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07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1

英特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健康与生命科学总监Georgemargelis表示,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诊疗模式,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有赖于各方,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提供商和患者之间的合作,而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核心其实并未改变―医生和患者永远是诊疗服务最重要的核心。

面对各种产业和资本涌向医疗市场,有人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有多少巨额融资,大多数尝试并未触及医疗的核心。同样,也有人看好“互联网+”的冲击效果。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曾表示,在他眼中“互联网+”不止是概念,更是对观念的冲击,是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要求。现在数据开放阻力很大,当“增量”不断增加时,“存量”也被迫释放;当重度垂直不断挖掘时,带来的就是医疗流程和其他领域的革命。

基于此前与阿里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包括英特尔公司的不同合作项目,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华从另一角度提出了医疗4.0的概念。20多年前,从科室引入信息化开始,在医疗和信息化的整合进入所谓2.0的阶段,因为在it行业里很多2.0都是起步阶段,即成熟的模型都是从二级起步的。3.0则是所谓全院信息化以至医院在区域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的一种形式。关于医疗4.0的概念,他认为实际上it和业务的整合很难再像前两个阶段一样清晰,是双方彼此的新阶段。比如,医生自由职业就需要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不仅仅是软件,它带来的是一系列能够支撑这个医生自由职业的服务。

而山东蓝创移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礼杰则认为,在整个医疗服务里,更需要把医患关系转变成客户关系管理。现在医院本身医疗规模就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硬性治疗上已然力不从心。其次是专业性不够,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失闭环,虽有诸多HiS、LiS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如果只服务于医护人员,而患者却不能参与,是没有价值的。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2

人工智能医疗是否能改变百姓的就医习惯?人工智能概念自诞生以来,至少经历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西部世界》、《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经典科幻影片把机器人概念带到了普通大众的身边。而另一个节点就是被业内视为元年的2016年,从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到随处可见的ai标签,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站上新的台阶。

10月11日,百度医疗在北京召开了“百度医疗大脑”会,对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双重利好。

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与服务无缝衔接

中国医疗产业长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病人跋山涉水蜂拥至省城乃至北京就医,使一些知名医院在接待能力上不堪重负,出现挂号难的问题。为了改善医患之间的资源分配困局,百度医疗运用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患者就医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以手段提升医疗核心资源运营效率。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进程,为改善医疗服务生态提供多元化选择。百度医疗大脑既可以帮助患者在就医前实现科学又可靠的自诊,同时也具备辅助基层全科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与村医等)日常诊疗的能力,在迈入实用化、商业化阶段后,这个机器助手会极大地提升医生的工作能力与效率。在百度开放云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台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在打造顶级医院、药品流通商、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多方共赢格局上更具优势。

百度总裁张亚勤在致辞中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内化于应用,更要服务于生活。事实上,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与用户实际应用的融合上始终有所偏离。百度大脑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具备了与各行业深度切入的可能,围绕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用户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这也正是百度医疗大脑的意义所在。

百度医疗实现“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

从最初提供医疗相关的搜索,到联手知名医院推出挂号预约服务,再到病情与医疗资源的咨询和接入越来越多的服务,百度医疗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创新布局。

对此,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用三个阶段来概括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是打通医患不对等信息通道,即“连接人与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打通与优化领域资源与服务,即“连接人与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基于万物互联条件下的人工智能,即“连接人与智能”。借助于在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扎实储备,百度医疗试图率先实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提前布局。

百度医疗大脑的面世把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向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智能+医疗”的全新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助力下的百度医疗不仅可以为患者、医生和平台创造更多新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智能+医疗”平台朝着移动化、聚合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演进。

通过创新科技有效帮助医疗行业升级、让亿万患者受益,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方向。依托百度医疗大脑平台,在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及在突破“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方面,百度医疗已经抢先占据先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让未来中国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了想象空间,在这场变革中,百度医疗大脑平台的价值必将大放异彩。

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的一年。自从年初“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医疗作为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一直存在。百度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领军者,在中国就医环境亟须改善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人民平等就医,推动中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广泛布局,进一步加速转型“连接人与服务”。

“百度医生”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在今年年初,百度推出“百度医生”app,标志着进军互联网医疗。百度医生致力于让用户能快速找到身边的好医生,打造国内首个医患双选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app上预约挂号,完成诊疗后可以对医生进行评价,逐渐形成“找医生、约医生、评医生”的闭环服务新模式。

百度医生的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粤、闽、赣、鄂、陕、皖6省也已经扩大到了如今的29个省市。其中包含304个城市,4000多家医院,共19余万医生入驻在此,方便患者能真正最快速度预约到身边的医生。

在百度医生智能导诊的基础上,研发人员还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已经成熟的百度语音智能识别技术运用到百度医生app中,使得用户通过语音录入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方便老人与儿童。

除自身医疗产品的发展外,百度还与业内各方展开合作,共建医疗大数据,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多线合作

连接人与医疗服务

百度在1月与北京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开始与传统医疗机构融合。接下来,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让百度不断丰富医院资源,构建了智慧化的医疗平台。同时,百度还为医院专门开设了科室直达号助力医院信息化转型。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医院层面的布局使得国内顶级的医疗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而双方的技术融合能够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百度还与健康之路达成合作,连接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紧接着投资了医护网,并且相继与就医160、贵州朗玛信息、天津医指通等服务平台合作。与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合作,整合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大幅提升了百度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医疗服务支付、医疗大数据、个人医疗消费信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百度医疗与各平台共同探索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渐丰富医患双选平台,为更广泛的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对接,让医患匹配更加准确。

除此之外,百度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所具备的大数据、云计算、入口流量等优势,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促成了百度与政府的紧密合作。

在2015年百度连下三城,相继与贵州省政府、天津市政府、深圳市卫计委达成战略共识。与政府的合作能够连接官方的医疗资源,打破了行政和区域内的壁垒,助推当地医疗领域的一体化,打造区域内的优质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就医的便捷性。百度先于其他企业打造与政府合作的样板间,将快速推进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强化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能力。这既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多用户的需求所在。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3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那么同样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为什么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和“+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是主动创新者

