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17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逐渐发展起来,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城市建设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因而在此背景下,应着重发挥城市交通管理效用,最终由此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来,继而由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

前言

在2012年5月21日的《2012中国市场竞争力蓝皮书》中显示到2012年为止,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50%左右,因而在此背景下,在当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以城市交通管理的路径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并就此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以下就是对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性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据201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城镇化展望》统计数据表明,到2014年为止,全球城镇化人口已经上升到了40亿人,即占据了总人数的50.6%;第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亦体现在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显示,到2015年为止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上升到51.4%;第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用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因而基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政府机构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

二、城市交通管理现状分析———以北京为例

2012年我国北京为完善自身交通管理将189亿元人民币投入到交通领域中,并在同年7月西郊线工程中完成了总工程量的10%,7号线完成了总工程量的30%。同时,在交通设计过程中北京城市交通管理始终秉承着6车道的设计原则,且到2011年为止,公路总里程数达到了28445公里,运营车辆上升为25478辆。另外,为了缓解北京城市交通压力,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等相关政策机制,最终由此推动了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且强调了将其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达到高效率城市建设状态[1]。

三、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性的体现

(一)智慧交通形成机理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在实践开展过程中提出了“智慧交通”理念,即将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继而由此来改善城市交通状态,且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通行环境,满足其交通服务需求,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此外,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管理中,继而由此提升了整体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且就此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另外,基于全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应用的基础上城市交通管理逐渐达成了安全、便捷的管理目标,且就此凸显出高效性的管理特点,提升了整体城市建设水平[2]。

(二)完善交通管理系统

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亦体现在交通管理系统逐步得到完善,即在现代化技术的引导下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技术人员以交通指挥调度集成系统、交通事故分析处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的方式解决了传统交通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交通堵塞等问题,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服务项目,满足了其出行需求,并就此引导其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相应的认可态度。此外,在交通管理系统完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智能停车位引导”、“公交优先”的建设,最终将交通问题控制到最小化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交通管理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展,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

(三)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

在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着重倡导将公共交通市场化,即引入到公共交通市场中,最终由此来引导城市交通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且就此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凸显出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并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范围,达到最佳的城市交通通行状态。此外,在城市交通管理开展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应担负起自身工作职责,完善公共交通市场准入制度,最终由此来控制公共交通数量及质量,并就此来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的稳定运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另外,合作制、股份制等公共交通市场运营机制的运用亦有助于改善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3]。

(四)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在当前城市交通管理项目开展过程中为提升整体管理成效,以绿色公共交通宣传路径来强化民众安全通行意识,并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项目中,规范自身通行行为,达到文明通行状态。例如,新加坡在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即营造了良好的交通氛围,并以文明出行长效机制的构建方式来规范民众行为习惯,避免不文明通行行为的凸显,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为此,我国在实施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并通过开展“无车日”等活动来调动民众提高自身绿色通行意识,且主动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以自行车、步行等通行方式来为全体民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最终达成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就此改善交通堵塞问题,同时由此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4]。

结论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城市交通管理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提高民众参与意识、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完善交通管理系统、智慧交通形成机理等路径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交通管理氛围,且就此满足城市居民通行需求,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安裕东,谢丹,王丽等.京津合作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探索[J].建设科技,2015,15(05):71-74.

[2]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12(04):418-429.

[3]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08):34-39.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2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智慧应用已经触手可及,并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大数据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在城市的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交通、医疗、平安城市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重点领域。

在上海泽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泽阳)的创始人张元刚看来,大数据的众多应用场景中,智慧城市建设是涉及数据种类最庞杂的场景之一,淋漓尽致体现了数据的“大”和“非结构性”。

大数据有大智慧

以后厨eRp(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起家的上海泽阳目前是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先后深度参与了“智慧碧云”、“智慧陆家嘴”、“智慧五角场”等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张元刚认为,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等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海量信息形成的大数据进行了智慧的处理。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改造并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发展。

根据上海泽阳之前多个项目的经验,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张元刚认为,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众多,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防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具体落地分三步

张元刚坚信,大数据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其次是数据挖掘,这也是大数据管理的重点所在。这需要软、硬件的高度配合与协作,也是当今it企业争相角逐的“赛场”。最后就是需要把大数据变成可操作的行动,从而指导决策和运维。

以泽阳建设的第一个智慧社区为例,2010年泽阳在上海的高档社区碧云新天地以食为起点,拓展了衣、住和行等方方面面的民生服务。在三个月的详细调研之后,针对碧云新天地地区高人均GDp以及对社区邻里间互动社交的强烈需求,泽阳推出了一个叫“智慧碧云(Smartbiyun)”的社区平台,提供了“3公里家政”的服务。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3

家电企业聚焦大数据

作为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的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及经济高地,拥有西南科技、商贸、教育、交通之优势,是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之一。《绵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前瞻性的提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7大产业列为绵阳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慧绵阳”等列为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工程。

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蕾表示,绵阳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把绵阳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在实施智慧绵阳工程中,绵阳将加快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建设,推进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中国地面广播(Ctt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全面覆盖,开展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tD—Lte)规模商用示范;全面实施广电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升级改造,深度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实施以平安家庭、健康家庭为代表的“智慧家庭”端到端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组织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三网融合”产业链核心产业单元;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

在规划基础之上,数字家庭、智能交通、城市一卡通、智能停车场、应急联动等一批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将对绵阳市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迅猛发展,“终端+平台+内容+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布局大数据产业链,已成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诸多行业智能生态环境下竞争制胜的重要一环。

作为最具影响的消费电子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绵阳市的长虹集团多年来一直十分关注大数据行业领域发展,期望借助建设大数据中心平台挖掘自身大数据业务价值、实现智能战略转型,并利用政府的优势资源和政策支持,规避行业壁垒,进一步对外拓展大数据行业市场。而围绕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长虹已积极展开多项相关技术合作开发,包括与中科院软件所进行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项目合作,与中科大进行数据存储、图像识别、算法、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西安交大共同研发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技术。

因此,绵阳市政府、长虹集团携手iBm公司和文思海辉共同建立了“绵阳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该中心一方面将对“智慧绵阳”各个主题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利用,助力绵阳市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该中心将以大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推动长虹集团智能战略实施和自身转型发展,从而有效实践数字家庭、智慧社区,帮助实现绵阳智慧城市的落地。

从数据挖掘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决策,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都在集中发力智慧城市建设,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面对海量数据,如何用、怎么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问题。

而在绵阳市,长虹集团在家电业务的基础上,正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做技术牵引进行转型,以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通过“绵阳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提供的核心解决方案,长虹集团一方面将实现海量用户数据分析,形成决策数据用于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内部生产环节、管理环节、销售环节及产品效益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价值信息,用以指导企业内部生产环境改善、管理流程变革,成功实现公司战略转型,并以此促进绵阳市产业链转型及升级,以切实行动推进智慧绵阳的深层次发展。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服务产业集团董事长莫文伟表示:“长虹集团作为我国消费电子领头羊,将深化智能战略转型发展,已将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系统解决方案列为重点发展的业务,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以绵阳为建设起点,以智慧家庭数字家庭、智慧教育、智慧社区为突破口,并利用长虹传统行业影响力积极向周边扩展智慧公交站、一卡通等相关业务,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由于长虹拥有行业内非常全面的黑、白智能家电产业线,不仅带来了长虹商业应用开发大数据的可能,而且也将推动长虹加快建立统一黑、白电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步伐。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4

于是乎,慧典先锋计划落地中国。“慧典先锋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全面促进中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伴随着iBm的宣言,中国智慧城市典范呼之欲出。

三重保障

和中国一样,巴西也是新兴市场里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4月,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发生特大洪水与泥石流灾害,785人死亡,13830人被迫逃离家园。“这暴露了城市运营中的巨大缺陷——没有灾难和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视图,导致资源可见性和全局视图缺失,缺少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因而难以组织和分发执行任务。”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行业产品总经理孙崇腾直指要害,“这种惨痛的教训值得任何一个城市借鉴。”

