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小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53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内地富余人员向沿海地区急剧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工。近年来,**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使得其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现状,更好地营造外来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就学环境,构建和谐**,**区关工委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广泛听取部分镇、街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外来工及其子女、退休干部、热心该问题的各阶层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22场,座谈、访谈人数694人次。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当前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区外来工约2.65万人,其中处于教育阶段(含幼儿)的外来工子女8564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31.7%。其中:在校幼儿2086人,占全区在校幼儿总数12.5%;在校小学生5063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16.1%;在校初中生1415人,占全区在校初中生9.4%。这些外来工子女大部分布在江口镇、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等。如国欢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1093人,占总人数2854人的38.3%;江口镇石庭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95人,占总人数2571人的31%;梧塘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88人,占总人数3046人的26%。面对这种现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历来认为,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仅是读书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生问题,应当责无旁贷地加以解决。目前的整体情况是,全区已经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具体做法是:

㈠部门重视,全面落实,为外来工子女就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区教育局,把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逢开学伊始,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实行“三到位”。即:平等教育到位。实行外来工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同等的入学待遇和收费标准,建立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以防止无故辍学。简化手续到位。在提供户口簿、暂住证、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实行无门槛入学,即使上述证件无法及时提供,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子女先入学后补办,乃至变通,做到一个不少。投诉受理到位。区教育局在**电视台广泛宣传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并特别设置公示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近三年共收到投诉件16件,受理率达100%。同时,在教育部门直接指导下,各中小学围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注重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就近入学、全员接收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接收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学校入学。即:设校式,在外来人口密集中心点梧塘镇,利用原有的霞楼小学设立外来工子女学校,专门接纳外来工子女,解决了206名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区教育部门拟以此为示范典型向外来工比较密集的有关镇、街推广,再办若干所专为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设班式,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地点,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结合接收学校办学情况,单独设立外来工子女班级。全区共有2个学校设立2个外来工子女班级,解决了90名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随班式。对分散的零星外来工子女,实行属地就学管理,穿插随班就学。全区穿插随班的有6182名(不含幼儿)。