“互联网+”和“+互联网”从语法上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互联网是主语,后者互联网是宾语,主语代表主体,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互联网+”突出的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助力其带来创新和升级。

而“+互联网”则指的是其他行业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只是生成一个应用,或是构建一个新渠道,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创新和变革。

事实上,有关“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讨论早已展开。几年前,当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撞出火花,手机支付应用开始兴起,余额宝、百度理财等“宝宝类”产品开始出现,业界就对究竟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展开了讨论。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应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将推动金融业务创新,为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变革;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考虑到监管和安全,应该定义为“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仅仅只是金融业务开展的工具和新渠道。

时至今日,这个讨论已经停止。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宝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理财首选,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支付应用在“徘徊”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应用得到规模发展,而这正是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创新和变革。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用市场证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是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业务的全面创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当前,互联网正在加速与传统行业融合,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成果已经显现,而互联网+汽车以及互联网+家装等新的“碰撞”正在进行。如果说,原来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在第三产业中应用,那么现在的互联网正在开始影响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

“互联网+”≠互联网说了算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话题。当前,全球互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然而,尽管“互联网+”后面可以是“x”,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已经成为无所不能的金钥匙,更不意味“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说了算。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互联网是改造者而不是主导者。以互联网交通为例,“互联网+交通”的未来不是互联网说了算,互联网交通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方依然是交通行业,互联网负责将新的技术和应用引入其中,用互联网特有的创新思维推动交通行业的变革,使其更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也都是如此。无论互联网与谁相加,双方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互联网正在给传统行业带来冲击。有观点认为,互联网会蚕食传统行业的市场空间。事实上,“互联网+”的本质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互联网+”强调的是增量市场的开拓。以互联网医疗为例,互联网力量进入医疗产业,并不会导致医疗行业的萎缩,恰恰相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力量,互联网医疗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一些新的产品和应用将出现,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选择。

不过在这个将盘子不断做大的过程中,互联网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传统医疗行业与互联网需要在合作中找到平衡。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信息化

1概述

1.1“互联网+医疗”概念的背景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了。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在已郑重列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和战略划,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1]。

“十三五”期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包括: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强化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和上下环节的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远程医疗的广泛深入应用和高效有序发展等等。

我国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约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居家养老,迫切需要适合于他们实际情况的健康服务。卫生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慢病管理,国家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之间推行的“医养结合”方针,也需要信息化的技g支撑[2]。

“互联网+医疗”是必然面对的第一个战略方向,它直接应对未来健康服务模式变革的需求。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在经历着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走向分散化、社区化、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医疗资源,控制费用、提高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正是支持这些变革和目标的利器[3]。

1.2“互联网+医疗”的定义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使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让连接无处不在。这种连接方式改变引发的各种关系的重组、优化,带来了大量创新机会[4]。

“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与传统医疗业务交叉渗透、融合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跨界性,应用得当可使医疗资源配置利用更大化,就医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就医流程和机制便捷化,就医需求和服务个性化。

当前,无论是区域医疗、远程会诊,还是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等,无不冠以“互联网+医疗”;诸如掌上医院、网络医院、线上医院、云医院、虚拟医院等,倍受业界推崇和青睐;继而标以智慧医疗、智慧健康,进行角逐和较量这个群雄争霸的医疗市场。

2“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

为了了解我国"互联网+医疗"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最近在江苏、浙江及网络平台考察了几家网络医院、云医院、互联网医院,以及几家提供技术支持的it公司,重点考察了相关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运维模式等。

2.1政府或公立医院依托企业平台开展的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和阿里健康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桐乡市政府+微医集团,是由微医集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创建的“网上医院”,2015年12月7日正式成立。医院以互联网技术连接患者和医生,实现在线电子处方和延伸医嘱等功能,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改革样板。

在公立医院占主体的情况下,这种纯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推广还有一定困难,微医集团也适时改变策略,转型跟大型公立医院合作。2016年4月,微医集团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成立甘肃省网络医院,以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4]。近年来微医宣布启动千家互联网医院的计划,上海儿童医院、湖南儿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福建、四川、江苏、云南、广西等多家医院都与微医集团开展了合作,各家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开通不同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已形成公立医院+it企业平台的模式。

阿里健康的云医院平台,是一个可以接入各种服务供应商的开放式平台,提出“打造以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诊所等健康服务机构有效联动为代表的云医院建设,并在医疗支付服务、药品流通和监管、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武汉市中心医院+阿里健康,覆盖网络医院,远程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本院检查检验,本院云药房,健康管理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双向转诊中心,外部云药房,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等。

浙大附一的互联网医院也是这种模式的案例,浙大附一+卓健科技,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医疗。掌上医院软件分为大众版和医护版。适用于大众版的app深度接入医院HiS系统,患者可以手机挂号、取化验单、智能分诊、健康宣教等。医护版中,医生可直接为患者办理住院申请及住院常规检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及病程录,用药记录,对出院患者制定出院随访方案,住院结账等。

2.2依托多家实体医院开展的云医院宁波云医院和广东云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市卫计委+东软,宁波云医院是宁波市卫计委牵头,与东软熙康合作,于2015年3月推出,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特定病种的签约患者直接通过“掌上云医院”app网上问诊,医生在线开处方,患者到合作药店取药或享受送药上门服务;另一种是患者在社区问诊,社区医生通过云医院平台与大医院专科医生互动,在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2.3依托一家实体医院开展的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广东省网络医院+友德医平台,2014年10月,作为首家经卫生计生部门批准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上线运营,用户无需挂号,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抢占互联网医疗市场先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智业互联也基于此模式合作构建了厦门市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优先开通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儿童哮喘四个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4]。

