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49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医用直线加速器;防护策略

前言:直线加速器产生的辐射种类多,能量高,强度大,因而将其应用于医学放射治疗中可提高整体治疗水平,但是高能X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强,对环境和人体危害大,为此,对应用直线加速器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带动医学界在应用直线加速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不断完善放射防护。以下就是对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策略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完善当前直线加速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利的参考意见。

一、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原理及危害

医用直线加速器使带电粒子在高真空场中受磁力控制,电场加速而获得高能量,高能带电粒子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电子线、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等辐射,这些射线辐射作用于人体细胞,会致使细胞Dna链断裂,导致细胞的死亡或变异,最终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遗传给后代。同样高能带点粒子和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会使空气产生电离,生成大量有害物质,主要会产生臭氧等,对环境造成污染[1]。

二、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目的与标准

(一)辐射防护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避免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可接受水平。确定性效应有阈剂量,人体器官和组织受到的辐射照射剂量不能超过阈剂量,否者对人体和器官会造成严重损伤。与确定性效应不同,随机性效应不能完全避免,因为在小剂量和低剂量率照射条件下,随机性效应和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没有阈剂量,只能在放射防护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把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以10为单位)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防护应当遵守三项基本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性、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二)辐射防护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basicstandardsforprotectionagainstionizingradiationandforthesafetyofradiationsources),是我国放射防护领域现行放射防护的部级标准,是制定其他放射防护标准的基础和依据。其规定了对职业照射人员个人的剂量限值、对公众个人的剂量限值以及对医疗照射中慰问者或探视者受照射剂量约束。

三、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具体策略

(一)规范辐射方法

规范辐射方法是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防护策略之一,其要求设计人员在医用直线加速器设计中应综合屏蔽防护因素及现行标准要求来进行辐射方法的选择。且应在此基础上对医院的放射环境进行考察,继而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规范治疗室布局设计,确保直线加速器辐射行为能发挥较大的价值。此外,辐射方法的规范要求医院在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过程中应通过数学计算的途径来估算职业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年有效剂量,最终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且将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另外,在辐射防护中屏蔽防护辐射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为了提高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的安全性,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现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设定,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且促使直线加速器在放射医疗中能发挥更大的价值。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条相关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未针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因而政府部门应对其制度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完善,以便其能在实践中体现出相应的实用性及技术性。另外,在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远距离机房设计防护标准》,以便促使相关医护人员在应用直线加速器时能严格遵守国家放射治疗防护专项标准,避免不规范应用行为的发生,且达到最佳防护效果[2]。

(三)改善直线加速器防护屏蔽计算

改善直线加速器防护屏蔽计算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依据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现状对其屏蔽数据即tVL值进行修订,由此提高防护屏蔽计算结果的精准性,并深入分析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达到最佳的防护状态;第二,叠层法计算思想的应用也有助于防护水平的提升,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利用已知各种材料质量比来展开防护屏蔽计算行为,降低计算中误差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并取得精准的计算结果;第三,在直线加速器防护屏蔽计算中验证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应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提高整体辐射防护水平。

(四)提高防护监测管理水平

防护检测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求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构建相应的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且要求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并以3个月为周期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应用中所产生的剂量档案等信息展开抽查行为,避免不健康的管理方式影响到整体辐射防护水平。此外,在实施监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完善防护设施的设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某医院在治疗室面积为54m2的环境中将其迷道厚度控制在120cm,迷路长度6m范围内,以此达到了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目的。另外,辐射危险标志的设定亦可便于防护监测管理水平的提升,因而相应的工作人员应提高对其的重视,且应在此基础上规范自身对直线加速度器应用方法,并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最终达到最佳的辐射防护效果[3]。

结论: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医用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应用直线加速器价值,达到放射治疗效果,要求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通过提高防护监测管理水平、改善直线加速器防护屏蔽计算等途径来提高辐射防护整体质量,且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此外,防护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学界放射治疗的发展,因而在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时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张震.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室辐射屏蔽计算软件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4,13(09):34-37.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1.300,p=0.021)和带教老师(χ2=9.117,p=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究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0.05)。见表2。

2.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1,知晓=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本科实习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陈福华,袁建华.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汪莹.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2005,4(2):113-115.

