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46

环境设计理解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环境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日趋增多,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中,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优化,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提供依据。长期以来,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今建筑业面临强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中,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工程项目的如期交付并影响预期效益的实现。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了多部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的行政监管力度,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任务既复杂又繁重现。对水利水电施工特点、以及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现代化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方法。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

我国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它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影响的环境因素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与监测通常是工程可行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1.1水利水电工程施设计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不断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是区域性多目标水资源开发项目,可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创新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使水利水电工程成为利用水资源、发挥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造福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地共同发展与和谐。熟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措施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成败的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强调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中应重视的问题;介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如何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与国际管理准则接轨,将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于相关人员的资格认证,必须采取规范化措施进行考核管理,对于设计周期,利用经济技术相关指标进行方案的确定,监理工程师必须在施工前进行方案的审理。要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必须推行项目的科学施工管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及招标承包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在水利水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度和要求也很多,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进而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总结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相关部门和工程设计工作人员能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

确定方案是否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从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来控制项目的投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充分融合技术和经济,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将各项措施渗透到施工中去,将投资和计划结合,使投资控制在计划之内。

2.2水利水电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水利水电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在水利水电项目管理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监控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给予相应的投入。通过质量监控管理的开展,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水电工程作为一项百年大计,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危害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必须要加强项目施工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保证其社会价值的顺利实现,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人员众多,工序复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每一个参与制造人员切实提高质量意识,遵守国家法律、规范,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质量。

3.现代水利水电施工管理探析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我们在项目建设中,长期以来,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今建筑业面临强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管理尤为重要#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中,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工程项目的如期交付并影响预期效益的实现。全面把握质量控制过程,有必要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进一步分析研究,优化控制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中,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工程项目的如期交付并影响预期效益的实现。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总之,在基于全过程的中;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中,其制定了强有力的成本控制组织,强化工程项目的过程控制,完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的投资最终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对投资的有效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保质保量完成的必备条件。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监理投资控制的必要性,对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监理投资控制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曾金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广东水利水电,2007

2.熊红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与创新人民长江2010

环境设计理解篇2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环境设计理解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

环境设计理解篇4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课程改革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58-01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为《水质工程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有效途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为了提高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借鉴了其他院校的教改经验,调整了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并增设一周的《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在该校环境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和环境科学专业中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实践探索。

1《环境生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现状:我校《环境生物学》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由于课时限制,理论教学内容集中在微生物结构、营养、代谢等基础内容,而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内容不能详细讲授,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并熟练地用于实践,难度较大。

2教改思路与目标

针对我校《环境生物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结束后增设一周的实验设计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及能力。

3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针对我校工科背景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一本教材为主的固定教学内容,选取面向21世纪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为主讲教材,补充了水处理生物学[3]、环境生物学[4]等相关微生物学知识。限于学时限制,在讲授内容的组织上,既考虑到教学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讲授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知识,还深入讲解较有深度的内容,以满足报考研究生同学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购买了一批如《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普雷斯科特著,沈萍等译)等一大批优秀的微生物学图书及电子资料,为拓宽同学们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内容更贴合我校同学的工科背景。实验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与理论课程同步完成,在完成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后,提供足够的学时让学生们自行思考,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增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可架设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更系统、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为此,理论和实验课程都完成以后,我们又专门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动手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并撰写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学生们通过亲历实验,调动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撰写实验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4.1实验设计及预答辩

为了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上理论课的后期,即给学生发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指导书》,并提前分组,每组3~4人,遵照各组的兴趣,每组查阅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题目,并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预答辩课件。实验设计周的第一天为预答辩时间,每组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讲述5~10min,主要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原理、内容、步骤及实验进行的可行性等,指导教师和学生同为评委,指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为讲座同学打分,最后指导教师再总结。灵活的讲授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

4.2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过程中,打破以往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的格局。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内容需要,领取药品,仪器设备,并独立完成标准液配置,玻璃器皿清洗、灭菌、无菌操作、计数、结果记录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指导教师在此期间只是指正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不参与任何实验准备及操作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进行实验设计的答辩,针对实验设计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高。

