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1:33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的墓本内洒,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探讨了广西城市建设生态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宁、柳州、桂林、捂州和北海的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了时创建广西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l -al。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广西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目标,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使许多相关政策难以贯彻实施。本文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城市为例,探讨符合广西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获取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

     1广西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的构建

1.1指标体系

    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国内都制订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 -iol,但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平衡对近远期要求等诸因素都存在很大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用一种评价体系及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城市显然是行不通的。

    笔者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参考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从中选取适合广西特点的指标进行评价。

    为了科学地评价广西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符合广西城市自身特点的指标,例如:酸雨频率和降水ph最低值是根据广西城市特别是柳州酸雨酸度低、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而提出的评价指标;城市景观均匀度和城市干道绿化面积/总面积,主要是根据广西城市绿地较为丰富,指标也比较高,但最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离城市居民最近、最能调剂居民生活的中心区绿地却相当贫乏,可见部分市区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点,笔者根据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这两项指标fnl,用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化面积的搭配均匀程度以及各个绿地面积的连通程度,以确保物种具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和迁移的重要路径和通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滨江防护带宽度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广西大部分城市依河而建,近20年来,城市河流滨水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一些城市修建了防洪堤,几乎完全改变了河流的原始风貌,而有些防洪堤就像城墙一样,隔断了市民与河流的联系,一些城市将河流作为纳污体,河流城市段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绿色防护带则能为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迁徙提供自然场所与廊道,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场所,环城绿色生态圈宽度主要是根据有些城市的防风带较窄、不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景观结构而提出的。

    根据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社会各系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主要资源的丰裕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城市环境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参考标准值

i.z.i标准值确定的原则

    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是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宋永昌提出的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参考以下几项原则指定标准值:①凡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②可以参考国外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③参考国内生态建设良好的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④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定量化作为标准值;⑤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时,暂用类似指标替代;⑥评价中一些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主观评判或专家打分的方法加以定量化[3j

1.2.2标准值的确定

    在进行城市生态评价时,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确定其标准值。评价标准的确定,也可以说是要建立起一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定量参照系,是人们能够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来找出自身的差距,明确其发展的目标。有些指标,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已经有了经过研究确定的国际、国家标准,对于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使用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有些指标没有一定的标准,根据某一城市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指标体系,对于此类指标标准的确定就比较困难。因此,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2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2.1各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z.i.i三级指标数值的计算「,z-,4}

    三级指标数值(qj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q;=c;/s;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q} s;/c;

    其中二

    s;—某三级指标的标准值;    c一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2.1.2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二级指标数值(v;)时根据其所属三级指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如下:v}  } e q;) }m

    其中:    q;—某三级指标指数值;    一改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2.1.3一级指标值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助是根据其所属各二级指标值乘以各自的去中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如下:u艺v;w;

其中:

从—二极指标的数值;w*一.某二级指标的权重;    一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项数。

2.1.4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生态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一级指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如下:

eci=u;= e v;w其中:

v;—一级指标数值;

w}—一级指标的权重;

    n—一级指标的项数。

2.2权重的确定

    根据广西城市的实际情况,经专家咨询,参考宋永昌、夏晶等所制定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极指标的权重,确定广西生态城市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计算各级各项指标的指数。结果见表2、表3、表4和图to

    从上表和图可以看出,广西五城市的经济、社会指标都比较低,只有生态指标相对比较高,但是柳州和梧州也只有0.656和0.7620从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看,广西五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海、南宁、桂林、梧州、柳州。北海居首位,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较高。但是参照国外的综合指数分级方法,大于1.5才属于协调水平。广西五城市距离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各城市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和问题,加速城市的生态建设。

4对广西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广西要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要把城市生态建设放在首位,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态城市结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广西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加快教育发展,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

意识,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发展实现法律化、制度化。

4.2重审发展目标,完善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既发扬现代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不失自然环境的纯净、清新和宁静。根据以上生态城市的理念,城市建设应力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和谐统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疏解建筑密度,保护城市水域面积和绿地面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城市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

4.3净化城市水域,构筑迷人景观

    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文化,是现代城市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是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是依河而建,因此,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应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借助园林艺术手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截流污水、净化水质,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应进一步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城市中水(净化后)管道建设,使中水服务于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从而实现“水清、水畅、岸绿”,在都市中创造出闲适幽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4.4重视区域合作,协调城乡发展    

