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未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17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1

要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方向,厘清学校和社区间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内涵,教育界对此也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想概念。社区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可见,社区概念的提出,“它不仅表征着一种空间的地域特征,更主要是强调它是一种由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或社群。”[3]当前,社区一词的内涵已经大大延伸。例如,“社区”的另一种译文“共同体”已经成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彼此负责的社会学概念,它为建立一种适应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有机联结机制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社区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会”与“实践共同体”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前导。将“社区”抑或“共同体”的思想引入学校教育,杜威是先行者。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4]由此,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要积极地融入社区。目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一项报告中,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尔(e.Boye)r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未来形态是处在社区之中的,社区与学校合作是建立学习化社区的步骤之一,在未来的“学习的共同体”抑或“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中,学校和社区都是基础教育职能的承担者。[5]佐藤学认为:“作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构想,是展望21世纪学校未来的产物……基于这种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6]澄清教育学意蕴的社区概念,可为我们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形态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学校形态变革,必然涉及社区、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这也意味着,封闭的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走向开放,以实现学校和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社区概念所具有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视角。一是功能的视角。

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构一个功能综合体。从学校角度出发,社区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影响”。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还是以社区影响为主的教育,它们都作为一种互动关系体,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生活。同时,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学校是社区的“精神寓所”。对社区居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中心,是居民精神的寄托。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是传播正规知识体系与孕育乡村民俗文化的场所,也是社区成员凝聚的纽带与社区文化的中心,学校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关系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已有研究者关注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向建立良好关系,常需要形成两种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从学校到社区和从社区到学校的传播渠道”[7]。三是组织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要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学校和社区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打破学校教育主宰一切的局面,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二、社区中的学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实践与启示

如何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模式还不成熟。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启动了社区与学校的相关互动研究。“阿尔伯塔学校改进计划”(albertainitia-tiveforSchoolimprovementproject,aiS)i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于1999年发起,目前项目还在实施之中。aiSi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学校和家庭、社区间进行横向合作,共同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由此实现学校的发展和改进。在项目实施的十几年中,阿尔伯塔省的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参与到项目中来。根据aiSi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衍生出2000多个学校和社区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了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目标。[8]aiSi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aiSi实施的十几年间,不少学校专门从社区成员和家长队伍当中聘请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协助人员,并通过他们实现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地方教育当局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将三方的合作关系制度化。

具体而言,在学校和社区互动策略方面,aiSi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第一,进行教育活动利益相关者分析,寻找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社区参与者。学校与多方面人员接触,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专业研究者和社区其他成员,如当地社区的官员、企业、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等,所有人员都被视为学校改进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改进计划。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教育学校把社区所有成员都纳入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来,并将社区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潜在资源都引入学校改进计划之中。由此,寻找社区参与者为组建学校改进的社区合作组织提供了可能。第二,建立学校改进组织,设定符合社区利益的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的学校改进是基于校长、教师、学校委员会、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改进活动需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并设置合理的组织目标,评估可能的实施策略。aiSi的成功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校和社区合作的传统模式,即把社区成员和家长从学校发展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局内人”。aiSi从一开始就把学校的发展和社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仅是把学校改进的目标设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第三,明确学校改进的周期性内容,确保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学校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每一个阶段,学校改进合作组织需要所有成员分享彼此的经验。经验的分享可以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如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何种课程资源;社区需要参与学校教育的哪些核心项目以确保教育效果;实施哪些项目或者提供何种帮助,社区才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和学校改进;学校在社区之中的角色定位和未来发展形态是什么;学校和社区之间资源整合的可能形式是什么;等等。通过相关主题的研讨,社区成员能够及时关注学校改进,实现真正的发展参与。第四,建立从松散性到制度化的社区参与机制。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班尼(S.L.Bonnie)在aiSi实施的后续研究和效果评估中认为,aiSi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存在松散性特征,而这种合作的松散性源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中,制度化的约束更多依靠社区成员的教育共识,而非组织强制性。班尼教授建议,学校应该打开校门,邀请社区成员进入学校,展现学校教育的吸引力。[9]因为“社区中的学校”体现了社区的发展利益,所以社区参与源于吸引力而非强制性。虽然aiSi项目的实施是由阿尔伯塔省的教育状况决定的,其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但aiSi项目强调社区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的理念,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指引。对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社区中的学校”,阿尔伯塔省的实践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2

为了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2004]8号)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县关工委先后深入五申镇第一小学、古城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双河镇第一小学、第三小学、托县民族小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托县第二、三、四中学、民族中学,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以座谈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参观考查、深入班级对学生进行问答测试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请县教科局、团县委、妇联等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和存在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认为,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及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党的以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国梦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和“中华魂”主题教育系列读书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县广大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蔚然成风。从新时代和正面视角来看,当代未成年人具有爱国、好学、诚信、友善、自信、和解、开放、快乐、交流、进取、梦想、竞争、参与等特征,并被社会广泛认同,从而肯定了当代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价值。

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政府及党政群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县委、政府印发了《中共托克托县委员会、托克托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的意见》(托党发﹝2015﹞6号),加强了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重视和支持。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县教科局专门设立德育股,具体指导各中小学德育工作。各中小学都由校长或党支部书记挂帅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县关工委主动作为,与有关部门,搭台唱戏、同台唱戏、借台唱戏,起到了党委和政府在教育青少年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全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作机制。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中,我县形成了“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结合”教育新模式、新常态,使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共中央8号文件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

