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05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1

绪论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材料化学主体内容比较关键的部分,在绪论这章应该让学生尽快对材料化学这门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材料化学的主体内容范围及其地位和作用以及一些学习方法,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化和训练方面有一些了解,同时由于是双语教学,不断渗透英语教学内容仍是主体,所以在绪论内容设计上,逐步导入英文教材内容,用英语表述一些概念,对概念的理解上,采取中英文表述,主要是照顾英文理解较差的学生,同时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对材料化学绪论内容进行设计和实践,以下是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总结,以其今后更好地进行材料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方法上“重视学”,“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材料概念的导入

1材料的定义有关材料的定义有以下几种:材料是具有结构、光、磁、电的用途的物质(matterisamaterialwhenthatformofmatterhasstructural,optical,magnetic,orelectricuse)。材料是能为人类社会经济地制造有用器材(或物品)的物质(matterisamaterialwhenthatformofmattercanbemanufacturedintousefulobjectseconomicallyforthehumansociety)[13]。材料是人类用来制作物件,如用具、工具、元器件、设备设施、系统等的物质。《辞海》给材料下的定义是:经过人类劳动所取得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料,而经过工业加工的原料如钢材、水泥等则称为材料[14]。这是以往对材料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基本含义没有太大变化,内容上丰富许多。与时俱进,现在采用英文教材的最新定义,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英文教材的定义为:材料可广泛定义为可用于解决当前或未来社会需要的任何固态组件和设备(thetermmaterialmaybebroadlydefinedasanysolid-statecomponentordevicethatmaybeusedtoaddressacurrentorfuturesocietalneed)[15-16]。例如,钉子、木材、涂料等解决我们住房需求的简单建筑材料(Forinstance,simplebuildingmaterialssuchasnails,wood,coatings,etc.addressourneedofshelter)。

2材料的分类材料分类有很多种,现代材料一般分为金属(metals)材料,高分子(polymer)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等,无机材料如陶瓷(ceramics)、玻璃、水泥、砖瓦等和复合(composites)材料四大类[17]。英文教材将材料分为天然的(natural)和合成的(synthetic)两大类材料。天然的材料分为无机(inorganic)和有机(organic)材料。无机天然材料包括矿物(minerals)、黏土(clays)、砂(sand)、骨(bone)和牙(teeth)。有机天然材料包括木材(wood)、皮革(leather)、糖(sugars)和蛋白质(proteins)。合成的材料包括大块(bulk)、微米(microscale)、纳米(nanoscale)材料。大块(bulk)材料包括非晶态(amorphous)和结晶(crystalline)材料[15-16],这种材料分类更贴近材料化学的定位。

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广义上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物理相(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所组成的固体材料。狭义上是指用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晶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增强的塑料,金属和陶瓷材料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把复合材料定义为由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18-19]。

4新材料与功能材料为适应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发展,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新近出现或研发出来的、或正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无法比拟或更为优异的性能之各种新型材料,均称为新材料。新材料一般具备表征性、先导性、依托性、时间性、优能性和新颖性6个特征[14]。材料通常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是以强度、刚度、韧性、塑性、耐磨性、硬度等力学性能为其基本特征,用于制造以承受重力或传递应力为主要服役方式之结构构件的材料。功能材料则是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生物学性能等,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的材料[14,20-21]。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morton博士提出功能材料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日本材料科技界完善确立,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渐被人们接受。功能材料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国内比较一致的定义,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并被用于非结构用途的高技术材料。这些材料在元件、器件、整机或系统中,可实现对信息与能源的感知、采集、计测、传输、屏蔽、绝缘、吸收、贮存、记忆、处理、控制发射和转换等目的[14]。

5纳米材料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最早认识到纳米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正式把这种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的粒径至少有一维在1~100nm之间,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22-27]。组成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在维数上可分为三类:(1)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寸均在纳米尺度内。如原子簇等。(2)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3)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等[24]。在实际应用中,以一个材料的10%质量分数作为阈值来确定其是否为纳米材料,作为化妆品纳米材料的判断指标[28]。材料及其分类的介绍,主要侧重英文教材的定义,让学生记住其英文表达,同时强调材料的应用及最新材料介绍。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界定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而材料工程是在这些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基础上,对材料结构进行设计和工程化以生产预期性质的系列产品(thedisciplineofmaterialsscienceinvolvesinvestigatingtherelationshipsthatexistbetweenthe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materials.incontrast,materialsengineeringis,onthebasisofthesestructure-propertycorrelations,designingorengineeringthestructureofamaterialtoproduceapredeterminedsetofproperties)[29]。

材料化学的定义

广义上材料化学学科的定义致力于研究组成材料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排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的整体宏观结构/物理性质(thebroadlydefineddisciplineofmaterialschemistryisfocusedonunderstanding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arrangementofatoms,ions,ormoleculescomprisingamaterial,anditsoverallbulkstructural/physicalproperties)。依据这个定义,普通学科如高分子、固体和表面化学都包括在材料化学的研究范围内(Bythisdesignation,commondisciplinessuchaspolymer,solid-state,andsurfacechemistrywouldallbeplacedwithinthescopeofmaterialschemistry)。这个广泛的领域是由研究现有材料的结构/性质,新材料的合成和表征以及利用先进的计算法来预测未知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组成的(thisbroadfieldconsistsofstudyingthestructures/propertiesofexistingmaterials,synthesizingandcharacterizingnewmaterials,andusingadvancedcomputationaltechniquestopredict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materialsthathavenotyetbeenrealized)[15-16]。#p#分页标题#e#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2

[关键词]材料工具宾语化

在早期的语言研究中,工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把材料成分混于工具范畴的。后来的学者大都承认材料成分的存在,并对两者的范畴划分作出了研究。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具有不同的特征,那么在其宾语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区别。

一、工具成分与材料成分的主要区别

(一)句法语义区别

1.“成事性”是工具和材料的主要区别

我们认为,工具和材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和行为客体的关系是不同的。和工具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受事”,“工具”施加作用于“受事”之上,描写可以就此终止。如:

(1)我用小刀切西瓜。“小刀”施加作用于“西瓜”。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描写“受事”因“工具”的影响而变为“成事”,但不管如何,“工具”和“成事”并不直接发生关系。如:

(2)她用小刀刻玻璃图章。“小刀”施加作用于“玻璃”,“玻璃”变成了“图章”,但“小刀”与“图章”不发生直接关系。与“材料”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成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成事”。如:

(3)妈妈用赤豆煮粥。“赤豆”作为材料变成了成事“粥”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是否具有成事性就成为区别工具范畴和材料范畴的主要依据。

2.“有变性”是工具和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材料在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或者在动词语义结构中,其性质、状态或外形、数量、所属、功能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其独立的个体性。例如:

(4)这里的村民都用小米酿酒。(5)你用微波炉热下菜吧。

例(4)中的“小米”在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即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并成为其产品“酒”的一种成分。而例(5)中的“微波炉”在施事者动作前后其性质、状态、功能等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只是施事者的工具。

3.材料具有“融入性”