里约热内卢成功申办2016年奥运会反映其城市运营水平已大幅提升——“iBm协助洪水防治、泥石流防治和整体运营。收集水文、地质、人口、天气的资讯,通过建模分析,产生智能响应,协调城市资源,把应急时间从数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iBm的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是里约热内卢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智慧城市市场显现巨大潜力,很多公司磨拳擦掌。我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旅程。”夏然娓娓道来,“在出发前,要注意三点,这恰好是iBm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整体规划设计需要强大的专家团队,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智慧城市的市场上有很多噪音,iBm希望与真正务实的合作伙伴一起,给决策者指引方向”。夏然发出了“邀请函”。

iBm软件集团解决方案部全球开发总经理沈丽琴从技术角度说明了如何才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有三项基本特征: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对应信息的采集和汇聚、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决策和协调。”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开始,iBm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成功承担超过2000个案例,在2011年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可移植的经验,包含在解决方案中,并建立行业资源库。

战斗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的孙崇腾则直接摆出了美国迈阿密SunLife体育场智能运营、两个月减少6.6%水资源消耗的美国Dubuque市水资源管理、荷兰洪水管理、镇江公交系统等成功实践,“iBm的实施能力不言自明”。

一体智慧

“从‘智慧的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到‘慧典先锋计划’,iBm传达的是在中国建设全球典范智慧城市的决心和信心。”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言简意赅。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5

这座城市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宫崎骏大师虚构出来的,代表人们对生活在一座美好的城市中的梦想。

不过,宫崎骏大师也许并没有想到,他在动画片中所虚构的“拉普达”,已经在慢慢成为现实。

而实现宫崎骏大师构想的,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现实中的城市无法像动画片中的“拉普达”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但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在很多方面让人看到,在一座美好的城市中幸福的生活,不再只是梦想。

给食品安全“上锁”

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很多城市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各种层出不穷的“毒食品”使得很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安全感,无时不刻不再担心把有毒的食物吃入口中。不过,对于青岛市的市民而言,今后则不必再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了。

生猪从进栏到宰杀,蔬菜从进场、检测到售卖都在监控之中;消费者凭销售小票就能查到所购肉菜的产地、质量等信息。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要归功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青岛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

现在,如果走到青岛市商务局肉菜流通追溯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就能看到大屏幕上分别显示着各生猪屠宰场、蔬菜批发市场等肉菜流通区域的即时影像,例如,胶州一家屠宰场正在给猪洗澡,洗完澡后就要进行屠宰。不仅如此,还可以看到生猪的活动情况以及饲养人员工作情况,一旦有灌水或者其他不法行为都可以监控到。

目前,青岛市已经在186家肉类经营单位建成了肉品流通追溯系统,市民在建有肉品流通追溯系统的农贸市场、专卖店(柜)购买生猪肉时,经营业户将向市民提供溯源电子秤打印出的销售小票,凭小票上的追溯码,即可查询出肉品从养殖、屠宰、批发到零售等各环节的信息。

“经过完善,以后居民购买蔬菜也能够追溯到产地等源头信息。”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主任郭健说。“将来,青岛、济南、潍坊三地肉菜追溯系统建设完成后,肉菜数据信息还将共享,将蔬菜情况追溯到潍坊的田间地头。”

可“智能寻车”的停车场

很多开车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到大型商场、超市购物,满载而归回到停车场时,却忘记汽车停在哪里。然后不得不在巨大的停车场里来回穿梭,有时甚至要找上几十分钟,才能找到自己的汽车。“上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商场购物后回到停车场,竟然迷路了。两层停车场共有4万平方米、1000多个停车位,因为事先没记下停车位置,回到停车场就两眼抓瞎了。最后整整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我的汽车,真是太痛苦了!”一位外企的白领马星海向记者抱怨道。

但对于南京市的很多市民来说,今后则不需要再经受这样的“寻车”之苦了。

在南京市的很多停车场中,都有“智能反向寻车”功能:驾车者只需在机器上输入自己的车牌号码,机器立刻就把车辆停靠的具置报了出来,并规划出一条走到停车位的最便捷路线。整个过程,只需要一分钟。

目前,具备这种功能的“智能停车场”在南京市已经有几十家。除了反向寻车,智能停车场还能实现进出不用停车刷卡。通过探头和远程识别系统自动读取进出车辆的电子环保卡,从而实现进场时不用刷卡,自动计时、计费等。此外,新型的智能停车场还拥有车位预定、车位查询、车位引导等功能。

智慧城市进入落地阶段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概念走入“落地”阶段,并开始在一些方面显现出实际的效果。

“如果说去年智慧城市在国内还属于概念宣传,那么进入2013年,已经开始在一些国内城市中落地。”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李存国如是说到。在他看来,这种落地的趋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大幅增加。2012年大部分城市还处于思索阶段,而今年则有很多城市开始行动;二是建设模式逐渐丰富;三是项目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上亿元、几亿元的大工程、大项目已经开始出现,这说明各个城市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加。”

事实上,除了李存国所说的三个趋势外,智慧城市落地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行业应用的深入。例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在各个城市中已经显现出十分明显的实际效果,这些行业应用的深化使智慧城市从概念真正走向落地,并服务于社会和民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动着智慧城市落地的加速呢?

不可否认,智慧城市落地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为住建部)对外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而此次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距2013年1月29日首次公布试点名单只有7个月的间隔,由此也可看出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工作推进的决心。目前,住建部所确定的试点城市已经超过200个。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市、区、县、镇、开发区各级城市都包含在内。而在地域分布方面,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涵盖了国内各个区域的城市。可以说,这份名单已经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推动智慧城市落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it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智慧城市的顺利落地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和切入点。

智慧城市落地加速的第三个原因则来自于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中国城镇化是后城市化建设时代,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后城市化时代将会逐步转变为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应该围绕的是市民服务智慧化,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智慧化的高效协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是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将是城镇化的软件实力的重要体现。”超图软件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陈正分析道。

正是因为智慧城市对于城市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很多城市的领导都意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当前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心之一。

智慧城市如何定义

可以说,智慧城市落地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概念仍然不是十分清晰。事实上,从整个产业来看,智慧城市目前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个厂商、服务商以及研究机构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都各有不同。“很多人都知道智慧城市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没人说得清楚,也没有现成的样板,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认知和标准。”陈正说。

通过对业内各个厂商、专家的采访,我们对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认为智慧城市的定义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市民,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以上的三点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说。

顶层设计不仅仅是方法论

在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定义之后,仍有一个问题摆在每个城市面前:如何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或者说智慧城市建设该怎样迈出第一步?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有一个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即政府要明确需求,明确各阶段的目标,明确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关系,明确运行模式或商业模式,明确市民的参与方式。其次,所有项目的起点必须要有一个数据交换平台,用于解决各部门间的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个数据交换平台非常重要,神州数码在实践中碰到过很多这样的问题:一些城市的不同部门所做的信息化系统都很好,也很必要,但却不能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这些‘信息孤岛’是信息化中最大的浪费源,就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按照系统的思维进行整体考量,到后来只能是拆拆改改。最后,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形成服务于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的融合应用服务。”神州数码相关负责人说道。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都是用信息化手段从某个行业的简单应用做起,例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这种从行业和底层应用做起的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从一开始大家就都是在竖‘烟囱’,产生一个个彼此割裂的信息孤岛。”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技认为,这样做虽然起初某个行业可能做得很好,但未来随着行业的增加,势必会面临整合的难题。因此,在先进技术服务模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考虑发挥后发优势,从顶层设计和公共平台体系搭建做起。”

所谓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就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这些将以一个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为最终的形态呈现出来。

“在数字城市的建设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接下来在智慧城市要做到的,就是要整合起各部门的信息,并利用综合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给政府、给老百姓提供直接需要的东西,而这些将依赖于顶层设计的规划,才能做好一切统筹。”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首席规划师岳梅樱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

从顶层设计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关于这一点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才能做好顶层设计呢?