城市不能仅注重自身的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这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因此,在生态系统协调方面,应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城市和乡村之间能够功能互补、彼此发展,而不把乡村当作城市来建设。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bstract:tobuildeco-city,thefirstproblemtobesolvedistheconstructionofindexassessmentsystemofeco-city,namelybywhatkindofindexassessmentsystemofeco-citytomeasureaneco-cityconstructionmeetsstandards.thispaperfocusesonspecificsituationofShijiazhuang,combinedwithth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onindexassessmentsystemofeco-cityconstructionachievements,us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discussiononestablishingindexassessmentsystemofeco-cityconstructionofShijiazhuang’sowncharacteristics.

Keywords:eco-city,indexassessmentsystem,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1引言

由于受地域差异、气候变化、人文历史的影响,任何一个城市生态系统都具有其生态特异性和独自的多样性,时代不同、国情不同、地域特点不一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和评价标准也就不一样,因此,要衡量某一特定的城市是否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就必须构建相应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大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影响其评价的相关因素也很多,对它进行生态评价不可能一一选择,必须在其中确定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能否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态城市的内涵。

2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1系统科学性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反映城市的最本质特征,又要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水平。特别是对于各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更要建立在科学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2.2简明性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相应的评价指标也有许多,但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将所有的指标选用,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只能按照重要性和对系统贡献率的大小顺序,筛选出数目足够少、却能表征该系统本质行为的最主要指标,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简明性。

2.3动态性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但每一时期的建设成果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建设的目标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跟上城市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反映生态城市建设某一时的成就,而且还要反映生态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2.4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最终供城市建设决策者使用,为政府制定相关规划和制度服务的,所以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指标的可取性、可比性、可测性、可控性等,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易于分析计算,以便于对评价指标的运用和掌握。

3石家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1评价指标确立

课题组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的确立。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生态型城市的内涵、特征、基本因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较强的、能反映生态型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通过前两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石家庄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然后进一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

3.2石家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结构

生态城市是一个多方位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石家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制定。根据以上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课题组设计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等级构成,即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各级指标见表1。

3.3指标参考值分析确定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指标由于其量纲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指标的参考值。参考值是为被研究的某个指标根据其研究的目的而设定的一个相对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对该指标各种取值情况进行衡量与比较,进而用比较后的相对值在系统模型中参与运算,多个指标通过这种方法按照各自对系统的贡献率进行加权运算从而得到最后的运算结果。

4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数值,实际上是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作用重要程度的数值体现。目前国内外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如生态综合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生态足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单指标评价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等。本课题组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数值的确定,步骤如下。

4.1明确问题

在分析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等领域的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弄清问题的范围,了解问题所包含的关联关系和隶属关系。在石家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中,应明确生态型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所包含因素及各因素之间关系等。

4.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了解,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按照是否共有某些特征进行归纳成组,并把它们之间的共同特性看成是系统中新的层次中的一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按照另外的特性组合起来,形成更高层次的因素,直到最终形成单一的最高层次因素。

将石家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一级、二级、三级的顺序排列。

4.3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判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状况。按照表2的标度方法,两两元素相互比较。

采用上表中的标度方法进行每两个元素之间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a,进行特征根计算aw=λmaxw,并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找出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即为同一层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然后计算一致性检验。

4.4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①层次单排序

所谓层次单排序就是先解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再利用aw=λmaxw,解出λmax所对立的特征向量w,w经过标准化后,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②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a的一致性指标Ci,公式如下:

Ci=(λmax―n)/(n一1)

n为a的阶数。

令CR=Ci/Ri,称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表3查取。

4.5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

由以上方法可以计算得出石家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见表4。

5生态综合指数的确定

目前,国内外常用生态综合指数来表示城市生态化水平,下面分别列出各级指标指数的计算方法。

5.1评价指标指数的计算

5.1.1三级指标指数的计算

三级指标数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Qi=(Ci/Si)n

其中,Ci―某一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Si―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一三级指标的标准值;

n为系数,n的取值规律,指标数值越大更有利时,n取为1;当指标数值越小更有利时,n取为-1。

5.1.2二级指标指数的计算

二级指标指数是根据所属各三级指标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i――某一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Qi――某一三级指标的指数值;

m――该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5.1.3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是将其所属的二级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相加求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Ui――某一一级指标的指数值;

wi――某一级指标下某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Vi――某一级指标下某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n――该一级指标下所属的二级指标的个数。