[7]陈渝,高加蓉,郎朗.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9]李明,李新明,李玲,等.某医院核医学影像检查医护人员的辐射评价与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2):177-178.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核辐射;危害;防护

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地震引发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造成了核泄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慌。因此有关核辐射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我们生活的核辐射到底有哪些,核辐射的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对核辐射进行防护,成为了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本文将采用浅显易懂的办法,解答核辐射的基本类型,让人们对核辐射有基本的了解,提出一些防护措施,保障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

一、核辐射概述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主要为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辐射的剂量以毫西弗或微西弗来表示。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宇宙射线;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按其来源分类,分为:天然辐照源和人工辐射源。天然辐照源主要来自于:1、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源;2、宇宙间高能粒子构成的宇宙线,以及在这些粒子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氧、氮原子核碰撞产生的次级宇宙线。人工辐射源包括:1、核爆炸的沉降物;2、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3、医疗照射的射线;4、其他方面的污染源,如某些用于控制、分析、测试的设备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对职业人员会产生辐射危害。某些生活消费品中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如夜光表、彩色电视机等;某些建筑材料如含铀、镭量高的花岗岩和钢渣砖等,它们的使用也会增加室内的辐照强度。

二、核辐射污染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进入体内后影响细胞染色体Dna(打断Dna链,或者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使Dna发生变异),从而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应具有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Dna的变异可以是长期的,所以也会影响生殖细胞,结果使后代也产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来讲,公众在排除X光胸透、Ct检查、胃部X射线检查等医学治疗外,可以接受辐射的限量为1000微西弗/年。人体受到过量核辐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各个年龄层人群受核辐射影响排序:1、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影响最明显;2、儿童:受辐射较大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3、青壮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活跃;4、老人:甲状腺功能相对青壮年不活跃,代谢较迟缓。因此孕妇和儿童尤其注意避免受到核辐射污染。

三、核辐射的基本防护原理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控制受照射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内照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一)α射线的防护

α粒子流形成的射线称为α射线。α粒子穿透力较小,在空气中易被吸收,外照射对人的伤害不大,但其电离能力强,进入人体后会因内照射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对于α射线主要是避免内照射,防止其进入体内。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防止伤口被污染。

(二)β射线的防护

β射线是带负电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强,可用一般的金属进行屏蔽。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因此其防护较为复杂;

(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

(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3)防止伤口被污染;

(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三)γ射线的防护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极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对人的危害最大。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

(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

(3)采取屏蔽措施。常用具有足够厚度铝、铁、钢、混凝土等屏蔽材料屏蔽γ射线。

四、人们身边的辐射污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辐射污染,这些放射性污染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潜移默化的危害。目前我们身边的辐射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家居装饰材料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家居用品都是采用大理石等材料,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殊不知有一些天然大理石是具有放射性污染的,如果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严重的将会遗传给下一代。

2、饮用水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水源都是经过工业区,水中便带有了放射性元素,造成了水污染,附近的居民以此水为日常饮用水,时间长了,就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毒害。因此我们日常饮用水要注意对它进行检验,饮用水需要国家检疫部门的认定,方可饮用。

3、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都是采用燃煤取暖,在城市里,会集中供暖,但是农村家庭就需要自己燃煤取暖。在燃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少的放射性物质,随着燃煤次数的增加,就会积少成多,对人体造成损害。

4、金银首饰中存在放射性污染

纯金首饰中不存在放射性元素,但是很多合金里,在首饰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铬、镍等稀有金属作为装饰,这些稀有金属里经常伴有放射性物质,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除了纯金的首饰,其他混合金银的首饰不要经常佩戴,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防护策略

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产生,公众不要恐慌,要听取政府的有关建议,不要盲目作出疯狂的举动,以免造成社会的混乱。除了要听取官方的意见外,自身也需要了解一些防护措施。

1.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关闭门窗、禁止通风,以免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房间内。要呆在家里,尽量减少出门。

2.如果一定要外出,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带帽子、手套、眼镜、口罩、靴子、最好有准备一套防护服,以免身体遭受放射性物质的袭击。

3.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要调节饮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按照政府的相关指令,服用碘,遵照医生嘱咐,不可乱吃药。

4.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时时观看新闻联播,关注最新报道,勿听信谣言。

5.如果身处在辐射严重地区,需要听从政府的相关安排,去安全的地区,不要接触受到污染的物体,以免对自身造成损害。

结语:核辐射之所以让人们恐慌,主要是其危害巨大,严重的将会影响人类的后代,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我们在面对核辐射时,一定不要恐慌,要有秩序的保护自己,听从政府指挥,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对核辐射的简要概述,了解了核辐射的概念以及核辐射的类型,使人们对核辐射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阐释了核辐射的危害,提出了基本的防护原理。我们不仅要提防核辐射,还是关注我们身边的放射性物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最后提出了核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我们所要做的基本防护措施,将核污染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4