记者在采访中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城市的市长向国内一家it服务商老总抱怨说,在该市长的办公桌上已经有三四份来自不同公司给该城市做的顶层设计规划书。但问题是,这三四份顶层设计规划书,没有一份能够实际执行并落地实施。“都在说顶层规划设计,究竟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才适合我们这个城市呢?”该市长这样问道。

相信这位市长的疑问并不是个案,很多政府领导应该都存在这样的困惑。目前,很多it服务商都宣称自己可以为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有一整套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方法论。记者在采访国内某it服务商时,其负责人就表示:“我们公司在为国内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时,采用的是国外的Fea、toGaF等设计方法,十分先进。”

但事实上,方法论固然需要,但一套方法论并不能包治百病。

北京信息资源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坦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全市各委办局推动部门顶层设计整体研究的时候,做了几年专门的方法论的研究,包括国外已经成熟的Fea,toGaF,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理念,“明确回答是不能够拿来即用的,我们有些委办局直接拿过来使用的,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一是做不出,二是做出来没有用。”

国内某智慧城市服务商曾经派一个项目组到一个城市去做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但做了一段时间后,该项目组拿出的方案始终无法得到用户的认可。后来,在一次智慧城市论坛上,该服务商的老总和城市的市长碰面,问起这一事情。那位市长反问:“你们知道我每天在想什么吗?”

服务商的老总回答:“是怎样建设一个智慧的城市吧?”

市长摇摇头,回答说:“我们城市里的居民,因为城市的饮用水受到污染,到50、60岁以后,头发、牙齿基本就掉光了。所以,我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我们这里盛产苹果,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苹果种植。但在我们这里,苹果每斤只能卖2元钱。而如果把苹果拿到美国,每斤则能卖到3美元。所以,我还关心:你们是否能帮我们设计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系统,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的提升?”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一定要和城市的特点相结合。“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要和城市的特点相结合,要对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驱动力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分析,要对城市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诗军坦言,在太极所做的智慧城市项目中,功夫花得最多的就是顶层设计。“我们会投入数百人次,对城市的各个部门、层面进行深入地走访,然后根据走访的结果,与城市领导者进行思想碰撞,最终得出一些主线,然后再基于城市的特点为城市进行定位,最后再根据定位进行顶层设计。”

确实,如果对一个城市的特点没有足够的了解,即便是方法论再好,也很难拿出适合城市需求的顶层设计。因此,与城市特点相结合,应该是顶层设计的最基本原则。

在确定基本原则之后,则是框架的搭建。在搭建框架之前,则要明确智慧城市的构成。“智慧城市大概包含五个部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可缺少,整个城市智慧信息的传输,必须要有基础平台;其次,信息应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应用系统;再次,城市的建筑物,都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面向跟人真正交互的地方就是建筑,这个构成应该把智能建筑作为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要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要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最后,智慧城市还需要有一个建设运营的保障机制。”樊会文分析道。

在明确其构成之后,则要对智慧城市的具体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智慧城市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标准规范体系、组织制度保障、建设内容、实施路线图、相关产业带动,以及效益分析、风险分析,最后是商业模式。在樊会文看来,这些都是开展顶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顶层设计的要素,应包括政策环境分析、业务目标、现状分析、架构设计、支撑体系、建设路线图、项目运作模式、运营模式,把这些分别展开,最后形成一个完成的提纲。”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顶层设计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完成顶层设计之后,城市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智慧城市落地,也就是寻找智慧城市的切入点。

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很多城市领导者而言,这也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对于绵阳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怎样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和一个怎么落地的平台。”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蕾说。

不过,由于城市的特点不同,因此,在选择智慧城市落地的切入点时,也有很大的差别。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心病,有市领导最想解决的难题。例如山西的城市可能最关心煤矿安全或者黄河轮渡管理等问题,所以我们在与市领导沟通的时候,常常会碰出很多火花,把他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来,作为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有时也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来选择突破口。”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认为,每个城市的“智慧”都各具特色,因此智慧城市不会是“千城一面”。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模式应该是统一的,都是建立城市环境、政府、企业、公众相适应的有机体。而具体到一个城市的切入点,则会根据城市的已有基础、特征会有一些区别。一般一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应有其个性,港口城市在城市智慧化方面应以港口智慧化为首要,旅游城市应重点突出智慧旅游,这样既有特色,又能跟城市已有的基础和发展相适应,不是为了智慧而智慧。例如:我们在推进的福建南平就定位在绿色智慧,建设智慧城市主要以武夷山的‘双世遗’为背景,打造绿色、低碳等智慧化新型城镇体系,这样建设既满足智慧城市总体趋势,又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在选择智慧城市切入点时应与跟本地产业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等重点关注方面相适应。”陈正说。

从大数据入手

“智慧城市绝不能空谈概念,应该从一些具体的需求入手,通过一些应用,一步一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让城市的居民看到、感受到智慧城市所带来的益处和变化。”郑蕾坦言,绵阳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智慧民生,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二是智慧产业,也就是如何帮助绵阳市的企业进行转型。

而基于这两方面的需求,最终绵阳市政府选择从大数据入手,来切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就在今年9月,绵阳iBm大数据竞争力分析中心正式。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业务分析总经理缪可延表示,“该中心一方面将对智慧绵阳各个主题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利用,助力绵阳市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该中心将以大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推动包括长虹集团在内的绵阳市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

电子信息消费产业是绵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长虹集团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近年来,长虹集团正在从装备制造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转型。在其转型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随着终端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通过终端获得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怎么样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得价值,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增值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能等经营生产层面的信息,是长虹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数据分析日益盛行的时代,长虹提出了基于自身企业转型发展的新的智能化战略,其总体思路是这样,我们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广泛连接实现人、设备与服务的智能协同,做强智能终端,建设传感器网络,开放数据接口,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智能的终端与服务,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服务产业集团董事长莫文伟看来,基于此背景,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是长虹实现企业转型的关键应用之一,一方面长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决策数据,用于提升产品,提高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长虹内部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产品的价值链中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价值信息,用于指导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的流程变革,同时实现公司的整体战略转型。

打造智慧港口

与绵阳市更关注产业转型不同,浙江舟山则将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放在了如何提升舟山港的行政和服务能力上。

浙江省舟山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交汇处—舟山群岛,因其岛屿众多,可以为船舶提供天然避风港。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发文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使舟山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的又一个部级新区。同时,浙江省也提出构筑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的“三位一体”的具体战略,将舟山定位于“国际物流岛、海上花园城”。

这使得舟山的港航业务及现代港口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6年的1亿吨上升至2012年的近3亿吨。地方小港一跃成为国家大港,这为舟山港在航运、物流、行政、服务、信息化等方面能力的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舟山港的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过去已有的30多个信息系统条块分割严重,业务自成一体,资源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管理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率低以及信息化建设对港航行业发展引领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基于这种现状,舟山市从建设“智慧舟山港”入手,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舟山港的建设共分三期,包括‘一个体系、两个中心、三个系统’。”舟山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黄海运介绍说,一个体系即监管一体化体系;两个中心即国际港航智慧调度中心和数据中心;三个系统即港航综合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电子口岸以及电子商务系统,这三个系统分别属于项目一、二、三期。

从2012年开始,舟山市智慧港航一期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展开,第一期的设置主要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已经上线运行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港口视频监控的电子巡查系统、覆盖整个舟山港区的aiS船舶动态监管系统、3G网络管理系统、3G执法终端系统等,全新的信息共享界面已经呈现出来。一期的信息整合将为接下来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建立预测模型打下基础。”黄海运说道。

现在,如果船只进入舟山港,企业只需点点鼠标,智慧港航系统可以帮助船企一单多报,自动分发至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以及港航引航、调度等部门。再比如,如果遇到了来自南方的暴风雨威胁,港口将能够向附近船只发出改道建议,并且据此对坞边装卸工人的时间表做出相应调整。此外,系统还支持开展历史分析并且允许港口将事件与净收入相关联,从而帮助港口高管创建假设情境,以便权衡各个备选长期战略的经济收益。