4.3实验设计总结

实验设计结束时,每组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一份,实验设计说明书封面及格式由指导老师统一指定,并要求用黑或蓝黑墨水工整书写。

4.4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分别独立进行考核。环境生物学总成绩为100分,考试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成绩评定一般按五级分制评定。总成绩分三部分,设计成果占60%,实验动手操作占20%,平时检查及答辩占20%。

5课程改革效果

本次实验设计在我校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连续实施了三年,经过上述实验教改措施的实施,有了显著成效。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答辩,倾听其他组的答辩以及独立的实验过程,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2)实验动手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们在做相关的毕业论文时,能够思路清晰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写作水平及答辩质量比以前有了明显地提高。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反映,这几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起来省力了。

(3)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学生科研,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有的学生反馈说: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不至于太慌乱。

参考文献

[1]张长平,刘晓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87.

环境设计理解篇5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指在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室内元素进行合理地搭配、变换,通过其他方式将室内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为人们创造一种科学、实用、安全、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保这些方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为室内环境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利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环境的优越性,例如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会使得室内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舍内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房屋内各种物件的摆放,需要进行合理地设计,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会使得室内看起来显得拥挤。详细了解每一个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经过分析,合理安排每种物件的位置,实现各物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室内环境增添更多优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做出的相关介绍,只有了解了设计的主要过程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安全性和艺术性均会有所提高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是由环境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构成的,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行为和心里变化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及心里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对室内设计的感受,了解其个性及行为特点,这将使得室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另外,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引导作用,对人们的个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室内设计师要注意进行室内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要针对用户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用户在某个物件上的使用习惯等,设计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

2.3不同的用户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沟通,因此,在人们的表达上并不能对室内设计做出更好地规划。然而,在对用户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后,设计师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人们在室内设计上的需求,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4设计师要始终注意良好视觉效果的产生,人们会通过眼睛,感受到室内环境的好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对人们感知器官的影响,选择适当地设计材料等为人们提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环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情绪进分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带得人们的第一反应,人们通过这一学科将对环境的要求及认识充分地展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环境心理学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体会到更加完美的室内环境,指引设计师进行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室内设计。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不够充分的阶段,导致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作用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本质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现代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往往希望将自己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的实现却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们便无法追求自己内心高质量的室内环境。

3.2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高要求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无法使得室内设计师了解到其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由此可能会导致室内设计效果与用户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由于室内设计方案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发挥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对良好的室内环境的需求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对室内设计的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内心对室内环境的认可。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使得环境心理学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现代室内设计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束语

环境设计理解篇6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艺术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环境设计理解篇7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主观性设计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在设计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之后,张扬个性化基调的时代宣布到来。人,开始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需要重视的首要对象,主观性色彩越发凸显时代特征。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变得愈发困难,市场已经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说服力不仅只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亦或是场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某种概念上的认同,标识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词。环境艺术设计越发的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新奇。

形态语义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认知符号的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实际上也就是对一系列感知和认知符号进行编码,综合色彩、造型、材质、加上空间、时间等感知因素,进而向观赏者传递特定信息。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独特意义在于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为了必然。于是,墨子说:“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爱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质。随着人类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演进,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原有单一的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人们跟多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载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语义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更乐于由设计者为他们提供一种被赋予了主观性内涵的设计成果。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人们在对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时候,能够解读并参与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诉求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透过设计成果的形态在我们生活周围传递着某种语境。形态不单单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更能传达设计者本人所要诉说的文化内涵。

形态语义所要表达的内涵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与文化的局限性,传达被人类所共知的信息。形态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蕴含了设计者对世界或事物的认知、经验;加上文化的积淀,情绪的变化,使设计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联想性,是建立在设计者本人对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上的。设计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因素一旦为受众解读后,受众可以凭借自己认知的经验辨明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进而激发主动意识将其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形态除了让受众去了解辨明一个物体以外,还能引导受众联想并探索形态元素或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聪明的设计者不会客观的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定,它会留给人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去自我联想、自我创造、自我修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基于人们以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各不一样。设计者的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能够部分的被还原,此时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形态语义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去告诉人们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义。