材料在动作行为完成后产生了或变成了新的事物或现象。而工具只具有“传递性”,即传递施事者的动作,并对受事产生一定影响。它不能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

(6)早饭我们就用花生、绿豆、桂圆什么的煮八宝粥吧。

(7)别用手,用干木棍挑开电线。

例句(6)中的材料“花生、绿豆、桂圆”经过“煮”的动作后成为了“八宝粥”的一部分;而例(7)中的“木棍”只是传递施事者意志和力量的中介,它没有产生或变成“电线”。

根据语言学界认可的“工具”、“材料”句法语义特征判断,以上各例中出现的np是典型的“工具”、“材料”,在语言学界不存在太大争议。

(二)既可作工具又可作材料的成分

这一类在物质世界中既可以做工具,也可以作材料,至于在语言中充当哪一种语义成分,是由整个语义框架决定的。其决定性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名词与动词的关系,一个是几个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相互制约。例如:

(8)他们用松木顶门。(9)他们用松木做家具。

(10)他用这些砖头砸我。(11)他用这些砖头砌墙。

(12)这些毛线用竹针织毛衣吧。

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施事者动作的传递,在动作完成前后其独立的个体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发生了位移,因此我们确定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工具成分。而例句(9)、(11)中的“松木”、“砖头”不仅参与了新事物的形成,而且构成了新事物,是材料成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却成为不同的语义成分,说到底是由动词的意义决定的。而在例(12)中,“竹针”是工具成分,“毛线”是材料成分,而“毛衣”则是成事。这是由名词本身的性质及名词之间的相互制约造成的。因为共现的几个成分已经各自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二、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区别

这里,我们所谓的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都是在一个大的语言背景下,典型受事同现或者虽是隐含的,但人们的完形能力能补充出来。我们做这样的处理以帮助人们顺利将其理解为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

(一)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作宾语的自由度不同

吴继光以“施事性、受事性”、“不变性、可变性”两对语义特征为参照,发现典型工具施事性和不变性强,典型材料受事性和可变性强,从而建立起这样一个连续统:

施事典型工具非典型工具非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受事

从这个连续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被支配性强弱不同。材料成分因为更接近于受事,其可支配性仅次于典型受事宾语,因而材料成分作宾语比工具成分自由。

(二)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一般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是使用工具的一种方式。而材料宾语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制作义,因为动作要作用于材料并产生一种结果。例如:

(13)不听话就用鞭子抽你。你不听话就抽鞭子。

(14)用这块布裁裙子吧。裙子就裁这块布吧。

例(13)中的“鞭子”是典型的工具,由于它存在于一个可选聚合中,除了“抽鞭子”,我们还可以“抽藤条”、“抽鞋底”,这里的动词“抽”表示的是对工具形式的选择。例(14)中的“这块布”是材料,动词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产生成果“裙子”,动词表示的意思自然是具体的。

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决定了动词能不能被描摹动作行为具体情状的状语。例如:

(15)他用大杯大口大口地喝着酒。*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大杯。

(16)她用毛线一针一针地织着袜子。她一针一针地织着毛线。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因此不能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义,可以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

(三)动词的时空性

工具宾语句中动词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并不是某时某刻发生的具体动作,所以动词不能加“着、了、过”等时间成分,也不能与表示动作发生的实体空间的成分共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义,其时空性较强。例如:

(17)他正用大瓶喝着酒呢。*他正喝着大瓶呢。

(18)她正用花布缝着裙子。她正缝着花布。

(四)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扩展性

工具宾语表示的是抽象的动作,所指明的仅仅是对一类事物的利用,而材料宾语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作用于具体的材料上并产生具体的成果。所以,工具宾语成分通常不能采用数量名或指量名形式,而材料宾语成分通常可以。例如:

(19)*她喝了两个大碗。(20)*她吃了那个饭盒。

(21)她裁了两块缎子。(22)他雕过那样的大理石。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关于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3

考生要想完全驾驭材料,至少要将材料读两遍,每一遍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一、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一)带着问题阅读

考生应先看申论要求中的问题,对整个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清楚阅读方向,继而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理清重点段落。也就是说,阅读是为了做题,阅读要有选择性,选择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重点阅读。一般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包括:哪些材料能用在总结概括题型中,哪些材料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关。材料或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或是专家的分析,或是探索性的经验和做法,或是领导人的思路。选择出这些材料,也就基本达到了第一遍阅读的目的。

(二)了解材料内容——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理解词意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一般都为“半成品”,也就是说这份材料虽说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积,但也仅限于进行过一次初步的加工,因此这份材料可能会是逻辑顺序不十分明朗、内容分散的诸多信息材料的罗列和累积。材料的形式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每一个小的自然段落表述一个信息;第二,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混合在一起;第三,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的信息。无论材料的形式、结构如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

考生第一次接触申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第一次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材料内容。阅读过程中要掌握的技巧如下:

1.速读。对于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的考生来说,这一次的阅读速度应适当放快。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为加深对材料内容的印象,尽快理解材料的内容,考生对关键的词和句子应该边读边用自己习惯的形式做一个记号,例如:画圈、画线。对于主题内容一目了然的自然段、层次,考生可直接在后面用简短的词、句边注眉批。这样做可以减轻第二次阅读的负担,也节省了时间。

3.把握材料关键句。关键句在材料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第一,提示段意。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提示材料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是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第三,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理解关键词意。词是材料的基本元素,对一些特殊的词多加注意,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对理解整个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多义词。这里的多义词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具有的特定意义,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包括词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等。

第二,代词。代词在材料中的运用非常多,也非常灵活,指代的内容很广,例如:实词、短语、句子、语段,或动物、人、事物,以及其它复杂的概念等。

第三,重点词。对于意义比较重要的词语,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段的内容,从该词的基本意义出发,结合上下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将结论代入原文进行验证,要注意从语段甚至材料内容出发进行分析。申论材料中的重点词一般表现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征、实质、观点、认为、方式等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的目的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动、具体的直观可以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但如果不能总揽全局,便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所以考生在阅读时,既须“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这次阅读相对于第一次来说应属于精读。

下面就理清脉络的步骤具体做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方法

每读完一个自然段落或层次,通过对该自然段的分析、综合,应在后面用自己读得懂的语句简练的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概括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把握这些关键句,然后整合、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句在理解材料内容方面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材料关键句的原因之一。请看下面这段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和干部们每经历一次改革,待遇和福利都上一个台阶不同,对群众来说,很多改革完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而言,改革通常意味着“下岗”、“买断工龄”、“竞争性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不仅货币收入很难增加,连原来的安全感也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这个语段在一开头就提出“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的观点,”后面的表述都是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的。可见,只要抓住关键句,就可以充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2)第二种——总结概括法

当自然段中没有关键句,整段只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信息罗列、记述下来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较少,信息相对单一,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概括出来。

2.技巧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虽然在进行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求考生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但因为第一次阅读时,考生对材料的把握不可能非常深入、细致,一定会有遗漏和未解决的部分,有了第一次的整体的了解,在第二次阅读时再来做这些工作就会比较全面。