1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电磁辐射污染。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为电磁能量迅速增长,电磁辐射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污染源。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电磁辐射污染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大、损害后果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它对人体的影响至今在科学上尚未完全明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很难用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来解决,即污染产生后再来治理。但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的上述特点增加了公众的惧怕心理。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和某些疾病之间可能具有联系,因而公众对于电磁辐射可能造成的健康危险高度关注。以暴露在电磁辐射污染环境中受到了人身伤害和不良健康影响为由,针对公共企业和雇主的诉讼不断增加i’]。2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设施分布越来越广、功率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建筑密度不断加大,电磁辐射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污染源。随着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迅速增加和电力、通信、交通事业的发展,电磁辐射污染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散。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也与日俱增,电磁辐射污染投诉率居高不下,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引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常见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有因在居民区建设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引起的排除妨碍纠纷,因电磁辐射污染所致人身伤害要求侵权损害赔偿的纠纷,因移动电话电磁辐射污染引发的纠纷,因开发商隐瞒有关电磁辐射污染的真实情况导致的商品房纠纷等。电磁辐射污染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公众的敏感度很高。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解决却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l)主观原因:认识差距。由于科学宣传不够,人们对电磁辐射污染往往出现过于冷漠和过度恐慌两种极端认识,巨大的认识差距成为纠纷各方沟通的主要障碍。(2)客观原因:立法滞后,执法不力。首先,现行法的空白让许多人感到无法可依,有限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冲突更是让纠纷各方莫衷一是。因产业发展不足,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突出,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显现出来。因此,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相关的产业部门就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了法律的滞后。我国的《城市规划法》、《电信条例》、《电力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中均没有考虑电磁辐射污染的因素。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单个电磁辐射建设项目选址不当的现象大量地“合法”存在。其次,环保执法的“刚性”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解决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难度。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违反法律规定,建设前不作任何必要告知和宣传解释的现象比比皆是。基于上述原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发生后常常久拖不决。产生污染的一方否认电磁辐射的存在,激起公众的反感与恐慌;而求诉无门的一方则群情激昂,有的还不惜采取过激手段。开辟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合法解决途径刻不容缓。3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3.1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单项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于1997年3月25日颁布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该法虽为专门性规定,但无法担当大任。原因是:第一,内容的滞后性。我国通信、电子等产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是在该法颁布之后,其规定已无法满足目前更为复杂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需要。第二,效力级别低,执行大打折扣。该法仅为部门规章,在目前“谁主管谁起草,谁起草谁执法”的部门立法模式下,出于部门保护,由相关产业部门起草的立法很难主动考虑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许多制度在这些法律、法规和规拿中并没有反映。根据《立法法》,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在实际的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中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许多规定形同虚设,无法实施,进一步凸显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中的立法空白。3.2电磁辐射国家标准存在严重空白和冲突第一,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产品电磁辐射国家标准。我国对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在使用中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没有任何国家标准,也没有要求这些产品标注其电磁辐射值、进行电磁辐射值检测的任何强制性规定。第二,我国的环境电磁辐射国家标准存在严重冲突。目前同时存在两个并不统一的环境电磁辐射国家标准。1988年国家环保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一88)和1989年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不一致,其中,卫生部的规定更为严格。两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只好呈请两部委的上级机关裁决其适用性。2004年4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在关于环保电磁标准复函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oZ一88)是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制定的,该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和个人、相关的设施或设备,但不包括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虽然标准从行政上得到了统一,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消费者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关检测部门和执法部门在援用标准时仍然尺度不一。4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4.1充分利用现行法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现行法虽不够健全,但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可以用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解决纠纷的主要立法有:#p#分页标题#e#4.1.1环境保护立法。第一,专门性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故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均可适用。根据2003年9月l日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可能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规划和项目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4.1.2相关部门专项立法。广播、电信、电力等产业部门的专项立法也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规定,如《广播设施保护条例》、《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4.1.3国家其他立法。电磁辐射纠纷的当事人还可以充分利用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程序、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规定,《民法》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利的规定等。4.1.4地方电磁辐射立法。我国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电磁辐射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立法的空白,如《吉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J匕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等。4.2尽快完善现行法4.2.1建立电磁辐射国家标准体系(l)统一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国家标准。同时存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一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两个相互矛盾的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国家标准是不正常的,应当尽快统一,并明确其适用范围,特别是要制定多辐射源的国家标准。(2)建立相关产品的电磁辐射强度国家标准。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迅速出台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强度国家标准。这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长远利益也有利。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市场准人制度,以加强对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管理。4.2.2加强电磁辐射地方立法现行电磁辐射地方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辐射环境立法,如《吉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二是进行专门的电磁辐射环境立法,如《河北省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三是就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单项立法,如《北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加强地方立法应强化对电磁辐射污染法学特征的研究。现行地方立法主要是在“急用先立”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对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学特征研究不够。综合性辐射环境立法中,只是简单地将电磁辐射附属于电离辐射(又称放射性)一起立法,并未深入研究这两种辐射的共性和个性。这两种辐射污染虽然在管理制度上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如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都实行“三同时”制度等,但它们在危害原理、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管理制度、法律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简单合并。而专门的电磁辐射环境立法主要是重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电磁辐射单项立法在结合地方实际问题加强管理上有所突破,但对相关原则、理论的研究仍显不足。4.2.3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健全有关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使电磁污染源远离稠密居民区,把电磁污染管理纳入日常环保工作轨道。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一定的电磁辐射管理经验,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也在稳步进行,但法律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是势在必行。与其他污染防治法相同,该法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l)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优先、合理控制、统一规划,其中统一规划是实现预防优先、合理控制的手段。对于电磁辐射这种特殊的污染而言,预防甚于治理。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在科学上尚未得到完全的证实,对电磁辐射污染的预防带有风险预防的因素,使“预防优先”更为贴切。“合理控制”是指根据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世界各国的电磁辐射标准差别较大,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了各国的产业发展。通讯、电子等产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引导其走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2)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明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其他协助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作出明确界定,以改变目前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管理缺位的现象。(3)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主要制度:除了传统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以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建立健全电磁辐射规划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设备所属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对儿童、孕妇的特殊保护制度。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5