㈡学校帮扶,全力以赴,为外来工子女就学营造关爱氛围

相当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由于迁徙到新谋生地,环境迥异,缺少父母引领关爱,学习相对后进、甚至有一小部分性情孤僻。各级关工委、各有关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1、帮思想。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采取结对交友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友善、充满亲情、弥漫关爱的氛围,帮扶他们过好思想关,树立信心。如:梧塘中心小学采取“2+1”结对形式,由一名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和一名品学兼优的本地学生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进行思想帮扶,做到多与外来工子女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进行家访。江口镇关工委大力倡行一名教师、一名本地学生和该外来工子女居住的户主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经常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扶促进。20xx年开学初,安徽籍的四年级学生小林转学到该镇西刘小学,初入学时,他经常逃学,在结对同学小黄、结对黄老师和结对户主刘某苦口婆心劝导下,小林终于从游戏机厅重新回到学校。户主还利用小林在“家”的时间,经常给他讲故事、教他拉二胡等。小黄也经常与小林一起学习、打乒乓球、玩游戏等,以充实由于父母失管造成的空虚,小林同学逐渐融入到全班同学之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2、帮生活。由于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收入普遍较低,他们的生活比较困苦。学校针对这一状况,多方筹划筹资,帮他们度好生活关。如白塘中学和塘头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备足开水为寄午的外来工子女在学校就餐提供方便,学校食堂按照保本要求,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尽可能可口的饭菜。而且还特别组织教师轮流值班,既保障他们安全,又为他们温习功课,取得了双赢。塘头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建立外来工子女扶贫基金6300元,资助3名贫困外来工子女。20xx年上半年,该校关工委主动联系**医院,组织20多名医护工作者专门为该校外来工子女免费体检。国欢中心小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集体庆祝活动,把学校、班级、同学的关爱之情送给每一位外来工子女。梧塘中心小学利用“六一”节组织外来工子女开展专题活动,为部分外来工子女赠送学习用品及慰问金。20xx年5月28日,梧塘沁后小学举行庆“六一”外来工子女联欢会,有170多名外来工子女参加。市委书记杨根生带领市委、区委领导亲临会场,为外来工子女送来节日礼物及慰问金,给广大外来工子女极大的鼓舞。外来工子女纷纷表示,他们将加倍努力,学会做人,学好本领,长大报答社会,报效祖国。20xx年春节,部分外来工子女因冰冻雪灾无法回家过年,三江口中学班主任、任课老师采用走访、短信、电话联系,把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祝福,送给来自各地的外来同学。该校八⑵班的刘老师把来自江西的小余同学接回家,与家人一道欢度新春佳节。20xx年上半年,三江口中学除了用学校爱心基金资助外来工子女外,还发动社会有关人士捐助特困生。“5.12”四川汶川地震后,该校领导在第一时间慰问了20多位四川籍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免费提供他们与家乡亲人通电话,鼓励他们安心在校学习、生活。学校表示会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帮学习。针对外来工子女学习上的衔接不顺、知识漏缺等情况,学校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拉平补齐,千方百计地发掘特长、挖掘潜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七中教师充分理解外来工子女处境,结合他们自身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第二课堂无偿为外来工子女补课,不断拉近与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上进心。在校就读的一批外来工子女在20xx年学年度期末都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其中江西籍七年级学生林勇的成绩提高尤为明显,平均每科提高26分。三江口中学在做好全体同学教育管理的同时,特别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新生群体,通过开展“六个一点”(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外来工子女系列活动,逐步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20xx年上半年,该校组织外来工子女参观三江口水兵部队,过一日军营生活,感受军人风采,并举办“走进军营,学习军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12位外来工子女获奖,其中四川籍的林丽同学获得了二等奖。梧塘中心小学构筑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平台,积极鼓励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种活动及竞赛,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生活的乐趣。该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外来工子女。20xx年,西林小学的湖南籍李恩婷同学参加全区讲故事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江西籍龙红宝同学在全区运动会上获得垒球第一名,四川籍学生徐兰、唐丹同学品学兼优,在全区慰问地震灾区大会上发言。三江口中学围绕北京奥运会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塑造自信、自强、自律的健康人格,倡导外来工子女积极参与评选“阳光少年”(“自强自主阳光少年”、“诚实守信阳光少年”、“尊老爱亲阳光少年”、“勤劳节俭阳光少年”、“助人为乐阳光少年”、“敬业奉献阳光少年”)活动,有2名外来工子女榜上有名。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从这次调研情况看,作为外来工的流入地的**,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各级各类学校能够顾全大局,服务中心,摒弃部门局部利益,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做了大量起步性、开创性的工作。外来工对**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帮扶基本上是满意的。但在调查中,从我委调研课题组的角度看,我们发现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管理机制薄弱。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社区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的、外来工密集的乡镇、社区工作开展要好一些,反之则差一点。虽然我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造成部分镇、街、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没有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摆上议事日程,只有上级推一推,才动一动。如:一些涉及外来工的管理部门重突击轻机制,一些学校重帮扶轻管理,一些镇、街重应付轻督促。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各类学校来讲,因为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信息不全、政府投入教育的财力人力不足以及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等情况制约,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外来人口不稳定,教育管理困惑。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外来工子女教育面临一大难题。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外来工流动缺乏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而且外来工流动季节与教育学年度不尽一致,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各类生员增减心中无数,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调配学籍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生员经常出现朝增暮减现象,且多数未能办理正常转学手续,各接收学校望而却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外来工子女来说,由于流动性大,造成接受教育不稳定性,面临着随时更换教育环境的现象,造成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所在学校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教育。一批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工作稳定的情况下,无法升入本地达标高中,无法参加本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三是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公平差距大。尽管政府、教育部门采取措施保证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我们仍需要正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政策上对于平等教育权的认定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教育机会均等,在未出现外来工子女就读问题之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就已经面临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平衡问题。近年来,由于外来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加,加之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其就读问题势必加剧原本存在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的主体——城区及其各镇街中心校的角度看,由于接收外来工子女属于尽“义务”,本来容量饱和的学校再接收大体三分之一的外来工子女,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外来工子女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纪律性相对涣散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积极性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工把自己的子女送往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就读倾向呈上升趋势,造成了生源饱和,师源紧张,教室爆满。如塘头学校每年只能接收200名学生,而外来工子女要求在该校就学的达400多人。江口、梧塘、国欢、白塘、三江口等中心校都存在类似情况。四是家庭教育未跟上,社会压力较大。调查中我们普遍感觉,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因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累,对子女教育成长普遍存在顺其自然的思想,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过问,有的甚至漠不关心,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教育管理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形成了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盲区。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年龄幼小,让孩子独自一人上下学;有的孩子生病了也不及时照管,仍把他放到学校;一旦学校和老师有事找家长时,家长象断了线的风筝,很难联系,这样给社会、学校造成压力不少,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三、构建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教兴区战略,逐步实现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迫切要求。促进外来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实现由政策倾斜向统筹解决转变

外来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将对未来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是读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此,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建议我区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来关心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切实增强抓好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区域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系列倾斜,而且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畴,要有未雨绸缪的预先规划,统筹解决外来工子女平等教育权的问题。

2、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由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

适龄儿童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是所有少年儿童的宪法性权利。政府要为外来工子女实现教育权创造可行的条件,就必须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范畴,实行一体化管理。⑴纵向联抓,目标管理。坚持“外来工子女流到哪里,教育管理就做到那里”的工作思路,按照属地教育管理原则,把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育部门、镇街年度工作绩效评估范畴。⑵横向联管,部门齐抓。要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学校、公安派出所、工青妇、劳动、工商、税务、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由教育部门的独立承办状况,要明确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核实外来工子女人数,掌握详细情况,像做“计生台帐”那样建立外来工子女数据库,使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动态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掌握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主动权,消灭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盲点”。⑶关怀联建,人文激励。以人为本,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来工子女教学质量的调研;探索建立对从事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教师和外来工子女的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外来工子女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与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校际结对交流,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其办学质量,建议有意识地选派师风师德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外来工子女集中的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3、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由帮扶教育向公平教育转变