2.4医院需求,委托承建苏州中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是苏州银行投资,委托杭州创业公司为苏州中医院量身定做的。该院的HiS系统是创业开发的,所以互联网医疗在深度结合医院信息系统方面,信息安全方面,很有势。

他们的智慧医院并不是简单的“掌上医院”或者app应用,而是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以患者、医生、护士三者为中心,实现HiS业务拓展延伸,诊疗业务掌上支付,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便捷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现在已经完成的:①便捷预约挂号,开展智能候诊服务。②开展移动(医保+自费)支付,实现脱卡支付。所有的过程只要有手机,且绑定,不用任何卡就能完成。③无纸化扫码就诊,开展智能核对识别。④建立了互联网医疗+金融银行级网络安全通道。引进安全机构权威检测认证,保障数据安全。⑤HiS业务拓展延伸,优化流程。

2.5其他民营企业+民营医院,康美药业+康美医院;基金会+公立医院,徐汇云医院,吴建平医学基金会+徐汇区中心医院。学术团体+医院,广东云医院,广东医院协会+恒生芸泰。

3“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分析

3.1优势上述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一些信息技术在诊前(院前)、诊中(院中)和诊后(院后)三个环节全面渗透到医疗服务之中。诊前实现在线挂号、预约、咨询、付费等;诊中实现在线问诊、检查处理、确认诊断、电子处方、远程体征检测、在线购药;诊后在线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不仅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而且方便了患者就医,极大的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1]。

一方面,实体医院拥抱移动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也开辟线下诊所,并跟医药企业全面展开合作。打通从健康管理、网络问诊、导诊、候诊、诊断、治疗、移动支付、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全部环节,整个就诊完成了o2o闭环。

3.2医疗安全的隐患问题医疗安全隐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线上线下协作中可能出现的误诊等现象,②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等在线下环节泄露的风险。由于涉及到了核心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是否具备有专业充足的医药管理人才和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生,线上线下诊疗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保障医疗安全,都是互联网医院将要面临的安全隐患。

3.3盈利问题单纯依靠线上流量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毕竟线上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微乎其微。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网上咨询、挂号、转诊等属于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取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也就是说,想要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实体医院已经不可或缺。况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互联网医院盈利的重点仍在线下已成为一种共识。

4互联网医院发展

经历了2013年的暗流涌动,2014年的蜂拥而至,2015年的风生水起之后,2016年互联网医院所经历的仍然是一场破冰之旅。

2016年宣布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多达32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线下医院、移动医疗平台、医疗投资者、地方卫计委等等。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正式拉开互联网医院的序幕。一年后,随着宁夏互联网医院的启动,国内各省市的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30余家。

截止到目前,在互联网领域耕耘最深的微医已经入驻了24万名医生、7200组专家团队,并建立起8个远程会诊中心。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移动医疗创业者开始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从最初的“流量”思维到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

当然,从更大的层次来说,当互联网医院落地宁夏、贵州等中西部城市,也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5互联网医疗展望

随着物联网与移动医疗的深入结合,基因检测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医生多点执业真正实行,互联网医疗会有更大的发展[5]。

患者在互联网上,向所选医生陈述病情,且直接通过可穿戴检查设备上传检查数据,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疑难杂症可通过社区医生或是私人保健医生,协助网上远程会诊。

转变观念,从生病才去看病,转化为注重保健预防疾病病,人人拥有私人保健医生,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李华才.当前"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与应用类型[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2]傅征.医院信息化要进一步"通天接地"[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3]李包罗.在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5

创业板指数自1847点反弹以来,经过连续七周30多个交易日的震荡盘升,截止至周四(4月15日)收盘2324点,距离2350-2470点压力区域只有一步之遥。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时间周期看,还是从技术压力看,下周的市场将进入重要的转折周期,2350或者2470点区域或将成为短线反弹的最后冲刺目标,故建议投资者在冲高中保持一份清醒,回避风险应放在投资首位。

名家汇打造成新妖股,次新概念股联袂表演。次新股的投资和投机的逻辑为:一是新股的稀缺性,超低的中签率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必然受到市场追捧;二是新股的高成长性,因其大多属于新兴产业的小盘绩优股,未来高送转的扩张预期为中长线投资带来高估值溢价。三是新股筹码的公平性,新股具有流通盘小,上市后没有套牢压力,主力机构和短线高手抢筹成本一致,所以主力拉升顺畅。本周市场次新股的爆发,主力机构以“新上市新股一高送转次新股”为投资路径完美炒作次新股。在市场表现上,主力机构首先以今年3月上市的次新股作为突围目标,成功打造了以名家汇为龙头的次新股标杆,在其连续10个一字涨停板后疯狂抢筹,连续4连扳成为新妖股,与吴志机电、川金诺、通宇通信、坚朗五金形成次新五虎将,成为短线高手博弈的乐园。其次,对具有年报高送转题材的次新股高举高打,连续拉升以银宝山新、乾景园林、引力传媒为代表的高送转次新股,进而带动有送转潜力的中坚科技、华源包装、润欣科技等次新股全面爆发,成为本周最大的炒作热点。笔者建议投资者对次新股以快进快出投资策略为主。

网红携手VR精彩绝伦。精准医疗脉冲式上扬。本周的科技创新投资主线,精准医疗和网红概念股无疑是市场短线的最大看点。精准医疗概念股的爆发,源自于精准医疗领域的Celator公司股价在18天上涨10倍的飙升,触发了以桂林三金、蓝帆医疗、新开源、安科生物、千山药机等精准医疗概念股的涨停潮,但也无法逃脱一两日行情的悲催。网红概念股的爆发得益于资本市场对“网红”、视频直播和移动直播的关注热情,更多社会资本和创业公司>中进直播市场的投资行为,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产业新的爆发点,以及本周末虚拟现实大会的开幕预期,VR+网红概念股进入爆发期自然顺理成章。本周市场,以星网锐捷(出资设立“K米”)、巴士在线(我拍tV)二六三(收购“展视互动”)、快乐购(参股“唱吧”)为代表的网红概念股,以爱施德、金刚玻璃、顺网科技为代表的VR设备概念股,以任子行、宝通科技、昌红科技为代表的VR游戏概念股,为虚拟现实投资浪潮增添了新看点。