除了上述两个城市,国内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落地切入点的选择上,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镇江市的“智慧交通”、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苏州市的“智慧旅游”等等。可以说,这些城市的建设经验对于其他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智慧城市从“小”事做起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绝不能贪大求全。而是要将建设重点聚焦于城市或居民的具体需求上,从细处入手,扎扎实实的做好一些“小”事,这样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辽源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十分重视民生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我们通过在医疗领域、平安城市以及市民一卡通的建设,使全市的市民得到了更好的服务,提高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现在辽源市城市百姓安全满意度一直在全省居于前列,有时候第一,有时候第二,这个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群众身边原来的一些小事、一些难事,比如就医难、上学难,包括购物等不便的情况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应该说,智慧辽源给广大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使居民充分体会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舒适和便利。”吉林省辽源市市长金育辉如是说道。

问题仍需解决

当然,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已经进入概念落地阶段,但在落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贪大求全。一些城市在确定建设目标时十分宏大,但却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足够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目标与能力脱节。很多时候,由于城市领导者过分追求智慧城市的整合推进,造成推进难度过大。“一些经济条件很差,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很欠缺的城市,严重缺乏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但一上来就做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建设规划,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樊会文建议说,“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城市的发展现状,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第二是缺乏特色。一些城市在进行建设时,盲目的模仿国内外其它城市,以“高、精、尖”作为形象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城市特色考虑不够,因此,其后续的运营及发展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有些物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因为前期的定位不清晰,开园后竞争力不强遭遇招商困难,致使园区空壳化现象严重。

第三是缺乏有效地运营模式。从目前来看,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多以政府投资为主,市场化机制仍未形成。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投资上,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可能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虽然在一些城市,已经提出并尝试Bt的运营模式,但基本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案例。

第四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从目前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厂商、服务商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建设。虽然,目前产业内也有一些联盟和组织,但大多比较松散,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会造成新的“信息孤岛”的出现——只不过与之前相比,这个“孤岛”更大一些。另外,标准的缺乏也会制约it服务商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因此,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第五是缺乏完善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否智慧?或者说智慧城市的建设达到了什么阶段?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此进行准确的评价,很多时候,靠的是人的感觉。虽然,具体到每个it服务商,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六是仍缺乏具备实力、规模的总集成商。总集成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的职能是依据政府提出的规划和需求,设计建设方案,整合相关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资源,搭建顶层框架体系,并负责智慧城市主体运营。“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总集成商严重缺乏的现实情况,于是,各地往往由政府或者电信运营商代替总集成商的角色进行建设和运营,有的地方甚至在用iSV作为总集成商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混淆了各主体的职能定位和技术特长,也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李技分析说。

第七是产业链的合作联盟仍需加强。智慧城市将带来一个数以万亿的巨大市场空间。但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自完成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因此,就需要it服务商之间进行合作和联盟,来共同完成。可以预见,未来智慧城市市场的竞争,更多的将是产业合作联盟之间的竞争。但从目前来看,这种联盟还比较缺乏,即便是有一些联盟,也属于比较松散的、没有太多深层合作的联盟。

不过,一些领先的it服务商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尝试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企业进行合作。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6

一、智慧旅游的提出和发展

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蔓延到了全世界,it企业在金融风暴中转型并购创新,2008年11月延续由硬件开发转型咨询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和网络安全的战略,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开始新的战略规划,通过新一代通讯技术,运用网络技术和设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通讯终端等,将各类事物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联入网络,通过超级计算机云存储和计算,为社会各组织和个人提供交互有效的决策[1]。

(一)智慧旅游的提出

2009年1月上任两个月的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的思路,2009年8月为实施开拓中国市场战略,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开始“智慧城市”的讨论和宣传。“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大生态的节点,“生态”一词用于社会环境,指健康、美好、和谐的事物,其建设应用也为基于电子商务的旅游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由此产生“智慧旅游”的新命题。

(二)智慧旅游的发展

自本世纪初开始旅游信息化建设,藉此“智慧”概念的提出,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对旅游业有了更高的定位,智慧旅游“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3],通过新技术和管理营销理念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对新技术应用和系统模式开发创新。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旅游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力,2009年后旅游企业整合培育,一批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在线旅游的投入,并开始智慧旅游的开发应用。

“到2016年,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12301.cn)”[3],到2020年,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

二、智慧旅游的属性

智慧旅游既是运用新技术和信息化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经济属性,也具有公益、人文、安全和技术属性。

(一)公益属性

智慧旅游既是一种商业经济活动,也具有公益属性的建设应用,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各方主体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公益性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建设,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旅游服务的公共体系建设。网络时代,智慧旅游中在线网站和媒体网站呈现出来的信息,直接呈现给旅游者或公众,并通过各种自媒体或社交平台传播,其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没有地域限制。旅游者或公众可以通过渠道获得历史文化信息,又可以提供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习研究。

智慧旅游平台可以通过网站式微公益,既能转换价值做公益,又能传递公益思维,促进公益活动良性发展[4]。

公益性的文化馆、展览馆和博物馆,既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的搭建和连接,这些场馆的活动,很多是一种文化公益,场馆公益活动的组织,在智慧旅游平台节点网站上,可以采用o2o(onlinetooffline)运营模式,可以利用线上互动、跨地域和传播快捷的特点,进行场馆活动的通知、宣传、招募和管理,提高活动效率,降低活动成本。公众和游客线下的评论和互动,也为组织者提供了有效的反馈和参考[5]。

从广义的范畴来说,旅游也包含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网络平台将历史和文化内容以图、文和视频等媒体的形式,利用云存储和计算,进行资源整合,嵌入或链接到旅游产品页面,供公众游客、院校师生和社会机构学习使用。先进文化传播和教育是新时期重要的国家决策,远程免费授课,其内容、教学和管理,作为一种公益,是基金会、社会机构等选择的智慧途径。

2015年2月26日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部署“旅游厕所革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纳入全国旅游工作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515”战略)。利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终端等技术和设备对厕所进行智慧化管理,游客在行程中,可以智能搜寻定位、查看使用情况。实现自动通知清洁打扫,补充用品等。厕所革命体现了智慧旅游细微之处社会文明和公益事业的进步。

(二)人文属性

“智慧”一词从人文科学的解释,是指“在其最独特的意义上,是指面临不易直接用逻辑分析解决的矛盾时,凭借生活与实践经验所采取的非常规应对态度与方法[6]”。在社会活动中,智慧表现在对过程经验和实践的探索,从这一意义来说,“智慧旅游”是一个建设完善的过程,是基于新一代技术、先进的观念和管理、满足社会机构和公众游客的各自需求,提升工作效率和品质等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推动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近代科学作为人类认识、掌握与利用世界的工具手段,使理性成为人类思维设计实现自己利益目标的工具[6]”,智慧旅游要素中的技术和网络工具应用,满足人们旅游和文化需求空前广阔的享受,旅游企业借助这些工具,在智慧旅游建设开发创新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进行人文价值等理性评判。

旅游要素中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形成新的旅游信息文化,旅游要素中的各种信息,在加工、存贮、管理、和交互运用中,形式多样丰富,蕴含了人类的精神需求的众多内容,通过包含信息文化的智慧旅游开发应用,可以提升这种随着历史发展的精神需求。

(三)安全属性

在智慧旅游进程中,机构和个体的旅游活动,需要保障人身和物质安全,也要保障信息运行安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国内外业务和交流日趋频繁,传统安全问题在智慧旅游大背景下,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智慧旅游基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环境,安全是基本保障。

从外部环境上看,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安全,通过无线监控系统、自然灾害感应系统、警报系统、巡更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等实现有效的管理。