从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角度出发,外来工子女要接受公平教育,流入地政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转变帮扶教育的局面。⑴积极营造氛围,在消除歧视上做细。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友好地接纳外来工及其子女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民意识,消除社会上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不公正的歧视。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推广各地的先进做法,使外来工及其子女把**区视作第二故乡、安心发展、安心就读。⑵加大资金投入,在改善条件上做实。政府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直接用于帮助外来工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硬件投入。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修理、更新现有教学设施。对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政策上资金上要倾斜。同时要引进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要扩大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公益心和爱心的先进个人。⑶拓展教育内涵,在家庭引导上做真。以依托社区和接纳外来工子女的学校为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教育内涵,加大对外来工特别是农村家长的沟通、引导和教育。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大,如何提高外来工的自身素质,普及、强化、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中家庭对学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社区和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外来工及其子女与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参与当地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真正热爱第二故乡,融入第二故乡,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4、积极调适疏导,实现由心理困惑向心理健康转变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小组协作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入门教学,入门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将来能否学好物理有很大的影响,等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的学习时,更加深入和更加复杂的物理学习都将是对初中阶段入门学习的一个考验。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了良好的兴趣基础,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以小组协作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以合作和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切入点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但是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绎为主导,教师在主导整堂课,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老师不仅要讲好每堂课,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把握不同的时间段,将课堂上的时间充分掌握好,找准学生的兴趣激发点,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动力,让学生找到上课的兴奋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跟简单物理现象有关系的小例子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并且这些很容易应用于课堂中。初中物理处于一个启蒙和入门的阶段,打扎实基础是必须做的,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入门起就能保持一种兴奋和十万个为什么的精神则更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对一件事物抱有好奇心并保持关注,他们学习这门课就有积极性和进取心,简而言之就是愿意学。主观上的参与比任何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最好的动力。老师作为主导者或者一个启发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物理的学习的难度会逐渐增加,理论上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多,计算、逻辑、公式等多了以后,学生可能就会感到烦躁,不能持续保持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维持住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让他们学会利用这些看起来枯燥的公式、理论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艺术中,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原则。”(萧承慎,2009)在物理课的不同阶段,老师要把握好时间,给学生在适当的时间打一针兴奋剂,让他们保持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利用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将小组协作的合作学习概念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这个学习小组可以是老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在入门教学阶段,给学生布置提前预习的任务,任务不能太难,要有趣味性。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对所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给学生布置小组作业,培养他们对物理课的兴趣。

第二,通过小组协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小组间互查,互相讲解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抽出一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让这个小组解决,教师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种演练对这些小组预习有一定的监督和指导。当然,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状态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让小组成员的构成有一个等差,存在一个能够督促各个成员并且激发成员学习积极性和持续性的潜在主导者。要“根据个别学生的血液和动机制定激发策略。”(麦克德维特(美),奥姆罗德(美),2007)这样小组协作才比较有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建立滚动的模范小组,这样学生间的竞争性学习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以兴趣促行动,主动学习知识。

让学习小组自己准备跟课堂内容有关的小实验,然后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演示这个实验,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及提问,告诉大家这个实验要结合哪些知识点,关联哪些知识,再让其他学生实验、示范。这样的课堂互动和师生间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对课程的兴趣。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废话要少说,提出的问题和其解答都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奋程度,让学生的节奏和老师的节奏更好地达到共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要靠老师讲,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更广泛的学习中,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增加课堂的兴趣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迅速、有效、有节奏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有效、有节奏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定的节奏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习题比较多的阶段,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检查就成为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发挥学生间的合作型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适当布置小组合作式的作业,也要有难度和深度上的阶梯性设计,这样学生才能从作业中学到知识,有做作业的积极性。要将传统的全批全改的作业检查方式和学生协同检查的方式结合起来。除了老师全批全改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小组间互相批改。让学生之间检查批改后,教师再做抽查性批改,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批改之后留出时间大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针对性较强。集中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最后,物理教学在入门阶段要保持一定的课程节奏,不能太快,更不能太慢,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虽然优于小学生,但是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教师要把握这一点。刚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发现这个新的知识是可以学会的,并且以前自己的知识能够用来解决新问题时会很兴奋,并且愿意参与到学习中,但是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发现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知道的,没有新的进展和挑战,这时他们会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当然,课堂教学进度不能太快,这样只能照顾到少数对物理入门快的学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可能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学,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以致错过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结语

在学生的入门学习阶段,首先要打好学生的兴趣基础,然后才能保持他们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持续驱动。从学生的主观性入手,让学生自发地做一些事情,是整个学习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好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使入门教学变得有意义是许多教师在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才能在物理的入门教学阶段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和知识基础,才能为将来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德维特,[美]奥姆罗德著.李琪等译.儿童发展与教育(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3

所谓专门学校,实际上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工读学校,即国家针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不属于行政处分或刑罚的范畴,其教育宗旨在于矫正、感化“问题少年”。因为种种原因,“工读学校”近十年已逐渐消失,目前国内该类学校仅有60多所。近年来,鉴于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案件呈多发趋势,相关专家呼吁恢复这类学校。

事实上,“工读学校”之类的专门学校很有存在的必要,其践行的“陪护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正常的学校教育“三不误”课程设置,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为转化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然而,专门学校一直门可罗雀,招生困难,甚至因此办不下去,其背后横亘着的是难以逾越的各种难关。