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核技术在工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了保护放射性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辐射防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是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辐射剂量及防护学中的基本辐射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常见射线的外照射及内照射剂量估算,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比较零散,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深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该文开发了基于VB6.0程序的《辐射剂量与防护》教学软件,从而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开发《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教学软件的必要性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基础物理量,辐射所致生物效应,外照射剂量与防护,内照射剂量与防护等几大部分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单凭简单的书本教学,内容空洞,结构单一,学生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开展。此外,该课程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数值计算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感觉抽象,繁琐,无趣味,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该文旨在结合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可视化编程语言VB6.0的教学软件,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对该门课程的繁琐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和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培养和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打下基础。

2《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

考虑到软件的兼容性,实用性和运行的可靠性,该软件采用VB6.0编写。它采用Basic语言,是一种拥有丰富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简单易学,方便用户二次开发[4-5]。根据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该教学软件分为两大主体模块:外照射相关模块和内照射相关模块。为了克服VB中Label控件格式单一的缺点,我们采用picturebox控件和ppt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了灵活多变,界面美观,并能够清晰展示复杂公式的软件界面。

2.1外照射剂量学模块

外照射剂量模块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辐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原理示例部分,主要列举了常见β射线,X(γ)射线以及中子引起的外照射剂量和防护屏蔽计算。如图1所示,基本物理量界面中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三大类物理量,即辐射计量学量、辐射剂量学量及辐射防护中的量。同时,还给出了相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式,如果将鼠标放置在某一物理量上,将会显示该物理量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此外,软件还给出了各个量之间的转换因子,针对不同的射线和粒子,通过下拉菜单就可以直接选择,非常方便。可以自由输入某一辐射量的数值,进而可以计算任意相关的各个量。通过这样的界面设计,使学生可以对基本辐射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从而避免概念的混淆。

通过点击主界面的示例按钮,进入例题解析界面。如图2所示,软件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实际问题,对常见射线及粒子如β、X(γ)、中子等所引起的外照射剂量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基本物理量界面,同时给出标准答案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计算时可以自主选择隐藏和显示答案,既可以对课本理论进行补充,便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内照射剂量学模块

随着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内照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6]。内照射剂量估算比外照射剂量计算所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例如放射性核素所处的环境状态、物理化学性质、进入人体内途径、个人代谢特点、所采用的计算模式等,都与内照射剂量估算有关,因此,很难进行精确计算。该文参照iaea-teCDoC-1162文件[7],针对辐射应急情况下,按照其提供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内照射教学软件,对内照射辐射情况下经由吸入和食入两种途径产生的内照射待积剂量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将损伤降低到最小。

软件设计和外照射类似,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内照射的一些简单介绍,目的是方便学生对内照射有个直观系统的理解,如图3中左图所示;软件第二部分重点是对核应急(如发生核事故等)情况下,吸入和食入不同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待积有效剂量进行快速计算,其计算公式均取自iaea-teCDoC-1162文件,计算时对公式中各参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便对该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计算吸入途径产生的内照射有效剂量为例,计算界面如图3中右图所示,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入各相应参数,进而快速的对不同核素产生的待积有效剂量进行估算。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对常见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下来菜单的方式进行选择,此外,该软件还将iaeaiaea-teCDoC-1162文件中涉及的所有核素的转换系数整理成数据表的格式方便用户查询,用户只需点击计算界面中诸如“不常用核素的CF2值”按钮来进行所需核素的查询非常方便。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6

关键词:核医学教学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mSv,全身均匀照射<50mSv,单个组织器官<500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其中Cs0.09×10Bq,Cs0.06×10Bq,i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Healthorganization.HealtheffectsoftheChernobylaccidentandSpecialHealthCareprogrammes,ReportoftheUnChernobylForumexpertGroup“Health”.wHo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7

那么,什么是辐射?