展望后市热点,笔者有必要强调主题投资的风险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特斯拉、无人驾驶,还是新近爆发的精准医疗、网红、次新概念股的炒作,其共同特点都体现了快准狠的短线操作特点,主力操盘手法都是龙头先行,或者龙头独行,然后在板块涨停潮中退潮。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短线进入高位区域,主题投资的操作周期越来越短,长则一周,短则一日,所以在操作中唯有在启动当日介入才具有主动性和获利空间,故建议投资者回避短线热点。中线可布局处于低位的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科技投资主线中的潜力品种。

展望后市大盘,笔者在中线看好的大趋势下,建议投资者以一颗红心做好两种准备,提防下周市场构筑短线顶部的可能性,故建议投资者以规避风险为主。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6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互联网+肿瘤学研究生培养整合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基于整合理念的医学教育是培养胜任未来医学模式优秀医师的前提。本文结合线上教育经验,探索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将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学中,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1“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互联网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辅助、服务学生学习从单向“满堂灌”向注重互动的“翻转课堂”转变。其优点包括:第一,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第二,教学的方式更多样化;第三,教学更内容丰富;第四,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化。

“停课不停学”期间,各高校应急走上了全面线上教学,催生出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迭代更新,促进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发展。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为研究生教育。互联网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整合医学理念与肿瘤学研究生教育

2.1整合医学理念的概述

整合医学是从人体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整合医学的提出旨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专业学科划分过细,知识碎片化所带来的诊疗繁琐和局限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培养学员整体观、全人观的整合理念成为未来胜任整合医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2.2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为探索肿瘤学教学新模式,针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与学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构建肿瘤学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消化系统肿瘤—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本课程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顶尖师资力量,按整合医学的模式对肿瘤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供全面化、专科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安排。从消化系统肿瘤这一整体出发,将各个消化系统肿瘤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机整合,从器官的产生讲至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讲至内科的用药处方,更包含了最新型的放射治疗手段以及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形成完整的肿瘤教学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3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整合医学的整合观,是从人体生命的整体出发,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把弄得支离破碎的医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医学是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创新性地将整合理念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是提高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国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形势严峻。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我国肿瘤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身存在很多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制定合適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时,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与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所以对于整合医学对于肿瘤科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3总结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7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研究

1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web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8

1.1智能物流

现在的物流管理有着明显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物流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被准确无误的感知和掌握,GiS与GpS与感知信息的结合,构成了物流信息一张强大的网。

1.2智能医疗

自动识别技术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方便,最典型的代表是RFiD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智能医疗能够帮助医生实现对病人全方位的监控,达到会诊记录,病情记录等关键信息的共享,还有对病人医疗器械和病人病情发展的追踪,这种智能医疗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推广。

1.3智能交通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乘坐公交车时iC卡的使用,物联网技术与公交系统的融合,统筹运用GiS和GpS等手段,达到调度,发配,收费等管理于一体,同时还有智能化的停车,系统调配红绿灯,及时查看路况信息等交通控制调配等手段,都体现了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对于交通的帮助,还有公路、桥梁、交通的智能检测,都体现了智能交通的作用。

1.4智能农业

智能工业。智能农业与智能工业最主要的体现上是在对于数字的实时监控上,从生产、加工、运输、分销、零售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生产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到信息跟踪,事故追溯系统,质量评估系统,统计分析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等,使农业和工作都达到智能化的水平,方便生产。

1.5智能安保

智能安保体现在传感节点的利用上,利用传感节点的覆盖全面性,来防治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威胁安全的入侵,这种智能安保已经应用到世博会当中。2.6智能家庭物联网对于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家庭不是简单地将家中的电子产品结合到一个遥控装置当中去,这样做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设备相连,物联网所要达到的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目的,是通过物联网建立外部联系,让服务与设备之间产生联系,达到互动效果,一个最理想的例子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指挥家用电器的工作,在下班回来的途中各个家用电器已经各司其职,回家时就享受自动化的成果与便利。

2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人把它比作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为过,1990年的施乐公司可乐售饭机可以被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最早实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pC(electronicproductCode)的概念.比尔盖茨1995年在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阐明了物联网的含义,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这种含义也产生了变化,再随后的时间段内,各国开始提高了对物联网的认识,并把物联网当作一项国家战略来发展,目前的物联网当中有三项关键的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所涉及的四大关键领域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两化融合,随着各国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一些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战略也相继被提出,如日本的u-Japan计划,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智慧地球被提出并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8月,总理的感知中国讲话和建立的感知中国研究中心将中国的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3总结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9

1、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技术路径

在资本的推动以及媒体的关注下,智能穿戴技术进入了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但从目前全球的技术路径来看,智能穿戴目前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条:一条是以三星等传统通讯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产品;一条是以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定位、运动娱乐的智能穿戴产品;第三条则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眼镜类的虚拟现实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产品;第四条则是以移动医疗为主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就是基于血压、心率、血糖、新陈代谢等方面的监测。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探索在不断加深。但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可穿戴产品在第一、二条路径上的商业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是距离商业化的普及还是没有概念来的火爆。

2、火爆并非来自于消费者需求

可穿戴产业的火爆这个现象似乎与曾经电子商务产业火爆有着类似的影子,曾经电子商务的火爆,除了产业发展趋势因素之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来源于资本推动的力量,除了各种基金资金的支持外,另外还有大批的煤老板进入;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技术工程师的推动,一些技术工程师希望借着技术优势进入。今天回过头来看,成功与活下的没几个,这是神马原因呢?我总结的结论就是,一方面是资本不熟悉产业的商业化路径;二是技术人员比拼技术,缺乏对商业化需求的了解。不论是哪方面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对产业商业化路径不熟悉。