社会各机构和公众游客通过智慧旅游的信息共享和交互联动,将旅游所涉及的安全信息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旅游活动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身和物质安全。及时应对和处理旅游投诉和安全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环境良好的秩序。

从内部环境看,智慧旅游基于信息流管理平台,在运用中,需要各种要素确保安全,设备实体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等。人身、实物和管理等实体安全和系统运行安全在旅游法中有详细的条款。信息安全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合法性等的基本属性[7]。信息安全要从数据根源和技术基础做起,开发和采用有针对性的安全产品。

面对旅游智慧中客观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需要全方位的保护措施,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以网络和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社会各个行业和个体关系更加紧密,信息安全成为人身财产安全基础上重要的问题。2015年第二届互联网大会,维护网络安全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旅游活动中,游客公众等个体的态度、信念和习惯,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环境,包括结构和文化等,都对信息安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说,文化、经济和政策环境,也影响到用户的信息安全行为[8]。最新的旅游法侧重于旅游环境的实体安全,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四)技术属性

智慧旅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对旅游行业及所涉及的社会活动,在技术、管理和结构上重新组织,在旅游市场环境,展现了丰富的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运用技术,表现为一种网络效应,并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9]。

智慧旅游活动的直接网络效应是指旅游者、公众或机构组织购买旅游产品时,随着购买相同产品数量的增加,市场效用也增加,呈现为买方的规模经济。

智慧旅游活动的间接网络效应是指旅游者、公众或机构组织在旅游消费中,虽然不能直接从网络规模扩大中直接受益,但通过设备和软件需求交互增长,降低了软件价格和系统价格,旅游消费者从这种良性技术循环中间接受益。

智慧旅游的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产生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效应,反过来会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智慧旅游中的技术实现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智慧旅游中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在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技术手段和方案的选择实施,是基于对客观旅游活动的正确判断,通过对客观自然规律和主观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为达到既定目标,需要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协同发展。

智慧旅游中技术的社会属性表现为,智慧旅游平台的技术实现,是为满足人和社会旅游活动的需要服务的,受公众游客和组织机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支配。作为物质存在的智慧旅游技术形式,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技术实现既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人类的文化需求。反过来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10]。

(五)智慧旅游各属性之间的关系

人文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是社会活动中各项关系的核心和灵魂,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智慧旅游承载着诸多人文的因素,其发展进程应弘扬“为游客提供周到和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游客幸福体验”的人文关怀价值理念,智慧旅游的公益属性,是以网络技术平台向人们提供良好的公益服务,智慧旅游平台通过人文精神的内涵,为社会公众和游客传达良好的服务。这种公益的推广,也为社会传播优秀的文化。

智慧旅游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是这种提供服务和传播文化的基本要求。智慧旅游平台的技术设计和数据安全保障,使游客公众和机构组织在享受信息技术为旅游业带来的便利和良好体验时,摆脱安全风险的困扰。也是一种人文的体现。

三、智慧旅游趋势分析

现代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建设开发,及各种系统的应用,促进了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3]。”。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商、养、学、闲、情、奇”新的旅游六要素,旅游业新的思路和业态,促进智慧旅游发展进入新的空间。

(一)智能移动终端的运用

近两年,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销量持续大幅增长,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向市场,性能增强,种类繁多。智能手机具有距离、光线和重力等感应功能,通过系统设置,对环境的异常通过感应器触发警报,适用于旅游资源的安全防护应用。智能手机上感应适配器和应用程序,通过实时监测游客身体数据,上传到后台云服务器,获得身体健康情况的分析预测。在旅游行程中,通过移动支付功能,给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快捷方便的营销和支付方式[11]。

智能手机,通过安装app,运用强大的通信和应用能力,成为旅游信息资源系统的中心,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游客可以从云服务器服务中心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旅游信息,办理行程中的各项手续,在各景区、酒店、交通、餐饮等场所。游客可以定制旅游要素中所需的服务。游客在线下的体验感受,可以反馈给线上服务中心,把游客的消费信息,如消费额、体验时长、消费项目等客观数据上报给线上服务中心。线上服务中心通过收集并形成游客消费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改善线下服务水平。未来,可以面向旅游团队开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加载了线上和线下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功能的客户端程序,更有效便捷提供旅游者使用各种功能。对游客使用情况经过系统分析,将判断结果发送到线下体验中心,根据游客的活动和消费特点调整所提供的服务,同时,可以给游客合理建议,提供体贴优质的服务。

(二)虚拟现实的应用

智慧旅游从宏观上为旅游旅游产业运行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在微观上利用新技术和设备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装置,生成逼真的视听嗅等多维感觉场景,在逼真的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现实存在的旅游景观虚拟旅游,可以满足不能到达该实际景点旅游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对现存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宣传,扩大景区影响力,吸引游客。历史上存在,已经消失的景观,通过虚拟现实再现,满足游客和公众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游览需求。目前的科技水平不能到达的地方,如太空旅游和深海旅游等,通过虚拟现实,营造逼真的场景,满足人们的好奇需要[12]。

资源智慧景区作为智慧旅游的节点,未来可以依赖新的技术在旅游项目规划中,建设发展新的项目,实现现场声光电全息声像效果,又可以在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上,展现全息逼真的影像。各地博物馆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可以通过终端逼真呈现,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现场文化遗产。

(三)大数据的应用

对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言,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提高旅游决策科学化与旅游管理精细化的水平。大数据依托海量用户浏览等多维度旅游数据,提供景区客流量分析预测,对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趋向和兴趣等提供分析决策等服务。未来,景区配置无人驾驶游览车,通过配置红外传感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收集景区游客信息,在景区数据分析基础上,根据游客的需求,自动调配无人驾驶游览车到达指定地点,完成对游客的接送服务[13]。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融合策略资源融合平台融合商业融合

1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城市中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管理、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也即“智慧”的能力。与人的“智慧”类似,智慧城市也必须具备自然健康的有机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即智慧城市是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城市能够实现高效、智能地运转,并协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显然,智慧城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这就是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内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需要内在的不同的融合策略支撑,而这些正是融合运营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进行研究。

2融合策略分析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及单方投资、建设及运营。它是一个生命体,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功能、流程等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自然成长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这个有机体持续成长离不开资源、技术、平台及商业四方面自我融合及共同融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融合是前提,技术融合是手段,平台融合是保障,商业融合是动力。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实现平台融合,平台融合保障商业融合,商业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资源融合策略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众多行业,包括政府信息化、公检法、交通、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还有参与建设的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咨询服务商、软硬件提供商。但是,目前我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竖井”式开展和部署为主导,部门仍旧以本系统为单元建设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无法以有效的方式被挖掘和利用。在这种建设环境下,各部门创造的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或交换,城市功能无法高效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在城市公共部门(如医院、户籍、学校、人事、保险)留下信息踪迹,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类似于保险金、补助金、工资等资源被虚假占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向政府或者行业要求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推进:

(1)数据要开放,尤其是政府数据实现开放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其中政府及行业数据资源是城市运作情况的晴雨表。政府开放数据的目的是推动信息公开及获取平等,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和受益的生态圈。城市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跨地域、跨领域,政府可利用“众人拾材火焰高”原理,采取多点分布、分工协作、集中汇聚的方式来完成数据采集与提取。

比如文献[1]中所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Data.gov数据开放方案,通过Data.gov网站公开美国联邦政府全部行政部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潜在价值的、可供再次开发利用的、涉及18个行业的数据集,同时为大众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类统计工具及基本分析软件。此举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放数据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2)数据要标准,尤其是数据结构实现统一

数据标准是数据流动及共享的前提,数据的应用、类型、来源都是大不相同的,“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将其进行规范、整合后形成的平台。