(一)形成素质教育新格局。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德育教育为主导、文化建设为主线、课程改革为主体、书写阅读为渠道、艺体教育为阵地的“五位一体”素质教育新格局。如双河镇第一小学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123456”工程:“1”即第一位,坚持把少先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2”即两大任务:育合格人才,树文明新风,注重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教育;“3”即三条主线: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校外辅导员、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协调配合、共同作战,党小组、团小组、少先大队全力投入,全员德育;“4”即四个一制度: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公布,一学期一总结,一学年一表彰;“5”即五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6”即六条途径:队课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形象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分解细化,更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二)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落地生根。双河镇第三小学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少先队大队部--政教--校长的德育教育网络机制。托二中、三中、四中要求教师在各门学科的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教育系统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班主任培训,举办全县班主任大赛、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提高班主任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未成人思想道德教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1、县关工委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中小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开拓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一是坚持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书写标语或制作牌匾,使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在全县中小学校园、教室、墙壁、阵地、办公桌等处达到全覆盖。二是各项主题教育与关工委主导的“中华魂”系列读书活动相结合。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教育与与“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与“中华魂”《腾飞的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相结合等。三是积极开展“德润校园·美德少年”评比活动,组织开展了三届托县“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树立未成年人身边的道德标杆,形成未成年人共同的道德追求。四是开展国学“四进”活动。各中小学普遍推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全县建立了6个“孔子学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是开展多项集中活动:清明祭英烈、五四、六一、建党、建军、建国、国家烈士日、抗战、长征等重要历史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活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阵地,活载体,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作为学校的生态建设整体推进。全县9所中小学建成乡村少年宫,各类功能室配备较为齐全,积极培养学生特殊兴趣和能力。农村10所寄宿制小学有4所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特殊群体。2016年县政府专门投入46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建设了标准化心理辅导室,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有120名教师领取了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和优质课比赛,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加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近年全县有2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陶养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德育教育始终,他们竭力打造静声校园,把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一日常规管理教育进行每日计分量化考核并纳入学生学期、学年考评,效果明显。

加强宣传网络建设。通过教科局、关工委微信公众号、校园媒体、电子显示屏、微信家校交流群、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平台,社会网络治理,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宣传力度,形成携手育人良好新局面。

(四)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古城镇第一小学少年军校和乡村少年宫设施的综合利用,为开展丰富多彩国防教育和德育教育活动整合了资源也拓宽了渠道,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军校训练标兵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双河镇第四小学、新营子镇第四小学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被评为“全市国学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新营子第三小学将优秀经典文化融入“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学生个个活泼大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五申二小、古城二小推动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基地育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民族中学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开辟了博克、蒙古族象棋、马头琴、射箭、安代舞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德育教育赋予了民族教育的元素和内涵。民族小学创立革命先烈“李裕智中队”,学习传承李裕智等革命精神。

三、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家庭教育在“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中的基础性和特殊性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家长学校又是开展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全县实施了“家庭教育户户通”工程,即:县成立家长学校中心校,全县24所中小学校、部分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社区、村开办假日家长学校,实现全县家教工作全覆盖。家庭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服务对象和层次不尽相同,我县在家教工作中找准思路,开拓进取,创新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教工作。一是县教科局、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开设智慧教育大讲堂,近年邀请市内外60余名专家或县名师组织举办10余场大型家庭教育报告会,培训家长万余人;二是以县关工委“五老”为主的县家教讲师团开展示范讲座,制定学年度家教主题内容,每学年为全县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作示范讲座2-3次。三是培训校本家教队伍,开展校本家教讲师演讲观摩评比活动,奖励优秀校本家教教师。四是举办家教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家教工作。五是各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六是编印家教教材。为提高各校和幼儿园家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县家教讲师团的家教讲稿经整理后,组织编印家教教材,还拷贝复制当代名家家教光碟,供各校家教老师参考。在家教工作中积极推行“四个结合”,即:请县家教讲师团讲师或外地专家教授到校作家教讲座与办好本校家长学校自身授课相结合;家长学校培训家长与召开家长会相结合;家长会与请“家教有方”家长介绍家教经验相结合;建立家校联系卡与推行家长开放日相结合。“四个结合”不仅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也增进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推进了家教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四、社会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县文明办、综治办、教科局、团县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县关工委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县文联及下属协会、义工联合会、志愿者联合会起到了社会关爱服务作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治进校园活动,发挥政法委、公检法司政法干警和法制副校长作用,每两年调整一次法制副校长并进行培训,对中小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禁毒等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保护意识。各有关部门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网吧、文化场所进行整治。县关工委先后推荐了31名“五老”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每年民政、红十字会、工会、团县委、妇联、关工委、各中小学校和各镇、河口管委会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关爱帮扶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活动,帮教失足青少年。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一)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极需转变