今天来看智能穿戴产业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来自于这两方面,一方面是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整个浪潮,科技巨头的进入,以及媒体的关注,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资本流向于可穿戴设备产业。这些资本的流向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一条是公开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进行支持,其中以概念股为主;另外一条是VC资本的支持,主要是对一些创造业团队,或者说是对一些有想法的团队进行支持,主要以终端产品的创业概念为主。

另外一方面则是受国家鼓励大学生以及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已呈现饱和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浪潮趋势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创业人群进入细分、垂直市场挖掘风口中的商业机会。

从目前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以及媒体领域的火爆,再结合商业化的应用接受度与普及情况来看,显然智能穿戴产品在商业化的实施路径上已经产生了偏差。以谷歌为例,我一直谈谷歌不论是怎么收购,其本质根本就不是为了所谓的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而是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它大数据帝国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断的收购是为了资本与产业探索的的需要。

再以三星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商业路径依赖的结果。由于三星在通讯领域的成功,它就将这种技术思考,直接从手机搬到手表上,然后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性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能手表产品还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对其下过结论,不会在商业化方面获得很好的成功。这就是一部分以通讯为代表的企业,很难摆脱商业决策的路径依赖思维。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不论是哪种情况的进入与支持,显然市场的表现情况都未能达到各方预期。这其中不仅是投资人、创业人员,包括媒体、消费者等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其热情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风口或许是因为她

可穿戴产业的爆发几乎可以用一夜之间来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到底是什么风让可穿戴设备突然之间站到了风口之上。这要从两个层面去观察,一是产业发展趋势层面,这其中主要由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演变,以极快的速度从传统互联网切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一个虚拟的移动世界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存在,就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设备进行诠释;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凸显出来,这在pC互联网时代,或者说传统互联网时代,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是很难凸显出来的,我们不太可能手上戴块表然后后面拖着跟网线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传统it产业链在基于摩尔定律发展,元器件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又不断的微型化,刚好在一些环节上满足了可穿戴设备微型化的产业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也正是国际巨头不惜重金要挺进可穿戴设备的原因。

二是资本层面,主要也由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环境不差钱了,而且在国家层面又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并给年轻人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第二方面是资本市场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资本市场上徘徊的资本很难在权重股中获利,于是就转向于投资趋势产业,助推了可穿戴设备产业;第三方面是整个经济形势下行,传统产业不景气,房地产投资又遭受困境,短期获利的投资渠道受阻,促使资本转向于寻找趋势产业。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层面的七个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设备成为了风口上的猪,资本、人才,以及媒体关注点都转向了这一行业,促成了可穿戴设备飞速成长。

4、有种陷阱叫盲目跟随

尽管可穿戴设备犹如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但从今天国内企业的表现来看,如果盲目的跟随国外的路径,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为很多巨头,他所说的不一定是代表着它是真正要干那个方向。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术、硬件的时刻,而是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商业化路径的时刻。

面对2015年,我希望资本要冷静,技术人员要冷静,创业者们更要冷静。而我做为产业研究人员,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壮士。智能穿戴产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不是单纯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以人、设备、智能三者融合的产品。

所以不能简单的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智能穿戴产品,也不能简单的以硬件的思维来思考智能穿戴产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与人绑定,并为人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才能让我们在产业商业化路径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或踏入陷阱。

5、换个角度理解可穿戴设备

回顾可穿戴设备这两年所走过的路,似乎业内外目前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都有些局限。当然这跟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一方面从产业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也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另外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认知角度看,也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环的层面,这其中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国外企业技术路线的影响,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产业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产业链技术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创业人群选择了从手表环节下手。

其实可穿戴设备真正的理解是计算机技术微型化之后,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小型计算机,并不局限于人体。当然就人体可穿戴而言,也分为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环只是体表外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形态。

除人体可穿戴之外,还有给动物、宠物的可穿戴设备,给花草树木的监测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给工业设备所穿戴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业互联网,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要素就是借助于给工业设备穿上可穿戴设备以监测其工作,而国内在工业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起步较国外相比,稍晚了一点。这些将会是2015年,以及往后的一个重点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定义可穿戴设备的话,那就是:“连接人与智能设备的钥匙”。这也正是可穿戴设备与手机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间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人与物之间的数据化连接,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无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不仅是给设备戴上可穿戴以实现数据化,更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一把智能钥匙。

6、价格与价值之间引发争议

当可穿戴设备在手表、手环方面扎堆的时候,一种泡沫式供大于需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我会给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产业定义为“泡沫式的供大于需”,是因为从实际的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是需大于供,而从当前的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供大于需,因此这种非正常的供需关系就形成了短暂的泡沫现象。而在泡沫中竞争的不同角色为了获得市场,通常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价格战,或者借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瞎颠覆。

其实形成这种争议的关键在于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购买后,普遍出现用户感觉价格大于价值,总有种买贵了的感觉。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主要出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配置错位。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定价时所思考的功能、服务、性能等,在用户实际使用中出现错位。这种错位就会容易给人带来错觉,觉得这个产业问题很大,一些产品在忽悠,其实这一方面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传的时候,表达方式或许欠精准。

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高低的要素无非三个环节,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其中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一个档次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尽管通过产品硬件本身所能获取的利润相对透明,也比较有限,但产品硬件本身决定着产品的层次以及后面两个要素的定价。

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则是决定价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价高低的关键部分。同样是手环,微软最新的售价1200多元,结果微软的脱销了。因此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利润不是由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决定,而是由硬件之外的价值决定。

从目前比较火爆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层面来看,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方面还需要发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硬件本身更多的是侧重于成本的价格定价,而后两者则是硬件之外的附加价值,体现的是价值。