5.2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采用加权迭加的方法,将各级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在进行一次求和,得出生态综合指数值(eCi),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该一级指标的权重;

Ui――某⋯绂指标的指数值;

n――一级指标项数。

5.3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

国内外对综合指数的大小,由多到少一般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生态城市评价等级,见表5。

6结束语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入的各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我们在评价城市生态水平高低时,所收集的各指标相对的数据要真实客观,不能随意改变,这样我们才会得出城市生态建设的水平真实情况,供决策者相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夏晶,陆根法.生态城市动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环境护科学,2003,

29(116):48-49

[2]李强.城市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天津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3]龙伟,郑饮玉.重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882―883

[4]秦伟伟,于卓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123-124

[5]杨根辉.南吕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新疆农业人学硕十学位论文[D],2007,42-44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3

研究方法

1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马世骏提出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城市规划理论,首先确定城市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的系统结构,将其分解为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自然环境子系统、空间规划子系统等4项一级指标。然后,考虑城市的综合管理、人居功能、生态环境、能源利用、固废处理、水资源管理、绿色交通等功能,形成24项二级指标:自然环境系统6项,资源系统5项,空间规划系统6项,社会经济系统7项,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生态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生态指标权重是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排列成对比较”技术[9]。具体做法是:①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列,设指标为Vi(i=1,2,…,n);②排列顺序后,确定下一个指标对上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用倍数表示,并令第一个因子的重要程度为1,每个指标只与其前面的一个指标比较,得到排列成对比较表2。表2中Vi+1,i表示指标Vi+1与指标Vi重要程度之比,通过调研和专家评定后进行排序比较得出的。③在得到排列成对比较表后,经适当处理可得到各指标权重值为:式中,wi表示因子i的权重,Ri表示第i个因子相对于第一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其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3单个指标的生态适宜度

Si及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见表1。指标体系中各单个指标的分级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凡已经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引用标准,标准数值参照相关的标准确定,对某些指标做适当的调整;将指标定量化,减少定性化方式造成的人为因素影响。每个二级生态指标被划分为四类状态(a、B、C、D),每一类状态分别对应不同的生态适宜度Si值;各类状态的生态适宜度Si值,凡属等级或文字描述类的,分别以该类指标权重值的100%、75%、50%、25%计,凡属数值类的,按内插法计算。

4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确定的单个指标的Si值和权重wi,即可以建立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数学模型,见式(3)。式中,S总为评价区域的生态适宜度值,即反映规划区域的生态适宜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1],其他各个参数的定义同上描述。

5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

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核定的基础上,依据通用的评价标准,确定了以下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见表3。

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分析

1生态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调研和专家评定,采用排列成对比较技术对共青数字生态城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列,由式(1)、(2)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4~表8。

2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生态适宜度评价数学模型式(3),可以计算出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值S总=0.884(见表9),由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可知,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等级为非常适宜,很适合居住。共青数字生态城由景观中心、社区中心、产业片区、绿地,其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垃圾站、道路交通等构成,其布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城区的生态适宜度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其数字和生态的内涵特征。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及其量化处理、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对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生态城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居住的适宜程度。同时,注意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生态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的适宜度值只有0.25和0.5,将成为共青数字生态城建设的限制因子。

对共青数字生态城规划调整的建议

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土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分析,可以找出区域发展的特点和限制因子,为共青数字生态城规划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4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过去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27%,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1亿,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已经转向了城市,城市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科学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引起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如何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关键环节。

一、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早在农业文明时期,一部分古人就已经从实践中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道家、佛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17年)、马尔萨斯(1820年)、穆勒(1900年)等在其著作中已经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生态边界[2]。但全球范围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完善的,见表1。

2012年,联合国在其“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报告中提出“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愿景是实现包容的、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全球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全球各界的认同,并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景。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国际研究和国际标准研制的重点

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已经开展两百多年,目前其城市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为了规范城市发展,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对城市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他称之为“田园城市”。20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为了克服历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诸如人口、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提出基于本国国情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城市发展。联合国曾指出“迅速扩大的城市空间需要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具备灾难复原力,解决贫民窟的物资匮乏问题和其他问题,并且能确保所有城市居民获得廉价能源和基本服务,并为他们创造体面地工作和生计[3]。”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盟等纷纷围绕各自负责工作范围提出了城市评价指标体系[4]。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环境学、生态、社会公平及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评估进行研究,如莫法特等人在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全球环境变化项目(GeC)的资助下,针对苏格兰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和模型化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经济模型[5]。