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民族小学五年级一个班50名学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教育、“两史”教育、中国梦教育、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知识作了问答式测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全班学生都能顺畅的回答上来,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平时的耳濡目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其它问题的回答,则都不竟如人意。调研在7月3日进行,问及学生们党的生日是哪一天,中国共产党哪一年成立、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哪儿召开,今年是党的诞辰多少周年,回答正确的都不到五分之一。问到内蒙古自治区哪一年成立,仅有两个同学举手,可都答成了1949年。反倒问现在有句网络流行语,叫什么的小船说翻就翻,全班同学异常活跃,百分之百举手。看来我们的德育教育渗透,远不如网络那些诙谐的东西来得快,也影响深。当然,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说明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有缺陷,教育方法不对头。有的学校思想品德课被看作是副科,学校不重视,老师不认真,学生不喜欢。好多科任教师照本宣读,很少去琢磨如何能把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讲得新、讲得活,讲得生动,讲得有趣;二是不少教师政治素养不足,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学中就连一些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政治(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肯在如何巧妙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上想办法、动脑筋;三是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的班主任、团队干部在班团队活动内容的设计上缺乏时代意识、形势意识、政治意识、创新意识。以致在“七一”前夕也不去考虑适时地将党史教育列入班团队活动内容。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考试成绩有一套奖励措施,而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从约束监管到考核评比很少有相应的奖惩条例。这种状况左右着校长们的办学理念,也影响着老师们的思维定位。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以学业成绩衡量学生、老师、学校优劣的现象,致使思想道德标准弱化。

建议与对策:要改变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涉及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教育系统和党政群团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努力贯彻党的十八大、要求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中小学要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深化党史、国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班团队活动,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观念更新。彻底扭转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其综合成绩的首要条件。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观念极待提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更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特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家庭教育较为普及,但存在三多三少:县城中小学培训家长较多、农村中小学较少,县城社区培训家长较多、乡村较少(培训村级家长数仅占行政村总数的10%),请家教讲师培训较多、校本家教老师培训较少。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家长想让孩子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家长对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寄托在学校里。家长对孩子首先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被忽视。其次城乡家庭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这些特殊群体由于关爱缺失,在道德品行方面更令人担忧。再次,家庭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城乡家庭教育的需要。

建议与对策:一是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有关部门应总结经验,联合制定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需调整县家长学校中心校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职能,统一制定家教内容;县教科局、各级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和学校、社区、村镇紧密配合,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健全完善学校、社区、村镇家长学校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县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建设,把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且综合素质好的和有演讲能力的人才,吸纳到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中来。同时注重培养培训各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家教师资力量,还要适时请外地家教专家学者来县讲授。四是各中小学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组织教师家访,建立社区活动联系卡,制定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和优秀家教老师评选表彰制度等。五是政府在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家教工作。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乡村少年宫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在中学生中,约2/3左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早恋和网隐、玩手机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弱势学生、困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对社会和谐带来负面作用。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虽较为齐全,但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少且普遍兼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咨询心理教师,造成了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闲置的现象。全县已建成中小学校少年宫9处,各种活动设施较为齐全,但由于专业师资和辅导员较少,致使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开展活动形不成常态化。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乡村少年宫的功能,一是继续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乡村少年宫硬件设施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力度。二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和少年宫辅导员专门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力度,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使每个学校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具体抓好此项工作。各学校要鼓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教育的有关培训。三是注重校内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

(四)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3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1.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道德危机也随之席卷世界各国。其突出表现为失业率猛增,走私日益猖獗,犯罪率直线上升,社会风气败坏,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道德沦丧的现象极为突出,暴力、酗酒、吸毒等层出不穷。目前,西方国家正经受第三次“价值观浪潮”的冲击,在美国,人们把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称为“不负责任的一代”或“漠不关心的一代”。在英国,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把谁作为榜样。法国的青年被称为“被牺牲的一代”。德国的青年被称为“迂菲士(Yuf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

道德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反思,痛感忽视道德教育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纷纷呼唤道德教育的回归,强调未来的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许多国家制定了重视道德教育的各项卓有成效的措施,美国的教改报告提出:“对共性的主张必须予以充分肯定。所谓共性,我们是指……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发展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大社会做出贡献。”1992年春天,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定的《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核心价值观。美国前总统布什甚至强调“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在英国,道德教育的目标被定为:在掌握对人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守信等四个核心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处理好与亲人、社会、所有人、自然界和环境、上帝等的关系。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纷纷认识到要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德育目标从“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新加坡将德育提升至国家教育政策三大基础之一的战略地位,并将其列为五育之首。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更是将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挑战问题的第一位。

在这种国际教育背景之下,我国也将道德教育列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最根本的要素是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重视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成为各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共同特征,而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2.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进一步证明家庭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普丽西拉·玛丽和安娜·布利克经过对日美两国的一系列比较研究证实,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往往是道德水平。“现代日本社会基础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便是由过去保持下来的持久的坚韧的精神。……坚韧的品质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心灵,它萌发于生命的幼年,伴随终生。”这使得日本儿童完成艰巨任务的持久力比美国儿童强,日本雇员在公司中表现出强烈的完成任务的渴望,美国雇员则旷工率高。

中国近年来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未成年人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场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与学校教育相比,它还显现出启蒙性、感染性、长期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历来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

二、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1.崇尚科技教育,轻视品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日益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出惊人的财富,展现出其巨大的魅力。科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极大的重视,家长们过分高估科学技术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认为科技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产生了“科技至上”的思想。但是过于偏重科技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造成严重恶果,一方面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科技犯罪、道德颓废、人际冲突等。另一方面,人们发现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同样残害人类。例如,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都成为人类心中永远的痛。而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长期过分侧重科技教育的家庭教育思想造成了片面崇尚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却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2.教育态度溺爱放任与控制限制共存。

