。

五、研究结论

(1)教师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既影响教师个体,又影响教师群体,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教师评价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问题诊断的支撑,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3)当教师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时,能够促进教师团队合作和相互帮助。营造和谐真诚的文化空气,形成良性发展性评价的共识,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4)校本评价是立足本校教师发展现状开发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对学校发展更具适切性。

(5)校本评价实施过程的量化、刚性必须与评价结果质性、柔化处理相结合,体现出管理者的智慧。

六、研究成果

1.教师专业发展成绩显著

在“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能力”等评价标准的引领下,每年都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楷模教师”。例如:2011年就有8名老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张家港市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惠波老师还被授予苏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称号,并入选“张家港市学术指导服务团”专家组;有17人次在张家港市级以上评优课中获奖,其中包括全国中语会一等奖、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28人次在把握学科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苏州市级以上获奖;教科研方面,省级以上125人次,各级论文大赛获奖的占62%;指导学生市级以上获奖405人次,51人次获各类辅导教师奖。

2.学校品牌日益升值

我校走过了创业最艰辛的第一个十年,创造了属于常青藤的辉煌,常青藤已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公认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成为了张家港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中、高考取得辉煌成绩。自2006年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生源基地以来,我校已有25名同学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录取,另有五位同学被南大――匡亚明班录取。国际部学生100%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2011年钱雨晨同学更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普通高中高考本一、本二上线率,985大学录取比例等指标均居全市

第一。

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名校校长论坛”“江苏省中学语文评优课”等部级、省级大型活动,取得了全国,省市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我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课堂建设、社团建设、教科研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等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校长》《教师》等部级、省级杂志上多次介绍推广,学校每年接待几十所全国的名校领导、老师到我校来交流学习。

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科技、体育、创新等比赛中获奖人数突破2000人次。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张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我校还作为江苏省唯一民办学校代表成功申报“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加盟校,为我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七、思考与后续的推进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效性模式氛围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3-01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如何让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实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实践者作深层次的思考,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几年来钻研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借鉴先行兄弟学校的一些实践经验,包括本校尝试的点滴做法,加以整合,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商讨。

1规划前景,整合资源,明确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个长远而具体的规划,要全面分析和利用校本开发的资源。我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筹备工作时,从“两个层次”的调查入手:首先调查家长学生,对现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什么建议;接着调查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以为在实施国家与地方两级课程时,有无缺憾,是否需要开设其他课程更好地协调发展学生的能力。接着进行第二层次调查:这一次主要是了解家长、学生、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建议,有哪些集中的课程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基本技能方面的意愿比较强烈。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又联系到本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并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出国挣洋钱又成为部分人发家致富之路,因此本县又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县之一。整合以上资源,我们就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

(1)以行为训练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

惯为目标的习惯养成类。

(2)以活动训练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特长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养类。

(3)以了解、调查为主要途径,丰富学生见闻、了解家乡为目标的开阔眼界类。

接下来,我们就明晰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选用教师,学生填写选课志愿表,在这一过程中,作到细致安排,长远规划,自主选择,个别调配,教师能发挥特长,学生能够结合兴趣。

2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建立现代的课程资源观。教师的主体性逐渐得到发挥,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撰写课程纲要,并通过完整的教历(项目说明、课前计划、调查教学描述、课后反思等)来引领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3创设氛围,多方互动,增强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调动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积极性,多方主体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比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习惯养成类与技能培养类中,学生达到的效果如何,这需要家长、社会等各类评价主体的监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去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其中也需要与同事、社会中人接触,而不能闭门造车。

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有责任创设浓厚的课程开发氛围,保证“人人知道,人人关注”,作到“四常”:常督查,了解课程开发效果,及时给予指导与调整;常展示,要想提高课程开发的知名度,就要多搭建展示平台,让校本课程开发之花时时能绽放;常通报,信息通报,也是加强多方互动的一个关键,向外通报信息,提高课程开发的知晓率、关注率,进而提高课程开发的赞成率、参与率;常反馈,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提高有效性。为此,我们在校刊《星星雨》中开设“校本课程开发专栏”,以及印发“校本课程开发家校互动手册”,一月一填写一反馈,包括每学期两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展示周”活动,多渠道、多机会地关注校本课程,形成了“教师乐参与,学生比收益,家长齐关注”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4细化安排,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走上正常轨道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犹如一珠幼苗,要想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还需要添加营养,注入外力。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的成员为了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作了明确分工,形成三支队伍,一支队伍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管理,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课时的设置重点着手;一支队伍负责学生管理,从学生选课、上课的场地、安全保障等着手;一支队伍负责信息收集与外传,及时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窗口。分工之后,三支队伍各负其职,通力协作,并相继完善了各块的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纲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安全保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信息交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档案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软件保障。

在加强管理时,我们坚持“过程突出经常,结果做到科学”,并构建有效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为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我们从两方面综合评定: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完成目标情况,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是衡量开发效果重要依据;二是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收益者是学生,他们对效果是如何认定,如何评价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8