(二)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通过上面对各个自然段的分析,考生已经对材料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把握,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合并同类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了。具体说,就是通过对材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较、将阐述同一问题的自然段归在一段,进行分类和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层次,继而再通过对所划分段落层次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出各段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考生做简短有效的边注眉批。同时,考生要注意材料的不同角度与主题的一致性。申论材料虽然结构比较混乱、内容多且复杂,但所反映的主题内容一定是统一的。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这一主题思想,或者说是一个主题思想在不同角度的反映。

我们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对这一环节进行演练。

材料:

l.某记者因为眼睛轻微不适前往方庄第一医院就诊。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结膜炎,在处方上开的是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这家社区医院划价每支15.7元。

2.记者随后在相距百米的××购物中心,看到药品专柜一模一样的滴眼液售价仅为6.6元。两者价格相差2.3倍。

3.记者又来到堪称国内最高规格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放心的药价。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这种滴眼液又派生出一个新售价——每支12元。

4.按照环丙沙星滴眼液的使用说明书,记者按图索骥拨通了某某制药厂的电话。这个厂的销售科科长报出了出厂价:“一次进货一箱以上,每支价格3.8元。”

5.据××市物价局某处长介绍,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环丙沙星滴眼液,属于企业按规定的作价办法自定价格的药品,它必须先到××市物价局进行登记后才能销售。再加上国家规定的正常差率后,这种药品在北京市场登记公布的价格是:每支批发价为5.75元,零售价为6.6元。某处长说,无论是在药店还是在医院出售,可以低于××市物价局公布的药品价格,但决不允许高了。

6.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厂家按不同的类型给批发商20%左右的进销差率,批发商再给零售商15%的批零差率。此外,对企业按作价办法定价的药品,可以有50%的工商让利。这些都属正常的经济行为。

7.如果按厂家报的实际价格进行推算,环丙沙星滴眼液的批发价大体上应为4.75元,零售价应为5.46元。

8.记者随后拨通了这种药品在××市的两家批发商——××医药公司和××第一批发部的电话。接电话的两位女同志都不愿意透露从厂家的进价,但比较爽快地报出批发价:规定批发价——每支5.75元的八六折,就是4.95元。××第一批发部接电话的女同志说:“给医院一般都是八六折。”

9.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药店零售而言,医院开药的中间环节要复杂很多。一般情况下,厂家聘请医药代表或业务员,由他们负责向各医院进行“公关”。一所医院需要攻下的关口至少有:医院负责人、负责进药的主管和经办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医生。每个关口都要暗地里“奉送”一定的回扣,从2个百分点到15个百分点不等。

10.知情者称,医生开出一支环丙沙星滴眼液,可提取占零售价10%的“好处费”。

对这份材料划分层次:

1~3段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商场的售价。

4~7段依据药品价格管理方法,证实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了规定标准。

8段市场上批发价证明医院的售药价格高出规定标准,而且批发商的价格也高于规定标准。

9~10段医院出售高价药的原因是医生收受“提成”。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考生通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系统化,再通过整体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的在脑海中归纳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质的过渡。每个材料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某些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什么感情……总之,无论从哪种角度来阐述,无论什么材料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要归纳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中心思想通常有以下几种总结方式:

(1)标题是主题;

(2)文章开篇提示主题;

(3)文章结尾提示主题;

(4)关键语句提示主题;

(5)通过材料结构、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中心思想。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4

关键词:雕塑;材料;气氛

视觉在现展出大归模的变化,而当代雕塑也从其变化之中发生了许多“效果”,在此之前历经的几千年,许多人观看雕塑的定位在于,把它当作空间中的一种陪衬品或者只是认为雕塑是,集体安放进入博物馆里的历史品,忽略了当今雕塑,由于在场域和观念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以雕塑为主导性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空间营造能力。空气中感染的氛围感是当今雕塑艺术在脱离架上雕塑后,宣布的两种不同状态。其一是不在紧紧相连于宗教的现场感,其二是艺术家开始利用场域或场景进行以雕塑为主的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的意识到雕塑不仅是在强调本质,还加重了创作者想表达的明确观念性和作品本身的整体故事性。

固有的印象之中,雕塑是什么?除了主体是立体空间的过度,或者是一种三度空间的形式感,雕塑的原貌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全球化”的概念下有些混乱,却不断的在延伸和扩展,如同人类对未来感的未知及何去何从一般,“雕塑”对一些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中出现。伴随着互联网讯息时代的到来直至3D立体电影和科技的助阵之下,人类的生活圈被许多的视觉所充斥着。“全球化”的造就人类信息点和习惯性的一大改变。摄影科技与手机的结合,每家每户一台电视或多台,苹果手机随看随听,计算机成为每个人需要的配备,可以运用软件做成3D立体模型,然后便有机器能刻画出来。这是我们在30年前或更早的时期从未能想象过的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改变也使得雕塑艺术走向趋势不得不转动起来,雕塑展览的定义也因时制宜的产生变化。

材料对雕塑来说是一种媒介,雕塑使用的材料以稳定的体量占据一定的三维空间,并影响周围显示着的气氛感。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代,原始雕塑艺术便产生,形象成为当时避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早前绝大部份艺术家都以宗教题材做为创作基本,大量的运用大理石或者木雕材料特性显然没现代来的多变,值得一题的是贝尔尼尼(G.L.Bernini.1598~1680)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有人说,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成为一些柔顺可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融。他把雕塑本身应该有的动作感带动到又加上了更重要的材料运用与融会使雕塑整体性及气氛更加的表现出状况.摆脱了宗教带来的更多因素体现作者本身对其材料的独特构造性,而文艺复兴后的百年之后,出现的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摆脱大理石制造方式直接的运用泥巴和,用手按出雕塑形体,再运用青铜浇铸而成,当时有许多人认为那是直接从人体上翻下来的模型,并没有意会到这是一次摆脱宗教形式感,发挥创造力及材料特性体现雕塑作品。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5

[关键词]著名人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2―0123―02

著名人物的档案,是著名人物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创作活动及著述工作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文字材料。

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杰地灵,在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优秀人物。在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地进行了一百多年反帝反封建的浴血奋战。从虎门硝烟、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英勇壮烈的革命斗争,造成了无数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刘少奇……,正如在他的词中所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们祖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家,以及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进步的思想和卓越的创造,为祖国的历史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为祖国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成为我国极为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所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人物,他们所进行的杰出的社会活动,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今天我们研究他们,纪念他们,不但可以从他们的社会活动中,看到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面貌,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祖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其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珍贵的文书材料,已有相当一部分散失了。仅存的一小部分,也极为分散地保存在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手里。这对我们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编修史志和编写人物传记的工作,造成了极大地困难。所以,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当代)的杰出人物的材料,建立起他们的个人档案,集中统一地进行科学的管理,对维护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的安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明确著名人物的范围