在中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结构的多元存在向家庭结构的单一化转变,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构成单薄。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京、津、沪、宁、蓉等五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核心家庭达到70%以上,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平均在30%以下。这就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待子女的态度形成了两面性,一方面是2~6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极度关注,由此产生对子女的过分娇惯和迁就。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在生活上大包大揽,管教过度,剥夺子女参加适度社会实践的机会,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集中在同一个未成年人个体身上,就必然使得子女在思想的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造成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失败。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建构的途径

建构完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应该根据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建立四个支持系统,同时还必须确定其涵盖的具体内容。这四个系统分别为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和政府支持系统。

1.建构家校协调一致的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这包括家校对未成年人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等的协调,以保证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家校网,是建构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的重要手段。当前厦门市的大多数学校均建立了校园网,2008年8月更是建成了福建第一个家校信息交流的综合性平台——厦门网上家长学校,该网校是由厦门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与厦门移动共同联合建设的。老师、学生、家长将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站、语音12580、短信、彩信等5种方式使用这一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将采集和分析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并进一步探讨协调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宣传家庭教育的范式与事例,使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2.建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意见》中曾指出,“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所以在社区建立一个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关系,整合三者资源,发挥三者合力的系统就显得极为必要。这个系统所涉及的有共青团组织、妇联、司法、检察院、公安、出版传媒、娱乐场所等,且这个系统应该在一个具有较高指挥权力的机构下进行,其中心任务是建立一个不仅能够把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而且总和效果大于分散运作。

如2008年,厦门市深化“三结合”教育体系建设,召开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全市确定10个社区“三位一体”示范点、11个社区少儿图书馆、41个“绿色网吧”和23个“爱心网校”。建立社区文明督导队、基层“五老”志愿队377支,参加“五老”志愿队队员人数达到1?郾2万多人。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成立了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学校巡回演讲等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厦门市金山社区建立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更是极富特色,创出了成功的经验,成为社区家教的一面旗帜。金山社区建立了爱心园、文化走廊、家庭教育不锈钢书宣传板,科普走廊设家庭教育知识专栏,成立了青少年跳蚤市场、社区四点钟学校和未成年人三位一体科普工作室等,真正做到了把家庭教育工作重心从学校的家长学校转接到社区的家庭教育学校、转接到每个家庭,实现了“三位一体”;同时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三个问题;社区的家庭教育学校建立了教育阵地、教育内容、激励机制“三结合”的长效机制。2009年7月,全国妇联儿童部邓丽部长在考察该社区时曾高度评价:“金山社区的四点钟学校在全国是个创新”,“金山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是全国城市社区家教工作的典范,金山经验值得在全省和全国有条件的城市社区推广。”

3.建构科研服务支持系统。

围绕未成年人群体建立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可以保证落实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并辅助对其监护人的督查及教育。长期坚持,可达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数据把握及动态趋势监测的目的。

这样的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在杭州市已率先建成。2005年初,共青团杭州市委和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建立了域名为的青少年成长发展环境监测网,其主要任务是测量、监测杭州青少年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研究影响杭州青少年发展的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借此正确评价和预测青少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作用,为制定有关青少年政策、编制青少年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现阶段,这种监测仅仅还是一种尝试,有必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采集途径以及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平台,保证落实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

4.建构政府支持系统。

建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是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的,所以有必要建构政府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经费落实与立法手段两个方面。

为了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家校协调、社区保护、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2007年,厦门市启动了38个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亿多元。市辖各区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等纷纷加大对申请建设的投入力度,仅思明区2007年一年就投入了2065万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这其中自然包括对社区家庭教育的投入资金。

政府立法手段主要指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我国现阶段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重要的法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网络技术对于开拓未成年人的视野与知识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就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了。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4

长江边上的铜陵,是一座有着青铜古韵、山水灵秀的工业新城。新世纪之初,铜陵因倾力打造“均衡教育”而享誉全国。2010年,铜陵提出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我们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三年多来,我们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装备提升、素质教育内涵提升,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努力办好更均等、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工程”来实施,把德育共鸣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风景”来打造,为德育增添了正能量,为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德育共鸣,是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德育建设中的“孤岛”现象、德育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2011年,我们以区教育系统为主体,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近三年来,我们积极倡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每个地方都成为一块德育责任田”的育人理念,打造阳光风景线,深耕爱心责任田,完成了对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总的布局就是区域推进德育合作,重点加强德育互动,持续产生德育共鸣,全面打造德育风景。各学校按照“教学相长,德育共鸣”的新要求,自我加压,担纲承梁,发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基层德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学相长,德育共鸣”为主导,把立德树人的粒粒珍珠都“拾”进德育大联盟这个宝盒,并“串”成项链、“秀”出风景。区域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德育互动:教学一点通,师生一起来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是“天字号工程”,每天都要从零做起。在学校,我们强调教书育人,强调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注重德育教育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有人群,有互动,才有德育。德育互动的精髓,是春风化雨,是润物细无声,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常规的循序渐进,离不开德育工作的一点就通。为此,我们牢牢把握德育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一点通;课外辅导,言传身教一点通;校园活动,同伴互助一点通;校外实践,学思结合一点通;家校合作,和谐共育一点通。这五个环节,我们也称之为德育工作“五堂课”,即课中课、课外课、校园课、校外课、家校课。应该说,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同伴互助,学思结合,和谐共育,就是启迪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多献一点爱,多行一点善,多尽一点责,多用一点心。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德育工作“五堂课”建设,在全区推广“学情日记”工作法、“德育互动”工作法,认同度越来越高。