三、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赏心悦目的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共鸣,在高出人们理解能力的时候,应该接受人们心理的预期值。不能让使人们见到设计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与人们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设计的内在功能体现在人们感知体系中的。形态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于功能而独立于形式变化之外的。它不单单是功能被动的外在表现,更是积极地引导人们有知觉的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本身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的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已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诉求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观众解读还原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还原设计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众的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不同的判断与理解,故而其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态语义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形态语义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理解篇8

关键词:公共环境;图形符号;视觉传达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内容越来越复杂,建筑结构越来越新颖,往往导致在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无法快速到达目的地,公共环境的秩序维护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社会的整体秩序维护也受到影响,人们的素质提升受到阻碍,这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图形符号视觉传达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图形符号是以图形为主要载体直观明了地传递信息,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指引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图形、图像、图案等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传达,让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如,禁烟图形符号指明禁止人们吸烟;向左或向右标志帮助人们寻找具体的位置;厕所标志帮助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等等。公共环境中的这些图形符号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减少误会,稳定社会运作。因此,探析在公共环境中应用图形符号视觉传达具有一定意义。

一、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存在的重要性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视觉传达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素质,减少危险等情况出现,对公共秩序的维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公共环境秩序维护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视觉传达能够维系实际公共环境秩序,具体表现为在公共环境中会较为频繁地出现排队标志、站位标志等,能够很好地引导人们站立在合适的位置。这类设计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秩序,同时能够保证各种交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交通上下车站位标志,能够实现上下车有序进行,减少拥挤、碰撞、摩擦等情况的出现,各种活动的站位标志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和公共秩序的稳定。公共环境中出现的垃圾桶标志和垃圾分类标志,能够引导人们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处理。禁止乱扔垃圾、禁止随地吐痰等图形符号能够较为有效地制止不良行为,进而实现公共环境清洁的目标,能够推动城市的美化和城市整洁方案的实施。

2.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的另一个作用体现为公共环境安全维护,具体体现为在公共环境中出现的各种禁止图形符号,如禁止吸烟、禁止踩踏攀爬、禁止调头、禁止穿行、禁止机动车行驶等,主要目的是保证群众的人身安全。其中,禁止吸烟除了能保证公共环境的整洁、舒适之外,还能够防止火灾与爆炸事件的发生。设置禁止踩踏图形符号的主要目的是提醒群众该区域的承重范围有限,或者该区域有危险,能够切实保证群众在公共环境中的人身安全,防止出现各种意外事件。禁止攀爬说明攀爬容易出现事故,危险系数较高,并且是不文明的行为,对于他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禁止穿行主要针对的是行人,是为了保证交通秩序和行人的安全所设置的图形符号。禁止机动车行驶则说明该公路的行驶车辆类型限定,机动车行驶容易出现事故,不利于我国交通管理。各种设备、设施上的警示图形符号,表示该设备、设施危险,不能触碰。这些警示图形符号能够实际保证设施、设备的操作规范化、正确化,以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等。

3.提升人群素质

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还能够逐渐提升人群的素质,主要原因是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能够指明方向、警示人们,以及限制人们的各种行为,能够使社会运行秩序化、公共场合秩序化。人们在这样的公共环境中会不自觉地相互监督、相互提醒,逐渐适应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指示内容,逐渐自觉解读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含义,限制自我行为。长此以往,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也会逐渐提升,这对于我国的文明社会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存在的问题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发展现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图形符号相似度较高,容易混乱。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存在设计方式、设计理念、设计内容模板化、雷同化的情况,导致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视觉传达效果弱化。此外,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还存在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发展方向和目标较为模糊的问题。由于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形似度较高,人们对图形符号逐渐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图形符号容易被忽视。同时,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较多,产生一定的凌乱感。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还存在不完善的现象,这对于图形符号作用的发挥较为不利,间接影响公共环境秩序和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设计复杂化、重复化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设计重复化,具体表现为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符号元素没有相应的限制,图形符号的重复使用情况较为常见,导致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视觉传达效果逐渐雷同,重复的部分较多,进而导致人们在解读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过程中出现理解性错误,增加人们记忆与分辨的难度,不利于图形符号作用的发挥,对于公共环境的秩序维护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设计复杂化则是为避免重复现象,反复应用多种图形,造成表达意义不明确,使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解读信息,在公共环境中也无法得到指导、警示等。出现该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设计者的理念和设计方向的偏差,他们或者过于追求美感,或者过于追求创新,忽视图形符号的实用性,长此以往,对于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发展极为不利。