概括的讲,辐射就是能量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在空间中传递.典型的是电磁波和核高能粒子.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的组合,携带着能量和信息在空间传播.电磁波按照频率由低到高组成整个电磁波谱.由长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组成.核高能粒子就是核反应放出的氦核、电子等实物粒子.

其中X射线(原子内层电子跃迁)、γ射线(来自核反应)又被称作电离辐射.医学上用X射线机作辅助检查.由于γ射线对细胞有杀伤力,医疗上用来治疗肿瘤.但这两种极高频电磁射线和核反应产生的α粒子、β粒子实物粒子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但由于人们对电磁波的定义和特性不了解,常把低频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相混淆,甚至联想到核辐射,妖魔化电磁波,形成不必要的恐惧.

电磁波由波源发出后,一般以球状向各个方向传播,可能涉及吸收、折射、散射、绕射、多径干涉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电磁波传播能量以电磁形式由波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称为电磁辐射.

二、准妈妈们怎么去防止辐射呢?

防护的第一原则:时间防护.

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说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从而达到防护目的.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射的时间).

第二原则:距离防护.

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看作为点发射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照射量,或者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工作,使人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就能保证人身安全.从而达到防护目的.距离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增大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

第三原则是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的原理是:射线穿透物质时会反射、衰减损耗强度,当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厚的屏蔽物(屏蔽材料)时,便可降低辐射水平.利用屏蔽体使得场源所产生的电磁能流不进入或少量进入被屏蔽区域,使人们在工作所受到的剂量降低到最高允许剂量以下,从而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

当尽量满足时间和空间防护后,准妈妈们将眼光投向了屏蔽防护.而孕妇防射服成为当仁不让的选择.那么孕妇防射服又是怎么防止辐射的呢?

先从孕妇防射服屏蔽材料说起.现有的屏蔽材料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以反射为主;(2)以损耗为主;(3)反射和吸收损耗相结合.屏蔽效果的好坏可以用屏蔽效能Se来度量.

Se=a+R+B

a是电磁波在介质中传输的吸收损耗,R是电磁波在介质表面的反射损耗,B是电磁波在介质内部多次反射的损耗.其中吸收损耗a与屏蔽材料厚度成正比,磁导率、电导率越高的材料,其吸收损耗也越大.反射损耗R随着电导率的升高而增大,因此金、银、铜等良导体金属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反射特性.多次反射损耗B在a>10dB时,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构成的衣物.屏蔽材料的发展就直接意味着屏蔽效能Se的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金属丝和服装纤维的混编织物,它对辐射有屏蔽作用.但手感较差,重而厚,不适合作为服装.接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服装纤维和金属纤维混编,舒适度有较大改善,但两种纤维混编使工艺难度加大,而且屏蔽效果不理想,还有毛刺和尖端放电现象.到了70年代出现了服装纤维镀金属表层织物,其保护效果好,薄而轻,舒适度好.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镀银、镀铜、镀镍现在都进入日常生活中,现在的孕妇防射服主要就是镀银织物的衣服.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屏蔽织物积极发展,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微波吸收性能,同时还具有吸收频带宽、多功能、质量轻、厚度薄等特点,采用纳米材料是电磁屏蔽织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现在孕妇防射服的屏蔽效能究竟怎么样呢?

据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源强度来分,服装的屏蔽效能值Se达到15dB时,就能够满足防护普通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的需要,(如电脑、微波炉等;)屏蔽效能值Se达到60dB,基本能够屏蔽手机信号辐射从而达到防护电磁波辐射的需要.而从日常使用的金属镀层材料的表现来看,对达到70~80dB平面波辐射,完全能够达到防护要求.但金属镀银技术面料经过折叠、水洗后,会在镀银表面形成微小断层,使面料不能构成最佳屏蔽.这时屏蔽效能下降最厉害,但仍然达到40dB.由此可见,服装织物的屏蔽效能是完全可以满足屏蔽要求.