图2列举了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受到信赖和认可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实现异构海量数据共享和融合,需要将不同存储形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结构化的、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从而为建立一体化城市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进一步的信息融合交互平台提供基础。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方法:对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映射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可以采用嵌入数据标注标签的方法将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转化为标准的结构化元数据。通过异构数据标准化过程,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系统对各类数据源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3)数据要共享,尤其是共享机制要有效可行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共享数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利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逻辑上的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由于业务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都存储有大量的数据,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交流时是在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少量的部分数据。因此,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就是将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分发,为被交换数据打包、解包、过滤、审核、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二是建立物理上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平台具有稳定的全局性数据源,从而有利于智慧城市平台对共享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为了整合形成一个共享数据源,也为了完成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系统可将外部信息纳入共享数据库。随着智慧城市进程化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规范,在城市范围内将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下,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的部署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势进行平滑演进,如图3所示。

此外,实现数据价值的更高效提取,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分层分类处理。如图4所示,城市共享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各个异构的基础源数据库;二是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转换过程形成的基础共享数据库;三是通过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机制形成的面向上层应用平台的各专题数据库。

2.2技术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型技术体系,它由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实现,如图5所示。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独立,它们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上层应用,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机制协同合作。

(1)感知技术融合

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源头,物联感知层是智能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具有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超大规模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多种感知信息采集技术的融合协同感知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感知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各类传感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目前传感器网络很难对特定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标示,而在此方面,RFiD技术很有优势。因此感知技术融合既可以迅速找到节点位置,又能将网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数据上。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慧城市感知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红外、化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如图6所示:

(2)网络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的网络是一个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异构、传输网络异构、终端服务异构。智慧城市网络层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在异构网络存在的前提下仍然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异构网络融合平台,针对网络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在传输网络层面,逐步实现各类传输网络向ip化方向融合演进;

2)在无线接入网络层面,逐步实现不同网络频谱、空中接口及相关协议统一融合;

3)在终端层面,逐步达成各类终端的全网络兼容,实现“全网通”。

各个层次通信网络的融合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3)应用技术融合

在智慧城市建o过程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或部门应用单独自成体系,各类应用分别独立开发、独立运营,导致智慧应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用融合促进:

一是加快搭建云平台,部署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图7所示,云平台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智慧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的发展。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城市各行业与部门的分立应用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为所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与信息呈现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支撑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要求不断接入新的数据源、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业务子平台,同时不断增强新的硬件支撑。因此,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海量面向对象存储等技术不断增强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对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2.3平台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的运行发展需要接入汇集城市中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服务部门独立的业务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融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智慧平台尤为重要。具体到平台融合策略,可以从实现平台开放和建立分级架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平台开放是智慧融合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对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经济产业和公众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统筹规划,保证城市高效低成本运营,实现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只有建立层次清晰的分级平台架构,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融合平台的开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要实现平台融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能力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组互联网服务组件,形成统一、标准、灵活的实用能力接口。能力组件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能力以及内部开放能力: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位置能力、支付能力、搜索能力、云存储能力、认证管理能力、授权管理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等。这些组件组成了平台核心能力,经过一定的封装处理后形成能力接口,继而构成能力开放平台。如图8所示,通过不同能力的融合协作,平台具有“人脑”处理的功能,如分析、解决、表达、接受、调节及成长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套层次结构清晰、易于扩展部署的智慧城市平台统一框架结构是支撑智慧城市平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图9所示。

其中一级平台为统一的城市级信息汇聚处理云平台,主要包含信息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海量存储、身份认证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二级平台为行业级平台,主要负责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分立行业的信息汇聚与处理。三级平台为企业和部门级平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行政审批、节能减排、客户关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利用智慧城市的开放接口实现智慧平台分立架构的三级联动可以有力保障智慧城市融合平台的平滑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2.4商业融合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成熟,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建设运营手段单一和市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的影响。因而形成有效的商业融合策略很重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建设运营手段,引导其作用于智慧城市,催生出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商业融合策略的构建需要遵循“合作共赢”、“持续盈利”、“市场主体”及“保障安全”等原则,从产业链构建、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三方面推进。

(1)产业要融合

智慧城市形成了一个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多个服务提供者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有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中上下游方关系相互依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阵营。如图10所示,第一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派”,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网络和用户优势在终端、软件、集成、建设、内容等领域联合了众多跟随者。第二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设备软件提供商为核心的“设备派”,如华为、中兴利用其自身内部丰富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带动芯片、设备、集成、软件、运营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力军。当然,两大阵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然而,二者更应该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2)建设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应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市以新模式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巨大的、持续的工程,它建设方式包括全局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包括政府的也包括企业的,包括公共的也包括商业的。任何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可能同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献[2]中给出了智慧城市可根据建设形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类实施:

1)对于面向政府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向相关企业购买服务或直接由企业移交于政府;

2)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引入较为成熟的行业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在建设过程中的管控功能由政府担任;

3)对于涉及信息保密但又是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为了兼顾为大众服务和保密职能,可成立由政府注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

4)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由原有运营部门组织进行改造升级和实施。

在际建设实施中,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功能进行“划小”建设,划小单元可灵活搭配选取Bt/Bot/BLt/Boo/BooSt/Bto多种方式,提供“顶层规划+解决方案+集成施工+资金支持+运营服务”一站式的融合建设模式,此模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集成度低、资金不足、配套服务无法跟进、设备兼容性差等。

(3)盈利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一直以来智慧城市由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这几个点一直困扰着政府与从业者。以往智慧城市建设多以政府牵头,投资少部分,企业大投入并兼顾运营工作,但是智慧城市建成之后由谁来为系统运营买单,不断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成为困扰着政府、企业以及用户的问题。智慧城市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1)官办官营:政府独自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支持和运营维护。政府负责建设、维护、运营和投资,部分服务免费提供使用,部分网络容量将被用于出租。

盈利模式:部分网络容量用于市政服务的自动化服务,剩余网络容量出租iSp用于建设独立于民用的政务专用网络或公共服务。

2)官管民营:政府指导,委托运营商建网

模式:政府进行投资,拥有所有权,投资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业务和资费进行监管,投资运营商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盈利模式:结合部分广告、增值服务,用户免费使用为主,政府给予运营商一定补贴。

3)官办民营:政府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已有网络、技术、产品等,相关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

盈利模式:公共服务或公共场所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服务获取资费,结合广告等增值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来源。

4)Bot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

模式:主要由运营商出资建设,建设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运营商拥有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政府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

盈利模式:专营权期间,运营商将小部分营业额向政府缴纳管理费;运营商提供多种付费套餐。

5)民办民营: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政府仅对于基础设施或政策提供有限的支持,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

盈利模式:用户购买服务才能接入网络,但在机场等重要对外场所可由政府提供补贴使用免费服务。

随着各方资本逐步进入,盈利模式不断清晰,产业链也逐渐成熟,其中的各个环节均参与到投资及运营中,单一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多种盈利模式互相结合成一种灵活的、有活力的盈利的融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1所示。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根据当时当地城市的建设情况,首先确定投资方利益诉求,再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设置不同盈利周期、不同种类的盈利方式、不同级别的盈利程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产业链的一种平衡。

3融合评估思路

由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包括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亟需要通过考核方式来检验建设效果。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比较典型体系如文献[3],但是仍缺少国家层面一套体系来评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过,大多数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从评估的实际意义来说,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城市,而不是城市的细节。评估的指标应该是城市被“智慧化”后呈现的整体功能效果,而不是各别功能呈现的局部效果。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的分析,智慧城市更偏向于一个“内因”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向能够衡量城市整体效果的维度考虑,即能够反映城市内部因素融合结果的指标(被称为融合指标,比如社会管理水平、公用服务水平或者城市某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在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估对象(类似于黑盒,被称为黑盒评估,如图12所示),向评估指标体系输入融合指标,并从城市中获取所需数据,通过复杂运算并实现融合指标结果输出(如图13所示)。通过融合指数对比,可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比如摸索阶段、建设阶段还是完善阶段)。

4结束语

智慧城市目前正处于炒作高峰期,但也是个吸纳各方力量的最佳时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和数据壁垒必将被打破,技术和网络手段要优化使用,各方在合作共赢商业理念下,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广泛认可的产业规则和技术规范标准,搭建起统一、开放、标准的业务管控平台,构建起端到端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姚乐,樊振佳,赖茂生.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12-17.

