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6:54

社会政策概论篇1

关键词儿童福利时代制度框架国家责任社会福利共识积极性儿童福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45-10

一、中国儿童福利时代与儿童福利概念战略地位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总体社会福利、儿童福利、家庭福利时代来临,社会福利、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①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战略目标是努力构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福利化和谐社会,实质是构建中国“民生福利型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②与此同时,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儿童福利制度都是总体性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战略重点与核心。在中国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时代早期阶段,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儿童福利概念的界定。“儿童福利”概念是儿童福利事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学术研究、理论建构、社会认知和社会建构,是概念史、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政策研究和国家行动议程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理论前提。[英]梅尔文·里克特:《政治和社会概念史研究》,张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这意味着核心概念的社会理解和界定取向反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和认知状况,反映国家决策者、社会公众和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达成“社会共识”的程度,反映制度框架设计与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定性定位、结构功能与制度质量状况,反映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政策研究、服务体系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行动研究水平。2011年8月,国务院妇儿工委正式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是典型例证,《纲要》首次增加“儿童福利”专章,“儿童福利”成为“儿童发展”概念框架重要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2011年7月30日,http:///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19:7200.htm,2011年8月8日。显而易见,这里“儿童福利”是小概念,“儿童发展”是大概念,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然而,综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法律,极少国家将“儿童发展”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大概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国家通常将“儿童福利”作为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大概念,Fredericksen,H.&mulligan,R.a.,theChildandHiswelfare,SanFrancisco:w.H.FreemanandCompany,1972.且已形成“国际惯例和国际通则”,凸现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初始阶段。《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案例说明,儿童福利一类核心概念的社会理解与社会界定绝不是简单和单纯的概念界定,而是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和制度化建设意义,直接影响制度框架设计与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国家责任承担和政府结构功能角色,直接影响国家行动议程与公众社会选择状况,直接影响亿万儿童和千家万户社会生活状况。简言之,中国儿童福利元年和儿童福利时代最重要、最基础和最紧迫议题是理解儿童福利。

社会政策概论篇2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复试科目

参考书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

参考书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2

参考书目

120401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政策学》、严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高教中山大学出版社

12040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20403

教育经济

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黄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陆红生、中国农业出版社;《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王万茂、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二版)、刘书楷曲福田、中国农业出版社;《土地经济学》(第6版)、毕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行政管理学

《土地行政管理学》(第二版)、曲福田、中国农业出版社

030201

政治学理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天津教育出版社

政治制度原理

《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030301

社会学

社会学综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张友琴、科学出版社

外国社会学史

《外国社会学史》(修订版)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30302

人口学

人口学理论

《人口理论新编》、李竞能、中国人口出版社;《人口社会学》、佟新、北京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035200

社会工作

    (专业学位)

社会政策概论与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

125200

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

政治理论考试

 

 

 

社会政策概论篇3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是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教材.然而.其对于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把握有待改进。从课程的主题、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来看,《概论》应当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政策层面内容的宣传是绝对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度的把握则有可能淡化理论教育的宗旨。

论文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作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电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因而具有权威性、创新性,确实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教材。当前.对《概论》的使用才刚刚开始,编写者、使用者关于教材的解读.大都作了肯定性评价.而对其改进和完善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从该门课程的主题、任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来看.《概论》也存在不足的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对理论和政策二者的张力把握不够到位。政策和措施层面的份量过重,淡化了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要求.因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显得不够突出。本文提出自己的肤浅见解.以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一点启示.也为教材的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一、课程的主题要求把理论教学放在突出位置

一门课程的主题决定其教学的重点。《概论》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当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而突出课程的主题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观点、精神实质和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论。

首先,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虽然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和基础理论。对于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理论的视角给予揭示。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同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区别自然有其实践根据,那么它们的理论侧重又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们为什么又能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也许并不困难.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未必容易。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没有理论上的比较研究,是无法使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共性与特质的。

其次.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表征这一精髓时.其具体形式是不同的。毛泽东思想是通过强调“调查研究”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才能为行动提供正确的向导。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诸多论述.虽然包含有技术层面的要素,而更多的则是理论的发挥.其直接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邓小平理论是通过强调“解放思想”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邓小平说: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从理论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通过强调“与时俱进”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对于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只有从理论上思考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是通过强调“求真务实”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艰苦奋斗上求真务实,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及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上求真务实.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求真务实.在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上求真务实.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智慧。毛泽东思想中的“调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中的“求真务实”.都注重从理论上阐释问题。基于此,《概论》的教学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精髓的理论阐述。诚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条件而昭示其精髓的具体特点,但是.如果不从理论上对不同理论成果表征精髓的具体方式进行论证的话,是无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理解的。

最后,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就共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因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具体指导具有整体效应。毛泽东思想虽然形成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但由于其精髓、立场、价值取向等的恒久性.因而具有当代意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就个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具体指向不同.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同,因而理论内容的侧重也有所差别。不仅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与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之间在理论侧重上如此.即使是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侧重上也是如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作深入的理论分析。

我们强调《概论》把理论教学放到突出位置.是否会淡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在理论上搞懂弄通.否则,联系实际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说明任何实际问题。《概论》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质疑的现象,即过多地讲授时事政策.似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殊不知,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并不只是时事政策.而是作为总体的实际(实践),其实质是要求理论教学不脱离实际,或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实际,而不是以时事政策的讲授代替理论的分析。事实上.当我们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不仅要论证其形成的实践依据.而且还要论证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这不仅可以说明理论的来源和动力.而且能说明理论的作用与发展。这种从整体上、从理论上把握实际的方法,应该说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二、课程的任务要求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前者属于理性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思想、观点、体系等等,后者属于实践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理性理念应当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决定的。理性理念和实践理性具有共性特征.它们都是对于实践的反映.也都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但二者在本质上又是有区别的。理性理念是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在它所适应的范围内发挥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理性理念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容,往往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实践理念即马克思所说的“观念地存在着’’的实践结果,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图景,具有中介性特点。相对于理性理念而言,实践理念如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是具体的,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阶段;相对于实践活动而言,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虽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活动,但毕竟是根据理论的本质以及实践所面临的现实世界而形成的关于实践结果的具体图式。这就是说,实践理念居于理论的一般和实践的具体之间,是前者与后者由此达彼的桥梁和中介。实践理性之中介作用能否发挥及其发挥之大小,取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且首先取决于它对理性理念把握的性质和程度。由此可见,《概论》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应该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过多地介绍政策层面的内容,就可能混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又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制约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有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即实践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实践理念方面曾经发生过一些错误。究其原因,既有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缺乏正确了解的问题.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缺乏准确把握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首先在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髓。这也就是说.实践理念方面发生错误源于理性理念方面存在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机械地、教条地运用。与此相反.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措施等等,都是建立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显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性理念制约着实践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精神能否准确把握,关系到行动方案、计划、方针、政策、措施等的正确与否。据此,我们认为《概论》教学应该强调理性理念,这是大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也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层次关系决定的。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由于各自对于现实事物的概括程度和适应范围不同,因而在层次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也是实践理念的思想升华.在层次上高于实践理念。尽管理性理念也有自己的适应范围,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同实践理念相比较。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普适性。实践理念适应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因而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多层次的,既有理性理念方面的成果,也有实践理念方面的成果。基于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层次差别,我们认为《概论》的重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有成果。否则。把作为实践理念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等作为教学重点,到头来只会淡化课程的主题和任务。