而可穿戴设备的这种价值以货币形式进行体现的时候,所表现的形式就是价格。当价值要素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将会由价值关注转移到产品本身的硬件关注上。当消费者的价格决策被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时候,消费者就会从硬件成本的层面去衡量价格。比如我们去购买塑料水桶,我们的消费决策是产品本身,而非产品的价值,此时我们通常的价格高低衡量依据是塑料原材料的价格。

今天一些消费者认为可穿戴设备贵的原因显然不是价格问题,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关注点并未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价值点上,就容易在价格与价值之间产生错位。因此,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本身,而是基于硬件所提供的价值。我们赋予产品的用户实际使用价值越高,价格也就越高,而产品硬件本身只是价格决策的一个基础参照,这些价值环节正是可穿戴设备产业接下来需要发力解决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许在这里

但不论2014年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商业化如何不给力,或者说未能给投资人带来预期,但依然无法阻止VC的继续关注。而目前在这个领域扎堆的也当属VC和创投,显然不是这些资本不怕失败,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

这些投资机构通常对于趋势产业和爆发力强的产业,通俗的说就是对于能给资本带来梦想的产业比较感兴趣。我在观察,发现资本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资本一定要获得很高的回报,要追求价值。追求价值过程当中延伸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它需要梦想,资本市场有点类似于的游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梦想让资本能够不断的像击鼓传花一样接这个。在这两个原则下面,可穿戴设备产业刚好符合资本市场的特性。

在这个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思维很热的时期里面,我总结了一下,可穿戴设备核心改变之一就是用户粘度。在pC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粘度是按小时计算的,出行的时候要带着一个电脑,基本上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对着电脑处理关于平时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当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发现用户粘度又被改变了,就不是按小时计算,变成按分钟计算。而且按分钟计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走在大学的校园里面,我就发现在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谈恋爱两个人还是牵手的,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两个人各拿各的手机,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挤占了。这就看到移动互联网概念为什么这么火爆?

因为它拥有了梦想,过去说pC互联网按小时,现在说绑架用户的时候已经变到按分钟来的,小时到分钟这中间又充满了无限的商机。到了可穿戴时代,就不是分钟了,这时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粘度。这时候就给资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设备赋予了互联网产品的物理属性,让它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在我们身上使用的互联网的一个产品。这两方面在我看来是吸引资本大举进入的关键要素。

智能穿戴产业2015的发展方向

尽管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发展之路充满着争议,其中有国外机构的报告分析认为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会出现回落。而对于这些报告,其实我很少引用,主要是因为这些报告也并不准确,并不能反应整个行业,尤其对于中国市场判断的参考价值并不大。在我看来2015年可穿戴设备较2014年至少会呈现30%的增速成长,并不存在回落一说。而我这样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1、产业链逐步成熟,这将会推动可穿戴设备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2、创业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摸索,已经为产品商业化积累了一些经验;

3、消费者对于智能硬件时代的来临有了更包容、开放的心态;

4、资本会继续聚集,尽管受权重股的崛起在短期内会出现一些资本波动,但长期来看趋势具有不可阻挡的成长性。

5、细分市场将会呈现爆发式的延伸,这将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扩容。

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八大趋势

趋势一:资本市场将会出现震荡。

尽管最近权重股有所发力,但出现了一定范围的震荡,这种震荡对于概念股而言将面临比权重股更为刺激的鼓局面。但不论股市如如何调整与震荡,面对2015年,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国家是希望股市有所好转。因此,2015年将面临股民信心与国家信心之间的较量,这种博弈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震荡。

而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一但权重股获得复苏,至少短期之内资本会大规模流向于权重股。原因很简单,相比于概念股而言,权重股如果能获得复苏,其回报相对于概念股更为实在,也更为稳健。而一旦权重股的复苏步伐有所减缓,或者复苏乏力,盘旋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必然会再次寻找风口,借助风口的力量“吹大”概念股的价值。

但依据我的分析与判断,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股将会是前抑后仰的趋势,也就是说上半年会有一个休整、振荡期,下半年会升温。而我这样判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国家经济形势,这方面不做具体展开;另外一方面是基于产业链的情况,也就是说上半年一些产业链的产品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但随着上半年相关产品、技术的推出与导入,在下半年会有所表现。

而对于经历了2014年风口的可穿戴产业链概念股而言,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在产品、技术上采取实际行动,如果没有借机将单纯的概念股转换为成长性概念股,在2015年的资本市场上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同样,对于已经在2014年的风口上抓住了机会,并付诸于行动的可穿戴产业链股而言,2015不必担心短期震荡,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将会带你飞的更高。

趋势二:行业将会趋于理性。

2014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激情澎湃”,不论是媒体、投资人、创业者,还是科技巨头,对于可穿戴设备都显的比较亢奋。但从整个2014年来看,整个关注度有所波动,也就是说上半年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大于下半年。最直观的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的表现观察可以发现,一是媒体;二是投资人,在下半年都开始趋于平稳。

而201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大趋势在我看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理性”。不论是投资人的鞭策,还是创业者的成熟、冷静,都会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化。而从市场的大环境来看,可穿戴设备依然会延续2014年的火爆,资本市场也依然会看好可穿戴设备行业。但对于创业者而言,资本关注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则容易让自身的创业陷入被动。

当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资本与媒体。从技术层面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将会朝着垂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传感器、芯片等不仅会推出专属可穿戴设备的方案,并且会针对于可穿戴产品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类、眼镜类、衣服类、医疗类等,将会推动可穿戴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技术将会超越摩尔定律进行跨界组合创新,如我在《跨界融合让传感器发展超越摩尔定律》一文中所写,关于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仅与芯片融合,而且一定会与人工智能融合。

从产品层面来看,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往两个极端路径发展。一条是聚焦细分市场,用聚焦思维方式聚焦用户、聚焦功能,推出极致、简单、精准的产品;另外一条是继续在理想国中与国外巨头比拼技术,或者是模仿再创新。但在商业化路径中,显然第一条路径相对会走的更容易。不论选择哪条路径,对于可穿戴产业的培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针对于细分人群可穿戴设备的推出与应用,尤其是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发展,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将由模糊转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经历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之后,从用户层面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从产业层面积累了经验。其三,可穿戴设备将从科幻片走入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较2014年将获得显著提高,并且会更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设备。