建立著名人物档案,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物称得上著名人物?也就是说,必须明确著名人物与一般人物的划分界限,必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取舍标准。我们认为,所谓著名人物,应该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的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诸如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宗教等)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或有过较大贡献的人物。比如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卓有成就,富有名望的各界社会名流,如著名的教授、专家、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实业家等;形成了独自的流派和风格、享有盛名的书画家、作家、艺术家,以及在宗教方面颇有名气的高僧等。再就是像、雷锋、向秀丽这些人民英雄,以及全国劳模,应该算是著名人物。因为这些不朽的英雄和光荣的劳动模范崇高伟大的思想品德,以及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的献身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在革命的理想、情操、品质、精神方面树立了一代风范的人物,是值得人民永远纪念的英雄模范。

当然,“著名”与“不著名”是相对的,必须具体分析。同时,全国性的著名人物与地方性的著名人物、省的著名人物和县的著名人物,又有些不同。有些人在地方来讲是著名人物,在全国来说就算不上了。

某些影响特别大的反面人物,其档案对历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必须纳入收集范围。

二、著名人物档案形成的特点

首先著名人物档案大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不是机关公文,是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形成的私人文书材料。因此没有收发文登记制度,材料的收集保存没有制度来保证,也没有专人来保管。这是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不易收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由于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他们个人的活动,这部分属于私人所有,这一点与其他档案有很大区别。国家档案馆要征集这些档案,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第三,机关的上下隶属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工作活动地域也基本不变;著名人物则不一定,有些著名人物,社会活动范围较广泛,活动地域的变化迁移也较多,在他们活动过的地方,一般都会留下他们的材料。这就使得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具有分散性的特点。第四,著名人物复杂丰富的社会活动内容和个人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形成的文书材料带有复杂性的特征。如从材料的类别上分,有书信、记录、著作、证书、表格、公务文书等;从文书的制作材料分,有声像、文字材料等;从材料的作者来分,有本人形成的材料和别人为他所写的材料。此外,人物作为立档单位,各类人物的差异也比较大,如艺人、医生、学者、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华侨名流等,他们形成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三、明确著名人物档案的征集收集范围

笔者认为著名人物的材料齐全与否,主要是看其能否全面反映出著名人物的生平、活动。因此,收集材料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能综合反映其各方面情况的最基本材料;二是能够反映出对其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有影响的条件、环境的补充性材料;三是各级组织部门为其做出的坚定性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方面:反映其生平的各类书表。如入党、入团或参加其他党派、团体的申请书、志愿书,职称评定的呈报表,个人履历表,工资表等;各种证件。诸如出生证、毕业证、结业证、党费证、会员证等等;自传性材料。如自传、日记、个人回忆录等;工作和学习笔记;与友人、亲属、战友及其他人的来往书信、便签、电报等通讯材料;本人各种著述(包括各种理论著作、学术著作、美术等)的原稿,修改稿和定稿,工程图纸等;有关人物、报刊、杂志为其编写的传记、报告文学、事迹介绍,以及对其作品论著的评介性材料;政府或组织对其发出的任免书、奖励材料、所受勋章及领导人为其所题的题词;本人的照片及其活动的录像、录像带等;本人或其家庭的房产、地契文书、账簿、家谱等等;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为其举办的报告会、展览会、广播电视报导形成的才来哦;本人起草的公务文书(含会议讲话稿)的副本或复印件;遗嘱、委托书、绝命书等遗言性材料。

以上所列,只是大体的收集范围。由于有些材料并不是所有人物都具有的,如论著、设计图、任免书灯,因而在进行收集时,应从事迹出发,尽可能把能反映其本人历史情况的材料收集齐全。

四、著名人物档案资料征集收集的注意事项

根据著名人物档案的形成特点,在收集工作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必须依靠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各级地方部门的支持。因为收集某个人的档案材料,涉及到的单位部门、群众组织和有关人员比较多,如果没有党组织和政府的支持,没有有关单位、人员的重视,并得带他们的积极配合,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

其次,应该由档案部门统一进行收集。档案部门应取得组织、宣传、文教、统战等部门的协助,克服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现象,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统一进行收集。过去,一些部门如博物馆、文史馆、图书馆等,在收集图书与文物的同时,对一些著名人物的历史材料也做了不少的收集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这些珍贵材料的散失,但把这些材料长期保存在各个部门和将原件长期陈列,是不利于保护档案的。因此,这些材料的原件,应保存在档案馆,其他部门要利用这些档案材料进行研究或用于陈列,应该用复制品。

第三,把重点征集和普遍收集结合起来。档案部门对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要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对一些已确定为著名人物的材料要分配专人与有关单位、人员加强联系,扩大线索,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一次突击性的收集,以避免材料继续流散。此外,在一些敌伪档案中,在旧书店和废纸收购站中,以及在著名人物的一些亲朋师友中,有时也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应进行普遍收集。

第四,向个人征集,应遵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自愿的原则,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并讲究收集方法。如有可能,最好是收集原件;一时还收不上来的,先采取借来复制的办法;一些材料如私人信件等,如果个人尚不愿意交出,则可以先登记线索,以便于日后收集。

五、著名人物档案收集后的整理方法

(一)区分全宗

形成材料较多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全国性、全省性人物,可单独构成全宗;形成材料较少的著名人物,可按时期或行业,组成联合全宗。

(二)分类整理

一个人物的档案材料,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整理的方法,可以按照材料的特征,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如书表类、证件类、传记类、通讯类、著作类、评介类、奖惩类、声像类、账簿类、遗言类等等;也可按时期分类。有些材料比较多的类,如著作类,还可以再细分为文学类、美术类、专著类等。

(三)按材料的类别,结合年代的顺序立卷

由于个人形成的文书材料,不像机关文件那样一文一事,而往往是一份材料里面同时记述着几个问题,如信件、日记等。另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也往往事比较繁杂的,较难按问题进行分类;况且事情的处理也不一定有文字材料保存下来,所形成的材料远远没有机关多,一个人的材料,一般是采用一次立卷归档的办法。因此,著名人物档案的立卷,不宜照套机关年代―问题或其他立卷方法,而应该按材料的类别,并结合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组卷。如果某些类的材料数量少,还可以把几个类合成一个卷宗;至于材料多的类,则可以按前面所说,再分为几个小类进行组卷。

(四)案卷的排列

为了查找利用的方便,案卷的排列必须做到有规律可寻。一般说,著名人物的案卷,采用按姓氏笔画排列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五)编制检索工具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6

关键词合同风险负担租赁

我国合同法在买卖合同一章中,明确了买卖风险转移的时间界限和风险的负担。但在其他合同中,对此规定不是很明确。本文拟就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及承揽合同的风险负担做一探讨。

一、租赁合同

我国《合同法》第231条规定:“因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致租赁物部分或全部毁损灭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不支付租金;因租赁物全部或部分毁损灭失,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依此规定,租赁物发生风险时,承租人可以请求减少租金或不支付租金,这说明由出租人承担租赁物毁损灭失所致的租金损失。这样规定不同于交付转移风险的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的一般规则。笔者认为,是因为租赁合同转移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承租人获得租赁物使用权是以支付租金为代价的,如果标的物毁损灭失,他便丧失了使用租赁物的机会,非归责于他的原因还要他承担风险,有悖于理。

关于租赁物自身的风险转移,我国合同法虽未明确规定,但自罗马法以来,就形成了物之所有人负担风险,即天灾归物权人负担的法律思想。故,当事人若无约定,由出租人按所有人主义承担该风险为宜。

二、融资租赁合同

融资租赁合同既有买卖合同性质又租赁合同性质,使得它的风险承担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否既采买卖合同的交付主义一般原则,又采租赁合同的所有主义原则呢?