其实,《概论》的主要编写者在《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把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已经上升为理论的内容,同时会涉及到有关的政策问题,教材力求注意说明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程度,而不是把政策当作理论去论证。应该说,这种关于如何处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关系问题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但事实上《概论》教材不只是“涉及”政策,而是大量地介绍政策,甚至把政策作为理论系统论述。没有很好地体现主要编写者的意图。我们主张把理性理念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并不忽视实践理性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在《概论》教材和教学中合理地把握实践理念的度,即在相关的理论内容中引人实践理念的内容,让学生在真正懂得理性理念的同时认知与之紧密相联的实践理念.并保持对于实践理念的自觉。况且,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而言,《形势与政策》所传授的就是实践理念,如果在《概论》教学中有了理性理念的知识储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就更能显示说服力和感染力。转贴于

三、课程的功能要求把学生理论素养纳入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者“手段”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目的”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精神缺乏力度.因而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并不明显;由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不明显,因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也不明显。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制约关系.“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目的”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真正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包括《概论》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尤其是把理论的教学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篇4

(一)法哲学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法哲学”作为一个名称由来已久。据意大利法学家G·德尔·韦基奥(GiorgioDelVecchio,1878-1970)考证,在古代和古典时期,除了“自然法学”(iurisnaturalisscientia)概念以外,“法哲学”(philosophiaiuris)这一名称也常见诸学者们的著作之中。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m.t.Cicero)在其《法律篇·J,5》中曾提到“法律学科来自深奥的哲学”(exintimaphilosophiahauriendajurisdisciplina)一语。1650年,肖比尤斯(F.J.Chopius)写过一本小册子,所用题目为《论法的实在哲学》(Deveraphilosophiajuris)。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Leibniz)在1667年所著的《法学论辩教学新方法》(novamethodusdiscendaedocendaequeJurisprudentiae)一书第100节和43节分别使用了“法哲学”(Rechtsphilosophie)和“法律哲学”(Gesetzphilosophie)两个概念。[47]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哲学”作为一门大学课程的名称,才渐次得以流行。在德国,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古斯塔夫·胡果(GustavHugo,1764-1844)在哥廷根大学较早设“实在法哲学”课程。1798年,他将自己的讲稿加以整理,以《作为实在法,特别是私法哲学的自然法教程》为名出版。在该《教程》中,胡果对“实在法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节-6节)、实在法哲学发展的历史(7节-28节)、实在法哲学的性质(29节-37节)、法律人类学(38节-151节)、法的哲学基础(152节-375节)、公法(376节-402节)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48]其后,比胡果年少六岁的哲学家G·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设“自然法与国家学或法哲学”讲座,并于1821年将该讲演稿出版。这就是著名的《法哲学原理》。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其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是精神哲学之“客观精神”篇章的发展、发挥和补充。[49]在这一点上,他与胡果的法哲学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进路。但由于黑格尔本人的影响,他所倡导的法哲学,长期以来,成为后世法哲学课程设置的正统方向。法哲学因而也仅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法哲学发展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一大批法学家从事法哲学课程的讲授和著述,随之也就有了法学家们出版的法哲学教科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K·伯格博姆(KarlBergbohm)的《法学与法哲学》(莱比锡,1892年)、J·柯勒(JosfKohler)的《法哲学教程》(柏林,1908年)、F·伯罗茨海默(FritzBerolzheimer)的《法哲学经济哲学体系》(慕尼黑,1904年-1907年)、G·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海德堡,1914年)、R·施塔姆勒(R.Stammler)的《法哲学教科书》(柏林,1921年)、m·e·迈耶尔(m·e·mayer)的《法哲学》(柏林,1922年)和J·宾德(J·Binder)的《法哲学》(柏林,1925年)等。

二战以后,法哲学的研究与教学主要是法学家从事的工作。但由于对法哲学的学科归属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各大学关于法哲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大学的法哲学课程讲授由法学院的法哲学教授承担(如哥廷根大学、萨尔大学、慕尼黑大学、波鸿大学)。在没有法学院建制的大学则由哲学院或其他学院的哲学系(philosophischeSeminar)来安排法哲学、道德哲学、国家哲学之类的课程。在少数大学(如海德堡大学),法哲学的课程设置一直采取传统习惯,分别由法学院和哲学院的教授来组织进行。[50]各大学之间没有统一的法哲学教材,一般由任课教授指定阅读的书目或自编讲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出版的权威性法哲学教科书主要有以下数种:H·柯因的《法哲学基本特征》(1950年初版,1969年第2版)、e·费希纳的《法哲学》(1956年初版,1962年第2版)、C·a·埃姆格(C.a.emge)的《法哲学绪论》(1961年版)、H·亨克尔的《法哲学导论》(1964年初版,1977年第2版)、a·考夫曼和w·哈塞默(w.Hassemer)合编的《当代法哲学与法学导论》(1977年)、R·齐普利尤斯(ReinholdZippelius)的《法哲学》(1982年)等。这些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是:有完整的结构、自成体系、论述的问题较为全面。就以上方面而论,它们与专题性法学著作有所区别。法哲学课程所指定的必读书目,除标准法哲学教科书以外,当然也包括那些有创见的法哲学专著。至于具体选用何种参考书籍,一般视教授的研究方向或讲座所涉范围而定。

(二)法哲学与相关法学课程

与英美传统不同,德国法哲学课程重在法的哲理。因此,该课程也从不以意义较为含混的“法理学”(Jurisprudence)名称标识。在德文法学文献中,法学家也经常使用与英语“法理学”词形相同的概念Jurisprudenz,但并不指称法理学,而取其拉丁文jurisprudentia一词原义,指“法律的知识”或广义的法学,相当于Rechtswissenschaft(法律科学)。法哲学不同于“广义的法学”,当然也并不涵盖法律科学的一切分支学科。