趋势三:硬件碎片化进一步加剧。

尽管谷歌、苹果等都纷纷为可穿戴设备推出了系统平台,行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基于系统平台的生态圈发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识。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是否会进入系统平台应用年,这或许是业内外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在硬件方面随着产业应用的延伸、扩展,以及垂直、细分市场的挖掘,产品品类将会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扩充。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服饰、鞋子、眼镜、远程医疗、金融支付,以及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打通的可穿戴应用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并分化。而随着产品品类的扩充,在缺乏系统平台的统一环境下,随着而来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况的加剧。

随着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进一步扩散,至少将从两个层面推动系统平台的应用。一是不同厂商之间的硬件、软件标准不统一,而不断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设备会给用户带来困扰。也就是说,当用户选择不同厂商不同产品时,由于应用系统的差异化将给用户的硬件应用管理工作增加烦恼;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将导致采集的数据也将呈现碎片化,这对于依托将人体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价值最大化。并且在2015年随着智能硬件碎片化的加剧,对于这方面困扰的讨论将会成为一个焦点。

趋势四:设备互通将会是趋势。

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厂商心中都有一个生态圈的梦想,尤其在标准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各自都希望能够依托自身的核心产品进行延伸,形成自身的标准王国。

而随着产品的增加,以及用户接受度的增加,可穿戴产品将不会再局限于人手一只表的层面,可能开的汽车、用的门锁、穿的鞋子、睡的枕头等都会出现在同一位用户的生活中,此时用户对于一些基础部件,比如充电器、充电端口等都将会有强烈的统一需求。

因此,在我看来2015年不仅是不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充电器、充电端口会趋于统一,同时对于数据传输,以及交互控制也会探索统一。而要想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价值最大化,无疑让设备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互动才是王道,因此在2015年,不仅是硬件持续爆发的一年,更关键的是在硬件爆发的同时,对于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将会是业内重点思考的问题。

或许会在终端产品中以标准配置的形式实现,或许将由可穿戴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技术实现,或许将会延伸出专业的公司解决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问题。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2015年可穿戴设备之间一些基础部件的统一化,以及设备之间的互通将会是一个趋势。

趋势五:行业标准将继续探索。

任何行业的存在与持续发展必然会依附于标准,这也是消费者信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尽管目前也有一些组织、机构在积极探索,试图建立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但2015年要想标准落地,基本不太现实。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一定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权威性、指导性意见,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一个行业的标准一旦确定,就意味着该行业的产品开发将以标准为基础。同时,一旦标准建立之后就不能随意更改,因为在该行业内或准备进入该行业的创业者们在根据该标准进行产品开发时,从产品设计、开发、试产、营销等全流程形成闭环需要1-2年的时间周期,一旦标准在这期间改动,毫无疑问将会对行业带来巨大的波动与影响,这也就是标准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原因。

但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由于其产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不论是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亦或是产业链上的一些关键技术,都处于不断探索、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个技术并不稳定,还处于日新月异发展阶段的产业来说,建立标准为时过早。不要说可穿戴设备,就是目前大众认知度相对较高的LeD照明产业至今都无法形成落地的行业标准,原因就是LeD芯片技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标准难以准确的界定一个参数。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短期内不可能推出所谓标准,就是一些机构强行推出,最多只是个乌龙的玩笑而已。尽管行业标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之内都会处于缺失状态,但这并不影响可穿戴设备的认证、监测。

对于一些通讯类产品,将会借助于通讯的认证方式进行;对于一些大众消费类产品,将会借助于3C认证方式进行;对于一些行业细分、专业性的产品,将会依托所在行业的一些认证方式进行。

趋势六:垂直细分将会是主流。

正如我之前所说,可穿戴设备并不局限于这只表,尤其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认为这一年将会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细分年。

从人群维度看,女性市场、老年市场、年轻人市场、学生市场、儿童市场都将大有可为;

从行业维度看,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通、移动医疗等方面都会出现机会;

从用户维度看,健身、跑步、登山、驴友、减肥、游戏、成人用品等垂直化领域将大有机会;

从产业维度看,宠物、工业、环保、工业4.0等领域将会有所发展;

从产品形态维度看,继智能手表、手环之后,智能鞋子、智能服装、智能眼镜等方面将会是2015年的一个重点市场。

在经历了2013的探索,2014的试错之后,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回归到垂直、细分的发展方向上,不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将会开始形成。

趋势七:移动医疗将发力。

可穿戴设备对于医疗领域的影响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颠覆。尤其对于改善当前的医患纠纷,以及有效配置本身就短缺的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不断形成,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加之一些医疗诊断方式的电子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市场潜力来。

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仅中国的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可以预见,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将会朝着“智慧医疗”的方向进行发展,因为,在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全面颠覆。

随着医改呼声的高涨,以及政府改革力度加大,目前最大的障碍,也就是玻璃门现象将会有所改善,从而进一步为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释放出政策红利。此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诊治资源之间巨大的矛盾,将有效助力改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密集,医疗资源稀缺的国家。

互联网医疗概念篇10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的深入分析,尝试构建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方法:借鉴斯坦福大学构建本体的七步法,整理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利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结果:初步构建了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并实现简单查询。结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对中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中医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