“问题学生集中营”“把坏学生关起来教育”等观点,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出于要面子或保护孩子的心理,很少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问题学生”,主动送孩子进专门学校就读的家长就更少了。因此,如何保证“该送则送”,依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一些地方出台相关政策,确立了送读专门学校的“三同意原则”,即本人、学校及家长均要同意,以保障未成年人权益,这种谨小慎微的制度设计,正是出于关照教育对象和家长心理顾虑的考量。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规避刑罚的前提下,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送专门学校就读,已经是最大限度的教育挽救和保护,因此各方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都应形成一种共识,不能因为存在心理顾虑就手下留情。对此,笔者认为,可考虑将送“问题学生”入读专门学校纳入法律范畴,以法律形式确立强制性规定,做到坚决执行,该送则送。

这种坚决执行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倒逼教育对象形成敬畏法律的心理,破解校园欺凌与暴力及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防治难题,最大程度地体现法律的威慑作用,让法制在青少年心里构筑起一道防护墙;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学校、社会和司法的帮助,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挽救孩子。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StS;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58-04

小学科学新课程继承并发扬了历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使科学教育朝着大众化、生活化、动态化、人性化迈进了一大步。但小学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小螺旋式教材编排,易造成知识的割裂与遗忘;课程内容宽泛,探究活动的开展缺少时间、空间等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兴起的以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宗旨的StS教育,以其教育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探究性等特征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新构想。[1]

StS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StS课程,综观国内外,StS课程内容的构建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共生并存。笔者从学科关系和学科内容两个维度考虑:其一,从学科关系来看,小学StS课程涵盖了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时既可以单门学科为中心,渗透StS精神,拓展、延伸其他学科内容;也可以是高度综合的StS课程,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其二,从学科内容角度分析,每一门课程既会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静态的、良构的知识,也有联系到生活、社会问题的动态的、劣构的探究性知识。因此,笔者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三种整合模式:学科融入模式、局部整合模式、全盘融合模式,其中每一种模式都采取主题形式进行整合。

一、学科融入模式

学科融入模式是指以当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中的某一课程内容为主体,从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或观点出发设计主题,使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拓展、应用其他两门学科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学科融入模式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入某一学科,体现了各学科领域的关联性,但这种联系仅局限于学科或单元内部,在整体框架上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综合。

国外不少StS课程教材构建采取了这种模式,如荷兰的pLon(Dutch phys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物理课程,其高年级课程的每一个单元都结合相应StS专题。例如,在“交通和安全”这一单元中,设计“燃料的守恒、交通安全装置”;在“物质”单元则设计了“基础研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在“电离放射”单元设计了“各种应用的风险和安全”;在“卫星”这一单元中配合了“卫星的现代应用、通信和地球、天文观察”专题。[2]pLon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决策过程中知道如何权衡自己的观点。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水”的知识包含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另外,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对于水的一些粗浅认识是学习“身边的水”这一主题的基础。基于以上考虑,同时为了达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抛开教材,从课程内容标准出发,重新梳理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关水的内容,并将其整合为四大模块:水的三态变化、水资源的分布、水与我们、水污染。在这四大模块中,既有水的基本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又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水的灾害、水污染等《品德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注重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还可适当引入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包括:使用网络查找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word绘制宣传海报等。最终,我们拟定“身边的水”主题单元结构图(见图1)。

利用学科融入模式构建小学StS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构建方式简单、灵活。课程构建主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主题,如三、四年级安排“身边的水”、“学习用品”、“种蚕豆”等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主题;五、六年级则可设计“简单机械装置”、“设计桥梁”等相对抽象的主题。其二,以主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强化现有课程的整体性及凝聚性,易被学校和教师接受。其三,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下,不仅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感性支撑,而且使学习内容面向社会生产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缺点在于:一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知识至上的传统观念影响,仍以科学知识的获取为主要目的,而技术、社会等相关知识只作为辅的内容被引入;二是主题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有相对固定的答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就能获得,缺乏深入讨论。以上这些不足都导致了学科融入模式所构建的课程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深刻地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生活问题,不能很好地诠释StS教育理念。

二、局部整合模式

局部整合模式又称部分整合模式,即在设计学习主题时尽可能多地整合学科内容,不能被整合的内容则设置为单学科性质的主题。即某个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也可能是多门学科的整合,各个主题并不是严格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组织的。通常的做法是将多门课程中容易重复的综合性专题单独提取出来,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主题单元,这些主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在其他单元不必再重复。

Hickman等人曾提出三种将StS纳入学科课程的策略,分别是:将StS融入现存的课程中,延伸现有的课程单元,创立一个全新的课程。[3]其中,“延伸现有课程单元”策略就体现了局部整合的思想,即通过收集、修正或创造一些内容相关性较强的单元模块,将其并入现有的课程中,以供教学使用,而不能纳入的内容则可按照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国内有些StS课程的构建也采取了局部整合模式,如上海初中《社会》课程以社会学的框架、观点和视角选取并阐述原历史、地理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科目整体结构上仍然保留原历史、地理学科的板块组合,但对原先两门学科体系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和取舍,其课程内容按当代社会、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当代国际知识的线索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为“我们的社会”,描述社会概貌和分解社会的有机构成;第二部分为“祖国概况”,由中国地理、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近现代史组成;第三部分为“世界概况”,由世界地理、前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国际知识组成。[4]

若采用局部整合模式整合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三门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课程内容标准,选取这三门课程中相互联系并可能重复的内容设计综合性的主题单元。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家庭生活”中的部分内容与科学课程标准中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个体的维持”、“生命的延续”有内在联系,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主题——“人生之旅”(见图2)。该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出生前的变化”,涉及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细胞是生命体的组成单位、电子邮件的使用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出生时的情况”,包括出生时身高、体重的统计、电子表格的使用;第三部分为“出生后的成长”,包括自身的特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人体的各大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而对于“我的家庭生活”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如“邻里和睦相处”、“家庭经济来源”等则可以设置成为一些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单学科性质的主题。