在历史上,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十分确定,其范围宽狭不一。R·施塔姆勒将这一对象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思想的纯粹形式;二是理想法的不容性(Unzulssigkeit)。根据此一规定,他在《法哲学教科书》中具体讨论了有关法的概念、法的形成、法的理念、法的操作(应用)、法的执行等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逻辑、国家学、伦理学、政治学诸学科的问题。[51]G·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分总论与分论:总论讨论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法与善、法的目的、法理念的矛盾、法的效力、现实与价值、法的美学、法学的逻辑;分论则较宽泛,涉及的问题包括公法与私法、人、所有权、契约、婚姻和继承法、刑法、死刑、宽宥、程序、法治国、教会法、国际法、战争等。[52]J·柯勒把法哲学的对象限定于研究人类、人的定在(menschlichesDasein)及人类文化。他的法哲学体系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1)文化的发展;(2)法律的发展。[53]二战以后的法哲学教科书则更偏重法的本体论问题和对各种法律学说的评述,也兼及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思维方式的讨论。这说明,法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向度。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开放性,就给法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相邻近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德国,与法哲学最不易划界的学科是“法学理论”(Rechtstheorie)。法学理论,又称“一般法学”(allgemeineRechtslehre),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成熟晚于法哲学。其产生过程开始于19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概念法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来的分析法学的产生,至少在法学界出现了要求建立一门不同于传统法哲学(主要自然法理论)的独立法律科学的愿望。这一新的学科,在英国就是约翰·奥斯丁(Johnaustin)所主张的“实在法学”;在奥地利被汉斯·凯尔森规定为“纯粹法学”;而在德国,大多数法学家则称之为“法学理论”或“一般法学”。就其内容而言,法学理论不包括法哲学作为法律伦理学(Rechtsethik)所考察的范围,它是关于法和法学基本概念的分析理论,侧重于描述现存法(实在法)的概念和逻辑结构。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法学家们对这一学科性质的讨论未能达成一致看法,[54]但“法学理论”作为一门法学选修课程被一些大学法学院列入教学计划。其讲授内容大致包括法的概念和效力、正义理论、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系)、法律科学的若干理论问题等。[55]其中,许多内容与法哲学、法社会学课程有所重叠。

法社会学(Rechtssoziologie)是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另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以法律制度与社会总体的关系为考察对象,研究与社会事实相联系的法和法律生活。在德国,鲁道夫·冯·耶林(RudolfvonJhering)、马克斯·韦伯(maxweber)、H·坎托洛维奇(HermannKantorwicz)、p·赫克(philippHeck)、t·盖格尔(theodorGeiger)等人分别从法学和社会学两条不同的进路发展了法社会学理论。战后,n·卢曼从系统论方向拓进,发展法社会学一般理论,使法社会学研究领域突破了传统的框架,而成为包括一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共同涉猎的范围。由此,法社会学与法哲学之间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尤其是,所谓“理论法社会学”(theoretischeRechtssoziologie)的形成,不仅与法哲学难以划界,而且与法学理论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标准。尽管学者间对这三门学科的基本方向的认识也还是比较清楚的(即法哲学-规范的、实践的学科;法学理论-逻辑的、概念分析学科;法社会学-描述的、经验的学科[56]),但许多细节问题似乎仍悬而未决。

与上述学科分类相联系的另外一些学科的归属,也有待进一步明确。这主要是指法律教义学和法学方法论。

法律教义学(Rechtsdogmatik),也称“教义学法学”(dogmatischeRechtswissenschaft),是德国19世纪兴起的、研究某一特定法律体系或子体系(法律语句命题系统)的实在法理论。[57]或者说,它是一门“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的自成体系的基础学问”。[58]按照R·阿列克西的理解,法律教义学作为一门法律科学,其实是至少三种研究的混合体:(1)描述有效的法;(2)串联概念体系;(3)获取解决有问题的法律案件的办法(建议)。[59]。从这一角度看,法律教义学显然是一个多向度的学科,不能归属于法哲学或法学理论这样单一的法学分支。换言之,法律教义学的三项研究涉及至少三个不同的向度(领域),即描述-经验向度、逻辑-分析向度和规范-实践向度,[60]而这三个向度又分属于法社会学、法学理论和法哲学的三个研究方向。也许是因为法律教义学介于这三个向度之间而没有明确的边界,所以尽管德国的法学家经常在自己的论著中使用法律教义学概念、方法和理论,但它至今尚未成为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列入德国大学法学院的“课程总表”(Vorlesungsverzeichnis)。

法学方法论(juristischemethodenlehre或methodenlehrederRechtswissenschaft),传统上附属于法哲学的法律认识论部分,与法哲学和一般法学并行发展。德国法学家一向注重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普赫塔、温德雪德(Bernhardwindscheid)、祁克(ottovonGierke)、耶林,自由法学运动的代表人物H·坎托洛维奇和利益法学的倡导者p·赫克等人,都曾对德国的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战后一批法学家(K·恩基施、J·埃塞尔、K·拉伦茨)致力于法学方法论的专门研究,逐渐使之形成一门有完整结构的法学知识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其他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引进,一些类方法论专著(如法律教义学、法律修辞学、法律语序学、法律逻辑学、法律诠释学)的相继问世,突破了传统的方法论框架。一些跨学科的理论问题(如法律语言的分析、立法解释、法律的应用、法律的获取与发现、法律决定、法学中的概念与体系构成等)需要运用多层面的法学方法予以考察。由此可见,法学方法论,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其广度来看,似乎已不再专属法哲学,而是联系诸学科但又相对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了。在一些方法论研究重镇(如慕尼黑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法学方法论早已成为大学的正式课程之一,与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学理论、比较法学诸课程相并列。

近几十年来,德国的法律政策研究呈升温趋向,法律政策学被一些大学(如科隆大学)列入法学课程。由此,法哲学与法律政策学的学科划界,也成为德国大学课程设置的问题之一。

“法律政策”(Rechtspolitik,legalpolicy)一词在19世纪末开始被法学家们广泛使用。对其含义和研究范围,学者间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法律政策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在法律上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法律政策不仅包括立法政策和司法政策,而且包括社会政策的一切领域(如住房政策、农业政策、药品政策、卫生健康政策、劳动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61]狭义的法律政策仅指立法政策(Gesetzgebungspolitik),即在立法上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达到一定社会目的而采取的对策。

法律政策的兴起,反映出法律总体精神的转向,即在多种社会价值的平衡过程中为法律的合理化寻求根据。波兰俄裔著名心理学法学家莱翁·彼得拉日茨基(Leonpetrazycki,1867-1931)最早在两卷本的《收入学》(1893年-1895年)中批判法典编纂者的立法方式,提出自己的法律政策计划。其后,他又在《法律政策学导论》(1896年-1897年)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法律政策与法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法律政策的社会理念、道德的进步、法的教育功能、法的心理学、法律政策的方法等问题。在彼得拉日茨基看来,立法上应当采取一种社会法律发展的一般路线,以使人们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法律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最高的善,促进道德的进步,发挥法律的教育矫正功能,培养个人和社会的正义感以及尊重法律、热爱祖国和家庭、畏惧刑罚等心理素质,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协调与社会关系的亲和。[62]显然,法律政策学不仅应当在法律技术层面考察立法程序、步骤、目标设定的合理性,而且应当作为一门特定的法学学科在法哲学框架内予以研究。法律政策学涉及对特定社会既存法律的评价、某一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分析,也包含对一些法律价值(如自由、安全、公正、效率、民主)及其冲突、法律原则(如最优化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等)的法哲学考察。法律政策学拓展了法哲学关于“法与政治”(政策)的一般研究范围,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又以法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