【关键词】中医学;治则治法;本体;信息资源

中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由于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使得中医理论知识在客观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中医领域的信息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例如,以往专家系统中智能诊断的局限性,中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互操作,以及信息检索中存在的不精确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医术语在语义表达上的哲学抽象性、宽泛性与其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语义描述与知识表达成为中医药领域在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本体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科领域都采用了本体的思想。由于本体既可以在概念层次上进行定义,也可以在语义层次上进行描述,因此它包含了概念的核心知识。使用本体有以下优势:首先,本体提供了一个共享词汇库,独立于数据源模式,可作为数据源稳定的概念接口,为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便利;其次,本体的描述能力可以解决同名异义及异名同义术语混用的问题,描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显示描述数据的语义,提高应用的互操作性,促进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第三,由于本体有很强的描述能力,配合推理机可以进行一些推理查询,能够发掘一些蕴涵的数据关系,大大提高查询的效率。将本体相关理论和技术引入到中医药领域中来,对异构信息进行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表示,对于解决传统中医药信息中存在的语法和语义异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本体简介

1.1本体的概念

本体这个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被引入信息科学之后,其定义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998年Studer等人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是目前公认的本体的定义[1]。此定义包含四层含义:1)概念模型:客观世界现象的抽象模型;2)明确: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和界定;(3)形式化:计算机可读的精确的形式化描述;4)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1.2本体构建的方法

目前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种,[2]其中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较为常用,它由以下步骤组成:①确定知识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②考查复用现有知识本体的可能性;③列出知识本体中的重要术语;④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⑤定义类的属性;⑥定义属性的分面;⑦创建实例。

1.3构建工具

目前本体的开发工具有很多,不同的本体开发工具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其中由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开放资源作为操作平台)的主要优势有:①图形化的用户界面;②开放的网络资源;③多样的存储格式;④开放的模块化风格[3]。

2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

本体建立的工作有二部分最重要:①从“抽象-具体”角度建立概念“is_a”关系的上下层次;②同一层次根据概念的差异建立姐妹概念集合。因而无论是顶层本体,还是领域本体,其框架形态应该有其相似性。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应包含以下类别:

治疗法则:

①治则:中医治疗的对象维度分为一系列的维度对偶(同一维度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例如正与邪、阴与阳、虚与实等。相应地,对这些维度的作用谓词又形成一系列的语义对偶,如扶与祛、补与泻等。由此形成一套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②治法: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意疗法、补益法、温里法等[4]。治疗性常体:“常体”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相对于认知目标来讲)属性值为一个常量的物理性概念。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常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③中药(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温里药,补血药等。④中药:生地,山茱萸,枸杞子,丹参,龙骨,茯苓,砂仁等。 ⑤方剂(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剂,清热剂,驱虫剂,补益剂等。⑥方剂: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六味地黄丸加味等。⑦中成药:全天麻胶囊等。药物的治疗属性: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毒性,(附子,川乌)大热,(苍术)辛、苦,(附子)有毒等。⑨归经:(金银花)肺经、胃经、心经等。治疗语义关系:⑩中药功效语义关系:(山药)益(气),(川芎)活(血),(禹白附)祛(风痰)等。

方剂功效语义关系:(大建中汤)补(中)益(气)等。方剂适应证禁忌证语义关系:(风寒咳嗽证)禁用(桑菊饮),(风热犯肺证)适用(桑菊饮)等。中药相互作用语义关系:配伍禁忌,(人参)畏(五灵脂),(乌头)反(贝母)等。治疗操作性概念:用法:水煎服,包煎,研末,生用,炒用等。用量:5~10g,1~2g等。

3应用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

3.1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治则治法本体的概念体系明确后,按照本体的构建步骤,接着需要构建该本体的类及类的等级体系。本文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带有“…”的部分代表省略,表示其它未列出的术语。图1内治法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3.2治则治法本体相关属性

“属性”表示个体间的二元关系,是对类的特征性描述。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治疗机理:指某种治法消除机体的某种病理变化的过程,其属性值范围为病机。例如滋阴(治法)的治疗机理为阴虚(病机);②治疗因素:指某种治疗方法能够祛除某种引发疾病的激发因素,其属性值范围为病因。例如散寒(治法)的治疗因素为风(病因);③治疗部位:指某种治法作用的机体病变位置,它的属性值范围为病位。例如养心(治法)的治疗部位为心(病位);④治疗症状:指某种治疗方法可以缓解人体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例如止咳(治法)的治疗症状为咳(症状)[5]。

3.3添加本体实例

在本体构建中,添加子类与添加实例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由于protégé程序限制,无法对类进行查询操作,因此将治法术语当作实例进行属性及属性值的添加。例如对补心类添加实例如下:补益心气、补益心肺、补血养心、温补心阳、温补心肾、补益心脾等。其中补血养心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定义:具有补养心血作用,适用于心血虚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补养心血治疗机理:心血虚治疗位置:心对补血药添加实例:当归、何首乌、熟地黄、阿胶。其中当归的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归经:心、肝、脾四气:温五味:甘、辛药物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3.4应用protégé实现简单查询

①通过病机查询治法例如:输入治疗机理属性和血虚病机,可以查到治疗血虚的治法有补血和养血。界面如图2所示。②输入功效属性和补血,可以查到具有补血功效的药物,如图3所示。查询时可以满足多个条件,如:查询同时满足功效为补血、归经为心经的药物,查询结果如图4所示。图2通过病机查询治法图3通过功效查询药物图4通过归经功效查询药物protégé提供了一种本体表示的可视化界面,并能进行简单的查询,实例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属性与其他相关类的实例建立联系,例如治法通过病位属性可以与中医生理常体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肾),通过作用属性可以与方剂功效建立联系,从而使治法与方剂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六味地黄丸),通过病机属性可以与症状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

4结论

本研究梳理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通过深入的中医治则治法基础理论探索后,初步构建了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阐述了构建中医领域本体的基本方法、流程和工具,为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纵观国内外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医学领域本体的研究日趋普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缺乏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也缺少智能知识库所需要的推理功能和智能检索功能,目前尚未出现可以应用的成熟产品。中医同样需要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网技术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维方法,本体论在促进对中医学理论、知识和数据的理解和整合,提高中医学文本挖掘的效率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Dataand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1998,25(12):161~197.

2刘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探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28~33.

3protege.stanford.edu/

4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