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41

农业工程研究篇1

作者:邓在京,张居敏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39-02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农业工程研究篇2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3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3]。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4]。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5]。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政府管理机构设置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6]。

2.1.2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7]。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第一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全面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全面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7]。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8]。

3.4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鼎来.中国农业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詹慧龙.中国政府农业投入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朱明,郭红宇,周新群.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5.

[4]杨瑾峰.工程建设标准化实用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张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6]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农业工程研究篇3

关键词:工程力学;农业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5-02

工程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农业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计算性与工程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它在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过渡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工程力学的课程改革无论对于培养学生,还是进行学科建设都颇具意义,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一、工程力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重新进行了剖析,挖掘教学环节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良好地完成教改任务,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1.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指向性和学时数量的不足对工程力学的教学影响。①现有的关于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基于工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需要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工科专业指向性,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书中的教学案例大多是工业机床、动力设备等,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力学案例相当匮乏,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未能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力学教学之中。另外,陈旧教学内容与前沿科学理论脱节,原有的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待于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和更新。②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各高校均采取了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改方针,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如何能在压缩教学学时的情况下,仍然保证充实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一线教师热议的一个课题。同样,农科类工程力学的教学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理论学时数不断压缩,但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内容却未作大变动。在该情况下,若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不加以改革,将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2.课程本身的相对独立和课程内部理论与试验的脱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又一因素。各门力学课程及相关后续课程自行封闭、相互独立。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过分强调和偏重于单门力学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对各力学课程及相关后续课程之间相关知识的渗透、衔接、融合、贯通考虑不够,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造成了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水平陈旧落后。工程力学属经典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授课方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方式引入和应用不够,诸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力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等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尚未广泛普及和充分发挥作用。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精练内容,跟踪学科发展。农科类工程力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能够解决农业工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力学问题,因此强调以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为授课重点,对于偏、难、怪等非常规问题不做深入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从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力学模型的方法。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另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审视,在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幅度删除那些缺乏典型意义的枝节问题,对相互重复的必须保留的内容在各门课内进行调整和重组,从课程总体上优化调整内容。②以工程力学课程为载体,结合力学史和方法论,培养学生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开放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内容与农业工程实际相结合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结合插秧机的分插机构、旋耕机的旋耕刀片运动轨迹方程等农业工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还可以分析农业机械机架的连续梁受力、框架受力等。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工程力学的授课学时数不断压缩,传统的板式授课方式在有限的学时内已经难以完成授课任务,因此新的教学手段不断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向学生展示工程实例,增加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课外网络化教学,创建新的师生之间交流渠道,重点难点内容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课上完成,而一些易了解的问题及大量工程实例可在课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上实现,缓解学时少而引起的教学压力,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启发他们思考、研究、找出结论。通过课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来加强课外学习指导,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实现作业解答、问题答疑功能,使能力较差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难点进行继续学习,能力较好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前沿热点课题进行了解、学习。

3.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毋庸置疑,考核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劲头与学习方向。为此我们重新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课程考核标准;建立了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还增加实践课程考核;口试、研究性文章也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该考核模式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工程力学的理解掌握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搭建教学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本教研室成员均为力学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每位老师可以将各自的教学心得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通过诸多途径向其他院校学习。同时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对力学在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工程力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有必要将工程力学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意识,另外适当增设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简介,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宽,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将现代科技成果与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生活永远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探究始于问题,教师从日常现象入手在教学时恰当地给学生造疑,找准盲点、迷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如讲到质点动力学时,按照书中抽象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行推导,容易使学生陷入枯燥的理论的漩涡中而产生厌学心里,将“嫦娥一号”的奔月过程融入到质点动力学的讲解过程中,并做成形象的演示动画,不但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形象地表现质点动力学变化过程,将理论公式与感性认识关联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再者,讲解合力矩定理时,可以方便地引入门轴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点对门的旋转影响,说明合力对门轴之矩与各分力对门轴之矩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形象地理解合力矩定理。学习力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编制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尽量为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力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工程意识。

2.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仅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不结合工程背景,仍然难以对农业工程中机构和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因此适当增加理论力学实验学时,增加工程力学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理论力学问题编程大作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改进工程力学实验,在原有传统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并与农业机械结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突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特色。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