一、抓好分层次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抓好教师分层次培训,是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健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组织好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获得感性认识,引发积极思考,不断优化新课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提高领导层面执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能力,真正发挥“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课程委员会”等机构作用。二是选派好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高中新课程培训和进修,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的编写、省市级各类统考命题等工作,提高骨干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水平。三是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带头作用,组织好全员分类培训特别是新任教师培训,确保新课程授课教师上岗前都经过市级以上统一培训,不断深化课任教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板图板书、制作课件、电脑处理图像、实验操作技能、练习编写、试卷命题、口语表达、调查实践等个性化的练兵活动,努力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1.全面推广“周研究课”系列活动经验

新课程实验一开始,我校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备课组“周研究课”活动试点:备课组经过集体备课,每周确立一个课堂教学研究主题,由一至两位教师上研究课,全体备课组成员听课和评议,形成共识,并由备课组长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课件、教学反思以及备课组对本节课的发展性评价表等的电子文档挂到校园网上让大家共享。通过三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研究课系列活动可有效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整个备课组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

2.积极创设平台,开展务求实效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应注重紧密结合新课程实验要求,不刻意追求部级、省、市级课题,鼓励教师自主选择课题,努力使课题贴近教学实际,使教师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建立教研平台:一是创立校级教学研究综合期刊,为广大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的平台。二是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三是通过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辐射作用中提升。四是主动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示范作用中提升。五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在竞赛中提升・六是支持教研组每年组织全组教师到外地兄弟学校交流考察,扩大视野,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七是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

三、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关注教师个性化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承担了更为广泛的教育教学任务,显性的是增加了校本选修课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管理工作,隐性的是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教师原有的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年段长、班主任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办法,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每周教学研究课制度化。二是淡化对教师的个人评价,突出对教研组、备课组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三是扩大评价范围,将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导优辅差、开展校本教研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四是结合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和实行绩效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随着学校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少部分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工资待遇上去了而工作热情却下降了的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与教师个性化交流,如何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承担高中新课程实验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健康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教师约谈制度,发挥校级领导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领导应积极带头听课,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是否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和策略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等,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反映,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主动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进行正确引导。对优秀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需要帮助和改进的教师明确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努力形成和谐向上、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德育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可侧重对在一阶段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进行分类,有些由部门领导约谈即可,有些可提请分管校领导约谈,有些可直接提请校长约谈。教科室可侧重在有进一步培养成名师的中高级教师中,对存在不足或需要学校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师进行分类约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解决有关问题。

四、积极探索,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1.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

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一的多数学生都明显感到学习负担非常繁重,科目众多,课时紧张,学习上留下不少薄弱环节,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的学习。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一是坚持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上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指导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控制作业量,强调习题的针对性,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布置作业;四是指导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优化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2.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9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学标杆,开展“三个一”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的发展。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了工作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使“三个一”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既抓好总体部署,又抓紧每个环节具体措施的落实,坚持把“三个一”活动开展好,落实好,认真做到“内容策划实、形式安排活、活动组织好”,为搞好我校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坚持“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扎实搞好学标杆,“三个一”活动。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在学校内部,把六年级级部确定为各级部、各学科组的学习标杆,各级部、各学科组比教学质量、比合作意识,团结合作增强本年级、学科组的凝聚力、创新力,争创学期、学年优秀级部、优秀学科组。把我们学校的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确定为全体教师的学习标杆,全体教师努力提高执教水平、教学理论水平,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创建人人争当名师的氛围。

三、动作扎实,成效显著

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三个一”活动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念好结合文章,做实自选动作,“三个一”活动成效显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校内“三个一”活动

1、到标杆单位进行一次学习

组织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到六年级参观,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做好个级部教学教研工作的;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把教学中的实际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提高本级部教师理论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组织教学能力的。通过学家认识到了自身与标杆单位的差距,找准了位置,定好了方向。在这一活动中,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思考,认真地总结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设计。标杆单位成为广大教师心中的航标,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前进,超越自我、超越目标。

2、与标杆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

各年级、学科组教师与六年级教师开展交流座谈,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好级部工作、增强级部凝聚力、创新力开展大讨论,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创新级部管理、提高级部教学整体水平踊跃发言,这些都为今后大家找准本级部、本学科组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座谈活动中,广大教师尝到了大讨论甜头,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收获了不同的信息,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认识上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内涵,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

3、请名师作经验介绍

一是以听评课活动为载体。请特级教师荣连华、教学能手贾衍梅、范振霞、许红等名师为广大教师作经验介绍,上示范课,做好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工作,教师们互相查找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教师们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每节课都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评课过程中充盈着研究理论、融入理念,关注学生的研讨氛围,大家围绕“如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来评价课堂教学,通过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互动学习和自我成长,激发了教师的深入思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教学研究和创造热情,最直接、最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是开通名师工作室。在学校教导处及教学论坛开设名师工作室,由泰山名师、特级教师荣连华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吸纳优秀骨干教师为学员,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专业教学及教育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及发展。工作室采用讲课、组织研讨、现场指导、指导读书、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养,争取三年内培养3—4名市县各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