在德国,马克斯·韦伯的“法的理性化”(RationalisierungdesRechts)理论,为法律政策学奠定了根基。此后,G·拉德布鲁赫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法律政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68年10月科隆大学教授m·克里勒(martinKriele)等人创办《法律政策杂志》(ZeitschriftfürRechtspolitik,简称ZRp),进一步推动法律政策的研究向学术化与实证化方向发展。在国际上,由“法律政策”所引发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法律政策与其价值论背景、立法政策学的理论基础、法的渊源与法律政策、政治与法律政策等)也成为法学家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法哲学学术会议上被广泛讨论。[63]综上所述,面临当今科际整合的总趋势,德国法哲学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受到了相邻近学科的入侵,学科之间的边际界限变得有些模糊。于是,法哲学家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寻找当今法哲学发展的新的进路,他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当今法哲学目的何在?”“法哲学面临无路可走的处境了吗?”64法哲学家们的危机感,一方面昭示出多学科整合给传统法哲学造成学科难以定界的窘境;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未来法哲学作为领衔学科所面临的重要机遇、挑战和选择。充分利用多学科整合的优势,及时引进相近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理论和方法,把握当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精神的脉搏,站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前沿来审视法学自身的发展,是摆在法哲学家面前的迫切任务。错过了这样一个良机,法哲学就会丧失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学科优势,甚至陷入真正的“无路可走”的困境。这当然并不是法哲学家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注释: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2HansDieterSchelauske,naturrechtsdiskussioninDeutschland-einberblicküberzweiJahrezehnte(1945年-1965年),Koln,1968.

3美国德裔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在其代表作《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注意到w·麦霍费尔等人的存在主义法学的影响,与“其他价值定向法学”相并论。参见该书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4winfriedHassemer,DimensionenderHermeneutik-arthurKaufmannzum60.Geburtstag,Heidelberg1984.

5theodorSchramm,einfuhrungindieRechtsphilosophie,münchen1978,S.73.

6这主要是指康德1797年出版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上册)、费希特的《自然法基础》(1796年)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1821年)。

7对哈伯马斯的法哲学理论有兴趣者,可阅读JürgenHabermas,FaktizittundGeltung:BeitrgezurDiskurstheoriedesRechtsunddesdemokratischenRechtsstaats,Suhrkamp,Frankfurt/a.m.1992.

8marcBlessing,aspekteexistentiellenRechtsdenkens,Zürich,S.67.

9KarlJaspers,VomUrsprungundZielderGcschichte,S.201.

10erichFechner,Rechtsphilosophie:SoziologieundmetaphysikdesRechts,tübingen,1956,S.231.ff.

11wernermaihofer,RechtundSein:prolegomenazueinerRechtsontologie,Frankfurt/a.m.,1954,Vorwort.

12有关的评论,参见arthurKaufmann,DieontologischeBegründungdesRechts,Darmstadt1965,einleitung.

13Hiroshinoguchi,Die“naturderSache”inderjuristischenargumentation,aRSpBeiheft-30/1987,S.139.也见HebertSchambeck,derBegriffder“naturderSache”,wien,1964,S.7;Dernburg,pandekten,3.aufl.i(1892)。S.87

14F.Regelsberger,pandekten(1893),i,S.68.

15Gerhardsprenger,naturrechtundnaturderSache,SchriftenzurRechtstheorieHeft50,Berlin,einleitung.

1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页。

社会政策概论篇5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社会政策概论篇6

「关键词刑事政策,学科定位,权力

对于刑事政策的研究现状正如有的学者所讲的:当前,在英美法系国家,犯罪学的研究正在侵入刑事政策学的研究领地;日本的刑事政策研究虽然数量上保持着优势,但其内容杂乱无章;在法国,由于无限制的扩大刑事政策学的范围,刑事政策学正面临丧失其本身特性而在无形中消解的危险;在我国,刑事政策注释学的气味较浓,理性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1]我认为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刑事政策的定义长期以来未能得到一个大体同一或占统治地位的共识。“可以这样认为,至今几乎所有关于刑事政策的著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刑事政策定义。”[2]从而导致其研究对象、范围、作用机制都有很大不同。刑事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概念的不明确性正在导致刑事政策学的杂乱无序,严重的影响了刑事政策研究的发展。而要明确刑事政策的定义,必须从其作为一个独立法学学科的定位及其本身的内在属性出发来进行恰当的界定。

一、刑事政策定义的前提:刑事政策学的学科产生与定位

简单的说刑事政策学就是以刑事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而刑事法学的三大支柱就在于刑法学、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如果能够将刑事政策学的学科范围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刑事法学科作一科学的界定,就能很好的从学科研究对象的分工上划清刑事政策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界限,从而在刑事政策的外部界定出刑事政策的合理范围,为刑事政策的定义打下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刑事法学甚至法学都是没有其独立的学科地位的。在这之前的法学家都首先是哲学家、政治学家、宗教学家,而所谓的刑法理论与思想只不过是这些先哲们的哲学、政治、宗教思想与理论的一部分。“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是生活的中心。教会控制着教育和科学,而神学则位于众门科学之首。所有知识都源出于基督教的信仰中,亦即罗马教会所阐释的那种信仰。”所以说,近代以前的刑事法学是附属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近代社会的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剧都导致哲学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科学与哲学的分界日趋明显。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刑事法律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科学是一种部分性的理论,它强调从整体中分离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个别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对个体科学认识的深入,个体也就越来越只能认识科学理论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这样,对科学理论的探讨越来越专业,每个个体所能涉足的范围也越来越小。科学学科的分类就越来越细,越分越多。

刑事法学是一种科学,是一种部分性理论。启蒙时期的刑事法学不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充其量只是法学的一个侧面。启蒙时期的学者如霍布斯、格劳秀斯、贝卡利亚、边沁等人,虽然他们的理论思想对刑事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整体法哲学的观点,以抽象的思维方法来阐述刑法的一些思想,而不是以理论的、科学的、规范的方法来建构刑事法学的框架。而只有到了费尔巴哈之后,刑事法理论才逐步开始了规范的理论构建,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对刑事法理论进行改造,从而使刑事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刑事法学是以犯罪为中心来构建的,在刑事法学独立初期,人们的智识有限,不能认识导致犯罪行为的背后性因素;同时由于和宗教的决裂,人们对中世纪的宗教专权、滥施刑罚深恶痛绝,这样就要求对犯罪的研究注重行为的外部表现,这使得这时的刑事法学就是以行为为中心的行为刑法学。行为刑法学的建立由于是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其基础的,这使得刑事法学只能说是刑事法教义学。刑事法学的任务或者说其研究对象就在于以刑事法律规范为基础,对刑事法律规范的含义进行阐述,围绕着刑事法律的规定来构建刑事法律理论,以期实现刑事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的契合。而这一时期的刑事政策只能说是不具有独立性的依附于刑事法教义学的刑罚政策。