农业工程研究篇4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而要想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1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1.1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业水利工程,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而农业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很多方面,如节水、灌溉以及防涝防旱等。农业水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还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2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还是提升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在农村地区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出现旱灾、涝灾等状况;另一方面能够较好的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进而改善农民饮水情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之所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促进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相关部门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防洪、供水、生态等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当前我国在农业水利工程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的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不仅综合素质较低,在技术上也没有足够的成熟,这是不符合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和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工作环境基本上处于农村地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艰苦,福利待遇也不够高,因而大多数专业的人才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在近几年,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得出,我国水利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占总职工的概率非常低,由此可知,我国严重缺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技术型的人才。(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不够完善。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在当前的水利设施上,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修补的;另外,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水利工程来说,由于设施年限过于久远,并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使得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3)农业水利规范不够完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其本身就属于一项比较艰苦复杂的工作,并且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当地政府在对水利工程建设上虽然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上严重匮乏。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保障水利工程正常的投入使用。

3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策略

3.1进一步的加强整治

对于上述农业水利工程存在设施问题,相关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其进行整治,同时还要对一些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和改造。在改造的实际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能够结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农田中的灌排体系。

3.2进行总体的规划

要想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出其具有的作用,相关部门则需要根据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来制定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先由市、县组织,在让各乡镇负责实施,编制灌溉区总体规划,来增加灌溉渠道和配套设施等。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及能够科学合理布置灌溉区,如:在资源充足的地区,施工单位要科学选择沟、渠,然后新建一些灌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还为农民灌溉农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总体的规划,使得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民灌溉农田投入的成本。

3.3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我国相关部门要为其建设提供相应的财力支持,同时还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能够做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进而解决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人力问题。

3.4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在实施水利惠农政策上,我国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区域来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比如,适当的增加农民的水费和电费的补贴,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在经济上的负担;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对水库管护财政的补贴,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库正常运转,还能够防止水库出现无水可用的情况。

3.5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

在健全水利工程体系上,相关施工单位要坚持规划顺应民意,进而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由面上建设,分散投入到集投、由单项逐渐突破到整体推进。力另外,政府要对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进行改革制度,并会给与指导和意见,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只有建全并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农业工程研究篇5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国际流动的重要保证。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原有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才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随着农业水利工程的飞速发展,要求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要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工科性质决定了其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探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

二、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背景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1960年,原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2]。2014年11月,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了专业认证申请,2015年8月提交了专业认证自评报告,2015年10月接受了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学生培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得到了考核专家组的充分认可。考察结束后专家组针对本专业实验课时偏少、与企业联系偏少和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深度不够、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因此,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做好专业认证的整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3]。

三、工程教育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重视不够,流于形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从专业培养要求上来讲,实践教学的地位高于理论教学的地位,然而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关专业课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等,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认真甚至逃避实践环节。同时,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比较陈旧,无法体现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应用现状。

2.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目前,高校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本身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然而由于缺乏企业一线技术工作实践经验,其专业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较多。例如高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结合,教师不能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活动中,教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标准认识存在偏差;高校缺乏教师岗前实践培训机制,对教师实践学习不能提供合理的经济支持;缺乏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平台,企业培训资源开发不足等。

3.校企联系不畅通。校企联系不畅通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习惯性停留在课内做做作业的心态,对企业布置的任务不感兴趣,缺乏主动了解实践工程相关设计方案、施工方法、项目评价等环节;第二,企业追求的高效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企业的项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然而学生有其他校内课程冲突的时候,不能按照企业规定时间提交方案。第三,学校对校企合作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创新度不高,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少与市场脱轨,造成项目实际经验不足。

四、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室有效使用。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包含:材料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灌溉排水实验室、CaD专业实验室等七个专业实验室,门类齐全;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50亩;实验室总面积为1169.4m2,生均占有面积为3.8m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有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测量学、灌溉排水工程学等教学实验,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应优化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室的有效使用。

2.丰富课程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将课本理论内容满堂灌给学生,上课过程枯燥乏味,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工程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即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农业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水工建筑为的认识业实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将学生实习过的相关水工建筑物作为案例放在课堂上讲解,一方面使理论教学内容变的直观易懂,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实习所学的内容。由于理论学时有限,教师可以把一些?n上讲解不到的实际工程案例放在《水工建筑物》网络建设平台上,提出问题供学生学习探讨,实现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有效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效果。

3.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学习。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以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石河子大学最新颁布了关于《石河子大学关于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的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学校在职在编、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含实验系列教师)均应参加一次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锻炼。