局部整合模式与学科融入模式相比,综合程度更进一步。它将各学科可能重复的、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构成综合性的主题,既可以避免相同内容在各分科课程中的重复,又可以强化科学、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能进行整合的内容,则通过设置一些单学科性的单元让学生完成剩余知识的学习。局部整合模式所带来的综合与单科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能使学生全面完成课标的要求,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这种整合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科学和技术问题。但是局部整合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局部整合模式对教材编写者的知识面、兴趣广度、综合能力、社会生活的了解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其次,由于单科教学的影响,教师综合化教学的能力也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和胜任;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某些学科单元自身的逻辑关系可能会被打断,造成知识的断裂,减弱知识的系统性。

三、全盘融合模式

全盘融合模式是综合程度最高的一种设计模式,即不考虑原有《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体系结构,以生活中的现象或社会问题构建全新StS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整合模式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概念框架彻底打破,在整体框架上已经看不到各个学科板块的存在,也看不出各个单元的学科划分,科学知识不再被系统讲授,而是服务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技术应用问题。全盘融合模式包括以生活重要现象为中心的设计、以重大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以具体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等主题形式。

在如何选择构建StS课程的主题上,各国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Bybee和mau于1986年提出了12项全球性与StS相关议题:世界饥饿与食物资源、人口增长、空气质量和大气、水资源、战争技术、人类健康与疾病、能源短缺、土地使用、有毒物质、核反应堆、植物和动物灭绝、矿物资源。[5]merryfield(1991)则将StS主题归为七大类:环境问题、健康与人口问题、经济问题、交通与传送问题、食物与饥饿问题、能源问题、军事问题。[6]在全盘融合模式中比较常见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如英国为中学六年级学生开发的StS课程—《社会环境中的科学》。该课程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地理学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不仅探索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且强调文化对科学发展方向有很强的影响力。课程开发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科学理论的本质,技术、发明与工业,进化,原子弹,能源,卫生食品与人口,星际旅行小说和空间竞争等具有广泛政治影响的专题。[7]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使高中生能够学会成为一个技术社会中成熟的、积极的参与者。

在尝试整合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这三门课程时,我们也以问题中心模式来构建课程内容。例如,近几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习防灾避灾知识、提高防灾避险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来了怎么办”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见图3),引导学生建立对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的预测与防护、地震的破坏性等科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具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在灾害中人们应当团结互助、互相关爱”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通过设计“防震减灾电子报”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技能和知识。

与前两种模式不同的是,采取全盘融合模式构建的课程以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学生活动等为中心的独立存在物,与原有的课程是一种“共栖”关系。在内容组成上,它具有明确的主题,并围绕着主题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属性上,体现出多学科、生活化、综合性的特点。这种课程构建模式的优势是:能够针对某个主题充分探讨科学、科技与社会三者间的复杂性;所研究的主题通常是社会的焦点、热点或者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等,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有利于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但这种构建模式使各个主题独立性较强,由于每一个主题涵盖不同来源的知识,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性、层次性较差,学生无法掌握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体会学科本身所特有的思想、精神,缺乏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另外,从许多不同领域中抽取相应内容,共同建构成一个新的课程,过程复杂且花费不菲,除了结果不可预期外,经济的效益更需要加以考虑。同时,这种全盘融合模式对教师的综合驾驭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结束语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和交叉学科勃兴的应然产物,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激起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动机,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是科学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范例。纵观国内外的StS课程,每个国家StS课程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存在差异,因而呈现多元和多样化的趋势。本文基于StS理念从学科关系和学科内容两个维度出发所提出的三种课程整合模式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尚没有设立专门的StS教育课程,StS教育只是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综合实践课等课程中的阅读材料、插图和小实验的形式来渗透实施。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的教育将逐步摆脱学科中心课程体制的桎梏,由传统的科学英才教育转变为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StS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StS教育教学[J].内蒙古教育,2005(3).

[2]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3]Faith m. Hickman, John J. patrick and Rodger w. Bybe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R].Boulder, Colorado: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Consortium,inc.,1987.

[4]任长松.课程综合化:概念、原则与多种设计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

[5]Bybee, R.w. & mau, t. (198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 global proble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science

educator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599-618.

[6] merryfield, m. (1991). preparing american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to teach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5

一、中小学乱收费的表现形式

教育乱收费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一些中小学校仍继续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就不下十几种:学校统一着装费;向学生推销的练习册、习题集、aB卷、复习资料、试卷费、补课费;强令学生参加各种保险;一些教师向犯了错误的学生收取罚款;学生随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学校收取的转学费、择校费;其他擅自增加的收费项目如体检费、照相费、桌凳费、建校费以及其他搭车收费。另外,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的截留学生代办费不退还学生和打着学生自愿原则收取的清雪费、卫生费等行为也是教育乱收费,这些不合理收费,是加重群众负担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中小学乱收费的成因