相约课内外,师生一起来。在学校,我们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自由、尊严、快乐、希望”作为师生共同信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所有的课都当德育课来上,把所有的课都当艺术课来上,凸显“课中课”,强化“学中学”,这就是能够形成德育共鸣的相约课堂。教育有爱,学习充满情意。德育共鸣,校园充满生机。我们常年坚持的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岗、教师护导、道德讲堂、阳光体育大课间、科技创新、艺术展演、节日小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家校QQ群,等等,都是德育互动的有效载体。有德育互动,才有同心同德,才有校园风景。在我们区,相约校园、师生同台、同伴互助、家校合作,以及经典诵读、感恩教育、阳光体育、才艺展示等,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所产生的德育共鸣效应,已成为立德树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德育共建:小手拉大手,城乡手拉手

离不开自我与社会而产生德育共鸣。从“天生我、地载我、群帮我、亲养我、师教我”,到“我学习、我发现、我快乐、我感恩、我能行”,是自我与社会产生德育共鸣的总纲。这几年学校搞文明创建,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开始也有争议。有人说,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我们认为,“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小手的后劲足”,这样说就有意义了。我们强调“小手拉大手”,而不是“大手拉小手”,更多还是基于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小手拉大手,是家庭内外、长幼之间形成德育共鸣的有益探索。我们提出小手拉大手,是给孩子成长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让孩子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城乡手拉手,是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德育品牌,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做,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随着社会的大发展,这些年来,城乡手拉手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乡结对”的基础上,过去是“送教下乡”,现在已经有了“送课进城”;过去是“以城带乡”,现在是“城乡互助”;过去是对农村学校“教学指导”,现在是城乡学校“教研互动”;过去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去帮助穷孩子,结穷亲戚,现在是城乡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共同成长。城乡孩子之间、城乡老师之间的德育共鸣,是我们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所追求的德育效果。

三、德育拓展: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既有学习空间,又有与学习关联的拓展空间。教育,有学习类型的教育,也有拓展类型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动力、媒介素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等,都可归为拓展教育的范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的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就是我们进行的德育拓展创新。学校少年宫,符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区大课堂,符合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少年宫,符合我们提出的“打造阳光风景线”;社区大课堂,符合我们提出的“深耕爱心责任田”。童道善行,福田心耕。从德育共鸣的角度看,“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是一个有机组合,是我们能够开发、建设、实验、推广的儿童成长拓展空间。

学校少年宫,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装备优势,为学校及周边未成年人提供德育、体育和艺术类教育服务。我们区的学校少年宫由试点起步,坚持公益领航,目前已覆盖全区60%以上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上,学校少年宫与学校办学特色挂钩,并将其与阳光体育大课间等互动整合,形成了一校多品。在开放时间上,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陆续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双休日课堂”“寒暑假课堂”和“星期五俱乐部”等。与学校少年宫相对应,我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构建家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大课堂。经过四年不懈探索,我们的社区大课堂已被打造成德育的拓展空间、孩子的体验园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主打品牌。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社会大课堂,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与衔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实现了互动与共鸣。

四、德育创新:阳光风景线,文明我担当

打造阳光风景线,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围绕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学校与社区合作,我们推出了“娃娃楼长”德育实践项目,孩子们在“五老”带领下,在成人指导下,参与社区楼栋管理,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随着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家校QQ群”,为家长和老师搭建沟通平台,让每个家长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家校教育合力大大增强。通过开发“文明小博客”网络社区,我们将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由纸质化变成了电子化,平台的创新不仅拓宽了记录的形式,还增加了展示的功能,孩子的兴趣也大幅提升。

校园小记者,是学校与报社共同开发,有着广泛影响的德育共鸣创新案例。目前,本地党报为我们设立校园小记者专版,小记者队伍也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四百多人。大到全市的党代会、人代会,小到学校的家长会、班队会;近在社区、企业,远至田间、山野,到处活跃着小记者们的身影。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一些德育创新项目,我们密切关注,并提升为区域推进项目。如我区人民小学开展的“班级我担当”德育课题研究项目,经过提炼和总结,已经成为铜官山区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自主管理、学校自主发展的“三自主”工作模式的核心内容。文明我担当,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校园内外的亮丽风景。

五、德育成长:相约中国梦,美德少年行

2013年,我区部署开展了“中国梦、父母心、少年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我们就提出要紧紧依托“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这一平台,以“美丽中国梦、美好父母心、美德少年行”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爱心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我们对学校的要求是,积极创设“山水铜韵、天地人和”的人文环境,重点开展“美丽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美好父母心”关爱服务活动、“美德少年行”主题实践活动。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核心地位,德育工作网络,特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学校内部,虽然也讲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德育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

这一现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学校内部看,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学校内部制定的管理目标、考核制度等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德育工作尚未真正纳入到对教师的评估中去,或在评估中所占权重太小,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致使不少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甚至只教书,不育人,在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措施等方面重视不够,内功不足。

从学校外部看,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一方面,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社会各方面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工作的好坏。致使一些学校还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过分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现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切实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动力和保障作用,学校必须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采取灵活有效的德育形式,扎扎实实搞好德育工作。