[2]刘尚海.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36(8):24-29.

[3]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评估调查报告[R].2013.

[4]张明会,孟印.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物流科技,2012(2):92-95.

[5]李元青.哈尔滨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6]宁奇雷,鲁冬林,聂锐.装备管理数据集成与整合方案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7):10-11.

[7]曹国辉.智慧中国物联天下[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1,21(7):10-11.

[8]张鸿,范满航,张超,等.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2014(5):116-120.

[9]顾德道.智慧城市评估的若干对策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9(6):51-55.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智慧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68-04

0引言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城管”的升华和创新。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此外,杭州在数字城管建设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浙江省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首批13个试点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商业模式,杭州“智慧城管”正式列为省智慧城市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之一。

1“智慧城管”的特征及价值分析

1.1“智慧城管”的特征

1.1.1“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拓展与升华

“数字城管”侧重于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置,“智慧城管”则在已拥有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了自我识别、自我分析和自我处置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延伸到所涉及的人、物。“数字城管”是“智慧城管”的基础,“智慧城管”是对“数字城管”从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和拓展,是“数字城管”发展演进的更高层次和必然阶段。

1.1.2“智慧城管”是“智慧平台”和“智慧管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信息平台,让管理对象更具智慧,实现基础管理对象和管理服务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管理信息更全面、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1.1.3“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灵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并不是孤立的“智慧”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应体现出与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智慧城管”既是一个规范的标准化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1.2“智慧城管”价值分析

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GDp的构成将主要集中在4大块:电子信息服务业(60%)、电子工业(10%~16%)、iC业(1%)以及其他产业(23%~29%)。“智慧城管”是密集应用信息技术及服务的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城管”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城管”建设中的企业成长机会主要分布在四个层面。“智慧城管”建设的最底层是感知层,智能设备生产商、基础设施建设商能从中发掘巨大的市场价值;感知层上面是网络层,当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再上一层是平台层及应用层,涉及到各种城管应用平台的搭建、开发与维护,将为信息服务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提供巨大机遇。

作为城市管理的最新模式,“智慧城管”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实现,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智慧城管”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城市问题,通过整合共享交通资源、加强实时监控、进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2杭州“智慧城管”的战略定位

2.1杭州“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已有“数字城管”的建设基础,杭州“智慧城管”将围绕三个目标展开:第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第二是资源整合、促进协同,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第三是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城管”典范城市,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带动省内优秀的软件企业和部分产业发展,向省内外实现技术和管理输出。

2.2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定位

首先是发展定位,即逐步建立以公民本位为主导的面向群众需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管理参与主体。推进杭州城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粗放定向型向集约定量型,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在管理层面上将“四化”管理提升到“格调”管理,以人文和艺术为主线打造个性化的“智慧城管”。

其次,在功能上,要以“智慧城管”的两大基因知识社会创新2.0和下一代iCt等信息化手段为契机,引出新兴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型产业,在“智慧城管”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成果和理念,树立项目形象和品牌,通过发展“智慧城管”,助推战略新兴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规模,引领由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图1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示意图。

图1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

2.3规划结构

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规划结构概括为“11365”,即“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设计一套管理体系,构建三大基础平台,实施六个应用系统,打造五型城市管理”的功能结构。图2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图。

图2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

2.3.1形成一套标准体系

智慧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不仅涉及狭义上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更要涵盖“智慧城管”顺利推进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运行标准。杭州根据历年积累的业务和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参考各种国家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形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标准体系,并争取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3.2设计一套管理体系

从业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顶层设计进行双顶层设计,构建杭州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体系,指导“智慧城管”的建设实施工作。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规范和评价等方面。

2.3.3构建三大基础平台

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基础平台、海量数据资源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应用、数据和服务平台。

2.3.4实施六个应用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系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已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重点实施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智能化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系统和城市管理综合指挥系统等六个应用系统。

2.3.5打造五型城市管理

通过“智慧城管”的建设,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效能型、智能型、和谐型的五型城市管理。

3“智慧城管”建设核心要素分析

3.1市民互动与公共服务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必须以服务作为执法导向,放弃以前的简单执法模式,注重沟通与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者与群众关系的和谐。

“如何面向市民”的可选解决途径有角色转变、增加互动、参与激励三种。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的角色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城管不再是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而是与相对人平等共处的服务者。

增加互动,就是通过建立杭州城管政务平台,提高与市民的互动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时向市民传播城管动态。

参与激励,就是对于对城市的管理有良好的建议或者提高可行的方案,或是有效参与城管体验日活动的市民提供奖励机制。

3.2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城管执法涉及城市管理的诸多领域,执法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又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链正是连接城管执法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渠道。杭州市城管委信息资源共享链上包括,位于执法信息共享链下游的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位于中游的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位于上游的市地税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城管业务协同的五大建设任务如下:

(1)目录体系建设。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构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技术支撑环境,设计开发信息资源的目录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种形态信息资源的定位和共享。

(2)交换体系建设。建设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而不是为单一应用建设交换系统。建立市级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实现横向部门间开放式、松耦合的按需信息交换。

(3)标准与规范建设。围绕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划、编目、注册、管理、服务、使用等6个环节,以及信息交换的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交换部署、运行使用等6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4)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围绕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以部门实际需求为导向,率先推进信息公开、市政监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

(5)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调控,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

3.3实时通信与统一调度

杭州城市管理工作在终端应用、平台应用、网络应用、弹性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通信的需求。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为城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更个性化、更及时的通信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理顺最重要的业务流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协作水平、响应速度、移动能力和安全性。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因其种种弊端已经难以为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大城管”模式势在必行。“大城管”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公安、工商、城管,依靠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组建联合执法中心,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及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及服务。

“大城管”实质上是一种“大联勤”管理,在机制上按照区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区内各街道设立调度员,并且借助“数字城管”采集员的设置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发现问题时采用就近原则。

3.4智能物联与行业监管

随着政府监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监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杭州市城管委在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政府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行业动态监管平台(物联网传感器平台)正是结合政府监管工作的主要业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政府监管业务的一个监管工作平台。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转变传统监管模式,支持远程实时采集被监管机构的数据,实现行业动态联网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的关口“前移”。在技术方面,采用增量数据采集技术,实现被监管机构数据的实时采集;提供丰富的监管分析工具,支持监管分析模型的定制。

通过建设行业动态监管平台,全面地收集监管所需的各类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此外,利用预警、模型分析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监管人员业务办理的信息化,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效率。实现在各行业的监管应用,从而提升行业监管的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5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知道事情的现状和可借鉴的对策,但是传统基于模型的决策存在着过程漫长、条件理想化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中关乎城市运行和民生问题的决策。因此,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围绕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智库,来提高问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在智库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是顶层设计,即搭建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柔性支持平台。所谓顶层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的“柔性”,是指它要适应党政决策部门和各类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动态变化。第二是建立跨学科的智囊团,即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咨询机构等共同组成的智囊机构,为行业提供设计、咨询、方案跟踪及反馈给决策者等。

4结语

“智慧城管”是建设智慧杭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和支撑杭州城市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基础,从战略定位和核心要素的视角对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杭州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针对性建议。

杭州“智慧城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始终贯穿“城市管理,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高城市管理品质,以科技强管提升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城市管理政府监管能力,建立与杭州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先进城市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观林,李圣权.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2012,7(2):11-14.

[2]房立洲,胡税喜.数字城管智慧化的杭州路径[J].智慧城市,2012(8):27-28.