1、学校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方面,政府投入十分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有限的资金缺乏科学的分配,钱没有用到刀刃上,往往是经费集中到了重点高中学校,造成县城中小学学生数量增加很快,出现了大额班(平均每班70名学生),而乡镇中小学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2、缺乏法制规范,竞争无序。教育产业化的格局开始形成,但由于一些配套的法规制度没有跟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教育成了半计划、半市场的“双轨”行为,管理靠政府,生存靠社会;“公立”与“私立”并存,互相攀比收费;校与校之间争师资、争生源,暗箱操作,大打价格战。3、学校受利益驱动,钻政策空子。“招生靠计划,录取靠市场”的体制,导致学校尽可能地缩小计划生,扩大择校生,以收取更多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因为鼓励学校自行创收来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一些学校就变相收费或代销商品,强制销售学习用品等。多数学校乱收费的收入未纳入正常的学校财务管理,成了学校的“小金库”,为这些学校的领导提供了可能。这也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管理乏力。一些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热衷于统一订书、订报、订校服等,并用尽心计征收名目繁多的“管理费”等。甚至认为“碗里有了,锅里也就有了”,对学校乱收费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5、监管部门查处不力。一方面认识上有误区。有的监管部门认为教育经费紧张,学校比较穷,收费情有可原,在查处上不积极主动。另一方面是查出问题后处理不严。个别执法部门在处理学校乱收费问题时,“利”字当头,以罚代处,该处分的未处分,该重处的未重处,起不到教育震慑作用。三是有些监管人员顶不住说情风。一旦查处学校乱收费,许多人都会来说情,或许执法监管人员的亲属子女就在该校读书或任教,因此许多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三、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对策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必须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1、要进一步提高对规范教育收费的认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规范教育收费的认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解决教育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一次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从根本上铲除乱收费的土壤。

3、完善收费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对教育收费,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接受监督,严格收费制度,统一票据、统一收缴,将所有收费纳入核算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省定标准征订教学教辅用书,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为学生订购其他学习资料,严格执行上级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禁私自增设收费项目和继续征收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准举办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的“补习班”、“提高班”、“实验班”,坚持就近入学,不准招收“择校生”,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不准强行收费统一着装等。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6

xx月27日,我们班正式开始开展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经过老师的讲解,大家在了解明白了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后,开始查找资料,记录有价值的公共政策问题,每个小组派出同学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公共政策问题,并说明研究问题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公共政策问题:有:校园周边停车问题、小摊问题、放学交通问题、校园周边网吧问题、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问题等等。

活动步骤二:选择班级研究的问题

活动步骤三: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课外,我让全班同学去查找校区停车的合理安排资料,以及关于学生接送等问题的调查,并实地考察,形成文字和图片资料。5月15日,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班级交流。同时,大家活动热情很高,将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收获制作了手抄报和书签,在班内的黑板报中展出。

活动步骤四:整理活动资料,制作精美展版

在前三个活动过程的认真进行中,大家发现了公共问题并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11月18日,同学们把大家活动的过程和收集的资料分小组制作展版。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回顾了自己以往在小公民实践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经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活动及资料收集,在短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每个小组群策群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齐动手、齐动脑,制作了漂亮的展版。学生根据校园周边道路情况,划定一定的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展板的制作,展板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的基本体现,是学生课题活动的核心,是活动的最后一环,因此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同学们花心思、动脑筋,用自己的巧手制作了一张张展版,把自己的活动以及本组的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块块精美展版见证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极大提升。

活动步骤五:校园周边停车问题听证会

听证会准备:

首先,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根据我们一学期来对《校园周边停车问题》的研究,自己选取有意义的素材,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分内容、分步骤地制作好美观实用的展版,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准备在听证会上一展风采。

听证会上的听证参加人包括校长、副校长、副教导、同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代表以及所有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座。

xx月xx日,听证会正式开始:

分小组,各代表陈述:

一:我们义庄小学从原来的弄堂小学搬迁到现在宽阔的白雪路边,客观上有效缓解了校园门通拥堵问题,但是校园周边乱停车问题、上学放学期间接送学生的车辆造成交通拥堵问题还很严重,需要我们一起想办法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为此,我们小组联系了城南交警中队,在每天的上学、放学时间请交警进行指挥,以缓解校门通压力。

二、校门口的交通秩序和学生交通安全隐患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汽车鱼龙混珠,全部在密集的上学、放学时间段涌入校门口,对我们学生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小组认为:根据校园周边道路情况,划定一定的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允许接送学生的车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临时停车,分流学校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避免发生主干道交通拥堵情况。

三、每天上学、放学,我都看见很多车辆接送孩子直接停到校门口,这样势必造成校门口的拥堵现象,我们小组已经对现场进行指挥,要求家长在校门口的东面将孩子放下,让孩子步行入校门,还校门口一个宽敞、整齐的环境。

听证会上的听证参加人包括校长、副校长、副教导、同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代表以及所有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座。

xx月xx日,听证会正式开始:

分小组,各代表陈述:

一:我们义庄小学从原来的弄堂小学搬迁到现在宽阔的白雪路边,客观上有效缓解了校园门通拥堵问题,但是校园周边乱停车问题、上学放学期间接送学生的车辆造成交通拥堵问题还很严重,需要我们一起想办法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为此,我们小组联系了城南交警中队,在每天的上学、放学时间请交警进行指挥,以缓解校门通压力。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7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政策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①。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②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③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多数学校的学生大多不超过20人,甚至出现“一个老师10个学生三个年级”的现象。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广泛存在,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又要负责行政、财务等其他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校点的集中,师生比例提高,教师专业资源整合,实现了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课程,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寄宿制的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政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实地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1、学生的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学生的饮食标准低难以保证学生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原因,只靠政府、学校减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多数小学不能提供早点,学生早间体育课因低血糖而昏厥时有发生。即使这样,学生的生活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的。部分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孩不得不辍学在家或者外出打工。