到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垄断资本逐步形成,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犯罪现象大量增加,累犯、少年犯、常习犯也呈激增趋势。古典学派的单纯的适用刑法与犯罪作斗争的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犯罪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认识犯罪的人类的、社会的等方面的犯罪原因来从根本上遏制犯罪。由此,对犯罪的研究就出现了立足于行为人与目的刑的实证主义的刑事法研究。这样,刑事法律科学中就出现了犯罪学这一新的刑事法学科。而刑事政策学作为独立学科就是伴随着犯罪学学科的独立而同步产生的。从犯罪学的角度讲,犯罪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犯罪学指作为事实学的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不包括犯罪对策的内容,刑事政策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广义的犯罪学除了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外,还包括犯罪对策论,刑事政策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从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关系上来看,犯罪原因与犯罪对象构成了犯罪对策的基础,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有着相对分离的关系。故将刑事政策学与犯罪学相区别,将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均作为独立的刑事法学之分支学科研究是较为可取的。

而对于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三门刑事法学科之间的关系,英国J.w.塞西尔·特纳教授指出:犯罪学关心的是犯罪的原因。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犯罪心理学,主要是从罪犯本人的精神与身体结构中寻找犯罪的原因。二是犯罪社会学,旨在探讨作为犯罪原因之一的环境的影响。刑事政策学它研究可用以限制危害行为在社会中的数量的手段,主要研究可用以预防危害行为的恰当的社会组织措施;与以引起危害的人相适应的处理措施。在后一研究主题中主要包括哪些违法行为可以归结为侵权行为,哪些行为必须用刑法所适用的特殊的制裁来处理,以及哪些制裁措施才是与每一具体案件相适应的制裁。由于刑事政策必须指明用以把危害行为归为犯罪,使罪犯得以被发现与处理的原则,由此,刑法显然为刑事政策的手段。

由此,从刑事政策作为独立的刑事法学科的出现,及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产生密切相关学科的关系上,可以首先把刑事政策的学科定位为:刑事政策学是以犯罪学为基础学科的犯罪对策学,而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又需要通过刑法学来予以实现。

二、刑事政策定义的内在属性:刑事政策范围的合理界定

如前所述,刑事政策学是犯罪对策学,那么刑事政策就应该是对付犯罪的政策。而所谓的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国外学者一般将政策制定分为官方与非官方两大类,公共政策只能由官方来制定。在我国长期以来将政策等同于公共政策,并强调政策制定的官方性。一般认为,“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8]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观点,从政策学的角度来讲刑事政策只能是公共政策。同时,刑事领域是以犯罪为中心、充满权力的领域。这样,“社会政策要进入到刑事政策领域,则必须以权力为支持。”[9]而以权力为支持的刑事政策则必须是国家制定的刑事政策。

但是,是否国家制定的所有同犯罪作斗争的政策都是刑事政策?有学者从刑事政策的语言构成上分析认为,刑事政策中“政策”为中心词,“刑事”为限定性修饰词。从个别分析这两个词的含义入手,在权力分析方法和政策科学知识的支配下,得出刑事政策的定义为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标而制定、实施的准则、政策、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

这一定义把国家同犯罪作斗争的所有政策都认为是刑事政策是值得商榷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过分重视了刑事政策的公共政策性,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刑事性。从刑事政策的自身属性上来讲,刑事政策学是刑事法学和公共政策学的交叉。那么,就可以从刑事法学与公共政策学两个视角来对刑事政策进行考量,即作为刑事法学的刑事政策与作为公共政策学的刑事政策。

从刑事法的视角研究刑事政策,就要从刑事法的一般概念、原理出发去研究哪些公共政策可以成为在刑事法上对付犯罪的战略、策略、方针,即刑事法中的公共政策。同理,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研究刑事政策就要从公共政策的一般概念、原理出发,研究那些预防犯罪、控制犯罪的方式、手段可以成为实现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即公共政策中的犯罪对策。而我们所讲的、作为独立学科的刑事政策仅能指刑事法中的公共政策,即从刑事法的角度来探讨刑事政策,将刑事政策作为刑事法的一部分。相反,如果我们从公共政策的角度、以公共政策为出发点、将其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来研究,那么,刑事政策就将不当的无限扩大,而丧失其应有的界限,成为刑事政治学。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从刑事法的视角下来合理界定需要进入刑事政策领域的公共政策哪?这就要首先考虑刑事政策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即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刑法学来实现。由此,刑事政策需要通过刑法规范来予以实现。正如德国学者耶赛克所论述的:“刑事政策探讨的问题是,刑法如何制定,以便其能最好地实现其保护社会的任务。刑事政策与犯罪的原因联系在一起,它探讨如何描述犯罪构成要件特征以便与犯罪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尝试确定在刑法中适用的制裁措施的作用方式;它斟酌允许立法者将刑法延伸到何种程度以便使公民的自由空间不会超过不必要的限制;它检验实体刑法是否作了使刑事诉讼能够得以进行的规定。”即只有那些以刑法规范作为实现工具的公共政策才能纳入刑事法视角下的刑事政策。由于,刑事过程可以分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三个阶段;故只有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才可纳入刑事法视角下的刑事政策的范围。

刑事立法政策主要是指国家的立法者在制定刑事法律规范时所采取的有关的方针、策略、措施,以更好的实现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的调控功能。而刑事立法政策主要涉及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及刑罚的合理配置。关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法国学者戴尔玛斯马蒂认为犯罪化源于两个不同的思路。一是保护社会免受新型犯罪的侵害,这可称为现代化的政策;一是确认新的权利并加以保护,这可称为保护的政策。而对于非犯罪化,如果是社会真正企盼的,就是容忍的政策;如果是一种需要加以承载的失败,就是放弃的政策。对于刑罚的合理配置问题,主要是立法者应根据统治需要在报应刑主义与教育刑主义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分配。

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执行政策主要是指在刑事法律规范适用过程中或对犯罪人的刑罚执行过程中制定或执行的政策、策略。由于“刑事政策首先是通过对犯罪人个体的影响来与犯罪作斗争的。一般说来刑事政策要求,社会防卫,尤其是作为目的刑的刑罚在刑种和刑度上均应适合犯罪人的特点,这样才能防卫其将来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由此,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政策的灵活性把僵化的刑事法律规定转化为适合于犯罪人个人特殊情况的刑罚适用。而刑事执行政策的核心则在于在刑法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刑事政策的要求,对不同的犯罪人适用不同的刑罚执行方式,以实现教育改造犯罪人的目的。