(二)校外“三个一”活动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到教育局、龙山小学等单位参观学习,与他们就如何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看到他们活动进行的扎实有效、效果显著。

我们看到教育局落实“六个一”,积极营造浓厚活动氛围,迅速落实了一个“阵地”,在教育局北三楼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指导和督促;办公室内活动方案、制度、工作职责上墙,办公设备齐全;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分工明确、尽职尽责。张贴了一幅标语,在局机关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设置专题宣传栏,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和载体,强化了学教活动的总体要求;编印了一份“简报”,及时编印下发专题活动简报,传达学习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部署要求。及时反馈参加活动单位的活动信息、典型经验等;开辟了一个“网页”,发挥互联网传播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精心制作了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模块,在肥城教育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进行集中宣传;发放了一套学习资料,为把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教育局及时配发选编各种学习资料,为又快又好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一套系统档案,抽调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本次活动的档案建立和资料整理、文件收集发放归档工作。

我看到龙山小学为了防止“四查四看”活动走过场,他们强调了“五个严”要求。一是严密组织。认真组织好学习调研、“三学”“三进”的各阶段、各个环节的活动。二是严肃对待。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当成当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去学习、去调研、去实施、去对待、去完成。三是严格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要认真做好笔记,写好体会,搞好调研,不能应付、不能对付。四是严谨作风。以求实的态度去学习调研,以务实的力度去解决问题,以扎实的进度去完成任务。五是严明纪律。遵守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纪律要求和规定。

四、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我们开展学标杆,“三个一”活动,使广大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升华,这正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潜力。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篇10

>>中外合作大学的品牌建设:为何,何为与何作为教师合作研究:为何与何为大学何为?大学为何?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为何?何为?“翻转课堂”:为何与何为诗教为何与何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中非合作为何要升级?浅议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语课程建设与外语师资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为何与何为产教深度融合:为何与何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现实与展望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8/16.。中外合作大学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要比国内传统公立大学高很多,因此,并不是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家庭都具备购买这一类教育服务的经济能力。据了解,当前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家长主要包括有这样几类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供职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中层公务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国有大型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等。

中外合作大学需要推广特色服务或项目活动。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需要积极推进专题传播活动的策划。当前,中外合作大学已经设立了“学校开放日”用来吸引社会群体的来校走访。然而,学校开放日的时间周期短暂,在强度上还难以有效推进学校品牌的影响力。为此,学校应该开发更多丰富的品牌推广专题活动,比如邀请家长来参加学校周年庆典活动、学校教育成果展、捐赠仪式、运动会等,旨在创设机会用来增进社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交流,传播中外合作大学良好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努力构建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传播体系,如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与手段,包括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借助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凸显传播优势。

(三)敦促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策划设计

加快与企业合作对于中外合作大学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大学品牌建设的拓展而言,中外合作大学的品牌建设应该将合作机制延伸到重视品牌建设的企业界,因为企业在建设品牌方面具有宝贵的经验;就大学品牌建设的效能而言,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将会有助于解决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经费问题,吸引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资是解决教育经费供需矛盾的主要办法[15]。

企业对中外合作大学进行教育投资的可能性分析。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外合作大学位居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这使得吸引企业投资办学具有现实可能性。很多人意识到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潜在市场。其中,江浙沪三省市自21世纪初开始,非政府性教育投资经费就已高于政府性教育经费投入[16]。企业发展的需求、城市化的发展、充裕的民间资金是民间资本办学的主要动因[17]。需要指出的是,1998—2007年期间,我国教育经费的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这种带有较多“私益性质”的经费比例在不断上升,而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这种带有较多“公益性质”的经费比例在不断下降。可见,探寻双方共赢的路径是校企合作机制的主要方向。

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策划设计的具体方式。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应尽快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敦促品牌建设沟通机制的形成。加拿大的简·奈特认为“沟通、联络与协调系统”是机构运行的重要组织策略[2\]41。因此,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可基于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实际,定期组织校企间的品牌交流会,分享彼此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应尽快创建校企合作的网站平台,定期品牌信息报告。比如,中外合作大学可以在学校门户网上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品牌专栏,用来寻求权力和专业的支持。此外,中外合作大学还需要对企业进行跟踪调研,掌握企业的最新需求信息,用来确定合作方向。

参考文献

[1]白志根.品牌,你逃不出的围城\[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1.

[2]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杜新年.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2830.

[4]冯家贵,梁元星.大学品牌及其塑造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6(6):5861.

[5]刘贵富.大学品牌创建与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6(7):5758.

[6]时明德.大学品牌建设的基本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4344.

[7]余明阳.金融危机给中国品牌业带来的是回归[eB/oL].[20130216]..

[9]吴钊,路新平.高校品牌战略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78.

[10]托马斯·福斯特.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第2版)\[m\].何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11]闫德明.CiS与学校品牌形象策划\[J\].人民教育,2003(23):911.

[12]李旭.学校品牌建设系统框架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8081.

[13]品牌建设[eB/oL].[20130216]..

[15]张英婕.教育需求供给分析及民办教育发展潜力——从教育经费的角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