似乎防射服的屏蔽效能很可靠,那么准妈妈们是不是就很放心了?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8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主要是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显示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可探测机体的代谢情况。pet/Ct是在pet和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具有pet的定,同时又有Ct的定位功能。随着近几年国内pet、pet/Ct的应用越来越多,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辐射问题。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是高能(511keV)γ射线,其照射率常数分别是常用的131i和99mtc的3倍和9倍[1],下面以最常用的18F-FDG为例介绍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问题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1生产及使用流程

1.1制备回旋加速器离子源电离氢气产生带电粒子,在射频系统和磁场系统的作用下在D盒内加速,当加速至一定能量(西门子eclipseRD型回旋加速器最高能量为11meV)时被引出,轰击靶腔内的18o-H2o,通过18o(p,n)18F核反应生成18F-,回旋加速器生产结束后将18F-经过专用的防护管道系统传输到FGD药物合成器内,合成器均是放置在带有铅屏蔽的合成热室中,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合成热室外面的工作站(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而控制合成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FDG,初步生成的FDG经过纯化柱、al柱、C-18柱等纯化处理后再通过一个无菌滤膜传输到无菌收集瓶内,然后将盛有FDG的收集瓶放进防护分装罐内备用。

1.2使用按照1kg体质量0.1~0.15mCi的比例,在分装热室内根据检查者的体重将FDG分装到注射器内,然后放入注射器防护套内传送到注射室,由护士为检查者注射。注射过FDG的检查者被安排在隔离室内休息。经过大约25min后,由医生指导检查者到检查床上进行检查。

2生产及使用中的防护

2.1制备过程的防护

2.1.1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18F过程中的辐射源主要有:瞬时辐射源(主要指放射性核素和伴随产生的中子、α粒子)、中子活化产物以及中子在慢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高能γ射线和放射性废物。现在大部分回旋加速器都带有自屏蔽,在核素生产时加速器室内的辐射水平基本可以接近本底。其次通过防护水平达标的回旋加速器室墙壁及防护门等可以使加速器室周围的辐射降低到本底。生产核素结束2h后再进入加速器室或尽量缩短在加速器室内的逗留时间,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对于回旋加速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放射性气体、气溶胶等,有文献报道,这些气态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可忽略;而且回旋加速器大厅要求的通风系统开启后,可将这些气态物质排出,对人体影响很小[2,3]。

2.1.2合成热室回旋加速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18F传输到合成器后,合成热室内存在大量的放射源,主要为γ射线和α粒子。放射性核素合成结束后,大部分被传出到产品收集瓶内,剩余部分会残留在反应管、纯化柱等处。设计合理的热室可以将热室外的辐射降低到本底,一般合成热室都是由60mm以上铅当量的铅砖围成,现在也有的要求达到了≥70mmpb,合成过程中足够防护内部辐射源。经过合成结束后10个半衰期的衰变以后,18F半衰期为109.8min,即第2天再打开分装热室工作基本就没有什么辐射了。条件好的医院也可以通过机械手的使用来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2使用过程中的防护

2.2.1分装防护此过程主要为γ射线和α粒子,一般在分装热室内进行。对于传出的FDG要进行放射性活度、浓度(或放射性浓度)的测定来确定给药的剂量抽取。有的厂地采取人工取出收集瓶来测量全部药物的活度及质量差值计算比活度等方式,但这种方式所造成的辐射剂量较高,条件好的单位可以通过自动分装系统或是机械手分装减低工作人员的手部照射,如果没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辐射。根据日常合成过程中的参数指示及经验,估测药物的比活度进行抽取;熟练掌握取药和给药技巧,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放射性药物的操作;用长距离操作工具操作放射性药物;以非放射性溶液练习抽取药液等。分装好的药物由护士为检查者注射,药室和注射室如不是同一房间,可将装有抽取好的FDG的注射器防护套放入防护罐内运输。

2.2.2注射防护FDG的注射应选择在防护屏下进行,而对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防护屏应特殊一些,防护屏的防护标准应不低于50mm铅当量。分装好的药物从地下室经专用电梯传送至注射室,操作人员使用预先建立的静脉通路,快速将药物注射完毕。这样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从而减少了手部受照剂量。另外拿取注射器时应尽量手持注射器远端,最好避免手部紧贴药液外壁。

2.2.3扫描防护扫描过程中的防护主要是通过减少扫描床旁逗留时间,最好办法是操作应熟练,动作要迅速。

2.3其他防护措施

2.3.1内照射的防护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是阻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加快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主要有以下措施: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严格按规定在通风橱或手套箱内处理放射性药品;不要用手套或防护服接触口和鼻子,防止放射性物质吸入。