一直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紧密配合的管理标准系统。其中,iSo/tC268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ommunities是iSo响应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需求,由iSo/tmB批准于2012年2月23日成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其目的是为推动各类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各类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不涉及到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和标准。该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iSo/tC268组建了两个工作组wG1和wG2,分别负责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此外,iSo/tC268组建了iSo/tC268/SC1智能城市基础设施量化评估负责研究制定智能城市基础设施量化评估国际标准[6]。iSo/tC268和iSo/tC268/SC1所负责的国际标准进展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iSo/tC268的工作计划,iSo37101-1将于2015年,iSo31720将于2014年[7]。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我国必须重视。

(三)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文件的重要举措

城市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

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城镇化列入发展重点,指出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十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上升到国家战略,更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党的十报告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中第五项优先主题中的城乡管理与服务明确提出“推动城市管理绩效评价、城乡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利用技术标准研究与试点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保障民生”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要求。

因此,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研究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强城市管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落实“十”报告“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所提出的“健全检测评估”实施措施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环节和国家标准研制建议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构想

根据iSo/tmB对iSo/tC268组建的批复文件及iSo/tC268的工作计划,iSo/tC268为各类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不涉及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和标准,以期推动各类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iSo/tC268是从宏观角度对包括城市在内的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提供管理体系、指南和相关标准;而其它诸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则是为满足这些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iSo/tC268与相关领域之间是宏观、中观、微观紧密配合,且各有侧重的关系[8]。

由于可持续发展涵盖的范围较广,因此在研究、设计和制定标准时必须统筹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加强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不同类型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而不涉及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及其标准,从而完善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结合目前iSo/tC268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进展情况,以及我国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以及专用标准四个部分:基础标准,包括基础术语、图形标识以及指南等内容;通用标准,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标准等;相关标准,包括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其他标准;专用标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按照城市特点,分为综合型城市、功能型城市(资源型、旅游型等等)和小城镇;另一类按照城市中的建成区和新建区的分类(如建成区,包括居民区、工业园区、商务区、学校园区、港口区等;新建区,包括新城镇建设、新建高新技术区等),而制定的具体某一类型城市区域的相关标准[9]。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标准属于通用标准,在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的研制建议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较多,iSo/tC268/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作为国际标准研制的重点。结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定、发展状态、试试效果等环节出发开展研究。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化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定、发展状态、实施效果等环节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研究基础上,研制《城市可持续发展――术语》国家标准。

二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地域城市的环境资源状况,运用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原理,完善StaRS(SustainabletechnicalassessmentRankingSystem)评价体系,综合利用生态足迹、碳排放、水足迹、环境容量、环境敏感性等资源环境测算方法,完成政策诊断、禀赋诊断和潜力诊断,形成针对不同场地现状特征的数字化模拟诊断模型[10]。在此基础上,研制《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方法》标准。

三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系列标准。在系统分析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组织关于城市发展评估指标研究,特别是iSo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国际标准中的各项指标,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列标准。其中,修改采用iSo37120国际标准,提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城市指标体系,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标准;在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从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应急能力、治理、健康、休闲、安全、居住、废弃物、通讯、创新、交通、规划、水和涉水卫生等方面研究提出相关指数,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指数,以帮助不同类型城市管理者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标准;为规范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管理,需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管理要求、基本程序、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为帮助不同类型城市定期其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向社会各界公布其年度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做出基本要求,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标准。

四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我们认为从“经济、社会、环境”两两交叉的地方着手开展评价工作。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通过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核算框架,提出Gep的核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总体状况,及其在生态保护、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计算方法》标准。此外,还可考虑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衡量城市居民、城市区域发展的公平性。

三、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工作具有公益性和长期性特点,在标准化领域体现出高投入、直接产出不明显的特点,但由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其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却非常显著,这种特点要求国家科技及标准化主管部门在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标准立项、应用推广给予支持。而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整合国内各方力量,开展特色和优势研究,以研究项目促进国内标准化工作,进而产生国际标准提案,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其次,本文所提出的几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研究建议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标准制定时间长,需要专人负责相关标准,因此需要加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人才在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国际标准化程序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吸纳更多专家参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中去。目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围绕iSo/tC268的三个工作组成立了专家组,希望更多的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人员加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