4.推?m校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伙伴及各种社会资源,已经与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红山嘴电厂、国电新疆吉林台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生产实习场所,在实习经费、学生住宿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了当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于工程一线的难题。学生在这些基地完成了水利工程认识实习、地质实习等实践任务,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成果、检验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除以试题形式考试来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外,还应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必要的考核。以基础课《土力学》为例来讲,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末考试卷占70%,平时成绩占30%。试卷中内容一般是根据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出题,平时成绩老师一般往往考虑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评定。整个成绩评定并没有把《土力学》实验环节考虑在内,学生也就不会太重视平时课程实践环节。新的考核方式可以在试卷里增加一定比例的实验内容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课时才会更加用心的去做相关实验,从而真正提高了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同样对于农水专业其他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均可采用类似的考核模式,最终实现有效提高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

农业工程研究篇6

摘要:为了促进校企协同,加强校企协同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述了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校企协同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针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与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内容进行详细探讨。指出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践创新;农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32-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1]。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沿袭学术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等问题。课程教学安排上,授课时间过长,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锻炼少,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科研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2]。由于专业限制等问题,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课题与其他工科研究生相比,科研经费资助少,大多是自选课题,缺乏锻炼实践能力的环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受限,从而不能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些都限制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企业定岗实习培养,是区别于学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社会、熟悉企业需求的重要环节。

二、改革内容

(一)培养目标与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

1.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农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特色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专业特色,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培养农业工程领域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涉及到现代制造技术中的机、光、电、液及微机软硬件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具有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培养规格要求充分适应社会需求。除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营、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创新创业性。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论文研究应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在制定农业工程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计划时除按既定的领域培养方案进行课程选择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的培养的要求。在校企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中,企业往往希望高校较有针对性地为其培养实用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并且借助这一合作平台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发挥技术支持、改造及创新作用。

2.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把专业课设置优质精炼,增加实践环节,设置创业教育类、专业拓展教育类、综合素质教育类三大模块。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多层面的、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具体包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地精选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又能了解到本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的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没有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可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本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探索:①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实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协同,实施“先顶岗实习、然后再回校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学生在基地专业实践期间由校内和基地两个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全程指导学生实践过程。②研究生带本科生从事独立科研活动,重在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利用多渠道实践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大赛环节,通过听本学科著名专家所作的报告,给学生一些启发。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学术交流,可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交叉学科学术交流研讨会,多与相关或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针对本专业建立农业生产机械化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将研究生引入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在大胆的探索中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中聘请校外企业及农场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注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随着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基础条件建设仍需加强,增加经费添置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基地建设、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最优组合;增加2―3个科研教学校外培养基地,整体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培养效果。

三、结论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而设立的。企业比高校更加清楚需要的是哪种人才,因此,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是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协同,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品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真实感知的过程中培养的。校企协同推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协同应向深层次、多领域拓展,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实现校企协同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加林,李光提.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3-85.

[2]张军,李小昱,王为,刘洁.试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75-77.

农业工程研究篇7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高校教育中倡导创新由来已久,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农业工程领域,更是面临生源质量差、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作为一水相隔的日本,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2年末,日本共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奖人数多达16人,中国人依然无人问津。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对中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招生、培养和导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比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研究能力的生源为基础。所以在研究生培养的入口,我们必须把好入口关,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而在研究生招生与录取工作中,中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国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一种行政选拔制度,整个研究生招生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个杠杆在运行,特别体现在招生计划、招生规模与分数线的划定上。

关于初试,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其中英语、数学、政治全国统一命题部分占据了总全国分的70%,由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只占30%,完全剥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首先,这种考试形式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很难分辨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选拔真正高素质、有研究潜力的研究生。

关于复试,基本流于形式。初试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复试则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和深层研究潜力的考查,但实际情况却背离了它的初衷。由于农业工程类报考数量不足,初试全国统一划线基本决定了录取,因而大多数学校复试方法单调、简单而机械,面试往往走过场。

(2)日本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

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

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

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总之,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更关系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从文章的中日研究生培养对比分析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改革中应结合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农业院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革新,逐步确立一套适合于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并得以实施,确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东平,等.关于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31-133.

[2]孟亮.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5-77.

[3]李阿利.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6]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83-84,

农业工程研究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自主学习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2

abstractaccordingtotheneedsoftheneweraofeducationand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researchofgraduateeducation,combinedwithselforganizationallearningtheory,proposedintheagriculturalUniversity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Researchonlearnerautonomy,therealizationof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toenhancethestudents'innovativeandcreativeability,torealizetheinnovationofthereformoftheteachingmode,improvingteachingmethods,theteachingcontent.