对于刑事社会政策,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除去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之外的,与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有关的公共政策。这种公共政策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认为引入权力概念的刑事社会政策可以成为与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相并列的一种刑事政策。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刑事社会政策并不是以刑事法律规范作为手段的公共政策,它只是以刑事法律规范所表现的价值为目的的公共政策,故其是公共政策学角度下的刑事政策体系。

由此,从刑事政策本身的属性看,它首先是一种权力性的公共政策;其次,刑事法视角下的刑事政策仅限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三个领域。

三、结语

社会政策概论篇7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社会政策概论篇8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社会政策概论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专业治污;监管机制;博弈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贡献了全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强化中小企业污染物治理及排放的监管成为我国环保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占我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且分布非常分散,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中小企业存在,因此,由中小企业实施现行常用的分散治污会导致以下问题:(1)中小企业无力支付治污设备购置成本;(2)治污设备重复投资;(3)治污技术不过关,治污不达标;(4)治污量小,达不到治污经济规模;(5)中小企业过于分散,环保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监控。而通过将中小企业集中到一起进行生产(如集中到工业园区),并由专业的治污公司对所有中小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因此,集中生产,专业治污,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广泛采用的中小企业治污模式之一。

随着集中生产,专业治污模式的广泛实施,国内外学者也对其展开了研究。Zhu通过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集中治污是小型电镀企业治理重金属污水的最优模式;鞠建林以浙江省绍兴县集中治污工程为例,分析了浙江集中治污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张景明则以江苏省常熟市服装水洗企业污水处理为例,研究了集中治污模式的主要优势;刘天蓉通过对宁夏吴忠市采用集中制浆,专业治污策略治理造纸企业所产生污染物的实证研究发现,该市造纸企业污水治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效果;胡新平和黄波通过建立集中治污模式下的博弈模型,研究了集中治污模式下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但以上文献均未研究专业治污模式下政府如何通过监管成本、检查频率、违规排放处罚金额及守法治污奖励金额等常见监管策略的制定,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来防范中小企业的偷排行为,并对专业治污企业的治污定价行为进行规范。

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专业治污模式下政府和中小企业间的排污监管博弈模型,研究如何针对专业治污模式下中小企业生产及排污行为的特征,通过监管成本、检查频率、违规排放处罚金额及守法治污奖励金额等常见监管策略的制定,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防范中小企业排污行为和专业治污企业定价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环保政策的制决策借鉴。

二、中小企业专业治污监管模型

1.问题描述。某地有多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中小企业,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污染物的生成量与企业的产品产量正相关。污染物若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和社会福利损失,且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社会福利损失与污染物排放量相关。

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多且分布广,不利于政府进行规制监管,加上中小企业难以独立承担购买治污设备的费用,且由其分散会因达不到规模经济而导致治污资源浪费,或因治污设备或技术落后而达不到治污标准,因此,政府将这些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引入专业治污企业治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治污企业根据中小企业向其排放的污染物数量收取治污费用。

由于污染物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社会福利损失是由整个社会承担,中小企业所承担的部分几乎为0,而治污费用则是由中小企业自己承担,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中小企业,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自然会选择偷排污染物,以此降低治污成本和总成本,提升其竞争力。为此,政府需要强化对企业的排污行为的规制和监管。但是,政府的监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若要完全杜绝中小企业的偷排行为,政府所付出的监管成本可能过高,甚至高于因污染物减少而增加的社会福利,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政府需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对中小企业偷排行为的规制和监管策略。

此外,治污企业的治污收费也会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及排污策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政府也不能完全由其自主制定收费价格,需要对其定价策略进行相应的规制和指导,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模型建立。某地有n家生产同一产品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i(i=1,2,…,n)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着i为其产量qi的函数,即?着i=?着i(qi)。中小企业i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偷排污染物,其偷排概率为?兹i。污染物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ci为偷排量?着′i的函数,即ci=ci(?着′i)。

政府将所有中小企业集中到一起进行生产,并引入专业治污企业对其污染物进行治理,治污企业按中小企业向其排污量以单位价格p收取治污费用。

为了防止中小企业i(i=1,2,…,n)偷排,政府对其进行规制和监管,其监管策略为:按?酌i的概率对其进行检查,检查成本为si,发现偷排行为的概率为?准i,且为检查成本的函数,即?准i=?准i(si),且满足?准i(0)=0,?准i(∞)=1,?准′i(si)>0,?准″i(si)

由此可得,中小企业专业治污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中小企业专业治污监管机制

由表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环境规制博弈没有纯战略纳什均衡,只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求解可得政府的检查概率?酌i和中小企业i(i=1,2,…,n)的偷排概率?兹i分别为:

由(1)式可得结论1如下。

结论1中小企业的偷排概率随政府奖励金额、单位污染物罚金、污染物偷排量及偷排行为被发现概率的增加和降低;随政府检查成本的增加而提高。

证明:分别求中小企业的偷排概率关于政府奖励金额、单位污染物罚金、污染物偷排量的一阶偏导数可得,?坠?兹i/?坠?琢i

结论1表明,随着政府对按规定排污行为的奖励金额的提高,中小企业遵守排污规则的收益提高,因此,中小企业偷排的意愿和概率就会降低。而随着偷排导致的单位污染物罚金提高,偷排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就会降低偷排概率。污染物偷排量提高意味着偷排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偷排次数减少,即偷排概率降低;此外,一旦偷排被发现,面临的罚金也越高,偷排成本越大,偷排概率就会降低。而偷排行为越可能被发现,中小企业自然会减少偷排行为。随着政府每次检查成本的增加,政府为了降低总检查成本,自然会减少检查频率和次数,虽然检查成本的增加会提高政府发现中小企业偷排行为的概率,但是由于检查成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政府发现偷排行为的概率并非与检查成本成比例增长,随着每次检查成本的增加,中小企业偷排被发现的可能性降低,中小企业自然会提高其偷排的概率。

由结论1可以发现,随着政府检查成本的降低,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也会降低,由(1)式还可以看出,当政府检查成本趋近于0时,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也趋近于0,因此,为了防止中小企业偷排,政府可以加大排污监管的固定投入,从而尽可能降低政府的检查成本。如国内外一些地区通过建立排污在线监控系统,对排污企业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环保工作人员只需能登录在线监控中心网站就可以随时检查企业排污情况,将政府的检查成本降到几乎为0,从而使得企业没有机会偷排。由此可得结论2如下。