1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德育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而,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责。

2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配备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学校要选拔和培养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要加大经费投入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少先队组织及学生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德育为本,齐抓共管。

3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补充、社会实践为延伸的德育工作网络,积极营造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环境

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学校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力量,按照统一的德育要求、内容和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整合德育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家庭密切合作,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学校要采取措施,与社区密切配合,对社会的影响加以控制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4要加强和扩大学科和课程同德育工作的整合渗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全员化原则

学校要加快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和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教师主角色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学校还要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把受到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动机,贯彻到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去,并在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自觉行动,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立足农村现状,不断更新德育形式,充实德育内容,完善德育途径,方能紧扣时代脉搏,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6

首先感谢董事会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历任校长带领着淡江团队努力的经营校务,同时,也感谢每一位主管与同仁,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认真付出,迈向我们大家共同期盼的-营造世界一流优质精致的综合大学而努力,使得本校的声誉日渐提升。

刚才,从陈董事的手中接过印信,个人的心中才真正地感到压力沉重,面对淡江大学54年的历史,三万名教职员工生,以及近二十万的校友,深深觉得从今以后任重道远。

个人从民国75年起担任行政副校长至今,协助历任陈校长、赵校长、林校长与现任张校长推动校务。回顾这将近二十年的教育行政工作以来,虽然未能参与淡江大学早期创业的艰辛,但是,在诸位长辈前贤俊秀的提携下,经历了学校从第二波到第三波成长发展的过程,而且与大家共同付出心力为淡江打拚。古人说:「创业维艰,守成亦不易。今后,个人仍将秉承董事会及历任校长的理想,效法淡江克难坡的精神开创林美山的愿景,继续朝着教育目标迈进,因此,诚恳的希望每位同仁能够秉持初衷,与我共同努力,让淡江能够永续经营、追求卓越。

目前的高等教育组织已经从传统的官僚、僵化与稳定,转为适应复杂、多元与不确定性的知识之城,教育行政的运作也从松散结合,强调个人、自由与创意,转为紧密结合,强调团队、纪律与绩效。大学组织的成员都须要养成持续学习的精神,不断创新,以达成组织的共同愿景与使命。行政流程应分权与授权给教职员,注重团队合作与讲求速度,满足并超越顾客需求。领导者须扮演多面向思考的狐狸,以因应市场导向,增加组织竞争力并创造未来。

ClarkKerr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初,成人教育的扩张,信息科技的运用,系所调整与活化,以及产学合作的密切等问题都将冲击着现今大学的角色与功能。面对日趋竞争的教育生态,各大学更应寻找自己的定位,发展特色。本校仍将在国际化、信息化、未来化政策的厚实基础上,推动三化政策,重视教育的三个功能,持续致力教学环境、学术研究、行政和服务的扩展与深耕,配合国家社会需求和掌握世界学术动脉,以提升竞争力,创造学术声望,造就具备专业才能、德智兼修、中西融贯、及朴实刚毅的人才,迈向第四波,营造四个校园。

淡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大家庭,也是一个有机体的结合,未来希望我们能持续强化组织的文化、凝聚团队的共识,洞悉教师、学生、职员、家长、校友、政府及社会人士等利害关系人的需求,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的接合,各单位之间仍以官僚、同僚及政治模式进行协调与沟通,同时,落实全面品质管理品管圈的功能。学校整体的发展须要*着每一个成员共同携手参与。在此,竭诚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发挥团队的精神,共创淡江更美好的明日。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7

首先感谢董事会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历任校长带领着淡江团队努力的经营校务,同时,也感谢每一位主管与同仁,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认真付出,迈向我们大家共同期盼的-营造世界一流优质精致的综合大学而努力,使得本校的声誉日渐提升。

刚才,从陈董事的手中接过印信,个人的心中才真正地感到压力沉重,面对淡江大学54年的历史,三万名教职员工生,以及近二十万的校友,深深觉得从今以后任重道远。

个人从民国75年起担任行政副校长至今,协助历任陈校长、赵校长、林校长与现任张校长推动校务。回顾这将近二十年的教育行政工作以来,虽然未能参与淡江大学早期创业的艰辛,但是,在诸位长辈前贤俊秀的提携下,经历了学校从第二波到第三波成长发展的过程,而且与大家共同付出心力为淡江打拚。古人说:「创业维艰,守成亦不易。今后,个人仍将秉承董事会及历任校长的理想,效法淡江克难坡的精神开创林美山的愿景,继续朝着教育目标迈进,因此,诚恳的希望每位同仁能够秉持初衷,与我共同努力,让淡江能够永续经营、追求卓越。

目前的高等教育组织已经从传统的官僚、僵化与稳定,转为适应复杂、多元与不确定性的知识之城,教育行政的运作也从松散结合,强调个人、自由与创意,转为紧密结合,强调团队、纪律与绩效。大学组织的成员都须要养成持续学习的精神,不断创新,以达成组织的共同愿景与使命。行政流程应分权与授权给教职员,注重团队合作与讲求速度,满足并超越顾客需求。领导者须扮演多面向思考的狐狸,以因应市场导向,增加组织竞争力并创造未来。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8