[3]刘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郭理桥.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建敏.数字城管资源共享项目范围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6]郝力.数字城管:革新城市管理模式[J].建设科技,2010(23):20-22.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9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以物联网、互联网、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自动控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技术等深度融合为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处理,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系统是物联网、互联网、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自动控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技术等在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基础支撑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其技术特点是“全面感知,充分互联,协同运作,智能处理”。

举世瞩目的2008奥运会已在北京成功举行,举办奥运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安保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安保系统的高效准确处置(例如突发事态的信息传递及处置等)直接关系着奥运会的成功与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奥运会安保系统是以北京奥运会80多个竞技场馆为骨架,通过场馆周围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小区等联合组成的网格,将整个奥运会各地的人、物、环境关联起来的复杂系统。

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包括信息情报感知、通信与分析处理系统。其中,情报信息感知、通信系统:分别与场馆指挥中心、北京市赛区指挥中心、京外赛区指挥中心、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以及涉及奥运安保相关事务的各单位指挥部进行情报信息的交换、收集;情报分析系统:将各部门汇集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实时统计可能对奥运造成风险的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将结果通过情报信息交换系统实时发送到各级指挥中心有关人员进行运营决策,实现了全国奥运安保情报信息在奥运安保体系中的全共享、实时预警与处理,进而为奥运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智慧交通市场分析篇10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创新应用,推

   动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普及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向智能化发展,智慧金融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服务逐步演化的更高级阶段,是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简单地说,智慧金融就是资金与信息更迅速、更高效、更安全的畅通与交流。

   智慧金融的特征

   与传统金融相比,智慧金融的特征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海量数据分析、互联互通、社会化分工协作。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

   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数据分析处理是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利器。随着互联网web2.0以及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出现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甚至是极端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存储巨头emC的CeopatGelsinger最近透露,大数据处理目前的市场规模已达700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几乎所有主要的大科技公司都对大数据感兴趣,对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产品及服务进行了大量投入。其中包括了iBm、oracle、emC、Hp、Dell、日立、Yahoo等,而且这个列表还在继续。

   海量数据分析,是智慧金融决策的基础。智慧金融的工作流程包括感知、分析、决策、分工、反应和服务六个步骤。因此,智慧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必要的主体和相关的数据,并且能够针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信息。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中寻找相应的规律性,就可以清晰地洞察用户的使用行为、态度、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能够进行市场细分、制定高效的服务和营销战略。例如,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用户就是上帝,要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必须了解用户,获得用户的相关数据。谁掌握的用户数据多,谁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谁就能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迅速通过实施营销组合,抢占市场先机。

   另外,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用户日常交易行为的数据挖掘,还可以判断其业务范畴、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用户定位、资金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等。

   譬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时,就是依托阿里巴巴“草根”征信体系。目前,阿里巴巴中小企业用户已经超过800万家,这些企业日常在阿里巴巴平台信息、搜索信息、进行交易和资金流动,阿里巴巴不但掌握这些网商的资金流动数据,还了解它们的整个运营细节,包括企业订单数量、销售增长、仓储周转,以及投诉情况等数据信息,这让阿里巴巴比任何一个金融机构更了解这些企业客户。阿里巴巴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规模运算和风险模型设计,打造出一条“小贷流水线”,助力融资服务实现标准化,降低成本并确保安全。截至2012年3月,阿里金融依靠这套技术,已经累计为接近11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过190亿元。

   互联互通

   智慧金融的第二个特征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在不同系统节点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使信息畅通无阻,合作协调高效。从系统角度来看,智慧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包括了用户与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与第三方合作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从微观层面,互联互通包括用户个体的账户之间、账户和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办公室和家里之间、手机和电脑之间等等的信息畅通和协调工作。

   互联互通的意义重大。用户与金融主体之间保持畅通,可以方便用户即时了解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快捷办理金融业务。而这种畅通,也保证金融机构可以随时掌握用户的使用情况、需求。金融主体之间的信息畅通,可以促进双方信息共享,完善合作方式,提高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金融主体与环境的互联互通,有助于金融主体能够快速了解环境的变化,分析利弊,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互联互通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最底层系统之间的对接,按照标准化的接口,统一数据格式,实现银行系统、用户系统、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二是中间层信息流的共享,推动信息流、任务流、信任流和资金流在系统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三是互联互通的最高层——主体之间的合作,主体之间本着开放的心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大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成长。

   银行传统贷款模式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之一是人力成本太高。比如10亿元贷给一家大企业,银行只服务好一家大企业即可。但若200万元一笔贷给中小企业,就要找500家中小企业,银行要服务500家企业。中小企业财务不如大公司规范,信息分散碎片化,要从众多中小企业里摸清哪家好哪家不好、能不能贷,并提供贷前、贷中、贷后等服务,需要的人力成本难以想象。

   全球网打造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融合了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中小企业用户、担保机构等等主体,为这些金融主体提供基础服务,包括平台建设和运营、组织和服务、牵头制定服务规则、提供数据支持等。

   全球网通过技术将有贷款需求的企业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包括企业基础信用信息,网络活动信用信息,水电、通讯、工商、税务、海关等公信平台信息,行业协会、各类专业市场掌握的属下企业的信息等,各方信息加以比对、交叉验证,就能够更全面看清这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传统银行贷款模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全球网的服务模式满足了各类主体的需要,顺应了智慧金融的发展趋势,亦因此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网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达到0.7万家,占浙江省建设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的47%,占建行总行客户总量的1%。

   社会化分工协作

   智慧金融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还包括社会化分工协作。当今环境下,用户分布地域广,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一家金融机构不可能拥有全部资源,面向所有用户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必然成为发展趋势。专业化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分散了投资风险,更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社会化协作注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赢目的。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协作既能发挥每个主体的专业化特长,更高效地满足各类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又能促进竞争,推动系统创新和演化。

   智慧金融系统的分工协作既包括主体内部的分工,也包括主体之间的社会分工与合作。金融主体内部以服务用户为导向,设计出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每个部门和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在统一指挥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既有工作流程承担各自职责。而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则完全是自组织的过程。在网络时代,驱动企业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企业拥有高额利润。只有开放、分享和协作,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实现协作链条整体利润的最大化。

   全球网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引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比如专业市场、商会。这些机构对所辖企业情况了解,其推荐的客户可信度就更高,可屏蔽掉一些风险。比如担保公司若对平台某一企业情况了解,愿介入担保,既可对企业增信,又可扩大自身业务,共同受益。同样,律师事务所可介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财务公司可以帮助企业整理财务资料,等等。借助这些社会化的力量,帮银行审核、筛选客户,并对贷后客户情况作出再评价,实际就是帮银行客户经理处理掉大量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工作,最终批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

   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推动资金的有序流动,但是,智慧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信息化的升级版本,也不是传统金融的网络化。事实上,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有显着区别,智慧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组织。

   服务主体不同

   在传统金融情况下,金融机构与用户形成一对一的服务关系,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分别向每一个用户提供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凭借自身建设的网点、网站,分别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各家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竞争多于合作。每个金融机构基本上独立完成主要的营销活动,包括寻找用户、制定营销组合、售后服务等。例如,当前大企业的贷款业务,通常由银行单独完成,甚至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部流程。而如今,中国的中小企业已达到千万量级,由银行包揽全部业务过程显然不现实。原有金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

   而在智慧金融体系下,金融服务的形式呈现多对一的服务关系,即多个金融机构通过合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各尽所长,形成一个完善的产品,共同服务同一个用户。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用户之间依托开放的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相互交换信息,形成紧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而每个金融机构都只是服务链条的一个节点,按照服务分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所有这些节点的专业化服务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完整的一站式服务包,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用户。

   市场主导不同

   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银行在客户服务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到主导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少,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形成所谓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然而,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尤其中小企业更是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企业维持运营、提升技术、开拓市场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融资渠道不畅,导致银行的资金成为各方争抢的稀缺资源,供不应求。

   在智慧金融阶段,用户跃升为整个金融服务链条的核心,形成用户主导型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智慧金融阶段,全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更高,资本市场更发达,银行贷款、租赁、证券市场等融资模式更加完善。那些盈利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企业更容易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成为金融机构抢夺的目标客户。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金融机构会联合与其他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开拓更广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