2.3.2沾污物的处置沾污物包括使用过的注射器,止血棉签,手套等,都应当按正电子放射性废物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3.3受检人员及周围防护受检者注射FDG后就成为了一个小的放射源,会对其本身和周围造成一定的辐射。主要防护措施有:①将所有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所需时间均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注射药物完毕后尽量减少与患者的接触,使之安静休息,保护工作人员,减少辐射;②设立患者专用的卫生间及患者通道;③防护要从根本上如放射源的控制入手,如以预约的受检人数等情况来决定生产药物的量;根据经验尽量以最低的(最恰当)剂量来达到检查效果;④注意对受检者尿液和痰液等的防护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的防护主要应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放射源间的距离、采用良好的屏蔽物质。在整个过程中应做到:①技术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快速完成相应工作。从而缩短受照射时间,减少外照射累积量;②工作人员应戴铅眼镜、围铅围脖、穿铅防护衣等。但也应注意该类物品的防护效果不足。手套对于防手部污染造成的照射更为重要,眼镜对于防β射线对视网膜的损伤更为有效;③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仪,以准确记录个人摄入量,防止个人过度照射。对于频繁近距离接触源的工作人员应配备带有报警装置的剂量监测仪,以防对源的意外污染不知情而受到照射。还应进行环境监测,改进,总结经验等来取得更有效的防护效果。

总之,根据多个相关报道监测数据,18F产生的γ光子虽然能量高,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国家安全要求的20mSv/年的限值。只要在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优化操作流程,缩短操作时间,都可保证工作人员和患者接受的剂量得到控制,完全可把受照射剂量降到合理的水平[3-4]。

参考文献

[1]ChiesaC,DeSanctisV,CrippaF,etal.省略parisionbetween

technetium-99m,gallium-97andiodine-131radiotracersandflo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1997,24:1380-1389.

[2]paulsenDe.Dosetothestaffinthecenterfor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attheuniversityhospitalinCopenhagen.Copenhagen,technicaluniversityofDenmark,1995.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9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探讨

中图分类号:o43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电磁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电磁辐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电磁干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成为了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危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

室外产生电磁辐射的系统主要包括:通信、输电、交通、发射、武器等。首先,通信。通信基础设施,例如基站天线等,会产生电磁干扰。不合理架设的天线容易导致居民受到电磁辐射污染。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剧,郊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功率电磁波发射基站,产生了大量的电磁辐射。其次,输电。变电站、高压电缆、高压输电线等高压输电设备在城市、乡村中分别越来越密集,加剧了电磁辐射污染。第三,发射。为了方便信息、文化交流,发射系统持续运行。一些规划不当的发射系统,对附近区域造成了较大的电磁干扰。第四,交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电磁辐射强度的峰值。高数量、多品种的交通工具在运营中会对通讯、广电设施的正常信号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此外,室内电磁辐射污染也不容忽视,人们根据自身喜好使用的一些带有电磁辐射的产品,加剧了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强度。随着电磁辐射污染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电磁污染的防护。为了提高电磁污染防护的效率,就应针对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种类与危害,采取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应用、加强个体防护等防护措施。

2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

电磁辐射会对环境造成电磁干扰。按照电磁干扰源发射的电磁波强弱程度,可以将电磁干扰源分成两大类:强电磁干扰源和弱电磁干扰源。强电磁干扰源不但会导致系统或设备效能降低,还会对生物体造成影响。强电磁干扰源往往有着较窄的辐射频谱。弱电磁干扰源会导致抗干扰强度不高的系统、电子设备、电器的效能降低。弱电磁干扰源往往有着很宽的频谱,频率范围通常会跨越几个数量级。按照不同的电磁能量利用目的,可以将认为的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成三大类。首先,正常工作不会产生超出标准范围的电磁能量的设备。此类设备主要包括变压器、送电线、绝大多数电子设备、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设备等。其次,需要利用电磁能量进行正常工作的设备,此类设备在某一区域为某一特定的对象服务,将电磁能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向其他地方泄漏电磁能量。此类设备主要包括医疗、科学、工业射频设备等。第三,需要将电磁波辐射出去才能完成正常工作的设备。此类设备主要包括雷达、通信、电视、广播等。

电磁辐射产生于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来源:第一:广电设备与电讯设备。长寿广播电视发射塔、渡舟等地的微波通讯站、地面卫星通信站、寻呼通信基站等,这些设备大功率定时或不定时发射。第二:工业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有长寿晏家工业园区、江南的重钢的高频炉(包括高频感应炉、高频淬火炉、高频熔炼炉、高频焊接炉及电子管的排气、烤消、退火、封接、钎焊,半导体的外延、区熔、拉单晶等。)、塑料热合机(包括高频热合机、塑料焊接机等。)、高频介质加热机、高频烘干机、放电加工机床、各种类型电火花加工设备等。第三:电力系统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输配电线、变压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电动机等。第四:交通系统。各种汽车、电动车等。第五:各类家用电器。包括电子闹钟、吹风机、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计算机、空调和电热毯等。