桃源今在寻常处万紫千红春满园——****完小德育工作一览文章作者:李牮宏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1月9日10:51教莘莘学子,创千秋伟业。为培养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暑,针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而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机制、新对策。树立“润物无声,以德育人”的思想。一、以校为主、德馨飘香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为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bsp;我校生源多为金磊、木材厂职工子女,及木根桥、红卫村村民子弟,除此之外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些学生的父母皆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爷爷奶奶管不住,亲戚管不好,外来打工的父母又不放心,为使他们搞好学习,健康成长,***校长依势而为,创办了“代管家长制”,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健康;做孩子感情沟通的交流员,日常行为的指导员,生活起居的管理员,课外学习的指导员,本校家住**的***、***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率先垂范,做起了他们的“代管家长”,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让他们拥有了家庭的关爱。德育作为转变人的思想,形*的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艰苦复杂的工作,好的德育是不经意的点悟,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从外到内的持久的精神熏染。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下”将德育渗透于无痕之中。二、以家庭为辅,共创学习型家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要“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级开展科学研究”。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这样的家庭:一是溺爱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纵容褊袒,滋长孩子的自私,骄傲、狂妄行为;二是暴力型家庭,家长奉行“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对孩子动不动就训斥打骂,使孩子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放任型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酗酒、打麻将、进歌舞厅,只顾自己娱乐,无暇去管教孩子,使孩子变得懒散,任性;四是破裂型家庭父母经常斗嘴吵架,或分居、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处于这些家庭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启蒙和道德素质培养,不注意自身和道德修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开展了共创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为为组长的德育的领导小组,以各班班主任为成员负责开展创建工作。第一,宣传发动召开家长会,发放资料,学校领导强调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目的和做法;第二班主任指导,各班玫主任经过多次家访,对本班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多,可因人而异,采用家长和孩子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多种教育形式,可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可组织孩子参加心理行为训练,亦可安排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与孩子掌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知识,方法与沟通技能;第三家庭创建。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制订出本家庭的创建计划。家长与孩子可根据学习型家庭的指标:好学,进取、各睦、友爱、快乐、文明、敬业、勤俭、民主等相互提出承诺,相互勉励,监督、约束,共同进步;第四、咨询献策,学校发动全体教师下乡逐一进行家访,做好笔记,热情接待家长校访,通过咨询热线,家长、孩子的咨询,为其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第五,评估总结,学校在每个学期期末对家长与孩子的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和参与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出“优秀家庭”,实践证明,创建学习型家庭是适应社会发展、优化家庭教育,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三、以社会为平台,开发整合社区资源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舞台表演精彩的节目。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纵向的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三个系统与模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为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委托***的家长,**的家长,**的家长分别

为**、***、***社区学校联系负现人,并分别委派***老师为**社区、***社区、***社区学校负责人,并设立了**邮箱、***邮箱、***邮箱,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校与社区亲力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社区的活动,如“我爱社区添光彩”“给贫困学生送温暧”、“我是社区小主人等等。并组织学生家长一起编写“**企业文化”、“****厂——我的家”、“***的发展”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感,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经过努力实践,基本建立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辅,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活力。德育幽幽无限意,芙蓉国里尽朝晖。文章出处:自己创作【大中小】【打印】【关闭】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9

一、存在问题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不够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相脱节,学校讲的是一套、家长说的是一套,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一套,教育口径不统一,甚至相矛盾,使未成年人无所适从,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校园文化阵地和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欠缺。由于学校投资不足,导致学校文化阵地欠缺。校园内没有形成一种主流文化氛围,不能够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另外校外活动中心缺乏,没有多功能的少年儿童游乐场、运动场,没有一个像样的少年宫,许多未成年人周末、假期没有好的活动场所。

(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比较深。一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小商店给未成年人卖散装香烟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部分未成年人受社会环境影响,注重享受、相互攀比、讲究排场,社会责任心、公共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错误、自理能力较差。三是爱国主义教育明显不够,许多孩子甚至把爱国主义狭隘的理解成了努力学习。

(四)家长学校不能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一是学校把家长学校等同于召开家长会,培训教育家长的次数、内容较少,基本是一年两次,家庭和学校缺少沟通。二是部分家长观念陈旧,注重以养代教,把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错把学科教育列为家庭教育重点,而把本属于家庭教育内容的孩子做人的教育视为家庭琐事可有可无,把教育的责任全推到学校。急功近利,以学习成绩的高低决定孩子的前途。家长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造成了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三是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低,又不注重自身学习,家教能力差。有的甚至整天应付于酒场和玩麻将等,对子女的教育不管不顾,缺少和孩子的相互沟通与了解,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和粗暴。

二、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设机构。由宣传部、文明办、妇联、团委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负责督促检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求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联席会议,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增强合力,对家庭提供服务和进行必要的培训,实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合格家长、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强化系统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缺乏广泛共识也正是造成未成年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要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争取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当中。在适当时候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将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社会层面上、成年人群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爱护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

我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系,全员育人,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完善组织,健全机构。

为了加强对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晋源区一电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研究制定了《晋源区一电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系,构成由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校内德育教育网络,聘请金胜派出所冯军同志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提高育人积极性。

2.全员参与,落实责任。

在全体教师中培养德育工作的团队意识,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要求,贯彻落实一岗双责,树立了“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新型德育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推行全员管理机制,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合力。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我们积极从改进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形成了一套包括目标体系、过程方法、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监督体系、记录预防在内的管理机制,提高了科学、规范管理能力。在德育日常管理方面,坚持以“严格、落实、细化”上下功夫,狠抓制度建设,实行值班教师制度和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监督岗制度,进行全面监督,及时进行记录考核,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透明化。