融资租赁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如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承租人)交付租赁物前发生风险,因出卖人实际控制支配租赁物且负有交付租赁物义务,租赁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其承担应没有争议。但如出卖人已向承租人交付了租赁物后发生风险,由出租人还是承租人承担风险呢?笔者赞同按如下情况区别对待为宜。如果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明确约定租期届满后租赁物归承租人所有,则出卖人向承租人交付租赁物,等于向买受人交付租赁物。此种融资租赁合同中,买卖合同性质更强一些,承租人向出租人购买租赁物是为了解决自己一次性购买租赁物所需资金不足,目的是融资。而出租人向承租人融资,不是为了获取租赁物所有权,而是获取租金,最后取得租赁物所有权的是承租人。按买卖合同中交付主义原则,承租人是买受人,出卖人向其交付了标的物,风险自然移转其承担。这也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融资租赁合同中,承租人享有对融资租赁物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出租人的所有权受到承租人租赁权的限制,风险由承租人承担。由承租人承担融资租赁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体现了“利益之所在,即风险之所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要求。

如果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对租赁物所有权无约定,则按合同法250条的规定,租赁物归属于出租人所有。此种融资租赁合同中,租赁合同性质更浓厚一些,出租人是租赁物的所有权人,出租人将租赁物租给承租人使用,目的是获取租金。按所有权主义,所有权归谁风险由谁承担。即风险应由承出租人承担。

三、承揽合同

关于承揽合同的风险转移,我国合同法第265条规定:“承揽人应该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和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承揽人仅在保管不善情况下才承担风险,若发生不可归责当事人的原因而引起的风险由谁承担呢?

我国合同法并未做出规定。笔者认为,不妨参照各国通用做法。如《法国民法典》第1789条规定:“在承揽人仅供给劳动力或操作的情形,材料灭失时,承揽人仅对于其本身的过失负担赔偿责任。”《德国民法典》第644条规定:“(1)工作验收之前,由承揽人承担风险。定作人迟延验收的,风险移转于定作人。对定作人提供的材料意外灭失或者意外毁损,承揽人不负责任。(2)经定作人要求,承揽人将工作送至履行地以外的其他地点时,准用第477条关于买卖的规定”,说明承揽人承担标的物交付前的风险,定作人承担所提供材料的风险。《瑞士债务法》第376条前2款规定:“在交付前,工作成果因意外毁损的,承揽方无权请求赔偿其完成的工作也无权请求赔偿其支付的费用。但定作方未及时接受工作成果的除外。因意外造成的材料毁损,由提供方承担后果”。《意大利民法》第167条规定:“在定作人接受成果前或者在检查成果时并未发生迟延,如果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任何一方的原因发生了灭失或毁损,材料是承揽人提供的,则标的物的灭失或毁损由承揽人承担。如果定作人全部或部分提供了材料,他要对其提供的标的物的灭失或毁损承担损失,其余部分由承揽人承担”。

可见,各国立法对于报酬实行交付主义的风险转移原则,而对于材料则实行所有人主义的风险转移原则。即在承揽人交付定作物前,由承揽人承担报酬的风险。定作人提供材料的,由定作人承担材料的风险。承揽人自己提供材料的,由承揽人自己承担材料的风险;在承揽人交付定作物之后,由定作人承担报酬的风险。由于定作物此时包含材料与已物化的承揽人的劳动,则定作人承担材料的风险,承揽人自担由于定作物毁损灭失所导致的承揽人物化劳动的灭失。

从立法技术上讲,这些规定在表述上所采用的技术是先一般性地规定整个工作物的风险负担问题,然后再例外地规定当材料由定作人提供时的该材料的风险负担规则。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7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

引言

塑料这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是塑料这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随着其用途的扩大,带来产量的增加,因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处理技术(焚烧、掩埋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回收利用也存在着局限性,而且这些处理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开发可降解塑料来解决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义

可降解塑料虽然至今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定义,但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在通过研究相关术语的标准对其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其化学机构发生明显变化,并用标准的测试方法能测定其物质性能变化的塑料。这个定义基本上与降解和裂化的定义相一致。

二、降解塑料的分类及降解机理

1.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包括合成型也叫共聚型、添加型两种,该种塑料在日照下会受到光氧作用并吸收光能,光能主要为紫外光能,因此而发生自由基氧化链反应以及光引发断链反应,从而降解成对环境安全无害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其中通过共聚反应在高分子主链引入感光基因而得到光降解特性的为合成型降解塑料,这种塑料通过调节感光基因含量来控制其光降解活性。目前某些可用于包装袋、容器、农膜等范围的乙烯―Co共聚物和乙烯―乙烯酮共聚物已实现工业化。通过将光敏助剂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而制造成的为添加型高分子光降解材料,这种类型的塑料其降解原理为光敏剂会受到紫外光的诱导,将它添加到塑料中可以引发并加速塑料的光氧化。光敏剂在光的作用下可离解成为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因此该类型塑料的光降解特性是由光敏剂的种类、用量和组成决定的。

降解塑料向深层发展的一个标准是可控光降解塑料,它在具备光降解的特性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特定的光降解行为。它被要求能控制诱导期内力学性能,并保持该性能在80%以上。因此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对光敏剂的使用有更高的要求,在光敏剂可控制光氧化曲线的同时,也要注重控制光氧化的时间。

2.生物降解塑料

在自然界中受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作用而降解的塑料为微生物降解塑料,该类型塑料的种类有部分生物降解型、完全生物降解型、化学合成型、天然高分子型、掺混型、微生物合成型和转基因生物生产型。

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完全分解成Co2和H2o的为最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通过研究可发现,酶在塑料水解、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生物降解的实质。酶会导致主链断裂,从而相应的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使其失去机械性能,以便于微生物对其更容易的摄取。

生物降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经历三个阶段。

条件为:微生物(真菌、细菌、放射菌)的存在。

拥有氧气,并要求一定的湿度,还要有无机物培养基的存在。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60摄氏度,pH范围在5~8之间。

三个阶段为:

初级生物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塑料等化合物的分子化结构发生变化,使原材料分子的完整性被破坏。

环境容许的生物降解――原材料中的毒性可以被去除,以及人们所不希望的特性的降解作用同样可以除去。

最终生物降解――塑料通过生物降解,被同化成微生物的一部分。生物降解过程中主要的三种物理化学反应:

物理作用――微生物细胞生长在对塑料的机械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作用――微生物在破坏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起到化学作用。