结论2政府应加大中小企业排污监管的固定投入,以尽可能降低检查成本,从而杜绝中小企业偷排行为。

证明:结论2的证明可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2证毕。

由(2)式可得结论3如下。

结论3政府进行检查的概率随治污企业单位治污收费和中小企业偷排数量的增大而提高;随政府检查成本和发现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以及中小企业单位污染物罚金和由政府奖励所获收益的增大而降低。

证明:分别求政府进行检查的概率关于治污企业单位治污收费、中小企业偷排数量、政府检查成本、政府发现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中小企业单位污染物罚金、中小企业由政府奖励所获收益的一阶偏导数可得,?坠?酌i/?坠p>0,?坠?酌i/?坠?着′i>0,?坠?酌i/?坠si

结论3表明,随着治污企业单位治污收费的提高,中小企业的治污成本增大,为了降低其治污成本和总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就会提高偷排的概率,增加偷排次数,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偷排概率,政府就会加强监管,提高检查概率。随着中小企业每一次的偷排量的增加,中小企业偷排行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社会福利损失增大,为此,政府就会提高检查概率,以降低中小企业偷排概率,降低环境破坏和社会福利损失。随着政府检查成本的增加,政府发现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提高,同时,政府为了降低监管支出,就会降低检查概率和频率。随着政府发现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的提高,中小企业就会减少偷排行为,政府自然就会降低检查概率和频率。中小企业单位污染物罚金或中小企业由政府奖励所获收益的提高,意味着中小企业偷排成本的提高或按规定排放的收益增加,中小企业自然就会减少偷排行为,以降低偷排带来的成本或提高按规定排放带来的收益,因此,政府也就会随之降低检查概率和频率。

由结论3可以发现,治污企业单位治污费用的提高会使得中小企业治污成本增加,中小企业就更有可能进行偷排,为了防止中小企业偷排,政府就不得不提高检查的概率和频率,就会因此付出更高的监管成本。此外,由中小企业的支付函数可以看出,单位治污费用的提高还可能使中小企业降低产品产量,以减少污染物生产量,从而降低治污成本,而中小企业产品产量的降低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降低。因此,政府不能完全由治污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来制定治污收费,而应该对其治污定价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如设定治污收费上限等。由此可得结论4如下。

结论4专业治污模式下,政府必须对治污企业的治污定价行为进行适度干预,以此提高社会福利。

证明:结论4的证明可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4证毕。

此外,由结论3还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由政府奖励所获收益的提高可以降低政府的检查概率,从而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将奖励给予能够因此获得更大收益的中小企业。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融资难,政府就可将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奖励,这样既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可以激励其按规定进行污染物治理和排污,杜绝中小企业偷排行为,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由此可得结论5如下。

结论5政府应该更多地将奖励给予能够因此获得更大收益的中小企业。

证明:结论5的证明可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5证毕。

四、仿真分析

某地区有10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中小企业,每家企业的产品产量均为qi=20,i=1,2,…,10,污染物产生量均为?着i=0.9qi,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以?兹i的概率进行偷排,偷排数量为?着′i=0.3?着i,污染物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为ci=2?着′i。中小企业的污染物由专业治污公司进行治理,其单位治污收费为p=15。政府以?酌i的概率对中小企业i进行检查,检查成本均为si=10,发现中小企业偷排的概率为0.8,一旦发现中小企业偷排,将对其处以?籽i=20?着′i的罚金,反之,若未发现偷排行为,则奖励中小企业?琢i=10,中小企业则会因此额外增加收益ri=20。

由(1)式和(2)式可得中小企业的偷排概率为10.59%,政府的监管概率则为79.10%,政府、每家中小企业及治污企业的支付分别为-11.14、-250和2614.19。

若政府限定治污企业单位治污收费上限为10,在此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偷排概率为10.59%,政府的监管概率则大幅降为52.73%,政府、每家中小企业及治污企业的支付分别为-11.14,-160和1742.8,因此,政府通过干预治污企业治污定价使得社会福利上升28.61。

五、结论

本文构建了专业治污模式下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排污监管博弈模型,通过理论及仿真分析,得出了政府的最优监管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应加大中小企业排污监管的固定投入,以尽可能降低检查成本,从而杜绝中小企业偷排行为。专业治污模式下,政府必须对治污企业的治污定价行为进行适度干预,以此提高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健,李向阳,孙金花.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科研管理,2009,30(2):150-156,165.

2.江成山,孟卫东,熊维勤.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税收和补贴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9-25.

3.易永锡,李寿德.排污权交易、技术不确定性条件下厂商治污技术投资期权博弈.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8):66-70.

4.钱枫林,马晓茜.中小企业污染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2):116-117,120.

5.ZhuY.Centralizedregionaltreatmentforheavymetalpolluti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Control,1985,7(3):27-32.

6.鞠建林.集中污染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浅析浙江省绍兴县集中治污工程.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5):5-9.

7.张景明.“水洗城”集中治污的优势.环境经济,2008,(12):55-56.

8.刘天蓉.宁夏吴忠造纸企业集中制浆集中治污成效明显.纸和造纸,2011,(5):85.

9.胡新平,黄波.集中治污模式下的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现代管理科学,2012,(5):118-120.

10.李芳.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组建与运作问题探讨.上海管理科学,2005,(5).

11.田前进.交易成本对水权市场的影响分析.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4).

12.任玉珑,阳忠明,李俊,丁亮.基于委托—的排污定价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06,(6).

13.魏琦,刘亚卓.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障碍及对策.商业时代,2006,(24).

14.陈德湖,蒋馥.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软科学,2004,(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11YJC630070)。

社会政策概论篇10

关键词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内涵缺陷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

在伊斯顿看来,在上个世纪最初的五十年中,政治学从未行成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把整个学科都能归入其中的宽轨理论,或者叫概念框架。”①这种状况使得政治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有最低限度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的学科体系。所以,他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标示出整个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普遍性的概念。

因此,伊斯顿摒弃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归结为国家或某种合法的权力活动的观点,认为政治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在于一切政治性活动都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是对社会性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而政治系统被他描述为一个互动的系列,通过这种作用为社会权威性地配置价值物。②在他看来,价值分配是政治系统的血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价值分配,研究社会分配的方法不是分配它的一切价值的方式进行感知,而只是对“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也就是说,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核及产生的深层意义,首先需要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析。

1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

伊斯顿曾毫无掩饰地指出“每一项理论包含下列不同的命题:事实的、道德的、实用的和理论的”。所以我们就从理论建构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做进一步分析。

从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看,伊斯顿前期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也受二战时期对政治价值理论的敏感性影响,伊斯顿构建了自己的所谓“祛”价值的政治系统框架。他也强调:“一位政治理论家传达其价值观念的方法在于他认真解释他的道德观点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影响。”“系统理论的发展,通常与那位理论家的道德观点有关,了解他这种观念,有助于了解他提出的理论。”③即在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时候,不能摆脱制定主体的道德价值观点的牵连。他认为,虽然我们在研究工作时可能小心避免提到价值的观念,但这本身并不需要提供其缺乏价值观念的证据。