3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电磁干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3.1电磁干扰。电磁波充斥在人们生活的空间里,不同的电磁波会相互干扰。环境周围辐射源的数量,每个辐射源的辐射持续时间、带宽、波形、频率、振幅等参数,各个辐射源的距离等因素是随机变化的,从而形成了难以预料的干扰电磁场。电磁辐射将会干扰仪表、仪器、电子设备等,降低设备性能,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例如系统可用性降低、出现延迟、信息重复、信息不准确等,造成任务无法顺利完成,电磁干扰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事故。

3.2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危害。电磁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热效应指的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造成的“加热”影响。高频电磁波穿越生物表层“加热”内部组织,生物体内部组织难以散热,从而造成严重的“烧伤”。热效应导致生物肌体升温,干扰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对生育系统、视觉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非热效应指的是低频电磁波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低频电磁波辐射人体后,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身体本身的微弱电磁场已经受到了干扰,人体保持平衡状态的电磁场被打破,使得细胞、淋巴液、血液等发生变化,将会导致遗传基因突变、脱氧核糖核酸受损,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例如婴儿畸形、肿瘤、白血病等。非热效应包括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电磁场对生物体造成的化学效应比热效应具有更大的杀伤力。累积效应指的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生物体后,造成的伤害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又再次受到电磁辐射,伤害程度累积。电磁辐射污染的累积效应是长期的,严重时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4对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

4.1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电磁辐射污染防护的基本前提是严格执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电磁辐射污染管理体制,例如加强对电磁辐射设施运作的审批、监督力度。对公共场所的电磁污染进行检测,为电磁辐射污染防护提供目标与方向。客观、合理评价新建项目或改建项目的电磁辐射污染程度,在项目建设期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工作。

4.2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应用

合理应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是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电磁屏蔽技术、高频接地、滤波技术、植物绿化、电磁辐射防护材料的使用等是目前重要的电磁辐射控制措施。电磁屏蔽技术是利用电磁辐射扩散抑制材料,将环境和电磁场源隔离,将电磁辐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电磁辐射污染防护的目的。对高频电磁场进行屏蔽是电磁屏蔽技术的重要应用。高频接地能够将屏蔽体内部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确保屏蔽体不成为二次辐射源,提高屏蔽作用。高频接地可以利用自然接地体,节省费用。滤波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电流干扰,既要屏蔽无用信号,又要确保实用信号通过。植物绿化是利用植物能够吸收电磁能量的功能,吸收电磁波。在电磁辐射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种植大面积的树木,能够促使电波传播衰减,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电磁辐射防护材料的合理使用,能够吸收或反射电磁辐射,最大程度地衰减电磁场场强。

4.3个体防护

具体到个体层面,电磁辐射污染防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家用电器、手机等私人物品的使用上,应购买合格产品,不要集中摆放,并使用时注意保持距离。其次,在变电站、高压线、电磁波发射塔、电视台附近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自身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最后,在饮食上,可以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例如海带、西红柿、胡萝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磁辐射污染是随着电磁技术应用的广泛应用而加剧的,为了防治电磁污染危害,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电磁污染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与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篇10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4年1~11月行肾动态显像329例,其中男223例,女10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6岁。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肾动态扫描静脉注射时分别进行测量装满有99mtc-Dtpa的注射器、注射时与注射结束后的空注射器的γ射线剂量。检测仪器使用美国的Radiationmonitorinspector、芬兰的γ计量仪。每次检测时先检测本底,检测结果显示本底值均小于0.1μSv。其目的主要是研究近距离操作对医护人员产生的辐射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按照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原则[1],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和采用屏蔽的方式分别监测医务人员的所受辐照剂量。实验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接触时间越短,所受辐照剂量越少;接触距离越远,受辐照剂量越少。有铅衣的防护,受辐照剂量少。医务人员静脉注射时除佩戴基本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眼镜、铅脖套等,其操作熟练程度决定受辐照的时间长短。操作熟练者与患者接触时间短,受辐照的时间短。在距离防护方面,距离越远,受辐照剂量越低。另外,使用铅屏能有效大幅度降低受辐照剂量。所有医务人员的年受辐照剂量均在50mSv的限值范围以下。

3讨论

由于诊断疾病的需要,医务人员必须床旁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根据监测结果发现,医务人员只要依据放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即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辐射危害。

(1)对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放射防护的有关法规,掌握严格的操作规程,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采取适当防护措施是降低辐射的有效手段。监测结果显示,在相同时间同样距离的情况下,使用防护设施能极大的降低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