Keywords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autonomouslearning;collegeeducation

自主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研究领域比较热点的研究内容,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竞争和国家竞争对大学生的要求。面对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自主学习不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帮助,而且是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完善自我性格和人格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创新形式下的高级学习,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自身调节来明确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改善知识结构,最终成长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当然,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自主学习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不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是不行的,尽管有种种认知和形式上的障碍,同时人们的意识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当然传统教学模式也有其优势,我们进行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是要立足于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吸收先进教学理念,为我所用。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对农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是强调必须以学生本人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以我为主,激发潜能,是与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自学,它是更大的一个教育范畴。

它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预先规划和安排,做好总体设计;二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做自己学习的主考官;三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调整和完善,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来改进自己的学习。针对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不可能一致。

Zimmerman对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出自主学习应具有的三个特征:(1)强调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自我指导和自我计划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2)强调自主学习是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学习方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断反复调节自己的学习路径;(3)强调自主学习者应该明确如何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学习实践做出正确的反应。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学精神,能够运用比较科学的学习技术和方法,及时准确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解决困难,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②

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考试方式的导向作用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科教学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知识型课程,通过探讨以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③

2自主学习理论在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产生、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直接面向生产和技术实践。因此需要我们非常重视专业培养当中的实验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与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的生产、设计、开发、集成和运营有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农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直接面向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创新实践的前沿工作,特别是对电子信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围绕安全可靠、整合先进的信息化理念、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与一般工科院校有明显的区别。

随着自主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兴起,很多研究者发现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完善健全人格,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心理。本项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大学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研究。自主学习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的平等性和过程的自监督性等。该模式下的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自我导向特征,要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首先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自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减少对学生们的干预,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监督者、辅助者和引导者,相信学生。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更好的学习效果。本项目研究结果结果可以为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3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前,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否则就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而还一无所获。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在自主学习前确定和规划好选题,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有教育性,能让同学们知道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寓教于乐,让同学们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主动进行学习的欲望,达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之所以和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育不同,在于它主要是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个人的教学计划,在老师的辅助帮助下,主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和实践,一定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完成教学计划,不能还象过去那样过分依赖于老师,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实现学习的目的。

三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自控性。所谓自控性,实际上就是学生们自己控制自己进行相关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学生的自控性认识不足,所以老师既是课堂的讲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还是课堂的秩序维护者。所以,学生们只能日复一日地被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一定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但是也不能包办代替,一定要取得平衡,关键是针对学生特点,预测在某个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应随时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根据典型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内容,依靠学生发挥自控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精神,但是也要估计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因为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谆谆善诱,步步深入。一定不要拔苗助长,或者撒手不管,否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折心理和畏难情绪,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进行。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做思想工作,善于引导,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在学习实践中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内容一定要由简入难,学习内容不要过多,要渐入佳境,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统一,使课堂教学将学习、实验和实践融为一体,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4对未来教育教学的思考

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课堂教学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使大学生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思路的转变。使大学生培养起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优良的学习品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实现自身价值。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教学经验,要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纠正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沟通能力去解决自主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实现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则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农业工程研究篇9

关键词 农科专业 研究生 就业教学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招生数量为46万人,2007年增加到了每年的130万人,2010年增加到了180万人,研究生数目的持续扩招,造成了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农科专业的研究生需求一直都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操作能力为标准,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绿色化农业、生态养殖、低碳农业、核动力农业相关产业、太阳能农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农科类研究生属于稀缺类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生专业,我国农科研究生的专业主要有8大类,分别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随着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对农科类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传统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农科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科类专业的选择面积比较狭窄,而且选择农科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生,而且大多数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时对自我学习专业领域的技能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并不感兴趣,对待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热情,不能让自己“钻进去”学习,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实际应用能力,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和农业需求人才类型掌握不明确,可以说是研究生主动性不足的原因占多数。其次,农科类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教学体系中欠缺树立农科类研究生的一种就业观念,社会的虚华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让自己具有更多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选择薪酬高、职位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喜欢选择西北边远山区基层性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上的挑剔,造成了“群羊效应”,导致了大多数的农科研究生毕业后都想留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在工作意愿上就没有端正态度,导致学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自身农科专业的去向问题,引起了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不足。最后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因为在学校中欠缺系统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产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导致学生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不明确,难以将自我的优势或发展理想与现实接轨,造成了农科类研究生的社会化发展与就业的难题。