从其历史时代背景来看,政治系统理论最终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期间,伊斯顿经历过二战,又值世界处于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激烈的碰撞。而戴维・伊斯顿不仅是个政治理论家,他还曾经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职务,所以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美国作为世界权威性的政治格局一部分,就不难理解伊斯顿提出的“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的理论出发点。在后期,他又作为后行为主义的发起者,呼吁更加关注政治与现实价值的关联与行动,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不提价值观念的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一种虽然意图颇佳但无法实现的荒诞想法。”③

2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内涵

2.1权威的含义

权威与角色结合,权威附着于角色本身,而不是附着于个人。伊斯顿把拥有主导性价值的角色,称之为政治权威角色。权威角色的定义为:权威角色可以赋予他们的承担者以特殊的权利,不管这种角色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受权后的角色承担者将关注为社会制定约束性决策这一日常问题,并执行这些决策。权威角色还带有从事这些行为的责任。在所有的系统中,系统成员希望按照正常的程序,对于权威角色所采取的决策和行动的服从都将是随时可以得到的。权威角色承担着拥有领导、命令或指挥的特殊权力,这些权力既可以是被正式授予的,也可能是暗中获得的,而且,在许多系统中,权威角色的承担者还具备强制权。所以,和这些权威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构成了权威。

2.2权威性分配的范围

权威性不仅限于国家和政府范围。伊斯顿在《政治体系》一书中,对社会的权威作了感性和经验性的分析。他认为社会中需要进行权威性分配的理由是从从远古时起人们就想了解权威性的分配价值方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般都需要一个起码条件,即确立一些机制以便做出权威性的社会决议来规定应该如何分配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不管在哪里,只要社会上有集团为了集体的生存谋求实现所有这些条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条件中总有一个条件要求对种种价值实行权威性分配。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相对应的是有一个机构来担此任。但它同时认为,这个机构并不只限定一个叫做政府的明确组织,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机构设施可以采取不计其数的形式,诸如今天的国际社会或是整个部落集团也可能会是权威的执行机构。

伊斯顿在构建政治系统框架时想抛弃国家这个特定的概念,认为国家这一概念属于静态的范畴,不足以概括整个政治价值分配历史的全部,同时,他的范围也过于狭窄,在解释政治现实时无法阐述,比如原始社会时没有国家的概念,但依然有权威的价值分配现象,以及在世界大的政治格局中,个别政治力量的权威影响力的问题。在他解说政治学时,伊斯顿努力寻求描述政治体系一些最明显、内容最丰富的性质的概念,他学习经济学方法,把国家换成当局,从范围看,当局所包括的内容要大大多余国家的内容。

2.3权威的价值分配的表现

在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框架中,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是有前提的,即在输入之前,什么样的政治“要求”可以进入“输入”环节是有限定的。并不是一切政治愿望都可以进入输入环节,由于政治愿望是有不同的价值述求背景的,有时会产生多个愿望之间的价值方向不统一,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来限定什么愿望可以输入。权威的价值就是决定标准的方向标。权威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主导性价值的角色化、文化规范的散步性支持、意识形态和政治共同体支持等几个方面。

伊斯顿把政治价值分为主价值和次价值,主导性政治价值会在政治系统中充当一定角色,并都被赋予一定的权威。“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性政治价值,它们会为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立基调和方向。”③在系统中,还有一些潜在的次价值,它们并不具备很多合法的权威,但只要情况允许的话,它们还是存在的。主价值起主导作用,次价值也有其生存空间。伊斯顿认为,意识形态对权威价值的作用也很大的,一方面表现对典则、当局的合法方式刺激散步性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意识形态看做是有助于政治共同体存在的一个机制。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大多数系统通过努力在成员中唤起和培养所谓的政治共同体感,在支持下降而可能造成的压力之前采取措施。

3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就是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④这一概念。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这几种基本意思: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的分配,也就是合法的强制性的分配。

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对象和它的基本活动方式。同时,指明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政治活动与非政治活动它们两者的重要区别是一种所谓公共性的权威,或者说权威性的这种存在,对社会的总量资源进行一种合法性的强制的分配决策活动,这就是政治本身的含义。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理论的提出为政治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将政治现象放置于整个大的系统之中进行研究,他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政治以及研究,他提倡重建新的价值结构,促进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开展和政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4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缺陷

伊斯顿骄傲于自己的政治系统理论的科学建构方法,认为“现在仍然是研究一般理论的唯一通览全局的方法和高屋建瓴的视角,迄今它尚未遇见竞争对手”。⑤但是,这种理论观点也仍然存在片面性,引起诸多学者的非议。

首先,这种理论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深层动因,就是没有说明为什么社会需要对这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同时,他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的社会价值,但是,实际上呢,不仅仅分配既有的社会资源,它的任务也在于创造社会资源,也就是说,它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且,这样一种高度抽象和高度概念化的理论,除了提供给人们一些认识政治生活的总的原则、一套从生物学中移植过来并加以一番改造的新的概念术语之外,其对于整个政治学研究究竟具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它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在政治学的各个具体研究对象与整个政治系统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且切断了具体的经验数据资料同整个抽象的政治系统之间本应具有的和谐的相关性。它的空洞使它如同一张大网,虽然沿着网的边际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生活这个海洋中的政治层面分离出来,但它却无法进一步地为人们的各个具体的政治行为、政治机构、政治组织等所作的考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具体指导,

最为重要的是,它本身也并不是一个能够将政治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都完整的包容进去的概念框架。根据“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一定义,他把政治活动仅限于是一种决策活动,而实际上,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规制、政治参与等活动。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将被排除出整个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因为它所研究的事构成整个政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处于实际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之外的政治性问题。

所以,戴维・伊斯顿的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还是存在不少缺陷的,它并不是能够将所有政治现象都概括进去的一个万能理论,在此理论上提出的政治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完全囊括所有政治现象的完美概念。

戴维・伊斯顿的系统政治学理论的提出在政治学科学中还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在验证西方甚至是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控制时都会提及他“输入―输出―反馈”的政治系统框架图,仿佛政治系统理论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万能钥匙,可以解释一切政治现象。事实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伊斯顿的系统政治学理论是有很多缺陷的,它并不是一个解释所有政治现象的万能钥匙。

注释

①戴维・伊斯顿.《现代政治理论的衰落》,《现代政治思想》,1985(9):401.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7.

③徐银花.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存在背景及其内核[J].知识经济,2013(02):26.

④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9.2.

⑤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89.5.

参考文献

[1]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

[2]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5]吴清.国家范畴与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05):1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