2.设计片面化、凌乱化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片面化、凌乱化也是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公共环境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单独图形符号设计,对于图形符号的应用环境和针对人群缺乏了解,从而导致设计的图形符号与环境无法融合,过于突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不适感,进而对图形符号产生视觉排斥。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片面化,便无法准确传达信息,这对于公共环境的整体构建和整体效果体现较为不利,无形中也弱化了图形符号的作用,对于图形符号在该公共环境中的作用发挥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增加和场所复杂化,所需要的图形符号种类不断增加,在同一区域所应用的图形符号量会越来越多,加之设计的平面化,容易导致整体图形符号的凌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们对于图形符号的使用能力逐渐弱化,图形符号的指引作用和警示作用也无法被人们清晰分辨。

三、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注意要点和方法

1.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促进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提升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的视觉传达效果,首先要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点明注意事项,避免出现各种错误和理解上的偏差,同时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促进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和图形符号作用的全面发挥奠定基础。针对设计复杂化、重复化问题,提出的对策就是在设计操作中进行限定,保证设计的创造性、实用性,以及设计含义的简明和清晰化,使图形符号便于人们解读和记忆。在设计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审核和检验,采用计算机操作以及相应的程序进行相似性核查,对于相似度高的图形符号进行否决,重新设计,在图形符号投入实际应用过程,根据应用效果确定该图形符号的调整必要性。针对设计片面化、凌乱化的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出发,基于实际,了解设计需求和设计环境,进行整体化设计,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计算机模拟展示,确定图形符号的融合性和实用性。

2.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注意要点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注意要点主要有:其一,保证图形符号的视觉感。公共环境中的图形符号应醒目,保证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以及人们能够被其吸引。其二,保证图形符号的统一认可性。大部分人的解读都是相同的,要保证图形符号所表达的意味能够被人们接受,减低人们解读的难度,增加图形符号的效果体现。其三,保证图形符号简明、清晰,符合各个阶层、各个职位的人群的解读水平,能够实现视觉信息的直观传达。其四,保证图形符号与环境的融合性。这样能够保证人们视觉的舒适,让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图形符号的出现,并及时了解图形符号的含义。其五,保证图形符号的美观性,即保证形状、颜色、比例等满足人们对于视觉美感的要求,使人们的心理舒适。实现图形符号的艺术化,对于公共环境的整体结构完善和整体美观性提升有相应的作用。其六,保证图形符号的严谨性、耐用性,即图形符号要能够经受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考察、分析,图形符号也能够长时间使用,不被时间淘汰。

3.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方法

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包括设计艺术化、设计整体化、设计新颖化等。设计艺术化,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采取艺术化的设计方法,结合艺术化元素,如浮雕、变幻色等,实现图形符号的醒目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形符号的效果,使图形符号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人们关注、解读。设计整体化则是结合环境本身,确定颜色选择、图形符号安排、图形符号形状等,实现整体图形符号结构和谐化、整体化。设计新颖化则是利用灯光效果、荧光效果、动态图形符号、颜色渐变、颜色随温度变化、立体化图形符号等形式,凸显图形符号,实现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效果完善化。结语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对于维护公共环境秩序、保持环境整洁、保证安全性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丹昱,夏志民.对公共环境中图形符号视觉传达的探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马越.德国公共标识调查及对我国公共标记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黄菁,李雪.视觉张力——图形符号与文本语言符号的意义整合.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2).