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也有矛盾。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在家庭的照顾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2、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较多,且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集中办学以后,安全成为当地百姓考虑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一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亲情淡漠等心理疾患。学校由于要充分展现集中办学的优势,不能正视学生亲情缺失这一自然现象,这对于学生成长是极其有害的。

3、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在家的时候,有父母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另一方面,集中办学以后,所选择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老师。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

三、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一是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的落后造成学校硬件建设一时间不能达到集中办学的规模,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二是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多数寄宿制小学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有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分管学校后勤、安全、统计等工作,到头来就是教师样样都要管,又样样都管不好,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二)主观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对于相当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小学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官员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刚开始时格外重视,甚至本来不具备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要强行上马,等学校办好了,就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学校和教师对寄宿制管理探讨的主动性差。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办好寄宿制学校,仍停留在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上。

四、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④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⑤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⑥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是不相匹配的。

五、小结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注释]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2005-03-02)[2007-01-03].

[3]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2006-02-09)[2007-01-03].

[5]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2006-04-04)[2007-01-03].

[6]教育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问答汇总.(2005-08-12)[2007-01-0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2006-02-09)[2007-01-03].

[8]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2006-04-04)[2007-01-03].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8

关键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1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2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1.3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1.4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1.5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的细腻教育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最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

首先中小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应聘专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的主要教育人才,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中来。对在校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后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转换岗位,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并由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专业定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成立专门的研讨机构,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最终的教育目标,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3]。

2.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针对全校学生,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使其的心理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论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途径单一和方法僵化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理解的对策,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进行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瑞彬.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9

(一)尽快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本部门、本单位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在区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全面负责,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党组织其他成员要根据分工,配合抓好学习实践活动。

(二)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摸清本部门、本单位基层党组织、党员底数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实施意见》和第一批《实施方案》安排,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推进计划。在制定《实施方案》中,要突出区委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项目带动,富民强区”这一主题和“四优化四推进”活动实践载体,确定符合各自实际的目标措施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经区委指导检查组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并报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承担试点任务的乡、村、社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区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同意后,报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批。

(三)筹备召开动员大会。全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后,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作动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讲清楚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安排部署,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安排和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动员大会要邀请区委指导检查组参加指导。动员会之后,还要以党支部为单位,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发动工作,调动其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的动员大会,原则上要在3月10日前召开,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二、扎实开展学习培训

学习培训是学习调研阶段和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性环节。各部门、各单位要制定周密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集中力量,创新方法,认真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对规定书目和中央一系列新精神、新要求、新部署的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切实增强学习效果。

(一)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研讨。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加强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的学习。同时,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工业大会、农业大会、城市规划研讨会、市二届五次人代会精神,以及区委十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区人代会、经济工作会精神,学习中央、省市领导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学习中央和省市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抓好学习的基础上,要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安排相对充裕的时间举办专题研讨班,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列出影响和制约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专题,集中学习,深入研讨,力求学懂、学深、学透,切实发挥好表率和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适当增加理论中心组学习次数,班子成员要结合分管工作,逐人进行交流发言,逐个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目的。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学习制度,做到“六有四落实”,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场地、有学习资料、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辅导宣讲员;做到组织领导落实、学习人员落实、学习时间落实、考勤制度落实。各党支部的集中学习不少于5天、40学时,专题辅导不少于2次。党员个人学习要做到有资料、有笔记、有心得。

(二)加强培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系统学习。区委组织开展“五个一”培训活动,即举办一期党政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一次专题理论辅导报告会;举办科学发展观培训班,对全区科级干部轮训一遍;区级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区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基层单位讲一次党课;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在本部门本单位开展一次理论专题辅导。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采取集中辅导、分期轮训、集体研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化理论学习。领导班子成员要至少到基层单位作一次学习辅导报告。区委抽调理论骨干组成宣讲辅导团深入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理论宣讲和集中辅导,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在认识和实践上有新的提高。

(三)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方法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各部门、各单位既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规定书目的学习,还要结合实际,按照各自工作领域、职责分工提出精读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真学、真思、真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注意对不同类型党员干部,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应视其身体状况采取结对帮扶、送学上门等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对流动党员,原则上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流出地党组织协助,对零散的流动党员,可采取寄送学习资料的办法,帮助其参加学习,确保整个党员队伍的参学率。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摸清情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的前提,也是寻找差距、解决突出问题的基础。各单位、各部门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寻策问计”为主题,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走进村居、走进企业、走进群众,问情于民、问难于民、问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问”主题调研活动,以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专题调研。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注意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路和对策。并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带头研讨交流调研成果。区上将确定重点调研专题,由区级领导牵头,抽调干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形成有深度、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献计献策。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和网络信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单位、干部群众、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向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反馈,又要进行归纳和梳理,及时反映到形成的调研报告和制定的政策措施中去。同时,要深入开展面向群众的“六个征集”活动。通过会议、网络、书面等多种方式,面向干部群众,征集科学发展群众语言、科学发展先进事例、科学发展群众意愿、科学发展金点子、不符合科学发展现象、科学发展理论文章等,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推动实践。