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1.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德育工作做到二寓,即寓德于教,寓德于乐;进一步加强三个基本建设,即德育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坚持两个有机结合,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学校形成了以教育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家校社会联手育人四条主线齐头并进的工作机制。

2.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注重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完善德育的评估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拥有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培养树立良好师德、爱教爱生的敬业精神为重点,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师德教育和德育工作培训,引导全体教师寓德于教,深入开展学科渗透。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班主任制度,认真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岗位技术和德育工作培训,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德育教育理念和水平。

三、用好德育阵地,开展德育实践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上好思政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融入到中小学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通过升旗仪式、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重大节日纪念等途径,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强化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人信人守”。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法制宣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通过法制课、班队会等形式,将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各班级还利用班队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消防等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开展好团队会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团队会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及班干部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团队会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组织团队会参与学校规范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环境管理,为我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做出突出的贡献。

4.深化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精细化工作中,着重围绕“规范教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方面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等特征,制定了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构建完善了学校精细化管理网络。组织开展养成记录冠军赛活动,树立典型,营造氛围,榜样带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5.进一步优化学生综合管理综合评价激励机制。通过Vip储蓄升值所发放学生行为表现优学币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考核奖励,引导全体学生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6.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把创城理念融入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在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上做文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做到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努力营造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7.提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质量。按照“五个好”的工作要求,规范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和使用。坚持因地制宜,以“花样课程”为切入点,开展一电学校科技特色教学项目,突出本校特色,给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努力创建具有别样风景的特色学校。

8.专业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从完善工作体系、壮大师资队伍、创新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时做好学生心理抚慰、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晋源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晋源众志成城联防联控”——太原市晋源区金钥匙心理咨询基地网络辅导服务,面向全校师生家长和社区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宣传防疫知识,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做到科学防疫。

四、丰富活动形式,深化德育效果

为了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效果,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既扎实有效又活泼生动,不断取得突破,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深入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日,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太原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善行义举榜”作用,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善行义举标兵推荐选拔,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内容,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切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2.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的新形势,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每周一线上升国旗仪式、开展手机网络《阻击疫情红领巾在行动》“我是小小宣传员”短视频、宣传画征集活动和以“非常时期非常情”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诗词小报、征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讴歌抗疫英雄,为打赢抗击疫情战役助力,为湖北、武汉加油!

3.通过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系列主题德育活动,让全体师生了解抗疫期间一位位白衣天使白衣执甲,决然逆行,一名名志愿者踊跃投身,无私奉献。通过学习战疫一线白衣战士、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明白“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在灾难来临时,身边有许多的英雄毅然投身其中;大灾之中,我们有举国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我们的祖国真强大……激发他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4.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学校教育、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创建等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晋源”为主题的各类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在今年4月全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了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组织部分师生开展了开展校园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和消毒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助力疫情防控决战全胜,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携手共建,为师生开学复课打下坚实基础。

5.五四青年节之际,开展线上团课,进行新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继承五四传统,肩负时代重任”教育,培养和增进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牢记的殷切期望,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6.结合“5.25”心理健康日,采取主题班会、团(队)会、校园广播等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持续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提高自觉调控情绪的能力和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结合全市开展的“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在全校青少年中注重挖掘典型,选树“新时代好少年”,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引导青少年从小做起、见贤思齐,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生动局面。“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学抗疫先锋做时代少年”六一表彰活动,表彰新时代好少年、抗疫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55名。

8.把青少年禁毒工作同我市“三零”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等大形势结合起来,在6月份积极部署开展了“禁毒月”活动,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后组织大型宣传活动。紧密围绕“辨识毒品危害,远离毒品侵害”这一主题,坚持把禁毒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全体学生禁毒、拒毒意识。

9.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主题宣传活动。学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主要采取了电子屏、标语、展板、网络班会、班群微信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发挥家校互动作用,运用主题班队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动员广大师生家长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践行《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太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遵循“文明”的规则,践行“文明”的行为,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10、以“粽香传情,爱国端午”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端午节期间,以班为单位,讲传统美德故事,弘扬传统爱国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端午节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围绕插艾叶、包粽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举办包粽子、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全校师生在参与中亲历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1、开展“庆七一,心向党”主题活动。通过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歌颂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九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激励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

12、开展优良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以“传递正能量,弘扬好家风”为主题,征集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故事。发动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挖掘、培育优良家风家训,与父母大手拉小手,积极投身家庭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五、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德育网络

在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的网络功能,努力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大力构建并强化以学校为实施主导的社会性德育网络体系,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1.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接待日和家访制度,积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阶段性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讨论研究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健全社区与学校、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能力。

3.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开办法制讲座,指导学校加强和推进依法治校和法制教育工作。与金胜派出所、交安委密切配合,请他们走进校园、走上课堂宣传法律知识,开展专项整治,推进扫黑除恶,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强化校园治安。

4.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通过班群微信和钉钉直播向家长发出公开信,发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互动交流,及时指导学生家长做好孩子的科学防疫和网上直播授课学习工作。

5.暑假到来之际,我们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指导家长安排好孩子的暑期学习、社会实践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