3发展农科研究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新路径

3.1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研究生自主就业

农科类研究生的教学路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农科类研究生的特点是以农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中也要侧重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要改善对待农科研究生的一种态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引导,更好地引导研究生自我寻找并发现适合的岗位与具有潜力的职位。从实际就业工作中看,研究生在就业政策的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的主动性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学历所应具有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引导他们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成为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着力做好的工作。学校可通过帮助硕士研究生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经济结构,提供给学生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使之认清就业形势,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

3.2树立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就业理念

农科类研究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其发展要与农业产业相结合,而农业产业的发展较集中的地区都在农村或者偏远城市,这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要改变当前农科研究生对农村或者基层就业的落后观念,要增强农科专业研究生对待基层农业就业的认识,改善农科专业研究生学习上的不足,要增强农科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实际农作物生长和农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要鼓励相关农业产业和相关组织提高基层农业地区的高等人才就业薪酬,改善农科研究生就业的环境,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的重视,稳定安置农科类研究生,发挥农科类研究生的从业价值。

3.3创新农科院校研究生的专业设置

农科院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直是8个一级学科,它们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在这些学科中还下设27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分类明细可是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转型时期,略显一些不足,在长远发展中不具有培养潜力和价值。创新农科院小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是现阶段农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创新农科院小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针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前沿性的专业进行定位、开展教学,这其中包括: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新兴的生物技术、低碳能源、生态养殖技术、生物质能、核能、光电产业中与农学科目产生变化联系和具有相关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已经成为了研究我国新型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新型农科专业研究生会帮助国家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改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4加强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加强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能力是改善农科研究生自身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偏远城市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最优化的途径。通过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改善对落后偏远城市和农业基层地区的认识,加强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基层式教学体验,让研究生亲身体验农业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发展方式和流程,改善研究生的“理论盲目”的缺点。而且还要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的辅导教学,在创业的辅导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化新农业领域发展的认识,了解到市场中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商机,学校还要积极与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与组织进行联系,形成统一体,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在资金和技术上都给予相应的扶持。

农业工程研究篇10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农业;专业硕士;同等学力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连年的高校扩招使中国的本科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研究生教育这几年飞速发展,从半脱产研究生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支撑性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综合性重点农科类大学屈指可数,每年为国家培养的农业类研究生更是与农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责任重大,意义深广。

一、当前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加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包括30多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另一类是同等学力硕士。相比较全日制的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有下述几个优点:第一,入学考试较容易;第二,工作较满意的人不用二次就业。所以大多数已经工作的人比较愿意选择在职研究生方式进行深造。

1.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同等学力硕士的种类。现在主要有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医学、计算机等各专业,有的专业学位考试只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考学科综合。

(2)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方式。同等学力硕士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满足入学的基本条件都可以免试入学。各高校的入学条件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要求有学士学位证。但是,同等学力的学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证,必须参加每年5月份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所有专业都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有综合考试。入学后四年内考试通不过者只有课程结业;属于宽进严出型。

(3)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报名,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单独组班,单独开课,课程一般和统考相关,在周末上课;一类插在全日制研究生班中听课,课程一般和统考无关。

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但以人大、北大、清华、对外经贸、中国政法、北京师范大学较为突出,农业方向的招生单位较少。

2.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专业硕士的种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从1990年至2012年我国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已达几十个: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mFa)、风景园林硕士(mL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mti)等。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学方式。每年6月底报名,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所有录取学生以学院为单位采取周末或假期集中式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较经济类、法学类等专业而言少之又少。

二、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受教育概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在职研究生培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37个专业学位领域;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仅有2000余名。

四、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想法

发达国家农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结合我国农业方面在职硕士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以往研究生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

农业院校当以各学院为培养单位大力开办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加强信息化步伐,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为在职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发挥送教上门,送科技下乡。通过短期与长期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让更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

2.解决农业院校在职研究培养经费

各院校对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般属于研究生自筹经费,学费一般在万元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收入低于其他领域工作人员。如果国家可以将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财政预算,或给与助学贷款,这样可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人员,使之成为扎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

3.科学制定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

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多来自企事业或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他们努力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除了全面拓宽知识面,更希望课程设置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不仅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能将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工作和生产中。

4.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

在职研究生多数时间与导师靠邮件和电话方式沟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没有全日制研究生全面、细致,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工作制度、规范导师授课、论文指导条列、虽然在职研究生可能工作经历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负责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更应从专业技术角度全面培养。

总之,我国农业院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尚属大力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情况及掌握技能情况出发,认真思考我国在对农业领域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各农业院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芳,侯首萍,孔素然.浅谈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2第23卷增刊2月

[2]百度文库,浅谈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