(二)尽快出台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急需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列标准在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国家应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的研制步伐,尽快出台相关标准,以帮助国内各类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iSo/tC268成立以来,不断加快国际标准研制步伐,2014年初将iSo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而本文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方法”将与即将的iSo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形成相互配套的方法,以帮助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此外,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还可考虑研究制定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两两结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相关标准。

(三)加大相关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但对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城市居民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是新兴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国家、各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市政府各委、办、局的大力配合,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将运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对国内大中小型城市开展评估工作,并在国内权威媒体上,一方面推广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让社会各界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另一方面为各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监测评估工具,也为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城市发展状况提供途径。此外,我们还将定期组织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论坛、会议,为国内外城市交流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应用实施情况提供平台。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为国内城市及时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状况、吸收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进经验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22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1―58

[3]联合国.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给秘书长的报告[R]:2012:37

[4]杨锋,刘俊华,刘春青.城市管理指标研究及展望[J].标准科学,2012,(5):51―58

[5]莫法特[英]等著,肖文丁译.定量化和模型化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2―234

[6]杨锋,刘俊华,刘春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标准科学,2013,(6):10―13

[7]杨锋,刘春青,李忠强.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进展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4,(1)中:52―55

[8]杨锋,刘俊华,刘春青.浅析社区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工作领域及其进展[J].标准科学,2013(10):6―9

[9]杨锋,刘俊华.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初探[J].标准科学,2013(6):6―9

[10]BluepathCityConsulting.BeautifulChina:eco-cityindicatorsGuidebook[m].Beijing:tongxinpress,2013:50―63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5

关键词:公交都市;评价;空间距离模型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prioritytothedevelopmentofpublictransportandpromotegreentransport,istheglobaltrendoftrafficdevelopment.therehavebeen37citiestobecarryingoutthe“transitmetropolisconstructiondemonstrationproject”.Howtoobjectivelyandscientificallyevaluatetheachievementsof“transitmetropolis”ledmanyscholarstothinkandstudy.inthispaper,weestablishthespatialdistancemodelof“transitmetropolis”.inthismodel,theevaluationresultsofallaspectsaredisplayedvividlytodeterminewhetherthecitytoachieve“transitmetropolis”standard.acasestudybasedonfoursupposedcitiesconfirmsthatthemethodandmodeliseffective.

Keywords:transitmetropolis;evaluation;spatialdistancemode

0引言

为应对城市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小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和城市拥堵问题,“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问题。于2012年12月,《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规划。并先后公布了深圳、北京、长沙等37个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创建城市的验收考核准则。

“公交都市”是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机动化出行的主体,以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导向的城市布局结构,是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佳城市建设形态,也是综合效率和社会环境效益最好的城市发展模式。国外“公交都市”进程较早,“公交都市”发展模式得到了世界大中城市普遍认可,巴黎、伦敦、哥本哈根、首尔、东京等都是“公交都市”发展模式的优秀范例[1]。

国内对“公交都市”及其考核评价方面研究较少[2-4]。且多集中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解读、考核标准分析、国内外“公交都市”建o分析与比较等,而对“公交都市”的验收考核评价,需要客观的量化评价。基于此,本文在《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空间距离模型对城市进行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直观形象地显示在立体空间中,全面展示了该考核评价城市的交通现况,量化了其达到“公交都市”的距离,明确了应重点建设的项目方向。

1空间距离模型的基本原理

空间距离模型是在对一个评价对象的不同组成部分或者多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利用空间立体的直观展示特点,将对评价对象三个方面的评价,整合在一个效益立方体中,以三维立方体的形式表现,达到将评价结果及优劣比较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的目的[5]。其中,立方体的X轴、Y轴和Z轴分别代表评价的三个方面,在空间模型中称为三个维度,经计算得到的最优点成为综合评价点,根据此点在空间模型中的位置便可以判定评价对象综合水平的优劣,计算出现有水平与最优水平之差,评价对象的各个层面的优劣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来。