(三)积极解决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坚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对在学习调研阶段发现和掌握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涉及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要集中力量抓紧解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际成效。

四、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活力。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着力消除党员干部的模糊认识,把思想行动从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

(一)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突出针对性。要着眼于改革发展全局,针对实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状况,列出讨论题目,引导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讨论要触及思想、联系工作,寻找差距,明确方向,不唱高调、杜绝空谈,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具体做到“三对照、三清醒”,即对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对照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解放思想,对照广大群众的新期待解放思想。清醒认识我区在全省、全市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方位和水平,在横向对比中寻找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清醒认识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清醒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发挥引领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分管的领域和工作,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主动出题目、找答案,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认真准备发言提纲,积极参加讨论活动,带动其他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和思路,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切实解决影响、制约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化讨论交流。要结合确定的实践载体,围绕“科学发展成果巡礼”、“科学发展你我他”、“科学发展从我做起”等主题,通过举办论坛、演讲论辩、知识竞赛,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加强研讨交流,每个党员都要进行书面发言,区上组织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交流调研成果。要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是不是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认识,明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更好地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篇10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介入

一、我国残疾人开放教育概况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终身教育理论兴起与发展,各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的间接反映,开始关注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教育。当我们或完成基础教育或完成普通高等教育之后,教育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是一个持续而统一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人类生命的最后时段。

对踏入社会的成年残疾人来说,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比普通成年人面临更大的压力。解决这种困境或缓解由这种困境造成的压力感,继续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最近几年,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残疾人成人高等教育开始发展,国家改组广播电视大学,优化体制,建立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舞台,对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残疾人开放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在安置形式上,部分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是否合适;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中,由于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如何依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不仅是开放大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亟需研究者探索的新课题。

二、促进残疾人开放教育面临的问题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残疾人开放教育状况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知促进残疾人开放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残疾人自身因素影响和外部因素影响。影响残疾人开放教育的外部因素表现为残疾人教育相关政策落实难和整个社会开放教育环境差。

(一)残疾人自身生理、心理双重障碍的影响

残疾给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如看不见、听不见、行动不便等,这是他们有别于健全人的特殊性所在,也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所在。无论残疾学生的自理能力多么强,都会遇到因自身身体缺陷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肢残学生由于行动不便,会导致买饭、上厕所等不便的问题,学校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落后,也使得肢残学生在校内出入不方便。视觉障碍学生不能看,会导致在校园马路上的安全问题以及学习、生活上比较困难等,而听力残疾学生由于听不见,他们更多的是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问题。生理上的缺陷使残疾人在学习中处于弱势。

(二)社会对残疾人认识落后,残疾人教育歧视仍然严重

无论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在高校,或是在普通百姓中,认为残疾人接不接受高等教育无所谓的观念还普遍存在。大多数人认为,当前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很多,教育部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上,而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能考虑多少就考虑多少,实在没有精力,暂时放一放也没问题;残疾人上大学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工作,还是在家呆着,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教育资源;残疾人只要认识字,不是文盲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接受那么高层次的教育;还有的人认为残疾人数量少,他们有饭吃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读那么多书等;这些落后、错误的思想认识极大地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残疾人教育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残疾人教育法规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在内部结构上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只有一个法规性的《特殊教育条例》,尚没有出现和各大部门法相并列的《残疾人教育法》,也没有与现行残疾人教育法相配套的纵向法律法规。虽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有专门的和残疾人高等教育有关的条文,但法律条文过于宽泛、体现出原则性强、倡导性内容较多、条款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残疾人教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虽比较详细地谈到了残疾人高等教育问题,但从系统性和完整性来看,我国还是缺乏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法规。因此,从立法层面上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还处于含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维护和救济。

三、社会工作对促进残疾人开放教育介入的途径

(一)社会工作者角色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残疾人开放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介入可以采取三种方式:第一,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或政策服务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社会工作者参与促进残疾人教育。社会工作者受社区或政策服务部门委托,可以运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促进残疾人教育做策划,帮助设计专业课程、项目等。第二,在一些部门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在民政部门、街道或者社区以及其他政策服务部门,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对本地区的残疾人教育情况做中长远规划。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可以依托县城或集镇所属的政策服务部门里的专业社工,为本社区的残疾人服务。第三,招募义工。以社区为依托招募热心人士和社会工作者做义工。义工可以用来补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欠缺的状况。尤其在社工人员比较充裕的城市,可以招募高校社会工作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做义工。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在促进残疾人就业过程中各有不同理念和服务方式。

1.个案工作主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个体

有特殊困难的个体需要更多的帮助,个案工作对那些有特殊就业困难的残疾人,通过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评估案主的问题,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残疾人生命潜能。通过分析案主教育难的内因和外因,使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和帮助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和接触外部环境,并整合案主所拥有的资源,为其提供物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使其能尽快融入班级。

2.小组工作主要帮助小规模的残疾人群体

小组工作主要是组织有教育需求的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小组互动,分享经验,获得成就感。可以在小组活动时,模拟教育情境,使小组成员获得“朋辈小组教育”,交流信息,互相鼓励,增强信心。

3.社区工作主要帮助社区范围内的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