环境设计理解篇9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在环境的基础上,以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运用一定的设计方式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态问题,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由环境、艺术和设计三个主要的因素构成。一般来说是指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一些环境的规划设计,例如绿化、建筑、公共设施的健身等等,因此使其不仅保证了生态的环境,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体现出其艺术气息。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内容

2.1使用天然材料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运用一些裁量,因此为了体现出我们的生态理念,应该尽量避免运用合成材料,而选用天然材料,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于现有的、常用的、性价比较高的天然材料加以分析,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味道、造型以及用途的材料,更要熟记于心。例如对于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我们可以选用具有一定香气的树木进行种植,从而在增加了环境绿化面积的同时,改善空气的质量,但是在选择树种时要避免选择气味过于芳香或者是对身体有害的树木作为我们环境设计的树种,避免其对我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重视环保设计

环境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不能以眼前的利益作为准则,而是要考虑到未来的环境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别要注重环保意识的体验。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出发点,进行环保设计就是要将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作为最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于能源的运用,例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倡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或者是“低碳”意识的注入,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节约能源、变废为宝的一种方式,大大改善我国现今的环境现状,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2.3开发、利用新能源

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运用一些能源来提供能量,传统的环境设计所运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也就导致了其对于生态环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为了真正的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在进行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比如化石燃料的污染。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也就无从顾及。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此取代造成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避免了这些能源在消耗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影响全球的环境,造成世界性生态问题。

3结语

环境设计理解篇10

教育部环境工程与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要求,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先精神,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一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验能力等[1]。实践环节对专业教学至关重要,可使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锻炼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设计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设计的尝试,也是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搞好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

(一)设计课程内容重复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的一次综合训练。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课程设计”,时间分别为1周。《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选用教材为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的,笔者根据大纲要求及实际教学时数的限制,重点讲解下册第二篇污水处理部分,以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为主线,重点讲解物理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选用教材为郑铭主编的,以物理法设备—化学法设备—生化法设备—物理法设备为主线,重点讲解物理法设备、物理化学法设备和生化法设备由于两门课程分别侧重水污染控制原理和水污染控制设备,在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

(二)课时量少

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专业课课时数量逐渐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单独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讲授。而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遇到的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现场解答,由于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只有一个,很难及时解答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时间短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各1周。1周的时间设计一套比较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很困难的,因此课程设计题目难度不宜太高,要求也比较低,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锻炼效果有限。例如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给定的水质条件和出水要求选定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然后再根据工艺流程进行设计计算,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工艺流程选择未必合理,可能需要重新选择再进行设计计算;而在对设备构筑物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进行计算后对结果进行校核,由于学生对构筑物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需要进行对此校核计算结果才合理,再加上绘制设计图纸,1周的设计时间就显得非常紧张。

(四)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下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一般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较少,学生在接到设计题目后也不会安排到类似的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只能根据课本理论查找相关的设计手册,完成设计计算,整个过程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太远。

二、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一)修改教学大纲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由于两门课程分别侧重与水污染控制原理、方法和水污染控制设备,在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所以在2010级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进行了修订,将课程设计集中在第七学期“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课程设计”进行,时间为2周,精简了课程设计内容,延长了课程设计时间。

(二)完善课程设计资料

总结近几年课程设计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订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具体的设计指导书;收集整理各种设计参考资料、设计手册等;制订课程设计管理文件。

(三)重视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

课程设计别重要的是计算构筑物的尺寸,选择设备的型号等问题。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可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参观的单位一般2~3个即可,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处理工艺和处理构筑物的规模、重要参数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工程实例完成设计任务。在2010级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此已经进行了修订,将生产实习安排在了课程设计前,即第六学期进行,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

(四)改变多人做同一题目的做法

进行课程设计,最好是每个学生采用不同题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是多人同做一题,这样就难以避免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布置不同的设计题目。但学生数量太多,做到一人一题可能性很小。这时,可以布置相对较复杂的设计题目,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每人承担各不相同的任务。这样既可以避免抄袭现象,让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设计题目,还可以在设计中锻炼学生的工作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好处。

(五)真题真做,环环相扣

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直接接触污水处理设备,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而且为了提高学生在生产实习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后续的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前,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各组应完成的设计题目,并在生产实习前专门进行一次有关课程设计的授课,对课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提醒,同时介绍生产实习厂家的主要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产实习,使写生在实地参观实习时对其中可能对自己课程设计中具有参考意义的部分进行重点学习和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生产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可以在较短时间的生产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因此,课程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