2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空间距离模型的计算步骤

在《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体系中的三个层面:规划布局及设施设备、运营管理、乘客服务,对应建立空间距离模型的三个维度。空间距离模型的实际过程就是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评价层面的评价结果换算成空间点,直观立体地展示在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中。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为了将得到的数据具有统一比较的意义,将所有原始数据根据无量纲化公式进行处理。这里我们取区间为1,5,正向指标无量纲化公式为:

x■■=■×4+1(1)

其中:x■■――无量纲化后的指标

x■――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x■,x■――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同时,对于评价指标中的逆向指标:公共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公共汽电车平均车龄、平均换乘次数、平均换乘距离、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平均满载率,无量纲化公式为:

x■■=■×4+1(2)

经过预处理后,逆向评价指标转换为正向指标,并且所有的指标数值范围在1,5之内。

步骤2:计算每个评价方面的综合权重指标值。

p■=■k■x■(3)

其中:i――项目的各方面水平i=1,2,3

p■p■p■――分别表示“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方面

k■――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步骤3:应用空间距离法评价“公交都市”创建成效。根据上一步得到的三个方面的数值,创建城市所有可能的成效点p■p■■,p■■,p■■都可转换到边长为4的效益正方体中。正方体的顶点U5,5,5是最优水平的效益点,顶点V1,1,1是最差水平的效益点。

显然,p■点离U点的距离越近,创建城市的考核评价结果越好,p■U∈0,4■。为了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将评价结果正向化:

Dp=4■-p■U=4■-■(4)

Dp即创建城市的考核评价值。Dp∈0,4■,Dp值越大,考核城市的创建成效越好。

3算例分析

设4个创建城市C■、C■、C■、C■,在指定考核期对其进行考核评价。4个城市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经计算得到4个城市布局规划及设施设备、运营管理、乘客服务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结果如表1,图1所示。

根据表1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到,4个试点城市均达到“公交都市”的考核标准,并且在考核的三个方面,发展情况各有不同,考核结果依次为:规划布局及设施设备,C■>C■>C■>C■;运营管理,C■>C■>C■>C■;乘客服务,C■>C■>C■>C■。因此,建议城市C■应着重提升运营管理和乘客服务两个方面的水平,城市C■应着重提升规划布局及设施设备和乘客服务两个方面的水平,城市C■各个方面都亟待提升,城市各个方面考核结果良好,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4个试点城市在空间距离模型中距离理想水平点U的距离,即pU依次为:2.57、4.13、3.79、5.01,此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考核城市与理想“公交都市”的水平差距。并由此数值得到综合考核值Dp大小及排序,C■>C■>C■

>C■。

4结论

(1)G1―Dea组合赋权法可以综合评价者主观偏好及经验价值和客观赋权方法的科学公正性,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基于空间距离模型的“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方法可以得到考核城市的规划布局及设施设备、运营管理、乘客服务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反应当前发展状况与理想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找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明确调整方向。

(3)空间距离模型评价方法计算方便,过程简洁明了,适用性强,该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类似评价。

参考文献:

[1]CerveroR.thetransitmetropolis:aGlobalinquiry[m].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8.

[2]魏R,戴冀峰.“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交通,2014(5):18-25.

[3]安萌,陈学武,祝烨,等.“公交都市”与“公交优先”的差异性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13(4):85-89.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6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贡献率;评价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潜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建成区所能利用的三维(地面、空中和地下)空间范围内,以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内部规定为依据,采用绝对标准或相对标准,从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的整体特点出发,通过增加土地投入(物质的、劳动的)、调整存量土地(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合理配置土地(各用途土地的空间协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各用途土地的比例调整)等措施,在不增加城市土地总量的前提下相对增加的城市土地面积数量、经济价值、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心理效益等整体效益[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潜力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计算手段(如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模拟或仿真技术,评价在可预测的未来、可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配置各种用途土地的空间布局,能够实现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增加状况。根据评价结果,可把评价区域划分为理论高潜力区、中潜力区、低潜力区和无潜力区[2]。

根据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要求,对一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评价方法

设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潜力评价指标变量为(i=1,2,3…n),其值为(i=1,2,3…n),、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指标的上下限。根据协同论可知:①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状态方程为线性;②势函数的极值点是系统稳定区域的临界点;③慢驰豫变量在系统稳定状态时也有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对系统有序度有两种功效:一种是正功效,即慢驰豫变量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加;另一种是负功效,即慢驰豫变量减少,系统有序趋势减少。因而,土地利用系统变量对系统有序的功效可表示为式1:

式中:为指标对系统有序的功效;为系统的稳定区域;i=1,2,3…n。

可用线性加权法对每一个指标功效配以加权系数,则协调度函数表现为式2:

式中:

C值介于0~1之间,按C值大小,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划分为5个等级[4]:当C≥0.8时,属于潜力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极大;当0.6≤C<0.8时,属于潜力Ⅱ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当0.4≤C<0.6时,属于潜力Ⅲ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一般;当0.2≤C<0.4时,属于潜力Ⅳ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小;当C<0.2时,属于潜力Ⅴ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极小(表1)。

该模型的合理之处在于:①考虑了城市未来的发展;②不仅考虑了个指标间的比较,而且还可以进行元素之间的比较,也可以计算总体的集约利用潜力状况;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安等间距分为5个等级,便于实际操作。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约束程度

(1)城市土地结构。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必然是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本文设定,如果城市用地结构与城市性质完全契合,则该项指标得分为100;如果完全不相协调,则得分为0。根据天津市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的天津市的城市性质,运用特尔斐法得到天津市的城市性质与用地结构协调度指标值为78.64。采用理论上的理想值100作为该项指标的标准值。

(2)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约束,城市环境质量越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约束越小,集约利用的潜力则越大。城市环境质量可以用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衡量。①污水处理率:到2005年年底,天津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5%,采用理论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的理想值100%座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到2005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国际现代化城市绿化覆盖率标准33.3%座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

(3)城市后备土地资源供应。城市后备土地资源供应直接反映了城市外延扩张中土地供给的约束程度。

(4)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从体制上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根据天津市土地一级市场成交信息资料,计算得到2005年天津市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出让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93.14%,以理想值100%座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利用强度。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则越高。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可从城市土地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容积率和建筑密度4个方面来反映。①城市土地利用率:根据各种调查数据,天津市市区未利用土地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7.03%,由此推算天津市区城市土地利用率为92.97%。据专家意见,城市土地利用率合理值应≥95%,因此,采用95%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率指标的标准值。②城市人口密度:根据天津市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天津市人口密度为1381人/k。经过预测分析,采用1500人/k作为城市人口密度指标的标准值。③容积率:2005年天津市的建筑平均容积率已经达到0.42,考虑到我国目前城市平均容积率为0.3~0.5,确定天津市平均容积率的标准值为0.45。④建筑密度:2005年天津市的建筑密度为19.3%,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筑密度25%的标准座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

(2)土地投入程度。土地投入强度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城市土地投入强度越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则越高。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可用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两个指标来衡量。①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根据《天津统计年鉴2006》中的计算数据得到,2005年天津市的城市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为1722.5万元/k。经过预测分析,以2500万元/k作为城市的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指标的标准值。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以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指标来间接反映。2005年天津市的城市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3.81/人。经过预测分析,以11/人作为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指标的标准值。

(3)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是度量土地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客观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越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则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越小。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单位面积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和基准地价3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①单位面积GDp:根据《天津统计年鉴2006》中的计算数据得到,2005年天津市的城市土地单位面积GDp为3072.56万元/k。经过预测分析,以4419.93万元/k作为城市土地单位面积GDp指标的标准值。②单位面积工业产值:根据《天津统计年鉴2006》中的计算数据得到,2006年天津市的城市土地单位面积工业产值为4947.76万元/k。经过预测分析,以5569.31万元/k作为城市土地单位面积工业产值的标准值。③基准地价:根据天津市国土房管局的提供的数据,2005年天津市商业最优区域(一级地)基准地价为12300元/,住宅最优区域(一级地)基准地价为5980元/,工业最优区域(一级地)基准地价为1250元/,其基准地价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层面。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天津为例

运用集约度模型,即可计算出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首先计算单项指标的功效值,再根据各指标的功效值和权重,利用式2计算集约利用潜力值,为0.7126。按照表1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分类,天津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应属于Ⅱ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天津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约束较小,这对充分挖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十分有利。根据评价结果,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约束程度的得分为0.1474分,得分率为83.56%,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条件十分优越,较小的土地集约利用约束条件是天津市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保障,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贡献率达到了20.28%。

其次,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但集约利用潜力仍具有一定的挖掘空间。根据评价结果,2005年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得分为0.5392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贡献率为76.16%,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影响天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城市土地产出效益得分为0.2649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贡献率为37.17%;城市土地投入程度得分为0.1343,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贡献率为18.85%;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得分为0.14,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贡献率为19.65%。这说明通过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从而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潜力空间巨大,天津市在今后挖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应把提高城市用地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和利用强度。

最后,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下降趋势,影响了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跟据评价结果,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得分为0.026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贡献率仅为3.65%,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近年来有所降低,这主要和城市面积的大幅扩张有关。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在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解决城市发展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城市土地利用仍需作进一步调整。在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应根据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调整实施,必须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三管齐下,加强天津城市存量土地的管理,才能确保土地集约利用之路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贺燕,李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3:106-108.