酶直接作用――本质为蛋白质的酶,含有20多种氨基酸,它们能降低被吸附塑料分子和氧分子的反应活化能,以此来加速塑料的生物分解。

3.光-生物降解塑料

顾名思义,这种塑料兼具生物和光双重降解功能,使得其达到完全降解的目的。光降解高分子材料有两种:淀粉型和非淀粉型,其中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高分子的天然淀粉作为生物降解助剂。这种在高分子材料中同时添加自动氧化剂、光敏剂以及生物降解助剂等作为配置方法,来达到光-生物降解的复合效果。含有多种化学物质而形成的非淀粉型光和生物降解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吹塑制成可控降解地膜,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薄膜不仅具备保温、保湿和力学性能,还具备可控性好、诱导期稳定等优点。

目前,光-生物降解塑料处理工艺的关键是淀粉的细化很热结构水的脱除,处理设备复杂,因此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由于其设备的投资需要的资金大,复杂的工艺以及缺少该方面的人才技术人员,导致其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步履维艰。

总结:

近年来在国内外,可降解塑料的开发与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工艺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化的推广也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拓宽用途、提高性能等。更要注意的是降解塑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缺乏确切的评价,识别标志、产品检测没有完整的体系导致市场混乱。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降解塑料的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相对较成熟的是光降解塑料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由于其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是开发的热点,光-生物降解技术则是主要开发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裴晓林;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L-乳酸高产菌株及其发酵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档次不断升级。为适应这种需求,服装面料的开发也变得丰富多彩,仅人造革和合成革就能找到几十种不同产品,因其与真皮或涂层织物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无论在组成材质、物理性能、外观等方面都很难区分,在产品分类、检测标准等方面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梳理,比较了它们在定义、物性、检测标准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并在标准选择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2人造革和合成革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人造革和合成革的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模仿真皮,相对于真皮而言,它们具有物性平均、原料来源充足、价格低廉等特性,在服装、制鞋等行业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人造革和合成革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标准定义不尽相同[1],主要有以下几种[2]:

(1)按基材定义。按照《鞋类术语》(iSo?19952:2005)的叙述,以经纬交织的纺织布为底基的称为人造革;以天然革组织结构为标准,用弹性高分子材料浸渍纤维层,弹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连续微细多孔结构,纤维层具有无规则三维立体结构(非织造布)的合成材料称为合成革。

(2)按树脂定义。人造革在《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中的定义为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物、无纺布(不织布)等材料的基布(也包括没有基布)上形成聚氯乙烯等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质。合成革:指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物、无纺布(不织布)、皮革等材料的基布上形成聚氨酯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质。

(3)按模拟效果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对人造革与合成革的定义主要是依据基材的性质和对真皮的模拟程度,即人造革是一种外观、手感似革并可部分代替其使用的塑料制品,通常以织物为底基,涂层为合成树脂;合成革是模拟天然皮革的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能,作为真皮的代用材料的塑料制品,通常以非织造布为网状层,以微孔或膜结构聚氨酯为粒面层,其外观与性能都与天然皮革相似。

以上对人造革与合成革的三种定义大相径庭,使人困惑。“人造”与“合成”只是区别于天然真皮的加工方式而已,“人造革”和“合成革”也可以说成“人工革”。回顾人工革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利用硝酸纤维素溶液涂覆织物所制成的硝化纤维漆布来仿皮。后来以机织或针织材料为底基,表面以聚氯乙烯(pVC)为涂层,制成外观类似天然皮革的人造革。20世纪50年代,聚氨酯(pU)逐渐代替聚氯乙烯pVC作为人造革涂层材料。由于聚氨酯性能的优异,聚氨酯人造革迅速成为人造革的主流,延续到现在。但结构上与真皮有显著不同。20世纪60年代,通过使用无纺布为底基,中间以织物增强,表层涂敷聚氨酯而制成的仿皮材料,因其从外观和结构上更像真皮故取名为聚氨酯合成革。它是人工革的第二代产品。1968年,日本的涤纶超细纤维合成革诞生,它是迄今最类似于天然皮革的外观及性能的合成革[2-3]。

综合目前的定义和人工革的发展历程,以底基的差异为基础用于区分人造革和合成革比较合理。建议在新修订标准时,可以对人造革和合成革的定义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按涂层树脂的种类并结合基材再辅助模拟效果的方式进行明确定义。例如聚氨酯人造革、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合成革等更容易跟国际概念接轨,并且很完善,既方便消费者的理解,又有利于概念的统一。

3人造革与涂层织物的关系

在这里人造革是指按定义(1)中以织物为基布以合成树脂为涂层剂的材质[4]。涂层织物是指涂层粘合材料在织物一面或正反两面原位形成单层或多层涂层的一种纺织品。涂层织物的特点如下:

1)涂层织物使用的涂层剂种类多样,有聚丙烯酸酯(pa)类涂层、聚氨酯(pU)类涂层、聚氯乙烯(pVC)涂层、有机硅弹性体涂层、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涂层,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胺、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其中皮膜感较强的聚氨酯(pU)类涂层、聚氯乙烯(pVC)涂层也是人造革种类中常见的。

2)涂层织物的基布为机织物、针织物。与人造革有相同的底基。

3)大多数服装用涂层织物的外观和手感因粘合层较薄与人造革差异明显,其目的通常也不是为了仿天然皮革而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如防风、防雨、防紫外线等,或是为追求特殊效果如纸感涂层,珠光涂层等。而人造革的外观、手感与天然皮革很接近。

综上所述,从广义上讲以机织物和针织物为基布的人造革(pVC革和pU革)是一类特殊的涂层织物。

4人工革服装检测标准的选择

按照我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生产企业有选择产品标准的权力,但一旦选定,对生产企业来讲必须按照选定标准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并且对其产品所带给消费者的潜在风险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正确选择测试标准是生产中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际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1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

人造革与合成革服装产品应与所选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相符。表1是相关的人造革、合成革面料及其服装产品的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

通过对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产品分类的比较可以看出,QB/t?1646—2007《聚氨酯合成革》标准不适用于服装用革面料。通常服装企业对面料质量控制或在面料采购贸易中可以采用其余各项标准。FZ/t73028—2009《针织人造革服装》是仅有的成衣标准,其适用范围也只适用于以各种针织人造革(以针织布料为基布,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为主要面料成批生产的各类服装。而目前很多以机织物和无纺布为布基的人造革、合成革服装产品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推荐性标准。

鉴于此情况,企业在人工革仿皮服装的质量检测时,首先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的要求。若涂层剂为聚氯乙烯的人造革同时也要符合GB21550—2008《聚氯乙烯人造革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另外还应符合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对于各种针织人造革可以直接选择FZ/t?73028《针织人造革服装》,目前其他人工革服装,例如机织人造革服装,还没有相应的行业产品标准。建议企业应参考相关标准制定企业标准。

4.2面料检测与成衣检测标准的比较

以针织物为底,以聚氨酯树脂为涂层的人工革面料按定义(2)符合QB/t?2958—2008《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的检测适用范围,同时其成衣若按照定义(1)或定义(3)也符合?FZ/t73028—2009《针织人造革服装》的检测适用范围。但是两个标准中相同项目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指标却有较大差异。例如:

1)表面颜色牢度:QB/t2958—2008《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和FZ/t73028《针织人造革服装》虽然用的测试方法一样,但是检测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却不同。前者(为面料标准)按方法标准GB/t392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里的规定干摩擦为10次,湿摩擦为10次,技术要求为:贴面产品:干:4级,湿:3级;绒面产品:干:3级,湿:2级。而后者(为成品标准)则明确了摩擦循环次数干摩擦为50次,湿摩擦为10次,技术要求干湿摩擦均为3级。

2)耐顶破强度:在《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中采用的测试方法GB/t1539《纸板 耐破度的测定》,在《针织人造革服装》中参照GB/t19976《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钢球法》。

3)可致癌芳香胺染料:在QB/t2958—2008《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中用GB/t19942《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的方法,测23种禁用aZo染料,技术要求为<30mg/kg,在FZ/t73028《针织人造革服装》中采用GB/t17592《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方法,按GB18401考核,测24种禁用aZo染料,技术要求为<20mg/kg。面料阶段比成衣阶段检测aZo染料的种类少,技术要求也低。

4)耐碱液水解牢度在《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中碱液的浓度为10%,而FZ/t73028《针织人造革服装》中是5%的浓度,同时温湿度环境也不同。

5)撕裂负荷:《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与《针织人造革服装》标准中测试方法相同,但面料阶段要比成衣阶段的技术要求低。前者为经向≥12n纬向≥10n,而后者为≥14n。

因此,企业在产品质量检测中应特别注意,相同测试项目按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按成品标准的测试结果,由于测试方法、技术参数或技术要求的不同,结果的差异可能会很大。符合半成品质量标准如《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的,不一定符合成品标准如FZ/t73028《针织人造革服装》的质量要求。故服装企业不仅要重视所采购面料要符合面料标准,成品标准的选择和质量检测也至关重要。

5建议

综上所述,从广义涂层织物的范畴来讲,对于以织物为底基的人造革服装,企业虽然可以按照最终用途和织物结构、基布成分来选择产品标准,如FZ/t?81007《单、夹服装》,FZ/t81008《茄克衫》,GB/t2662《棉服装》(不适用于填充物为羽绒的产品),GB/t14272《羽绒服装》等,但是这些标准只对服装基本性能进行了考核,对于以聚氨酯、聚氯乙烯等化工树脂为涂层的人工革面料而生产的服装产品来说还不是很完善,例如可萃取重金属、有害表面活性剂(apeo)、低温耐折牢度、抗粘连性、耐碱液等项目一般服装标准里都不考核。所以为了降低风险,更好地打造品牌,建议企业应制定较完善的产品企业标准。一方面要根据人工革区别于其他纺织品的理化性能特点,增加对低温耐折牢度、抗粘连性、耐碱液等项目的考核;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参考现有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如QB/t4045—2010《聚氨酯家居用合成革安全技术条件》,QB/t4046—2010《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革通用安全技术条件》等)更符合环保生态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晓芬,李卫东.浅析合成革与人造革的区别[J].中国纤检,2011,(6):55-57.

[2]曲建波,等.合成革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范浩军.人造革/合成革材料及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沃尔特·冯.涂层和层压纺织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QB/t1646—2007聚氨酯合成革[S].

[6]GB/t8948—2008聚氯乙烯人造革[S].

[7]GB/t8949—2008聚氯酯干法人造革[S].

[8]QB/t2958—2008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S].

[9]QB/t4045—2010聚氨酯家具用合成革安全技术条件[S].

[10]QB/t4046—2010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革通用安全技术条件[S].

[11]GB21550—2008聚氯乙烯人造革有害物质限量[S].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9

关键词: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

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20世纪60年带提出了“格”语法理论,用来分析语义的深层结构,即动词与名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这里的“格”是“语义格”,是指与谓词有及物性关系的体词或体词性结构。汉语自从引入“格”概念之后,对于汉语中格的数量及格的区分标准意见不一,有人(贾彦德)划分了22种格,有人(鲁川、林杏光)划分了26种格,他们划分的细致程度不一样,在工具与方式,工具与材料的归类上不一致,如:鲁川、林杏光(1989)把工具归为方式格,而王书费(1984)程松(1992)随利芳(2002)都把材料格归为了工具格。而现在我们普遍认同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的独立地位。但是,给出一个区分它们的形式标准还比较困难。例如:

1、“压”

a+用i+……p/Go如:他用右手压着下面。

有人认为工具格i应为方式格m。

2、“揉”

m+(a+)……+p1如:这瓶药水揉小腿。

有人认为方式格m应为工具格i。

本文尝试通过例句的分析,归纳出工具格与方式格、材料格形式化的区分标准。

一、关于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

关于这三种格,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范围界定,它们都是句法概念,是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

工具:我们所说的工具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物件或器官,而是句子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的一部分,是动作发出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凭借。如:“锅”是做饭的工具,在“他用那口锅做饭”中,的“那口锅”从语义结构看是“做”这个动词结构中的工具成分。但在“他修好了那口锅”中“那口锅”虽然是物质世界中的工具成分,但却不是语义结构中的工具成分。

材料:我们所说的材料不是物质世界中的原材料,而是句子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的一部分,确定某语义成分是不是材料,应看它是否具有语义结构中材料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方式:方式本身比较抽象,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有形的事物和它相对应,一般不会出现上面材料格与工具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例如:“食堂”是处所,但在“吃食堂”中,食堂成了方式。

二、工具格与材料格的区分

工具:指动作进行所使用的东西。如:他用刀切肉。

材料:动作进行所使用的材料。如:他用黄泥捏了个小人。

关于工具与材料的区分,袁毓林说:“至少有两类应视为材料,即该实体在事件发生后确实附着在客体上,但过一段时间,或在后一个事件中又可以完好的分离开来”。这句话指出了材料有“依附性”的特点,但仅这一点,还不能很好的把材料与工具很好的区分开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找出两种语义格区分的其他特征。如:

1我用水浇花

2他用纸糊窗户

3张三用水泥抹地板

4他用江米熬粥

5小李用排骨炖汤

6木匠用枣木打家具

7老王用大碗吃饭

8小赵用钢笔写字

这八个句子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句式来表示:S+用+np+V+o(S表示主语,V代表动词o表示V的宾语),但是这几个句子表面统一,实际却存在着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验证:

1我用水浇花――花我浇了水

2他用纸糊窗户――纸他糊了窗户

3张三用水泥抹地板――水泥张三抹了地板

4他用江米熬粥――江米他熬了粥

5小李用排骨炖汤――排骨小李炖了汤

6木匠用枣木打家具――枣木木匠打了家具

7老王用大碗吃饭――大碗老王吃了饭

8小赵用钢笔写字――钢笔小赵写了字

可以看出,1―6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S+用+np+V+o――np+S+V+o而7、8不可以,这和句子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1―6中的动词有[+依附+变化]的特征,而7、8中的动词有[依附变化]的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1-3中随着动作的进行,np所指的物体便依附于o所指的物体了。例如:(1)中“水”经过“浇”的动作便依附于花了。例(2)中“纸”经过糊之后便依附于窗户了。例(3)中,“水泥”经过“抹”之后便依附于地板了。4-6中,np经过V的作用被耗费,并转换成新的物质。形态也变成了o,o是用np产生的结果。例如:4中的江米在经过煮之后变成了粥,5中的“排骨”经过煮之后变成了汤,6中的枣木在打制之后变成了家具。这几例中的np都是明显的材料格。可见材料格具有[+变化+依附]的特点。而7中“大碗”在“吃”完之后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依附于什么。句8中“钢笔”在写完之后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材料格具有[+依附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工具格具有[依附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

1-6句子中的np都是材料,它们还有一些不同于7、8的变化。如1-6可进入把+np+V了+o这一句,而7、8不可以。

例如:把水浇了花

把纸糊了窗户

把水泥抹了地板

把江米熬了粥

把排骨煮了汤

把大碗吃了饭

把钢笔写了字

此外,1-6中V+np与用+np+V是可逆变换,而7、8只能进行“V+np――用+np+V”的单向变换。不可逆。

例如:浇水――用水浇糊纸――用纸糊

抹水泥――用水泥抹熬江米――用江米熬

煮排骨――用排骨煮吃大碗――用大碗吃

三、工具格与方式格

工具:指动作进行所使用的东西。

方式:动作进行所依据的手段等。

两者的区分有一定的困难,需定出一个形式的标准。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和归纳。如:

1她用红头绳扎辫子

2他用铁锅做饭

3李四用一条腿走路

4她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感动了犯人

5他用委婉的方式拒绝了他

6小王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奔跑

7老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此事

8小张以滑稽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很明显,1-3中的句子中的np为工具格,4-8中的句子中np为方式格,那么两组中的np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1-3中的名词像“红头绳、铁锅”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4-8中的np“说服教育的方式、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东西。因此,方式[+抽象可感知]、工具[+具体+可感知],通过这个语义特征,我们可以把“工具格与方式格”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1]贾彦德《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与划分》《语文研究》1997(3)

生物材料的定义篇10

关键词:物资管理;物资消耗管理;定额管理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constructionmarketcompetitionisbecomingincreasinglyfierce.ifconstructionenterpriseswanttoremaininvincibleinthefiercemarketcompetition,wemust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projectconstruction,reducesthecost,realizethemaximizationoftheeconomicbenefits.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thesite,especiallyforthecontrolandmanagementofmaterialconsumption,toreducecosts,enhanceeconomicefficiencyhastheextremelyvitalsignificance.Combiningtheauthor'syearsofexperience,thematerialmanagementofengineeringsiteofthematerialconsumptionmanagementareanalyzedanddiscussed,inordertohelptotheactualmanagementlevel.

Keywords:materialmanagement;managementofmaterialconsumptionquota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建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壮大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最基本的工地物资管理。尤其是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对工地物资管理特别是物资消耗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材料消耗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工程经济效益,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以定额管理为核心对施工现场的物资进行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于物资消耗的控制与管理,这对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物资消耗就是指完成单位工程量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及相应的费用。对物资消耗的管理就是对工程建设的原辅材料(不包括能源物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物资消耗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物资消耗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资消耗和成本投入,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定额管理

物资消耗定额管理是实现工地物资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切实减少不必要的原料损耗,切实降低工程成本的投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工程施工现场,物资消耗的定额管理表现为定额发料,总的来说,就是依据工程数量与物资消耗定额核算各类物资的需要量,并建立供应台账,在物资供应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控制发料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切实降低物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总的来说,项目材料指标主要包括单位建筑产品材料消耗量以及材料利用率。在实际工程中,应对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进行总消耗量和节约指标的计算。

(一)单位工程产品材料消耗量指标计算

单位工程产品材料消耗量是反应工程材料消耗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计算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单位面积材料消耗量=材料消耗总量÷完成建筑面积

2、施工产值材料消耗量=材料消耗总量÷施工产值

3、单位实物工程量材料消耗量=分部、分项材料消耗总量÷完成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

确定单耗指标的利用程度应通过以下式子进行计算,计算结果>1则为超标,相反则为节约。

材料消耗完成程度=实际单耗÷消耗定额×100%。

(二)材料节约指标计算

钢材、水泥等主要施工材料的节约指标计算,通常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方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绝对数越大、相对数越小表明节约效果越好。

1、绝对数材料节约量=(定额消耗量—实际消耗量)×实际工程量

2、相对数某种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单位实物量的材料消耗量÷单位实物量的定额材料消耗量×100%

(三)各职能部门需要协同合作,积极配合

工程项目的物资管理工作如果只是靠物资部门难以真正发挥实效,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是切实实现物资定额管理、降低材料消耗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机密协调配合。

在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技术部门要向物资部门提供工程施工所需的物资的设计数量,应本着节约成本和原材料的原则来申报数据,从根本上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

二、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1、周转材料的管理

所谓周转材料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不构成工程实体、基本保持原来形状而逐渐转移价值的动产类物品。加强周转材料的有效管理,对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物耗成本、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类材料的管理要贯彻落实周转料管理责任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将周转材料的管理责任贯彻落实到位。物资部门要对周转材料的租赁、领用、调用、加工、回收报废等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建立周转材料动态台账。施工技术部门则应明确周转材料的实际需要量,并配合周转材料的拆除、回收以及鉴定报废工作。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则应做好周转材料的分类核算并进行动态监督,定期与物资部门核对账目,并且要严格依据周转材料的使用情况计算摊销额,并将其计入工程成本。

另外,应注意的是,工程施工中在用以及在库的周转材料,在没有得到物资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不能外借、出租、出售。

2、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低值易耗品是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周转材料中的紧固件、脚手架用料、劳保用品中工作服、工作鞋。对这类材料的有效管理也要完善相应的领用、报废、赔偿、依旧换新和定期报废制度。另外,在低值易耗品要报废时,通常要由物资、财务、领工员等进行鉴定,并且要由负责使用的部门填报报废单,在财务部门检查核对无误报领导批准后方可注销。

除此之外,因丢失、损坏等原因导致的低值易耗品短少问题,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分析原因和责任,按照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物资的发放出库管理

物资发放库应该按照施工计划和物资的消耗定额来实行存储施工材料,还要有专人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物品的收发都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此外,还应该注意物品的保存安全,做到防潮、防变质、防雨,按照进料品种、日期、批号、等级、分期分批、生产厂家分别堆放,并且悬挂区别的标识牌。严格采用先进先出的使用原则,对物品要实行灌袋过磅,还应建立一个记录物品收发的动态登记薄,严格执行物品的收发手续。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物资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现阶段,建筑施工单位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工地物资的消耗管理,特别是加强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开展物资节约工作,降低物资消耗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小平:公交物资消耗定额及标准体系的建立[J];城市公共交通;2010年11期

[2]赵林度钱敬吉:开放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