[2]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n].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3(1):107-109.

[3]林坚,陈祁辉.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56-57.

[4]李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21-24.

[5]刘彦随,邓旭升.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既优化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95-97.

[6]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06[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alonso,william.LocationandLandUse.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45-46.

[8]abrams,charles.theCityistheFrontier.newYork:Harper&Row,1965.53-54.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篇7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过程;烟台市

abstract:thispaperbasedonyantaiurbanland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urbanlandintensiveuse,onthebasisofgiveattentiontotwoormorethingsattentioneconomy,so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albenefits,constructanewhighlightoftheecologicalfunctionofurbanlandintensiveus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themulti-factor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ofyantaicitylandintensiveuselevelofquantitativeevaluation,theconclusionthattheyantaicitylandintensiveuselevelisamoreintensive,andcombiningwithactualsituations,theproposedtopromotetheurbanlandintensiveutilizationofyantaiSuggestionsandmeasures.

Keywords:urbanland;intensiveuse;evaluation;System;process;yantai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式、低效益向集约化、高效益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考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从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三方面构建出新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此指标体系对烟台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烟台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与象征,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场所,但城市同时也是人们高密度聚居的地区,需要为在此生活工作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即城市土地的社会、生态功能必须得以体现,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提高,还应综合体现社会、环境效益,使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定义如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1]。

2烟台市土地利用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截止到2010年底,烟台市区辖5个区,市区总面积2722.30k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357.25km2,交通运输用地84.525km2,采矿用地21.6336km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8.6039km2。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1系统性原则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全面、系统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方面,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互相促进[2]。

3.1.2科学性原则

合理完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3]。

3.1.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简单明了,通过尽量少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从多层面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状况。且选择指标时应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4]。

3.1.4层次性原则

由诸多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该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分出层次,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

3.1.5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在各城市之间的普适性[5],尽量选择多数城市共有的指标,避免个性指标,使应用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具有城市、地区间的可比性。

3.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全面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经验和对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建立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是目标层,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具体指标结构如下表1:

表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3.3本指标体系较之于一般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

由于我国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是以单纯经济价值观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注重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而忽略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但城市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使城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要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实现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因此,传统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难以从整体上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本指标体系重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选取了能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代表性指标,如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休憩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二级达标率,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出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

 4烟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

4.1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程度。烟台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特尔菲法,将制定出的指标体系送到各位专家手中,专家根据已有的经验,逐层确定准则层、指标层各因子相对于目标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权重,具体如表2:

表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权重

4.2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2.1评价指标标准的选择方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旨在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集约利用状况的接近程度。因此确定指标的标准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评价内容和因素的指标特征,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值:(1)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4]。(2)从目前城市发展状况,通过选择典型区域的方法来确定合理值的取值[6]。青岛与烟台同属山东省内环渤海城市,在发展环境上具有相似性,且青岛又是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因此本研究将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评价经济指标标准值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没有相关标准的指标以青岛市的水平作为取值标准。

4.2.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多指标评价中,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也不同,不

便于分析。因此,为统一标准,首先要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将其转化成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值,然后再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值 ,如下表3示:

表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值

注:数据来源:烟台市2010年统计年鉴,青岛市2010年统计年鉴

4.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过程

4.3.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考虑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及其指标的可获取性,本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分法是通过求取所选指标的无量纲化值,并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土地利用集约指数,依据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确定集约度大小,公式为:

式中:p―烟台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Gi―烟台市第i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wi―烟台市第i项指标的权重

n一指标个数

4.3.2评价结果确定

根据本文所应用的评价标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烟台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并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其他城市的经验,本文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分为粗放、基本集约、较集约和高度集约4个等级,具体如表4所示:

表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级标准